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理化实验楼供暖系统设计与改造的思考

山东师范大学理化实验楼供暖系统设计与改造的思考

一、对山东师范大学理化实验楼采暖系统设计与改造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尹新[1](2019)在《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为例,围绕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两大核心问题——城市协调发展和功能发展问题展开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也贯穿了全运会比赛场馆项目建设和后续使用中的运营及节能特征研究,最后提出了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论文由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三部分组成:理论研究回顾了可持续建筑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意义。从时间维度阐述了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而总结了现阶段比赛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实证研究从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特征两个方面入手,将具体研究对象锁定于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宏观层面对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进行研究,阐述了其布局和总体空间布局分类特征及演进历程。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及建设对带动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观层面探求驱动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因,探索实现场馆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设计方法与利用模式。建筑单体层面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及后续使用情况作为案例研究,对其从功能发展、运营、节能三个方面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中功能发展是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和对场馆管理者的访谈,呈现了场馆综合功能实现的基本状况,对其在功能复合化、赛事功能的转换、观演功能的强化、全民健身功能的强化、与城市功能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策略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基础上,从体育场馆前期策划、设计阶段以及赛后指引三个方面提出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反思场馆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在设计阶段阐述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功能发展、节能和运营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赛后指引主要从实施角度提出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评价模型体系,以期对体育场馆决策、建设、设计及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陈强[2](2016)在《山东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总量的增加和人类对建筑舒适性的要求的提高,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近些年来,绿色建筑理念也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绿色建筑的研究范畴和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符合当今建筑领域降低建筑能耗,积极发展绿色、可持续建筑的理念。被动超低能耗建筑是适应自然条件,通过保温性能和气密性能更高的围护结构,采用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采暖和制冷的需求,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消耗更少的能源,提供一个更舒适的室内环境,并能满足基本要求的绿色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有着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建筑全年供冷供热需求明显减少,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节能率达到90%以上。与目前国家节能设计标准相比采暖能耗降低85%以上,建筑更加节能;建筑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更加舒适;建筑外墙表面温度均匀稳定,而且室内外温差小,体感更舒适:有良好的气密性和隔声效果,室内环境更安静;具有室内空气净化技术,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空气质量好;更高质量的产品、精细的施工和建筑装饰一体化,使建筑质量更高、寿命更长。依据国家和山东省现行相关技术标准,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认真总结国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总结梳理大量文献、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山东地区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情况,总结出了现阶段山东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即缺乏专业全面的相关宣传普及工作、缺乏完善的相关设计标准、缺乏建筑相关产业的支持与推动、缺乏专业化建筑施工技术、施工质量得不到保障以及缺乏专业的评价标准与认证体系,并为今后山东地区乃至寒冷地区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提出了相应发展策略。对山东地区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依据已经发布的国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技术导则,结合山东地区的现状及示范工程,围绕围护结构热工设计、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采光照明和遮阳设计等关键技术方面提出相应策略,然后提出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施工工法、测试、工程认定和运营管理各阶段的节能技术要点,为今后山东地区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建造施工及运行维护提供了技术指南和参考。最后点明了大力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对于解决现在的雾霾天气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晨悦[3](2016)在《山东建筑大学碳排放计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经济的发展模式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日益增加,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高校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类型学校中的碳排放大户,校园的碳排放状况及低碳减排策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如何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换是理清校园碳排放状况和提出针对性措施的重点。目前国外多所高校已对校园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做相应的调研及提出相关低碳策略和措施,国内相应的研究也在进一步跟进,但是对于校园中碳排放的计算相应研究较少。因此,对校园进行碳排放计算,使校园的碳排放量化,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挖掘校园减排潜力,避免节能减排措施重复或流于表面,将是进一步减少校园碳排放,建设低碳校园的关键。本文立足于山东建筑大学现状,通过相应的调查研究,对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内使用煤炭、电力、天然气和校内车辆的能耗情况以及校内人员产生的碳排放做了详细的计算、分析与研究,并针对相应计算结果,提出了基于山东建筑大学现状下的减排策略。文章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引出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二章结合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对校园中的碳排放从正负两个方面进行计算方法的总结和整理,并提出结果评价与比价方法。第三章对山东建筑大学的碳排放从建筑、交通和生活三方面进行正碳排放计算,并从绿植固碳及太阳能发电并网部分进行负碳排放计算。第四章对计算结果进行整理总结,并对每个内容逐一分析,对每个部分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排序,为提出措施提供依据。第五章结合已有减排政策及措施,并针对山东建筑大学碳排放分析结果,提出减排策略,为今后高校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参考。

刘贵廷,杨振亭[4](2012)在《对青岛某办公楼采暖改造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岛某办公楼的采暖改造设计为热水系统,但是由于市政未具备安装条件,临时接入低压蒸汽.主要总结热水和蒸汽结合设计的得与失,对低温热水、蒸汽系统的结合设计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对整个项目多年的运行、管理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并进一步总结了经验和教训.

于春刚[5](2006)在《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围护体系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城乡住宅竣工建筑面积每年都超过10亿平方米,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住宅建设仍将处于增量型发展时期。但是,这些巨大建设成就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取得的。而推进住宅产业化,是实现住宅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住宅质量和节约住宅能耗的重大举措。对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钢结构住宅体系具有便于实现标准化、部品化,组织进行工业化生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符合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特点。这些特点与住宅产业化的内涵及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核心模式一“节约型住宅”的要求相一致,是我国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较理想的住宅建筑体系。 我国钢铁年产量已超亿吨,是世界上钢铁生产大国之一。建筑用钢材的品种、规格目益增多,为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钢结构住宅体系相关结构技术问题已经比较成熟。目前仍困扰其发展的主要困难有两点: 首先是缺乏与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相配套的围护体系。本文提出钢结构住宅围护体系的研发应该与我国正在进行的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事业相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在我国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事业的指导下研究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特点,努力研发适合于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新型住宅围护体系。同时也将促进我国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其次,尽管钢结构住宅建设试点工程已在部分地区实施,并赢得了市场的好评。但是对于如何推进我国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发展尚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论文提出以住宅产业化的思想指导发展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立以政府为宏观政策指导者,以企业集团为实施主体,以住宅产业示范基地为载体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策略。 本文通过对上述两点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以期为我国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刘敏[6](2004)在《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导致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的破坏、城市特色的丧失与城市文化的趋同,而我国名城保护工作刚刚起步,保护理论方法与实践管理亟待完善,名城保护更新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同时城市保护在世界范围由来已久而且倍受关注,欧美等西方国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总结与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审视与探索适宜的城市保护理论,以有效地指导我国的名城建设与保护事业。论文以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城市的保护更新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融贯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力图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一是首次较为系统地归纳与提炼青岛城市风貌特色。二是借用城市学、建筑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名城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框架。三是借鉴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展文化生态学的交叉与协同研究,构建城市文化生态保护论。以务实的态度、发展的观念和辩证的思维,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目前青岛城市保护问题的理论与策略。其普遍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中其他殖民城市同样具有借鉴作用。论文共分九章,论题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高度概括与梳理城市建设的历史发展脉络,系统归纳与提炼青岛城市特色与个性。青岛是一座伴随中国近代史而兴起的滨海山城,历经德占、日占、国民党时期与建国后的缘起与初建、扩展与兴盛、萎缩与停滞、恢复与探索、开拓与高潮的城市建设而迅速崛起。在一定的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下形成建设起来的带形城市,城市特色鲜明而突出,综合而为如今的山地兼滨海城市特色美。在城市保护中应当得到保护、展示与再利用。价值评价是城市保护的基础,为此制定名城价值评价体系框架。以文化遗产多元价值为核心,系统构建基础资料评价、评价类别、评价标准、评价项目以及保护现状评价、保护管理评价的名城价值评价体系框架。其中概括提出价值评价标准为形态特征的原真性、地域特征的典型性、社会特征的关联性、现状特征的完整性、市场特征的经济性。据此对青岛城市重要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空间环境以及城市总体特征做出全面客观评析。 深刻阐释青岛城市保护中的问题与矛盾。改革开放之前,城市建设虽然出现一定偏差,但对城市风貌破坏不大。改革开放之后,青岛城市经历一个以大规模改造为特征的发展时期。其经验教训表明,以单一的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价值偏差,造成城市风貌特色的丧失等诸多旧城建设问题。刚刚制定的名城保护规划<WP=6>存在从指导思想到技术政策的诸多不足,很难起到对城市保护的指导作用。 构建城市文化生态保护理论是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生态学与文化学的学科发展促进了文化生态学交叉研究的开展,借用文化生态学原理提出的城市文化生态保护理论,为名城保护提供了新的价值判断、目标追求与策略手段,即城市保护目的、保护对象、保护原则、保护机制与保护方法。我们可以将城市文化生态保护理论表述为:以文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为保护目标,以有价值文态结构为保护对象,以文态系统功能作用为保护原则,树立文化生态保护理念与规划原则,运用文态调控机制与文态保护方法,以促使城市文化多元共存、谐调有序、健康发展。城市文化生态保护理论主要提供如下基本点,一是城市保护目的,通过城市保护实现城市文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延续其文脉特征,弘扬其个性特色,增强其更新活力。二是城市保护对象,以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为基础,以文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为指导,确定城市文态系统的保护内容。三是依据城市文态系统的功能作用,建立多元、适应、共生、人本主义、系统、平衡的保护原则。四是遵循城市文态系统的演变特征,建立层级、演进、新旧关系的调控机制。五是探索文态保护策略方法,运用科学的专业技术、行政管理、政策法规的方法策略,以促进城市文态系统的和谐共存与持续性发展。运用价值评价论与文化生态保护论,开展对青岛旧城整体风貌、核心区、滨海区、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空间环境保护的实证研究,探索有效而切实的城市文化生态保护更新途径。通过城市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城市设计系统控制,制定城市保护技术政策;通过完善的保护管理机制与公众参入机制,制定灵活多样的政策措施,构建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提升与挖掘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大力发展城市旅游战略,实现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维护城市各时期文化的和谐共融,保护城市联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场所特征。

马守国[7](2000)在《对山东师范大学理化实验楼采暖系统设计与改造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着重对理化实验楼采暖系统设计完成又经过修改和变更设计后仍然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经过认真、仔细地剖析和研究后,并对系统改造的技术性、原理性和可行性加以论证和阐述,最终顺利完成对系统的整改,使该校第一个高层建筑采暖系统得以正常运行。

二、对山东师范大学理化实验楼采暖系统设计与改造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山东师范大学理化实验楼采暖系统设计与改造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回顾
        2.1.1 旧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1.2 新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2 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
        2.2.1 注重群众健身需求
        2.2.2 注重合理的功能定位
        2.2.3 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
        2.2.4 注重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2.3 当前我国全运会场馆使用问题
        2.3.1 建设投入高,收益低
        2.3.2 “建与养”矛盾突出
        2.3.3 忽视大众需求
        2.3.4 赛后维护长期亏损
        2.3.5 附属空间利用不充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城市发展背景下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的可持续探求
    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总体情况概述
        3.1.1 经济与财政状况
        3.1.2 食宿与接待能力
        3.1.3 气候适宜
        3.1.4 赛制与场馆设置
    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特征
        3.2.1 全省“分散化”布局
        3.2.2 注重分层次统筹配置
        3.2.3 注重服务半径的选址规划
        3.2.4 注重“利导改造”的理性调控
        3.2.5 “以商养体”较为普遍
    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协调发展
        3.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作为大众体育体系中的节点
        3.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空间相互契合
        3.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环境共鸣设计
    3.4 可持续探求的具体化——确定重点研究对象
        3.4.1 重点研究对象的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
        3.4.2 分类依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分析与城市发展研究
    4.1 布局特征
        4.1.1 布局依据
        4.1.2 场馆分类
        4.1.3 宏观布局特征
    4.2 布局选址结合城市空间发展
        4.2.1 与城市休闲公园结合
        4.2.2 与文化中心结合
        4.2.3 与学校结合
        4.2.4 与商业结合
        4.2.5 与办公结合
    4.3 总体空间布局模式分类及特征
        4.3.1 单一式布局
        4.3.2 集中式布局
        4.3.3 自由分散式布局
    4.4 总体空间布局演进契合城市发展
        4.4.1 山东省体育中心
        4.4.2 皇亭体育馆
        4.4.3 历城体育中心
    4.5 第十一届全运会对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的影响
        4.5.1 全运会举办前济南体育设施发展及布局概况
        4.5.2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现状特点
        4.5.3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
        4.5.4 布局层面制约济南市体育设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利用方法探究
    5.1 实现场馆可持续利用的设计方法研究
        5.1.1 设计依据与原则
        5.1.2 强调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5.1.3 强调建筑形象的个性化创作
        5.1.4 强调功能合理性与灵活性
        5.1.5 强调理性的功能流线设计
        5.1.6 强调采用最新节能技术
    5.2 赛后可持续利用模式探究
        5.2.1 与城市功能复合
        5.2.2 修缮保护
        5.2.3 适应性改造
        5.2.4 临时设施的运用
        5.2.5 综合开发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特征研究
    6.1 研究背景及视角
        6.1.1 发展背景
        6.1.2 场馆功能发展的研究视角
        6.1.3 场馆运营的研究视角
        6.1.4 场馆节能的研究视角
    6.2 省属体育场馆——山东省体育中心
        6.2.1 场馆概况
        6.2.2 赛时设计特征
        6.2.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2.4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2.5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2.6 小结
    6.3 市属体育场馆——济南奥体中心
        6.3.1 城市发展与奥体中心的互动作用
        6.3.2 场馆概括
        6.3.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3.4 现状功能构成
        6.3.5 建筑空间多功能使用
        6.3.6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3.7 小结
    6.4 区属体育场馆——历城体育中心
        6.4.1 场馆概括
        6.4.2 赛时设计
        6.4.3 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现状
        6.4.4 可持续利用策略
        6.4.5 小结
    6.5 高校体育场馆——山东交通学院体育馆
        6.5.1 场馆概况
        6.5.2 赛时设计
        6.5.3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5.4 小结
    6.6 专项体育馆——山东省射击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
        6.6.1 场馆概况
        6.6.2 自行车场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3 射击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4 小结
    6.7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情况一览表(表6-33)
    6.8 可持续发展特征总结
        6.8.1 演变特征
        6.8.2 可持续利用特征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后全运时期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策略
    7.1 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与反思
        7.1.1 对体育场馆建设启动新区开发的反思
        7.1.2 对选定中标规划方案论证不充分的反思
    7.2 设计阶段与场馆可持续发展
        7.2.1 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原则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2 基于功能发展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3 基于节能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4 基于运营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3 赛后可持续指引研究
        7.3.1 建立评价模型
        7.3.2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3.3 综合得分分析
        7.3.4 模型实例——济南市奥体中心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济南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 B—济南高校全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情况调研问卷
    附录 C—专家问卷
    附录 D—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基本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山东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框架
第2章 现行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研究
    2.1 欧美典型国家低能耗建筑政策节能标准
    2.2 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研究
    2.3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比较分析
        2.3.1 被动式建筑节能标准与普通建筑节能标准区别
        2.3.2 中外被动式建筑节能标准对比分析
    2.4 山东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制定建议
    2.5 小结
第3章 山东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研究
    3.1 山东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概况
    3.2 山东地区推行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问题
    3.3 适宜山东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策略
    3.4 小结
第4章 山东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关键技术
    4.1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4.1.1 热工设计一般规定
        4.1.2 非透明外围护结构
        4.1.3 透明外围护结构
        4.1.4 地下室保温
        4.1.5 气密性及冷凝防潮设计
    4.2 通风和空调系统设计
        4.2.1 通风系统设计
        4.2.2 空调系统设计
    4.3 采光和遮阳设计
        4.3.1 室内自然采光技术
        4.3.2 遮阳设计
    4.4 小结
第5章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施工、测试、工程认证及运行管理
    5.1 施工工法
        5.1.1 无热桥施工
        5.1.2 气密性保障
        5.1.3 设备系统
    5.2 测试
    5.3 工程认证
        5.3.1 验收
        5.3.2 评价
    5.4 运行管理
        5.4.1 建筑围护结构构件的维护和保养
        5.4.2 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
        5.4.3 用户运营管理注意事项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创新点
    6.2 主要结论
    6.3 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建议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3)山东建筑大学碳排放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山东建筑大学碳排放计算方法
    2.1 碳排放计算理论基础
        2.1.1 低碳经济理论
        2.1.2 碳足迹理论
        2.1.3 计算体系
    2.2 理论启示
    2.3 山东建筑大学碳排放计算内容
        2.3.1 数据收集
        2.3.2 计算区间
        2.3.3 碳排放源分类
    2.4 山东建筑大学碳排放计算方法
        2.4.1 正碳排放计算方法
        2.4.2 负碳排放计算方法
        2.4.3 相关系数确定
    2.5 山东建筑大学碳排放比较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东建筑大学碳排放计算
    3.1 山东建筑大学概况
    3.2 计算边界与数据来源
        3.2.1 计算边界
        3.2.2 数据来源
        3.2.3 碳排放计算清单
    3.3 山东建筑大学正碳排放计算
        3.3.1 建筑碳排放计算
        3.3.2 交通碳排放计算
        3.3.3 生活碳排放计算
    3.4 山东建筑大学负碳排放计算
        3.4.1 绿植固碳计算
        3.4.2 太阳能发电减碳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排放数据分析
    4.1 碳排放评价
    4.2 建筑碳排放分析
        4.2.1 用电碳排放分析
        4.2.2 用煤碳排放分析
        4.2.3 天然气碳排放分析
        4.2.4 建筑碳排放总结
    4.3 交通碳排放分析
        4.3.1 公交车碳排放分析
        4.3.2 小汽车碳排放分析
        4.3.3 交通碳排放总结
    4.4 生活碳排放分析
        4.4.1 生活废弃物碳排放估算
        4.4.2 碳排放分析
    4.5 绿植固碳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排放优化策略
    5.1 有减排措施综述
    5.2 减排重点
    5.3 降低建筑碳排策略
        5.3.1 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
        5.3.2 建筑减排策略
    5.4 降低交通碳排策略
        5.4.1 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
        5.4.2 交通减排策略
    5.5 降低生活碳排策略
    5.6 增加绿植固碳量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5)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围护体系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研究课题说明
    Ⅰ.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Ⅱ. 论文框架
    Ⅲ.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住宅产业化与钢结构住宅
    1.1 住宅产业化概念及内涵
        1.1.1 住宅产业化的概念
        1.1.2 住宅产业化的内涵
    1.2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目的及核心模式
        1.2.1 改变我国住宅发展模式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2 提高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1.2.3 提高住宅建设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住宅的生产成本
        1.2.4 减少对熟练技术工人的依赖
    1.3 钢结构住宅体系是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较理想的住宅形式
        1.3.1 钢结构住宅体系与五个方面的内涵面相符
        1.3.2 钢结构住宅体系是典型的“节能省地”型住宅
        1.3.3 其它钢结构住宅体系具有的优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钢结构住宅体系概述
    2.1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体系发展概述
        2.1.1 法国钢结构住宅体系
        2.1.2 意大利BSAIS工业化建筑体系
        2.1.3 日本芦屋洪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
    2.2 我国钢结构住宅体系发展概况
        2.2.1 我国建筑钢结构的发展进程
        2.2.2 我国钢结构住宅体系工程实践
        2.2.3 我国钢结构住宅体系产业政策回顾
    2.3 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
        2.3.1 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可行性
        2.3.2 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目前面临的困难
    2.4 钢结构住宅体系技术综述
        2.4.1 钢结构住宅体系建筑结构体系
        2.4.2 钢结构住宅体系围护体系
        2.4.3 钢结构住宅体系其它配套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住宅墙体发展概述
    3.1 住宅墙体概述
        3.1.1 住宅墙体材料
        3.1.2 住宅墙体的功能
    3.2 国外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3.2.1 国外新型墙体材料的现状
        3.2.2 国外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政策
    3.3 我国住宅墙体发展现状及墙体革新
        3.3.1 我国建筑墙体发展溯源及现状
        3.3.2 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概述
        3.3.3 新型墙体材料
    3.4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必要性
        3.4.1 社会效益
        3.4.2 建筑经济效益
    3.5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5.1 新的住宅建筑体系开发滞后
        3.5.2 墙体材料革新及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不足
        3.5.3 新型墙体材料产品本身存在诸多问题
        3.5.4 新型墙体材料的性能及价格优势没有得到体现
        3.5.5 住宅建筑墙体设计及配套应用技术落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
    4.1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特点
        4.1.1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成为单一围护体系
        4.1.2 钢结构住宅墙体材料应选择新型墙体材料
        4.1.3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适宜于工厂化生产
        4.1.4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各连接部位的构造节点很关键
    4.2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发展现状
        4.2.1 国外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实例
        4.2.2 我国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实例
    4.3 我国目前钢结构住宅墙体材料选择
    4.4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功能
        4.4.1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结构性功能
        4.4.2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热工性功能
        4.4.3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密闭性功能
        4.4.4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隔声性功能
        4.4.5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防火性功能
        4.4.6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装饰性功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结构住宅楼、屋盖系统
    5.1 钢结构住宅楼、屋盖系统概述
        5.1.1 国外钢结构住宅楼、屋盖系统现状
        5.1.2 我国钢结构住宅楼、屋盖系统现状
    5.2 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楼、屋盖系统功能
        5.2.1 楼盖系统承载荷载
        5.2.2 屋盖系统保温隔热与防水
        5.2.3 楼盖系统隔声
        5.2.4 楼、屋盖系统防火
    5.3 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楼盖
        5.3.1 压型钢板现浇钢筋混凝土组合楼、屋盖系统
        5.3.2 预制加气混凝土楼、屋盖系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钢结构住宅外窗
    6.1 住宅外窗发展概述
        6.1.1 国外住宅外窗发展概况
        6.1.2 我国住宅外窗发展概况
    6.2 钢结构住宅外窗
        6.2.1 钢结构住宅外窗安装
        6.2.2 钢结构住宅外窗保温隔热
        6.2.3 钢结构住宅外窗通风隔声
        6.2.4 钢结构住宅中应用热通道幕墙式外窗
        6.2.5 钢结构住宅外窗防火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钢结构住宅发展策略
    7.1 政府是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宏观政策指导者
        7.1.1 推行和完善标准化建筑体系及住宅部品化
        7.1.2 加大住宅科技投入,进行科技攻关及人才培养
        7.1.3 通过各种经济杠杆促进钢结构住宅发展
        7.1.4 培养和扶持钢结构住宅产业集团和产业基地建设
    7.2 住宅产业集团是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实施主体
        7.2.1 钢结构住宅产业集团的三种组建模式及代表
        7.2.2 虚拟住宅企业与钢结构住宅产业化
    7.3 住宅产业示范基地是实现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载体
    7.4 围护体系的研发是我国钢结构住宅技术发展的重点
        7.4.1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技术研发
        7.4.2 钢结构住宅楼、屋盖系统技术研发
        7.4.3 钢结构住宅外窗系统技术研发
    7.5 全装修住宅是我国钢结构住宅体系发展的趋势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内、外复合墙体系统保温隔热效果对比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表目录
1 绪 论
    1.1 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1.2 我国名城保护的紧迫性
    1.3 选择青岛作为研究对象
    1.4 研究范围、方法与目的
2 城市百年史略
    2.1 城市自然环境特征
        2.1.1 地貌
        2.1.2 水文
        2.1.3 气候
        2.1.4 环境因素对城市的意义
    2.2 城市建设发展阶段
        2.2.1 城市发展第一阶段--缘起与初建(1892年-1914年)
        2.2.2 城市发展第二阶段--扩展与兴盛(1914年-1937年)
        2.2.3 城市发展第三阶段--萎缩与停滞 (1938年-1949年)
        2.2.4 城市发展第四阶段--恢复与探索(1949年-1976年)
        2.2.5 城市发展第五阶段--开拓与高潮(1976年-至今)
    2.3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动因
        2.3.1 港口资源与选址建城
        2.3.2 城市发展的动因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形态与空间环境特色
    3.1 城市规划思想与城市用地结构
        3.1.1 城市规划思想剖析
        3.1.2 城市用地结构特征
    3.2 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
        3.2.1 山地滨海环境与城市形态特征
        3.2.2 滨海城市形态特色
        3.2.3 因势赋形的城市道路结构布局
        3.2.4 变化生动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3.2.5 活泼多样的城市空间肌理
    3.3 城市空间环境与景观特色
        3.3.1 道路空间
        3.3.2 节点与核心
        3.3.3 地标、天际线与第五立面
        3.3.4 多样繁郁的园林绿化。
        3.3.5 城市细部与景观小品
    3.4 城市环境与建筑形态
        3.4.1 德式建筑及其形态演绎
        3.4.2 建筑形态类型特征
        3.4.3 城市建筑环境特征
        3.4.4 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特色
    3.5 城市空间形态与地方历史文化影响
        3.5.1 社会构成的影响
        3.5.2 经济结构的影响
        3.5.3 军事防务的影响
        3.5.4 地方文化的影响
    3.6 城市美学特征--“青岛风格”
        3.6.1 城市整体美
        3.6.2 城市构成美
        3.6.3 城市色彩材质美
        3.6.4 城市山海美
        3.6.5 城市人文美
        3.6.6 城市环境生态美
    3.7 本章小结
4 城市文化遗产价值评价
    4.1 城市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体系框架与原则
        4.1.1 评价体系框架的建立
        4.1.2 评价体系框架要点分析
        4.1.3 量化评价方法探讨
        4.1.4 文化遗产的时间界定与价值演变现状
    4.2 城市历史建筑评析
        4.2.1 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
        4.2.2 庭院建筑
        4.2.3 里院建筑
    4.3 城市历史街区评析
        4.3.1 核心区
        4.3.2 历史街区
        4.3.3 亚历史街区
    4.4 城市历史空间环境评析
        4.4.1 历史空间环境的综合价值
        4.4.2 重点历史空间环境
    4.5 城市总体特征评析
        4.5.1 城市总体特征与城市个性特色
        4.5.2 城市文化遗产综合价值评价
        4.5.3 城市殖民文化的认识误区
    4.6 本章小结
5 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
    5.1 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建设
        5.1.1 对三十年城市建设的反思
        5.1.2 城市建设指导思想的混乱
    5.2 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建设新高潮
        5.2.1 城市建设新高潮特征
        5.2.2 旧城改造运动的兴起
        5.2.3 高层建筑现象的冲击
        5.2.4 旧城改造运动的得与失
    5.3 新城建设与新旧关系分析
        5.3.1 新城思想的缘起与成就
        5.3.2 新旧城区关系分析
    5.4 《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评价
        5.4.1 《保护规划》的要点与特征
        5.4.2 《保护规划》的不足与缺陷
    5.5 旧城保护更新中的矛盾与问题
        5.5.1 旧城改造运动指导思想的偏激
        5.5.2 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误导
        5.5.3 人居环境改善要求矛盾的激化
        5.5.4 城市形态的动荡与城市文脉的断裂
        5.5.5 开发者利益至上及公众参与机制的匮乏
        5.5.6 法规制度及其管理的滞后
        5.5.7 保护更新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不足
    5.6 本章小结
6 城市文化生态保护论的认知与构建
    6.1 国外城市保护理论与实践
        6.1.1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缘起与探索
        6.1.2 从《雅典宪章》到《北京宪章》
        6.1.3 国外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特点
    6.2 国内名城保护事业的发展与理论建设
        6.2.1 名城保护事业的发展
        6.2.2 名城保护的理论建设
    6.3 城市文化生态保护论的认知
        6.3.1 文化生态原理的引入
        6.3.2 文化生态的相关概念
    6.4 城市文化生态保护论的构建
        6.4.1 理论框架-文态可持续发展观
        6.4.2 环境理念-保护目的
        6.4.3 类型结构-保护对象
        6.4.4 功能作用-保护原则
        6.4.5 关系调控-保护机制
        6.4.6 策略制度-保护方法
    6.5 青岛城市文化生态保护论应用分析
        6.5.1 城市文化生态类型的多元化
        6.5.2 城市文化生态保护原则的应用
        6.5.3 城市文化生态调控机制的效能推动
        6.5.4 建立有效文化生态保护管理体制
        6.5.5 青岛城市文化生态保护论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6.6 本章小结
7 城市文化生态保护更新的对策与方法
    7.1 城市保护实践的成功与不足
        7.1.1 “三湾一线”城市建设改造工程
        7.1.2 城市快速路工程
        7.1.3 中山路核心区改造规划工程
        7.1.4 康有为故居保护修复工程
    7.2 城市总体风貌特色保护
        7.2.1 保护专项规划的确定与定位
        7.2.2 城市设计控制系统的构想与布局
        7.2.3 城市总体风貌基本特征的凸显与强化
    7.3 城市形态控制的技术政策
        7.3.1 城市高度控制
        7.3.2 城市容积率控制
        7.3.3 城市尺度控制
        7.3.4 城市空间肌理控制
    7.4 历史空间环境的和谐效应保护
        7.4.1 城市文化保护圈的设置与划定
        7.4.2 城市节点空间的整治与梳理
        7.4.3 滨海岸线景观冲突的整治与调和
        7.4.4 城市绿化特色的生态保护与培育
        7.4.5 城市色彩材质特色的保护与延续
    7.5 旧城核心区的全方位保护
        7.5.1 核心区保护的难点
        7.5.2 核心区保护更新原则
        7.5.3 核心区保护更新措施
    7.6 旧城滨海区的系统保护
        7.6.1 滨海区存在的问题
        7.6.2 滨海区保护更新原则
        7.6.3 滨海区保护更新措施
    7.7 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
        7.7.1 保护原则
        7.7.2 保护方法
        7.7.3 山体“簇群”式街区的保护--以观海山街区为例
        7.7.4 里院建筑街区的保护--以小港街区为例
        7.7.5 亚历史街区的保护
    7.8 历史建筑的分类保护
        7.8.1 分类保护的划分
        7.8.2 保护原则
        7.8.3 保护措施
        7.8.4 历史建筑的再利用
    7.9 本章小结
8 城市文化生态保护的管理
    8.1 加强城市保护的科学管理
        8.1.1 城市政府的管理责任
        8.1.2 城市保护管理现状
        8.1.3 国外城市保护管理的经验与特点
        8.1.4 建立科学管理机制
        8.1.5 加强多学科专门技术与管理人才建设
    8.2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
        8.2.1 国外立法特点
        8.2.2 建立中国特色的城市保护立法体系
    8.3 提升城市保护的公众参与度
        8.3.1 公众参与内涵
        8.3.2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8.4 制定城市保护的社会政策
        8.4.1 制定切实的旧房改造更新政策
        8.4.2 政府合理调控开发政策
        8.4.3 地方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
    8.5 促进文化遗产经济升值
        8.5.1 城市保护资金来源与现状
        8.5.2 多层面提升遗产价值
    8.6 城市保护与旅游经济
        8.6.1 经济结构与旅游发展现状
        8.6.2 历史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价值的转化
        8.6.3 旅游开发战略设想
    8.7 本章小结
9 未来城市文化生态保护的展望
    9.1 实施全面城市文化保护战略
        9.1.1 修编新一轮城市保护专项规划
        9.1.2 以改革为动力,推进科学保护的有效实施
        9.1.3 发挥资源优势,创造保护新经验
    9.2 城市建筑创作的文脉延续
        9.2.1 当前城市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潮
        9.2.2 多元共生的城市建筑创作之路
    9.3 新城建设价值取向
        9.3.1 加强新旧关系战略研究
        9.3.2 延续有机文脉,创造时代特色
    9.4 未来城市发展目标
        9.4.1 大青岛规划的历史定位
        9.4.2 开掘文化内涵,彰显名城形象
        9.4.3 城市文化生态的共存共荣
    9.5 本章小结
10 结 语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四、对山东师范大学理化实验楼采暖系统设计与改造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D]. 尹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2]山东地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研究[D]. 陈强. 山东建筑大学, 2016(08)
  • [3]山东建筑大学碳排放计算研究[D]. 张晨悦. 山东建筑大学, 2016(08)
  • [4]对青岛某办公楼采暖改造的思考[J]. 刘贵廷,杨振亭.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2(05)
  • [5]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围护体系及发展策略研究[D]. 于春刚. 同济大学, 2006(09)
  • [6]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D]. 刘敏. 重庆大学, 2004(01)
  • [7]对山东师范大学理化实验楼采暖系统设计与改造的思考[J]. 马守国. 山东建材学院学报, 2000(04)

标签:;  ;  ;  ;  ;  

山东师范大学理化实验楼供暖系统设计与改造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