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苯苄唑凝胶治疗婴儿花斑癣22例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敬先[1](2017)在《常见儿童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文中认为儿童真菌性皮肤病占儿童皮肤病的0.5%10.0%,男性多于女性。常见的儿童浅表性真菌性皮肤病有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真菌病及花斑糠疹。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头癣的治疗采用以口服药为主的综合疗法;体股癣、手足癣及花斑糠疹以局部治疗为主;不同临床类型的甲真菌病其治疗方法亦有不同。常用于儿童真菌性皮肤病的口服抗真菌剂有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及氟康唑。
孔宇虹[2](2016)在《香柏酊外用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客观评价香柏酊对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确立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外用药治疗的研究规范;通过动物实验及药敏实验探讨香柏酊对脂溢性皮炎治疗的作用机理。通过测定香柏酊有效成分含量进行质量监控。为外用中药制剂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研发和推广奠定基础。2方法临床研究部分:采用完全随机平行对照单盲的方法对符合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入选标准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阳性对照组36例以及阴性对照组18例。三组分别外用香柏酊、联苯苄唑溶液以及安慰剂,治疗期间均使用统一发放的洗发液,隔日洗头1次,每组均每日早晚各涂药1次,疗程为4周。治疗期间,患者均需保证规律作息,饮食清淡。分别于用药0天、14±3天、28-1-3天,痊愈者停药后28±3天进行访视,对访视节点中患者的靶皮损拍照,并且记录红斑程度、靶皮损面积、鳞屑程度、瘙痒程度以及脂溢程度积分,评价各组疗效。并于用药第28-1-3天进行靶皮损真菌学镜检或培养,评价真菌学疗效。实验研究部分:①抗炎实验:取30只小鼠,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10只,在右耳外耳廓分别外涂香柏酊、哈西奈德以及生理盐水,采用二甲苯外涂建立右耳外耳廓炎性肿胀模型,通过观察耳片肿胀度(.两只耳片重量差值),.评价各组抗炎疗效:②止痒实验:取30只小鼠,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1 0只,各组将右后腿剃毛后外涂香柏酊、苯海拉明以及生理盐水,将剃毛处擦伤后以浓度递增的方式外涂磷酸组织胺,建立小鼠瘙痒模型,以小鼠舔右后腿时磷酸组织胺总量为致痒阈,观察各组的止痒疗效;③抑菌实验:动物实验:取豚鼠30只,采用连续7天涂菌法建立豚鼠皮肤马拉色菌感染模型,后采用自身对照法将药物外涂于感染马拉色菌的豚鼠背部皮肤,实验共分为4组,即治疗组(采用香柏酊外用)、阳性对照组(联苯苄唑溶液外用)、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外用)以及空白对照组(不外用药物),分别观察连续用药4天与连续用药7天时(随机分组,每组15只),各组的培养菌落数和真菌学治愈率。体外药敏实验;采用浓度稀释法分别检测香柏酊及联苯苄唑溶液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④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香柏酊有效成分槲皮苷及α-香附酮的含量,从而进行药物质控。3结果临床研究部分:符合方案集中各组治疗4周后,香柏酊组36例,痊愈5例,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愈显率44.44%,总有效率为88.89%;联苯苄唑组35例,痊愈2例,显效5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愈显率20.0%,总有效率68.57%:安慰剂组16例,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3例,无效12例,愈显率6.25%,总有效率25.0%。经统计学比较,三组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各组间疗效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疗效比较:香柏酊组>联苯苄唑组>安慰剂组。治疗4周后,各组症状积分(靶皮损面积、红斑、鳞屑、脂溢以及瘙瘁)均较治疗前有一定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鳞屑及瘙痒方面的改善程度,香柏酊组明显优于联苯苄唑组(P<0.05),其余各症状两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证明香柏酊和联苯苄唑溶液的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在真菌清除率方面,三组疗效差异显着(P<0.01),香柏酊组和联苯苄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香柏酊组=联苯苄唑组>安慰剂组。实验研究部分:在小鼠耳廓炎性肿胀实验中证实,香柏酊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其作用与哈西奈德溶液相当(P>0.05);在小鼠致痒实验中证实,香柏酊具有较好的止痒作用,其作用与苯海拉明溶液相当(P>0.05);马拉色菌感染豚鼠抑菌实验证实,香柏酊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连续用药7天疗效明显优于4天,但疗效不及联苯苄唑(P<0.05),香柏酊连续用药4天真菌学治愈率为26.67%,连续用药7天真菌学治愈率为60%,而联苯苄唑的这一数据分别为53.33%和93.33%;香柏酊的最小抑菌浓度为70mg/ml,联苯苄唑溶液的最小抑菌浓度为78.125 μg/ml。经测定,香柏酊中有效成分槲皮苷的含量为0.1050mg/ml, α-香附酮的含量为0.0147mg/ml。4结论香柏酊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总疗效优于联苯苄唑溶液,在抑制鳞屑及缓解瘙痒等方面效果均优于联苯苄唑。香柏酊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和止痒效果,抗炎作用与哈西奈德溶液相当,止痒疗效与苯海拉明相当,对糠秕马拉色菌具有良好的抑菌疗效。
刘科峰[3](2012)在《微生物和中药对马拉色菌的抑菌性研究、临床效果分析及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马拉色菌是一种常驻于人体和温血动物皮肤表面的嗜脂性酵母类真菌,人体感染后会引起花斑癣、溢脂性皮炎和头皮屑、银屑病、马拉色菌毛囊炎、特应性皮炎等很多皮肤疾病。目前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主要是使用化学合成药物,疗效一般且毒副作用大。为了解决上述疾病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马拉色菌的生物学基础、马拉色菌的拮抗菌、中药对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马拉色菌拮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验证,并对马拉色菌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马拉色菌的生物学基础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本地区引起相关皮肤疾病的主要是糠秕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通过对这三种马拉色菌培养条件优化,其结果为,糠秕马拉色菌:单硬脂酸甘油酯2.5g,花生油40mL,葡萄糖40g,蛋白胨10g,酵母浸膏2.0g,吐温-600.5mL,氯霉素0.5g,放线菌酮0.5g;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为4天。合轴马拉色菌:单硬脂酸甘油酯3.0g,花生油40mL,葡萄糖40g,蛋白胨10g,酵母浸膏2.0g,吐温-600.5mL,氯霉素0.5g,放线菌酮0.5g;培养温度32℃;培养时间为7天。球形马拉色菌:单硬脂酸甘油酯2.5g,花生油40mL,葡萄糖40g,蛋白胨10g,酵母浸膏2.0g,吐温-600.5mL,氯霉素0.5g,放线菌酮0.5g;培养温度32℃;培养时间为4天。(2)对马拉色菌的拮抗菌、中药对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土壤中分离出3株对糠秕马拉色菌有一定拮抗作用的木霉,体外实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中药抑制马拉色菌效果较为明显,实验以贝母、南星、蛇床子、白癣皮、生姜为配药的“复方贝母酊”抑制马拉色菌效果较好。5味中药及其混合物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对糠秕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的MIC测定结果可以看出:①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效果要强于水提取物的抑菌效果;②生姜的提取物抑菌效果要强于其它四种中药单体;③五种中药合剂的抑菌效果要明显强于单味中药的抑菌效果。(3)对马拉色菌拮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验证。中药合剂运用到临床治疗相关皮肤病上面,并与口服及外用抗真菌药物相比较,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中药合剂外用治疗花斑癣,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中药合剂外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与对照组疗效相当,中药合剂外用真菌清除率与对照组一致(P>0.05),但中药外用无毒副作用。(4)对开封及周边地区近三年马拉色菌相关疾病进行了流行病学回顾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马拉色菌感染性疾病逐渐增多,门诊患者大约每年增加1%,马拉色菌感染和患病的轻重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皮脂分泌过多、多汗、环境湿热、年龄因素、食物因素、生活条件、免疫功能改变等。
卢秋桃,苏玉珠,陈伟兰[4](2011)在《联苯苄唑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分析联苯苄唑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方法全面查阅国内外近二十年与联苯苄唑相关文献并作出归纳,结果对联苯苄唑的临床应用进展及不良反应报道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结论联苯苄唑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可进一步推广使用。
陈信生[5](2011)在《香莲制剂外用治疗足癣的临床研究及评价指标的构建》文中提出背景皮肤真菌病是皮肤性病学科主要内容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浅部真菌病又是皮肤真菌病的重要组成和主要内容,浅部真菌病包括头癣、手足癣、体股癣、外阴念珠菌病等。其中足癣、股癣、外阴念珠菌病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这些疾病常易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是皮肤病性病防治工作的难题。西医治疗足癣有局部治疗、系统治疗方案。采用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是常用方案,此疗法具有方便、经济、无毒副作用等特点,易于被患者所接受。不足之处是对部分患者难以达到满意疗效,单纯局部治疗疗效欠佳、复发率高(50%—80%)。口服抗真菌西药治疗浅部皮肤真菌病虽有一定疗效,但相对于外用药,价格昂贵,且对肝肾功能有毒副作用,临床使用依从性差。外治法仍是治疗浅表皮肤真菌病的主要方法,中医药外用治疗足癣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中医药外用治疗足癣等体表皮肤粘膜真病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缺乏严格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样本量小、缺乏多中心的研究,同时疗效的判定客观性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评价用中药香莲制剂外用治疗足癣1个月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在此过程归纳和完善外用药物治疗足癣的评价指标,构建外用治疗足癣的评价平台。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设计了前瞻性、随机、单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1个月药物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价,疗效评价指标为痊愈率、临床症状评分、真菌清除率、复发率、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靶皮损的照片、费用效果比,安全性指标为不良反应、血压、脉搏、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通过文献调研,专家问卷,并结合本次临床试验,归纳足癣的疗效评价指标,构建疗效评价平台。结果停药2周后进行评价,中药香莲制剂痊愈率为55.8%,临床有效率为98.77%,真菌阴转率76.92%,3个月后复发率为17.24%,生活质量评分呈线性下降,与对照组特比奈芬乳膏相比差异均无显着性。痊愈率、临床症状评分、真菌清除率、复发率、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靶皮损的照片、费用效果比,安全性指标均是外用药(或方案)治疗足癣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结论中药香莲制剂是一种外用治疗足癣安全有效的药物,疗效相当于西药特比奈芬乳膏。中药香莲外洗和外搽的治疗方法可以作为一种中医外用治疗足癣的方案进行推广。本研究构建的疗效评价指标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反映外用药物或方案治疗足癣的技术参数,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平台和借鉴。
刘磊,张玉萍[6](2008)在《联苯苄唑乳膏治疗皮肤、黏膜浅部真菌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联苯苄唑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72例和对照组91例,治疗组外用联苯苄唑乳膏,1次/d,连续应用2周,对照组外用酮康唑霜,用法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80.81%,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为58.24%和75.82%,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苯苄唑乳膏治疗皮肤、黏膜浅部真菌病临床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
刘士瑞[7](2008)在《联苯苄唑曲安奈德乳膏治疗体股癣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联苯苄唑曲安奈德乳膏对治疗体股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体股癣患者60例,随机双盲给予试验药(联苯苄唑曲安奈德乳膏)和对照药(市售1%联苯苄唑乳膏,商品名“孚琪”) ,进行4周的治疗观察。在各时间观察点对试验药和对照药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在用药2周与用药1周、停药2周与用药2周相比,前后疗效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2、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用药1周、用药2周、停药2周的症状/体征改善百分率及总疗效相比,两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3、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用药1周的真菌镜检阴转率、真菌培养阴转率、真菌学清除率相比,两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4、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用药1周、用药2周的红斑改善百分率相比,两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用药后使患者瘙痒消失所用时间的比较,两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1、联苯苄唑曲安奈德乳膏为高效广谱的抗真菌药物,耐药罕见,其嗜脂特性助于药物在皮肤角质层中滞留更久,可持续高浓度发挥药效。外用治疗炎症性浅表真菌皮肤病,每日用药1次即可。治疗体股癣疗程一般为2周,用药2周与用药1周、停药2周与用药2周相比,前后疗效有显着性差异。2、联苯苄唑曲安奈德乳膏与1%联苯苄唑乳膏(孚琪)在临床疗效、总疗效、真菌学疗效上相比,两组无显着性差异。3、联苯苄唑曲安奈德乳膏较1%联苯苄唑乳膏(孚琪)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能够更快的消除红斑和瘙痒。4、联苯苄唑曲安奈德乳膏安全性好,试验组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且不良反应未经特殊处理很快消失。试验组中无患者在用药后较用药前出现生化检查的异常。
廖承成[8](2007)在《百部酊、土槿皮酊治疗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百部与土槿皮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的外用中药,本课题主要目的在于观察和对比百部与土槿皮治疗由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病,如花斑癣、脂溢性皮炎、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的差异。为筛选出对于马拉色菌有良好抑制作用的中药,进行初步试验。方法:临床观察并选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马拉色菌性皮肤病共90人(花斑癣患者24例、脂溢性皮炎患者54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12例),随机分为三组(百部酊治疗组30例、脂溢性皮炎31例、阳性药对照组29例)临床单盲观察疗效。阳性药对照组使用2%酮康唑洗剂(采乐,西安杨森公司生产),药敏试验部分,检测百部、土槿皮两种中药不同制剂(60%酊剂其中生药浓度为100mg/ml、免煎剂)的抑菌度(MIC值)。结果:1治疗结果:采乐洗剂、土槿皮酊和百部酊对于治疗花斑癣、脂溢性皮炎和马拉色菌毛囊炎均有一定疗效。在治疗四周后,结果如下:百部酊治疗花斑癣患者8例,治疗4周时,痊愈1例,显效1例、好转3例、无效3例,临床痊愈率12.50%(1/8)临床有效率为62.5%(5/8),治疗脂溢性皮炎患者共18例,痊愈1例,显效4例、好转7例、无效6例,临床痊愈率5.55%(1/18),有效率66.67%(12/18);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共4例,痊愈0例,显效1例、好转1例、无效2例,临床痊愈率0.00%(0/4),有效率50.00%(2/4)。土槿皮酊治疗花斑癣患者7例,治疗4周时,痊愈1例,显效3例、好转3例、无效0例,临床痊愈率14.28%(1/7)有效率为100%(7/7),治疗脂溢性皮炎患者共20例,痊愈6例,显效7例、好转4例、无效3例,临床痊愈率30.00%(6/20),有效率85.00%(17/20),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共4例,痊愈1例,显效1例、好转1例、无效1例,临床痊愈率25.00%(1/4),有效率75.00%(3/4)。采乐洗剂治疗花斑癣患者7例,治疗4周时,痊愈2例,显效3例、好转2例、无效0例,临床痊愈率28.57%(2/7)有效率为100%(7/7),治疗脂溢性皮炎患者共17例,痊愈6例,显效6例、好转3例、无效2例,临床痊愈率35.29%(6/17),有效率88.23%(15/17)。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共5例,痊愈1例,显效2例、好转0例、无效2例,临床痊愈率20.00%(1/5),有效率60%(3/5)。土槿皮酊治疗组和采乐洗剂对照组在治疗4周时临床和真菌学的痊愈率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百部酊与土槿皮酊和采乐洗剂在治疗4周时临床和真菌学检查有差异P<0.05。2药敏结果:药敏试验中测定土槿皮及百部对马拉色菌的MIC值。药敏试验中测定土槿皮的MIC值为10%(10mg/mL),百部未见明显抑制马拉色菌的生长的作用。3结论:百部酊在治疗对于马拉色菌无明显抑制作用,在高浓度情况下均不出现抑制,在使用4周后对于治疗作用明显弱于土槿皮及采乐洗剂。土槿皮酊对于马拉色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MIC值土槿皮的MIC值为10%10mg/mL。花斑癣连续使用4周、脂溢性皮炎、马拉色菌毛囊炎连续使用4周后有较好的疗效。疗效与采乐洗剂无明显差异。
夏志刚[9](2006)在《中药外用治疗马拉色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与药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开发中药治疗马拉色菌性皮肤病的新局面,观察香柏波治疗花斑癣和头皮脂溢性皮炎的疗效,并筛选有效的抑制马拉色菌生长的中药。 方法:临床观察部分选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及纳入观察标准的花斑癣患者40例、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75例,花斑癣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对照组),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对照组、安慰剂组)临床单盲观察疗效。对照组使用2%酮康唑洗剂(采乐,西安杨森公司生产),安慰剂组使用洗发剂基质(苏州日用化工品公司生产)。药敏试验部分,测定升麻、菊花、苦参、炙百部、柴胡、侧柏叶、香附、皂刺、荆芥、土槿皮、花椒、防风、薄荷等单味中药以及中药复方(香柏波成分)的抑菌度(MIC值)。 结果: 1.共治疗40例花斑癣患者,其中治疗组21例,对照组19例,在1周时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痊愈率为47.6%(对照组为57.8%,P>0.05),真菌学痊愈率为57.1%(对照组为63.1%,P>0.05);在2周时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痊愈率为85.7%(对照组为73.7%,P>0.05),真菌学痊愈率为95.2%(对照组为89.5%,P>0.05)。 2.共治疗75例头皮脂溢性皮炎患者,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安慰剂组15例。 治疗4周时:治疗组的红斑症状有效率为78.9%与对照组(38.9%)及安慰剂组(14.2%)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鳞屑症状有效率为76.7%与对照组(58.6%)无明显差异(P>0.05),上述二组与安慰剂组(26.7%)有显着性差异(P<0.01);瘙痒症状症状有效率为68.2%与对照组(59.1%)无明显差异(P>0.05),上述二组与安慰剂组(20.0%)有显着性差异(P<0.01);油腻程度改善有效率为69.6%与对照组(69.6%)无明显差异(P>0.05),上述二组与安慰剂组(20.0%)有显着性差异(P<0.01);总疗效有效率为73.3%与对照组(56.6%)无明显差异(P>0.05),上述二组与安慰剂组(20.0%)有显着性差异(P<0.01)。 3.药敏试验中测定升麻的MIC值为20%(20mg/mL),苦参的MIC值为10%(10mg/mL),侧柏叶的MIC值为5%(5mg/mL),香附的MIC值为15%(15mg/mL),土槿皮的MIC值为5%(5mg/mL),菊花、百部、柴胡、皂刺、荆芥、防风、花椒、薄荷未见明显抑制马拉色菌的生长的作用,香柏波组分的混合液未见明显抑制马拉色菌生长的作用,但是在去除百部后可以抑制马拉色菌的生长,其MIC值为10%(10mg/mL)。 结论:
李莉,周再高,曾抗[10](2002)在《联苯苄唑凝胶治疗婴儿花斑癣22例临床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分析1%联苯苄唑凝胶治疗婴儿花斑癣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2例婴儿花斑癣患者采用外用1%联苯苄唑凝胶治疗2周,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外用1%联苯苄唑凝胶2周后,总有效率达到90.91%,真菌清除率达到86.36%。结论联苯苄唑凝胶治疗婴儿花斑癣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二、联苯苄唑凝胶治疗婴儿花斑癣22例临床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苯苄唑凝胶治疗婴儿花斑癣22例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见儿童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简介] |
1 头癣 |
1.1 临床特点 |
1.1.1 白癣 |
1.1.2 黑点癣 |
1.1.3 黄癣 |
1.1.4 脓癣 |
1.2 实验室检查 |
1.2.1 真菌直接镜检 |
1.2.2 真菌培养 |
1.2.3 滤过紫外线灯 (Wood灯) 检查 |
1.3 诊断 |
1.4 治疗 |
1.4.1 系统治疗 |
1.4.1. 1 灰黄霉素 |
1.4.1. 2 特比萘芬 |
1.4.1. 3 伊曲康唑 |
1.4.1. 4 氟康唑 |
1.4.2 局部治疗 |
1.4.2. 1 搽 |
1.4.2. 2 洗 |
1.4.2. 3 剃 |
1.4.2. 4 消 |
2 甲真菌病 |
2.1 临床表现 |
2.1.1 浅表白斑型甲真菌病 (SWO) |
2.1.2 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 (DLSO) |
2.1.3 近端甲下型甲真菌病 (PSO) |
2.1.4 甲板内型甲真菌病 (EO) |
2.1.5 全甲毁损型甲真菌病 (TDO) |
2.1.6 念珠菌性甲床炎和甲沟炎 |
2.2 实验室检查 |
2.3 诊断 |
2.4 治疗 |
2.4.1 系统治疗 |
2.4.1. 1 特比萘芬 |
2.4.1. 2 伊曲康唑 |
2.4.1. 3 氟康唑 |
2.4.2 局部治疗 |
2.4.2. 1 5%阿莫罗芬搽剂 |
2.4.2. 2 8%环吡酮胺甲涂剂 |
2.4.2. 3 10%艾氟康唑 |
2.4.2. 4 Tavaborole (5%) |
3 光滑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 |
3.1 手足癣 |
3.1.1 临床表现 |
3.1.1. 1 足癣 |
3.1.1. 2 手癣 |
3.1.2 诊断依据 |
3.1.3 治疗 |
3.1.3. 1 局部治疗 |
3.1.3. 2 全身治疗 |
3.1.3. 3 联合治疗 |
3.2 体股癣 |
3.2.1 临床表现 |
3.2.2 诊断 |
3.2.3 治疗 |
4 花斑糠疹 |
4.1 临床特征 |
4.2 实验室检查 |
4.3 诊断 |
4.4 治疗 |
4.4.1 系统治疗 |
4.4.2 局部治疗 |
5 小结 |
(2)香柏酊外用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脂溢性皮炎的认识与治疗概述 |
1 古代文献对脂溢性皮炎的论述 |
1.1 病名释义 |
1.2 病因病机探讨 |
1.3 治疗方药 |
2 现代中医对脂溢性皮炎的内服药物治疗 |
2.1 近现代名家诊治经验 |
2.2 临床观察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脂溢性皮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 皮脂溢出 |
1.2 马拉色菌感染因素 |
1.3 微量元素 |
1.4 精神、神经因素 |
1.5 免疫因素 |
1.6 其他因素 |
2 脂溢性皮炎的治疗 |
2.1 全身治疗 |
2.2 局部治疗 |
2.3 物理治疗 |
2.4 胶原蛋白 |
2.5 其他 |
3 脂溢性皮炎的实验研究进展 |
3.1 马拉色菌相关实验研究 |
3.2 脂溢性皮炎相关动物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
1 中医外治法的概念 |
2 中医外治法在脂溢性皮炎中的应用 |
2.1 古代医家对脂溢性皮炎外治法的记载 |
2.2 近年来脂溢性皮炎外治法的研究概况 |
2.3 香柏酊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3.4 研究病例的终止 |
3.5 研究病例的剔除 |
3.6 合并用药处理 |
3.7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3.8 不良反应处理方案、报告 |
4 研究方法 |
4.1 基本研究方法 |
4.2 研究药物 |
4.3 用药方法 |
4.4 观察疗程及时间 |
4.5 观察指标 |
5 疗效判定 |
5.1 皮损症状指标疗效判断 |
5.2 综合疗效评价 |
6 统计方法 |
6.1 统计分析数据集 |
6.2 统计方法 |
7 结果 |
7.1 病例基本情况 |
7.2 临床疗效数据 |
7.3 复发 |
7.4 不良反应 |
8 小结 |
9 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香柏酊抗炎实验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二节 香柏酊止痒实验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三节 香柏酊抑菌实验 |
1 动物实验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小结 |
2 体外抑菌实验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判读 |
2.4 小结 |
3 讨论 |
第四节 香柏酊有效成分测定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药物成分的质量标准研究 |
2.1 药品名称 |
2.2 处方 |
2.3 制法 |
2.4 性状 |
2.5 香柏酊有效成分HPLC检测 |
3 小结 |
结语 |
结语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微生物和中药对马拉色菌的抑菌性研究、临床效果分析及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马拉色菌概述 |
1.2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 |
1.2.1 花斑癣 |
1.2.2 脂溢性皮炎 |
1.2.3 银屑病 |
1.2.4 马拉色菌毛囊炎 |
1.2.5 特应性皮炎 |
1.2.6 其他疾病 |
1.3 马拉色菌取材方法 |
1.3.1 钝手术刀刮取法 |
1.3.2 擦洗法 |
1.3.3 胶带法 |
1.3.4 牙刷刷取法 |
1.3.5 挤压法 |
1.3.6 培养皿直接压片培养法 |
1.4 镜检及染色方法 |
1.5 马拉色菌主要治疗方法 |
1.6 真菌的药敏试验方法 |
1.6.1 美国系列方案 |
1.6.2 纸片扩散法 |
1.6.3 浓度梯度(E-test)法 |
1.6.4 比色法 |
1.6.5 葡萄糖消耗法 |
1.6.6 流式细胞仪法(Flow Cytometry Determination,FCD) |
1.6.7 生物细胞追踪仪(Biocell-Tracer,BCT) |
1.7 生防法治疗马拉色菌 |
1.8 论文选题意义及依据 |
1.8.1 论文选题意义 |
1.8.2 论文选题依据 |
2 马拉色菌的生物学基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用菌株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培养基 |
2.1.4 溶液 |
2.2 分析检测方法 |
2.2.1 马拉色菌取材及鉴定方法 |
2.2.2 马拉色菌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 |
2.2.3 马拉色菌细胞提取物蛋白浓度的测定 |
2.3 实验结果 |
2.3.1 马拉色菌的鉴定结果 |
2.3.2 马拉色菌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结果 |
2.4 讨论 |
2.4.1 马拉色菌鉴定 |
2.4.2 马拉色菌培养条件优化 |
3 马拉色菌拮抗菌的筛选及 5 味中药对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 |
3.1 实验材料 |
3.1.1 试验用菌株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培养基 |
3.2 实验方法 |
3.2.1 土样采集 |
3.2.2 菌株的分离纯化 |
3.2.3 拮抗菌筛选方法 |
3.2.4 中药提取 |
3.2.5 菌悬液的制备 |
3.2.6 中药药液的制备 |
3.2.7 MIC 值的测定 |
3.2.8 MFC 值的测定 |
3.3 实验结果 |
3.3.1 5 种中药及混合物 2 种提取成分对受试菌的鉴定结果 |
3.3.2 拮抗菌筛选结果 |
3.4 讨论 |
3.4.1 中药抑菌效果 |
3.4.2 拮抗菌的筛选及拮抗效果分析 |
4 马拉色菌拮抗的临床效果验证 |
4.1 临床资料 |
4.1.1 诊断标准 |
4.1.2 病例入选标准 |
4.1.3 病例排除标准 |
4.2 方法 |
4.2.1 治疗方法 |
4.2.2 观察指标 |
4.2.3 疗效指标 |
4.2.4 疗效标准 |
4.2.5 统计学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5 马拉色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
5.1 对象与方法 |
5.1.1 资料来源和方法 |
5.1.2 实验室诊断标准 |
5.1.3 统计学方法 |
5.2 结果 |
5.2.1 就诊率 |
5.2.2 发病年龄 |
5.2.3 性别 |
5.2.4 季节 |
5.2.5 食物或药物因素 |
5.2.6 皮肤类型 |
5.2.7 职业 |
5.2.8 生活质量对发病的影响 |
5.2.9 其它因素 |
5.3 讨论 |
5.4 结论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香莲制剂外用治疗足癣的临床研究及评价指标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中医对足癣的认识和治疗 |
二、西医对足癣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三、足癣的疗效评价现状 |
第二部分 中药香莲外用治疗足癣的临床研究 |
一、临床研究方案 |
二、治疗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外用疗法治疗足癣疗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
一、足癣疗效评价指标的理论设想 |
二、足癣疗效评价指标专家问卷分析 |
三、足癣疗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联苯苄唑曲安奈德乳膏治疗体股癣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综述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8)百部酊、土槿皮酊治疗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综述一 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的临床研究及治疗进展 |
1、花斑癣 |
2、脂溢性皮炎 |
3、马拉色菌毛囊炎 |
4、马拉色菌所致其他疾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马拉色菌实验研究进展 |
1 马拉色菌的命名与分类 |
2 马拉色菌染色方法 |
3 马拉色菌的培养方法 |
4 马拉色菌治病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
5 马拉色菌的药敏研究方法 |
6 马拉色菌药敏研究进展 |
7 中药抗真菌药敏研究 |
8 中药抗马拉色菌研究现状 |
9 土槿皮研究进展 |
10 百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临床观察部分 |
研究方法 |
结果 |
临床观察结果 |
药物敏感试验部分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1、目的与意义 |
2、关于临床观察的几点讨论 |
3、关于基础药敏试验的几点讨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9)中药外用治疗马拉色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与药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马拉色菌的研究现状 |
1. 马拉色菌的命名与分类 |
2. 马拉色菌的取材方法 |
3. 马拉色菌的检查方法及染色 |
4. 马拉色菌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
5. 马拉色菌的形态学特征 |
6.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 |
7 马拉色菌治病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
8 马拉色菌的药敏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花斑癣的研究现状 |
1.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
2. 临床症状 |
3. 花斑癣的组织病理 |
4. 花斑癣的发病机制 |
5. 花斑癣的色素改变的机制研究进展 |
6. 花斑癣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头皮脂溢性皮炎的研究现状 |
1. 流行病学 |
2. 临床表现 |
3.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
4. 头皮脂溢性皮炎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中药香波外用治疗马拉色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和药敏研究 |
前言 |
临床观察部分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药敏试验部分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1. 目的及意义 |
2. 自制剂的组方理论 |
3. 关于临床观察部分的几点讨论 |
4. 关于基础药敏试验的几点讨论 |
5. 关于临床观察结果和基础药敏试验结果的结合情况的几点思考 |
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联苯苄唑凝胶治疗婴儿花斑癣22例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
1.1 病例入选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联苯苄唑凝胶治疗婴儿花斑癣22例临床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见儿童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J]. 朱敬先. 皮肤科学通报, 2017(05)
- [2]香柏酊外用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及机理研究[D]. 孔宇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微生物和中药对马拉色菌的抑菌性研究、临床效果分析及流行病学调查[D]. 刘科峰. 河南大学, 2012(10)
- [4]联苯苄唑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 卢秋桃,苏玉珠,陈伟兰. 中国实用医药, 2011(28)
- [5]香莲制剂外用治疗足癣的临床研究及评价指标的构建[D]. 陈信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6]联苯苄唑乳膏治疗皮肤、黏膜浅部真菌病临床疗效观察[J]. 刘磊,张玉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8(04)
- [7]联苯苄唑曲安奈德乳膏治疗体股癣的试验研究[D]. 刘士瑞. 吉林大学, 2008(10)
- [8]百部酊、土槿皮酊治疗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对比研究[D]. 廖承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中药外用治疗马拉色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与药敏研究[D]. 夏志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联苯苄唑凝胶治疗婴儿花斑癣22例临床效果分析[J]. 李莉,周再高,曾抗.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