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Riccati法的舰船电力系统鲁棒励磁控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广[1](2019)在《邮轮交流电力系统故障及恢复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航运业发展迅速,成绩显着。但是,目前大而不强的现状严重阻碍我国航运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大型邮轮电力系统研究方面基础更加薄弱,对于邮轮电力系统集成设计的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特别在大容量邮轮电力系统的设计和集成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传统船舶电力系统相比,邮轮电力系统网络结构复杂,有其独特的拓扑结构,系统在进行各工况之间的切换时,负载变化幅度大。为了保证邮轮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需要对发生故障时系统的状态进行研究分析,确定故障发生位置,对发生故障的区域进行切除,保护非故障区域的正常运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运用数学建模方法建立了邮轮交流电力系统仿真模型,在VS2010上搭建了邮轮交流电力系统仿真平台,进行了系统不同故障下的仿真,分析了不同故障类型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实现了邮轮交流电力系统的故障恢复。首先,分析邮轮交流电力系统的构成,对系统现有的数学建模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和研究论证。针对邮轮交流电力系统拓扑结构,根据系统仿真目的逐次对系统的各模块、设备、子系统进行了建模,形成了开放式、模块化的仿真模型。其次,针对电力系统的短路故障,分析研究了其暂态变化过程,对三相短路电流的计算,除考虑基频交流分量外,还包括了直流分量和二倍频分量的影响。用对称分量法对不对称短路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整个系统短路故障状态下动态电压和电流的计算结果,为系统短路故障的暂态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再次,在VS2010上搭建了邮轮交流电力系统,对邮轮交流电力系统进行了三相短路、单相短路接地、两相短路、两相短路接地故障的暂态仿真分析。对系统各电气量的变化进行了监测,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不同故障类型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最后,设计了邮轮交流电力系统故障恢复的数学模型,对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的优缺点进行了介绍,对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进行了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化算法,将其应用于邮轮交流电力系统的故障恢复,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
李红星,陆安山[2](2015)在《海运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鲁棒控制》文中提出针对海运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鲁棒控制方法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主要是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推导使系统稳定且满足H"性能的控制器存在的条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求解扰动抑制度γ,并获得相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表明用鲁棒控制方法对海运船舶电力系统进行控制是可行的。
胡发斌[3](2014)在《船舶柴油发电机组并网控制及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船舶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船舶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始终是船舶电力网络的安全可靠性的关键。针对船舶电力系统这样一个高维非线性系统,分析PID控制方法的优缺点,针对PID调节在非线性系统上控制效果不理想。通过对Hamilton能量函数理论的研究,设计单机以及双台船舶柴油发电机的控制器,提高对船舶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控制。基于Hamilton理论的控制器不仅具有清晰的物理概念,对改善电力系统的振荡,提高船舶电力系统稳定性有很好的作用。船舶电力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电力系统,其供电与负载都具有明显的特点。发电机是船舶供电负载的唯一电源,电站容量较小,输电线路较短,当大功率负载加入、动态负载以及发电机并入电网时都会对船舶电力系统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冲击。在船舶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中,需要多种工况进行切换,为保证船舶运行的经济性,以及延长系统使用的寿命。当单台发电机的容量达到或者超过其额定容量的80%时,需要再将一台或者多台发电机并入电网中,以保证安全运行。本课题主要研究以柴油发电机组为电源的船舶电力系统,设计基于Hamilton能量函数理论的自适应反馈控制器;设计并车控制器,通过对系统相关参数的调整使其达到并车要求;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搭建相应船舶电力系统的仿真模型;在此系统模型基础上进行各种不同工况的实验,主要有大功率负载、动态负载并网过程,分析各工况对力系统暂态性能的影响。对船舶电网中各发电机的参数的变化分析得出基于Hamilton理论设计的控制器对船舶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控制较PID控制器优秀,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秦新华,张林森[4](2012)在《基于H∞回路成形理论的舰用同步发电机系统鲁棒性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鲁棒控制器设计的回路成形理论方法,设计了舰用同步发电机系统的鲁棒控制器,并按鲁棒控制理论对状态反馈控制进行了研究。仿真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戴红平[5](2012)在《基于Hamilton理论船舶电力系统协调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船舶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结构和运行方式日益复杂,势必使船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保证船舶安全航行面临新的挑战。船舶电力系统是一个高维的非线性系统,只有引入非线性控制理论,才能达到更好地系统稳定动、静态性能。同时,船舶电力系统中的转速控制和励磁控制都是针对系统稳定性的控制,二者控制量是相互耦合,分别控制会影响控制效果,统一控制才能实现更好地稳定性。因此,结合非线性控制理论,研究实现二者协调控制用以改善船舶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是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研究工作。采用微分代数方程描述出船舶电力系统,建立起相应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并能够很好地展示出励磁控制量和转速控制量内部耦合关系,也就方便了协调控制研究。而Hamilton系统理论从能量的观点出发,在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镇定等控制问题中已被日益关注,应用Hamilton理论于船舶电力系统,将该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Hamilton实现,设计出相应控制器,研究船舶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协调控制。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上述仿真模型,采用仿真实验并针对典型工况和典型故障分别实验得出相应实验结果,结合经典PID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同时采用比较分析法和指标判定法两种方法,对所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以验证基于Hamilton理论的船舶电力系统稳定性协调控制研究的正确性和合理性。通过两种分析方法得出,基于Hamilton理论方法的稳定性控制,能够满足船检规范指标要求并且具有比传统经典PID综合控制更好的控制精度,能更好地调节系统的稳定性,也就满足了日益发展的需要。但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也遇到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以取得更好的控制精度。
孟杰[6](2011)在《船舶电力系统的非线性鲁棒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不同于陆上电力系统,船舶电力系统的推进负载对电网的稳定性有着明显的影响。船舶电力系统中的动/静态负载与发电机系统形成强非线性、强耦合的动态特征。船舶电力系统控制问题属于一类典型的非线性系统控制研究范畴,研究船舶电力系统的非线性控制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基于鲁棒非线性控制理论,对包含推进负载的船舶电力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探讨船舶电力系统的非线性控制问题,旨在提高船舶电力系统的动态品质。具体研究工作如下:第一,建立包含电力推进负载的柴油发电机组的非线性数学模型,该模型可以反映负载与发电机的频率和电压的影响,充分体现了船舶电力系统的变量耦合关系。第二,基于对柴油发电机组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及其动/静态负载的相互耦合的非线性动态结构特性的深入分析,采用Backstepping控制技术与L2干扰抑制相结合的控制设计思想,提出发电机组调速、调压的非线性控制策略。由于充分考虑了系统的非线性特性,该控制器在保证系统稳定的条件下,能有效地抑制干扰对发电机系统功角和频率的影响。仿真表明,给系统突加动/静态负载的情况下,该控制器能有效地抑制负载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三,为了获得更加简洁的控制器结构,基于Hamilton能量理论控制方法,研究了具有螺旋桨推进负载的船舶电力系统的励磁与调速的综合控制问题。通过构造Hamilton能量函数,给出保持系统稳定的综合控制律。特别地,不同于已有的结果,该控制律清晰地给出了螺旋桨转速对控制器性能影响的函数关系。第四,提出基于Hamilton能量函数方法的带有SMES的舰船电网的综合控制策略。电力推进及新概念武器的引入对舰船电力系统功率分配提出更高的要求,SMES能够四象限范围内对系统有功和无功进行调节。在充分分析了柴油机组的非线性数学模型、SMES及其推进电机负载的相互耦合的非线性动态结构特性的基础上,通过预置状态反馈完成了耗散Hamilton实现,然后基于耗散实现设计了SMES、调速与励磁综合控制器,该控制器结构简单,物理意义明确。第五,提出多机并联系统的稳定控制问题,建立包含螺旋桨负荷的多机结构保留系统模型,即微分代数系统,并利用Hamilton能量函数方法,研究了具有螺旋桨推进负载的船舶多机电力系统的励磁与调速的综合控制问题,通过构造Hamilton能量函数,给出保持系统稳定的综合控制律。最后对双机并联系统进行仿真,仿真验证了控制器的鲁棒性。
许友[7](2008)在《船舶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进步,船舶电力系统容量逐渐增大、品质越来越高、自动化程度日益增加。船舶电力系统和陆上电力系统相比是一个独立的电力系统,其规模比较小,但是结构很复杂,在船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船舶电力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船舶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是电力系统保持安全运行的基础,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一直是电力系统研究人员和运行人员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励磁控制是改善电力系统稳定性的一项经济而又有效的措施,是电力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性能优良的励磁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保证电压的质量,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其他为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而采取的方法相比,励磁控制具有投资少、易实现等优点。通过对发电机的励磁进行适当的控制,就可以改善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因为H∞控制理论是分析和设计不确定系统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主要解决对象建模中的误差和在一定范围内因模型参数摄动而引起控制品质恶化的控制难题,很适合对船舶电力系统进行研究。本文选择了H∞控制方式,并对H∞控制理论在船舶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着重研究。本文详细分析和研究了柴油发电机组在暂态过程中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H∞控制理论对船舶电站柴油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考虑了励磁调节对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考虑了转速调节对暂态频率稳定性的影响;又考虑了电压与转速耦合时综合调节对暂态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对所设计的H∞励磁控制器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提高了发电机机端电压的控制精度,有效地改善了系统的暂态稳定性,提高了控制系统的鲁棒性,控制效果较好。
张冰,刘维亭,王德明[8](2005)在《舰船电力系统鲁棒励磁控制器设计与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较系统地介绍了鲁棒控制器设计的Riccati方法 ,建立了单台发电机工作的典型工况下舰船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 ,并按鲁棒控制理论设计了状态反馈控制器 ,最后对该控制器进行了仿真研究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刘维亭,王德明[9](2004)在《基于Riccati法的舰船电力系统鲁棒励磁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鲁棒控制器设计的Riccati方法,建立了单台发电机工作的典型工况下舰船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并按鲁棒控制理论对状态反馈控制进行了研究。仿真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二、基于Riccati法的舰船电力系统鲁棒励磁控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Riccati法的舰船电力系统鲁棒励磁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邮轮交流电力系统故障及恢复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邮轮电力系统仿真分析研究现状 |
1.2.2 邮轮电力系统故障恢复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邮轮交流电力系统数学建模 |
2.1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
2.2 发电模块 |
2.2.1 柴油机和调速系统模型 |
2.2.2 同步发电机及其励磁系统模型 |
2.3 配电模块 |
2.3.1 电缆的数学模型 |
2.3.2 开关和配电板的数学模型 |
2.4 电力变换模块 |
2.4.1 三相变压器数学模型 |
2.4.2 整流器的数学模型 |
2.5 推进模块 |
2.5.1 推进电机及其转矩控制模型 |
2.5.2 螺旋桨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系统短路故障分析和计算 |
3.1 系统三相短路故障分析和计算 |
3.2 应用对称分量法分析不对称短路故障 |
3.3 系统不对称短路故障的分析和计算 |
3.3.1 单相(a相)接地短路故障分析和计算 |
3.3.2 两相短路和两相短路接地故障分析和计算 |
3.3.3 正序等效定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邮轮交流电力系统短路故障暂态仿真分析 |
4.1 邮轮交流电力系统仿真平台介绍 |
4.2 系统三相短路故障仿真分析 |
4.3 系统不对称短路故障仿真分析 |
4.3.1 系统单相短路接地故障仿真分析 |
4.3.2 系统两相短路故障仿真分析 |
4.3.3 系统两相短路接地故障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邮轮交流电力系统故障恢复 |
5.1 邮轮交流电力系统故障恢复的数学模型 |
5.2 智能算法的改进 |
5.2.1 遗传算法 |
5.2.2 粒子群算法 |
5.2.3 基于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的改进算法 |
5.3 实例验证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海运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鲁棒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问题描述 |
3控制器的设计 |
4 仿真研究 |
5 结论 |
(3)船舶柴油发电机组并网控制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船舶电力系统稳定性及控制理论发展现状 |
1.2.1 船舶电力系统概述 |
1.2.2 船舶电力系统稳定性概述 |
1.2.3 船舶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 船用负载概述 |
1.4 Hamilton 理论研究现状及意义 |
1.5 船舶并车控制方法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意义 |
1.6 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论文主要内容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Hamilton 控制理论 |
2.1 Hamilton 控制理论的概念与实现 |
2.1.1 自治非线性系统的 Hamilton 实现 |
2.1.2 耗散 Hamilton 系统自适应控制 |
2.2 多机电力系统的 Hamilton 实现及控制设计 |
2.2.1 多机电力系统耗散 Hamilton 实现 |
2.2.2 多机电力系统基于 Hamilton 能量函数的控制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机船舶电力系统建模与控制器设计 |
3.1 原动机及其速度控制数学模型 |
3.1.1 调速系统的基本结构 |
3.1.2 原动机及其调速器的数学模型 |
3.2 船舶电力系统的励磁调压系统建模 |
3.2.1 励磁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
3.2.2 励磁控制系统的分类 |
3.2.3 相复励无刷交流励磁控制系统原理 |
3.2.4 励磁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3.3 同步发电机简化数学模型 |
3.3.1 Park 变换 |
3.3.2 同步发电机的标幺化处理 |
3.3.3 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
3.3.4 同步发电机及励磁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
3.4 动态负载建模 |
3.5 船舶电力系统双机并联模型的建立 |
3.6 基于 Hamilton 理论船舶电力系统控制器的设计 |
3.6.1 单机 Hamilton 系统自适应 H∞控制 |
3.6.2 双机 Hamilton 系统自适应 H∞控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种控制方式下并车的实现 |
4.1 并车理论 |
4.1.1 并车方式 |
4.1.2 并车过程 |
4.1.3 并车的条件及分析 |
4.1.4 同步发电机自动并车装置基本原理 |
4.1.5 并车装置的工作流程 |
4.2 多种控制方式下并车的设计 |
4.2.1 基于经典 PID 控制方式下的并车设计 |
4.2.2 基于 Hamilton 控制方式下的并车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仿真实验分析 |
5.1 基于 MATLAB/Simulink 仿真平台的模型搭建 |
5.1.1 船舶电力系统双机控制模型的搭建 |
5.1.2 双机系统控制器的模型搭建 |
5.1.3 并车控制系统的模型搭建 |
5.1.4 负荷模块 |
5.1.5 船舶电力系统双机并车模型的整合 |
5.2 试验结果分析 |
5.2.1 典型工况下 PID 双机控制系统的实验结果分析 |
5.2.2 基于 Hamilton 能量函数双机控制系统的实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Hamilton理论船舶电力系统协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力系统的非线性控制研究现状 |
1.2.1 陆上电力系统的非线性控制 |
1.2.2 常见非线性控制方法 |
1.2.3 基于Hamilton理论的电力系统研究 |
1.3 船舶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研究现状 |
1.4 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和论文主要内容 |
1.4.1 本文所做主要工作 |
1.4.2 论文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Hamilton理论基础 |
2.1 非线性稳定性理论 |
2.1.1 稳定性概念及稳定定理 |
2.1.2 输入—状态稳定性与输入—输出状态稳定性 |
2.2 无源性与耗散性 |
2.2.1 系统的能量存储函数与动态特性 |
2.2.2 无源性设计基础 |
2.3 Hamilton实现的概念及性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船舶电力系统建模 |
3.1 船舶电力系统组成概述 |
3.2 船舶电力系统的调速系统建模 |
3.2.1 原动机(柴油机)数学模型 |
3.2.2 原动机调速系统 |
3.3 船舶电力系统的励磁调压系统建模 |
3.3.1 同步发电机工作原理 |
3.3.2 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
3.3.3 同步发电机转子运动方程 |
3.3.4 同步发电机输出功率方程 |
3.3.5 同步发电机励磁绕组电磁动态方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船舶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 |
4.1 船舶电力系统稳定性 |
4.1.1 船舶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 |
4.1.2 船舶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 |
4.2 船舶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研究 |
4.2.1 PID控制的柴油机调速系统 |
4.2.2 PID控制的励磁调压系统 |
4.2.3 PID调节的调速和调压综合控制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船舶电力系统协调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试验 |
5.1 调速、调压协调控制概述 |
5.2 综合协调控制研究的综合模型 |
5.3 基于Hamilton能量函数的非线性控制设计简述 |
5.4 基于Hamilton能量函数设计调速、调压综合协调控制器 |
5.4.1 构造Hamilton系统 |
5.4.2 构造Hamilton能量函数 |
5.4.3 柴油发电机组非线性系统Hamilton实现 |
5.5 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的搭建仿真模型 |
5.5.1 MATLAB/Simulink简要概述 |
5.5.2 搭建仿真模型 |
5.6 典型工况试验结果分析 |
5.6.1 柴油发电机组系统主要参数 |
5.6.2 柴油发电机组启动性能 |
5.6.3 柴油发电机组加减负载调节性能 |
5.7 比较分析试验 |
5.7.1 两种方法的各工况调节性能 |
5.7.2 典型故障下的两种方法调节性能 |
5.8 船检规范指标判定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船舶电力系统的非线性鲁棒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力系统非线性动态特性描述 |
1.3 电力系统的非线性控制理论研究概述 |
1.4 船舶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殊性 |
1.5 船舶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研究现状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础知识及相关理论 |
2.1 非线性稳定性理论 |
2.1.1 稳定性概念及稳定性定理 |
2.1.2 拉萨尔不变集原理 |
2.1.3 有界性与最终有界性 |
2.1.4 输入-状态稳定性与输入-输出状态稳定性 |
2.2 Backstepping控制方法 |
2.3 非线性系统L_2鲁棒控制方法概述 |
2.3.1 L_q空间及L_q稳定性 |
2.3.2 耗散系统简述 |
2.4 Hamilton函数理论 |
2.4.1 广义Hamilton实现的概念及简单性质 |
2.4.2 耗散Hamilton系统的L_2干扰抑制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计及动/静负载的船舶电力系统数学模型 |
3.1 船舶电力系统结构及建模 |
3.1.1 同步发电机转子运动方程 |
3.1.2 同步发电机输出功率方程 |
3.1.3 柴油机组调速系统 |
3.1.4 柴油机发电机组励磁绕组电磁方程 |
3.2 负载模型 |
3.2.1 静态负载模型 |
3.2.2 动态负载模型 |
3.3 螺旋桨负载对船舶电力系统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船舶电力系统L_2干扰抑制控制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仿射非线性系统的L_2干扰抑制方法简述 |
4.3 船舶电力系统调速系统L_2干扰抑制控制策略 |
4.4 船舶电力系统励磁系统L_2干扰抑制控制策略 |
4.5 船舶电力系统调速、励磁系统综合控制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Hamilton能量函数方法的船舶电力系统的鲁棒控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Hamilton能量函数的非线性控制设计简述 |
5.3 基于Hamilton能量函数的综合控制设计 |
5.3.1 调速、调压系统的综合控制设计 |
5.3.2 推进负载对综合控制的影响分析 |
5.4 带有SMES的船舶电力系统Hamilton控制设计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船舶多机电力系统的干扰抑制控制 |
6.1 引言 |
6.2 非线性微分代数系统的Hamilton实现 |
6.3 船舶电力系统微分代数模型 |
6.4 基于Hamilton函数方法的船舶多机系统的干扰抑制控制设计 |
6.4.1 调速、调压系统的综合控制设计 |
6.4.2 推进负载对负载功率的影响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船舶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船舶电力系统概述 |
1.2 船舶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概述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鲁棒H_∞控制器的设计 |
2.1 H_∞控制设计的基本步骤 |
2.2 状态反馈H_∞控制 |
2.2.1 基于Riccati不等式的状态反馈解 |
2.2.2 基于Riccati方程的状态反馈解 |
2.2.3 状态反馈的一般解 |
2.2.4 状态反馈的完全解 |
2.2.5 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的状态反馈解 |
2.3 H_∞系统设计中的计算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H_∞控制器的励磁控制系统的研究 |
3.1 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
3.1.1 考虑次暂态电动势E″_d和E″_q的五阶模型 |
3.1.2 考虑暂态电动势E'_q的三阶模型 |
3.2 负荷的数学模型 |
3.2.1 静负荷的数学模型 |
3.2.2 动负荷的数学模型 |
3.3 励磁系统及其数学模型 |
3.4 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H_∞控制器的设计 |
3.4.1 考虑同步电机暂态电势E'_q变化情况分析 |
3.4.2 考虑同步电机E'_qE″_dE″_q变化情况分析 |
3.5 MATLAB仿真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H_∞控制器的调速系统的研究 |
4.1 柴油机及调速装置的数学模型 |
4.1.1 柴油机的数学模型 |
4.1.2 调速器的数学模型 |
4.2 柴油发电机组调速系统H_∞控制器的设计 |
4.3 MATLAB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H_∞控制器的综合控制系统研究 |
5.1 H_∞综合控制器的设计 |
5.2 MATLAB仿真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基于Riccati法的舰船电力系统鲁棒励磁控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邮轮交流电力系统故障及恢复仿真分析[D]. 陈广.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9)
- [2]海运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鲁棒控制[J]. 李红星,陆安山.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2015(02)
- [3]船舶柴油发电机组并网控制及稳定性研究[D]. 胡发斌.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4]基于H∞回路成形理论的舰用同步发电机系统鲁棒性控制研究[J]. 秦新华,张林森. 微特电机, 2012(06)
- [5]基于Hamilton理论船舶电力系统协调控制研究[D]. 戴红平.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0)
- [6]船舶电力系统的非线性鲁棒控制研究[D]. 孟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7]船舶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研究[D]. 许友.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4)
- [8]舰船电力系统鲁棒励磁控制器设计与仿真研究[J]. 张冰,刘维亭,王德明. 电气应用, 2005(03)
- [9]基于Riccati法的舰船电力系统鲁棒励磁控制研究[J]. 刘维亭,王德明. 电机与控制学报, 2004(04)
标签:数学模型论文; 发电机励磁系统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 励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