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木器着色工艺及其涂料的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海[1](2017)在《UV固化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UV涂料具有节省能源、不产生挥发性有机物、固化速度快、颜色鲜艳等优点,是环保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传统的纺织涂料印花工艺相比,紫外光固化技术适合于个性化纺织品的快速定制,在电子商务和个性化体验实体门店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制备分散稳定的纺织UV涂料,并研究涂料在纺织上的应用性能。首先研究了纺织UV涂料各组分对分散稳定性、黏度和表面张力的影响。然后重点讨论了UV涂料固化速度的影响因素。最后对纺织UV涂料的透明性、附着力、着色性能、摩擦牢度、断裂强力等性能做了细致的表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为了提高UV固化涂料的分散稳定性,探讨7种单体和4种低聚物对UV固化涂料耐热稳定性和离心稳定性的影响。用粒径、吸光度和离心稳定性来表征实验结果。结果表明:用单体EOEOEA、NPGDA和TMPTA,6201制备的UV固化涂料热储前后粒径变化较小,热储吸光度稳定性在95%以上,离心稳定性在85%以上,可用来制备稳定性高的UV固化涂料。UV固化涂料的各组分对其粘度、表面张力、固化速度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单体对UV固化涂料的粘度、表面张力、固化速度影响都很大,随着单体官能团的增加,UV固化涂料的粘度、表面张力变大,固化速度加快。环氧类低聚物6104-80所制备的UV固化涂料粘度最小,随着低聚物用量的增加,UV固化涂料的粘度变大。低聚物对UV固化涂料的表面张力影响较小。环氧类低聚物的固化速度比聚氨酯类低聚物的快,随着聚氨酯类低聚物官能度的增加,固化速度加快。引发剂对UV固化涂料的粘度影响很小,对固化速度起决定性作用,固化速度的快慢为:369>ITX>BP>DETX>907>TPO>1173>184>EDB。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固化时间迅速减短,饱和用量为7%。研究了不同种类单体、低聚物、引发剂及低聚物用量和色浆质量分数对UV固化涂料透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MTPA的透光率最低,IBOA的透光率最高。聚氨酯类低聚物比环氧类低聚物的透明性好,6201的透光率最高。9种引发剂中,ITX的透光率最低,907的透光率最高。随着低聚物和色浆用量的增加,UV固化涂料的透光性明显下降。探究了UV固化涂料组分对附着力、织物着色性能、摩擦牢度、断裂强力的影响。三官能团单体TMTPA、低聚物6201的附着力最好,随着低聚物用量的增加,附着力减弱。双官能团单体TPGDA、NPGDA、HDDA和PDDA的K/S值最大,单官能团单体EOEOEA和IBOA的K/S值次之,三官能团单体TMPTA的K/S值最小。低聚物对K/S值的影响为6201>聚氨酯丙烯酸酯>6104-80>6318,随着低聚物用量的增加,织物的K/S值先增大后变小,低聚物用量为30%时,K/S值最大。随着色浆用量的增加,K/S值增大,当色浆用量超过9%时,K/S值不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着色织物的湿摩擦牢度比干摩擦牢度好,随着单体官能团的增多,摩擦牢度变好。低聚物6104-80和6318的干湿摩擦牢度最好,达到5级。与原织物相比,UV固化涂料所着色的织物断裂强力基本都增加,断裂伸长均有所下降。
莫引优[2](2011)在《二氧化硅改良木材表面性质研究》文中认为以二氧化硅为增强体,采用两种方式,通过涂料为介质或是不用涂料对木材表面进行处理,从而达到改良木材表面性质的目的。将粉状SiO2添加到聚氨酯漆和水性木器漆中,涂饰于马尾松木材表面,或是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法)在木材表面直接生成SiO2粒子。通过测定木材表面涂层耐磨性、附着力、光泽度、耐冲击性、硬度、耐老化性及耐冷液性能,研究SiO2对木材表面涂层性能的影响;通过测定木材的吸湿膨胀性、表面耐磨性及耐紫外光老化性能,研究sol-gel法生成SiO2的条件对木材表面改良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仪(EDXA)分析,研究SiO2在涂料中的分散性、sol-gel法生成SiO2的量及SiO2在木材表面的空间位置;通过粘度、沉降试验研究SiO2的改性效果;通过FT-IR、X射线衍射分析SiO2改性前后的结构。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直接将粉体SiO2加入聚氨酯涂料后涂饰到马尾松木材表面,发现马尾松木材表面涂层的附着力、耐冲击性和耐老化性能得到改善;粉体SiO2加入水性木器漆并涂饰到马尾松木材表面,发现涂层的附着力、耐冲击性、硬度、耐老化性能得到改善;SiO2加入两种涂料后,涂层的耐磨性、光泽度均下降。2、为了让SiO2与涂料更好的混合,对粉体SiO2进行改性处理。利用硅烷偶联剂KH-570在甲苯溶剂下对SiO2进行改性,改性后的SiO2在聚氨酯涂料中的分散性比未改性SiO2的好。选用分散剂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硅烷偶联剂KH-560对SiO2在水中分散性进行改性,改性后的SiO2在水性木器漆中的分散性比未改性SiO2均匀。3、将改性SiO2加入聚氨酯涂料后涂饰到马尾松木材表面,发现木材表面涂层的耐磨性、附着力、耐冲击性、硬度、耐老化性能均得到改善,与未改性SiO2聚氨酯漆涂料相比,涂层的耐磨性、硬度、耐老化性能提高了。将改性SiO2加入水性木器漆后涂饰到马尾松木材表而,发现木材表而涂层的附着力、耐冲击性、硬度、耐老化性能得到改善,与未改性SiO2水性木器漆涂料相比,涂层性能的改善效果更好。4、利用sol-gel法在木材表面原位生成SiO2改良木材表而性质。sol-gel法改良木材表面性质后,木材的吸湿膨胀率下降,并且木材表而耐磨性和耐老化性有明显改善。经过120h紫外光老化后,改良木材表面的抗光变色能力比素材的提高了约2倍左右。SEM、EDAX分析表明,调湿时间较短时,SiO2主要生成于木材表面的细胞壁;随着调湿时间的延长,SiO2生成在木材表而的细胞壁及细胞腔中;木材表面的Si元素含量随调湿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随浸渍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木材表面SiO2生成的厚度为15~20μm。
姜鹏飞[3](2008)在《好利洁公司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烟台市好利洁水性涂料有限公司(简称:好利洁公司)是一家由烟台市公路局控股的中型涂料企业,专业从事水性涂料的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自1996年成立以来,用了近八年的时间从事涂料的水性技术科研开发、研究及市场调研,国内首家成功突破了水性涂料技术的“瓶颈”,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公司运营已达十年之久,虽有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和品牌知名度,但是由于涂料市场本身的特点和企业自身问题,至今仍是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企业发展步履艰难。没有制定和实施持续的、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战略是其经营不佳的致命弱点。因此如何根据中国涂料市场的特点、现有的资源及优势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路子,已成为好利洁公司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好利洁公司的实际情况,应用战略管理理论的经典概念和方法,如迈克尔·波特的基本竞争战略、PEST分析、SWOT分析、价值链分析、五种竞争力量模型等,并结合一些最新观点,如经营理念、企业资源观等,对好利洁公司进行了战略论证,在此基础上,应用大战略矩阵和TOWS矩阵制定出具体的备选战略方案,并运用QSPM矩阵(定量战略计划矩阵)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优选,得出最佳战略。最后,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战略实施对策。本文的研究对好利洁公司尽快走出困境将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好利洁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内中小型涂料企业(包括合资和国有涂料企业)中具有普遍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对其它中小型涂料企业摆脱困境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路则光[4](2007)在《家具用杨木板件的薄木贴面及其水性涂料涂饰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以杨木多层胶合板为基材,以枫木和红橡薄木为贴面材料,以水性苯丙封闭底漆、水性丙烯酸底漆与水性丙烯酸改性聚氨酯面漆为涂料,以工艺为主线依次进行家具用杨木板件的薄木贴面及其水性涂料涂饰工艺研究,着重于水性涂料涂饰工艺的研究。研究表明,脲醛胶涂胶量对枫木贴.面板的透胶率和翘曲度变化量影响大,热压时间对宽度干缩系数影响较大。双液胶涂胶量对红橡贴面板透胶率的影响显着,单位压力对翘曲度影响大,面粉添加量对宽度干缩系数的影响大。白坯砂光质量、封闭底漆的涂布量、封闭底漆和面漆的涂装遍数对附着力的影响大,面漆的涂布量对光泽度影响显着。在35~55℃温度范围和50~70%相对湿度范围内,水性涂料的干燥速度随着热空气湿度的变大而延长,湿度对干燥速度的影响大于温度。湿度对水性涂料涂层干燥状态的影响比温度大,湿度起主要作用,温度起次要作用,在干燥实践中应注意对湿度进行控制.试验证明,5.20um为白坯较优的表面粗糙度。两遍封闭底漆、两遍底漆、两遍面漆的底、面漆涂层配套工艺为较优的工艺,其中,封闭底漆每遍涂布量为60g/m2,底漆为100g/m2,面漆为120g/m2。在通风速度为0.3m/s的前提下,采用温度55℃、相对湿度50%、第1遍封闭底漆干燥6.5 min和第2遍封闭底漆干燥9min的工艺干燥封闭底漆,采用温度35℃、相对湿度50%、第1遍底漆干燥16min和第2遍底漆干燥22min的工艺干燥底漆,采用温度35℃、相对湿度70%、第1遍面漆干燥50min和第2遍面漆干燥40min的工艺干燥面漆是较优的热空气干燥工艺。热空气干燥条件下的水性底、面漆涂层“湿碰干”工艺和“湿碰湿”工艺,为水性涂料的工厂化强制干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任飙[5](2001)在《UV固化涂料用木器着色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UV固化木器着色涂料存在的问题 ,确定了产品的基本配方 ,提出先对材料进行染色 ,再进行UV固化涂料施工的方法
夏涛[6](2000)在《新型木器着色工艺及其涂料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木器着色的新工艺及其涂料生产的原料组成、配制方法、主要技术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二、新型木器着色工艺及其涂料的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木器着色工艺及其涂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UV固化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UV固化涂料的概述 |
1.2.1 UV固化涂料的概念及组成 |
1.2.2 UV固化涂料的固化机理 |
1.2.3 UV固化涂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UV固化涂料的性能 |
1.3.1 UV固化涂料的基本性能 |
1.3.2 UV固化涂料在纺织品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性能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1 主要研究目的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UV固化涂料的制备 |
2.2.2 UV固化膜的制备 |
2.2.3 棉织物的着色工艺 |
2.3 性能测试 |
2.3.1 粒径测试 |
2.3.2 粘度测试 |
2.3.3 固化时间 |
2.3.4 表面张力 |
2.3.5 吸光度 |
2.3.6 附着力 |
2.3.7 透光率 |
2.3.8 离心稳定性 |
2.3.9 耐热性能 |
2.3.10 颜色性能 |
2.3.11 耐摩擦牢度 |
2.3.12 拉伸断裂强力 |
2.3.13 SEM表征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UV固化涂料的分散稳定性能 |
3.1.1 单体对UV固化涂料的粒径变化的影响 |
3.1.2 低聚物对UV固化涂料的粒径变化的影响 |
3.1.3 单体对UV固化涂料吸光度变化的影响 |
3.1.4 低聚物对UV固化涂料吸光度变化的影响 |
3.1.5 单体对UV固化涂料离心稳定性的影响 |
3.1.6 低聚物对UV固化涂料离心稳定性的影响 |
3.2 UV固化涂料的粘度性能 |
3.2.1 单体对UV固化涂料的粘度影响 |
3.2.2 低聚物及其用量对UV固化涂料的粘度影响 |
3.2.3 引发剂对UV固化涂料的粘度影响 |
3.2.5 流平剂用量对UV固化涂料的粘度影响 |
3.3 UV固化涂料的表面张力 |
3.3.1 单体对UV固化涂料的表面张力影响 |
3.3.2 低聚物及其用量对UV固化涂料的表面张力影响 |
3.4 UV固化涂料的固化速度 |
3.4.1 单体对UV固化涂料的固化时间影响 |
3.4.2 低聚物及其用量对UV固化涂料的固化时间影响 |
3.4.3 引发剂及其用量对UV固化涂料的固化时间影响 |
3.4.4 色浆用量对UV固化涂料的固化时间影响 |
3.5 UV固化涂料的透明性 |
3.5.1 单体对UV固化涂料的透明性影响 |
3.5.2 低聚物及其用量对UV固化涂料的透明性影响 |
3.5.3 引发剂对UV固化涂料的透明性影响 |
3.5.4 色浆用量对UV固化涂料的透明性影响 |
3.6 UV固化涂料的附着力 |
3.6.1 单体对UV固化涂料的附着力影响 |
3.6.2 低聚物及其用量对UV固化涂料的附着力影响 |
3.7 UV固化涂料着色织物的颜色性能 |
3.7.1 单体对UV固化涂料着色织物的K/S值影响 |
3.7.2 低聚物及其用量对UV固化涂料着色织物的K/S值影响 |
3.7.3 色浆用量对UV固化涂料着色织物的K/S值影响 |
3.7.4 不同织物的K/S值 |
3.8 UV固化涂料着色织物的耐摩擦牢度 |
3.9 UV固化涂料着色织物的断裂强力 |
3.10 UV固化涂料着色织物的SEM表征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二氧化硅改良木材表面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二氧化硅在木材改良中的研究现状 |
1.3 二氧化硅在涂料中的应用 |
1.3.1 二氧化硅在涂料中的研究现状 |
1.3.2 二氧化硅表面改性及其与涂料的作用机理 |
1.4 二氧化硅应用于改良木材表面性质构想 |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难点 |
1.5.1 本论文研究思路 |
1.5.2 本论文研究难点 |
1.6 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二氧化硅聚氨酯树脂涂料改良木材表面性质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用材 |
2.1.2 二氧化硅改性用原材料及仪器 |
2.1.3 二氧化硅聚氨酯树脂涂料用原料及仪器 |
2.2 方法 |
2.2.1 二氧化硅改性方法 |
2.2.2 二氧化硅聚氨酯树脂涂饰木材表面处理方法 |
2.3 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
2.3.1 二氧化硅改性的效果表征 |
2.3.2 二氧化硅聚氨酯树脂涂层性能测试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二氧化硅粒子改性效果 |
2.4.2 二氧化硅聚氨酯树脂涂层性能 |
2.5 小结 |
第三章 二氧化硅水性涂料改良木材表面性质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用材 |
3.1.2 二氧化硅表面改性用原料及仪器 |
3.1.3 二氧化硅水性涂料用原料及仪器 |
3.2 方法 |
3.2.1 二氧化硅的分散及表面改性 |
3.2.2 二氧化硅水性涂料的制备 |
3.3 表征及性能测试 |
3.3.1 二氧化硅在涂料中分散效果的表征 |
3.3.2 木材表面漆膜耐磨性的测定 |
3.3.3 木材表而漆膜附着力的测定 |
3.3.4 木材表面漆膜耐冲击性的测定 |
3.3.5 木材表面涂层光泽度的测定 |
3.3.6 木材表面漆膜硬度的测定 |
3.3.7 木材表面漆膜耐老化性测定 |
3.3.8 木材表面涂层耐冷液体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二氧化硅改性效果 |
3.4.2 二氧化硅水性涂料涂层性能 |
3.5 小结 |
第四章 Sol-gel生成二氧化硅改良木材表面性质 |
4.1 前言 |
4.2 实验试剂 |
4.3 试材及其规格 |
4.4 方法 |
4.5 性能表征 |
4.5.1 木材湿胀性测定 |
4.5.2 木材表面耐磨性测定 |
4.5.3 耐老化性测定 |
4.5.4 木材表面微观特征的表征 |
4.6 结果与分析 |
4.6.1 调湿时间对木材湿胀性的影响 |
4.6.2 浸渍时间对木材湿胀性的影响 |
4.6.3 二氧化硅改良表面木材的耐磨性 |
4.6.4 二氧化硅改良表面木材抗光变色性能 |
4.6.5 二氧化硅改良表面木材的SEM分析 |
4.6.6 二氧化硅改良表面木材的EDAX分析 |
4.7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好利洁公司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好利洁公司战略研究的必要性 |
1.2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好利洁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2 中国涂料行业环境分析 |
2.3 好利洁公司行业结构分析 |
第三章 好利洁公司内部环境分析与 SWOT 分析 |
3.1 好利洁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 好利洁公司SWOT 分析 |
第四章 好利洁公司战略论证与战略选择 |
4.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4.2 好利洁公司战略论证与战略选择 |
第五章 好利洁公司战略实施对策 |
5.1 产品开发策略 |
5.2 市场营销策略 |
5.3 加强财务管理的计划性 |
5.4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家具用杨木板件的薄木贴面及其水性涂料涂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1.1 家具用杨木板件的薄木贴面工艺需要研究 |
1.1.1.2 由家具涂饰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治理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提高杨木速生材的附加值 |
1.1.2.2 改善家具的环保性能 |
1.1.2.3 增强家具的市场竞争力 |
1.2 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 |
1.2.2 国际 |
1.3 水性木器涂料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
1.3.1 水性木器涂料的发展现状 |
1.3.1.1 产品质量现状 |
1.3.1.2 水性木器涂料产业化发展慢的原因分析 |
1.3.1.3 发展水性木器涂料产业化的对策 |
1.3.2 水性木器涂料的施工工艺 |
1.3.2.1 透明水性木器漆一般工艺 |
1.3.2.2 水性实色漆施工工艺 |
1.3.2.3 水性美式涂装工艺 |
1.3.3 家具水性涂料的选用及其工业化涂饰应用 |
1.3.3.1 家具水性涂料的选用 |
1.3.3.2 水性涂料的工业化涂饰应用 |
1.4 研究内容 |
1.4.1 家具用杨木板件的薄木贴面工艺研究 |
1.4.2 水性涂料涂饰工艺研究 |
2 薄木贴面工艺研究 |
2.1 材料干缩系数与薄木贴面质量的关系 |
2.1.1 干缩系数及其意义 |
2.1.2 干缩系数的测定及其应用 |
2.1.2.1 材料与方法 |
2.1.2.2 结果与分析 |
2.2 枫木和红橡薄木贴面工艺研究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1.1 材料 |
2.2.1.2 仪器和设备 |
2.2.1.3 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2.1 各工艺因素对枫木薄木贴面板质量的影响 |
2.2.2.2 各工艺因素对红橡薄木贴面板质量的影响 |
2.3 小结 |
3 白坯砂光质量与漆膜性能的关系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仪器和设备 |
3.1.3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砂光质量与漆膜附着力之间的关系研究 |
3.2.2 砂光质量与漆膜厚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
3.2.4 较优的砂光质量 |
3.2.5 验证试验 |
3.3 小结 |
4 水性涂料底、面漆涂层配套工艺研究 |
4.1 涂布量研究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1.1 材料 |
4.1.1.2 仪器和设备 |
4.1.1.3 方法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2.1 耐磨性 |
4.1.2.2 附着力 |
4.1.2.3 光泽度 |
4.1.2.4 较优的涂布量工艺 |
4.2 底、面漆涂层配套工艺研究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1.1 材料 |
4.2.1.2 仪器和设备 |
4.2.1.3 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2.2.1 附着力 |
4.2.2.2 光泽度 |
4.2.2.3 较优的底、面漆涂层配套工艺 |
4.3 小结 |
5 热空气干燥条件下的涂层"湿碰干"和"湿碰湿"工艺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仪器和设备 |
5.1.3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涂层干燥时间研究 |
5.2.1.1 水性封闭底漆的涂层干燥时间 |
5.2.1.2 水性底漆的涂层干燥时间 |
5.2.1.3 水性面漆的涂层干燥时间 |
5.2.2 涂层附着力研究 |
5.2.2.1 涂层附着力测定方法研究 |
5.2.2.1.1 主要原理 |
5.2.2.1.2 适用范围 |
5.2.2.1.3 测定方法 |
5.2.2.1.4 应用价值 |
5.2.2.2 涂层附着力结果与分析 |
5.2.2.2.1 水性封闭底漆的涂层附着力 |
5.2.2.2.2 水性底漆的涂层附着力 |
5.2.2.2.3 水性面漆的涂层附着力 |
5.2.3 热空气干燥条件下的涂层"湿碰干"工艺研究 |
5.2.3.1 水性封闭底漆涂层的干燥工艺 |
5.2.3.2 水性底漆涂层的干燥工艺 |
5.2.3.3 水性面漆涂层的干燥工艺 |
5.2.3.4 热空气干燥条件下的涂层"湿碰干"工艺 |
5.2.4 热空气干燥条件下的涂层"湿碰湿"工艺研究 |
5.3 小结 |
6 水性清面漆和溶剂型清面漆涂层干燥状态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仪器和设备 |
6.1.3 方法 |
6.1.3.1 试验样板的制备 |
6.1.3.2 测试指标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水性丙烯酸改性聚氨酯清面漆涂层干燥状态研究 |
6.2.1.1 理论分析 |
6.2.1.2 水性面漆涂层固化过程的红外光谱表征 |
6.2.1.3 温度和湿度对水性清面漆涂层干燥状态的影响 |
6.2.1.3.1 温湿度对涂层干燥速度的影响 |
6.2.1.3.2 温湿度对漆膜摆杆硬度的影响 |
6.2.1.3.3 温湿度对漆膜光泽度的影响 |
6.2.1.3.4 温湿度对水分挥发过程的影响 |
6.2.2 溶剂型聚氨酯亚光清面漆涂层干燥状态研究 |
6.2.2.1 理论分析 |
6.2.2.2 温度和湿度对溶剂型聚氨酯亚光清面漆涂层干燥状态的影响 |
6.2.2.2.1 温湿度对涂层干燥速度的影响 |
6.2.2.2.2 温湿度对漆膜摆杆硬度的影响 |
6.2.2.2.3 温湿度对漆膜光泽度的影响 |
6.3 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局限与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四、新型木器着色工艺及其涂料的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 [1]UV固化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东海.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7)
- [2]二氧化硅改良木材表面性质研究[D]. 莫引优. 广西大学, 2011(07)
- [3]好利洁公司战略研究[D]. 姜鹏飞. 天津大学, 2008(09)
- [4]家具用杨木板件的薄木贴面及其水性涂料涂饰工艺研究[D]. 路则光. 南京林业大学, 2007(10)
- [5]UV固化涂料用木器着色剂的研制[J]. 任飙. 中国涂料, 2001(06)
- [6]新型木器着色工艺及其涂料的制备[J]. 夏涛.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