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搞好电大图书期刊服务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超[1](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马宁宁[2](2019)在《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我国欠发达地区在教育方面一直处于劣势。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亟待提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国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保持高度重视,多次下发文件以保证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更新。“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师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获得了可以与发达地区城市教师同等发展的平台。很多已经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来开展教师教育活动。但限于传统的定式思维,农村教师在通过“互联网+”各类平台途径进行专业发展时遇到了多种问题与困境,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针对现状发现问题,才能为如何借助互联网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可行建议。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互联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概念,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和互联网思维等相关理论基础。然后编制了“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问卷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236份,调查了山东省德州市、滨州市、临沂市、菏泽市等非连片欠发达地区,和贵州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等部分连片欠发达地区的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学校负责人,并走访了山东省内部分县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11人,以了解“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并根据现状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总体和差异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主要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本文采用“问卷星”、Excel和SPSS等数据统计与分析软件,对回收的230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结果的总体情况和差异情况。态度方面、条件方面和措施方面的差异情况主要从地区、学段、学校、三方面进行了差异分析,另外态度方面和措施方面还从农村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专业、学历和任教科目六个方面进行了差异分析,得到差异分析结果。通过调查,本文发现“互联网+”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从农村教师、学校负责人到相关教育部门对“互联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互联网+”形式与传统形式的关系存在错误理解;学校硬件设施不齐全,多媒体教室和教师用电脑配备力度有待加强;农村教师对“互联网+”平台的使用效率较低;学校相关措施缺乏专家指导,相关制度不完善。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村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完成相关培训课程、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低,电脑操作不熟练、相关平台建设不完善等。最后,论文提出了促进“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并构建了欠发达地区“互联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徐莉[3](2017)在《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2030提出“全面整合的可持续变革方式”的新主张,并强调没有这种变革方式的出现,全球的改革事业都将因此受阻。变革路径的逻辑重构,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在这个深层意义框架内,理论指导对成功实践变得空前重要。那么,这个新变革方式的核心是什么?其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又是什么?本研究认为,此两个问题都非现存理论所能解决,需要跳出现有框架来探索和审视。然而,这种新理论意识却并没有真正地被感知到,教育改革的现状仍在边角思想的传统框架内徘徊。研究发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需要整体重新设计,而非在既有框架下能改造而成的,硬把两个体系进行拼接的结果,不是把事情搞得更糟,就是毫无意义。而这种路径却仍在被不断地重复着,由此使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步履维艰。基于研究问题,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着眼于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尝试了以新方法和新视角,系统探讨了变革的内在机理及规律,并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变革理论框架。全文沿着理论—实证—理论的线索展开:首先,构建了以突破性变革为起点的问题前提及新概念框架。针对终身教育与变革理论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乱问题,尝试将概念对象从单个变为图式块进行研究,为本文新理论体系提供了概念框架,并有效解决了相关概念混乱的现实难题;其次,着力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变革系统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案例研究及理论构建提供了逻辑框架和分析工具;进而,为确保研究的可靠性,采用罗伯特·K·殷创立的案例实证研究法,对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进行了系统严谨的研究。研究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七种来源数据,包括遍及全国的50余人(共计300多小时)的关键人物访谈和4个学习型城市1600份调查问卷及其他类重要资料。获得了理论构建的重要数据资料。并取得可作为研究工具共享使用的附带性成果:一份案例实证研究设计,一个终身教育改革试点研究数据库;最后,在理论研究与案例抽象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并据此设计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新路径方案(见图7-8),以及中国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和改革生态诊断案例。本研究的结论,关于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理论框架:由“外边界框架”“思想体系”“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三部分构成。外边界框架(见图7-2),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原理得出。框架界定了完整的理论视界,主要部分包括:变革目标体系、变革实施体系和人的要素三个方面,以及整体变革生态的形成和可持续性能的生成。该框架将有助于确保变革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的完整无残损性;思想体系(见表7-1),来源于对案例实证研究结论的抽象。体系构成于五个关键要件,即分别从时代、社会、事物自身、以及事物的质变标志、质变的深、广度五个视角上抽取观察事物发展阶段的关键信号。这些信号可帮助人们准确判断变革对象的发展阶段,以便决定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此5个关键信号构成系统,被视为使变革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系统,可为科学构建变革中的关键和首要的目标问题,减少变革失误提供科学支持。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见图2-4,图2-5),是由“适时、适度、连续”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可持续变革系统内模型,其作用是,从根本上说明可持续变革机制的来源,揭示出实现变革有效而可持续的内在机理。此模型源自于对复杂适应系统变革机制的探索,是可持续变革理论最深层的本质内核。其核心思想是,变革策略和变革干预强度的选择,要与变革对象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特点相适应。是“整合的”“包容的”“可永续的”变革系统理想状态模型。第二,形成了 3个配套的理论操作工具:(1)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表7-4)。本量表可在三个方面为选择变革路径提供支持:一是根据“方向、张力、节奏、内涵、广度”几个关键要素间关系的规律,识别事物发展阶段;二是根据事物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三是根据变革策略确定改革内容,并由此确定变革在制度体系、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几个方面实现变革的任务目标;(2)变革策略整合模型(图7-4)。整合已有变革理论中孤立使用的不同变革模型而形成的变革类型选择参照表;(3)可持续变革三层任务操作框架(图7-5)。可持续变革实施过程路线图,是一份有助于改善变革质量的操作性工具。该工具可为克服变革实施的随意性提供设计规范和原则。本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变革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生态、适应及可持续性,即有节律有张力并且节律张力合理的连续可持续性的变革过程。研究的主要突破:一是使变革系统自身成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适应性系统;二是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开辟了新道路;三是在现有维持型变革基础上,使变革类型得到了扩展和完整。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两个相对的方向运行而不断循环往复的,传统变革理论关注的是保持事物已确定状态下的稳定问题,本研究关注了另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即发展与突破的问题,亦即如何推动某种新质事物产生的问题。
武月清[4](2013)在《中国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研究(1978-2001)》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促进教育改革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为了对全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指导,我国曾经在不同时期建立了不同的电化教育管理机构。本研究旨在探索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的历史沿革,所开展的工作、活动,以及其在电化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探讨其对当今的教育技术发展的启示。笔者在获得第一手档案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对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访谈了当时在职的部分人员。通过对丰富史料的梳理,厘清了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从1979年成立到2001年撤消这二十多年时间的历史沿革;全面考察了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在1979年至2001年之间所开展的工作、活动,阐明了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对我国电化教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并分析了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开展的活动,在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以及促使电化教育发展的情况。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的作用与价值在于:编制电化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全国电化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指导电化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并对电化教育的实践、课题研究进行理论指导。2.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在这一时期的经验与教训主要有:建立一个职责明确、领导有方的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对于推动全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应该着眼全局,从长远、有效的视角出发,制定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方针、政策,引导全国电化教育的健康发展。3.通过论文研究得到的启示是:我国的电化教育领域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必须要有一个机构来进行协调和组织,使该系统能够协同、有序、高效运转;管理机构的重点工作是做好顶层设计、政策引导,而不是传统的行政干预;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正确处理环境、资源、应用三者的关系,以“环境建设为基础、资源建设为重点、应用效果为核心”,统筹安排硬件、软件、潜件建设;当前教育技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技术素养,提高他们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我国电化教育从重新起步逐渐走向成熟的变迁过程。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制定的规划、政策、法规,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为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规范、指导、引领的关键作用。随着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的撤消,各个电教机构独立开展工作,使得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遇到了许多问题,延缓了教育深化改革的进程。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积极地思考和应对。
陈靖,王卫平,支涛[5](2012)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重新认识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制定科学的信息资源建设策略,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历来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较薄弱的队伍,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我们审视了我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现状,并对我校师生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了信息资源供给与满足情况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校图书馆今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对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应特别引起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娄眉卿[6](2011)在《基层电大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互动发展机制研究 ——以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为例》文中指出作为上海外来农民工集聚的远郊区——松江,其外来农民工平均文化程度较低,劳动技能缺乏严重,参加继续教育势在必行。而作为地方政府主办的基层电大——松江电大,一方面面临本地生源紧缺的现状,一方面又有着为外来农民工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的独特优势。探索基层电大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互动发展机制既是基层电大践行服务地方承诺,全方位应对生源紧张,保证基层电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之举;又有着提升外来农民工劳动者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劳动力流动转移理论及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以地方成人高校社会化服务理论为指导;以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为实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剖析了松江区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及松江电大自身发展现状。在阐述为外来农民工提供继续教育支持服务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剖析基层电大现有教育教学支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卷调查、外来农民工自身及企业主访谈对基层电大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互动发展提出完善建议与对策,初步构建基层电大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互动发展机制。本论文的主体内容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作为后文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为松江区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分析,虽有政府重视、目标明确、学员满意度高等优势,但也从外来农民自身层面、工作单位企业主层面、继续教育需求层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用工观念需转变;二是内容较为单一;三是教育机构服务支持力度不够;四是优惠政策宣传力度欠缺;五是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缺乏调查。第四部分剖析了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发展现状及问题,其对外来农民工提供继续教育支持的优劣势分析;第五部分以外来农民工学生进入基层电大开始至完成继续教育结束整个流程维度,从招生机制、学校教育管理支持服务机制、互动发展机制的内容建设、队伍建设、模式研究、多渠道配合机制、非学校教育机构因素等方面构建互动发展机制。
沈建华,刘石玉,陈江鸿,肖俭伟,吴维真,杨近铬,茅昕,曾宪宁,李代云,汪红亮,彭小华[7](2010)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电大发展战略——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西电大办学30年来,对江西的社会发展进步,对江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有力的促进作用。未来五年,江西电大应成为省内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主体力量。在与其他高校对比中,师资力量和远程教学能力占据相当优势。"十二五"期间我省电大要坚持"一体两翼,一主多元"的总体战略,全面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和综合办学水平,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知名、中部先进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为我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江西崛起新跨越做出新贡献。
何爱霞[8](2010)在《专业社会化图景 ——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叙事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化内涵从狭义向广义的扩展、整个社会职业专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身为一名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经历与兴趣共同引领着我关注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问题,而从真实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找寻“成人教育学”、让一直处于沉默失语状态的成人教育工作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发出自己的声音,则促使我将研究方法定位于叙事探究。由此,本研究通过走进成人教育工作者的生活世界,倾听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声音,深度描述成人教育工作者鲜活、灵动的经验故事,在此基础上诠释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受教育背景、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格特征等与其专业社会化之间的复杂关联,解析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实现路径,勾画成人教育工作者丰富多彩的专业社会化图景。本研究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论述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概念的界说等内容。第二章理论视角及研究综述,主要阐述人格发展理论、生命历程理论两种社会化理论,以及结构功能论学派、冲突论学派、符号互动论学派的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从而为后面的文本解读奠定基础。第三章研究设计,介绍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阐释选用叙事探究方法的原因和动机,说明确定研究合作者、进入现场、撰写现场文本、撰写研究文本的具体研究过程。第四章至第六章成人教育工作者A-G的故事,依循他们进入成人教育领域的时间和所呈现出的同质性心理和行为特征,将其分为在摸索中前行、从失落到坚守、承继与发展三个组别,深度描述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从家庭环境、受教学校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格特征五个方面探究其背后的多重动因。第七章理解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基于所呈现的文本及相关理论,诠释与理解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实现路径和基本图景。影响因素分析从个人因素、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展开,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专业教育与培训、终身自我导向学习和反思性实践,所勾画的图景则蕴涵了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过程的动态持续、动因的多重合力和“模式”的辩证互动。
顾晓岩[9](2009)在《2001~2007年天津电大学术论文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的统计分析》文中认为对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的论文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且与全国30个省级电大学校的论文发表和被引用情况进行比较,针对该校科研特点和规律,提出进一步提高学术论文产出力和影响力的五点建议,为电大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提供参考。
熊艺[10](2009)在《中国远程教育系统管理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使人人享有优质教育”是远程教育的永恒主题与根本使命。随着我国远程教育的迅猛发展,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评价已经成为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以远程教育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管理学的角度,应用系统理论对我国远程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远程教育的教学、师资、核心竞争力、办学效率等方面探讨了我国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基础,文章从分析远程教育的相关理论入手,阐述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而对远程教育的大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了远程教育系统的结构,并对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环境进行了SWOT分析。第二部分内容体现在本文的第四章,对远程教育的教学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包括远程教育课程的设置,分析中国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并指出远程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法;最后对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并结合对英国开放大学课程建设范例的分析,得出对我国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启示。第三部分研究了我国远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和角色定位,并对目前我国远程教育师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对远程教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估建立了指标体系,并给出了评估的方法。第四部分主要研究远程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提出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了学习支持服务的特征,学习支持服务的内容等,并就如何提高学习支持服务的水平给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五部分对远程教育办学效率进行研究。介绍了采用DEA方法,从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两个角度来综合评估远程教育机构在各年的效率情况。文章以各省级电大为决策单元进行了办学效率的比较与分析。
二、搞好电大图书期刊服务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好电大图书期刊服务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
三、生态分析框架 |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
1.1.2 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高度重视 |
1.1.3 “互联网+”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互联网+” |
2.1.2 教师专业发展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
2.1.3 “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 |
2.1.4 欠发达地区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2.2.2 在线学习理论 |
2.2.3 互联网思维理论 |
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1 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内容 |
3.2 调查样本的选取 |
3.2.1 地区样本的选取 |
3.2.2 学校样本的选取 |
3.2.3 教师样本的选取 |
3.2.4 负责人样本的选取 |
3.3 调查的方法与工具 |
3.3.1 调查方法 |
3.3.2 调查工具的编制 |
3.4 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实施 |
3.4.1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4.2 访谈调查的实施 |
第四章 “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教师问卷师资分布情况 |
4.2 “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
4.2.1 学校与教师对基于“互联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态度的总体情况 |
4.2.2 学校基于“互联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软硬件条件的总体情况 |
4.2.3 “互联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形式与内容的总体情况 |
4.2.4 “互联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与评价的总体情况 |
4.2.5 “互联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困难的总体情况 |
4.3 “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情况 |
4.3.1 学校与教师对基于“互联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态度的差异情况 |
4.3.2 学校基于“互联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软硬件条件的差异情况 |
4.3.3 “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内容与效果的差异情况 |
4.4 “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总结 |
4.4.1 总体情况总结 |
4.4.2 差异情况总结 |
第五章 “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1.1 教师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1.2 学校及相关部门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2 条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2.1 硬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2.2 软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2.3 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3 教师专业发展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
5.3.1 教师个人自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3.2 学校及相关部门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4 问题及原因总结 |
第六章 促进“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6.1 态度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6.1.1 农村教师要正确认识,注重信息技术能力 |
6.1.2 学校及相关部门要摆正态度,提高关注度 |
6.2 条件与政策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6.2.1 教师个人要加强在“互联网+”方面的投入 |
6.2.2 学校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弥补自身差距 |
6.2.3 有关部门要合理配置资源,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关注度 |
6.3 教师专业发展措施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6.3.1 农村教师个人要在自学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 |
6.3.2 学校要落实举措,关注教师个性化发展 |
6.3.3 当地有关部门要全方位行动,完善相关制度与配套设施 |
6.4 统筹考虑,构建欠发达地区“互联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
6.4.1 支持系统及其组成 |
6.4.2 支持系统建设 |
6.4.3 支持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2: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小学问卷) |
附录3: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中学问卷) |
附录4:教师问卷调查原始数据表(仅选择题)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 选题经过:对识别一个真问题的警醒和追求 |
(二) 选题反思:是否为一个真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 |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 |
(一)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的总体思考 |
(二)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的具体呈现 |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创新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创新 |
四、研究综述 |
(一) 有关终身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 有关变革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综述小结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可持续变革研究的问题阐释 |
(一) “变革我们的世界”和“如何变革我们的世界” |
(二) 变革规律及“可持续变革”的思考框架 |
二、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
(一) 研究的起点和目标方向问题 |
(二) 研究的基本概念问题 |
三、本研究基本问题的尝试性解释框架 |
(一) 关于起点和方向问题的解释框架 |
(二) 关于基本概念问题的解释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变革研究框架建构 |
一、探索人类社会复杂系统奥秘的工具:CAS |
(一)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阐释 |
(二)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适切性 |
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的变革机制初探 |
(一) 变革机制的宏观视域:人类社会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
(二) 变革机制的中观探察:变革真相与理想道路寻求 |
(三) 变革机制的深层探源:理想变革的适应性内模型及其含义 |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变革机制下研究框架建构 |
(一) 本文案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界定 |
(二) 研究空间:逻辑与实证之间的往返穿梭 |
(三) 研究框架:多视角分析框架的组合尝试 |
第三章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的研究设计 |
一、案例意义:独具解剖和研究价值的典型实例 |
(一) 大力推进的时代价值 |
(二) 走出困境的研究价值 |
二、案例的研究目标及分析单位 |
(一) 研究目标 |
(二) 拟解决的问题及分析单位 |
三、案例的观察框架 |
(一) 确保足够视域度的双维度观察思路 |
(二) 变革的行动维度:启动—实施—成果 |
(三) 变革的目标维度:理想目标—政策目标—实践目标 |
(四) 双维度组合的案例观察框架构成 |
四、案例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
(一) 数据收集:全面完整可靠多来源 |
(二) 数据分析:数据因子—数据单元—数据链—数据库 |
(三) 数据库建构 |
五、信效度及伦理问题 |
(一) 信效度 |
(二) 伦理遵循 |
第四章 社会惯常视角的案例研究结果呈现 |
一、试点启动:目标和规模 |
(一) 理想目标——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再推进 |
(二) 政策目标——新世纪中国迈向终身教育的规划纲要及实施 |
(三) 实践目标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
(四) 一场空前规模的教育改革 |
二、试点实施:项目背景及行动策略 |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 |
(二) 开放大学建设项目 |
三、试点结果:成效及制度化情况 |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向世界亮出一张靓丽的名片 |
(二) 开放大学建设——新历史起点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
(三) 不能不提的部分特别的改革者队伍 |
(四) 制度化成果——标志性文件及机构变化 |
第五章 局内人视角的案例评估与反思 |
一、经验启示:愈是基础性改变,愈能解决整体性问题 |
(一) 试点案例改革成功推进的主要经验 |
(二) 打散重组战略转型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
(三) 试点案例战略转型经验的重要启示 |
二、教训反观:愈是局部上的困境,愈在折射着全局性后果 |
(一) 试点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困境 |
(二) 问题困境所致的阻滞性变革难题 |
(三) 试点案例问题及困境的深刻警示 |
三、试点结果的评估与反思:终身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
(一) 挤在方格子里的变革图景 |
(二) 试点结果并非为全局性问题的答案 |
(三) 冷静审视局部性改革成效 |
第六章 研究者视角案例改革路径的探察与审思 |
一、研究者视角试点案例改革模式的探寻 |
(一) 试点运行的改革系统环境 |
(二) 试点运行的改革内生空间 |
(三) 试点改革模式的形成及影响过程评估 |
二、试点改革路径的审视与反思:与解决终身教育问题南辕北辙 |
(一) 并非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适切路线 |
(二) 单一维持型模式的方向错误与不可持续性 |
三、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的理论启迪 |
(一) 对一项好的改革之关键要素的理论启示 |
(二) 案例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模型匹配 |
第七章 可持续变革理论构建及终身教育建设改革路径重构 |
一、可持续变革理论的系统构建 |
(一) 名称来历及本研究的新定义 |
(二) 理论构建的前提及关键所在 |
(三) 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整体构成 |
(四) 可持续变革的理论属性及优越性 |
二、范型:可持续变革理论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路径重构 |
(一) 五要件内涵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的识别与建构 |
(二) 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路径选择 |
(三) 三层任务操作框架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方案设计 |
结论 |
一、研究回望 |
二、研究结果及主要贡献 |
(一) 变革理论的系统探索 |
(二) 方法论的新尝试 |
三、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
(一) 研究局限 |
(二) 研究展望 |
四、中国教育改革及试点案例的对策与建议 |
(一) 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诊断和修复 |
(二)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重新审视再出发 |
附: 可持续变革视域下的中国教育改革生态诊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2: 关键人物访谈信息一览表(局内人与局外人) |
附录3: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一) |
附录4: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二) |
附录5: 关键文件一览 |
附录6: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
致谢 |
(4)中国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研究(1978-200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1.6 相关概念的说明 |
第2章 教育部电化教育局时期(1978-1989 年) |
2.1 教育部电化教育局概述 |
2.1.1 电化教育系统的建立 |
2.1.2 电化教育局的建立 |
2.1.3 电化教育局性质与任务 |
2.2 电化教育局的管理工作 |
2.2.1 电教教材的管理 |
2.2.2 电教设备的管理 |
2.2.3 电教刊物的出版 |
2.3 电化教育局开展的活动 |
2.3.1 开展学习交流座谈会活动 |
2.3.2 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 |
2.3.3 开展的培训活动 |
2.3.4 开展电化教育展览会 |
2.3.5 电化教育课的开设及电教专业的建设 |
2.4 电教局时期电化教育的新发展 |
2.4.1 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建立 |
2.4.2 学校和地方电化教育的新进展 |
第3章 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司时期(1989-1994 年) |
3.1 电化教育司概述 |
3.1.1 电化教育司的建立 |
3.1.2 电化教育司性质和任务 |
3.2 电教司期间电化教育的管理工作 |
3.2.1 电教三大系统的管理 |
3.2.2 电化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 |
3.2.3 电化教育水平评估 |
3.2.4 电教教材与设备的建设管理 |
3.2.5 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的成立 |
3.3 电化教育司开展的工作活动 |
3.3.1 组织培训、学习交流座谈会 |
3.3.2 实施远距离师资培训项目 |
3.3.3 开展电教实验 |
3.4 电教司期间电化教育的新发展 |
3.4.1 实施全国电化教育“八五”计划 |
3.4.2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电化教育的发展 |
3.4.3 中国卫星电视教育系统的发展 |
3.4.4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
第4章 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办公室时期(1994-2001 年) |
4.1 电化教育办公室概述 |
4.1.1 电化教育办公室的建立 |
4.1.2 电化教育办公室性质和任务 |
4.2 电化教育办公室的管理工作 |
4.2.1 电化教育办公室的组织管理 |
4.2.2 出版管理 |
4.2.3 电化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管理 |
4.2.4 电教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管理 |
4.2.5 电教教材的建设管理 |
4.2.6 电教软硬件设施的建设 |
4.2.7 电教网建设的管理 |
4.3 电化教育办公室开展的活动 |
4.3.1 组织年度考核及表彰先进 |
4.3.2 开展对外交流 |
4.3.3 组织学术研讨活动 |
4.3.4 开展工作座谈会 |
4.3.5 实施“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距离教育”项目 |
4.3.6 实施“全国电化教育实验学校”项目 |
4.4 电教办时期电化教育的新发展 |
4.4.1 计算机信息网络工作的开展 |
4.4.2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
4.4.3 电教资料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
第5章 结语 |
5.1 对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演变历程的梳理 |
5.2 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的作用与价值 |
5.3 电化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 |
5.4 对当前教育技术管理工作的启示 |
5.5 对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所完成的项目列表 |
(5)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本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现状 |
1.1 纸质图书 |
1.2 期刊、报纸 |
1.3 我馆数字资源 |
2. 我校信息资源供给与满足情况调查 |
2.1 学生需求满足情况 |
2.1.1 学生纸质资源借、阅的特点 |
2.1.2 学生数字资源的使用特点 |
2.1.3 学生需求满足情况分析 |
2.2 教职员工需求满足情况 |
3. 本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意见或建议 |
3.1 我馆服务机制有待改进 |
3.2 数字资源引进有待发展 |
3.3 图书馆网站建设有待加强 |
3.4 特色数据库建设有待开发 |
(6)基层电大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互动发展机制研究 ——以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文献综述 |
二、本研究理论基础 |
第三章 松江区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
一、上海市松江区外来农民工基本情况分析 |
二、上海市松江区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基本状况分析 |
第四章 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基本情况及开放教育基本情况 |
二、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继续教育发展的优势分析 |
三、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问题分析 |
第五章 基层电大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互动发展机制构建 |
一、基层电大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互动发展机制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二、基层电大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互动发展机制的构建 |
附录一 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学习需求调查问卷表 |
附录二 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外来农民工工作企业单位负责人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电大发展战略——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办学现状及其分析 |
(一) 基本情况 |
1、学历教育的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 |
2、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情况 |
3、远程教育第三方服务 |
4、条件保障 |
5、系统结构 |
(二) 现状分析 |
1、各类办学与第三方服务在学校发展中的贡献率 (经济、社会效益) |
2、远程教育教学资源质量的适用性和应用与共享的程度 |
3、各类学历教育教师队伍配备的合理性 |
二、未来5-10年的需求分析 |
(一)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
1、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 |
2、人口结构与社会发展 |
3、教育改革与远程教育发展 |
4、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
(二) 教育培训与学习需求预测 |
1、在职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 |
2、劳动人口的职业岗位培训 |
3、农村劳动力转移 |
4、社会各类成员的文化生活学习需求 |
(三) 远程教育第三方服务需求 |
1、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建设规划 |
2、为学习型社区与学习型组织建设提供服务平台 |
3、为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提供校外学习支持服务 |
4、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提供资源服务 |
三、分析与思考 |
(一) 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方面, 电大具有哪些优势、还存在哪些问题 |
1、具有的优势: |
2、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十二五”期间电大的发展思路与工作重点 |
1、总体发展思路: |
2、工作重点: |
(三) 加强电大系统建设、发挥整体优势的思考和建议 |
1、系统是电大的核心竞争力, 是电大独有的特色, 是电大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 |
2、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 国家要尽快制定《中国远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3、各级电大既是精神共同体, 也是利益共同体。 |
4、搞好对基层电大的服务是系统建设的需要。 |
(8)专业社会化图景 ——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
一、成人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召唤 |
二、社会化内涵演变的推动 |
三、职业专业化浪潮的影响 |
四、个人经历与兴趣的引领 |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
一、成人教育工作者的相关研究 |
二、专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 |
三、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基本概念界说 |
一、成人教育工作者 |
二、专业 |
三、社会化 |
四、专业社会化 |
五、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 |
第二章 理论视角及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社会化的相关理论 |
一、人格发展理论 |
二、生命历程理论 |
第二节 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 |
一、结构功能论学派的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 |
二、冲突论学派的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 |
三、符号互动论学派的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总体框架 |
第二节 叙事探究方法的选择 |
一、叙事探究的勃兴与发展 |
二、叙事探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
三、叙事探究方法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三节 叙事探究方法的运用 |
一、确定研究合作者 |
二、进入现场 |
三、撰写现场文本 |
四、撰写研究文本 |
第四章 在摸索中前行 |
第一节 A老师:矢志不渝的"文化使者" |
一、A老师的故事 |
二、A老师的专业社会化解析 |
第二节 B老师:笔耕不辍的"活化石" |
一、B老师的故事 |
二、B老师的专业社会化解析 |
第三节 研究合作者的专业社会化概析 |
一、研究合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同质性 |
二、研究合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差异性 |
第五章 从失落到坚守 |
第一节 C老师:锲而不舍的"开拓者" |
一、C老师的故事 |
二、C老师的专业社会化解析 |
第二节 D老师:挺立潮头的"电大人" |
一、D老师的故事 |
二、D老师的专业社会化解析 |
第三节 E老师:自信自立的"强女人" |
一、E老师的故事 |
二、E老师的专业社会化解析 |
第四节 研究合作者的专业社会化概析 |
一、研究合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同质性 |
二、研究合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差异性 |
第六章 承继与发展 |
第一节 F老师:务实人生的"草根专家" |
一、F老师的故事 |
二、F老师的专业社会化解析 |
第二节 G老师:争强好胜的"教父" |
一、G老师的故事 |
二、G老师的专业社会化解析 |
第三节 研究合作者的专业社会化概析 |
一、研究合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同质性 |
二、研究合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差异性 |
第七章 理解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 |
第一节 影响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因素 |
一、个人因素 |
二、工作环境因素 |
三、社会环境因素 |
第二节 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实现 |
一、专业教育与培训 |
二、终身自我导向学习 |
三、反思性实践 |
第三节 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图景 |
一、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过程:动态持续 |
二、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动因:多重合力 |
三、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模式":辩证互动 |
附录1 同意参加论文研究合作的声明 |
附录2 协助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我的成长简述——代后记 |
(9)2001~2007年天津电大学术论文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统计信息源、统计方法与内容 |
1.统计信息源 |
2.统计内容与方法 |
二、我校论文发表情况 |
1.论文产出分布统计分析 |
2.发表在专业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 |
三、我校学术论文被引用情况 |
四、与省级电大的同类比较 |
1.省级电大学术论文发表情况比较 |
2.省级电大学术论文被引用情况比较 |
五、分析与建议 |
(一) 统计结果分析 |
(二) 几点建议 |
1.对学校的建议 |
2.对教师、科研、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建议 |
(1) 提高信息意识。 |
(2) 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
(3) 搞好个人知识管理。 |
(10)中国远程教育系统管理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远程教育管理现状与理论研究综述 |
2.1 理论回顾与相关研究 |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远程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发展 |
2.2 国外远程教育研究综述 |
2.2.1 英国远程教育管理特色综述 |
2.2.2 美、澳、日、欧洲等国远程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
2.3 国内远程教育系统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
2.3.1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
2.3.2 中国远程教育的主要管理模式 |
第三章 中国远程教育大系统分析 |
3.1 中国远程教育系统结构分析 |
3.1.1 大系统理论介绍 |
3.1.2 远程教育系统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3 远程教育系统模型分析 |
3.1.4 远程教育系统结构分析 |
3.2 中国远程教育的定位分析 |
3.2.1 远程教育系统与传统教育系统的比较 |
3.2.2 远程教育系统的定位 |
3.3 中国远程教育环境的SWOT 分析 |
3.3.1 SWOT 分析方法简介 |
3.3.2 中国远程教育环境的SWOT 分析 |
3.3.3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战略 |
第四章 中国远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
4.1 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
4.1.1 中外远程教育院校课程设置现状 |
4.1.2 中国远程教育院校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 |
4.1.3 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的案例及分析 |
4.2 远程教育教学设计研究 |
4.2.1 教学设计的相关概念 |
4.2.2 远程教育教学设计的原则 |
4.2.3 远程教育教学过程设计 |
4.3 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
4.3.1 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相关概念 |
4.3.2 国内外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现状与发展 |
4.3.3 我国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
4.3.4 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案例及分析 |
第五章 中国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评估 |
5.1 中国远程教育教师素质要求与角色定位 |
5.1.1 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
5.1.2 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与特点 |
5.2 中国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
5.2.1 我国远程教育师资现状 |
5.2.2 远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5.3 中国远程教育师资综合素质评估 |
5.3.1 现代远程教育师资综合素质评估分析 |
5.3.2 现代远程教育师资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
5.3.3 现代远程教育师资综合素质评估方法 |
5.3.4 模拟算例 |
第六章 中国远程教育核心竞争力研究 |
6.1 远程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
6.1.1 核心竞争力 |
6.1.2 远程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
6.2 远程教育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
6.2.1 远程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6.2.2 核心影响因素的确定 |
6.2.3 对学习支持服务理论的研究 |
6.2.4 学习支持服务的概念与特征 |
6.2.5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内容 |
6.3 如何培育远程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
第七章 中国远程教育办学效率评价 |
7.1 远程教育办学静态效率评估 |
7.1.1 DEA 模型简介 |
7.1.2 远程教育机构办学静态效率评价实例分析 |
7.2 基于Malmquist 指数的远程教育办学动态效率分析 |
7.2.1 动态效率的测算理论 |
7.2.2 Malmquist 指数及其分解 |
7.2.3 远程教育办学动态效率实例分析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搞好电大图书期刊服务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2]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马宁宁.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1)
- [3]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D]. 徐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4]中国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研究(1978-2001)[D]. 武月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S2)
- [5]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 陈靖,王卫平,支涛. 电子世界, 2012(09)
- [6]基层电大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互动发展机制研究 ——以上海电视大学松江分校为例[D]. 娄眉卿.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7]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电大发展战略——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的实证研究[J]. 沈建华,刘石玉,陈江鸿,肖俭伟,吴维真,杨近铬,茅昕,曾宪宁,李代云,汪红亮,彭小华.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3)
- [8]专业社会化图景 ——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叙事探究[D]. 何爱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9]2001~2007年天津电大学术论文产出力和学术影响力的统计分析[J]. 顾晓岩. 天津电大学报, 2009(01)
- [10]中国远程教育系统管理与评价研究[D]. 熊艺. 天津大学,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