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鹧鸪大肠埃希氏杆菌病的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郝芯缈[1](2019)在《养殖蓝狐发情期阴道分泌物细菌学检测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毛皮动物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感染性疾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产业的发展。细菌性疾病常表现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若得不到及时的诊治会给毛皮动物养殖生产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蓝狐繁殖期生殖器官感染细菌性疾病多呈季节性流行,具有发病急、感染率高的特点。感染初期常表现阴道有异常分泌物排出,能导致母狐空怀、流产、死胎,严重时可直接导致母狐死亡。针对以上情况,本实验于2017年3月~5月及2018年3月~5月蓝狐发情期间,在哈尔滨市某蓝狐养殖场通过采集患病母狐阴道分泌物,进行了细菌的分离与鉴定,并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了致病性试验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该养殖场发情期蓝狐阴道分泌物共分离出8种细菌,分别为大肠杆菌(22.45%)、沙门氏菌(4.08%)、奇异变形杆菌(18.37%)、宋内志贺菌(2.04%)、阪崎肠杆菌(4.08%)、绿脓杆菌(34.69%)、金黄色葡萄球菌(10.20%)和粪肠球菌(4.08%),且存在二重感染、三重感染的情况。其中,优势菌为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细菌的致病性试验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有4株大肠杆菌、2株沙门氏菌、1株宋内志贺菌、17株绿脓杆菌和2株粪肠球菌导致了人工感染怀孕小鼠发病,且以上细菌对不同种抗生素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其中,哌拉西林和亚胺培南对以上致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和杀菌效果,可为蓝狐发情期生殖器官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为缩短蓝狐发情期阴道细菌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间,在未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的条件下,直接采用样本进行细菌的药物敏感性测定。检测结果与常规药敏试验方法相一致,证明其同样具有准确性。应用敏感性最高的药物亚胺培南对患病母狐进行治疗,用药1周后,76.35%的母狐阴道分泌物消失。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蓝狐发情期阴道细菌性疾病的诊断时间,为临床用药提供及时的参考。
赵启会[2](2015)在《泰安地区肉鸡大肠杆菌病病原血清型鉴定及药敏试验》文中提出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指全部或部分由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感染的疾病,包括气囊病(慢性呼吸道疾病,CRD)、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肿头综合症、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Hjarre氏病)、大肠杆菌性全眼球炎、大肠杆菌性腹膜炎、大肠杆菌性骨髓炎/滑膜炎(火鸡骨髓炎综合征)、大肠杆菌性输卵管炎及黄囊感染/大肠杆菌性脐炎等。大肠杆菌类疾病对养禽业危害,使经济效益水平严重下滑。并且,大肠杆菌病对公共卫生安全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人类健康有可能造成潜在的危险。泰安地区的禽类养殖规模大,起步较早,是我国重要的肉鸡饲养基地,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肉鸡饲养业。伴随着养殖量的不断扩大和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仍然有一些慢性的、散在的传染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细菌性疾病尤为突出,对肉鸡养殖业危害很大,对养殖户的经济效应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对肉鸡饲养业危害较严重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是鸡大肠杆菌病,很多研究人员对大肠杆菌类疾病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该类疾病对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本课题将通过对泰安地区肉鸡大肠杆菌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将得到的菌株做体外药敏试验,筛选出高敏药物之后进行临床试验,为该地地区有效防控大肠杆菌病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已经确诊的41个大肠杆菌病鸡群病例统计发现,该菌病发病率较高时间为3-6周龄,占总发病群病例数的78.0%;大肠杆菌病在棚舍鸡场和标准化鸡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比较大的差异,塑料大棚(棚舍鸡场)养鸡场的发病率是45.8%、死亡率是13.3%,标准化鸡舍的发病率是15.3%、死亡率是7.4%;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混合感染发病所占比例是82.9%,平均发病率是37.3%,平均死亡率是14.7%,统计表明临床实际中肉鸡该菌病的发病主要以混合感染为主,病情较为复杂。对鉴定的41株大肠杆菌做血清学鉴定以后,结果发现,32株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包含了14种血清型,其中,包含菌株数最多的4种血清型分别为:O78(7)、O2(5)、O15(5)、O11(3),一共包含了20株分离菌,占定型菌株总数的比例为78%,但是血清型比例仅占总血清型的28.6%,因此,将它们确定为本次血清型调查的优势血清型。2.筛选出了21种常用的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1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对21种药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氟苯尼考、磷霉素敏感度较高,高敏以上的菌株占了65%-92%。83%以上的大肠杆菌分离株对六种及六种以上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说明大肠杆菌耐药性已相当普遍。3.药敏试验中筛选出的高敏药物,例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氟苯尼考、磷霉素进行田间治疗试验,选取了临床上自然感染的23个鸡群作为本实验动物模型。结果显示:用完药后死亡率在0.64%-0.92%之间,治愈率在98.7%-99.0%之间,说明了这四种药物对大肠杆菌病发挥了理想的治疗作用,但是,要想彻底控制大肠杆菌病必须要注重综合防控。
王丽荣[3](2013)在《鼻气管鸟疫杆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与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鼻气管鸟疫杆菌(Ornithobacteriumr hinotrotracheale, ORT)可引起禽类以生长障碍、死亡率增加为特征的鼻气管鸟疫杆菌病,菌体大小约为0.2μm×0.6~5.0μm,隶属于rRNA第5超科。鼻气管鸟疫杆菌是一种G-小短杆菌,具有多形性和不运动的特性,在普通培养基上基本不生长,在血液琼脂上生长缓慢,5%-10%CO2条件下,于5%绵羊血液琼脂37℃恒温培养24h-48h后,可以观察到针尖大小,具有不溶血特性的圆形灰白色或浅红色的奶酪样菌落,并可以产生一种似酪酸样的气味。感染ORT的禽类主要表现为呼吸异常、生长缓慢、死亡率高等特征,其剖检变化以严重的单侧或双侧纤维素性化脓性肺炎、坏死性肺炎、支气管炎、气囊炎等为特征。1981年,鼻气管鸟疫杆菌首次被德国学者分离到,直至1994年,该菌才被正式称作ORT。1986年以色列首次报道该国存在ORT,随后荷兰、比利时、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和日本相继报道检测到ORT抗体或分离到ORT。迄今为止,鼻气管鸟疫杆菌病流行于许多发达国家,如欧洲、非洲及南非的国家,并有继续上升趋势,严重的威胁到养禽业的发展。国内陈小玲等研究员首次发现并分离到鼻气管鸟疫杆菌,他们通过对分离到的小短杆菌进行生化试验、PCR检测及血清学的鉴定,确定其中的两株是鼻气管鸟疫杆菌。本课题旨在建立有效的检测方法,从而为该病病原的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快速、简便、敏感和特异的方法,为更好的控制本病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鼻气管鸟疫杆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根据GenBank发表的鼻气管鸟疫杆菌的16sRNA(登录号:JF810495.1)序列设计了一套用于LAMP快速检测的引物,并对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鼻气管鸟疫杆菌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快速检测方法。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能够在63℃,1h内实现对鼻气管鸟疫杆菌目的片段的大量扩增,检测结果可直接用肉眼判断。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只能检测到鼻气管鸟疫杆菌,与其他细菌如鸡白痢沙门氏菌(Salmonella pullorum)、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和副鸡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gallinarum)的核酸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该方法可检测到1×101copies/μL的质粒标准品,比普通PCR高104倍。利用该方法对分离的阳性菌株进行检测,检出率为83.33%。结果表明建立的LAMP检测鼻气管鸟疫杆菌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简便快速的特点,可用于鼻气管鸟疫杆菌的临床检测。二、鼻气管鸟疫杆菌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参照鼻气管鸟疫杆菌(GenBank登录号:JF810495.1)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ExplorerV4在线软件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回收的目的片段为214bp,与pMD18-TVector连接后转化到基因工程菌DH5α中,提取重组质粒,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后,筛选阳性质粒,倍比稀释阳性质粒作为模板,用于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构建,并进行敏感性试验、重复性试验和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标准曲线线性关系R2在0.999以上,产物Tm值在81.3-83.2℃之间,灵敏度为1.44×102copies/μL,特异性结果表明只能检测到鼻气管鸟疫杆菌的扩增曲线,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小于0.7%,临床样品检出率为100%。本试验初步建立了检测鼻气管鸟疫杆菌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为该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感染程度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张诗渝[4](2013)在《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文中认为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K. pneumoniae, KP)是自然界常在菌,属条件致病菌。它可引起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常发生于猪、牛、羊、鸡、鸭、鹅、貂、熊猫、等多种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同时也是造成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 SPF)污染的主要微生物之一。对于实验大、小鼠,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处于应激状态时(不良环境、进行动物实验时),常因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而影响实验动物质量及干扰动物实验,甚至因大批动物死亡而造成损失,严重影响到教学及科研研究。国家标准(GB14926-2001)规定,肺炎克雷伯杆菌是SPF级实验大、小鼠必须检测并排除的病原体。常规检测需要采样、培养、染色、生化反应等多个实验步骤,要数天才能出结果,而且工作量大。为了能满足SPF级实验动物肺炎克雷伯杆菌快速、高通量检测的迫切要求,特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本研究结合微生物学、病理学等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小鼠肺炎克雷伯杆菌,通过试验的特异性、敏感性测定及临床样本的检测、验证,首次建立了快速、精确检测小鼠肺炎克雷伯杆菌基因的方法,为SPF级实验小鼠微生物质量控制,及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临床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有效工具。根据肺炎克雷伯杆菌phoE基因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的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phoE基因片段,对KP和链球菌(Streptococ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沙门氏菌(Salmonella)、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巴氏杆菌(Pasteurella)等其他非KP菌株提取DNA进行PCR扩增。KP的PCR产物出现特异性DNA扩增片段,而其他非KP均未出现扩增片段,该PCR体系能检测出107pg KP-DNA,从提取DNA到PCR扩增及电泳结束仅需4h。用PCR对123份临床样品进行了检测,检出率为2.44%(3/123),与细菌学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为99.19%。本研究采用生化试验结合PCR方法等从疑似KP感染的患鼠中分离出的一株细菌进行鉴定,确定为肺炎克雷伯杆菌KP(KPm0912)。用分离菌株KPm0912和标准菌株KP1300分别接种ICR小鼠,建立了KP感染的小鼠动物模型,从临床症状、大体病理变化、细菌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了KP的致病性。KPm0912对ICR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1×105CFU/ml;KP1300对ICR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3×106CFU/ml。感染鼠发生皮下脓肿;胸腔内出现胶冻样渗出,肺脏淤血,水肿;肝、脾等实质器官可见不同程度的肿胀,充血以及浆膜面出现脓性渗出物。在病理组织切片中,肺、肝、脾等组织中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等特点。该方法操作简单,便于疾病发生时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适合SPF级实验大、小鼠肺炎克雷伯杆菌的监测。从组织病理学方面得到的影像数据,也为该病原体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召朋[5](2012)在《青岛地区兔源克雷伯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分子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克雷伯氏杆菌病(Klebsiellasis)是由肠杆菌科克雷伯氏杆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常发生于多种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肺炎克雷伯氏菌属肠杆菌科克雷伯氏属,是一种常见的条件性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动物的消化道、消化道以及水、土壤和谷物中,可引起人畜发生肺炎、腹膜炎、子宫炎以及腹泻,甚至发生败血症。但是长期以来,克雷伯氏菌病作为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被认为对畜禽危害不大,因而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现代养殖业生产方式得到迅猛发展,但由于养殖户的管理水平、养殖场的硬软件设施跟不上规模扩大的需要等原因,已经有多起有该菌引起的不同家畜、家禽感染的报道,但是有关兔群感染克雷伯氏杆菌的报道却鲜有出现,而随着我国养兔业的发展养兔方式由零散、少量饲养向区域饲养、规模养殖方向发展,大规模、高密度、通风不良等导致家兔呼吸道疾病呈现上升的趋势。而且青岛地区某兔场在2011年入冬后,部分母兔及仔兔发生腹泻病死亡,临床症状疑似为克雷伯氏杆菌病。为此,开展关于克雷伯氏杆菌病的研究对该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克雷伯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角度对该病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该病的有效治疗和防控提供了基本的资料。本研究对发病兔场的5个兔舍30例病死兔进行解剖,采集肝脏、脾脏、肺脏和心血分为两份,一份病料分离培养并做相应涂片,进行细菌性检查和生理生化鉴定,并进行动物回归性试验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从而进一步确定细菌性病原菌的种类,筛选有效治疗该病的抗生素;另一份用于DNA提取,采用ERIC-PCR(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ERIC-PCR)技术,获得克雷伯氏杆菌的ERIC-PCR指纹图谱,并用NTSYS-pc (Version2.10)软件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对克雷伯氏杆菌的分子生物学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从30例病死兔中发现有24例的心血涂片可看到短粗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用碱性美蓝染色后菌体两极浓染,有荚膜,无芽孢;用墨汁染色可看见明显荚膜。该病原菌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兔肺炎克雷伯氏杆菌。将该菌进行纯培养,用PBS稀释纯培养菌液腹腔接种小白鼠,结果接种量为0.3m1/只的小鼠,最先出现死亡,接种后3-7小时全部死亡,接种量0.2m1/只的小鼠,接种后5-12h全部死亡。剖检,可见死亡小鼠出现与病死兔相似的病理变化,动物回归实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具有强致病性,且临床兔发生死亡的原因为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该菌仅对诺氟沙星和强力霉素2种药物敏感,对大多数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用ERIC-PCR方法对24例临床分离菌株进行扩增,均能产生明显的条带,最小的条带为280bp左右,最大条带为3000bp,得到了不同的指纹图谱,并采用NTSYS-pc软件对进行聚类树分析,24株临床分离的克雷伯氏杆菌分为14个基因型,分别记为A-N,其中基因A型(R1、R9、R12和R14)占16.67%(4/24),即基因A型菌为优势菌;其次是基因B、C、D、F、G、J和K型均占8.33%(2/24);基因E、G、I、L、M和N型所占比例均为4.17%(1/24)。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基因A型克雷伯氏杆菌是引起该兔场兔群发病的优势菌,其次为基因B、C、D、F、G、J和K型,本研究结果为克雷伯氏杆菌病的防控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的结论为:本研究采用常规细菌性试验、生化鉴定试验和ERIC-PCR技术对山东省青岛地区发病兔场的病死兔的死亡原因进行研究,确定了引起该兔场发病的细菌性病原菌—克雷伯氏杆菌,筛选出了诺氟沙星和强力毒素等敏感性药物,为该病的有效防控和治疗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利用ERIC-PCR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兔源克雷伯氏杆菌的分子多样性,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该细菌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李乔晶[6](2012)在《鸡群鸭源鸡杆菌流行病学调查及流行菌株对雏鸡和雏鸭的感染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杆菌属(Gallibacterium)是巴氏杆菌科中一个新成立的属,鸭源鸡杆菌是鸡杆菌属的代表种,是家禽上呼吸道和下生殖道的常在菌;该菌可参与感染产蛋母鸡,与之相关的疾病有蛋鸡腹膜炎,产蛋下降而且偶尔会增加死亡率。近年来,国内外对于鸭源鸡杆菌对SPF雏鸡和商品雏鸭的感染特性及血清学等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河北省部分鸡场鸭源鸡杆菌血清流行病学及不同日龄健康鸡群鸭源鸡杆菌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SPF雏鸡和商品雏鸭进行了鸭源鸡杆菌感染特性以及对鸭源鸡杆菌的空气传播进行了研究。为了解鸭源鸡杆菌在河北省鸡群中的感染状况,采用乳胶凝集试验对河北省10个不同地市的677份鸡血清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河北省不同地区鸡群均存在G. anatis感染,平均抗体阳性率为48.60%,其中血清Ⅰ型阳性率为29.54%,血清Ⅱ型阳性率为29.69%,血清Ⅳ型阳性率为22.16%。不同地市的鸡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张家口和石家庄的G. anatis阳性率较高,分别为72.73%和80.95%。为了解鸭源鸡杆菌在健康鸡群中的自然感染状况,采集不同鸡场不同日龄(1日龄、3日龄、5日龄、8日龄、9日龄、10日龄、12日龄、13日龄、16日龄、25日龄、29日龄、35日龄、55日龄、75日龄、85日龄、120日龄、160日龄、170日龄和390日龄等)的临床健康鸡的上颚裂和泄殖腔棉拭子,进行分离细菌和PCR鉴定。结果表明,不同鸡场不同日龄的鸡感染鸭源鸡杆菌的阳性率均比较高,绝大多数分离菌株来自健康鸡群的上腭裂,分离出鸭源鸡杆菌的最小日龄为13日龄;30日龄以内的鸡感染的几乎均为非溶血型鸭源鸡杆菌,大于30日龄的鸡感染的以溶血型鸭源鸡杆菌为主;本实验共分离出鸭源鸡杆菌133株,冻干保存了105株。为了研究鸭源鸡杆菌对SPF雏鸡的感染特性,采用从自然病例分离鉴定的鸭源鸡杆菌人工感染4日龄SPF雏鸡,通过形态学、PCR、荧光定量PCR和组织学等方法分别对感染后SPF雏鸡的组织脏器进行了细菌分离、检测和鉴定,用ELISA对其血清抗体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人工感染后没有观察到临床症状,但在组织学检查中,所有感染鸡的肝脏、气管和肺脏组织均有损害。人工感染后第3d和同居感染第2d便从SPF雏鸡体内分离出鸭源鸡杆菌,而且直到攻毒后第96d仍能从感染鸡分离到鸡杆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无论是人工感染组还是同居组,均是气管组织中的细菌含量最高,达到106拷贝/mg。本研究表明雏鸡早在4日龄即可感染鸭源鸡杆菌,并能通过同居传播,长期带菌、排菌。ELISA方法证实人工攻毒后47d和同居后32d出现抗体高峰,仅持续23周,人工感染组和同居组抗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感染后抗体产生缓慢、持续期短。本研究为鸭源鸡杆菌的流行病学、致病机理研究及防治措施的制定等提供了参考依据。为了解分离于鸡的鸭源鸡杆菌对商品雏鸭的感染特性,对14只1日龄商品雏鸭进行人工感染试验,人工感染前采其上腭裂与泄殖腔棉拭子接种于血平板,均未分离出鸡杆菌;将其随机分为3组,人工感染组7只,同居组4只,对照组3只;人工感染后每天采其上颚裂与泄殖腔棉拭子接种于血平板分离细菌。结果显示,30日龄以内未分离出鸭源鸡杆菌,至33日龄分离出鸭源鸡杆菌,36-40日龄均能连续从人工感染组和同居组分离出鸭源鸡杆菌。与SPF鸡相比,鸭对来自于鸡的鸭源鸡杆菌分离物不易感。为确定鸭源鸡杆菌空气传播的可能性,对两组65日龄的SPF鸡(每组5只)进行动物实验,实验前已检测其均不携带鸡杆菌;对一组SPF鸡分别腹腔注射6.7×109CFU的鸭源鸡杆菌菌株YU-PDS-RZ-1-SLG,另一组与人工感染组的鸡在同一鸡舍饲养,但互不接触。人工感染后连续采两组鸡上颚裂及泄殖腔的棉拭子接种于血平板分离细菌并进行PCR鉴定。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后6d可以从未接种鸭源鸡杆菌的SPF鸡体内分离出鸭源鸡杆菌,说明鸭源鸡杆菌可以经空气传播。
王永坤,田慧芳[7](2012)在《水禽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文中指出水禽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鸭疫巴氏杆菌)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等多种禽类,多发于2~7周龄,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患病水禽常出现眼和鼻分泌物增多、拉稀、共济失调、头颈震颤等症状。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以及部分病例出现干酪性输卵管炎、结膜炎、关节炎等特征。死亡率为5%~60%不等,甚至可高达90%以上。耐过的水禽生长迟缓、增重减慢。由于本病常常导致大
陈永亮[8](2011)在《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血清型与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合当前对该鸭疫里默氏杆菌(RA)的血清型、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养鸭生产中防治RA的感染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主要包括临床诊断、药物使用、免疫接种等。
王宝杰[9](2008)在《潍坊市肉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药物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指部分或全部由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的疾病,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大肠杆菌性肉芽肿(Hjarre氏病)、气囊病(慢性呼吸道疾病,CRD)、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肿头综合症、大肠杆菌性腹膜炎、大肠杆菌性输卵管炎、大肠杆菌性骨髓炎/滑膜炎(火鸡骨髓炎综合征)、大肠杆菌性全眼球炎及大肠杆菌性脐炎/卵黄囊感染等。大肠杆菌病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是禽病调查中最常报道的疾病及胴体废弃的主要原因。大肠杆菌病对公共卫生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可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潍坊地区的养禽业起步早,规模大,是我们国家重要的肉鸡饲养基地,肉鸡饲养业已经成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伴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和养殖量的不断扩大,仍有一些散在的、慢性的传染病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尤其是细菌性疾病,已经成为了危害肉鸡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疾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鸡大肠杆菌病是目前对肉鸡饲养业危害较严重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许多研究人员对该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希望寻找较好的防治措施,减少该病对养鸡业造成的大量损失。本试验通过对潍坊地区肉鸡大肠杆菌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选取高敏药物进行田间治疗试验,为有效防控本地区肉鸡大肠杆菌病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试验一通过对确诊的95个大肠杆菌病鸡群统计显示,大肠杆菌病的高发期是3~6周龄,占总发病群数的77.9%;标准化鸡舍和塑料大棚养鸡场大肠杆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较大差异,标准化鸡舍的发病率是15.3%、死亡率是7.4%,塑料大棚养鸡场的发病率是45.8%、死亡率是13.3%;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混合感染发病所占比例是82.1%,平均发病率是37.3%,平均死亡率是14.7%,表明临床上肉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主要以混合感染为主,病情较复杂。通过对鉴定的95株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学鉴定,结果显示,78株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覆盖了14种血清型,其中所占菌株数最多的前4种血清型分别为:O78(15)、O2(12)、O15(11)、O11(9),共包含47株分离菌,占定型菌株总数的60%,但血清型种类仅占总血清型种类的28.6%,因此将它们确定为本次血清型调查的优势血清型。试验二选取了21种常用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95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对21种药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头孢噻肟、磷霉素、氟苯尼考、头孢曲松敏感度较高,高敏以上菌株占65%~92%。83%以上大肠杆菌分离株对六种及六种以上抗生素具有耐药性,说明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已相当普遍。试验三应用试验二药敏试验中筛选出的高敏药物如头孢噻肟、磷霉素、氟苯尼考、头孢曲松进行田间治疗试验,选取临床上自然感染的23个鸡群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结果显示,用药后死亡率在0.56%~1.23%之间,治愈率在在98.1%~99.2%之间,说明这四种药物对大肠杆菌病都发挥了理想的治疗作用。
关建新[10](2002)在《鹧鸪常见疾病及防治》文中认为
二、鹧鸪大肠埃希氏杆菌病的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鹧鸪大肠埃希氏杆菌病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养殖蓝狐发情期阴道分泌物细菌学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蓝狐常感染的细菌 |
1.2.1 肠杆菌科 |
1.2.2 假单胞菌属 |
1.2.3 巴氏杆菌属 |
1.2.4 葡萄球菌属 |
1.2.5 链球菌属 |
1.2.6 布氏杆菌属 |
1.2.7 阴道加德纳氏菌 |
1.3 细菌的检验方法 |
1.3.1 传统细菌学检验 |
1.3.2 分子生物学检验 |
1.4 细菌的耐药性和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
1.4.1 细菌的耐药性 |
1.4.2 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料 |
2.1.2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2.1.3 实验动物 |
2.1.4 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细菌的分离纯化 |
2.2.3 细菌的染色镜检 |
2.2.4 细菌的生化试验 |
2.2.5 细菌的165rRNA序列分析 |
2.2.6 细菌的致病性试验 |
2.2.7 细菌的药物敏感性测定 |
2.2.8 直接药敏试验 |
3 结果 |
3.1 细菌的菌落特征及染色特性 |
3.2 细菌的生化特性 |
3.3 细菌的165rRNA序列分析 |
3.3.1 165rRNA基因的PCR |
3.3.2 165rRNA序列分析 |
3.4 细菌的分离和感染情况 |
3.4.1 细菌的分离情况 |
3.4.2 细菌的感染情况 |
3.5 细菌的致病性试验 |
3.6 细菌的药物敏感性测定 |
3.7 直接药敏试验 |
3.8 临床治疗 |
4 讨论 |
4.1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4.2 细菌的多重感染 |
4.3 细菌的致病性试验 |
4.4 细菌的药物敏感性测定 |
4.5 直接药敏试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2)泰安地区肉鸡大肠杆菌病病原血清型鉴定及药敏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鸡大肠杆菌病概述 |
1.2 病原学 |
1.2.1 形态特征 |
1.2.2 菌落形态 |
1.2.3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
1.2.4 生化特性 |
1.2.5 血清型 |
1.2.6 致病性 |
1.3 流行病学 |
1.3.1 易感动物 |
1.3.2 发病日龄 |
1.3.3 发病季节及发病情况 |
1.3.4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1.3.5 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
1.4 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 |
1.4.1 败血型 |
1.4.2 死胚、弱雏 |
1.4.3 大肠杆菌脐炎或卵黄囊感染 |
1.4.4 输卵管炎及卵黄性腹膜炎 |
1.4.5 全眼球炎 |
1.4.6 关节滑膜炎 |
1.4.7 气囊炎 |
1.4.8 其他 |
1.5 常见病理组织变化 |
1.6 诊断 |
1.6.1 病原分离和鉴定 |
1.6.2 诊断和鉴别诊断 |
1.7 综合防治措施的建立 |
1.7.1 加强种鸡场和孵化过程的管理 |
1.7.2 加强鸡舍内、外环境的控制 |
1.7.3 疫苗的研究动态与预防注射 |
1.7.4 药物的防治 |
1.7.5 应用微生态制剂防治大肠杆菌病 |
1.7.6 建立综合性的疾病防控措施 |
1.8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内容 |
2.2.1 临床上发病状况的调查 |
2.2.2 病原学的调查 |
2.2.3 大肠杆菌流行的相关因素 |
2.3 药敏试验 |
2.3.1 菌株 |
2.3.2 试剂 |
2.3.3 药敏纸片 |
2.3.4 原纸片扩散试验法 |
2.4 临床试验 |
2.4.1 试验药品 |
2.4.2 试验肉鸡 |
2.4.3 试验肉鸡选取 |
2.4.4 治疗给药方法 |
2.4.5 疗效评价标准 |
3 结果分析 |
3.1 临床上发病状况的调查结果 |
3.2 病原学调查结果 |
3.2.1 革兰氏染色 |
3.2.2 生化实验 |
3.2.3 血清型鉴定 |
3.2.4 初诊病例中大肠杆菌的分离状况统计 |
3.2.5 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分布 |
3.3 与大肠杆菌流行的相关因素调查结果和分析 |
3.3.1 患大肠杆菌病鸡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调查结果 |
3.3.2 患大肠杆菌病鸡群的日龄调查结果 |
3.3.3 患大肠杆菌病鸡群中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调查结果 |
3.4 药敏试验 |
3.4.1 药敏试验结果 |
3.4.2 禽源大肠杆菌耐药现象严重 |
3.4.3 禽源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现象普遍 |
3.5 肉鸡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应用于发病肉鸡群中的治疗试验 |
3.5.1 药物治疗的平均死亡率和治愈率 |
3.5.2 发病肉鸡群中的治疗效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鼻气管鸟疫杆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与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鼻气管鸟疫杆菌的研究进展 |
1.1.1 ORT 的病原学研究 |
1.1.2 ORT 的流行病学 |
1.1.3 ORT 感染的诊断 |
1.1.4 ORT 的分离鉴定 |
1.1.5 防治措施 |
1.2 LAMP 的研究进展 |
1.2.1 LAMP 原理 |
1.2.2 LAMP 检测方法的引物设计 |
1.2.3 LAMP 检测方法的应用 |
1.3 实时荧光定量 PCR 的研究进展 |
1.3.1 实时荧光定量 PCR 的基本原理 |
1.3.2 实时荧光定量 PCR 的检测模式 |
1.3.3 荧光域值(THRESHOLD)与 CT 值 |
1.3.4 实时荧光定量 PCR 的应用 |
1.3.5 荧光定量 PCR 和常规 PCR 技术的区别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种及样品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鼻气管鸟疫杆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2.2.2 鼻气管鸟疫杆菌 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鼻气管鸟疫杆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3.1.1 优化的 LAMP 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
3.1.2 LAMP 试验结果的判定 |
3.1.3 LAMP 扩增产物的双酶切鉴定 |
3.1.4 LAMP 的特异性试验 |
3.1.5 LAMP 的敏感性试验 |
3.1.6 LAMP 的临床应用 |
3.2 鼻气管鸟疫杆菌 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3.2.1 常规质粒 PCR 鉴定结果 |
3.2.2 荧光定量 PCR 反应条件的优化 |
3.2.3 荧光定量 PCR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2.4 扩增产物的溶解曲线分析 |
3.2.5 敏感性试验结果 |
3.2.6 特异性试验结果 |
3.2.7 重复性试验结果 |
3.2.8 ORT 样本检测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鼻气管鸟疫杆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4.2 鼻气管鸟疫杆菌 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5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肺炎克雷伯杆菌病的病原特性及流行病学 |
1 肺炎克雷伯杆菌的病原特性 |
2 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致病性 |
3 肺炎克雷伯杆菌病的流行病学 |
第二章 肺炎克雷伯杆菌研究进展 |
1 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危害 |
2 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性研究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鼠源肺炎克雷伯杆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小鼠致病性的实验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5)青岛地区兔源克雷伯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分子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克雷伯氏菌病的病原特性 |
1.1.1 形态 |
1.1.2 培养特性 |
1.1.3 生化反应 |
1.1.4 血清型鉴定 |
1.1.5 宿主 |
1.2 克雷伯氏菌病的流行病学 |
1.2.1 禽克雷伯氏菌病 |
1.2.1.1 克雷伯氏菌病流行特点 |
1.2.1.2 禽克雷伯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
1.2.2 家畜克雷伯氏菌病 |
1.2.2.1 猪克雷伯氏菌病 |
1.2.2.2 牛克雷伯氏菌病 |
1.2.2.3 羊肺炎克雷伯氏菌病 |
1.2.3 野生动物的克雷伯氏菌病 |
1.3 克雷伯氏杆菌的分子多样性分析检测技术 |
1.3.1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3.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 |
1.3.3 ERIC-PCR技术 |
1.4 ERIC-PCR技术特点及其应用 |
1.4.1 ERIC序列 |
1.4.2 ERIC结构特征及功能 |
1.4.3 ERIC-PCR的原理及特点 |
1.4.4 ERIC-PCR产物形成规律 |
1.4.5 ERIC-PCR技术的应用 |
1.5 克雷伯氏杆菌耐药性研究 |
1.5.1 不同地区克雷伯氏杆菌的耐药性 |
1.5.2 克雷伯氏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
1.6 克雷伯氏杆菌的研究进展 |
1.6.1 人的感染 |
1.6.2 多种动物的感染 |
1.6.2.1 家畜家禽类 |
1.6.2.2 野生动物 |
1.6.2.3 水产品类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8 技术路线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料来源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工具酶及试剂 |
2.1.4 培养基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
2.1.4.1 培养基的配制 |
2.1.4.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兔源克雷伯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
2.2.1.1 病料的采集和处理 |
2.2.1.2 细菌学检查 |
2.2.1.3 细菌分离培养 |
2.2.1.4 生化鉴定 |
2.2.1.5 动物试验 |
2.2.1.6 药敏实验 |
2.2.2 病原菌的分子多样性分析 |
2.2.2.1 总DNA提取 |
2.2.2.2 提取基因组DNA的测定 |
2.2.2.3 ERIC-PCR方法 |
3 结果及分析 |
3.1 细菌学检查 |
3.2 细菌培养 |
3.3 生化鉴定 |
3.4 动物实验结果 |
3.4.1 动物发病急解剖情况 |
3.4.2 细菌分离结果 |
3.5 药敏实验 |
3.6 总DNA的提取 |
3.7 ERIC-PCR反应的最优条件 |
3.8 兔源克雷伯氏杆菌的ERIC-PCR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兔源克雷伯氏菌病的病因及发病特点 |
4.2 青岛地区兔源克雷伯氏菌病感染情况 |
4.3 药敏实验及耐药性分析 |
4.4 ERIC-PCR对青岛地区兔源克雷伯氏杆菌的分子多样性的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鸡群鸭源鸡杆菌流行病学调查及流行菌株对雏鸡和雏鸭的感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英文缩写表 |
摘要 |
文献综述 |
1 鸭源鸡杆菌概述 |
1.1 鸭源鸡杆菌分类地位的确立 |
1.2 鸭源鸡杆菌的致病性 |
2 鸭源鸡杆菌的检测方法 |
2.1 传统方法 |
2.2 基因型方法 |
2.3 血清学检测方法 |
3 鸭源鸡杆菌的传播途径 |
4 小结 |
实验研究 |
前言 |
本研究的目的 |
本研究的意义 |
试验一 河北省鸡群鸭源鸡杆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3.1 不同鸡场鸭源鸡杆菌的感染情况 |
3.2 鸭源鸡杆菌不同血清型的感染情况 |
3.3 小结 |
试验二 健康商品鸡群鸭源鸡杆菌自然感染状况调查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细菌的分离 |
2.2 PCR 鉴定与 16S rRNA 测序和分析 |
2.3 棉拭子中所含细菌的荧光定量 PCR 检测 |
2.4 生化试验 |
2.5 药敏试验 |
3 讨论与小结 |
3.1 关于鸭源鸡杆菌的自然感染状况 |
3.2 荧光定量 PCR 和细菌分离的比较 |
3.3 鸭源鸡杆菌的生化试验—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试验 |
3.4 关于鸭源鸡杆菌的耐药性 |
3.5 关于鸭源鸡杆菌菌株的冻干 |
3.6 小结 |
试验三 鸭源鸡杆菌对 SPF 雏鸡的感染特性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鸭源鸡杆菌 1-S 株裂解抗原的浓度确定 |
2.2 临床观察 |
2.3 细菌的分离与 PCR 鉴定 |
2.4 ELISA 检测的 SPF 鸡血清抗体水平 |
2.5 不同组织内细菌分离和定量分析 |
2.6 不同组织的病理学检查 |
3 讨论与小结 |
3.1 鸭源鸡杆菌的接种途径 |
3.2 细菌分离与组织病理学检查 |
3.3 鸭源鸡杆菌血清抗体 ELISA 检测 |
3.4 荧光定量 PCR 检测 |
3.5 小结 |
试验四 鸭源鸡杆菌对商品雏鸭的感染特性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观察 |
2.2 细菌的分离与 PCR 鉴定及 16S rRNA 测序和分析 |
3 讨论与小结 |
3.1 细菌分离与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
3.2 实验动物的比较 |
3.3 小结 |
试验五 鸭源鸡杆菌通过空气传播的可能性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观察 |
2.2 细菌的分离 |
2.3 PCR 鉴定 |
3 讨论与小结 |
3.1 关于鸭源鸡杆菌的传播途径 |
3.2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7)水禽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体 |
2 流行病学 |
2.1 传染来源和途径 |
2.2 易感宿主 |
2.3 流行特征 |
3 发病机理 |
4 症状 |
4.1 最急性型 |
4.2 急性病例 |
4.3 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 |
5 病理变化 |
6 诊断 |
6.1 临床综合诊断 |
6.2 细菌分离 |
6.2.1 染色镜检 |
6.2.2 分离培养 |
6.2.3 细菌鉴定 |
6.2.4 动物接种 |
7 鉴别诊断 |
8 治疗 |
(8)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血清型与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清型 |
2 流行病学 |
2.1 易感动物 |
2..2易感日龄 |
2.3 发病季节 |
2.4 发病率与死亡率 |
2.5 传播途径 |
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3.1 临床症状 |
3.2 病理变化 |
4 诊断与防治 |
4.1 诊断 |
4.1.1 细菌学检查 |
4.1.2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
4.1.3 ELISA检测技术 |
4.1.4 PCR分析技术 |
4.2 防治 |
4.2.1 日常管理 |
4.2.2 药物防治 |
4.2.3 免疫接种 |
(9)潍坊市肉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药物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1 鸡大肠杆菌病概述 |
2 病原学 |
2.1 形态特征 |
2.2 菌落形态 |
2.3 生化特性 |
2.4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
2.5 血清型 |
2.6 致病性 |
3 流行病学 |
3.1 易感动物 |
3.2 发病日龄 |
3.3 发病季节及发病情况 |
3.4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3.5 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
4 临床症状与剖检 |
4.1 死胚、弱雏 |
4.2 败血型 |
4.3 大肠杆菌脐炎或卵黄囊感染 |
4.4 输卵管炎及卵黄性腹膜炎 |
4.5 关节滑膜炎 |
4.6 全眼球炎 |
4.7 气囊炎 |
4.8 其他 |
5 常见病理组织变化 |
6 诊断 |
6.1 病原分离和鉴定 |
6.2 诊断和鉴别诊断 |
7 综合防治措施的建立 |
7.1 加强种鸡场和孵化过程的管理 |
7.2 加强鸡舍内、外环境的控制 |
7.3 疫苗的研究动态与预防注射 |
7.4 药物防治 |
7.5 应用微生态制剂防治大肠杆菌病 |
7.6 建立综合性的疾病防控措施 |
8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试验一、 潍坊市肉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与细菌的分离培养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试验二、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试验三、肉鸡大肠杆菌病的田间治疗试验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鹧鸪大肠埃希氏杆菌病的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养殖蓝狐发情期阴道分泌物细菌学检测与分析[D]. 郝芯缈.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2]泰安地区肉鸡大肠杆菌病病原血清型鉴定及药敏试验[D]. 赵启会.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6)
- [3]鼻气管鸟疫杆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与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王丽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4]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D]. 张诗渝.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5]青岛地区兔源克雷伯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分子多样性分析[D]. 王召朋.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8)
- [6]鸡群鸭源鸡杆菌流行病学调查及流行菌株对雏鸡和雏鸭的感染特性研究[D]. 李乔晶.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6)
- [7]水禽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J]. 王永坤,田慧芳. 现代畜牧兽医, 2012(04)
- [8]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血清型与防治研究进展[J]. 陈永亮.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1(09)
- [9]潍坊市肉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药物防治研究[D]. 王宝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3)
- [10]鹧鸪常见疾病及防治[J]. 关建新.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