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短信的信息服务平台研究

基于短信的信息服务平台研究

一、基于短信的信息服务平台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超[1](2021)在《河南省二本院校图书馆移动服务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都在积极运用移动平台以改善自身服务质量。图书馆服务为了响应这一需求,正在不断完善移动服务,在服务方式和内容上进行发展与创新。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已开展多种类型的移动服务,但在具体实施中,移动服务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以河南省为例,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在用户权限,服务宣传力度,服务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发展,本文以互联网为研究背景,描述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目前具备的移动服务,以河南省54所二本院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从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两方面阐述了其移动服务现状,总结图书馆现有的移动信息服务中的缺陷,进一步明确用户的移动服务需求,以期提升图书馆移动服务的质量,改善图书馆管理的整体水平。

靳艳峰[2](2020)在《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模式研究 ——以河北省灵寿县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农村信息服务供需面临的环境、条件和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由于互联网普及速度放缓,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针对性信息服务供给薄弱,带来供需矛盾扩大的风险。一方面区域信息环境的差异,使得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程度参差不齐,且整体水平偏低;另一方面农民素质不同,信息需求不同,对信息的采纳意愿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何准确判断农民信息需求,实现农村信息服务有效供给,解决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平衡矛盾,成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依据信息经济学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视角对农村信息服务的问题进行研判,发现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均衡问题及诱因,同时以河北省灵寿县为例,分别对农村信息服务的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行动主体视角下农村信息服务供给决策模型,通过农村信息服务的供需均衡模型分析提出基于数据挖掘的农村信息服务均衡模式。本文旨在探索农村信息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不均衡问题,解决农村信息服务的供需矛盾。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视角出发,梳理并分析农村信息服务供给和需求的一般性和特性,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农村信息服务的供需不均衡问题,分析并找出问题的诱因:即农村信息服务有效供给不足。(2)从客观视角对农村信息服务需求进行深入研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有序Probit农村信息服务需求模型,利用偏相关系数法去除含有高重合度信息因素,借助ROC曲线对模型中因素进行检验,通过实证研究最终得出影响农村信息客观需求的24个因素。通过分析发现上述因素均与农村信息服务供给密切相关,为农村信息服务供给提供理论依据。(3)从主观视角对农村信息服务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技术接受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信任机制理论以及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构建农村信息主观需求模型,通过引入调节变量,运用探索因子分析法对研究设计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利用结构方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有关农村信息服务主观需求交互影响因素。从主观感知需求方面为农村信息服务供给提供了依据。(4)从行动主体视角,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供给的斯坦伯格博弈模型,分析政府、企业、第三方及农民之间的博弈关系,以及各方利益最大化条件下的影响因素。(5)基于农村信息服务供需的均衡分析模型,依据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平衡现状,结合农村信息服务需求主客观影响因素,提出农村信息服务均衡模式。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本文的主要理论贡献如下:(1)在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的研判中,考虑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视角,分别分析农村信息服务的需求特性和供给特性,揭示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均衡的现实问题和诱因;从客观视角考虑农村信息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复杂多样性,基于计量经济学离散选择模型构建前置偏相关分析和后置ROC曲线检验的农村信息需求Probit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增加前置分析和后置检验环节,不但排除重复信息的干扰,而且提升显着影响因素的可信度,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2)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观需求是一个复杂行为,需要考虑多因素的交互作用。本文基于技术接受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信任机制理论和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构建农村信息主观需求理论分析框架,旨在分析行为、心理、信任、创新以及农民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相关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下,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观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验证农民的年龄和经验特征作为调节变量,通过其他变量间接影响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观需求。本部分的理论贡献在于从多种理论中演化出相关变量,引入农村信息服务主观需求模型,通过假设验证来自不同理论的变量组之间存在复合交互作用,是对现有农村信息技术主观采纳模型的一种完善和创新。(3)在行动主体视角下研究农村信息服务的供给中各主体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问题。由于当前政府主导模式下市场作用受限,供给效率低下,供需矛盾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在三方主体协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前提下,基于斯坦伯格博弈理论,提出一种政府主导、第三方追随的农村信息服务的行动主体供给模型。通过引入固定成本契约的协调供应链决策,验证了供给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比例、农民接收便捷敏感度、农民反馈便捷敏感度等因素对供给决策的影响,得出理想状态下农村信息服务供给的最优协同方式,以期解决农村信息服务供给效率不高的问题。(4)考虑到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均衡的现实,结合对农村信息服务的主客观需求和供给分析,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供需均衡分析模型,探讨农村信息服务供需失衡的成因及对策。在借鉴现有国内外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基础上,尝试进行农村信息服务供需均衡模式创新,基于农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引入数据挖掘算法的思想,从组织模式、信息内容、传播模式、利益分配和技术支撑等方面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关联规则且带有反馈机制的农村信息服务均衡模式。从分析结果看,提出的基于FP-tree改进的Apriori算法不但降低了计算的时间复杂度,而且验证了农民信息需求关联规则的精准性,进一步证明提出模式的有效性。

杨光永[3](2020)在《基于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第二代移动通信时代以来,手机用户发展迅速,手机短信作为电信企业重要业务,每年发送量都高达数千亿条。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微博、微信等OTT互联网平台应用也相继进入到短信息行业,在方便用户日常工作生活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用户的社交方式和行为习惯。同时,短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大量垃圾短信息得到广泛传播,极大地影响了用户正常工作生活,也影响了短信息资源的有效使用和价值开发。有些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利用短信进行诈骗勒索或泄露隐私等,有效管理短信息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难题。从质量管理视角分析,垃圾短信息一般是指质量上存在瑕疵的短信息,因此垃圾短信息治理从某种程度上是如何提高短信息质量的过程。如何提高短信息质量和垃圾短信息治理效率一直以来是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和通信管理部门一直高度重视的课题,也是信息领域科研人员持续探讨研究的重要方向。垃圾短信息治理是质量管理理论在信息产业的应用,分层分级是质量管理的一种方法,论文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分层分级的策略来深化垃圾短信息治理理论研究,重点阐述如何通过信息质量评价同用户参与对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的机理分析和实证研究,以及引入信息分类技术对短信息分层分级进行支撑,增强短信息分层分级和垃圾短信息治理精准度。当前短信息质量管理和垃圾短信息治理研究中,比较常见的要素有法律制度规范、信息过滤技术、信息分类算法技术、行业自律、市场竞争等,但信息质量评价、用户参与等新型要素对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的影响机理分析和实证研究欠缺。如何通过信息质量评价和用户参与变量构建基于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理论方法缺乏,对垃圾短信息治理工作不能形成有效的理论指导。基于此,论文的研究思路是:根据文献梳理、案例分析和专家打分挖掘出垃圾短信息治理的关键要素,提出基于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模型;根据模型中信息质量评价和用户参与变量对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的关系进行机理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短信息分层分级九宫格矩阵,引入深度学习模型和传统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实验指标对比,对短信息进行精准分层分级,为接下来的垃圾短信息分层分级治理打下基础;最后根据短信息分层分级治理策略,对实验数据和垃圾短信息举报数据分别进行短信息类别相关性分析,并运用灰色模型对垃圾短信息进行预测,提出更有效的垃圾短信息分层分级治理策略。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构建基于信息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理论模型。文章从信息质量管理视角,通过案例分析,结合菲尔德专家法对垃圾短信息治理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提出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理论框架和模型,为整篇论文奠定理论基础。2.基于信息分层分级策略对垃圾短信息治理的影响机理分析并进行实证研究。论文根据文献研究,提出了信息质量评价、用户参与和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三种变量,并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假设。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有关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处理,对论文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3.构建短信息分层分级矩阵,引入深度学习模型进行验证和比较。通过构建短信息分层分级九宫矩阵,依照信息价值和信息隐私性将短信息分为八类。之后引入常用的LSTM、KNN、CNN-1D三类信息分类技术对八类短信息进行分层分级实验验证,比较各类算法在短信息分类的优劣势,为垃圾短信息精准治理提供技术支撑。4.运用灰色模型对垃圾短信息治理进行预测,分析不同类型垃圾短信息的治理策略。通过近年来短信和垃圾短信有关数据,对短信息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建立灰色模型对短信息进行预测。根据不同短信息平台的特点,分别对手机垃圾短信和OTT平台垃圾短信提出监测和治理建议。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构建基于质量管理理论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理论模型。论文基于信息质量管理和垃圾短信息治理的文献研究,结合案例分析和信息经济管理与技术领域专家意见,识别出法律制度监管、技术管理方法、市场环境、用户参与、信息质量评价等垃圾短信息治理要素,其中法律规范、技术手段、市场环境作为外部变量。通过分析各要素在垃圾短信息治理中所起到的不同影响和相互作用机理,构建基于信息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模型。通过构建模型,明确了传统要素和新型要素,论文将用户参与分为信息分享和共同治理维度,信息质量评价包括内容质量、表达质量和安全质量三类指标,用户参与和信息质量评价是基于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模型中的新型和核心要素,通过用户参与和信息质量评价要素对短信息进行分层分级,对垃圾短信息进行精准治理。2.揭示了信息质量评价、用户参与对垃圾短信息治理的影响机理。在基于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理论模型中,信息质量评价、用户参与作为全新的要素,对垃圾短信息治理的影响机理尚不清楚,当前基于信息质量评价、用户参与理论提升治理垃圾短信息效果的文献较少。论文明确了信息质量评价、用户参与和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变量的测度题项,通过问卷调查方法,研究分析了信息质量评价、用户参与对于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影响。验证了信息质量评价和用户参与对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的正向作用以及用户参与在信息质量评价与垃圾短信息治理之间的中介作用,揭示了信息质量评价、用户参与促进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的作用机理。3.构建基于灰色模型的垃圾短信息监测和治理机制。在短信息做好有效分层分级后,如何对垃圾短信息进行精准治理、合理预测等治理策略变得重要。论文从实验的10548短信息样本进行进一步分析,寻找各类短信息的关系和规律。随后论文基于短信息“信息量”不多,是典型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等特点,以当前非常普遍的端口短信为例,通过端口短信与垃圾短信息的相关性分析,运用灰色系统模型来对今后的短信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构建基于灰色模型的垃圾短信息监测和治理机制。

陈甜甜[4](2020)在《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研究 ——基于地方档案馆微信应用的调研与统计》文中研究表明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需要借助各种移动设备,利用无线网络或3G/4G/5G移动数据网络传递档案信息,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下综合档案馆的创新服务模式。而微信作为用户基数大、利用率高的信息移动平台之一,综合档案馆应利用其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为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这不仅顺应了档案信息化时代发展需要,拓展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方式,也更好地满足了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微信信息移动服务平台已成为综合档案馆开展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重要途径,档案信息移动服务不仅具有利用方便、方式灵活、资源融通、交流多元等的特点,而且转变了传统综合档案馆单一被动的档案服务模式,丰富了档案信息内容,简化了复杂的程序化查档流程。文章以地方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调查法对地方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开设情况、功能设置情况及服务效果情况进行调研统计,从而分析出我国地方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的现状。通过现状分析,目前综合档案馆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虽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建设标准更加规范、内容形式更加多样、文化传播更加便捷。但微信公众平台档案信息移动服务还存在服务内容单薄、服务功能单一,交互效果不佳、服务质量不高,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信息共享不足,对用户需求研究不足、缺乏个性化服务,区域发展不均衡、网络技术不成熟,安全问题凸显、服务保障不够的问题。可见,强化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极为迫切,着力注重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功能,注重用户交互体验、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改善网络技术条件,增强安全意识、提高服务保障。

何慧芳[5](2020)在《基于用户感知的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飞速发展。淘宝、京东等主流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实现千人千面,积极探讨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分析用户的消费行为特征,将产品信息主动推送给用户,以减少用户检索时间,改善用户购物体验,提升用户购物效率。在此背景下,电子商务信息推荐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已有文献大多是从信息推荐系统、信息推荐模式等方面探讨提高信息推荐服务质量的途径,缺乏从用户感知角度分析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基于用户感知构建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识别影响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的关键要素,了解用户对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信息推荐服务质量的评价现状。本研究丰富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内容,对电子商务改善和提高信息推荐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运用文献调查法梳理了信息推荐、电子商务信息推荐、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利用访谈法深度挖掘评价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的要素,确定了有用性、新颖性、可靠性等11个评价要素,经过文献检索和专家讨论,确定了15个评价指标,并构建了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问卷调查法,对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初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合理性验证和修正。选取电子商务平台(APP)用户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软件收集数据。本文采用SPSS24.0软件分析问卷数据,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降维聚类分析,将15个二级评价指标聚类为3个一级指标维度,分别为信息推荐个性化感知、信息推荐智能性感知、信息推荐内容质量感知,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权重,修正并确定了最终的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本文构建的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淘宝、京东和唯品会平台的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3个平台的信息推荐服务有各自的优劣势,但都在稳定性、新颖性、有用性方面做的较好,在后续信息推荐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维持信息推荐系统稳定、提供更有用的信息并且为用户持续推荐符合社会潮流趋势的信息;而均在可靠性、反馈性与针对性性方面存在不足。

秦海仁[6](2016)在《居家环境下用户健康信息服务平台设计及其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希望在家庭环境中也能得到妥善的医疗照顾。同时物联网、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医疗行业也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并推动着健康服务快速前进。所以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健康信息服务平台,能切实有效地解决居家养老的社会性难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围绕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居家环境下用户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的解决方案,并给出实现结果。本文分析了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的需求,抽象定义了平台的服务类型,分为主动型服务和被动型服务。并且设计了由感知延伸层、网络层和应用服务层组成的三层系统架构。在健康信息服务平台中引入了健康专家,以其专业的医学知识为家庭用户们提供健康服务。使用基于Web服务的技术实现了家庭用户侧和健康专家侧的各个功能模块,MVC(Model View Controller,模型-视图-控制器)框架能使各模块相互独立,便于维护和开发,并且充分考虑了平台的安全性。本文还基于第三方短信平台设计了短信报警功能,通过对生理健康指标参数进行实时有效地监测,当检测到有异常情况时能及时启动报警程序,发送手机短信通知老人的家人前往关注。测试结果显示:界面用户体验良好,平台运行安全稳定,数据显示正确,验证了该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和用户友好性。

葛丽莎[7](2016)在《全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新闻信息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媒体快速发展时期,媒介融合进入受众为主导的市场融合阶段,对受众信息行为规律的探索成为传播学研究与传媒实践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信息行为作为研究切入点,以T.D.Wilson信息行为理论为基础,综合使用与满足理论、日本信息行为理论、媒介依赖理论、创新扩散论、消费行为理论等,创建传播学信息行为模式,通过跨学科的理论链接,为传播学受众研究理论创新做出有益探索。本文采用质化调查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大量文献研究基础上,以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全媒体环境下受众新闻信息行为特征,比较不同新闻受众类型的典型用户信息行为异同;提炼总结焦点访谈信息,归纳影响受众新闻信息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传播学新闻信息行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技术,通过AMOS12.0软件分析,探索影响手机新闻采纳行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手机新闻采纳行为模型。本文主要研究结论陈述如下:一、全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行为特点1、从新闻获取的入口看,全媒体环境中受众获取新闻的入口丰富多元,已经形成个性化的新闻媒介菜单。综合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作为传统的新闻入口仍然领先。手机新闻已经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同一媒体不同媒介终端的新闻信息服务比较中,手机端的选择概率往往高于电脑端。新闻信息行为与社交信息行为融合性很高,手机社交应用和社会化网站成为新闻获取的重要入口。2、从新闻媒介选择与受众人口特征关系来看,全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新闻选择与人口特征五要素中的年龄、职业和教育程度密切相关,而与性别不再相关。收入会影响受众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偏好选择,但在新媒体型用户内部,收入的影响已经消弭。3、从信息需求方面看,“信息获取,以利生活”为受众最首要的新闻需求。中轻度新闻需求占主导。4、从新闻获取时间方面看,新闻信息获取时间并非完全碎片化,传统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力量仍显着影响新闻阅读方式。新闻信息获取碎片化趋势最明显的是混合新媒体型用户,新闻获取的高峰时间段仍普遍存在。5、从新闻呈现方式上看,不同媒介使用习惯受众的新闻形式偏好不同,但传统的电视新闻仍占一席之地,图像类新闻普遍受到青睐。不同媒介端新闻编辑需探索纯文字、文字链接、图片、视频等各类形式的最优化组合;未来电视新闻需走精品化路线;注重数字化技术在图像类新闻中的应用。6、从新闻获取方式上看,融合性新闻信息行为成为新的趋势。新闻阅读的多元情境正是新闻信息行为与其他信息行为有机融合的重要体现。二、受众的新闻信息获取已形成一定的媒介组合使用习惯,不同新闻受众类型在新闻获取的需求、内容、时段、频率、形式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用户类型分别为:传统媒体型用户、新媒体型用户、过渡媒体型用户、移动媒体型用户、非移动媒体型用户和混合新媒体型用户。三、影响受众全媒体新闻信息行为的关键因素有八个方面。分别是:新闻可获得性、内容质量、界面互动、人际影响、使用情境、消费因素、心理因素以及人口特征因素。四、显着直接影响手机新闻采纳行为的因素为:感知有用性、感知情境、感知价格、新闻依赖性和科技创新性。人口特征五要素、手机依赖性和主观规范不影响手机新闻采纳;感知互动融合性直接显着影响感知娱乐性和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新闻质量四个因素通过影响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手机新闻采纳。

李菲[8](2015)在《三网融合视域下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正式开启了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带来了新的信息环境:信息资源数量上呈爆炸态增多、质量上良莠不齐、类型上百花齐放;信息传播进入大众传播与小众传播并行时代,每位信息接收者就像镜子反射光线一样进行着镜众传播,实现了施传者和受传者的完整合一;三网融合后信息用户群实现了合流,信息行为在一定的共性基础之上,更多呈现出分众行为及个性行为。与这种新型信息环境共生共长的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有必要也有能力融入三网融合媒介环境,将“图书馆中心”形象顺势升级为“信息中心”、“市民中心”、“知识中心”或“市民的信息/知识中心”。本研究立足数字图书馆,借助与信息用户捆绑性最强、接收度最高的第五媒体(手机为代表),进行三网融合全媒体背景下的移动服务模式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理论及实践研究现状的介绍、相关概念与研究理论基础的梳理,进行了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内涵及机制的阐述,完成了对研究对象系统结构及要素间运行机制的完整分析。同时,为了更好的使服务内容符合三网融合背景下分众群体的需求,进行了四百余人的调查问卷信息收集工作,数据结论较好的体现了信息用户需求导向。在以上理论研究与具体调查基础之上,进行了三网融合视域下数字图书馆的移动服务主体模式构建及共享模式构建。其中,主体服务模式是以单一数字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从系统内微观角度进行的移动服务研究,内容涵盖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三驾马车”: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技术三个板块;共享模式,是超越单一的数字图书馆,从系统外的宏观角度进行的竞争与合作的服务研究,内容包括全媒体竞合共享、商业运行共享、Living books移动知识共享三个维度。为了更好的辅助及验证所构建模式的移动服务效果,本研究通过实验法进行了移动知识学习推送服务实验操作。实验从准备到结束时间长达一年有余,参与前测试卷作答的学生超百人。实验制作测试数据,对控制组三十余名学生进行了半学年的移动知识学习推送服务。通过后测试卷作答情况及实验反馈问卷结论显示,所构建模型移动服务实验效果较好,符合实验预期。

刘伟[9](2014)在《基于短信数据通信的自动抄表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从而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连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物联网在城市中智能生活、智能农业、智能金融、智能医疗、智能环保和能源、交通物流、市政管理、城市安监等领域展开了广泛应用,而通信网络是实现物联网广泛应用的重要环节。自动抄表系统就是典型物联网应用的实例,本文就以自动抄表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自动抄表系统通信网络资源现状和技术特点,结合物联网的通信需求,探索出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动抄表系统的基础通信方式。本文通过比较自动抄表系统常用的通信方式,详细分析了短信息通信技术作为自动抄表系统通信方式的可行性,确定了自动抄表系统采用短信息进行数据传输。之后,本文对短信息通信及相关技术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认真分析了中国移动通信互联网短信网关接口协议(CMPP协议)。针对短信息通信技术的部分缺陷,设计了一套高效、简洁和可扩展的网络表通信帧。采用.NET平台下的C#语言开发技术、SOCKET通信技术、多线程处理技术、异步调用和信息安全加密等技术,设计并编码实现了短信息服务平台,为自动抄表系统中表具终端和业务应用系统搭建了通信的桥梁。在本文的最后,介绍了短信息服务平台的测试过程,具体描述了测试环境、测试内容以及测试结果。结果表明,短信息服务平台能够正常完成自动抄表系统的数据传输工作,达到正式生产使用标准,这也表明短信息通信技术作为自动抄表系统的通信方式是可行的。在本文完成时,短信息服务平台已部署在自动抄表系统中,并投入到正式生产使用中,且运行稳定。

赵霞[10](2013)在《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必须大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而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则是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基础和前提。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内容、信息服务主体、信息服务客体、信息服务机制、支撑保障体系,这六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论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总结归纳成功经验和发展趋势,为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其次,剖析了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基于政府主导机制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和原则。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库、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建设并应用了以江苏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支撑,集江苏农业网站群、“12316”三农语音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平台、农业远程视频系统、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一点通触摸屏系统)“五位一体”、覆盖全省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该项目荣获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该平台功能完备、技术先进,总体处国内领先水平,多项工作国内首创,探索出一条适应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子。同时,加强省市县乡村农业信息职能部门、农业专家队伍及农业信息员等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建设,完善信息服务规章制度保障体系,充分整合利用各类涉农信息资源,为广大农业市场主体和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最后,论文还建议今后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应在创新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信息人才培养、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和培育农民信息需求等方面加以推进。随着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推广应用,江苏农业信息服务在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全面化、服务平台多样化、保障体系健全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012年全省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提升到78%左右,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二、基于短信的信息服务平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短信的信息服务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二本院校图书馆移动服务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图书馆移动服务相关概念及二本院校概念界定
    第一节 图书馆移动服务相关概念
        一、移动图书馆
        二、图书馆移动服务
    第二节 二本院校的概念界定
第三章 河南省二本院校图书馆移动服务整体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内容
    第二节 河南省二本院校图书馆移动服务方式调查与分析
        一、短信服务方式调查分析
        二、社交媒体服务方式调查分析
        三、官网设置移动服务方式链接的调查分析
        四、移动APP服务方式调查分析
    第三节 河南省二本院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内容调查与分析
        一、借阅查询服务
        二、咨询服务
        三、资源导航服务
        四、学科服务
        五、延伸服务
        六、河南省二本院校图书馆移动服务调查
第四章 河南省二本院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移动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用户权限开放不到位
        二、宣传力度不足
        三、服务内容单一
        四、服务即时互动性不强
    第二节 解决对策
        一、改善用户访问机制
        二、加强宣传力度
        三、提升服务个性化水平
        四、优化服务互动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模式研究 ——以河北省灵寿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1.2 信息经济学理论
    2.2 农村信息环境评价相关研究
    2.3 农村信息需求相关研究
        2.3.1 农村信息获取相关研究
        2.3.2 农村信息服务采纳相关研究
    2.4 农村信息服务相关研究
        2.4.1 农村信息服务供给相关研究
        2.4.2 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相关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研判: 需求侧与供给侧
    3.1 农村信息服务的需求侧分析
        3.1.1 主体对农村信息服务一般性需求
        3.1.2 主体对农村信息服务的需求特性
    3.2 农村信息服务的供给侧分析
        3.2.1 农村信息服务一般性供给
        3.2.2 农村信息服务的供给特性
    3.3 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研判
        3.3.1 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均衡矛盾
        3.3.2 农村信息服务供需不均衡诱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信息服务需求侧分析: 客观视角
    4.1 农村信息服务的客观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2 农村信息服务的客观需求分析模型
        4.2.1 变量设计
        4.2.2 数据处理
        4.2.3 模型构建
    4.3 农村信息服务的客观需求实证分析
        4.3.1 数据收集
        4.3.2 假设检验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信息服务需求侧分析: 主观视角
    5.1 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观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5.2 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观需求分析模型
        5.2.1 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5.2.2 变量测量与量表设计
        5.2.3 预调查信度效度检验
        5.2.4 模型信度与效度分析
    5.3 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观需求实证分析
        5.3.1 基于技术接受理论的影响分析
        5.3.2 需求主体特征的间接影响分析
        5.3.3 基于几种相关理论的影响分析
        5.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信息服务供给侧分析: 行动主体视角
    6.1 农村信息服务的供给行动主体分析
        6.1.1 行动主体主导模式分析
        6.1.2 行动主体服务部门调查
    6.2 农村信息服务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6.2.1 服务供给流程
        6.2.2 影响因素分析
    6.3 农村信息服务的行动主体供给模型构建
        6.3.1 供给问题描述
        6.3.2 分散决策模型
        6.3.3 集中决策模型
        6.3.4 供应链协调模型
    6.4 农村信息服务的行动主体供给模型验证及分析
        6.4.1 供给模型检验
        6.4.2 实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的对策建议: 供需均衡视角
    7.1 农村信息服务供需均衡分析
        7.1.1 供需均衡模型
        7.1.2 供需失衡成因
        7.1.3 解决对策分析
    7.2 现有服务模式借鉴与思考
        7.2.1 现有模式借鉴
        7.2.2 现有模式思考
    7.3 供需均衡的服务模式创新
        7.3.1 均衡模式内涵
        7.3.2 均衡模式构建
        7.3.3 模式实现路径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农民信息需求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农民信息服务采纳意愿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基于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研究基础
    2.1 信息质量管理研究
        2.1.1 信息质量研究
        2.1.2 信息质量管理研究
    2.2 垃圾短信息治理研究
        2.2.1 垃圾短信息治理研究概况
        2.2.2 垃圾短信息分层分级治理策略研究
    2.3 信息质量评价和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2.3.1 信息质量评价相关研究
        2.3.2 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2.4 灰色预测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模型构建
    3.1 垃圾短信息治理关键要素
    3.2 案例研究设计
        3.2.1 研究方法
        3.2.2 案例选择
        3.2.3 案例研究发现
    3.3 信息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理论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分层分级对垃圾短信息治理的影响实证研究
    4.1 变量界定
        4.1.1 信息质量评价
        4.1.2 用户参与
        4.1.3 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
    4.2 研究假设
        4.2.1 信息质量评价和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
        4.2.2 信息质量评价与用户参与
        4.2.3 用户参与的中介作用
        4.2.4 理论模型构建
    4.3 研究设计
        4.3.1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4.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4.3.3 信度和效度检验
        4.3.4 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短信息分层分级矩阵和分类算法研究
    5.1 短信息分层分级矩阵
        5.1.1 垃圾短信息分层分级治理策略
        5.1.2 粗糙集合论下的短信息分层分级
    5.2 短信息分类算法
        5.2.1 中文短信处理现状
        5.2.2 LSTM、KNN和CNN算法概念
        5.2.3 Jieba分词
        5.2.4 预处理
    5.3 实验分析
        5.3.1 数据来源
        5.3.2 实验
        5.3.3 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预测和分类治理策略
    6.1 短信息样本类别分布
    6.2 短信息和垃圾短信息数据分析
        6.2.1 短信息变化和发展情况
        6.2.2 垃圾短信息举报情况
    6.3 短信息灰色预测模型分析
        6.3.1 模型建立
        6.3.2 模型应用
        6.3.3 结果分析
    6.4 垃圾短信息分类治理策略
        6.4.1 商业垃圾短信端口的判定和分类管理
        6.4.2 手机垃圾短信与OTT平台垃圾短信治理策略异同
        6.4.3 不同属性的垃圾短信息治理策略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信息质量评价、用户参与及垃圾短信息治理效果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研究 ——基于地方档案馆微信应用的调研与统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微信公众平台与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理论概述
    2.1 微信公众平台
        2.1.1 微信公众号
        2.1.2 微信小程序
        2.1.3 区别与联系
    2.2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
        2.2.1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内涵
        2.2.2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内容构成
        2.2.3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主要平台
        2.2.4 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主要特点
    2.3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现实依据
        2.3.1 由静态馆转为动态馆为移动服务提供了服务空间
        2.3.2 由纸质化转为数字化为移动服务提供了服务媒介
        2.3.3 由复杂化转为便捷化为移动服务优化了服务流程
第3章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3.1 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3.1.1 总体调研情况分析
        3.1.2 具体开设情况分析
        3.1.3 服务功能情况分析
        3.1.4 服务效果情况分析
    3.2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取得的成效
        3.2.1 建设标准更加规范
        3.2.2 内容形式更加多样
        3.2.3 文化传播更加便捷
    3.3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存在的问题
        3.3.1 服务内容单薄,服务功能单一
        3.3.2 交互效果不佳,服务质量不高
        3.3.3 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信息共享不足
        3.3.4 对用户需求研究不足,缺乏个性化服务
        3.3.5 区域发展不均衡,网络技术不成熟
        3.3.6 安全问题凸显,服务保障不够
第4章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的发展策略
    4.1 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功能
        4.1.1 加强档案数字资源建设
        4.1.2 整合共享档案信息资源
        4.1.3 拓宽档案信息检索功能
    4.2 注重用户交互体验,提高服务质量
        4.2.1 强化交互功能,建立反馈机制
        4.2.2 分析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4.2.3 增加体验项目,建设档案科普平台
    4.3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改善网络技术条件
        4.3.1 注重区域协同发展
        4.3.2 改善网络技术条件
    4.4 增强安全意识,提高服务保障
        4.4.1 增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4.4.2 制定应急预防措施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基于用户感知的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信息服务研究现状
        1.3.2 信息推荐服务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信息服务
    2.2 信息推荐服务
        2.2.1 信息推荐服务的概念
        2.2.2 信息推荐服务的特点
        2.2.3 信息推荐模式
    2.3 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
        2.3.1 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的概念
        2.3.2 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方式
        2.3.3 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存在的问题
    2.4 用户感知理论
    2.5 用户满意度理论
    2.6 信息服务评价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评价要素分析
    3.1 访谈研究设计
        3.1.1 设计访谈步骤
        3.1.2 访谈内容及访谈过程
    3.2 访谈结果分析
        3.2.1 用户接收电子商务信息推荐的现状分析
        3.2.2 访谈内容分析
    3.3 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评价要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1 科学性
        4.1.2 全面性
        4.1.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1.4 可行性
    4.2 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初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4.2.2 选取评价指标
        4.2.3 构建初始评价指标体系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分析与检验
        4.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3.2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4.3.3 评价指标体系检验
        4.3.4 评价指标体系修正与确立
    4.4 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实证分析
    5.1 实证研究对象选取
    5.2 电子商务平台信息推荐服务质量评价标准
    5.3 电子商务平台信息推荐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5.4 优化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评价访谈提纲
附录Ⅱ 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调查问卷
附录Ⅲ 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实证调查问卷
致谢

(6)居家环境下用户健康信息服务平台设计及其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老龄化的现状
        1.1.2 物联网的发展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文章结构
第二章 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结构与关键技术
    2.1 需求分析
    2.2 服务环境设计
    2.3 服务定义
    2.4 健康信息服务系统整体架构
    2.5 关键技术
        2.5.1 HTTP网络协议
        2.5.2 AJAX技术
        2.5.3 数据可视化技术
        2.5.4 Cookie和Session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健康信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3.1 平台环境介绍
        3.1.1 硬件环境
        3.1.2 软件环境
    3.2 平台用户分类
    3.3 家庭用户侧的设计
        3.3.1 注册登录模块
        3.3.2 健康体检模块
        3.3.3 专家咨询模块
        3.3.4 社区交流模块
        3.3.5 个人信息管理模块
    3.4 健康专家侧的设计
        3.4.1 注册登录模块
        3.4.2 用户体检数据模块
        3.4.3 用户交流模块
        3.4.4 健康评估模块
        3.4.5 个人信息管理模块
    3.5 平台数据库设计
        3.5.1 账号信息
        3.5.2 健康监测
        3.5.3 聊天信息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eb的用户侧应用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4.1.1 开发环境搭建
        4.1.2 开发工具
        4.1.3 开发语言
    4.2 登录系统界面
        4.2.1 注册
        4.2.2 登录
        4.2.3 找回密码
    4.3 平台主界面
        4.3.1 健康体检
        4.3.2 用户体检数据
        4.3.3 沟通交流
        4.3.4 社区论坛
        4.3.5 健康评估
        4.3.6 个人信息管理
    4.4 安全性技术
        4.4.1 验证码
        4.4.2 防止非法登录
        4.4.3 密码加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短信平台的报警功能设计与应用
    5.1 报警技术
    5.2 实现短信通讯的方式
    5.3 短信开发接口
        5.3.1 安全验证
        5.3.2 短信发送
        5.3.3 接口返回说明
    5.4 短信报警功能实现
        5.4.1 软件开发环境
        5.4.2 串口数据接收
        5.4.3 短信报警
    5.5 电子邮件报警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程序清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全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新闻信息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媒体发展的关键阶段
        1.1.2 媒介研究的新层级
        1.1.3 新闻媒体产业的新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1 问题提出总思路
        1.3.2 具体思路展开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框架
        1.5.2 技术总路线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信息行为理论与研究综述
        2.1.0 信息行为的本质
        2.1.1 信息行为的定义
        2.1.2 信息行为研究的背景
        2.1.3 信息行为研究的阶段
        2.1.4 信息行为研究的趋势
    2.2 传播学受众信息行为研究综述
        2.2.1 信息行为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2.2.2 传播学信息行为研究的内容
        2.2.3 传播学信息行为研究的趋势
        2.2.4 创建传播学信息行为总模式
    2.3 全媒体新闻信息行为研究综述
        2.3.1 全媒体的本质内涵与发展进程
        2.3.2 全媒体受众新闻信息行为研究
    2.4 全媒体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4.1 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4.2 新闻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5 手机新闻采纳行为相关研究综述
        2.5.1 手机采纳行为理论与研究
        2.5.2 手机信息服务采纳行为研究
3 全媒体新闻信息行为特征
    3.1 全媒体新闻信息行为特征分析
        3.1.1 新闻信息行为特征分析
        3.1.2 网上新闻信息行为特征分析
    3.2 不同类型受众的新闻信息行为比较
        3.2.1 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受众划分
        3.2.2 不同类型新闻受众的人口特征分析
        3.2.3 不同类型新闻受众的信息行为比较
4 全媒体新闻信息行为影响因素
    4.1 人口特征
    4.2 受众心理
    4.3 资源特征
    4.4 人际影响
    4.5 使用情境
    4.6 新闻消费
5 手机新闻信息行为影响因素
    5.1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定义
        5.1.3 研究假设
    5.2 调研设计与数据收集
        5.2.1 研究方法
        5.2.2 问卷设计
        5.2.3 问卷前测
        5.2.4 问卷发放
    5.3 假设检验与数据分析
        5.3.1 模型描述性分析
        5.3.2 模型信效度评估
        5.3.3 模型假设检验研究
    5.4 实证结论
6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6.1 研究总结与实务建议
        6.1.1 全媒体新闻信息行为特点总结及实务建议
        6.1.2 全媒体新闻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总结
        6.1.3 手机新闻采纳行为研究总结及实务建议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新闻信息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 (二) 手机新闻信息服务采纳影响因素研究问卷
附录 (三) 新闻信息行为深度访谈大纲及编码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8)三网融合视域下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总结与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科学发展观理论
    2.2 图书馆学理论
        2.2.1 阮冈纳赞与图书馆学五定律
        2.2.2 芝加哥学派及其理论
        2.2.3 共享理论精神及 Herbert Putnam
        2.2.4 宓浩等的“知识交流论”
    2.3 传播学理论
        2.3.1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2.3.2 施拉姆的互动模式
        2.3.3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2.3.4 “镜众传播”模式
    2.4 心理学理论
        2.4.1 Newcomb's A-B-X Model
        2.4.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网融合视域下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构成
    3.1 相关概念
        3.1.1 三网融合及相关概念
        3.1.2 数字图书馆及相关概念
        3.1.3 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
    3.2 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组成要素
        3.2.1 信息人
        3.2.2 信息技术
        3.2.3 信息资源
        3.2.4 信息服务
    3.3 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要素关系
        3.3.1 要素关系逻辑图
        3.3.2 要素间促进关系
        3.3.3 要素间阻滞关系
    3.4 三网融合视域下的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外环境
        3.4.1 融合的信息资源环境
        3.4.2 移动的信息用户行为
        3.4.3 新型的信息接收终端
        3.4.4 不断升级的网络平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网融合视域下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需求定位
    4.1 调查设计依据
    4.2 调查问卷设计
        4.2.1 问卷设计原则
        4.2.2 信息资源需求内容设计
        4.2.3 信息服务需求内容设计
    4.3 调查对象选择
        4.3.1 CNNIC 数据报告导向
        4.3.2 调查用户年龄定位
        4.3.3 调查用户专业定位
    4.4 数据分析与需求定位
        4.4.1 信息资源需求分析及定位
        4.4.2 信息服务需求分析及定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网融合视域下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构建
    5.1 三网融合视域下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逻辑模型
    5.2 信息技术平台
        5.2.1 SMS 模式
        5.2.2 WAP 模式
        5.2.3 客户端软件模式
        5.2.4 微信公众平台模式
        5.2.5 实践应用现状
    5.3 信息资源平台
        5.3.1 用户导向的系统内自建模式
        5.3.2 全媒体系统外共享模式
    5.4 信息服务平台
        5.4.1 用户驱动型系统内自建模式
        5.4.2 花园式 Living books 共享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移动服务模式效用实验——以移动知识学习推送服务为例
    6.1 实验目标
    6.2 移动知识学习推送实验设计
        6.2.1 理论基础
        6.2.2 推送模型
        6.2.3 实验方法
    6.3 实验流程
        6.3.1 实验前期
        6.3.2 实验中期
        6.3.3 实验后期
    6.4 实验结论及建议
        6.4.1 实验结论
        6.4.2 实验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短信数据通信的自动抄表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自动抄表系统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自动抄表系统研究背景
        1.1.2 自动抄表系统研究意义
    1.2 自动抄表系统研究内容及成果
        1.2.1 自动抄表系统研究内容
        1.2.2 自动抄表系统研究成果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自动抄表系统通信方式分析
    2.1 自动抄表系统通信方式
    2.2 自动抄表系统通信需求分析
    2.3 短信息通信技术
        2.3.1 短信息通信技术的可行性
        2.3.2 短信息通信技术的现状
第3章 短信息通信及相关技术分析
    3.1 短信息原理分析
    3.2 短信网关系统
        3.2.1 短信网关系统组成分析
        3.2.2 短信网关系统结构
    3.3 短信网关接口协议
    3.4 CMPP 协议分析
        3.4.1 通信方式
        3.4.2 网元之间的信息交互
        3.4.3 消息定义
    3.5 网络表通信帧
        3.5.1 网络表通信帧需求分析
        3.5.2 网络表通信帧格式说明
        3.5.3 网络表通信帧设计说明
        3.5.4 短信中的帧扩展
        3.5.5 通信帧解析
        3.5.6 设备对命令帧的处理
第4章 短信息服务平台的分析与设计
    4.1 自动抄表系统需求分析
    4.2 短信息服务平台的需求分析
        4.2.1 设计原则
        4.2.2 功能需求
        4.2.3 性能需求
    4.3 短信息服务平台架构设计
    4.4 短信息服务平台架构分析
        4.4.1 短信息传输流程分析
        4.4.2 短信息服务平台登录连接 ISMG 流程分析
    4.5 模块设计
        4.5.1 平台初始化模块
        4.5.2 发送短信处理模块
        4.5.3 接收短信处理模块
    4.6 数据库设计
第5章 短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与测试
    5.1 开发与运行环境
    5.2 关键技术与实现
        5.2.1 SOCKET 通信连接
        5.2.2 多线程处理
        5.2.3 异步调用
        5.2.4 MD5 加密
    5.3 CMPP 协议的实现
    5.4 短信息内容处理模块
        5.4.1 网络表通信帧的处理
        5.4.2 短信息内容加密的处理
    5.5 测试
        5.5.1 功能测试
        5.5.2 性能测试
        5.5.3 测试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2.1 国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2.1.1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2.1.2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与发展趋势
    2.2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2.2.1 我国农业信息体系发展历程
        2.2.2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2.2.3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问题
    2.3 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2.3.1 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2.3.2 江苏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问题
第3章 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框架设计
    3.1 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3.2 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
    3.3 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框架设计
    3.4 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原则
第4章 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实现
    4.1 江苏农业信息服务内容
        4.1.1 农业新闻信息
        4.1.2 农业科技信息
        4.1.3 农业市场信息
        4.1.4 生产资料信息
        4.1.5 农村社会经济信息
    4.2 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主体
        4.2.1 农业信息服务机构
        4.2.2 农业信息服务人员
    4.3 江苏农业信息服务客体
    4.4 江苏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实现
        4.4.1 全省农业网站群建设与应用
        4.4.2 “12316”三农语音电话服务系统建设与应用
        4.4.3 全省农业短信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
        4.4.4 农业远程视频系统建设与应用
        4.4.5 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
第5章 江苏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和制度建设
    5.1 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建设
        5.1.1 政府主导型机制建设
        5.1.2 市场驱动型机制建设
        5.1.3 协会带动型机制建设
        5.1.4 政府主导型的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运行方式
    5.2 农业信息服务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5.2.1 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运行制度建设
        5.2.2 农业信息服务保障制度建设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基于短信的信息服务平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二本院校图书馆移动服务调查研究[D]. 郭超.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模式研究 ——以河北省灵寿县为例[D]. 靳艳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3]基于质量管理的分层分级垃圾短信息治理研究[D]. 杨光永.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移动服务研究 ——基于地方档案馆微信应用的调研与统计[D]. 陈甜甜. 湘潭大学, 2020(02)
  • [5]基于用户感知的电子商务信息推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何慧芳. 河北大学, 2020(08)
  • [6]居家环境下用户健康信息服务平台设计及其关键技术[D]. 秦海仁.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7]全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新闻信息行为研究[D]. 葛丽莎.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三网融合视域下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研究[D]. 李菲. 吉林大学, 2015(08)
  • [9]基于短信数据通信的自动抄表系统研究与应用[D]. 刘伟.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10]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D]. 赵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基于短信的信息服务平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