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防水防腐混凝土在乌少岭特长隧道中的应用

高性能防水防腐混凝土在乌少岭特长隧道中的应用

一、高性能防水防蚀混凝土在乌鞘岭特长隧道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郝兵兵[1](2021)在《富硫酸盐环境下隧道衬砌病害原因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基础建设的大力推进,在西北地区修建的隧道逐渐增多,因西北地区的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较复杂,隧道在运营期间或未交付使用时会出现较多的病害问题。本文依托甘肃某公路隧道工程,针对现场病害问题:衬砌开裂、衬砌腐蚀、衬砌边墙强度降低等,结合硫酸盐对混凝土的侵蚀机理,分析现场病害原因,借助室内试验和数值软件确定现场病害原因。对整治工程中所用防侵蚀混凝土进行抗侵蚀试验,模拟整治后的防腐衬砌的抗侵蚀性能,基于灰色关联理论提出防侵蚀混凝土质量控制要求。最后提出针对硫酸盐侵蚀的防治措施。1.针对甘肃某公路隧道现场病害情况,运用衬砌强度检测和地下水水质检测等手段,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地质和水文条件,借鉴国内其他隧道病害原因,初步得出衬砌开裂病害原因。2.开展室内试验,采用地下水和清水对混凝土试块进行浸泡的方法,分析地下水对混凝土试块的侵蚀性。将现场病害情况与硫酸盐的侵蚀机理相结合,确定甘肃某隧道的硫酸盐侵蚀类型。3.根据现场开挖揭露和现场检测,运用离散元数值软件进行现场病害模拟,总结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结构在地下水中硫酸盐侵蚀后衬砌结构的变形和受力分布规律,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病害情况进行对比,进一步确定病害原因。4.分析硫酸盐侵蚀影响因素,对现场防侵蚀混凝土进行5%硫酸钠溶液180d加速侵蚀试验,验证现场采用的防侵蚀混凝土的抗蚀性能,并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确定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的敏感因素,提出现场质量控制要求。5.针对病害段防侵蚀混凝土,借助离散元软件模拟处治后的衬砌结构达到75%强度时,隧道衬砌的变形和受力,分析防腐衬砌改善效果。6.基于甘肃某公路隧道的研究成果,提出新建隧道针对硫酸盐侵蚀的防治措施。

文锦诚[2](2020)在《活动断层蠕滑错动下隧道高延性衬砌结构抗错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西部山区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隧道穿越活动断层情况日益增多。活动断层错动产生的地层永久变形会导致隧道衬砌开裂破坏甚至结构的整体垮塌,严重危及隧道结构安全。隧道穿越活动断层的错动破坏机制及抗错应对措施研究已成为西部山区隧道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之一。目前隧道结构抗断措施的研究多集中在柔性连接段和减震层等方面,较少涉及提升衬砌本身抗错性能方面的研究。本文以云南省某穿越活动断层区公路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方法,开展活动断层错动作用下高延性衬砌力学响应及抗错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针对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PVA-ECC)开展了单轴压缩和单轴拉伸试验,确定了ECC材料的轴向拉、压力学性能。结合试验和已有研究成果,确定了一种能够准确反映ECC材料拉、压力学性能塑性损伤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钢筋增强ECC梁的数值模型,进行了ECC梁四点弯曲试验的数值模拟。通过对比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验证了ECC塑性损伤模型的有效性。(2)依托云南省某穿越活动断层高速公路隧道工程,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逆断层-围岩-隧道相互作用的错动计算模型,研究不同错动距离、断层宽度、断层倾角和围岩条件下,传统RC衬砌和ECC衬砌的受力变形特征和损伤破坏特征,明确两种衬砌受不同逆断层参数影响的力学响应规律,对比分析两种衬砌结构的抗错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在逆断层错动作用下,断层错动距离的增加明显增大了衬砌的局部应力,加剧了衬砌的损伤。断层破碎带是衬砌变形的缓冲区域,更宽的断层宽度会延缓衬砌局部损伤的发展速度,增大衬砌的极限错距。断层倾角越大,相同逆断层错距下的竖向位移分量越大,衬砌的局部拉伸变形越明显,导致衬砌的极限错距减小,降低了衬砌的抗错性能。断层上下盘岩体强度越高,对隧道的约束作用越强,使得衬砌变形区域越集中,局部变形越剧烈,加速了衬砌结构的破坏。不同逆断层特征下,两种衬砌破坏模式相类似,均以压剪破坏为主。但ECC衬砌的变形适应能力、抗裂性能以及抗错断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RC衬砌,在上述逆断层条件下,ECC衬砌整体破坏时的极限错距是相同条件下传统RC衬砌的3.5倍以上。(3)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了穿越正断层隧道的错动模拟计算模型,研究断层宽度、断层倾角和围岩条件对RC衬砌和ECC衬砌受力的影响规律,探讨不同正断层特征及错动条件下衬砌的损伤破坏规律和抗错性能。进一步对比分析了断层形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错动距离、断层宽度和围岩条件下,RC衬砌和ECC衬砌受正断层错动的影响规律与逆断层错动相似。随着正断层倾角的增大,衬砌能承受的极限错距有所增加。由于正断层错动下衬砌的受拉破坏特征更明显,因而相同条件下衬砌受到断层错动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逆断层,具体表现为衬砌更小的极限错距。在正断层错动下,两种衬砌破坏模式相类似,均以拉剪破坏为主。ECC衬砌能更好地发挥其抗裂性能强、拉伸韧性好的优势,因而呈现出显着优于普通衬砌的变形适应能力和抗错断性能。在本文涉及的正断层条件下,ECC衬砌整体破坏时的极限错距是相同条件下传统RC衬砌的3倍以上。

李志龙[3](2019)在《隧道喷射混凝土的硫酸盐腐蚀特性及使用寿命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喷射混凝土因其工艺简单、机动灵活等优势在基坑工程、隧道工程、矿山工程等领域被广泛采用。鉴于喷射混凝土的施工特点,一般情况下,其与工程构筑物周边介质直接接触,处于工程支档或防护的第一防线,受地下水影响显着。我国硫酸盐区域分布较广,硫酸盐侵蚀导致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下降问题十分突出。目前,针对硫酸盐侵蚀下浇筑混凝土腐蚀特性、使用寿命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针对喷射混凝土材料的腐蚀特性研究尚不完善。因此,开展硫酸盐侵蚀作用下喷射混凝土的腐蚀特性研究与使用寿命评估具有重要工程意义。因施工工艺不同,喷射混凝土与浇筑混凝土结构具有显着差异。本文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概括出了硫酸盐对隧道的侵蚀概况、腐蚀病害形式及类型,确定了室内试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溶液浓度对喷射混凝土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得到了表观形态、质量、((9)、抗压强度及损伤厚度等5种物理性能的变化规律。为分析侵蚀机理,揭示损伤演变规律,采用SEM微观测试方法,获得了硫酸盐侵蚀下喷射混凝土腐蚀产物微观形态、内部裂缝发展及界面区域破坏等微结构的演变过程。研究成果表明了微观结构变化是物理性能劣化的根本原因。最后,以((9)为喷射混凝土的损伤变量,基于损伤演化方程预测了喷射混凝土使用寿命。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开展物理腐蚀特性研究,得到不同浓度下喷射混凝土的5种物理性能的变化规律,得到不同施工工艺、相同浓度的喷射混凝土与浇筑混凝土的5种物理性能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对比分析。2.通过开展SEM微观试验,得到了不同浓度下喷射混凝土的内部微观结构的演变过程,得到了不同施工工艺、相同浓度的喷射混凝土与浇筑混凝土的内部微观结构的演变过程,解释了微观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宏观性能劣化的根本原因。3.建立损伤演化方程,分析喷射混凝土的损伤参数及其规律性,并基于此方程预测使用寿命,为实际工程使用寿命预测提供参考意见。

许锟[4](2019)在《西北寒旱地区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措施及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北地区的铁路建设在近些年快速发展,为西北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好处。但随着铁路建设规模的扩大,铁路施工尤其是像铁路隧道这样的大型施工行为对沿线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造成影响及消耗问题越来越突出。西北大部分区域气候寒冷、干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该地区进行铁路隧道的施工更会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问题突显。因此,研究在保证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安全的情况下技术上最为合理、经济上最为节约并适宜本地区的绿色施工措施,实现工程质量安全目标的同时尽量减少施工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节约资源,对西北寒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推进铁路绿色施工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在分析西北寒旱地区区域特点以及铁路隧道施工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内外关于隧道施工及环境影响、环境保护的研究成果,参考铁路定额以及国内外相关的标准、规范,以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对现有的隧道绿色施工措施进行对比分析,并构建了隧道绿色施工效果综合评价模型,以实际铁路隧道项目进行验证。首先,本文通过阅读国内外绿色施工以及铁路隧道施工的文献,归纳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并基于此界定了绿色施工的内涵以及铁路隧道绿色施工的概念。针对研究内容选择了市场交易价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及防护费用法等作为技术经济分析方法,选择集对分析理论为核心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其次,通过对西北寒冷干旱地区具体地域特征的分析,结合铁路隧道的施工流程以及特点,基于过程分解找出影响隧道绿色施工的主要因子为弃碴处理、废水处理、材料损耗、节能排放,并结合西北寒旱地区生态脆弱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子归纳出了共6类20项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措施。再次,以价值工程理论为基础,利用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以兰新二线大阳山隧道、雁塔台隧道、青藏铁路关角隧道XGZHQ5-2标、宝兰客专郭嘉镇隧道作为基础数据来源,对比分析了各项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措施的措施效益以及实施成本,根据效益、成本计算结果及措施价值系数选出了适宜西北寒旱地区的9项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措施。最后,根据相关绿色铁路、绿色建筑的规范标准以及对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措施的分析,构建了西北寒旱地区的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措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集对分析的评价模型并以实际铁路隧道项目为实例进行验证,评价结果为关角隧道XGZHQ5-2标措施效果“较好”、大阳山隧道措施效果“一般”、雁塔台隧道措施效果“合格”。

张秋美[5](2017)在《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及降噪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路隧道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当隧道内部采用沥青路面结构时,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气体,增加了施工技术难度和环境污染;并且,长大隧道内部混凝土路面表面通常有水膜存在,沥青路面长期在水膜作用下容易发生水损坏,影响沥青路面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的耐久性。因此,我国公路隧道多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形式,其抗滑构造近乎全部采用刻槽形式。然而,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同样存在许多的技术难题,突出表现在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交通噪声两个方面。已建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参照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没有充分考虑隧道内部环境的影响以及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对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不论采用三辊轴施工或是滑模施工方式,均会在路面结构表层形成较厚的缺少骨料的浮浆层,加之长大隧道内部较为潮湿,路面抗滑构造迅速衰减、行驶车辆溜滑、交通事故频发已然成为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此外,隧道内部环境相对较为密闭,车辆行驶过程中轮胎与路面之间产生的泵吸噪声和空气动力学噪声,以振动波的形式在隧道内部传播,经过多次反射、共振及叠加后,噪声在长大隧道内部的传播形式接近于喇叭效应,导致隧道内部噪声水平远高于一般路段。心理声学研究表明,驾驶者长期处于噪声水平较高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疲劳,会对驾驶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对常见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与降噪功能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结合依托项目工程试验路段对隧道刻槽混凝土路面、露石混凝土路面及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能、噪声特征和施工技术展开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对多条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纹理类型、构造深度、横向力系数、抗滑摆值和噪声水平进行同步测试,统计分析隧道内部、外部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和噪声特征的变化规律。调查表明,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普遍存在抗滑力不足的现象,隧道入口、出口路段抗滑性能最低,局部水泥混凝土路段横向力系数<40;空气湿度对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影响显着;隧道内部混凝土路面的噪声水平远高于一般路段,当采用以dB(A)为度量单位的A计权噪声计时,在隧道不同位置处测试隧道噪声水平,不论是沥青路面还是水泥混凝土路面,其轮胎/路面噪声水平较隧道外部路段高出1020 dB(A),且噪声在隧道内部传播过程中衰减速率十分缓慢。2)基于依托工程项目建立Abaqus抗滑力模型与Comsol Multiphysics噪声模型,研究干燥、潮湿、积水、结冰条件下隧道混凝土的抗滑性能;找出隧道横截面声场分布特征及纵向声场衰减规律。研究表明:路面潮湿或积水时,纵向刻槽的抗滑性能更加优越;隧道内横截面上噪声主要分布在隧道下方及隧道内壁周围,距离声源位置相等时,噪声高低顺序为:横向刻槽>纵向刻槽>纵横组合刻槽;隧道纵向声场衰减十分缓慢,距离声场100m时噪声水平保持在70dB(A)以上。3)系统研究了刻槽间距、刻槽宽度、刻槽走向及组合方式对刻槽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能和噪声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隧道内采用纵向刻槽更有利于防止车辆侧滑,适当增加刻槽宽度、减小刻槽间距,有助于提高路面的横向力系数;纵向刻槽比横向刻槽在峰值区域附近声压级降低约46dB(A),噪声水平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加近似线性增加,随刻槽间距的增大呈减小趋势。4)深入探讨了集料粒径、级配类型、露石深度、露石面积,表面水膜对露石混凝土的露石效果、抗滑性能和噪声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最大公称粒径为16mm的间断级配噪声水平较其他粒径低,具有良好的露石效果;露石度、露石面积与抗滑摆值、摩擦系数之间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露石混凝土的抗滑性能受表面水膜的影响较小;随着集料粒径、构造深度的增加,露石混凝土的声压水平呈降低趋势;露石度与声压水平存在反向抛物线关系,即露石混凝土存在一个最佳露石度,这对于控制露石混凝土表面的露石效果和噪声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5)探究粗聚合物乳液、有机纤维及粗集料含量对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弯曲韧性、抗滑性能和噪声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添加聚合物乳液和有机纤维能够有效提升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弯曲韧性,其抗弯拉极限强度比普通混凝土提高40%,弯曲韧提高约200%,具有优越的抵抗开裂和变形能力;适当增加粗集料数量有利于形成“骨架密实结构”和粗糙的宏观构造,其构造深度大于横向、纵向刻槽混凝土;粗集料含量为45%时(与43%、40%相比),使用轮胎落下法测得其噪声水平最小。6)引入TOPSIS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综合考虑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舒适度、抗滑性能、噪声水平及工程造价,优选出“安全、舒适、安静、经济”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纹理构造。分析表明:露石混凝土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纹理构造的最佳方案;刻槽间距对其抗滑性能和噪声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刻槽间距较大的纵向刻槽(深度×宽度×槽间距)(5mm×5mm@25mm)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较为合理的抗滑构造参数;刻槽间距较大的横向组合刻槽兼顾了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能和噪声水平,5mm×5mm@20/40mm的横向组合刻槽亦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纹理构造方案。

阚呈[6](2016)在《油气管道隧道喷锚永久支护结构及其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油气管道合作全面开启,目前我国正在筹划和建设多条能源通道,至2020年油气管道总里程将超过15万km。油气管线的建设将成为未来政府主导投资发力点,山区管道隧道穿越成为常态化控制性工程,隧道工程的修建质量直接关系到油气生命线建设质量和运营安全。现阶段管道隧道结构(断面小、纵坡大)采用传统复合式衬砌,施工缓慢,工程造价高、甚至安全性差。从我国油气管道隧道建设战略需求出发,要满足高质量和安全性保障要求,面临着大量从未遇到过的新技术挑战。因此针对油气管道隧道展开喷锚永久支护结构及其设计方法研究,为现行《油气管道山岭隧道设计规定》的修订与完善提供技术支撑,具有科学理论价值及重大工程实际意义。论文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油气管道隧道喷锚衬砌支护结构及结构安全性研究”(项目批准号:XVQ-V-52(50)-2013)为依托,采用理论分析、工程类比、室内试验、数值分析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油气管道隧道喷锚永久支护结构及其设计方法,展开系统性研究,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基于工程类比、现场测试等手段,结合国内外现行的喷锚永久支护结构规范,确定油气管道隧道预设计阶段喷锚永久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并通过现场松动圈测试验证锚杆设计参数的合理性。(2)提出高性能喷射(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通过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及耐久性能试验的结果表明:6种配合比设计强度均达到C35技术标准要求,其中掺入纤维后的配比在韧性和耐久性能方面表现优异。(3)基于室内试验,揭示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早期力学的作用机理,探明不同龄期下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并针对早期力学性能给出建议配合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工程实践等手段,提出了考虑钢纤维分布系数的喷射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粘结强度、等效弹性模量、抗压强度)计算方法。(4)基于离散元方法,模拟喷射钢纤维混凝土生成过程,采用实际喷射混凝土配合比,建立三维离散元喷射钢纤维混凝土非线性力学模型,针对钢纤维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对力学模型进行宏观标定,探明基本力学数值试验(单轴抗压、四点弯曲)中喷射混凝土(素、钢纤维)裂缝、接触应力、韧性发展规律,从细观层面揭示喷射钢纤维混凝土的破坏特征及增韧机理。(5)基于不同跨度(3.3m~32m)、围岩级别(Ⅱ~Ⅴ)、埋深(5m~1000m)新奥法隧道大量现场实测(173个断面)统计结果分析,获得了喷锚衬砌支护结构的径向接触压力量值区间及其分布形式,为油气管道隧道结构设计与施工提供技术支撑。(6)考虑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早龄期力学性能演变与围岩耦合作用”,建立三维施工力学模型,揭示油气管道隧道早龄期喷锚支护结构受力时空分布规律及形变特征;基于叠加理论,考虑喷射混凝土的硬化特性,提出适用于喷锚永久支护结构的组合结构评价方法,建立组合结构下喷锚永久支护结构的安全性评价方法。(7)基于损伤理论,并结合室内实验结果分析,提出喷射钢纤维混凝土损伤因子的确定方法,建立了高性能喷射钢纤维混凝土弹塑性损伤力学模型,探明喷层支护结构的损伤演变规律及分布特征,确定出喷层永久支护结构损伤力学行为下极限破坏状态,提出了考虑损伤因子的喷层永久支护结构安全性评价方法。(8)基于高性能喷射钢纤维混凝的早龄期拉伸软化性能试验研究,得到了高性能喷射钢纤维混凝土早龄期下弯矩—曲率关系;给出了不同龄期时喷射钢纤维混凝土极限状态(Ⅰ、Ⅱ)下的开裂宽度;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等手段,获得不同龄期条件下,喷锚永久支护结构的内力、裂缝、塑性曲率分布特征;基于极限状态法,提出考虑高性能喷射混凝土耐久性的评价方法。(9)以“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为基础,综合分析衬砌结构的损伤特性以及施工全过程中组合结构的安全性,采用双控双指标(极限状态方法、安全系数法)校核标准对喷锚永久支护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最终建立考虑衬砌结构安全性以及耐久性相统一的设计方法。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7](2015)在《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历程和现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未来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从钻爆法、盾构工法、沉管工法、明挖法和抗减震设计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不同工法(钻爆法、盾构工法、TBM、沉管工法、明挖法)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剖析;最后从运营通风、运营照明、防灾救灾、病害、维护与加固等方面对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为隧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冯冀蒙[8](2013)在《基于可能性分析的隧道结构寿命最大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属于多山地区国家,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必将修建大量的长大隧道,标志着我国隧道建设又进入了新的时期。然而许多新建铁路隧道运营后不久便出现了较多的病害变异,表明隧道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当前的隧道设计仍以安全性设计为重点,对隧道全寿命的长期安全设计重视不够。之前在隧道结构耐久性和可靠性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大多是基于材料的狭义耐久性,并未结合隧道结构体系特点,更没考虑受力演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并不适用于隧道结构。隧道结构是由围岩和支护结构共同组成的,围岩和支护结构在隧道长期的运营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地下水环境、地层和大气等可能存在因素的影响,产生劣化或变异,造成隧道结构安全性的降低甚至破坏。环境对隧道结构的影响,以及隧道结构构件内部的相互作用是当前亟需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提高隧道长期安全性、延长隧道使用寿命、降低隧道结构全寿命期的总费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结合铁道部重大项目——隧道结构体系耐久性及其设计方法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及资料调研、现场调查、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复合式隧道结构在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条件下的长期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成果:1.揭示了隧道结构变异的分布规律:变异的概率并不随运营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变异的程度和范围随时间呈现线性增长;变异的概率在围岩级别中按线性形式分布,在环境级别中按对数分布,围岩越差,变异的概率越高,环境越差,变异的概率越高;变异的数量和长度在围岩级别和环境级别中都按负偏态形式分布;围岩岩性,主要是围岩遇水后软化的性质对变异分布有较大的影响,易于劣化的围岩其变异的概率高;施工质量好的,变异发生的概率低。总体上,Ⅳ级和Ⅴ级围岩,D2D4环境等级中的变异是最多的,是隧道寿命整体性能研究的重点围岩和环境区域。2.分析了隧道变异出现的原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主要包含围岩等级、环境等级、地形、埋深以及围岩的自身劣化难易情况;结构的措施(设计、施工和维护)不适应外部因素所造成变异的出现是主观因素,客观和主观因素一起导致隧道结构变异问题的出现。3.揭示了可能出现的影响隧道结构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并就各因素对隧道结构的影响规律和程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围岩劣化对结构的使用寿命影响最大,是最为重要的客观因素;施工质量是影响隧道结构最大的主观因素;支护构件劣化方面,初支单独的劣化和失效不大可能造成结构整体的失效,二衬的开裂在一定程度上不影响隧道结构整体的安全性,换言之:二衬开裂不是其承载能力的极限状态,但有一定的风险,表现为:开裂后变形会侵入限界,开裂后有掉块的危险。目前多数的复合式衬砌是以安全冗余换耐久,局部或个别构件耐久性失效,不致于结构整体失效,其长期安全是有保证的。4.揭示了隧道结构体系的荷载分配和转移原则:先时间后刚度,峰后强度可利用。隧道开挖之后,支护时间越早,支护结构的受力越大,相同施作时间的支护结构,刚度越大则受力越大;长期使用过程中,外加的荷载先由刚度和较大的构件承载,荷载足够大,如果二衬具有韧性,会产生较大的变形,围岩就将承担多余的荷载;如果二衬强度较低,不具韧性,则易先退出工作。5.揭示了初支构件劣化对二衬和隧道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规律,锚杆的失效相对于钢架和喷射混凝土的失效对二衬的安全性影响要小,但是对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要大。6.通过对不同二衬刚度和强度的模型试验研究发现,刚度越大的二衬,其极限承载能力越小,相同刚度的二衬,强度越大的极限承载能力越大,因此隧道结构整体的极限承载力与二衬的强度-刚度比有关,强度-刚度比越大,极限承载力越大,反之则越小。结合数值模拟的结果,建议在V级围岩中的二衬厚度减薄至30cm,适当提高混凝土强度,为防止脆性破坏,增加一定量的纤维或进行隧道内侧构造配筋。7.建立了以隧道结构承载力最大化模型为核心的隧道结构寿命最大化模型体系,得到了隧道结构稳定最大概率的表达公式:MAX[P(T)]=1-P(CPR).XR,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与隧道结构整体性能的关系,从设计、施工和维修三个方面提出了隧道结构寿命最大化的保障措施。

赵勇[9](2012)在《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大规模的隧道建设中,软弱围岩隧道的设计与施工难题一直困扰着广大隧道建设者。软弱围岩隧道通常表现为围岩变形大,甚至发生坍塌等安全事故;施工进度缓慢,严重制约工程的工期。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隧道围岩特别是软弱围岩的变形机制、发展演化规律等认识不足,采取的控制技术与方法缺乏针对性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论文对软弱围岩地质特征与工程影响评价、变形机制与时空效应、支护结构与围岩作用体系、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系统总结提出隧道工程软弱围岩的含义;分析了软弱围岩的地质特征、变形特征和强度特征;根据软弱围岩的力学特征,提出了铁路隧道软弱围岩的分级标准建议,将软弱围岩分为软岩I级、软岩II级和软岩III级共三个等级。(2)隧道断面尺寸对围岩的变形机制和变形控制基准有较大影响,为方便研究软弱围岩隧道的变形控制对策,本文提出了铁路隧道断面等级和跨度分级建议,将隧道断面分为小断面、中断面、大断面和特大断面4级,将隧道跨度分为小跨度、中跨度、大跨度和特大跨度4级。(3)分析提出了围岩变形的分布规律。围岩变形在空间上可分为三部分,即掌子面前方的超前变形、掌子面挤出变形和掌子面后方变形,这三部分变形是同时发生的。软弱围岩隧道变形量大、变形持续时间长、掌子面前、后方变形影响范围大、变形速度快是软弱围岩隧道变形的特点。(4)基于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力释放与应力控制动态作用关系的研究,建立了由围岩、超前支护、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组成的软弱围岩隧道结构体系,并阐述了各个构件在该结构体系中的力学作用。支护结构分为超前支护、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其中超前支护和初期支护与围岩体共同形成承载结构,二次衬砌仅作为安全储备,主要承担附加荷载和残余变形引起的荷载。(5)建立了考虑围岩应力释放的隧道结构体系理论模型,并采用数值方法验证了其正确性,指出为避免或尽量减小出现过量围岩塑性变形,一方面要及时支,护,减小支护结构施做前的围岩应力释放;另一方面要使支护结构具有一定的刚度,尤其是早期刚度,以提供足够的支护抗力来抵制过量围岩塑性变形的发生。(6)开挖方法和支护措施是围岩变形控制的两个方面,开挖使得围岩释放应力,支护则是控制应力释放的方法,支护结构和围岩的稳定是变形控制的目标。围岩变形控制原理就是根据围岩变形的时空分布规律,采取合理的开挖方法和支护措施,控制掌子面前方、掌子面、以及掌子面后方变形,使围岩变形控制在变形基准值以内,以保持围岩和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7)软弱围岩变形预测分为施工前的变形预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变形预测两个阶段。数值法和基于自身量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法是比较接近实际又便于实施的变形预测法。研究提出了我国铁路隧道净空位移、拱顶下沉、掌子面前方超前变形、掌子面挤出变形、掌子面后方变形速度的管理基准建议。(8)提出了软弱围岩变形控制的方法和支护结构设计原则。即采用超前支护,控制掌子面的超前变形和拱顶下沉;采用掌子面支护,控制掌子面挤出变形;加强初期支护,控制开挖掌子面后方变形;采用辅助支护措施,控制掌子面的稳定和初期支护的拱脚位移;采用二次衬砌,合理预留支护结构的安全储备,控制隧道建成后的残余变形。研究提出了软弱围岩隧道支护结构设计的原则、设计流程和支护结构设计参数。(9)以兰渝铁路桃树坪隧道和贵广铁路天平山隧道为例,阐述了软弱围岩隧道掌子面前方变形和掌子面后方变形的控制实践,按照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均取得了很好的控制围岩变形效果。

蔡桂玲[10](2012)在《高性能防水防蚀混凝土在隧道的应用》文中认为针对隧道衬砌混凝土高抗渗性及高耐侵蚀性的特殊要求,结合施工现场实际,应用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通过双掺技术,实现低水灰比、高耐久性,为在高海拔、高寒、强侵蚀环境下,地下工程混凝土的防水、防蚀作了有益的探索。

二、高性能防水防蚀混凝土在乌鞘岭特长隧道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性能防水防蚀混凝土在乌鞘岭特长隧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富硫酸盐环境下隧道衬砌病害原因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衬砌裂损研究现状
        1.2.2 硫酸盐侵蚀混凝土研究现状
        1.2.3 病害处治措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衬砌病害原因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隧道病害段地质概况
        2.1.2 隧道病害段设计概况
    2.2 隧道衬砌病害情况
    2.3 隧道病害段现场检测
        2.3.1 现场强度检测
        2.3.2 地下水水质检测
    2.4 衬砌病害原因分析
        2.4.1 衬砌裂损影响因素分析
        2.4.2 现场病害原因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地下水侵蚀混凝土试验及机理
    3.1 侵蚀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案设计
        3.1.1 试验原材料与配合比设计
        3.1.2 室内侵蚀试验方案设计
    3.2 混凝土试块制作与分组
        3.2.1 试块现场制作
        3.2.2 试块分组
    3.3 试验数据结果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地下水侵蚀混凝土表观特征
        3.4.2 地下水侵蚀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
    3.5 混凝土硫酸盐侵蚀机理
        3.5.1 水泥水化过程与产物
        3.5.2 硫酸盐侵蚀机理
        3.5.3 硫酸盐侵蚀类型
    3.6 小结
第四章 隧道病害模拟分析
    4.1 隧道病害段概况
    4.2 数值模拟参数
        4.2.1 模型建立
        4.2.2 岩体及支护参数
        4.2.3 数值模拟建模流程图
        4.2.4 地应力场平衡
    4.3 数值模拟结果
    4.4 数值模拟分析
        4.4.1 衬砌位移结果分析
        4.4.2 衬砌最大主应力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隧道病害处治措施研究
    5.1 隧道渗漏水及侵蚀处治措施研究
        5.1.1 隧道渗漏水处治措施
        5.1.2 硫酸盐侵蚀处治措施
    5.2 衬砌裂损处治措施研究
        5.2.1 围岩加固处治措施
        5.2.2 衬砌结构加固处治措施
    5.3 现场整治措施
        5.3.1 渗漏水处治
        5.3.2 防侵蚀混凝土性能研究
    5.4 整治结果分析
        5.4.1 防腐衬砌模拟参数
        5.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5 防侵蚀混凝土质量控制要求
    5.6 衬砌侵蚀防治措施
    5.7 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活动断层蠕滑错动下隧道高延性衬砌结构抗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活动断层特征及错动理论
        1.2.2 断层错动对隧道的影响
        1.2.3 跨断层隧道抗错断措施
        1.2.4 ECC材料力学性能及工程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ECC材料力学性能及塑性损伤模型研究
    2.1 ECC材料及试件制作
        2.1.1 ECC材料
        2.1.2 拌合工艺及试件制作
    2.2 ECC材料的力学性能
        2.2.1 单轴受压性能
        2.2.2 单轴拉伸性能
    2.3 ECC塑性损伤模型
        2.3.1 ECC本构关系
        2.3.2 ECC塑性损伤模型
        2.3.3 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逆断层错动下高延性衬砌力学响应分析
    3.1 依托工程概况
    3.2 计算模型
        3.2.1 材料本构及参数
        3.2.2 计算模型及逆断层错动的模拟
        3.2.3 计算方案
    3.3 错动距离的影响分析
        3.3.1 RC衬砌
        3.3.2 ECC衬砌
    3.4 断层破碎带宽度的影响分析
        3.4.1 RC衬砌
        3.4.2 ECC衬砌
        3.4.3 抗错性能对比分析
    3.5 断层倾角的影响分析
        3.5.1 RC衬砌
        3.5.2 ECC衬砌
        3.5.3 抗错性能对比分析
    3.6 围岩条件的影响分析
        3.6.1 RC衬砌
        3.6.2 ECC衬砌
        3.6.3 抗错性能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正断层错动下高延性衬砌力学响应分析
    4.1 计算模型
        4.1.1 计算模型及正断层错动的模拟
        4.1.2 计算方案
    4.2 错动距离
        4.2.1 对衬砌极限错距及损伤的影响
        4.2.2 两种断层形式的对比分析
    4.3 断层破碎带宽度
        4.3.1 对衬砌极限错距及损伤的影响
        4.3.2 两种断层形式的对比分析
    4.4 断层倾角
        4.4.1 对衬砌极限错距及损伤的影响
        4.4.2 两种断层形式的对比分析
    4.5 围岩条件
        4.5.1 对衬砌极限错距及损伤的影响
        4.5.2 两种断层形式的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隧道喷射混凝土的硫酸盐腐蚀特性及使用寿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浇筑混凝土与喷射混凝土的结构差异性研究现状
        1.2.2 硫酸盐侵蚀浇筑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3 硫酸盐侵蚀喷射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4 硫酸盐侵蚀浇筑混凝土使用寿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喷射混凝土硫酸盐腐蚀试验方案
    2.1 工程概况
        2.1.1 隧道腐蚀情况的统计
        2.1.2 隧道耐久性降低的原因
        2.1.3 隧道腐蚀病害形式与类型
    2.2 试验内容及目的
    2.3 侵蚀因素的确定
        2.3.1 侵蚀溶液与浓度
        2.3.2 侵蚀溶液PH
        2.3.3 腐蚀方式
        2.3.4 试件尺寸
    2.4 评价指标的确定
        2.4.1 宏观指标
        2.4.2 微观指标
    2.5 试件成型养护与分组
        2.5.1 试验原材料与配合比
        2.5.2 试件制作与分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喷射混凝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3.1 硫酸盐腐蚀混凝土的性能测试方法
        3.1.1 质量损失测试
        3.1.2 相对动弹性模量测试
        3.1.3 抗压强度测试
        3.1.4 混凝土损伤层厚度测试
    3.2 硫酸盐腐蚀喷射混凝土试件的表观形态
    3.3 硫酸盐腐蚀喷射混凝土质量变化规律
    3.4 硫酸盐腐蚀喷射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试验研究
        3.4.1 硫酸盐侵蚀喷射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的结果与分析
        3.4.2 硫酸盐侵蚀喷射混凝土损伤演化模型
    3.5 硫酸盐腐蚀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3.5.1 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随侵蚀龄期的结果与分析
        3.5.2 硫酸盐侵蚀喷射混凝土力学性能退化模型
    3.6 硫酸盐腐蚀混凝土损伤层厚度试验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射混凝土侵蚀机理分析
    4.1 微观实验
        4.1.1 SEM基本工作原理
        4.1.2 SEM试验样品制备
    4.2 腐蚀产物的形状结构特征
        4.2.1 主要化学侵蚀反应
        4.2.2 常见腐蚀产物的形状结构特征
    4.3 硫酸盐侵蚀喷射混凝土的微结构演变
        4.3.1 腐蚀产物的形成过程
        4.3.2 内部裂纹发展的过程
        4.3.3 界面区域破坏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喷射混凝土使用寿命预测
    5.1 腐蚀条件下喷射混凝土的损伤演化方程
        5.1.1 损伤变量的定义
        5.1.2 混凝土的损伤演化方程
    5.2 喷射混凝土的损伤参数及其规律
    5.3 采用损伤演化方程对实际隧道喷射混凝土寿命预测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西北寒旱地区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措施及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措施及评价理论研究
    2.1 铁路隧道绿色施工的概念
        2.1.1 绿色施工概述
        2.1.2 铁路隧道绿色施工内涵
    2.2 铁路隧道绿色施工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低碳经济理论
        2.2.3 环境承载力理论
    2.3 绿色施工措施技术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2.3.1 常用措施效益测算方法概述
        2.3.2 “有无”对比法
        2.3.3 价值工程理论
    2.4 措施效果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
        2.4.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2.4.2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3 西北寒旱地区铁路隧道绿色施工主要影响因素及绿色施工措施
    3.1 西北寒旱地区区域特点及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工艺
        3.1.1 西北寒旱地区区域特点
        3.1.2 西北寒旱地区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工艺
    3.2 铁路隧道绿色施工影响因素识别
        3.2.1 洞口工程
        3.2.2 开挖工程
        3.2.3 装碴运输工程
        3.2.4 支护工程
        3.2.5 衬砌工程
        3.2.6 汇总分析铁路隧道绿色施工主要影响因素
    3.3 西北寒旱地区铁路隧道工程绿色施工措施
        3.3.1 弃碴处理及土地资源利用类措施
        3.3.2 废水处理及水资源利用类措施
        3.3.3 材料节约及综合利用类措施
        3.3.4 节能及大气排放类措施
4 西北寒旱地区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措施技术经济分析
    4.1 绿色施工措施的效益分析
        4.1.1 措施效益构成及测定方法
        4.1.2 弃碴处理及土地资源利用类措施效益分析
        4.1.3 废水处理及水资源利用类措施效益分析
        4.1.4 材料节约及综合利用类措施效益分析
        4.1.5 节能及大气排放类措施效益分析
    4.2 绿色施工措施的成本分析
        4.2.1 措施成本构成及估算方法
        4.2.2 弃碴处理及土地资源利用类措施成本估算
        4.2.3 废水处理及水资源利用类措施成本估算
        4.2.4 材料节约及综合利用类措施成本估算
        4.2.5 节能及大气排放类措施成本估算
    4.3 基于价值工程的绿色施工措施成本效益分析
        4.3.1 价值工程理论及措施综合价值计算模型
        4.3.2 措施价值计算结果分析
5 基于SPA的铁路隧道工程绿色施工措施效果评价模型
    5.1 绿色施工措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及选取原则
        5.1.1 措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5.1.2 措施效果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5.2 效果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及评价等级
        5.2.1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评价标准
        5.2.2 措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5.2.3 评价指标的量化及评价等级的确定
    5.3 集对分析评价模型的构建
        5.3.1 指标权重确定
        5.3.2 集对分析评价模型
6 实例分析
    6.1 工程项目概况
        6.1.1 工程项目背景
        6.1.2 施工条件及项目地域特点
        6.1.3 项目采取的绿色施工措施
    6.2 基于集对分析的绿色施工措施效果评价模型
    6.3 措施效果评价结果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及降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防滑、降噪技术研究
        1.2.2 刻槽混凝土路面抗滑性、噪声特性研究
        1.2.3 露石混凝土路面及其抗滑性研究
        1.2.4 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及其抗滑性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已建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功能分析
    2.1 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能性能与噪声水平调查
        2.1.1 调查方案
        2.1.2 测试方法
    2.2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能力现状分析
        2.2.1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调查
        2.2.2 隧道内、外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变化
        2.2.3 表面构造对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
    2.3 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噪声特征分析
        2.3.1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噪声水平调查
        2.3.2 隧道内、外混凝土路面的噪声水平
        2.3.3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轮胎/路面噪声的衰减
        2.3.4 交通量对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噪声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刻槽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计算分析及试验研究
    3.1 研究方案
    3.2 隧道刻槽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研究
        3.2.1 轮胎/路面接触力学与摩擦理论
        3.2.2 建立抗滑力模型
        3.2.3 抗滑性能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
        3.2.4 隧道刻槽试验路段抗滑性能研究
    3.3 隧道刻槽混凝土路面降噪性能研究
        3.3.1 隧道刻槽混凝土路面噪声机理与特点
        3.3.2 瞬态压力声学理论
        3.3.3 建立瞬态压力声学模型
        3.3.4 瞬态压力声学分析
        3.3.5 隧道刻槽混凝土路面试验路段降噪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露石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研究
    4.1 隧道露石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2 露石混凝土抗滑与降噪性能试验研究
        4.2.1 原材料的选择
        4.2.2 配合比的确定
        4.2.3 抗滑性能试验研究
        4.2.4 降噪性能试验研究
        4.2.5 露石深度和构造深度选择
    4.3 隧道露石混凝土路面抗滑与降噪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研究
    5.1 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组成设计
        5.1.1 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
        5.1.2 原材料选择
        5.1.3 配合比设计方法
    5.2 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性能研究
        5.2.1 力学性能研究
        5.2.2 弯曲韧性研究
        5.2.3 抗滑性能研究
        5.2.4 降噪性能研究
    5.3 隧道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抗滑、降噪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研究
    6.1 隧道刻槽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6.1.1 刻槽施工流程
        6.1.2 刻槽施工方式
        6.1.3 影响刻槽质量关键因素分析
        6.1.4 刻槽试验路段施工变异性分析
    6.2 隧道露石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6.2.1“湿接湿”双层铺筑技术
        6.2.2 混凝土表面“露石”技术
        6.2.3 露石工艺中的常见问题处置
    6.3 隧道聚合物改性纤维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6.3.1 拌合与运输要求
        6.3.2 界面粘结层施工
        6.3.3 混凝土摊铺施工
        6.3.4 摊铺后养生
        6.3.5 试验路段质量检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抗滑、降噪性能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类型优选
    7.1 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评价指标
    7.2 基于TOPSIS方法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技术评价
        7.2.1 TOPSIS理论
        7.2.2 TOPSIS理论模型的建立
    7.3 基于TOPSIS理论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降噪性能综合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探讨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油气管道隧道喷锚永久支护结构及其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的工程意义
        1.1.2 选题的学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0 喷射纤维混凝土增韧机理研究
        1.2.1 油气管道隧道喷锚永久衬砌结构材料性能
        1.2.2 喷锚永久衬砌作用机理
        1.2.3 油气管道隧道喷锚永久护结构设计方法
        1.2.4 油气管道隧道喷锚永久护结构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油气管线隧道喷锚永久支护结构适用性研究
    2.1 问题的提出
    2.2 以工程类比为主喷射永久支护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2.2.1 喷锚永久支护衬砌设计原则概述
        2.2.2 喷锚永久支护参数选取
        2.2.3 数值解析
    2.3 喷锚支护结构锚杆设计参数的确定
        2.3.1 锚杆支护作用机理
        2.3.2 经验法设计
        2.3.3 松动圈理论设计
        2.3.4 数值解析设计方法
        2.3.5 喷锚永久支护结构锚杆支护参数确定
    2.4 喷锚永久支护与传统复合式衬砌经济性对比分析
        2.4.1 喷锚永久衬砌与常规衬砌的经济性对比
        2.4.2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2.4.3 工期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喷锚永久支护结构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
    3.1 问题的提出
    3.2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1 混凝土各原材料性能试验
        3.2.2 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3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配合比经济性分析
        3.2.4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试件制作
    3.3 隧道结构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3.1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抗压力学性能试验
        3.3.2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与围岩粘结性能试验
        3.3.3 劈裂抗拉试验
        3.3.4 抗折试验
        3.3.5 韧性性能试验研究
    3.4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试验
        3.4.1 密实性试验
        3.4.2 硫酸盐腐蚀试验
        3.4.3 喷射钢纤维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离散元法的喷射混凝土数值力学实验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参数标定
        4.2.1 标定结果
    4.3 数值试验级配确定
    4.4 喷射混凝土单轴数值试验
        4.4.1 建立数值模型
        4.4.2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4.4.3 喷射混凝土试件的破坏过程对比分析
    4.5 喷射混凝土弯曲韧性数值试验研究
        4.5.1 数值模型建立
        4.5.2 试件测点布置
        4.5.3 试件损伤与破坏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早龄期喷射混凝土力学性能演变与围岩耦合作用
    5.1 问题的提出
    5.2 围岩与喷锚永久支护作用压力分析
    5.3 喷锚永久支护荷载作用机理
    5.4 现场实测围岩压力统计分析
        5.4.1 统计断面特征分析
        5.4.2 现场实测数据统计特征分析
        5.4.3 现场实测断面内分布特征分析
    5.5 高性能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研究
        5.5.1 钢纤维对喷射混凝土早期强度的作用机理
        5.5.2 钢纤维混凝土早龄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
    5.6 高性能混凝土早期粘结性能力学性能研究
        5.6.1 钢纤维掺量对喷射钢纤维混凝土/围岩早期力学性能的影响
        5.6.2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与围岩粘结强度的作用机理
        5.6.3 钢纤维混凝土各龄期粘结强度预测模型
    5.7 考虑喷射混凝土硬化特性材料性能计算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喷锚永久支护结构承载能力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基于结构构件理论下喷锚永久支护结构承载能力研究
        6.2.1 喷射混凝土安全性评价
        6.2.2 型钢喷射混凝土承载能力安全性评价
        6.2.3 数值计算模型
        6.2.4 统一强度理论
        6.2.5 时间空间效应
        6.2.6 不同工况结果
    6.3 基于损伤弹塑性模型喷锚永久支护结构极限承载力能力研究
        6.3.2 喷锚永久支护结构计算参数
        6.3.3 衬砌结构损伤演化过程
        6.3.4 基于损伤力学喷锚永久支护结构安全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极限状态法喷锚永久支护结构耐久性评价方法研究
    7.1 问题的提出
    7.2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早龄期拉伸软化性能试验研究
        7.2.1 四点弯曲切口梁试验
        7.2.2 不同梁高开裂高度
        7.2.3 极限状态
        7.2.4 拉伸软化曲线
        7.2.5 早龄期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弯曲曲率计算
    7.3 有限元计算
        7.3.1 概述
        7.3.2 计算工况
        7.3.3 计算参数
        7.3.4 计算结果
    7.4 喷锚永久支护结构设计方法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与的科研项目和获得的成果与奖励

(7)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
1 隧道工程建设成就与展望(山东大学李术才老师提供初稿)
    1.1建设历程
    1.2 建设现状
    1.3 技术发展与创新
        1.3.1 勘测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1.3.2 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1.3.3 隧道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进步
        1.3.4 隧道工程结构新材料与运营管理的进步
    1.4 展望
        (1)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2)隧道精细化勘测与地质预报
        (3)岩溶隧道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4)水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5)复杂及深部地层大型掘进机施工关键技术
        (6)岩爆与大变形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2 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
    2.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提供初稿)
        2.1.1 设计理论
        2.1.1.1 古典压力理论
        2.1.1.2 弹塑性力学理论
        2.1.1.3 新奥法理论
        2.1.1.4能量支护理论
        2.1.1.5 其他理论
        2.1.2 设计模型
        2.1.2.1 荷载-结构模型
        2.1.2.2 地层-结构模型
        (1)解析法
        (2)数值法
        2.1.3 设计方法
        2.1.3.1 工程类比法
        2.1.3.2 信息反馈法
        2.1.3.3综合设计法
        2.1.4 设计参数
        2.1.5 小结
    2.2 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2.2.1 盾构隧道管片选定及设计
        2.2.1.1 管片类型、接头方式的选择
        2.2.1.2 管片结构设计
        2.2.1.3 管片防水设计
        2.2.2盾构的构造、设计与选型
        2.2.2.1盾构主体设计
        2.2.2.2 盾构刀盘刀具的设计
        2.2.2.3 盾构其他部分的构造与设计
        2.2.2.4 盾构选型
        2.2.3 开挖面稳定
        2.2.4 盾构掘进控制设计
        2.2.4.1 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2.2.4.2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2.2.5 小结
    2.3 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2.3.1 沉管管段设计
        2.3.2 防水与接头设计
        2.3.3抗震设计
        2.3.4 防灾研究
    2.4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2.4.1 明挖隧道基坑设计的主要内容
        2.4.2 设计理论———土压力理论
        2.4.3 设计模型
        2.4.4 设计方法
        2.4.4.1 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2.4.4.2 内支撑体系设计方法
        2.4.4.3 基坑稳定性设计方法
        2.4.4.4 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2.4.5 其他
    2.5 抗减震设计(西南交通大学何川、耿萍、张景、晏启祥老师提供初稿)
        2.5.1 隧道震害
        (1)隧道震害的类型
        (2)隧道震害原因
        (3)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2.5.2 抗震计算方法
        2.5.2.1 静力法
        2.5.2.2 反应位移法
        2.5.2.3 时程分析法
        2.5.3 抗减震构造措施
        2.5.3.1 抗震构造措施
        2.5.3.2 减震构造措施
        2.5.4 小结
3 隧道施工技术
    3.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杨其新老师提供初稿)
        3.1.1 钻爆法施工的发展与现状
        3.1.2隧道钻爆开挖技术
        3.1.3 隧道支护技术
        3.1.4 监控量测
        3.1.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3.1.6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技术
        3.1.7 小结
    3.2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3.2.1 盾构始发、到达技术
        (1)盾构始发技术
        (2)盾构到达技术
        (3)端头加固
        3.2.2盾构掘进技术
        (1)开挖面稳定控制
        (2)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3)刀具磨损检测
        3.2.3 管片拼装技术
        3.2.5 壁后注浆技术
        3.2.5带压进仓技术
        3.2.6 地中对接技术
        3.2.7 特殊地层条件施工技术
        3.2.8 盾构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刀具磨损问题
        (2)管片上浮问题
        (3)高水压、长距离、大直径盾构隧道问题
        3.2.9 盾构施工新技术展望
    3.3 TBM隧道修建技术(北京交通大学谭忠盛老师提供初稿)
        3.3.1 概述
        3.3.2 TBM的工程应用
        3.3.3 TBM制造技术
        3.3.3.1 TBM刀盘刀具研制
        3.3.3.2 大坡度煤矿斜井TBM研制
        3.3.3.3 大直径多功能TBM研制
        3.3.3.4 小型TBM研制技术
        3.3.3.5 TBM再制造技术
        3.3.4 TBM隧道地质勘察技术
        3.3.5 TBM施工选型技术
        3.3.6 TBM洞内组装及拆卸技术
        3.3.7 TBM掘进技术
        3.3.7.1 敞开式TBM掘进
        (1)刀盘刀具设置技术
        (2)不良地质段TBM施工技术
        3.3.7.2 护盾式TBM掘进技术[373-379]
        (1)护盾TBM卡机脱困技术
        (2)护盾TBM预防卡机技术
        3.3.8 TBM长距离出渣运输技术
        3.3.9 TBM施工测量技术
        3.3.10 TBM支护技术[385-387]
        (1)衬砌与TBM掘进同步技术
        (2)复合衬砌施工技术
        (3)管片拼装技术
        3.3.11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88-390]
        3.3.12 TBM新技术展望[337,388-391]
    3.4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3.4.1 地基处理
        3.4.2 管节制作
        3.4.3 管节沉放对接
    3.5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3.5.1 施工原则
        3.5.2 围护结构施工技术
        3.5.2.1 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3.5.2.2 锚索支护施工技术
        3.5.2.3 灌注桩施工技术
        3.5.2.4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3.5.2.5 钢板桩施工技术
        3.5.2.6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3.5.2.7 双排桩施工技术
        3.5.2.8 微型钢管桩施工技术
        3.5.2.9 SMW施工技术
        3.5.2.10 旋喷桩施工技术
        3.5.3 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3.5.3.1 内支撑施工技术
        3.5.3.2 锚索(杆)施工技术
4 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
    4.1 运营环境
        4.1.1 运营通风(长安大学王亚琼、王永东老师,兰州交通大学孙三祥老师提供初稿)
        4.1.1.1 隧道通风污染物浓度标准研究
        4.1.1.2 横向通风研究
        4.1.1.3 纵向通风研究
        4.1.1.4 互补式纵向通风研究
        4.1.1.5 特殊隧道工程通风研究
        (1)高海拔公路隧道
        (2)沙漠隧道
        (3)曲线隧道
        (4)城市隧道
        4.1.1.6 通风控制模式研究
        4.1.1.7隧道通风数值模拟
        4.1.1.8 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4.1.1.9 隧道通风现场测试分析
        4.1.1.10 通风理论及软件设计研究
        4.1.2 隧道运营照明(西南交通大学郭春老师、长安大学王亚琼老师提供初稿)
        4.1.2.1 隧道照明光源研究
        4.1.2.2 隧道照明适用性研究
        4.1.2.3 隧道照明节能与安全研究
        4.1.2.4 隧道照明控制模式研究
        4.1.2.5 照明仿真计算及测试
        4.1.3 隧道运营环境研究展望
    4.2 防灾救灾(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长安大学王永东老师,中南大学易亮老师提供初稿)
        4.2.1 隧道火灾
        4.2.1.1 隧道火灾发展规律研究
        4.2.1.2 隧道火灾救援与人员逃生
        4.2.1.3 隧道衬砌结构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4.2.1.4 隧道路面材料阻燃技术
        4.2.2 隧道防爆
        4.2.2.1 隧道内爆炸
        4.2.2.2 隧道外爆炸
        4.2.3 隧道防水
        4.2.3.1隧道水灾害机理研究
        4.2.3.2 隧道水灾防治研究
        (1)水灾害预报探测技术
        (2)突水灾害的治理技术
        4.2.4 隧道防冻
        4.2.4.1 冻胀机理分析和冻胀力研究
        4.2.4.2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
        4.2.4.3 隧道冻害防治研究
    4.3 病害(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3.1 隧道病害的种类
        4.3.2 隧道病害的分级
    4.4 维护与加固(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4.1 衬砌加固
        4.4.2 套拱加固
        4.4.3 注浆加固
        4.4.4 换拱加固
        4.4.5 裂缝治理
        4.4.6 渗漏水治理
5 结语

(8)基于可能性分析的隧道结构寿命最大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隧道变异的研究
        1.2.2 关于隧道结构耐久性的研究
        1.2.3 关于隧道可靠性设计的研究
        1.2.4 关于隧道剩余寿命预测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隧道结构使用寿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识别
    2.1 隧道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2.1.1 隧道结构体系特点
        2.1.2 隧道结构寿命的特点
    2.2 隧道结构稳定概率分析
        2.2.1 隧道结构的极限状态组合
        2.2.2 隧道结构的整体稳定概率
        2.2.3 隧道结构组合的描述
    2.3 基于调查的隧道结构寿命影响因素识别
        2.3.1 成都铁路局隧道概况及变异概况
        2.3.2 隧道变异分布规律
        2.3.3 既有隧道变异现场调查
        2.3.4 隧道结构变异的原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道结构寿命影响因素数值模拟分析
    3.1 数值模拟方法的基本理论
        3.1.1 有限差分法基本理论
        3.1.2 接触面基本理论
        3.1.3 离散单元法基本理论
    3.2 数值模拟的思路、内容及计算参数选取
        3.2.1 数值模拟的思路
        3.2.2 数值模拟的内容
        3.2.3 数值模拟的计算参数
    3.3 隧道结构寿命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3.1 隧道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
        3.3.2 隧道结构支护时间的影响
        3.3.3 初支劣化对隧道结构的影响
        3.3.4 围岩劣化对隧道结构的影响
        3.3.5 二衬劣化对隧道结构的影响
        3.3.6 施工不良对隧道结构的影响
        3.3.7 二衬厚度对隧道结构的影响
        3.3.8 节理倾角对隧道结构的影响
        3.3.9 边坡对隧道结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结构寿命影响因素模型试验研究
    4.1 模型试验目的及方案
        4.1.1 试验目的
        4.1.2 相似原理
        4.1.3 试验方案
    4.2 隧道结构寿命影响因素试验情况及结果分析
        4.2.1 硬质围岩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性研究
        4.2.2 软弱围岩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性研究
        4.2.3 易劣化围岩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性研究
        4.2.4 不同衬砌刚度的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性研究
        4.2.5 不同衬砌刚度组合的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性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隧道结构寿命最大化模型研究
    5.1 隧道结构寿命最大化模型的内容
    5.2 基于可能性分析的隧道结构承载力最大化模型
        5.2.1 隧道结构的构件失效概率
        5.2.2 隧道结构的组合失效概率
        5.2.3 隧道结构承载力最大化分析
    5.3 基于隧道结构特性的二衬长期性能模型
        5.3.1 二衬结构位移—荷载规律
        5.3.2 二衬结构长期性能模型
    5.4 隧道结构寿命最大化对策研究
        5.4.1 隧道结构寿命最大化对策的内容
        5.4.2 隧道结构寿命阶段划分
        5.4.3 隧道结构围岩和环境分类和分级
        5.4.4 隧道结构寿命最大化的设计对策
        5.4.5 隧道结构寿命最大化的施工对策
        5.4.6 隧道结构寿命最大化的维修养护对策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9)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弱围岩的含义及力学特性
        1.2.2 隧道围岩变形机理
        1.2.3 软弱围岩隧道支护作用理论
        1.2.4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控制技术
        1.2.5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及控制措施的工程实例
    1.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的总体目标
    1.6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软弱围岩地质特征与工程影响评价
    2.1 软弱围岩的含义
    2.2 软弱围岩的地质特征和力学特征
        2.2.1 地质特征
        2.2.2 变形特征
        2.2.3 强度特征
    2.3 软弱围岩分类与分级
        2.3.1 软岩地质分级
        2.3.2 软岩工程分类
        2.3.3 软弱围岩的工程影响评价
        2.3.4 铁路隧道软弱围岩分级
    2.4 本章小结
3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机制与变形规律研究
    3.1 隧道围岩变形机制
        3.1.1 隧道围岩材料变形及其本构关系
        3.1.2 隧道围岩结构变形及其本构关系
    3.2 隧道围岩的变形规律
        3.2.1 隧道围岩变形的监控量测
        3.2.2 隧道围岩变形的数值模拟
        3.2.3 隧道围岩变形的分布规律
    3.3 隧道断面尺寸对围岩变形的影响及断面等级划分
        3.3.1 隧道断面尺寸对围岩变形的影响
        3.3.2 隧道断面等级和跨度等级划分
    3.4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规律及其数值模拟分析
        3.4.1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规律
        3.4.2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规律的数值模拟
    3.5 本章小结
4 软弱围岩隧道支护结构与围岩作用体系研究
    4.1 软弱围岩隧道支护与围岩作用关系
        4.1.1 隧道结构体系
        4.1.2 软弱围岩隧道支护与围岩作用原理
        4.1.3 软弱围岩隧道支护结构设计理念
    4.2 软弱围岩隧道支护结构的力学评价
        4.2.1 超前支护的力学特性
        4.2.2 初期支护的力学特性
        4.2.3 次衬砌的力学特性
        4.2.4 软弱围岩隧道支护结构的基本要求
    4.3 隧道支护结构与围岩作用模型
        4.3.1 计算基本假定
        4.3.2 围岩应力释放与计算阶段
        4.3.3 模型弹塑性基本方程
        4.3.4 模型求解
        4.3.5 围岩塑性区半径的确定
        4.3.6 界面接触应力确定
        4.3.7 铁路隧道软弱围岩弹塑性计算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5.1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控制原则
    5.2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控制原理
        5.2.1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控制理念
        5.2.2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预测
        5.2.3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控制基准
        5.2.4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控制对策
    5.3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控制方法
        5.3.1 控制掌子面前方变形的方法
        5.3.2 控制掌子面挤出变形的方法
        5.3.3 控制掌子面后方变形的方法
        5.3.4 其它辅助工法
        5.3.5 不同施工方法控制效果的模型试验研究
    5.4 软弱围岩隧道支护结构设计
        5.4.1 设计原则
        5.4.2 设计流程
        5.4.3 设计参数
    5.5 本章小结
6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控制的工程实践
    6.1 掌子面前方围岩变形控制实践
        6.1.1 工程背景
        6.1.2 围岩变形破坏特点
        6.1.3 围岩变形预测
        6.1.4 变形控制对策
        6.1.5 控制效果分析
    6.2 掌子面后方围岩变形控制实践
        6.2.1 工程背景
        6.2.2 围岩变形破坏特点
        6.2.3 围岩变形预测
        6.2.4 变形控制对策
        6.2.5 控制效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高性能防水防蚀混凝土在隧道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2 方案分析
3 原材料选用
    3.1 水泥
    3.2 外加剂
    3.3 细骨料
    3.4 粗骨料
    3.5 粉煤灰
    3.6 拌合水
4 配合比设计
    4.1 试配强度
    4.2 水胶比
    4.3 单位用水量
    4.4 单位胶凝材料用量
    4.5 砂率S P, 根据混凝土不同等级及灌筑的
    4.6 胶浆量
    4.7 骨料用量
    4.8 配合比
5 试验分析
    5.1 耐环境水侵蚀试验
    5.2 钢筋锈蚀试验
    5.3 混凝土抗压、抗渗性能试验
6 现场施工情况
7 结语

四、高性能防水防蚀混凝土在乌鞘岭特长隧道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富硫酸盐环境下隧道衬砌病害原因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D]. 郝兵兵. 长安大学, 2021
  • [2]活动断层蠕滑错动下隧道高延性衬砌结构抗错性能研究[D]. 文锦诚.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3]隧道喷射混凝土的硫酸盐腐蚀特性及使用寿命评价研究[D]. 李志龙. 长安大学, 2019(01)
  • [4]西北寒旱地区铁路隧道绿色施工措施及效果评价研究[D]. 许锟.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5]公路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及降噪技术研究[D]. 张秋美. 长安大学, 2017(06)
  • [6]油气管道隧道喷锚永久支护结构及其设计方法研究[D]. 阚呈.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7]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5)
  • [8]基于可能性分析的隧道结构寿命最大化模型研究[D]. 冯冀蒙. 西南交通大学, 2013(04)
  • [9]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D]. 赵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10]高性能防水防蚀混凝土在隧道的应用[J]. 蔡桂玲. 科技创新导报, 2012(03)

标签:;  ;  ;  ;  ;  

高性能防水防腐混凝土在乌少岭特长隧道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