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山区水稻收割机选型(论文文献综述)
储振宇[1](2020)在《用于测产的收割机及脱粒机的设计与试验》文中指出在我国农业保险对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农业保险部门需要去参保农户家测定参保作物的产量。对于我国主要农作物水稻更是如此,但是在一些山区的稻田、麦田,由于地形复杂,许多收割器械不能进行作业,也不便于携带,这给农业保险部门带来了很多不便。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情况为农业保险部门设计一项从水稻收割到脱粒的方案,并制作样机,进行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研究在查阅有关于作物收割以及切割的文献后,也综合考虑了山区收割时的实际情况常常会受到地形的影响,本文首先对目前在山区测产时所需的一款便携式稻麦收割机的设计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介绍了课题来源,目的意义,并介绍了国内外在测产收割方面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明确了课题的研究内容,(2)根据查阅的相关资料制定了三种不同行走方式的方案,并将大概结构用UG三维软件进行了建模,并分析比较它们的优缺点,方案一是手推式收割脱粒一体机,主要采用人力推前进,由于重量过大,转移不便被排除;方案二为手持式收割脱粒机,方案三为气吸式收割脱粒机,因方案一与方案三结构过于繁琐且转移不便故而被排除,最终在方案二的基础上,将收割与脱粒功能分开,以减少在收割时的各种不便。(3)确定方案后设计其关键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结构尺寸,其中对于收割机,收割部分采用动刀与定刀共同作用的切割方式,割刀下方安装防漏爪防止割下的稻穗向外漏出,用支撑板与收集袋架来增大喂入口,脱粒机部分大致沿用传统打谷机的工作原理,用UG三维软件进行收割机以及脱粒机的部件绘制,最后进行装配,从而得到两部机器的最终虚拟样机。(4)对两部机器的关键部件进行仿真,首先用Ansys对收割机的关键部件割刀,防漏爪,支撑板进行模态分析,对脱粒机的机架等部件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出应力与应变结果,并用Hypermesh软件对割刀中动刀与静刀在切割茎干时的切割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最后得出在切割过程中动刀的应力,应变的变化。对上述得出的所有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关键部件基本符合强度要求。(5)最后根据参数完成收割机以及脱粒机的样机试制,并对它们进行了田间试验。其中对收割机的试验分为A,B两组,以收穗率为标准来确定其收割效果达到测产收割的基本要求,对于脱粒机的试验也分为A,B两组,结果发现脱粒机可以顺利完成脱粒作业。
李伟[2](2019)在《基于无人机图像的智能稻麦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麦联合收割机是农业机械设备中的重要一员,研发具有智能化控制的稻麦联合收割机将会为作物的收割环节提供重要保障。收割机清选系统的效果直接决定了稻麦联合收割机的性能。因此,研制性能优良的清选装置并制定相应的智能策略,是收割机实现智能控制的关键环节。本文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智能化稻麦联合收获机多参数融合调控策略”的资助下,以稻麦联合收割机清选控制系统为实验平台,配置多种传感器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通过运用机械学、传感器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对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的智能控制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联合收割机进行大规模作业时,收割机的喂入量大小与作物的草谷比大小是密切相关的。传统遥感技术在作物识别、长势监测和产量评估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果,但由于其获取周期长、成本较高,使其未能在作物草谷比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突破传统遥感技术的不足,论文所设计的系统采用无人机作为作遥感平台。根据无人机遥感影像的特征及收割作业需求,对经过拼接后的影像进行灰度分层,提出了一种基于影像灰度值的作物草谷比检测算法。田间实测数据表明,使用该算法测得的草谷比与实际值保持一致,5组预测数据的方差均在0.004以内,从而验证了算法的可靠性。二、联合收割机清选控制系统属于多变量控制系统,传统的模糊控制方法无法制定出满足清选系统的模糊规则库。本文提出了一种增量式模糊控制算法,算法将所有输入量和输出量均作为模糊算法的输入,输出量的增量作为模糊算法的输出。以上段中基于无人机遥感图像检测算法得到的作物草谷比和清选性能实验数据作为增量式模糊控制算法的数据基准,结合中速状态下的联合收割机操作员的操作经验,建立了增量式模糊控制模型,实现了相应区域控制模型的快速、精准建立。三、为验证上述清选系统增量式模糊控制模型的优越性,论文搭建了一套完整的清选实验平台。基于此平台,分别采用基于无人机图像的智能模糊控制方法和传统手动控制方法进行田间对比实验。收割机分别采用低速、中速和高速进行收割实验,采用基于无人机图像的智能模糊控制方法得到的清选含杂率和损失率的平均值分别是2.16%和2.32%,而传统的控制方法对应的数据分别是2.39%和2.56%。由实验结果可得,基于无人机图像的智能模糊控制方法得到清选性能优于人工经验控制方法,从而验证了基于无人机图像的智能控制方法的可靠性。
王汇博[3](2018)在《4LZ-1.0轻简型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改进研究》文中指出南方地区是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但其地形多为丘陵山地,且土壤湿软,一般大型联合收割机常常无法通过,这影响了水稻生产,因此需使用通过性更好的轻简型联合收割机。而现有轻简型联合收割机存在清选效果差,工作环境差等缺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一款型号为4LZ-1.0的轻简型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做了改进和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可为有关研究提供参考。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如下:(1)运用Pro/E对4LZ-1.0轻简型联合收割机进行三维建模,针对清选系统传动复杂、振动大等问题提出4种改进方案,包括齿轮式、皮带式、齿轮箱式、电动机驱动式。从可调性、加工难度、经济性、传动效率等方面对4种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电动机驱动式为最佳传动方案,并计算其主要零件技术参数。根据多体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理论,利用RecurDyn软件建立齿轮啮合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运动仿真,得到齿轮转速、齿面接触力和转动力矩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验证电动机驱动式传动方案符合使用要求。(2)为解决圆筒筛分系统入料口处易堵塞、排草不干净等问题,使用ANSYS Workbench的CFX模块模拟圆筒筛内外部风场,得到风场的流线图、风速云图和风速矢量图,经过分析发现圆筒筛内部风场的波动和漩涡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对圆筒筛支架、入料入风口和机壳尾端盖的结构进行改进,改进后风场中的波动和漩涡明显减少。(3)为解决筛下物含杂率高的问题,使用CFD-DEM耦合方法模拟物料筛分过程。从模拟结果中分析出圆筒筛内的物料堆积是影响筛下物含杂率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筛网内壁加装导流板,与改进前进行对比,清洁率、损失率及筛分效率均有明显改善。利用ANSYS Workbench的Modal模块对改进后的圆筒筛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得到1到6阶模态的固有频率范围是157Hz~260Hz,处于安全频率范围之内,符合使用要求。(4)按照“NYT498-2013水稻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和“GBT8097-2008收获机械联合收割机试验方法”进行水稻收获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机器性能有明显改善,工作顺畅。作业质量指标如下:割茬高度15.23cm,损失率3.3%,破碎率为0.2%,茎秆切碎合格率为94%,无污染和漏收情况,符合规定。含杂率为7.4%,比进前的14%有了极大改善。
王志明[4](2017)在《横置差速轴流脱分选系统工作机理及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联合收割机是水稻机械化收获的重要装备,由脱粒分离装置和清选装置组成的脱分选系统是联合收割机的核心部件,其工作性能直接影响水稻收获质量。随着超级稻等高产水稻品种的普及,目前的联合收割机不能满足高效、低损收获作业需要。基于此背景,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围绕横置轴流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这一市场主导机型,聚焦脱粒分离和清选两道关键作业工序,以降低脱分选过程中籽粒的损失率、破碎率和含杂率为目标,设计开发新型的横置差速轴流脱分选系统,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横置差速轴流联合收割机脱分选系统工作机理及工作部件设计进行系统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脱出混合物在脱粒空间的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根据概率统计方法,建立了轴流滚筒脱粒分离装置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数学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分析了轴流滚筒脱粒分离装置的工作过程;建立了脱粒过程中谷物损伤数学模型,明确了稻谷发生破壳损伤的临界状态,阐述了稻谷脱粒损伤机理;建立了脱出混合物在脱粒滚筒顶盖区、分离凹板区的运动模型和脱出混合物与脱粒部件发生碰撞时的运动模型,获得了脱出混合物中各成分的运动速度、方向与脱粒滚筒结构、转速等参数的关系,分析了脱出混合物在脱粒空间的运动规律;采用高速摄像方法对脱出混合物运动规律进行观察与分析,验证了脱出混合物在脱粒空间的运动模型。本部分的研究为优化轴流滚筒脱粒分离装置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同轴差速脱粒原理,并设计了同轴差速脱粒滚筒。通过对甬优12号、甬优9号、嘉优2号和甬优11号四个超级稻水稻品种籽粒与粒柄间连结力的测定,绘制了籽粒连接力分布频谱图,计算了四个水稻品种的脱粒系数,建立并验证了籽粒平均连接力与脱粒滚筒齿顶线速度和转速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以籽粒连接力分布频谱为依据,提出了同轴差速脱粒原理,针对半喂入联合收获机和全喂入联合收获机两种机型,分别研制了弓齿式差速脱粒滚筒和杆齿式差速脱粒滚筒,并分别进行了差速脱粒与单速脱粒对比试验,验证了同轴差速脱粒分离装置的工作性能。本文提出的同轴差速脱粒技术,利用差速滚筒低速段脱粒降低籽粒破碎,利用差速滚筒高速段脱粒降低脱不净损失,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单速脱粒滚筒工作时存在的破碎率高和脱粒不尽问题。对物料颗粒在风筛式清选装置中的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采用定常运动理论,分析了物料颗粒在筛面上前滑、后滑和抛掷运动的条件;然后采用混沌动力学理论,分析了物料颗粒由稳定周期运动转向混沌的过程;接着建立了两颗粒和多颗粒的物料碰撞模型,研究了清选过程中物料群之间的碰撞过程,分析了物料群在筛面上的“错位”运动规律;最后建立了物料从垂直方向和从倾斜方向透筛的概率模型,分析了物料颗粒群在筛面上的透筛分离过程,探讨了影响物料透筛概率的主要因素。本部分的研究为优化风筛式清选装置结构和工作参数奠定理论基础。提出了非均布气流清选原理,并设计了圆锥形清选风机。针对传统圆柱形风机清选时,滚筒脱出物容易在振动筛入口段堆积,影响清选效果的问题,基于“利用圆锥形风机产生的横向风来均布振动筛入口脱出物”的新思路,提出了非均布气流清选技术,并设计了圆锥形离心式清选风机。利用CFDesign软件对无物料状态下圆柱形清选风机与不同叶片锥度圆锥形清选风机作用下清选室流场分布情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利用布点法对不同类型清选风机的气流场进行试验验证,阐明了圆锥形清选风机利用横向风优化脱出物筛面分布的作用机理;针对水稻脱出混合物的清选过程,对物料在清选室的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和物料清选试验,对比分析圆柱形清选风机和圆锥形清选风机作用下的物料分布情况,验证了圆锥形风机清选工作性能的优越性。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横置差速轴流脱分选系统。针对传统横置轴流脱分选系统籽粒含杂率高的问题,基于“将吹不出机外的小穗头、短茎杆回收后进行复脱,以降低清选含杂率”的新思路,设计了一种以同轴差速脱粒滚筒、圆锥形清选风机、双层振动筛和螺旋板齿式杂余复脱装置为主要工作部件的新型的横置差速轴流脱分选系统。以实际结构和尺寸研制了横置差速轴流脱分选系统工作性能试验台,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进行工作性能试验,建立了损失率、破碎率、含杂率、脱粒功耗的回归数学模型,分析了差速滚筒转速组合、圆锥形风机叶片锥度和差速滚筒高低速段长度配比3个因素对工作性能指标的影响情况,并对回归数学模型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计算,获得了最佳参数组合和对应的工作性能指标。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均表明,横置差速轴流脱分选系统工作性能指标明显优于传统横轴流联合收割机和行业标准。
詹淮村[5](2017)在《新罗丘陵山区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推广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阐述新罗区水稻联合收割机推广应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新罗丘陵山区推广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前景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在新罗丘陵山区加快推广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对策和建议。
徐媛,黄杨生,伍文锋,张斐斐,廖强,杨新新[6](2016)在《赣南丘陵山区水稻收割机械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指出从水稻收割机械化整体水平、农村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使用的水稻联合收割机的机型和性能特点等方面介了赣南丘陵山区水稻收割机械化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为促进丘陵山区水稻收割机械化提供了参考。
张乐[7](2015)在《长沙县水稻收割机推广现状与选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政府对农业机械化高度重视,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长沙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总体水平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促进了长沙县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很大程度上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本研究是在分析国内外收割机的研究现状和调查长沙县收割机推广的机型、推广的数量、购机补贴情况等的基础上,对整个推广的情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长沙县收割机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包括:自然条件问题、收割机的投入成本高,利用率低、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收割机的工作条件、售后服务跟不上、推广经费不足、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足、管理和培训体系滞后等七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快农田的基本设施建设,推行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利用率、增大作业量、加大科研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等七个方面,希望这些措施和建议对长沙县收割机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运用模糊评判法对长沙县收割机进行了选型。根据水稻联合收割机的选型原则,确定选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作业性、经济性、通过性、适应性、可持续性、可维修性、安全性等,并根据专家评判意见,进行权重的确定,得出评判矩阵,最后得出评判结果,即收割机优劣的排列顺序。得出的结论认为,对于长沙县连片的稻田,可以选用井关4LBZ-145C、洋马4LBZJ-140D(AG600)、久保田4LZ-2.5CPRO688Q)收割机。对于小片的稻田,可以选用国产的中天龙舟4LZ-2.2、福田雷沃4LZ-1.8收割机。在运用模糊评判法结果的基础上,对长沙县收割机进行了优化配置。采用非线性规划配备法,以每年的作业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作业量,作业时间,机型数量,非负整数为约束条件,建立了长沙县水稻收割机优化配置的一般模型,运用MATLAB进行求解,得到了长沙县收割机的优化配置方案,对现有的机型数量进行调整,可以为长沙县的收割机的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唐莉莉[8](2015)在《江苏省水稻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技术分析与推广》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我国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迅速,江苏省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尤其是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水稻插秧机、育秧播种机的需求量逐年大幅提升,本文在分析比较国内外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体系的构成、特点,结合江苏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具体实际情况前提下,对江苏省水稻种植主要环节进行研究——对插秧机和育秧播种机的机具进行选型与机具数量优化配备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且还对制约江苏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发展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调查江苏省水稻育秧技术的发展现状,了解到江苏现有的育秧技术与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对江苏省保有量较大的几个育秧播种机品牌进行优化选型,得出2BZP-580A(THK-3017KC)育秧播种机>YM0819型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SYS-800C型育秧播种机>2BLY-280B型育秧播种机(其中:">"表示前一种机型综合得分高于后一种)。(2)通过对江苏13个县市进行调研,总结出15种性能良好的水稻插秧机,在盐城建湖进行综合实验比较,结合专家意见确定选型的主要指标,并给出重要指标的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进行排序,优选出手扶插秧机四种、高速乘坐式插秧机五种,优劣排序如下:SPW-48C手扶式>PF455S手扶式>PC6手扶式>富来威2Z-455手扶式插秧机;WP60D高速插秧机>2ZGF-6高速乘坐式>VP6高速插秧机>NSD8高速乘坐式>PZ60G高速插秧机。(3)分析了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的现状,研究了江苏现有的几种秸秆还田的技术路线,讨论了目前的技术尚待解决的问题。(4)以作业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函数,以南京市为例,运用混合整数规划法建立了简单的优化配备模型。粗略得出南京市合理的水稻插秧机和育秧播种机的配置情况。
李宇航[9](2014)在《便携式水稻联合收割机锥形脱粒装置的试验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每年种植面积4.3亿亩左右,约60%分布在丘陵山区。由于机型限制,丘陵山区的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十分低下。急需研制一种功耗小、重量轻、整机尺寸小、适用于山地作业的便携式水稻联合收割机以满足市场需求。本课题旨在研究一种适用于便携式水稻联合收割机的新型脱粒装置。本课题拟确定的脱粒装置由小锥度脱粒滚筒、半圆柱形编织筛凹板、顶盖、前后端板等组成,作业时水稻植株由喂入螺旋输送器扶持采用半喂入方式进入锥形脱粒装置,脱粒元件对水稻穗头进行打击和梳刷,并与凹板筛和顶盖配合,完成脱粒和分离,秸秆沿轴向排出机外。利用自行设计制造的锥形水稻脱粒装置室内试验台,以脱粒总损失率和含杂率为考核指标,进行了脱粒滚筒转速的预试验;挡籽板高度和齿迹距的对比试验;以杆齿齿高、入口脱粒间隙、筛网尺寸和滚筒转速为试验因素的正交和回归试验,优化得到最佳参数组合为杆齿齿高25mm、入口脱粒间隙15mm、出口脱粒间隙10mm、滚筒转速750r/min、筛孔尺寸15mm、挡籽板高度20mm、齿迹距12mm。在此条件下脱粒滚筒长度650mm时,脱粒总损失率2.23%、含杂率5.29%;脱粒滚筒长度800mm时,脱粒总损失率1.28%、含杂率6.65%。本课题的优化参数组合已初步应用于便携式水稻联合收割机的设计,不仅大大缩小了机型尺寸,而且机组也具有较好的作业性能。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吕中界[10](2015)在《轻便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南地区是我国水稻的主产区之一,由于西南地区多丘陵多山区地形特征的限制,使得在北方平原地区使用的全喂入收割机在西南地区并不实用,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并不高。针对西南地区特殊地形,本课题在现有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机型特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轻便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方案,以解决传统机型中整机庞大、在西南地区行走不便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包括:1.本课题以轻便型机型为目标,结合“割前脱粒”和“铰接式卡车”特点,提出了整机的方案,采用这种方案能减少夹持输送环节,有效减轻本机重量,使整机更加轻便。2.针对已经设计好的方案,确定了整机的总体参数和整机动力的传递路线,对组成整机的各个模块进行了详细的参数设计,并且进行了相应的三维造型,设计过程中用ANSYS Workbench对设计的脱粒滚筒进行了静强度、刚度和模态校核;用HyperWorks对设计的刀片进行了静强度和刚度校核,校核结果显示,设计的关键部件满足使用要求。3.对关键部件的功耗进行了计算,并以此功耗为依据,对整机的动力部分进行了选型设计,并用Solidworks进行了整机的三维造型,从而完成了整机的主要部分设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运用了虚拟设计、有限元分析等先进的设计方法及手段,设计过程中将设计经验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极大的提高了设计速度,缩短了设计周期和降低了设计成本;研究结果对增强产品在山区丘陵地形作业的能力及相关产品的设计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二、论山区水稻收割机选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山区水稻收割机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测产的收割机及脱粒机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总体结构方案设计 |
2.1 稻麦收割机及脱粒机的设计原则 |
2.2 稻麦收割机及脱粒机的作业对象及作业环境分析 |
2.2.1 作用对象-水稻及小麦的分析 |
2.2.2 作业环境分析 |
2.3 基于UG三维软件的结构方案设计及拟定 |
2.3.1 关于UG三维软件 |
2.3.2 样机方案的选择以及拟定 |
2.3.3 方案一:手推式测产用收割脱粒机 |
2.3.4 方案二-手持式稻麦测产用收割脱粒机 |
2.3.5 方案三-吸入式测产用稻麦收割脱粒机 |
2.4 最终方案的确定 |
2.4.1 方案筛选 |
2.4.2 方案二的改进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产用稻麦收割机及脱粒机的关键部件设计 |
3.1 测产用稻麦收割机的切割部分设计要求 |
3.2 测产用稻麦收割机切割部分工作原理 |
3.2.0 水稻切割方式的选择 |
3.2.1 水稻茎干切割类别的选择 |
3.2.2 割刀的工作原理以及运动分析 |
3.2.3 割刀具体切割过程 |
3.2.4 割刀对水稻茎干的作用力的平衡 |
3.3 切割部分的结构设计 |
3.3.1 动刀静刀配合设计以及参数选定 |
3.3.2 动刀与静刀具体尺寸确定 |
3.3.3 切割部分的传动结构设计 |
3.3.4 传动系统的参数设计 |
3.4 切割部分的损耗功率 |
3.4.1 损耗功率计算 |
3.4.2 收割部分发动机参数确定 |
3.5 其他部分的参数设计 |
3.5.1 支撑机构的设计 |
3.5.2 防漏爪的设计 |
3.6 收割部分三维建模及工作原理 |
3.6.1 割刀三维建模 |
3.6.2 传动系统三维建模 |
3.6.3 工作原理 |
3.7 测产用稻麦收割机整机三维建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稻脱粒机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及参数确定 |
4.1 谷物脱粒理论 |
4.1.1 谷物脱粒方式 |
4.1.2 水稻稻穗脱粒原理分析 |
4.1.3 脱粒滚筒的类型选择 |
4.2 脱粒滚筒的结构设计及三维建模 |
4.2.1 脱粒滚筒的齿形选择 |
4.2.2 脱粒滚筒的转速选择 |
4.2.3 脱粒滚筒的直径选择 |
4.2.4 脱粒滚筒的三维建模 |
4.3 机架的设计 |
4.4 清选机构的设计 |
4.4.1 清选方式的选择 |
4.4.2 清选风机的选择以及三维建模 |
4.4.3 凹板的选择 |
4.4.4 凹筛板的传动机构设计 |
4.5 输粮机构的设计 |
4.5.1 输粮机构三维建模 |
4.5.2 输粮机构工作原理 |
4.6 电机的选择 |
4.6.1 整机功率理论分析 |
4.7 传动系统带轮的设计 |
4.7.1 带轮尺寸参数的计算 |
4.8 V带传动设计 |
4.9 水稻脱粒机的整机三维建模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收割机以及脱粒机关键部件仿真 |
5.1 测产用收割机的动刀片模态分析 |
5.1.1 模态分析介绍: |
5.1.2 模态分析对于割刀刀片的意义 |
5.1.3 动刀的三维模型以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1.4 动刀有限元模型建立 |
5.1.5 动刀刀片的约束 |
5.1.6 仿真结果分析 |
5.2 基于ANSYS的静刀模态分析 |
5.2.1 静刀有限元模型建立 |
5.2.2 静刀刀片的约束 |
5.2.3 静刀刀片模态分析结果 |
5.3 基于ANSYS的支撑板仿真 |
5.3.1 支撑板受力分析 |
5.3.2 支撑板模型前处理 |
5.3.3 边界条件设置及载荷加载 |
5.3.4 静力学仿真结果 |
5.4 基于ANSYS的支撑板模态分析 |
5.4.1 支撑板模态分析的必要性 |
5.4.2 支撑板模型前处理 |
5.4.3 仿真结果 |
5.5 基于ANSYS的防漏爪模态分析 |
5.5.1 防漏爪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
5.5.2 防漏爪的约束条件设定 |
5.5.3 防漏爪模态分析结果 |
5.6 基于Hypermesh的切割过程动态仿真 |
5.6.1 分析内容 |
5.6.2 关于Hypermesh的相关理论 |
5.6.3 切割过程的模型建立 |
5.6.4 网格的划分 |
5.6.5 材料类型的选择 |
5.6.6 割刀与茎秆的接触设置 |
5.6.7 边界条件的设置 |
5.6.8 基于LS-dyna的求解计算 |
5.6.9 仿真结果 |
5.6.10 仿真结论 |
5.7 基于Ansys的脱粒机机架的静力学分析 |
5.7.1 脱粒机机架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
5.7.2 机架载荷的加载 |
5.7.3 仿真结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样机的试制及试验 |
6.1 测产用稻麦收割机脱粒机的样机试制 |
6.2 实验目的 |
6.3 测产用收割机及脱粒机的试验 |
6.3.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6.3.2 收割实验工具准备 |
6.3.3 试验对象状况 |
6.3.4 收割实验过程 |
6.3.5 收割试验的试验结果分析 |
6.3.6 脱粒机可行性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无人机图像的智能稻麦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清选系统特征参数获取 |
2.1 清选系统特征参数获取平台的确立 |
2.2 飞行区作物遥感影像采集 |
2.2.1 飞行区域确定 |
2.2.2 无人机航拍高度及曝光时间确定 |
2.2.3 飞行航线确定 |
2.2.4 飞行作业实施及影像获取 |
2.3 无人机遥感影像特征和处理 |
2.3.1 无人机遥感影像特征 |
2.3.2 无人机遥感影像处理 |
2.4 作物草谷比模型构建 |
2.4.1 光束法空中三角测量 |
2.4.2 数字高程模型生成 |
2.4.3 正射影像生成 |
2.4.4 草谷比模型建立 |
2.5 结果及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清选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
3.1 清选系统特性和控制方法 |
3.1.1 清选系统结构 |
3.1.2 清选系统特性 |
3.1.3 清选系统控制方法 |
3.2 清选系统性能研究 |
3.2.1 清选性能单因素实验研究 |
3.2.2 清选性能多因素实验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清选系统增量式模糊控制模型构建 |
4.1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 |
4.2 传统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3 增量式模糊控制器设计 |
4.4 清选系统增量式模糊控制模型构建 |
4.5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清选实验平台系统的搭建及应用研究 |
5.1 清选实验平台设计及构建 |
5.2 无人机空中作业系统实现 |
5.2.1 实验区域概况 |
5.2.2 飞行区域确定 |
5.2.3 飞行实验和图像获取 |
5.2.4 作物草谷比分布预测 |
5.3 收割机地面作业系统实现 |
5.3.1 控制操作对象概述 |
5.3.2 上位机功能实现 |
5.3.3 清选系统增量式模糊控制器设计 |
5.4 清选控制系统应用实验及结果分析 |
5.4.1 清选实验 |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4LZ-1.0轻简型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轻简型收割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清选系统动力传动部件改进 |
2.1 4LZ-1.0轻简型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传动问题分析 |
2.1.1 4LZ-1.0轻简型联合收割机介绍 |
2.1.2 初步试验与问题分析 |
2.2 新传动方案设计 |
2.2.1 齿轮式 |
2.2.2 皮带轮式 |
2.2.3 减速箱式 |
2.2.4 电动机驱动式 |
2.3 传动方案的选择 |
2.3.1 圆筒筛受力分析 |
2.3.2 选定最终方案 |
2.4 传动机构主要零部件设计 |
2.4.1 电动机的选用 |
2.4.2 齿轮设计 |
2.4.3 轴承设计 |
2.4.4 建立三维模型 |
2.5 虚拟样机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
2.5.1 虚拟样机技术与RecurDyn软件介绍 |
2.5.2 在RecurDyn中建立虚拟样机 |
2.5.3 多体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
2.6 零件的加工与安装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清选系统风机-圆筒筛部件改进 |
3.1 机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
3.1.1 机构组成 |
3.1.2 工作原理 |
3.2 初步试验与存在的问题 |
3.2.1 场地试验 |
3.2.2 存在的问题 |
3.3 圆筒筛内部风场分析及结构改进 |
3.3.1 圆筒筛内部风场数值模拟与存在问题 |
3.3.2 内部结构改进方案 |
3.3.3 内部风场改进后的分析比较 |
3.4 圆筒筛外部风场分析及结构改进 |
3.4.1 圆筒筛外部风场数值模拟与存在问题 |
3.4.2 外部结构改进方案 |
3.4.3 外部风场改进后的分析比较 |
3.5 物料筛分过程模拟分析及结构改进 |
3.5.1 基于CFD-DEM耦合仿真技术的圆筒筛分过程仿真 |
3.5.2 改进方案 |
3.5.3 改进后的分析比较 |
3.6 新圆筒筛模态分析 |
3.7 零件加工与安装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田试验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准备 |
4.2.1 田间调查 |
4.2.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4.3 实验过程 |
4.3.1 场地预实验 |
4.3.2 田间试验 |
4.4 实验结果 |
4.5 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横置差速轴流脱分选系统工作机理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1 脱粒分离装置结构特点分析 |
1.2.2 清选装置结构特点分析 |
1.2.3 传统横置轴流脱分选系统的不足 |
1.2.4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脱粒分离理论与装置研究现状 |
1.3.3 物料清选理论与装置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脱出混合物在脱粒空间的运动规律研究 |
2.1 水稻脱粒分析模型 |
2.1.1 轴流滚筒脱粒分离模型 |
2.1.2 水稻脱粒损伤模型 |
2.2 脱粒空间物料运动模型 |
2.2.1 轴流滚筒脱粒过程分析 |
2.2.2 脱出混合物在滚筒顶盖区的运动模型 |
2.2.3 脱出混合物在分离凹板区的运动模型 |
2.2.4 脱出混合物与脱粒部件发生碰撞时的运动模型 |
2.3 脱粒过程高速摄像分析 |
2.3.1 试验装置 |
2.3.2 高速摄像判读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同轴差速脱粒分离机理及其装置研发 |
3.1 水稻籽粒连接力与脱粒特性 |
3.1.1 超级稻籽粒连接力测定 |
3.1.2 籽粒连接力分布频谱 |
3.1.3 籽粒连结力与脱粒滚筒转速关系数学模型 |
3.1.4 不同类型滚筒齿顶线速度及转速的计算 |
3.2 同轴差速脱粒分离装置设计 |
3.2.1 同轴差速脱粒滚筒工作原理 |
3.2.2 杆齿式同轴差速脱粒分离装置结构设计 |
3.2.3 弓齿式同轴差速脱粒分离装置结构设计 |
3.3 差速脱粒与单速脱粒对比试验 |
3.3.1 试验方案 |
3.3.2 杆齿式滚筒脱粒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
3.3.3 弓齿式滚筒脱粒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风筛式清选装置理论与圆锥形清选风机设计 |
4.1 单颗粒物料在清选装置中的运动分析 |
4.1.1 单颗粒物料在气流流场中的运动分析 |
4.1.2 单颗粒物料在筛面上的定常运动分析 |
4.1.3 单颗粒物料在筛面上的非线性运动分析 |
4.2 物料群在清选装置中的运动规律 |
4.2.1 物料群颗粒碰撞模型 |
4.2.2 物料群在筛面上的运动规律 |
4.3 清选筛面上颗粒透筛概率模型 |
4.3.1 物料颗粒垂直下落时的透筛概率 |
4.3.2 物料颗粒沿倾斜方向触筛时的透筛概率 |
4.3.3 物料透筛概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圆锥形清选风机设计 |
4.4.1 清选装置技术分析 |
4.4.2 非均布气流清选原理 |
4.4.3 圆锥形清选风机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横流风机作用下清选室流场数值模拟与试验 |
5.1 清选流场数值分析基本理论 |
5.1.1 气流场数值模拟基本方程 |
5.1.2 数值计算方法和步骤 |
5.2 无物料状态清选室气流场数值模拟与试验 |
5.2.1 物理模型与网格化 |
5.2.2 圆柱形清选风机作用下气流场数值模拟 |
5.2.3 圆锥形清选风机作用下气流场数值模拟 |
5.2.4 物料清选过程数值模拟 |
5.3 试验验证 |
5.3.1 清选室流场风速测定与结果分析 |
5.3.2 物料分布试验与结果分析 |
5.3.3 物料清选过程的高速摄像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横置差速轴流脱分选系统设计与试验 |
6.1 横置差速轴流脱分选系统结构设计 |
6.1.1 研究概况 |
6.1.2 横置差速轴流脱分选系统工作原理 |
6.1.3 横置差速轴流脱分选系统主要工作部件 |
6.2 横置轴流脱分选性能试验台设计 |
6.2.1 试验台机械系统结构与工作参数 |
6.2.2 试验台测控系统设计 |
6.2.3 试验台工作过程 |
6.3 脱分选性能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6.3.1 试验物料 |
6.3.2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方案 |
6.4 试验结果分析 |
6.4.1 回归方程及显着性检验 |
6.4.2 试验因素对各指标的单因素效应分析 |
6.4.3 试验因素对各指标的双因素交互影响分析 |
6.4.4 脱粒功耗试验结果分析 |
6.4.5 性能指标的多目标组合优化 |
6.5 田间试验 |
6.5.1 横置差速轴流联合收割机技术参数 |
6.5.2 田头准备与收割作业方法 |
6.5.3 田间试验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新罗丘陵山区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罗区水稻联合收割机推广应用现状和问题 |
1.1 现状 |
1.2 问题 |
1.3 原因 |
2 新罗丘陵山区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推广应用分析 |
2.1 性价比高 |
2.2 适应性强 |
2.3 作业质量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2.4 符合安全技术要求 |
3 建议 |
3.1 严把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产品质量 |
3.2 因地制宜,以推广小型履带式水稻联合收割机为主 |
3.3 健全农机综合服务保障体系 |
4 结束语 |
(6)赣南丘陵山区水稻收割机械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赣南丘陵山区水稻收割机械化现状分析 |
1.1 水稻机收率达74.46% |
1.2 跨区作业助力部分地方的水稻收割 |
1.3 小割幅联合收获机稀缺 |
1.4 农业收入低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
2 使用的水稻收割机型号和性能特点分析 |
2.1 品牌和型号 |
2.2 行走方式 |
2.3 喂入方式 |
2.4 作业性能 |
2.5 单位功率生产率 |
3 赣南丘陵山区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发展对策 |
3.1 大中型水稻联合收割机与小型、微型机配合使用 |
3.2 政府政策保驾护航,促进水稻收割机械化发展 |
3.3 加大本土农机的科研力度 |
3.4 建立农机信息平台,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 |
(7)长沙县水稻收割机推广现状与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2.1 国外发展现状 |
2.1.1 国外收割机研究现状 |
2.1.2 发展趋势 |
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1 国内收割机研究现状 |
2.2.2 发展趋势 |
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4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4.1 研究思路 |
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长沙县收割机推广现状研究 |
1 长沙县基本背景情况简介 |
1.1 区域概况 |
1.2 农业概况 |
2 长沙县近五年收割机推广情况 |
2.1 推广机型和数量的基本情况 |
2.2 购机补贴的基本情况 |
2.3 推广资金和推广农田面积的基本情况 |
第三章 长沙县收割机推广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
1 长沙县收割机推广的影响因素分析 |
1.1 自然条件问题 |
1.2 收割机的投入成本高,利用率低 |
1.3 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收割机的工作条件 |
1.4 售后服务跟不上 |
1.5 推广经费不足 |
1.6 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足 |
1.7 管理和培训体系滞后 |
2 长沙县收割机推广发展的对策研究 |
2.1 加快农田的基本设施建设,推行粮田适度规模经营 |
2.2 提高利用率、增大作业量 |
2.3 加大科研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 |
2.4 加强技术力量培训,做好售后服务 |
2.4.1 加强技术力量培训 |
2.4.2 做好售后服务 |
2.5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 |
2.6 加大收割机推广的宣传,提高认识 |
2.7 健全基层管理体系,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
第四章 长沙县水稻收割机选型研究 |
1、选型目标 |
2、选型原则 |
3、选型方法 |
4、选型的步骤 |
5、选型的工作程序 |
6. 模糊综合评判 |
6.1 评判机型的选择 |
6.2 评价指标的设置 |
6.3 数据处理 |
6.4 权重集的确定 |
6.5 模糊综合判断矩阵的确定 |
6.6 模糊综合判断 |
6.7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长沙县收割机优化配置研究 |
1 优化配置方法 |
2 最优数学模型 |
3 长沙县收割机优化配置模型的构建 |
4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表1 |
(8)江苏省水稻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技术分析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内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概述 |
1.2.2 国外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概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稻育秧播种技术调研与分析 |
2.1 江苏省水稻育秧播种技术发展现状与问题 |
2.1.1 发展现状 |
2.1.2 面临的问题 |
2.2 江苏省水稻育秧播种技术分析 |
2.2.1 软硬盘育秧技术 |
2.2.2 基质育秧技术 |
2.3 江苏省水稻机械育秧播种机选型 |
2.3.1 选型的原则与目标 |
2.3.2 选型准备工作 |
2.3.3 选型的方法 |
2.3.4 评价指标的设置 |
2.3.5 数据处理 |
2.4 机械育秧播种经济效益分析 |
第三章 水稻机插秧技术调研与分析 |
3.1 江苏省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现状 |
3.2 江苏省水稻机插秧技术面临的问题: |
3.2.1 大田管理技术性强,农户难掌握 |
3.2.2 整地要求高 |
3.2.3 水稻品种多,种植要求差异大 |
3.2.4 机械栽插环节易出现漂秧、勾秧、漏秧等问题 |
3.2.5 机械故障现象频繁 |
3.2.6 服务面临弱化 |
3.3 江苏省水稻机插秧技术分析 |
3.3.1 水稻栽插对插秧机的性能要求 |
3.3.2 水稻插秧机综合测评 |
3.4 江苏省水稻插秧机具选型研究 |
3.4.1 选型的原则 |
3.4.2 选型的目标 |
3.4.3 选型的方法 |
3.4.4 评价指标的设置 |
3.4.5 数据处理 |
3.4.6 求模糊评判矩阵 |
3.4.7 模糊综合评判 |
3.4.8 小结 |
3.5 机械化插秧与机直播对比调查分析研究 |
第四章 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路线分析 |
4.1 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现状 |
4.1.1 秸秆还田方式及耕作措施 |
4.1.2 秸秆还田效果分析 |
4.2 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路线研究 |
4.2.1 秸秆还田、机条播工艺路线 |
4.2.2 秸秆还田、机械(人工)撒播工艺路线 |
4.2.3 局部秸秆还田、机条播工艺路线 |
4.2.4 稻套麦工艺路线 |
4.2.5 深耕翻秸秆还田、机条播工艺路线 |
4.3 水稻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不同规模种植条件下水稻生产机械配备研究 |
5.1 水稻机插作业系统配备模型 |
5.1.1 优化参数 |
5.1.2 目标函数 |
5.1.3 约束条件 |
5.2 江苏省水稻插秧机优化配备设计 |
5.3 插秧机优化配备模型求解与分析 |
5.4 江苏省育秧播种机优化配备设计与模型求解 |
第六章 影响江苏省水稻机械生产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
6.1 秧苗需求量大而供秧难的问题突出 |
6.2 农机和农艺不能紧密融合 |
6.3 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跟不上步伐 |
6.4 专业技术人员的严重匮乏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便携式水稻联合收割机锥形脱粒装置的试验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水稻收获的技术现状 |
1.1.2 丘陵山区水稻收获存在的问题 |
1.1.3 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 |
1.2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试验台及试验简介 |
2.1 试验台 |
2.1.1 谷物脱粒原理及锥形脱粒装置的工作过程 |
2.1.2 试验台设计 |
2.1.3 试验台的安装与调试 |
2.2 试验仪器及材料 |
2.2.1 试验仪器 |
2.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试验设计及理论方法 |
2.3.2 试验指标及因素 |
2.3.3 试验步骤 |
2.3.4 研究应用软件 |
第3章 锥形脱粒装置结构运动参数的试验分析 |
3.1 锥形脱粒滚筒转速预试验 |
3.2 挡籽板高度对比试验 |
3.3 结构运动参数的正交试验 |
3.3.1 正交试验的安排 |
3.3.2 正交试验数据分析 |
3.4 结构运动参数的回归试验 |
3.4.1 回归试验 |
3.4.2 回归试验分析 |
3.4.3 验证试验 |
3.4.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齿迹距对比试验 |
第5章 喂入量适应性试验 |
第6章 试验结果在整机上的初步运用 |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轻便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内外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现状 |
1.3.2 国内外微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发展趋势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课题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轻便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总体设计 |
2.1 本机结构形式的确定 |
2.1.1 割前脱粒方式的确定 |
2.1.2 铰接方式的确定 |
2.1.3 动力传动方式的确定 |
2.2 本机机型布置特点及分析 |
2.3 本机主要参数的确定 |
2.4 行走方式的选择 |
2.5 传动示意图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脱粒机构的设计 |
3.1 脱粒机构的组成 |
3.2 滚筒设计参数分析 |
3.2.1 滚筒的直径设计 |
3.2.2 滚筒的长度设计 |
3.2.3 滚筒的转速设计 |
3.3 弓齿的设计 |
3.3.1 弓齿的类型 |
3.3.2 弓齿在滚筒上的排列 |
3.3.3 弓齿的高度设计 |
3.4 凹板筛的设计 |
3.4.1 凹板筛的规格 |
3.4.2 凹板筛的包角 |
3.4.3 凹板筛的间隙 |
3.4.4 凹板筛的三维造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脱粒滚筒的静动态分析 |
4.1 评价准则的确定 |
4.1.1 强度评价准则 |
4.1.2 刚度评价准则 |
4.1.3 共振评价准则 |
4.2 ANSYS Workbench分析软件选择 |
4.3 脱粒滚筒静强度分析 |
4.3.1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4.3.2 网格的划分 |
4.3.3 边界条件的设置 |
4.3.4 静态性能分析 |
4.4 脱粒滚筒模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螺旋搅龙的设计 |
5.1 谷粒输送搅龙的工作原理 |
5.2 谷粒输送搅龙的轴向移动速度 |
5.3 谷粒输送搅龙的设计参数 |
5.3.1 螺旋叶片的螺旋角设计 |
5.3.2 搅龙的内径设计 |
5.3.3 搅龙的外径设计 |
5.3.4 搅龙的螺距设计 |
5.3.5 搅龙的转速设计 |
5.4 谷粒输送搅龙的三维造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切割器的设计 |
6.1 切割原理分析 |
6.1.1 水稻茎秆的刚度对切割的影响 |
6.1.2 割刀与水稻茎秆的相对位置 |
6.1.3 滑切与切割力的关系 |
6.2 切割器的选择 |
6.3 割刀参数的确定 |
6.3.1 割刀转速的确定 |
6.3.2 割刀运动的分析 |
6.3.3 割刀参数的分析 |
6.4 刀片参数的确定 |
6.4.1 刀片结构参数的确定 |
6.4.2 刀片数的确定 |
6.5 刀片强度校核 |
6.5.1 刀片三维模型的建立 |
6.5.2 刀片材料的定义 |
6.5.3 刀片网格的划分 |
6.5.4 设置边界条件 |
6.5.5 求解 |
6.6 切割器主体部分设计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部件功耗计算及动力选择 |
7.1 主要部件功耗 |
7.1.1 滚筒的功耗 |
7.1.2 切割的功耗 |
7.1.3 谷粒输送搅龙的功耗 |
7.1.4 八角星轮的功耗 |
7.1.5 行走装置的功耗 |
7.2 发动机的选型 |
7.3 发电机的选型 |
7.4 微耕机的选型 |
7.4.1 微耕机的概述 |
7.4.2 微耕机功率的计算 |
7.4.3 微耕机的三维造型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整机三维造型及虚拟装配 |
8.1 Solidworks三维造型软件选择 |
8.2 整机的虚拟装配 |
8.2.1 铰接部分 |
8.2.2 割刀部分 |
8.2.3 脱粒部分 |
8.3 整机的干涉检查 |
8.4 整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论山区水稻收割机选型(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测产的收割机及脱粒机的设计与试验[D]. 储振宇.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2)
- [2]基于无人机图像的智能稻麦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研究[D]. 李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7)
- [3]4LZ-1.0轻简型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改进研究[D]. 王汇博.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4]横置差速轴流脱分选系统工作机理及设计研究[D]. 王志明. 长安大学, 2017(01)
- [5]新罗丘陵山区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推广应用[J]. 詹淮村. 南方农机, 2017(06)
- [6]赣南丘陵山区水稻收割机械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 徐媛,黄杨生,伍文锋,张斐斐,廖强,杨新新. 南方农机, 2016(04)
- [7]长沙县水稻收割机推广现状与选型研究[D]. 张乐.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8]江苏省水稻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技术分析与推广[D]. 唐莉莉.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9]便携式水稻联合收割机锥形脱粒装置的试验研究及应用[D]. 李宇航. 河南科技大学, 2014(02)
- [10]轻便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设计研究[D]. 吕中界. 贵州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