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矶山生态因素分析杜鹃花的形成规律

罗矶山生态因素分析杜鹃花的形成规律

一、试析螺髻山生态因子对杜鹃花形成的规律考(论文文献综述)

陆娟娟[1](2018)在《不同杜鹃品种耐碱能力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土壤酸碱性是限制植物生长和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杜鹃品种,本实验利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NaOH)溶液和硫酸(H2SO4)溶液,调节土壤的pH值为4个不同水平(pH=6.5、7.5、8.5、9.5),对’白印’、’白常春’、’小莺’、’晓霞’、’锦绣’、’瑞紫’、’紫秀’、’幻境’、’瑶妃’、’石岩’、’盛春’、’元春8号’、’玉堂春’、’卧龙1号’、’状元红’、’若侄子’、’胭脂蜜’、’红精灵’、’江南春早’、’紫气东升’在内的20个杜鹃品种进行处理,研究碱胁迫下,各品种的株高生长量、根冠比、含水量、根系活力等生长指标以及碱害指数、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质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等生理变化,旨在筛选和鉴定不同杜鹃品种的耐碱性,研究其耐碱的生理机制,为进一步推广杜鹃的园林应用和耐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20个杜鹃品种为试材,设置四个碱胁迫浓度,分别是pH 6.5、pH 7.5、pH 8.5和pH9.5并对其碱害指数进行分析,结果初步表明,’小莺’、’锦绣’、’玉堂春’、’状元红’、’若侄子’、’胭脂蜜’、’红精灵’、’江南春早’这7个品种的碱害指数明显要低于剩余的12品种,耐碱能力较强,而’瑞紫’、’瑶妃’、’元春8号’这3个品种碱害指数较高,耐碱能力差。(2)碱胁迫抑制了杜鹃的生长,这种抑制作用很大程度体现在株高生长量、根冠比、含水量和根系活力上。在碱胁迫下,’锦绣’、’玉堂春’、’状元红’、’若侄子’、’胭脂蜜’、’红精灵’、’江南春早’这7个品种的株高生长量较大,对碱胁迫的耐受性最好;而’瑞紫’、’姚妃’、’石岩’、’元春8号’这4个品种的株高增量较小,对碱胁迫反应敏感,耐受性差。在含水量、根冠比方面,’小莺’、’锦绣’、’玉堂春’、’状元红’、’胭脂蜜’、’红精灵’、’江南春早’的含量都比较高,而’瑞紫’、’石岩’、’盛春’、’元春8号’含量都较低。在根系活力方面,’锦绣’、’玉堂春’、’龙1号’、’状元红’、’胭脂蜜’、’红精灵’、’江南春早’这7个品种的四氮(?)还原强度高,表明根系活力强,在碱胁迫下所受影响小,耐碱性强;反之,’瑞紫’、’幻境’、’石岩’、’盛春’、’元春8号’这5个品种,四氮(?)还原强度低,根系活力弱,在碱胁迫下,耐受性差,耐碱能力弱。从而可以得出,耐碱杜鹃品种能够保持较高的根系活力。综合来看,在碱胁迫下,’锦绣’、’玉堂春’、’状元红’、’胭脂蜜’、’红精灵’、’江南春早’这6个杜鹃品种的生长指标都较高,能耐受一定的碱胁迫;而’瑞紫’、’石岩’、’元春8号’这3个品种的生长指标都较低,对碱胁迫敏感,耐受性差。(3)在碱胁迫下,20个品种的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性显着。其中’锦绣’、’状元红’、’胭脂蜜’、’红精灵’、’江南春早’ 5个品种的三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都要明显低于其他品种,说明它们受到碱胁迫时受到的影响小,渗透压较稳定,抗碱能力强;而’瑞紫’、’瑶妃’、’盛春’ 3个品种的三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都较高,渗透调节系统受损严重,抗碱能力弱。(4)在碱胁迫下,杜鹃各品种的SOD活性和POD活性均呈现显着性差异。其中’锦绣’、’状元红’、’胭脂蜜’、’江南春早’四个品种SOD的活性要明显高于其他品种,说明它们在碱胁迫下,表现活跃,耐碱能力强;而’瑞紫’、’瑶妃’、’石岩’、’盛春’四个品种,SOD活性和POD活性要明显低于其他品种,说明它们极不耐碱,耐碱性差。在相同的碱胁迫下,不同品种的杜鹃叶片中MDA含量各不相同。其中’锦绣’、’玉堂春’、’状元红’、’胭脂蜜’、’江南春早’ 5个品种中,它们的MDA含量较低,这说明它们的耐碱性强。而’瑞紫’、’瑶妃’、’石岩’、’盛春’ 3个品种中,它们的MDA含量较比较高,这说明它们在碱胁迫下,细胞膜的透性增大,电解质大量外渗,膜脂过氧化产物积累,MDA含量增加,耐碱性弱。(5)在碱胁迫下,20个杜鹃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存在着显着差异。其中,’锦绣’、’状元红’、’胭脂蜜’ 3个品种,在受到碱胁迫时,植物细胞膜内电解质外渗较少,而’瑞紫’、’瑶妃’、’石岩’、’盛春’ 3个品种,植物细胞膜内电解质外渗较多,相对电导率高,碱害程度高,品种自身抗碱性弱。(6)通过对20杜鹃品种在不同土壤pH下的生长量、碱害指数、质膜透性、渗透调节系统、酶活性等指标的进行综合评价,20杜鹃品种的抗碱能力评价为:不耐碱的有’瑞紫’、’瑶妃’、’石岩’、’盛春’、’元春8号’ 5个品种;比较耐碱的有’小莺’、’锦绣’、’玉堂春’、’状元红’、’若侄子’、’胭脂蜜’、’红精灵’、’江南春早’8个品种;较耐碱的有’紫秀’、’卧龙1号’、’幻境’、’白印’、’白常春’、’晓霞’、’紫气东升’7个品种。

黄勇奇,罗代清,王云川,方元平,金卫斌[2](2015)在《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黄冈市野生杜鹃花空间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境内的龟峰山上生长着大面积的野生杜鹃花(Rhododendron L.)灌丛,形成了极为壮观的"花海"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以杜鹃花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日趋火热。为了加强对野生杜鹃花种群的保护,全面了解大别山地区野生杜鹃花分布状况是非常必要的。利用黄冈市ETM+遥感影像,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以龟峰山景区的杜鹃花为典型训练样本,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Arc GIS 10.0平台上单独提取出杜鹃花的分布图层,分县(市)统计并与DEM数据叠加分析,了解杜鹃花在不同海拔高度、坡度及坡向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黄冈市的野生杜鹃花主要分布在英山、罗田、麻城3县(市),总面积在34 562.7 hm2左右。主要集中在海拔5001 000 m的山丘,坡度范围在15°25°,且阳坡和阴坡上的分布差异不明显,由此推测,在黄冈市可能还存在着集中连片分布的杜鹃花种群。该结果对于认识北亚热带区域杜鹃花种群生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也对黄冈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李媛媛[3](2013)在《青藏高原东缘山地古冰川沉积物磁化率及化学特征与环境》文中指出20世纪以来,湖泊、黄土与古土壤、深海沉积物等连续沉积体的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的变化作为环境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已被广泛应用,然而对于非连续、能够反映特定时段气候变化的沉积体,如冰川沉积物的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的研究却较少涉及。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10个典型冰川发育山地冰碛物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常量元素进行研究,并与黄土、湖泊、深海和泥石流等典型的第四纪沉积物以及不同区域的表土的磁化率进行对比,采用质量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探讨冰碛物的磁化率特点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山地的冰碛物质量磁化率呈宽幅波动,介于3.01-1808.80×10-8m3kg-1,平均值147.84×10-8m3kg-1;频率磁化率值较低、且波动幅度小,介于0-6.89%,平均值为1.37%。不同时空条件下冰碛物的磁化率特点不同,即同一地点不同冰期(冰阶)冰碛物的磁化率变化不明显;而不同地点同一冰期磁化率的差异显着。影响冰碛物磁化率的主导因素是母岩的岩性条件,气候条件呈现较复杂的关系。采用化学常量元素相关性分析,R-型因子分析和指示气候环境的各项指标sa,saf,残积系数,淋溶系数,A-CN-K三角模型,对冰碛物的化学元素特征进行探讨,并分析了冰碛物地球化学元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山地的冰川沉积物化学常量元素SiO2为最多,其次为Al2O3,再次为Fe2O3,说明本研究区出现富铝铁化现象。其中SiO2随着纬度的升高,含量依次降低。呈现与表土相反的规律。同一山地,冰川沉积物中SiO2的含量年代越久,其含量越高。冰川沉积物中CaO的含量均较高,平均值为6.26,主要以粗粒生物碎屑形态存在于冰川沉积物中,进一步印证了冰川沉积物的化学风化程度低。冰川沉积物的硅铝率平均值6.55,硅铝铁率平均值5.76与CIA值平均值65.30,化学风化强度小,表明冰川沉积物的形成环境为干燥寒冷的。A-CN-K模型共同指示出冰川沉积物大体上处于化学风化的初级阶段,只有很少部分处于低级的中等风化水平。本文的研究可为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的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它所带来的是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环境变化是当今全球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可以提高对青藏高原地区及我国东部地区基础研究工作的水平,对冰川沉积物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变化的响应机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可以作为我们深入了解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演化的基础,所得到的科研成果必会成为环境建设的重要基础资料。

张艳红[4](2011)在《中国杜鹃花属植物分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spp.)是杜鹃花科(Ericaceae)中种类最多、最富特性的一个大属,是中国天然三大名花之一。中国是世界杜鹃花属植物的分布中心。人们在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文章综述了近15年来中国对杜鹃属植物在分类学上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形态解剖学、细胞学、孢粉学、化学分类到分子标记分类,此外综述了杜鹃属植物新种、变种、分布与生态研究状况,并对中国杜鹃花属植物的研究发展进行了讨论。

马俊,吴永杰,夏霖,张乾,马勇,杨奇森[5](2010)在《螺髻山自然保护区非飞行小型哺乳动物垂直多样性调查》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4~8月利用铗日法对螺髻山自然保护区非飞行小型哺乳动物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调查于海拔1800~4150m间按梯度设置7个采集样地,每个采集样地内设3个样带并置铗,有效布铗10500铗次,捕获非飞行小型哺乳动物5科8属15种,共491个个体。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非飞行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的相对丰富度、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与海拔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统计分析显示:位于阴坡且与水源地相距较近的样地的物种相对丰富度明显高于位于阳坡、距离水源地远的样地;植被类型丰富、降水量充分的中海拔地区(2200~2600m)相对丰富度、丰富度和多样性达到最高;而在高海拔(>3800m)和低海拔区域(<2000m)则较低。非飞行小型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以中低山阔叶灌丛林与亚热带针阔混交林中最高,而在高山流石滩、高山草甸与河谷灌草丛中较低。在本研究的调查区域内,中海拔地区多样性和丰富度最大可能是非飞行小型哺乳动物垂直多样性分布的一个重要特点。

唐晓琴[6](2009)在《西藏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学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色季拉山区高寒杜鹃群落的样地调查,根据外业调查的数据,对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的物种组成与数量特征、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优势种的生态位特征、种间关系的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呈大面积分布于色季拉山高海拔地区或林线附近,为原生植被。通过16个样地的调查,群落高0.4~1.6m,垂直层次结构简单,可分为灌木层、草本层明显的两层,群落内苔藓、地衣类植物发达。高寒杜鹃群落植物组成共有21科38属,物种组成共有54种,群落内还存在丰富的枝状地衣、壳状地衣和苔藓。在调查到的高寒杜鹃群落中,种数最多的为菊科(10种),其次为蔷薇科和杜鹃花科(各6种),地面芽植物最多,平均为35.2%;其次为矮高位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分别占31.2%和27.3%;而一年生植物和地上芽植物较少,分别占23.1%和4.0%。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与东祁连山杜鹃灌丛群落特征相比,两地科、属的组成数目以及生活型、叶型和叶质等外貌特征均较接近,但种类组成差异较大。通过对群落地理成分的分析,本群落区系中的属以北温带分布居多,反映出群落的北温带性质,但群落还存在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北极——高山分布的属,这说明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不仅具有温带地带性植被的典型特征,而且与寒温带植被和高山植被也有一定的联系。(2)群落物种多样性由群落本身及其所处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各样地因位置不同,群落内生境异质性差异,物种多样性亦不同。高寒山区生境异质性程度高,不同坡向、坡位等地段的土壤厚度及光照、水分均存在差异,因此不同样地内植物个体受小生境影响较大,生境异质性差异明显,对物种的分布和生长具有较大影响。采用均匀度、Simpson、Shannon-Winner、Patrick丰富度、Hill等指数对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进行了多样性研究,群落中各样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呈现草本层>灌木层或灌木层>草本层的特征,导致了草本层植物的变化对高寒杜鹃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较大,群落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而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大,说明杜鹃在其群落中的竞争力较强。从整个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来看,相同坡向的物种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变化不大,较接近,而阴坡与阳坡的变化却各不相同,这与杜鹃群落的建群种、小生境、群落的盖度、郁闭度等方面有关系。(3)从生态位相似比例和Pianka生态位重叠计测结果看,绝大多数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在0~0.6之间,表明高寒杜鹃群落优势种间的竞争并不是很激烈,对利用资源的相似性程度并不高,其主要由于杜鹃群落为高寒山区成熟群落类型,是原生植被,在长期的发育过程中,在高寒严酷环境的压力下,种间关系趋向于互补,竞争减弱,这也是“适者生存”的体现。高寒山区的地形地貌复杂,不同地段、不同坡向、坡位的小生境均存在明显差异,土壤覆盖率的不连续性和不均匀性以及复杂多样性变化导致生境的高度异质性,致使植物与其生境特点相适应,出现分布上的差异,部分种间生态位分化,从而也降低了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总的来看,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的测定表明:种群生态位宽度越大,物种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幅度就越大,在群落内的分布幅度也就越大,对各种资源的利用也越强。生态位重叠越大,种群间的生态相近性越大,利用资源的相似性程度越高。生态位宽的种群对生态位窄的种群可能有较高的重叠值,反之则较低。(4)在高寒灌丛群落中,灌木在群落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高寒灌丛群落植被灌木层的种间联结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整个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等特征。基于群落灌木层物种的重要值和样方分布的二元数据,通过对高寒杜鹃群落灌木层种间关联分析,得出高寒杜鹃群落总体上呈不显着的正联结,综合AC系数分析、χ2检验灌木层主要种群间表现出显着负联结,说明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灌木层植物对资源分割较好,种间关系相对独立性较强,群落中各种群趋于独立出现。因此,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中有互利共生作用或在小尺度上对生境条件有相同需求的种类较少;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处于较稳定的发展演替过程中。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本文对高寒杜鹃群落群学研究的原始数据只是建立在16个调查样地的基础上,虽然11个种群数量基本上可以代表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的基本特点,但客观地说,以16个样地来代表整个色季拉山的情况仍有不足之处,今后需进一步补充完善。

张艳红[7](2008)在《三个杜鹃花品种花芽分化的观察研究》文中提出以不同花期的丹东杜鹃花品种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其花芽分化过程,为进一步研究杜鹃花的花期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丹东地区杜鹃花的花芽分化从6月中下旬开始至8月末结束,是在长日照、高温环境中进行的;杜鹃花的花芽分化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开始分化期、花萼分化期、花瓣分化期、雄蕊和雌蕊分化期;不同花期杜鹃花的花芽分化存在差异,其中早花品种先于中花品种,晚花品种最晚。

龙毅[8](2008)在《三种杜鹃属植物菌根真菌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杜鹃花是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植物的总称,是杜鹃花科(Ericaceae)的一个大属。其是当今世界上最着名的花卉之一,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花,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主要次生代谢产物是药物和化工原料的重要来源。此外,许多种杜鹃的木材色美,纹理细密,可作工艺品材料,浆果供食用;有些杜鹃花具有净化空气,改良与保护环境的作用。随着花卉产业和中药现代化及其环保的快速发展,人民对杜鹃花科植物的需求迅速增长。但杜鹃花科植物是浅根系植物,无大的主根,根系不发达,根纤细,根毛非常少。在自然状态下,只有在真菌与其根形成共生的菌根关系后,尤其是幼苗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由于幼苗生长困难,导致杜鹃花科植物的人工栽培相当困难。绝大部分杜鹃花科植物(如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大白杜鹃等)繁育主要靠迁地保护、种子繁殖、扦插和种苗迁移驯化。但迁地保护方式难于快繁,种子繁育时间长,扦插生根困难,迁移驯化方式常受到资源与季节的限制,也不利于野生珍稀种质资源的保护等。同时由于人为的乱采滥挖,使其生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日趋濒危。对杜鹃类菌根菌进行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和大白杜鹃三种植物的菌根真菌进行显微结构观察、分离培养和菌种鉴定;且对上述三种杜鹃植物的组织培养、菌根真菌单菌剂与复合菌剂对其无菌幼苗和自然幼苗促生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于这三种杜鹃植物菌根真菌的分离方法,采用75%酒精与0.1%升汞相结合的表面消毒方法。用升汞的消毒时间1~10min均可,以1~4min为宜。菌根真菌在三种杜鹃植物根中的分布,主要是在表皮细胞中。本实验共分离到203个菌株,其中马缨杜鹃72株,露珠杜鹃74株,大白杜鹃57株。经初步形态鉴定,203个菌株分别隶属于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其中,子囊菌类占绝大部分,其次为半知菌,担子菌类较少。在分离到的上述三种杜鹃植物菌根真菌中,优势菌群主要为同一种子囊菌类真菌。在杜鹃植物组培试验中,种子萌发和芽诱导增殖的基本培养基均以WPM培养基作为较好;其中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种子萌发的激素配比分别以ZT 4.0mg/L+NAA0.2 mg/L和ZT 6.0mg/L+NAA0.05 mg/L诱导效果较好;较适合马缨杜鹃芽与露珠杜鹃芽的诱导增殖的激素配比分别为KT 4.0mg/L+NAA 0.1mg/L和ZT4.0mg/L+NAA0.1mg/L;大白杜鹃芽诱导的激素配比ZT 4.0mg/L+NAA0.1mg/L的诱导较佳,芽增殖的激素配比以ZT 6.0mg/L+NAA 0.05mg/L较好,增殖率达66.7%。12种菌根真菌的单菌株菌液与23种混合菌菌液对两种杜鹃植物无菌幼苗和自然幼苗促生的结果表明,27、28、29号单菌株菌液与4号混合菌菌液为马缨无菌幼苗促生培养的较佳菌液,其次是9号混合菌菌液;上述32种单菌株菌液与混合菌菌液对露珠自然幼苗促生效果:26、27、28、29号单菌株菌液较适合露珠自然幼苗的生长,8号混合菌菌液对露珠自然幼苗的促生效果最好,其次是6号与7号混合菌菌液的,再次是15与16号混合菌菌液的。

张艳红[9](2007)在《我国杜鹃花的繁育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总结了目前我国杜鹃花繁殖、栽培、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我国杜鹃花繁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张玉节[10](2007)在《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系统分类与区系地理》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标本馆(WUK)、兰州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LZU)、西北师范大学植物研究所标本室(NWTC)、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树木标本室(GAUF)等标本馆2000余份杜鹃花科植物馆藏标本的鉴定整理、文献考证及野外补点采集,试图查明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种类,揭示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各类群的主要形态性状及其演化规律,并运用聚类分析探讨杜鹃花属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基于系统分类和地理分布资料,对各属、种的现代地理分布式样(地理分布类型)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和植物地理学解释,采用相似系数与邻近省区进行区系组成比较,以揭示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区特征、与相邻区系间的关系及区系形成途径。主要结果如下:1、确认甘肃省现有杜鹃花科植物8属,47种(包括40种、4亚种和3变种)。对于各类群的形态特征、产地、生境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列出了引证标本,并依据系统演化关系编制了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分属检索表及分种检索表。2、发现1新种,即舟曲岩须Cassiope zhouquense X. G. Sun et Y. J. Zhang(待发表),本种叶边缘具宽膜质边可与岩须C. selaginoides Hook. f. et Thoms.相区别;花梗较长又与短梗岩须C. abbreviata Hand.-Mazz.和扫帚岩须C. fastigiata (Wall.) D. Don明显不同。3、岩须属Cassiope D. Don、白珠树属Gaultheria Kalm ex Linn.为甘肃省分布新记录属;作为北极-高山分布的岩须属Cassiope D. Don在中国主产西南,为推断第四纪冰期植物区系成分南迁路线的指示类群;作为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型属的白珠树属Gaultheria Kalm ex Linn.,对于揭示白龙江下游、白水江流域及南秦岭山地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及其与横断山脉地区植物区系的相似关系提供了新的佐证。另有三花杜鹃Rhododendron triforum Hook. f.、汶川星毛杜鹃R. asterochnoum Diels、毛叶吊钟花Enkianthus deflexus (Griff.) Schneid.、四川白珠Gaultheria cuneata (Rehd. et Wils.) Bean、南烛Vaecinium bracteatum Thunb.;大叶金顶杜鹃(亚种)R. faberi Hemsl. subsp. prattii (Franch.) Chamb ex Cullen et Chamb.、互助杜鹃(亚种)R. przewalskii Maxim. subsp. huzhueuse Fang et S. X. Wang、玉树杜鹃(亚种)R. przewalskii Maxim. subsp. yushuense Fang et S. X. Wang;狭叶珍珠花(变种)Lyonia ovalifolia (Wall.) Drude var. lanceolata (Wall.) Hand.-Mazz.为甘肃省分布新记录种和种下类群。4、将Rhododendron rockii Wils.及黄毛岷江杜鹃R. hunnewellianum Rehd. et Wils. subsp. rockii (Will.) Chamb. ex Cullen et Chamb.并入R. hunnewellianum Rehd. et Wils.;将腺房黄毛杜鹃R. rufum Batal. var. glaudlulosum G. H. Wang并入R. rufum Batalin。5、甘肃省杜鹃花属植物的聚类分析结果在亚属(Subgenera)的划分上与经典分类一致,但对组(Sections)的划分缺乏指示意义;在亚组(Subsection)水平上可分为10个类群,与经典分类系统基本一致。树系图表明:绝伦杜鹃R. invictum Baff. f. et Farrer应列入三花杜鹃亚组Subsect. Triflora (Hutch.) Sleumer;高山杜鹃亚组Subsect. Lapponica (Balf. f.) Sleumer中拉卜楞杜鹃R. labolengense Ching et H. P. Yang和西固杜鹃R. xiguense Ching et H. P. Yang很可能是同一种植物在形态上的变异类群;山光杜鹃R. oreodoxa Franch.似乎应作为独立类群从云锦杜鹃亚组分出;甘南杜鹃R. gannanense Z. C. Feng et X. G. Sun置于大理杜鹃亚组Subsect. Taliensia Sleumer更为合理。6、根据植物分布的区域分异格局,将杜鹃花科植物在甘肃省的地理分布区分为7个植物小区:祁连山中段-东段山地,陇西黄土高原北部-中部山地,洮河-大夏河中上游山地,甘南西南部高寒高原,小陇山徽成盆地,白龙江中上游山地及南秦岭山地。其中南秦岭山地小区和白龙江中上游山地小区是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的密集分布中心和多型中心。7、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种类丰富,多型性较为突出;中国特有及甘肃特有现象明显;属、种的分布区类型均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8、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区系与陕西、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的属、种相似系数明显较大,而与青海、新疆、内蒙古、宁夏等省区的相似程度较小,表明中国西南地区是杜鹃花科植物的分布中心;离分布中心愈远,种类愈少。9、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区系主要来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种系迁入与就地分化以及扩散途径是区系发生及其区域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横断山-川西北-甘东南一线可能是该科古植物群向北迁移的重要途径。

二、试析螺髻山生态因子对杜鹃花形成的规律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螺髻山生态因子对杜鹃花形成的规律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杜鹃品种耐碱能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碱化对植物的影响
        1.1.1 土壤碱化对植物离子吸收的影响
        1.1.2 土壤碱化对植物渗透调节的影响
        1.1.3 土壤碱化对植物抗氧化性的影响
    1.2 植物的耐碱机理
        1.2.1 调节无机离子的吸收
        1.2.2 调节细胞的渗透系统
        1.2.3 调节抗氧化酶的合成
    1.3 提高植物耐碱能力的措施
        1.3.1 培育耐碱品种
        1.3.2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1.3.3 采取农业措施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设计
    2.3 测定方法
        2.3.1 土壤pH值的测定
        2.3.2 碱害指数的测定
        2.3.3 形态指标的测定
        2.3.4 生理指标的测定
    2.4 统计和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碱胁迫下20个杜鹃品种的碱害指数
    3.2 碱胁迫对杜鹃生长的影响
        3.2.1 碱胁迫对杜鹃株高的影响
        3.2.2 碱胁迫对杜鹃含水量的影响
        3.2.3 碱胁迫对杜鹃根冠比的影响
        3.2.4 碱胁迫对杜鹃根系活力的影响
    3.3 碱胁迫对杜鹃渗透调节指标的影响
        3.3.1 碱胁迫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3.2 碱胁迫下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3 碱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4 碱胁迫对杜鹃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4.1 碱胁迫对SOD活性的影响
        3.4.2 碱胁迫对POD活性的影响
        3.4.3 碱胁迫下对MDA含量的影响
    3.5 碱胁迫下对质膜透性的影响
    3.6 碱胁迫下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小结
    5.1 不同杜鹃品种碱害指数比较研究
    5.2 不同杜鹃品种生长指标比较研究
    5.3 不同杜鹃品种渗透调节系统比较研究
    5.4 不同杜鹃品种抗氧化系统比较研究
    5.5 不同杜鹃品种质膜透性比较研究
    5.6 不同杜鹃品种叶绿素含量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黄冈市野生杜鹃花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数据处理
    1.4 遥感影像图的信息提取
    1.5 地形因子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2.2 研究区域地形因子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青藏高原东缘山地古冰川沉积物磁化率及化学特征与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冰川沉积物磁化率与化学元素研究概况
        1.2.1 冰川沉积物磁学特征研究概况
        1.2.2 冰川沉积物化学元素特征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2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2.1 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自然条件
    2.2 青藏高原东北缘山地自然条件
    2.3 川西南山地自然条件
    2.4 华北山地自然条件
3 冰川沉积物磁化率特征与分析
    3.1 环境磁学原理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冰碛物磁化率呈宽幅波动
        3.3.2 冰碛物频率磁化率
        3.3.3 不同时空条件下冰碛物的磁化率特点不同
4 冰川沉积物磁化率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4.1 气候因素
    4.2 频率磁化率对气候的指示作用
    4.3 母岩岩性
    4.4 磁化率与冰川侵蚀强度
5 冰川沉积物化学元素特征与分析
    5.1 实验原理
    5.2 实验仪器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常量元素含量与组成特征
6 化学元素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6.1 常量元素氧化物相关性分析
    6.2 元素的活动性与迁移顺序
    6.3 第四纪冰川沉积物化学环境参数的指示意义
    6.4 A-CN-K 三角模型
        6.4.1 青藏高原东部冰川沉积物剖面的 A-CN-K 三角模型分析
    6.5 地球化学元素 R 型因子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中国杜鹃花属植物分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解剖学研究
2 细胞学研究
3 孢粉学研究
4 化学分类研究
5 杜鹃属植物新种、变种、分布与生态研究状况
6 分子水平研究
    6.1 杜鹃属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状况
    6.2 杜鹃属植物遗传图谱研究状况
    6.3 杜鹃属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状况
    6.4 杜鹃属植物转基因研究状况
    6.5 杜鹃属植物蛋白质研究状况
7 讨论

(5)螺髻山自然保护区非飞行小型哺乳动物垂直多样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点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样带设置和样本处理
    2.2 分析方法
        2.2.1 物种多样性指数 (Species diversity index, SDI)
        2.2.2 物种均匀性指数 (Species evenness index, SEI)
        2.2.3 物种丰富度指数 (Species richness index, SRI)
3 结果
    3.1 物种组成和海拔分布
        3.1.1 物种组成
        3.1.2 海拔分布
    3.2 累积捕获物种数和捕获率
    3.3 相对丰富度
        3.3.1 不同植被类型的捕获率
        3.3.2 不同海拔的捕获率
        3.3.3 坡向、水源与相对丰富度
    3.4 群落多样性
        3.4.1 各海拔的群落多样性
        3.4.2 不同植被类型下的群落多样性
4 讨论

(6)西藏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杜鹃花属植物研究概况
        1.2.1 杜鹃花属植物生态学的研究
        1.2.2 杜鹃花属植物其它方面的研究
    1.3 小结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土壤条件
    2.5 植被概况
第三章 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学特征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样地调查
        3.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杜鹃群落的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3.2.2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3.2.3 群落的结构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高寒杜鹃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4.1 研究方法
        4.1.1 样地调查
        4.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杜鹃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4.2.2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高寒杜鹃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特征
    5.1 研究方法
        5.1.1 样地调查
        5.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态位宽度分析
        5.2.2 生态位重叠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高寒杜鹃群落灌木层物种的种间关系
    6.1 研究方法
        6.1.1 样地调查
        6.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多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性检验
        6.2.2 灌林层种对间联结性分析
        6.2.3 种间联结程度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
    7.1 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物种组成与数量特征
    7.2 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7.3 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特征
    7.4 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灌木层植物种间关系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三个杜鹃花品种花芽分化的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杜鹃花的花芽分化时期各期特点
        2.1.1 花芽分化期
        2.1.2 花萼形成期
        2.1.3 花瓣形成期
        2.1.4 雄雌蕊形成期
    2.2 杜鹃花的花芽分化过程
3 结论

(8)三种杜鹃属植物菌根真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前言
    1 杜鹃植物简介
    2 杜鹃类菌根真菌的研究进展
        2.1 菌根研究的发展史及研究意义
        2.2 杜鹃类菌根的形成与特点
        2.3 杜鹃类菌根真菌的生理学特性
        2.4 杜鹃类菌根真菌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2.5 杜鹃类菌根菌分类与分离培养研究状况
        2.6 杜鹃花科菌根真菌应用前景与研究趋势
    3 杜鹃属与三种杜鹃植物(大白杜鹃、露珠杜鹃和马缨杜鹃)的研究概况
        3.1 杜鹃属的研究概况
        3.2 大白杜鹃、露珠杜鹃和马缨杜鹃的研究概况
    4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和大白杜鹃的菌根显微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和大白杜鹃的菌根显微观察
        2.2 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和大白杜鹃菌根不同显微观察方法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杜鹃类菌根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的表面消毒方法及操作步骤
        1.2.2. 菌种的分离纯化
        1.2.3. 产孢结构的诱导
        1.2.4. 菌种的描述及鉴定
        1.2.5. 菌种的保存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和大白杜鹃菌根真菌分离的结果与分析
        2.1.1 升汞处理时间对分离结果的影响
        2.1.2 三种杜鹃菌根表面灭菌与否的出菌时间比较
        2.1.3 三种杜鹃菌根灭菌与未灭菌的最后一次冲洗无菌水涂布培养结果
        2.1.4 培养基对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和大白杜鹃菌根组织培养的影响
        2.1.5 小结
        2.2 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和大白杜鹃菌根真菌的鉴定
        2.2.1 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和大白杜鹃菌根真菌的鉴定结果
        2.2.2 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和大白杜鹃的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初步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和大白杜鹃组织培养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灭菌处理
        1.2.2 种子萌发
        1.2.3 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和大白杜鹃芽的诱导与增殖
        1.2.4 培养条件
        1.2.5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种子萌发情况
        2.1.1 基本培养基对马缨杜鹃与露珠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
        2.1.2 激素对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
        2.1.3 土壤瓶中马缨杜鹃与露珠杜鹃种子的萌发效果
        2.2 培养基对大白杜鹃、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芽诱导的影响
        2.3 激素对大白杜鹃、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芽诱导的影响
        2.4 培养基对大白杜鹃、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芽增殖的影响
        2.5 激素对大白杜鹃、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芽增殖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和大白杜鹃菌根真菌对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幼苗的促生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单菌株菌液与混合菌菌液培养基配制
        1.2.2 供试菌株活化与摇床培养
        1.2.3 单菌母液配制
        1.2.4 菌根真菌的单菌株菌液与混合菌菌液配制
        1.2.5 单菌株菌液和混合菌菌液对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幼苗的促生作用
        1.2.5.1 单菌株菌液和混合菌菌液对马缨杜鹃无菌幼苗的促生作用
        1.2.5.2 单菌株菌液和混合菌菌液对露珠杜鹃自然幼苗的促生作用
        1.2.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菌株菌液对马缨无菌幼苗的影响
        2.2 混合菌菌液对马缨无菌幼苗的影响
        2.3 单菌株菌液对露珠自然幼苗促生的影响
        2.4 混合菌菌液对露珠自然幼苗促生的影响
    3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
图版

(9)我国杜鹃花的繁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杜鹃花繁殖技术研究
2 栽培方面的研究
    2.1 栽培技术的研究
        2.1.1 盆栽基质。
        2.1.2 肥水管理。
        2.1.3 温光控制。
        2.1.4 整形修剪。
    2.2 花期调控研究
    2.3 病虫害与防治的研究
3 新品种培育研究
4 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 结语

(10)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系统分类与区系地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杜鹃花科植物概述
    1.2 分类简史
        1.2.1 杜鹃花科的分类简史
        1.2.2 杜鹃花属的分类简史
    1.3 杜鹃花科的研究现状
    1.4 数量分类学研究概述
    1.5 区系地理研究概述
    1.6 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7 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系统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2 甘肃省自然概况
3 研究内容
4 材料与方法
    4.1 材料的收集
    4.2 研究方法
        4.2.1 系统分类研究方法
        4.2.1.1 形态学观察和描述
        4.2.1.2 数量分类
        4.2.1.2.1 分类单位的确定
        4.2.1.2.2 性状的选取
        4.2.1.2.3 性状的编码
        4.2.1.2.4 聚类分析
        4.2.2 区系地理研究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甘肃杜鹃花科植物的系统分类
        5.1.1 杜鹃花科的主要特征
        5.1.2 分种记述与分类处理
        5.1.2.1 杜鹃花亚科Subfam. Rhododendroideae Drude
        5.1.2.2 綟木亚科 Subfam. Andromededoideae (Drude) E. Busch
        5.1.2.3 白珠树亚科Subfam. Gaultherioideae (Drude) E. Busch
        5.1.2.4 草莓树亚科Subfam. Arbutoideae (Drude) E. Busch
        5.1.2.5 越桔亚科Subfam. Vaccinioideae Drude
    5.2 数量分类
        5.2.1 亚属的划分
        5.3.2 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的分布区类型
    5.3 区系地理研究
        5.3.1 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及特点
        5.3.1.1 水平分布
        5.3.1.2 垂直分布
        5.3.2 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的分布区类型
        5.3.2.1 属的分布区类型
        5.3.2.2 种的分布区类型
        5.3.3 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和邻近省区的比较
        5.3.4 结论
        5.3.4.1 种类相对丰富,多型性突出
        5.3.4.2 特有现象明显
        5.3.4.3 地理成分较单一,以温带成分为主
6 讨论
    6.1 系统分类研究的局限性
    6.2 区系可能的形成途径及迁移路线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名录
附图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试析螺髻山生态因子对杜鹃花形成的规律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杜鹃品种耐碱能力比较研究[D]. 陆娟娟. 扬州大学, 2018(01)
  • [2]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黄冈市野生杜鹃花空间分布研究[J]. 黄勇奇,罗代清,王云川,方元平,金卫斌. 湖北农业科学, 2015(22)
  • [3]青藏高原东缘山地古冰川沉积物磁化率及化学特征与环境[D]. 李媛媛.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5)
  • [4]中国杜鹃花属植物分类的研究进展[J]. 张艳红.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5]螺髻山自然保护区非飞行小型哺乳动物垂直多样性调查[J]. 马俊,吴永杰,夏霖,张乾,马勇,杨奇森. 兽类学报, 2010(04)
  • [6]西藏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学研究[D]. 唐晓琴. 西藏大学, 2009(05)
  • [7]三个杜鹃花品种花芽分化的观察研究[J]. 张艳红.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8]三种杜鹃属植物菌根真菌的研究[D]. 龙毅. 贵州大学, 2008(02)
  • [9]我国杜鹃花的繁育研究进展[J]. 张艳红. 安徽农业科学, 2007(23)
  • [10]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系统分类与区系地理[D]. 张玉节. 甘肃农业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罗矶山生态因素分析杜鹃花的形成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