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霓虹灯

危险的霓虹灯

一、充满危险的霓虹灯(论文文献综述)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1](2021)在《脱身策略》文中提出一家着名医药科技公司创始人乔丹·帕里什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然而,看似成功的人生其实早已千疮百孔。乔丹觉得自己山穷水尽,心力交瘁的他只想着早日逃离现实。乔丹的心理医生罗森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告诉他这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绝望的乔丹拨通了电话,随后被自称是"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带走。这家公司专门帮助那些想要摆脱现有生活,在世界的另一处改头换面、重新生活的人。他们制造了乔丹遭遇车祸死亡的假象,乔丹的家人获得了一笔赔偿金,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是乔丹很快就后悔了,他不愿以这种狼狈的方式退出原来的生活。想念家人的他希望回归家庭,但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强行将乔丹送到日本,严格监视他的生活。乔丹无意中发现以前的同事兼好友亚历克斯与脱身策略公司有过联系。难道这一切都是圈套?

覃静[2](2021)在《莫迪亚诺后期小说中的景观社会书写》文中指出

王宇洁[3](2021)在《尝析矛盾冲突与缓和在舞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舞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以原名电影为雏形,围绕故事主人公排长陈喜,叙述“好八连”在上海南京路上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的革命故事。该舞剧总时长40分钟,共分为四幕,舞蹈语汇以国际标准舞为主。编导希望通过作品的展演向“好八连”致敬,讴歌人民军队坚守革命军人本色,弘扬坚守艰苦奋斗、勤俭为荣的优良作风。丰富其固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警戒人们“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往乱”。本文以矛盾冲突与缓和为角度,分别从一对一、一对多等人物关系进行阐述,深度挖掘在舞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相关运用。矛盾冲突作为一种强烈的对抗关系,往往为观众呈现出直线或是突然转折的路线模式,并且行进速度较快,行进方式直接果断,其舞蹈语汇往往伴有节奏快速、强硬有力的特点。而矛盾缓和与之相反。通过作品的创作编排,编导对此进行分析,并总结了矛盾冲突与缓和在该舞剧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冲突与缓和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第二,矛盾冲突与缓和有助于塑造人物性格与形象;第三,矛盾冲突与缓和有助于升华主题立意。

贺天润[4](2021)在《黑色电影本土化创作研究 ——以刁亦男电影作品为例》文中指出新力量导演代表刁亦男通过《制服》《夜车》两部影片了确立了黑色影像与纪实主义相融合的独特个人创作风格。之后的《白日焰火》与《南方车站的聚会》更是大放异彩,将黑色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本文将刁亦男导演的四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创作层面进行整体研究,运用电影美学、电影叙事学等相关原理,对刁亦男导演黑色电影的本土化实践进行分析,以探究刁亦男导演黑色电影本土化创作中值得借鉴的经验。第一章基于我国区别于西方的独特社会环境和国情,首先探究我国社会变迁下产业结构调整带给人们的群体焦虑,在此基础上分析刁亦男对碎片化的叙事空间的解构和重构,从而与群体的情绪形成互文。许多人也因为社会变迁成为城市“漫游者”,导演对这一群体表现了人文关怀。第二章探究刁亦男黑色电影中人物形象的本土化。首先刁氏电影中的角色不是本职侦探和“蛇蝎女”,而是社会底层各色的小人物。相比好莱坞黑色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单一化,刁亦男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通常具有多面性。同时,通过分析电影个例探究刁亦男黑色电影与好莱坞黑色电影在性别权力意识的不同之处,凸显我国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对于传统男权社会的反思。第三章展现刁亦男黑色电影在视觉风格层面的本土化——在继承黑色影像风格之上又有发展。先是选取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关的意象符号——厂房、舞厅和水作为人物各种欲望的承载物;其次是加入了诸多纪实手法,更具个人风格。最后是对于暴力与性的本土化表达并不像西方一样直接,而是含蓄与直接兼具。第四章是本研究的创新点,基于电影工业美学分析刁亦男对于黑色电影本土化的启示。首先要服膺于“制片人中心制”,导演在制片人把控大方向的基础上,符合分众化审美需求,将艺术效果与商业利益最大化;同时还要有“体制内的作者”身份意识的自觉,厘清个体与体制的关系,在自我表达的同时也要拥抱工业和体制的期待;还要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道德标准等范围内进行创作,让黑色题材也能顺利过审,同时也要对社会现实进行积极反思,进而有效参与到国家主流话语体系的构建当中。综上,通过研究刁亦男导演黑色电影风格和本土化实践,以及刁亦男对于电影工业美学的探寻,探讨黑色电影的本土化创作和发展方向。

施安国[5](2021)在《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本赛博朋克动画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日本兴起的机械科幻亚类型动画,其凭借精美的美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无数观众和动画创作者的青睐。如今,虽然距离1988年日本首部赛博朋克动画电影《阿基拉》的上映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但是赛博朋克影视动画的发展依旧是如火如荼。而且在艺术口碑与商业利益的双重驱动下,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逐渐演变成为象征时尚潮流的“极客之风”,席卷游戏、音乐、摄影、广告、插画以及服装等众多领域。然而十分可惜的是,中国在赛博朋克艺术热潮中却表现出亦步亦趋的状态,关于赛博朋克的影视动画作品更是寥寥无几。籍此,论文以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作为研究对象,从美术风格的角度对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进行系统性地研究梳理,分析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表现,进而总结归纳出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特征及思想内涵表达。扩展关于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研究,以期为赛博朋克影视动画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创作思路和实践依据。首先,论文对赛博朋克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赛博朋克的发展历史与视觉风格进行论述。同时,尝试性地梳理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的发展历程,概述日本典型的赛博朋克动画电影内容,并分析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世界观构建。其次,重点研究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表现,通过机械化的角色外型和功能性的人物服饰,具体分析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中角色的美术风格,并从空间、环境、色彩以及光影四个方面,深入探讨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中场景的美术风格。然后,总结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特征,包括冲突性、融合性以及阴暗性,提炼隐藏于美术风格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内涵表达,包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对科技发展的忧虑,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思考。最后,根据理论分析的结论进行实践创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蒲剑[6](2020)在《霓虹美学与闪回叙事——电视剧《局中人》的艺术特色》文中研究表明霓虹灯因其变幻莫测的光影和色彩被赋予美学意义。电视剧《局中人》在影像上大量使用霓虹灯效果,体现了霓虹美学的特点,也表现了谍战题材电视剧危机四伏的剧情特点。《局中人》还大量采用闪回技巧,是电视剧叙事的一次大胆尝试。

王玮莎[7](2020)在《霓虹下的阴影 ——西方当代霓虹黑色电影研究》文中提出自希区柯克的《夺魂索》(Rope,1948)以来,霓虹与黑色电影之间就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随着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1976)的问世,一种新的视觉和叙事上的主题开始在新黑色电影之中发展。新世纪以来,黑色电影完成了新黑色电影之后的另一轮蜕变,成长为一种与21世纪更为相关的风格——霓虹黑色电影(neon-noir)。在加斯帕·诺、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哈莫尼·科林、萨弗迪兄弟等人的参与下,“霓虹黑色”逐渐成为一场波及全球电影乃至其他视觉领域的美学浪潮,在华语电影领域中也涌现出诸如《南方车站的聚会》(2019)、《灼人秘密》(2019)这样深受其影响的作品。本文对“霓虹黑色电影”这一黑色电影乃至当代电影领域炙手可热的新现象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和学术化的研究,并对其背后所蕴藏的社会文本进行了解读。希望能够通过对霓虹黑色电影的现象、历史、形成与特征的分析,把握霓虹黑色美学与当前时代的关联,为黑色电影、当代电影乃至整个视觉文化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本文首先从当代霓虹黑色电影的现象出发,对其定义、源头、特征进行了总结;其次,追溯了霓虹黑色电影在电影史上的发展历程;其后,从技术革命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分别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考察了其文本上的主题内核以及视觉上的、以有色光为中心的美学风格,与西方近几十年来的社会文化运动之间的联系,例如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80年代的消费主义浪潮和90年代以来的互联网发展。在方法上,研究运用视听语言分析、文本分析的方法,从霓虹黑色电影的本体出发,对其内容与形式上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运用文化研究、意识形态理论、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对霓虹黑色电影的社会文化根源,以及其美学在当前社会中所具有的文化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通过以上分析和考察,本文认为“霓虹黑色电影”是黑色电影在漫长的电影技术、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之中产生的范式转换,其形成和发展与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文化休戚相关,同时也与信息技术、网络文化紧密相连。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当代霓虹黑色电影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霓虹黑色”的美学风格正是社会的视觉领域在面对当前西方社会深重的矛盾与危机之时,所做出的一种反应。作为一种视觉风格,“霓虹黑色”事实上是对于理应为人们带来解放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和技术主义的三次尝试”皆走向失败后的一种哀悼。而这一赋有批判性的视觉风格上的反应,也很快被纳入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之中,成为将边缘群体拉进其中的剥削工具。

张澍琼[8](2020)在《“十七年”我国反特片中的女特务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反特片,是我国十七年电影中极具代表性和时代特征的一种类型片,它具有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色彩。反特片受到观众的广泛喜爱的原因,除了具有从侦探片继承来的悬疑惊悚元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便是银幕中夺人眼球的女特务。在这些反特片中,大部分影片中存在女特务这种反面形象,正面女性形象大都以中性化或男性化的方式塑造的。女特务这一反面形象主观上有着政治宣传意义,但客观上这种女性的形象满足了当时受众匮乏的娱乐欲。本文以反特片中具有特殊身份的女性,即女特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十七年电影刻画的女特务形象,分析十七年电影刻画女特务角色的方式,并探寻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如此刻画的原因。反特片在突出主人公英雄主义精神的同时,女性形象却处于被异化的地位。“好人角色”中的女人往往都是隐去女性特征,呈现出“中性化”的形象。反观“坏人角色”为代表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女特务,往往夺人眼球的地方在于过大的突出甚至异化女性特征,塑造蛇蝎美人形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利用身份隐藏于普通百姓中的女特务,和正面女性角色一样带有的“去性别化”,甚至是“男性化”倾向,被塑造成又老又丑形象。十七年反特片对于其中的女性角色,尤其是女特务角色的塑造是脸谱化、扁平化、妖魔化的,女性角色在影片中的地位成为了附属品和牺牲品。“女特务”作为一种电影类型中的女性形象,改变了早期电影中的女性的附属地位,逐渐地成为影片故事叙述的主要人物,甚至成为第一反面角色,表现出女性对于自身主体性的不断探索,以及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女性角色在影片中的转变过程,经历了一系列自觉或不自觉的身体革命和社会变革,这种变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异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社会政治和文明发展的矛盾性与危机。反特片中对女特务形象的异化描写,不仅体现出了女性在影视作品中地位和功能的转变,也体现出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的影响,以及女性自身个体意识的变化。本文分为四章对我国十七年反特片中的女特务形象进行研究。第一章梳理了“十七年”中国反特片的女特务形象特征;第二章论述了“十七年”中国反特片的女特务形象建构;第三章进行了“十七年”中国反特片的女特务形象的意识形态分析;第四章提出了“十七年”中国反特片的女特务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与启示。本文力图梳理“十七年”时期反特片对女特务形象的塑造,分析其中将女性角色丑化、地位弱化和身体异化的原因,呼吁对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全面塑造和对女性角色的关注。

宋松梅[9](2020)在《基于怀旧心理的网红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变革,促使怀旧心理现象愈发显性化,以及受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聚众传播效应和体验式经济时代背景下重视“用户体验”观念的影响,“网红”已不再局限于网络红人。开始演变为一种现象并涉及各个领域,近些年在互联网中诞生出大量注重人们情感体验的情景化网红餐饮店。文章根据当前社会现状并结合当下热点话题,运用文献综述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及设计实践法对怀旧心理、网红餐饮店和情景化餐饮空间等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基于现代人的怀旧心理,以情景化网红餐饮空间设计为研究对象,用学科融合的视角对怀旧心理、网红餐饮空间和情景化设计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进而分析怀旧心理与网红餐饮空间之间的联系,即迎合多层次需求以及有益于创新设计。然后从感知领域、社会领域和文学领域分析情景体验的维度、怀旧心理下情景化设计的作用,网红餐饮空间设计实例的“个性”分析、网红餐饮空间设计实例的“共性”特征、网红餐饮空间情景体验的表现形式、网红餐饮空间的设计元素总结。最后结合大量相关案例对网红餐饮空间的情景化设计方法进行归纳,即情景再现法、情景联想法、情景融汇法和情景创新法。通过以上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以及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结合相关案例进一步归纳出基于怀旧心理的网红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特征、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并对代表性案例一“超级文和友”老长沙龙虾馆进行分析,以验证理论研究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最后利用设计实践来验证理论研究的可行性,能够让设计师根据理论研究结合实际设计案例进行学习和探索,从而更好的运用于设计实践中。使怀旧心理下的情景化网红餐饮空间设计在同质化的餐饮业态中脱颖而出,增强餐饮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带来经济效益,尝试使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与其在业界的发展齐足并驱。

张敏[10](2020)在《漫游·反思·想象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景观书写》文中指出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1],新感觉派的独特性在于他们真正正面面对并书写了“都市”,他们依据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城市漫游者视野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都市风景线进行了感性描绘。景观的书写本身就是一个审美工程,物质和心理都参与其中,但它在具备现代主义品质之时,物质和心理就各自发展成独立的景观。“物质”是在漫游者的张望和震惊之中具备了独立的审美品质,“心理”则随着精神漫游的履迹聚焦于本我人性的畸形、病态和记忆、梦境的清晰画面。总的来说本论文是从作为现代主义的文化体验切入,探究新感觉派作家以城市漫游者视角将漫步于上海都市空间的过程中产生的感觉感知、情绪情感、价值取向、审美个性等方面的新异变化落脚在对物质景观、情感意象、心理时空和审美图景等层次的细致描摹之上进而传达出的第一波中国现代主义城市诗学内涵。“‘物质’对本雅明来说,意味着感官体验的信息的总体”[2],李欧梵重绘上海心理地图的努力也是从漫游者的感觉体验出发的。所以本论文的第一章主要基于本雅明在感觉碎片中窥见整体的方法和李欧梵建构心理地图的方法分析新感觉派小说中都市物质全景的感觉化建构过程。新感觉派作家对都市物质景观的书写抛却了传统客观写实的方法,将自我的街道漫游体验融入到了文本书写之中,描画的是漫游者在与都市空间的互动中产生的一个从体验新鲜感觉到感知异质文明,直至空间认知地图完整生成的心理转换过程,最终用漫游者城市认知地图的铺展来呈现都市物质空间的全景概观。这实际是一个双向地指涉过程:现代都市重塑了人们的感知,人们对异质空间的新鲜感知也重塑了都市,描画出了崭新的都市图景。所以本章的第一节是对小说中物质空间的感觉主体和空间范畴进行分析,也就是对城市漫游者的登场和街道空间的崛起进行简单分析;第二节是分析作为感觉主体的漫游者在新鲜的街道空间之中生成的官能性感知结构和欲望化认知经验;第三节是在第二节的基础上分析漫游者在欲望化认知经验的指引下生成的物质空间的认知地图。用凯文·林奇提出的建构城市意象的五种元素分析漫游者的认知图示,最终分析得出漫游者对区隔租界内与外的边界元素的深刻认知,对通行道路元素的忽视、对南京路区域元素和三大百货公司的标记物元素以及城市和街道互动生成的阴角节点元素的欲望化认知使街道经验的内涵成为一张充满物质性、开放性的另类都市文化地图。本论文的第二章从新感觉派对都市心灵图景的立体化描绘层面进行分析。“漫游一方面是他的姿态,一方面也是抗议”[1],身体的漫游与精神的漫游存在错位和反差。在新感觉派作家笔下,都市心灵的病态现象被隐喻成了一种遍布荒芜的“孤城”景象,漫游者作为最先觉醒的人群,也最先展开了对“孤城”的防御与突围。波德莱尔认为大城市孩子的经验首先表现在“梦的起伏的波纹和意识的突然跳跃”[2]上。在新感觉派小说中,梦境画面的织就和记忆时空的回溯成了行之有效的防御和突围方式。第二章第一节主要探究的是在新感觉派小说中“孤城”景语所隐喻的病态人性内涵和孤寂心理内容;第二节主要以施蛰存的《梅雨之夕》作为探究对象,阐释了漫游者在找寻城市的过程中,找寻自我的精神旅程;第三节则关注漫游者的记忆时空图景,围绕穆时英和施蛰存的回忆系列小说展开,通过探究“旧宅”这一意象化空间中陈设布景和情感画面的意义承载来窥析小说中的漫游者以及作为漫游者的作家潜意识底层的精神碎片。第三章分析了新感觉派小说中审美空间的混杂布景。身体与心灵的漫游铺展了现代物质和心理图景,而物质与心理结构性生成的是“审美”这一诗性结果。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多元文化呈现出并置与博弈的状态,所以分析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审美图景是把握作家文化心理认同的重要切入点。第三章第一节阐释的是都市物质空间的典型景观布展。在上海的十里洋场之中,漫游者浮光掠影之一瞥定格住的是瞬间性的身体欲望景观与全息的商业景观,漫游者的沉沦姿态彰显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兀进上海取得的世俗胜利;第二节从被刻意放大的异域情调入手,分析了漫游者对异域风情追逐与营造的热情,他们的目的似乎是要在“安全的文本距离内体验文学创作的‘神游’性满足感”[3];第三节则以漫游者的城乡空间转移为切入点,分析了他们脆弱的乡土情结以及他们逐渐勃兴的“城镇意识”,并得出了他们在理想化的城镇空间中构建乌托邦的结论。

二、充满危险的霓虹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满危险的霓虹灯(论文提纲范文)

(3)尝析矛盾冲突与缓和在舞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依据
    (三)选题意义
        1、社会意义
        2、理论意义
        3、艺术价值
    (四)研究现状
        1、相关学术文献研究现状
        2、国内外舞蹈作品研究分析
二、《霓虹灯下的哨兵》作品概述
    (一)第一幕《潜·守》
    (二)第二幕《诱·弃》
    (三)第三幕《岔·醒》
    (四)第四幕《扞·曙》
三、矛盾冲突与缓和在舞剧中的运用
    (一)矛盾冲突与缓和的定义与特点
    (二)矛盾冲突与缓和在舞剧中的具体体现
        1、排长(陈喜)与特务(曲曼丽)
        2、排长(陈喜)与结发妻子(春妮)
        3、排长(陈喜)与指导员(路华)
        4、指导员(路华)与结发妻子(春妮)
        5、排长(陈喜)、特务(曲曼丽)以及结发妻子(春妮)
        6、哨兵与特务(曲曼丽)
    (三)矛盾冲突与缓和在舞剧中的作用
        1、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塑造人物性格与形象
        3、升华舞剧选题立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黑色电影本土化创作研究 ——以刁亦男电影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目的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
总论
第一章 社会变迁下的时代问题探寻与追问
    第一节 公共空间凸显时代症候
        一 颓败老城见证时代衰落
        二 碎片空间聚焦生存困境
    第二节 冷峻生活抒发人文关怀
        一 “漫游者”的冒险与救赎
        二 对现实的人道主义悲悯
第二章 底层小人物的善恶与权力争斗
    第一节 边缘人物的生存现状
        一 小人物的底层生活
        二 人性善恶的分辨透析
    第二节 两性角色的嬗变
        一 “英雄”的穷途末路
        二 “蛇蝎女人”的觉醒
        三 性别权力的反思
第三章 暴力与欲望的秘密揭示
    第一节 黑色忧郁的视觉呈现
        一 霓虹夜景的迷离
        二 黑白光影的宿命
    第二节 意象集合的隐喻符号
        一 物质的废托邦——厂房
        二 精神的失乐园——舞厅
        三 欲望化身的载体——水
    第三节 纪实与诗意的巧妙并蓄
        一 纪实手法彰显黑色现实
        二 暴力与性的诗意表达
第四章 艺术商业化的工业美学之路
    第一节 兼顾商业与艺术的创作
        一 制片人把控商业化运作
        二 符合分众化的审美需求
    第二节 “体制内的作者”的自觉
        一 巧妙把握个体与体制的关系
        二 合乎社会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含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主要研究对象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相关理论综述
    2.1 赛博朋克相关概念
        2.1.1 赛博朋克
        2.1.2 赛博空间
        2.1.3 赛博格
    2.2 赛博朋克的发展
    2.3 赛博朋克的视觉风格
    2.4 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
        2.4.1 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的发展
        2.4.2 日本典型的赛博朋克动画电影概述
        2.4.3 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世界观构建
第三章 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表现
    3.1 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角色设定
        3.1.1 机械化的角色造型
        3.1.2 功能性的服饰设计
    3.2 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场景设定
        3.2.1 二元对立的城市空间
        3.2.2 阴雨连绵的黑夜环境
        3.2.3 饱含隐喻的抽象色彩
        3.2.4 极具象征意味的光影
第四章 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特征及思想内涵表达
    4.1 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特征
        4.1.1 冲突性
        4.1.2 融合性
        4.1.3 阴暗性
    4.2 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思想内涵表达
        4.2.1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4.2.2 对科技发展的忧虑
        4.2.3 对人类身份的思考
第五章 《Supremercy》的美术风格设计实践
    5.1 《Supremercy》的创作思路
    5.2 《Supremercy》的制作阐述
    5.3 《Supremercy》的美术风格
        5.3.1 冲突性的美术风格运用
        5.3.2 融合性的美术风格运用
        5.3.3 阴暗性的美术风格运用
    5.4 《Supremercy》的效果展示
    5.5 《Supremercy》的实践总结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图片来源
附录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霓虹美学与闪回叙事——电视剧《局中人》的艺术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霓虹美学的影像气质
二、闪回的叙事技巧
    (一)交代前史
    (二)表现人物心理状态
    (三)揭底悬念
三、题外话:谍战题材电视剧的困境与突破

(7)霓虹下的阴影 ——西方当代霓虹黑色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黑色电影的新范式转换——霓虹黑色电影
    第一节 “霓虹黑色”之界定
    第二节 源流与变革:黑色电影、新黑色电影到霓虹黑色电影
第二章 霓虹兴起:霓虹黑色电影的形成
    第一节 反文化群体与“霓虹恐惧症”
    第二节 消费主义与霓虹兴衰史
    第三节 电子文化与霓虹的包围
第三章 霓虹黑色电影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高度刺激与阈值攀升
    第二节 疏离、平面、直露
    第三节 异色与去中心
第四章 霓虹剥削:被纳入生产的风格
    第一节 霓虹:解放和狂欢
    第二节 黑色:自由之后
    第三节 霓虹剥削:被纳入生产的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十七年”我国反特片中的女特务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关于“特务”与“反特片”概念辨析
第一章 “十七年”中国反特片的女特务的形象特征
    第一节 女特务的外在形象
        一、外貌
        二、语言
        三、行为
    第二节 女特务的内在形象
        一、性格
        二、情感纠葛
第二章 “十七年”中国反特片的女特务形象建构
    第一节 欲望形象建构
        一、女性主体的欲望诉求
        二、女性客体的欲望引导
    第二节 暴力形象建构
        一、暴力产生的诱因和牺牲品
        二、女性施暴者的异样美感
    第三节 情感形象建构
        一、自我认知
        二、爱情追求
        三、家庭牵绊
    第四节 底层形象建构
        一、生存空间
        二、商业娱乐的消费对象
第三章 “十七年”中国反特片的女特务形象的意识形态分析
    第一节 女特务的政治符码功能
        一、反特片诞生的政治背景
        二、邪恶的反面典型
        三、正面女性“去性别化”宣传
    第二节 女特务的娱乐文化价值
        一、女特务对性与性别缺失的补偿
        二、情感因素的重要承担者
        三、角力和解题元素的助力者
第四章 “十七年”中国反特片的女特务形象塑造的问题与启示
    第一节 主体塑造女特务形象存在的问题
        一、女特务身体观看的异化
        二、女特务角色自我认知的艰难
    第二节 受众认知对女特务形象塑造的启示
        一、丰富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二、加强角色内心矛盾刻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十七年”中国反特片清单(1949-1966)
附录二: 涉及女特务的“十七年”反特片信息统计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怀旧心理的网红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1 国内外怀旧心理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2 国内外网红餐饮店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3 国内外情景化餐饮空间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4.3 论文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述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设计实践法
    1.6 本章小结
2 怀旧心理与网红餐饮空间设计
    2.1 怀旧心理
        2.1.1 怀旧心理的概念
        2.1.2 怀旧心理的产生
        2.1.3 怀旧的类型
    2.2 网红餐饮空间设计
        2.2.1 “网红”的定义及发展
        2.2.2 网红餐饮空间
        2.2.3 网红餐饮空间设计的类型
    2.3 怀旧心理与网红餐饮空间设计的联系
        2.3.1 迎合多层次需求
        2.3.2 有益于创新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怀旧心理与情景化设计
    3.1 情景体验的维度
        3.1.1 感知领域
        3.1.2 社会领域
        3.1.3 文学领域
    3.2 情景化与情景化设计
        3.2.1 情景化
        3.2.2 情景化设计
    3.3 怀旧心理下情景化设计的作用
        3.3.1 诱发情景体验
        3.3.2 体现情感化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网红餐饮空间的情景化设计
    4.1 网红餐饮空间设计实例的“个性”分析
        4.1.1 文艺情怀型—“普希金文学”网红餐厅
        4.1.2 市井气息型—“马路边边”网红餐厅
        4.1.3 复古港风型—“九龙冰室”网红餐厅
        4.1.4 追忆青春型—“过去进行食”网红餐厅
    4.2 网红餐饮空间设计实例的“共性”特征
        4.2.1 叙事抒情
        4.2.2 情景交融
    4.3 网红餐饮空间情景体验的表现形式
        4.3.1 本能层次的感官刺激表现
        4.3.2 行为层次的互动体验表现
        4.3.3 反思层次的情感共鸣表现
    4.4 网红餐饮空间的设计元素总结
        4.4.1 空间形态的情景化表达
        4.4.2 色彩搭配的情景化表达
        4.4.3 灯光照明的情景化表达
        4.4.4 材质肌理的情景化表达
        4.4.5 陈设软装的情景化表达
    4.5 网红餐饮空间的情景化设计方法
        4.5.1 情景再现法
        4.5.2 情景联想法
        4.5.3 情景融汇法
        4.5.4 情景创新法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怀旧心理的网红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分析
    5.1 基于怀旧心理的网红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特征
        5.1.1 提升感官体验感
        5.1.2 唤醒人际归属感
        5.1.3 诱发场景认同感
    5.2 基于怀旧心理的网红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原则
        5.2.1 空间实用性原则
        5.2.2 市场导向性原则
        5.2.3 主题文化性原则
        5.2.4 互动体验性原则
    5.3 基于怀旧心理的网红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方法
        5.3.1 移植再现环境意象法
        5.3.2 构建叙事情景联想法
        5.3.3 创新情感空间围合法
        5.3.4 融汇情感体验诉求法
    5.4 实际案例分析—“超级文和友”老长沙龙虾馆
        5.4.1 背景调研
        5.4.2 主题定位
        5.4.3 设计解析
    5.5 本章小结
6 设计实践—“享当年·饭堂”
    6.1 设计项目概述
    6.2 设计项目构思
        6.2.1 目标受众定位
        6.2.2 目标受众心理分析
        6.2.3 主题定位
    6.3 “享当年·饭堂”空间设计元素的情景化表达
        6.3.1 空间形态
        6.3.2 色彩搭配
        6.3.3 灯光照明
        6.3.4 材质肌理
        6.3.5 陈设软装
    6.4 “享当年·饭堂”空间的设计原则
        6.4.1 满足空间功能需求
        6.4.2 遵循怀旧市场导向
        6.4.3 赋予主题文化内涵
        6.4.4 诱发受众参与体验
    6.5 “享当年·饭堂”空间的设计方法
        6.5.1 主题情景移植再现
        6.5.2 制造叙事联想空间
        6.5.3 创新情感空间围合
        6.5.4 融合受众体验诉求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语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漫游·反思·想象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景观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上海浮世绘——物质景观的感觉化书写
    第一节 城市漫游者与街道空间
    第二节 新鲜世界里的新鲜“感觉”
    第三节 都市物质空间的认知图绘
第二章 幻梦启示录——心理时空的立体化描摹
    第一节 “孤城”隐喻与都市病相的恶化
    第二节 “雨巷”情境与都市梦境的起伏
    第三节 “旧宅”意象与记忆时空的回溯
第三章 混杂之美学——审美图景的混杂性呈现
    第一节 资本主义物质景观的陶醉与沉沦
    第二节 异域情调的想象与营造
    第三节 “城镇意识”的勃兴与乌托邦世界的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充满危险的霓虹灯(论文参考文献)

  • [1]脱身策略[J].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 译林, 2021(05)
  • [2]莫迪亚诺后期小说中的景观社会书写[D]. 覃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尝析矛盾冲突与缓和在舞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运用[D]. 王宇洁.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4]黑色电影本土化创作研究 ——以刁亦男电影作品为例[D]. 贺天润.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研究[D]. 施安国. 江南大学, 2021(01)
  • [6]霓虹美学与闪回叙事——电视剧《局中人》的艺术特色[J]. 蒲剑. 当代电视, 2020(12)
  • [7]霓虹下的阴影 ——西方当代霓虹黑色电影研究[D]. 王玮莎.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2020(06)
  • [8]“十七年”我国反特片中的女特务形象研究[D]. 张澍琼. 扬州大学, 2020(05)
  • [9]基于怀旧心理的网红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研究[D]. 宋松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10]漫游·反思·想象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景观书写[D]. 张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危险的霓虹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