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口径节流阀在京研制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丁涛[1](2018)在《页岩气调查井井控系统设计》文中认为井控是油气钻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地层压力大于井底压力的时候,地层流体侵入井筒,就可能造成井涌、井喷等事故的发生,这些情况会造成环境污染、设备损坏,甚至危及现场及周边人员的生命。井控装置是一套用来进行油气井压力控制的专用装置,能监测、控制和处理井涌和井喷等事故,是安全钻井的重要保障。目前,页岩气地质调查井多采用小口径岩心钻探工艺,一般没有配备井控装置,且常规的石油井控装置与岩心钻机不相符合,还没有适合岩心钻机的井控装置。本文针对岩心钻机施工页岩气调查井的井控问题,为岩心钻机设计一套合适的井控系统装置。本文根据页岩气地质调查井的施工现状,分析了页岩气地质调查井对井控的需求,结合岩心钻机的结构特点,并参考石油行业井控相关技术标准,为岩心钻机设计井控系统。设计的井控系统应满足需求,安全可靠,主要考虑的是压力和通径的大小,以及岩心钻机底座的高度和井场面积大小的问题。本文设计的页岩气调查井井控系统用来解决页岩气调查井的井控问题,页岩气调查井井控系统的设计包括井口防喷器的设计选型、井控管汇的设计以及防喷器控制装置的设计等。井口防喷器选用一套液压双闸板防喷器,尽量降低井口装置高度,防喷器通径150mm,压力级别35MPa。井控管汇的设计包括节流管汇、压井管汇、防喷和放喷管汇,合理设计了管汇的结构,适合管汇中的阀门均采用手动式,减少了管汇液压控制装置的设计与安装,根据井控压力的大小,对管汇的直径、材料和壁厚等参数进行计算和确定。设计出的页岩气调查井井控系统能解决页岩气地质调查井井控问题,使岩心钻机更高效更安全地服务于页岩气地质调查,促进页岩气行业的发展。
程玉雪[2](2017)在《原油开采集输用节流阀的剪切乳化机理及结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节流阀作为流体传动与控制的重要工业基础元件,在原油开采、集输和分离处理等环节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剪切乳化作用,致使油水混合物中分散相液滴发生破碎,增大了后续油水分离处理的难度。因此,研究开发低剪切节流阀对提高油水分离效率至关重要,而国内迄今为止仅围绕低剪切节流阀开展了初步结构设计和可行性初探,在设计分析方法和相关作用机理方面缺乏深入研究。论文对国内外节流阀致使液滴破碎机理、旋流场液滴聚结机理以及低剪切节流阀进行了总结阐述,借助CFD数值模拟验证了粒子动态分析仪(PDA)测量的准确性,采用粒子动态分析仪就高含水油水混合物在不同实验条件下通过节流孔板后分散相液滴的破碎机理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分散相油品粘度、界面张力以及流量的变化均对液滴破碎产生一定影响;切向速度梯度变化对液滴破碎影响最大。在此基础上,采用CFD-PBM(群体平衡模型)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对单个不同方向阀笼孔流道后液滴粒径进行了对比分析,将PBM模型中聚结模型修正为turbulent-model;利用修正的PBM模型就不同类型流道后液滴粒径进行模拟分析,最终确定了低剪切节流阀的基本结构方案为“切向阀笼孔+文丘里旋流室‖。基于基本结构方案和常规柱塞式节流阀结构特点,确定了低剪切柱塞式节流阀的初步结构,采用响应曲面法和修正的CFD-PBM数值模拟手段对关键结构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了低剪切节流阀的整体结构尺寸。为验证低剪切柱塞式节流阀的可行性和性能特点,加工了低剪切柱塞式节流阀和常规柱塞式节流阀,并搭建了节流阀性能测试评价实验装置,基于高含水油井开采的油水混合物典型特征,实验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对低剪切节流阀后分散相油滴粒径的影响,对比了在不同单因素实验条件下两种节流阀后分散相油滴粒径。结果表明,当压力为0.05MPa,流量为0.5m3/h,含油浓度为12000ppm时,低剪切节流阀性能最好;无论在何种实验条件下,低剪切节流阀后的油滴粒径均大于常规节流阀,验证了低剪切节流阀的性能优势。本文首次在国内从“机理→结构→特性”的角度对低剪切节流阀开展了系统全面研究,为国内原油开采用节流阀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集输处理设备的分离效率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极大地丰富了油水混合物乳化机理的研究内涵。
刘鹏[3](2014)在《油气开采用井口低剪切节流阀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在原油开采集输过程中,无论是井口采出物脱水还是含油污水处理,均面临提高油水分离效率的问题。影响油水分离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液滴粒径。作为调节井口采出物流量和压力的关键元件——井口节流阀,因其在工作过程伴随着强烈的剪切乳化作用,导致井口采出物中分散相液滴发生破碎,增加了油水分离难度,对于油水分离问题影响最大。因此,低剪切节流阀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开发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总结液滴破碎原理、液滴在节流元件中的破碎机理以及国内外低剪切节流阀产品的研制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借鉴国外同类产品的设计思路,提出了低剪切节流阀的概念性设计,并结合常规节流阀产品基本结构形式,完成低剪切阀门结构方案论证和基本结构设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Fluent对节流阀的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讨论了切向孔直径、角度、距阀笼轴线距离及缩颈直径对于能量耗散率和分散相分布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指导完成关键节流元件的细节设计。最终完成产品整套图纸的绘制及外协加工工作。为了研究井口低剪切节流阀对液滴的剪切破碎性能,本文设计加工了低剪切节流阀性能评价装置对其开展性能评价实验。实验考察了不同压力降下的液滴破碎性能,并与常规轴流式阀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低剪切节流阀在高压力降下能够显着提高油滴的沉降速度,实现低剪切,例如,低剪切节流阀在压力降为0.5MPa时,比常规轴流阀后取样分离10min的水层含油率降低了57.5%。由于实验所采用的介质为低浓度的油水混合物,不能够代表真实井口采出物的特性,但本文研究成果对低剪切节流阀的工业化应用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为结构进一步改进累积了经验。
周加永[4](2012)在《基于电液比例控制的13.5MN液压机回程工况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压机是常用液压机中的一种,主要用于橡胶输送带或传动带的硫化、木材刨花板的单层热压、橡胶模压制品压制成形、木材胶合板的多层热压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发泡地板胶、保温材料、潜水衣材料、救生衣材料等制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生产此类制品的各种设备相继出现,13.5MN液压机便是其中之一。该液压机要求在0.15s内将工作缸的压力卸掉,然后要求工作缸内的油液经过电液比例插装阀快速的流回油箱,在此过程中完成制品的发泡、脱模。最后,在柱塞的行程终端要控制好柱塞的速度,防止柱塞对缸底产生过大的冲击。本论文以13.5MN液压机为研究对象。由于该液压机的调速范围比较大,因此利用电液比例插装阀阀芯的开度来对该系统的速度进行调节,提出了电液比例阀插装阀的阀芯位置控制策略。首先,根据插装阀的数学模型应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仿真模型,得出了插装阀阀芯位移的阶跃响应特性曲线,响应时间为0.25s左右,超调量为5.6%左右。其次,推导出了液压机在空载下行时动梁的速度计算公式,并根据13.5MN液压机的相关参数计算出该液压机在实际生产中动梁的下行速度。应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动梁速度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得出了插装阀的阀芯在不同开度下动梁的速度阶跃响应特性曲线,分析了活动横梁的速度动态响应特性与影响因素。在主阀芯的开启度为36mm时,回程速度的响应时间约为0.25s,超调量为2.99%左右。最后,采用Matlab/Simulink对节流缓冲系统进行了相应的仿真分析,该液压机的节流缓冲系统存在比较大的振动和噪音,为了减小振动和噪声,本论文提出了蓄能器节流缓冲方案。采用蓄能器节流减振系统,油压振荡次数明显的减少,在0.017s左右缸底的压力趋于平衡,缓冲效果比节流减振系统有了明显的改善。证明了利用蓄能器节流缓冲减振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系统的振动与噪音。
文跃兵[5](2008)在《125MN挤压机动梁速度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25MN挤压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卧式挤压机之一,是国防工业和基础建设的重要设备。其速度控制技术是它的关键技术之一。动梁驱动系统采用泵-蓄势站传动,工作介质是水,系统流量大,动梁速度控制系统载荷瞬变、惯性巨大,是一个复杂的机电液耦合系统;125MN挤压机速度控制主要采用节流阀调节进入工作缸的水的流量,由于原有节流系统采用自整角机随动及传动链过长,阀的稳定性差,阀杆位移存在漂移,而且整个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控制精度不高;因此,本文以动梁速度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围绕其控制机理、动态响应特性以及试验等进行了研究,为同类速度控制提供技术基础。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析国内外挤压机动梁速度控制技术及液压系统特性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动梁速度控制工作原理,控制目标,提出了“油缸+齿轮齿条机构+凸轮机构+转角位移检测装置”驱动形式控制分配阀芯的开启度;针对系统调速范围大的特点,采用大、小节流阀分段调速,提出了以电液比例阀为先导阀的水节流阀阀芯位置控制策略。(2)采用状态空间法分别对先导比例流量阀、节流阀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并建立了上述主要元件的数学模型。进而建立了仿真模型,得出了节流阀阀芯位移的阶跃响应特性曲线。由响应曲线图可看出系统对阶跃信号的响应的时间在0.8s左右,超调量为3.6%左右。(3)采用解析法,建立挤压时的水路系统动力学方程和动梁动力学方程,并建立动梁的驱动系统动态模型。建立了动梁速度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得出了相同负载不同开度下的动梁速度阶跃响应特性仿真曲线和同一开度不同负载下的动梁速度响应特性仿真曲线。并分析了动梁速度动态响应特性和影响因素。在开启度为40mm时,挤压速度响应时间约为0.8s;对125MN挤压机动梁速度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为了得到稳定的挤压速度,将PID闭环控制技术应用于系统速度控制上。(4)对节流阀阀芯位移动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节流阀阀芯位移动态响应特性曲线,可知节流阀阀芯位移对阶跃信号的响应时间在1.0s左右,几乎无超调。对挤压机动梁速度动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挤压速度实际动态响应特性曲线,动梁挤压速度响应时间大约在2.5s左右,由于负载变化使挤压速度在挤压初期围绕设定速度有一定的波动,但是振幅在0.8mm/s以内,超调量在6.4%以内,指出了影响挤压速度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工作方向。
姜洁[6](2006)在《北京大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研究》文中认为大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不仅是促发大气二次污染的前体物,而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危害,因此对VOCs的研究一直是大气化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本文应用自动累积采样系统-两步冷冻浓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AAS-CCS-GC/MS)对北京大气中VOCs进行了长期连续观测研究。CCS-GC/MS系统使大气样品进样量从15cm3增加到5001000 cm3,从而将GC/MS分析大气中的痕量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下限从10-6降到10-12量级,基本上能检测出大气中所有浓度在pptv量级以上的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CCS-GC/MS分析方法评价结果表明,1000 cm3进样量最低检出限体积分数值为7×10-12~40×10-12,流出峰保留时间定性分析相对平均偏差<2.5s,39种目标化合物平均回收率为100.8%±5.6%,0~400×10-9(v/v)浓度范围内外标定量曲线r2平均值大于0.99;精密度误差2%~14%,完全能够用于对大气中的痕量挥发性有机物准确定性、定量监测。该系统普适性强,对绝大部分城市大气有机污染物有良好响应。本文利用标准物质响应因子传递法对1999~2004年北京大气中VOCs定量分析结果进行了校正,并建立了北京地区大气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1999~2005年67个物种(30种烷烃、12种烯烃、6种苯系物、19种卤代烃)的周样(325个/单物种,共21775个数据点。采样时间:每周四下午14:00;地点:325米铁塔32米平台)和典型日变化(924个/单物种,共14784个数据点)观测分析结果,并包括采样时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天气状况等气象因素。该数据库为研究北京地区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趋势、模型参数设定和结果验证以及北京地区VOCs污染源解析提供了大量连续的实测数据。2000~2005年北京大气中VOCs每周一次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烷烃平均含量最高(浓度为66.8±21.8ppbC),其次是苯系物(59.2±22.2ppbC)和烯烃(14.1±3.1ppbC),卤代烃平均含量最低(13.6±5.8ppbC)。苯是VOCs中含量最高的物种(浓度为4.0±0.7ppbV),其次是1,2-二氯乙烷(浓度为3.9±0.8ppbV)、2-甲基丁烷(3.3±0.4ppbV)、甲苯(2.7±0.2ppbV)。日变化样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典型天气条件下烷烃日平均浓度最高(83.8±9.2ppbC),季节统计日变化总体趋势呈现夜晚高、白天低的变化形式;苯系物日平均浓度次之(58.2±29.9ppbC),统计日变化形式不明显;烯烃日平均浓度为17.0±10.8ppbC,除
初杰成[7](2006)在《水导引激光耦合机理及加工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导引激光加工技术是一种新的复合加工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与普通激光加工相比较,有加工距离长、热作用区小、加工效率高和工件冷却效果好等优势,已在微电子、医疗、航空制造等微细加工领域得到了应用。本文在研究了高斯光束的质量、水射流稳定性原理、激光在水中的衰减原理及激光与材料作用原理等与水导引激光耦合机理相关的原理基础上,设计制作了水导引激光加工关键部件——耦合喷嘴装置,并建立了水导引激光加工试验系统。在Lumonics JK702 Nd:YAG固体脉冲式激光器上,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分别对不锈钢1Cr18Ni9Ti、钛合金TC1、弹簧钢65Mn、电木(酚醛树脂)和单晶硅Si材料进行了水导引激光打孔和切槽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喷嘴直径的大小受激光能量和光斑大小的制约,同时喷嘴直径及材料也影响水导引激光的能量及加工质量,试验中采用直径为0.35mm的钛合金TC1喷嘴,当单脉冲激光能量达到一定值时,喷嘴被激光烧坏。采用直径为0.18mm的铜喷嘴,在适合的单脉冲激光能量下,加工出0.107mm宽的槽,槽宽均匀,表面熔渣少,热影响区小。当其它试验条件不变时,喷嘴直径越大,水导引激光能量密度越小,加工孔径和槽宽越大,加工深度越浅,加工的表面质量越差。孔深和槽宽随加工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加工过程中水的冷却作用,在加工到一定深度后,加工的速度会越来越慢。加工孔径和槽宽随单脉冲激光能量增加而增大。随着加工间隙的增加,加工效率降低,加工间隙从22mm到32mm之间变化时,加工效率高。采用优化的水导引激光加工参数,对材料去除效率高,加工质量好,不产生污染空气的加工产物。
马元,赵仲明[8](2000)在《大口径节流阀在京研制成功》文中认为
二、大口径节流阀在京研制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口径节流阀在京研制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页岩气调查井井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井控技术和装置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外井控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防喷器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节流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岩心钻机勘探页岩气资源现状 |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页岩气调查井井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页岩气调查井对井控系统的要求 |
2.1.1 页岩气地质调查井施工参数 |
2.1.2 页岩气地质调查井井控与石油钻井的区别和难点 |
2.1.3 页岩气地质调查井对井控的特殊要求 |
2.2 页岩气调查井井控系统的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页岩气调查井井控系统防喷器和管汇设计 |
3.1 页岩气调查井井控系统防喷器的设计选型 |
3.1.1 页岩气调查井井控系统对防喷器的要求 |
3.1.2 页岩气调查井井控系统防喷器的类型选择 |
3.1.3 页岩气调查井井控系统防喷器的设计选型 |
3.2 页岩气调查井井控系统管汇的设计 |
3.2.1 节流管汇的设计 |
3.2.2 压井管汇的设计 |
3.2.3 防喷管汇的设计 |
3.2.4 放喷管线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页岩气调查井井控系统防喷器控制装置的设计 |
4.1 防喷器控制装置的组成 |
4.2 防喷器控制装置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原油开采集输用节流阀的剪切乳化机理及结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常规节流阀结构介绍 |
1.3 液滴破碎机理的基础与应用性研究 |
1.3.1 液滴破碎机理的基础性研究 |
1.3.2 井口节流阀致使油水乳化的应用基础研究 |
1.4 旋流场中液滴聚结机理研究 |
1.4.1 国外围绕旋流场液滴聚结机理研究 |
1.4.2 国内围绕旋流场液滴聚结机理研究 |
1.5 围绕低剪切节流阀所进行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 |
1.5.1 Typhonix公司的旋流阀门 |
1.5.2 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Cyclone-based阀门 |
1.5.3 荷兰Duxvalves公司的旋风阀门 |
1.5.4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低剪切节流阀 |
1.5.5 非油水混合物流量压力控制领域的相关低剪切产品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O/W型油水混合物中分散相油颗粒剪切破碎机理的实验研究.. |
2.1 孔板节流实验装置及仪器 |
2.1.1 孔板节流实验装置 |
2.1.2 测量评价仪器 |
2.2 实验测试方法描述 |
2.2.1 实验步骤 |
2.2.2 实验测量点的选取 |
2.2.3 实验数据处理 |
2.3 单相介质孔板节流流场的CFD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
2.3.1 CFD数值模拟模型及边界条件设置 |
2.3.2 CFD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2.4 O/W型油水混合物孔板节流类实验结果分析 |
2.4.1 流动参数对孔后液滴粒径的影响 |
2.4.2 分散相油品类型对孔后液滴的影响 |
2.4.3 孔后速度场与液滴分布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剪切节流阀基本结构方案确定 |
3.1 低剪切节流阀的设计理念 |
3.2 单个不同阀笼孔流道的数值模拟研究 |
3.2.1 单个不同方向阀笼孔流道的结构设计 |
3.2.2 数值模拟模型及边界条件设置 |
3.2.3 网格独立性验证及结果分析 |
3.3 单个不同阀笼孔流道的实验研究 |
3.3.1 实验装置 |
3.3.2 实验方案 |
3.3.3 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3.4 不同流道类型的数值模拟研究 |
3.4.1 多个不同方向阀笼孔流道的数值模拟研究 |
3.4.2 切向阀笼孔不同旋流室的数值模拟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低剪切节流阀结构优化设计 |
4.1 低剪切节流阀的初步结构设计 |
4.1.1 阀体壁厚的计算 |
4.1.2 阀笼基本结构设计 |
4.1.3 阀门其他结构设计 |
4.2 低剪切节流阀关键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
4.2.1 响应曲面法的基本介绍 |
4.2.2 节流阀关键结构参数模拟方案的确定 |
4.3 低剪切节流阀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1 数值模拟模型及边界条件设置 |
4.3.2 网格独立性验证及模拟结果 |
4.3.3 响应曲面法模拟结果分析 |
4.4 节流阀样机的完整结构与加工制造 |
4.4.1 节流阀样机的完整结构 |
4.4.2 节流阀的加工制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剪切节流阀的性能测试评估实验研究 |
5.1 低剪切节流阀性能评价装置的搭建 |
5.1.1 系统工艺流程设计 |
5.1.2 配套设备选型 |
5.2 低剪切节流阀的性能评价实验过程 |
5.2.1 实验药品及测试仪器 |
5.2.2 实验方案设计 |
5.3 低剪切节流阀性能实验分析 |
5.3.1 针对低剪切节流阀的正交实验分析 |
5.3.2 针对低剪切节流阀的单因素实验分析 |
5.4 低剪切节流阀与常规节流阀的性能对比试验 |
5.4.1 常规节流阀正交试验分析 |
5.4.2 两种节流阀性能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3)油气开采用井口低剪切节流阀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油气开采集输处理流程与井口节流阀 |
1.1.1 原油开采集输工艺流程 |
1.1.2 井口节流阀 |
1.2 油滴破碎及井口节流阀致使油水乳化的机理研究 |
1.2.1 液滴破碎机理 |
1.2.2 荷兰Delft理工大学的研究工作 |
1.2.3 法国石油研究院(IFP)的研究工作 |
1.3 国外低剪切节流阀的研究 |
1.3.1 Typhonix公司的旋流阀门 |
1.3.2 荷兰Duxvalves公司的旋风阀门 |
1.3.3 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Cyclone-based阀门 |
1.4 相关研究工作 |
1.4.1 Twister BV公司的涡旋阀门 |
1.4.2 国内低剪切注聚阀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低剪切节流阀理论基础及结构概念设计 |
2.1 方案论证与基本结构描述 |
2.1.1 低剪切的实现模式 |
2.1.2 结构方案论证 |
2.1.3 基本结构描述 |
2.2 低剪切节流阀中液滴的受力及运动分析 |
2.2.1 旋流场中的流体速度 |
2.2.2 旋流场中的液滴受力 |
2.3 液滴碰撞聚结分析 |
2.3.1 液滴碰撞分析 |
2.3.2 液滴聚结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剪切节流阀的结构设计 |
3.1 低剪切节流阀基本设计参数 |
3.1.1 阀门设计参数 |
3.1.2 结构基本要求 |
3.1.3 值得借鉴的基础性产品结构简介 |
3.2 低剪切节流阀主体结构技术设计 |
3.2.1 技术方案设计 |
3.2.2 结构参数设计 |
3.3 低剪切节流阀加工制造与装配 |
第四章 低剪切节流阀的CFD数值模拟 |
4.1 模型建立和网格的划分 |
4.1.1 简化模型的建立 |
4.1.2 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 |
4.2 ANSYS Fluent软件参数设定及网格独立性验证 |
4.2.1 ANSYS Fluent基本参数设置 |
4.2.2 网格独立性验证 |
4.3 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
4.3.1 切向孔与轴线距离分析 |
4.3.2 缩颈直径分析 |
4.3.3 切向孔开口角度分析 |
4.3.4 切向孔直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剪切节流阀性能评价 |
5.1 低剪切节流阀性能评价装置搭建 |
5.2 实验测试仪器及使用药品 |
5.2.1 测试仪器 |
5.2.2 实验使用药品 |
5.2.3 实验测试方法 |
5.3 实验方案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5.4.1 静置分离10 h实验 |
5.4.2 静置分离10 min实验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附件 |
(4)基于电液比例控制的13.5MN液压机回程工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研究 |
1.2.1 液压机的特点 |
1.2.2 液压机发展历史及现状 |
1.2.3 液压机动梁速度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4 液压机工作缸缓冲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13.5MN 液压机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 |
2.1 液压机的工作原理 |
2.2 13.5MN 液压机结构及功能要求 |
2.2.1 13.5MN 液压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2 13.5MN 液压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
2.3 13.5MN 液压机驱动液压系统分析 |
2.4 速度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及关键参数要求 |
2.5 13.5MN 液压机动梁驱动及速度控制系统的总体构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插装阀阀芯位置控制与仿真分析 |
3.1 插装阀阀芯位置控制策略 |
3.2 电液比例插装阀结构及工作原理 |
3.2.1 先导阀的结构原理 |
3.2.2 主阀的结构原理 |
3.3 先导阀数学模型的建立 |
3.4 主阀数学模型的建立 |
3.5 插装阀阀芯位移响应动态仿真 |
3.5.1 MATLAB/Simulink 简介 |
3.5.2 插装阀阀芯位移动态响应特性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3.5MN 液压机速度控制系统回程建模与仿真分析 |
4.1 13.5MN 液压机活动横梁空载下行速度的计算分析 |
4.2 13.5MN 液压机动梁速度控制系统建模的特点 |
4.3 工作缸数学模型的建立 |
4.4 活动横梁回程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
4.4.1 油路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
4.4.2 活动横梁的动力学方程 |
4.4.3 回程过程活动横梁速度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4.5 活动横梁速度控制系统的动态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3.5MN 液压机缓冲系统设计与仿真 |
5.1 液压机设置缓冲系统的必要性 |
5.2 常用缓冲方法 |
5.3 13.5MN 液压机节流缓冲过程的仿真与分析 |
5.3.1 13.5MN 液压机节流缓冲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
5.3.2 13.5MN 液压机节流缓冲过程仿真分析 |
5.4 13.5MN 液压机蓄能器节流缓冲过程的仿真与分析 |
5.4.1 13.5MN 液压机蓄能器节流缓冲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
5.4.2 13.5MN 液压机蓄能器节流缓冲过程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125MN挤压机动梁速度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挤压机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大型铝挤压机的技术现状 |
1.2.2 挤压机的发展趋势 |
1.3 挤压机的动力系统研究概况 |
1.3.1 泵直接传动 |
1.3.2 泵-蓄势器传动 |
1.3.3 125MN挤压机动力系统的研究 |
1.4 挤压机动梁速度控制技术的研究概况 |
1.4.1 国内外大型铝挤压机动梁速度控制技术的现状 |
1.4.2 挤压机动梁速度控制发展趋势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
1.5.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5.2 研究关键技术 |
第二章 125MN挤压机速度控制系统的整体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 |
2.1 挤压机工作原理及速度控制系统控制目标 |
2.2 原有动梁驱动及速度控制系统的特点 |
2.3 改造后动梁驱动及速度控制系统的总体构成 |
2.4 水路主控制分配系统 |
2.4.1 水路主控制分配系统控制原理 |
2.4.2 水路主控制分配系统对挤压机动作的实现方式 |
2.4.3 水路主控制分配系统在挤压速度控制中的作用 |
2.5 节流调速系统 |
2.5.1 节流阀流量控制原理 |
2.5.2 节流阀流量特性分析 |
2.5.3 节流系统液压原理图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节流阀阀芯位置控制与仿真 |
3.1 水节流阀阀芯位置控制策略 |
3.2 节流系统主要元件结构原理 |
3.2.1 先导比例流量阀的结构原理 |
3.2.2 研制水节流阀的关键技术 |
3.2.3 节流阀结构原理 |
3.3 先导比例阀数学模型建立 |
3.4 节流阀数学模型建立 |
3.5 节流阀阀芯位移响应动态仿真 |
3.5.1 系统仿真概述 |
3.5.2 节流阀阀芯位移动态响应特性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25MN挤压机速度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
4.1 125MN挤压机速度控制系统建模概述 |
4.1.1 状态空间建模 |
4.1.2 125MN挤压机速度控制系统建模特点 |
4.2 主要参数的确定 |
4.3 工作缸数学模型 |
4.3.1 工作缸的组成 |
4.3.2 工作缸的数学模型建立 |
4.4 动梁速度挤压行程数学模型 |
4.5 125MN挤压机动梁速度控制系统动态仿真 |
4.6 动梁速度控制策略的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25MN挤压机速度控制系统实验研究 |
5.1 实验内容 |
5.2 实验系统硬件平台 |
5.3 主要元件及仪表性能参数 |
5.4 速度控制系统调试软件设计 |
5.4.1 速度控制系统调试程序设计说明 |
5.4.2 速度控制实验系统程序流程图设计 |
5.4.3 PID软件控制功能块 |
5.5 节流阀流量特性实验 |
5.5.1 实验目的 |
5.5.2 实验条件 |
5.5.3 实验步骤 |
5.5.4 实验结果分析 |
5.6 节流阀阀芯位移动态特性实验 |
5.6.1 实验目的 |
5.6.2 实验条件 |
5.6.3 试验步骤 |
5.6.4 实验结果分析 |
5.7 动梁速度动态特性试验 |
5.7.1 实验目的 |
5.7.2 实验条件 |
5.7.3 实验步骤 |
5.7.4 实验结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6)北京大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大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分析研究现状 |
引言 |
1.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3. VOCs 污染源解析模型 |
4. 本文的研究重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大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
引言 |
1. 检测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2. 自动累积采样系统 |
3. 两步冷冻浓缩进样系统 |
4. 气相色谱/质谱联机系统 |
5. 样品分析 |
6. 检测分析方法评价 |
7. 方法应用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北京大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变化趋势研究 |
引言 |
1. 北京大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数据库的建立 |
2. 数据校正 |
3. 北京地区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及浓度水平 |
4. 变化趋势 |
5. 季节变化 |
6. 与其他城市 VOCs 的比对 |
7. 北京大气VOCs 主成分的演变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北京大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变化特征研究 |
引言 |
1. 日变化 |
2 特殊天气日变化 |
3. VOCs 各组分的同源性分析 |
4. 大气 VOCs 组分的化学活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北京城区大气 VOCs 污染源解析 |
引言 |
1. 主要污染源类型 |
2. 北京地区 VOCs 主要污染源成分谱的建立 |
3. 因子分析法 |
4. 北京大气 VOCs 污染调控建议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7)水导引激光耦合机理及加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水导引激光加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激光加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水射流切割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水导引激光加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导引激光耦合机理研究 |
2.1 激光束的质量 |
2.1.1 激光束的特征参数 |
2.1.2 光学聚焦系统原理 |
2.2 水射流稳定原理 |
2.2.1 水射流的破碎长度和最大工作长度 |
2.2.2 自由水射流的缩流现象 |
2.3 激光在水中的衰减原理 |
2.4 激光与材料的作用原理 |
2.5 水导引激光耦合机理 |
2.5.1 水导引激光耦合条件 |
2.5.2 水束中光线的传输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导引激光加工试验系统设计 |
3.1 水导引激光加工试验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2 耦合装置设计 |
3.2.1 耦合装置结构 |
3.2.2 喷嘴体及喷嘴的结构设计 |
3.2.3 喷嘴材料的选择 |
3.3 水液压系统的设计 |
3.3.1 水液压系统的组成 |
3.3.2 液压泵选用 |
3.3.3 液压辅助元件的选定 |
3.4 数控工作台及激光器选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导引激光加工试验及结果分析 |
4.1 试验方案 |
4.2 试验结果 |
4.2.1 水导引激光打孔 |
4.2.2 水导引激光切槽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3.1 水导引激光加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
4.3.2 水导引激光打孔试验分析 |
4.3.3 水导引激光切槽试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说明书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
致谢 |
四、大口径节流阀在京研制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页岩气调查井井控系统设计[D]. 丁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2]原油开采集输用节流阀的剪切乳化机理及结构改进研究[D]. 程玉雪.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17(04)
- [3]油气开采用井口低剪切节流阀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刘鹏.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8)
- [4]基于电液比例控制的13.5MN液压机回程工况的研究[D]. 周加永. 长安大学, 2012(07)
- [5]125MN挤压机动梁速度控制系统研究[D]. 文跃兵. 中南大学, 2008(04)
- [6]北京大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研究[D]. 姜洁.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06(02)
- [7]水导引激光耦合机理及加工试验研究[D]. 初杰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12)
- [8]大口径节流阀在京研制成功[J]. 马元,赵仲明. 真空,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