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摆动活齿传动系统的弹性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翠[1](2021)在《机电集成SMA活齿减速电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宜亚丽,郭争辉,卫锐,高云飞,金贺荣[2](2021)在《基于动态特性的二齿差摆杆活齿参数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为减小二齿差摆杆活齿稳态响应幅值,从而降低啮合副动载荷并提高传动系统运转平稳性,基于活齿传动系统动态特性分析提出二齿差摆杆活齿参数设计方法。建立活齿传动力学模型,求得啮合副时变啮合刚度,推导出当量啮合刚度,结合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计算系统各子构件稳态振动响应。以系统传动平稳性和啮合副动载系数建立构件动态性能评价函数,按照子构件在系统中的加权建立系统动态性能评价目标函数,通过对目标函数评估从而得到具有良好动态性能的设计参数。对3组设计参数虚拟样机进行谐响应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动态特性分析确定设计参数的虚拟样机扫频振幅最小,研究结果可对提升活齿传动系统动态性提供技术参考。
郭争辉[3](2021)在《考虑误差的三齿差摆杆活齿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摆杆活齿传动是由少齿差行星传动演变而来的传动形式,具有结构紧凑、承载能力高等优点,三齿差摆杆活齿传动的激波器为圆弧三边形,存在三个激波,相比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三齿差摆杆活齿传动承载能力更为突出,在起重运输等工业领域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系统构件误差对系统动态特性存在较大影响,激波器的对称形状使得影响更为突出,为获得良好的动态特性而对系统所有误差都进行考虑,显然不符合数字化制造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确定对系统动态特性影响较大的关键误差,保证系统具有良好动态特性,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对三齿差摆杆活齿传动进行齿形设计,对其结构和传动原理进行介绍,采用等价模型法建立三齿差摆杆活齿传动等价误差模型,分析主要构件的误差和微位移,并将其转化在力作用线上得到其引起的等价误差,计算总等价误差并根据总等价误差计算作用在各主要构件上的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各主要构件的动力学方程,并对动力学方程进行统一整理,建立系统质量矩阵、刚度矩阵、负载矩阵、误差矩阵,计算激波器-摆杆活齿、中心轮-摆杆活齿、活齿架-摆杆活齿啮合副啮合刚度和支承刚度,求解得到三齿差摆杆活齿传动系统的固有频率。采用杜哈梅积分求解动力学方程,得到不考虑误差和考虑单项误差的系统动力学响应曲线,将其进行对比,确定主要构件中影响系统动力学较大的关键误差,将考虑主要构件全部误差与主要构件关键误差的动力学响应曲线进行对比,确定两种曲线较为接近,改变主要构件关键误差可以较好的改善系统动态特性。基于ADAMS中的Vibration振动仿真模块对考虑主要构件全部误差和关键误差的两组样机模型进行仿真,加工三齿差摆杆活齿减速器样机,选取关键误差作为研究对象,加工两组精度不同的试验工件,组成两组样机并对两组样机进行振动加速度测试试验,再次确定改变主要构件关键误差可以较好的改善系统动态特性。本文对考虑误差的三齿差摆杆活齿传动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对合理分配主要构件加工精度、改善三齿差摆杆活齿传动动态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孙宇军[4](2021)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振动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面活齿传动是活齿传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本文提出一种空心活齿架耦合的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结构,具有传动平稳、传动比大、输入和输出端刚度大以及轴向结构紧凑的特点。本文对该种活齿传动系统进行了啮合副受力分析、啮合刚度分析、自由振动分析、模态分析和灵敏度分析,设计研制出空心活齿架耦合的双级平面活齿减速器实体样机,并对其进行了振动特性测试实验。根据活齿传动理论,建立了空心活齿架耦合的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系统的力和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模型,推导了啮合副受力、时变啮合刚度和第一、二级子系统输出转矩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各参数变化对啮合副受力与啮合刚度的影响规律。对传动系统进行了自由振动分析,建立了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和各子系统的计算模型,推导了各子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将系统内各子系统运动微分方程整合得到整个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微分方程,计算了不同接触面方向角和不同轴承支撑刚度下系统的固有频率,对系统的主振型进行了分析,将活齿传动系统自由振动的模态分为活齿模态和非活齿模态,研究了各传动参数变化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对传动系统的灵敏度进行了分析,推导了各传动参数对应的系统灵敏度计算公式,分析了各传动参数变化对灵敏度的影响规律。利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对空心活齿架耦合的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系统进行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提取系统的固有频率及其对应的主要振动型态,分析了易发生变形部件的位移谐响应。利用UG10.0建立了活齿传动系统的三维模型,并进行了运动仿真,对样机进行了振动特性测试实验,得到了不同转速下样机的幅频特性曲线,实验测得的固有频率与理论计算接近,验证了动力学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张徐[5](2021)在《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非对称齿形设计与传动性能分析》文中指出常规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的激波器推程曲线与回程曲线一般为对称曲线,因而具有良好的动平衡性能,并且因其推程曲线与回程曲线对称,从而具有双向传动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一些特殊工作场合的传动装置只需要传递单向运动或动力,这类传动装置一旦传动方向发生逆转就会导致机构自锁。若能根据这一特殊性重新设计激波器的推程曲线与回程曲线,摆杆活齿传动的应用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非对称齿廓曲线的设计方法,并对新型齿廓曲线设计前后传动性能的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常规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对称齿形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齿形非对称系数p构造非对称从动件运动规律,应用解析几何法推导激波器与中心轮齿廓方程,并给出实例计算。结合中心轮齿廓方程建立压力角求解公式,研究齿形非对称系数p对非对称齿形齿廓特性的影响。根据转动副自锁原理分析非对称齿形逆向传动时摆杆活齿啮合副的自锁条件。基于弹性小变形理论、弹性变形协调假设建立摆杆活齿啮合副受力模型,依据赫兹接触理论求解摆杆活齿啮合副的接触应力;建立考虑摩擦力的摆杆活齿啮合副受力模型,并求解摆杆活齿传动的啮合效率。利用UG建模软件分别建立非对称齿形设计前后的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系统虚拟样机,运用仿真软件Adams和ANSYS Workbench对两组虚拟样机分别进行运动仿真和静力学仿真,分析非对称齿形设计后输出转速、啮合力与输入转矩以及啮合副等效应力应变的变化,从而分析非对称齿形设计对传动系统传动性能的影响。按照虚拟样机的结构参数,绘制加工图纸并进行实体样机加工与装配,通过试验平台对实体样机进行试验测试,综合虚拟样机仿真数据和实体样机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验证理论计算与仿真分析的准确性,证明非对称齿形设计的结构优势。通过上述研究成果为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的非对称齿形设计提供了理论参照,并为非对称齿形设计对其传动性能的影响打下了研究基础。
杨鲜苗[6](2021)在《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活齿传动减速器在受空间限制的机械设备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设计出传动比大和传动效率高的活齿传动系统,本文提出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系统,对该传动系统进行了结构设计、啮合特性分析、力和力矩分析、效率分析和精度分析,最后进行样机加工与实验。根据平面啮合理论推导出激波器和中心轮的齿廓方程、曲率方程、各运动副的速度方程及其相对滑动速度方程,对齿廓曲线的曲率和各啮合副的速度及相对滑动速度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了是否为偏心驱动两种情况下各啮合副的相对滑动速度及其随传动参数的变化规律。对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进行了受力分析,推导了两级传动的受力公式、输出力矩公式和接触应力公式,计算了活齿受力、输出力矩和接触应力,分析了活齿受力、输出力矩和接触应力随传动参数的变化规律。对传动系统的润滑状态、啮合效率、轴承效率以及传动系统的总效率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啮合效率和传动系统总效率随传动参数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是否为偏心驱动两种情况下的总效率。通过几何关系和齿廓曲线分析推导出传动中各误差的计算公式,根据误差的独立作用原理,对各分误差进行了综合误差统计,分析了各误差对传动系统输出转角误差的影响权重及其随传动参数的变化规律。完成了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系统的结构设计、三维建模以及样机研制,对样机进行了回差实验与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系统的最高效率为50.8%,精度最高可达1.496′,与理论计算结果接近,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李永昆[7](2021)在《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系统不均匀载荷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少齿差行星传动演变而来的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由于多齿啮合特性,使其具有更强承载能力,而且激波器结构对称,保证了多齿啮合过程中对称啮合副受力均衡,自平衡性强,动态性能稳定,在工况复杂的矿山、船舶、车辆等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但在实际工况下,由于内外激励等因素影响,使传动系统中对称啮合副的载荷不均匀性明显,会使系统振动增加、齿面疲劳破坏、活齿损坏,严重影响了系统的传动性能。因此有必要对二齿差摆杆活齿不均匀载荷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从而改善传动系统受载状态。以二齿差摆杆活齿为研究对象,基于集中参数理论,建立含间隙的平移-扭转耦合动力学等效模型,利用作用线增量法分析啮合线上产生的等效啮合误差,使用变形协调关系,计算啮合副的啮合刚度,通过分析各构件之间相对位移关系,推导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利用Newmark法求解得到系统振动响应。推导动载荷计算公式,使用载荷比例系数评价系统载荷不均匀性。对比分析激波器与中心轮相关误差、齿侧间隙、负载转矩和输入转速对系统载荷比例系数的影响,并找出对系统载荷不均匀性影响最大的误差因素。基于Adams动力学仿真软件,建立含不同误差的激波器和中心轮虚拟样机模型,设置不同负载转矩、输入转速,进行动载荷仿真分析。对比其载荷历程和载荷比例系数变化趋势,分析各激励对系统载荷不均匀性的影响。通过设计、搭建动载荷测量试验平台,使用应变采集测试系统,测试不同负载转矩、输入转速下中心对称活齿啮合副的应变历程。对数据分析后得到不同工况下载荷比例系数变化趋势,与理论计算、仿真分析结果对比,验证负载转矩和输入转速对系统载荷不均匀性的影响。通过对系统载荷不均匀性的相关研究,最终得到激波器和中心轮相关误差中影响系统载荷不均匀性的关键激励因素,以及负载转矩和输入转速对系统载荷分配的影响趋势,为改善系统载荷的均匀性提供理论参考。
李瑞兴[8](2021)在《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机器人关节驱动所用减速器具有高精度、小体积、大载荷和高效率的要求。为弥补谐波减速器和RV减速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具有结构紧凑和传动比大的特点,适用于空间受限的场合。对该种减速器进行了三维建模、减速比分析、运动仿真、受力分析、效率分析和机电耦合分析,并完成了样机的加工和实验。设计出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结构,进行了三维建模,采用相对运动法、力矩分析法和串并联法对减速器的传动比进行了分析,利用UG软件进行了运动仿真,验证了传动的准确性,同时仿真分析了偏心误差严重影响传动系统的运动精度。对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进行了受力分析,考虑传动钢球的实际内外侧交替啮合受力,分析了传动钢球内外侧啮合的受力情况和参数变化对传动受力的影响,发现调整偏心距、基圆半径、钢球半径和轨道斜面倾角均可减小传动系统受力。考虑激波器和中心轮轨道内外侧啮合点速度和曲率半径,对传动系统的效率和参数变化对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调整偏心距、基圆半径、斜面倾角和钢球半径可提高传动效率。建立了该减速器与步进电机的机电耦合模型,研究了耦合系统中基本参数变化对减速器受力的影响,讨论了偏心距、基圆半径和钢球半径对功率角、电磁转矩、机械转矩、机械效率、电磁效率和总效率的影响规律。对该减速器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出无活齿架型的平面活齿减速器,使得减速器的整体尺寸得到简化。对其进行了效率实验,最大实测效率达到60.4%。
闫星宇[9](2021)在《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齿形与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的双相激波盘为对称形式,可以消除惯性载荷,实现自平衡,该传动结构紧凑、传动比范围广且传动平稳,应用前景广阔。本文针对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系统的齿形、力与力矩、润滑和效率进行分析,研制出样机进行相关实验研究。提出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结构,计算系统的传动比;根据摆线生成原理,推导激波盘的齿形方程,利用坐标转化法推导中心盘的齿形方程;计算齿形的曲率和主曲率,分析避免中心盘齿廓发生干涉的条件;推导中心盘齿廓的压力角计算公式并分析结构参数对其影响;在Solid Works中建立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机构的三维模型,利用ADAMS软件对传动系统进行转速和转矩仿真。建立啮合副的空间受力模型,根据钢球与激波盘啮合的变形协调关系,建立并求解啮合副的受力平衡方程,推导传动系统的输出力矩表达式,分析结构参数对啮合力和输出力矩的影响;根据赫兹接触理论,求解钢球与激波盘和中心盘的接触应力;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系统进行静力学仿真分析。根据空间啮合原理分析啮合点的相对运动速度;计算并分析啮合线与相对运动速度的夹角;求解传动系统的卷吸速度和滑动速度;应用Hamrock-Dowson公式,计算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的最小油膜厚度并分析啮合副所处的润滑状态,分析参数对最小油膜厚度的影响。计算并分析不同润滑状态下的滑动摩擦因数;推导不同润滑状态下的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计算公式,分析参数对系统传动效率的影响;研制出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样机,利用样机进行传动效率实验,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刘力建[10](2021)在《含误差的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虚拟样机及性能分析》文中认为摆杆活齿传动系统具有中心对称、结构简单等结构优势,使得传动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然而对摆杆活齿传动系统零件加工时,易产生加工误差,造成摆杆活齿与激波器、中心轮齿廓啮合状态发生改变,降低摆杆活齿传动系统的性能。为了预测加工装配后传动系统的性能,有必要研究含误差虚拟样机性能测试过程,同时研究误差对摆杆活齿传动系统性能的影响。基于摆杆活齿传动系统加工误差类型,得到含误差虚拟样机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VB、MATLAB、Solid Works、Excel平台混合编程开发数字化驱动软件,将含误差虚拟样机的数学模型集成到数字化驱动软件中,实现对含误差摆杆活齿传动系统虚拟样机的数字化设计。利用数字化驱动软件建立含误差虚拟样机,结合ANSYS Workbench与ADAMS软件对虚拟样机进行仿真分析,对仿真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虚拟样机性能,综合各项误差,分析误差对传动系统性能的影响程度,通过给定单项误差值,得到各项误差对传动系统的影响程度。利用数字化驱动软件对摆杆活齿传动系统设计,对关键构件进行加工,利用扫描仪对关键构件进行三维成像,结合逆向工程DX与Solid Works软件对所得三维模型处理,得到带有实际参数的齿廓数据,通过对比分析检测齿廓与理论设计齿廓数据,确定扫描仪的检测精度满足传动系统误差检测要求,并确定激波器与中心轮固有误差值,扫描完成后对实物样机进行装配。利用数字化驱动软件建立带有实际参数的虚拟样机,利用ADAMS软件对虚拟样机进行动力学仿真,得到带有实际参数虚拟样机性能,利用ADAMS/Vibration模块进行振动特性仿真,结合仿真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带有实际参数虚拟样机性能与实际样机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带有实际参数虚拟样机性能接近实际样机性能,进一步验证激波器与中心轮固有误差为性能主要影响因素。本文研究成果为建立含误差虚拟样机及实际样机性能分析提供参考与借鉴,并为各项误差对摆杆活齿传动系统性能影响程度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二、摆动活齿传动系统的弹性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摆动活齿传动系统的弹性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动态特性的二齿差摆杆活齿参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传动机构力学模型 |
1.1 啮合力学模型 |
1.2 啮合副啮合刚度分析 |
1.3 当量接触刚度分析 |
1.4 系统误差分析 |
2 传动机构动力学模型 |
2.1 传动机构动力学模型建立 |
2.2 传动机构动力学方程 |
2.3 传动系统动力学响应求解 |
3 活齿传动系统参数设计 |
4 仿真实例分析 |
5 结 论 |
(3)考虑误差的三齿差摆杆活齿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摆动活齿传动研究现状 |
1.2.2 三齿差传动研究现状 |
1.2.3 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三齿差摆杆活齿传动误差模型建立与分析 |
2.1 三齿差摆杆活齿传动齿形设计 |
2.2 等价误差模型建立 |
2.3 主要构件误差引起的等价误差 |
2.3.1 激波器与摆杆活齿的啮合等价误差 |
2.3.2 中心轮与摆杆活齿的啮合等价误差 |
2.3.3 活齿架与摆杆活齿的啮合等价误差 |
2.4 主要构件微位移引起的等价误差 |
2.4.1 激波器微位移引起的等价误差 |
2.4.2 中心轮微位移引起的等价误差 |
2.4.3 活齿架微位移引起的等价误差 |
2.4.4 摆杆活齿微位移引起的等价误差 |
2.5 主要构件作用力求解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齿差摆杆活齿传动固有特性分析 |
3.1 动力学方程建立 |
3.2 刚度计算 |
3.2.1 啮合副啮合刚度 |
3.2.2 支承刚度 |
3.3 系统固有频率求解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齿差摆杆活齿传动误差影响分析 |
4.1 动力学方程求解 |
4.2 不考虑误差的动力学响应分析 |
4.3 考虑单项误差的动力学响应分析 |
4.3.1 考虑激波器误差的动力学响应分析 |
4.3.2 考虑摆杆活齿误差的动力学响应分析 |
4.3.3 考虑中心轮误差的动力学响应分析 |
4.3.4 考虑活齿架误差的动力学响应分析 |
4.4 确定关键误差因素 |
4.5 误差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齿差摆杆活齿传动仿真和试验分析 |
5.1 三齿差摆杆活齿传动仿真模型建立 |
5.2 振动仿真 |
5.2.1 仿真设置介绍 |
5.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3 试验目的及方案 |
5.4 样机加工和试验设备介绍 |
5.4.1 样机加工及扫描 |
5.4.2 测试设备介绍 |
5.4.3 试验步骤 |
5.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双级平面活齿传动振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活齿传动概述 |
1.3 活齿传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活齿传动国外研究现状 |
1.3.2 活齿传动国内研究现状 |
1.4 空心活齿架耦合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
1.4.1 空心活齿架耦合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结构组成 |
1.4.2 空心活齿架耦合双级平面活齿传动工作原理及特点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系统力和啮合刚度分析 |
2.1 活齿传动系统受力与输出转矩分析 |
2.2 活齿传动啮合副时变啮合刚度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力和啮合刚度算例 |
2.3.2 参数变化对啮合副受力的影响 |
2.3.3 参数变化对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
3.1 活齿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2 活齿传动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的建立 |
3.2.1 一级激波器与一级活齿弹性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
3.2.2 一级中心轮与一级活齿弹性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
3.2.3 一级活齿架与一级活齿弹性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
3.2.4 二级激波器与二级活齿弹性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
3.2.5 子系统坐标归一变换 |
3.2.6 整个活齿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微分方程 |
3.3 活齿传动系统固有频率求解 |
3.4 参数对活齿传动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
3.4.1 一级活齿架与活齿啮合刚度k_(gi)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
3.4.2 一级激波器与活齿啮合刚度k_(hi)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
3.4.3 一级中心轮与活齿啮合刚度k_(ki)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
3.4.4 二级活齿架与活齿啮合刚度k_(gj)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
3.4.5 二级激波器与活齿啮合刚度k_(hj)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
3.4.6 二级中心轮与活齿啮合刚度k_(kj)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
3.4.7 一级活齿质量m_i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
3.4.8 二级活齿质量m_j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
3.5 活齿传动系统振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系统灵敏度分析 |
4.1 活齿传动系统灵敏度计算 |
4.1.1 系统固有频率对啮合刚度参数k_(hi)的灵敏度 |
4.1.2 系统固有频率对啮合刚度参数k_(ki)的灵敏度 |
4.1.3 系统固有频率对支撑刚度参数k_(gi)的灵敏度 |
4.1.4 系统固有频率对各传动部件质量的灵敏度 |
4.2 活齿传动系统灵敏度分析 |
4.2.1 活齿质量m_i变化对灵敏度的影响 |
4.2.2 激波器质量m_(hi)变化对灵敏度的影响 |
4.2.3 活齿架质量m_(gi)变化对灵敏度的影响 |
4.2.4 啮合刚度k_(hi)变化对灵敏度的影响 |
4.2.5 啮合刚度k_(ki)变化对灵敏度的影响 |
4.2.6 啮合刚度k_(gi)变化对灵敏度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活齿传动系统仿真分析 |
5.1 动力学仿真分析的理论基础及仿真步骤 |
5.2 动力学仿真的结果分析 |
5.2.1 活齿传动系统模态分析 |
5.2.2 活齿传动系统谐响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减速器样机制造及测试 |
6.1 双级平面活齿减速器样机设计与加工 |
6.2 活齿减速器样机振动特性测试 |
6.2.1 试验装置简介 |
6.2.2 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非对称齿形设计与传动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活齿传动研究概况 |
1.2.2 非对称齿形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非对称齿形设计 |
2.1 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基本原理 |
2.2 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非对称齿形设计 |
2.2.1 激波器齿形设计 |
2.2.2 中心轮齿形设计 |
2.2.3 实例计算 |
2.3 非对称齿形齿廓特性分析 |
2.3.1 压力角分析 |
2.3.2 有效啮合区间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运动与受力分析 |
3.1 摆杆活齿传动的逆止特性分析 |
3.1.1 机械传动的自锁现象 |
3.1.2 啮合副自锁分析 |
3.2 摆杆活齿传动承载能力分析 |
3.2.1 不考虑摩擦力的摆杆活齿啮合副受力模型 |
3.2.2 啮合副间接触应力分析 |
3.3 摆杆活齿传动啮合效率分析 |
3.3.1 考虑摩擦力的摆杆活齿啮合副受力模型 |
3.3.2 啮合效率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仿真分析 |
4.1 传动系统虚拟样机三维建模 |
4.1.1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
4.1.2 传动系统虚拟样机建模 |
4.2 传动系统运动仿真分析 |
4.2.1 系统传动稳定性仿真 |
4.2.2 系统瞬态啮合力仿真 |
4.2.3 系统瞬态输入转矩仿真 |
4.3 传动系统有限元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样机性能测试与分析 |
5.1 实体样机加工与装配 |
5.2 试验方案 |
5.2.1 试验测试目的 |
5.2.2 试验测试平台设计 |
5.2.3 试验测试步骤 |
5.3 样机实验与结果分析 |
5.3.1 样机逆止特性实验 |
5.3.2 样机承载能力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6)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活齿传动概述 |
1.2.1 活齿传动的基本原理 |
1.2.2 活齿传动的优点 |
1.3 活齿传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活齿传动国外研究现状 |
1.3.2 活齿传动国内研究现状 |
1.4 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啮合特性研究 |
2.1 平面活齿传动齿廓方程 |
2.2 齿廓曲线的曲率方程 |
2.3 平面活齿传动速度方程 |
2.3.1 无偏心驱动时各运动副速度分析 |
2.3.2 偏心驱动时各运动副速度分析 |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4.1 齿廓曲线曲率 |
2.4.2 无偏心驱动时速度分析 |
2.4.3 偏心驱动时速度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力和力矩研究 |
3.1 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力和力矩方程 |
3.2 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力和力矩分析 |
3.2.1 一级传动力和力矩分析 |
3.2.2 二级传动力和力矩分析 |
3.3 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接触应力 |
3.3.1 接触应力计算公式 |
3.3.2 接触应力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效率研究 |
4.1 平面活齿传动润滑研究 |
4.1.1 平面活齿传动润滑油膜厚度公式 |
4.1.2 平面活齿传动润滑计算结果分析 |
4.2 平面活齿传动效率分析 |
4.2.1 平面活齿传动啮合效率计算公式 |
4.2.2 平面活齿传动啮合效率结果分析 |
4.3 平面活齿传动轴承效率计算 |
4.3.1 平面活齿传动轴承效率计算公式 |
4.3.2 双级平面活齿传动轴承效率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精度分析 |
5.1 误差来源和独立作用原理 |
5.2 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误差分析 |
5.2.1 齿廓曲线的误差分析 |
5.2.2 一级传动系统中啮合副误差分析 |
5.2.3 二级传动系统中啮合副误差分析 |
5.3 误差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减速器的加工与实验 |
6.1 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系统设计与加工 |
6.1.1 传动系统的结构设计 |
6.1.2 传动系统的三维建模与仿真 |
6.1.3 样机的加工与装配 |
6.2 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回差实验 |
6.2.1 回差测试原理 |
6.2.2 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减速器回差实验结果 |
6.3 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减速器效率实验 |
6.3.1 效率实验原理 |
6.3.2 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效率实验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系统不均匀载荷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活齿传动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传动系统均载特性研究现状 |
1.2.3 系统均载仿真和试验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二齿差摆杆活齿系统动力学方程建立与求解 |
2.1 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系统动力学方程建立 |
2.1.1 传动系统动力学等效模型 |
2.1.2 传动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 |
2.1.3 动力学微分方程的矩阵形式 |
2.2 传动系统主要参数计算 |
2.2.1 啮合刚度分析 |
2.2.2 激波器与摆杆活齿的等效误差 |
2.2.3 摆杆活齿与中心轮的等效误差 |
2.3 传动系统的振动响应求解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内外激励对系统载荷不均匀性影响分析 |
3.1 动载荷与载荷比例系数计算 |
3.2 误差处理与抽样分析 |
3.2.1 误差分布规律 |
3.2.2 误差抽样模拟 |
3.3 误差对系统载荷不均匀性影响 |
3.3.1 激波器误差对系统载荷不均匀性影响 |
3.3.2 中心轮误差对系统载荷不均匀性影响 |
3.3.3 误差范围对系统载荷不均匀性影响 |
3.3.4 齿侧间隙对系统载荷不均匀性影响 |
3.4 负载转矩和输入转速对系统载荷不均匀性影响 |
3.4.1 负载转矩对系统载荷不均匀性影响 |
3.4.2 输入转速对系统载荷不均匀性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动载荷仿真研究 |
4.1 虚拟样机与仿真技术 |
4.1.1 虚拟样机技术 |
4.1.2 Adams中接触力定义 |
4.1.3 动载荷仿真分析与样机模型验证 |
4.2 不同误差范围的动载荷仿真分析 |
4.2.1 不同激波器齿廓偏差的动载荷仿真分析 |
4.2.2 不同中心轮齿廓偏差的动载荷仿真分析 |
4.3 不同负载转矩和输入转速的动载荷仿真分析 |
4.3.1 不同负载转矩的动载荷仿真分析 |
4.3.2 不同输入转速的动载荷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动载荷试验研究 |
5.1 动载荷试验目的和测试方法 |
5.1.1 动载荷试验目的 |
5.1.2 动载荷试验步骤与测试方法 |
5.2 测试平台设计与测试系统 |
5.2.1 二齿差摆杆活齿减速器样机结构 |
5.2.2 测量仪器及传感器 |
5.2.3 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应变测试系统 |
5.2.4 应变测试流程 |
5.3 试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1 不同负载转矩对系统载荷不均匀性影响 |
5.3.2 不同输入转速对系统载荷不均匀性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8)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活齿传动概述 |
1.2.1 活齿传动的基本原理 |
1.2.2 封闭式活齿传动结构组成及特点 |
1.3 活齿传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活齿传动国外研究现状 |
1.3.2 活齿传动国内研究现状 |
1.4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传动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设计与仿真 |
2.1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传动传动比计算 |
2.1.1 利用差动原理计算传动比 |
2.1.2 利用输入与输出转矩关系计算传动比 |
2.1.3 利用并联速度分析法求解传动比 |
2.2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三维实体建模 |
2.3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运动仿真 |
2.3.1 运动仿真结果 |
2.3.2 运动仿真误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力与力矩分析 |
3.1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封闭功率分析 |
3.1.1 封闭功率流分析 |
3.1.2 封闭功率流的计算 |
3.2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受力分析 |
3.2.1 无偏心误差时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受力分析 |
3.2.2 有偏心误差时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受力分析 |
3.3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力矩和转速分析 |
3.4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1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转矩和转速分析 |
3.4.2 参数变化对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受力的影响 |
3.4.3 一级和二级受力情况对比 |
3.4.4 影响一级和二级输出力矩的因素研究分析 |
3.4.5 影响一级和二级输出转速的因素研究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效率分析 |
4.1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速度分析 |
4.1.1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相对速度分析 |
4.1.2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卷吸速度分析 |
4.2 最小油膜厚度分析 |
4.2.1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综合曲率半径分析 |
4.2.2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油膜厚度计算 |
4.3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效率分析 |
4.4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效率结果与讨论 |
4.4.1 影响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效率因素研究分析 |
4.4.2 效率随转速变化规律分析 |
4.4.3 效率随转矩变化规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机与减速器集成系统耦合力学分析 |
5.1 电机与减速器集成系统组成和原理分析 |
5.2 电机与减速器集成系统电感计算 |
5.3 电机与减速器集成系统力学分析模型 |
5.4 .电机与减速器集成系统耦合力学分析 |
5.4.1 参数变化对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受力的影响 |
5.4.2 参数变化对系统耦合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样机研制及效率实验 |
6.1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设计与加工 |
6.2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效率实验 |
6.2.1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效率实验原理 |
6.2.2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效率实验 |
6.3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结构优化及效率实验 |
6.3.1 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优化结构设计 |
6.3.2 器人用小型平面活齿减速器优化结构加工 |
6.3.3 优化结构样机效率实验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9)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齿形与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少齿差行星传动及钢球活齿传动研究现状 |
1.2.1 少齿差行星传动研究现状 |
1.2.2 钢球活齿传动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齿形分析 |
2.1 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结构设计及传动比计算 |
2.1.1 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组成结构及传动原理 |
2.1.2 传动比计算 |
2.2 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的齿形推导 |
2.2.1 激波盘齿形推导 |
2.2.2 中心盘齿形推导 |
2.3 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的曲率分析 |
2.3.1 齿廓曲率及主曲率分析 |
2.3.2 中心盘齿廓干涉分析 |
2.3.3 中心盘齿廓最小主曲率半径参数影响分析 |
2.4 中心盘齿廓压力角分析 |
2.4.1 中心盘齿廓压力角计算 |
2.4.2 中心盘压力角最小值参数影响分析 |
2.5 运动学仿真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受力分析 |
3.1 建立啮合状态几何模型 |
3.2 啮合副受力分析 |
3.2.1 啮合副受力模型简化 |
3.2.2 受力分解与受力平衡方程 |
3.2.3 力矩平衡方程 |
3.2.4 变形协调关系与啮合力求解 |
3.2.5 啮合力参数影响分析 |
3.3 系统输出力矩分析 |
3.3.1 系统输出力矩计算 |
3.3.2 系统输出力矩参数影响分析 |
3.4 啮合副接触应力分析 |
3.5 静力学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润滑分析 |
4.1 啮合点相对速度分析 |
4.1.1 共轭法向量分析 |
4.1.2 激波盘与钢球的相对速度分析 |
4.1.3 中心盘与钢球的相对速度分析 |
4.2 啮合线与相对速度夹角分析 |
4.2.1 啮合线与相对速度夹角计算 |
4.2.2 啮合线与相对速度夹角最小值参数影响分析 |
4.3 啮合副卷吸速度计算 |
4.4 啮合副相对滑动速度计算 |
4.5 最小油膜厚度分析 |
4.5.1 弹流润滑模型的建立 |
4.5.2 Hamrock-Dowson公式的应用 |
4.5.3 润滑状态判别方法 |
4.5.4 最小油膜厚度参数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效率与样机实验分析 |
5.1 全膜或部分弹流润滑滑动摩擦因数分析 |
5.1.1 全膜或部分弹流润滑滑动摩擦因数计算 |
5.1.2 全膜或部分弹流润滑滑动摩擦因数参数影响分析 |
5.2 薄膜润滑滑动摩擦因数分析 |
5.2.1 薄膜润滑滑动摩擦因数计算 |
5.2.2 薄膜润滑滑动摩擦因数参数影响分析 |
5.3 边界润滑滑动摩擦因数分析 |
5.3.1 边界润滑滑动摩擦因数计算 |
5.3.2 边界润滑滑动摩擦因数参数影响分析 |
5.4 传动效率分析 |
5.4.1 滑动摩擦功率损失计算 |
5.4.2 滚动摩擦功率损失计算 |
5.4.3 传动效率计算 |
5.4.4 传动效率参数影响分析 |
5.5 样机设计与装配 |
5.5.1 样机的设计 |
5.5.2 样机的加工与装配 |
5.6 样机传动效率实验 |
5.6.1 样机实验 |
5.6.2 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10)含误差的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虚拟样机及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摆杆活齿传动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齿轮、行星类传动系统含误差虚拟样机研究现状 |
1.2.3 齿轮、行星类传动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含误差摆杆活齿传动虚拟样机数字化设计 |
2.1 含误差虚拟样机建模 |
2.1.1 激波器误差模型 |
2.1.2 中心轮误差模型 |
2.1.3 活齿架误差模型 |
2.1.4 摆杆活齿误差模型 |
2.2 数字化驱动软件设计 |
2.2.1 软件功能设计 |
2.2.2 软件架构设计 |
2.2.3 软件参数化界面设计 |
2.2.4 软件功能模块的划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含误差虚拟样机性能仿真及误差影响分析 |
3.1 含误差虚拟样机性能仿真分析 |
3.1.1 建立含误差虚拟样机 |
3.1.2 仿真数据处理公式 |
3.1.3 扭转刚度分析 |
3.1.4 回程误差分析 |
3.1.5 传动误差分析 |
3.1.6 传动效率分析 |
3.2 单项误差对传动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
3.2.1 激波器固有误差性能影响分析 |
3.2.2 中心轮固有误差性能影响分析 |
3.2.3 活齿架固有误差性能影响分析 |
3.2.4 摆杆活齿固有误差性能影响分析 |
3.2.5 各项误差对性能影响程度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摆杆活齿传动系统关键构件检测 |
4.1 传动系统关键构件加工 |
4.2 扫描仪三维成像 |
4.2.1 扫描目的 |
4.2.2 扫描设备与过程 |
4.2.3 扫描结果分析 |
4.3 实际样机装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实际参数虚拟样机性能测试 |
5.1 建立含有实际参数虚拟样机 |
5.2 含有实际参数虚拟样机传动性能分析 |
5.3 含有实际参数虚拟样机振动特性分析 |
5.3.1 振动特性仿真模型的搭建 |
5.3.2 仿真结果处理与分析 |
5.4 实际样机振动特性试验 |
5.4.1 试验目的 |
5.4.2 试验平台搭建 |
5.4.3 试验步骤和方法 |
5.4.4 试验结果处理及分析 |
5.5 振动特性与传动系统性能关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摆动活齿传动系统的弹性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机电集成SMA活齿减速电机分析[D]. 王晓翠. 燕山大学, 2021
- [2]基于动态特性的二齿差摆杆活齿参数设计研究[J]. 宜亚丽,郭争辉,卫锐,高云飞,金贺荣. 振动与冲击, 2021(11)
- [3]考虑误差的三齿差摆杆活齿动力学研究[D]. 郭争辉. 燕山大学, 2021(01)
- [4]双级平面活齿传动振动特性分析[D]. 孙宇军. 燕山大学, 2021(01)
- [5]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非对称齿形设计与传动性能分析[D]. 张徐. 燕山大学, 2021(01)
- [6]偏心驱动双级平面活齿传动研究[D]. 杨鲜苗. 燕山大学, 2021(01)
- [7]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系统不均匀载荷特性研究[D]. 李永昆. 燕山大学, 2021(01)
- [8]封闭主动轴式平面二级活齿减速器研究[D]. 李瑞兴. 燕山大学, 2021(01)
- [9]双激波摆线钢球传动齿形与效率研究[D]. 闫星宇. 燕山大学, 2021(01)
- [10]含误差的二齿差摆杆活齿传动虚拟样机及性能分析[D]. 刘力建. 燕山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