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型糖尿病与单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Diabetes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2](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下)》文中指出[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见本刊2021年第8期]15糖尿病慢性并发症15.1糖尿病肾病要点提示:·推荐所有2型糖尿病(T2DM)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肌酐测定[计算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B)·有效的降糖治疗、血压控制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进展。(A)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3](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病,与各学科疾病关联密切。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和防治是所有内科医生的必备知识。今特刊载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最新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糖尿病临床的重要进展,指导临床一线实践。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受杂志刊载篇幅限制,将分两部分在2021年第8期和第9期刊登。
张颢龄[4](2021)在《基于肠道微生物与代谢组学探索降糖消脂方对ZDF大鼠2型糖尿病的预防机制》文中指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因此,探索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干预手段是必要的。众所周知,肠道微生物在宿主的能量稳态、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等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研究中,已经观察到肠道微生物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脂多糖、胆汁酸,直接或间接参与葡萄糖代谢,特别是胆汁酸代谢。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作为胆汁酸的内源性配体,可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引发葡萄糖代谢异常。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常与肥胖伴随发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分析2型糖尿病的病机发展规律,并结合临床诊治所见,2型糖尿病以气阴两虚、痰瘀互结之证多见。本课题研究药物降糖消脂方在临床应用及前期研究中被证实具有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纤溶活性及炎性状态、抑制胰腺细胞凋亡的作用。此外,降糖消脂方的多种药物成分可通过不同机制调整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达到改善糖脂代谢的目的。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干预糖耐量受损的ZDF大鼠,评价降糖消脂方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并借助16S rDNA测序和代谢组学分析,揭示肠道微生物结构紊乱、胆汁酸代谢失调与2型糖尿病进展之间的联系,探究降糖消脂方改善糖脂代谢、预防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包括以下部分:文献综述:系统综述了肠道菌群的生物学功能、2型糖尿病的肠道菌群变化以及肠道菌群紊乱引发2型糖尿病的可能机制。并基于“脾胃学说”从中医学角度认识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探讨肠道菌群参与2型糖尿病的病理机制。实验研究:第一部分降糖消脂方干预ZDF大鼠糖脂代谢的疗效评价目的:观察降糖消脂方对ZDF大鼠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评估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评价降糖消脂方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ZDF大鼠,建立糖耐量受损的糖尿病前期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MC)、二甲双胍组(MET,300mg/Kg)、降糖消脂低剂量组(JTXZ-LD,4g生药/kg)、降糖消脂高剂量组(JTXZ-HD,8g生药/kg),并以同品系同周龄ZL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NC组、MC组给与同体积纯水,连续灌胃8周,干预期间采用繁殖饲料喂养,每2周检测体重及OGTT实验,计算AUC面积,比较不同时点体重、血糖变化及2型糖尿病发病情况。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检测ZDF大鼠血脂、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及肝肾功水平,计算HOMA-IR、HOMA-β评价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1.在2型糖尿病发病率方面,药物干预2周时,各组大鼠2型糖尿病发病率无差异(P>0.05),干预4周时,MET、JTXZ-LD、JTXZ-HD干预均能有效降低T2DM发病率(P<0.05),6-8周,不同剂量的降糖消脂方干预不能有效阻止T2DM发生(P>0.05),而二甲双胍仍有显着的预防作用(P<0.05)。2.在体重方面,0-6周时,MC、MET、JTXZ-LD、JTXZ-HD组大鼠体重显着增加,各组大鼠均无组间差异(P>0.05)。3.在血糖与葡萄糖耐量方面,与NC组相比,MC组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以及葡萄糖AUC均显着升高(P<0.05)。0-2周时,各干预组ZDF大鼠空腹血糖无显着差异(P>0.05),自第4周开始,JTXZ-LD组空腹血糖显着降低(P<0.05)。对于餐后2小时血糖,MET组、JTXZ-LD组、JTXZ-HD组在第8周时显着降低(P<0.05,P<0.05,P<0.01),0-6周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JTXZ-LD、JTXZ-HD组在第8周时可显着降低葡萄糖AUC(P<0.05,0.01)。4.在糖化血红蛋白方面,仅MET组较MC组显着降低(P<0.05)。JTXZ-LD、JTXZ-HD组与MC组无显着差异(P>0.05)。5.在空腹胰岛素、C肽水平方面,与NC组相比,MC组空腹胰岛、空腹C肽显着升高(P<0.05),各干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在评估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方面,MC组HOMA-IR显着升高,仅JTXZ-LD组干预后HOMA-IR显着降低(P<0.05)。HOMA-β仅NC组较高,MC、MET、JTXZ-LD、JTXZ-HD 组间无差异(P>0.05)。7.在血脂方面,MC组血清TC、TG、LDL-C、HDL-C均显着高于NC组(P<0.05)。二甲双胍干预可显着降低血清TG、LDL-C水平(P<0.05)。二甲双胍、降糖消脂低剂量、降糖消脂高剂量干预均不能显着改善TC、HDL-C水平(P>0.05)。8.肝肾功能方面,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疾病早期JTXZ-LD、JTXZ-HD预防T2DM效果与MET相同,疾病后期阶段,中药的预防效果劣于二甲双胍;MET、JTXZ-LD、JTXZ-HD均未对ZDF大鼠体重有显着干预作用,但在降低空腹与餐后2小时血糖,改善葡萄糖耐量方面具有较好效果,总的来说,JTXZ-LD效果更为显着,并具有降低HOMA-IR,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第二部分降糖消脂方调控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预防ZDF大鼠2型糖尿病的机制探讨目的:观察降糖消脂方对ZDF大鼠的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代谢的影响,进一步探索降糖消脂方预防ZDF大鼠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结束后,收集ZDF大鼠回肠末端肠内容物进行16S rDNA测序和代谢组学分析,鉴定肠内容物中微生物种类及胆汁酸组成,基于门和属水平对差异物种与差异代谢物进行关联分析,找到影响糖脂代谢的关键菌株与胆汁酸类型。采用Elisa检测回肠组织、血清神经酰胺水平,qPCR检测内源性胆汁酸受体FXR以及内质网应激、凋亡相关基因GRP78、CHOP、Bcl-2、Bax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β细胞内质网结构,并进一步利用免疫荧光观察胰岛β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肠道菌群分析在α多样性方面,除NC组物种丰度度较高外,其余四组observed species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着降低,且干预组与M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β多样性方面,NC组与MC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MET组、JTXZ-LD组、JTXZ-HD组样本散点相对聚集,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总体相似性较高,经过药物干预后MET组、JTXZ-LD组呈现向NC组方向偏移趋势。在微生物组成差异方面,门水平上,与NC组大鼠相比,MC组大鼠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降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升高,JTXZ-LD、JTXZ-HD干预8周后均能有效增加厚壁菌门,减少拟杆菌门(P<0.05),其中,JTXZ-LD组效果更为显着(P<0.001)。MET降低了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P<0.01),但对于厚壁菌门调节作用不明显(P>0.05)。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Epsilonbacteraeota、螺旋体门(Spirocha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丰度组间相似,并未显示组间差异(P>0.05)。属水平上,Prevotella9、[Eubacterium]coprostanoligenesgroup、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Anaerostipes、Collinsella、RuminococcaceaeUCG-014 在 NC组与MC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JTXZ-LD、JTXZ-HD处理后显着降低了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9)相对丰度(P<0.01,P<0.05),丁酸弧菌(Anaerostipes)仅在 JTXZ-LD 干预后显着升高(P<0.05),MET 组、JTXZ-HD组均未表现出很好的治疗作用。2.胆汁酸谱分析鹅去氧胆酸(CDCA)、脱氧胆酸(DCA)、猪去氧胆酸(HDCA)为NC组与MC组之间有显着差异的胆汁酸(P<0.05),MET、JTXZ-LD、JTXZ-HD均可以显着降低CDCA水平(P<0.05),但对于DCA、HDCA无显着作用(P>0.05)。3.肠道菌群与胆汁酸关联分析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两个菌门显示出与CDCA高度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CDCA呈负相关,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CDCA呈正相关。属水平上,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9)与ALCA、CDCA显着相关(P<0.05,P<0.01),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与 UCA 显着相关(P<0.05),Lachnospiraceae NK4A136group 与 HDCA 显着相关(P<0.01),Allobaculum 与猪胆酸(HCA)显着相关(P<0.05),Subdoligranulum与HCA、甘氨脱氧胆酸(GDCA)显着相关(P<0.01,P<0.05),且均为正相关关系。4.回肠、血清神经酰胺与NC组大鼠相比,MC组大鼠回肠神经酰胺水平显着增加(P<0.05),降糖消脂方可以显着降低回肠内神经酰胺水平(P<0.05),二甲双胍也可使回肠神经酰胺平均水平有所降低,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血清神经酰胺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5.回肠 FXR 及胰腺 GRP78、CHOP、Bcl-2、Bax mRNA 表达回肠FXR mRNA表达水平上,MC组较NC组显着增加(P<0.05),同时,MET组、JTXZ-LD组、JTXZ-HD组FXR表达显着减少(P<0.05)。在胰腺GRP78的表达水平上,MC组大鼠明显升高(P<0.05),MET、JTXZ-LD组干预后GRP78的表达被显着抑制(P<0.05);CHOP则未在组间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上,JTXZ-LD可以促使Bcl-2表达上调,同时下调Bax(P<0.05),JTXZ-HD组则未表现出类似的作用(P>0.05),MET干预的大鼠中,Bax显着下调(P<0.05),对于Bcl-2的上调趋势不显着(P>0.05)。6.β细胞内质网结构电镜观察NC组为正常内质网结构,细胞内可见丰富的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内质网无扩张,呈正常的细长线形,少量凋亡小体。MC组具有典型内质网应激特征,表现为核仁皱缩,内质网扩张呈泡状,大量凋亡小体形成。MET组、JTXZ-LD组核仁饱满,内质网结构基本正常,可见丰富的线粒体,少量凋亡小体。JTXZ-HD组核仁轻微萎缩,内质网结构呈轻微肿胀,也可见凋亡小体形成。7.胰腺免疫荧光NC组大鼠胰岛形态规则,细胞排列有序,胰岛素抗体荧光染色饱满,而MC组胰岛结构紊乱,胰岛α和β细胞均明显就减少,β细胞脱颗粒现象显着,而MET组、JTXZ-LD组与MC组相比有所好转,JTXZ-HD组与MC组相比无显着改善。结论:降糖消脂方可改善慢性高血糖状态下的肠道微生物紊乱,改善胆汁酸代谢,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健康关系。特别是JTXZ-LD干预效果较好,这与疗效指标的结果相一致。降糖消脂方能够较好地预防ZDF大鼠T2DM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糖消脂方可显着抑制拟杆菌门(Bachteroidstes)中机会致病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9),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中有益菌丁酸弧菌(Anaerostipes)相对丰度,减少CDCA合成,从而抑制肠道上皮FXR的激活,减轻了神经酰胺引发的内质网应激,从而较好的保护胰腺β细胞。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5](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认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6](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认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白颖慧[7](2021)在《灰兜巴修复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以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和自发性db/db小鼠模型以及高糖诱导的INS-1细胞为研究对象,明确灰兜巴降糖作用效果,考察灰兜巴修复糖尿病状态下胰岛β细胞损伤的作用;探究灰兜巴及其化学成分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机制。[方法]1、选取SPF级雄性昆明小鼠,腹腔注射50 mg/kg的STZ柠檬酸钠溶液(pH 4.5);连续注射五天;监测一周,并选取随机血糖≥16.7 mmoL/L;空腹血糖≥11.1 mmoL/L的小鼠为模型复制成功的小鼠,并将成模小鼠分层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G)、灰兜巴醇提物高剂量组(HDG,生药量48 g/kg)、灰兜巴醇提物中剂量组(MDG,生药量24 g/kg)、灰兜巴醇提物低剂量组(LDG,生药量12 g/kg),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MG,0.2 g/kg)、阿卡波糖组(AG,0.0 4g/kg)每组10只,另选未造模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G)10只,模型组小鼠和正常对照组小鼠给予10 mL/kg的纯净水,灌胃给药35天。每天监测小鼠饮食量、饮水量,每周监测小鼠体重、血糖水平的变化以及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检测。2、8周龄雄性BKS-db/db小鼠,选取随机血糖≥16.7 mmoL/L;空腹血糖≥11.1 mmoL/L的小鼠为模型复制成功的小鼠,根据血糖值随机分为3组,并将成模小鼠分层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灰兜巴70%乙醇提取物组(HDB,生药量48 g/kg)、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Met,0.2 g/kg),每组10只,另选10只雄性野生型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小鼠和正常对照组小鼠给予10 mL/kg的纯净水,灌胃给药50天。动态监测小鼠体重、血糖水平的变化以及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生化试剂盒检测血清血脂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原等的含量,小鼠胰腺组织病理学染色,Real-time PCR和WB分别检测胰腺胰岛β细胞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3、LC-MS检测灰兜巴70%乙醇提取物,使用compound discovery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提取和预处理,信息包括保留时间、分子量、峰强度等信息。根据分子量,基于网络数据库Metlin进行全谱鉴定。鉴定出的物质主要包括氨基酸类、黄酮类、萜类、有机酸类等。根据LC-MS分析的结果,选择一级质谱离子响应强度高的化学成分的标准品进行验证分析,经比较HDB醇提物与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及裂解特征子离子,进行鉴定分析初步确定HDB含有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槲皮素等。4、INS-1细胞性质稳定,是常用的检验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细胞系。通过体外高糖培养基(含葡萄糖33.3 mmoL/L)连续孵育INS-1细胞72 h,造成高糖损伤的细胞模型。将高糖损伤细胞分为模型组、灰兜巴醇提物高、中、低给药干预组(HDB)、槲皮素干预组、木犀草素干预组、对香豆酸干预组、阿魏酸干预组及阳性对照二甲双胍干预组。给药干预结束后,检测INS-1细胞活力,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Real-time PCR和WB分别检测胰岛β细胞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灰兜巴醇提物能够改善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糖耐量损伤,降低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1)灰兜巴有效减轻STZ诱导糖尿病小鼠饮食和饮水量给药第二周;与模型组比较;灰兜巴醇提物高、中、低给药组小鼠饮水量(p<0.01)和饮食量显着减少(p<0.01)。(2)灰兜巴有效降低STZ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给药第七天,灰兜巴醇提物高剂量组能够显着降低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随机血糖水平(p<0.05)。灰兜巴醇提物高剂量组降低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随机血糖水平作用效果持续到给药结束(p<0.05)。灰兜巴醇提物高剂量组还能够降低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p<0.05),在给药28天时。(3)灰兜巴纯提物可以改善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糖耐量损伤;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灰兜巴醇提物对口服淀粉耐量和蔗糖耐量没有改善作用。但是灰兜巴醇提物各给药组能够显着改善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葡萄糖耐量(高剂量组p<0.01;中剂量和低剂量组p<0.05)。灰兜巴醇提物高剂量组还可以显着增强STZ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p<0.05)。2.灰兜巴醇提物促进db/db小鼠胰岛素分泌,降低db/db小鼠血糖水平(1)灰兜巴醇提物对db/db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给药第21天时,灰兜巴醇提物能够显着降低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p<0.01),药效持续到给药结束。(2)灰兜巴醇提物改善db/db小鼠葡萄糖耐量损伤灰兜巴醇提物能够改善db/db小鼠的糖耐量损伤;提高db/db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但无统计学差异。灰兜巴醇提物对db/db小鼠的体重没有影响。(3)灰兜巴醇提物可以改善db/db小鼠的血脂紊乱灰兜巴醇提物升高db/db小鼠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05),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05)和甘油三酯水平(p<0.01),对总胆固醇水平没有显着影响。(4)灰兜巴醇提物促进db/db小鼠的胰岛素分泌灰兜巴醇提物可以增加db/db小鼠血清胰岛素含量(p<0.05),降低血清胰岛素原含量,降低血清胰岛素原与胰岛素比值。(5)灰兜巴醇提物修复db/db小鼠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HE染色观察db/db小鼠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灰兜巴醇提物干预组小鼠胰岛形状规则,边界清晰,胰岛内空泡化病变减少,炎性浸润减轻。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胰岛δ细胞和pp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和胰多肽,与模型组比较,灰兜巴醇提物能够减少生长抑素和胰多肽阳性表达(p<0.05),δ细胞和pp细胞趋于向胰岛周边分布。免疫荧光染色观察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灰兜巴醇提物能够增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荧光强度,增加胰岛素阳性表达数量。(6)灰兜巴醇提物对胰岛β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的胰腺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FOXO1、HNF4A、MafA、PDX1、SOX4、NKX6.1、GLUT2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其中HNF4A、MafA、PDX1、SOX4、NKX6.1、GLUT2 差异表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2型糖尿病模型组小鼠基因表达水平相比,灰兜巴干预组FOXO1、HNF4A、MafA、PDX1、SOX4、NKX6.1、GLUT2 基因表达水平均升高,其中HNF4A差异基因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3.灰兜巴70%乙醇提取物中含有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槲皮素通过LC-MS进行鉴定分析;比较HDB醇提物与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及裂解特征子离子,初步确定灰兜巴70%乙醇提取物中含有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槲皮素。4.灰兜巴及其成分可以修复高糖诱导的INS-1细胞损伤(1)灰兜巴及其成分可以增加高糖诱导的INS-1细胞活力INS-1细胞在高糖培养基中连续培养72h后,细胞活力明显降低,与正常培养基培养的细胞活力相比,高糖损伤INS-1细胞活力降低。灰兜巴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槲皮素组、阿魏酸组和二甲双胍组细胞活力与高糖损伤模型组细胞活力相比较明显增加。而木犀草素和对香豆酸干预组细胞活力与模型组比较虽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2)灰兜巴及其成分可以抑制高糖诱导的INS-1细胞凋亡INS-1细胞在高糖培养基中连续培养72h后,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显着升高。灰兜巴高剂量组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与高糖诱导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槲皮素组caspase-8活性降低、阿魏酸组caspase-8活性降低。(3)灰兜巴及其成分可以促进高糖诱导的INS-1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与正常对照组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相比,高糖损伤组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显着减少,与高糖诱导模型组比较,灰兜巴高、中、低剂量组基础胰岛素分泌均明显增加,而四种化合物干预组基础胰岛素分泌物增加,但与高糖诱导模型组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无明显影响。对于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与正常培养组细胞相比,高糖损伤模型组细胞的胰岛素分泌明显减少,灰兜巴高、中、低干预组分泌胰岛素增加、槲皮素干预组、对香豆酸干预组和阿魏酸干预组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结论]1.STZ诱导糖尿病小鼠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消渴病的症状,腹腔注射50 mg/kg STZ;连续5天,小鼠血糖快速升高,达到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诊断标准:随机血糖≥16.7 mmoL/L;空腹血糖≥11.1 mmoL/L。C57BL/KsJ-db/db自发性糖尿病小鼠模型是通过对瘦素受体的点突变诱导形成的,导致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降低、高脂高糖血症和肥胖,广泛用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2.灰兜巴醇提物能够降低STZ诱导糖尿病小鼠和db/db小鼠的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小鼠的糖尿病损伤,提高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肥胖型糖尿病小鼠的血脂紊乱,促进db/db小鼠胰岛素分泌,修复糖尿病小鼠的胰腺组织病理损伤。3.灰兜巴醇提物降血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胰岛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维持胰腺胰岛β细胞身份和分泌胰岛素的特性。4.高糖孵育INS-1细胞72 h将抑制INS-1细胞的活力和胰岛素分泌,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灰兜巴醇提物、槲皮素可以显着抑制高糖导致的胰岛β细胞损伤,抑制高糖导致的β细胞凋亡、提高细胞活力,促进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
刘佼[8](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试验以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为研究主体,探究肝纤维化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并分析其他可能推动肝纤维化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特需内科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T2DM患者484例,依据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单纯T2DM组107例,T2DM合并NAFLD组377例。采集全部纳入人群病史资料含性别、年龄、T2DM病程,测量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I);收集检验结果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AST/AL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白蛋白(ALB)、血尿酸(UA)、血小板(PLT);完善标准馒头餐试验并记录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及餐后各时间点的血糖、胰岛素,测量静息30min后的肱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计算IR程度指标如①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②胰岛素敏感指数(ISImatsuda)③胰岛素敏感指数李氏算法(ISI)④馒头餐后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血糖曲线下面积(AUCI/AUCG),并计算合并NAFLD组患者肝纤维化评分(NFS);以NFS为肝纤维化严重等级分层标准,将T2DM合并NAFLD组患者分为3个亚组,即NFS<-1.455为排除肝纤维化亚组(T2DM+F0,计136例),-1.455≤NFS<0.676 为不确定亚组(T2DM+F1,计 146 例),NFS≥0.676 为纤维化亚组(T2DM+F2,计95例),比较各亚组间IR程度,探讨IR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推进T2DM合并NAFLD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NFS与各危险因素的关系,ROC曲线评价不同IR评估指标对肝纤维化进展的诊断价值,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界值。结果1.一般结果:与单纯T2DM组相比,T2DM合并NAFLD组患者除IR指标 HOMA-IR(9.08(5.84~12.09)VS 2.52(1.30~4.91))、AUCI/AUCG(2.86(1.62~4.13)VS 1.85(0.93~3.44))升高外,BMI、AST、ALT、FPG、HbAlc、FCP、FINS、UA、CHO、TG、SBP、DBP 也不同程度升高,而 ISImatsuda(32.07(23.97~45.86)VS 89.31(59.11~160.56))、ISI(0.005(0.004~0.008)VS 0.018(0.009~0.034))、PLT则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R与T2DM合并NAFLD患者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将T2DM合并NAFLD组患者分为三亚组,其中纤维化亚组(T2DM+F2)占比25.20%。此外T2DM+F0亚组、T2DM+F1 亚组及T2DM+F2亚组的HOMA-IR分别为:6.21±2.99、9.74±4.16、11.96±4.66,ISImatsuda:45.61(32.55~68.60)、29.59(22.31~38.11)、27.33(22.32~36.85),ISI:0.007(0.005~0.12)、0.005(0.004~0.006)、0.004(0.003~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纤维化严重等级为因变量,实施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校正性别、年龄、病程、BMI、AST、AST/ALT、ALB、PLT、CHO、SBP等其他因素后,HOMA-IR(β=0.236,OR=1.266,95%CI:1.185~1.353)、FCP(β=0.361,OR=1.435,95%CI:1.227~1.678)、FINS(β=0.059,OR=1.061,95%CI:1.040~1.082)依然是加重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子,而ISImatsuda(β=-0.008,OR=0.992,95%CI:0.984~0.999)则是延缓肝纤维化的保护性因素(P均<0.05)。此外进一步展开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NFS水平与HOMA-IR(r=0.482)、FCP(r=0.405)、FINS(r=0.543)值呈正相关(P<0.05,P<0.001)。3.IR对NAFLD肝纤维化的诊断及预测价值研究:绘制ROC曲线图,发现HOMA-IR、FCP、FINS均可较好的用于T2DM合并NAFLD患者晚期肝纤维化的诊断(ROC下曲线面积均大于0.70),且当HOMA-IR=9.895时,其灵敏度75.80%,特异度达71.60%;FCP=2.735ng/ml,灵敏度为69.40%,特异度72.90%;FINS=20.67 mu/L,灵敏度为67.70%,特异度82.60%。结论1.HOMA-IR、AUCI/AUCG、FCP、FINS水平高的T2DM患者更易合并有 NAFLD;2.HOMA-IR、FCP、FINS与T2DM合并NAFLD患者肝纤维化独立相关,IR是推进NAFLD肝纤维化发展的危险因素;3.HOMA-IR、FINS、FCP水平与NFS呈正相关,可用于NAFLD肝纤维化的早期筛查与评估。
张竞帆[9](2020)在《N1-甲基烟酰胺对ob/ob肥胖糖尿病小鼠肝脏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人们更多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和与肥胖相关的不健康食品的摄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发病率和流行率在不断上升,成为阻碍健康和人类发展的主要威胁之一。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约占所有糖尿病的90%,其主要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肝脏是胰岛素作用的重要靶器官之一,大约90%内源性葡萄糖产生的来源,在维持空腹内生葡萄糖的产生和输出,以及进食后葡萄糖的吸收、利用以及储存方面起重要作用。肝脏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的能力下降,主要涉及的病理生理特征是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糖异生和糖原分解增加,从而导致肝糖输出增多。同时IR导致肝脏脂质沉积会进一步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形成恶性循环。肝脏IR对整体T2DM的病理生理机制的贡献是显着的,尤其对空腹血糖和基础胰岛素水平影响很大,缓解肝脏IR的治疗方法对T2DM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N1-甲基烟酰胺(N1-methylnicotinamide,MNAM)是烟酰胺(维生素B3的一种)甲基化后的产物,近来关于MNAM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备受关注。目前有动物和人群研究认为MNAM与T2DM胰岛素抵抗相关,但结论不一,机制不明。最新研究显示,MNAM干预降低了高脂饮食小鼠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发现MNAM干预小鼠肝脏去乙酰化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 1,SIRT1)蛋白表达升高。SIRT1是具有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依赖性的蛋白脱乙酰基酶,可以通过使多种控制代谢及内分泌信号的转录因子脱乙酰基而调节其活性,从而广泛参与调节糖脂代谢平衡、胰岛素分泌等多条代谢通路。本研究旨在探索MNAM对2型糖尿病肝脏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调节机制做进一步研究。研究方法:1、研究MNAM对ob/ob肥胖糖尿病小鼠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4周龄健康雄性ob/ob小鼠和C57BL6小鼠,经4周喂养后(小鼠8周龄),认定ob/ob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稳定,随机分为三组:ob/ob组,低剂量MNAM干预组(ob/ob+0.3%MNAM组),高剂量MNAM干预组(ob/ob+1%MNAM组);正常野生型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WT组)和高剂量MNAM干预组(WT+1%MNAM组)。干预因素MNAM持续喂养小鼠8周,后进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IP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各组小鼠在各时间点的血糖及胰岛素,绘制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和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2、研究MNAM对ob/ob肥胖糖尿病小鼠肝脏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通过HE、油红O及肝脏组织甘油三酯含量检测,观察MNAM干预对肝脏脂质沉积的影响;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糖异生关键酶PEPCK和G-6-Pase的mRNA表达,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分子IRS-2,PI3K,AKT和GSK3β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3、研究MNAM调控肝脏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的潜在机制: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脏组织SIRT1、FOXO1和PGC-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应用人正常肝细胞LO2给予PA处理建立肝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应用MNAM处理后,测定培养基葡萄糖剩余量;检测糖异生关键酶和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并应用SIRT1抑制剂处理MNAM干预的IR肝细胞,验证SIRT1在MNAM影响肝细胞IR中的作用。结果:1、MNAM干预8周后,ob/ob+1%MNAM组小鼠体重和空腹血糖均明显低于ob/ob组(p<0.05);IPGTT结果显示,ob/ob+1%MNAM组小鼠空腹血糖下降,但葡萄糖刺激后各点血糖与ob/ob组无显着差异(p>0.05);胰岛素分泌水平提示MNAM干预各组空腹和整体胰岛素分泌水平低于ob/ob组(p<0.05);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计算可见MNAM干预各组HOMA-IR低于ob/ob组(p<0.05),QUICKI胰岛素敏感指数和松田指数高于ob/ob组(p<0.05)。2、肝脏病理组织学实验结果显示,与WT组相比,ob/ob组肝脏有明显脂肪变性和脂滴浸润,肝脏TG含量也明显升高(p<0.05),MNAM的干预可一定程度缓解上述情况;与对照组相比,ob/ob组小鼠肝组织中糖异生相关PEPCK、G-6-Pase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MNAM干预的两组小鼠上述基因表达明显低于ob/ob小鼠(p<0.05);在ob/ob组,肝脏p-IRS-2/IRS-2,p-PI3K/PI3K,p-AKT/AKT,p-GSK3β/GSK3β比值明显低于对照WT各组(p<0.05),而MNAM干预各组上述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高于ob/ob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ob/ob小鼠肝脏SIRT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PGC-1α表达上调,FOXO1乙酰化水平升高(p<0.05),而1%MNAM的干预可以使ob/ob小鼠肝脏SIRT1的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GC-1α表达下降,FOXO1乙酰化水平下降(p<0.05);应用PA干预LO2细胞建立肝细胞IR模型,经MNAM处理后,测定培养基葡萄糖剩余量,发现胰岛素抵抗PA组培养基葡萄糖剩余量高于其他各组(p<0.05);PA组PEPCK和G-6-Pase的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和MNAM干预组明显升高(p<0.05);PA组IRS-2,PI3K,AKT和GSK3β的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MNAM干预组(<0.05);应用SIRT1抑制剂处理后,MNAM减少PA诱导的IR肝细胞糖异生的作用和调节IR肝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作用消失。结论:MNAM通过调节肝脏SIRT1、FOXO1和PGC-1α,而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传导和肝糖异生,减轻肝脏脂质沉积,从而调节肝脏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糖输出,降低ob/ob肥胖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和体重,改善其胰岛素抵抗。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10](2018)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文中研究表明1前言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相应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上的进步,血糖监测方面从只能在医院检测血糖,发展到持续葡萄糖监测、甚至无创血糖监测,治疗方面从只有磺脲类、双胍类和人胰岛素等种类很少的降糖药,到目前拥有二肽基肽酶IV(DPP-4)抑
二、2型糖尿病与单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型糖尿病与单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下)(论文提纲范文)
15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15.1糖尿病肾病 |
15.1.1筛查 |
15.1.2诊断 |
15.1.3治疗 |
15.1.3.1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
15.1.3.2营养 |
15.1.3.3控制血糖 |
15.1.3.4控制血压 |
15.1.3.5纠正血脂异常 |
15.1.3.6透析治疗和移植 |
15.1.4随访与转诊 |
15.1.4.1随访 |
15.1.4.2转诊 |
15.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15.2.1诊断与分级 |
15.2.2筛查 |
15.2.3随访 |
15.2.4转诊 |
15.2.5治疗 |
15.2.5.1健康教育 |
15.2.5.2 DR的内科治疗 |
15.2.5.3眼科治疗 |
15.3糖尿病神经病变 |
15.3.1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分型及临床表现[58,409] |
15.3.1.1弥漫性神经病变 |
15.3.1.2单神经病变 |
15.3.1.3神经根神经丛病变 |
15.3.2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筛查与诊断 |
15.3.2.1 DSPN的筛查 |
15.3.2.2 DSPN的诊断 |
15.3.2.3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 |
15.3.3治疗 |
15.3.3.1针对病因治疗[58,409,412] |
15.3.3.2针对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治疗 |
15.3.3.3疼痛管理 |
15.3.3.4自主神经病变的治疗 |
15.3.4预防 |
15.4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
15.4.1筛查 |
15.4.2诊断 |
15.4.3治疗 |
15.4.3.1 LEAD的治疗目的 |
15.4.3.2糖尿病性LEAD的预防 |
15.5糖尿病足病 |
15.5.1糖尿病足病的诊断及分级 |
15.5.2糖尿病足病的预防 |
15.5.3糖尿病足病的治疗 |
16低血糖 |
16.1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
16.2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 |
16.3临床表现 |
16.4低血糖分级 |
16.5低血糖的可能诱因和预防对策[500] |
16.6低血糖的治疗 |
17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
17.1住院糖尿病患者的管理 |
17.1.1概述 |
17.1.2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原则 |
17.1.2.1病情评估 |
17.1.2.2治疗 |
17.1.2.3出院前准备 |
17.1.3非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或高血糖患者的血糖管理 |
17.1.3.1主要疾病的治疗 |
17.1.3.2管理模式 |
17.1.3.3血糖管理原则 |
17.1.3.4出院随访 |
17.2围手术期糖尿病管理 |
17.2.1术前准备及评估 |
17.2.1.1择期手术 |
17.2.1.2急诊手术 |
17.2.2术中处理 |
17.2.3术后处理 |
17.2.4围手术期低血糖的处理 |
17.2.5术后出院前准备 |
17.3妊娠期高血糖管理 |
17.3.1妊娠期高血糖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
17.3.1.1妊娠期糖尿病(GDM) |
17.3.1.2妊娠期显性糖尿病(ODM) |
17.3.1.3孕前糖尿病(PGDM) |
17.3.2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孕前管理 |
17.3.2.1孕前咨询 |
17.3.2.2关于孕前药物应用 |
17.3.2.3孕前综合管理 |
17.3.3妊娠期高血糖的筛查 |
17.3.3.1高危人群筛查 |
17.3.3.2非高危人群筛查 |
17.3.4妊娠期高血糖的综合管理 |
17.3.4.1饮食和运动的指导 |
17.3.4.2血糖监测 |
17.3.4.3血压监测及治疗 |
17.3.4.4体重管理 |
17.3.4.5孕期降糖药物 |
17.3.4.6妊娠期血糖控制目标与低血糖 |
17.3.4.7妊娠期高血糖产后管理 |
17.4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 |
17.4.1儿童和青少年T2DM的诊断 |
17.4.2治疗 |
17.4.2.1健康教育 |
17.4.2.2饮食治疗 |
17.4.2.3运动治疗 |
17.4.2.4药物治疗 |
17.4.2.5血糖监测 |
17.4.2.6控制目标 |
17.5老年糖尿病 |
17.5.1概述 |
17.5.2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
17.5.3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
17.5.3.1急性并发症 |
17.5.3.2慢性并发症 |
17.5.3.3低血糖 |
17.5.3.4老年综合征 |
17.5.3.5骨折 |
17.5.3.6抑郁 |
17.5.3.7痴呆 |
17.5.4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
17.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高血糖 |
17.6.1糖尿病合并OSAHS的患病率 |
17.6.2 OSAHS的筛查人群 |
17.6.3 OSAHS的诊断 |
17.6.3.1 OSAHS诊断标准[587] |
17.6.3.2 OSAHS的诊断方法 |
17.6.4糖尿病合并OSAHS的治疗 |
17.6.4.1生活方式干预 |
17.6.4.2药物治疗 |
17.6.4.3改善OSAHS的治疗 |
17.7糖尿病与感染 |
17.7.1糖尿病患者常见感染类型 |
17.7.1.1泌尿系统感染 |
17.7.1.2呼吸道感染 |
17.7.1.3结核 |
17.7.1.4消化系统感染 |
17.7.1.5其他感染 |
17.7.2糖尿病合并感染的防治 |
17.7.2.1预防 |
17.7.2.2治疗 |
17.8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
17.8.1糖尿病口腔疾病的种类 |
17.8.1.1牙龈炎和牙周炎 |
17.8.1.2口腔黏膜病变 |
17.8.1.3龋齿 |
17.8.1.4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脱落 |
17.8.1.5颌骨及颌周感染 |
17.8.2糖尿病口腔疾病的防治 |
17.8.2.1一般治疗 |
17.8.2.2控制血糖 |
17.8.2.3控制感染 |
17.8.2.4切开引流,手术治疗 |
17.8.2.5其他 |
17.9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 |
17.9.1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风险 |
17.9.2糖皮质激素导致血糖升高的机制 |
17.9.3糖皮质激素所致高血糖特点及临床筛查策略 |
17.9.4类固醇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与控制目标 |
17.9.4.1非胰岛素类药物治疗 |
17.9.4.2胰岛素治疗 |
17.10糖尿病伴抑郁焦虑障碍 |
17.10.1临床特点 |
17.10.2危害 |
17.10.3治疗及管理 |
17.11重性精神障碍 |
18代谢综合征 |
18.1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18.2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
19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 |
19.1糖尿病中医药治疗概述 |
19.2糖尿病中医药治疗建议 |
19.3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循证证据 |
19.3.1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 |
19.3.2协同降糖,改善症状和体征,提高生活质量 |
19.3.2.1津力达颗粒 |
19.3.2.2天麦消渴片 |
19.3.2.3参芪降糖颗粒 |
19.3.2.4葛根芩连汤 |
19.3.2.5大柴胡汤 |
19.3.3治疗并发症 |
19.3.3.1糖尿病肾病 |
19.3.3.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19.3.3.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19.3.4其他疗法的循证证据 |
19.3.4.1针刺 |
19.3.4.2中药熏洗 |
附录6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方法 |
附录7常用体质指标 |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 |
1.1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
1.2 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
1.2.1 以2型糖尿病(T2DM)为主,1型糖尿病(T1DM)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男性高于女性(2015至2017年全国调查结果为12.1%和10.3%)[7] |
1.2.2 各民族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 |
1.2.3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4-6] |
1.2.4 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较高 |
1.2.5 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着增加 |
1.3 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
1.3.1 城市化 |
1.3.2 老龄化 |
1.3.3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加 |
1.3.4 中国人T2DM的遗传易感性 |
2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2.1 糖尿病的诊断 |
2.2 糖尿病的分型 |
2.2.1 胰岛β细胞功能单基因缺陷 |
2.2.2 胰岛素作用单基因缺陷 |
2.2.3 胰源性糖尿病 |
2.2.4 内分泌疾病 |
2.2.5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
2.2.6 感染 |
2.2.7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
2.2.8 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
2.3 各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
2.3.1 T1DM和T2DM的主要鉴别点 |
2.3.2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特殊类型糖尿病 |
2.3.3 妊娠期糖尿病 |
3 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
3.1 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目标 |
3.2 一级预防的策略 |
3.3 二级预防的策略 |
3.3.1 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
3.3.1. 1 糖尿病筛查的年龄和频率 |
3.3.1. 2 糖尿病筛查的方法 |
3.3.2 血糖控制 |
3.3.3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及阿司匹林的使用 |
3.4 三级预防的策略 |
3.4.1 继续控制血糖、血压及血脂 |
3.4.2 并发症 |
4 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 |
4.1 筛查 |
4.2 评估 |
4.2.1 初诊患者的评估 |
4.2.1. 1 问诊 |
4.2.1. 2 体格检查 |
4.2.1. 3 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 |
4.2.2 复诊患者的评估 |
5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
5.1 基本原则 |
5.2 教育和管理的目标 |
5.3 教育和管理的形式 |
5.4 教育管理的流程和框架 |
5.5 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实施 |
5.5.1 DSMES首要强调多学科团队 |
5.5.2 DSMES的关键时间点[78] |
5.5.3 DSMES的有效评估 |
5.6糖尿病教育的基本内容 |
5.7 糖尿病相关心理压力与应对 |
5.8 新技术在糖尿病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
6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
6.1 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 |
6.2 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
7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
7.1 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 |
7.2 膳食营养因素 |
7.2.1 能量 |
7.2.2 脂肪 |
7.2.3 碳水化合物 |
7.2.4 蛋白质 |
7.2.5 饮酒 |
7.2.6 盐(1)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5 g以内,合并高血压 |
7.2.7 微量营养素 |
7.2.8 膳食模式 |
7.3 营养教育与管理 |
8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
9 戒烟 |
9.1 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获益 |
9.2 戒烟的措施及注意事项 |
1 0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1 0.1 口服降糖药物 |
1 0.1.1 二甲双胍 |
1 0.1.2 磺脲类药物 |
1 0.1.3 格列奈类药物 |
1 0.1.4 TZD |
10.1.5α-糖苷酶抑制剂 |
1 0.1.6 DPP-4i |
1 0.1.7 SGLT2i |
1 0.2 胰岛素 |
1 0.2.1 概述 |
1 0.2.2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
1 0.2.2. 1 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时机 |
1 0.2.2. 2 起始胰岛素治疗时胰岛素制剂的选择 |
1 0.2.2. 3 胰岛素的多次皮下注射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227-232] |
1 0.2.2. 3. 1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
1 0.2.2. 3. 2 CSII参见“12糖尿病相关技术”。 |
1 0.2.2. 4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233-237] |
1 0.2.2. 5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
1 0.2.3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
11 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
11.1体重管理策略 |
11.1.1生活方式干预 |
11.1.2药物治疗 |
11.1.2.1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 |
11.1.2.2减重药 |
11.1.3手术治疗 |
11.2 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手术 |
11.2.1代谢手术的多学科协作 |
11.2.2代谢手术的适应证 |
11.2.3代谢手术的禁忌证 |
11.2.4代谢手术的术式 |
11.2.4.1胃袖状切除术 |
11.2.4.2胃旁路术 |
11.2.4.3胆胰旁路术 |
11.2.5代谢手术的疗效判定 |
11.2.6代谢手术的风险 |
11.2.7代谢手术的管理 |
11.2.7.1术前筛选及评估 |
11.2.7.2术后管理 |
12糖尿病相关技术 |
12.1血糖监测 |
12.1.1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
12.1.2 HbA1c |
12.1.3 GA |
12.1.4 CGM |
12.1.5其他 |
12.2胰岛素注射装置和注射技术 |
12.3胰岛素泵 |
12.3.1胰岛素泵治疗的定义 |
12.3.2胰岛素泵简介 |
12.3.3胰岛素泵的应用人群 |
12.3.3.1 T1DM |
12.3.3.2妊娠患者 |
12.3.3.3 T2DM |
12.3.3.4 T2DM患者的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
12.3.3.5围手术期 |
12.3.4胰岛素泵的设定 |
13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13.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
13.1.1临床表现 |
13.1.2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13.1.3诊断 |
13.1.4治疗 |
13.1.4.1补液 |
13.1.4.2胰岛素 |
13.1.4.3纠正电解质紊乱 |
13.1.4.4纠正酸中毒 |
13.1.4.5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 |
13.1.5治疗监测 |
13.1.6 DKA的预防 |
13.2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
13.2.1临床表现 |
13.2.2诊断 |
13.2.3治疗 |
13.2.3.1补液 |
13.2.3.2胰岛素治疗 |
13.2.3.3补钾 |
13.2.3.4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
13.2.3.5其他治疗 |
14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管理 |
14.1概述 |
14.2筛查 |
14.3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 |
14.3.1降压治疗 |
14.3.2调脂治疗 |
14.3.3抗血小板治疗 |
14.3.3.1在低危和中危患者中的应用 |
14.3.3.2阿司匹林应用的合适剂量 |
14.3.3.3 P2Y12受体拮抗剂应用指征 |
附录本指南证据等级说明 |
(4)基于肠道微生物与代谢组学探索降糖消脂方对ZDF大鼠2型糖尿病的预防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肠道菌群概述 |
1.1 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建立 |
1.2 肠道菌群的生物学功能 |
2. 肠道菌群变化与T2DM |
2.1 糖尿病发生前即存在肠道微环境改变 |
2.2 肠道微生物对T2DM的作用 |
2.3 T2DM肠道菌群的变化 |
3. 肠道菌群紊乱引发T2DM的可能机制 |
3.1 胆汁酸代谢 |
3.2 短链脂肪酸 |
3.3 代谢性内毒素血症 |
3.4 氧化三甲胺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从“脾胃学说”论肠道微生态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
1. “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的理论渊源 |
2. 基于“脾胃学说”认识肠道菌群 |
2.1 胃气通降 |
2.2 运化精微 |
2.3 气化布精 |
2.4 防御外邪 |
2.5 调和阴阳 |
3. 基于“脾胃学说”认识肠道微生态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
3.1 生理观 |
3.2 病理观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降糖消脂方干预ZDF大鼠糖脂代谢的疗效评价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饲料 |
1.3 实验药物 |
1.4 主要试剂 |
1.5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动物模型建立 |
2.2 分组及给药方法 |
2.3 血液标本采集 |
2.4 指标检测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2型糖尿病发病率 |
3.2 体重 |
3.3 空腹血糖 |
3.4 餐后2小时血糖 |
3.5 葡萄糖耐量及葡萄糖曲线下面积 |
3.6 糖化血红蛋白 |
3.7 空腹血清胰岛素、空腹血清C肽水平 |
3.8 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 |
3.9 血脂 |
3.10 肝肾功能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降糖消脂方调控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预防ZDF大鼠2型糖尿病的机制探讨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和药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微生物多样性数据分析软件 |
2. 方法 |
2.1 模型构建、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
2.2 肠内容物收集 |
2.3 标本留取 |
2.4 肠道微生物分析 |
2.5 胆汁酸谱分析 |
2.6 Elisa检测回肠、血清神经酰胺 |
2.7 qPCR检测FXR、CHOP、GRP78、Bcl-2、BaxmRNA表达 |
2.8 透射电镜观察β细胞内质网 |
2.9 免疫荧光观察胰腺细胞 |
3. 结果 |
3.1 肠道菌群分析 |
3.2 胆汁酸谱分析 |
3.3 肠道菌群与胆汁酸关联分析 |
3.4 Elisa检测回肠、血清神经酰胺 |
3.5 qPCR检测FXR、CHOP、GRP78、Bcl-2、BaxmRNA表达 |
3.6 透射电镜观察β细胞内质网结构 |
3.7 免疫荧光观察胰腺细胞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7)灰兜巴修复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灰兜巴醇提物对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一、实验动物 |
二、药材 |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 |
四、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一、药物制备 |
二、STZ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
三、分组与给药 |
四、小鼠胰腺组织取材 |
五、指标检测 |
六、统计分析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一、STZ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血糖水平观察 |
二、STZ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空腹血糖水平观察 |
三、灰兜巴醇提物对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饮食、饮水及体重的影响 |
四. 灰兜巴醇提物对STZ诱导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 |
五. 灰兜巴醇提取物对STZ诱导糖尿病小鼠不同糖耐量的影响 |
六. 灰兜巴醇提物对STZ诱导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结论 |
第二章 灰兜巴醇提物对db/db小鼠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仪器设备 |
三、实验试剂和药品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一、灰兜巴70%乙醇提取物制备 |
二、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 |
三、2型糖尿病db/db小鼠模型分组与给药 |
四、小鼠胰腺组织取材 |
五、指标检测 |
六、统计分析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一、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的观察 |
二、灰兜巴醇提物对db/db小鼠的降血糖作用 |
三、灰兜巴醇提物改善db/db小鼠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敏感性 |
四、灰兜巴醇提物对db/db小鼠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
五、灰兜巴醇提物对db/db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六、灰兜巴醇提物对db/db小鼠胰腺胰岛细胞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
七、灰兜巴醇提物对db/db小鼠胰腺胰岛β细胞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八、灰兜巴醇提物对db/db小鼠胰腺组织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结论 |
第三章 灰兜巴70%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一、实验仪器和设备 |
二、实验试剂和药品 |
三、灰兜巴70%乙醇提取物制备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一、灰兜巴醇提物冻干粉末预处理 |
二、灰兜巴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
三、数据分析 |
四、灰兜巴冻干粉末和标准品预处理 |
五、基于LC-MS全谱分析数据对灰兜巴醇提物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一、灰兜巴醇提物LC-MS Thermo,μltimate 3000LC, QExactive离子流图 |
二、灰兜巴醇提物AB SCIEX Triple TOF 6600液质联用仪检测总离子流图(ESI-) |
三、标准品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槲皮素AB SCIEXTriple TOF 6600液质联用仪检测总离子流色谱图(ESI-) |
四、灰兜巴醇提物中m/z163.04母离子的二级质谱图及对香豆素酸标准品二级质谱图 |
五、灰兜巴醇提物中m/z193.05母离子的二级质谱图及阿魏酸标准品二级质谱图 |
六、灰兜巴醇提物中m/z285.08母离子的二级质谱图及木犀草素标准品二级质谱图 |
七、灰兜巴醇提物中m/z301.03母离子的二级质谱图槲皮素标准品二级质谱图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结论 |
第四章 灰兜巴醇提物及其化学成分对高糖损伤INS-1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一、实验仪器和设备 |
二、实验试剂 |
三、试剂配制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一、INS-1细胞培养 |
二、建立高糖损伤的细胞模型 |
三、细胞给药浓度的确定 |
四、实验分组与给药干预 |
五、细胞活力检测 |
六、Caspase-3、-8检测 |
七、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实验 |
八、胰岛素含量测定 |
九、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 |
十、统计分析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一、灰兜巴醇提物及其化学成分对正常INS-1细胞活力的影响 |
二、灰兜巴醇提物及其化学成分对高糖损伤的INS-1细胞活力的影响 |
三、灰兜巴醇提物及其化学成分对高糖损伤的INS-1细胞caspase-3 和caspase-8活性的影响 |
四、灰兜巴醇提物及其化学成分对高糖损伤的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
五、灰兜巴醇提物及其化学成分对高糖损伤的INS-1细胞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结论 |
附表 |
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历程与总结概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文献综述一 T2DM状态下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的机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藏药灰兜巴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2 型糖尿病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 |
1.2 T2DM与 NAFLD相互作用 |
1.2.1 T2DM促进NAFLD肝损伤 |
1.2.2 NAFLD加剧T2DM代谢异常 |
1.3 T2DM并 NAFLD患者肝纤维化与IR的关系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选取 |
2.1.2 疾病定义及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资料采集 |
2.2.2 疾病诊断方案其效能 |
2.3 分组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影响T2DM是否合并NAFLD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3.1.1 T2DM组与T2DM合并NAFLD组资料统计 |
3.1.2 影响T2DM合并NAFLD的因素分析 |
3.2 影响NAFLD纤维化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3.2.1 各纤维化亚组一般资料比较 |
3.2.2 影响NAFLD肝纤维化进展危险因素分析 |
3.2.3 NFS与肝纤维化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
3.3 HOMA-IR 及 FCP、FINS 对肝纤维化评估价值 ROC 曲线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6.1 不足之处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9)N1-甲基烟酰胺对ob/ob肥胖糖尿病小鼠肝脏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N1-甲基烟酰胺对ob/ob肥胖糖尿病小鼠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2.2.1 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构建 |
2.2.2 动物分组与处理 |
2.2.3 体重及空腹血糖监测 |
2.2.4 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试验 |
2.2.5 组织样本的采集 |
2.2.6 采用ELISA法检测胰岛素水平 |
2.2.7 胰岛素抵抗观察指标的计算方法 |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MNAM干预对各组小鼠体重和空腹血糖的影响 |
3.2 MNAM对小鼠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分泌水平的影响 |
3.3 MNAM对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N1-甲基烟酰胺对ob/ob肥胖糖尿病小鼠肝脏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2.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2.2.2 肝脏组织标本的采集 |
2.2.3 肝脏组织HE染色 |
2.2.4 肝脏组织油红O染色 |
2.2.5 肝脏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的检测 |
2.2.6 Real-time PCR |
2.2.7 Western Blot |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MNAM对肝脏组织形态及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
3.1.1 肝脏组织形态学比较 |
3.1.2 肝脏油红O染色结果比较 |
3.1.3 肝脏组织甘油三酯含量的比较 |
3.2 MNAM对肝脏糖异生途径关键酶m RNA表达的影响 |
3.3 MNAM对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N1-甲基烟酰胺调控肝脏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的潜在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1.4 细胞株 |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2.2.1 实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2.2.2 肝脏组织标本采集 |
2.2.3 Real-time PCR |
2.2.4 Western Blot |
2.2.5 细胞培养与分组 |
2.2.6 葡萄糖剩余含量的测定 |
2.2.7 Real-time PCR |
2.2.8 Western Blot |
2.2.9 SIRT1 抑制剂(EX-527)的干预 |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MNAM对2型糖尿病小鼠肝脏组织SIRT1、FOXO1 和PGC-1α 表达的影响 |
3.1.1 MNAM干预对各组小鼠肝脏SIRT1、FOXO1 和PGC-1α 的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1.2 MNAM对肝脏组织SIRT1、FOXO1 和PGC-1α 的蛋白表达以及FOXO1 乙酰化水平的影响 |
3.2 MNAM对肝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培养基葡萄糖剩余量的影响 |
3.3 MNAM对胰岛素抵抗肝细胞糖异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MNAM对肝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作用 |
3.5 MNAM对IR肝细胞SIRT1、FOXO1 和PGC-1α 表达的影响 |
3.5.1 MNAM干预对IR肝细胞SIRT1、FOXO1 和PGC-1α 的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5.2 MNAM干预对IR肝细胞SIRT1、FOXO1 和PGC-1α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6 抑制SIRT1 在MNAM调节肝细胞胰岛素敏感性中的作用 |
3.6.1 抑制SIRT1 对肝细胞FOXO1 和PGC-1α 表达的影响 |
3.6.2 抑制SIRT1 后MNAM对肝细胞培养基葡萄糖剩余量的影响 |
3.6.3 抑制SIRT1 后MNAM对肝糖异生的作用 |
3.6.4 抑制SIRT1 后MNAM对肝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中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 |
2.1 我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演进 |
2.2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
2.3 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影响因素 |
3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3.1糖尿病的诊断 |
3.2糖尿病的分型 |
3.3各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
3.3.1 1型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鉴别点 |
3.3.2 胰岛B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所致特殊类型糖尿病 |
3.3.3 GDM |
4 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
4.1 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目标 |
4.2 一级预防的策略 |
4.3 二级预防的策略 |
4.3.1 高危人群的定义 |
4.3.1. 1 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
4.3.1. 2 儿童和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
4.3.2 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
4.3.2. 1 糖尿病筛查的年龄和频率 |
4.3.2.2糖尿病筛查的方法 |
4.3.3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
4.3.4 血糖控制 |
4.3.5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及阿司匹林的使用 |
4.4 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的策略 |
4.4.1 继续血糖、血压、血脂控制 |
4.4.2 |
5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
5.1 基本原则 |
5.2 教育和管理的目标 |
5.3 教育和管理的形式 |
5.4 教育管理的流程和框架 |
5.5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实施 |
5.5.1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者, 强调多学科团队 |
5.5.2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者的关键时间点 |
5.5.3 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的有效评估 |
5.6 糖尿病教育的基本内容 |
6 血糖监测 |
6.1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
6.2 Hb A1c |
6.3 GA |
6.4 CGM |
7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
7.1 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72-73, 75] |
7.2 2型糖尿病高血糖控制的策略和治疗路径 |
8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
8.1 医学营养治疗的目标 |
8.2 膳食营养因素 |
8.2.1 能量 |
8.2.2脂肪 |
8.2.3 碳水化合物 |
8.2.4 蛋白质 |
8.2.5 饮酒 |
8.2.6 膳食纤维 |
8.2.7 钠 |
8.2.8 微量营养素 |
8.2.9膳食模式 |
8.3 营养教育与管理 |
9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
1 0 戒烟 |
1 1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1 1.1 口服降糖药物 |
1 1.1.1 二甲双胍 |
1 1.1.2 磺脲类药物 |
1 1.1.3 TZDs |
1 1.1.4 格列奈类药物 |
11.1.5α-糖苷酶抑制剂 |
1 1.1.6 DPP-4抑制剂 |
1 1.1.7 SGLT2抑制剂 |
1 1.2 GLP-1受体激动剂 |
1 1.3 胰岛素 |
1 1.3.1 概述 |
1 1.3.2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
1 1.3.3 胰岛素的多次治疗[171-178] |
1 1.3.3. 1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
1 1.3.3. 2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 |
1 1.3.4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
1 1.3.5 胰岛素注射装置和注射技术[164] |
1 2 2型糖尿病的代谢手术治疗 |
1 2.1 代谢手术的适应证 |
1 2.2 代谢手术的禁忌证[193] |
1 2.3 代谢手术的疗效判定 |
1 2.4 代谢手术的术式与选择 |
1 2.5 代谢手术的风险 |
1 2.6 代谢手术的管理 |
1 2.6.1 术前筛选及评估 |
1 2.6.2 代谢手术治疗 |
1 2.6.3 术后管理 |
1 2.6.4 术后随访 |
1 3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
1 3.1 筛查 |
1 3.2 心血管病变风险因素的控制 |
1 3.2.1 降压治疗 |
1 3.2.2 调脂治疗 |
1 3.2.3 抗血小板治疗 |
1 4 低血糖 |
1 4.1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
1 4.2 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 |
1 4.3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
1 4.4 低血糖分层 |
1 4.5 低血糖的可能诱因及预防对策 |
1 4.6 低血糖的治疗 |
1 5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1 5.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要点提示 |
1 5.1.1 临床表现 |
1 5.1.2 化验检查 |
1 5.1.3 诊断 |
1 5.1.4 治疗 |
1 5.1.5 DKA的预防 |
1 5.2 高血糖高渗状态 (HHS) |
1 5.2.1 临床表现 |
1 5.2.2 诊断 |
1 5.2.3 治疗 |
16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16.1糖尿病肾病 |
16.1.1筛查 |
16.1.2诊断 |
16.1.3治疗 |
16.1.4随访与转诊 |
16.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16.2.1诊断与分级 |
16.2.2筛查 |
16.2.3随访 |
16.2.4治疗 |
16.3糖尿病神经病变 |
16.3.1 DPN的分型及临床表现[72] |
16.3.2 DPN的筛查与诊断 |
16.3.2.1糖尿病DSPN的筛查 |
16.3.2.2糖尿病DSPN的诊断 |
16.3.2.3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 |
16.3.3治疗 |
16.3.3.1针对病因治疗[72, 294, 296] |
16.3.3.2针对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治疗 |
16.3.3.3疼痛管理 |
16.3.3.4自主神经病变的治疗 |
16.3.4预防 |
16.4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 |
16.4.1 LEAD的筛查[323-324] |
16.4.2 LEAD的诊断[325] |
16.4.3 LEAD的预防及治疗 |
16.4.3.1 LEAD的治疗目的[324] |
16.4.3.2糖尿病性LEAD的预防 |
16.5糖尿病足病 |
16.5.1糖尿病足病的诊断及分级 |
16.5.2糖尿病足病的预防 |
16.5.3糖尿病足病的治疗 |
16.5.3.1在进行足溃疡治疗之前, 首先要评估溃疡性质 |
16.5.3.2足溃疡感染的处理 |
17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
17.1围手术期糖尿病管理 |
17.1.1术前准备及评估 |
17.1.2术中处理 |
17.1.3术后处理 |
17.2危重症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管理 |
17.2.1血糖控制目标 |
17.2.2治疗方案 |
17.3孕期糖尿病管理 |
17.3.1孕期糖尿病的危害 |
17.3.1.1短期危害[388] |
17.3.1.2长期危害 |
17.3.2孕期糖尿病与诊断标准 |
17.3.2.1 GDM |
17.3.2.2妊娠期显性糖尿病 |
17.3.2.3孕前糖尿病 (PGDM) |
17.3.3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孕前管理 |
17.3.3.1孕前咨询[393-394] |
17.3.3.2关于孕前药物应用[395] |
17.3.3.3孕前血糖目标 |
17.3.4孕期糖尿病的筛查 |
17.3.4.1高危人群筛查 |
17.3.4.2非高危人群筛查 |
17.3.5孕期糖尿病的管理 |
17.3.5.1饮食和运动的指导 |
17.3.5.2血糖监测 |
17.3.5.3血压监测 |
17.3.5.4体重管理 |
17.3.5.5孕期降糖药物 |
17.3.5.6妊娠期血糖控制目标与低血糖 |
17.3.5.7孕期糖尿病产后管理 |
17.4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 |
17.4.1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诊断 |
17.4.2治疗 |
17.4.2.1健康教育 |
17.4.2.2饮食治疗 |
17.4.2.3运动治疗 |
17.4.2.4药物治疗 |
17.4.2.5血糖监测 |
17.5老年糖尿病 |
17.5.1老年糖尿病定义及流行病学 |
17.5.2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
17.5.3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 |
17.5.3.1急性并发症 |
17.5.3.2慢性并发症 |
17.5.3.3低血糖 |
17.5.3.4老年综合征 |
17.5.3.5 |
17.5.3.6 |
17.5.3.7 |
17.5.4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
17.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与高血糖 |
17.6.1糖尿病合并OSAHS患病率 |
17.6.2 OSAHS的诊断 |
17.6.2.1 OSAHS诊断标准[427] |
17.6.2.2 OSAHS的诊断方法 |
17.6.3糖尿病合并OSAHS的治疗 |
17.6.3.1生活方式干预 |
17.6.3.2降糖药物治疗 |
17.6.3.3改善OSAHS的治疗 |
17.7糖尿病与感染 |
17.7.1糖尿病患者常见感染类型 |
17.7.2糖尿病合并感染的防治 |
17.8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
17.8.1糖尿病口腔疾病的种类 |
17.8.2糖尿病口腔疾病的防治 |
17.9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 |
17.9.1糖皮质激素与糖尿病风险 |
17.9.2糖皮质激素导致血糖升高的机制 |
17.9.3糖皮质激素所致高血糖特点及临床筛查策略 |
17.9.4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增多 (库欣综合征) 引起糖尿病的治疗策略 |
17.9.5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所致糖尿病的治疗策略选择 |
17.10糖尿病伴抑郁焦虑障碍 |
17.10.1临床特点 |
17.10.2治疗及管理 |
17.11重性精神障碍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药物治疗 |
17.11.1重性精神障碍 |
17.11.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 |
18代谢综合征 |
18.1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18.2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
18.2.1生活方式干预 |
18.2.2针对各个组分如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紊乱以及肥胖等的药物治疗 |
19糖尿病与中医药 |
19.1治疗建议 |
19.2糖尿病前期治疗的循证证据 |
19.3糖尿病治疗的循证证据 |
附录1本指南常用名词术语英文缩略语释义 |
附录2糖尿病筛查、初诊及随诊简要方案 |
1筛查 |
2初诊 |
2.1 |
2.2制定最初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
3随诊 |
附录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方法 |
附录6常用体质指标 |
本指南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 |
四、2型糖尿病与单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下)[J]. Diabetes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09)
-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J].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08)
- [4]基于肠道微生物与代谢组学探索降糖消脂方对ZDF大鼠2型糖尿病的预防机制[D]. 张颢龄.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6]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7]灰兜巴修复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损伤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白颖慧.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0)
- [8]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D]. 刘佼. 兰州大学, 2021(12)
- [9]N1-甲基烟酰胺对ob/ob肥胖糖尿病小鼠肝脏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D]. 张竞帆.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04)
标签:糖尿病论文; 胰岛素论文; 胰岛素释放试验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 血糖指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