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淡豆豉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进召,刘松,潘双,刁鑫,李亚明[1](2021)在《淡豆豉提取物通过调控LncRNA miR155HG/miR-409-3p表达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淡豆豉提取物对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设置不同浓度淡豆豉提取物组(100μg/ml、200μg/ml、400μg/ml)、对照组(无淡豆豉提取物)、si-NC组、si-miR155HG组、miR-NC组、miR-409-3p组、淡豆豉提取物+pcDNA组、淡豆豉提取物+pcDNA-miR155HG组。qRT-PCR检测miR-409-3p和miR155HG的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蛋白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miR155HG和miR-409-3p的靶向关系。结果相较于对照组,不同浓度淡豆豉提取物组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抑制率升高,迁移和侵袭数量降低,miR-409-3p表达水平升高,miR155HG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miR155HG可靶向负调控miR-409-3p的表达。抑制miR155HG表达或miR-409-3p过表达均抑制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均P<0.05)。miR155HG过表达逆转了淡豆豉提取物对肺癌A549细胞的作用。结论淡豆豉提取物可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调控miR155HG/miR-409-3p的表达有关。
陈佳欣[2](2021)在《疏散消蛾汤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疏散消蛾汤治疗风热犯肺型小儿急乳蛾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的急乳蛾患儿,将资料完整并符合条件的72例风热犯肺型急乳蛾患儿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以蒲地兰消炎口服液治疗,治疗组以疏散消蛾汤治疗,分别治疗5天,观察各组的咽痛、扁桃体肿大、发热及其他伴随症状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1)总有效率:经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80.6%,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疏散消蛾汤的临床疗效优于蒲地兰消炎口服液。(2)症状体征的总积分:两组的总积分治疗后均降低(P<0.05),治疗组总积分降低幅度比对照组更大(P<0.05)。(3)症状体征的单项积分:两组组内比较:在咽痛、扁桃体肿大、发热、咽部黏膜充血、咽干、烦躁不安及颌下淋巴结肿大积分方面,治疗后均降低(P<0.05),表明两组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以上症状体征;鼻塞流涕及咳嗽咯痰症状积分方面,对照组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不能显着改善以上两症状,治疗组可以显着改善以上两症状。组间比较,除烦躁不安这一症状,治疗组比对照组能更好的改善咽痛、扁桃体肿大、发热、咽部黏膜充血、咽干、鼻塞流涕、咳嗽咯痰及颌下淋巴结肿大症状体征(P<0.05),在烦躁不安这一症状的改善方面不能认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疏散消蛾汤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型疗效确切,优于蒲地兰消炎口服液组。(2)在咽痛、扁桃体肿大、发热、咽部黏膜充血、鼻塞流涕、咳嗽咯痰、咽干及颌下淋巴结肿大的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疏散消蛾汤疗效优于蒲地兰消炎口服液,可以推广应用。
刘楚一[3](2021)在《不同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及其发酵物的保肝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芝子实体一年生,自夏季到秋天皆有生长。《中国药典》对于云芝的采收期描述是全年可采收。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商家会在售卖云芝时特意挑选出白底儿(卖相好)的云芝来高价出售,但目前并没有相应的科学依据证明该发育阶段(未成熟阶段)的云芝品质最佳。本研究对云芝不同发育阶段的子实体进行了化学成分差异分析,并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及云芝黑豆发酵物的保肝活性,以便对云芝进行进一步开发利用。综述部分,分别介绍了云芝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发酵法在中药方面的应用。实验研究部分,为了明确不同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的外部形态变化规律,排除生长环境、品种等因素对云芝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的干扰,本研究分别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孢子分离法进行云芝菌种的分离制备,进行云芝的栽培试验。袋料栽培观察可见云芝发育过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为黑色阶段,中期为黄色阶段,成熟期为青色阶段。栽培过程云芝采用组织分离法的效果优于孢子分离法。混合木屑使云芝原基发生时间最短,侧边X型开口比顶端开口更适合于云芝的袋料栽培。在得到上述三个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原料的基础上,本研究比较了三个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多糖、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云芝青色时期多糖含量显着高于云芝黄色时期,极显着高于云芝黑色时期。云芝总氨基酸含量依旧是云芝青色时期>云芝黄色时期>云芝黑色时期。此外,本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了云芝在黄色、黑色、青色三个时期子实体中的差异代谢产物。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发现,三个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中显着变化的差异代谢物有62个,包括14种脂肪酰基类、11种羧酸及其衍生物类、4种有机氧化合物类以及其他种类化合物;其代谢通路主要有23条,影响较显着的代谢通路有苯丙氨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该部分研究可为其药效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为了进一步精准用药,本研究结合药效学评价,对云芝不同发育阶段子实体保肝活性进行研究。建立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模型,测定各发育阶段其子实体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对小鼠肝脏指数、血清中ALB、TP、尿素含量以及肝组织中SOD、I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并采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水提物各剂量组小鼠肝脏指数均极显着下降;除了黑色云芝中、高剂量组外,其他水提物组小鼠血清尿素含量均显着增加;除黑色云芝高剂量组外,其他水提物组小鼠血清中白蛋白含量均增加;水提物各组小鼠血清总蛋白含量均增加;黄色云芝和青色云芝组在改善小鼠肝脏中IL-6水平的效果比黑色云芝更为显着。与模型组相比,三个发育阶段的云芝水提液均可以显着降低小鼠肝脏中TNF-α含量,但组间比较并无显着性差异,肝组织病理切片可见各组水提物对小鼠肝损伤均有一定修复作用。结果表明云芝三个发育阶段的子实体对酒精所致的小鼠肝损伤均有修复作用,其中青色云芝中剂量组的效果最佳。为了对云芝进行进一步开发利用,本文研究了云芝黑豆发酵物(以下简称云豉)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的肝损伤保护作用,并采用16S r RNA技术分析云芝水提液及云豉各极性提取物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云豉水提物高剂量组对酒精中毒小鼠的肝保护作用与云芝子实体水提物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肠道菌群结果显示:除了云芝水提物给药组小鼠的肠道内容物的群落多样性增高外,其余实验组小鼠粪便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均下降。分析原因,可能是云豉不同提取物对肠道菌群中特定菌群的生长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抑制了其他菌群生长所致。酒精灌胃后小鼠肠道益生菌乳杆菌属菌群的比例从15.63%下降至5.72%,而云芝水提液给药后则可以提高小鼠肠道菌群中乳杆菌属的比例至28.48%,优于阳性药组的22.03%。云芝经双向发酵炮制后,依旧能保留原有的保肝药效;但在调整肠道益生菌群方面,依旧是云芝水提液的效果更佳。探讨了云豉的不同极性提取物质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对过氧化氢诱导的AML-12细胞(小鼠正常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从甲醇提取物中萃取出为云豉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以及丙原醇的萃取物,通过DPPH、ABTS以及FRAP试验,考察了云豉不同极性萃取物的各项抗氧化活性。此外通过H2O2诱导AML-12细胞,建立了小鼠正常肝细胞的氧化损伤模型并考察不同层萃取物对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云芝发酵物的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正丁醇层萃取物在5μg/m L-25μg/m L时,可以促进AML-12细胞的增殖。各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细胞培养液中抗氧化酶SOD、CAT活性及GSH含量(P<0.05)并降低细胞中MDA含量。其中正丁醇层对过氧化氢诱导的AML-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最佳,其次是乙酸乙酯层和二氯甲烷层。当云豉正丁醇提取物的浓度处于25μg/m L时,可以使过氧化氢导致的细胞凋亡率从20.81%下降为7.08%。该部分研究为此类发酵产品的食疗和保健研究提供参考。
陈怡,刘洋,覃业优,蒋立文,李跑,廖卢艳[4](2020)在《淡豆豉的生理活性和生产工艺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淡豆豉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品原料,具有"解表除烦"、抗氧化、抗菌、降血糖、溶血栓等多种药理活性。本文对目前淡豆豉的生理活性研究现状及其物质基础进行了总结;并且通过结合淡豆豉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及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对主要有效成分如大豆异黄酮、豆豉纤溶酶、γ-氨基丁酸等的合成调控进行初步分析,并进一步总结了淡豆豉的工艺优化现状和不足之处,对淡豆豉的产业化生产和高值化利用提出合理建议与展望,以期为淡豆豉的产业化提供提供科学的指导。
张瑞[5](2020)在《全蝎白术蛴螬组合物发酵提取工艺及抗病毒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前期实验筛选的抗RSV病毒效果较好的全蝎白术白头翁、全蝎白术蛴螬、全蝎白术白头翁蛴螬三种组合发酵组方,进一步选用多种病毒包括RSV、EV71、COX-B2,进行体外抗病毒活性筛选,以确定具有最佳抗病毒效果的中药组合发酵物;对其发酵及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中药组合发酵物的体内抗病毒活性及机制进行研究;探究该组合物发酵前后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为药用真菌发酵中药及其组合物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1.对全蝎白术白头翁、全蝎白术蛴螬、全蝎白术白头翁蛴螬三种组合发酵组方,分别进行超声水提、50%醇回流提取、50%醇超声提取、80%醇回流提取,采用MTT法测定各不同提取物对RSV、EV71和COX-B2病毒的抑制作用,确定具有最优抗病毒效果的中药组合发酵物及提取方法。2.以总蛋白和总多糖的综合评分为指标,考察发酵温度、发酵厚度和发酵时间三个因素对球孢白僵菌发酵的影响,优化中药组合物的发酵工艺,并考察在最优发酵时间下,光照和含水量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3.以体外抗病毒的治疗指数TI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法对提取时间、料液比和乙醇浓度三个因素对药理活性的影响进行考察,从而确定中药组合发酵物的最佳提取条件。4.建立RSV病毒小鼠模型,将中药组合发酵物分为大、中、小三个剂量组进行体内抗病毒活性实验,采用ELISA检测方法,对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γ(IFN-γ)、一氧化氮(NO)浓度进行检测,探究其体内抗RSV病毒的作用机制。5.通过改良Lowry法、苯酚-硫酸法、Na NO2-Al Cl3-Na OH比色法及定磷法分别测定中药组合物发酵前后蛋白、多糖、黄酮及核酸的含量,并采用Tricine-SDS-PAGE电泳法比较中药组合物最佳提取条件下发酵前后蛋白质分子量的变化。结果:1.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发酵物50%醇超声提取液体外抗病毒效果最好。2.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物最优发酵工艺为:发酵温度25℃,发酵厚度2 cm,发酵时间216 h,光照条件昼:夜为12 h:12 h,培养基含水量300%。3.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物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150 min,提取料液比为1:40,乙醇浓度50%,在此提取条件下,治疗指数TI为45.82。4.体内实验中,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发酵物高中低剂量组的肺指数均低于模型组,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毒效果;该组合发酵物能显着提高病毒小鼠血清TNF-α、IFN-γ和NO水平,提示抗病毒机制与增强免疫有关。5.发酵前蛋白、多糖、黄酮及核酸的含量依次为49.49 mg/g、123.94 mg/g、2.02mg/g及15.78 mg/g;发酵后蛋白、多糖、黄酮及核酸的含量依次为76.30 mg/g、163.62mg/g、2.86 mg/g及38.38 mg/g;发酵后蛋白分子量与发酵前相比明显变小。结论:通过多种病毒筛选了具有较好抗病毒活性的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发酵物,确定了其最佳发酵工艺和提取工艺,证实了该中药组合发酵物的体内抗病毒疗效,机制与增强免疫有关。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物经发酵后蛋白、多糖及核酸含量均提高,蛋白质分子量下降。
常瑞蕊[6](2019)在《异黄酮提取物对栀子中环烯醚萜苷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栀子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又名山栀子,是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其中栀子果实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山栀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和栀子苷等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栀子和淡豆豉是传统中药配伍中的一对经典药对,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中。其中,淡豆豉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异黄酮。异黄酮是一种结构与雌激素相似的生物活性化合物,被称为植物雌激素。课题组前期研究饮食中的异黄酮对淡豆豉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时发现异黄酮可能通过调控肠道菌上调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从而促进糖苷向苷元的脱糖代谢。由于栀子中环烯醚萜苷的体内代谢过程也受β-葡萄糖苷酶的调控,所以本文通过大鼠灌胃不同时间的异黄酮,研究了异黄酮对栀子中环烯醚萜苷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影响。为了分析栀子中主要环烯醚萜苷,首先建立了栀子环烯醚萜苷有效部位中山栀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和栀子苷三种环烯醚萜苷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接着建立了大鼠口服栀子环烯醚萜苷有效部位提取物后血浆中的山栀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和代谢产物京尼平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随着异黄酮暴露时间的增加,研究肠道菌介导的肠代谢受影响的程度,并通过比较四种物质在异黄酮暴露不同时间的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研究了异黄酮对环烯醚萜苷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本课题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一、栀子环烯醚萜苷有效部位中三种环烯醚萜苷的定量分析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栀子环烯醚萜苷有效部位中三种环烯醚萜成分含量的LC-MS/MS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灵敏度、精密度,证明该方法适用于栀子环烯醚萜苷有效部位中三种环烯醚萜苷的定量分析研究。色谱条件为反向C18柱(100 mm×4.6 mm,5μm),使用梯度洗脱,流动相为0.1%乙酸水-0.1%乙酸乙腈(B),流速为0.4 ml/min,分析时间5 min;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离子化电离源,正离子(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和负离子(山栀苷和栀子苷)切换模式下进行多反应监测。样品符合线性关系(R>0.999),并且精密度、准确度、加样回收率、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结果均符合要求。并且运用此方法,同时检测了栀子环烯醚萜苷有效部位中三种环烯醚萜苷成分的含量。二、栀子中三种环烯醚萜苷及其代谢产物在大鼠血浆中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正常大鼠和不同时间异黄酮暴露大鼠口服栀子环烯醚萜苷有效部位提取物后血浆中三种环烯醚萜苷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LC-MS/MS法。经过方法学验证,其专属性、线性关系、精确度、准确度、稳定性等均符合要求。大鼠血浆采用固相萃取法进行前处理,以芍药苷作为内标物。色谱分析条件为Waters T3柱(150 mm×4.6 mm,3μm),流动相为0.06%乙酸水(A)-0.06%乙酸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0.6 ml/min,分析时间为19 min;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和负离子(山栀苷、栀子苷、京尼平和IS)切换模式下进行多反应监测。经过方法学验证发现,样品符合线性关系(R>0.99),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2.2%,准确度(RE)在-10.1%16.4%之间,基质效应在81.289.2%范围内,固相萃取提取回收率均大于53.8%。所以该方法可以用于大鼠血浆中环烯醚萜苷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测定。三、栀子中三种环烯醚萜苷及其代谢产物在正常SD大鼠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利用如上建立的LC-MS/MS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正常大鼠单次口服给药栀子环烯醚萜苷有效部位提取物后体内山栀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和京尼平的血药浓度,计算四种物质的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t1/2、Tmax、MRT、AUC0→t和AUC0→∞),绘制四种物质的药时曲线图,评价正常大鼠体内栀子中环烯醚萜苷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四、栀子中三种环烯醚萜苷及其代谢产物在不同时间的异黄酮暴露大鼠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本实验将正常SD大鼠平均分为4组,分别口服异黄酮提取物7天、14天、21天和28天后,单次口服给药栀子环烯醚萜苷有效部位提取物后,利用所建立的LC-MS/MS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4组经异黄酮暴露大鼠单次口服给药栀子环烯醚萜苷有效部位提取物后体内山栀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和京尼平的血药浓度,计算四种物质的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t1/2、Tmax、MRT、AUC0→t和AUC0→∞),绘制四种物质的药时曲线图,评价不同时间异黄酮处理大鼠体内栀子中环烯醚萜苷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五、异黄酮对栀子中环烯醚萜苷药代动力特征影响的研究通过比较正常大鼠和不同异黄酮暴露时间的大鼠发现,随着异黄酮在大鼠体内暴露的时间增加,山栀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及其代谢产物京尼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也在逐渐改变,并且其Ⅱ相代谢物京尼平硫酸盐结合物也在在逐渐改变。这就提示,随着异黄酮暴露时间的增加,肠道菌群可能发生变化,同时肠道菌调控的代谢酶活性可能也在发生变化。所以,当临床上共同服用异黄酮和环烯醚萜苷时,不仅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还需要考虑药物对肠道菌介导的代谢的影响。
潘磊[7](2019)在《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风”与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联系及风药治疗肺癌的内在机理;总结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应用方法与规律,为临床应用风药治疗肺癌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1)回顾历代医家对“风药”理念的认识,概述风药内涵,同时对本研究所纳入风药的范围进行界定;(2)对“风邪致癌”、“风药抗癌”的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进行总结,探讨“风药治疗肺癌”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在机制。2.统计分析:对近30年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伍用风药治疗肺癌的验案方剂、经验方等进行筛查收集,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4.0对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不同西医治疗、不同转移范围、不同并发症中风药应用信息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使用Weka3.8.3对不同条件下方剂中使用的各风药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一共得到1076首现代方剂,共涉及454味中药,17个门类;总计18177味次,其中风药有164味(16类),共计6976味次(占所有药物味次综合的38.4%);以发散祛风药使用味数(19味)最多,其次是祛风解毒药(14味)和祛风除湿药(13味);风药类型以健脾息风药应用频次最高,总味次的18.1%,其次是祛风润燥药(13.8%)、祛风化痰药(11.1%)、养阴息风药(8.17%)、祛风解毒药(7.78%)、搜风通络药(5.91%)等,高频风药分别为黄芪、白术、半夏、薏苡仁、杏仁、地黄、桔梗、北沙参、神曲、蚤休、山药、露蜂房、蜈蚣、夏枯草、白芍、鳖甲、壁虎等。常见药对及药物组合有白术-黄芪,黄精-黄芪,黄精-白术-黄芪,白术-蚤休-黄芪,北沙参-鳖甲,淫羊藿-白术-黄芪,山药-薏苡仁-白术,蟾皮-黄芪,黄芪-南沙参-北沙参,升麻-黄芪,露蜂房-蚤休-黄芪,龙骨-牡蛎,天南星-半夏,桔梗-杏仁、蜈蚣-全蝎等;其它药物类型中药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名依次为补虚药(14.35%)、清热药(12.24%,其中清热解毒药在所有清热药中的占比为67.10%)、化痰止咳平喘药(9.75%)等。结论:1.风药有广义狭义之分,从治风的角度考虑,应取其广义。2.风邪的致病特点与肺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肺脏易受风邪外侵和内熏最终产生癌变的病理基础,且与肺癌的转移密切相关。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可表现为不同的风邪夹杂症状;风药治疗肺癌所发挥功效的主要机制除风药本身所具有的功效外,还主要在于开通玄府。3.针对肺癌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期、不同转移范围、不同并发症、不同西医治疗史及不同联合治疗方法等,常用风药类型及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有一定差异,但皆以健脾息风、祛风润燥、祛风化痰、祛风解毒、养阴息风等风药类型为主。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之间最为常见的配伍类型为其它类型风药与扶正类风药之间的配伍,其次是相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以及各不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4.风药应用贯穿肺癌治疗全程,还常配伍(药用频率从高到低)补虚药、清热解毒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等其它类型中药,以达协同抗癌之效。
姚媛[8](2018)在《淡豆豉中异黄酮成分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异黄酮是存在于传统中药中的一种天然酚类化合物,也存在于淡豆豉中,对预防大多数慢性疾病有良好的作用。然而常规饲料中通常含有异黄酮类成分,会对该类成分的体内检测及其药代动力学过程产生影响,造成不可避免的干扰。本论文分别研究不同饲料对大豆异黄酮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建立了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LC-MS/MS方法,同时检测大鼠血浆中的大豆苷,大豆苷元,黄豆黄苷,黄豆黄素,染料木苷,染料木素成分,并成功测定了大鼠进食常规含异黄酮饲料后体内大豆异黄酮的动态变化水平,并将其应用于该饲养条件下的大鼠给药后体内异黄酮浓度的校正,以消除常规饲料中的异黄酮成分对测定的干扰,从而应用于大鼠口服淡豆豉提取物后的大豆苷,大豆苷元,黄豆黄苷,黄豆黄素,染料木苷,染料木素药代动力学研究。并计算相关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不同饮食对大鼠血浆中的异黄酮成分测定的影响。本课题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淡豆豉中六种异黄酮成分在大鼠血浆中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本研究采用LC-MS/MS技术同时检测大鼠血浆中的六种异黄酮成分,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选择性的LC-MS/MS法同时测定进食不同饲料大鼠口服淡豆豉提取物后血浆中六种异黄酮的含量。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范围,证明该方法适用于六种异黄酮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大鼠血浆采用乙酸乙酯进行液-液萃取,以槲皮素作为内标物。色谱分析条件为反相C18柱(100 mm×3.0 mm),流动相组成为乙腈和水(含有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分析时间为13 min;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大豆苷元、大豆黄素、染料木素和黄豆黄苷)和正离子(大豆苷、染料木苷和IS)切换模式下进行多反应监测。生物样品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4.9%,准确度(RE)在-9.3%14.5%之间。分析物的回收率为85.7%117%。该方法简便、专属、灵敏,可以为检测同时存在于药物和饲料中的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借鉴。二、淡豆豉异黄酮在进食不含异黄酮饲料的SD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利用所建立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进食不含异黄酮饲料大鼠口服给药淡豆豉后体内大豆苷,大豆苷元,黄豆黄苷,黄豆黄素,染料木苷,染料木素的浓度,并绘制了六种大豆异黄酮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即药时曲线)。根据测定浓度,采用非房室模型法估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对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用于大豆异黄酮药代动力学过程进行相关评价。三、淡豆豉异黄酮在进食常规饲料的SD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本实验提出了动态基线浓度校正的办法。利用所建立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进食常规含异黄酮饲料的大鼠口服给药淡豆豉后体内大豆苷,大豆苷元,黄豆黄苷,黄豆黄素,染料木苷,染料木素的动态变化水平,通过在每个相应的时间点血浆浓度减去被分析物的基线浓度,用校正后的血浆浓度测定了口服给药后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的主要参数,从而应用于大鼠口服淡豆豉提取物后的体内大豆异黄酮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该方法简便、专属、灵敏,可以很好的去消除食源性化学成分的干扰,可以为检测同时存在于药物和饲料中的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借鉴。四、不同进食大鼠灌胃给药淡豆豉提取物后的比较药代动力学与无异黄酮饮食喂养的大鼠相比,进食含异黄酮常规饲料的大鼠表现出不同的药动学参数,表明含异黄酮的商业食品的摄入可能会影响六种异黄酮的口服给药后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这也提示我们,不同饮食对大鼠灌胃给药淡豆豉提取物后的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杨苏钰[9](2017)在《运用Apriori算法对抗肿瘤中药药性、功效及药理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肿瘤是近年来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的疾病,据统计,目前大部分种类的肿瘤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中国因患肿瘤而死亡的人数约占全球肿瘤死亡总人数的1/4左右,人类正面临着肿瘤防治的新挑战。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手段和方式已经日臻完善,主要为手术配合放、化疗联合治疗。但传统西医治疗在提高缓解率的同时易产生较强的毒副作用与耐药性。作为传统医学主体的中医药与西医相结合辨证施治,在提高疗效、缓解不良反应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在收集数据建立抗肿瘤中药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探寻抗肿瘤中药性效关系及现代药理学研究,为抗肿瘤中医及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临证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中华本草》和《中国药典(2015版)》收集药物,根据《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增加新的抗肿瘤中药,并从中国知网搜索2006年至2016年这些药物所发表的抗癌药理加以更新及筛检,建立抗肿瘤中药数据库。数据挖掘是在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使用SPSS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并对经典的Apriori算法进行改进,编程实现双向强关联规则挖掘方法,以挖掘抗肿瘤中药药性、功效及药理之间的关系。结果:(1)建立抗肿瘤中药数据库,收录中药1378味,收集整理药名、更新其抗肿瘤方面药理数据方便相关研究学者查阅。(2)抗肿瘤中药寒性药最多,约占32%;苦味药最多,约占35%;归肝经的最多,约占24%;无毒的约占85%,有毒的约占15%。(3)抗肿瘤中药具有的功效频次较高的为解毒、止痛、消肿清热解毒活血以及化瘀。(4)抗肿瘤中药药理频次较高的为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抗炎以及免疫调节。(5)抗肿瘤中药性-效-理分析产生的双向强关联规则:①药性间:寒性与苦味等;苦味与肝经,甘味与脾经等;寒性与肝经,寒性与心经等;温性、辛味与肝经,平性、甘味与脾经等。②药性-功效间:寒性与清热解毒,寒性与清热等;苦味与清热解毒等;肝经与清热解毒等;寒性、苦味、肝经与清热解毒等。③功效-药理间:解毒与抗病原微生物等。④药性-功效-药理间:平性、辛味、肝经、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寒性、苦味、心经、活血化瘀和扩张冠脉血管等。结论:(1)本研究抗肿瘤中药性效理频数统计符合中医药理论,即苦寒、归肝经的药为多,功擅解毒消肿、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最常见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及免疫调节等。(2)通过Apriori算法挖掘抗肿瘤中药性性效理之间的关联规则,抗肿瘤中药性效理关联分析得到的双向强规则为平性、辛味、肝经、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温性、甘味、肝经、解毒和抗病原微生物,温性、辛味、肺经、理气和镇痛,寒性、苦味、肝经、清热和抗病原微生物,寒性、苦味、心经、活血化瘀和扩张冠脉血管。(3)本研究经数理统计分析认为,抗肿瘤治疗使用中药及方剂配伍时可考虑选取药性辛平、归属肝经、有抗肿瘤功效和免疫调节药理活性的药物。(4)药理组合与功效的分类关联挖掘发现抗肿瘤中药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药理活性分别与清热解毒功效同时出现的概率较大,结合交叉表来看可能与具有清热解毒功效药物的性味大多苦寒以及苦寒药物所含有效成分有关。
刘力豪,蔡琨,王晓敏[10](2016)在《纯种发酵淡豆豉异黄酮提取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纯种发酵淡豆豉异黄酮提取物在体外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影响。方法:用不同剂量组对体外培养的MCF-7细胞分别干预12、24、36、48、72h后,用MTT法观察其对MCF-7细胞的生长影响。结果:1纯种发酵淡豆豉异黄酮提取物作用MCF-7细胞12、24、36h,其浓度5、10、20、40mg/L(除24h 10mg/L外)均表现出对MCF-7细胞稳定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纯种发酵淡豆豉异黄酮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作用时间有依赖关系,与大豆异黄酮抑制作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纯种发酵淡豆豉有明确的抗乳腺癌的作用,其24h IC50为(7.58±1.57)mg/L。
二、中药淡豆豉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淡豆豉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淡豆豉提取物通过调控LncRNA miR155HG/miR-409-3p表达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方法 |
1.2.1 淡豆豉提取物的制备 |
1.2.2 细胞培养与分组 |
1.2.3 qRT-PCR分析miR-409-3p和miR155HG表达水平 |
1.2.4 Western印迹检测蛋白表达 |
1.2.5 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 |
1.2.6 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 |
1.2.7 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淡豆豉提取物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 |
2.2 淡豆豉提取物对肺癌A549细胞中miR155HG和miR-409-3p表达的影响 |
2.3 miR155HG靶向调控miR-409-3p的表达 |
2.4 抑制miR155HG表达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 |
2.5 miR-409-3p过表达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 |
2.6 miR155HG过表达逆转了淡豆豉提取物(400 μg/ml)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作用 |
3 讨 论 |
(2)疏散消蛾汤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测指标 |
2.4 疗效判定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疗效判定及结果 |
4 讨论 |
4.1 中医对小儿急乳蛾的认识 |
4.2 西医对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认识 |
4.3 导师对小儿风热犯肺型急乳蛾病因病机认识 |
4.4 疏散消蛾汤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型的机理探讨 |
4.5 研究结果讨论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小儿乳蛾近10年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介绍 |
(3)不同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及其发酵物的保肝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云芝的研究进展 |
1.1 云芝的药理作用 |
第二章 发酵法在中药方面的研究进展 |
2.1 发酵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
2.2 中药经发酵后的药理作用 |
2.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不同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原料制备与观察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与分析 |
1.4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不同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发育阶段云芝水提物的保肝活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云芝及其发酵物对小鼠急性酒精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云芝发酵豆豉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AML-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与小结 |
结论 |
1.1 结论 |
1.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淡豆豉的生理活性和生产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黑豆的营养价值及淡豆豉的生产工艺 |
3 淡豆豉的生理活性及研究现状 |
3.1 解表除烦 |
3.2 溶栓功能 |
3.3 抗菌功能 |
3.4 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
3.5 其他 |
4 淡豆豉中活性成分的代谢调控研究进展 |
4.1 大豆异黄酮 |
4.2 豆豉纤溶酶 |
4.3 γ-氨基丁酸 |
5 淡豆豉发酵工艺的改进 |
6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7 结论与展望 |
(5)全蝎白术蛴螬组合物发酵提取工艺及抗病毒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发酵的研究进展 |
1.1 古代制曲发酵 |
1.2 近代固体发酵 |
1.3 冬虫夏草发酵 |
1.4 球孢白僵菌发酵 |
2 全蝎药理作用 |
2.1 抗肿瘤作用 |
2.2 抗凝血作用 |
2.3 抗癫痫作用 |
2.4 抗病毒作用 |
3 白术药理作用 |
3.1 抗肿瘤作用 |
3.2 抗病毒作用 |
3.3 增强免疫作用 |
4 蛴螬药理作用 |
4.1 增强免疫作用 |
4.2 抗肿瘤作用 |
4.3 抗菌抗病毒作用 |
5 药物协同作用 |
第二章 最佳抗病毒中药组合发酵物的筛选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药材 |
1.2 试剂 |
1.3 仪器 |
1.4 细胞和病毒 |
2 实验方法 |
2.1 中药组合发酵物的制备 |
2.2 提取液及阳性药的制备 |
2.3 MA104细胞培养 |
2.4 药物对细胞毒性的测定 |
2.5 病毒的扩增 |
2.6 病毒毒力测定 |
2.7 体外抗病毒测定 |
3 实验结果 |
3.1 三种中药组合物对细胞的毒性测定 |
4 小结 |
第三章 全蝎白术蛴螬组合物发酵工艺的优化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总蛋白测定方法 |
2.2 总多糖测定方法 |
2.3 样品蛋白与多糖含量测定 |
2.4 工艺评价指标 |
2.5 单因素实验 |
2.6 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
2.7 数据处理 |
2.8 不同条件下测定白僵菌孢子萌发率 |
3 实验结果 |
3.1 最优发酵工艺优化结果 |
3.2 不同条件下测定白僵菌孢子萌发率 |
4 小结 |
第四章 全蝎白术蛴螬组合发酵物提取工艺的优化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细胞和病毒 |
2 实验方法 |
2.1 MA104细胞培养 |
2.2 药物对细胞毒性的测定 |
2.3 病毒的扩增 |
2.4 病毒毒力测定 |
2.5 体外抗病毒测定 |
2.6 响应面实验 |
2.7 验证试验 |
2.8 数据处理 |
2.9 发酵前后提取液抗RSV病毒效果对比 |
3 结果 |
3.1 响应面数据分析 |
3.2 响应面与等高线分析 |
3.3 验证实验 |
3.4 发酵前后提取液抗RSV病毒效果对比 |
4 小结 |
第五章 全蝎白术蛴螬组合发酵物体内抗RSV病毒的活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病毒 |
1.4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发酵物醇提液、10%水合氯醛、利巴韦林的制备 |
2.2 药物对小鼠的毒性作用 |
2.3 分组及给药 |
2.4 酶联免疫法细胞因子的测定 |
2.5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小鼠试药反应 |
3.2 RSV感染的小鼠胸腺指数、肺指数、肺指数抑制率的计算 |
3.3 小鼠血清三种细胞因子的含量 |
4 小结 |
第六章 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物发酵前后成分分析 |
1 材料与仪器 |
1.1 试剂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物发酵前后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
2.1.1 发酵全蝎白术蛴螬、未发酵全蝎白术蛴螬50% 醇超声提取液的制备 |
2.1.2 Lowry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
2.1.3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
2.1.4 NaNO_2-AlCl_3-NaOH比色法测定黄酮含量 |
2.1.5 定磷法测定核酸含量 |
2.2 Tricine-SDS-PAGE电泳法比较全蝎白术蛴螬组合物发酵前后蛋白质分子的变化 |
2.2.1 各种储备溶液的配制 |
2.2.2 配胶、灌胶 |
2.2.3 样品处理 |
2.2.4 电泳 |
2.2.5 凝胶的固定、染色和脱色 |
3 实验结果 |
3.1 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物发酵前后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
3.1.1 蛋白含量测定 |
3.1.2 多糖含量测定 |
3.1.3 黄酮含量测定 |
3.1.4 核酸含量测定 |
3.2 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物发酵前后蛋白质分子量变化 |
3.2.1 标准蛋白回归曲线方程 |
3.2.2 全蝎白术蛴螬中药组合物发酵前后分子量比较 |
4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着作 |
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6)异黄酮提取物对栀子中环烯醚萜苷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栀子环烯醚萜苷有效部位中三种环烯醚萜苷的定量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器材 |
1.2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溶液的制备 |
2.2 色谱条件 |
2.3 质谱条件 |
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5 方法学考察 |
3.实验结果 |
4.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栀子中三种环烯醚萜苷及其代谢产物在大鼠血浆中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器材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质谱条件 |
2.2 标准品和质控样品的制备 |
2.3 栀子环烯醚萜苷有效部位提取物的制备 |
2.4 空白血浆来源 |
2.5 血浆样品前处理 |
2.6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色谱和质谱条件的优化 |
3.2 方法验证 |
4.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栀子中三种环烯醚萜苷及其代谢产物在正常SD大鼠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器材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质谱条件 |
2.2 溶液配制 |
2.3 动物给药方案和取血 |
2.4 血浆样品前处理与分析 |
2.5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随行标准曲线和质控样品的制备 |
3.2 环烯醚萜苷在正常SD大鼠体内血药浓度-时间数据 |
3.3 环烯醚萜苷在正常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估算 |
4.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栀子中三种环烯醚萜苷及其代谢产物在不同时间的异黄酮暴露大鼠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器材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质谱条件 |
2.2 溶液配制 |
2.3 动物给药方案和取血 |
2.4 血浆样品前处理与分析 |
2.5 数据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随行标准曲线和质控样品的制备 |
3.2 环烯醚萜苷在不同时间异黄酮暴露的大鼠体内血药浓度-时间数据 |
3.3 环烯醚萜苷在正常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估算 |
4.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异黄酮提取物对栀子中环烯醚萜苷药代动力学特征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器材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质谱条件 |
2.2 栀子环烯醚萜苷有效部位提取物溶液配制 |
2.3 淡豆豉异黄酮提取物溶液配制 |
2.4 动物给药方案和取血 |
2.5 血浆样品前处理分析 |
3 正常大鼠和不同时间异黄酮暴露大鼠血浆中栀子苷的Ⅱ相代谢物京尼平硫酸盐结合物的含量的研究结果 |
4 异黄酮提取物对栀子中环烯醚萜苷药代动力学特征影响的研究 |
5.本章小结 |
全文讨论与总结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 |
致谢 |
(7)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风药概述 |
1 风药的概念 |
2 风药的范围与分类 |
二、风药治疗肺癌的中医理论研究 |
1 风邪致肺癌产生的病因病机 |
1.1 基于风邪致病理论的肺脏生理病理 |
1.2 风邪致肺癌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
2 风邪在不同类型肺癌中的表现特点 |
2.1 风-寒-湿与肺腺癌相关 |
2.2 “风-热-毒”与肺鳞癌相关 |
2.3 “风-燥-热毒”与放射性肺损伤相关 |
3 风邪致病特点与肺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
3.1 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与“风为种子传播的媒介” |
3.2 肿瘤转移的潜伏性与“风气内伏” |
3.3 肿瘤的转移多变与“风善行而数变” |
3.4 常见转移部位与“风”的致病特点相关 |
4 风药治疗肺癌的作用机理 |
4.1 风药治疗肺癌作用机理的研讨现况 |
4.2 从“风-玄府”视角看风药治疗肺癌的机制 |
三、风药抗肺癌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
1 单味风药抗肺癌研究进展 |
2 风药主方抗肺癌研究与临床应用举隅 |
2.1 麻黄附子细辛汤 |
2.2 三生饮 |
2.3 阳和汤 |
2.4 桑菊饮 |
2.5 青蒿鳖甲汤 |
2.6 升阳益胃汤 |
2.7 独活寄生汤 |
2.8 血府逐瘀汤 |
2.9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四、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应用研究 |
1 建立相关方剂数据库 |
1.1 方剂来源 |
1.2 纳排标准 |
1.3 规范处理 |
1.4 录入方法 |
1.5 录入说明 |
1.6 统计运算 |
2 结果 |
2.1 肺癌治疗常用方剂 |
2.2 肺癌治疗常用风药 |
2.3 不同病理分型风药应用 |
2.4 不同TNM分期风药应用 |
2.5 不同治疗方法风药应用 |
2.6 不同并发症风药应用 |
2.7 不同转移范围风药应用 |
2.8 其它配伍药物及类型 |
讨论 |
1 风药应用因不同病理类型而异 |
2 风药应用因不同TNM分期而异 |
3 风药应用因联合不同西医治法而异 |
4 风药应用因不同转移范围而异 |
5 风药应用因不同并发症而异 |
6 治疗肺癌方剂中常用风药的组合规律探讨 |
6.1 其它类型风药与扶正型风药的配伍组合 |
6.2 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 |
6.3 不同类型风药之间的配伍组合 |
结论 |
创新性与特色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治疗肺癌常用风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淡豆豉中异黄酮成分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淡豆豉中六种异黄酮成分在大鼠血浆中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
1 试验目的 |
2 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药物与动物 |
3 方法与结果 |
3.1 色谱质谱条件 |
3.2 标准品和质控样品的制备 |
3.3 淡豆豉提取物的制备 |
3.4 空白血浆来源 |
3.5 血浆样品前处理 |
3.6 方法学验证 |
4 结果与讨论 |
4.1 色谱和质谱条件的优化 |
4.2 血浆样品前处理 |
4.3 方法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淡豆豉异黄酮在进食不含异黄酮饲料的SD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动物 |
3 实验方法 |
3.1 色谱质谱条件 |
3.2 溶液配制 |
3.3 动物给药方案和取血 |
3.4 样品处理与分析 |
3.5 数据分析 |
4 淡豆豉异黄酮在进食不含异黄酮饲料的SD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 |
4.1 随行标准曲线和质控样品的制备 |
4.2 异黄酮在SD大鼠体内血药浓度-时间数据 |
4.3 大豆异黄酮在进食不含异黄酮饲料的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估算 |
4.4 进食不含异黄酮饲料的SD大鼠灌胃给药淡豆豉提取物后的药代动力学 |
第三章 淡豆豉异黄酮在进食常规饲料的SD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动物 |
3 实验方法 |
3.1 色谱质谱条件 |
3.2 溶液配制 |
3.3 动物给药方案和取血 |
3.4 样品处理与分析 |
3.5 大鼠血药浓度的测定与校正 |
4 淡豆豉异黄酮在进食常规饲料的SD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 |
4.1 随行标准曲线和质控样品的制备 |
4.2 异黄酮在进食常规饲料的SD大鼠体内血药浓度-时间数据 |
4.3 大豆异黄酮在进食常规饲料的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估算 |
4.4 进食常规饲料的SD大鼠灌胃给药淡豆豉提取物后的药代动力学 |
第四章 不同进食大鼠灌胃给药淡豆豉提取物后的比较药代动力学 |
4.1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 |
致谢 |
(9)运用Apriori算法对抗肿瘤中药药性、功效及药理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现状 |
3. 目前仍存在的问题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一) 抗肿瘤中药研究进展 |
1. 抗肿瘤中药的文献研究 |
2. 抗肿瘤中药的实验研究进展 |
(二) 中药数据库知识发现研究进展 |
1. 数据库知识介绍 |
2. 数据库数据挖掘研究 |
3. 中药数据库研究进展 |
4. 中药数据库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
第三部分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课题技术路线图 |
1. 建立数据库 |
2. 数据处理及标准化 |
3. 数据挖掘的方法及内容 |
第四部分 结果 |
1. 频数统计结果 |
2. 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
3. 分类关联挖掘结果 |
第五部分 讨论 |
第六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10)纯种发酵淡豆豉异黄酮提取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细胞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 购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 |
1.1.2 试剂 |
1.1.3 药物 |
1.1.4 仪器 |
1.2 方法 |
1.2.1 纯种发酵淡豆豉的制备 |
1.2.2 纯种发酵淡豆豉异黄酮提取物的制备 |
1.2.3 纯种发酵淡豆豉异黄酮提取物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
1.2.5 MCF-7细胞的体外培养 |
1.2.6 MTT实验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纯种发酵淡豆豉异黄酮提取物含量测定结果 |
2.2 纯种发酵淡豆豉异黄酮提取物对MCF-7细胞的生长影响 |
2.3 两种药物对MCF-7细胞生长影响的比较 |
3 讨论 |
四、中药淡豆豉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淡豆豉提取物通过调控LncRNA miR155HG/miR-409-3p表达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J]. 张进召,刘松,潘双,刁鑫,李亚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14)
- [2]疏散消蛾汤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佳欣.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不同发育阶段云芝子实体及其发酵物的保肝活性研究[D]. 刘楚一.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4]淡豆豉的生理活性和生产工艺研究进展[J]. 陈怡,刘洋,覃业优,蒋立文,李跑,廖卢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17)
- [5]全蝎白术蛴螬组合物发酵提取工艺及抗病毒活性研究[D]. 张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异黄酮提取物对栀子中环烯醚萜苷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D]. 常瑞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治疗肺癌方剂中风药的配伍规律研究[D]. 潘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淡豆豉中异黄酮成分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D]. 姚媛.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运用Apriori算法对抗肿瘤中药药性、功效及药理的关联性研究[D]. 杨苏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12)
- [10]纯种发酵淡豆豉异黄酮提取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影响[J]. 刘力豪,蔡琨,王晓敏.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