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新型梳棉机的附加分梳件(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静[1](2019)在《梳棉机高转移率道夫针布的设计及道夫转移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在纺纱流程中,梳棉机占有不可取代、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梳棉机道夫转移率对生条质量和最终成纱指标均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而现有的道夫转移率过低已无法满足新一代高速高产梳棉机的发展需要。因此,提高梳棉机道夫转移率显得格外重要。道夫针布作为梳棉机的核心梳理元件之一,其规格、型号、工艺性能和制造质量对于梳棉机的分梳、除杂、混合均匀和转移释放作用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提高梳棉机道夫转移率有决定性作用。为适应梳棉机高速、高产、高质、稳定的发展方向,满足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生存目的,提高梳棉机道夫转移率,研究梳棉机转移率并设计梳棉机高转移率道夫针布显得格外重要。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1)证明提高梳棉机道夫转移率利于梳棉机高速、高产的发展;(2)探究总结出影响梳棉机道夫转移率的因素;(3)分析道夫针布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4)设计一种高转移道夫针布的设计并验证设计的合理性。本课题采用了实验探究、梳棉工艺理论分析、机械受力及运动模拟等方法,研究的内容有:(1)分析总结了梳棉机道夫针布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道夫针布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2)从梳棉工艺理论角度,介绍了纤维在梳棉机内的运动过程,重点分析了纤维从锡林至道夫的转移过程,阐释道夫针布的主要功能;(3)通过具体实验数据和纺纱工艺理论分析了影响梳棉机道夫转移率的因素,认为高转移率道夫针布有助于提高梳棉机道夫转移率,且应该将梳棉机道夫转移率适当提高至30%;(4)设计一种适合梳棉机的高转移道夫针布,并从气流及纤维受力角度验证针布设计的合理性。本课题研究结果:(1)分析影响梳棉机道夫转移率的因素;(2)设计出一款梳棉机高转移率道夫针布的设计方案,并就高转移率道夫针布的基本齿形、侧面斜纹、工作前角、齿深、齿高等基本参数进行了具体设计;(3)采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模拟气流运动验证理论分析及受力分析验证高转移率道夫针布的设计方案的正确性。本课题基于实际生产制造工艺和具体梳棉机纺纱应用,对新设计的高转移率道夫针布进行进一步可行性探讨。
费青[2](2009)在《简要回顾我国梳棉机的研究和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简要回顾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梳棉机的研究和开发情况。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原"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参加了其中大部份技术项目的研究和开发。
张百祥[3](2008)在《转杯纺成纱棉结控制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更好地控制转杯纺成纱棉结,详细分析了转杯纺纱棉结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重点对棉结的控制进行了讨论;指出开清工序采用精细抓棉、以梳代打,梳棉工序采用新型针布和附加分梳件,转杯纺工序采用梳针型分梳辊和新型纺纱器,适当调整各工序参数,有利于降低转杯纺成纱棉结。
费青[4](2008)在《高产梳棉机附加分梳件的分析》文中认为为确保在梳棉机产量提高的同时,具有足够的梳理度和除杂效率,采用扩大梳理面,加装分梳板、固定盖板、双刺辊、三刺辊等措施来实现。系统论述了这些措施,指出各种附加分梳件与给棉板、刺辊、锡林、盖板的主分梳作用间存在交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替代,生条、成纱质量的改善是分梳板、固定盖板、回转盖板、锡林、刺辊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转移曲线得出只有提高梳棉机一次梳理的能力,才能极大地改善棉网、成纱质量,加装各种附加分梳件提高了一次梳理能力。试验表明,梳针式优于锯齿式,应以梳针代替锯齿,提高分梳件的梳理质量。
费青[5](2008)在《清梳联和自调匀整:提高纺织品质量的保证(上)》文中研究指明提出了清梳联和自调匀整技术是改善面料质量提高纺织产品档次的可靠保证的观点,并通过对开清棉机组、连续输棉喂棉系统和喂棉箱、高产梳棉机及匀整技术等清梳联系统的具体阐述和分析进行了论证。
贺福敏[6](2008)在《论现代纺纱工艺的梳理强度》文中认为现代纺纱中前后各工序均已强化梳理工艺,主要机件为锯齿滚(辊)筒,各种固定(附加)梳理件,并配合气流吸口去除杂质与短绒。梳理时,作用机件的锯齿可握持或不握持纤维,须丛(筵棉)喂给机构可移动式握持或间歇固定式握持。气流吸口的除杂(短绒)作用在梳理中起重要作用,有大的发展前景。梳理强度应与梳理质量一并考虑,目前按实效计算针齿对纤维的梳理强度尚有困难。希望求得评价梳理强度的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各工序对须丛的握持方法,改进锯齿作用工艺与气流吸杂作用,有望在增进梳理强度与提高梳理效果,减少棉结与短绒之增长等方面求得统一。文中环绕上述思想作了简要的举例论述。
费青[7](2008)在《国外高产梳棉机主要梳理技术的研究分析(一)》文中认为分析了国内外梳棉机的主要梳理技术措施,讨论了高速高产、新型针布、改善刺辊-锡林道夫梳理区的分梳、附加分梳件、吸风尘刀和棉网清洁器、剥棉导棉装置、吸尘吸落棉、自调匀整器等10个方面的梳理技术措施。
郦东洲[8](2007)在《老型梳棉机加装锡林固定盖板的研讨》文中认为文章概述高产梳棉机前后固定盖板,棉网清洁器的发展情况,分析老型梳棉机加装固定盖板现状及效评价,探索了安装位置、根数、齿密度并提出了改造方案。
贺福敏[9](2007)在《略论现代纺纱工艺的梳理强度》文中指出纺织业曾是产业革命的先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积累立下汗马功劳。传统纺织业属劳动密集型,劳动生产率低且劳动条件差。20世纪中期以后,在一些发达国家,一度被作为"夕阳工业"丧失了支柱产业的地位。在我国,解放后纺织业历经30年的改造、更新和建设,为发展国民经济作出了贡献,改革开放后,引入先进技术,纺织业面貌大变,一举成为纺织大国,而国际上"80年代后期在欧洲传统纺纱技术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相比之下,我国尚有差距。为求现代化,任务仍艰巨,我们应力求创新,开拓自有知识产仅,迈向纺织强国。
费青[10](2007)在《新型针布工艺特性的研究分析(二)》文中指出详细分析介绍了新型针布的特点、规格型号、选用配套、优良纺纱效果及新品开发等。与老型号针布相比,新型针布能明显的改善生条、成纱质量,特别在降低棉结,改善条干均匀度,单强不匀率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
二、国外新型梳棉机的附加分梳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新型梳棉机的附加分梳件(论文提纲范文)
(1)梳棉机高转移率道夫针布的设计及道夫转移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1.1 道夫针布及道夫转移率对梳棉机的发展至关重要 |
1.1.2 关于道夫针布及道夫转移率的研究较少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道夫针布的发展现状及优缺点分析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发展趋势分析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1 关于道夫转移率 |
1.4.2 关于道夫针布 |
1.4.3 新型道夫针布的设计方案 |
第二章 道夫转移率 |
2.1 梳棉机道夫转移率和梳理度定义 |
2.1.1 梳理度 |
2.1.2 道夫转移率 |
2.2 梳棉机道夫转移率的发展情况 |
2.3 实际生产中梳棉机道夫转移率的计算 |
2.4 道夫转移率对于棉网质量及最终成纱指标的影响 |
2.4.1 道夫转移率对于棉网质量及最终成纱指标影响的理论分析 |
2.4.2 实验中道夫转移率对生条质量AFIS的影响 |
2.4.3 协调梳理与道夫转移率的矛盾 |
2.5 影响道夫转移率的因素 |
2.5.1 产量与道夫转移率的关系 |
2.5.2 生条定量和道夫转移率的关系 |
2.5.3 锡林速度与转移率的关系 |
2.5.4 锡林直径大小 |
2.5.5 锡林道夫隔距 |
2.5.6 锡林道夫隔距点位置 |
2.5.7 道夫转速 |
2.5.8 道夫直径大小 |
2.5.9 锡林前下罩板、锡林漏底、道夫漏底的位置及隔距 |
2.5.10 附加分梳件的多少及其针布规格 |
2.5.11 锡林针布、道夫针布的规格 |
2.5.12 锡林针布和道夫针布工作角差值 |
2.5.13 梳棉机纺纱品种和纱支情况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梳棉机锡林-道夫三角区域气流及纤维转移过程分析 |
3.1 梳棉机锡林-道夫三角区域的气流分析 |
3.1.1 梳棉机锡林-道夫三角区域的划分 |
3.1.2 梳棉机锡林-道夫三角区域的气流来源 |
3.1.3 梳棉机锡林-道夫三角区域的气流运动情况 |
3.2 梳棉机锡林-道夫三角区纤维的转移过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道夫针布的功能分析及高转移率道夫针布的设计方案 |
4.1 道夫针布的主要功能分析 |
4.1.1 分梳作用 |
4.1.2 转移、凝聚作用 |
4.1.3 握持作用 |
4.1.4 疏导气流的作用 |
4.1.5 释放(被转移)作用 |
4.2 高转移率道夫针布的设计方案 |
4.2.1 基本齿形设计 |
4.2.2 道夫针布工作角 |
4.2.3 道夫针布齿尖角γ和齿背角β设计 |
4.2.4 道夫针布的齿深h_d、齿根高度d_d和齿高H_d设计 |
4.2.5 道夫针布齿密N_d、齿距P_d、基部宽度W_d |
4.2.6 道夫针布齿顶面积 |
4.2.7 道夫针布齿尖设计 |
4.2.8 侧面斜纹设计 |
4.2.9 高转移道夫针布设计图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FD空气动力学模拟及纤维受力分析 |
5.1 CFD基本原理及求解方法简要介绍 |
5.1.1 CFD基本原理介绍 |
5.1.2 CFD求解方法介绍 |
5.1.3 流体的湍流模型简单介绍 |
5.2 基于ANSYS CFD软件对梳棉机锡林、道夫表面气流模拟分析 |
5.2.1 ANSYS CFD软件简要介绍 |
5.2.2 ANSYS CFD软件求解过程 |
5.2.3 气流模拟结果及分析 |
5.3 锡林-道夫三角区纤维受力分析 |
5.3.1 在锡林-道夫上三角区,至少有三种纤维受力图: |
5.3.2 在锡林-道夫下三角区纤维受力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方案可行性评估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简要回顾我国梳棉机的研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简要回顾我国梳棉机的发展过程[1~7] |
3 结束语 |
(3)转杯纺成纱棉结控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棉结的变化规律 |
2 影响成纱棉结的因素 |
2.1 原棉性质 |
2.2 轧棉方法 |
2.3 设备与工艺 |
2.3.1 抓棉机 |
2.3.2 主除杂机 |
2.3.3 棉箱机械 |
2.3.4 梳棉机 |
2.3.4.1 针布 |
2.3.4.2 速度 |
2.3.4.3 产量与定量 |
2.3.5 转杯纺纱机 |
2.3.5.1 分梳辊型式和速度 |
2.3.5.2 齿条规格 |
2.3.5.3 齿条磨损 |
3 棉结控制的讨论 |
3.1 原棉选配 |
3.2 采用新技术 |
3.2.1 精抓细抓, 以梳代打 |
3.2.2 采用新型针布 |
3.2.3 采用附加分梳件 |
3.2.3.1 刺辊分梳板与除尘刀组合 |
3.2.3.2 锡林前、后固定盖板 |
3.2.4 转杯纺设计新型纺纱器 |
3.3 合理工艺参数 |
3.3.1 打手速度 |
3.3.2 盖板速度 |
3.3.3 刺辊速度 |
3.3.4 转杯纺分梳辊转速 |
3.4 加强温、湿度管理 |
4 结论 |
(4)高产梳棉机附加分梳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刺辊分梳板和吸杂尘刀 |
1.1 高速刺辊存在的问题 |
1.2 刺辊分梳板的作用 |
1.3 刺辊分梳板的工艺效果 (表2、表3) |
1.4 吸杂尘刀的作用 |
2 锡林盖板间梳理作用的分析 |
3 锡林后固定盖板和后棉网清洁器 |
3.1 后固定盖板的作用 |
3.1.1 固定盖板的梳理度 |
3.1.2 后固定盖板的作用 |
3.1.3 后固定盖板的工艺效果 |
3.2 后固定盖板与后棉网清洁器 |
4 前固定盖板与前棉网清洁器 |
4.1 前固定盖板的作用 |
4.2 前固定盖板的梳理度 |
4.3 前固定盖板的工艺效果 |
5 棉网清洁器和吸杂尘刀 |
6 新型梳针式刺辊、分梳板和固定盖板 |
6.1 梳针式分梳件的特点 |
6.2 梳针式刺辊与锯齿式刺辊比较 |
6.3 梳针式刺辊和分梳板与锯齿式对比 |
6.4 梳针式后固定盖板 |
6.5 梳针式前固定盖板与锯齿式前固定盖板的比较 (表14) |
6.6 同时加装梳针式前后固定盖板与无固定盖板对比 |
6.7 转杯纺中针辊与锯齿辊对比 |
7 分梳板和前后固定盖板等附加分梳件的综合评价 |
(5)清梳联和自调匀整:提高纺织品质量的保证(上)(论文提纲范文)
1 开清棉机组 |
2 连续输棉喂棉系统和喂棉箱 |
2.1 无回花双节棉箱和连续均匀喂棉 |
2.2 输棉管道系统和输棉气流速度 |
3 高产梳棉机 |
3.1 高产梳棉机的高速梳理 |
3.1.1 刺辊的高速梳理 |
3.1.2 锡林的高速梳理 |
1) 锡林速度与棉束重量百分率 |
2) 锡林速度与自由纤维量及盖板负荷 |
3.2 新型针布的应用与发展 |
3.2.1 新型针布的使用效果 (表3) |
3.2.2 新型针布的发展 |
3.3 分梳板和前后固定盖板 |
3.3.1 分梳板、前后固定盖板等附加分梳件的综合评价 |
3.3.2 根据各厂试验, 加装分梳板、前后固定盖板后生条、成纱质量的改善率, 如表5。 |
3.4 采用棉网清洁器和吸风尘刀, 提高除杂、排短绒能力 |
3.5 梳棉机吸尘吸落棉系统 |
3.5.1 梳棉机吸点 |
3.5.2 吸尘方式 |
4 清梳联系统3个匀整环节 |
4.1 从清棉到梳棉采用连续喂棉控制装置 |
4.2 由下棉箱压力传感器控制棉箱喂棉罗拉无级变速喂棉 |
4.3 采用自调匀整器 |
4.3.1 梳棉机上采用自调匀整器 |
4.3.2 并条机自匀器 |
4.4 自匀器的匀整效果 |
4.4.1 自匀器的匀整效果及应注意的问题 |
4.4.2 一种先进的匀整技术——熟条粗节疵点在线监控技术 |
5 除尘 (滤尘) 、空调系统 |
6 清梳联存在的问题及其技术关键 |
6.1 清梳质量问题 |
6.2 生产稳定性问题 |
6.3 清梳联设备问题 |
(6)论现代纺纱工艺的梳理强度(论文提纲范文)
1 纺纱新设备和梳理工艺 |
1.1 概 况 |
1.2 锯齿 (针刺) 与增强梳理 |
2 各工序梳理作用的强化 |
2.1 清 棉 |
2.2 梳 棉 |
2.3 精 梳 |
2.4 转杯纺 |
3 梳理强度的量度 |
3.1 梳理作用分型 |
3.1.1 传统概念 |
3.1.2 梳理的再划分 |
3.1.3 梳理度 |
3.1.4 纤维损伤 |
3.1.5 吸尘与吸落棉系统 |
4 结束语 |
(10)新型针布工艺特性的研究分析(二)(论文提纲范文)
6 附加分梳件针布 |
6.1 刺辊分梳板针布 |
6.1.1 刺辊分梳板的作用 |
6.1.2 分梳板的效果 |
6.1.3 刺辊分梳板针布规格 |
6.1.3.1 锯齿式分梳板: |
6.1.3.2 梳针式分梳板: |
6.1.4 刺辊分梳板的工艺效果 |
6.1.4.1 锯齿式分梳板: |
6.1.4.2 梳针分梳板: |
6.1.5 吸杂尘刀装置的作用 |
6.2 锡林后固定盖板针布 |
6.2.1 后固定盖板的作用分析 |
6.3 前固定盖板针布 |
6.3.1 前固定盖板与回转盖板 |
6.3.2 前固定盖板的作用 |
6.3.3 前固定盖板的工艺效果 |
6.3.4 前固定盖板针布规格 (锯齿式) |
6.3.5 前棉网清洁器 |
6.4 前后固定盖板分梳件的新品开发 (梳针式) |
6.4.1 梳针式后固定盖板 |
6.4.2 梳针式前固定盖板与锯齿式前固定盖板的比较 |
6.4.3 同时加装梳针式前后固定盖板与原状对比 |
6.5 分梳板、前后固定盖板等附加分梳件的综合评价 |
四、国外新型梳棉机的附加分梳件(论文参考文献)
- [1]梳棉机高转移率道夫针布的设计及道夫转移率的研究[D]. 刘晓静. 青岛大学, 2019(02)
- [2]简要回顾我国梳棉机的研究和开发[J]. 费青. 纺织科学研究, 2009(01)
- [3]转杯纺成纱棉结控制的探讨[J]. 张百祥. 纺织器材, 2008(06)
- [4]高产梳棉机附加分梳件的分析[J]. 费青. 纺织科技进展, 2008(05)
- [5]清梳联和自调匀整:提高纺织品质量的保证(上)[J]. 费青.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 [6]论现代纺纱工艺的梳理强度[J]. 贺福敏. 现代纺织技术, 2008(04)
- [7]国外高产梳棉机主要梳理技术的研究分析(一)[J]. 费青. 纺织机械, 2008(03)
- [8]老型梳棉机加装锡林固定盖板的研讨[A]. 郦东洲. “太平洋杯”2007现代梳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2007
- [9]略论现代纺纱工艺的梳理强度[A]. 贺福敏. “太平洋杯”2007现代梳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2007
- [10]新型针布工艺特性的研究分析(二)[J]. 费青. 纺织机械,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