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然彩色立绒棉毯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鞠斐[1](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吕天石[2](2019)在《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津自1860年开埠以来,逐渐成长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进出口港口。至民国时期,天津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洋货进口港。天津港的贸易数据成为反映华北地区经济的重要晴雨表。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下,梳理了1912年至1937年间的天津港进口贸易的各项有关数据,以洋货为抓手深入研究了其在津的进口转运情形、销售流程、售价、商家、消费群体等多种因素,探讨了天津港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的互动关系。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的洋货涵盖了纺织品、食品、五金、工业制品、建筑材料、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燃油类等几大类。本文的研究主体部分按衣、食、住、行这民众日常生活的四方面来分别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进口商品,且多为近代工业制成品作为研究抓手。同时运用大量档案、报刊广告与图表等资料加以阐释民国时期天津港洋货贸易与民众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在“衣”部分,笔者研究了天津港进口的纺织品、成衣、鞋帽与日化用品,探究了这些商品与民众身体变迁的关系。“食”部分则通过研究天津港的进口食品与药品贸易,从而探究这些商品与民众餐饮习俗变迁的关系。“住”的部分通过研究一些与民众居住空间有关的近代特色洋货产品在天津港的进口情形及华北地区的销运情况,探讨了天津港进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空间之间的关系。“行”的部分研究民众出行与沟通。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交通工具、通讯传媒设备与民国时期华北民众的交通方式与沟通方式的变迁。观察进口商品货物类型的变化,则呈现出以纺织品、食品为重点向以工业制成品、交通工具为重点的转变趋势。而进口来源国别的变化趋势更是非常明显,即由英、德、法等老牌欧洲国家向日、美、苏等亚太地区国家,尤其是日本转变。纵观1912年至1937年二十余年间天津港进口贸易,棉布、成衣、日化产品等生活用品改变了民众的衣着与穿戴;面粉、糖类等食品原料或制成制品的进口改变了民众的餐饮习惯与消费意识;五金、机器、电料等则改善了民众的居住空间与生存条件;车辆与通讯工具的进口更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了民众的沟通效率。然而港口贸易的繁盛之下还有许多幻象。首先就是关税主权的丧失使得海外贸易收入并不能用来改善民生,而正常的中外贸易本身就已经是外国压迫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再辉煌的贸易数额都只能是虚假的繁荣。其次在华北地区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洋货所带来的影响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别。大部分普通民众不可能享受到所有进口产品的红利,只能停留在个别进口货品的使用这一层次。第三个幻象来自于洋货与国货的竞争关系。洋货的进口对于民族工业而言有两方面作用:从正面驱动力而言,各类进口产品先进的技术启发了国货的改良,进口机器与外国技师的到来更是直接提升了民族工业的生产力;而从反面来看,摧毁民族产业的罪魁正是大量倾销的外国货品。最后,日本因素不容忽视,日本势力在华北地区先倾销后走私的经济侵蚀政策严重破坏了天津港口正常的洋货贸易。至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天津港进口的商品已经全面呈现了由欧美货品向日本货品的趋势。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与华北民众的生活变迁有很大关联性。虽然还存在很多幻象,但这些商品毕竟能够开一时风气之先,为华北地区的民众打开了近代化生活的大门。
张玉青[3](2018)在《基于鲁绣文化的品牌服饰设计与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民族传统文化强势复兴大潮已到来,国内服饰界中国元素设计作品层出不穷,然而真正能够汲取民族元素而深入人心的设计寥若晨星,其原因除却设计师的传统文化修养与领悟能力限制外,还与品牌的经营管理现状有必然关系。品牌文化浅陋、设计管理欠缺、创意思维贫乏等现象已成为服饰品牌发展的滞碍。若对传统服饰文化进行有益探索,则可为民族与时尚风格定位的品牌服饰设计与管理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八大名绣之一的鲁绣,历史悠远而绵长,具有浓重的地域文化特色。然而现今鲁绣作品大多为博物馆或艺术机构收藏,大众认知度偏低,如何传播和弘扬鲁绣文化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依据服饰品牌现状,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将鲁绣文化应用于品牌服饰设计与管理中。首先,通过文献整理和调研,简述鲁绣的开发现状,提炼可用于鲁绣服饰品牌的鲁绣文化内涵,结合市场调查问卷和鲁绣服饰品牌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得出鲁绣服饰品牌发展前景广阔的论断。然后分析鲁绣品牌服饰设计的构成要素,并借助夏姿·陈和渔两个服饰品牌的案例剖析,结合鲁绣文化,探讨适用于鲁绣服饰品牌的产品色彩、图案、造型、面料设计方法,构筑品牌现代民族风格体系。后又以上海滩和阿尤品牌为例,分析了鲁绣相关服饰品牌管理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鲁绣文化的应用方式,构建以品牌文化和设计管理为主的鲁绣服饰品牌管理模式。最后以Y&R品牌资产标量模型为分析工具,从品牌差异性、相关性、美誉性和认知性四个维度,提出鲁绣服饰品牌战略管理设想,有利于提升品牌价值和增强品牌竞争力。将鲁绣文化运用到服饰品牌管理中,开发创意设计产品,形成具备鲁绣特色的服饰品牌文化、设计管理策略,建构和创新鲁绣服装品牌管理模式,从而为本土服饰品牌管理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以及对鲁绣文化扬承和强势品牌塑造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瑞贤[4](2018)在《陆地棉RIL群体遗传图谱构建及纤维品质性状QTL定位》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纤维是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料,是人们衣被和日用纺织品的主要原料。随着人们衣着水平的提高,对棉花纤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高强度纤维,多种长度与细度纤维。本研究以具有广泛适应性和增产潜力的陆地棉推广品种鲁棉研28和具有优质纤维特性的陆地棉推广品种新陆早24号作为亲本材料,构建了包含231个家系的F6:8重组自交系群体,并利用棉花80K芯片开发的SNP标记结合SSR标记进行遗传图谱的构建,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纤维品质性状进行QTL检测,这些工作的完成将对棉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候选基因的功能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了9环境的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这些性状的偏斜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1,符合正态分布,服从数量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的特点。相关性分析显示,纤维长度与纤维强度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马克隆值与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这说明纤维长度和纤维强度可以同步改良,纤维长度与马克隆值同步改良比较困难。利用棉花的80K芯片进行亲本及其RIL群体的基因分型,共筛选得到5202个多态性标记位点。利用9668个SSR引物进行亲本间的多态性筛选,共获得187个多态性标记用于群体的基因型检测,得到193个标记位点,筛选后得到122个SSR标记位点。利用High Map软件对5202个SNP标记和122个SSR标记位点进行连锁分析,构建了包含4851个标记位点的遗传图谱,其中有4729个SNP标记位点和122个SSR标记位点,分布于26条染色体上。该图谱总的遗传距离为2477.99 c 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51 c M。在这些连锁群中,标记数最多的连锁群含481个标记(chr08),标记数最少的含有19个SNP标记(chr17)。在A亚组中共3300个标记,总遗传距离为1474.63 c M,标记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45 c M;D亚组中共1551个标记的总遗传距离为1003.36 c M,标记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65 c M。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软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2013-2016年共9个环境的纤维品质数据进行QTL检测。共检测到与纤维品质相关的QTL 232个,其中至少在两个环境中能检测到的QTL共39个:7个与FL有关,10个与FS有关,15个与FM有关,3个与FU有关,4个与FE有关。通过与前人的相关研究结果比较,发现共有94个QTL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余的QTL可能都是新的QTL,其中有19个是至少在两个环境中能检测到的QTL。在本研究中共有106个QTL成簇分布在20条染色体的45个QTL簇上。其中由多个稳定的QTL构成的QTL簇主要有cluster-chr07-2、cluster-chr11-3、cluster-chr13-1、cluster-chr16-3、cluster-chr19-1、cluster-chr24-3。通过比较发现有9个cluster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cluster-chr05-2、cluster-chr07-1、cluster-chr07-2、cluster-chr13-3、cluster-chr13-4、cluster-chr15-2、cluster-chr15-3、cluster-chr20-2、cluster-chr24-1,其余的可能是新的cluster。这些分布于染色体上的QTL簇,尤其是由多个稳定QTL构成的QTL簇的相关区域,对于功能基因的挖掘,分子辅助育种等具有重要意义。
姚江[5](2018)在《陆地棉栽培品种与野生种系尖斑棉群体产量和纤维品质QTL定位》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蛋白质来源作物之一。棉花栽培种有4个,分别是二倍体棉种亚洲棉(Gossypium arboreum L.)与草棉(G.herbaceum L.),异源四倍体棉种陆地棉(G.hirsutum L.)与海岛棉(G.barbadense L.),世界上95%以上的原棉产量来自于陆地棉。近年来由于少数亲本经过多年的重复使用等原因,陆地棉遗传基础日趋狭窄,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棉纤维的产量与品质需求也越来越高。半野生棉种染色体数目与栽培棉相等,亲缘关系相近,因此其与栽培棉种杂交后代可育,是可以直接作为育种的材料。此外陆地棉半野生资源因其遗传变异率高,具有栽培品种所没有的却又是生产上所必需的高品质潜力如抗病虫、耐干旱、耐瘠薄、耐盐、耐寒、雄性不育等诸多优良性状,是改进棉花品质、产量和抗性的重要遗传资源。本研究通过中棉所35和陆地棉野生种系尖斑棉TX-230作为亲本,构建(中棉所35×TX-230)F2群体,利用SSR引物筛选构建陆地棉种内遗传图谱,并对纤维产量与品质性状相关的QTL进行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表现在2016-2017年三个环境下,棉花的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分布范围均较大,且呈连续分布。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所有三个环境中衣分与子指均极显着负相关,伸长率、纤维长度、整齐度和纤维断裂比强两两之间都极显着正相关。在F2群体中,子指、铃重、马克隆值之间两两极显着正相关,纤维长度与马克隆值显着负相关。在F2:3群体中铃重与马克隆值、长度整齐度极显着正相关,与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显着正相关;衣分与所有纤维品质性状极显着正相关。在F2:4群体中,马克隆值与衣分显着正相关;与纤维比强度极显着的负相关。2.引物多态性及群体基因型检测利用本实验室共计13022对SSR引物,对亲本中棉所35和尖斑棉TX-230进行多态性筛选,共获得856对有效多态性引物,多态性比例为6.57%,利用856对多态性引物对F2群体进行基因型检测,共获得872个多态性位点,最终850个标记被定位到遗传连锁图谱上。在总共856个多态性位点中,共有214个标记表现出偏分离,偏分离比例为25.2%,其中有125个偏分离标记在A亚组上,偏分离标记比例27.4%,有89个偏分离标记在D亚组上,偏分离标记比例22.7%。3.遗传图谱构建构建了包含850个多态性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包括总共30个连锁群,覆盖了3623.7cM,约占异源四倍体棉花基因组的81.3%,标记间平均距离为4.3cM。其中A染色体亚组包含456个标记,覆盖长度1854.6cM,标记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4.1cM;D染色体亚组包含394个标记,覆盖长度1769.26cM,标记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4.5cM。4.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QTL共定位到162个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QTL,包括86个产量相关QTL,76个纤维品质相关QTL。其中10个QTL在海南和重庆三个环境中均能检测到,30个QTL可以在两个环境中检测到。定位到数量最多的是衣分相关QTL,共有49个,数量最少的纤维整齐度相关QTL,共定位到6个。
龚建培[6](2018)在《近代江浙沪旗袍织物设计研究(1912-1937)》文中提出本文以近代中后期(1912-1937)的江浙沪为研究的主要时间和区域,以传世实物、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梳理为基础,从多学科的视域将微观的设计物像、设计事件进行勾连,还原它们所承载的“设计观念”,并放置于宏观的历史叙事、宽泛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解读、阐释,从设计、技术、品种、风格、消费的关系研究探讨中,揭示近代织旗袍物设计演变的时代特征以及对现代染织设计的影响。全文共6章,21余万字,插图1000余张。旗袍是近代中国女性的第一款时装,而其使用的面料、里料和辅料集中反映了当时国内外织物设计、生产、消费的最新时尚和成果,是近代女性服饰织物发展的典型缩影。本文首先从社会变迁、消费方式、文化形态、时尚传播方式等角度,概述了近代旗袍织物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演变过程。并以500余件近代传世的旗袍织物和众多历史文献为考证、分析基础,从材料、技术、品种的被动接受和主动发展两个方面,研究探讨了土布、丝绸、印染、刺绣、蕾丝、花边等织物在中西熔铸发展历程中的创新设计成果,以及江浙沪区域多家企业的产品设计案例;其次以月份牌广告中大量的旗袍织物图像为依据,对部分经典织物纹样进行了四方连续形式的复制、还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风美雨”、海派文化对旗袍织物在纹样题材、色彩观念、表现程式嬗变过程中的影响;最后再以报刊杂志中呈现的社会各阶层女性与旗袍织物的生活影像为依据,通过文献、影像叙事和服饰纹样的交叉、比较研究,探讨了近代传播媒介和时尚女性对旗袍织物设计发展的横向引导作用,并对江浙沪不同阶层女性在旗袍织物消费过程中所体现的风格特征,进行了图像学的整理、分析、阐释,填补了此研究领域的部分缺失。本文的研究在整体上舍弃了传统美术史、工艺史以时间发展为线索的研究方式,以游离于传统设计史研究视线之外的传世旗袍织物、老上海月份牌图像、历史影像文献为三个主要版块,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技术革命、新型原料与生产方式;文化、观念的裂变与消费需求;日常生活、阶层时尚传播对织物设计演变的影响之上,以期获得轮廓可辨析、意义可以解读的近代织物设计发展线索。在构建近代旗袍织物设计数据库的同时,着重探讨了近代旗袍织物设计在表现为丰富多样、融汇东西的同时,又显露出肤浅、粗糙、暧昧、杂糅以及没有完整体系的深层社会原因;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在旗袍织物设计上表现出的观念、语境上共性、个性特征和存疑问题,以及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差异及互动关系。从历史的视野和民众史述话语权的角度,揭示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大众消费的更迭,如何参与和影响近代旗袍织物发展的历史现实。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考据学、设计学、类型学、图像学、叙事学等为理论框架,在纵向层面——以近代江浙沪生活方式与近代文化转型的关系为视角,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为人文背景,揭示了旗袍织物设计发展、演变过程中显现和蕴藏的各种文化现象、消费价值变更,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在横向层面上——通过收藏的近代旗袍织物与月份牌图像、报刊杂志影像以及历史文献的交叉解读,在重视个案历史形态的同时,从整体社会文化背景的构成中,还原了近代旗袍织物设计的历史语境、传播途径,多维度的探讨了旗袍织物的设计特征和人文、美学价值。从社会文化学、大众消费学角度对近代旗袍织物设计的反思性、探索性研究,不但是对近代织物设计贡献和时代局限的再认识,也对近代染织设计史、近代设计史研究的一种推进,对正处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断冲突、融合中的中国现代染织设计发展,亦能起到借鉴与促进作用。
陆秋澄[7](2017)在《基于传统工艺的当代室内陈设品创新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传统工艺的创意、材料处理和技艺在其鼎盛时期都有着明显的先进性,其中所蕴含的造物精神,对当代室内陈设品的创新设计极富作用。本文通过对传统工艺在室内陈设品中应用的研究,探讨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将传统工艺与室内陈设品相结合的新的可能。首先论述了传统工艺在室内陈设品中应用的历史渊源,对传统空间中的家具、室内软饰织物和室内灯具等的应用的丰富的工艺门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之上从人们对室内空间的需求、生活方式的需求和精神内涵的需求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基于传统工艺的室内陈设品的创新驱动力,并结合市场上的设计案例,总结归纳出创新的基本路径及启示,为基于传统工艺的当代室内陈设品的创新设计提供灵感和思路。
陈晓伟[8](2014)在《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纺织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世界对各类纺织产品的消费需求正在变化,消费者对纺织产品品质与绿色的要求在消费市场的地位也不够高,缺乏有一定知名度的自主品牌,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不够等,这些都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天然线纱、针织、纺织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其规模在金华处于中上水平,并且与其类似的纺织企业较多,在金华地区纺织企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原材料就是我国的优势天然资源棉、丝、麻等,在成衣过程中要经过传统的“纺纱——织造——染整”印染过程,对水资源的消耗巨大,污染排放量多,化学染料的成分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生产的产品也容易褪色和褶皱。产品质量差,生产效率低,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了企业的市场地位,产业压力巨大。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查研究和文献归纳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进行研究,从升级机器设备、替换纺织原料、创新制造技术等几方面详细研究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容和必要性以及其对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以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为研究对象,结合企业实际,提出了在加大加快竹纤维(我国自行开发的一种环保型绿色纤维,具有抗菌、抑菌、去除体味、阻挡紫外线的功效)开发的同时,全力做好纳米纤维、二氧化钛纤维、洋麻纤维等绿色天然纤维的开发和应用,争抢纺织产品的绿色制高点,树立绿色环保品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策略。希望以此为契机,促使纺织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节能环保意识、推动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快纺织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张延辉[9](2012)在《几种新型植物纤维在纺织领域的应用》文中提出天然植物纤维的来源可再生,且易于降解,对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对天然纤维的研究非常重要。天然植物纤维的开发方法:一是对已开发的纤维的改良,如天然彩棉和菠萝麻纤维等;二是研制开发新的植物纤维,如天然竹纤维、龙须草纤维、桑皮纤维等。文章介绍了竹纤维、龙须草纤维、桑皮纤维等几种新型植物纤维的主要性能及其在纺织领域的开发利用现状。通过对新型天然纤维的开发利用,可以丰富纺织品的种类,还可以利用资源,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
裘愉发[10](2011)在《亲水纤维及纺织品》文中研究说明(续上期)2棉纤维及棉织品从农田的棉枝上长出的纤维即为棉纤维,它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天然纤维,目前世界各国栽培的棉花,主要有四个品种,即陆地棉(细绒棉)、海岛棉(长绒棉)、亚洲棉(粗绒棉)与非洲棉。亚洲棉又称粗绒棉,原产于印度,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故又称中棉,它的纤维粗短,近年已大部分为
二、天然彩色立绒棉毯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彩色立绒棉毯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研究的背景 |
三、选题的依据 |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
(一)什么是工业化 |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
(一)综合性研究 |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
(一)时间的界定 |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
第三节 技术之“变” |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
(二)派遣留学生 |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
第三节 技术之“践” |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
第三节 技术之“革” |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结论 |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理路 |
四、概念界定 |
五、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介绍 |
第一章 北方洋货集散地:民国时期的天津港进口贸易总体情况 |
1.1 国际航运视域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港口与进口船舶情况 |
1.2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的情况与变化趋势 |
1.2.1 进口洋货的总体情况 |
1.2.2 进口洋货的历年变化趋势 |
1.3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货品结构与民众生活之间的关系 |
小结 |
第二章 穿戴与装扮 |
2.1 棉纱与棉布——天津港进口大宗纺织品情况 |
2.1.1 棉纱的情况 |
2.1.2 棉布的情况 |
2.1.3 纺织品的贸易——“西货”与“东货”的此消彼长 |
2.2 洋装在身——天津港进口洋装、洋帽及装饰物情况 |
2.2.1 洋装成衣与国产“机制洋装” |
2.2.2 进口洋帽及装饰物 |
2.3 从“多余物”到“必需品”——天津港进口日化用品情况 |
2.3.1 进口香皂与天津制皂工业 |
2.3.2 进口牙膏、香水和其他化妆品 |
小结 |
第三章 饮食与医药 |
3.1 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及相关商品情况 |
3.1.1 面粉与糖——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的规模化 |
3.1.2 农作物种子、肥料——农业相关产品的进口 |
3.1.3 从传统香料到味精——调味品的转变 |
3.2 天津港新式食品、饮料的进口与餐饮风气变迁 |
3.2.1 进口洋酒的销售与管控 |
3.2.2 西式汽水饮料与甜品的引进 |
3.2.3 罐头食品的进口与国产化 |
3.2.4 天津与世界非主要国家食品贸易情形 |
3.3 天津港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进口与转运 |
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工程与居住环境 |
4.1 天津近代住建材料的引进与使用 |
4.1.1 从木材到钢筋水泥——天津进口住建材料的新变化 |
4.1.2 从洋漆垄断到国货崛起——天津油漆工业的奇迹 |
4.2 天津港进口工程机器及设备的情况 |
4.2.1 精密建工仪器的引进 |
4.2.2 大型建工机器的引进 |
4.3 天津港进口贸易下的城市住宅内部空间变迁 |
4.3.1 新式室内用品的进口情形 |
4.3.2 冰箱——现代家用电器的出现 |
小结 |
第五章 交通工具与通讯传媒设备 |
5.1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交通工具的引进 |
5.1.1 汽车入津与民众对汽车的认识 |
5.1.2 自行车的传入及在华北地区的推广 |
5.2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通讯设备的引进 |
5.2.1 无线电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
5.2.2 电话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
5.3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新型传媒设备及传媒技术的引进 |
5.3.1 照相机的引进与国产化 |
5.3.2 电影、电视技术的传播 |
小结 |
第六章 繁盛与幻象:对天津港口贸易与华北民众生活变迁的思考 |
6.1 洋货贸易影响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民众生活 |
6.2 数据繁盛的背后 |
6.2.1 关税与主权 |
6.2.2 城市与乡村 |
6.2.3 洋货与国货 |
6.3 日本因素与走私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鲁绣文化的品牌服饰设计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鲁绣文化及其服饰品牌发展现状与前景 |
2.1 鲁绣文化内涵 |
2.1.1 鲁绣物质文化 |
2.1.2 鲁绣精神文化 |
2.2 基于鲁绣文化的服饰品牌发展现状与前景 |
2.2.1 鲁绣的开发现状 |
2.2.2 鲁绣服饰品牌的界定 |
2.2.3 鲁绣服饰品牌消费者调研 |
2.2.4 鲁绣服饰品牌SWOT模型分析 |
第三章 鲁绣品牌服饰设计探索 |
3.1 品牌服饰设计的构成要素 |
3.1.1 鲁绣品牌服饰设计理念 |
3.1.2 鲁绣品牌服饰设计风格 |
3.2 鲁绣相关品牌服饰设计分析 |
3.2.1 夏姿·陈品牌 |
3.2.2 渔品牌 |
3.3 鲁绣品牌服饰产品设计方法 |
3.3.1 鲁绣品牌服饰色彩设计 |
3.3.2 鲁绣品牌服饰图案设计 |
3.3.3 鲁绣品牌服饰造型设计 |
3.3.4 鲁绣品牌服饰面料设计 |
第四章 鲁绣品牌服饰管理研究 |
4.1 鲁绣相关服饰品牌管理分析 |
4.1.1 上海滩品牌 |
4.1.2 阿尤品牌 |
4.2 鲁绣服饰品牌管理模式构建 |
4.2.1 鲁绣文化在品牌管理中的应用方式 |
4.2.2 鲁绣服饰品牌文化管理 |
4.2.3 鲁绣服饰品牌设计管理 |
4.3 鲁绣服饰品牌战略管理设想 |
4.3.1 确立鲁绣服饰品牌差异度 |
4.3.2 增强鲁绣服饰品牌相关度 |
4.3.3 提高鲁绣服饰品牌美誉度 |
4.3.4 扩大鲁绣服饰品牌认知度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4)陆地棉RIL群体遗传图谱构建及纤维品质性状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1.1 DNA分子标记的类型及特点 |
1.2 QTL定位作图的群体类型 |
1.3 QTL作图的方法 |
1.4 基因芯片 |
1.5 棉花数量性状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田间试验 |
2.3 棉花基因组DNA的提取 |
2.4 SSR标记分析 |
2.5 SNP标记的开发 |
2.6 数据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纤维品质性状的表现分析 |
3.2 遗传图谱构建及图谱共线性分析 |
3.3 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
3.4 QTL成簇分布 |
第4章 讨论 |
4.1 群体构建中亲本的选择 |
4.2 SNP标记的来源及特点 |
4.3 遗传图谱构建 |
4.4 增效基因的来源 |
4.5 新检测到的QTL |
4.6 QTL成簇分布 |
第5章 全文结论 |
5.1 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
5.2 遗传图谱构建 |
5.3 QTL定位 |
5.4 QTL成簇分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陆地棉栽培品种与野生种系尖斑棉群体产量和纤维品质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棉属的起源、进化与分类 |
1.1.1 棉属的起源与进化 |
1.1.2 棉属的分类 |
1.2 棉花纤维及种子相关性状的研究进展 |
1.2.1 棉纤维起源及发育过程 |
1.2.2 棉花种子的品质性状及其研究 |
1.3 棉花种质资源 |
1.3.1 半野生棉种的特征性状与利用 |
1.3.2 半野生棉种的研究进展 |
1.4 遗传图谱的构建 |
1.4.1 棉花种内遗传连锁图谱 |
1.4.2 棉花种间遗传连锁图谱 |
1.5 棉花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
1.5.1 棉花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 |
1.5.2 棉花纤维品质性状QTL定位 |
1.5.3 棉花其他重要性状QTL定位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材料 |
3.2 主要仪器设备 |
3.3 棉花基因组DNA的提取 |
3.4 SSR标记分析 |
3.4.1 SSR反应体系的建立 |
3.4.2 SSR扩增产物的检测 |
3.5 QTL定位 |
3.5.1 表型性状统计分析 |
3.5.2 引物多态性筛选与群体标记基因型检测 |
3.5.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3.5.4 产量及纤维品质相关QTL定位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引物多态性分析 |
4.2 F2、F2:3、F2:4群体性状表现、正态检验及频率分布 |
4.3 群体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方差分析 |
4.4 F2群体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4.5 遗传图谱的构建 |
4.6 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的QTL检测 |
4.6.1 衣分相关的QTL检测 |
4.6.2 子指相关的QTL检测 |
4.6.3 铃重相关的QTL检测 |
4.6.4 纤维长度相关的QTL检测 |
4.6.5 纤维断裂比强度相关的QTL检测 |
4.6.6 马克隆值相关的QTL检测 |
4.6.7 纤维整齐度相关的QTL检测 |
4.6.8 纤维伸长率相关QTL检测 |
第5章 讨论 |
5.1 亲本的选择 |
5.2 种内杂交群体间的多态性 |
5.3 标记偏分离分析 |
5.4 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QTL成簇分布现象 |
5.5 共同QTL |
第6章 结论 |
6.1 亲本间SSR引物多态性 |
6.2 偏分离标记和遗传图谱 |
6.3 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QTL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和参加科研情况 |
(6)近代江浙沪旗袍织物设计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的研究现状及成果评述 |
1.2.1 着作类成果 |
1.2.2 论文类成果 |
1.3 本文考察的范围以及相关概念阐释 |
1.3.1 本文考察的时间与地域范围 |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
1.4 研究视域、研究方法的反思及创新点 |
1.4.1 研究视域的反思与检讨 |
1.4.2 主要的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近代社会变革与江浙沪旗袍织物设计 |
2.1 辛亥革命后社会价值取向的嬗变 |
2.1.1 从严苛的等级制度到民主平等的进步思想 |
2.1.2 “唯以新奇相尚”的服饰文化观 |
2.1.3 “享受型”、“奢侈型”为主流的生活观 |
2.1.4 由封闭实用到开放崇洋的消费观 |
2.2 近代文化形态的多元变革与旗袍织物设计 |
2.2.1 文化形态整体特征的复杂性与肤浅性 |
2.2.2 消费文化中阶层需求的体验与文化认同 |
2.2.3 新兴文化形态的助力和引导 |
2.2.4 各种时装展示会的涌现与推动 |
2.3 近代时尚的传播方式及特点与旗袍织物 |
2.3.1 时尚引领者与时尚发源地的逆转和颠覆 |
2.3.2 三个层面和三种消费特征 |
2.3.3 旗袍时尚的起始年代和各阶段的发展特征 |
2.4 本章结论 |
第3章 技术、品种的被动接受与主动突破——收藏品中的近代旗袍织物设计 |
3.1 土布设计的被动改良 |
3.1.1 土布的被动改良——挣扎求存 |
3.1.2 改良土布的主要品种与设计特点 |
3.1.3 土布的纹样设计与民众生活中的消费特点 |
3.2 丝绸织物品种设计的日新月异 |
3.2.1 从土丝到人造丝的锐意变革 |
3.2.2 新型设备的引进与织物品种的设计拓展 |
3.3 印染设计的新旧、中西并存 |
3.3.1 染色织物——从小众到大众 |
3.3.2 印花织物——从手工到机械 |
3.4 刺绣、花边设计发展的中西熔铸 |
3.4.1 传统手工刺绣与西方机绣 |
3.4.2 蕾丝面料与花边设计的别样玲珑 |
3.5 本章结论 |
第4章 观念与表达的中西杂糅——月份牌图像中的近代旗袍织物设计 |
4.1 旗袍织物设计中折射的海派文化观念 |
4.1.1 包容、开放的意识与海纳百川 |
4.1.2 崇洋、趋新之风与都市欲望 |
4.1.3 重消费、求享乐的观念与奢华追求 |
4.2 近代旗袍织物设计的纹样、色彩发展特征 |
4.2.1 外来纹样的大量输入 |
4.2.2 近代自主织物纹样设计的发轫 |
4.3 色彩观念的裂变与人性的释放 |
4.3.1 服饰制度对色彩设计审美取向的影响 |
4.3.2 西风东渐对色彩消费观念的影响 |
4.3.3 科技进步对色彩设计体系的影响 |
4.3.4 着装方式对色彩流行的影响 |
4.4 传统程式的超越与突破 |
4.4.1 雅文化的沉暮与市民文化的兴起 |
4.4.2 设计表现方法的重构与西化 |
4.5 本章结论 |
第5章 消费的表象与女性生活叙事——近代刊物影像中的旗袍织物设计 |
5.1 近代刊物对旗袍及织物时尚的引领与叙事 |
5.1.1 女性话语的倡导者、传播者、叙事者 |
5.1.2 服饰时尚历史形态的保存者 |
5.2 名人宝眷与大家闺秀 |
5.2.1 名人宝眷的端庄、华贵 |
5.2.2 大家闺秀的争奇斗妍 |
5.3 “摩登女郎”与演艺明星 |
5.3.1 “摩登女郎”的崭露头角 |
5.3.2 群星璀璨的别样妩媚 |
5.4 知识女性与淡雅隽逸 |
5.4.1 “女学生”的独领风骚 |
5.5 职业女性与淡雅隽逸 |
5.5.1 职场的清新素雅之风 |
5.5.2 社会活动的身份标签 |
5.6 本章结论 |
第6章 结论 |
6.1 近代旗袍织物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典型产物 |
6.1.1 社会学角度的剖析 |
6.1.2 文化学的角度的剖析 |
6.1.3 技术学角度的剖析 |
6.1.4 传播学角度的剖析 |
6.2 近代旗袍织物具有多元性的设计语汇 |
6.2.1 品种创新中的“中西杂陈” |
6.2.2 纹样主体文化语义的暧昧与缺失 |
6.2.3 色彩的国际化、市场化与文化自觉的非确定性 |
6.3 近代旗袍织物设计发展的历史贡献和时代局限 |
6.3.1 现代设计观念的发端与确立 |
6.3.2 近代设计体系的初步建构 |
6.3.3 “拿来主义”盛行下的创新与混杂 |
6.4 对现代染织设计发展的启迪与借鉴 |
6.4.1 兼收并蓄是设计前行之动力 |
6.4.2 自主创新是设计发展之本体 |
6.4.3 消费需求是设计变革之引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一、主要学术论文 |
二、主要着作 |
三、主要科研项目 |
四、主要获奖 |
附录A:近代旗袍织物设计数据实录图例 |
附录B、近代文献中关于近代女性服饰织物、纹样和色彩的论述摘录 |
附录C、关于“近代旗袍织物数据库”建构的简述 |
(7)基于传统工艺的当代室内陈设品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传统工艺在室内陈设品中应用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家具与传统工艺 |
第二节 室内软饰织物与传统工艺 |
第三节 室内灯具与传统工艺 |
第四节 其他室内陈设品与传统工艺 |
第二章 传统工艺在当代室内陈设品中的应用分析 |
第一节 基于传统工艺的室内陈设品的创新驱动力 |
一、新的生活的空间的需求 |
二、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 |
三、工匠精神的追求 |
第二节 市场上基于传统工艺的室内陈设品的创新设计 |
一、新材料的运用 |
二、制作工艺的变革 |
三、造型与装饰的突破 |
第三章 基于传统工艺的当代室内陈设品创新设计路径及启示 |
第一节 基于传统工艺的室内陈设品的创新设计路径 |
一、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和工艺 |
二、把握现代陈设品和传统工艺的兼容性 |
第二节 基于传统工艺的室内陈设品的创新启示 |
一、传统工艺传承的完整性与活态化 |
二、新功能与新形式的拓展 |
三、与现代生活的交融 |
四、生产的可操作性 |
第四章 毕业设计分析 |
一、毕业设计的基本思路 |
二、设计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图片来源 |
致谢 |
(8)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该研究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用价值 |
1.2 纺织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1.2.1 相关理论概述 |
1.2.2 相关文献综述 |
1.3 该研究工作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步骤 |
1.4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2 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
2.1 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的产业现状 |
2.2 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的产业产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2.1 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产业产品存在的问题 |
2.2.2 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产业产品问题的原因分析 |
2.3 绍兴、山东等地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效应 |
2.3.1 浙江绍兴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示范 |
2.3.2 山东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示范 |
3 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及效果分析 |
3.1 金华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和方向 |
3.2 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
3.2.1 总体策略 |
3.2.2 具体策略 |
3.3 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 |
3.3.1 原材料的选择 |
3.3.2 项目产品的标准 |
3.3.3 设备的最终定型 |
3.4 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 |
4 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
4.1 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 |
4.2 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产业转型升级过程的困难 |
4.2.1 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产业转型升级过程的困难 |
4.2.2 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克服转型升级困难的思考 |
5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景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注释 |
(10)亲水纤维及纺织品(论文提纲范文)
2 棉纤维及棉织品 |
2.1棉纤维的种类 |
2.1.1 一般棉纤维 |
2.1.2 有机棉 |
2.1.3 天然彩色棉 |
2.2 棉纤维纺织品 |
2.2.1 府绸 |
2.2.2 哔叽 |
2.2.3 卡其 |
2.2.4 绒布 |
2.2.5 灯芯绒 |
2.2.6 平绒 |
2.3 棉织物的生产 |
3 毛纤维及毛织品 |
3.1 毛纤维的性能和种类 |
3.1.1 毛纤维的性能 |
3.1.2 超细羊毛 |
3.1.3 拉伸细化羊毛 |
3.1.4 羊绒 |
3.2 毛纤维纺织品 |
3.2.1 华达呢 |
3.2.2 哔叽 |
3.2.3 粗纺毛织物 |
3.2.4 羊毛纤维和真丝交织的产品 |
3.3 毛纺织品的简要生产工艺 |
四、天然彩色立绒棉毯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2]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D]. 吕天石. 河北大学, 2019(05)
- [3]基于鲁绣文化的品牌服饰设计与管理研究[D]. 张玉青. 济南大学, 2018(02)
- [4]陆地棉RIL群体遗传图谱构建及纤维品质性状QTL定位[D]. 刘瑞贤.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5]陆地棉栽培品种与野生种系尖斑棉群体产量和纤维品质QTL定位[D]. 姚江. 西南大学, 2018(01)
- [6]近代江浙沪旗袍织物设计研究(1912-1937)[D]. 龚建培.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7]基于传统工艺的当代室内陈设品创新设计研究[D]. 陆秋澄. 苏州大学, 2017(04)
- [8]金华XL纺织有限公司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D]. 陈晓伟. 西南科技大学, 2014(06)
- [9]几种新型植物纤维在纺织领域的应用[A]. 张延辉. 第32届全国毛纺年会论文集, 2012
- [10]亲水纤维及纺织品[J]. 裘愉发. 江苏丝绸,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