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建造高质量的CATV光纤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刘晨霞[1](2021)在《光纤链路高稳定射频频率传递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代计量中,时间频率是可以测量的最为精密和准确的物理量。射电望远镜阵列,原子钟比对以及包括我国的北斗系统在内,均需要高稳定的射频频率信号。如何将原子钟参考信号高稳定地分发给远端用户成为时频领域研究热点。传统的基于卫星频率传递由于受到大气中的电磁干扰,系统传递稳定度只能靠长期对采集数据做平均来获得,长期稳定度受限在10-15量级。随着原子频标稳定度的不断提升,基于卫星的频率传递技术显得力不从心。基于光纤的频率传递技术突破了卫星频率传递技术的指标瓶颈,频率传递长期稳定度至少提升3个量级,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大陆级别的光纤链路内高稳定频率传递。长距离光纤链路内噪声累积将严重恶化频率信号传递稳定度,系统内各项噪声的理论分析对频率传递方案设计以及提高频率传递稳定度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光纤链路内高稳定射频频率传递技术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围绕着射频传递系统噪声计算、多节点射频信号分发以及超长距离射频信号传递等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射频信号传递稳定度随着光纤距离加长而恶化的问题,分析了基于长距离光纤的射频传递系统时延不对称性,收发端光电器件噪声,频率源残余相噪以及光纤链路中级联光放大器噪声对射频传递稳定度的影响。并对长距离射频传递系统的双向时延不对称以及强度噪声影响的信噪比进行了理论建模与量化计算。激光器相对强度噪声以及色散对系统短期稳定度尤其重要,系统长期稳定度受限于温度变化。噪声理论研究对长距离高稳定射频传递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针对多个远端用户对同一射频参考信号的应用需求,提出并设计了基于光纤环型网络的多节点稳定射频信号分发方案。系统内仅包含单个激光源,信号对色散的影响不敏感。该方案实现了光纤环网内任意节点的稳定射频信号分发,并且具有可拓展性。对该方案在实验室100 km光纤链路中进行了实验验证,未补偿信号的相位抖动为1.87 rad,经过相位噪声补偿后,两个远端节点的2.4 GHz射频信号相位抖动降为0.024 rad与0.027 rad,相位抖动抑制因子达到70。该项研究成果对多基地雷达以及望远镜天线阵列具有应用价值。3.针对光纤内射频信号传递系统的高稳定度与低成本化需求,设计并优化了基于被动补偿法的点对点稳定射频传递方案。优化后的实验方案消除了混频器非线性效应和后向散射噪声对系统带来的影响。系统内仅包含两套电光和光电转换设备,降低了系统成本。对该系统在广州和北京地区埋地光纤链路中进行了实验方案验证。其中北京地区埋地100 km光纤链路中,补偿后的射频传递稳定度为6.3×10-14@1 s和5.0×10-17@104 s,这个结果要优于系统参考的铷原子钟的稳定度近两个数量级。本部分工作内容也是世界上首次将被动补偿射频传递系统在埋地光纤链路中进行性能测试,对该系统的实用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针对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对长距离射频信号稳定传递的应用需求,设计了基于双锁相环的点对点稳定射频传递方案。该实验系统发端的锁相混频接收模块对经长距离光纤传递后的信号进行高质量接收与频率转换,收端的锁相环不仅提升了传递信号的信噪比而且内置的高稳晶振有效提升了系统的短期稳定度。在实验室内千公里光纤链路以及埋地光纤链路中对系统性能进行了测试。千公里光纤内射频传递稳定度达到8.2×10-14@1 s和7.9×10-17@104 s。除此之外,对千公里光纤链路中传递的射频信号的信噪比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得的结果一致。
施晓锋,林鸿标[2](2020)在《通信运营商光纤网络与小区智能化建设的融合探讨》文中指出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带动下,通信运营商光纤网络的发展十分迅速,网络建设也逐渐成熟,为小区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间接提升了小区智能化水平,为小区用户营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为此,对通信运营商光纤网络与小区智能化建设的融合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进一步加快小区智能化建设速度,提高网络服务质量。
高兴凯[3](2020)在《光纤网络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广播电视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纤网络传输技术作为有线电视领域比较先进的传输技术,具有传输距离长、通信容量大、抗感染性能好等优点,大量应用于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中。本文首先对光纤网络传输技术进行简要概述,然后论述了将光纤网络传输技术应用于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的意义及具体运用,以期促进我国广播电视网络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李磊[4](2020)在《面向半实物仿真的远程网络化框架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实物仿真技术可替换真实环境或是设备实现真实、可靠的仿真验证,在设备设计、研制、交付等不同阶段都起到关键作用。目前新型装备的研制和测试过程中对于半实物仿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分系统在设计和研制初期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半实物仿真框架,这样传统单一的仿真计算机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远程、网络化的高性能仿真中心已经被工业部门提上日程。半实物仿真需要接入部分实物形成闭环仿真回路,实时性是建立半实物仿真的前提条件,所以实现远程网络化的半实物仿真的关键是构建一种低延时、高可靠性、高带宽的远距离通信网络完成仿真过程中的通信。本文综合分析了半实物仿真技术的远程网络化需求,以及光纤通道技术,提出了基于光纤网络构建的远程半实物仿真网络框架。根据实际项目需求和设计要求提出了构建远程仿真网络的光纤低延时接口设备和光纤路由设备的总体设计方案。面对低延时需求和真实半实物仿真的接口信号,在光纤低延时接口设备上通过不同的接收方式实现信号采集。针对RS485总线、低速IO等10Mbps以下的低速信号采用采样/重构的方式来实现稳定低延时的信号传输。针对多种传输协议100Mbps以上的LVDS总线通信信号,设计并实现LVDS多协议模块通过协议解析/转发的方式实现信号传输。同时根据信号的采集传输方式不同,设计了一种混合光纤路由协议,实现半实物仿真接口信号在光纤网络上的低延时传输,其中通过流模式和帧模式分别传输低速接口信号和高速LVDS接口信号。在此光纤路由协议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光纤路由设备,首先,采用配置映射的方式实现低速信号的低延时路由分发,然后,详细分析了数据帧长度与传输延时的关系,设计了适应不同协议LVDS信号传输的光纤网络数据帧HWIL-OFN(Hardware In The Loop Simulation-Optical Fiber Network,应用于半实物仿真的光纤网络数据帧),来实现LVDS数据的低延时路由分发。实际测试表明,本设计所研制的光纤低延时接口设备和光纤路由均满足设计要求,可实现高速、稳定和低延时的远程半实物仿真网络框架。文中还采用OPNET网络仿真软件验证了本文设计的光纤网络协议在延时方面相较于标准FC网络具有明显优势。
陆洋[5](2018)在《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工程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宽带接入网是计算机科学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重点与关键。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通信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用户对网络质量的需求逐渐提高,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的兴起也给网络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宽带接入网依然是通信网发展的瓶颈之一,选用适当的接入网技术高效地进行宽带接入网的建设部署是解决如今所面临问题的关键。本文围绕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展开实践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综述宽带接入网技术的总体发展状况,分析在工程实践中合理运用接入网技术的必要性;概述了宽带接入技术架构,对宽带接入网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多种宽带接入技术在传输效率、传输方式、部署成本、建设环境等方面的特性;(2)分析研究了FTTH技术的典型方案和部署原则,从网络结构对FTTH接入方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OLT、ONU和ODN的功能和具体的部署策略,分析说明了FTTH所适用的应用场景;通过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建模,提出了基于GPON的FTTH接入技术的多种建设方案模型;(3)基于GPON的FTTH接入技术,根据用户应用需求设计实现了淮阴师范学院两个校区的宽带接入方案,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接入层OLT、BRAS设备、网管系统、双机热备和光猫的部署。详细阐述了工程施工可行性、施工方法及施工验收测试结果。
赵佳亮[6](2019)在《有线电视网络组合接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如何将 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和 EOC(Ethernet Over Cable)技术应用于黑龙江有线电视网络的接入,并以更先进的技术实现传统HFC(Hybrid Fiber Coaxial)网的双向接入,使有线电视网络能够实现电视广播和有线网络为主的两类主要的业务,为黑龙江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智能网络互联业务提供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本文针对有线电视网络接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入手,首先详细了解了有线电视网络及其接入技术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国内外有线电视网络接入技术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进行了部署。然后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HFC、EPON和EOC等单一有线电视接入网的相关技术及其各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为课题研究方向提供了选择空间。接着针对单一接入技术存在的缺陷问题,介绍了现阶段采用的一些解决缺陷问题的有线电视接入网的组合接入技术,同时也对相关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中提炼出了组合接入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其存在的问题,对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针对前面单一和组合接入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分析了一种基于EPON、EOC和ASON(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的组合接入技术。并对该组合技术的实用性进行了研究,并以黑龙江省有线电视网络接入为例,详细介绍了黑龙江省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络规划,重点介绍了黑龙江省有线电视网络城区网络的总体结构,提出了网络结构规划。网络的每一级都有一个详细的计划。最后对网络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测试,介绍了黑龙江省广播电视网设计完成后的传输指标分析和整体性能分析,介绍了可以开展的新业务,并对网络性能进行了测试。同时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于推动我国有线电视网络接入技术的发展具有实用价值,对于我国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推动我国进行三网融合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梁瑶[7](2019)在《通信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作为通信网络的建设基础,传输网络承载着多项基础业务,电力系统中的各项基础业务能否安全可靠的运行,主要取决于传输网络能否提供充足的容量。因此,通过对传输网络的优化,能够有效促进电网实现智能化。现阶段,为了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并实现电力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某市电业局不断提升其行政管理效率,并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而要想确保该体系始终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必须构建一套高效、安全的传输网络。这样既有助于电力网络服务能力的增强,也可以使电力的生产质量与效率得到提升,并为某市电力的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在本文中,作者根据某市电力通信设施当前的状况,基于现有的网络资源,对当前主流的电力通信传输技术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性能的优势与劣势,接着选取了与某市电力通信相适应的传输模式,在确保既有资源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进行网络传输设计,以促进某市电力系统更好更快的发展。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详细梳理了某市电力通信网络现行的传输结构,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如光纤物理网络结构不完善、接入网传输设备存在严重的老化现象等,同时定量估算了某市电力承载业务(如语音、数据等)的分布及需求,进而使得传输容量的规划具有了相应的理论依据。第二,以完善某市电力通信传输网络为目标,深入探究了当前主流的有线传输技术,如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波分复用)等,从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接入灵活性的角度出发,分析比选了主流无线通信,并为公众移动网络、数字微波、集群与卫星通信创设了相应的使用场景,同时按照传输网络的不同段落,通过相关的传输技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传输体系,进而使某市电力通信传输规划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第三,基于对核心传输技术的研究,并与某市电力通信传输网络当前的状况及其业务需求相结合,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思路,即“以业务流为经、传输区域为纬”。同时,对于骨干传输网这种有线传输来说,其传输介质需要以光纤为主、微波为辅,并逐步替代以高压线路电力载波为基础的传输方式;接着针对汇聚层面,制定了涵盖公众移动网络、光纤传输以及中低压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控制器)在内的汇聚方案,以期促进生产业务的顺利开展;此外,针对接入网层面,采取了集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纤网络)、公众移动网络和低压PLC于一体的组网方式。
刘温良[8](2019)在《基于EPON的智慧校园接入网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认为为了满足广大师生通过校园网获取多元化数字资源的要求,校园信息化正面临着网络的升级改造,实现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变。数字化校园是构建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信息、资源信息到应用信息的数字化。基于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实现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校园信息化资源,实现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和信息安全体系的功能。本文通过智慧校园的基础网络建设中引进EPON网络技术的案例,阐述EPON网络技术适用于中大型智慧校园基础网络,更好满足智慧校园对基础网络的需求。文章首先对智慧校园EPON网络和传统的局域网进行了比较,指出传统局域网在校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简单介绍了 EPON的发展,对EPON网络技术要点展开论述,介绍了 EPON的系统关键技术和组网关键技术;最后通过校园案例实际,从系统建设要求、方案设计和项目管理实施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论述EPON是适合校园接入网络的先进宽带接入技术。本文重点论述了智慧校园EPON光纤网络系统设计与应用。通过对校园的行政办公区、教学区、宿舍区、校园无线网络以及安防物联网等多个功能区域和业务系统进行详细分析,形成需求分析报告,然后进行网络详细规划设计和设备选型;项目管理及实施过程中,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规范,在保证安全前提下,注重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实现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管控;并对实施中的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包括设备安装、光缆线缆施工、机房建设以及系统测试和调试,实现项目设计要求和预定目标。文章通过EPON在校园网络建设的应用,简化校园网络复杂程度,降低网络运行维护难度,又极大提升了网络容量,解决了传统局域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在智慧校园的EPON网络建设中,最大限度发挥光纤网络的优势,充分体现无源光网络的优势,网络建设满足系统需求,并为后期发展预留了提升空间。
邓建伟[9](2017)在《现代光纤网络中的光进铜退技术方案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固定宽带的平均速率较低,跟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2017年第二季度我国固定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为14.11Mbps,全球排名仅134名。其中约有40%宽带用户还在使用铜缆接入,平均下载速率仅为2.5Mbps。而光纤接入的宽带速率可达100Mbps,因此改造铜缆网络是提高平均速率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铜缆和光纤技术理论,设计出四种光纤网络架构,并以其平均带宽、成本等指标为参考,总结出PON最适合铜缆改造。另以PON为理论依据,从承载网、OLT、ODN、业务开通等各环节进行设计和优化。首先分析出目前光纤接入承载网的缺点,设计出三种光纤承载网模型,并从网络保护能力、故障切换时间做出测算,总结出各承载网方案的优缺点。并通过计算总带宽、最终个人分配带宽、人口密度以及渗透率等参数,给出OLT布局的最佳方案。依据功率衰减和带宽分配原理,结合测算出的多种ODN光衰值和网速,总结出ODN组网最佳方式。另外,关于铜缆改造后新业务开通效率低下的问题,从开通时间及各环节效率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快速业务开通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某小区进行了光进铜退工程改造,并比较分析和评价改造前后网络各项指标。本文提出的光进铜退技术方案对铜缆接入网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钱丽苹[10](2013)在《杭州富阳苋浦路住宅区FTTH接入网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发展,网上的新业务层出不穷,特别是风靡一时的大型网络游戏、视频点播、会议电视等业务,人们对网络接入宽带的需求正在持续不断地增加;根据有关数据分析,未来3年用户平均宽带需求将超过12M,传统的接入方式将不能满足宽带的需求。相较于其它有线、无线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无论在宽带容量上还是网络覆盖距离方面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随着低成本GPO、EPON接入技术的踊跃浮现和迅速发展,加之光纤光缆自身成本的快速下降,众多运营商网络接入光纤化的梦想将得以实现。在市场和技术的合力作用下,可以预测FTTH即将进入一个大规模商用的崭新时代。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无源光网络的FTTH技术,讨论了FTTH光纤到户的系统架构和解决方案,同时以具体单项小区接入工程为实例,实现光纤到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阐述了EPON无源光网络的发展历程和系统结构,并介绍了由此延伸出的新技术-FTTH。2.通过对不同宽带接入技术的比较分析,得出FTTH技术较优越,同时设计了最优的FTTH接入方案。3.根据选定的最优FTTH接入方案,分别从设备系统、配线系统、干线系统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方案设计。4.依照既定的FTTH方案设计,通过具体工程项目为实例,以实际工程实现设计方案,并投入使用。5.通过振铃音测、100BASE-T端口测试、PON光接口测试检测工程实际使用情况。6.具体说明在工程项目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如何建造高质量的CATV光纤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建造高质量的CATV光纤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1)光纤链路高稳定射频频率传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纤稳定频率信号传递研究背景 |
1.2 光纤稳定频率信号传递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稳定频率系统基础理论 |
2.1 频率标准分类及其基本原理 |
2.1.1 石英晶体频标 |
2.1.2 原子频标 |
2.2 频率稳定度计量 |
2.2.1 频域表征 |
2.2.2 时域表征 |
2.2.3 频域与时域表征之间的关系 |
2.3 频率准确度计量 |
2.4 频率稳定度的主要测量方法 |
2.4.1 比相法 |
2.4.2 差拍法 |
2.4.3 频差倍增法 |
2.4.4 双混频时差法 |
2.5 稳定频率传递技术路线 |
2.5.1 被动补偿法 |
2.5.2 主动补偿法 |
2.6 频率传递系统稳定度的评估方法 |
2.6.1 环回法 |
2.6.2 双系统法 |
2.6.3 搬运钟法 |
2.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光纤链路稳定射频信号传递理论研究 |
3.1 光纤链路传递时延及时延抖动 |
3.1.1 单向传递时延及时延抖动 |
3.1.2 双向双波长传递时延差及时延差抖动 |
3.2 光纤色散导致的稳定度恶化 |
3.2.1 色散系数的温度敏感性 |
3.2.2 激光器频率漂移 |
3.3 信噪比对传递稳定度的影响 |
3.3.1 电光调制深度 |
3.3.2 强度噪声 |
3.4 频率源残余相噪对传递稳定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环型光纤网络多点射频传递研究 |
4.1 射频传递系统拓扑结构 |
4.2 基于环型光纤网点对多点射频传递系统 |
4.2.1 实验原理 |
4.2.2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点对点稳定射频传递研究 |
5.1 基于被动补偿法的点对点稳定射频传递系统 |
5.1.1 实验原理与测试结果 |
5.1.2 优化系统实验原理 |
5.1.3 优化系统测试与结果 |
5.2 基于双锁相环的点对点稳定射频传递系统 |
5.2.1 实验原理 |
5.2.2 实验验证与结果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通信运营商光纤网络与小区智能化建设的融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小区智能化建设内涵与意义 |
2 通信运营商光纤网络与小区智能化建设的融合问题 |
2.1 光纤网络配线建设不合理 |
2.2 末端光纤点位设置不科学 |
2.3 光纤网络系统建设问题 |
3 通信运营商光纤网络与小区智能化建设的融合策略 |
3.1 优化光纤网络配线方案 |
3.2 强化主干光纤点的纤芯规划 |
3.3 积极推进智能小区数字宽带建设 |
4 结束语 |
(3)光纤网络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光纤网络传输技术概述 |
(1)双绞线阶段。 |
(2)电缆与双绞线阶段。 |
(3)光纤传输阶段。 |
2 将光纤网络传输技术应用于广播电视网络中的意义 |
2.1 传输迅速、传输容量大 |
2.2 远距离传输,能耗小 |
2.3 抗干扰性能好,寿命长 |
3 光纤网络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中的具体运用 |
3.1 广电网络采用HFC宽带数据网 |
3.2 基于光纤PON与HFC网络叠加的技术改造 |
3.3 采用1 550 nm光纤组网技术 |
3.4 选择星型组网模式分配用户网络 |
4 结语 |
(4)面向半实物仿真的远程网络化框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半实物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远程网络化半实物仿真系统研究现状 |
1.2.3 光纤通道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整体方案设计 |
2.1 远程网络化半实物仿真网络框架需求分析 |
2.2 远程点到点通信方案设计 |
2.2.1 远程点到点通信功能要求 |
2.2.2 远程点到点通信技术指标 |
2.2.3 远程点到点通信需求分析 |
2.2.4 光纤低延时接口设备方案 |
2.3 远程网络化通信方案设计 |
2.3.1 远程网络化通信功能要求 |
2.3.2 远程网络化通信技术指标 |
2.3.3 远程网络化通信需求分析 |
2.3.4 光纤路由设备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件设计 |
3.1 远程网络化半实物仿真网络框架硬件总体设计 |
3.2 光纤接口设计 |
3.2.1 光纤通道硬件设计方案分析 |
3.2.2 光模块选择和阻抗匹配设计 |
3.2.3 高速收发器设计 |
3.3 串行总线及IO通信接口设计 |
3.4 LVDS接口设计 |
3.4.1 LVDS技术概述 |
3.4.2 LVDS接口设计方案分析 |
3.4.3 LVDS接口电路设计 |
3.4.4 LVDS接口PCB设计原则 |
3.5 千兆以太网接口设计 |
3.5.1 相关协议概述 |
3.5.2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
3.5.3 以太网口通信逻辑设计 |
3.6 存储电路接口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纤网络协议及软件设计 |
4.1 远程网络化半实物仿真网络框架光纤网络协议设计 |
4.1.1 标准FC协议分析 |
4.1.2 半实物仿真网络框架光纤网络协议层设计 |
4.1.3 半实物仿真网络框架光纤网络帧设计 |
4.2 光纤低延时接口设备通道A设计 |
4.2.1 串行总线转光纤方案分析 |
4.2.2 串行总线及IO通信模块 |
4.2.3 光纤通道控制模块 |
4.3 光纤低延时接口设备通道B设计 |
4.3.1 LVDS收发模块 |
4.3.2 LVDS多协议模块 |
4.3.3 光纤通道帧处理模块 |
4.4 光纤路由软件设计 |
4.4.1 映射模块 |
4.4.2 路由模块 |
4.4.3 配置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仿真与测试分析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光纤模块测试 |
5.3 光纤低延时接口设备测试 |
5.3.1 通道A测试 |
5.3.2 通道B测试 |
5.4 光纤路由测试 |
5.4.1 光纤路由延时测试 |
5.4.2 千兆以太网功能测试 |
5.5 网络模拟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工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宽带接入技术的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互联网宽带接入关键技术研究 |
2.1 宽带接入技术架构 |
2.2 ADSL接入技术 |
2.2.1 ADSL技术特点与性能 |
2.2.2 ADSL接入方式 |
2.2.3 ADSL调制原理 |
2.2.4 ADSL接入在信息化小区的应用 |
2.3 光纤接入技术 |
2.3.1 光纤接入方式的特点与结构 |
2.3.2 PON技术结构与特点 |
2.3.3 EPON接入技术 |
2.3.4 GPON接入技术 |
2.3.5 EPON与 GPON的对比 |
2.3.6 光纤接入技术在信息化小区的应用 |
2.4 HFC接入技术 |
2.4.1 CATV网络简介 |
2.4.2 HFC宽带接入技术 |
2.5 几种有线接入技术的比较 |
2.6 无线接入技术 |
2.6.1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分类 |
2.6.2 无线接入技术的优势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PON的 FTTH接入方案分析 |
3.1 基于GPON的 FTTH网络结构 |
3.2 基于GPON的 FTTH部署规划 |
3.2.1 OLT部署 |
3.2.2 ONT/ONU部署 |
3.2.3 ODN部署 |
3.3 FTTH场景方案模型 |
3.3.1 新建多层住宅方案模型 |
3.3.2 新建高层住宅方案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PON的 FTTH接入技术工程实践 |
4.1 淮阴师范学院FTTH接入方案设计 |
4.1.1 网络拓扑结构及设计思路 |
4.1.2 接入层OLT |
4.1.3 BRAS设备 |
4.1.4 网管系统 |
4.1.5 双机热备部署方案 |
4.1.6 设备面板 |
4.1.7 光猫 |
4.2 宽带线路工程实施 |
4.2.1 宽带线路工程概况 |
4.2.2 工程施工方案 |
4.2.3 分布施工方法 |
4.3 宽带线路工程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有线电视网络组合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 |
2.1 宽带接入网技术 |
2.2 HFC 技术 |
2.2.1 HFC网络简述 |
2.2.2 HFC网络结构 |
2.3 PON技术 |
2.3.1 EPON技术 |
2.3.2 GPON技术 |
2.3.3 PON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2.4 EOC技术 |
2.4.1 EOC概述 |
2.4.2 EOC技术原理 |
2.5 ASON技术 |
2.5.1 ASON概述 |
2.5.2 ASON特点 |
2.6 小结 |
第3章 组合接入技术 |
3.1 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1.3 设计原则、目标及技术指标 |
3.2 CMTS与CableModem组合 |
3.3 EPON与LAN组合 |
3.4 EPON与EOC组合 |
3.5 组合技术比较 |
3.6 三组合技术创新 |
3.7 小结 |
第4章 EPON+EOC+ASON技术组合网络实践 |
4.1 系统设计 |
4.1.1 系统设计背景 |
4.1.2 系统设计目标 |
4.1.3 组合设计比较 |
4.1.4 组合设计结构 |
4.2 组合设备配置 |
4.3 组合速率估算 |
4.4 光损耗估算 |
4.5 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对象 |
5.1.1 测试要求 |
5.1.2 测试实施 |
5.2 测试注意事项 |
5.3 测试结果 |
5.3.1 系统功能测试 |
5.3.2 系统性能测试 |
5.3.3 系统运行测试数据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通信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现状及需求分析 |
2.1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络现状 |
2.2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需求分析 |
2.2.1 规模及数据划分 |
2.2.2 业务带宽计算 |
2.3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存在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关键传输技术研究 |
3.1 同步数字传输技术 |
3.1.1 同步数字传输概念及特点 |
3.1.2 同步数字传输网络关键技术 |
3.2 TD-LTE技术 |
3.2.1 TD-LTE组网架构 |
3.2.2 TD-LTE关键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应用研究 |
4.1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设计目标及原则 |
4.1.1 某市电力系统传输网设计目标 |
4.1.2 某市电力系统传输网建设原则 |
4.2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技术应用研究 |
4.2.1 SDH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
4.2.2 TD-LTE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
4.3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基于EPON的智慧校园接入网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智慧校园EPON网络和局域网的比较 |
1.3 本文创新应用 |
1.4 文章结构 |
第二章 EPON关键技术介绍 |
2.1 PON介绍 |
2.1.1 EPON |
2.1.2 GPON |
2.2 EPON系统关键技术 |
2.2.1 MPCP和LLID |
2.2.2 测距技术 |
2.2.3 ONU自动注册 |
2.2.4 突发接收技术 |
2.2.5 动态带宽分配(DBA)技术 |
2.3 EPON系统组网关键技术 |
2.3.1 QinQ技术 |
2.3.2 多业务承载技术 |
2.3.3 QoS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慧校园EPON网络系统设计 |
3.1 校园基本情况 |
3.1.1 校园主要功能区 |
3.1.2 校园网络现状 |
3.2 智慧校园及基础网络建设要求 |
3.2.1 智慧校园建设要求 |
3.2.2 基础网络建设要求 |
3.3 EPON网络设计 |
3.3.1 设计原则 |
3.3.2 网络规划总体设计 |
3.3.3 光纤网络详细设计 |
3.3.4 设备清单配置及设备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慧校园EPON网络系统的项目管理及应用 |
4.1 项目管理要点 |
4.1.1 风险和安全管理 |
4.1.2 进度管理 |
4.1.3 质量管理 |
4.1.4 成本控制 |
4.1.5 项目管理的其它要素 |
4.2 项目实施主要工序和流程 |
4.2.1 项目管理团队组建 |
4.2.2 项目现场勘察及深化设计 |
4.2.3 项目进场施工及管理 |
4.2.4 项目试运行 |
4.2.5 项目竣工验收及移交 |
4.2.6 项目保修 |
4.3 EPON网络系统的应用及实施 |
4.3.1 设备安装 |
4.3.2 光缆线缆施工 |
4.3.3 机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
4.3.4 系统调试与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现代光纤网络中的光进铜退技术方案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铜缆技术 |
1.2.1 铜缆技术的简介 |
1.2.2 铜缆技术的不足之处 |
1.2.3 铜缆技术改造的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光纤技术组网方案选择 |
2.1 现代光纤技术简述 |
2.1.1 LAN技术的基本原理 |
2.1.2 PON技术的基本原理 |
2.2 改造光纤网络综述 |
2.2.1 网络改造目标 |
2.2.2 可行性分析 |
2.2.3 方案设计方法及模型 |
2.3 光纤网络方案设计 |
2.3.1 基于LAN技术光纤到楼的方案设计 |
2.3.2 基于LAN技术光纤到户的方案设计 |
2.3.3 基于PON技术光纤到楼的方案设计 |
2.3.4 基于PON技术光纤到户的方案设计 |
2.3.5 各组网方案对比及结论 |
2.4 总结 |
第3章 PON+FTTH网络系统设计 |
3.1 设计整体思路 |
3.1.1 系统主要网元 |
3.1.2 设计步骤 |
3.2 技术标准的选择 |
3.3 光纤承载网改造设计 |
3.3.1 承载网的介绍 |
3.3.2 组网方案设计 |
3.4 OLT布局设计 |
3.4.1 OLT设备性能选择 |
3.4.2 OLT的两种选址设计方案及对比 |
3.4.3 OLT覆盖半径能力计算 |
3.5 ODN网络设计 |
3.5.1 一级ODN方案 |
3.5.2 二级ODN方案 |
3.5.3 ODN保护方案探讨 |
3.6 PON系统端口设计 |
3.6.1 PON光纤损耗计算 |
3.6.2 PON系统端口设计 |
第4章 光进铜退之后的宽带开通优化设计 |
4.1 铜缆业务开通的存在问题 |
4.2 光纤业务开通优化设计方案 |
4.3 结论 |
第5章 光进铜退改造实例 |
5.1 改造前基本情况 |
5.2 光纤承载网改造 |
5.3 光纤接入网改造方案 |
5.4 成本预算 |
5.5 改造前后测试对比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杭州富阳苋浦路住宅区FTTH接入网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光纤通信的发展与现状 |
1.1.1 光纤通信的特点 |
1.1.2 光通信发展史 |
1.1.3 光纤通信发展的现状 |
1.2 无源光网络的入网优势与发展趋势 |
1.3 FTTH在无源光网络中的应用 |
1.3.1 FTTH在国内外的发展 |
1.3.2 FTTH的优势及应用 |
1.4 本文的工作安排 |
第2章 FTTH的系统组成及解决方案 |
2.1 无源光网络系统组成 |
2.1.1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
2.1.2 无源光网络(EPON)的基本原理 |
2.1.3 EPON的协议模型 |
2.1.4 EPON上下行工作原理 |
2.2 FTTH解决方案 |
2.2.1 FTTH点到点的解决方案 |
2.2.2 FTTH点到多点的解决方案 |
2.3 EPON的FTTH技术与xDSL技术、LAN技术主要性能指标比较 |
2.4 EPON形成的产业链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FTTH接入网工程方案设计 |
3.1 FTTH接入网工程系统总体方案 |
3.1.1 FTTH接入网测距和延时补偿技术 |
3.1.2 FTTH接入网动态宽带分配 |
3.2 FTTH接入网线路总体方案设计 |
3.3 FTTH接入网小区布线 |
3.3.1 FTTH接入网工作区子系统 |
3.3.2 FTTH接入网配线子系统 |
3.3.3 FTTH接入网干线子系统 |
3.3.4 FTTH接入网设备间子系统 |
3.4 FTTH接入网络设计 |
3.4.1 FTTH接入网络结构 |
3.4.2 FTTH接入网宽带设计 |
3.4.3 FTTH接入网IP地址划分 |
3.4.4 FTTH接入网QOS保证方案 |
3.5 FTTH接入网光功率计算 |
3.5.1 语音数据光通道损耗估算 |
3.5.2 CATV光功率预算 |
3.6 FTTH接入网ODN设置 |
3.7 FTTH接入网运营维护管理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FTTH接入网工程实现 |
4.1 FTTH接入网设备选型及设备特性 |
4.1.1 OLT设备 |
4.1.2 ONU设备 |
4.2 FTTH接入网光缆布放 |
4.2.1 光缆布放及纤芯匹配 |
4.2.2 光缆选型及主要技术指标 |
4.2.3 光缆线敷设安装及施工要求 |
4.3 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
4.3.1 机房设备布置 |
4.3.2 机房设备、铁架安装设计及要求 |
4.3.3 机房环境及楼层负荷要求 |
4.3.4 用户端设备安装工艺要求 |
4.3.5 设备电源要求 |
4.3.6 工程防火措施 |
4.4 IPTV和CATV业务实现 |
4.5 工程性能总结 |
4.6 FTTH接入网工程概况 |
4.6.1 FTTH接入网工程概述 |
4.6.2 FTTH接入网工程规模 |
4.7 FTTH接入网测试结果 |
4.7.1 振铃音测试结果 |
4.7.2 100BASE-T端口测试 |
4.7.3 PON光接口指标测试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如何建造高质量的CATV光纤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纤链路高稳定射频频率传递研究[D]. 刘晨霞.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通信运营商光纤网络与小区智能化建设的融合探讨[J]. 施晓锋,林鸿标. 数字通信世界, 2020(10)
- [3]光纤网络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中的应用[J]. 高兴凯. 西部广播电视, 2020(02)
- [4]面向半实物仿真的远程网络化框架设计与实现[D]. 李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5]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工程实践研究[D]. 陆洋.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6]有线电视网络组合接入技术研究[D]. 赵佳亮. 吉林大学, 2019(03)
- [7]通信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D]. 梁瑶. 吉林大学, 2019(03)
- [8]基于EPON的智慧校园接入网系统设计及应用[D]. 刘温良. 厦门大学, 2019(02)
- [9]现代光纤网络中的光进铜退技术方案及应用[D]. 邓建伟. 苏州大学, 2017(04)
- [10]杭州富阳苋浦路住宅区FTTH接入网的设计与实现[D]. 钱丽苹.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