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企业营销策划的着力点:形象营销(论文文献综述)
曹惠民,李秀,宋雪雪[1](2021)在《城市形象营销视野下马拉松赛事推广策略》文中研究表明运用案例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马拉松赛事在城市形象营销中的作用,提出相应的推广策略。马拉松赛事和城市形象营销的内在逻辑:参与主体广泛性扩大城市形象营销空间;媒体聚焦打开城市形象营销窗口;政府能力影响城市形象营销绩效。马拉松赛事嵌入城市形象营销存在的问题:赛事相关主体认知的差异化,城市形象营销定位模糊;赛道设计同质化,城市文化特色难展示;公众参与水平不一,城市社会形象难提升;赛事宣传不充分,城市形象传播效果欠佳。城市形象营销视野下马拉松赛事推广策略:强化赛事组织协同,明晰城市形象营销定位;打造特色赛道,提高赛事和城市文化融合度;提升赛事氛围,塑造城市良好社会形象;推行场景化营销,加大城市形象传播力度。
王迪[2](2020)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以永州市零陵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旅游产业逐步走向现代化,休闲旅游已成为老百姓必不可少的生活需求。但是,目前国内旅游产品的单一化和旅游景区的传统模式化已经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出游诉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认为,随着旅游发展阶段的进一步推进,我国旅游将从"景点旅游"转向"全域旅游"。自从全域旅游理念提出以来,各地展开全域旅游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在全域旅游发展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城乡关系的不协调从而导致产业融合度低、资金缺乏、旅游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接踵而来。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点内容,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城乡结构问题的有力措施,这一论点已得到广泛认可。本文从城乡融合与全域旅游分别梳理了概念、内容、理论基础,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城乡融合的发展可以为全域旅游发展在理论、政策、资金的各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而全域旅游作为一支重要的统筹力量也可以丰富城乡融合理论,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着力点。本文以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全域旅游规划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对零陵区全域旅游资源现状的进行剖析。立足于城乡融合视角提出可行性策略和未来零陵区全域旅游发展方向,最后详细地论述了在城乡融合背景下零陵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希望能够促进零陵区全域旅游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全域旅游的发展建设提供些新的思路。
马彩云[3](2020)在《基于凝视理论的瑞金红色旅游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Web2.0推动了“互联网+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各类旅游社交媒体井喷式发展,这不仅为旅游目的地官方组织提供了营销、策划旅游投射形象的有效切入点,还为旅游者提供了信息共享、相互对话的平台。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多向凝视角度出发,以互联网资料为依据,探究不同凝视主体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差异,以期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营销和推广提供依据。为促进瑞金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对红色旅游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进行比较研究非常必要。以旅游凝视理论、旅游目的地三维结构模型和扎根理论为基础,从官方凝视和游客凝视双重视角出发,以互联网图文视频资料为样本,运用NVIVO 11质性分析工具,采用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瑞金红色旅游形象的认知主题、情感倾向和整体形象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认知主题上,瑞金红色旅游的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有14个主题保持一致,分别是自然吸引物、旧址旧居、纪念建筑与设施、景区及服务、红色文献、品牌、革命先辈、革命文物、节事和人文活动、住宿、交通、购物、特色美食和旅游纪念品;同时,投射形象的红色文艺作品在感知形象中没有体现,投射形象中没有涉及感知形象的人、物价和社会经济。(2)情感倾向上,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以“激动的”、“愉悦的”、“兴奋的”、“放松的”正向情感表达为主,但感知形象中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情感表达,体现为“沮丧的”、“不愉悦的”、“无聊的”、“烦恼的”,出现在景区及服务、住宿、交通、购物、旅游纪念品和物价6个方面。(3)整体形象上,以正面形象为主,负面形象主要有吸引力不足、旅游商品同质化程度高两方面,呈现出多元、对立和统一的特点。旅游设施完善和特色突出、文创产品丰富的投射形象,游客均不能有效感知。游客感知明显的民风淳朴和物价低两方面在投射形象中没有涉及。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凝视主体的不同诉求以及两者间的信息传播错位。根据研究结论,基于游客凝视角度,提出瑞金红色旅游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旅游投射形象主题要权;旅游体验活动要灵活多样;旅游形象营销方式要多元;旅游形象情感吸引要夯实,以期为瑞金红色旅游感知形象的优化提供参考。
鲍可涵[4](2019)在《基于讲好“青城故事”的呼和浩特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拥有充足的旅游资源和广阔的旅游市场。随着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不断完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呼和浩特市旅游产业在近年得到迅速发展。呼和浩特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包含民族文化、黄河文化、宗教文化、昭君文化等在内的多种文化背景。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因为历史悠久,现在仍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各类博物馆林立,集中国北方典型景色于一身,极具人文、历史、自然资源优势。呼和浩特市的旅游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周边旅游地遮蔽效应明显,影响因素较多。如国内外游客对于呼和浩特只有茫茫草原这一单一印象,然而呼和浩特属于半干沙漠气候,大面积茂盛草场匮乏,并不具备大规模发展草原旅游的优势。但在其他旅游资源方面,呼和浩特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有独特的不可替代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讲好“青城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部分。因此本论文围绕时代背景,希望从更多角度挖掘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整合统筹,深入研究呼和浩特市旅游发展情况,策划开发旅游特色路线,通过呼和浩特旅游来讲好“青城故事”,同时反过来也让“青城故事”成为呼和浩特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力,努力推动“青城故事”背景下的呼和浩特旅游能够成为“中国故事”的一张闪亮名片。截至目前,国外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旅游相关课题研究较少,国内结合政策理论及呼和浩特目前发展状况的、具有时效性的研究也有限,正因如此,讲好“青城故事”话语体系下的呼和浩特市旅游产业发展有着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基于呼和浩特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自然资源、新兴业态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主张以各类资源背后的故事为主线,构建起呼和浩特旅游产业和产品体系的思路和可行路径,旨在对呼和浩特旅游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产业发展方向、产品策划进行研究,从“讲好青城故事”话语体系、呼和浩特市旅游规划及影响因素、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等方面进行梳理,从服务体系保障、营销推广等方面进行规划,充分利用呼和浩特旅游业发展优势,整合当地特色旅游资源,设计新路线,打造旅游新产品、融合新业态,针对不同需求的旅游者提供不同类型不同侧重的旅游产品,以每类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相对应的受众,并策划做好营销宣传推广,将“青城故事”背景下的呼和浩特旅游产业进一步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本研究还将进一步挖掘“青城故事”内涵,为把呼和浩特打造成为一个充满文化魅力和幸福感的旅游休闲城市、提升自身旅游形象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朱婷[5](2019)在《椰岛海王酒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人们更加追求健康、养生的生活方式,健康养生已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2016年,国家宣布将“大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大健康产业也由此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朝阳产业,而健康酒作为大健康产业的组成部分,也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并涌现了诸多品牌。其中,椰岛海王酒是海南椰岛集团重点打造的一款健康酒品牌,已获得较高的消费者认可度和良好的市场反应,但整体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椰岛海王酒作为海南本土健康酒品牌,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健康酒竞争市场中脱颖而出,在快速发展的健康酒行业中扩大市场份额,研究其营销策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论文运用营销理论相关知识,对国内外主要的营销理论和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国内保健酒营销策略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国内保健酒营销策略研究重点和趋势;结合健康酒产业发展趋势,对椰岛集团进行了简要介绍,针对椰岛海王酒营销策略及其市场定位,运用4Ps营销理论对椰岛海王酒的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运用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对椰岛海王酒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其自身优劣势和外部机遇、挑战,并建立了 SWOT分析矩阵;然后又基于4Ps营销理论,从需求导向的产品营销策略、成本控制价格策略、快捷网络渠道策略和社交互动促销策略等四个方面,对其未来营销策略制定提出了对策建议,最后提出了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营销理论对健康酒行业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并选取椰岛海王酒作为研究案例,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案例。
戴旅进[6](2019)在《县域住宅开发项目营销策略研究 ——以A公司X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17年史上最严厉调控政策密集出台等区域性调控限购、限贷和限售政策影响和棚户区改造政策的大幅变化,房地产市场目前已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全国主要城市均量价齐跌。2018年南宁房地产市场,虽然整体依然保持平稳,但可以看到整体的土地供给较2017年有明显下降,整体市场热度较2018年上半年降温明显。目前来看,房地产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房地产营销越来越注重对消费者的研究和沟通,各大房地产开发商在制定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的时候,都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和项目的房地产营销体制和策略。而对于县域的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占整体相关领域研究比例较小,虽然县域房地产市场有着较大的特殊性,但相关数据披露较少,本文旨在通过运用市场营销相关分析方法,如PEST分析、五力模型分析和4P营销理论等方法,结合南宁市本土房地产企业A公司在L县的房地产项目具体案例,主要研究分析A公司L县X项目营销策略的各个环节,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A公司县域项目的营销策略,同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完善县域房地产住宅项目营销策略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主要包括七部分内容:第一章为绪论,内容包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创新以及独特点,并进行文献综述;第二章将对房地产市场营销等相关概念进行论述,以房地产市场及其市场营销的概念为基线,也介绍市场营销各项分析方法,通过将分析方法和具体市场的结合,对县域房地产市场及其营销特征进行简要概述;第三章为从宏观至微观,简要介绍南宁及L县区域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并对项目所出现县域周边环境进行简要分析;第四章为运用PEST分析方法,对X项目所处的L县和整体宏观环境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分析;第五章为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方法,对X项目所在L县的直接和潜在竞争者、消费者谈判能力、供应商压力和商品替代品进行分析;第六章为通过前第四、五章的理论分析,结合4P理论,对X项目的整体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包括目标市场选择、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公共关系策略进行分析;第七章为本文主要结论、展望和不足。
叶建玉[7](2019)在《基于网络文本的泉州海丝旅游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积极挖掘海丝旅游资源潜力,开展海丝旅游推介和营销活动,海丝旅游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泉州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拥有丰富的海丝旅游资源,是海丝旅游城市的典型代表。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旅游竞争中树立独特、鲜明、有吸引力的海丝旅游形象是泉州旅游营销工作的重点。目前学术界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开展了不少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学者主要从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及构成要素、测量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不同主题类型的旅游地形象进行研究,但关于海丝旅游形象,尤其是海丝旅游投射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的对比研究较少。在此背景下,分析泉州海丝旅游形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旅游市场供需视角出发,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法对网络游记与官方网络宣传文本进行数据信息挖掘,开展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首先,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泉州海丝文化旅游资源特征,通过对网络文本的扎根分析,尝试构建泉州海丝旅游形象分析体系;接着从综合形象、形象构成和情感传达三个维度分析泉州海丝旅游投射形象的内容与特征;再从综合形象、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三个维度分析泉州海丝旅游感知形象的内容与特征;最后进行感知形象与投射形象的对比分析,针对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的差异,提出泉州海丝旅游形象优化对策与建议。
吴银鸿[8](2019)在《基于“粉丝经济”的泉州市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互联网背景下文化娱乐产业的高速发展与粉丝群体的不断增多,粉丝群体执着于其所追求的对象为了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而产生的一系列消费行为形成了广受瞩目的粉丝经济现象。随着年轻群体消费动机的多元化,粉丝产业较强的外延性与旅游业强关联性、综合性已出现交叉与互动现象,为粉丝经济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泉州市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历史遗存保存相对完整、文化旅游资源门类丰富、旅游发展本底条件基础良好,然而由于区位条件、旅游核心吸引要素欠缺等客观因素制约,导致了旅游产品竞争力不强、客源结构较为单一、游客过夜率较低等旅游发展不尽如人意现象。在粉丝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大型明星文化演艺活动在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旅游角色”是生成新的旅游吸引物,同时对城市旅游功能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粉丝经济背景下泉州市举办的若干场大型明星文化演艺活动时产生的旅游效应现象为研究案例,以粉丝经济理论、消费社会理论、推拉理论、产业融合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采用质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大型明星文化演艺活动期间官方媒体公开发布的新闻资料、相关旅游企业的访谈内容以及粉丝群体的旅游体验游记进行深入的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挖掘粉丝经济现象对泉州市旅游发展的助推作用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粉丝群体在到泉州参与明星文化演艺活动时转变为游客,角色转变的动力是明星演艺活动的举办和泉州市的旅游价值以及粉丝潜在旅游需求动机共同作用;(2)粉丝群体转变为游客的方式有自我成长型、外界催化型、复合型转变三种;(3)粉丝群体转变为游客后对泉州市的旅游发展正效应有生成旅游吸引物、活跃旅游经济,改善泉州市旅游传统客源市场结构等等,但同时也出现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不足、粉丝经济现象带来的旅游效应持续时间较短等不容忽视的负效应。最后基于上述结论,从明确管理体制、优化市场运行方式、创新营销等角度对泉州市基于粉丝经济背景下的旅游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进泉州市粉丝文娱产业与旅游业朝着更进一步融合发展,创造出良好的产业融合叠加效应。
郁亮亮[9](2019)在《入境游客上海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文中认为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着名旅游城市”是上海“十三五”规划中对未来上海城市旅游提出的新挑战与新机遇,这也对上海入境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如何提升上海城市旅游形象并改善入境游客对上海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是提高上海旅游形象国际化水平的关键。近年来,国内研究城市旅游形象及感知成果丰富,但基于入境游客视角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数量较少,研究维度也较为单一,本文将借助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空间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网络文本,重点聚焦入境游客对上海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动态问题,并从国内外城市旅游形象发展及感知特征和上海官方城市旅游形象规划设计与海外营销状况等维度出发,为改善入境游客上海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提升上海城市旅游形象给出针对性指导意见。本文认为:第一,基于当下国内外城市旅游形象发展角度:1.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空间集中性与节事活动是城市旅游形象塑造重要手段,也是当下国内外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共同点;2.与国内外城市旅游形象相比,上海政府在宏观层面上重视上海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定位与规划实施,但存在城市旅游形象针对性设计与营销缺失、本土文化元素在城市旅游形象中成分较弱等不足。第二,从入境游客对上海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动态分析角度看:1.就认知形象而言,以黄浦区为核心感知区域的趋势基本形成,入境游客来沪游览点呈“中心城区密集分布,郊区零星分布”的空间布局,但入境游客对上海本土文化感知较弱;2.针对情感形象,入境游客对上海城市旅游的积极情感感知比例稳步提升,尤其对上海旅游服务的积极情感增幅明显。而游览点拥挤程度、城市环境质量以及旅游购物是上海市入境游客产生消极情感的主要领域,其中前两者也是目前国内城市游客产生消极情感的集中点。3.就总体形象而言,对上海城市旅游总体形象持正面评价的入境游客数量呈上升趋势,对总体旅游形象的正面评价优于国内其它城市,入境游客对上海城市整体旅游氛围感知抽象且积极,多元化、休闲化的城市旅游形象已在入境游客心目中初步形成。第三,从上海官方投射的城市旅游形象与入境游客实际感知的角度看:1.政府倡导的多元化城市旅游形象雏形初现,但是入境游客对购物实际感知落差较大。2.从海外营销来看,“现代都市风情与传统东方文化完美融合”的上海城市旅游形象与入境游客感知契合度较高,但节事活动与主题公园并未成为游客重点感知领域。最后,文章从旅游形象规划设计、海外营销角度和入境游客感知角度出发,建议包括未来加快多类型旅游产品开发,丰富入境旅游供给,完善旅游形象建设,提高海外营销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加大公共环境整治力度等。
陈帅[10](2019)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慢旅游空间营造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国家对乡村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乡村地区作为当前政策的关注点,开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一条实现乡村振兴的快速通道。虽然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具有提供就业岗位,提升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优势,但是仍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乡村性遭到破坏、休闲娱乐活动内容相似、游客留驻时间短等问题。特别是由于旅游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经济的重要着力点,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探寻新的出路亟需解决。慢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和旅游理念,是对传统乡村旅游方式的补充与发展。因此,本文首先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乡村旅游与慢旅游研究现状展开研究,以更加精准的界定出乡村慢旅游的概念与其内涵特征;其中乡村慢旅游的内部特征体现在:规模、深度体验、低影响、多元包容、控制节奏、地方性六个方面,外部特征体现在旅行方式、缓慢性、旅行体验、环境意识、地方感、旅游凝视以及心情七个方面。随后,笔者分析了乡村慢旅游的开展范围与研究对象,认为乡村慢旅游适用于具有明显乡村性的地区,乡村慢旅游的研究需要以空间为切入点,并基于乡村振兴视域对乡村慢旅游空间营造的发展契机与关注点展开了进一步探讨。接着,笔者对乡村慢旅游的空间构成展开分析,将其总结为宜居之所——慢居空间、交往之脉——慢行空间、活力之源——慢娱空间、产业之基——慢商业空间,并对高淳国际慢城展开了实例分析,总结其乡村慢旅游空间营造过程中的存在着保护地方性、景观空间丰富、界面连续等正面影响与文化缺失、业态单一、定位不准确等负面影响。然后,笔者基于前文研究提出了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慢旅游空间营造,应遵行以“慢“为核心从思维、品质、内涵、形态四个方面分层切入的理念,按照因地制宜、彰显文化,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面向生活、场景重塑,控制规模、点状激活的发展原则。最后,笔者进一步提出了空间营造策略:慢娱空间——介入与控制、慢居空间——在地与提升、慢商空间——多元与差异、慢行空间——完善与多样、品牌形象——营销与推介、要素协同——前置与整合。
二、交通企业营销策划的着力点:形象营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通企业营销策划的着力点:形象营销(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形象营销视野下马拉松赛事推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形象营销策略的概念 |
2 马拉松赛事与城市形象营销的内在逻辑 |
2.1 参与主体广泛性扩大城市形象营销空间 |
2.2 媒体聚焦打开城市形象营销窗口 |
2.3 政府能力影响城市形象营销绩效 |
3 马拉松赛事嵌入城市形象营销存在的问题 |
3.1 赛事相关主体认知的差异化,城市形象营销定位模糊 |
3.2 赛道设计同质化,城市文化特色难展示 |
3.3 公众参与水平不一,城市社会形象难提升 |
3.4 赛事宣传不充分,城市形象传播效果欠佳 |
4 城市形象营销视野下马拉松赛事推广策略 |
4.1 强化赛事组织协同,明晰城市形象营销定位 |
4.2 打造特色赛道,提高赛事和城市文化融合度 |
4.3 提升赛事氛围,塑造城市良好社会形象 |
4.4 推行场景化营销,加大城市形象传播力度 |
5 结语 |
(2)城乡融合背景下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以永州市零陵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基本概念阐述 |
1.1.1 城乡融合综述 |
1.1.2 全域旅游综述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1.2.1 共生理论 |
1.2.2 协同理论 |
1.2.3 旅游系统理论 |
1.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评述 |
第二章 引言 |
2.1 研究背景 |
2.1.1 新时期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
2.1.2 休闲时代召唤全域旅游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实践意义 |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3.1 研究内容 |
2.3.2 研究方法 |
2.4 技术路径 |
第三章 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新视角:城乡融合 |
3.1 全域旅游的发展趋势及价值目标 |
3.1.1 全域旅游的发展趋势 |
3.1.2 全域旅游发展的价值目标 |
3.2 城乡融合与全域旅游的互映关系 |
3.2.1 城乡融合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
3.2.2 全域旅游发展为城乡融合提供了新的着力点 |
3.3 城乡融合背景下全域旅游发展的价值解读 |
3.3.1 城乡融合对全域旅游发展的价值 |
3.3.2 城乡融合背景下发展全域旅游的动力机制 |
3.3.3 城乡融合背景下全域旅游发展的目标 |
第四章 零陵区全域旅游发展基础及现状分析 |
4.1 零陵区全域旅游发展基础分析 |
4.1.1 零陵区概况 |
4.1.2 零陵区现状旅游资源 |
4.1.3 零陵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估 |
4.1.4 零陵区旅游客群分析 |
4.2 零陵区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4.2.1 旅游现状 |
4.2.2 产业现状 |
4.2.3 经济现状 |
4.2.4 生态环境 |
4.2.5 人才现状 |
4.2.6 交通现状 |
4.3 零陵区全域旅游发展策略 |
4.3.1 总体定位 |
4.3.2 规划目标 |
4.3.3 发展策略 |
4.3.4 全域旅游发展方向 |
4.3.5 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构想 |
第五章 城乡融合视角下零陵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
5.1 零陵区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
5.1.1 空间结构布局 |
5.1.2 空间项目布局 |
5.2 零陵区全域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
5.2.1 旅游产品体系 |
5.2.2 全域旅游精品旅游线路规划 |
5.3 全域旅游基础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
5.3.1 旅游综合交通体系构建 |
5.3.2 咨询集散体系构建 |
5.3.3 旅游标识体系构建 |
5.3.4 旅游厕所体系构建 |
5.3.5 智慧旅游体系构建 |
5.4 全域旅游服务要素体系规划 |
5.4.1 全域旅游住宿要素提升 |
5.4.2 全域旅游餐饮要素提升 |
5.4.3 全域旅游购物要素提升 |
5.4.4 全域旅游文化娱乐要素提升 |
5.5 全域旅游乡镇体系规划 |
5.5.1 乡镇发展引导 |
5.5.2 重点乡村建设 |
5.6 全域旅游市场营销体系规划 |
5.6.1 旅游营销现状 |
5.6.2 旅游营销目标 |
5.6.3 旅游营销策略 |
5.7 全域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5.7.1 旅游资源保护 |
5.7.2 生态环境保护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基于凝视理论的瑞金红色旅游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旅游目的地投射形象研究综述 |
2.1.1 国外旅游目的地投射形象研究 |
2.1.2 国内旅游目的地投射形象研究 |
2.2 国内外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研究综述 |
2.2.1 国外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研究 |
2.2.2 国内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研究 |
2.3 瑞金红色旅游研究综述 |
2.4 理论基础 |
2.4.1 旅游目的地形象三维结构 |
2.4.2 旅游凝视理论(Tourism Gaze) |
2.4.3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设计 |
3.1 瑞金红色旅游基本概况 |
3.1.1 红色积淀 |
3.1.2 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
3.2 研究设计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测量内容 |
3.2.3 测量方法 |
第4章 瑞金红色旅游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分析 |
4.1 官方凝视下的瑞金红色旅游投射形象分析 |
4.1.1 认知形象构成 |
4.1.2 情感形象构成 |
4.1.3 整体形象归纳 |
4.1.4 瑞金红色旅游投射形象总结 |
4.2 游客凝视下的瑞金红色旅游感知形象分析 |
4.2.1 认知形象构成 |
4.2.2 情感形象构成 |
4.2.3 整体形象归纳 |
4.2.4 瑞金红色旅游感知形象总结 |
4.3 官方凝视和游客凝视下的瑞金红色旅游形象对比分析 |
4.3.1 认知形象的比较 |
4.3.2 情感形象的比较 |
4.3.3 整体形象的比较 |
4.4 双向凝视下的瑞金红色旅游目的地形象偏差分析 |
4.4.1 瑞金红色旅游目的地形象偏差表现 |
4.4.2 双向凝视的作用机制 |
4.4.3 双向凝视下的瑞金红色旅游目的地形象偏差原因分析 |
第5章 瑞金红色旅游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 |
5.1 权衡旅游投射形象主题 |
5.2 灵活设计旅游体验活动 |
5.3 采取多元形象营销方式 |
5.4 夯实旅游形象情感吸引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基于讲好“青城故事”的呼和浩特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文献资料法 |
2、swot分析法 |
3、问卷调查法 |
二 背景解读 |
(一)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1、研究综述 |
2、理论基础 |
(1)旅游者行为理论 |
(2)旅游产品理论理论 |
(二)呼和浩特旅游发展swot分析 |
1、优势(strengths) |
(1)区位优势明显、集聚效应强 |
(2)基础交通四通八达 |
(3)旅游信息服务全面 |
(4)厕所革命显着有效 |
2、劣势(weaknesses) |
(1)旅游信息更新滞后 |
(2)政府部门支持不够 |
(3)知名度不高 |
(4)人才匮乏 |
(5)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
3、危机(threats) |
(1)“青城故事”文化内涵有待发掘 |
(2)外部竞争力与遮蔽效应明显 |
4、机遇(opportunities) |
(1)政策支持 |
(2)讲好“青城故事”创造发展新机遇 |
(三)“讲好青城故事”话语体系研究 |
1、“中国故事”“青城故事”“文化旅游故事”的关系 |
(1)主客体区别 |
(2)内容区别 |
(3)表达区别 |
2、讲好“青城故事”的现实诉求 |
3、讲好“青城故事”的现实困境 |
(1)传播格局失衡 |
(2)传播方式单一 |
(3)传播内容不确切 |
三 调查问卷分析 |
(一)基于“青城故事”的呼和浩特旅游吸引力 |
(二)基于“青城故事”的旅游者行为倾向 |
四 讲好“青城故事”的影响因素 |
(一)经济因素 |
(二)季节因素 |
(三)区位因素 |
(四)游客接待及公共服务基础因素 |
(五)时间因素 |
(六)媒介因素 |
(七)定位模糊因素 |
五 基于讲好“青城故事”的重点旅游产品开发 |
(一)基于青城历史文化故事的旅游产品 |
1、博物院——系列历史故事 |
2、大盛魁文创园——创业经商历史故事 |
3、云中郡国家遗址公园——君子津历史故事 |
(二)基于青城宗教文化的旅游产品 |
1、藏传佛教 |
(1)大召无量寺(4A) |
(2)五塔寺 |
(3)乌素图召 |
2、清真大寺 |
(三)基于青城红色文化故事的旅游产品 |
(1)乌兰夫纪念馆旅游区(4A)、乌兰夫故居(3A) |
(2)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得胜沟司令部遗址旅游区) |
(3)老牛坡红色文化旅游区(3A) |
(四)基于青城饮食文化故事的旅游产品 |
(1)蒙古族饮食 |
(2)农耕文化饮食 |
(3)清真文化饮食 |
(4)呼和浩特特色饮食餐饮分布 |
(五)基于青城马文化的旅游产品 |
六 讲好“青城故事”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
(一)发挥集散中心功能 |
(二)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
(三)完善旅游交通规划 |
1、城区内 |
2、市区外 |
(四)搭建特色物产平台 |
(五)大力推广青城驿站 |
(六)加强标识系统建设 |
七 开展讲好“青城故事”的旅游营销 |
(一)利用好高铁营销 |
(二)完成好跨界营销 |
(三)设计好IP形象营销 |
(四)开展好节事(活动)营销 |
(五)打造好城市歌曲营销 |
(六)运用好新媒体营销 |
八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椰岛海王酒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4P营销理论 |
2.1.2 PEST分析法 |
2.1.3 SWOT分析法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营销理论国外研究 |
2.2.2 营销理论国内研究 |
2.2.3 保健酒营销策略研究 |
2.2.4 述评 |
3 椰岛海王酒营销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
3.1 椰岛集团及椰岛海王酒概况 |
3.1.1 椰岛集团简介 |
3.1.2 椰岛海王酒销售情况 |
3.2 椰岛海王酒营销现状分析 |
3.2.1 产品分析 |
3.2.2 价格分析 |
3.2.3 渠道分析 |
3.2.4 促销分析 |
3.3 椰岛海王酒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3.3.1 现代化营销理念滞后 |
3.3.2 目标市场占有率偏低 |
3.3.3 价格优势不足 |
3.3.4 分销效能偏低 |
3.3.5 营销团队素质不高 |
4 椰岛海王酒营销环境分析 |
4.1 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技术环境 |
4.1.4 社会环境 |
4.2 SWOT分析 |
4.2.1 主要优势 |
4.2.2 主要劣势 |
4.2.3 主要机会 |
4.2.4 主要威胁 |
4.2.5 SWOT分析矩阵 |
5 椰岛海王酒营销策略选择与保障措施 |
5.1 营销策略选择 |
5.1.1 需求导向产品策略 |
5.1.2 成本控制价格策略 |
5.1.3 快捷网络渠道策略 |
5.1.4 社交互动促销策略 |
5.2 主要保障措施 |
5.2.1 资源保障 |
5.2.2 制度保障 |
5.2.3 质量保障 |
6 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6)县域住宅开发项目营销策略研究 ——以A公司X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及特色 |
1.4 国内外市场营销理论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 |
1.4.2 国内研究 |
1.4.3 已有研究评述 |
第二章 房地产市场营销理论概述 |
2.1 房地产市场营销的定义 |
2.2 主要理论和分析工具概述 |
2.2.1 4P、4C、4R理论简述 |
2.2.2 SWOT分析法 |
2.2.3 PEST、波特及STP理论简述 |
2.3 县域房地产市场及其营销特征 |
2.3.1 产品特征 |
2.3.2 定价特征 |
2.3.3 销售渠道特征 |
第三章 X项目营销和竞争环境分析 |
3.1 X项目所处区域市场情况分析 |
3.1.1 X项目所处区位分析 |
3.1.2 X项目所处区域房地产市场分析 |
3.2 L县的发展概况 |
3.2.1 L县的区位分析 |
3.2.2 L县的房地产情况分析 |
3.3 X项目概况及周边环境分析 |
第四章 X项目营销策略的PEST分析 |
4.1 政策环境 |
4.2 经济环境 |
4.3 社会环境 |
4.4 技术竞争分析 |
第五章 X项目营销策略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5.1 竞争者分析 |
5.2 市场潜在竞争者分析 |
5.3 买方市场分析 |
5.4 供应商压力分析 |
5.5 L县商品房替代品分析 |
第六章 X项目营销策略4P理论分析 |
6.1 目标市场选择 |
6.2 产品策略分析 |
6.3 价格策略分析 |
6.4 渠道策略分析 |
6.5 促销策略分析 |
6.6 营销策略保障措施分析 |
6.6.1 品牌形象保障 |
6.6.2 营销水平保障措施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网络文本的泉州海丝旅游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方法 |
3.2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1.1 相关概念 |
1.1.1 海丝旅游 |
1.1.2 旅游形象 |
1.1.3 旅游投射形象 |
1.1.4 旅游感知形象 |
1.2 理论基础 |
1.2.1 心理学认知理论 |
1.2.2 网络传播学理论 |
1.2.3 认知-情感模型 |
1.2.4 游客感知价值理论 |
1.3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进展 |
1.3.1 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研究 |
1.3.2 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研究 |
1.3.3 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研究 |
1.3.4 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因素研究 |
1.4 基于网络信息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进展 |
1.5 海丝旅游研究进展 |
1.6 研究述评 |
第二章 泉州海丝旅游形象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 |
2.1.1 泉州市基本概况 |
2.1.2 泉州市海丝旅游现状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2.1 数据来源 |
2.2.2 数据处理 |
2.3 泉州海丝旅游形象分析体系构建 |
第三章 泉州海丝旅游投射形象分析 |
3.1 综合形象 |
3.1.1 高频词特征分析 |
3.1.2 语义网络分析 |
3.2 形象构成 |
3.2.1 旅游资源 |
3.2.2 活动与演出 |
3.2.3 旅游设施 |
3.2.4 旅游环境与氛围 |
3.2.5 管理服务 |
3.2.6 整体形象 |
3.3 情感传达 |
3.3.1 建立情感分析词库 |
3.3.2 总体情感评价 |
3.3.3 情感高频词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泉州海丝旅游感知形象分析 |
4.1 综合形象 |
4.1.1 高频词特征分析 |
4.1.2 语义网络分析 |
4.2 认知形象 |
4.2.1 旅游资源 |
4.2.2 活动与演出 |
4.2.3 旅游设施 |
4.2.4 旅游环境与氛围 |
4.2.5 管理服务 |
4.2.6 整体形象 |
4.3 情感形象 |
4.3.1 总体情感评价 |
4.3.2 情感高频词特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泉州海丝旅游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对比 |
5.1 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一致性与差异性分析 |
5.1.1 综合形象对比分析 |
5.1.2 认知形象对比分析 |
5.1.3 情感形象对比分析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泉州海丝旅游形象优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8)基于“粉丝经济”的泉州市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粉丝经济现象带动旅游热,成为旅游发展新契机 |
1.1.2 年轻群体消费动机多元化,旅游融合发展成趋势 |
1.1.3 新时期泉州市旅游发展模式亟待新探索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案例研究法 |
1.3.2 扎根理论 |
1.3.3 内容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粉丝 |
2.1.2 粉丝经济 |
2.2 理论基础 |
2.2.1 粉丝经济理论 |
2.2.2 消费社会理论 |
2.2.3 推拉理论 |
2.2.4 角色理论 |
2.2.5 产业融合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粉丝经济与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
2.3.2 旅游者形成与旅游发展中角色转变研究综述 |
2.3.3 节事活动与城市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
第3章 泉州市旅游发展概况分析 |
3.1 泉州市区域概况 |
3.1.1 自然地理区位条件 |
3.1.2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
3.2 泉州市旅游发展进程分析 |
3.2.1 旅游资源门类丰富,发展潜力较强 |
3.2.2 旅游发展稳步增长,态势良好 |
3.2.3 旅游要素结构合理,接待容量增加 |
3.2.4 旅游配套设施完善,智慧旅游服务水平提升 |
3.3 泉州市旅游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3.3.1 旅游资源分散,缺乏核心吸引物 |
3.3.2 旅游产业外延性弱,创新性融合不足 |
3.3.3 新型旅游综合管理和服务人才相对短缺 |
3.3.4 周边城市旅游遮蔽,旅游竞争力不突出 |
3.4 泉州市旅游发展方向分析 |
3.4.1 泉州市旅游全域化发展,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
3.4.2 积极探索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3.4.3 注重城市旅游品牌宣传推广,创新营销方式 |
3.4.4 泉州市知名度提升,渐成旅游打卡城市 |
第4章 “粉丝经济”:泉州市旅游发展契机 |
4.1 研究案例选取缘由与概况 |
4.1.1 案例选取缘由 |
4.1.2 泉州市演唱会举办概况 |
4.1.3 泉州市演唱会与旅游业互动现状 |
4.2 研究设计与过程 |
4.2.1 研究数据收集与处理步骤 |
4.2.2 内容分析法——高频特征词统计和社会网络语义分析 |
4.2.3 扎根理论分析——三级编码 |
第5章 由粉丝到游客:角色转变与旅游效应 |
5.1 “粉丝游客”的形成 |
5.1.1 “粉丝游客”的概念界定 |
5.1.2 “粉丝游客”的形成动力 |
5.2 由粉丝到游客的角色转变方式 |
5.2.1 自我成长型转变 |
5.2.2 外界催化型转变 |
5.2.3 复合型转变 |
5.3 由粉丝到游客角色转变后产生的旅游效应 |
5.3.1 正面旅游效应 |
5.3.2 负面旅游效应 |
第6章 基于“粉丝经济”的泉州市旅游发展策略 |
6.1 明确管理体制,科学引导和监督规范 |
6.1.1 创新综合管理方式,优化行业层级体系 |
6.1.2 科学引导粉丝经济和旅游业互动与发展 |
6.1.3 实施全方位监管,保障粉丝经济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环境 |
6.2 优化市场运行方式,推动产业要素融合 |
6.2.1 加强旅游企业与粉丝经济活动合作,提升旅游经济效益 |
6.2.2 打造粉丝经济活动旅游功能,促进粉丝与游客的角色转变 |
6.3 创新粉丝经济背景下泉州市旅游营销方式 |
6.3.1 运用DMS原理整合粉丝经济与旅游业营销方式 |
6.3.2 以明星偶像为吸睛点,提升泉州市旅游关注度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粉丝游记内容及开放式编码(节选) |
附录B 旅游企业访谈大纲(节选) |
附录C 旅游企业访谈笔记(节选) |
附录C 泉州市旅游业与演唱会互动资料(节选)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入境游客上海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一、文献综述 |
二、研究评价 |
第二节 基础理论与概念界定 |
一、基础理论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章 境内外城市旅游形象发展及感知特征分析 |
第一节 境外知名城市旅游形象发展及感知特征 |
一、境外知名城市旅游形象发展及其特点 |
二、境外知名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特征——以香港、东京、纽约为例 |
第二节 境内城市旅游形象发展及感知特征 |
一、境内城市旅游形象发展及其特点 |
二、境内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特征 |
第四章 上海城市旅游形象发展设计规划与海外营销分析 |
第一节 上海城市旅游形象官方规划设计 |
一、《五年规划》中的上海城市旅游形象 |
二、上海城市旅游形象发展特点 |
第二节 上海城市旅游形象官方海外营销 |
一、基于官方国际版旅游网站的分析 |
二、基于官方社交平台Facebook主页的分析 |
第三节 上海与其它知名城市旅游形象发展比较分析 |
一、共性分析 |
二、个性分析 |
三、问题分析 |
第五章 入境游客对上海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动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时间节点划分 |
二、数据采集与处理 |
三、旅游形象感知类目构建 |
第二节 不同时期的上海城市旅游形象感知 |
一、2010 年前入境游客对上海城市旅游形象感知 |
二、2010 年后入境游客对上海城市旅游形象感知 |
第三节 比较分析 |
一、认知形象比较分析 |
二、情感形象比较分析 |
三、总体形象比较分析 |
四、与其它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比较分析 |
五、与上海官方城市旅游形象比较分析 |
第六章 上海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演化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上海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演化特点分析 |
一、以黄浦江两岸为核心的重点感知区域保持不变 |
二、城市旅游感知形象多元化趋势强化 |
三、入境游客感知内容休闲化特征凸显 |
四、入境游客对旅游服务感知评价显着提高 |
五、购物始终是入境游客感知活动中薄弱环节 |
第二节 影响因素分析 |
一、政策因素 |
二、交通因素 |
三、旅游资源 |
四、历史因素 |
五、重大事件 |
第三节 上海城市旅游形象提升意见与建议 |
一、基于旅游形象规划设计与海外营销角度 |
二、基于入境游客感知角度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慢旅游空间营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起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1.2.2 乡村旅游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
1.2.3 乡村慢旅游学术硏究力度不足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乡村振兴 |
1.4.2 乡村旅游 |
1.4.3 慢旅游 |
1.4.4 空间营造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技术框架 |
1.5.2 主要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乡村慢旅游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 |
2.1 研究综述及契合性分析 |
2.1.1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动态及评述 |
2.1.2 国内外慢旅游研究综述 |
2.1.3 乡村旅游与慢旅游契合性分析 |
2.2 乡村慢旅游概念引入及特征分析 |
2.2.1 乡村慢旅游的概念界定 |
2.2.2 乡村慢旅游的内涵特征 |
2.3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慢旅游空间营造 |
2.3.1 乡村慢旅游的开展范围与研究对象 |
2.3.2 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点 |
2.3.3 乡村慢旅游空间营造的发展契机与关注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乡村慢旅游空间构成分析 |
3.1 乡村慢旅游空间构成分析 |
3.1.1 宜居之所——慢居空间 |
3.1.2 交往之脉——慢行空间 |
3.1.3 活力之源——慢娱空间 |
3.1.4 产业之基——慢商空间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村慢旅游空间营造的实例分析 |
4.1 研究对象选择 |
4.2 现状解读 |
4.2.1 申报背景 |
4.2.2 项目概况 |
4.3 高淳桠溪国际慢城空间营造分析 |
4.3.1 慢居空间 |
4.3.2 慢行空间 |
4.3.3 慢娱空间 |
4.3.4 慢商空间 |
4.3.5 空间营造总结 |
4.4 桠溪国际慢城空间营造基本情况调查与旅游体验分析 |
4.4.1 乡村慢旅游空间营造情况调查 |
4.4.2 游客旅游体验SD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乡村慢旅游空间营造策略 |
5.1 空间营造的理念 |
5.2 空间营造的原则 |
5.2.1 因地制宜,彰显文化 |
5.2.2 突出特色,错位发展 |
5.2.3 面向生活,场景重塑 |
5.2.4 控制规模,点状激活 |
5.3 慢居空间——在地与提升 |
5.3.1 突出居住建筑特色,在地化发展 |
5.3.2 业态分类,差异化打造 |
5.3.3 吸纳地方特色文化,以真实空间重塑地方精神 |
5.4 慢行空间——完善与多样 |
5.4.1 完善的慢行系统 |
5.4.2 丰富交通空间的内容 |
5.4.3 慢行景观 |
5.4.4 营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 |
5.4.5 标志系统 |
5.5 慢娱空间——介入与控制 |
5.5.1 引入文化与艺术 |
5.5.2 控制规模,赋予旅游项目灵魂 |
5.6 慢商空间——多元与差异 |
5.6.1 创新业态构成,多元发展 |
5.6.2 因势利导,释放民居的商业活力 |
5.7 品牌形象——营销与推介 |
5.7.1 培育慢旅游品牌,打造区域名片 |
5.7.2 宣传推介与市场营销 |
5.8 要素协同——前置与整合 |
5.8.1 运营前置,规划协同 |
5.8.2 全息化打造 |
5.8.3 资本整合 |
5.8.4 空间功能的复合利用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乡村慢旅游空间问卷调查 |
附录2 问卷统计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四、交通企业营销策划的着力点:形象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形象营销视野下马拉松赛事推广策略[J]. 曹惠民,李秀,宋雪雪. 体育文化导刊, 2021(07)
- [2]城乡融合背景下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研究 ——以永州市零陵区为例[D]. 王迪.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3]基于凝视理论的瑞金红色旅游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对比研究[D]. 马彩云. 南昌大学, 2020(01)
- [4]基于讲好“青城故事”的呼和浩特旅游开发研究[D]. 鲍可涵.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3)
- [5]椰岛海王酒营销策略研究[D]. 朱婷. 海南大学, 2019(01)
- [6]县域住宅开发项目营销策略研究 ——以A公司X项目为例[D]. 戴旅进. 广西大学, 2019(01)
- [7]基于网络文本的泉州海丝旅游形象研究[D]. 叶建玉.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基于“粉丝经济”的泉州市旅游发展研究[D]. 吴银鸿. 华侨大学, 2019(01)
- [9]入境游客上海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 郁亮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10]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慢旅游空间营造策略研究[D]. 陈帅.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