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种亚型ADHD儿童的反应抑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馥玉[1](2021)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肾虚肝亢证)的中医体质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with Hyperactivity,ADHD)(肾虚肝亢证)儿童的中医体质分布及与核心症状、社会功能的关系研究,初步探讨ADHD(肾虚肝亢证)儿童的中医体质特征。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的观察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多动症专病门诊、年龄在7-14周岁的ADHD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全部病例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7-14岁儿童中医体质量表、SNAP-IV量表、儿童总体功能评定量表、中医证候积分表。使用SPSS 26.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分布:本课题共纳入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102例,其中男86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5.38:1;平均年龄9.08±1.99岁;SNAP-IV量表各项平均值为ODD(1.03±0.68)分,IH(1.81±0.50)分,HD/IMP(1.28±0.62)分,总分(1.55±0.46)分;CGAS平均值为62.03±6.42分;肾虚肝亢证中医证候出现频率最高的前4位分别为烦躁易怒(86.27%),记忆力差(74.51%),口干咽燥(71.57%),五心烦热(51.96%);ADHD亚型分布:注意缺陷型多见,共63例(61.8%),其次混合型34例(33.3%),多动/冲动型最少仅5例(4.9%)。2.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的中医体质分布占比前三位分别为:平和质38.2%,阴虚质19.6%,气郁质16.7%。3.ADHD(肾虚肝亢证)不同亚型的体质分布:注意缺陷型中平和质47.6%,气郁质17.5%;混合型中平和质17.6%,阴虚质35.3%。注意缺陷型、混合型两组在平和质、阴虚质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4.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平和质、阴虚质、气郁质在病程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平和质、阴虚质、气郁质在病情严重程度分布方面,构成比的比较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质评分比较显示气郁质多见于轻、中度(P<0.05),阴虚质多见于重度。6.ADHD(肾虚肝亢证)阴虚质患儿的SNAP-IV量表分数高于平和质、气郁质(P<0.05)。结论:1.本研究显示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以男性多见,年龄集中在9岁左右,病程以1-3年为主,核心症状损害中度,社会功能损害较轻,临床亚型以注意缺陷型多见。2.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前三位分别为平和质、阴虚质、气郁质,余体质类型占比均不足15%,无突出的体质特征表现。3.ADHD注意缺陷型患儿中医体质类型以平和质为主,混合型以阴虚质为主,本研究未显示气郁质在各亚型的突出特征。4.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平和质、阴虚质、气郁质三种中医体质类型中,本研究显示平和质患儿的核心症状及功能损害最轻,阴虚质最重,气郁质其次。
邓家琳[2](2021)在《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分为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旨在进一步验证静宁颗粒治疗ADHD气阴两虚型患儿临床疗效的基础之上,探索其在维生素D作用途径上的相关机制及对负性情绪的调控作用,并发掘静宁颗粒治疗ADHD模型大鼠可能涉及的其他途径和作用机制,以期为静宁颗粒治疗该病提供更多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临床研究方面,通过观察静宁颗粒治疗ADHD气阴两虚型患儿前后疾病疗效、各量表评分及相关血清指标的变化,评价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观察静宁颗粒对ADHD相关负性情绪的调控作用及对维生素D作用途径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为静宁颗粒进一步开展新药研发及推广提供重要临床依据。实验研究方面,通过采用旷场实验检测ADH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及负性情绪改善情况,同时观察静宁颗粒对ADHD模型大鼠维生素D作用途径上部分指标的表达情况及含量改善水平,验证静宁颗粒作用于多巴胺能系统可能是通过调节该途径相关因子这一假说,为静宁颗粒进一步开展新药研发及临床推广提供重要实验依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方面,纳入符合标准的ADHD患儿25例,给予静宁颗粒口服,疗程8周,期间记录患儿一般资料,并在治疗0周、4周、8周时间节点进行SNAP-Ⅳ量表积分、Conners父母问卷评分、划消试验评分以及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的记录。治疗0周、8周节点时进行血清维生素D、DA、TH、BDNF含量检测,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观察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和对上述检测指标的改善情况。实验研究方面,将雄性4周龄SHR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静宁颗粒高剂量组、静宁颗粒中剂量组、静宁颗粒低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模型组,每组10只,同时将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10只设为正常对照组。根据组别不同,分别予静宁颗粒高、中、低剂量混悬液,盐酸托莫西汀混悬液,去离子水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6周。进行旷场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取脑组织样本检测下丘脑TH蛋白及TH mRNA表达、纹状体DAT蛋白及DAT mRNA表达、海马BDNF蛋白及BDNF mRNA、海马GABA含量及GAT表达,血清样本留存检测维生素D、TH含量,观察静宁颗粒对ADH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和对上述检测指标的改善情况。研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4周、治疗8周时划消测试结果、SNAP-Ⅳ量表评分结果均有改善;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划消测试结果、SNAP-Ⅳ量表评分结果明显改善。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4周、治疗8周时Conners父母量表评分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身心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评分均下降明显;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各因子评分明显下降。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4周、治疗8周时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各主证评分均有改善;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各项评分明显改善。与治疗0周相比,除面色、大便外,治疗4周时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次证其余各项均有所改善,治疗8周时各项均明显改善;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除面色、大便外的各项次证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84%,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4%。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8周时血清维生素D、DA、BDNF含量明显升高,TH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旷场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较,静宁颗粒高、中、低剂量各组及托莫西汀组运动总路程、中心路程和中心时间明显减少,静止时间和边缘时间明显增加,其中以静宁颗粒高剂量组与盐酸托莫西汀组改善最为明显。静宁颗粒高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血清TH含量;静宁颗粒各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血清维生素D含量。静宁颗粒高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下丘脑TH蛋白及TH mRNA表达水平;静宁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下调ADHD模型大鼠纹状体DAT蛋白及DAT mRNA表达水平;静宁颗粒高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海马BDNF蛋白及BDNF mRNA表达水平;静宁颗粒各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海马GABA含量及GAT表达水平。研究结论临床研究方面,静宁颗粒能够改善气阴两虚型ADHD患儿临床核心症状和中医证候表现,且对相关负性情绪存在一定调节作用;ADHD患儿存在多巴胺能系统异常,静宁颗粒能够改善其失调状态,这可能是通过对维生素D作用途径相关因子TH、BDNF等的调控发挥作用的。实验研究方面,静宁颗粒能够有效控制ADHD模型大鼠的多动冲动行为,调控相关负性情绪,其疗效与盐酸托莫西汀相当;ADHD模型大鼠存在多巴胺能系统代谢异常,静宁颗粒可以通过调节维生素D作用途径,对通路上TH、DAT、BDNF等相关因子的蛋白及基因表达进行调控,改善脑内多巴胺能系统的失调状态,从而发挥疗效。
龙雪蓉[3](2021)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血清一氧化氮及褪黑素水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关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种机制可能参与ADHD的发病过程。有研究报道,氧化应激、氧化损伤可能与其发病有关,ADHD患者存在氧化–抗氧化状态的失衡。同时,关于ADHD儿童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的变化,文献报道存在不同的观点,从抗氧化剂角度观察ADHD儿童血清褪黑素(Melatonin,MT)水平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对ADHD儿童血清NO、MT水平的测定,一定程度上了解ADHD患儿体内氧化–抗氧化水平的变化,同时比较在不同亚型、有无家族史方面二者是否存在差异,从而为ADHD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筛选,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的98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59例ADHD儿童和39例健康儿童。采集研究对象静脉血,同时收集相关信息,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收集血清中NO、MT水平,所得结果应用SPSS统计软件23.0版本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这项研究包括了98例儿童,ADHD组59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8.31±2.62岁、平均身高134.98±15.80cm、平均体重32.36±13.38kg。对照组39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8.18±2.79岁、身高135.26±18.54cm、平均体重30.59±10.61kg。两组儿童除家族史(P=0.040)外,在性别(P=0.509)、年龄(P=0.821)、身高(P=0.938)以及体重(P=0.490)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ADHD组血清NO水平(159.88±29.99)明显高于对照组(101.63±18.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ADHD组的血清MT水平(84.02±16.47)也明显高于对照组(50.15±11.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血清NO与MT的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3、在关于ADHD的亚型分析中,注意缺陷型占40.7%(n=24),多动-冲动型为6.8%(n=4),另外,混合型为52.5%(n=31)。各亚型之间在血清NO、MT水平及NO与MT比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403,P=0.240,P=0.165)。4、在ADHD组中,有家族史占11.9%(n=7),无家族史占88.1%(n=52)。比较有、无ADHD家族史的患儿之间血清NO、MT水平以及NO与MT比值,可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705,P=0.224,P=0.542)。5、本研究对ADHD组与对照组维生素D水进行简单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维生素D水平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将本研究中的性别、年龄、NO水平、MT水平以及维生素D水平作为协变量,而将是否为ADHD患者作为因变量,选择“向前LR”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从而排除相关混杂因素的干扰。结果显示:血清NO、MT水平与ADHD之间仍具有相关性(分别为OR=0.858、0.819,P=0.016、0.012),提示二者的升高可能与ADHD的发病相关。结论:1、ADHD儿童血清NO及MT水平升高,但各亚型间血清NO、MT水平以及NO与MT比值无差异。这可能提示血清NO、MT水平与ADHD发病相关,但却不适用于ADHD分型的判断。2、家族史对ADHD儿童血清NO、MT水平以及NO与MT比值无影响。提示血清NO、MT水平可能与遗传无关,但尚不能判断遗传与ADHD发病的关系。
王超[4](2021)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智力特征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融合教育作为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主流趋势,备受社会及教育学界瞩目。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随班就读已经成为我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主要的教育安置形式,涉及轻度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学习障碍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多种残障类型的学生。其中,尤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备受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尽管很多ADHD儿童在学校存在学习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学业成绩明显落后,但由于其智力发展往往处于正常水平,很容易让家长感到迷惑,从而忽视了他们的问题,简单地将其归为孩子贪玩、不努力而影响了学习成绩。普通学校教师则不仅困扰于ADHD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担忧由于ADHD学生课堂上注意力涣散、多动、扰乱课堂等问题行为影响班级的整体课堂教学秩序和教育教学效果,间接影响和削弱他们对于融合教育的信心。解决ADHD学生面临的学业困扰,帮助融合教师积极有效地应对这些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已成为当前推进融合教育,提升融合教育质量所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此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作为儿童期出现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也是医学、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针对ADHD特殊群体展开智力发展水平及特征等相关研究,对于丰富ADHD学生认知特点理论知识,揭示ADHD个体学习发展的影响因素都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还可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持,更好地为ADHD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本研究利用国际上最新研发,吸纳了当前认知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Ⅳ)工具,采用因果-比较研究的设计方法,分别测查了ADHD儿童和正常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分析其智商水平、智力结构特征及二者差异,并进一步探究了影响ADHD儿童学业成绩的智力结构因子。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一)ADHD儿童整体智商水平在平常范围内,但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显示一定的认知缺陷。(二)多数ADHD儿童存在认知效率低下,具体表现为加工速度缓慢。(三)WISC-Ⅳ中言语理解指数(VCI)和加工速度指数(PSI)分别是预测ADHD儿童语文和数学学业成绩的最佳因子。研究针对ADHD儿童认知结构特征以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展开讨论,并针对如何提升ADHD儿童整体学业水平,促进ADHD儿童健康成长提出如下教育建议:提高普校教师融合教育素养,为ADHD儿童创建良好学习环境;合理采取各种有效康复治疗措施;转变ADHD儿童的教学指导方式,提高ADHD儿童整体学业水平;改善家庭环境氛围,促进ADHD儿童身心良好发展。
李纪迎[5](2021)在《工作记忆训练在ADHD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临床症状、工作记忆及家庭环境的研究,探讨不同亚型患儿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其工作记忆功能及家庭环境的关系;2.根据ADHD患儿工作记忆损害特征及工作记忆功能的神经心理机制,设计计算机化工作记忆训练实验程序;3.考察计算机化工作记忆训练治疗ADHD的效果,并设置药物托莫西汀及父母培训两种方法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三种治疗方法的结果。方法1.研究对象为本院就诊的67例ADHD患儿和50例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正常儿童,使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评估其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及完成不同亚型分组,《Conners父母评定问卷》评估行为问题,《家庭环境量表》评估家庭环境,数字广度、视空间记忆、Stroop色词干扰任务、N-back范式、WCST测试等评估其工作记忆特征。2.根据ADHD患儿工作记忆特征及工作记忆功能的神经心理机制,选择E-Prime2.0心理学研究软件编写实验程序。3.将ADHD患儿分为实验组给予工作记忆训练,设立两个对照组分别给予药物治疗及父母培训干预,按不同方案治疗6周,治疗前后评估患儿临床症状、工作记忆功能和行为问题,并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1.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结果ADHD组在多动指数、多动冲动、学习问题、品行问题四个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亚型比较时,ADHD-C(混合型)组和ADHD-H(多动/冲动型)组较ADHD-I(注意缺陷型)组多动指数、多动冲动、品行问题三个因子得分高(P<0.05);数字广度中倒背ADHD组的个数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视空间记忆对照组总分较ADHD组高;1-back任务的正确率ADHD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HD组WCST测试完成分类数较对照组低,持续错误数则高于对照组(P<0.05);ADHD组Stroop色词干扰任务阅读总数显着低于对照组,错误+纠正数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不同亚型的工作记忆各因子比较未发现显着差异;家庭环境量表的情感表达、成功性、独立性、亲密度、娱乐性等因子,ADHD组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矛盾性、控制性两因子分数较对照组高,三组不同亚型的比较无显着差异。2.年龄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其中年龄与多动冲动因子相关性更显着(r=-0.28,P<0.05)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1-back正确率、WSCT完成分类数、Stroop阅读总数等记忆功能因子负向关;家庭环境因子中情感表达、知识性、成功性、亲密度、娱乐性、组织性等因子分与临床核心症状严重程度正相关,矛盾性则与之负相关。3.工作记忆训练、药物盐酸托莫西汀及父母培训治疗ADHD患儿均有显着疗效(P<0.01),盐酸托莫西汀及工作记忆训练减轻患儿核心症状效果优于父母培训;工作记忆训练改善患儿工作记忆功能效果显着高于药物组及父母培训组(P<0.05)。结论1.ADHD患儿除临床症状外,还存在品行障碍、学习障碍等行为问题,其中ADHD-H和ADHD-C行为问题更为显着。2.ADHD患儿工作记忆功能缺陷具有广泛性,不同亚型间工作记忆功能无明显差别。3.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症状随年龄增大而缓解,其中多动冲动较注意力不集中改善更明显;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工作记忆功能呈负相关。4.工作记忆训练、药物盐酸托莫西汀及父母培训治疗ADHD均可取得显着效果。盐酸托莫西汀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较其他两种方法更好;工作记忆训练改善患儿工作记忆功能的效果较另外两种治疗方法更显着;父母培训可显着改善患儿行为问题。
夏榕[6](2020)在《ADHD与ASD儿童执行功能及心理理论的比较和分型》文中研究表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自闭谱系障碍(ASD)在儿童中是较为常见的两种发展障碍。虽然这两种障碍的表现和诊断标准均有差异,但仍有研究表明ADHD和ASD有着相似的基因基础和许多共同的特点。在儿童发展的研究领域,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这两种能力一直是研究者所关注的研究重点。普遍认为,ADHD儿童存在着执行功能的不足,而ASD儿童存在着心理理论方面的不足。但也有研究显示ADHD儿童存在社会认知问题,而ASD儿童存在认知灵活性、计划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因此,探究ADHD和ASD儿童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能力表现的异同点将更有利于增加对这两类发展障碍儿童的理解。本研究使用多种实验范式全面地测量智力和语言能力水平相匹配的ADHD、ASD以及普通(TD)儿童的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能力。执行功能任务选用了go-nogo任务和昼夜/面孔stroop任务来测量反应抑制能力,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测量工作记忆能力,AX持续性操作任务测量认知灵活性。心理理论任务选用了一阶/二阶心理理论任务和反语识别任务测量基础心理理论能力,失言识别任务测量高级心理理论能力。研究结果显示:(1)三组儿童均表现出一定的执行功能能力,ADHD儿童未表现出明显的不足。ASD儿童在反应抑制能力和认知灵活性方面的表现弱于其他两组儿童。(2)ASD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中表现出了普遍的不足,而ADHD儿童仅在失言识别的情绪理解部分明显弱于TD儿童。(3)ADHD儿童与TD儿童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关系更为相近,即在两组儿童中都存在一阶心理理论能力与空间工作记忆的相关;而ASD儿童的反应抑制能力与反语识别能力表现相关。(4)将所有儿童根据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能力表现分成了三个类别:类别1具有完好的心理理论能力和部分不足的执行功能能力;类别2具有不足的心理理论能力和完好的执行功能能力;类别3具有部分不足的心理理论能力和整体不足的执行功能能力。其中TD儿童平均分布在三个类别中,ADHD儿童集中分布在类别1和类别2,而ASD儿童集中分布于心理理论不足的类别2中。本研究提出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角度将ADHD、ASD、TD儿童进行分类,对ADHD和ASD这两类发展障碍的理解提供了新颖的视角。根据能力表现对儿童进行划分更有助于发展对应的评量工具,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干预训练,帮助儿童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情景。
孙云云[7](2020)在《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横断面调查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一: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横断面调查研究目的:调查共患和不共患ADHD的TD患儿发病情况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TD共患ADHD(TD+ADHD)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1单纯TD组与TD+ADHD组患儿病情对比分析选取2018.8-2019.11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的门诊患儿,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的抽动障碍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纳入6-12岁的TD及TD+ADHD患儿共计408例,其中单纯TD组296例,TD+ADHD组112例。分析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分布,抽动障碍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的评分、严重程度、病程、亚型分布,以及始发抽动障碍时年龄、始发症状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并且进一步描述SNAP-Ⅳ总分值与YGTSS评分值的线性相关关系,从而分析抽动障碍病情严重程度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2 TD+ADHD组患儿一般情况分析根据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同分型,将TD+ADHD患儿分为三个亚型:TD共患注意缺陷型 ADHD(TD+ADHD-I)、TD 共患多动/冲动型 ADHD(TD+ADHD-HI)、TD 共患混合型 ADHD(TD+ADHD-C),进一步探究了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于抽动障碍的影响,分为以下四个调查部分:(1)针对三组患儿的一般状况分析;(2)三组患儿始发抽动障碍时年龄分布、抽动障碍YGTSS评分差异,分析各亚型中抽动障碍病情差异;(3)三组患儿SNAP-Ⅳ量表评分,分析各亚型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情的差异;(4)探索TD+ADHD患儿先出现抽动障碍还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亦或是同时出现。结果:1单纯TD组与TD+ADHD组患儿病情对比分析1.1抽动障碍大多以单独而非共病的形式出现,并且男性患儿的患病比例要大于女性患儿;1.2在始发抽动障碍时年龄分布、始发症状分布、病程分布及亚型的分布方面,单纯TD组与TD+ADHD组患儿无统计学差异(P>0.05);1.3在YGTSS评分及抽动障碍严重程度分布方面,两组患儿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在总运动性抽动分数及总发声性抽动分数方面,两组患儿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描述患儿心态、生活、学习及社交的损害率方面却有显着差异(P<0.001)。1.4 YGTSS评分值与SNAP-Ⅳ总分值的相关系数r=0.16<0.3(P>0.05),因此,YGTSS评分值与SNAP-Ⅳ总分值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2 TD+ADHD组患儿病情分析2.1 TD+ADHD-I、TD+ADHD-HI、TD+ADHD-C三组患儿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儿年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年龄排序为TD+ADHD-I>TD+ADHD-C=TD+ADHD-HI,由此可得出,与 TD+ADHD-I 相比,TD+ADHD-HI 与 TD+ADHD-C 的患儿就诊年龄偏小。2.2三组患儿始发抽动障碍的年龄及YGTSS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3在SNAP-Ⅳ量表注意缺陷子项目评分中,TD+ADHD-I与TD+ADHD-C两组评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数值较TD+ADHD-HI组评分值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三组患儿排序为:TD+ADHD-I=TD+ADHD-C>TD+ADHD-HI;在 SNAP-Ⅳ量表多动/冲动子项目评分中,TD+ADHD-HI与TD+ADHD-C两组评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数值较TD+ADHD-I组评分值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三组患儿评分为TD+ADHD-HI=TD+ADHD-C>TD+ADHD-I。该数值分布是由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本身疾病的特点所决定的。2.4在本研究回顾性调查TD+ADHD患儿始发病时,由于受到时间等客观条件及患儿家长(法定监护人)记忆等主观条件的影响,未能调查出TD+ADHD患儿始发为何种疾病,因此不能得出相应结论。结论:1抽动障碍大多以单独而非共病的形式出现,并且男性患儿的患病比例要大于女性患儿2抽动障碍严重程度:与单纯TD患儿相比,TD+ADHD患儿在YGTSS评分总分及描述心理状态的损害率方面分值更高,抽动障碍病情更加严重,但是其发病年龄及抽动障碍严重程度不受ADHD亚型的影响,其中影响其抽动障碍严重程度的因素,很有可能是当TD患儿共患ADHD后,与之伴随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关;3就诊年龄:在TD+ADHD患儿组中,TD+ADHD-HI与TD+ADHD-C患儿的就诊年龄明显小于TD+ADHD-I患儿。可推知TD+ADHD-HI与TD+ADHD-C患儿在临床中,外向型的心理行为问题更加明显,因此更早地前来医院就诊;4 YGTSS评分值与SNAP-Ⅳ总分值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线性相关关系,今后可建立其他相关关系模型,研究YGTSS评分值与SNAP-Ⅳ总分值之间的关系,并深入探讨该两者之间的临床意义。研究二:“静心止动方”治疗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肝热炽证)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探索“从心论治”抽动障碍为主,分析“静心止动方”治疗“心肝热炽证”TD与TD+ADHD患儿在抽动障碍病情方面的临床疗效差异;进一步分析“静心止动方”对于共病患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效果,从而为临床治疗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提供一定的临床思路。方法:将单纯TD患儿与TD+ADHD患儿治疗前后进行对比,分析“静心止动方”治疗该两组“心肝热炽证”患儿抽动障碍的差异;将TD+ADHD患儿自身前后进行对比,分析“静心止动方”在治疗其抽动障碍(心肝热炽证)为主的同时,对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情的治疗效果。结果:1“静心止动方”治疗“心肝热炽证”单纯TD与TD+ADHD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治疗单纯TD疗效更加显着(P<0.05)。2“静心止动方”能够明显缓解两组“心肝热炽证”患儿急躁易怒、胸闷/憋气、口腔溃疡、睡眠问题、口干喜饮、咽红、咽部异物感、大便干结等中医症状体征(P<0.01)。3“静心止动方”在治疗“心肝热炽证”抽动障碍为主的同时,TD+ADHD组患儿整体SNAP-Ⅳ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静心止动方”治疗“心肝热炽证”单纯TD与TD+ADHD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治疗单纯TD疗效更加显着;并且对该两组患儿相关的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2在该研究中,对于大多数共患ADHD的“心肝热炽证”TD患儿来说,“静心止动方”不但能有效地改善其抽动障碍的临床症状,而且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加重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在抽动障碍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后,可再对其尚未改善的多动症状进行干预,可为临床治疗TD共患ADHD提供很好的临床思路。
赵俊秀[8](2018)在《ADHD患儿注意瞬脱特征与抑制控制功能损害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与健康儿童注意瞬脱特征及其抑制控制特征的差异;探讨ADHD儿童和健康儿童注意瞬脱特征的年龄发展趋势;分析注意瞬脱特征与抑制控制缺陷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收集了118名ADHD儿童和年龄性别匹配的264名健康对照组儿童,使用RSVP范式进行重复测量实验设计。1.采用2(分组)×7(T2位置)混合实验设计检测注意瞬脱特点,并探究两组儿童之间的差异;2.采用5(年级)×7(T2位置)混合实验设计分别对两组内不同年级儿童的注意瞬脱发展变化特点进行比较;3.采用3(亚型)×7(T2位置)混合实验设计,评估不同亚型ADHD儿童注意瞬脱特征;4.对既完成注意瞬脱任务,也同时完成了Go/No-go任务及Stroop任务的30名ADHD组儿童与30名对照组儿童抑制控制功能特点进行研究,并对注意瞬脱任务及抑制控制任务的表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ADHD组对T1和T2的识别正确率普遍低于对照组(p=0.000<0.001),两组被试注意瞬脱效应最大时正确率差异不显着(p=0.230>0.05),下降幅度差异不显着(p=0.847>0.05),但对照组从注意瞬脱中恢复更快(p=0.005<0.01)。2.随着年级提高,正常健康儿童受注意瞬脱影响越来越小(F=15.689,p<0.001),ADHD组儿童各年级则无明显变化(F=2.308,p>0.05)3.注意缺陷型ADHD对P4之后的探测刺激追踪正确率显着低于混合型ADHD(p<0.05),且该亚型注意瞬脱最大幅度时并非某个点,而是持续一段时间,受注意瞬脱影响更大。4.ADHD组被试反应抑制功能表现更差,反应抑制能力强的个体在注意瞬脱任务中对识别探测刺激识别正确率更高(p<0.05),为注意瞬脱与反应抑制能力存在联系提供了行为学方面的证据。5.ADHD患儿在SNAP-IV量表评定中症状越严重,其在抑制控制功能任务(GNG)中表现出所需反应时间越长。结论1.相比对照组儿童,ADHD患儿受注意瞬脱影响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恢复速度慢。不同亚型ADHD注意瞬脱特征存在差异,各年级间未发现渐进性变化,随着年级提高,受注意瞬脱的影响未见减弱。2.与对照组儿童相比,ADHD患儿抑制控制功能较差。对两组儿童抑制控制功能和注意瞬脱特征研究发现二者存在相关性。3.患儿注意力不足以及多动冲动的症状严重度对抑制控制功能的反应时指标影响显着。
李晓兰,买合甫来提·坎吉[9](2014)在《两亚型ADHD儿童视听觉状态调节能力与反应抑制能力特点》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Go/NoGo任务,并选择1秒、4秒和8秒三种刺激时间间隔作为高中低三种激活水平,考察两亚型ADHD儿童在视听两种感官通道上的状态调节能力与反应抑制能力特点。研究发现:(1)ADHD-C型与ADHD-I型儿童在视觉和听觉感官通道均存在状态调节能力与反应抑制能力的缺损。(2)只有在视觉通道上,ADHD-C型与ADHD-I型儿童之间表现出了认知能力缺损上的差异,即ADHD-C型儿童的反应抑制能力缺损更严重,ADHD-I型儿童的状态调节能力缺损更严重。(3)两亚型ADHD儿童在视听觉感官通道上的反应抑制能力都不受刺激激活状态的影响,说明ADHD儿童的状态调节能力并不是比反应抑制能力更为核心的缺损。
李晓兰[10](2014)在《两亚型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反应抑制能力特点》文中研究说明自Barkley(1997)提出反应抑制能力的缺损是ADHD儿童核心缺损的观点,关于ADHD儿童反应抑制能力特点的研究就一直备受瞩目。Barkley将反应抑制分为三个方面,即优势反应抑制、反应停止、干扰控制。由于多数研究从某一方面考察ADHD儿童的反应抑制能力,本研究则全面考察ADHD儿童在这三个方面的特点。由于视觉和听觉是信息加工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研究考察ADHD儿童在这两种感官通道上的认知能力。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以及DSM-Ⅳ有关亚型的分类标准,本研究最终筛选出混合型儿童(ADHD-C)25名、注意力缺损型儿童(ADHD-I)22名以及与ADHD儿童相匹配的正常儿童28名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分别研究两亚型ADHD儿童在视听两种感官通道上反应抑制能力各方面的特点。研究一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Go/NoGo任务,考察两亚型ADHD儿童在视觉和听觉感官通道上优势反应抑制能力特点。研究二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Stop Signal任务,考察两亚型ADHD儿童在视觉和听觉感官通道上反应停止能力特点。研究三主要通过视觉呈现经典色词Stroop任务和听觉呈现颜色物体Stroop任务,考察两亚型ADHD儿童在视觉和听觉感官通道上干扰控制能力特点。结果发现:ADHD-C型儿童与ADHD-I型儿童在视觉和听觉感官通道的优势反应抑制能力和状态调节能力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别,且在视觉感官通道上,ADHD-C型儿童与ADHD-I型儿童的优势反应抑制能力及状态调节能力存在差别;ADHD-C型儿童与ADHD-I型儿童在视觉和听觉感官通道的反应停止能力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别,但两亚型ADHD儿童之间不存在差别;ADHD-C型儿童与ADHD-I型儿童在视觉和听觉感官通道的干扰控制能力与正常儿童不存在差别;在听觉感官通道上,ADHD儿童的反应速度与正常儿童不存在差别。综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ADHD-C型与ADHD-I型儿童在视觉和听觉感官通道均存在反应抑制能力的缺损且不受被试激活状态的影响。在视觉感官通道上,ADHD-C型儿童的优势反应抑制能力缺损较ADHD-I型儿童严重。(2)两亚型ADHD儿童的反应停止能力在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通道都存在缺损,且ADHD-C型与ADHD-I型儿童的反应停止能力在两种感官通道上都不存在差异。(3)两亚型ADHD儿童的干扰控制能力在视听两种感官通道都不存在缺损。(4)两亚型ADHD儿童在视觉和听觉感官通道均存在状态调节能力缺损。在视觉感官通道上,ADHD-I型儿童的状态调节能力缺损较ADHD-C儿童严重。但在听觉感官通道上未表现出这种特点。(5)ADHD儿童在听觉感官通道上的反应速度不存在落后,说明其在听觉感官通道上的反应执行能力不存在缺损。
二、两种亚型ADHD儿童的反应抑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亚型ADHD儿童的反应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肾虚肝亢证)的中医体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诊断标准 |
3.3 病例标准 |
3.4 测评工具 |
3.5 调查方法 |
3.6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的中医体质分布 |
4.3 ADHD(肾虚肝亢证)不同亚型患儿的体质特征 |
4.4 ADHD(肾虚肝亢证)不同病程患儿的体质特征 |
4.5 ADHD(肾虚肝亢证)不同病情患儿的体质特征 |
4.6 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体质的SNAP-IV评分、CGAS评分及病程评分特征 |
讨论 |
1 中医体质研究 |
1.1 体质研究概况 |
1.2 小儿体质研究概况 |
2 ADHD发病与小儿体质关系 |
3 ADHD(肾虚肝亢证)病理机制与小儿体质关系 |
3.1 ADHD(肾虚肝亢证)患儿的体质分析 |
3.2 ADHD(肾虚肝亢证)的平和质特征分析 |
3.3 ADHD(肾虚肝亢证)的阴虚质特征分析 |
3.4 ADHD(肾虚肝亢证)的气郁质特征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ADHD的西医研究概况 |
2 ADHD的中医研究概况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理论探讨及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理论溯源 |
3 病因病机 |
4 中医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ADHD病因研究 |
3 ADHD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4 ADHD现代诊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和实验研究 |
研究一 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对ADHD患儿临床疗效及相关血清指标的影响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研究二 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对SHR大鼠行为学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血清一氧化氮及褪黑素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ADHD相关发病机制 |
2.1.1 神经递质 |
2.1.2 氧化应激 |
2.1.3 大脑解剖结构 |
2.2 ADHD相关因素 |
2.2.1 遗传因素 |
2.2.2 环境因素 |
2.2.3 营养状态 |
2.2.4 其他因素 |
2.3 ADHD评估与诊断 |
2.3.1 ADHD评估 |
2.3.2 ADHD诊断 |
2.4 ADHD治疗 |
2.4.1 ADHD药物治疗 |
2.4.2 ADHD非药物治疗 |
2.5 总结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材料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1.2 分组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血样收集 |
3.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2.3 ELISA的实验步骤 |
3.3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ADHD组与对照组儿童血清NO、MT水平及NO/MT的比较研究 |
4.3 不同亚型之间血清NO、MT水平及NO/MT的比较研究 |
4.4 ADHD儿童中家族史与血清NO、MT水平及NO/MT关系的比较研究 |
4.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智力特征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 |
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
2.学业成绩 |
3.智力结构 |
(四)研究综述 |
1.关于WISC-Ⅳ的结构及性能的相关研究 |
2.关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相关研究 |
3.关于儿童智力结构与其学业成绩关系的相关研究 |
4.以往研究总结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工具 |
(四)数据管理与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一)ADHD儿童的智力水平及与正常儿童的比较 |
(二)ADHD儿童内部智力结构特征及与正常儿童的比较 |
1.ADHD儿童一般能力指数及认知效率指数特点及与正常儿童的比较 |
2.ADHD儿童四个指数因子结构特点及与正常儿童的比较 |
3.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WISC-Ⅳ内部分测验的比较 |
(三)ADHD儿童韦氏智力结构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
1.ADHD儿童韦氏智力结构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2.ADHD儿童韦氏智力结构对学业成绩的预测性分析 |
四、讨论 |
(一)ADHD儿童有其独有的智力结构特征 |
1.ADHD儿童与正常发育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认知缺陷 |
2.ADHD儿童认知效率低下,加工速度迟缓 |
(二)ADHD儿童WISC-Ⅳ智力结构特征与学业成绩的预测关系 |
1.言语理解指数对ADHD儿童语文成绩具有预测作用 |
2.加工速度指数对ADHD儿童的数学成绩影响显着 |
(三)研究局限 |
1.研究样本 |
2.研究设计 |
五、结论与教育建议 |
(一)结论 |
(二)教育建议 |
1.转变ADHD 儿童的教学指导方式,提高ADHD 儿童整体学业水平 |
2.合理采取各种有效康复治疗措施 |
3.提高普校教师融合教育素养,为ADHD儿童创建良好学习环境 |
4.改善家庭环境氛围,促进ADHD儿童身心良好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康纳斯行评定量表(教师用表) |
附录 B SNAP-Ⅳ 医生用表 |
致谢 |
(5)工作记忆训练在ADHD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一:不同亚型ADHD患儿临床症状与工作记忆、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研究二:计算机化工忆记忆训练实验程序 |
1.设计原理 |
2.实验工具 |
3.工作记忆训练程序实现 |
研究三:工作记忆训练、药物及父母培训对ADHD临床效果的比较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工作记忆训练在ADHD治疗中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6)ADHD与ASD儿童执行功能及心理理论的比较和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关于ADHD与 ASD儿童执行功能研究的文献综述 |
1.2.1 执行功能 |
1.2.2 ADHD与 ASD儿童的执行功能研究 |
1.3 关于ADHD与 ASD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
1.3.1 心理理论 |
1.3.2 ADHD与 ASD儿童的心理理论研究 |
1.4 ADHD儿童与ASD儿童的分型研究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1.7 研究假设 |
1.8 研究思路 |
2 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任务 |
2.2.1 执行功能任务 |
2.2.2 心理理论任务 |
2.3 实验流程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三组儿童执行功能任务结果对比 |
3.2 三组儿童心理理论任务结果对比 |
3.3 三组儿童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相关分析 |
3.4 基于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ADHD儿童与ASD儿童的执行功能任务表现 |
4.2 ADHD儿童与ASD儿童的心理理论任务表现 |
4.3 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
4.4 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角度下的儿童分类 |
4.5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横断面调查及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概述 |
2 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
3 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机制 |
4 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医学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名认识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中医对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横断面调查研究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终止标准 |
7 研究方案 |
二、临床调查结果 |
1 患儿一般资料调查分析 |
2 病情调查分析 |
三、总结及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病情分析 |
四、结论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研究二:“静心止动方”治疗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肝热炽证)临床疗效研究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终止标准 |
7 研究方案 |
二、临床疗效研究结果 |
1 患儿一般资料调查分析 |
2 “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抽动障碍病情的差异 |
3 “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TD+ADHD组患儿SNAP-Ⅳ量表评分值的差异 |
三、总结及讨论 |
1 患儿一般资料调查分析 |
2 “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抽动障碍病情的差异 |
3 “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TD+ADHD组患儿SNAP-Ⅳ量表评分值的差异 |
4 讨论 |
5 安全性指标分析 |
6 静心止动方“从心论治”抽动障碍及其共患病的中医理论分析 |
四、结论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录1 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 |
附录2 基于中医证候的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医师填写) |
附录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查量表父母版(SNAP-Ⅳ) |
附录4 Conners多动指数评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ADHD患儿注意瞬脱特征与抑制控制功能损害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ADHD注意瞬脱及抑制控制特征的研究趋势 |
1.3 研究假设 |
1.4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研究背景 |
2.1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概述 |
2.1.1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定义 |
2.1.2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分类 |
2.1.3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
2.1.4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影响因素 |
2.2 注意瞬脱概述 |
2.2.1 注意瞬脱的概念及研究范式 |
2.2.2 ADHD患儿注意瞬脱相关研究 |
2.2.3 注意瞬脱的理论依据 |
2.3 抑制控制概述 |
2.3.1 抑制控制概念及研究范式 |
2.3.2 ADHD患儿抑制控制功能损害的相关研究 |
2.3.3 ADHD患儿抑制控制功能损害的脑机制研究 |
2.4 ADHD患儿注意瞬脱特征与抑制控制缺陷特征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ADHD组 |
3.1.2 健康对照组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工具 |
3.3.1 临床评估 |
3.3.2 认知功能测试 |
3.4 实验流程 |
3.5 质量控制 |
3.5.1 预实验 |
3.5.2 组织实施 |
3.6 统计方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
4.2 两组儿童注意瞬脱特征组间的比较结果 |
4.3 ADHD组和对照组儿童注意瞬脱持续时间 |
4.4 对照组不同年级儿童的注意瞬脱特征 |
4.5 ADHD组不同年级儿童的注意瞬脱特征 |
4.6 ADHD组不同亚型注意瞬脱特征比较 |
4.7 ADHD组和对照组儿童抑制控制功能评估指标的差异 |
4.8 两组儿童注意瞬脱特征与抑制控制特征之间的相关分析 |
4.9 ADHD患儿症状严重程度与注意瞬脱及抑制控制功能的相关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注意瞬脱特征的组间比较 |
5.2 两组儿童注意瞬脱特征的年级差异 |
5.3 不同ADHD亚型之间的注意瞬脱特征比较 |
5.4 ADHD患儿与对照组儿童抑制控制特征的组间比较 |
5.5 ADHD患儿与对照组儿童注意瞬脱与抑制控制特征的研究 |
5.6 ADHD患儿症状严重度与注意瞬脱及抑制控制特征的相关研究 |
5.7 创新性与局限性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SNAP-IV父母评定量表 |
附录2 注意瞬脱测试实验演示图 |
附录3 Go/No-go测试任务演示图 |
附录4 注意瞬脱实验记录表 |
致谢 |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
(9)两亚型ADHD儿童视听觉状态调节能力与反应抑制能力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提出 |
2 实验一 视觉 Go /NoGo 实验 |
2. 1 方法 |
2. 1. 1 被试 |
2. 1. 2 实验设计与材料 |
2. 1. 3 数据分析 |
2. 2 结果 |
2. 2. 1 平均反应时与反应的变异性 |
2. 2. 2 虚报错误率与漏报错误率 |
2. 3 讨论 |
3 实验二 听觉 Go /No - Go 实验 |
3. 1 方法 |
3. 1. 1 被试 |
3. 1. 2 实验设计与材料 |
3. 1. 3 数据分析 |
3. 2 结果 |
3. 2. 1 平均反应时与反应的变异性 |
3. 2. 2 虚报错误率与漏报错误率 |
4 综合讨论 |
5 结论 |
(10)两亚型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反应抑制能力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
1.1.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概述 |
1.1.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致病因素 |
1.1.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理论模型 |
1.2 反应抑制 |
1.2.1 反应抑制概述 |
1.2.2 反应抑制的研究范式 |
1.3 有关 ADHD 儿童的反应抑制研究 |
1.3.1 优势反应抑制能力研究 |
1.3.2 反应停止能力研究 |
1.3.3 干扰控制能力研究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
2.1 问题提出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内容与假设 |
2.3.1 研究内容 |
2.3.2 研究假设 |
2.4 研究意义 |
2.4.1 理论意义 |
2.4.2 实践意义 |
3 研究一 优势反应抑制能力研究 |
3.1 实验一 视觉优势反应抑制能力实验 |
3.1.1 实验目的 |
3.1.2 研究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讨论 |
3.2 实验二 听觉优势反应抑制能力实验 |
3.2.1 实验目的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结果与分析 |
3.2.4 讨论 |
4 研究二 反应停止能力研究 |
4.1 实验三 视觉反应停止能力实验 |
4.1.1 实验目的 |
4.1.2 研究方法 |
4.1.3 结果与分析 |
4.1.4 讨论 |
4.2 实验四 听觉反应停止能力实验 |
4.2.1 实验目的 |
4.2.2 研究方法 |
4.2.3 结果与分析 |
4.2.4 讨论 |
5 研究三 干扰控制能力研究 |
5.1 实验五 视觉干扰控制能力实验 |
5.1.1 实验目的 |
5.1.2 研究方法 |
5.1.3 结果与分析 |
5.1.4 讨论 |
5.2 实验六 听觉干扰控制能力实验 |
5.2.1 实验目的 |
5.2.2 研究方法 |
5.2.3 结果与分析 |
5.2.4 讨论 |
6 综合讨论 |
6.1 两亚型 ADHD 儿童在视听觉感官通道上的优势反应抑制能力特点 |
6.2 两亚型 ADHD 儿童在视听觉感官通道上的反应停止能力特点 |
6.3 两亚型 ADHD 儿童在视听觉感官通道上的干扰控制能力特点 |
7 结论与教育建议 |
7.1 结论 |
7.2 教育建议 |
8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8.1 创新之处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后记 |
四、两种亚型ADHD儿童的反应抑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肾虚肝亢证)的中医体质特征研究[D]. 张馥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邓家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血清一氧化氮及褪黑素水平研究[D]. 龙雪蓉. 吉林大学, 2021(01)
- [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智力特征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 王超.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工作记忆训练在ADHD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李纪迎.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6]ADHD与ASD儿童执行功能及心理理论的比较和分型[D]. 夏榕.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7]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横断面调查及临床疗效研究[D]. 孙云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ADHD患儿注意瞬脱特征与抑制控制功能损害的相关研究[D]. 赵俊秀.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9]两亚型ADHD儿童视听觉状态调节能力与反应抑制能力特点[J]. 李晓兰,买合甫来提·坎吉. 中国特殊教育, 2014(07)
- [10]两亚型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反应抑制能力特点[D]. 李晓兰. 新疆师范大学, 2014(01)
标签:adhd论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论文; 工作记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