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注射丝裂霉素局部反应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若曦[1](2021)在《老药二次研发策略在抗疟疾和抗罕见病结膜黑色素瘤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聚焦老药二次研发方向,以抗肿瘤临床候选药物Quisinostat为先导结构精准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抗疟疾HDAC抑制剂,并系统研究了其抗疟疾活性、安全性、成药性和作用机制;同时发现抗心律不齐临床药物普罗帕酮具有抗结膜黑色素瘤新用途,并以普罗帕酮为先导结构进行了初步的药物化学改造工作。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于Quisinostat的抗疟疾HDAC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疟疾(malaria)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全球性恶性传染病,其中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Pf)流行性最广,危害最大。由于耐药疟疾的威胁愈演愈烈,目前临床上急需具有新结构、新作用机制与多时期杀虫药效的抗疟疾新药。多年研究表明恶性疟原虫组蛋白去乙酰化酶(Plasmodium falciparum histone deacetylase,PfHDAC)具有成为新型抗疟疾药物靶标的潜力。前期研究中本团队合作方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陆斌研究员团队发现临床Ⅱ期异羟肟酸类抗肿瘤HDAC抑制剂Quisinostat具有良好的体内外多时期抗疟疾药效。Quisinostat由于细胞毒性大、治疗窗口窄,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潜力,但Quisinostat可作为药物化学结构修饰绝佳的起点。因此,本论文以Quisinostat为先导化合物展开老药二次研发,旨在通过结构改造提高衍生物的安全性,同时保持Quisinostat原有的优秀抗疟疾活性。根据HDAC抑制剂的结构特征以及Quisinostat与PfHDAC1的分子对接结果,可将Quisinostat结构分为Zn2+结合基团(ZBG)、连接链(linker)和表面结合基团(CAP)三个区域。首先,我们保持Quisinostat原有嘧啶异羟肟酸药效团(ZBG区)和N-甲基吲哚(CAP区)不变,基于骨架跃迁策略合成了具有新结构的二胺linker衍生物A1~A6,并基于对人源细胞选择性较高的衍生物A5与A2,通过精心修饰CAP基团,分别合成了具有全新结构骨架的衍生物B1~B39与C1~C30。其中,衍生物B35、B39和C9体外抑制红内期野生型恶性疟原虫3D7的IC50值分别为11.3 nM、11.5 nM和3.19 nM,与Quisinostat 的活性相当(IC50=5.2 nM),而 B35、B39 和 C9 对人源细胞(HepG2 和 293T)的选择性分别比Quisinostat提高60~80倍、100~140倍和8~10倍,充分表明通过结构改造可以显着提升衍生物的安全性。B35、B39和C9可有效抑制数种多重耐药型红内期临床恶性疟原虫增殖,不与常用抗疟疾临床药物产生交叉抗性,特别是环期生存实验表明C9可以有效抑制青蒿素耐药的恶性疟原虫6218和6320的增殖,表明新衍生物具有克服临床耐药疟疾的潜力。体外肝微粒体实验与小鼠药代实验表明B35、B39与C9的代谢稳定性与部分药代性质优于Quisinostat。小鼠急性毒性和体内药效实验表明B35、B39与C9等新衍生物的动物安全性优于Quisinostat,其中B35和B39在75~150 mg/kg下具有部分红内期体内药效,C9可在60 mg/kg下治愈小鼠红内期约氏疟原虫(P.yoelii)感染,30 mg/kg下部分治愈小鼠肝期伯氏疟原虫(P.berghei)感染,同时在有效剂量下不影响小鼠存活情况。该结果初步表明C9具有多时期(红内期和肝期)体内抗疟疾疗效。红内期时期特异性杀虫实验表明C9与Quisinostat类似,可清除红内期的环状体、滋养体与裂殖体疟原虫,其中针对裂殖体的药效最好,是一个有良好开发潜力的临床前抗疟疾候选化合物。为了探究新衍生物抗疟疾作用机制,我们首先通过Western blot表征恶性疟原虫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实验证明B35、B39与C9均为PfHDAC抑制剂。我们进而利用glmS核酶构建了PfHDAC1/2基因敲减虫株,并通过测试化合物抑制基因敲减虫株增殖的活性表明PfHDAC1是C9的作用靶点。体外重组蛋白活性抑制实验进一步表明C9抑制PfHDAC1活性的IC50为0.34 nM,强于其它已知PfHDAC1抑制剂,仅弱于Quisinostat(IC50=3 pM)。人源HDAC抑制实验表明C9抑制Ⅰ型人源HDAC的活性与Quisinostat相近,而B35与B39抑制Ⅰ型人源HDAC的活性下降10~20倍。综上所述,本论文以Quisinostat为先导设计并合成了 75个嘧啶异羟肟酸类衍生物并系统研究了其体内外抗疟疾药效、安全性和成药性,从中发现具有针对红内期与肝期的多时期杀虫活性、可有效清除耐药恶性疟原虫且体内外安全性显着提升的新型PfHDAC1抑制剂C9。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PfHDAC1作为新型抗疟疾药物靶点的研究潜力。目前基于C9的深入结构改造与药效及机制研究正在进行中。同时我们发现泛PfHDAC抑制剂B35与B39安全性显着提升且具有一定的抗疟疾活性,同样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第二部分为普罗帕酮抗罕见病结膜黑色素瘤新用途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结膜黑色素瘤(conj unctival melanoma,以下简称CM)是一种致命性的眼部恶性肿瘤,是近年来才逐渐得到重视的罕见疾病领域。目前临床上既无公认的CM治疗方案,也无治疗CM的有效药物,且缺乏系统的CM治疗新药开发与临床研究报道。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抗CM药物迫在眉睫。通过与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的贾仁兵研究员课题组共同合作筛选本团队老药库抑制CM细胞增殖的活性,我们首次发现1C型抗心律不齐药物盐酸普罗帕酮具有抗CM新用途。然而普罗帕酮体内外抗CM活性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求。为了推动抗CM新药研发,本论文以普罗帕酮为先导化合物展开抗CM药物化学研究,旨在通过结构改造提高衍生物的抗CM活性与安全性。根据普罗帕酮的结构特点,我们将其划分为三个结构域,并经过三阶段结构改造合成了衍生物D1~D46。体外研究表明衍生物D33和D34抑制CRMM1细胞增殖活性(IC50分别为0.57和0.13 μM)分别比普罗帕酮(IC50=24.70 μM)提高了 43倍和190倍。同时,D33和D34对人源黑色素细胞PIG1的选择性(SI分别为14.5和19.1)分别比普罗帕酮(SI=2.3)提高了 6.3倍和8.3倍。综上所述,我们以普罗帕酮为先导,通过结构改造获得体外抑制CM细胞增殖活性与选择性显着提升的新衍生物,初步达到提高衍生物的抗CM活性与安全性的目的。目前基于新衍生物的抗CM结构改造与机制研究正在进行中。
朱长乐[2](2020)在《清金化痰汤及黄芩苷通过TLR4/MyD88/NF-κB/NLRP3通路抑制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分为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综述综述一对中药复方及中药单体治疗急性肺损伤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综述二对急性肺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等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进行了重点综述。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清金化痰汤对急性肺损伤的干预作用,分为四个实验;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黄芩苷对急性肺损伤的干预作用,分为五个实验。第一部分:清金化痰汤对急性肺损伤的干预作用实验一目的:通过LPS干预建立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评价清金化痰汤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气道滴注LPS溶液的方式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并给予低剂量清金化痰汤、高剂量清金化痰汤和克拉霉素灌胃。检测肺湿/干比、BALF蛋白质浓度、炎症因子分泌情况、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气道滴注LPS可显着上调大鼠肺重量的湿/干比和大鼠BALF的蛋白质浓度,增加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促进炎症因子CXCL-1、IL-6和MPO的释放,诱导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浸润,引起肺泡壁增厚、支气管上皮细胞水肿。清金化痰汤可显着降低肺重量湿/干比和大鼠BALF的蛋白质浓度,减轻ALI大鼠的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减少蛋白质由毛细血管、间质向肺泡的渗透,减少中性粒细胞聚集,抑制炎症因子CXCL-1、IL-6和MPO的分泌,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目的:通过LPS干预建立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评价清金化痰汤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气道滴注LPS溶液的方式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并给予低剂量清金化痰汤、高剂量清金化痰汤和克拉霉素灌胃。WB法检测蛋白表达变化、IHC检测肺组织蛋白表达改变。结果:气道滴注LPS可显着促进TLR4、MYD88、NLRP3的蛋白表达的升高和NF-κB磷酸化。清金化痰汤可显着降低TLR4、MYD88、NLRP3蛋白的表达,抑制了 NF-κB的磷酸化,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三目的:探索清金化痰汤含药血清冻干粉对BEAS-2B细胞损伤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冻干机将含药血清冻干为含药血清冻干粉。以空白含药血清冻干粉、清金化痰汤含药血清冻干粉、克拉霉素含药血清冻干粉干预支气管上皮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各药物的细胞毒性,并检测各药物抑制炎症因子分泌的效果。结果:清金化痰汤含药血清冻干粉和克拉霉素含药血清冻干粉可以引起细胞明显的水肿,细胞内可见黑色颗粒物质,并且无明显抑制炎症因子IL-8、IL-6、TNF-α、MPO分泌的作用,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四目的:分析中药复方清金化痰汤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方法:大鼠灌胃纯水、清金化痰汤和克拉霉素7天后采血、离心,制备含药血清。采用液质联用技术检测并分析各药物及其含药血清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清金化痰汤中含有9个化学成分,分别为黄芩苷、伪麻黄碱、绿原酸、咖啡酸、芦丁、连翘苷、大黄酸、甘草酸铵、齐墩果酸,其中3个为入血成分,分别为黄芩苷、伪麻黄碱、甘草酸铵。第二部分:黄芩苷对急性肺损伤的干预作用实验五目的:探索黄芩苷对LPS诱导BEAS-2B细胞损伤的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黄芩苷标准品、克拉霉素标准品干预支气管上皮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各药物的细胞毒性,并检测各药物抑制炎症因子分泌的效果。结果:黄芩苷标准品浓度在10μg/ml及以下时,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细胞生长状态较好,细胞扁平,呈多边形。黄芩苷用药对炎症因子IL-8、IL-6、TNF-α、MPO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六目的:探索黄芩苷对LPS诱导BEAS-2B细胞损伤的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以黄岑苷标准品、克拉霉素标准品干预LPS诱导的上皮细胞急性损伤模型,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炎症因子的含量、观察细胞形态、用Transwell小室检测上皮细胞趋化中性粒细胞的作用。结果:LPS干预BEAS-2B细胞可显着促进细胞因子IL-8、IL-6、TNF-α、IFN-γ、IL-1β和GM-CSF的分泌,刺激支气管上皮细胞趋化中性粒细胞,诱导上皮细胞损伤。黄芩苷可显着地抑制IL-8、IL-6、TNF-α、IFN-γ、IL-1β和GM-CSF等炎症因子的分泌,减少中性粒细胞的迁移数量。实验七目的:探索黄芩苷对LPS诱导的BEAS-2B细胞损伤的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以黄芩苷标准品、克拉霉素标准品干预LPS诱导的上皮细胞急性损伤模型,检测细胞中TLR4、MYD88、TRIF、NF-κB、NLRP3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LPS干预BEAS-2B细胞可激活TLR4信号通路,显着上调TLR4、MyD88、NLRP3蛋白的表达和NF-κB的磷酸化,黄芩苷可显着地下调TLR4、MyD88、p-NF-κB和NLRP3蛋白含量和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八目的:探索黄芩苷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气道滴注LPS溶液建立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并给予低剂量黄芩苷、高剂量黄芩苷和克拉霉素灌胃。检测肺湿/干比、BALF蛋白质浓度、炎症因子分泌情况、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LPS干预上调了 BALF和血清中的炎症因子CXCL-1、IL-6、IL-1β、TNF-α和MPO的分泌,增加了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黄芩苷干预可显着降低大鼠肺组织重量的湿/干比和BALF的蛋白质浓度,抑制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到肺泡间质和肺泡间隙,减轻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水肿,抑制上皮细胞的黏液分泌,抑制BALF和血清中炎症因子CXCL-1、IL-6、IL-1β、TNF-α和MPO的分泌,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九目的:探索黄芩苷对急性肺损伤大鼠TLR4和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气道滴注LPS溶液建立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并给予低剂量黄芩苷、高剂量黄芩苷和克拉霉素灌胃。WB法检测蛋白表达变化、IHC检测肺组织蛋白表达改变。结果:LPS干预促进TLR4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黄芩苷可以显着地抑制TLR4、MYD88、P-NF-κB、NLRP3、P-ERK和P-p38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气道滴注5mg/kg的LPS溶液可诱导大鼠的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因子分泌增加、肺组织病理变化,符合急性肺损伤的病理改变,可以用于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2.清金化痰汤能够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NLRP3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炎症因子分泌和炎性细胞的浸润,减轻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缓解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的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和大鼠的急性肺损伤。3.清金化痰汤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黄芩苷可显着抑制LPS诱导BEAS-2B细胞的损伤以及炎症因子的分泌。4.黄芩苷可以抑制LPS诱导的急性大鼠肺损伤模型炎症因子的分泌和炎性细胞的浸润,减轻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缓解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的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肺水肿和大鼠的急性肺损伤。5.黄芩苷可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NLRP3信号通路的激活与转录,减少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抑制炎症细胞的聚集以及炎症风暴的爆发。6.黄芩苷能够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抑制炎症细胞的聚集以及炎症反应的扩大。
郑俊超[3](2020)在《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型和客观指标及miRNA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临床研究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局部辨证为“寒湿毒证”和“湿热毒证”两种中医证型患者临床理化指标、治疗模式及生存期的差异,为NSCLC合并MPE患者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并探讨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2.实验研究研究“寒湿毒证”和“湿热毒证”患者胸腔积液中miRNA表达谱的差异,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的miRNA分子行靶基因预测,进一步对预测的靶基因行KEGG Pathway生物通路分析及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找出靶基因的富集功能及其调控的信号通路,发现用于辅助诊断的生物标记物,为中医辨证提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客观依据。[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3年6月1日-2019年11月30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NSCLC合并MPE的患者资料。比较“寒湿毒证”组和“湿热毒证”患者一般资料、胸水引流时临床理化指标(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记物、胸水常规、胸水生化、胸水肿瘤标记物)检测结果、胸水引流后采用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西医治疗、维持治疗)、生存期(平均生存期、1、6、12、24个月生存率)差异。2.实验研究收集2019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NSCLC合并MPE的患者初次行闭式胸腔引流术时的胸水标本,根据纳入标准分为湿热毒证组和寒湿毒证组,每组各4例。提取胸水中miRNA,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两组胸水中miRNA表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分子并进行靶基因预测,进一步对预测的靶基因进行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生物通路分析。[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1)一般资料及肿瘤相关信息共纳入241例病例,湿热毒证组为90(37.34%)例,寒湿毒证组为151(62.66%)例,占比高于湿热毒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KPS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相关信息方面,两组均为右肺、肺腺癌、低分化、肺和淋巴转移占比最高。两组共有101例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湿热毒证组19外显子突变占比高,寒湿毒证组21外显子突变占比高,两组基因突变位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理化指标1)血常规:两组患者RBC和HGB值均低于标准值,MONO值高于标准值。湿热毒证组WBC、LYM、PLT、MONO值高于寒湿毒证组,HGB值低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生化:两组患者TP、ALB和A/G值均低于标准值。湿热毒证组ALT、AST、ALP、LDH高于寒湿毒证组,IBIL、ADA、GLU值低于寒湿毒证组。两组ALT、AST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凝血功能:两组患者FIB和D-d值均高于标准值。湿热毒证组FIB、D-d值高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肿瘤标记物:两组患者CEA和Cyfra21-1值均高于标准值。两组患者比较,湿热毒证组CEA、Cyfra21-1值高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胸水指标(常规、生化、肿瘤标记物):湿热毒证组细胞总数、RBC、WBC、蛋白、ADA、LDH、NSE、Cyfra21-1值高于寒湿毒证组;GLU、CEA值低于寒湿毒证组;两组细胞总数、RBC、WBC、GLU、蛋白、ADA、LDH、NSE、Cyfra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方案湿热毒证组和寒湿毒证组均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占比最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毒证采用胸腔灌注中药注射液的患者占比高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存期湿热毒证组平均生存期为7.76个月;寒湿毒证组平均生存期为9.2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毒证组的1、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3.33%、38.89%、13.33%、3.33%;寒湿毒证组的1、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0.13%、41.72%、20.53%、2.65%。未予中药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的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期结果分别是,湿热毒证组平均生存期6.14个月;寒湿毒证组平均生存期9.3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研究(1)两组miRNA表达差异分析两种证型间差异表达miRNA共有100个,其中湿热毒证组较寒湿度毒整组上调表达的miRNA有56个,主要与miR-200家族等有关;下调表达的miRNA有44个。(2)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富集分析对湿热毒证组较寒湿毒证组上调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涉及血管生成、细胞发育、mRNA代谢过程、信号转导蛋白磷酸化、离子跨膜转运的调节、细胞外结构、血管形态发生等过程;下调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涉及生物学过程有细胞发育的负调控、信号转导蛋白磷酸化、T细胞活化的调节、细胞外结构、离子跨膜运输、白细胞分化、细胞蛋白定位的正向调控、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负调控等。(3)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湿热毒证较寒湿毒证上调靶基因KEGG富集结果与染色体及相关蛋白、蛋白聚糖、磷脂酶D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血小板激活等相关;下调靶基因KEGG富集结果与蛋白聚糖、磷酸肌醇代谢、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鞘脂类信号通路、磷脂酶D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自噬等相关。[研究结论]1.临床研究本研究发现,NSCLC合并MPE的患者中医局部辨证分型以“寒湿毒证”多见,病理类型以肺腺癌为主。两种证型的差异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家族史、吸烟史、KPS评分、基因突变类型无明显相关性。理化指标、治疗方式、生存期的研究结果提示,胸水指标中细胞总数、RBC、WBC、GLU、蛋白、ADA、LDH、NSE、Cyfra21-1值与NSCLC合并MPE患者局部辨证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局部辨证分型客观依据,湿热毒证组较寒湿毒证组预后差。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利于提高生存期,采用中医局部辨证、中药局部灌注治疗也使患者受益,值得今后在临床进一步推广。2.实验研究湿热毒证较寒湿毒证在基因层面存在mi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其中上调表达的miRNA大多与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下调表达的miRNA主要与抑制肿瘤的进展和耐药发生相关。GO分析结果提示,两组差异表达miRNA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血管形成、T细胞活化的调节、白细胞分化等作用。KEGG分析结果提示,两组差异表达miRNA涉及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与PI3K-Akt相关。
杨海湾[4](2020)在《奈达铂与顺铂胸腔热灌注疗法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评价及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肺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目前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案仍然是手术治疗。由于经济、医疗条件的限制,大部分肺癌患者确诊后已经是局部晚期或是转移导致恶性胸腔积液,已无法手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大多是胸腔积液中发现恶性细胞。目前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方法主要推荐胸腔闭式引流术、胸膜固定术、热灌注化学药物等治疗为主。胸腔热灌注化疗可以作用于局部,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已经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目的探讨奈达铂与顺铂胸腔热灌注疗法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评价及风险评估方法入选2017年4月2018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根据严格的纳排标准,最终纳入58例肺癌恶性胸腔积液。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成NR组(29例)、FR组(29例):NR组接受奈达铂(40mg/㎡)灌注液4000ml,温度设置45℃进行胸腔热灌注化学治疗60min;FR组接受顺铂(40mg/㎡)灌注液4000ml,温度设置45℃进行胸腔热灌注化学治疗60min,治疗结束后,每4周进行一次随访。本研究旨在比较奈达铂和顺铂胸腔热灌注化疗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血小板数量、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AST、ALT。结果NR组治疗效果、KPS分值、骨髓抑制、肝肾损害、血小板、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白细胞、血红蛋白、AST、ALT与FR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NR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较FR组低,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奈达铂胸腔热灌注化疗和顺铂胸腔热灌注化疗治疗效果相当,但奈达铂胸腔热灌注化疗安全性更好。
靳英辉,曾宪涛[5](2019)在《中国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与监测循证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标准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指南制定过程与方法1.1指南制定方法学根据美国医学科学院(Institution of Medicine,IOM)最新指南定义,并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2014年发表的最新版本指南制定手册为指导[1-2]。1.2指南的目标用户泌尿外科医师及护理人员、全科医生及护理人员、从事膀胱癌治疗的教学及研究人员。1.3指南的目标人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
杨雷[6](2017)在《牛磺酸减轻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椎板切除术是脊柱外科最为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然而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严重影响了手术减压的效果,因此成为一直困扰着脊柱外科医生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因此,如何有效预防或减少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对于保证术后疗效显得尤为重要。既往研究已经证实,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局部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过度活化、胶原大量堆积等原因。因此,如何抑制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和过度活化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关键点。目前国内外在预防瘢痕粘连方面,主要进展包括:局部应用生物材料阻断成纤维细胞的浸润和聚集;局部应用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的药物;局部应用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的抗肿瘤药物(如丝裂霉素、他克莫司、雷帕霉素等);以流体或半流体样物质包裹手术区域的神经根和硬膜以及免疫治疗。我们分别研究了丝裂霉素C(MMC-C)和他克莫司(FK506)对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作用。体内、外实验发现MMC-C和FK506均可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从而显着地抑制了硬膜外瘢痕的形成。然而局部应用MMC-C、FK506对周围神经组织的产生的毒性作用,严重限制了这些药物的临床应用。因此我们急需寻找一种既可以有效抑制疤痕形成,又可以避免生物毒性作用的药物。牛磺酸(2-氨基乙烷亚磺酸)是一种哺乳动物体内极为丰富的氨基酸。是功能饮料中一种常见的添加成分。牛磺酸不仅具有调节渗透压、稳定细胞膜、调节神经传导等生物学作用,还可以保护细胞免受应激诱导的过氧化。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牛磺酸可以抑制多个器官纤维化的病理过程。肝脏、肺、心脏等器官在发生纤维化时,最为重要的就是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增殖、胶原堆积等病理过程。我们通过建立椎板切除术的小鼠模型,局部和腹腔注射两个途径给予牛磺酸处理,发现牛磺酸可以显着抑制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疤痕粘连,体外实验证实牛磺酸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以及胶原形成的作用是通过下调EGR1实现的。第一部分:MMC-C通过内质网应激通路诱导脊髓损伤减压术后硬膜外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目的: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会关系到脊髓损伤后减压手术的成败。有研究证实,术后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可以有效减轻瘢痕粘连。术后瘢痕粘连与内质网应激通路诱导的细胞凋亡相关,但具体机制不明。方法:实验拟探讨丝裂霉素C对人硬膜外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机制,用丝裂霉素C(1,5,10,20,40 μg/mL)干预培养的人硬膜外瘢痕成纤维细胞,处理 12,24,48 h。结果:丝裂霉素C剂量、时间依赖性地抑制人硬膜外癒痕成纤维细胞生长。丝裂霉素C可显着提高细胞中促凋亡蛋白:Fas,DR4,DR5,cleaved caspase-8/9,Bax,Bim和cleaved-3表达,同时显着降低细胞抑制凋亡蛋白:Bcl-2和Bcl-xL的表达,但caspase-8/9抑制剂(Z-IETD-FMK和Z-LETD-FMK)并不能完全抑制丝裂霉素C诱导的细胞凋亡。同时,丝裂霉素C可剂量依赖性增加细胞中GRP78、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CHOP)和caspase-4蛋白的表达,从而激发内质网应激。实验采用内质网应激抑制因子Salubrinal(Sal)可显着抑制丝裂霉素C处理后细胞活性,同时通过降低细胞内CHOP的表达而抑制凋亡。结论:结果证实,丝裂霉素C可部分地通过内质网应激通路诱导硬膜外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第二部分:FK506通过CHOP通路激活内质网应激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目的:增生性瘢痕(HS)源自于成纤维细胞凋亡减慢及其增殖加快。因此,成纤维细胞凋亡是发展HS新治疗策略的关键任务所在。既往报告显示,FK506能够减轻体内瘢痕的形成,且还能够诱导内质网应激(ER应激)。然而,FK506对ER介导的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作用尚不明确。方法:本研究中使用的是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Kit-8检测细胞活性,并通过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然后利用小干扰RNA(siRNA)或慢病毒感染执行基因沉默。最后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并通过免疫共沉淀法探索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FK506能够显着减弱细胞活性,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有趣的是,FK506处理后还能激活ER应激。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通过激活CHOP而引发的ER应激能够调节FK506-诱导性细胞凋亡,这一点已通过利用TUDCA或CHOP沉默表达实现的ER应激后的细胞凋亡减慢得以证明。此外,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FK506处理诱导FKBP12.6从RyR2中解离,并从ER膜迁移至胞质液,进而加速了 ER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结论:FK506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凋亡可通过经CHOP信号通路的ER应激加以调节。第三部分:牛磺酸通过下调EGR1减轻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纤维化目的:硬膜外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椎板切除术后并发症,现已证明其与手术结果不佳密切相关。先前的研究表明,牛磺酸对肺和肝纤维化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我们进行这项研究为了考查牛磺酸对椎板切除术后模型大鼠硬膜外纤维化的影响,以及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对每只大鼠进行椎板切除术,建立硬膜外纤维化模型。牛磺酸处理后,使用Masson三色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检测硬膜外纤维化情况。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测定细胞存活率。进行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双染检测成纤维细胞的凋亡。采用微阵列检测mRNA的显着性变化。通过qRT-PCR测量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建立相关蛋白稳定敲除和过表达的细胞系。通过蛋白质印迹测定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牛磺酸显着降低模型大鼠中椎板切除术诱导的硬膜外纤维化水平。然而,由于TGF-β及其受体的表达水平没有发生变化,证明牛磺酸的这种作用与TGF-β/Smad途径无关。另外,牛磺酸对细胞凋亡几乎没有影响。令人感兴趣的是,牛磺酸在在体和离体实验中均显着地降低EGR1(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一种纤维化的促进因子)的表达水平。而且,EGR1的过度表达增强了成纤维细胞的活化,而敲除EGR1表现出相反的作用,这表明EGR1在牛磺酸对TGF-β诱导纤维化的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牛磺酸在在体实验中降低硬膜外纤维化和在离体实验中减少成纤维细胞的活化是由EGR1介导的。牛磺酸有望成为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纤维化的潜在预防药物。
张小来,刘东梅,赵正梅,朱延玲,叶希平[7](2013)在《热敷法对家兔化疗性静脉炎模型耳缘静脉组织中TNF-α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热敷法对家兔化疗性静脉炎模型耳缘静脉组织中TN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注射四类化疗药组,采用耳缘静脉注射药物法,造家兔化疗性静脉炎模型,每只兔子一侧耳缘静脉注射化疗药时用热敷处理,对侧耳缘静脉注射同样化疗药时则不做任何处理。4 d后处死家兔模型,取耳缘静脉及局部组织,免疫组化法,测组织中TNF-α的表达情况,以IPP6.0软件分析其表达强度。结果:对照组与另外4组家兔实验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另外4组家兔对照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兔耳自身比较发现热敷组织TNF-α表达明显弱于对侧,且两组之间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局部热敷可有效预防家兔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
王静成[8](2013)在《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对膝关节术后瘢痕粘连的作用及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膝关节瘢痕粘连是膝关节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会导致膝关节屈伸受限、关节僵硬,严重影响手术效果。近年来发现,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在防治术后瘢痕粘连方面有着较好的临床和实验效果。但是,关于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预防膝关节术后瘢痕粘连的作用和机制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人成纤维细胞和建立兔膝关节术后瘢痕粘连模型,综合评估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对兔膝关节术后粘连的预防作用,并探讨这两种药物的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本研究可明确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预防膝关节内瘢痕粘连的机理,为临床预防膝关节术后瘢痕粘连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治疗靶点,并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预防膝关节术后瘢痕粘连的新方法。第一章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成纤维细胞,应用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处理成纤维细胞,于处理后第1、2、3、5天收集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利用MTT法检测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1.成纤维细胞在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作用下,细胞的生长形态出现不同的变化。随着药物浓度不断的增加,细胞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抑制率逐渐增高,细胞数目明显减少。2.应用特定浓度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作用成纤维细胞后,随着时间的逐渐延长,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抑制率逐渐增加。结论1.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后,可以发现成纤维细胞的形态、生长特性发生了明显改变;结合MTT法检测,提示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2.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3、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第二章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诱导人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成纤维细胞,应用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处理成纤维细胞,采用Hoechst33342染色观察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情况,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率,采用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活化Caspase-3、Bax、CHOP、Bcl-2等表达水平。结果1. Hoechst33342染色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处理成纤维细胞后,呈凋亡的细胞核均多于对照组,而0.8mg/ml丝裂霉素C组中凋亡的细胞核最多;不同浓度的几丁糖处理成纤维细胞后,凋亡细胞核均多于对照组,其中10mg/ml几丁糖组的凋亡细胞核最多。2. 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0.8mg/ml丝裂霉素C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浓度组;不同浓度几丁糖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10mg/ml几丁糖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其他浓度组。3.随着丝裂霉素C浓度增加,Western blot检测活化Caspase-3、Bax、 CHOP的蛋白表达随之增加,而Bcl-2的蛋白表达则逐渐下降。随着几丁糖浓度的增加,活化Caspase-3、Bax、CHOP的蛋白表达也逐渐增加,而Bcl-2的蛋白表达呈现下降趋势。结论1.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Hoechst33342染色和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提示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能诱导人成纤维细胞凋亡。2.随着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浓度的增加,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率不断增加,并呈现浓度-效应依赖关系。3.结合Western blot结果,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能通过线粒体途径、死亡受体损伤和内质网应激等多种途径诱导人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第二章丝裂霉素C和几丁预防兔膝关节术后瘢痕粘连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并比较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预防兔膝关节术后瘢痕粘连的效果。方法选取48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膝关节术后瘢痕粘连动物模型,随机分成三组:丝裂霉素C组、几丁糖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6只。术后4周行大体解剖观察、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组织学观察和成纤维细胞计数等检测。结果所有动物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死亡等情况。结果显示:1.大体观察发现丝裂霉素C组有轻度的膜性瘢痕粘连,几丁糖组有中度纤维样瘢痕粘连,而对照组有致密的瘢痕组织。2.丝裂霉素C组和几丁糖组瘢痕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丝裂霉素C组低于几丁糖组(P<0.05)。3.组织学观察发现丝裂霉素C组有薄膜样的瘢痕组织,少量的成纤维细胞散在瘢痕组织中;几丁糖组有疏松样的瘢痕组织,瘢痕组织中可见中等量的成纤维细胞;对照组有致密的瘢痕组织,与股骨髁连接紧密,瘢痕中见大量的成纤维细胞。4.丝裂霉素C组和几丁糖组成纤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丝裂霉素C组低于几丁糖组(P<0.05)。结论1.本实验中成功建立了兔膝关节术后瘢痕粘连动物模型。2.术中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都能够抑制膝关节术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减少胶原组织形成,可有效预防兔膝关节术后瘢痕粘连;而丝裂霉素C的效果要优于几丁糖组。3.本实验中各组动物无皮肤坏死、死亡等并发症,病理学观察也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可能与局部应用的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浓度低、与组织接触时间短、吸收量少等有关。
管翠霞,赵丹丹,杜金梅,石春平[9](2013)在《化疗患者的护理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肿瘤药物能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杀死肿瘤细胞。但是,目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均缺乏特异选择性作用,往往在抑制肿瘤的同时对机体增殖旺盛的细胞(如骨髓细胞、肠上皮细胞,生殖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有些药物还对肝、肾、心脏功能有损伤,少数药物对皮肤及其附件、肺、内分泌系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此外,多数
石淑贞,王新艳[10](2008)在《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的分析与处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性损伤的分析与处理。方法对58例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损伤进行分析并不同程度的处理。结果58例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损伤,经过各种不同的治疗与护理,坏死的18例中,经换药等处理,仅留有瘢痕,其余全部恢复到正常组织。结论对于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损伤,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建立层层护理监控网,发现漏渗及时处理,是预防的关键。
二、静脉注射丝裂霉素局部反应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注射丝裂霉素局部反应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老药二次研发策略在抗疟疾和抗罕见病结膜黑色素瘤新药研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老药新用与老药二次研发简介 |
第一部分 基于Quisinostat的新型抗疟疾衍生物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 |
第1章 前言 |
1.1 疟疾及其危害 |
1.2 疟原虫及其生命周期 |
1.2.1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阶段 |
1.2.2 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发育阶段 |
1.3 疟疾防治药物的历史与现状 |
1.4 耐药疟疾的威胁 |
1.5 抗疟疾临床候选新药研究概况 |
1.6 抗疟疾新药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1.7 本团队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思路 |
第2章 HDAC抑制剂在抗疟疾研究中的应用 |
2.1 疟原虫HDAC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性 |
2.2 恶性疟原虫HDAC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
2.3 抗疟疾HDAC抑制剂研究进展 |
2.3.1 异羟肟酸类HDAC抑制剂 |
2.3.2 其它种类HDAC抑制剂 |
2.4 抗疟疾HDAC抑制剂的优势与不足 |
2.5 新型抗疟疾HDAC抑制剂Quisinostat的发现 |
2.6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与思路 |
第3章 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 |
3.1 前期研究进展 |
3.2 衍生物设计思路 |
3.3 衍生物的合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衍生物的体内外生物活性研究 |
4.1 Linker衍生物A1~A6的红内期体外抗疟疾活性与细胞毒性 |
4.2 衍生物B1~B39的红内期体外抗疟疾活性与细胞毒性 |
4.3 衍生物C1~C30的红内期体外抗疟疾活性与细胞毒性 |
4.4 衍生物的构效关系总结 |
4.4.1 衍生物构效关系总论 |
4.4.2 Linker衍生物A1~A6的构效关系 |
4.4.3 CAP衍生物B1~B39与C1~C30的构效关系 |
4.5 衍生物体外代谢稳定性评价 |
4.6 衍生物B35和B39的小鼠急性毒性评估 |
4.7 衍生物红内期体内抗疟疾药效评价 |
4.7.1 B35与B39红内期体内抗疟疾药效评价 |
4.7.2 A2、C9与C14~C17红内期体内抗疟疾药效评价 |
4.7.3 红内期体内药效实验小结 |
4.8 衍生物肝期体内抗疟疾药效评价 |
4.8.1 B35与B39的肝期体内抗疟疾药效评价 |
4.8.2 C9的肝期体内抗疟疾药效评价 |
4.9 衍生物小鼠体内药代性质评价 |
4.10 衍生物抑制多重抗性疟疾临床虫株活性评价 |
4.11 衍生物红内期时期特异性抗疟疾性质评价 |
4.12 本章小结 |
第5章 衍生物抑制恶性疟原虫与人源HDAC活性研究 |
5.1 衍生物抑制PfHDAC活性研究 |
5.2 PfHDAC1/2基因条件性敲减虫株的构建 |
5.3 衍生物抑制PfHDAC1活性研究 |
5.4 衍生物对人源HDAC的抑制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部分 |
6.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6.2 疟原虫相关药效与机制测试 |
6.2.1 恶性疟原虫的培养 |
6.2.2 化合物红内期体外杀虫活性测试 |
6.2.3 化合物细胞毒性测试 |
6.2.4 化合物肝微粒体代谢测试 |
6.2.5 体内药效实验中化合物溶液的配置 |
6.2.6 化合物红内期体内杀虫活性测试 |
6.2.7 化合物肝期体内杀虫活性测试 |
6.2.8 化合物红内期时期特异性抗疟疾药效实验 |
6.2.9 RSA测试 |
6.2.10 流式细胞计数 |
6.2.11 Western Blot实验 |
6.2.12 PfHDAC1/2敲减虫株的构建及化合物抑制活性测试 |
6.2.13 化合物体外抑制重组人源HDAC活性测试 |
6.2.14 化合物体外抑制重组PfHDAC1活性测试 |
6.2.15 化合物药代动力学性质测试 |
6.2.16 统计分析 |
第二部分 普罗帕酮抗罕见病结膜黑色素瘤新用途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 |
第1章 前言 |
1.1 罕见病CM及其临床预后情况 |
1.2 CM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3 CM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1.3.1 CM传统治疗方法 |
1.3.2 CM的潜在疗法 |
1.4 CM治疗药物(孤儿药)研发的困境 |
1.5 本团队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思路 |
第2章 普罗帕酮抗结膜黑色素瘤新用途的发现 |
2.1 新型抗CM化合物普罗帕酮的发现 |
2.2 普罗帕酮的临床用途、老药二次研发现状及其抗CM研究潜力 |
2.3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与思路 |
第3章 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体外活性研究 |
3.1 衍生物的设计 |
3.2 衍生物的合成 |
3.3 衍生物的体外抑制CM细胞增殖活性与细胞毒性研究 |
3.4 衍生物构效关系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部分 |
4.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4.2 化合物体外抑制细胞增殖活性测试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中英对照表 |
博士就读期间发表文章 |
博士就读期间申请专利 |
致谢 |
(2)清金化痰汤及黄芩苷通过TLR4/MyD88/NF-κB/NLRP3通路抑制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急性肺损伤的认识 |
2 急性肺损伤的病因病机 |
3 中药复方药干预急性肺损伤的研究 |
4 中药单体干预急性肺损伤的研究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
1 病因与临床表现 |
2 病理特征 |
3 ALI的发病机制 |
4 ALI的治疗药物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清金化痰汤干预急性肺损伤的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清金化痰汤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清金化痰汤对急性肺损伤大鼠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清金化痰汤含药血清冻干粉对BEAS-2B细胞损伤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质谱分析清金化痰汤及其含药血清的主要成分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黄芩苷对急性肺损伤干预作用的研究 |
前言 |
实验五 黄芩苷对LPS诱导BEAS-2B细胞损伤的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 黄芩苷对LPS诱导BEAS-2B细胞损伤的炎症反应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七 黄芩苷对LPS诱导BEAS-2B细胞损伤的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八 黄芩苷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九 黄芩苷对急性肺损伤大鼠TLR4和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型和客观指标及miRNA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综述一 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研究进展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分型 |
四、中医治疗进展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 |
一、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分化、分期、转移、基因突变相关性的研究 |
二、中医证型与临床理化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
三、中医证型与生存期的研究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临床理化指标及miRNA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一、临床理化指标 |
二、miRNA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肿瘤相关信息 |
三、理化指标 |
四、治疗方案 |
五、生存期 |
六、小结 |
第三节 讨论 |
一、一般资料及肿瘤相关信息 |
二、临床理化指标 |
三、治疗方案 |
四、生存期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三、测序数据分析流程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两组miRNA表达差异分析 |
二、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富集分析 |
三、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 |
四、小结 |
第三节 讨论 |
一、两组miRNA表达差异分析 |
二、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富集分析 |
三、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奈达铂与顺铂胸腔热灌注疗法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评价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国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与监测循证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标准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指南制定过程与方法 |
1.1 指南制定方法学 |
1.2 指南的目标用户 |
1.3 指南的目标人群 |
1.4 利益冲突声明 |
1.5 临床问题的遴选与确定 |
1.6 证据的检索、合成与评价 |
1.7 推荐意见的形成 |
1.8 使用说明 |
1.9 指南制定委员会 |
1.1 0 证据分级及推荐等级标准 |
1.1 1 版本的说明 |
1.1 2 指南制定的经费来源 |
1.1 3 指南中涉及NMIBC的分期、分级及危险程度分类参考标准 |
1.1 4 BCG治疗失败的定义 |
1.1 5 |
2 推荐意见及说明 |
2.1 NMIBC关于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 |
2.2 NMIBC关于化疗的相关问题 |
2.3 关于NMIBC免疫治疗的相关问题 |
2.4 关于联合治疗NMIBC的相关问题 |
2.5 关于NMIBC原位癌治疗的相关问题 |
2.6 关于NMIBC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相关问题 |
2.7 NMIBC复发的相关治疗问题 |
2.8 关于NMIBC随访监测的相关问题 |
3 NMIBC治疗与监测指南实施流程图 |
4 未来研究的优先建议 |
(6)牛磺酸减轻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MMC-C通过内质网应激通路诱导脊髓损伤减压术后硬膜外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FK506通过CHOP通路激活内质网应激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牛磺酸通过下调EGR1减轻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纤维化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词表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7)热敷法对家兔化疗性静脉炎模型耳缘静脉组织中TNF-α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1.2 实验药物 |
1.3 造模方法与用药 |
1.4 观察指标 |
1.5 结果判定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对照组与另外4组家兔的比较 |
2.2 实验组自身比较 |
3 讨论 |
(8)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对膝关节术后瘢痕粘连的作用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词表 |
前言 |
第1章 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仪器 |
1.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1.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1.1.4 实验方法 |
1.1.5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形态学观察 |
1.2.2 丝裂霉素C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形态学的影响 |
1.2.3 几丁糖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形态学的影响 |
1.2.4 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情况 |
1.3 讨论 |
1.4 结论 |
第2章 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2.1.4 实验方法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Hoechst33342染色观察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情况 |
2.2.2 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
2.2.3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3章 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预防兔膝关节术后粘连的实验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其他耗材 |
3.1.5 实验方法 |
3.1.6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大体观察 |
3.2.2 膝关节内瘢痕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
3.2.3 组织学观察 |
3.2.4 成纤维细胞计数 |
3.3 讨论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化疗患者的护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局部不良反应: |
2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
3 骨髓抑制: |
4 泌尿系统毒性反应: |
5 肝功能损害: |
6 心脏毒性: |
7 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
(10)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的分析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化疗药物渗漏原因分析 |
2.1 药理学原因 |
2.2 技术原因 |
2.3 穿刺部位 |
2.4 自身原因 |
2.5 反复多疗程应用化疗药物 |
3 预防 |
3.1 加强责任心, 严格操作规程 |
3.2 建立三级护理监控网 |
3.3 建立护理记录和巡视记录 |
3.4 避免操作中机械损伤 |
3.5 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的输注浓度及方法 |
3.6 拮抗剂应用的时间与方法 |
3.7 穿刺部位宜冷敷, 不宜热敷 |
4 化疗药物外渗后处理 |
四、静脉注射丝裂霉素局部反应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老药二次研发策略在抗疟疾和抗罕见病结膜黑色素瘤新药研发中的应用[D]. 李若曦.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清金化痰汤及黄芩苷通过TLR4/MyD88/NF-κB/NLRP3通路抑制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研究[D]. 朱长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型和客观指标及miRNA的相关性研究[D]. 郑俊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奈达铂与顺铂胸腔热灌注疗法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评价及风险评估[D]. 杨海湾.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5]中国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与监测循证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标准版)[J]. 靳英辉,曾宪涛.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9(07)
- [6]牛磺酸减轻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杨雷.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8)
- [7]热敷法对家兔化疗性静脉炎模型耳缘静脉组织中TNF-α表达的影响[J]. 张小来,刘东梅,赵正梅,朱延玲,叶希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10)
- [8]丝裂霉素C和几丁糖对膝关节术后瘢痕粘连的作用及机理的研究[D]. 王静成. 中南大学, 2013(02)
- [9]化疗患者的护理措施[J]. 管翠霞,赵丹丹,杜金梅,石春平. 中国伤残医学, 2013(07)
- [10]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的分析与处理[J]. 石淑贞,王新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