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寿险未满期保费准备金计提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戴成峰[1](2021)在《关于财产保险公司未到期准备金评估中维持费用的探讨》文中提出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非寿险公司的重要负债,其合理性和准确性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结果和财务状况会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非寿险产品费率的调整,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充足性逐步成为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评估测试的重要内容,而维持费用的确认困扰着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充足性测试。本文从会计基本原理和会计假设出发,分析了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中维持费用的作用和目的,创造性地提出了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遵循即时清算假设,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公司实际,明确了维持费用应涵盖的具体内容。对维持费用作用的厘清,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维持费用在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评估中的地位,有利于实务上计算和评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高了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在行业内不同主体间的可比性,提高了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质量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
陈新立[2](2020)在《关于保险公司偿二代下风险管理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偿一代及偿一代下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和保险行业监督监管体系已无法适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要求,也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2016年,风险导向的偿二代正式实施,给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带来了深刻影响。本文将介绍和分析中国偿付能力发展的历程,偿二代及其下阶段的完善,偿二代与其它国际偿付能力监管方法的比较,偿二代的影响及保险公司的转型,偿二代下的资本和资本收益优化,着重研究了偿二代下的风险管理和实务,以及偿二代下的偿付能力不足管理。研究发现在偿二代下对保险公司在资产端的风险管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重点在于管理资产配置、降低资本需求、有效管理利率和市场风险、充分与负债端联动、优化风险调整后的投资收益率;负债端的风险管理则是充分优化利润、资本和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着力于优化并调整产品结构,平衡投资能力和风险,提高股东的资本效率;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则应该加强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和治理结构,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实现更效率的资本利用效率。在偿二代下风险管理已经完全不同于偿一代,其大大提高了在治理架构、风险偏好、风险限额、风险流程、内部控制、自有偿付能力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另外偿二代的实施对不同规模保险公司的影响也是非常不一样的,因此需要更加差异化的保险公司经营,包括差异化的行销能力、产品开发能力、资本管理能力、投资能力等,特别是过去处于事后的风险管理,更应走向事前、事中,包括深入到保险公司的战略规划、预算等领域,更具体的是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制度和流程、流动性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研究同样发现偿二代的实施不是一个孤立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性的管理,本文也分析了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以及如何就偿付能力管理与中国的会计准则等有效结合以提高监管效率。
焦月[3](2020)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在再保险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保险业出现金融化浪潮,整个保险行业不断同金融业相融合。保险经营从承保业务向投资业务拓展,传统的保险公司已从保险市场向资本市场扩展。同时再保险以成为保险业寻求财务安全和财务保障的重要手段。保费厘定的合理与否是整个保险行业的核心所在,因为保险费用的制定对从业人员而言是控制企业资产负债平衡的重点。所以设计贴合企业环境的保险定价公式是定价研究所追求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不单保有不错的数学性质,也可应用于投资理论中,公司的决策者可以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来确定近期的收益目标,尤其是索赔次数和损失金额的相关数据。在充分预估未来所需资金后,就可以使用本文的定价方法,确定现实的风险投资组合,计算出确定的保险产品价格。甚至可以提前考虑再保险情形下的保险合同。本文从投资的角度,改进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保险定价公式求得趸缴保费,加入了企业营运费率和责任准备金率两个因素,使之更加符合保险公司实际的营运状况。同时推导出原保险和再保险的价格计算公式,并进行实证分析。从定价公式可以得出原保费与再保费有密切的联系。并对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模型与传统定价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模型所得的显示解可以探寻影响保险价格的不同因素,为企业的资金规划提供参考。与传统方法得到的价格比较可以促进保险更加积极地投资资金,主动随着市场优化企业财务,进一步培养出企业承保能力。
沈宇[4](2020)在《我国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发展研究 ——以天安理财险拆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寻求不同的投资方式以求获得更多的收益。保险日渐成为人们投资中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在寿险投资型产品出现之后,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异军突起。随着市场的发展,普通的保险产品已经很难再满足一些客户的需求,许多客户希望可以购买一款兼具储蓄与保障的产品,于是寿险公司率先开发出投资连接保险,这是一款兼具保障和投资功能的产品。投资连结保险推出之后,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大增,不少寿险公司借此类险种一跃成为保险集团,此时中国保险市场上寿险占据了主要份额。财险也纷纷效仿寿险公司,开发投资型产品。加上当时监管部门也允许财险公司像寿险一样开发具有投资类型的险种,于是在2001年华泰推出第一款非寿险投资型产品。但是非寿险投资型产品此后的发展却是一波三折。自2001年第一款非寿险投资型产品诞生以来,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在我国的发展缓慢,主要原因之一是监管机构严格的监管政策,原因之二是经营风险高,许多公司不敢轻易尝试。2017年针对非寿险投资型产品,保监会要求各地监管机构对此类产品严格监管,密切关注投资收益率,并且叫停包括天安财险在内的几家保险公司对于此类业务的经营,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发展又陷入了同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一样的停滞状态。本文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以天安财险公司此次经历的兑付压力为例分析我国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发展。虽然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在我国经历十几年的发展,但发展速度缓慢,相应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不高,本文通过非寿险投资型险种的发展的研究,为其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研究。第一部分进行案例介绍,详细介绍天安财险当前面临的种种兑付压力进而引出非寿险投资型险种。第二部分主要进行案例分析,介绍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特点与寿险投资型产品的异同点,分析非寿险投资型险种在我国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最后阐述非寿险投资型险种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日本韩国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发展阶段,分析日本第一火灾海上保险的破产,再介绍韩国在此类此产品上的经验。第四部分主要介绍我国非寿险投资型险种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第五部分从政府监管和保险公司的角度对我国非寿险投资型险种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袁国辉[5](2019)在《财产保险公司估损准确率研究 ——以太平洋保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保险公司的行业特殊性,其最大的负债是未决赔款准备金,也就是对已经发生但还未赔付的案件,所做的资金准备。未决赔款准备金管理是否到位,直接体现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未决赔款准备金过足,当期成本增加,保险公司资金流动性降低,影响可用于投资或其他用途的资金总量;不足,则不足以应付可能发生的赔款,偿付能力减弱,影响公司稳定经营。而未决赔款准备金管理到底如何,充足率怎么样,关键的衡量标准和依据,就是估损准确率。目前财产保险公司基本都是通过对估损准确率的观察,来评判自身公司的未决赔款准备金管理水平的。估损准确率指标对于财产保险公司来说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决策。但在目前国内外的财产保险公司中,通过调整估损准确率,人为干预预估赔款,以调整未决赔款准备金,调节账面利润的现象非常普遍。因国家政策法规的约束,以及保险公司保障自身健康稳定经营的内在需求,国内各家财产保险公司的总公司针对这种现象均出台了各种措施,以期望杜绝人为调整估损金额的行为,确保经营数据的真实。但这些措施多偏重于事后检视和事后管控,成效有限,并不能有效遏制分支机构的调节行为。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财产保险公司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估损准确率调节普遍存在。然后通过太平洋公司的案例,对分支机构通过调整估损准确率,调节财务数据和利润表现的做法进行了实证分析。接着,对分支机构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列出估损准确率调整的常见手法,提出通过事前预防、事中控制来进行更有效估损管控的具体建议,以期对工作实践有所帮助。
周琴琴[6](2019)在《国际会计准则变化对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影响研究 ——基于IFRS9和IFRS17的分析》文中指出我国保险业形成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保险监管体系。当前,保险业面临着利率下行的宏观压力,以及来自新进入者(如“金融科技公司”)的竞争压力,如何优化保险产品结构、防范保险行业风险,是保险监管机构当下需要密切关注的目标;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保险监管将面临更具挑战性的部分——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以下简称“IFRS9”)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7号——保险合同》(以下简称“IFRS17”),根据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最新要求,保险公司将在2022年正式实施IFRS9和IFRS17。IFRS9和IFRS17是与保险行业联系最紧密的两大国际会计准则,将给保险行业的发展和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带来深入而广泛的影响。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背景下,对IFRS9、IFRS17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但目前对IFRS9、IFRS17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从单个研究对象来看,针对IFRS9的研究更多集中于新金融工具准则给银行业带来的影响,但随着IFRS9的应用,对保险公司影响的讨论日益增多,IFRS17的研究对象主要为保险公司,又以寿险公司为主;从研究内容来看,以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视角为主,主要以保险公司合同负债的会计计量、经营利润为侧重点。因此,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研究IFRS9、IFRS17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影响,逐步扩大IFRS9、IFRS17的研究范围。本文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国内外会计准则变化对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影响的分析体系:通过对IFRS9、IFRS17及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的理论内涵进行全面梳理,集中论述IFRS9、IFRS17如何通过实际资本、最低资本影响偿付能力充足率,为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优化发展建言献策,以此形成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本文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思路方法,即第1章。本文以国际会计准则变化为基础,重点探讨IFRS9、IFRS17对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影响,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整体框架与会计信息存在密切的联系,会计准则的变化会影响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计算。随着两大新准则的实施在即、我国保险业“偿二代”二期工程的推进,本研究对补充完善保险会计理论、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具有一定的贡献价值。第二部分展现了国内外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现状,即第2章和第3章。第2章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会计准则、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研究现状,从已有研究可知,我国保险偿二代的整体框架与会计信息存在密切关系,IFRS9和IFRS17实施在即,关于两项准则对偿付能力监管影响的相关研究还处于空白,因此研究IFRS9和IFRS17如何对偿付能力监管产生影响十分必要。第3章对比了IFRS9与我国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IFRS17与我国现行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异同。首先,通过IFRS9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分类,比较了金融资产在新旧准则下的分类差异;详细解读了IFRS9的预期信用损失减值模型及其对金融资产的计量影响。接着,通过比较分析IFRS17与我国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区别,混合合同分拆是第一步,详细介绍了保险合同在初始确认的准则差异,重点对比了IFRS17下通用模型法、保费分配法、可变费用法三种模型与我国现行准则下的后续计量方法的区别。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重点分析IFRS9、IFRS17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影响机制,即第4、5、6、7章。第4章重点阐述会计准则及其变化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影响的传导路径。首先,归纳总结出资产负债的会计计量与监管计量的差异及寿险合同负债的会计计量与偿二代计量差异;然后,逐步理清IFRS9和IFRS17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计算的传导路径:IFRS9和IFRS17分别通过资产端和负债端影响认可资产、认可负责,详细阐述了准则如何影响实际资本和最低资本计量,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计算产生直接影响。第5章以上市保险集团中国平安为例,深入分析IFRS9对偿付能力监管的影响,IFRS9的执行使中国平安分类为FVTPL的金融资产增多损益波动变大,公司资产配置更偏于保守使实际资本和最低资本能够保持较为平稳的趋势。该部分认为:IFRS9的金融资产分类和资产减值模型将会使资产的公允价值波动增大,可能会使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波动随之变大,目前计算金融资产的可量化风险最低资本以会计分类为基础,无法反映金融资产的风险实质。第6章详细分析IFRS17对实际资本和可量化风险最低资本的影响,分别讨论了IFRS17下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几个重要变化对实际资本和最低资本可能造成的影响。首先是折现率的改变,笔者认为IFRS17的现时利率在我国实行存在难度,偿付能力监管和IFRS17关于保险合同负债折现率的对接极具挑战,对此提出两个解决思路;其次是合同服务边际,合同服务边际是个会计概念,在偿付能力监管中被确认为实际资本,因此IFRS17下合同服务边际的吸收机制使其每期会发生变化将对实际资本产生影响;然后是可变费用法的实施对实际资本的影响,笔者认为在计量使用VFA模型的保险产品的认可负债时应剔除其投资成分。最后从IFRS17对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折现率变化与利率风险最低资本关系以及IFRS17负债评估与保险风险最低资本关系来分析IFRS17对量化风险最低资本的影响。第7章探索IFRS9和IFRS17的联动影响,以Z公司为例模拟两项准则并用如何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造成影响,模拟结果发现:(1)当资产的会计分类保持不变时,对负债使用反映当前信息的折现率贴现会使实际资本波动增大;(2)当保持负债评估折现率选定标准不变时,同一种资产的不同会计划分使其对应的最低资本不同,对偿付能力结果产生不同影响;(3)当资产和负债都采用反映当期信息的公允价值计量时,偿付能力充足率波动减小。第四部分是结论和建议,即第8章。这部分内容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保险公司和保险监管机构应对新会计准则变化给偿付能力监管影响的相关建议。一是针对IFRS9、IFRS17的计量要求,保险公司需要平衡公司利润和偿付能力监管的关系。二是针对保险公司金融资产,调整其以风险为导向计量最低资本的方法,使其更符合风险实质。三是监管机构需集思广益,制定符合我国经济环境和保险市场特征的评估利率。四是对IFRS17中一些会计评估难点进行统一规范,以更好完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体系。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以IFRS9和IFRS17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两项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相关会计准则的异同,并逐次探析会计准则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相互影响,启发新的研究思路。对两项新准则的主要内容进行提炼归纳,通过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模拟研究等方式构建会计准则变化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但由于新准则难度较大且尚未正式实施,限于笔者有限的会计和精算知识,论证分析或有不深刻的地方,对较为复杂的精算模型等内容尚未展开深入研究,未来若有更多的数据资料则可进一步做实证分析。
龙舟[7](2017)在《保险行业保费收入与准备金会计核算问题理论与案例研究 ——以RM人寿保险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发布,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保险公司在这场变革当中焕然一新:不断革新的保险产品,不断更新的经济事项,不断修改的规章制度等。显而易见的是,对于这些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兴产物,保险会计核算却相对滞后,要与高速发展的经济接轨,保险会计亟需变革。保险行业的会计制度的标准、要求以及目标都高于一般行业,因此与一般行业的会计制度核算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使得保险行业能够在相对科学的核算方法当中稳健发展,会计制度就亟待规范以及健全,为整个行业的科学核算以及高效运作管理提供非常稳固的基础。本文从会计原理作为起点,通过剖析保险行业会计及其自身特点,对我国目前的保险行业财务工作进行分析。从保险会计与会计准则不相适应的地方着手,主要分析两大问题:保费收入确认和保险会计的准备金计提展开阐述与解析。对于保费收入方面,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对几种新型寿险进行分析,判断收入是否分拆以及分拆的方法折标;对于保险准备金方面,结合目前准则当中规定的计量标准与要求,对重复计量的保险准备金以及新型寿险的准备金计提方法提出更加科学的计提模式,并结合新型保险的各自特点进行理论完善。根据提出对两大主要问题所做出的理论建议,结合RM人寿保险公司的案例,分别将保费收入问题以及准备金计提的问题通过案例反映到了具体的财务数据上,为得到解决目前保险会计相关问题提供有力论证。收入方面数据锐减,准备金方面存在重复计提以及新型保险未计提等问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为得到更加准确的财务数据提供佐证。我国目前保险行业的国情,发展道路依旧艰巨,保险行业需要转型。本文提出近几年需要解决监管、人才培养、管理建设等问题,以及尽快对保险会计制度进行完善,与国际会计准则、保险法、保监会规定以及保险公司评估体系的长远目标接轨,对保险行业会计乃至整个保险金融业进行展望。
王勇[8](2017)在《中国保险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保险公司之间竞争加剧、保费率下滑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现象,近年来国内保险公司的利润水平出现了下降,并面临着国内和国际保险企业的挑战。从经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投资收入已经成为保险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而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率高低对于投资收入来说至关重要。在我国保险市场日益开放,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只有重视资金运用效率,保险企业才能在残酷竞争中求得生存,并获得优势。对资本使用效率进行评价,早期的评价方法是通过部分单因素指标或层次分析法形成指标系统来实现。这一方法简单可操作,数据搜集整理较为简便。然而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指标选取主观性强,常常引起错误的研究,且指标无法体现保险业的长久效率,无法找出阻碍保企业运行的实际要素,也不能全面体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整体状态,所以对完善企业发展规划起不到帮助作用。该方法对复杂情况中的所有要素进行区分,形成相互关联的有序结构,有条理呈现出来,结合对某些客观实际的主观推断,主要是运用两两对比法逐层对要素的相对关键性进行定量分析,且通过数学方法对每层所有要素的相对关键性进行排序。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确定所有方案的排序。层次分析法主要缺陷在评判矩阵一致性方面。在阶数较高的条件下,评判矩阵时较难实现一致性;在阶数低的条件下,尽管一致性较易得到,然而不同的学者会提供各自的评判矩阵,进而获得各自的比重,结果受不确定及主观因素影响,使得分析的准确度降低。因此,本文不选取这类方法。除了层次分析法以外,还有一大类被广泛适用于效率测算的方法,那就是前沿分析法。前沿分析法在近些年被广泛运用,对效率测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其核心理念是按照已有的投入产出量,确立一切可能的外在边界,让全部产出值均处在边界内,每一观测值和边界的距离便是此生产点的效率。在具体使用时,前沿效率是相对概念并非绝对概念,也就是外部边界一直由样本的最优部门或其组合形成。在前沿分析法当中,我们又可以分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两大类。参数法分析保险投资的效率,在假设企业生产函数环节主观影响较大,因为参数法的核心是对生产函数内部各项参数的校准。而企业生产函数中所包含的那些不可直接观测参数项的确定必然存在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会引起计算的效率值出现较大误差。非参数方法在实际运用中要比参数方法能够解决包含较多投入项目的问题;无需确立生产函数的实际形式;无需确立输入输出量的比例;结果不因单位不同而出现变化。考虑我国发展现况,倘若通过参数法分析保险投资的效率,那么在假设企业生产函数环节主观影响较大,这会引起计算的效率值出现较大误差。结合上述对比讨论,当前应通过非参数法分析保险企业资本使用效率。而这类方法中最为成熟以及应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在资金运用约束存在时,我们便无法简单使用资本资产定价的框架来测度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的高低。同时,由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过程所涉及到给付支出等等特殊的支出及费用项,也使得我们必须采用更复杂一些的模型,将这些因素纳入其中。DEA模型能够很好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首先,DEA方法可以将多种投入及产出指标纳入模型之中,比仅仅考虑投资波动性和预期收益两个指标更为适用于保险资金。其次,DEA方法估计的是资金运用效率水平本身的有效前沿,然后将各个保险企业与这个有效前沿计算相对距离,这样一来在考虑多种投入、产出项目的同时,可以测算每一个企业的效率水平。前期研究往往仅仅注重了单一阶段DEA效率测度以及跨期Malmquist效率指数的分析,但本文进一步加入Multi-stage DEA模型的测算,能够从多阶段、全样本数据出发测算整个样本期内保险企业整体资金运用效率。这一创新有助于同时对微观效率以及跨越整个样本期较为宏观的效率水平进行测算及分析。本文对2006-2014年样本期内16家寿险企业和19家非寿险企业的资金运用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包含政策监管因素在内多个影响保险企业资金运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将监管政策的重大变动时间节点作为划分样本区间的标准,将政策变动的虚拟变量引入面板模型,在控制了前期研究已考虑的多种影响因素产生效应基础上,估计政策变动所产生的影响。从上文对前期研究的梳理来看,针对监管政策对资金运用效率的讨论几乎都囿于定性分析。而本文所采用定量实证分析方法能够在此基础上更为清晰的推断政策变动所导致保险企业资金运用效率的变化情况。考虑到保险资金运用效率可能会在时间维度相关性,为了确定保险企业前一期效率大小对当期效率所产生影响,本文进一步采用GMM估计包含了效率滞后项的动态面板模型,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前期研究中往往直接采用基于OLS的面板回归结果,缺乏对资金运用效率自相关性及实证结果稳健性的检验。本文GMM估计结果排除了资金运用效率在时间维度自相关性,确认了实证结果稳健性。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寿险企业在整个样本期内纯技术效率水平稳步提升,但规模效率却有所下降,因此资金运用效率并未出现大幅提升,平均增长率为2.0%。非寿险企业在样本期资金运用效率水平要低于寿险企业,但由于技术进步因素的影响,效率平均增长率达到13.1%,要高于寿险企业。对于寿险企业来说企业规模和杠杆水平两个影响因素在样本期内对资金运用效率并没有显着影响,其他影响因素则至少在5%水平上显着。本科以上学历员工比率、公司治理水平越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越高。合资寿险企业资金运用效率要高于内资寿险企业。对于非寿险企业来说公司治理和杠杆水平两个影响因素在样本期内对资金运用效率并没有显着影响,其他影响因素则至少在5%水平上显着。本科以上学历员工比率、公司治理水平越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越高。合资非寿险企业资金运用效率要高于内资企业。非寿险企业规模效应为负,规模提升反而导致资金运用效率下降。我国监管当局扩充保险企业投资范围和适当提高风险资产投资比例上限的监管政策事实上放松了保险公司面临的监管约束,能够提升寿险以及非寿险企业资金运用效率水平。因此,本文建议监管当局在保险企业投资范围和风险资产投资比例的监管上逐步放松。但与此同时,应当从保险企业在资金运用方面的具体操作方面加强合规监管。在保证保险行业经营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
国家外汇管理局[9](2017)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制度》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文号:汇发[2016]15号发布日期:2016/06/21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全国性中资银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银联国际有限公司,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中非产能合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
周万龙,杨晶晶[10](2012)在《非寿险公司赔付率应用与机构考核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赔付率作为非寿险业内关注的重要指标,在机构管理与考核中经常使用。然而,由于各部门的关注点不同,对保费、赔款等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同,使用的赔付率含义也有所区别。本文旨在概述各种赔付率的基础上,针对机构考核提出相关建议。
二、非寿险未满期保费准备金计提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寿险未满期保费准备金计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财产保险公司未到期准备金评估中维持费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构成及监管要求 |
(一)财产保险公司提存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定义及构成 |
(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相关监管要求 |
二、维持费用的会计假设及探讨 |
(一)持续经营假设、清算假设和即时清算假设的异同 |
(二)即时清算假设确认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中维持费用的合理性 |
三、基于即时清算假设下维持费用的确定 |
(一)财产保险公司费用构成 |
(二)即时清算假设下维持费用的内容 |
四、结论 |
(2)关于保险公司偿二代下风险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一、文献综述 |
二、相关理论 |
第二章 偿二代及风险管理监管体系发展 |
第一节 偿付能力监管的历史和发展 |
第二节 偿二代的介绍 |
一、偿二代体系整体框架 |
二、偿二代下的各项主要监管指标 |
三、偿二代的最新发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偿二代与国外监管体系的比较 |
第一节 主要市场偿付能力监管概述 |
一、资本制度的总览 |
二、技术规格比较 |
第二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偿二代对公司的影响和最新发展 |
第一节 偿一代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偿二代对行业的影响 |
一、偿二代对寿险产品的影响和预期 |
二、偿二代对渠道发展的影响和预期 |
三、偿二代对财产险和再保险的影响 |
四、偿二代对资产配置的影响和预期 |
五、偿二代下对投资方面的风险管理的影响 |
六、偿二代下对保险公司资产流动性管理 |
第三节 案例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偿二代下的资本和资本收益优化 |
第一节 资本管理框架和方法 |
一、构建全面的资本管理框架 |
二、保险资金优化方法 |
三、偿二代下偿付能力监管如何做到和保险会计准则之间的协同 |
四、偿二代下资本占用最低和收益率目标的结构调整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一、分位数回归 |
二、实证结果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偿二代下的风险管理 |
第一节 风险管理策略和框架 |
一、风险管理策略和框架 |
二、公司风险偏好及考虑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偿付能力不足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 |
第一节 偿付能力不足的管理 |
一、自有风险和偿付能力评估(ORSA)最佳实践 |
二、资产负债管理的最佳实践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第八章 论文总结及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在再保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再保险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保险的基本概念 |
2.1 保险的概述 |
2.2 再保险 |
2.2.1 再保险类别 |
2.2.2 再保险的功能 |
2.3 准备金 |
2.3.1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
2.3.2 未决赔款准备金 |
2.4 保险精算定价法 |
2.5 传统保险定价法 |
第三章 倒向随机微分方程 |
3.1 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定义 |
3.2 存在唯一性与比较定理 |
3.3 非线性Feynman-Kac公式 |
第四章 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再保险定价 |
4.1 基于投资建立保险定价的正倒向随机微分方程 |
4.2 建立原保险定价模型 |
4.3 考虑再保险的保险定价模型 |
4.4 实证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我国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发展研究 ——以天安理财险拆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0.2.1 研究内容 |
0.2.2 研究方法 |
0.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0.3.1 研究创新点 |
0.3.2 研究不足 |
1 案例介绍 |
2 案例分析 |
2.1 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定义 |
2.2 天安财产保险的发展 |
2.3 我国开展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可行性 |
2.3.1 巨大的市场需求 |
2.3.2 有助于改善我国财险市场结构 |
2.3.3 有效提高保险资金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 |
3 我国非寿险投资型险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我国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1 保险期限短 |
3.1.2 保费较低,产品组合种类较少 |
3.1.3 销售方式与渠道窄 |
3.1.4 产品未能真正与风险挂钩,影响消费者购买 |
3.1.5 存在较大的非系统性风险 |
3.1.6 投资方式与投资收益有待完善 |
3.2 原因分析 |
3.2.1 产品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 |
3.2.2 监管部门经验不足 |
4 日韩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发展及借鉴 |
4.1 日本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发展 |
4.1.1 日本非寿险投资型险种的起源 |
4.1.2 日本第一火灾海上保险破产 |
4.1.3 第一火灾海上保险破产的原因 |
4.2 韩国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发展 |
4.2.1 韩国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起源 |
4.2.2 韩国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特征与运作 |
4.3 日韩所带来的经验 |
4.3.1 适合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经营的市场环境 |
4.3.2 合理的风险安排 |
4.3.3 带动其他险种的销售 |
5 我国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发展对策 |
5.1 保险公司角度 |
5.1.1 加强产品创新 |
5.1.2 合理分散风险 |
5.1.3 改善创新销售模式 |
5.2 监管机构角度 |
5.2.1 强化资本监管,加强信息披露 |
5.2.2 强化资产组合监管 |
5.2.3 适当降低投资收益率监管要求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财产保险公司估损准确率研究 ——以太平洋保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和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 保险的概念和盈利模型 |
2.3 保险基本理论 |
2.3.1 保险的基本原则 |
2.3.2 准备金理论 |
2.3.3 估损及估损准确率的概念 |
2.3.4 综合成本率计算方法 |
第三章 国内外财产保险公司发展状况 |
3.1 国外财产保险公司发展分析 |
3.1.1 法国安盛保险公司 |
3.1.2 德国安联保险集团 |
3.1.3 美国美亚保险集团 |
3.2 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状况及分析 |
3.3 国内主要财产保险公司发展情况 |
3.3.1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
3.3.2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
第四章 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的案例 |
4.1 太平洋保险公司概况 |
4.1.1 太平洋公司主要股东及股权结构 |
4.1.2 太平洋公司经营范围和组织架构 |
4.2 太平洋保险公司主要经营情况 |
4.3 太平洋保险公司估损准确率与赔付率情况 |
4.4 估损准确率产生偏差的原因 |
4.5 估损准确率调整的主要方式 |
4.6 国内三大主要保险公司数据对比 |
4.7 调整估损准确率的其他方式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估损准确率控制的要点与建议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国际会计准则变化对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影响研究 ——基于IFRS9和IFRS17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文献综述 |
2.1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
2.1.1 IFRS9 |
2.1.2 IFRS17 |
2.2 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 |
2.3 会计准则与偿付能力监管的关系 |
2.4 文献评述 |
3.国际和国内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 |
3.1 IFRS9和我国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 |
3.1.1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的分类 |
3.1.2 金融资产减值 |
3.2 IFRS17与我国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区别 |
3.2.1 混合保险合同的拆分 |
3.2.2 保险合同初始确认的差异 |
3.2.3 保险合同后续计量的差异 |
4.会计准则及其变化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影响的传导路径 |
4.1 当前会计准则下所有者权益计量与偿付能力监管规则下实际资本计量的关系 |
4.1.1 会计准则下资产与偿付能力监管规则下认可资产的异同 |
4.1.2 会计准则下负债与偿付能力监管规则下认可负债的异同 |
4.1.3 会计准则下所有者权益与偿付能力监管规则下实际资本的异同 |
4.2 当前会计准则下资产负债的计量与偿付能力监管规则下最低资本计量的关系 |
4.2.1 会计准则与保险公司最低资本关系 |
4.2.2 会计准则与量化风险最低资本 |
4.3 IFRS9和IFRS17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影响路径 |
4.3.1 IFRS9和IFRS17对实际资本计量的影响路径 |
4.3.2 IFRS9和IFRS17对最低资本计量的影响路径 |
5.IFRS9对实际资本和可量化风险资本的影响分析 |
5.1 IFRS9对资产的影响分析 |
5.1.1 IFRS9对资产分类的影响 |
5.1.2 IFRS9对投资资产配置的影响 |
5.2 IFRS9金融资产重分类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
5.3 IFRS9对认可资产和实际资本的影响 |
5.3.1 IFRS9对认可资产的影响 |
5.3.2 IFRS9对实际资本的影响 |
5.4 IFRS9对可量化风险最低资本的影响分析 |
5.4.1 IFRS9下金融资产分类对风险暴露和风险因子的影响 |
5.4.2 IFR9 下金融资产分类对利率风险的最低资本的影响 |
5.4.3 IFRS9预期信用损失的评估对信用风险最低资本的影响 |
5.5 IFRS9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影响 |
6.IFRS17对实际资本和可量化风险最低资本的影响分析 |
6.1 IFRS17下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变化对实际资本的影响分析 |
6.1.1 IFRS17下保险合同负债计量采用的折现率变化对实际资本可能的影响 |
6.1.2 IFRS17下合同服务边际计量和分摊的变化对实际资本可能的影响 |
6.1.3 IFRS17下可变费用法计量模型的应用对实际资本可能的影响 |
6.2 IFRS17对可量化风险最低资本的影响分析 |
7.IFRS9与IFRS17联动对实际资本和可量化风险最低资本的影响 |
7.1 IFRS9与IFRS17联动影响分析 |
7.2 模拟研究 |
7.2.1 模型基本假设 |
7.2.2 负债核算模型 |
7.2.3 资产核算模型 |
7.2.4 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计算模型 |
7.2.5 实际资本比较的数值分析 |
7.2.6 金融资产会计分类对偿付能力影响的数值分析 |
8.结论及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保险行业保费收入与准备金会计核算问题理论与案例研究 ——以RM人寿保险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与论文创新点 |
1.3.1 本论文的创新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3章 保费收入的会计核算问题 |
3.1 保险相关理论 |
3.1.1 保险合同 |
3.1.2 保险会计 |
3.2 国际主流保费收入核算概况 |
3.3 我国当前保费收入确认情况 |
3.3.1 保费口径 |
3.3.2 基于不同角度对保费收入进行核算 |
3.4 保费收入分拆的利弊 |
3.4.1 保费收入核算分拆的好处 |
3.4.2 保费收入核算内容的局限性 |
3.5 对保费收入分拆账务处理的总结 |
3.5.1 “应收保费”问题的解决 |
3.5.2 规定分拆分红险会计处理 |
3.6 保费分拆实务示例 |
第4章 计提准备金的会计核算问题 |
4.1 准备金计提的主要理论——风险调整 |
4.2 国际主流保险合同准备金核算概况 |
4.3 保险准备金科目确认分析 |
4.3.1 放在不同科目下的保险准备金 |
4.3.2 不同情况下保险准备金科目设置依据及利弊 |
4.4 准备金计提的计量分析 |
4.5 对保险行业准备金计量的总结 |
第5章 RM人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与准备金计提案例分析 |
5.1 公司概况 |
5.2 关于保费收入确认分析 |
5.2.1 RM人寿保险保费收入分拆问题分析 |
5.2.2 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
5.3 关于保险准备金计提分析 |
5.3.1 RM人寿保险准备金计提问题分析 |
5.3.2 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
第6章 完善保险会计的建议与展望 |
6.1 保险行业会计相关问题总结 |
6.2 保险会计未来发展对保险行业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附录 |
(8)中国保险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保险资金运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二、关于保险资金运用效率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三、关于保险资金监管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基本内容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保险资金运用效率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一节 保险资金运用相关概念 |
一、保险资金来源 |
二、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
三、保险资金运用原则 |
第二节 保险资金运用效率概念 |
一、效率定义及内涵 |
二、保险资金运用效率 |
三、效率的测度方法 |
第三节 保险资金运用效率相关基础理论 |
第三章 中国保险企业保险资金运用情况 |
第一节 保险资金来源及其配置 |
一、保险企业可运用资金来源 |
二、保险资金配置情况及策略 |
第二节 保险企业保险资金的特性 |
一、保险资金的市场定位 |
二、保险资金的性质分析 |
第三节 保险资金运用的历史回顾 |
一、垄断阶段(1980-1987年) |
二、无序阶段(1987-1995年) |
三、管制阶段(1995-1998年) |
四、拓宽投资领域阶段(1998-2012年) |
五、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 |
第四节 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
一、资产管理主体逐渐壮大 |
二、投资渠道不断拓宽 |
三、资产规模高速增长 |
四、资产结构日益优化 |
五、投资收益逐步改善 |
六、保险资金运用投资比例调节 |
第五节 保险资金运用原则和规范 |
一、安全性 |
二、收益性 |
三、流动性 |
四、公益性 |
五、分散性 |
六、多样性 |
七、有利于保险事业的发展 |
第四章 中国保险企业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 |
第一节 保险资金监管历史沿革 |
一、险资运用监管初始摸索阶段(1980-1994年) |
二、险资运用监管基本框架初步形成阶段(1995-2002年) |
三、险资运用监管全面发展阶段(2002-2009年) |
四、险资运用监管实现渠道和比例适度宽松阶段(2009年至今) |
第二节 内部监管 |
一、业务运营的监管 |
二、资金运用的监管 |
第三节 政府监管 |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 |
二、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
三、政府监管程序 |
四、保险资金运用监管体系 |
五、政府监管途径 |
六、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监管中存在的不足 |
第五章 中国保险企业保险资金运用效率的度量及分析 |
第一节 保险资金运用效率度量模型 |
一、不变及可变规模报酬DEA模型 |
二、Malmquist DEA模型 |
三、Multi-stage DEA模型 |
第二节 模型指标选择及数据处理 |
一、指标选择 |
二、数据获取及处理 |
第三节 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度量及分析 |
一、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测算及对比分析 |
二、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Malmquist指数及对比分析 |
三、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Multi-stage DEA分析 |
第四节 非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度量及分析 |
一、非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测算及对比分析 |
二、非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Malmquist指数及对比分析 |
三、非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Multi-stage DEA分析 |
第五节 保险企业资金运用效率测算结果总结 |
第六章 中国保险企业保险资金运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保险资金运用效率的影响因素 |
一、宏观因素 |
二、内生因素 |
三、监管约束 |
第二节 实证分析指标构建 |
一、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
二、指标选取 |
第三节 保险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面板回归模型构建 |
二、寿险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三、非寿险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四、保险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总结 |
第七章 西方国家保险企业资金运用及监管 |
第一节 美国保险企业资金运用及监管 |
一、资金运用 |
二、资金运用监管 |
第二节 日本保险企业资金运用及监管 |
一、资金运用 |
二、资金运用监管 |
第三节 英国保险企业资金运用及监管 |
一、资金运用 |
二、资金运用监管 |
第四节 保险资金运用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关于资金运用效率的主要结论 |
二、关于资金运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提高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
一、保险企业资金运用建议 |
二、提升保险企业资金运用效率的建议 |
三、完善政府监管政策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10)非寿险公司赔付率应用与机构考核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 赔付率概述 |
(一) 简单赔付率 |
(二) 历年制赔付率 |
(三) 终极赔付率 (来源于准备金评估结果) |
(四) 综合赔付率 (来源于财务损益表) |
(五) 满期赔付率 |
二、 机构考核建议 |
四、非寿险未满期保费准备金计提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财产保险公司未到期准备金评估中维持费用的探讨[J]. 戴成峰. 金融会计, 2021(06)
- [2]关于保险公司偿二代下风险管理的研究[D]. 陈新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0)
- [3]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在再保险中的应用[D]. 焦月. 山东大学, 2020(10)
- [4]我国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发展研究 ——以天安理财险拆雷为例[D]. 沈宇. 辽宁大学, 2020(01)
- [5]财产保险公司估损准确率研究 ——以太平洋保险为例[D]. 袁国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6]国际会计准则变化对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影响研究 ——基于IFRS9和IFRS17的分析[D]. 周琴琴.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保险行业保费收入与准备金会计核算问题理论与案例研究 ——以RM人寿保险公司为例[D]. 龙舟.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8]中国保险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勇. 武汉大学, 2017(06)
- [9]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制度》的通知[J]. 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文告, 2017(01)
- [10]非寿险公司赔付率应用与机构考核建议[J]. 周万龙,杨晶晶. 上海保险, 2012(04)
标签:偿二代论文; 偿付能力论文;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论文; 偿付能力充足率论文; 保险产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