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肝病患者血氨变化及意义

重症肝病患者血氨变化及意义

一、严重肝病患者血氨的变化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曾雅雯[1](2021)在《基于人体成分分析研究脾虚证型慢性肝病和肌少症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慢性肝病(乙肝、酒精)患者中肌少症、非肌少症及脾虚、非脾虚患者之间的人体成分差异,评估脾虚证型与肌少症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并探讨HBV感染、酒精两种因素以及不同肝病阶段对肌少症分布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住院部的59例乙肝、酒精相关性肝病患者(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完整病史资料,并利用人体成分电诊断仪对其进行人体成分分析,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肌少症患者的BMI、内脏脂肪面积、细胞内水分、细胞外水分、基础代谢率、全身相位角较非肌少症者显着下降,但体脂率则无明显差异;肌少症患者的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显着下降,提示与临床诊断条件相吻合。(2)脾虚证型患者的BMI、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细胞内水分、细胞外水分、基础代谢率较非脾虚证者显着下降,但男女分布、年龄、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全身相位角等指标的差异性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脾虚证型与肌少症的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提示二者具有显着相关性。同时,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脾虚证型、BMI的P值均<0.05,年龄、脾虚证型的OR值>1,提示年龄、脾虚证型均为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BMI的OR值<1,但其对肌少症分布的影响意义还有待商榷。(4)HBV感染、酒精两种病因及不同肝病病程阶段中肌少症、脾虚证型患者分布的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值均>0.05,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之间的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肌少症患者的机体能量储备较非肌少症显着下降。(2)脾虚证型慢性肝病与肌少症具有相关性,年龄、脾虚证型均为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HBV感染、酒精两种病因及不同肝病病程阶段对肌少症、脾虚证型患者的分布无显着影响。

李凤彩[2](2019)在《血浆二胺氧化酶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规律研究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炎症,长期反复炎症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称为乙肝病毒感染的“三部曲”。肝衰竭可发生在慢性HBV感染的不同阶段,起病凶险,死亡率高,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肝脏和肠道解剖关系密切,通过“肠-肝轴”相互影响。肠道是维持微生态和防止病原体入侵的重要屏障,肠道消化吸收的物质首先通过门静脉转运至肝脏,当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壁通透性增加时,肝脏更容易暴露于肠道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加重肝脏原有损伤。血浆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水平是目前最常用的反映肠道屏障功能和肠壁通透性的分子指标,然而我们尚不清楚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的DAO表达规律,以及血浆DAO水平与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因此,研究血浆DAO水平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患者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目的1、明确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和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浆DAO水平变化规律,阐明血浆DAO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2、阐明血浆DAO水平作为分子标志物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6个月内再入院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肝硬化患者255例(其中代偿期120例、失代偿期135例)、肝细胞癌患者40例以及健康对照者12例,ELISA方法检测血浆DAO水平,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血浆DAO差别。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连续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DAO与临床和实验数据的相关性。所有13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为住院患者,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以是否再入院为观察终点,通过电话及住院系统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不少于6个月,计算6个月内再入院率。以6个月内是否再入院为因变量,首先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查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再入院的风险因素,然后将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再入院的独立风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血浆DAO水平预测失代偿性期肝硬化6个月内再入院的诊断价值。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分界点的累积再入院时间差别。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DAO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4.9(3.3,6.9)vs.1.6(1.4,2.0)ng/mL,P<0.001];肝硬化患者血浆DAO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8(7.9,17.7”s.4.9(3.3,6.9)ng/mL,P<0.05];肝细胞癌患者血浆DAO 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患者[18.3(13.4,20.5)vs.11.8(7.9,17.7)ng/mL,P<0.001]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3(13.4,20.5)vs.4.9(3.3,6.9)ng/mL,P<0.001]。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 阳性组(n=49)血浆DAO水平[5.0(3.8,7.3)ng/mL]与 HBeAg 阴性组[n=21,4.9(2.7,6.3)ng/mL]无明显差别(P>0.05),HBV-DNA 阳性组(n=58)血浆 DAO 水平[4.9(3.1,6.9)ng/mL]和 HBV-DNA 阴性组[n=12,6.3(4.4,6.9)ng/mL]无明显差别(P>0.05)。相关分析提示,血浆DAO水平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血浆总胆红素(TBIL)呈明显正相关(ALT,r=0.530,P<0.001;AST,r=0.483,P<0.001;TBIL,r=0.313,P<0.05),与HBsAg定量、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相关(均P>0.05)。3、肝硬化患者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n=I 35)血浆DAO水平[14.6(10.4,20.3)ng/mL]明显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n=120,9.4(6.2,13.5)ng/mL,P<0.001]。Child-pugh评分C级患者(n=45)血浆DAO水平[22.4(16.5,29.1)ng/mL]明显高于 B 级患者[n=138,12.6(9.3,16.4)ng/mL,P<0.001],B 级患者的血浆 DAO水平明显高于A级患者[n=72,7.8(5.4,9.9)ng/mL,P<0.001]。肝硬化患者中,腹水组(n=112)与无腹水组(n=143)血浆DAO水平无明显差别(户>0.05),消化道出血患者组(n=27)DAO水平[20.9(11.6,30.3)ng/mL]明显高于无消化道出血患者组[n=228,11.4(7.9,16.9)ng/mL,P<0.05],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组(n=21)血浆DAO水平[21.3(17.6,42.6)ng/mL]明显高于无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组[n=234,11.1(7.8,16.4)ng/mL,P<0.05],肝性脑病患者组(n=18)血浆 DAO水平[19.0(16.3,27.1)ng/mL]明显高于无肝性脑病患者组[n=237,11.3(7.8,17.0)ng/mL,P<0.05]。血浆 DAO 水平与 AST、TBIL 呈明显正相关(r=0.14,P=0.026;r=0.574,P=0.000),与 ALB 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230,P=).000)。4、13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访6个月,有36例因肝脏相关疾病再次入院,再入院率为26.7%。单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AO水平(HR=1.126,95%CI:1.068-1.188,P<0.001),Child-pugh 评分(HR=3.700,95%CI:1.665-8.223,P<0.05),消化道出血(HR=5.179,95%CI:2.113-12.690,P<0.001),肝性脑病(HR=4.375,95%CI:1.567-12.215,P<0.001),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HR=3.077,95%CI:1.176-8.049,P<0.001)和血红蛋白(HR=0.979,95%CI:0.963-0.995,P<0.05)是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个月内再入院的有意义风险因素。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AO水平(HR=1.102,95%CI:1.023-1.188,P<0.05)和肝性脑病(HR=5.018,95%CI:1.436-17.533,P<0.05)是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6个月内再入院的独立风险因素。5、血浆DAO水平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个月内再入院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为 0.769(SE 0.0457,95%CI:0.689-0.837),显着优于 HE[0.598(SE 0.0403,95%CI:0.511-0.682),P<0.05]和 Child-Pugh 评分[0.652(SE 0.0474,95%CI:0.565-0.731),P<0.05]。当血浆 DAO=19.7ng/mL 时,诊断敏感性为58.33%,特异性为84.35%。DAO>19.7ng/mL患者组6个月内再入院率明显高于 DAO≤19.7ng/mL 患者组[(58.3%(21/36)vs.15.2%(15/99),P<0.05]。Kaplan-Meier 分析提示,按照血浆 DAO≤19.7ng/mL 和>19.7ng/mL 分组,两组间的累积再入院时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6、肝细胞癌患者中,肿瘤大小>3cm的HCC患者血浆DAO水平明显高于≤3cm 的患者[20.0(18.3,23.1)vs.13.6(12.3,14.8)ng/mL,P<0.001]。TNM分期Ⅲ/Ⅳ的HCC患者的血浆DAO 水平明显高于Ⅰ/Ⅱ 的患者[20.0(18.5,24.0)vs.14.2(12.3,19.1)ng/mL,P<0.05];血浆DAO水平与AF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82,P<0.001),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肝硬化、肿瘤的数量以及HBeAg 状态、ALT、AST、TBIL、ALB、PTA 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浆DAO水平较健康对照者明显升高,随病情进展,DAO水平逐渐升高,提示肠道通透性参与慢性HBV感染疾病进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DAO水平与肝功能指标密切相关;肝硬化患者血浆DAO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并发症密切相关,血浆DAO水平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个月再入院的独立风险因素,可作为分子标志物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6个月内再入院;肝癌患者血浆DAO水平与肿瘤的大小及TNM分期相关。第二部分:血浆二胺氧化酶(DAO)作为分子标志物评估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研究研究背景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衰竭(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ACHBLF)是指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基础上,在4周内发生肝功能迅速恶化而引起的肝衰竭,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失代偿和凝血功能障碍。ACHBLF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临床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约50-90%的患者在1个月内即可发生死亡,抢救肝衰竭患者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及精准预测肝衰竭的发展和临床预后。因此,寻找肝衰竭预后的有效、敏感和特异的分子标志物是肝衰竭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s,MELD)是目前常用预测肝衰竭预后的评分系统,用于评估终末期肝病的病情严重程度。然而,MELD评分并不完全适合我国ACHBLF患者的临床特点,在预测ACHBLF死亡率等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存在较大偏差。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是反映肠道屏障功能和肠壁通透性的快速敏感的生物标志物。我们在第一部分研究中,发现血浆DAO水平与慢性HBV感染的疾病进程相关。同时,血浆DAO水平还可以作为有效的分子标志物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个月内的再入院情况,因此,我们推测血浆DAO可能也参与了肝衰竭的疾病进程,并与肝衰竭疾病预后相关。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检测了 ACHBLF患者血浆DAO水平,并评估了血浆DAO作为分子标记物预测ACHBLF患者1个月死亡率的诊断价值。研究目的1、研究ACHBLF患者血浆DAO表达规律以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2、评估血浆DAO水平作为分子标志物预测ACHBLF患者1个月死亡率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病科住院患者,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ACHBLF患者106例,进入前瞻性研究队列,以肝衰竭死亡事件为随访终点,随访时间不少于1个月。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浆DAO水平。分类变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变量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秩和检验,两变量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CHBLF患者1个月死亡率的风险因素,将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血浆DAO水平是否ACHBLF患者1个月死亡率的独立风险因素。为了评估血浆DAO水平能否增加MELD积分对肝衰竭预后的诊断价值,我们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建立了血浆DAO水平和MELD积分的联合诊断模型:变量(血浆DAO联合MELD积分)=0.642×MELD+0.056×DAO-16.671。采用 ROC 曲线评估 DAO、MELD积分、DAO联合MELD积分模型对ACHBLF患者1个月死亡率的诊断准确性,采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不同变量按截断值分组的累积生存时间。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共纳入ACHBLF患者106例,随访结束时共有66例患者死亡,死亡率62.3%。死亡组患者 TBIL水平[305(262,385)vs.196(151,248)μmol/L,P<0.001]、MELD 评分[27.3(24.8,32.3)vs.22.0(20.7,26.5),P<0.001]、INR[2.5(2.1,3.7)vs.1.9(1.8,2.1),P<0.01]明显高于生存组患者,死亡组患者 ALB[32.3(30.0,34.7)vs.34.2(31.6,37.4)g/L,P<0.05]、PTA[30(18,33)vs.38(32,39),P<0.05]、AFP[56(39,88)vs.156(104,416)ng/mL,P<0.001]>PLT[129(100,150)vs.132(111,173)×109/L,P<0.05]明显低于生存组患者。死亡组患者的腹水(60.6%vs.17.5,P<0.001)、SBP(54.5%vs.5%,P<0.001)和HE(57.6%vs.12.5%,P<0.00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生存组。死亡组和生存组患者的HBV-DNA状态、HBsAg定量、HBeAg状态、ALT、AST、WBC、HGB、Na 和 Cr 无明显差别(均 P>0.05)。2、生存组患者组血浆DAO水平[14.0(7.1,26.5)ng/mL]明显低于死亡组患者[58.6(32.5,121.3)ng/mL,P<0.001]。3、ACHBLF 患者血浆 DAO 水平与 TBIL(r=0.507,P<0.001)、INR(r=0.518,P<0.001)和 MELD 积分(r=0.578,P<0.001)呈明显正相关,与 PTA(r=-0.511,P<0.001)、AFP(r=-0.412,P<0.001)和 HGB(r=-0.231,P=0.017)呈明显负相关。血浆DAO水平与年龄、HBsAg定量、HBeAg状态、HBV-DNA状态、ALT、AST、ALB、Cr、WBC和PLT无明显相关(均P>0.05)。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MELD评分(OR=1.838,P<0.001)、血浆 DAO 水平(OR=1.055,P<0.001)、ALB(OR=0.886,P<0.05)、PLT(OR=0.985,P<0.05)、腹水(OR=7.731,P<0.001)、SBP(OR=22.800,P<0.05)和HE(OR=9.500,P<0.05)是影响ACHBLF患者1个月预后的风险因素。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浆DAO水平(OR=1.053,P<0.05)、HE(OR=7.678,P<0.05)、SBP(OR=15.91,P<0.05)和 MELD 评分(OR=1.680,P<0.05)是影响ACHBLF患者1个月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6、血浆DAO水平用于诊断ACHBLF患者1个月死亡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为 0.880(SE 0.0329,95%CI:0.803-0.935),MELD 积分的 AUROC为 0.843(SE 0.0391,95%CI:0.760-0.907),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43)。DAO 联合 MELD 积分的 AUROC 为 0.916(SE 0.0256,95%CI:0.846-0.961),明显高于MELD积分和血浆DAO(均P<0.05)。7、当选择血浆DAO水平的最佳截断值15.2ng/mL 时,诊断敏感性为95.45%,特异性为62.5%;当选择MELD积分的最佳截断值22.6时,诊断敏感性为90.91%,特异性为67.5%;当选择DAO联合MELD积分联合诊断模型的最佳截断值为0.07时,诊断敏感性为87.88%,特异性为80%。Kaplan-Meier方法提示,按照血浆 DAO≤15.2ng/mL 和>15.2ng/mL 分组,MELD≤22.6 和>22.6分组,DAO联合MELD诊断模型≤0.07和>0.07分别分组,各组间的累积生存生存时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均P<0.001)。结论血浆DAO水平与ACHBLF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独立的分子标志物预测ACHBLF患者1个月预后。同时,血浆DAO可增加MELD积分预测ACHBLF患者1个月预后的诊断价值。第三部分: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前期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DAO)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初步探讨研究背景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ACHBLF)进展迅速,死亡率高,临床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近年来逐渐认识到,在未发生肝衰竭的慢性HBV感染患者中提前预测具有肝衰竭风险的患者,促进“诊断节点”前移,对于降低肝衰竭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肝衰竭前期”的概念,即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选择具有高胆红素血症和凝血功能障碍但还未达到肝衰竭诊断标准的阶段,作为“肝衰竭前期”,给予临床重点监测和治疗。根据亚太肝病学会的诊断标准,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前期(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pre-Liver Failure,pre-ACHBLF)是指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至肝衰竭过程中的前期阶段,以血清总胆红素(TBIL)≥85umol/L且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为特征。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血浆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水平可反映ACHBLF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ACHBLF患者存在肠道通透性增加。然而,我们并不清楚处于pre-ACHBLF阶段的患者,是否存在血浆DAO水平的变化及肠道菌群的变化,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如何,以及血浆DAO 水平的表达规律和肠道菌群的关系。因此,我们通过收集pre-ACHBLF患者的血浆和粪便样本,观察血浆DAO的表达规律,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粪便样本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阐明Pre-ACHBLF患者血浆DAO的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目的1、研究pre-ACHBLF患者血浆DAO水平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2、研究pre-ACHBLF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3、研究pre-ACHBLF患者血浆DAO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纳入pre-ACHBLF患者31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26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DAO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DAO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集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粪便样本,16S rRNA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的分布规律,微生物多样性分析、NMDS分析和物种组成差异分析研究肠道菌群的规律。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血浆DAO水平与临床指标及差异菌群的相关性。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pre-ACHBLF患者血浆DAO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1.7(22.1,43.2)vs.1.7(1.4,2.2)ng/mL,P<0.001]。pre-ACHBLF 患者血浆 DAO 水平与 TBIL水平(r=0.672,P=0.000)和AST水平(r=0.369,P=0.041)呈明显正相关,与ALB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548,P=0.001),与ALT水平、PTA水平、MELD评分、年龄、HBsAg定量、HBeAg状态、HBV-DNA状态、肌酐(Cr)、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之间无显着相关(均P>0.05)。2、57例粪便标本共获得5,101,887条测序序列,所有序列按97%的相似性聚类,所有样本共聚类得到916个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其中两组共有的OTU为501个,健康对照组特有的OTU为358个,pre-ACHBLF 特有的 OTU 为 57 个。3、与健康对照相比,Pre-ACHBLF患者:菌群多样性指数包括shannon指数明显降低(P<0.01)和simpson指数显着降低(P<0.01);菌群丰度指数包括Chaol指数显着降低(P<0.01)和ACE指数显着降低(P<0.01)。4、微生物群落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分析提示pre-ACHLBF组和健康对照组可以比较容易的区分开来,应力函数值(stress)为0.161。样品组间差异显着性检测(Anosim)结果提示,pre-ACHBLF组和健康对照组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R=0.3873,P=0.001)。5、在门的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re-ACHBLF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0.544 vs.0.641,P=0.035),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增加(0.163 vs.0.069,P=0.008)。6、在属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我们共筛选出19个丰度有差异的菌属,其中pre-ACHBLF显着缺失的有11种,pre-ACHBLF菌群丰度增加的属有8种。7、血浆DAO水平与韦荣球菌(Veillonella)相对丰度呈正相关(r=0.665,P=0.000);与链球菌(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呈正相关(r=0.436,P=0.014。结论Pre-ACHBLF患者血浆DAO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re-ACHBLF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和丰度的改变,异常富集的韦荣球菌、链球菌与血浆DAO水平关系密切。

徐耀[3](2019)在《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浆置换(PE)与单用PE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变化,探索治疗乙型肝炎相关ACLF更有效途径。方法:选取60例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的主体,依据随机入组的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数量均为30例。对照组的患者30例在内科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E进行治疗,研究组的患者30例在内科传统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CRRT和PE进行治疗。分别于基线水平、2周及4周时统计分析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的变化情况,分别于基线、1周、2周及4周对实验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比较两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PTA、INR、血清钾、血清钠、血肌酐的变化情况,以及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基线和4周后MELD评分及预后生存率的情况。结果:经过分析对比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在治疗之后改善明显,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1周时以改善总胆红素及血清钾、血清钠、血肌酐更为优势,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变化不明显。2周以后各种生化指标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但凝血功能的恢复,两组前2周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4周后研究组凝血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于基线水平时,两组对比分析,统计学无差异(P>0.05),2周及4周时,研究组中CD4+T淋巴细胞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T淋巴细胞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4+/CD8+变化统计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ELD评分相比于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研究组患者生存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3.3%。结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血浆置换,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生存率提高;CRRT联合PE治疗可有效清除细胞炎症因子,稳定机体内环境,阻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为个体化选择人工肝联合治疗肝衰竭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马林沁,吴彩军[4](2018)在《血氨检测在急危重症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氨是急诊及危重症医学常关注的血液检测指标之一,因为对肝脏疾病特别是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以及具有检测方便快速、价格低廉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工作中常可发现血氨增高除肝性脑病以外还可以提示其他急危重情况。通过对文献进行检索整理,本文对近10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报道进行了综述,从血氨的正常代谢、影响因素等角度出发,归纳了血氨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

段钟平,陈煜,郑素军,周莉,刘梅,时红波[5](2017)在《第九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会议纪要》文中认为2017年6月2日至6月4日,"第九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正式注册代表1780人,来自1100个医疗、研究机构、CDC系统或大专院校,参会总人数超过两千人。会议通过肝胆相照公益平台进行了全程直播,据不完全统计,两个会场共有5.3万人次在线收看,其中主会场3.6万次点击,分会场一1.7万次点击,显着增加了会议的规模与影响。

杨凤琪[6](2015)在《40例婴儿胆汁淤积症及其肝病的临床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婴儿胆汁淤积症及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了解疾病的发病过程、病因、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规律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5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40例婴儿胆汁淤积症及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的详细临床资料,随访预后,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符合标准病例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1-4月,就诊年龄最早日龄36天,最晚4月。其中胆汁淤积症17例,胆汁淤积性肝病23例。均以黄疸为主要症状就诊,黄疸延迟不退,32例伴有大便颜色变浅。2.病原体检测阳性25例(62.5%),其中CMV检测阳性18例(45%),尿培养阳性9例(22.5%),血培养阳性2例(5%),EB病毒检测阳性2例,部分病例存在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胆道畸形可能11例,8例未确诊,3例行腹腔镜探查术后,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1例,胆道闭锁2例。遗传代谢筛查:血氨:升高26例,正常14例;乳酸均不同程度升高;16例串联质谱示有多种氨基酸及肉碱明显异常,其中瓜氨酸明显升高5例,3例行基因检测,2例确诊为Citrin蛋白缺乏,1例未检测到致病基因。串联质谱检测异常16例中,均为血氨升高病例。甲状腺功能: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亚临床甲减1例;低血糖1例,多次空腹血糖1.7~2.2mmol/L。3.婴儿胆汁淤积症及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但未发现变化规律。CMV感染可能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4.26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后目前存活,1例未愈,11例死亡。结论:黄疸延迟不退并伴有大便颜色改变是婴儿胆汁淤积症及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早期表现。婴儿胆汁淤积症及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但未发现明显规律。婴儿胆汁淤积症及胆汁淤积性肝病病因复杂,受临床诊治水平的限制,明确病因有难度。临床预后差异大,死亡率高,病因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单静[7](2014)在《不同类型肝性脑病患者中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由急性肝衰竭引起的肝性脑病(HE)和肝硬化引起的肝性脑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这两种类型的肝性脑病是否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水平仍然未知。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不同类型肝性脑病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意义,从而为临床上判断肝脏的功能状态以及甲状腺激素与相关临床参数的协同致病机理提供进一步的参考证据。方法:1.选取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7例患者,其中57例急性肝衰竭所致的肝性脑病患者,肝硬化患者50例,其中伴有肝性脑病的24例,未出现肝性脑病的26例;测定肝肾功能、INR、PT及甲状腺激素等相关指标,以研究分析不同类型肝性脑病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意义。2.根据各种资料的数据特性,应用t检验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发现不同类型肝性脑病中各指标的不同变化。3.分别分析TSH、FT4、INR、MELD和NH3与急性肝衰竭所致的肝性脑病程度的相关性。4.分别分析TSH、FT3、INR、MELD和NH3与肝硬化所致的肝性脑病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在肝硬化所致的肝性脑病和无脑病患者中ALT、AST、Cr、PT、TSH、FT4和TT4无差异性(P>0.05),但在TBIL、NH3、INR和MELD水平上有差异性(P<0.01或P<0.05)。TT3、FT3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急性肝衰竭组,与发病前相比,发病后患者甲状腺激素(TSH、TT4、TT3、FT3)均呈下降趋势(P<0.01或P<0.05);而FT4在发病后呈上升趋势(P<0.05),同时患者肝功能呈明显恶化趋势:TBIL升高、PT延长、INR增大、MELD增大(P<0.01或P<0.05);而ALT、AST、Cr和NH3在肝性脑病发病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相比于肝硬化所致的肝性脑病患者,急性肝衰竭所致的肝性脑病患者表现出更严重肝脏功能障碍:更高水平的ALT、AST、TBIL、INR、PT、Cr和更多的MLED评分(P<0.01或P<0.05),然而他们有更低水平的NH3(P<0.05)。TT3和FT3在两组患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急性肝衰竭所致脑病患者中,TSH浓度和肝性脑病的病变程度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r=-0.678,P<0.01);另一方面,INR.MELD分别和肝性脑病的程度之间有显着正相关(r=0.460,P=0.008;r=0.503,P=0.003).而NH3和FT4与脑病之间无相关性(r=0.289,P=0.108;r=0.155,P=0.397).5.在肝硬化所致脑病中,FT3和肝性脑病的病变程度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r=-0.335,P=0.043);INR.MELD.NH3分别和肝性脑病的程度之间有显着正相关(r=0.335,P=0.043;r=0.369,P=0.028;r=0.416,P=0.013;r=0.589,P=0.000);然而TSH的浓度与肝性脑病程度之间无相关性(r=-0.278,P=0.078)。结论:1.肝硬化所致肝性脑病患者中,T3和FT3能较好的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且FT3与脑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考虑可能与肝硬化所致肝性脑病的肝细胞数量及其合成功能下降更明显,对下丘脑及垂体影响较小有关。2.急性肝衰竭所致肝性脑病患者中,肝性脑病发病后患者出现TSH.T3.T4的降低,呈中枢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表现,TSH降低更明显,且与脑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考虑可能与急性肝衰竭所致肝性脑病时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引起下丘脑及垂体功能受损更严重,引起TSH分泌受影响有关。3.不同类型的肝性脑病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类型的肝性脑病中甲状腺激素的不同与此可能存在相关性,且甲状腺激素可能与相关临床参数共同参与疾病的发展。

李萍[8](2013)在《轻微肝性脑病与血氨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中轻微肝性脑病(MHE)与血氨和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以及血氨和炎性细胞因子在MHE发病率和MHE患者认知功能降低方面的相互作用。方法: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75例经肝功能检查、超声、影像学检查或肝脏穿刺活检诊断为肝硬化,并且无发作型或持续型HE症状的肝硬化患者纳入本研究。对纳入患者进行心理智能测试,包括数字连接试验-A(NCT-A)和数码符号试验(DST),两项试验结果均为异常即可诊断为MHE。2.应用卡方检验或者t检验对纳入肝硬化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化及凝血检查指标和炎症标志物等MHE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筛选分析,然后对经单因素分析后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MHE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出各危险因素的临界值。3.探讨MHE危险因素与NCT-A及DST测试结果的相关性,以判断危险因素与MHE患者认知功能降低的相关性。4.根据各危险因素的临界值,将75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分组,应用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探讨MHE危险因素在MHE发病率和MHE患者认知功能降低方面的协同作用。结果:1.75例肝硬化患者中,有37例(49.3%)肝硬化患者的NCT-A测试结果异常,有32例(42.7%)患者的DST测试结果异常,两项测试合计共有22例(29.3%)患者的NCT-A及DST测试结果异常,诊断为MHE。2.MHE患者与非MHE患者比较,血氨(t=3.389,P<0.001)、Child-Pugh评分(t=2.029,P=0.028)、TNF-a(t=2.194,P=0.015)和IL-6(t=5.148,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血氨(OR=15.675,95%CI:4.146-58.665)和TNF-a(OR=8.796,95%CI:3.836-20.574)是MHE的危险因素,其临界值分别为21.5μmol/L和32.1pg/ml。3.在MHE患者中,血氨水平与NCT-A(r=0.493,P=0.019)和DST(r=—0.435,P=0.028)测试结果具有相关性。TNF-a水平与NCT-A(r=0.640,P=0.001)测试结果具有相关性。4. TNF-a和血氨较高的肝硬化患者MHE的发病率显着高于单纯血氨较高的肝硬化患者(χ2=3.640,P=-0.045)和单纯TNF-a较高的肝硬化患者(χ2=5.235,P=0.011)。TNF-a和血氨较高的肝硬化患者的NCT-A测试结果显着高于单纯血氨较高的肝硬化患者(q=3.192,P=0.036)和单纯TNF-a较高的肝硬化患者(q=2.235,P=0.041)。TNF-a和血氨较高的肝硬化患者的DST测试结果显着高于单纯血氨较高的肝硬化患者(q=3.647,P=0.022)。结论:血氨和TNF-a是MHE发病的危险因素,与MHE患者认知能力的降低具有相关性。血氨和TNF-a在MHE发病率和MHE患者认知功能降低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两者水平均与MHE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且血氨和TNF-a水平具有显着正相关性,提示TNF-a可能参与了MHE的发病机制,并且可能与血氨具有潜在的协同导致HE的作用。

来要良[9](2013)在《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中医证候学特点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对其干预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酒精已成为继病毒后导致肝损害的第二大病因,酒精性肝硬化是酒精性肝病的终末期阶段。内毒素血症是酒精性肝病发生进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环节,因此针对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参考文献制定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证候观察量表,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140例病例,探讨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证候特点,同时评价益气活血解毒法干预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疗效。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证候学特点,评价益气活血解毒法干预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①理论研究:对酒精性肝病及内毒素血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杨晋翔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经验;②证候研究: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140例病例,通过描述性和因子分析统计学方法,探讨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证候特点;③治疗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症状积分方法观察症状改善情况,通过化验指标观察疗效。结果:1患者以中年男性为主,职业发病率依次为工人、干部、商人。患者以饮白酒为主,酒精度在40-60度之间,饮酒时间多较长,日均酒精摄入量在120-200g/d,累计酒精摄入量达到1500-2000Kg。2患者AST/ALT比值多大于1,患者γ-GT、ALP轻度增高为主,TBiL水平多数大于5倍正常值。患者ALB、PALB、PTA、TC、CHE水平多低于正常值,ALB主要集中30g/1水平以下,PALB值多低于100mg/1,PTA值主要集中在50-75之间,CHE值低于正常值,主要集中在1500-2500u/1,以Child C级人数最多。患者血内毒素水平随着黄疸水平升高而升高,随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下降而升高。3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乏力、腹胀、食少、赤缕红斑、面晦暗、尿黄、口干、恶心口苦、身目黄、嗳气、胁肋刺痛、肌肤甲错、水肿。中医证候按照构成比依次为:类脾气虚(22.9%)、类肝胆湿热(15.0%)、类瘀血(14.3%)、类肝脾血瘀(13.6%)、类肾阳虚(12.9%)、类热盛伤阴(11.4%)、类肝肾阴虚(10.0%)。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病位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为本虚标实,主要病理因素涉及气虚、血瘀、湿热毒邪,病机为“正气亏虚、瘀毒内阻”,病机要素为“脾胃气虚”、“瘀”、“毒”4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TBil、ALB.血内毒素、Child分级水平相关。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比较:通过症状积分评价的方法,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乏力、口苦等主要症状和总体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6两组治疗后肝功化验比较:经过治疗后治疗组ALT、AST、TBIL、GGT、ALP、TBA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患者CHE、PALB和CHO水平均较前升高,治疗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患者CR和UREA经过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7两组治疗后血凝、内毒素及血氨化验比较: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PT和INR水平均较前下降,PTA水平较前升高,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APTT、FIB水平均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改善血、腹水内毒素及血氨水平优于对照组。8两组治疗后肝功能评价比较: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Child、MELD评分均治疗前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改善患者Child、MELD评分优于对照组。9两组治疗后总体有效率比较: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为86.8%;对照组总有效率70.1%,经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中医证候按照构成比依次为:类脾气虚、类肝胆湿热、类瘀血、类肝脾血瘀、类肾阳虚、类热盛伤阴、类肝肾阴虚。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病位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为本虚标实,主要病理因素涉及气虚、血瘀、湿热毒邪,病机为“正气亏虚、瘀毒内阻”,病机要素为“脾胃气虚”、“瘀”、“毒”。中医益气活血解毒法对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如乏力、口苦、身目黄及水肿等,对肝功能指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于血、腹水内毒素和血氨的清除具有较好疗效,能够改善患者Child、MELD评分。

宣世英[10](2009)在《原发性肝癌的生物病因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原发性肝癌形成中的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HBsAg和HCV抗原表达进行了标记和分析,同时对其癌旁肝组织进行肝组织纤维化分期,检测其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甲胎蛋白水平、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活性,并研究它们的相关性。结果100例肝癌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甲胎蛋白水平在HBV、HCV混合感染组中最高,单独HBV、HCV感染组次之,无病毒感染组最低,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HA、LN、C-Ⅳ、甲胎蛋白水平成正相关,肝癌患者出现免疫紊乱与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有关。结论肝癌患者的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背景直接影响肝癌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肝纤维化分期,并影响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甲胎球蛋白水平。一方面病毒的感染是肝癌发生的原因,另一方面长期的病毒血症会加重肝脏组织病变,加强抗病毒治疗,减少肝组织病毒抗原表达,对肝癌的防治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螺杆菌感染的生物病因学研究目的通过细菌培养、电子显微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螺杆菌感染与人类原发性肝癌(HCC)的相关性,为肝癌的致病机理和防治寻找有价值的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34例HCC患者的肝癌组织为实验组,22例其他肝病患者肝组织和25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15例结肠癌、15例子宫肌瘤作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相关功能基因cagA和vacA,16S rRNA的扩增产物经Southern杂交确认,并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同源性比较。2、用螺杆菌属特异探针、Hp、Hh和Hf型特异性16S rRNA-cDNA探针对各组制成的冰冻切片标本进行原位杂交实验。3、电镜观察癌组织中细菌形态、位置。4、应用哥伦比亚培养基分离培养癌组织中的螺杆菌,并对培养阳性标本进行染色、电镜观察和尿素酶检测鉴定,并进一步检测16S rRNA、vacA和cagA基因。通过以上方法综合评价螺杆菌感染与HCC的相关性。结果1、34例原发性肝癌标本中有22例检出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阳性率为64.71‰25例胃癌标本有18例检出螺杆菌16S rRNA,阳性率为72%。其他对照组未扩增出16S rRNA基因。2、16S rRNA PCR产物经Southern杂交证实为Hp。序列测定表明,肝癌和胃癌组织中的螺杆菌16S rRNA序列与Hp序列有97.80%的同源性。3、肝癌组相关功能基因有3例cagA基因阳性,胃癌组有2例cagA基因阳性,均未扩增出vacA基因。4、原位杂交检测螺杆菌16S rRNA-mRNA阳性者均为Hp,其中肝癌组有22例,胃癌组有17例,结肠癌组1例,前两组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与其他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5、扫描电镜观察到2例肝癌标本中有原生质体定植于肝细胞之间,4例胃癌组织中观察到定植于胃癌癌旁组织粘膜上皮细胞之间。6、肝癌组培养出3例螺杆菌,分离阳性率8.82%,胃癌组6例,分离阳性率24%。经革兰染色、电镜、尿素酶、16S rRNA基因检测和序列测定结果证实为Hp感染。结论1、HCC患者肝组织中存在螺杆菌感染且感染率较高。2、螺杆菌感染与HCC可能存在相关性。

二、严重肝病患者血氨的变化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重肝病患者血氨的变化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体成分分析研究脾虚证型慢性肝病和肌少症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1.方案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观测指标
    1.8 测量方法
    1.9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慢性肝病患者中肌少症、脾虚证型的临床资料特点
        2.1.1 慢性肝病患者中肌少症的临床资料特点
        2.1.2 慢性肝病患者中脾虚证型的临床资料特点
    2.2 慢性肝病患者中脾虚证型与肌少症的相关性分析
        2.2.1 脾虚证型与肌少症的卡方检验
        2.2.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3 HBV感染、酒精对脾虚证型、肌少症患病率的影响
        2.3.1 HBV感染、酒精相关慢性肝病的临床资料特点
        2.3.2 HBV感染、酒精对肌少症患病率的影响
        2.3.3 HBV感染、酒精因素对中医证型的影响
    2.4 慢性肝病病程与肌少症、脾虚证型分布的影响
        2.4.1 慢性肝病病程与肌少症患病率的影响
        2.4.2 慢性肝病病程对脾虚证型分布的影响
3.讨论
    3.1 慢性肝病患者并发肌少症的一般情况
    3.2 慢性肝病病因、病程不同与肌少症的关系
    3.3 慢性肝病患者中脾虚证型与肌少症的相关性
    3.4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慢性肝病与肌少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血浆二胺氧化酶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规律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浆二胺氧化酶(DAO)作为标志物评估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前期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DAO)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文章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附图
致谢

(6)40例婴儿胆汁淤积症及其肝病的临床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不同类型肝性脑病患者中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组
    1.1.5 临床指标及评分标准
    1.1.6 一般情况和生化及凝血的检测
    1.1.7 甲状腺激素的检测
    1.1.8 统计学分析
    1.1.9 技术路径
1.2 结果
    1.2.1 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
    1.2.2 肝硬化无脑病与有脑病患者相关指标及甲状腺激素比较
    1.2.3 急性肝衰竭发病前后患者相关指标及甲状腺激素比较
    1.2.4 肝硬化有脑病与急性肝衰竭患者相关指标及甲状腺激素比较
    1.2.5 相关临床指标和急性肝衰竭所致脑病分级之间的相关性
    1.2.6 相关临床指标和肝硬化所致脑病分级之间的相关性
1.3 讨论
    1.3.1 不同类型肝性脑病与甲状腺激素
    1.3.2 不同类型的肝性脑病中甲状腺激素和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1.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轻微肝性脑病与血氨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心理智能测试
        2.2 实验室检查
        2.3 血清TNF-a、IL-6和IL-12水平的检测
        2.4 统计学方法
        2.5 技术路径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纳入
    2 MHE的诊断
    3 MHE发病的危险因素
    4 血氨和TNF-a与MHE患者认知功能降低的相关性分析
    5 MHE危险因素临界值的确定
    6 血氨与TNF-a的相互作用分析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中医证候学特点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对其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酒精性肝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酒精性肝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四 杨晋翔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经验浅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证候研究
    前言
    第一节 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临床资料分布研究
        临床资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临床症状、体征特点分析
        临床资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节 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临床证候分析
        临床资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治疗研究
    临床资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情况
附表一 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证候调查表
附表二 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治疗观察表

(10)原发性肝癌的生物病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研究对象
        2.3 测试方法
    3 结果
        3.1 肝癌组织及相应癌旁肝组织HBsAg和HCV抗原的表达
        3.2 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的差异表达研究
        3.3 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的对比研究
        3.4 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肝组织纤维化、炎症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3.5 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外周血AFP水平的对比研究
        3.6 肝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活性细胞免疫状态检测
        3.7 肝癌患者外周血血清学AFP水平与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相对应细胞免疫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3.8 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活性对比研究
        3.9 癌旁肝组织活动指数与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的对比研究
    4 讨论
        4.1 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4.2 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4.3 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甲胎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4.4 肝癌患者甲胎蛋白水平与T细胞亚群及NK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4.5 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T细胞亚群及NK活性相关性的研究
        4.6 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BsAg和HCV抗原表达与癌旁肝组织活动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乙肝、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
第二部分 原发性肝癌与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试剂和耗材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细菌培养
        2.2 扫描电镜
        2.3 肿瘤组织DNA及细菌DNA PCR扩增结果
        2.4 Southern杂交结果
        2.5 DNA序列测定与比对结果
        2.6 原位杂交结果
    3 讨论
        3.1 螺杆菌分离培养与电子显微镜检查
        3.2 PCR检测螺杆菌属16SrRNA、vacA、cagA
        3.3 序列测定与比对分析
        3.4 原位杂交检测癌组织中16SrRNA-mRNA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螺杆菌感染与肝脏疾病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外相关性疾病
        综述三 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相关性研究的meta分析
结论与创新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严重肝病患者血氨的变化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体成分分析研究脾虚证型慢性肝病和肌少症的相关性[D]. 曾雅雯.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血浆二胺氧化酶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患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D]. 李凤彩. 山东大学, 2019(02)
  • [3]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D]. 徐耀. 青岛大学, 2019(03)
  • [4]血氨检测在急危重症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J]. 马林沁,吴彩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10)
  • [5]第九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会议纪要[J]. 段钟平,陈煜,郑素军,周莉,刘梅,时红波.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7(06)
  • [6]40例婴儿胆汁淤积症及其肝病的临床及预后分析[D]. 杨凤琪. 昆明医科大学, 2015(03)
  • [7]不同类型肝性脑病患者中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研究[D]. 单静.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8]轻微肝性脑病与血氨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李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9]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中医证候学特点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对其干预的研究[D]. 来要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原发性肝癌的生物病因学研究[D]. 宣世英.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重症肝病患者血氨变化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