喘咳宁在哮喘咳嗽综合征中的应用

喘咳宁在哮喘咳嗽综合征中的应用

一、喘咳宁在喘咳证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新[1](2021)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目前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证据有限,本研究拟运用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方法学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南制定手册,系统检索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Cochran系统评价方法,参考当前最佳证据,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制定《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遴选出临床定位准确、疗效确切、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或专家共识意见高度支持的中成药,解决哮喘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中成药滥用、不合理使用的问题,规范化并推广中成药在成人哮喘防治中的应用,提高哮喘控制水平,并推动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的产生。研究方法:1.形成指南制定小组:指南发起者中国中药协会建立指南指导委员会,指南指导委员会按照中西医并重的原则确立指南共识专家组成员、指南秘书处和指南专家顾问。2.指南选题:依据PICO(P:人群;I:干预措施;C:对比;O:结局指标)模式,确定指南范围、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本指南主要关注中成药对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优势。通过两轮调查问卷获取临床专家的意见并使用专家共识法完成临床问题的确立和结局指标重要性排序。临床问题通过PICO进行解构,达成共识。结局指标分为关键结局(7-9分)、重要结局(4-6分)、不重要结局(1-3分),由指南小组组员进行打分并有效排序。3.中成药遴选:基于全面的数据库(《国家医保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等药品查询网站)检索和专家推荐意见进行中成药的筛选。4.证据获取与系统评价:制定高效准确的检索策略,运用网络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如果为质量较高的系统评价则直接利用,如果需要更新则在原研究基础上进行更新。如需进行新的系统评价,则严格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指导手册进行。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结局指标相同、数据类别相同的RCT研究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合中医药的特殊性,本指南充分考虑中医古典文献、中医教科书中推荐的中成药并将中医经典方药的汤剂文献也纳入到指南证据当中。5.证据质量分级:对于证据数量充足的中成药,采用GRADE方法对纳入的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体进行汇总和质量评价,制定证据总结表和从证据到决策的框架表。证据数量不足、无法进行Meta分析的中成药由秘书组制作共识意见表,通过德尔菲法进行问卷调查,形成基于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根据GRADE方法,专家应在充分考量5个降级因素(偏倚风险、间接性、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和3个升级因素(大效应量、剂量效应关系和负偏倚)基础上形成证据总结表,得出初步推荐意见。6.推荐意见形成与共识方法:指南共识小组成员基于当前最佳研究证据,考虑经济学因素、患者偏好和价值观、公平性、可及性等因素就形成推荐意见。对基于临床证据水平的推荐意见采取1次或多次的专家共识法,对于某些中医传统经典名方和根据名老中医验方化裁的中成药,采用德尔菲(Delphi)法通过1轮调查,形成推荐意见共识。研究结果:1.循证研究:共纳入10种中成药(循证证据支持:8种,专家共识推荐:2种),涉及研究文献69篇,包括13篇小青龙汤研究、32篇苏黄止咳胶囊、3篇玉屏风颗粒、2篇丹龙口服液相关、3篇平喘益气颗粒、喘可治注射液10篇、2篇固本咳喘胶囊、三拗片4篇,另有寒喘祖帕颗粒、止喘灵口服液通过德尔菲(Delphi)专家共识法纳入指南。2.指南推荐意见:(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遇寒受冷发作,咳嗽痰少或清稀泡沫痰,舌淡苔白(寒哮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推荐联合使用小青龙制剂(极低质量,强推荐);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咳嗽,咳痰较重(寒哮证)的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寒喘祖帕颗粒(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白清稀、神疲乏力,怕风怕冷(气虚寒哮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推荐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喘益气颗粒(低质量,弱推荐)。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黄粘稠、烦热燥渴,舌红苔黄(热哮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推荐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中等质量,强推荐)。(2)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以喘息,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多,痰黄粘稠,舌红苔黄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咳嗽,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期患者,如胸闷、咳嗽较重,兼见痰多,色白或黄白相间,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止喘灵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胸闷,气短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症状反复加重,怕风怕冷,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肾虚挟痰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喘可治注射液(极低质量,弱推荐);间歇状态或轻度持续患者,如患者不耐受或不接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单独使用丹龙口服液、止喘灵口服液或喘可治注射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3)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以出汗多,怕风怕冷,气短乏力,体弱易感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玉屏风颗粒(极低质量,弱推荐);以气短乏力,咳痰,食少,面色萎黄,手脚发冷,腰腿酸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固本咳喘胶囊(低质量,弱推荐);(4)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以咳嗽,阵发性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风咳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苏黄止咳胶囊(低质量,强推荐);以咳嗽声重,咳嗽有痰,痰白清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推荐联合使用三拗片(低质量,弱推荐)。3.指南质量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方面,本指南纳入的多数研究质量偏低,严重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证据水平,因此本指南推荐意见的质量等级较低,只有1项B级(中等质量)、4项C级(低质量)和3项D级(极低质量)。指南方法学方面,基于AGREE-Ⅱ工具的指南评价显示本指南的得分较高,范围与目的得分为96.3%、参与人员为75.9%、制定的严谨性为93.1%、清晰性与可读性为90.5%、应用性为16.7%、编辑的独立性为100%,全面评估方面均为建议使用。研究结论: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本指南的制定,将中成药治疗哮喘从经验用药发展为“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推荐。经专家共识后得出以下推荐意见: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哮证患者正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小青龙制剂(强推荐,极低质量)、寒喘祖帕颗粒(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气虚寒哮证患者推荐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喘益气颗粒(弱推荐,低质量),热哮证患者推荐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中等质量,强推荐)。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推荐痰热壅肺证患者使用丹龙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胸闷咳嗽痰多患者使用止喘灵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肾虚挟痰证患者使用喘可治注射(极低质量,弱推荐),间歇状态或轻度持续患者,如患者不耐受或不接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单独使用以上中成药(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推荐表虚自汗证患者使用玉屏风散(弱推荐,极低质量)、脾肾气虚证患者使用固本咳喘胶囊(弱推荐,低质量)。咳嗽变异性哮喘,推荐风咳证患者使用苏黄止咳胶囊(强推荐,低质量)、咳嗽声重有痰患者使用三拗片(弱推荐,低质量)。本指南基于循证方法,严格遵循指南制定方法学,但局限于低质量的临床研究和有限的证据,本指南推荐意见证据质量较低,且依赖于间接证据和专家共识意见,因此本指南的推荐意见可靠性较低。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为中成药治疗哮喘提供有力的证据。

谭杰军[2](2016)在《抗支糖浆抑制咳嗽变异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抗支糖浆抑制咳嗽变异性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75只SPF级雄性豚鼠,体重200±30g,采用随机数字均衡法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简称空白组)、模型对照组(简称模型组)、地塞米松组、抗支糖浆组、CAPE(咖啡酸苯乙酸酯)组,每组15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开始实验。致敏方法: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于实验的第1天肌注4%OVA溶液0.5m1,同时腹腔注射2%Al(OH)30.2ml;空白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致敏。药物干预方法:各组于实验的第15天起进行药物干预,每日1次,持续14天。其中,抗支糖浆组每次按5g/kg体重的剂量给予灌胃,给药体积设为1ml/100g体重;CAPE组以腹腔注射15mg/kg代替药物灌胃:地塞米松组给予0.5mg/kg体重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药物灌胃。雾化激发方法:从实验第16天开始,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药物干预半小时后用1%OVA溶液雾化攻击,隔日一次,共7次;空白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激发。末次雾化结束24小时内取材,通过HE、ELISA、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等技术,从组织学水平、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分别观察抗支糖浆对动物模型气道及肺组织病理变化,细胞因子、炎症介质,NF-κB信号通路上相关因子的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咳嗽次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及CAPE组动物的咳嗽次数明显减少(P<0.01)。2.BALF中细胞分类与计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显着增多(P<0.01),同时EOS绝对计数明显增多(P<0.01);MAC比例减少,但绝对计数增多(P<0.05);BALF中EOS、LYM的比例均明显增高(P<0.05),其中尤以EOS比例增高最为明显(p<0.01)。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CAPE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EOS绝对计数及EOS分类比例较模型组均有明显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病理组织HE染色:模型组肺组织存在较多的炎性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浸润,管腔内可见上皮细胞脱落及分泌物增多,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与模型组比较,炎症明显减轻;CAPE组与模型组比较,炎症减轻但不显着。4.ELISA检测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ALF中细胞因子IL-1p. TNF-α、TGF-β1和血清中炎症介质ECP的含量明显升高,BALF中IFN-γ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CAPE组IL-1β、TNF-α、TGF-β1和ECP的含量明显降低,IFN-γ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CAPE组之间比较,细胞因子IL-1β、TNF-α、TGF-β1、IFN-γ和炎症介质ECP,无显着性差异(P>0.05)。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KB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CAPE组IkB表达明显增多(P<0.05);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CAPE组之间比较,IκB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6.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中NF-κB和TGF-β1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CAPE组NF-κB口TGF-β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CAPE组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7.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中NF-κB和TGF-β 1的mRNA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CAPE组NF-κB和TGF-β1的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抗支糖浆组、地塞米松组、CAPE组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抗支糖浆可以改善CVA豚鼠的咳嗽等一般状况,减轻其肺组织的炎性浸润,减少粘膜下水肿及分泌物的产生,从而减轻气道狭窄及气道高反应性。2.抗支糖浆可以降低CVA豚鼠BALF中细胞因子IL-1β、TNF-α、TGF-β1的含量,升高IFN-γ的含量;降低血清中炎症介质ECP的含量,从而起到抑制CVA气道炎症的作用。3.抗支糖浆可以上调CVA豚鼠肺组织中IκB的蛋白表达,下调NF-KB和TGF-β1的蛋白表达,从而起到抑制CVA气道炎症的作用。4.抗支糖浆可以下调CVA豚鼠肺组织中NF-κB和TGF-β1的mRNA表达,从而起到抑制CVA气道炎症的作用。

郝静[3](2016)在《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闫慧敏老师是京城着名中医儿科医家,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四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而且在医、教、研各方面成绩卓着。本文全面整理、总结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更好的传承闫老师学术经验,为日后更好的发展、创新中医儿科的诊疗方法积累临床研究资料。2.同时,本文依据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思想,重点总结闫老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针对病程大于1月以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先进行了的证候分析及研究,进一步应用老师的“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进行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学术价值。方法1.第一部分追溯闫慧敏老师40余年的从医经历,详述师承渊源,总结老师的学术渊源、传承和发扬创新、学术思想成形的经过。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用药特点、古今各家学说等角度总结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整理和总结老师所擅长的临床病种的诊疗验案,全面总结老师的诊疗特色和学术经验。2.第二部分运用老师的学术思想展开临床研究。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患儿(病程>1月以上)进行临床分型研究,并进一步进行应用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等理化指标的影响,以进一步验证闫老师的学术经验在临床的有效性、创新性。结果1.闫老师的学术经验总结:闫老师临床经验丰富,曾经作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拜师刘韵远先生,传承刘韵远先生的学术思想,故刘老学术思想对其影响深远。例如对于外感性疾病,尤其是小儿咳喘以及痰饮病的治疗,受刘韵远先生教诲,多以仲景之法治之,予经方加减化裁,特色鲜明,疗效显着。同时对于内伤杂病,尤其是脾胃病的治疗,则受王鹏飞老先生的影响较多。而王老多以民间验方辨治脾胃病,闫老师汲取王老经验方的精髓,治疗小儿脾系疾病,卓有成效。总之,闫老师揣摩历代前辈医家的学术观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汲取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在临诊时,她重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注重当代小儿的体质特征,审因论治,以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为核心,强调四诊合参,尤重小儿望诊,传承刘韵远先生独创小儿舌诊观察法,并予以继承发扬。强调首先辨病,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以免贻误病情。谨守病机,辨证用药以扶正祛邪为总则,虚实兼顾、标本兼治。无论是对脾系疾病的治疗,还是对于其他外感或内伤杂病的治疗,扶助正气方面无不强调以顾护脾胃为中心,兼顾他脏。强调祛邪为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注重内外之邪兼顾,尤重食积、湿热、痰饮和血瘀之邪。将仲景经方与时方相结合,灵活应用,用药清轻严谨,善于应用药对。体现在治疗小儿脾系疾病时,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醒脾助运;肝脾同治,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补泻兼施;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儿,注意祛除湿热之邪,攻伐有度;久病注重祛除瘀邪。在治疗小儿肺系疾病时,外感咳嗽初起,祛除外邪为要,避免清泻太过;急性咳喘祛除痰阻重在治肺调气,慢性咳喘重在扶正培土生金,对于小儿反复咳喘之证,扶正祛邪各有偏重,分期而治,标本兼顾,以促康复,防止反复。本文还总结了闫老师治疗对于小儿多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如慢性咳嗽、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厌食、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便秘、滞颐、舔疮、胎黄、腺样体肥大、霰粒肿、麦粒肿等疾病临床经验总结和验案分析。多年来,闫老师努力学习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上不断尝试,收获颇丰。自198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测工作,迄今已进行数千例小儿胃镜的检测。以胃镜检查为基础在探索小儿胃肠黏膜的微观辨证和中医证候的宏观辨证的相关性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观察胃镜下微观病理变化的客观检测指标,探讨脾胃病舌脉宏观辨证和与胃镜下黏膜改变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提高对小儿脾系疾病的认识,开拓创新,拓宽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同时,临床与科研、教学并重,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以使儿科事业后继有人。2.闫老师诊治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本文重点探讨了闫老师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诊治经验。闫老师认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虚实夹杂之证,虚、瘀、湿热共同为患。其治疗周期长,应分期辨治,早期以祛湿解毒、活血化瘀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随着气阴耗伤,虚证逐渐显现,患儿气阴两虚、阴虚内热的症状逐渐显现加重。故后期易出现以阴虚、气虚为主的症状,且仍有挟瘀挟湿之象,应以养阴益气,健脾固精、清利化瘀通络为主。要根据患儿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辨证用药,审因辨证,以中医对于疾病序贯治疗的思维,将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原则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在进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分析时,选择116例病程大于1月以上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分为气阴两虚型、湿热瘀阻型和阴虚内热型三型进行证候分型观察。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采用多组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及分析。结果显示,116例患儿中,以气阴两虚型最多,72例,占62.07%;湿热瘀阻型33例占28.4%;阴虚内热型11例,占9.48%。并进一步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提示患儿血尿与蛋白尿程度与证候分型有一定关联,三型患儿均存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凝血纤溶系统紊乱,T细胞亚类、凝血指标D-二聚体的升高可能与临床证候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他如免疫球蛋白测定、补体的测定等提示与证侯分型关系不大,但因样本数量有限,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以验证。鉴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的患儿,以气阴两虚证患儿较多,且既往研究相对少见的现状,本研究进一步在气阴两虚证的患儿中纳入了66例患儿(选择轻度血尿蛋白尿型,未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用闫老师拟定的养阴清瘀汤,与西药福辛普利钠和双嘧达莫对照,随机分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疗程8周,每4周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复查肝肾功以及心电图,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凝血五项,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T细胞亚类等指标,记录中医证候表现及半定量积分,观察中医证候、临床疗效和理化指标的改变情况。根据数据情况,分别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中药组治疗4周总有效率91.18%,8周总有效率97.06%;西药组4周总有效率71.88%,8周总有效率87.5%,说明在改善气阴两虚、挟瘀挟湿的症状上,中药具有较大优势。对于轻度蛋白尿(<25mg/(kg·d))的治疗,单纯的中药治疗和单纯的西药治疗均较为有效,且疗效差别不大。在对血尿的治疗上,中药治疗更具有优势。在免疫相关指标和补体的改善上,对治疗4周和8周后的相关检测数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提示,两组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和补体系统紊乱状态,中药治疗组降低IgA值、提高T辅助细胞CD4+值、以及升高补体C3值的作用较西药更为显着。同时,在第一个4周的疗程中,中药组降低D-二聚体值的作用较西药观察组更为显着;提示中药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调节机体的凝血机制,改善纤溶系统。结论本文全面总结了闫慧敏老师的学术经验,并运用闫老师的学术经验,以中药养阴益气清热活血化瘀之法,扶正祛邪,治疗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可以有效缓解中医证候,降低血尿、蛋白尿,调节免疫,改善凝血机制。

刘云龙[4](2015)在《和解清降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依照随机对照试验的原则,对和解清降法治疗支气管哮喘进行临床观察分析,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依照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选择哮喘患者60例,按随机信封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用为小柴胡汤合定喘汤治疗,对照组用定喘汤治疗,分别治疗7天。观察治疗前后喘息、胸闷、痰鸣、咳嗽、咯痰等症状及体征表现,观察肺功能(FEV1%和PEF%)、EOS及Ig E,并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肝肾功等安全性指标。相关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和中医症候疗效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喘息、胸闷、咳嗽、咯痰的改善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在痰鸣改善方面,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改善肺功能FEV1%和PEF%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在降低外周血中异常的EOS数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在降低外周血Ig E水平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和解清降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能明显改善其发作症状,改善肺功能FEV1%和PEF%,降低外周血中异常升高的EOS数及血清Ig E水平,从而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减轻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减缓变态反应性炎症的发展,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门广文[5](2014)在《基于3,5-二氯水杨醛及其西佛碱衍生物的多功能光学探针》文中认为水杨醛及其西佛碱类衍生物合成简单、成本低廉,同时具有多种刺激响应性质,因此它们是设计和开发新型多功能光学探针的一个很好的选择。现有的水杨醛类西佛碱光学探针的结构设计主要通过改变胺的结构,来实现对分析物种类以及检测性能的调控。本论文则主要通过改变水杨醛部分的取代基团来调控整个探针分子的检测性质。研究表明,水杨醛结构中酚羟基邻对位的二氯取代会提高该类探针分子的各种刺激响应性质,从而提高了对于各种分析物的检测性能。因此,本论文以羟基邻对位二氯取代的水杨醛类衍生物为基础,利用其多重刺激响应性质,设计出了一系列用于检测Mg2+浓度、水含量以及pH值的多功能光学分子探针,着重研究它们的识别机制、检测性质,进而开发其在材料和生物领域的应用。首先,基于3,5-二氯水杨醛分子对金属阳离子的选择性螯合作用,我们开发出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Mg2+荧光探针1。研究表明,该探针分子通过水杨醛结构中的醛基、羟基氧原子,与Mg2+形成2:1的络合物,产生螯合诱导荧光增强效应,从而达到对Mg2+荧光“Turn-on”型响应的检测目的。该探针分子对于Mg2+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较快的响应速度以及较为广泛的检测范围,并且可以排除包括Ca2+在内的其他饮用水中常见离子的干扰。因此,我们可以将探针1应用于饮用水中Mg2+的定量检测。考虑到未来的实际应用价值,我们将探针1分子掺杂入PMMA薄膜中,制备出了具有现场实时分析功能的Mg2+薄膜传感器。该薄膜传感器不但可以选择性地识别Mg2+,还能用于监控饮用水样本中的Mg2+含量。其次,基于3,5-二氯水杨醛西佛碱衍生物的分解反应,我们设计并开发出了第一个用于痕量水检测的化学计量器3。该探针分子是由3,5-二氯水杨醛以及罗丹明-乙二胺通过可水解的亚胺基团相连接而组成的。其分子结构中二氯的取代,会促进其在痕量水的存在下分解反应,生成具有绿色荧光发射的化合物1以及无荧光发射的罗丹明-乙二胺分子。这样不但实现了该分子对含水体系的荧光“Turn-on”型响应,而且使其具有荧光和紫外吸收双通道信号调制的性能。在甲醇溶液中,探针3对于水的检测限可以达到22ppm。因此,该探针可以用于鉴别和区分不同纯度等级、不同放置时间的商业甲醇;另外在THF和乙腈溶液中,探针3对于水含量具有较宽的响应范围。因此,该探针分子可以实现大范围水含量的定量检测。第三,基于西佛碱-金属配合物的水解反应,我们开发出一类用于痕量水检测的荧光比率型化学计量器4-Zn(Ⅱ)。在甲醇溶液中,水的引入会使具有蓝色荧光的配合物4-Zn(Ⅱ)发生配合物的解离以及配体的水解反应,生成具有绿色荧光的化合物1以及无荧光发射的胺类分子。监控这两种荧光信号强度的比值与水含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实现大范围水含量的定量检测。为了深入发掘该探针的实际应用价值,我们制备了附载有该探针分子的试纸,并利用此试纸实现甲醇中不同水含量的“裸眼”监控。在THF溶液中,少量水的加入会使配合物4-Zn(Ⅱ)发生解离,而生成的配体并不发生水解反应;大量水的加入则会促进配合物发生进一步的解离,而解离出的配体则会发生水解反应。这样的变化过程使体系荧光强度随水含量的变化显示出“ON-OFF-ON”型响应。无论是在质子溶剂还是非质子溶剂中,探针4-Zn(Ⅱ)的检测限都可以达到ppm的水平。因此,我们凭借该探针在THF中较高的水检测灵敏度,实现了不同纯度等级、不同放置时间的商业甲醇的鉴别与区分。最后,基于上述探针3的水解反应及其水解产物不同的pH值响应性质,我们开发了该探针分子的pH值检测功能。化合物3是由具有细胞质染色功能的3,5-二氯水杨醛基团,以及具有酸性细胞器染色功能的罗丹明乙二胺基团通过可水解的亚胺基团相连接所构成的。在不同pH值的水溶液中,化合物3首先经历水解过程并释放出这两种荧光团,然后它们再对所处微环境中的pH值进行分别的响应。化合物3在不同pH值溶液中的光谱经历“ON-OFF-ON”型的荧光、紫外吸收双通道信号调制:在中性条件下,体系呈现绿色荧光发射;而在酸性条件下,体系则呈现橘黄色荧光发射。这种双荧光团的设计使得探针3可以实现对大范围的pH值的监控。另外,化合物3对于H+有着较高的亲合力,能够抵抗细胞内常见离子的干扰。因此,化合物3可以应用于细胞内pH值的检测。非侵害细胞成像实验表明,化合物3不但具有较高的细胞膜透过性以及较低的细胞毒性,而且能够实现细胞质和酸性细胞器的同时染色及其pH值监控。

高源[6](2014)在《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的循证医学回顾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代名词,是古人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当代《中国药典》及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等权威性着作均明确指出,“十八反”药物不宜同用。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反”虽然为配伍禁忌,但自古以来临床医案,名医名方却偶有出现。反药到底能否同用?若可以应用,具体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运用?反药又对哪些疾病有特殊疗效?这些都是中医药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医药的理论来源于临床,并以临床应用为指导原则,而“十八反”归根结底却是一个临床问题。虽然近年来有些理论或实验研究初步说明“十八反”是在一定条件下的配伍禁忌而不是绝对的配伍禁忌,但是如果存在“一定条件”这样的不确定因素,临床医生就不可能贸然的在人群中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否则就会违背医学伦理学中的不伤害原则。因而,现阶段在人群中开展“十八反”宜忌条件应用的临床试验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不易开展下去。鉴于此,本课题尝试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已经发表的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价,试图从现代临床研究文献的角度揭示其临床应用情况。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近年来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临床方法学,是国际上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已成为国际上医学研究发展的新方向。虽然循证医学的产生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但它却给全世界的卫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循证医学方法用于评价干预措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个国家的普遍接受。[研究目的]本课题将在系统查阅有关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应用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研究特点,开展循证医学回顾性评价研究工作。通过对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安全性、反药同用的临床疗效、反药临床同用的文献特征三方面对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进行评价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特定适用对象及使用条件,为“十八反”反药组合使用宜忌的基础研究及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证据。[研究方法]1.文献系统检索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包括中文数据库CNKI、VIP、CMCC、CBM、万方数据库、中国中医药在线和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时间开始至2014年期间所有使用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照严格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临床研究文献。2.Access数据库建立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临床研究文献后,为了方便对文献信息的条理提取,本课题建立了 Access数据库。3.统计描述与分析检索出一定量符合要求的文献,再通过所建立的Access数据库对文献中有价值信息进行提取,按照“统计描述与分析”的方法对所提取出的文献信息进行综合、整理,最后根据研究内容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以说统计描述与分析的方法始终贯穿于课题开展进行当中。[研究内容]1.从循证医学角度,对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安全性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本课题共检索到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1626篇,其中有38篇文献报告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出现了不良反应,通过对这些文献中记载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汇总整理,来探讨分析反药组合临床同用的安全性情况。2.从循证医学角度,对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疗效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对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疗效评价时试图对检索到的这些文献进行定量资料分析。共检索到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100篇,其中乌头与瓜萎反药组合同方应用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63篇;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同方应用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12篇;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10篇;乌头与白蔹反药组合同方应用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2篇;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13篇。并分别提取了这100篇文献中报告的疾病西医诊断名称、结局指标、对照组治疗措施以及治疗组治疗措施。3.对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的临床研究类型及临床应用文献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检索到的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同用临床文献按循证医学不同研究类型进行系统分类整理,同时对不同反药组合配伍同用的临床文献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反药同用临床治疗疾病、反药同用临床常用入药剂量、反药同用临床常用入药配伍比例、反药同用临床常用入药剂型及给药途径、反药同用常用入药炮制情况、反药同用方剂中常用药物以及记载反药同用的文献质量问题等。[研究结果]1.文献系统检索结果检索到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1626篇(同方应用730篇,辨证加减应用896篇);乌头与瓜萎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780篇(同方应用312篇,辨证加减应用468篇);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333篇(同方应用184篇,辨证加减应用149篇);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248篇(同方应用129篇,辨证加减应用119篇);乌头与白蔹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26篇(同方应用25篇,辨证加减应用1篇);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239篇(同方应用80篇,辨证加减应用159篇)。2.对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临床研究类型进行分类统计结果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423篇(同方应用100篇,辨证加减应用232篇);非随机对照试验(CCT)文献81篇(同方应用11篇,辨证加减应用70篇);病例系列(CS)文献633篇(同方应用170篇,辨证加减文献463篇);病例报告(CR)文献336篇且都为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专家经验(EX)文献153篇(同方应用文献113篇,辨证加减应用文献40篇)。3.数据库建立结果本课题使用的是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2003版)。在文献筛选标准的纳入标准这个条目中,我们强调:反药组合“同用”包括反药在同方中应用和反药辨证加减同用。因此建立了 9个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分别为: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库(同用数据库、加减数据库)、非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库(同用数据库、加减数据库)、病例系列数据库(同用数据库、加减数据库)、病例报告数据库(同用数据库)、专家经验数据库(同用数据库、加减数据库)。4.从循证医学角度,对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安全性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检索到的1626篇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中有38篇文献报告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出现了不良反应,且文献中中药治疗组所报告的不良反应都较为轻微。5.从循证医学角度,对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疗效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检索到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100篇,在对这些文献进行信息提取时发现,每篇文章都存在很大的异质性,在疾病相同的条件下对照组治疗措施各不相同;疾病相同的条件下治疗组治疗措施,特别是方剂组成当中的药物各不相同等。由于所检索的文献质量差,不符合meta分析的基本条件。6.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文献的文献特征情况6.1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文献的文献特征情况6.1.1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治疗疾病情况6.1.1.1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治疗中医疾病情况乌头与天花粉临床同方应用主要治疗气血津液病证中的消渴,占总数的46.99%(39/83),其次是肢体经络病证中的痹证,占总数的14.46%(12/83)。乌头与瓜萎临床同方应用主要治疗胸痹、心悸等心系病证,其中胸痹所占的比例最高为51.98%(105/202),其次是心悸,占总数的20.79%(42/202)。乌头与贝母临床同方应用时,治疗癃闭、咳嗽的文献各占总数的15.38%(2/13),报告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7.69%(1/13)。乌头与川贝母临床同方应用时,治疗咳嗽的文献占总数的21.05%(4/19),治疗胃脘痛的文献占总数的15.79%(3/19),治疗哮病、胸痹、心悸、中风的文献各占总数的10.53%(2/19),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5.26%(1/19)。乌头与浙贝母临床同方应用时,治疗癃闭、痹证的文献各占总数的12.12%(4/33),治疗淋证的文献占总数的9.09%(3/33),治疗喘证、胃脘痛、肉瘿、乳癖的文献各占总数的6.06%(2/33),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3.03%(1/33)。乌头与白蔹临床同方应用时,治疗痈疽的文献占总数的23.53%(4/17),治疗痹证的文献占总数的17.65%(3/17),治疗胃痛的文献占总数的11.76%(2/17),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5.88%(1/17)。乌头与白及临床同方应用时,治疗泄泻的文献占总数的21.28%(10/47),治疗胃痛、血证的文献各占总数的10.64%(5/47),治疗痹证的文献占总数的8.51%(4/47),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所占比例相对较少。6.1.1.2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治疗西医疾病情况乌头与天花粉临床同方应用主要治疗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等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其中糖尿病所占的比例最高为36.46%(35/96),其次是糖尿病肾病,占总数的8.33%(8/96)。乌头与瓜蒌临床同方应用主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循环系统疾病,其中冠心病心绞痛所占的比例最高为35.61%(94/264),其次是慢性心力衰竭,占总数的9.09%(24/264)。乌头与贝母临床同方应用时,治疗农民肺的文献占总数的13.79%(4/29),治疗支气管哮喘、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文献各占总数的10.34%(3/29),治疗支气管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列腺增生的文献各占总数的6.90%(2/29),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3.45%(1/29)。乌头与川贝母临床同方应用时,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文献占总数的17.14%(6/35),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占总数的14.29%(5/35),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文献占总数的11.43%(4/35),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文献占总数的8.57%(3/35),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2.86%(1/35)。乌头与浙贝母临床同方应用时,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文献占总数的13.95%(6/43),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前列腺炎的文献各占总数的6.98%(3/43),治疗肺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萎缩性胃炎、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病、骨折的文献各占总数的4.65%(2/43),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2.33%(1/43)。乌头与白蔹临床同方应用时,治疗肘关节异位骨化、腰椎间盘突出症、消化性溃疡的文献各占总数的9.09%(2/22),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4.55%(1/22)。乌头与白及临床同方应用主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所占的比例最高为21.13%(5/71),消化性溃疡占总数的19.72%(14/71),消化道出血占总数的 14.08%(10/71)。6.1.2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临床用药剂量情况6.1.2.1具体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乌头类药物临床用药剂量情况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临床同用时,乌头类药物主要有附子、川乌、草乌,其中附子以规则形式入药的剂量共有16种,从1.5g到45g不等,其中6g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23.81%(30/126),其次是10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1.43%(27/126);而川乌、草乌以规则形式入药的剂量共有9种,从3g到120g不等,10g的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29.17%(7/24),其次是30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6.67%(4/24)。乌头与瓜萎反药组合同用时,乌头类药物主要有附子、川乌、草乌,其中附子以规则形式入药的剂量共有17种,从3g到60g不等,其中10g的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29.63%(80/270),其次是15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7.41%(47/270);川乌、草乌都以3g剂量入药,占总数的100%(3/3)。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同用时,乌头类药物主要有附子、川乌、草乌,其中附子以规则形式入药的剂量共有8种,从3g到30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8.57%(4/14),6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1.43%(3/14),9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4.29%(2/14),其余剂量各占总数的7.14%(1/14);川乌、草乌同用入药剂量有3种,从3g到10g不等,其中3g用药剂量最多,占总数的66.67%(4/6);草乌的用药剂量为3g,占总数的100%(1/1)。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同用时,乌头类药物都为附子,其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2种,用药剂量的范围也从3g到60g不等,其中10g的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37.14%(13/35),其次是6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4.29%(5/35)。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同用时,乌头类药物主要有附子、川乌、草乌,其中附子以规则形式入药的剂量共有10种,从3g到30g不等,其中10g的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40%(18/45),其次是6g、15g的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11.11%(5/45);川乌、草乌同用入药剂量有4种,从8g到30g不等,10g、15g的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多,各占总数的33.33%(2/6)。乌头与白蔹反药组合同用时,乌头类药物主要有附子、川乌、草乌,其中附子以规则形式入药的剂量共有5种,从6g到60g不等,其中30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42.86%(3/7),其它剂量各占总数的14.29%(1/7);川乌、草乌同用入药剂量有4种,从15g到50g不等,15g、20g、30g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28.57%(2/7),50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4.29%(1/7)。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同用时,乌头类药物主要有附子、川乌、草乌,其中附子以规则形式入药的剂量有8种,从5g到60g不等,其中10g的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多,占总数的34.09%(15/44),其次是6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0.45%(9/44);川乌、草乌同用入药剂量共有9种,从6g到200g不等,其中20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37.5%(6/16);川乌单独的用药剂量有3种,分别为7g、13g、18g,各占总数的33.33%(1/3);草乌单独用药剂量为3g,占总数的100%(1/1)。6.1.2.2具体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天花粉、瓜萎、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药物临床用药剂量情况天花粉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9种,天花粉用药剂量的范围也从5g到100g不等,其中20g的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21.94%(34/155);其次是10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6.77%(26/155);30g、15g的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14.19%(22/155)。瓜蒌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7种,瓜萎用药剂量的范围也从5g到50g不等,其中15g的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32.25%(89/276);其次是30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7.03%(47/276);10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4.49%(40/276)。贝母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7种,贝母用药剂量的范围也从3g到20g不等,其中10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30%(6/20);9g、12g的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20%(4/20),15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5%(3/20),其它剂量各占总数的5%(1/20)。川贝母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8种,川贝母用药剂量的范围也从4.5g到30g不等,其中10g的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大,占总数的51.43%(18/35);其次是6g、9g的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11.43%(4/35)。浙贝母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0种,浙贝母用药剂量的范围也从5g到60g不等,其中10g的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38.46%(20/52);其次是15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9.23%(10/52);20g占总数的15.38%(8/52)。白蔹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7种,白蔹用药剂量的范围也从10g到60g不等,其中60g、30g的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21.43%(3/14),20g、15g、10g的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14.29%(2/14),其余剂量各占总数的7.14%(1/14)。白及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6种,白及用药剂量的范围也从5g到118g不等,其中10g的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31.82%(21/66);其次是15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6.67%(11/66);再次是20g占总数的13.64%(9/66)。6.1.3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临床用药配伍比例情况乌头天花粉临床同方应用的配伍比例有21种,且从1:1到25:4不等,其中1:1的配伍比例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16.67%(25/150);其次是3:1的配伍比例,占总数的11.33%(17/150)。乌头瓜蒌临床同方应用的配伍比例有15种,且从1:1到7:15不等,其中1:2的配伍比例所占比例最多,占总数的15.56%(42/270);其次是1:1的配伍比例,占总数的14.07%(38/270)。乌头贝母临床同方应用的配伍比例有11种,且从1:1到6:5不等,其中2:3、1:4、5:4的配伍比例各占总数的15%(3/20),1:1、3:10、3:5的配伍比例各占总数的10%(2/20),其余配伍比例各占总数的5%(1/20)。乌头川贝母临床同方应用的配伍比例有9种,且从2:3到10:3不等,其中1:1的配伍比例使用的最多,占总数的25.71%(9/35);其次是3:2的配伍比例,占总数的20%(7/35)。乌头浙贝母临床同方应用的配伍比例有11种,且从1:1到10:3不等,其中1:1的配伍比例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5.49%(13/51);其次是1:2的配伍比例,占总数的23.53%(12/51)。乌头白蔹临床同方应用的配伍比例有8种,且从1:2到10:3不等,其中1:2的配伍比例占总数的35.71%(5/14),2:3、3:1的配伍比例各占总数的14.29%(2/14),其它配伍比例各占总数的7.14%(1/14)。乌头白及临床同方应用的配伍比例有12种,且从1:1到6:25不等,其中1:5的配伍比例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1.67%(13/60);其次是2:1的配伍比例,占总数的18.33%(11/60)。6.1.4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临床用药剂型和给药途径情况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临床同用多以汤剂的形式出现,占记载用药剂型文献总数的82.07%(151/184),临床给药途径多为内服(口服),占总数的82.07%(151/184)。乌头与瓜蒌反药组合临床同用多以汤剂形式出现,占所报告总数的97.76%(305/312),临床给药途径多为内服(口服),占总数的97.76%(305/312)。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临床同用多以汤剂的形式出现,占文献总数的67.65%(23/34),临床给药途径多为内服(口服),占总数的61.76%(21/34)。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临床同用多以汤剂的形式出现,占文献总数的90.48%(38/42),临床给药途径都为内服(口服),占总数的100%(42/42)。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临床同用多为汤剂,占文献总数的86.79%(46/53),临床给药途径都为内服(口服),占总数的84.91%(45/53)。乌头与白蔹反药组合临床同用多以膏剂的形式出现,占文献总数的48%(12/25),临床给药途径多为外用(外敷),占文献总数的52.00%(13/25)。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用多以汤剂的形式出现,占文献总数的66.25%(53/80),临床给药途径主要为内服(口服),占文献总数的48.75%(39/80)。6.1.5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临床炮制用药情况临床上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乌头类药物多经炮制后入药,而天花粉、瓜萎、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临床上多以生品直接入药。6.1.6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时具体药物使用情况乌头与天花粉配伍的184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263味,用药总频数为2450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茯苓(75)、山药(75)、黄芪(63)、甘草(63)、桂枝(47)。乌头与瓜蒌配伍的312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233味,用药总频数为3917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甘草(180)、黄芪(129)、半夏(117)、丹参(150)、桂枝(172)。乌头与贝母配伍的34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30味,用药总频数为593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当归(18)、牛膝(16)、黄芪(15)、甘草(15)、人参(14)。乌头与川贝母配伍的42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58味,用药总频数为598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甘草(20)、茯苓(20)、半夏(17)、陈皮(15)、干姜(15)。乌头与浙贝母配伍的53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84味,用药总频数为797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甘草(25)、半夏(21)、茯苓(20)、黄芪(18)、肉桂(16)。乌头与白蔹配伍的25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26味,用药总频数为451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赤芍(15)、当归(14)、白及(13)、川芎(13)、大黄(11)。乌头与白及配伍的80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59味,用药总频数为1012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甘草(31)、当归(30)、肉桂(25)、白术(23)、黄芪(18)。6.1.7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质量评价6.1.7.1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发表年代情况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2005-2010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多为33.15%(61/184);乌头与瓜蒌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2005-2010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多为33.01%(103/312);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2005-2010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多为29.41%(10/34);乌头川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1995-2000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多为47.62%(20/42);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2010-2014发表23篇文献所占比例最多为43.40%(23/53);乌头与白蔹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2000-2005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多为32.00%(8/25);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时2000-2005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多为28.75%(23/80)。6.1.7.2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期刊质量情况临床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在非核心期刊上共发表628篇,所占的比例为86.03%;而在核心期刊上只发表刊登了 102篇文献,所占的比例为13.97%。6.1.7.3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作者单位所在省份情况29个省份报告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山东省、湖北省,其中河南省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10%(18/180);30个省份报告乌头与瓜萎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其中河南省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10.93%(34/311);13个省份报告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四川省、湖北省、河南省,其中四川省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0.59%(7/34);21个省份报告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湖南省、四川省,其中浙江省、湖南省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9.52%(4/42);22个省份报告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北京市、河南省,其中浙江省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11.32%(6/53);13个省份报告乌头与白蔹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山东省、江西省,其中四川省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0.83%(5/24);20个省份报告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其中山东省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16.67%(13/78)。6.1.7.4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作者单位所在地区情况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0%(54/180);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瓜蒌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9.90%(93/311)。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中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其中华中地区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2.35%(11/34);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3.33%(14/42);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1.51%(22/53);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白蔹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3.33%(8/24);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4.62%(27/78)。6.1.7.5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作者单位所在省份与地区对应情况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山东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8.89%(16/180);乌头与瓜蒌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山东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9.32%(29/311);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湖北省在华中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14.71%(5/34);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浙江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湖南省在华中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各占总数的9.52%(4/42);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浙江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11.32%(6/53);乌头与白蔹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山东省、江西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各占总数的12.50%(3/24);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山东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16.67%(13/78)。6.2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文献的文献特征情况6.2.1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治疗疾病情况6.2.1.1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治疗中医疾病情况乌头与天花粉临床辨证加减应用主要治疗中医内科疾病(气血津液病证)中的消渴,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数的71.13%(69/97)。乌头与瓜萎辨证加减应用主要治疗中医内科疾病中胸痹、心悸等心系病证,其中胸痹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4.15%(166/376),其次是心悸占总数的28.46%(107/376)。乌头与贝母辨证加减应用时,治疗肺胀的文献占总数的18.75%(3/16),治疗咳嗽、痹证、喉痹的文献各占总数的12.50%(2/16),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6.25%(1/16)。乌头与川贝母临床辨证加减应用主要治疗中医内科疾病中的肺胀、喘证等肺系病证,其中肺胀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3.33%(7/30);其次是喘证占总数的20.00%(6/30)。乌头与浙贝母临床辨证加减应用时,治疗肺胀的文献占总数的22.22%(6/27),治疗喘证的文献占总数的14.81%(4/27),治疗肺积、咳嗽、胃痛的文献各占总数的7.41%(2/27),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3.70%(1/27)。乌头与白及临床辨证加减应用主要治疗中医内科疾病中的胃痛、泄泻等脾胃系病证,其中胃痛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1.05%(39/95),其次是泄泻占总数的 26.32%(25/95)。6.2.1.2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治疗西医疾病情况乌头与天花粉临床辨证加减应用主要治疗西医内科疾病中的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等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其中糖尿病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53.91%(62/115),其次是糖尿病肾病,占总数的6.96%(8/115)。乌头与瓜萎辨证加减应用主要治疗西医内科疾病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循环系统疾病,其中冠心病心绞痛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8.13%(119/423),其次是心力衰竭占总数的12.06%(51/423)。乌头与贝母辨证加减应用时,治疗支气管炎、心力衰竭的文献各占总数的12.50%(3/24),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慢性肾炎、系统性硬化症的文献各占总数的8.33%(2/24),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4.17%(1/24)。乌头与川贝母临床辨证加减应用主要治疗西医内科疾病中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其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7.66%(13/47),其次是支气管哮喘占总数的10.64%(5/47)。乌头与浙贝母临床辨证加减应用时,治疗肺胀的文献占总数的22.22%(6/27),治疗喘证的文献占总数的14.81%(4/27),治疗肺积、咳嗽、胃痛的文献各占总数的7.41%(2/27),治疗其它疾病的文献各占总数的3.70%(1/27)。乌头与白及临床辨证加减应用主要治疗西医内科疾病中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消化性溃疡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60.14%(89/148),其次是慢性胃炎占总数的7.43%(11/148)。6.2.2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临床用药剂量情况6.2.2.1具体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临床用药剂量情况乌头与天花粉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主要有附子、川乌、草乌,附子以规则形式入药的剂量有11种,从3g到30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9.17%(21/72);其次是6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6.39%(19/72)。川乌、草乌的用药剂量都为6g,占总数的100%(1/1)。乌头与瓜蒌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主要有附子、川乌、草乌,附子以规则形式入药的剂量共有16种,从2g到50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8.01%(111/292);其次是6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9.52%(57/292)。川乌、草乌的用药剂量都为6g,占总数的100%(1/1)。乌头与贝母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都为附子,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6种,用药剂量范围从3g到20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47.62%(10/21),6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8.57%(6/21),15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9.52%(2/21),其它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4.76%(1/21)。乌头与川贝母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都为附子,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0种,用药剂量范围从3g到30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4.14%(7/29),6g、15g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17.24%(5/29),30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3.79%(4/29),9g、8g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6.90%(2/29),其它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3.45%(1/29)。乌头与浙贝母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都为附子,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9种,附子用药剂量范围从5g到30g不等,其中6g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0%(10/25);其次是1 0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6%(4/25)。乌头与白及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都为附子,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1种,用药剂量范围从3g到42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1.57%(37/89);其次是6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5.84%(23/89)。6.2.2.2具体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天花粉、瓜萎、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白及药物临床用药剂量情况天花粉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1种,范围从5g到50g不等,其中15g的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0.43%(35/115);其次是30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4.35%(28/115);再次是20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3.48%(27/115)。瓜萎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1种,范围从1g到30g不等,其中15g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8.83%(120/309);其次是30g、10g用药剂量,各占总数的15.86%(49/309)。贝母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4种,范围从8g到15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60%(9/15);其次是12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0%(3/15)。川贝母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8种,范围从6g到90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6.43%(13/28);其次是6g、12g的用药剂量,占总数的14.29%(4/28)。浙贝母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6种,范围从8g到20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1.25%(10/32);其次是15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8.13%(9/32)。白及明确而具体的用药剂量共有15种,范围从3g到60g不等,其中10g用药剂量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3.08%(44/133);其次是15g用药剂量,占总数的25.56%(34/133)。6.2.3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临床用药配伍比例情况乌头天花粉临床辨证加减常用的配伍比例有15种,且从1:1到9:20不等,其中3:5配伍比例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0%(18/60);其次是1:5占总数的11.67%(7/60)。乌头瓜蒌临床辨证加减常用的配伍比例有15种,且从1:1到3:16不等,其中2:3配伍比例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15.86%(46/290);其次是1:2占总数的12.41%(36/290)。乌头贝母临床辨证加减常用的配伍比例有5种,且从1:1到3:10不等,其中1:2的配伍比例占总数的33.33%(5/15),1:1、5:8配伍比例各占总数的20%(3/15),3:10、5:3的配伍比例各占总数的13.33%(2/15)。乌头川贝母临床辨证加减常用的配伍比例有8种,且从1:1到15:4不等,其中1:1配伍比例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2.86%(12/28)。乌头浙贝母临床辨证加减常用的配伍比例有7种,且从1:1到4:5不等,其中1:1的配伍比例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0%(10/25)。乌头白及临床辨证加减常用的配伍比例有10种,且从1:1到12:25不等,其中1:4比例配伍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23.60%(21/89);其次是2:5占总数的14.61%(13/89)。6.2.4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临床用药剂型和给药途径情况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多以汤剂的形式出现,占总数的98.66%(147/149),临床给药途径多为内服(口服),占总数的98.66%(147/149)。乌头与瓜萎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多以汤剂形式出现,占总数的99.57%(466/468),临床给药途径多为内服(口服),所占的比例为99.36%(465/468)。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都以汤剂的形式出现,占总数的100%,临床给药途径都为内服(口服),所占的比例为100%。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多以汤剂的形式出现,占总数的94.34%(50/53),临床给药途径都为内服(口服),所占的比例为100%。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多为汤剂,占总数的97.44%(38/39),临床给药途径都为内服(口服),所占的比例为97.44%(38/39)。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多以汤剂的形式出现,占总数的98.11%(156/159),临床给药途径主要为内服(口服),所占的比例为91.82%(146/159)。6.2.5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临床炮制用药情况临床上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多经炮制后入药,而天花粉、瓜萎、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临床上多以生品直接入药。6.2.6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时具体药物使用情况主方方剂中,乌头与天花粉配伍的149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79味,用药总频数为1690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黄芪(90)、山药(76)、甘草(63)、生地黄(65)、丹参(54)。加减药物中,乌头与天花粉配伍的149首方剂辨证加减药物共涉及中药19味,用药总频数为213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黄芪(18)、知母(10)、干姜(6)、当归(5)。主方方剂中,乌头与瓜蒌配伍的这468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236味,用药总频数为4979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丹参(296)、黄芪(233)、甘草(222)、桂枝(181)、川芎(172)。加减药物中,乌头与瓜蒌配伍的468首方剂辨证加减药物共涉及中药40味,用药总频数为1169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川贝母(80)、海藻(72)、昆布(68)、桑白皮(52)、款冬花(49)。主方方剂中,乌头与贝母配伍的这27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05味,用药总频数为316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甘草(15)、茯苓(14)、白术(12)、黄芪(8)、丹参(8)。加减药物中,乌头与贝母配伍的这27首方剂辨证加减药物共涉及中药19味,用药总频数为88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瓜萎(12)、肉桂(10)、干姜(6)、吴茱萸(6)、五味子(4)。主方方剂中,乌头与川贝母配伍的这53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42味,用药总频数为606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甘草(33)、黄芪(24)、丹参(23)、茯苓(18)、半夏(16)。加减药物中,乌头与川贝母配伍的53首方剂辨证加减药物共涉及中药29味,用药总频数为169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吴茱萸(29)、肉桂(15)、菟丝子(8)、山茱萸(6)、大青叶(5)。主方方剂中,乌头与浙贝母配伍的这39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33味,用药总频数为444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丹参(18)、甘草(17)、茯苓(16)、黄芪(16)、白术(13)。加减药物中,乌头与浙贝母配伍的这39首方剂辨证加减药物共涉及中药21味,用药总频数为100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干姜(10)、薏苡仁(6)、泽泻(5)、羌活(5)、细辛(4)。主方方剂中,乌头与白及配伍的这159首方剂中共涉及中药185味,用药总频数为1647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甘草(95)、白术(82)、黄芪(79)、白芍(68)、党参(68)。加减药物中,乌头与白及配伍的159首方剂中辨证加减药物共涉及药物23味,用药总频数为388次,其中用药频次排在前5位的药物有:吴茱萸(63)、肉桂(57)、干姜(23)、小茴香(19)、乌梅(8)。6.2.7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文献质量评价6.2.7.1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文献发表年代情况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在2005-2010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高为31.54%(47/149);乌头与瓜蒌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在2005-2010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高为34.40%(161/468);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在2000-2005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高为37.04%(10/27);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在2005-2010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高为28.30%(15/53);乌头浙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在2005-2010年发表文献所占比例最高为33.33%(13/39);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在2000-2005年发表所占比例最高为35.22%(56/159)。6.2.7.2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文献期刊质量情况临床上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文献在非核心期刊上共发表780篇,所占的比例为87.15%;而在核心期刊上只发表刊登了 115篇文献,所占的比例为12.85%。6.2.7.3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文献作者单位所在省份情况26个省份报告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河南省、浙江省,其中山东省所占比例最高,占总数的15.44%(23/149);30个省份报告乌头与瓜萎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山东省、辽宁省,其中河南省所占比例最高为16.70%(78/467);14个省报告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其中河南省所占比例最高为18.52%(5/27);22个省份报告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山东省、黑龙江省,其中河南省所占比例最高为16.98%(9/53);17个省份报告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浙江省、福建省,其中河南省所占比例最高为17.95%(7/39);30个省份报告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湖南省、江苏省,其中河南省所占比例最高为18.24%(29/159)。6.2.7.4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文献作者单位所在地区情况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西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为39.60%(59/149);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瓜蒌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为27.84%(130/467);6个地区报告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中地区、西北地区、华东地区,其中华中地区所占比例最高为25.93%(7/27);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为32.08%(17/53);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中地区、华东地区、西北地区,其中华中、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为30.77%(12/39);7个地区报告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所占比例最高为32.70%(52/159)。6.2.7.5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文献作者单位所在省份与地区对应情况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山东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15.44%(23/149);乌头与瓜萎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山东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10.49%(49/467);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河南省在华中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18.52%(5/27);乌头与川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山东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15.09%(8/53);乌头与浙贝母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河南省在华中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17.95%(7/39);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江苏省在华东地区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9.43%(15/159)。[结论]1.反药组合文献总数方面,临床上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同用时以乌头与瓜蒌反药组合临床使用最多,其次是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再次是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乌头与白蔹。这可能与其药物本身的药性、临床入药时炮制情况以及临床应用时的使用范围有关。2.反药组合临床研究类型方面,临床上记载此类反药组合同用的文献中,以病例系列(CS)这种研究类型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文献质量高且对进行Meta分析有重要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这类文献的发表呈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其文献质量多不高,其研究现状有好的方面,但总体来说不利于对十八反内容甚至是整个中医药学内容进行高质量、高标准、严要求研究内容的开展。3.反药组合临床用药安全性方面,对检索到的文献中涉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研究时发现,没有文章明确指出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同用后会产生不良反应,且中药治疗组报告的不良反应都较为轻微。根据检索到的有限的临床文献可以看出,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临床上确实存在此类反药组合同用治疗疾病的情况,且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反药组合同用较为安全可靠。4.反药组合临床疗效方面,因检索到的有限的临床研究文献异质性过高,不符合进行meta分析的基本条件,因而未对文献做进一步的疗效分析。5.反药组合文献特征方面5.1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同用主要治疗内科疾病,无论此反药组合同方应用还是辨证加减应用都主要治疗气血津液病证当中的消渴。应用剂量方面,乌头与天花粉同方应用时乌头类药物用药剂量多为6g、10g,天花粉用药剂量多为10g;乌头与天花粉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用药剂量多为10g、6g,天花粉用药剂量多为15g。入药配伍比例方面,乌头天花粉同方应用时常以1:1的比例配伍使用;此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常以3:5的比例配伍使用。炮制入药情况方面,乌头天花粉反药组合同用时乌头类药物多炮制后入药,而天花粉则多以生品入药。剂型、给药途径方面,此反药组合治疗临床疾病时多制成汤剂,内服(口服)。具体药物使用情况方面,反药组合同方应用时常用的药物有茯苓、山药、黄芪;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山药、甘草。5.2乌头与瓜蒌反药组合同用主要治疗内科疾病,无论此反药组合同方应用还是辨证加减应用都主要治疗心系病证当中的胸痹。应用剂量方面,乌头与瓜蒌同方应用时乌头类药物用药剂量多为10g、15g,瓜蒌用药剂量多为15g;乌头与瓜蒌辨证加减应用时乌头类药物用药剂量多为10g、6g,瓜蒌用药剂量多为15g。入药配伍比例方面,乌头瓜蒌同方应用时常以1:2的比例配伍使用;此反药组合辨证加减应用时常以2:3的比例配伍使用。炮制入药情况方面,乌头瓜萎反药组合同用时乌头类药物多炮制后入

胡东升[7](2012)在《大青龙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对本方证进行研究,即:本方近年来临床应用的文献综述,本方方证理论研究以及本方临床医案统计分析研究。文献综述方面,通过收集近年来关于本方在临床上应用的文献报道,可以了解本方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概况,明确本方所治疗的优势病种为发热性疾病和少汗性疾病,同时结合本方病机,拓展本方的应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通过两部分内容对本方证进行研究。第一,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本方证条文为基础,通过方证条文、方证病因病机、病位、方药、煎服法和服后调理等五个方面对本方证进行研究。通过收集部分注家对本方证的论述,可以进一步明确本方证的病因病机为寒邪或湿邪闭表,内有郁热,病位居于表里之间;本方中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解表散寒,石膏清透里热,生姜、大枣和中焦,以资汗源。本方先煮麻黄去上沫,以减少麻黄的辛温燥烈之性;本方为发汗竣剂,病中即止,不可过服,若服后汗多亡阳,仲景在方中提到用温粉止汗,现在可以应用四逆汤、参附汤、生脉饮等。第二,通过相关方证对比鉴别对本方证进行研究,找出本方证与相关方证的联系和不同点,进一步明确了麻黄和石膏的配伍在本方和桂枝二越婢一汤中主要用来解外寒,兼清里热,而在麻杏甘石汤和麻黄升麻汤中主要以清里热为主,兼解外寒。本方证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的重证,为麻黄汤证的进一步发展,为麻杏甘石汤证、白虎汤证的前驱阶段。本方临床医案统计分析研究方面,通过收集现代临床应用本方的100例病案,归纳整理本方治疗的病种及症候、患者症状、药物剂量、患者年龄、就诊时间、发病到就诊时间间隔、服药后的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得出本方在治疗外感发热、无汗、溢饮、身重等方面具有优势;应用本方的主要指征为无汗、身热、烦躁、身痛或身重、恶寒、舌红苔白厚、脉浮紧;本方中麻黄的最常用量为10克,石膏的最常用量为30克,桂枝的最常用量为6克,杏仁的最常用量为10克,生姜的最常用量为3片,大枣的最常用量为5枚;本方在应用人群上不具备特异性,无论年龄大小,只要符合本方证候,即可应用;在季节方面,本方一年四季皆可应用,尤其是夏季,只要具备本方应用指征,就可应用本方;本方发汗力强,不可多服,服用本方多数患者1—2剂即愈,不愈者当与其它缓和之剂调理;因本方发汗力大,服后多伤人体津液,故服用本方后,不管病愈与否,都要予恢复人体津液之剂调理身体,以恢复人体津液。总之,通过上述方面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可以更加深刻认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本方的论述,可以更好的掌握本方的应用指征、药物剂量、患者服用剂数以及服后调理方法。此外,我们应该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今后在临床上应用本方。

闫慧敏[8](2007)在《中医儿科专家刘韵远的学术思想》文中提出刘韵远主任是北京着名中医儿科专家,学识渊博,精通古籍,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弟子,撷取各家之长,积50余年临床实践经验,创立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学术观点,治愈了大量疑难病和各种常见病,尤其擅治小儿呼吸道(烧、咳、喘)与消化道(消、疳、软)以及体弱消瘦,多汗易感等病,每收良效。其学术观点可归纳为:重视儿科特点,强调辩

刘自力[9](2006)在《培土生金法对脾虚哮喘大鼠嗜酸细胞凋亡及对Fas mRNA、Bcl-2 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各种“宿根”学说的分析,借助于现代医学对中医“宿根”概念的新认识,在前期临床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脾虚为哮喘宿根”的新假说。以培土生金立法,采用健脾益肺的方药,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观察其对脾虚哮喘大鼠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形态学及对Fas mRNA、Bcl-2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脾虚对哮喘的影响及培土生金法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 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复合利用中医脾虚动物模型和西医哮喘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建立大鼠脾虚哮喘病证结合的模型。造模成功后,采用培土生金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TUNEL法进行细胞原位凋亡的检测,肺组织中Fas mRNA、Bcl-2 mRNA的检测采用原位杂交法,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BALF液中IL-5、GM-CSF的浓度。应用光镜对肺组织形态学进行观测。 结果:病证结合组和疾病组同对照组比较,均表现为BALE中GM-CSF的浓度显着升高和TGF-β浓度的显着下降(P<0.01),病证结合组和疾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均表现为EOS计数值升高、EOS凋亡率下降(P<0.01或P<0.05),病证结合组和疾病组同对照组比较,均表现为EOS上的Fas mRNA表达的显着减少和Bcl-2mRNA表达的显着增多(P<0.01)。与相应的疾病组相比较,两中药组(A1,B1)GM-CSF的浓度显着降低P(<0.01),TGF-β浓度的显着升高(P<0.01或P<0.05);与相应的疾病组相比较,两中药组中EOS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同时,与相应的疾病组相比较,两中药组((A1,B1)Bcl-2mRNA表达显着减少(P<0.01),Fas mRNA表达明显增多(P<0.01或P<0.05)。各组大鼠肺组织中Fas mRNA的表达与EOS的凋亡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62,p<0.05),Bcl-2mRNA的表达与EOS的凋亡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r=-0.58,p<0.05);各组大鼠BALF中的TGF-β浓度水平与EOS的凋亡率呈显着正相关(r=0.51,p<0.05),各组大鼠BALF中的GM-CSF浓度水平与EOS的凋亡率呈显着负相关(r=-0.65,p<0.01)。病理结果显示:疾病组与病证结合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及肺组织炎性病变,两治疗组的支气管及肺组织的炎症病变均有所减轻。 结论:培土生金法能促进模型大鼠哮喘及脾虚哮喘状态下EOS的凋亡;培土生金法能上调模型大鼠肺组织EOS表面Fas mRNA的表达,下调EOS表面Bcl-2 mRNA的表达;培土生金法能提高模型大鼠BALF中TGF-β的浓度,降低GM-CSF的浓度;培土生金法能减轻模型大鼠的大、小气道及肺组织的炎症。

何丽[10](2003)在《小儿病毒性肺炎证候学及开肺化痰解毒法对Fas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临床部分:对西医诊断为病毒性肺炎的患儿进行中医证候学研究,通过对临床表现与各证型之间关系的统计学处理,建立判别函数协助辨证分型,为本病辨证论治规范化提供依据。 实验部分:通过对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痰热闭肺证的有效中药制剂清肺口服液对腺病毒3I、7b型攻击后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中FAS表达影响的研究,探讨开肺化痰解毒法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分子学机理。 方法 临床部分:在南京、天津、长沙等地对6月至6岁的病毒性肺炎患儿进行证候学观察,填写“小儿病毒性肺炎临床研究报告表”,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实验部分:用3I、7b型腺病毒攻击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后,分别加入清肺口服液含药血清及利巴韦林注射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FAS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临床部分:各证型之间在发热、咯痰痰鸣、气促、鼻煽、肺部听诊、恶寒、面色、精神、汗、咽红、扁桃体、指纹脉象、舌质、舌苔的各类型构成比上有显着性差异;在咳嗽、鼻塞流涕、食欲、恶心呕吐、大便、小便及病毒检出类型上无显着性差异。通过聚类、因子、判别分析建立小儿病毒性肺炎的辨证分型判别函数: 风寒袭肺证:Y=-17.237+0.560热度+1.003扁桃体-3.210主1-5.230主2-1.721主3-0.475次1+1.332次2+1.603次3-0.602次4-1.007次5 风热犯肺证:Y=-4.830+1.054热度+0.858扁桃体-2.183主1-0.837主2小夕“呀弃性肺炎公眨勺阵学及开肺化习忆月阵月卜翻卜对FaS月民三冬影响的月开究 一0 .1 27主。+0.173次1+0.740次2+0.381次3一0.198次。+0.495次5痰热闭肺证:Y二一3.525+0.905热度+1 .015扁桃体一0.472主l+0.311主2 +0 .481主3一0.088次1+0.016次2一0.230次3+0.053次4+0.221次5肺脾气虚证:Y=一5.048+0.192热度+0.685扁桃体+0.524主1+2.719主2 一0.714主。+0.344次:+1.054次2+0.636次3+0.071次;+0.541次5阴虚肺热证:Y=一9.483+0.128热度+0.396扁桃体+1.513主l+4.562主2 一0.798主3+1.659次1+1.195次2一0.446次3+0.037次厂0.289次5 实验部分:分别经31、7b型腺病毒攻击后,病毒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Fas(CD动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含药血清组、利巴韦林组与病毒组比较FaS(CD95)的表达均明显升高,空白血清组与病毒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含药血清组与利巴韦林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腺病毒31型攻击后,含药血清组、利巴韦林组与正常细胞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腺病毒7b型攻击后,含药血清组、利巴韦林组与正常细胞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 结论 临床部分:在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辨证中,要重视对发热、咯痰痰鸣、气促、鼻煽、肺部听诊、恶寒、面色、精神、汗、咽红、扁桃体、指纹脉象、舌质、舌苔等对辨证分型价值较大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增加辨证的准确性。在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调查中,可通过小儿病毒性肺炎的辨证分型判别函数辅助判断,以减少辨证分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 实验部分:31、7b型腺病毒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FaS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腺病毒可能通过此机制延长其在细胞内的存活时间,以利于自身复制。清肺口服液含 2甫京中医右穿大学协d七勺仑文小儿脚毒性肺义勺正月阵学及口卜肺下匕习忆月限月卜法对FaS月妞二冬形响的庵开究药血清对FaS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其清除病毒在体内的感染,对机体起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二、喘咳宁在喘咳证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喘咳宁在喘咳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近20年中药复方制剂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述评
        一、前言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五、文献综述结果与结论
        六、文献质量评估结果与结论
        七、讨论
        八、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我国中成药发展历程与临床应用分析
        一、前言
        二、中成药的概念
        三、中成药的发展简史
        四、中成药的命名与分类
        五、中成药常见剂型与制备
        六、中成药临床应用现状——以连花清瘟胶襄为例
        七、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八、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1. 临床问题
        2. 中成药遴选
        3. 文献检索
        4. 纳排标准与资料提取
        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6. 证据综合分析
        7. 证据体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8. 推荐意见形成
    三、结果
        1. 研究概述
        2. 推荐意见及其证据描述
        2.1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2.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
        2.3 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
        2.4 咳嗽变异性哮喘
        4. 指南质量评价
    四、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课题组
    附录2: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3 常用产品使用临床情况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临床应用指南》常用产品临床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4 慢性持续续期中成药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拟通过专家共识法新增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成药的调查问卷
    附录5 新增中成药及修改意见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拟通过专家共识法新增中成药品种及修改推荐意见调查问卷
    附录6 中成药筛选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抗支糖浆抑制咳嗽变异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1.1 病名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进展
    2 西医学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认识
        2.1 认识沿革
        2.2 流行病学研究
        2.3 发病因素
        2.4 发病机制
        2.5 治疗与调护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抗支糖浆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模型气道及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观察
        2.2 咳嗽次数测定
        2.3 肺泡灌洗液中细胞的分类及计数
        2.4 肺组织病理组织检查
    实验二 抗支糖浆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模型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抗支糖浆对BALF中IL-1β、TNF-α、IFN-γ含量的影响
        2.2 抗支糖浆对BALF中TGF-β1含量的影响
        2.3 抗支糖浆对血清中ECP含量的影响
    实验三 抗支糖浆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模型NF-kB信号通路上相关因子的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肺组织中IκB表达的结果
        2.2 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NF-κB和TGF-β1蛋白表达的结果
        2.3 Real-time PCR法检测肺组织中NF-κB和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
讨论
    1 立法依据
        1.1 理论依据
        1.2 抗支糖浆的研究背景
    2 动物模型建立的思考
        2.1 建立动物模型的必要性
        2.2 实验动物的选择
        2.3 模型建立
        2.4 模型的判定
    3 抗支糖浆对CVA豚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3.1 抗支糖浆对CVA豚鼠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影响
        3.2 抗支糖浆对CVA豚鼠肺组织中IκB、NF-κB和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4 小结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3)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一、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
        (一) 传承刘韵远先生学术思想
        (二) 汲取王鹏飞先生脾胃病辨治精髓
        (三) 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
        (四) 注重创新探索 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并重
        1. 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查 突出小儿脾胃病中医特色诊疗
        2. 开发痰喘宁合剂 弥补小儿咳嗽用药不足
        3. 临床与科研并重 拓宽思路 探索疑难病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五) 传道授业解惑硕 果累累
    二、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总结
        (一) 先辨病 其次辨证 谨守病机
        (二) 四诊合参 尤重小儿望诊
        (三) 扶正祛邪并重标 本同治
        1. 扶正祛邪之法概述
        2. 扶正为治本之法 以脾为核心 兼顾其他脏腑
        3. 祛邪为关键环节 内外之邪兼顾
        (四) 用药清轻严谨 善用药对
    三、闫慧敏老师临床诊疗经验总结
        (一)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脾系疾病
        1. 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 醒脾助运
        2. 肝脾同治 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
        3. 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 消补兼施
        4. 祛除湿热之邪 攻伐有度
        5. 久病注重祛除瘀邪
        (二) 闫老师治疗小儿脾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1. 厌食
        2. 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3. 胎黄
        4. 滞颐
        5. 便秘
        (三)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肺系疾病
        1. 外感咳嗽初起 祛除外邪为要 避免清泻太过
        2. 急性咳喘祛除痰阻 重在治肺调气
        3. 慢性咳喘重在扶正 培土生金兼以温肾
        4. 反复咳喘 扶正祛邪 分期而治 标本兼顾
        5. 扶正不忘活血逐瘀 阻止咳喘反复发生
        (四) 闫老师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1.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2. 痰湿蕴肺型慢性咳嗽
        3. 腺样体肥大
        (五) 闫老师对其他系统疾病的治疗
        1. 霰粒肿
        2. 麦粒肿
        3. 舔疮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一、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一、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证候研究
        (一) 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1. 闫慧敏老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
        2.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研究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研究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小结
        (三) 养阴清瘀汤主要方药及立方依据
    二、养阴清瘀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结论
        讨论
        创新点总结
        小结及心得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4)和解清降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分级标准
        1.2.1.1 西医诊断标准
        1.2.1.2 病情分期
        1.2.1.3 分级标准
        1.2.2 中医诊断、分级标准
        1.2.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2 中医症状分级积分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脱落标准
    1.4 一般资料
2 临床试验方法
    2.1 药物及用药方法
    2.2 治疗疗程及观察指标
    2.3 评价标准
        2.3.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3.2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
        2.3.3 症状积分疗效评价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疗效比较
    3.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3 治疗前后两组肺功能比较
    3.4 治疗前后EOS的比较
    3.5 治疗前后Ig E的比较
4 讨论
    4.1 哮喘的中医概述
    4.2 和解清降法的理论依据
    4.3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详细摘要

(5)基于3,5-二氯水杨醛及其西佛碱衍生物的多功能光学探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学分子探针简介
        1.2.1 比色分子探针简介
        1.2.1.1 比色分子探针概述
        1.2.1.2 比色分子探针结构与颜色变化
        1.2.1.3 比色分子探针检测机制
        1.2.2 荧光分子探针简介
        1.2.2.1 荧光分子探针概述
        1.2.2.2 荧光分子探针设计
        1.2.2.3 荧光分子探针传感原理
        1.2.3 多功能光学探针简介
    1.3 水杨醛及其西佛碱衍生物简介
        1.3.1 水杨醛类化合物
        1.3.2 西佛碱类化合物
        1.3.3 水杨醛类西佛碱化合物及其应用
    1.4 以水杨醛及其西佛碱衍生物为基础的光学探针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高灵敏度高选择性 Mg~(2+)荧光探针的设计及其在饮用水中 Mg~(2+)检测方面的应用
    2.1 引言-Mg~(2+)荧光探针简介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分析仪器
        2.2.2 探针分子设计与合成
        2.2.3 样品制备与检测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探针 1 的荧光和紫外吸收光谱性质
        2.3.2 探针分子 1 对于 Mg~(2+)的荧光检测性质
        2.3.3 探针分子 1 对于 Mg~(2+)的识别机理的研究
        2.3.4 探针 1 及其掺杂的 PMMA 薄膜对瓶装饮用水中 Mg~(2+)的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于痕量水化学计量学的双通道光学探测器
    3.1 引言—用于痕量水检测的光学探针简介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分析仪器
        3.2.2 探针分子设计与合成
        3.2.3 样品制备与检测
        3.2.4 化合物 3 的晶体生长和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 3 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吸收光谱
        3.3.2 化合物 3 水识别性质的研究
        3.3.3 化合物 3 水识别机理的研究
        3.3.4 化合物 3 对于水检测的动力学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水杨醛亚胺-Zn(Ⅱ)组装体的荧光比率型痕量水化学计量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分析仪器
        4.2.2 探针分子的制备与表征
        4.2.3 样品制备与检测
        4.2.4 化合物 4-Zn(Ⅱ)的晶体生长和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 4 对于 Zn~(2+)的响应
        4.3.2 化合物 4-Zn(Ⅱ)的水检测性质
        4.3.3 探针 4-Zn(Ⅱ)的水检测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色 pH 探针的设计及其细胞成像应用
    5.1 引言—pH 荧光探针简介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及分析仪器
        5.2.2 样品制备与检测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化合物 1 的 pH 响应及其生物应用
        5.3.2 新型细胞染色探针 1 的研究
        5.3.3 化合物 3 的 pH 检测性质及其细胞成像应用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的循证医学回顾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配伍组合的临床文献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与循证医学关系概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反药组合研究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系统检索
        1.1 数据库系统检索
        1.2 文献具体检索策略(以CNKI为例)
        2. 文献筛选标准
        3. ACCESS数据库的运用
        3.1 Access数据库的建立
        3.2 Access数据库概况
        4. 数据库文献信息提取与收集
        5. 反药组合同用文献背景资料
        5.1 反药组合同用文献“不良反应”分类情况
        5.2 论文中关于“贝母”分类情况的说明
        5.3 反药组合同用文献分析参考用书
        5.4 反药组合同用文献中作者单位所在地区的确定
    文献检索与分类
        1. 文献系统检索与筛选分类
        1.1 文献系统检索结果
        1.2 文献筛选分类结果
        2. 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
    课题研究内容
        1. 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安全性评价研究
        1.1 乌头类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研究文献安全性评价研究
        1.2 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文献安全性评价研究
        2. 从循证医学角度,对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疗效进行评价分析
        2.1 乌头与天花粉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疗效评价分析
        2.2 乌头与瓜萎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疗效评价分析
        2.3 乌头与贝母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疗效评价分析
        2.4 乌头与白蔹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疗效评价分析
        2.5 乌头与白及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疗效评价分析
        3. 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研究文献的文献特征分析
        3.1 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临床同方应用文献的文献特征分析
        3.2 乌头与瓜萎、贝母、白蔹、白及类反药组合临床辨证加减应用文献的文献特征分析
    研究内容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7)大青龙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大青龙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发热性疾病
    2 呼吸系统疾病
    3 循环系统疾病
    4 消化系统疾病
    5 泌尿系统疾病
    6 免疫系统疾病
    7 神经系统疾病
    8 传染病
    9 妇科疾病
    10 五官科疾病
    11 皮肤病
    12 其他疾病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大青龙汤方证理论研究
    1 大青龙汤方的出处
    2 《伤寒论》中大青龙汤条文辨析
        2.1 关于“中风脉浮紧”和“伤寒脉浮缓”的认识
        2.1.1 观点举例
        2.1.2 观点分析
        2.2 关于“不汗出而烦躁”的认识
        2.2.1 观点举例
        2.2.2 观点分析
        2.3 关于“脉微弱,汗出恶风”的认识
        2.3.1 观点举例
        2.3.2 观点分析
        2.4 关于“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的认识
        2.4.1 观点举例
        2.4.2 观点分析
        2.5 关于“无少阴证者”的认识
        2.5.1 观点举例
        2.5.2 观点分析
        2.6 关于本证病位的认识
        2.6.1 观点举例
        2.6.2 观点分析
        2.7 关于第38条、39条病因病机的认识
        2.7.1 观点举例
        2.7.2 观点分析
    3 《金匮要略》大青龙汤条文辨析
        3.1 观点举例
        3.2 观点分析
    4 大青龙汤方药分析
        4.1 观点举例
        4.2 观点分析
        4.2.1 麻黄
        4.2.2 桂枝
        4.2.3 杏仁
        4.2.4 甘草
        4.2.5 石膏
        4.2.6 生姜
        4.2.7 大枣
    5 大青龙汤煎服法分析
    6 大青龙汤服后注意事项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青龙汤相关方证鉴别
    1 麻黄汤证
        1.1 原文辨析
        1.2 病位分析
        1.3 病因病机分析
        1.4 方药分析
        1.5 煎服法及药后注意事项分析
        1.6 与大青龙汤证的鉴别
    2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2.1 原文辨析
        2.2 病位分析
        2.3 病因病机分析
        2.4 方药分析
        2.5 煎服法及药后注意事项分析
        2.6 与大青龙汤方证的鉴别
    3 麻杏甘石汤证
        3.1 原文辨析
        3.2 病位分析
        3.3 病因病机分析
        3.4 方药分析
        3.5 煎服法及药后注意事项分析
        3.6 与大青龙汤证的鉴别
    4 白虎汤证
        4.1 原文辨析
        4.2 病位分析
        4.3 病因病机分析
        4.4 方药分析
        4.5 煎服法及药后注意事项分析
        4.6 与大青龙汤证的鉴别
    5 麻黄升麻汤证
        5.1 原文辨析
        5.2 病位分析
        5.3 病因病机分析
        5.4 方药分析
        5.5 煎服法及药后注意事项分析
        5.6 与大青龙汤证的鉴别
    6 麻黄与石膏的配伍作用探讨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青龙汤医案研究
    第一节 大青龙汤医案统计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收集与分析
        1.1.1 资料来源
        1.1.2 收集标准
        1.1.3 整理方法
        1.2 病名归类方法
        1.3 症状归类方法
        1.3.1 症状(不含舌脉)归类方法
        1.3.2 舌脉归类方法
        1.4 药物及剂量统计方法
        1.5 患者性别、年龄、诊病季节与患病到就诊间隔时间整理方法
        1.6 药后效果整理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病(症)名
        2.1.1 统计研究结果
        2.1.2 分析
        2.2 症状
        2.2.1 统计研究结果
        2.2.2 分析
        2.3 药物及剂量
        2.3.1 统计研究结果
        2.3.2 分析
        2.4 患者性别、年龄、诊病季节与患病到就诊间隔时间
        2.4.1 统计研究结果
        2.4.2 分析
        2.5 服药后效果
        2.5.1 统计结果
        2.5.2 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医案选析
        1 溢饮案
        2 伤寒烦躁案
        3 高热案
        4 空调病案
        5 咳嗽案
        6 遗尿案
        7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9)培土生金法对脾虚哮喘大鼠嗜酸细胞凋亡及对Fas mRNA、Bcl-2 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实验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及分组
    2.动物模型的建立
    3.处理因素
    4.标本采集及制备
    5.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6.实验数据的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培土生金法对脾虚哮喘大鼠血及BALF中EOS的影响
    2.培土生金法对脾虚哮喘大鼠BALF中TGF-β、GM-CSF浓度的影响
    3.培土生金法对脾虚哮喘大鼠肺组织EOS凋亡的影响
    4.培土生金法对脾虚哮喘大鼠肺组织Fas mRNA、Bcl-2mRNA表达的影响
    5.培土生金法对脾虚哮喘大鼠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6.Fas mRNA、Bcl-2mRNA的表达、相关细胞因子浓度与EOS凋亡的相关性分析
三、讨论
    1.祖国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哮喘发病机理的认识
    3.哮喘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
    4.EOS凋亡在支气管哮喘炎症机制中的作用
    5.脾虚为哮喘之宿根
    6.培土生金法的作用与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炎性细胞凋亡与支气管哮喘
    2.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附录图片
致谢
个人简历

(10)小儿病毒性肺炎证候学及开肺化痰解毒法对Fas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文献研究
    一、 古代文献研究
    二、 现代中医研究进展
    三、 西医学对小儿病毒性肺炎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临床研究思路
    二、 临床试验设计方案
    三、 临床研究结果
    四、 讨论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一、 实验研究思路
    二、 实验方案
    三、 实验研究结果
    四、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
附录
    一、 简介
    二、 致谢

四、喘咳宁在喘咳证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王建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抗支糖浆抑制咳嗽变异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实验研究[D]. 谭杰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D]. 郝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和解清降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D]. 刘云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7)
  • [5]基于3,5-二氯水杨醛及其西佛碱衍生物的多功能光学探针[D]. 门广文. 吉林大学, 2014(09)
  • [6]十八反中乌头类与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药组合的循证医学回顾性评价研究[D]. 高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7]大青龙汤方证研究[D]. 胡东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8]中医儿科专家刘韵远的学术思想[A]. 闫慧敏. 第24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学研讨会、儿科名中医讲习班论文汇编, 2007
  • [9]培土生金法对脾虚哮喘大鼠嗜酸细胞凋亡及对Fas mRNA、Bcl-2 mRNA表达的影响[D]. 刘自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小儿病毒性肺炎证候学及开肺化痰解毒法对Fas表达影响的研究[D]. 何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1)

标签:;  ;  ;  ;  ;  

喘咳宁在哮喘咳嗽综合征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