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服装纺织业发展的再思考

宁波服装纺织业发展的再思考

一、发展宁波服装业与纺织业的再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吕倩茹[1](2020)在《从染织到服装: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君[2](2020)在《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文中研究表明1929年,在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创办企业,颁布《公司法》、《工厂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传入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乳业的本土化渐趋完成的时代背景之下,沈九成因个人际遇创办生生牧场。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生生牧场便发展为近代上海最大的华商牛乳场。自1929年至1949年的20年时间里,在生生牧场的发展变迁中,其经理凡四变。据此,生生牧场20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29年至1933年,由沈九成的长子沈鹏程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创办和初步发展期;二是1933年至1940年,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后,自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快速发展期;三是1940年至1946年,由沈九成的三子沈万灵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调整期;四是1946年至1949年,生生牧场被中国国民党的中央信托局接收,为生生牧场的衰退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生生牧场的发展战略和销售战略均有所不同。1929年至1933年,生生牧场初始创办,奶牛的采购、员工的招聘、土地的租赁,以及生产设备的买入,奠定了生生牧场营业及发展的基础。此一时期,生生牧场通过文化濡化、竞争者定位、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等销售方法,将企业的新鲜牛奶消费群体牢牢固定在社会上层人士之中。1933年,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之后,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销售模式的扩大、以及制定灵活的销售策略,使生生牧场的规模快速增长,其消费者群体由社会上层人士逐渐向社会中层人士下移。但是,随着日寇的入侵、上海的沦陷,生生牧场的销售规模因日伪政府的配给制度而萎缩。1940年8月24日,沈九成被绑架之后,将生生牧场交由三子沈万灵经营。沈万灵在艰难困苦的沦陷时期,调整生生牧场的销售战略,以生生牧场的“A”字消毒牛乳只为社会上层人士提供。这一销售战略的调整,维持了生生牧场在日伪时期的艰难生存。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企业员工联合国民党的战后接收人员,诬告沈九成、沈万灵为汉奸。生生牧场因此被中央信托局接收。在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其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多方干扰,不断萎缩,使得生生牧场走向衰落。基于对生生牧场1929至1949年间四个时期生产销售活动的研究,从微观的视角展现了近代的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变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一方面,牛奶的消费人群从社会上层人士扩展至社会中上层人士,又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上移至社会上层人士。物的社会生命史,不仅是一个经济关系,还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的保障。经营自由作为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企业生产销售活动能否正常展开的必要条件。生生牧场的发展历程,是近代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时期经济增长和经济衰落的见证。

袁耀辉[3](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明娜[4](2019)在《晚明江南地区工匠社会地位的演变》文中指出工匠是手工业时代工艺造物的主体,是传统社会日常生活必需品、奢侈品、消费品的提供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早期工匠具有的工奴性质使其社会地位不高,统治者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对工匠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规定了工匠的世袭徭役身份。此外,传统儒家价值观念不重技艺,工匠之事被视为“奇技淫巧”。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工匠社会地位向来低下,这种状况在晚明时期得以改变,尤其在江南地区表现明显。晚明江南地区工匠社会地位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晚明时期官府工匠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工匠社会地位提升的根本前提。嘉靖时期官府出台新政,以班匠银制取代匠籍制,工匠通过缴纳班匠银,可以免除徭役。这一改革的直接结果是放松了官府对工匠的束缚,产生了相对自由的工匠。晚明时期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自由工匠的个体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经济环境。自嘉靖以来,江南社会的商品市场逐渐活跃并走向高峰,身在其中的江南工匠成为受益者。制度的改革、经济的发展为工匠提供了良好发展条件,但是技艺水平的提升才是工匠获得社会声誉、提高社会地位的根本依靠。在晚明社会变迁中,工匠凭借技艺的提高,实现了以技致富、搏名、入仕,在不同层面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此外,晚明文人的参与是工匠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推动力。江南文人在他们的笔记、日记中记录了与工匠相关的诸多信息,为工匠题诗立传,甚至亲自引荐、提携、帮助工匠,为工匠的立名、传名、扬名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先静[5](2017)在《战争时期上海女工的日常生活(193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争时期,上海女工集中的纺织业与烟草行业既经历过“畸形”的繁荣发展,也遭遇过萧条萎缩。受此影响,资本市场对女工的需求也曾大起大落。但无论是市场波动,还是上海沦陷,都挡不住大批农村女孩到上海来做工的脚步。上海女工多半来自江浙及上海附近农村,她们大多数缺少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女孩们进厂的动机各不相同,“吃饱饭”和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则是她们最一致的诉求。因此,面对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高、工资待遇低以及不人道的管理和盘剥,她们往往都会极力忍受。至于压迫、盘剥者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她们最初也不十分在意。作为来自农村的女孩,她们很容易受到上海这座极具现代气息的大城市的生活方式的诱惑,而相对稳定的工资收入,也不可避免地使她们开始有了相对独立的意识和追求时尚的渴望。中日战争的大环境并没有阻止她们像她们的前辈工友那样,开始向城里人看齐。包括对婚姻和家庭问题的理解,也都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与她们父母不同的,趋向现代观念的改变。从阶级的观点看问题,工人一旦将劳动力出卖给了资方,也就意味着其劳动期间必须要面临资本权力的规训。但是处于工人与女性两种身份的叠加之下,她们不仅受制于工厂内苛刻的规章制度,忍受着男性管理者语言及身体上的暴力,还遭遇了以性骚扰、性侵害为主的性别控制。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传统的父权制与资本制共同建构了日常工作空间内对女工身体的规训,力图将其变成驯服且有生产能力的劳动力。也正是这种长期共同的经历,促使女工们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权利意识,推动了她们会在工作中寻求一切可能机会进行抗争。长期大量的类似行动的聚集,自然也使她们容易向阶级意识靠拢,开始认识到工人和资方利益的不同,进而开始认同集体抗争的作用。就战时上海女工整体而言,大多数女工民族意识固然淡薄,但在战争初期,受到举国抗战舆论高涨的环境影响,她们也很容易受到民族主义情绪的感染。随着战场日渐远离,上海处于社会底层的女工及其家人,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劳资之间的对立、工人所遭受的不公待遇,以及性别上的歧视与压迫,但民族抗争的意识和行动,却明显地减少了。从战时上海女工的日常生活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女工受制于工人身份所形成的体验,对资方的压榨感受较深,更受制于女性身份所形成的体验,在性别认同上又往往有消极的认识。这是导致战争时期上海女工的民族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通过尽管是零星的案例,我们也可以发现,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包括各种政治力量的秘密工作,部分女工也仍旧可能参加到抗日的民族斗争中来。

程传鹏[6](2016)在《新常态下聊城市纺织业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纺织业面临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纺织业的全球化竞争也变得白热化,在这个竞争过程中,一部分企业面临的处境十分艰难,当前,聊城市纺织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与国内其他地方的纺织行业差距增大,与外国先进的纺织行业相比竞争力显得尤为薄弱,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由表及里深层次分析聊城市纺织业的问题,并以此提出发展策略,促进聊城市实现向纺织强市的转变。因此,研究聊城市纺织业现状和发展对策具有一定的研究应用价值。本文阐述了国内和国外对纺织业的研究现状,对与本文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介绍了相关基础理论,深入分析了聊城市纺织业发展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借鉴了国内发展的经验,提出聊城市纺织业转型发展对策建议。本文在结构上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三章为新常态下聊城市纺织业发展现状分析,第四章公共管理视角下国内外纺织业发达地区经验借鉴,第五章为聊城市加快纺织业转型发展的措施,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力求繁荣聊城市纺织业,促进聊城市纺织行业做大做强。本文通过对聊城市纺织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探究,总结国内外纺织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与其他相关地区的产业对比分析得出竞争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科学的产业、财政和其他鼓励性政策,意在为聊城市纺织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思路,同时探索了经济发展与民生富裕有效结合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践。

许晓敏[7](2017)在《我国近代服装新思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近代(1840年1949年)服装新思潮是我国近代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它在近代社会的变革中产生,是近代部分国人对服装的动机、造型、色彩、工艺等内容的新认识。我国近代服装新思潮的“新”是相对我国古代的服装“旧”思潮而言的。这两者具有根本差异,其中前者的本质是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后者的本质是“贵贱有差,衣服有等”的礼教。近代服装新思潮是中国服装近现代化的思想根源,对中国服装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根据近代服装新思潮所涉及的具体层面与价值体现的不同,可将近代服装新思潮分为思想的启蒙、艺术的启蒙、技术的启蒙三大类。思想的启蒙,即向民众指明为什么要“变服”,以及如何进行“变服”等问题,阐述了以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为核心的穿衣理念与相关实践,艺术的启蒙,即向民众指明“变服”之后,新装束如何为美的问题,阐述了近代服装新思潮在服装造型设计层面及审美价值趋向上的内涵。技术的启蒙,即向民众指明制作和保养“美装”、“新装”的工艺手法与技术手段。近代服装新思潮的启蒙的实现,离不开近代的报刊、法律通告、演讲、竞赛等传播形式。近代报刊是传播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主要手段,其面向大众、丰富多彩的形式,为近代服装新思潮的普及奠定了基础。此外,以自由、平等等为核心的服装法律通告,以及有关“变服”的演讲、竞赛、互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近代服装新思潮。虽然服装新思潮在近代各地区、各阶层之间的传播有差异,但总得来说,其形成离不开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近代服装新思潮中的传统文化根基主要是从思想文化的层面,探讨传统文化在近代服装领域中的传承问题。从先秦的孟子、墨子、老子、庄子到近世的李贽、李渔等人的思想中,均可看到与近代服装新思潮遥相呼应的思想,它们在历史的变迁中演变出新的内涵。近代服装新思潮是近代国人以西方文化为榜样,追求“西化”(即现代化)和融合我国传统文化而“化西”的产物。在以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为指导及对服装“道”、“器”的重视下,近代服装的创新与发展得到重视,近代女性解放及她们在服装中的新风貌得以加速呈现。同时,近代乃至近代以后国人整体的思想意识、外在形象,以及我国服装文化的现代化也受到近代服装新思潮的推动。

汪火根[8](2016)在《行业自组织视角下的行业信用治理研究 ——以温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自生自发市场中,同行从业者一般会在先天的血缘、地缘等基础上形成互动的共生关系进而形成自发组织。比如说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来自同一地方的商人因先天的地缘等因素形成对某类商品的垄断经营,此即“同乡同业”的经营现象。与此类现象相伴随的,是在许多区域性市场和工商业中心形成大量的行会、商人会馆、同业公会等行业自组织。而在当代中国的温州地区,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自发市场的发展和“同乡同业”的经营方式等也促使民间商会等行业自组织蓬勃发展。借助于“同乡同业”的经营方式和行业自组织,同行从业者在将外来者排挤出本行业的同时,也对行业内部从业者之间诸如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剽窃技术、竞相削价、违规收徒等违反行业习俗和行业规则的行为加以约束以维护行业声誉和行业利益,这种约束主要通过行业内部的对话协商、共同约定、集体抵制等手段或者说依托行业内部自发的群体或组织力量来实施。从中国传统社会行业自组织的生成来看,物产的地域性、市场的分割性等因素诱发“同乡同业”的经营传统进而使得同行从业者在乡情地谊的纽带下形成自发的结合。而传统社会对工商业活动的不直接干预以及流寓他乡的工商业者对公共性服务的需求等因素,也促使同乡从业者形成自愿的结合来进行自我管理,由此导致行业自组织的生成。这种行业自组织一般以先天的亲缘、地缘纽带建立起来,成员之间形成具有相互连带关系的封闭性网络。在封闭性网络内,行业自组织借助于公共议论、集体排斥等树立自组织的权威。这种相互连带的封闭性网络和自组织的权威构成中国传统社会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重要社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行业自组织通过连带责任机制、风险共担和相互扶持机制以及跨地缘链合机制等来实现行业信用问题的自主治理。在当代中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管控的社会管理体制等抑制了民间社会的自主性。但浙江温州却在民间行业组织发展和行业信用自主治理上树立了一个典型。温州民间行业组织具有自身特有的生成逻辑,即在面对严重的行业信用危机甚至地方信用危机中,温州地方政府以自身的灵活变通为民间行业组织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外部制度供给。而温州民营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日益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家群体以及温州人抱团的生存理念等,则为温州民间行业组织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行业自组织视角下,温州行业信用治理主要通过政治嵌入机制、精英治理机制、声誉机制和信任网络机制等得以实施。对中国从传统社会到当代社会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历时性比较中能够发现,来自同一地域的人们从事相同或相近的行业,这种“同乡同业”的经营方式形成了链条式的行业发展模式;在链条式行业发展模式下,同乡与同业之间相互扶持形成抱团式的集体生存模式,进而诱发行业自组织的生成。行业自组织中成员之间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结形成了封闭性网络,自组织中不同类型能人的重合保持了网络的整体性,这构成行业信用自主治理实施的两个前提条件。在封闭性和整体性网络下,中国行业信用自主治理主要通过权威机制、声誉机制、信任机制和关键群体机制等实施。通过对行业自组织视角下行业信用治理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第一,行业自组织具有同乡组织和同业组织相互交织与重合的特点,尤其是同乡组织对同业组织形成裹挟作用,使得行业自组织呈现出浓厚的非正式性和非制度化色彩,中国行业自组织本质上更接近非正式的关系网络而不是正式组织。第二,在由行业自组织实施的行业信用治理中,虽然行业自组织建立了正式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文本在实践中不一定得到有效执行,诸如私人关系、社会声誉、信任等非正式的力量在自主治理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实现可能不是依靠正式制度力量而是非正式力量。

曹东坡[9](2015)在《GVC和NVC视角下中国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国沿海地区产业集群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长期以来,沿海地区产业集群面临升级困难的局面,尤其是在跨国公司主导的“俘获型”价值链治理模式下,功能升级更难实现。当前,受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升级压力逐渐增大。因此,如何突破沿海地区产业集群面临的“升级难,功能升级更难”的局面,寻找产业集群升级的可行路径,就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首先揭示了全球价值链治理这一因素对我国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并分析了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和升级模式。随后,分析了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障碍的成因和突破条件,提出了国内价值链下产业集群的功能升级路径,并对功能升级路径进行了验证。总体而言,本文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和升级模式。嵌入不同类型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具有不同的升级策略,不同的价值链治理模式也对应着集群不同的升级前景。我国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多嵌入俘获型治理模式的采购者驱动型价值链中,因而存在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的机会,但在功能升级上面临困难。综合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集群的分析,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具体体现在,在企业层面,沿海地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需要在获取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同时提升创新能力。集群层面,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围绕进入跨国公司采购体系的企业形成配套产业链,强化外向型产业集群的网络效应;行业协会成为联通集群外部和内部社会资本的渠道,促进跨国公司与产业集群的交流,更新和增加集群的社会资本。在政府层面,公共政策需要引导产业集群参与国际分工,调整嵌入价值链的时机和方式,推动集群升级发展。并指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升级模式,即深化OEM实现工艺升级和转型ODM实现产品升级。对宁波服装业集群的案例分析证明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路径的可行性。(2)提出了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障碍的突破条件和升级路径。“俘获型”价值链治理模式下,跨国公司对技术和市场的控制使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缺乏功能升级的空间,遭遇功能升级障碍。理论模型分析表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突破功能升级障碍的条件,受集群内供应商所能获得的本土优势(包括市场、社会资本、公共政策等)大小和获取高端要素的难易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的路径选择上,需要依托本土市场构建国内价值链,获取功能升级空间。在国内价值链条件下,通过发挥本土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功能升级的路径有三种:在集群层面,一是优化产业组织体系,二是增加集群的社会资本;在政府层面,要对公共政策做出调整。获取高端要素促进产业集群功能升级属于企业层面的升级路径,即通过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促进集群中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基于价值链上合作企业间关系租金的分析表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在国内价值链条件下实现功能升级之后,借助于在国内价值链中获得的竞争力,集群中的企业能与跨国公司形成均衡型的价值链治理关系,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持续的功能升级。因此,依托本土市场构建国内价值链,是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的可行选择。(3)产业集群功能升级导向的国内价值链构建模式包括两种,一种是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主导构建国内价值链,另一种是依托专业化市场构建国内价值链。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核心企业主导构建国内价值链模式中,核心企业具有将更多价值链环节分包给集群内企业的内部动机,在这一过程中优化产业集群的组织体系,核心企业能够进入到更高端的价值链环节,实现功能升级,同时也将促进本土企业的动态升级。依托专业化市场构建国内价值链的模式中,专业化市场功能的发挥也进一步优化了集群的产业组织体系,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功能升级。在国内价值链下,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社会资本的增加和公共政策的适应性调整也是促进产业集群功能升级的可行路径。对乐清电器产业集群和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表明,集群和政府层面的促进产业集群功能升级的路径具有现实可行性。(4)生产者服务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吸纳高端要素的重要渠道,能够促进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理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为集群中企业提供了合作创新的条件,参加合作创新的企业能从事更多的创新活动。基于城市层面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而言,生产者服务业集聚有助于产业集群创新水平的提高,但在细分行业中存在异质性。进一步的讨论指出,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利用本土市场构建的国内价值链,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内需市场发展自有品牌。因此,国内价值链条件下,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应更多的立足于创建和发展自有品牌,实现产业集群的功能升级。对顺德家电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进一步支持了企业层面的产业集群功能升级路径的可行性。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视角,结合价值链和产业集群的分析,提出了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路径,为推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宁超[10](2014)在《基于全球化视野下宁波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以雅戈尔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企业面临的竞争与机遇已经从国内延伸到了全球范围,对于供应链构建升级的重视为国内企业发展开启了全新的局面,企业之间的竞争协作关系已经演化为全球范围内供应链之间乃至供应网络之间的竞争协作关系。宁波制造业企业作为国内制造企业的缩影,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相似的境况以及思考。不少本地制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供应链建设方面有很多独特令人深刻的想法,但是很多企业发展管理水平仍然不够成熟,配套管理思想没有系统的发展,对于全球范围内建立供应链并未有科学的认识以及掌握,为了更好的实现高附加值,可持续性发展,宁波制造企业需要对这种新趋势进行不断适应,对新机会不断把握,从而在全球化供应链建设方面实现真正突破。因此,对宁波制造业企业进行全球化供应链研究,为其提供建设性发展意见就充满了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在绪论部分对背景进行总体回顾,引入本文研究目标企业全球化供应链;第二部分将重心放在相关概念及其文献综述上面,对于一些术语例如供应链、制造企业供应链以及全球化供应链进行定义,之后在给出定义的基础上面做出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国内外在相关方面进行的研究进行回顾;第三部分首先论证了案例中将雅戈尔作为宁波制造业企业代表的原因,其次对雅戈尔当前全球化供应链构建现状进行概述;第四部分使用SWOT分析法对雅戈尔在全球化供应链构建方面存在的优劣势以及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这些同样也是其他宁波制造企业面临的因素,该部分系统性分析将为文章下一部分的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理论基础;第五部分主要基于上述分析从三个方面为宁波制造业企业提出相关建议,包括从企业微观层面、企业宏观层面,行业协会层面以及政府层面提出建议;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的总结,主要是对文章进行回顾并为未来更深入的研究进行展望。

二、发展宁波服装业与纺织业的再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宁波服装业与纺织业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依据
        1.2.1 理论依据
        1.2.2 现实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近代奶业史的研究
        1.3.2 近代农业企业史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生生牧场的创办与生产经营的展开(1929-1933年)
    2.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背景
        2.1.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个人际遇
        2.1.2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政策背景
        2.1.3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行业时机
    2.2 生生牧场的创办
        2.2.1 奶牛的采购及其生产管理
        2.2.2 土地的租赁
        2.2.3 员工的招聘
        2.2.4 生产设备的买入
    2.3 沈鹏程时期生生牧场生产经营的展开
        2.3.1 文化濡化:形塑消费者饮食习惯的企业经营方法
        2.3.2 横向拓展:以奶妈为竞争者定位的企业经营策略
        2.3.3 纵向连合: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的企业经营模式
第三章 生生牧场的迅速发展与销售规模的扩大(1933-1940年)
    3.1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的经过
        3.1.1 三友实业社劳资纠纷案与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
        3.1.2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
    3.2 从单一鲜奶到全面化战略:生生牧场产品结构的调整
        3.2.1 牛奶
        3.2.2 冰淇淋
        3.2.3 奶油
        3.2.4 其他乳制品
    3.3 生生牧场的销售模式
        3.3.1 订户模式
        3.3.2 专卖店模式
        3.3.3 杂货店模式
        3.3.4 交易会模式
    3.4 生生牧场的销售策略
        3.4.1 药品、食品、饮品:产品的物质功能定位
        3.4.2 “国货”:产品的政治功能定位
        3.4.3 营养与健康:产品的社会功能定位
        3.4.4 早餐与现代性:产品的生活方式功能定位
    3.5 生生牧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3.5.1 沈九成与穆藕初交往考证
        3.5.2 沈九成的经营经验与企业家才能的展现
第四章 生生牧场销售战略的调整与等级结构的嵌入(1940-1946年)
    4.1 沈九成被绑案与沈万灵接手生生牧场
    4.2 生生牧场生产等级的提升
        4.2.1 上海市乳业等级制度的建立
        4.2.2 生生牧场的质量控制与等级提升
    4.3 生生牧场消费等级的嵌入
        4.3.1 近代上海的社会分层与牛奶的品牌选择
        4.3.2 生生牧场消费人群的社会结构
        4.3.3 日伪时期生生牧场销售对象的上移
第五章 生生牧场的衰退与政治权力的介入(1946-1949年)
    5.1 中国国民党接收生生牧场的经过
    5.2 中央信托局与生生牧场的衰退
        5.2.1 中央信托局接收生生牧场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
        5.2.2 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的衰退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沈九成父子年谱初编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晚明江南地区工匠社会地位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 制度变迁: 工匠管理制度调整下自由工匠的产生
    第一节 官手工业体系中工匠管理制度的发展
        一 元之前工匠管理思想的发展
        二 元明时期匠籍制度的确立及发展
    第二节 官手工业体系中工匠的分类及应役生活
        一 明代官手工业体系中的工匠类别
        二 官手工业体系中工匠的生产劳作
    第三节 制度变迁下工匠人身与生产自由的获得
        一 晚明工匠管理制度的变化
        二 江南地方官手工业生产管理方式的松动
        三 制度变迁与管理松动下自由工匠的产生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晚明江南工匠个体发展的历史机遇
    第一节 晚明江南民间手工业的蓬勃发展
        一 晚明江南民间丝织业的发展
        二 晚明江南民间丝织业发展原因
    第二节 活跃商品经济中民间工匠个体的发展
        一 机户施夏以纺织立业的故事
        二 机户施夏的生产方式
        三 个体工匠生产性质的变化
第三章 技艺进步: 工匠社会地位提升的内在动因
    第一节 晚明时期工匠技艺水平的普遍提高
        一 江南丝织业的技术进步与品类创新
        二 “嘉定三朱”创立竹雕流派
        三 仿古与制赝技术的兴盛
    第二节 晚明工匠凭借技艺提升社会地位
        一 工匠社会地位提升的可能途径
        二 因技入仕: 工匠社会地位提升的官方路径
        三 工匠因技入仕的局限性
    第三节 工匠技艺的家庭传承与技艺家族的出现
        一 子承父业的家传方式
        二 家传方式下技艺家族的出现
第四章 名家辈出: 文人推波助力下工匠社会声誉的提升
    第一节 晚明江南文人社交圈对工匠的接纳
        一 进入文人社交圈的工匠们
        二 活跃于项元汴身边的工匠
    第二节 长洲刻工章简甫、章仲玉父子与江南文人的交游
        一 章简甫与以文徵明为中心的文人的交往
        二 章仲玉与以王世贞为中心的文人的交往
    第三节 晚明文人对名家工匠的推波助力
        一 文人笔下的名家名器
        二 题诗撰文
        三 立传书志
        四 文人的引荐
    第四节 晚明文人与工匠交往密切的社会文化原因
        一 晚明文人工匠观的转变
        二 工匠自身的变化
        三 晚明文人的现实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战争时期上海女工的日常生活(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意识
    二、学术史回顾
    三、理论方法
    四、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
    五、研究资料
第一章 战争背景
    第一节 战争背景下对女工的需求
        一、战前对女工的需求
        二、孤岛时期女工需求的猛增
        三、全面沦陷后女工需求的萎缩
    第二节 战争对日常生活的冲击
        一、轰炸、逃难
        二、轧户口米
    结语
第二章 工作
    第一节 战争爆发前女工的工作
        一、为找个吃饱饭的地方进厂
        二、进厂之后的工作生活
        三、相对稳定的工资待遇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孤岛时期女工的工作
        一、进厂之前农村女性生存环境的恶化
        二、新兴的进厂方式
        三、繁重的工厂生活
        四、差异化的工资待遇与生活状况
    第三节 全面沦陷时期女工的工作
        一、女工来源中城市贫民的增加
        二、工作时间严重不足的工厂生活
        三、低微的工资待遇与每况愈下的生活状况
    结语
第三章 日常消费
    第一节 衣食住行
        一、服饰上的追求
        二、食住行的变化
    第二节 休闲活动
        一、娱乐型活动
        二、学习型活动
    结语
第四章 家庭生活
    第一节 终身大事谁做主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自主婚姻
        三、晚婚以至不婚
    第二节 为人女、妻、母
        一、孝顺的女儿
        二、新家庭中的妻子
        三、子女的养育
    结语
第五章 抗争
    第一节 规训与抗争
        一、规章与暴力
        二、性骚扰与性侵害
        三、日常的抗争
    第二节 劳资纠纷
        一、劳资纠纷的特点
        二、政治力量介入下的劳资纠纷
        三、女工的感受
    结语
第六章 民族意识
    第一节 女工与抗日活动
        一、上海工人中的抗日活动
        二、女工与工人中的抗日活动
    第二节 在日本人工厂中的女工
        一、战争时期日本人工厂的发展情况
        二、日本人工厂中的管理
        三、不同的声音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新常态下聊城市纺织业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纺织业的涵义及特点
        2.1.1 纺织业的涵义
        2.1.2 纺织业的特点
    2.2 新常态的内涵及特征
        2.2.1 新常态的内涵
        2.2.2 新常态的特征
    2.3 理论基础
        2.3.1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2.3.2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3.3 转型发展理论
        2.3.4 产业集群理论
        2.3.5 产业政策理论
第3章 新常态下聊城市纺织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新常态下聊城市纺织业现状和特点
        3.1.1 产业门类逐步齐全,行业实力快速发展
        3.1.2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3.1.3 私营纺织企业发展迅速,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3.2 新常态下聊城市纺织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总体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3.2.2 经营成本显着提升
        3.2.3 产业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
    3.3 新常态下聊城市纺织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意义
    3.4 新常态下聊城市纺织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4.1 国际形势
        3.4.2 国内形势
第4章 国内外纺织业发达地区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纺织业先进地区的思路和做法
        4.1.1 国内纺织发达地区的经验做法
        4.1.2 对聊城市纺织业转型发展的启示
    4.2 欧洲纺织城模式及其借鉴
        4.2.1 欧洲纺织城模式
        4.2.2 对聊城市纺织业转型发展的启示
第5章 新常态下聊城市加快纺织业转型发展的措施建议
    5.1 明确发展路径
        5.1.1 调整棉纺织行业壮大针织行业
        5.1.2 突破印染行业发展家纺行业
        5.1.3 整合服装行业培育产业用纺织品行业
    5.2 加强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
        5.2.1 加强供给侧改革
        5.2.2 引导本地企业提档升级
    5.3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5.3.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3.2 延伸上下游产业
    5.4 采取支持性的财政政策
        5.4.1 实施财税优惠政策
        5.4.2 设立产业扶持和引导基金
        5.4.3 引导发展纺织服装生产性服务业
    5.5 落实其它鼓励性政策
        5.5.1 土地支持政策
        5.5.2 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5.5.3 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我国近代服装新思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近代服装新思潮的类型
    2.1 思想的启蒙
        2.1.1 近代服装人文精神
        2.1.2 近代服装科学精神
    2.2 艺术的启蒙
        2.2.1 “以美育代宗教”
        2.2.2 服装款式
        2.2.3 服装色彩
        2.2.4 服装图案
        2.2.5 服装搭配
    2.3 技术的启蒙
        2.3.1 服装工艺
        2.3.2 服装保养
    小结
第三章 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
    3.1 传播形式
        3.1.1 报刊
        3.1.2 法律通告
        3.1.3 演讲
        3.1.4 竞赛
        3.1.5 互动
    3.2 传播之差
        3.2.1 城乡之差
        3.2.2 受众之差
    小结
第四章 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统根基
    4.1 先秦诸子
        4.1.1 孟子的“仁”
        4.1.2 墨子的“节用”
        4.1.3 老子的“知足”
        4.1.4 庄子的“逍遥”
    4.2 明清之学
        4.2.1 李贽的“童心”
        4.2.2 李渔的“闲情”
    4.3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3.1 从“仁”到“人”
        4.3.2 从“异端”到“异服”
        4.3.3 从“墨学”到“科学”
        4.3.4 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
    小结
第五章 近代服装新思潮的时代特征
    5.1 “西化”与“化西”
        5.1.1 “西化”
        5.1.2 “化西”
        5.1.3 “西化”与“化西”
    5.2 “道”与“器”
        5.2.1 重“道”轻“器”
        5.2.2 “器”的提升
    5.3 “新女性”与“新风貌”
        5.3.1 新女性的形成
        5.3.2 新风貌的展现
    5.4 即时影响与后世影响
        5.4.1 即时影响
        5.4.2 后世影响
    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2: 近代服装新思潮部分主要相关期刊及内容

(8)行业自组织视角下的行业信用治理研究 ——以温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思路、内容结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
    第四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述评与理论框架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第二节 嵌入性理论与自主治理理论
第三章 中国传统社会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行业自组织何以生成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中国传统社会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实现机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研究:以温州为例
    第一节 温州行业信用问题生成原因分析
    第二节 温州行业自组织的生成逻辑
    第三节 温州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实现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州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温州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条件
    第二节 温州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节 温州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锁定”效应
    第四节 温州个案研究的普适性、学术和政策研究价值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发现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中国行业自组织的生成机制及其特点
    第二节 行业自组织的本质与行业信用自主治理的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第一节 温州行业自主治理与西方自主治理的比较
    第二节 体制内生的行业组织改革与自主治理困境
    第三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大纲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一览表
后记

(9)GVC和NVC视角下中国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1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重要概念的界定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5.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1 关于GVC及其治理的相关研究
        2.1.1 GVC及其治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1.2 GVC治理模式及其演进的相关研究
    2.2 地域化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的相关研究
        2.2.1 地域化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影响因素
        2.2.2 地域化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2.3 GVC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的相关研究
        2.3.1 GVC治理与产业集群升级的关系
        2.3.2 嵌入GVC的产业集群升级模式
    2.4 NVC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的相关研究
    2.5 简要评价
第三章 嵌入GVC的我国沿海地区产业集群: 形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GVC治理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
        3.1.1 模型的基本框架
        3.1.2 GVC治理视角下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
    3.2 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3.2.1 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整体特征
        3.2.2 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格局的定量测度
    3.3 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
        3.3.1 产业集群整体位于GVC低端环节
        3.3.2 创新能力薄弱,自有品牌缺失
        3.3.3 企业间协作程度较低,竞争失序
        3.3.4 产业集群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难以持续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嵌入GVC的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工艺和产品升级
    4.1 引言
    4.2 GVC治理与产业集群升级
        4.2.1 GVC的驱动机制
        4.2.2 不同GVC治理模式下的产业集群升级前景
    4.3 嵌入GVC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路径选择
        4.3.1 嵌入GVC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一个综合性分析
        4.3.2 嵌入GVC的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4.4 嵌入GVC的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模式
        4.4.1 深化OEM与产业集群工艺升级
        4.4.2 转型ODM与产业集群产品升级
    4.5 案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障碍的成因、突破条件及升级路径
    5.1 引言
    5.2 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障碍的成因
        5.2.1 跨国公司的技术控制
        5.2.2 跨国公司的市场控制
    5.3 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障碍的突破——理论模型分析
        5.3.1 模型的基本框架
        5.3.2 产业集群功能升级障碍的突破条件
        5.3.3 产业集群突破功能升级障碍的影响因素
    5.4 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的实现路径
        5.4.1 构建NVC体系——发挥集群和政府层面的本土优势
        5.4.2 生产者服务业集聚——吸纳高端要素,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5.5 进一步的讨论
        5.5.1 NVC对接GVC:均衡型GVC中的功能升级
        5.5.2 理论模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NVC构建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集群和政府层面
    6.1 引言
    6.2 本土市场优势与NVC构建
    6.3 NVC的构建模式
        6.3.1 核心企业主导型NVC构建模式
        6.3.2 专业化市场型NVC构建模式
    6.4 NVC下产业组织体系优化与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6.4.1 核心企业主导型NVC下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6.4.2 专业化市场型NVC下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6.5 NVC下社会资本增加与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6.6 NVC下公共政策调整与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6.7 案例分析
        6.7.1 案例分析之一
        6.7.2 案例分析之二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与NVC下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企业层面
    7.1 引言
    7.2 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与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7.2.1 NVC下产业集群吸纳高端要素的渠道——生产者服务业集聚
        7.2.2 生产者服务业集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分析
        7.2.3 理论模型分析
    7.3 实证分析
        7.3.1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7.3.2 回归结果及分析
    7.4 进一步的讨论: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与NVC下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7.5 案例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对策建议
    8.1 全文总结
    8.2 对策建议
        8.2.1 政府层面的建议
        8.2.2 集群层面的建议
        8.2.3 企业层面的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全球化视野下宁波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以雅戈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框架和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点
2 供应链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供应链相关概念
        2.1.1 供应链
        2.1.2 供应链管理
        2.1.3 全球供应链管理
    2.2 供应链相关文献综述
        2.2.1 供应链管理思想形成
        2.2.2 供应链管理的演进
        2.2.3 全球化供应链的发展
3 雅戈尔全球供应链案例概述
    3.1 雅戈尔对宁波制造企业的代表性
        3.1.1 传统制造业巨头
        3.1.2 制造业发展典型
        3.1.3 品牌建设的领头雁
    3.2 雅戈尔构建全球供应链现状介绍
        3.2.1 全球供应链前端网络拓展
        3.2.2 全球供应链横向网络整合
        3.2.3 全球供应链下游网络控制
4. 雅戈尔进行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分析(SWOT 分析)
    4.1 雅戈尔发展全球供应链的优势(S-Strengths)
        4.1.1 雅戈尔供应链把控能力不断加强
        4.1.2 雅戈尔供应链地位不断提高
        4.1.3 雅戈尔具有较为成熟的应对能力
    4.2 雅戈尔发展全球供应链的劣势(W-Weaknesses)
        4.2.1 需求管理能力较差
        4.2.2 全球供应链构建缺乏重视
        4.2.3 专业人才储备欠缺
    4.3 雅戈尔发展全球供应链的外部机会(O-Opportunities)
        4.3.1 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4.3.2 区域设施不断完善
        4.3.3 协作机遇持续存在
    4.4 雅戈尔发展全球供应链的外部威胁(T-Threats)
        4.4.1 全球经济环境低迷
        4.4.2 政府政策稳定性差
        4.4.3 政治因素影响
5 宁波制造企业发展全球供应链的对策
    5.1 企业层面
        5.1.1 加强需求管理能力
        5.1.2 改进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5.1.3 供应链绩效评价
        5.1.4 斟酌选择合作伙伴
        5.1.5 培养全球供应链管理人才
    5.2 行业层面
        5.2.1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5.2.2 强化行业协会交流
        5.2.3 加快出台行业指导建议
    5.3 政府层面
        5.3.1 创新管理方式
        5.3.2 切实做好政策支撑
        5.3.3 吸引配套人才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研究成果
致谢

四、发展宁波服装业与纺织业的再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染织到服装: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研究[D]. 吕倩茹. 北京服装学院, 2020
  • [2]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D]. 刘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4]晚明江南地区工匠社会地位的演变[D]. 明娜.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5]战争时期上海女工的日常生活(1937-1945)[D]. 经先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6]新常态下聊城市纺织业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D]. 程传鹏. 南昌大学, 2016(06)
  • [7]我国近代服装新思潮的研究[D]. 许晓敏. 江南大学, 2017(03)
  • [8]行业自组织视角下的行业信用治理研究 ——以温州为例[D]. 汪火根. 南京大学, 2016(08)
  • [9]GVC和NVC视角下中国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 曹东坡. 南京大学, 2015(01)
  • [10]基于全球化视野下宁波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以雅戈尔为例[D]. 宁超. 宁波大学, 2014(03)

标签:;  ;  ;  ;  

宁波服装纺织业发展的再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