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世背景下的中国梅发展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陈宇[1](2020)在《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作为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国际间的学生流动已然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并且逐渐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质量衡量标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化的大潮中日新月异,其中来华留学生教育也随之诞生并逐步发展壮大。历经七十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在中国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强有力的推动下,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成为中国敞开国门,发展成为世界教育强国的重要体现。论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及其演进进行系统考察,并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为研究背景,从各个时期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内容入手,以来华留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结合广泛的统计和调研,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分析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及特点,并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以期达到以史鉴今、以外鉴内的目的。论文首先按照历史分期,概述了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伴随着来华留学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进而从强调扩大规模到注重提质增效的深刻转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初步创立、开放探索、调整规范和提升完善等各个阶段的演进历程,并突出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招生和管理两个重要方面的政策演进的研究。在总结来华留学教育政策演进过程的基础上,一方面,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和现实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内和国际政治、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全球发展、文化交流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等因素及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演进历程中的特征进行提炼,系统分析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制定和演进过程中的基本特点,即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招生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留学资费由援助向收费转变,招生模式由计划向开放转变;管理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管理手段更加注重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为使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适应国际化实际发展要求论述得更加充分,论文基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优势、地缘、语言、文化、经济和教育水平等各项因素,选择并集中描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的概况及政策特点,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和影响因素,以及演进特点的分析,总结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助力国家外交战略、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提出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总体政策高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社会服务以及就业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服务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质量、完善社会服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制定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一系列建议,包括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服务政策和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等。最后,论文就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国际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启示和对未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期待。
李丽霞[2](2018)在《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文中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村级组织运转和农村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发展程度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稳定息息相关。而村级集体经济想要良性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扶持。但从现实层面来看,地方政府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探讨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履行自身职能,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不但涉及到农村发展和社会和谐,同时也是地方政府职能治理的题中应有之意。基于此,本文以洛江区村级集体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洛江区马甲镇永安村、虹山乡白凤村作为具体的对比分析个案,以公共产品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支撑,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洛江区政府因地制宜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尝试及其初步成效等予以梳理和总结,探寻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履行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同时,结合国内其他地方政府在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洛江区政府进一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良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文认为,由于履职态度偏差、缺乏持续有效的政策支持、政府在资产监管力度的疏忽和“全能型政府”观念的影响等原因,导致洛江区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着政策引导扶持力度、资源统筹力度、对集体资产监管力度不足和现行体制与基层组织建设落后等问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必须持续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政策性引导、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和使用、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优化基层组织建设等措施。
姜维[3](2018)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及《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等文件都提出要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国际化”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命题。因此,国际化应该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职业教育国际化并没有得到理论界的足够重视,也缺少较系统全面的研究。鉴于此,有必要对中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准确把握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总体脉络,从而为推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绩、具体案例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的内容。诠释了教育国际化和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并指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具体实施的内容、保障机制的构建三方面进行了剖释。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着国际化意识薄弱、国际化活动开展力度不足、国际化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学生国际化素养偏低四个方面的问题,成为了制约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瓶颈。选择了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阐述了三所地域不同、区域经济结构不同、专业覆盖不同、自身资源不同的职业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具体实践和问题。在机遇与挑战中,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更进一步发展,需要不断拓宽国际视野,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提升总体办学水平,形成国际比较优势;构建保障网络,优化国际化发展的机制建设;创新国际发展战略,开拓国际化发展的新思路;联动各方力量,提升国际化发展的成效。
王程安,周俊,陈梦婷,崔西云,高蕊,肖红,卢美光,张志想,李世访[4](2018)在《我国部分地区梅树病毒病的病原初步检测》文中研究表明梅是一种原产于中国、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花果兼用型的树种。在其生长繁育过程中易受病毒等病原侵染,从而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梅树上病毒的发生及分布尚不清楚。为此,对无锡、武汉、上海、杭州、南京的梅园进行了调查,采集了115份样品,其中发现了疑似病毒病害,主要症状表现为花叶、卷叶、叶片皱缩、褪绿、脉间失绿等。RT-PCR检测出了苹果茎沟病毒(ASGV)、樱桃病毒A(CVA)和亚洲李属病毒2(APV 2),检出率分别为30.4%、4.3%和3.5%。此外,克隆了这三种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同GenBank已登录的相应序列相似性为86%99%(核苷酸水平)和83%99%(氨基酸水平)。序列比较发现APV2梅分离物与日本梅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
孟令光[5](2017)在《中国广告企业发展进程研究(1978-2016)》文中提出中国广告企业的成长与集团化发展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宏观社会背景相适应,也与中国广告企业在独特的市场环境下坚持变革与创新的发展理念相观照。从1979年中国广告业务开始恢复发展至今,中国广告企业的成长与集团化进程经历了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集团化等不同的重要发展阶段。中国广告企业发展成长史是近四十年中国社会变革的缩影,中国广告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进程也揭示了中国广告业不断发展变化的逻辑关系。研究该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传播学、广告学、营销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对中国广告企业发展进程和历史脉络进行较为系统梳理和勾勒,对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环境下我国广告企业在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从制度变革、技术进步、资本运营、受众需求、广告主愿景等几个维度切入,探究我国广告企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市场环境中的发展规律。对广告经营管理专业化发展的意义与局限、中国广告从企业到产业的跨越发展、中国广告企业与跨国广告集团的博弈、中国广告企业集团的规模化发展路径、中国广告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与趋势等多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侧重从广告发展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广告企业集团化发展的路径和模式进行探讨,重点探寻中国广告企业在集团化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与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重视与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行业发数据收集与整理,特别注重不同时期广告企业的典型案例研究,重点访谈了二十余家优秀企业营销高管和本土广告企业负责人,及时了解和掌握受访企业的营销新需求和新动向,探析本土优秀广告企业集团快速崛起的推动因素,剖析内陆省份部分中小广告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为研究中国广告企业的成长与集团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与规律提供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中国广告市场的特殊环境决定着中国广告企业集团化进程中独特的成长历程和发展模式,中国广告企业的创新实践也为世界广告企业集团化进程增加了鲜活的中国元素,为世界各国广告企业集团化路径选择提供了智慧和贡献。其一、中国广告企业拓展国际化竞争视野,树立全球竞争理念,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广告企业集团化道路,用中国思维和方法,解决中国市场的问题;其二、中国广告企业能够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在特定的时间节点,整合优质资源,组建新型广告企业集团;其三、中国广告企业能够适时抓住产业变革机遇,展开跨区域、跨行业合作,实现管理科学化和运营规范化;其四、中国广告企业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用中国思维、中国智慧来化解集团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持续保持中国广告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中国广告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中国广告企业集团化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成为世界广告企业集团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较为完整勾勒出中国广告企业集团化发展进程的基本路径,探寻到中国广告企业集团化进程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为中国广告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推进中国广告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不断开拓视野和深挖内涵,坚持集团化发展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和文化建设创新,优化广告企业集团化发展的策略方案,为新媒体环境中新型主流广告集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魏彬彬[6](2016)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研究》文中认为东盟是一个国家联盟,在东南亚国家联盟里既有与中国保持深厚传统友谊的柬埔寨、缅甸;也有中国的友好合作伙伴—老挝、泰国、文莱、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中国的贸易合作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自1985年3月12日至2001年12月12日,中国分别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印尼、柬埔寨、文莱、缅甸相继签订了关于鼓励、促进和保护投资的双边协定。从1985年的中泰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到2001年的中缅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跨度为16年,十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间存在些许不同。更为重要的是,自2001年之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并未更新相互间任何一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至今已有15年,十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已然落后于《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投资协议》,更未曾跟上全球投资协定的发展浪潮,导致十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日渐式微,无法完全发挥其应有之作用。但是此种情况下,决不可放弃双边投资协定而仅依靠区域投资协定,违背国际法治,应当顺应国际投资规则多元化发展,强调落后规则的更新升级。因而,文章综合采用了比较研究、历史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出投资定义、投资待遇、投资保护、投资争端解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之策,以期助力中国自贸区战略,响应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由五部分组成了文章的主体内容。第一部分:“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概述”。首先介绍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中国自贸区战略息息相关的联系,强调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对中国自贸区战略发展和区域规则升级的促进作用。其次描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签署,介绍中国在何种政治经济背景下相继与东盟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接着陈述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内容趋同、签订方便等特点,强调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特殊性,为后文分析其制度存在的问题作铺垫。然后阐述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投资协议》的法律性质,介绍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优先性。最后讲述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签订后对中国和东盟国家间贸易投资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实践成果体现十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功能。为后文具体分析十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内容作铺垫。第二部分:“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的投资定义”。此部分主要从中国与东盟国家十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投资定义入手,具体分析十个协定投资的内涵,找出异同,接着与《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投资协议》进行比较。然后发现十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在投资定义方面存在缺乏严谨性、定义不规范、未明确投资收益性质、新内容缺失等问题,并提出平衡严谨性与全面性、规范投资定义、对投资收益定性、更新内容的完善之策。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在投资定义这一具体条款方面找到思路,推动更新。第三部分:“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的投资待遇制度”。主要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十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以及《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投资协议》的投资待遇内容,相互比较。接着对应投资定义的研究方式,找出十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投资待遇制度存在的公平公正待遇模糊不清、最惠国待遇适用范围狭窄、国民待遇缺失等问题,以及明确公平公正待遇内容、扩大最惠国待遇适用范围、补充国民待遇的完善之策。第四部分:“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的投资保护制度”。首先着眼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十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以及《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投资协议》投资保护的内容,进行比较研究。然后讨论十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存在的间接征收界定不明、未规定征收补偿拖延利息、未规定阻止资产转移情形等问题,最后探讨明确界定间接征收、规定征收补偿拖延利息、引入阻止资产转移情形的完善方案。第五部分:“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首先将中国与东盟国家十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关于投资争端解决的内容进行研究,同时也要比较《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投资协议》的相关规定。然后提出十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制度缺乏ICSID仲裁方式、投资仲裁缺乏上诉机制等问题,最后从更新升级的角度找到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方式增加ICSID仲裁方式、设立投资仲裁上诉机制的完善之策。
王昕[7](2016)在《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生存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纪录片,一直以来承载着一个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在更多时候关注纪录片本身所带来的影像时往往忽视纪录片背后的人,纪录片导演是纪录他人,纪录社会的眼睛,但同时,在中国的纪录片导演他们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少有研究。本文以近三年(2013年-2015年)活跃在业界的独立纪录片导演群体为研究样本,采用质性研究法及问卷调查法,对这些纪录片导演做一个访谈及归纳,从而力求可以对目前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的生存状态有一个总括。本文通过与20位独立纪录片导演的深度访谈及近三年活跃在业界的100多位独立纪录片导演的问卷调查后,发现独立纪录片导演的从业生态虽然较之前的学术研究及媒体报道所反映出的资金短缺、传播渠道窄等情况有所改善,但也存在一些常态的情况:如虽然有投资但成本的回收仍然存在困难,收入来源仍然以导演做其他工作为主要来源。论文从独立纪录片导演从业现状入手,对其职业意识及职业信心等进行基本的分析;第二章进一步讨论到影响独立纪录片导演从业生态的内部因素,包括从业者的群体环境及媒介环境;第三章从影响独立纪录片导演的外部因素着手,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阐述;在了解了目前新媒体环境下的独立纪录片导演的从业生态后,笔者在第四章对其做了小结并为其发展之路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以期在研究独立纪录片导演的生存状态与其创作、行业生态之间的关系后,使得学界及业界能够对如何寻求策略、改善环境,推动独立纪录片导演群体发展这一问题给予更加有建设性的认知关注和建言献策。
徐毅成[8](2014)在《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执行转换研究》文中提出政策执行的历史悠久,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政策执行不足的问题,政策研究者才开始关注政策执行与政策目标实现之间的关联。早期政策学者认为,政策制订了就可以实现目标,却没有意识到从开始执行到实现目标之间很多变量因素。政策研究者也发现所有的政策或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政策主体、客体、资源等方面,而是政策执行方式出现了问题。因此,关于政策执行的工具选择和方式方法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域。研究者通过工具选择和政策目标达成中找到了一个连接点,这个连接点就是——转换。这对于当时西方国家实现国家目标和社会复苏以及福利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政策目标也成为政策过程的核心,人们进一步分析了政策转换和政策创新对于实现目标的意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政策执行研究的进展,进一步丰富了西方的经验研究,扩展了政策执行研究的国际比较意义。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一直是注重于经济政策方面,而社会政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执行。从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程序来看,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过程一般要经过试点和全面推广的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政策全面发展,面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背景,为了应对当时大量出现的社会问题,解决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制度不协调问题提到改革的议题上来。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成为改革的重点,针对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地方政府如何治理也提上议事日程,正是这种转型的力量推动了我国地方分权化的发展,从而使地方政府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社会政策执行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政策目标显得极为重要,不仅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是:在中国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是如何执行的?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是否具有某种模式或特征?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在这种模式和特征下导致了什么样的政策结果?这种政策结果是否符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预期目标或共同目标?如何不符合,地方政府该通过什么样的政策转换方式实现目标?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视角下,论文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作为政策执行转换研究的基础,通过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执行模式的总结,以及三个具体的社会政策案例的执行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会受到自由裁量和利益博弈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实现了政策目标,有的没有实现政策目标。这些结果都与转换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进一步分析了政策执行转换发生的原因以及政策执行转换实现的方式,最终实现社会政策的创新。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政策执行、政策转换和政策创新的文献进行综述和对比借鉴,以分权理论为视角,首先明确了政策转换的概念,分析了分权视角下影响政策转换的两个主要因素。首先是自由裁量,其次是利益博弈。从而提炼出政策执行的模式,然后通过社会政策领域的三个具体案例(教育政策、住房政策、低保政策)来进行文本分析,最后根据政策执行结果存在的正效应和负效应,提出政策转换的结构转换模式和过程转换模式,并从文本转换、理念转换、决策转换、角色转换以及开放性协调法来实现政策转换并最终走向政策的创新。最后,通过研究本文提出:第一,中国社会政策执行的执行模式。通过对西方国家和我国政策执行的分析,发现西方的执行模式并不能全面地解释我国经济体制结构下的政策执行问题,需要对西方国家政策执行进行新的修正和补充,使政策执行理论更趋完善。第二,中国社会政策执行转换模式。通过现有的成果,以分权理论为视角,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在政策执行问题中的政策转换和可能的政策创新,都将积极地促进我国政策执行目标的实现,并进一步推动政策创新的发展。从而最终在政策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中央的终极目标。因此,政策创新将是我国通过社会政策执行转换模式实现目标的新趋势。
孙中华[9](2014)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虽然关于校长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走进了研究者的视野,并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都着眼于探讨校长专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模式与政策保障机制,缺乏对特定校长群体专业发展困境的深刻理解与揭示。尤其是对于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研究更是缺乏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而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农村教育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重大社会意义。因此,本文选取了农村校长的专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颁布,中国社会即将进入快速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届时,将对农村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农村教育如何发展成为重要的现时代课题。本文研究农村校长专业发展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这一问题置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以探讨,研究分析了农村校长专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农村校长专业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新的角色挑战,在此基础了提出了依托城镇化如何促进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本文由导论、正文五章以及结语七部分组成。导论部分对选题的背景、意义与价值、核心概念厘定、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进行了总体性概述。第一章探讨了农村校长专业发展问题的由来。主要从二元制结构的先赋性不公、教育管理制度的隐性束缚、教育财政制度的优势偏斜等宏观政策方面分析了农村校长专业发展遇到的制度障碍。第二章梳理了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问题形态。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可以简要地划分为省级政府设计、市县平级政府合作的城镇化和县级政府设计、统筹的城镇化两个推进层级。在省域城镇化的推进层级中,最为凸显的是城市-郊区(或城乡结合部)的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而在县域城镇化的推进层级中,县镇、乡村的学校发展与规划尤为重要。本文认为,研究农村校长专业发展问题,离不开对上述两个区域问题形态的讨论。第三章在访谈研究的基础上对三位农村校长的成长经历与制约因素进行了叙说。论述了城镇化进程对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环境带来的改变,分析了制约农村校长专业成长的几个因素:如城市-农村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流动、地方政府对农村校长专业成长的政策倾斜不够、农村校长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以及“事务型校长”的实践反思困惑等方面。第四章梳理介绍了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从而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校长专业发展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奠基理论基础。第五章阐述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目标分解与路径选择。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的价值使命及农村校长的角色担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策略。结语部分从全文的研究状况出发,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理想状态进行了展望。
杨浩然[10](2013)在《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导向选择 ——基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下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奇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领域出现了后备人才培养失衡、竞技体育区域发展不均衡和项目发展不均衡以及环境失衡等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包容性发展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其核心要义是“兼容、共赢、公正、共享”,已成为我国中央执政理念,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诉求。本研究尝试从包容性发展这一全新的视角出发,以生态学、经济学、体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指导,构建我国竞技体育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结果如下:(1)竞技体育是由后备人才、竞技体育和环境有机组成的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的包容性发展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2)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失衡,培养机制有待完善。应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建立“以人为本”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推行大部制,合并教育部与体育总局,实行体教结合,使体育真正回归教育,全面发展运动员素质,保障运动员权益。(3)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应调整为“均衡发展”战略。我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不均衡,项目发展不均衡。应加强各区域间交流,促进体育人才合理流动,政府的政策应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兼顾公平,使东、中、西部地区竞技体育协调均衡发展。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对接,保证优势项目的发展,补齐基础项目的“短板”,引导项目均衡发展。(4)优化竞技体育包容性发展的外部环境。面对失衡的生态环境,应坚持绿色奥运,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使环境资源的适度开发及管理并重,促进人与环境的兼容发展;营造公平正义的政治环境,体育法制建设势在必行;营造成果共享的经济环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举国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职业体育”包容共赢;营造包容公平的社会文化环境,坚持“体教结合”;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完善体育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自主创新,加大经费投入,科技重心应兼顾与群体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均衡化发展。改变“唯金牌论”,“夺标”和“育人”相融合当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主导价值观。(5)协调竞技体育包容性发展的内部环境。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脱节,“体教分离”造成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缺失和选材面的萎缩。应通过政府主导、社会自治、市场自主三者之间的协调运转和有机融合,使“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个战略协调发展,确保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二、入世背景下的中国梅发展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背景下的中国梅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国际学生流动日益频繁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 |
二、研究问题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研究 |
(二)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研究 |
(三)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结构的研究 |
(四)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五)关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留学和留学生 |
(二)来华留学生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 |
(四)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五、研究的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七、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 |
一、初创阶段(1950-1977年) |
(一)初启交换留学生计划 |
(二)初探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政策体系 |
(三)初建来华留学生教学和实习管理政策 |
(四)初次召开全国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 |
(五)中断和积极恢复 |
二、开放探索阶段(1978-1992年) |
(一)两次来华留学生工作会议,实现继往开来 |
(二)加强经费管理,增加教育投入 |
(三)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提高生源层次 |
(四)注重语言培训,实现汉语言推广 |
(五)打造综合管理,开启自费留学 |
三、调整规范阶段(1993-2009年)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走上依法办学道路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步入信息化建设 |
(三)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 |
四、提升完善阶段(2010—2019年) |
(一)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
(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的演进 |
一、来华留学生招生方式政策的演进 |
(一)以协定方式接受来华留学生政策 |
(二)开放自主招收来华留学生政策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资费政策转变 |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高度集中的招生管理政策 |
(二)招生管理政策向宏观管理过渡 |
三、来华留学生招生类别政策的演进 |
(一)来华留学生类别的明确 |
(二)来华留学生类别的细化 |
(三)招生专业政策的调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教学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教学管理政策启动出台 |
(二)教学管理政策的规范完善 |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初步建立 |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调整补充 |
(三)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科学前瞻 |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演进 |
(一)日常管理政策的初步探索 |
(二)日常管理政策的稳步调整 |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顺势规范 |
(四)日常管理政策的应势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政治因素的影响 |
(一)国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 |
(二)国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方向 |
二、经济因素的影响 |
(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前提 |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
三、文化和教育因素的影响 |
(一)文化交流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
(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特点阐释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中的基本特点 |
(一)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 |
(二)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 |
(三)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 |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
(一)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
(二)留学资费——“从援助到收费”的转变 |
(三)招生模式——“由计划到开放”的转变 |
三、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
(一)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 |
(二)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 |
(三)管理手段——管理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借鉴 |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
(二)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英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三、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概况 |
(二)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四、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 |
(一)日本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
(二)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
(三)相关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评析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取得的显着成就 |
(一)助力国家外交战略 |
(二)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 |
(三)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 |
(四)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总体高度有待提升 |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有待完善 |
(三)教育结构政策有待调整 |
(四)质量保障政策有待统一 |
(五)社会服务政策有待补充 |
(六)就业政策体系有待建立 |
三、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建议 |
(一)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 |
(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
(三)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 |
(四)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
(五)完善社会服务政策 |
(六)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2)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基层政府职能概述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村级集体经济 |
二、政府及地方政府 |
第二节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职能的演变 |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 |
二、地方政府职能的演变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与实施途径 |
一、具体要求 |
二、实现途径 |
第三章 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具体履行与初步成效 |
第一节 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
一、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概况 |
二、论文选取永安村和白凤村作为研究与比较对象的原因 |
第二节 永安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洛江区政府职能履行的实践举措 |
一、永安村集体经济发展概况 |
二、永安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洛江区地方政府职能履行的实践举措 |
第三节 白凤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洛江区政府职能履行的实践举措 |
一、白凤村集体经济发展概况 |
二、白凤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洛江区地方政府职能履行的实践举措 |
第四节 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履行的初步成效 |
一、城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
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
三、基础设施完善促进产业化经营程度加深 |
四、基本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 |
五、公共产品供给得到保障 |
第四章 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政策引导力度不足 |
二、政府统筹资源力度不足 |
三、政府对集体资产监管力度不足 |
四、基层组织建设滞后 |
第二节 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履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履职态度和全能主义政府理念问题 |
二、政策支持缺乏力度 |
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 |
第五章 地方基层政府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基层政府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 |
一、河南省临颍县政府促进南街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
二、浙江省缙云县政府促进笕川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
第二节 经验借鉴 |
一、依托当地特色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
三、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 |
第六章 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政府政策性引导力度 |
一、盘活存量资产要素以促进集体资产资本化 |
二、推行农业资源资本化经营 |
三、多元化发展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
第二节 持续转变政府职能 |
一、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和农村建设投入 |
二、全面规范和整合涉农资源 |
三、积极化解遗留不良债务 |
第三节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和使用 |
一、建立债权分级风险制度 |
二、有效监管资产交易 |
三、发挥集体资产使用效益 |
第四节 改革现行管理体制 |
一、通过“组团党建+”工作优化“经联社+合作社+农户”模式 |
二、创建集体经济组织 |
三、完善股权管理制度 |
第五节 选强配优村级班子成员 |
一、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
二、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带头引领作用 |
三、优化配强村级两委班子结构 |
四、建立和完善村干部激励机制和帮扶政策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导向 |
1.1.2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需要 |
1.1.3 职业教育自身持续发展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教育国际化 |
1.5.2 职业教育国际化 |
第2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概况 |
2.1 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描述 |
2.1.1 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理念持续强化 |
2.1.2 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
2.1.3 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层次日益提升 |
2.2 职业教育国际化具体实施内容分析 |
2.2.1 育人标准的国际化 |
2.2.2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
2.2.3 专业课程的国际化 |
2.2.4 校园文化的国际化 |
第3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国际化发展意识普遍欠缺 |
3.1.1 国际化理念有待强化 |
3.1.2 国际化办学体制机制需要完善 |
3.1.3 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化意识有待加强 |
3.2 国际化活动开展总体比较有限 |
3.2.1 参与职业教育国际化活动院校数量偏少 |
3.2.2 国际化交流合作格局尚未形成 |
3.2.3 国际化发展的水平与层次需要提升 |
3.3 国际化教师与专业人员的数量不足与质量偏低 |
3.3.1 本土教师国际教育教学能力有待加强 |
3.3.2 专职外事人员缺失 |
3.3.3 外籍教师与专家引进的选择性、适应性和专业性需要提高 |
3.4 学生国际化程度偏低 |
3.4.1 学生参加国际交流与海外学习的机会有待增加 |
3.4.2 学生综合素质需要提升 |
3.4.3 外国留学生数量少且素质偏低 |
第4章 我国职业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案例研究 |
4.1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
4.1.1 无锡机电国际交流与合作概况 |
4.1.2 无锡机电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国际化实践 |
4.1.3 无锡机电国际化面临的困境和困难 |
4.2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 |
4.2.1 番禺职院国际交流与合作概况 |
4.2.2 番禺职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国际化实践 |
4.2.3 番禺职院国际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
4.3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 |
4.3.1 武汉铁路职院国际交流与合作概况 |
4.3.2 武汉铁路职院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开展的国际化行动 |
4.3.3 武汉铁路职院国际化进程中的主要挑战 |
第5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对策 |
5.1 拓宽国际视野,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 |
5.1.1 提升国际化办学理念 |
5.1.2 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 |
5.1.3 确立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标准 |
5.2 提升办学水平,形成国际比较优势 |
5.2.1 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
5.2.2 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
5.3 构建保障网络,优化国际化发展机制建设 |
5.3.1 加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政策和法律支持力度 |
5.3.2 增加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经费投入 |
5.3.3 推进职业院校保障体系组织建设 |
5.4 创新职教国际化总体战略,开拓国际化发展新思路 |
5.4.1 加强来华留学教育 |
5.4.2 实施境外办学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项目 |
5.5 联合多方力量,提升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 |
5.5.1 发挥职教集团的合力优势 |
5.5.2 构建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布局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可能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之处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我国部分地区梅树病毒病的病原初步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植物 |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 方法 |
1.2.1 总RNA提取 |
1.2.2 RT-PCR检测 |
1.2.3 PCR产物克隆及测序 |
1.2.4 序列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梅病毒病害初步调查 |
2.2 梅主要病毒的RT-PCR检测 |
2.3 序列测定及比较分析 |
2.4 系统进化树分析 |
3 讨论 |
(5)中国广告企业发展进程研究(1978-2016)(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一、我国传媒产业格局变化背景的研究 |
二、广告产业发展与广告企业集团化内在关联的研究 |
三、广告企业集团化发展动因的研究 |
四、广告企业集团化发展历史的研究 |
五、广告企业集团化发展策略的研究 |
第三节 核心理念阐释 |
一、广告企业 |
二、广告集团 |
三、并购 |
四、广告资本运营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与我国广告业复苏(1978-1988)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广告活动复苏背景 |
一、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广告经营环境的变化 |
二、为广告正名:广告经营思想的"破冰" |
第二节 广告业复苏时期广告活动的基本特征 |
一、燕舞现象:本土广告创意表现的新探索 |
二、上海实践:国营外贸广告业务的恢复与展开 |
三、广告业恢复时期广告经营活动的特征 |
四、广告经营专业化发展路径探析的得与失 |
第三节 广告经营活动市场化发展路径的探析 |
一、亚细亚商战:市场对广告经营的反应 |
二、广告市场结构的调整与变化 |
三、广告绩效测评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
四、广告经营业务的问题与困境 |
五、从广告经营活动到广告产业链条的打造 |
第四节 广告管理意识觉醒与规范制定 |
一、《广告管理暂行条例》颁布 |
二、《广告管理条例》审核通过 |
第三章 中国广告企业专业化道路探索(1988-1992) |
第一节 中国广告企业专业化发展的背景 |
一、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
二、广告代理制:国外广告经验的引入与影响 |
第二节 广告企业:中国广告经营专业化的形态 |
一、外在动力:企业广告投入变化与市场份额发展强关联 |
二、行业品牌:本土广告企业的发展与营销观念的革新 |
三、媒介环境:大众媒体的发展与受众意识的变化 |
四、广告企业群落分布:三大广告企业聚集地形成 |
五、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积极探索"综合代理"模式 |
第三节 广告企业专业化发展的意义与局限 |
一、意义与价值:推动中国广告企业进入专业化发展时期 |
二、国际化比较: "散小弱乱"现实与市场经济内在需要的差距 |
第四章 中国广告企业市场化道路探索(1992-2002) |
第一节 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广告产业腾飞 |
一、"南巡讲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 |
二、经济的迅猛发展助力我国广告业快速崛起 |
三、大众传媒快速发展为广告业发展提供重要传播平台 |
四、我国广告业高速发展的现象与特征 |
五、广告业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特征 |
第二节 从企业到产业:中国广告企业市场化路径的新选择 |
一、政策创新:广告企业提升品牌资产的新机遇 |
二、资源整合: "强媒介、弱公司"现象的改变 |
三、经营误区:广告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四、规范发展:广告企业市场秩序的重构 |
五、省广模式:中国本土广告企业市场化实践的新范式 |
第三节 《广告法》颁布:广告行业规制的新纪元 |
一、《广告法》颁布实施的意义 |
二、广告行业各方须严格遵守并认真实施《广告法》 |
第五章 中国广告企业与国际广告集团的博弈(1992-2016) |
第一节 国际化竞争对中国广告企业发展的影响 |
一、电通事务所成立:国际广告集团进入中国市场 |
二、国际广告集团在华扩张加剧 |
三、本土化:国际广告集团在华扩张的有效方式 |
四、国际广告集团在华扩张对中国广告业利弊分析 |
第二节 国际化背景下本土广告企业的自强之路 |
一、国际化背景下不进则退的困境 |
二、本土广告企业与国际广告公司的"竞与合" |
三、集团化发展:本土广告企业国际化成长方式 |
四、广告企业管控方式与运营模式的优化 |
五、广告企业的内生增长与资本扩张 |
第三节 本土广告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
一、本土广告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
二、本土广告企业应具有忧患意识和未来意识 |
第六章 中国广告企业集团化实践路径(2002-2016) |
第一节 中国广告企业集团化发展的背景 |
一、"入世":推动中国广告产业格局巨变 |
二、大国崛起与国家广告战略 |
三、媒介技术带动传播环境巨大变革 |
四、应对国际广告竞争与挑战 |
第二节 规模化:中国广告企业集团从小到大的实现路径 |
一、依靠政府力量引导重组 |
二、组建业务互补战略联盟 |
三、依托强势媒体资源实现业务扩张 |
四、借助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整合外部资源 |
五、自主发展多元经营 |
六、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
第三节 规范化:中国广告企业集团运营科学化的体现 |
一、规范化是广告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
二、中国4A成立:规划化运营和建立行业标准的新阶段 |
三、管理科学化是广告企业集团规范化的核心特征 |
四、规范化运营的优化方向 |
第四节 跨界合作:新时期广告企业集团运营的重要特征 |
一、技术升级推动广告业务流程变化 |
二、传统广告模式的困境与新利润增长点的出现 |
三、集团化组织模式与跨界合作的协调 |
第五节 新时期中国广告企业集团化发展案例分析 |
一、分众传媒—我国最大的电梯媒体集团 |
二、剧星传媒—互联网+广告的先行者 |
第七章 中国广告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与趋势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广告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影响 |
一、对中国广告市场结构不断优化的影响 |
二、对中国广告文化、消费文化的影响 |
三、对社会公益广告事业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国广告企业集团化发展的趋势 |
一、广告市场环境持续优化、广告产业日益繁荣 |
二、不断改善产业结构、扩大民族品牌国际影响 |
三、融合媒体时代:规模发展、规范运营与跨界合作并行 |
第三节 中国广告企业集团化发展的策略建议 |
一、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法制意识 |
二、顺应技术变革规律,前瞻式布局 |
三、创新资本运营方式,发展新兴广告模式 |
四、把握受众与广告主心理、创新服务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概述 |
(一)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中国自贸区战略 |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签署背景 |
(三)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特点 |
(四)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投资协议》 |
(五)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实施效果 |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的投资定义 |
(一)投资的内涵 |
(二)投资定义的问题 |
(三)投资定义的完善 |
三、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的投资待遇制度 |
(一)投资待遇制度内容 |
(二)投资待遇制度的问题 |
(三)投资待遇制度的完善 |
四、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的投资保护制度 |
(一)投资保护制度内容 |
(二)投资保护制度的问题 |
(三)投资保护制度的完善 |
五、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
(一)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内容 |
(二)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问题 |
(三)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生存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目的 |
(二) 意义 |
二、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定义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概念的界定 |
(二) 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 社会科学方法——质性研究 |
(二) 深度访谈 |
(三) 问卷调查法 |
(四) 文本分析 |
(五) 信度分析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独立纪录片导演从业生态现状概述 |
一、总体概况 |
二、职业意识 |
三、职业信心 |
四、收入状况 |
第二章 影响独立纪录片导演从业生态的内部因素 |
一、从业者的群体环境 |
(一) 独立纪录片行业内导演之间的关系——行业共同体的形成 |
(二) 独立纪录片行业链上从业者之间的关系——团队协作模式任重道远 |
(三) 独立纪录片从业者与被拍摄对象——伦理与共谋的双重体现 |
二、从业者供职的媒介环境 |
(一) 发展前景 |
(二) 传播与交流环境 |
第三章 独立纪录片导演从业生态的外部影响因素 |
一、政治因素 |
(一) 国家产业政策 |
(二) 电影审查制度 |
二、社会经济环境 |
(一) 题材 |
(二) 资金规模 |
三、社会文化环境 |
(一) 媒体环境——媒体报道影响独立纪录片关注程度 |
(二) 受众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三者合力培育受众群 |
(三) 社会环境——题材拓展,创作方式更为自由 |
第四章 独立纪录片导演从业生态小结 |
一、结论 |
(一) 生存压力较小,物质基础较好——关注社会宏观环境 |
(二) 进行社会性实践的工具——社会性议题居多 |
(三) 遵从内心需求,找寻人生价值——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拍摄 |
二、展望 |
(一) 国家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与扶持 |
(二) 人才培养——带动纪录片行业体系完善 |
(三) 资金来源——拓宽独立纪录片资本运作途径 |
(四) 传播渠道——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 |
(五) 精准营销——定位独立纪录片受众群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执行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有关政策执行相关研究综述 |
(二) 有关政策转换相关研究综述 |
(三) 有关政策创新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框架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 概念界定 |
(四) 论文拟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转型期中国中央与地方的分权 |
一、分权理论的视角 |
(一) 中央与地方的相互关系 |
(二) 中央与地方分权模式及其特点 |
(三) 中央与地方博弈的影响因素 |
(四) 国外政策执行模式 |
二、中国社会政策的制订 |
(一) 中国社会政策制订的主体分析 |
(二) 中国社会政策制订的触发机制 |
(三) 中国社会政策制订的影响因素 |
(四) 中国社会政策“试点” |
三、分权视角下影响政策执行转换的因素 |
(一) 政策执行转换与自由裁量 |
(二) 政策执行转换与利益博弈 |
第三章 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的执行模式 |
一、中国社会政策问题的产生与确定 |
(一) 从无到有:中国社会政策的产生 |
(二) 中国社会政策的确认 |
(三) 中国社会政策的价值标准 |
(四) 中国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 |
二、中央与地方社会政策执行“中梗阻” |
(一) 政策执行“中梗阻” |
(二) “中梗阻”原因分析 |
(三) “中梗阻”的分类 |
三、中央与地方社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及模式 |
(一) 影响社会政策执行的因素 |
(二) 中央与地方的执行分析 |
(三) 社会政策执行主要模式 |
第四章 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的执行分析 |
一、教育政策的执行 |
(一) 中央政府农民工义务教育政策文本演变 |
(二) 地方政府农民工义务教育政策文本演变 |
(三) 教育政策执行分析 |
二、住房政策的执行 |
(一) 中央政府的政策文本演变 |
(二) 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 |
(三) 住房政策执行分析 |
三、低保政策的执行 |
(一) 低保政策的发展与演变 |
(二) 地方政府低保政策的执行 |
(三) 低保政策的执行分析 |
四、社会政策执行结果对比分析 |
(一) 正效应分析 |
(二) 负效应分析 |
第五章 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执行转换分析 |
一、地方政府社会政策执行的转换分析 |
(一) 教育政策执行转换分析 |
(二) 住房政策执行转换分析 |
(三) 低保政策执行转换分析 |
二、地方政府社会政策执行转换模式 |
(一) 结构转换模式 |
(二) 过程转换模式 |
第六章 走向中国社会政策的创新 |
一、政策执行转换:中国社会政策创新的基础 |
(一) 政策执行转换是社会政策创新的调适与优化 |
(二) 政策执行转换是社会政策创新的有效路径 |
二、社会政策执行转换创新因素分析 |
(一) 理念创新 |
(二) 条件创新 |
(三) 方式创新 |
(四) 动力创新 |
三、社会政策执行转换创新路径 |
(一) 社会政策创新趋势 |
(二) 地方政府学习外部性与扩散 |
(三) 地方政府执行转换创新方式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获奖情况 |
(9)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契机 |
(二)城镇化战略与农村校长专业化问题 |
(三)个人研究兴趣 |
二、意义与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应用价值 |
三、核心概念厘定 |
(一)城镇化 |
(二)农村 |
(三)农村中小学校长 |
(四)专业化 |
(五)校长专业发展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研究文献 |
(二)国外校长专业发展综述 |
(三)我国校长专业化制度建设综述 |
(四)文献述评 |
五、理论基础 |
(一)校长专业发展理论 |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 |
六、研究方法 |
(一)政策分析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访谈研究法 |
第一章 政策积累:农村校长专业化问题的由来 |
一、二元制结构带来的先赋性不公 |
(一)统购统销制度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开始 |
(二)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 |
(三)分税制改革与县乡财政的困境 |
二、教育管理制度的隐形束缚 |
(一)各级政府间权责划分问题 |
(二)城乡教育统筹规划问题 |
三、教育财政制度的优势偏斜 |
(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乡为主”体制时期(1985-1994 年) |
(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镇为辅”体制时期(1994-2001 年) |
(三)“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体制时期(2001-2005 年) |
(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时期(2006 年至今) |
四、专业成长空间的不断压缩 |
(一)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制度供给不足 |
(二)农村校长专业化成长的政策补偿滞后 |
第二章 问题形态: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校长的专业发展 |
一、城镇化战略与农村教育发展的内在关系 |
(一)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先导性作用 |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缩小城乡发展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
二、中国城镇化的类型与层次 |
(一)省级政府设计、市县平级政府合作的城镇化 |
(二)县级政府设计、统筹的城镇化 |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校长专业化的问题形态 |
(一)城乡结合部农村校长专业化的问题形态 |
(二)县镇与乡村区域校长专业化的问题形态 |
四、困境与归因:农村校长专业成长问题的微观透视 |
(一)变革视角:农村校长的专业成长困境透视 |
(二)成长困境:农村校长的“烦”与“畏” |
(三)归因分析:长时段制度积累的后果 |
第三章 成长与冲击:三位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叙说 |
一、三位农村校长的选择 |
(一)A 学校及 A 校长 |
(二)B 学校及 B 校长 |
(三)C 学校及 C 校长 |
二、三位农村校长的成长经历 |
(一)A 校长的成长经历 |
(二)B 校长的成长经历 |
(三)C 校长的成长经历 |
三、城镇化带给三位校长的专业发展困惑 |
(一)留守儿童增多,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
(二)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是很贫穷,怎么办 |
(三)乡土、乡风、乡情就这么消失了吗 |
四、制约农村校长专业成长的因素 |
(一)“大环境”:城市—农村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流动 |
(二)管理体制:对于农村校长的政策倾斜不够 |
(三)校长培训:课程与体制的不完善 |
(四)个体的实践反思:“事务型校长”的困惑 |
第四章 校长专业化: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 |
一、校长专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
(一)英国的经验与范例 |
(二)美国的经验与范例 |
(三)德国的经验与范例 |
二、校长专业发展的本土实践 |
(一)我国校长专业化的制度建设 |
(二)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经验 |
(三)我国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典型 |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发展定位 |
(一)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的新的内涵定位 |
(二)坚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的多重属性的统一 |
(三)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
四、启示与探索:建构适应城镇化进程的农村校长专业化体系 |
(一)严格资格准入制度——为高素质校长队伍建设打基础 |
(二)精细化专业标准——确立校长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
(三)完善培训制度——为成长中的校长保驾护航 |
(四)健全评价机制——校长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监测 |
第五章 目标分解与路径选择——依托城镇化深化农村校长专业发展 |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价值使命 |
(一)农村学校成为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场域 |
(二)农村学校成为变革农村贫困文化的重要场域 |
(三)农村学校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 |
二、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文化的冲突及其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
(一)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内涵 |
(二)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 |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价值的迷失 |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校长的角色担当 |
(一)校长是学校变革的推动者 |
(二)校长是社会活动家 |
(三)校长是乡村文化课程的开发者 |
(四)校长是“学校作为温暖之家”的缔造者 |
(五)校长是教师的示范者 |
四、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策略构建 |
(一)校长专业发展的外部组织途径 |
(二)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内部个体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导向选择 ——基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的需要 |
1.1.2 进一步推进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需要 |
1.1.3 《全民健身条例》推进与落实的需要 |
1.1.4 发展学校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 |
1.3.2 中国竞技体育研究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资料法 |
1.5.2 特尔菲法 |
1.5.3 数理统计法 |
1.5.4 逻辑分析法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6.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导向选择的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 |
2.1.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
2.1.2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2 生态系统理论 |
2.2.1 生态系统的内涵 |
2.2.2 体育生态系统的界定 |
2.3 包容性发展理论 |
2.3.1 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
2.3.2 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基础 |
2.4 竞技体育生态系统的包容性发展 |
2.4.1 竞技体育必须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和谐全面发展 |
2.4.2 竞技体育项目区域均衡发展和运动项目的均衡发展 |
2.4.3 竞技体育必须与环境协调发展 |
第三章 中国竞技体育“包容性发展”分析 |
3.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
3.1.1 管理体制的完善 |
3.1.2 训练体制的完善 |
3.2 竞技体育区域发展和项目发展有待均衡 |
3.2.1 竞技体育区域发展有待均衡 |
3.2.2 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有待均衡 |
3.3 竞技体育包容性发展的内外环境失衡 |
3.3.1 外部环境 |
3.3.2 内部环境 |
第四章 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导向选择 |
4.1 人才培养导向选择 |
4.1.1 竞技体育选材渠道科学化 |
4.1.2 竞技体育训练体制人性化 |
4.1.3 竞技体育从业人员社会化保障体系制度化 |
4.2 竞技体育本身导向选择 |
4.2.1 促进区域间的竞技体育均衡发展 |
4.2.2 实现体育运动项目均衡发展 |
4.3 竞技体育环境导向选择 |
4.3.1 外部环境 |
4.3.2 内部环境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入世背景下的中国梅发展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D]. 陈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洛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D]. 李丽霞. 华侨大学, 2018(01)
- [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D]. 姜维.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1)
- [4]我国部分地区梅树病毒病的病原初步检测[J]. 王程安,周俊,陈梦婷,崔西云,高蕊,肖红,卢美光,张志想,李世访. 植物保护, 2018(02)
- [5]中国广告企业发展进程研究(1978-2016)[D]. 孟令光.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6]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研究[D]. 魏彬彬.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2)
- [7]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生存状况研究[D]. 王昕.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8]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执行转换研究[D]. 徐毅成. 南京大学, 2014(08)
- [9]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研究[D]. 孙中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10]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导向选择 ——基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D]. 杨浩然. 武汉体育学院,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