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治疗在精神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黄宇恒[2](2021)在《心境障碍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 ——基于15名社区康复者的质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健康面临着挑战,近年来心境障碍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疾病。在政策的推动下,社会工作加入到精神健康的专业团队为心境障碍康复者提供服务。然而康复者与精神医疗团队对疾病的理解存在着差异,这些理解关涉到康复者对自我的认识,并影响着医患间的沟通与合作。故笔者从心境障碍康复者的视角出发,对心境障碍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展开研究。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15名生活在社区的心境障碍康复者进行访谈,并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呈现了他们与药物和“医者”所进行的一系列互动及过程中的反思,及其建构的自我认同和作出的反身性选择。研究发现,一方面,药物的使用维持着康复者的病人身份;另一方面,康复者分别从精神医疗、心理学和传统取径下的“医者”获取帮助并对其所提供的知识和解释进行反思,进而反身性地审视自我。由此,康复者对疾病与自我形成不同的理解。作为结果,康复者会权衡药物使用,采取多元方法调整自我;病人的身份影响着他们建立社会关系的意愿;而转变的生活方式包含着自我认同重塑的可能性。基于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本研究从两个层面为社会工作提供建议。作为服务提供者,社工需要协助康复者获取信息,理解疾痛叙事并参与认同重构,打破病人身份导致的社会隔离。作为精神健康团队成员,社工需要觉察医患间解释模式的差异,再思团队内的专业协作,反思精神医学论述。社工应当审视以专业知识垄断问题解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视多元的叙事和解释模式,在对疾病苦难的理解和见证中,与康复者携手走向医患同盟。
刘慧鸿[3](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谷嘉宁[4](2020)在《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的构建》文中认为背景:精神障碍患者受疾病及症状影响,可出现暴力、攻击、自伤、自杀等行为紊乱,临床上会使用保护性约束维护患者及周围环境的安全,预防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保护性约束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对患者及医护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但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病房安全管理中存在一定的必要性。目前我国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的使用率较高,尚缺乏基于研究证据的护理方案指导临床实践。目的:本研究拟基于我国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临床实践现状,结合最佳证据、专业人员的判断及患者的意愿,构建适用于我国的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了解目前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的临床实践现状,检索相关指南、系统评价和原始研究进行证据评价和综合,采用AGREEII进行指南质量评价,采用OQAQ量表进行系统评价质量评价,根据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分级。采用专家会议法、精神障碍患者及高年资护士半结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评议,形成推荐意见,构建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并对精神科护理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价方案的临床适用性。结果:通过对北京市两家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四个病房开展参与式观察,发现不同机构的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临床实践存在差异,尚未开展循证实践。通过对已发表的指南、系统评价和原始研究进行检索和评价,最终纳入了 3篇高质量指南、10篇系统评价及6篇原始研究进行证据综合,请12名精神科领域的专家、6名高年资护士及10名患者对推荐意见进行评议,最终构建了包含18条推荐意见的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包括教育培训推荐、组织管理推荐及实践推荐等。20名精神科护理管理者对方案进行了临床适用性评价,结果显示本护理方案中83.3%的推荐意见在临床情景的适用性、可操作性、经济成本可接受性及安全性的同意率大于 80%。结论:研究构建的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立足于我国精神科保护性约束临床实践现状,结合最佳证据、专业人员的判断及患者的意愿,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建议进一步开展应用并验证方案的效果。通过分析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推荐意见与临床实践的共同点和差异,印证了目前临床实践在环境准备、用物准备、人员准备、团队组建及观察与巡视等方面的可靠性,推翻了目前精神科医护人员对保护性约束适应证评估的方式和方法,完善了组织管理和教育培训方面的内容,补充了约束后的汇报与审查。
宋涛[5](2020)在《精神科人文关怀护理叙事教学网站的建立及应用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在院期间负性情绪明显,对精神科人文关怀护理需求强烈,但现阶段我国精神科护士人文关怀能力不足,呈现出与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的多样化人文需求不相适应的现状,故急需寻找一种有效的精神科人文关怀护理教学方式进行精神科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以满足患者及家属的人文需求;叙事教学作为一种良好的人文关怀护理教学策略,在精神科护士的人文关怀护理教学中少有实践,需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应用评价。目的构建一个精神科人文关怀护理叙事教学网站,并在精神科护士的人文关怀护理教学中进行应用评价,以期为精神科护士的人文关怀护理教育探寻新的途径。方法1.建立精神科人文关怀护理叙事教学网站。本网站基于谢幼如教授提出的专题学习网站的组成设置及设计策略指导下进行建立,其过程包括“素材库的建立”、“网站网页设计”、“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参考编写”4个部分。在素材库的建立中,使用人文事件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文献检索法收集精神科人文关怀相关事件、视频、图片及文学作品,经精神科护理专家基于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结构模型进行素材内容审议后,进行素材筛选和素材库主题框架设置;在网站网页设计中,基于“凡科在线建站平台”的基础模块选择和交互逻辑设计,实现网站的网页展示;在教学程序设计中,基于学者郭瑜洁提出的叙事教学程序基础上进行配套教学程序设计;在教学参考编写中,结合教学程序,进行“引导问题推荐”、“学习任务”、“相关知识链接”3部分内容的编写。2.网站的教学应用效果评价。以整群抽样法选取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全体N1层级护士为教学对象,经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获得该院N1层级护士68名为教学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名,试验组护士在院内N1层级护士继续教育培养外,加入基于本网站的教学实践(2020年1月-2020年4月),对照组护士仅接受院内N1层级护士继续教育培养。教学实践前后分别对两组护士进行关怀能力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调查。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护士一般资料差异,通过t检验比较教学实践前后两组间护士关怀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通过现象学资料分析法分析试验组护士反思内容,评价本网站教学应用效果。结果1.构建完成精神科人文关怀护理叙事教学网站(https://jd17695496.icoc.bz),包含人文故事分享、视频图片鉴赏、文学作品推荐、相关知识链接4种教学素材类型,共计53例;设计和编写与本网站配套的教学程序及教学参考各1项。2.经两组间护士一般资料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护士在性别、学历、职称、护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教学实践前,试验组护士关怀能力总分为(180±10.918)分、认知维度得分为(79.00±8.428)分、勇气维度得分为(50.38±8.835)分、耐心维度得分为(50.74±6.047)分;对照组护士关怀能力总分为(181.56±9.513)分、认知维度得分为(81.03±7.822)分、勇气维度得分为(48.29±7.469)分、耐心维度得分为(52.24±6.010)分。经两组间护士关怀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护士在关怀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基于网站的教学实践后,试验组护士关怀能力总分为(193.29±4.622)分、认知维度得分为(85.12±5.487)分、勇气维度得分为(53.32±4.835)分、耐心维度得分为(54.85±3.751)分;对照组护士关怀能力总分为(183.97±5.859)分、认知维度得分为(81.09±6.703)分、勇气维度得分为(50.74±5.765)分、耐心维度得分为(52.15±4.439)分。经两组间护士关怀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t检验结果显示,试验组护士在关怀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护士的教学反思内容经现象学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最终获得“对素材中患者产生共情体验”、“发现自身同理心不足”2个主题,提示通过本网站的教学应用,可以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共情能力,并促进其发现自身同理心的不足。结论1.精神科人文关怀护理叙事教学网站适用于精神科护士的人文关怀教育,具有一定的教学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2.精神科人文关怀护理叙事教学网站经教学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关怀能力,促进其共情能力提升,增强同理心。
张沥支[6](2019)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编制适合用于精神科封闭式管理病房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了解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根据患者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人文关怀措施,并对患者进行干预效果评价,为护理人员更好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护理人文关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华生的人性关怀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回顾、患者访谈、小组讨论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形成问卷初稿。选取20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了预实验,修改了部分调查条目的语言表述,形成预试版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发放235份预试版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采用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离散趋势法、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7种方法对问卷进行检验,最终形成正式版问卷。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四所精神病医院的308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采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自行编制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应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显着性水准α=0.05,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2)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各维度得分及条目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3)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得分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进行两两比较;(4)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试验组(n=55)。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接受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措施。评价指标包括4个方面:(1)护理满意度;(2)自知力和治疗态度;(3)康复疗效,包括5个指标: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4)负性情绪,包括2个指标:焦虑和抑郁症状。应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采用c(17)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差异;(2)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的方法比较护理人文关怀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的变化;(3)采用独立两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护理人文关怀干预前后患者在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康复疗效、负性情绪得分的变化,分析护理人文关怀干预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根据文献回顾、患者访谈、小组讨论的结果初步形成5个维度和65个条目的备选条目池。经3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后,初步确定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5个维度,共有42个条目。进行预实验后修改了1个条目的语言表述。问卷经过项目分析后,删除了4条不符合标准的条目。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了5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742%,删除了3个不符合标准的条目,最终形成了5个维度,35个条目的正式版调查问卷。经信效度检验得出问卷总的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α系数)为0.932,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16,问卷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11。第二部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得分各维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爱与归属的需求(28.07±6.24)、自我实现的需求(27.32±4.97)、自尊的需求(26.98±4.62)、安全的需求(25.94±4.83)、生理需求(25.39±5.76),需求总分(133.7±15.69)。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主要照顾者、住院次数、患病年限、家庭关注度、护理满意度的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病年限、住院次数、家庭关注度、护理满意度是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部分:(1)护理满意度: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由84.6%提高到96.2%,有显着性差异(U=857.0,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满意度为96.2%高于对照组的86.5%,有显着性差异(U=839.5,P<0.05)。(2)自知力和治疗态度:试验组的ITAQ得分由干预前的8.74±2.69分提高到干预后的13.38±2.07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ITAQ得分13.38±2.0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得分9.37±2.01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3)康复疗效:试验组的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得分由干预前的12.36±2.18分、9.87±2.65分、8.04±1.96分、6.12±1.77分、9.25±1.69分降低至干预后的8.02±1.94分、6.51±1.73分、5.15±1.06分、3.08±0.57分、6.11±1.38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工作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得分分别为8.02±1.94分、6.51±1.73分、5.15±1.06分、3.08±0.57分、6.11±1.3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得分11.86±2.54分、9.56±1.68分、7.63±1.04分、5.88±0.49分、8.73±1.42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4)负性情绪:试验组的SDS、SAS得分分别由干预前的55.24±5.91分、51.42±5.46分降低到干预后的42.53±4.82分、38.45±4.38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SDS得分42.53±4.8分、SAS得分38.45±4.3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SDS得分53.64±5.52分、SAS得分48.29±5.37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编制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了解封闭式管理病房的精神分裂康复期患者的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情况。(2)患者对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较高并呈现多样化,应根据患者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规范化的护理措施,以达到优质护理的效果。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护理人文关怀观念,把关怀真正渗透到日常工作中,注重护理人员人文关怀品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3)基于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基础上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自知力和治疗态度,能增强患者的康复疗效,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涂轶群[7](2018)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上海市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以精神科为例》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人才匮乏,而且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比较发达城市的三甲医院,存在严重分布不均。同时,医闹、伤医、杀医等恶性事件近年也频频发生,“扎堆看病、看病难、看好病更难、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断涌现且日益严重,临床医生执业环境持续恶劣,医生离职转行潮开始涌现,使得原本严峻的就医形势雪上加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医疗人才紧缺、缓解严峻的就医形势,国家政府启动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其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两项重要的医改新举措。上海市政府积极响应,并于2010年和2013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分别进行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改革举措,旨在增加有效临床医生数量的同时,提高临床医生的整体素质和医疗水平,培养出更多能“看病”且能“看好病”的医生。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严重短缺且分布不均,精神障碍患者数量的庞大与精神科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精神科的医疗形势不容乐观,精神科专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旨在通过对精神科临床医生进行统一规范的培训,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精神科医师,促使优质医疗资源可以有效下沉,从而整合和优化上海市精神科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基层精神科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努力实现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即“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安全、有效、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根本上缓解严峻的精神科医疗形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整个医学终身教育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桥梁角色,既是医学学校基础教育的理论知识延伸与应用,也是医学继续教育的基石。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总结和归纳上海市实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效果评价相关研究,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以精神科专业为例,通过对上海市精神科实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关键利益相关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及问卷调查,梳理上海市精神科实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现状。同时,运用专家咨询法,构建上海市精神科实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效果指标评价体系,并使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调查及评价分析结果,进行对策分析,从而为解决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问题及为政府进一步完善上海市精神科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体系提供参考依据。与此同时,也为国家制定、完善和在全国推广应用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全国精神科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制定、实施和完善工作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蓝本。
黄晶晶[8](2016)在《精神障碍患者知情同意能力评估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知情同意原则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医务专业人员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医患关系中患者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医疗行为和科学研究中伦理实践的基石。知情同意有效的前提是个体具有知情同意能力,而精神障碍患者往往因为疾病的原因而导致知情同意能力受损,但是并非必然存在知情同意能力的丧失,评估患者是否具有知情同意能力成为保障精神障碍患者基本权益的重要基础。知情同意能力评估日益受到重视,其相关研究目前却相对匮乏。基于此,本论文探索精神障碍患者知情同意能力评估的内部因素(被评估者的个体因素)和外部因素(评估工具、评估程序和评估者因素)对其的影响,为保障精神障碍患者权益提供研究基础,为临床执行过程提供适用的评定工具,为相关政策制定和规划提供学术参考依据。【方法】1.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以自编自填式态度问卷为主要研究工具,于2015年4月至8月对上海市14家精神卫生机构的844名精神科医师进行针对临床知情同意过程的态度调查,以探索评估者因素对知情同意评估的影响;2.以知情同意能力的理论模型为依据,参考相关文献及既往量表中的条目,由专家组对条目进行评价,筛选高效价的条目,形成初步编制的针对临床研究的知情同意能力评估量表(SACC-CR)和针对临床治疗的知情同意能力评估量表(SACC-CT)。简单随机抽取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市3家精神卫生机构住院的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1860周岁的患者109例,收集人口学特征并进行自编知情同意能力评估量表(SACC-CR和SACC-CT)的测评以及简体中文版麦氏知情同意评估量表(MacCAT-CR和MacCAT-T)的评定,并采用等距抽样选取20%于第一次评估后1周进行SACC-CR和SACC-CT的重测;采用MacCAT-CR和MacCAT-T检验平行效度;用ROC曲线进行实证效度检验和分界值划定;3.采用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对入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认知功能测评,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症状,以临床总体印象严重度(CGI-S)测评症状严重程度,以SACC-CT评估患者对临床治疗的知情同意能力,通过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症状、自知力、认知功能对知情同意能力的影响。对入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家属及其主治医师进行自编态度问卷调查,探讨知情同意能力评估的外部影响因素。【结果】1.发放问卷844份,回收问卷425份,有效问卷398份,有效应答率为47.2%,有效数据中工作年资中位数为10年,据此将参与者分为高年资组(工作年资大于10年)和低年资组(工作年资小于等于10年)。部分精神科医师(36.7%58.4%)认为知情同意标准程序(《精神卫生法》中的相关规定)对临床知情同意过程产生正性的影响;仅有9.6%的精神科医师完全支持精神障碍患者的被告知权,50.5%的医师支持患者的拒绝治疗权,高年资医师更支持患者的拒绝治疗权(χ2=6.010,p<0.05);参与本研究的精神科医生均认为需要综合两个以上的因素来判断患者的知情同意能力,332名精神科医师(80.9%)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自知力判断其知情同意能力。2.SACC-CR和SACC-CT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849和0.850,重测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85和0.907(p<0.001),不同评定者之间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和0.972(p<0.001),MacCAT-CR与SACC-CR各维度及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在0.8160.974之间(p<0.001),MacCAT-T与SACC-CT各维度及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在0.6951.0之间(p<0.001),SACC-CR和SACC-C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0.038和0.865±0.035,SACC-CR界值取9分,所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9和0.763,SACC-CT界值取10分,所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6和0.730。3.患者家属对患者的诊疗了解程度高于患者自身(p<0.01),66.1%的患者和70.6%的家属认为不能拒绝医师的治疗,比例高于医师组(p<0.01),被医师判定为有知情同意能力的患者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了解的程度均高于被判定为无知情同意能力者(χ2=5.002,p<0.05和χ2=11.196,p<0.001);相关分析显示SACC-CT总分与受教育年限(t=3.889,p<0.001)、入院方式(t=-0.231,p<0.05)、症状严重程度(r=-4.447,p<0.001)、阳性症状(r=-0.354,p<0.001)、阴性症状(r=-0.552,p<0.001)、一般病理症状(r=-0.349,p<0.001)相关,与认知功能的7个领域均相关,相关系数r=0.2550.633(p<0.01),Logistic回归提示阴性症状为知情同意能力的危险因素(OR=1.152,p<0.01),认知功能中的处理速度为知情同意能力的保护因素(OR=0.927,p<0.01)。【结论】1.《精神卫生法》作为标准程序对知情同意的过程产生了一定的正性影响,精神科医师对知情同意的基本程序相对了解,但是在非自愿入院等方面仍有相当的困惑,亟需出台《精神卫生法》相关的具体操作细则;精神科医师对精神障碍患者知情同意权的支持率低,具体体现在对被告知权和拒绝治疗权的忽视上,提示临床工作中需进一步提高医师的伦理意识;2.针对临床研究的知情同意能力筛查量表(SACC-CR)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以“9”分为分界值可达到中等程度的筛选效能;针对临床治疗的知情同意能力筛查量表(SACC-CT)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以“10”分为分界值可达到中等程度的筛选效能;3.精神障碍患者的知情同意能力与受教育程度、入院方式、自知力、症状严重程度以及认知功能有关,多因素存在交互作用,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的处理速度是其在控制交互影响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精神障碍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诊疗知晓率低,医师和家属的负性态度对知情同意过程有一定影响。
宋妍[9](2014)在《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健康教育材料的编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调查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科教育的知识需求及想要的授课形式。2.翻译并修改美国精神科教育的3R课程,编制适应我国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健康教育课程材料。3.测试本课程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并进行课程评价。方法1.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从长沙市湘雅二医院精神科门诊和心翼会所招募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和家属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访谈。访谈主要内容为:对目前精神科健康教育的认识;对于目前研究者想发展的精神科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的观点;设计和实施这个教育课程的观点。访谈结束后进行记录的转录、整理与分析。2.在小组访谈结果的基础上,从3R精神科健康教育课程中挑选出适合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内容,进行翻译并修改,编制出适合我国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的材料。3.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设计,将76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诊疗措施不变,对干预组在长沙心翼会所组织实施本课程,课程实施前与课程实施后3个月用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和慢性病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调查并比较两组的差异,评价课程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影响。课程结束后邀请干预组进行课程评价。结果1.焦点小组访谈的结果为:患者希望教育的内容能包括有关精神分裂症病因、症状、治疗、复发、康复、人际沟通等各方面的知识,而影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因素有:歧视、家属不理解、容易遗忘、时间安排不合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则以课堂教授为主。2.编制出适合我国社区中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健康教育课程材料。3.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终期调查评分干预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SQLS总量表、心理社会分量表得分、动力和精力分量表得分均有所降低,其中动力和精力分量表得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8,P<0.01),提示干预对提高患者动力和精力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效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中,干预组动力和精力分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433,P=0.000),实施干预与测量时相之间无交互作用(F=1.017,P=0.317),提示干预对提高患者动力和精力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效果。4.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自我效能管理维度下,干预组症状管理与疾病共性管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6,P=0.029;t=-3.497,P=0.001),健康状况维度下,干预组失能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6,P=0.00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也显示失能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F=6.251,P=0.015),但是实施干预与测量时相之间有交互作用(F=7.506,P=0.008),故尚不能认为干预对改善患者失能有效。5.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对本课程认同率100%。结论1.焦点小组访谈结论:目前我国的精神科教育课程比较少,患者和家属迫切希望获得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健康知识;担心被歧视是阻碍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患者与家属知识需求有分歧。2.编制出的适合我国长沙市社区中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可行性,患者具有较高的满意度,认为此课程能基本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合理。3.本课程对于提高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动力和精力有效。
马润娟,李艳春[10](2011)在《阅读治疗与提示卡片在精神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阅读治疗与提示卡片在精神科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阅读治疗与提示卡片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应用于精神科患者。结果:把阅读治疗与提示卡片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应用于精神科患者可以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起到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结论:阅读治疗与提示卡片相结合是精神科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阅读治疗在精神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阅读治疗在精神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2)心境障碍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 ——基于15名社区康复者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心境障碍与自我认同的相关研究 |
1.2.2 心境障碍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相关研究 |
1.2.3 反身性与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 |
1.2.4 反身性与心境障碍康复者的相关研究 |
1.2.5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1.3 概念界定 |
1.3.1 心境障碍康复者 |
1.3.2 自我认同 |
1.3.3 反身性 |
1.4 分析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取向、范式与立场 |
1.5.2 研究地点选取 |
1.5.3 资料收集过程与方法 |
1.5.4 资料整理与分析 |
1.5.5 研究伦理 |
1.6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药物与身体 |
2.1 药物治疗的疗效 |
2.1.1 符合理想的疗效 |
2.1.2 未达要求的变化 |
2.2 副作用及其影响 |
2.3 药物的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医者与知识 |
3.1 精神医疗取径 |
3.1.1 知识获取的需求 |
3.1.2 自我理解的更新 |
3.2 心理学取径 |
3.2.1 寻求帮助的磨难 |
3.2.2 疾病叙事的变迁 |
3.3 传统取径 |
3.3.1 传统提供的帮助 |
3.3.2 面对传统的游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意识与自我认同 |
4.1 患病时的意识 |
4.2 疾病与自我认同 |
4.2.1 病人的身份 |
4.2.2 并非疾病 |
4.2.3 多重理解与游移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反身性选择 |
5.1 权衡药物使用 |
5.2 多元方法调整 |
5.3 社会关系建立 |
5.4 生活方式转变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6.1 心境障碍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 |
6.1.1 身体与认同 |
6.1.2 再技能化与限制 |
6.1.3 疾病与疾痛叙事 |
6.1.4 内在性理解与意向性理解 |
6.2 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
6.2.1 作为服务提供者 |
6.2.2 作为精神健康团队成员 |
6.3 研究局限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康复者访谈提纲 |
(3)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
1.1 道学与养生 |
1.1.1 问“道” |
1.1.2 何谓道学? |
1.1.3 道学与养生 |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意义 |
1.3.3 题解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
2.2 相关研究进展 |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4.3 教化与师表 |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
3.1.3 加缪《鼠疫》 |
3.1.4 小结 |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
3.3.6 小结 |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
3.5.4 小结 |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
3.6.6 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
4.1.4 小结 |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
4.2.1 调训课程介绍 |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
4.2.3 问卷调查部分 |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
4.2.5 解读 |
4.2.6 小结 |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
4.3.1 背景 |
4.3.2 内容 |
4.3.3 讨论 |
4.3.4 小结 |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
4.4.3 小结 |
4.5 启示 |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
6.7 根本的结论 |
结语 |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特点与不足之处 |
特点 |
不足之处 |
自反性陈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操作性定义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精神障碍概述 |
二、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概述 |
(一) 精神卫生领域保护性约束的定义 |
(二) 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的适应证 |
三、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的研究现状 |
(一) 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的使用情况 |
(二) 保护性约束对精神障碍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影响 |
(三) 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的伦理道德思考 |
(四) 减少和替代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的方法 |
(五) 规范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的使用 |
四、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一) 确定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的主题 |
(二) 基于循证理念收集和评价证据 |
(三) 形成推荐意见 |
(四) 形成并评价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 |
二、技术路线 |
第四章 结果 |
一、确定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的主题 |
(一) 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临床实践现状调研 |
(二) 明确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的主题 |
(三) 成立研究小组 |
二、基于循证理念收集和评价证据 |
(一) 指南的证据综合 |
(二) 系统评价和原始研究的证据综合 |
三、形成推荐意见 |
四、形成并评价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 |
(一) 形成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 |
(二) 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临床适用性评价 |
第五章 讨论 |
一、护士在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的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二、目前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的临床实践存在差异 |
三、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研究证据较少,证据质量有待提升 |
四、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
五、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构建过程科学性分析 |
六、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应用建议 |
七、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性及意义 |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精神科人文关怀护理叙事教学网站的建立及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
1.1 相关概念框架 |
1.2 文献回顾 |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框架 |
2 教学网站建立与评价 |
2.1 精神科人文叙事护理教学网站的建立 |
2.2 网站的教学应用效果评价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7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叙事教学在精神科人文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 |
研究理论基础与方法 |
1 理论基础 |
2 技术路线 |
3 研究方法 |
4 预实验 |
研究结果 |
1 文献分析结果 |
2 患者访谈结果 |
3 小组讨论结果 |
4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
5 预实验结果 |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研究结果 |
1 患者一般资料 |
2 项目分析结果 |
3 效度分析结果 |
4 信度分析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2 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 |
3 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
4 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讨论 |
第三部分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措施干预效果评价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5 伦理学原则 |
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者剔除与脱落情况 |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评价指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上海市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以精神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介绍 |
一、毕业后医学教育 |
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三、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不同评价内容的效果评价 |
二、不同评价主体的效果评价 |
三、不同评估模型的效果评价 |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一、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与界定 |
二、利益相关者分类 |
第二节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
一、政策评估的定义 |
二、政策评估的类型 |
三、政策评估的模式 |
四、政策效果评估的方法 |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卫生政策领域中的应用 |
一、利益相关者分析在卫生政策领域中应用的发展 |
二、卫生政策领域中利益相关者的确认 |
第三章 国内外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实践现状 |
第一节 国外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实践现状 |
一、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 |
二、英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 |
第二节 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实践现状与发展历程 |
一、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实践现状 |
二、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上海市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实践现状 |
一、上海市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内涵 |
二、上海市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
第四章 上海市精神科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一节 上海市精神科实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现状 |
一、招录住院医师的生源情况 |
二、住院医师培训状态情况 |
三、住院医师离站后的去向及就业情况 |
第二节 上海市精神科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关键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一、利益相关者的初步确定 |
二、利益相关者分析 |
三、关键利益相关者的确认 |
第三节 上海市精神科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三、指标评价体系的确立 |
第五章 上海市精神科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
第一节 上海市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上海市精神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建议与对策 |
第一节 重视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政策制定参与 |
第二节 发挥第三方独立机构的政策评估及执行监控作用 |
第三节 统一现有医学高等教育体制 |
第四节 构建精神科本科教育体系 |
第五节 建立临床医师职称晋升分类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关键利益相关者》专家咨询表 |
附录 2 访谈提纲(“住培”住院医师适用)(部分) |
附录 3 访谈提纲(“住培”带教老师适用)(部分) |
附录 4 访谈提纲(“住培”培训基地管理者适用)(部分) |
附录 5 访谈提纲(完成“住培”住院医师的用人单位适用)(部分) |
附录 6 访谈提纲(“专培”住院医师适用)(部分) |
附录 7 访谈提纲(“专培”带教老师适用)(部分) |
附录 8 访谈提纲(“专培”培训基地管理者适用)(部分) |
附录 9 访谈提纲(完成“专培”住院医师的用人单位适用)(部分) |
附录 10 调查问卷(“住培”住院医师适用)(部分) |
附录 11 调查问卷(“住培”带教老师适用)(部分) |
附录 12 调查问卷(完成“住培”的住院医师用人单位适用)(部分) |
附录 13 调查问卷(“专培”住院医师适用)(部分) |
附录 14 调查问卷(“专培”带教老师(用人单位)适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精神障碍患者知情同意能力评估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绪论 |
研究背景 |
第一部分 精神科医师对精神障碍患者知情同意态度的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精神障碍患者知情同意能力评估工具研制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精神分裂症患者知情同意能力相关因素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小结 |
创新点 |
局限性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健康教育材料的编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篇 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健康教育材料的编制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精神科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 |
1.1.2 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 |
1.1.3 我国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
1.1.4 美国3R精神科健康教育课程的介绍 |
1.1.5 焦点小组访谈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设计思路 |
2.2 焦点小组访谈的对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与研究场所 |
2.2.2 访谈提纲和一般人口学资料 |
2.2.3 资料收集 |
2.2.4 资料整理与分析 |
2.2.5 质量控制 |
2.2.6 伦理考虑 |
第三章 结果 |
3.1 小组访谈结果分析 |
3.1.1 小组访谈成员的人群特征 |
3.1.2 对目前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的认识 |
3.1.3 对拟设计的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要求 |
3.1.4 可能影响课程效果的因素 |
3.1.5 授课形式 |
3.1.6 焦点小组访谈法法 |
3.2 课程材料的编制 |
3.2.1 教学目的 |
3.2.2 时间安排 |
3.2.3 授课地点 |
3.2.4 教学对象 |
3.2.5 教学内容 |
第四章 讨论 |
4.1 我国的精神科教育课程比较少 |
4.2 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的内容 |
4.3 错误观念 |
4.4 歧视 |
4.5 患者与家属知识需求的分歧 |
4.6 课程材料的编制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篇 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健康教育材料的应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设计思路 |
2.2 对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内容与工具 |
2.2.3 健康教育的内容 |
2.2.4 健康教育的方法 |
2.2.5 资料收集 |
2.2.6 资料整理与分析 |
2.2.7 质量控制 |
2.2.8 伦理考虑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 |
3.2 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 |
3.3 慢性病自我管理能力 |
3.4 课程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一般人口学资料 |
4.2 评价工具 |
4.3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4.4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
4.5 课程评价 |
4.6 对我国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
4.6.1 政策和经济的支持 |
4.6.2 知识普及 |
4.6.3 人员培训 |
4.6.4 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
4.6.5 网络宣传 |
4.6.6 健康教育制度化 |
第五章 结论 |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本研究有待完善之处及未来计划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阅读治疗与提示卡片在精神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收集并整理适合患者阅读的各种资料 |
1.2 依据标准健康教育计划为患者制订健康教育的表格或路线图 |
2 对健康教育实施者的要求 |
四、阅读治疗在精神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心境障碍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 ——基于15名社区康复者的质性研究[D]. 黄宇恒.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精神障碍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方案的构建[D]. 谷嘉宁.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精神科人文关怀护理叙事教学网站的建立及应用效果评价[D]. 宋涛.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6]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D]. 张沥支. 青岛大学, 2019(02)
- [7]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上海市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以精神科为例[D]. 涂轶群.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8]精神障碍患者知情同意能力评估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黄晶晶.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9]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健康教育材料的编制与应用[D]. 宋妍. 中南大学, 2014(02)
- [10]阅读治疗与提示卡片在精神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马润娟,李艳春. 中国民康医学, 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