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红外指纹图谱检测中药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何自会,王青,刘沫,吴彤,欧阳丹薇[1](2021)在《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中药注射剂是中国独创的新制剂,具有起效快、疗效高等优势,打破了中药只适合治疗慢性病的传统观念,弥补了中医临床急救用药的空缺,对某些疑难重症、危急重病的治疗效果较好。但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广泛应用及品种的日益增多,不良反应的出现愈加频繁,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这极大限制了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发展。本文基于中药注射剂的研究现状,对其安全性和化学成分的质量控制、毒性研究以及物质基础研究工作进行综述,以期为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安全控制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供参考。
司雨柔[2](2021)在《应用电化学指纹图谱和红外光谱三阶鉴别法对中药桔梗进行初步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以四大产区(内蒙、陕西、湖南、安徽)的桔梗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方法(电化学指纹图谱技术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和“红外光谱三阶鉴别法”)对桔梗根茎的整体化学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对不同产地的桔梗的进行鉴别和初步质量评价。2方法本文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电化学指纹图谱技术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注重于将桔梗根部看作一个整体,包括表皮以及各种成分,来进行鉴别区分。另一种方法是“红外光谱三阶鉴别法”,即傅里叶红外光谱、二阶导数谱及显微红外光谱图结合,从点到面递进式地对桔梗的化学成分含量及分布进行分析鉴定。这两种方法都注重于中药的整体概念。3结果3.1采用电化学指纹图谱技术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了四大产区九个不同产地桔梗的电化学指纹图谱,并通过E-t曲线及其主要特征参数对桔梗药材进行鉴别研究。通过考察温度、药材的加入量和转速对电化学振荡体系的直接影响,确定了桔梗电化学体系的最优实验条件:温度为310 K、样品加入量为0.1500 g和转速为500 r/min。在最佳条件下,测定桔梗药材的电化学指纹图谱。九个产地的桔梗药材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的南北生长环境差异,其化学成分及物质含量也有较大差异,通过电化学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桔梗药材的E-t曲线和主要特征参数明显不同。3.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欧式距离为3时,各省产地独自聚为一类,可以分为4类。证明了根据不同产地地理远近来分析,不同省之间的桔梗药材的物质含量与分布的差距比较明显。聚类分析结果与电化学指纹图谱得到的结果相同。证明了电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可以用来鉴别不同产地桔梗。3.3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结合二阶导数光谱在桔梗的鉴别中,不仅可以提供桔梗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的信息,还可以对四大产区九个产地的桔梗进行鉴别与区分,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可实现对桔梗药材的快速鉴别研究。显微红外光谱从更高层面上对九个产地的桔梗进行了鉴别与区分,它能从点到面地提供桔梗新鲜根茎横截面微观状态下的显微图像,而且能在细胞水平上提供各物质成分及含量的定位定量信息,从而达到半定量研究。利用红外光谱三阶鉴别法鉴别四大产区九个产地桔梗的效果比较理想。3.4不同产地桔梗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图整体上差别并不明显,二阶导数处理后,各产地的特征峰差异得以显现,显微红外光谱图则进一步直观清晰地显现出桔梗皂苷d的含量多少与分布区域,进一步佐证了不同产地桔梗间桔梗皂苷d的含量差异的结果。根据不同产地地理远近来分析,不同省之间的桔梗的物质含量与分布的差距比较明显;同省不同市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差距,可能原因是同省不同市的地理距离较小。4结论4.1电化学指纹图谱是由振荡体系中各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振荡曲线,四大产区九个产地的桔梗药材因其种植地域的差异,会对同一振荡体系产生不同的影响,可通过最终呈现的振荡曲线和特征参数的差异来对其进行区分。该方法的重现性良好,操作过程免去了繁杂的预处理阶段,仪器也便捷操作,具有多种可直接数量化地信息和直观可得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对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从整体的层面上进行分析,从而对桔梗进行鉴别和初步质量评价。聚类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不同产地桔梗的电化学实验数据有明显的地区分类。同时图谱具有分析中药整体的特点,是一个有效、简便、快速、经济的方法,值得推广。4.2实验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二阶导数谱及显微红外光谱图结合,递进式地对桔梗的化学成分含量及分布进行分析鉴定,获得了不同产地桔梗的整体结构信息,验证了不同产地所含物质量和分布的差异,初步鉴别不同产地桔梗,为今后不同中药不同产地的鉴定和初步质量评价研究工作打下系统完整的基础,也为鉴别易混淆、基源相近的中药提供了新思路,是一个可发展的方向。
杜泽飞[3](2020)在《黄精的化学成分、炮制与结构修饰研究及黄精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中国药典3种法定基原黄精植物多糖及醇提物指纹图谱的差异;并对滇黄精传统“九蒸九制”及不同炮制方法中各成分的转化进行研究;同时,以3种基原黄精为原料,对多糖的提取、纯化、不同的化学修饰方法、结构分析、抗氧化、降血糖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及利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研究黄精属及其相关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为黄精药材质量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水提醇沉法从水中提取黄精多糖,利用三氟乙酸(TFA)水解后,使用PMP柱前衍生化方法衍生单糖产物,随后建立3种法定基原黄精多糖的色谱指纹图谱,同时以定位酶切技术(糖苷酶)对黄精多糖进行特征水解,采用凝胶色谱法,分析多糖中糖苷键的结构差异。(2)采用HPLC对三种基原黄精的醇提物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探讨3种法定基原黄精中醇提物化学成分的差异。(3)采用400 MHz核磁共振(NMR)指纹图谱技术,测定3种法定基原黄精的全成分信息1H-NMR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4)采用红外光谱结合PCA对滇黄精“九蒸九制”炮制及不同方法炮制后的化学成分的转化进行识别研究,同时采用HPGPC、HPLC和UV法对不同炮制品多糖的组分差异、指纹图谱的差异及多糖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5)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滇黄精多糖,用氯磺酸-吡啶法及氢氧化钠-乙酸酐法对其进行修饰,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了滇黄精多糖及其修饰衍生物的总糖含量;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对修饰前后的多糖进行表征;并通过化学分析法、PMP-HPLC、HPGPC对滇黄精修饰前后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测定滇黄精多糖及其修饰衍生物在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方面的差异。(6)对滇黄精、卷叶黄精及玉竹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及比较;同时基于Genbank数据库,下载黄精属及相关类群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共52条,构建NJ树,推断其系统发育。结果:(1)3种基原黄精的多糖PMP-HPLC指纹图谱存在差异。PCA和HCA分析表明,黄精和多花黄精的多糖色谱指纹较为接近,而滇黄精与二者差异明显。多糖酶解结果显示,三种多糖均存在β-1,4-葡萄糖苷键,黄精多糖和多花黄精多糖中存在β-1,3-葡萄糖苷键,而滇黄精多糖则不含。(2)建立了3种基原黄精药材醇溶性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黄精基原植物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较好。其HPLC色谱均存在一定差异,多花黄精与黄精、滇黄精差异较大;尤其是多花黄精醇溶性成分更为丰富。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HCA和PCA分析显示,多花黄精与黄精、滇黄精能明显分开,黄精与滇黄精的化学成分相似性更高,归为一类;多花黄精单独归为一类。(3)3种法定基原黄精药材的1H-NMR指纹图谱差异性较明显,能够真实、全面地准确反映黄精中的各种特征性差异成分和内在的品质,其主要的差异判别成分为有机酸类及饱和脂肪酸类;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及聚类分析(HCA)三种分析均可将3种法定基原的黄精加以准确区分。(4)随着炮制次数的增加,滇黄精的颜色、气味和质地逐渐发生变化,由生品的黄白色逐步变为黑色;不同滇黄精炮制品的IR平均指纹光谱和二阶导数指纹图谱的差异明显,PCA模式可将不同批次炮制的滇黄精加以区分为3类;HPGPC显示滇黄精炮制品的多糖组成分布与生品的差异性较大;各炮制品之间的差异性也明显不同,随着炮制次数的增加,小分子多糖组分比例明显减少,而大分子多糖组分则随炮制次数的增加逐渐溶出;HPLC结果表明,在炮制后,滇黄精不同炮制品的指纹图谱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图谱上的某些峰位和峰面积有所差异;PMP-HPLC检测炮制的滇黄精,均没有Man,Rib,Gal UA,Glc UA与Arab;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滇黄精生品的多糖含量最高,随着炮制次数的增加,多糖含量逐渐下降。(5)不同取代度的清除作用:硫酸化滇黄精多糖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氧化作用的清除作用明显强于滇黄精多糖,但还原力明显低于滇黄精多糖,而对超氧阴离子的氧化清除作用两者相差不大。S-PKP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性均有明显的增强。S-PKP与PKP两者相比,其中的总糖含量明显减少,单糖及其组成的种类和摩尔比不同。(6)A-PKP1-1,A-PKP1-2与A-PKP1-3的取代度依次分别为0.2113,0.4287,0.5328。不同种类和取代度的乙酰化滇黄精多糖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氧化清除作用抑制能力强于滇黄精多糖,但还原的能力低于滇黄精多糖,而对超氧阴离子的自由基清除作用两者抑制能力相差不大;A-PKP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能力均有明显的增强。三种A-PKP与滇黄精多糖相比,其多糖含量有明显的减少,单糖的种类和摩尔比不同。(7)滇黄精与卷叶黄精的叶绿体基因结构较为相似;研究结果支持APG系统对相关科属的处理,黄精属应从百合科中移出,归属于天门冬科。结论:(1)3种法定基原黄精物种的多糖组成、糖苷键及醇溶性成分存在差异,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黄精多糖中糖类的组成分析及黄精药材的质量评价(2)炮制前后滇黄精的色泽、性味、化学成分的组成、多糖分子量、含量和单糖组成均发生变化,为滇黄精炮制的机理研究及规范化炮制提供一定的依据。(3)滇黄精多糖经化学修饰后通过改变多糖的极性而增加了其抗氧化活性,不同修饰方法的滇黄精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与降血糖活性不同。(4)本研究对部分黄精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进行了解析,并探讨了黄精属及近缘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为黄精属的分类提供依据。
孙国祥,侯志飞,李文颖,于云鹏,马迪迪,陈斌[4](2014)在《中药多元多维指纹图谱特征与构成方式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元多维指纹图谱是利用不同分析技术方法和同一分离方法的不同检测条件或不同检测原理获得中药立体多维空间指纹图谱的技术。能够反映化学组分多维全息特征,只有合理整合和有效挖掘才能从多侧面、整方位详细描述和准确表征中药全组分的含量分布状况。以中药标准制剂控制模式为基础的系统指纹定量法能整体、动态、有效地整合中药多元多维立体空间指纹图谱。指纹图谱不仅是多元的也是多维的,由此构成中药指纹大数据,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才能形成正确评价中药真实质量的最佳方法,为中药工业质量控制提供又一新技术和行之有效的质控方法。
孙国祥,吴玉,孟令新,刘中博,刘迎春[5](2014)在《多元多维定量指纹图谱交叉评价防风通圣丸》文中认为目的建立防风通圣丸五波长(246、254、265、280、300 nm)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HPLC-FP)、紫外光谱指纹图谱(UV-FP)、红外光谱指纹图谱(IR-FP)和热值谱(HVF),形成多元多维方法交叉定量评价FFTSP质量。方法用系统指纹定量法(SQFM)评价五波长指纹图谱并用指纹熵权整合评价FFTSP质量。用190400 nm区间UV-FP表达π→π*,n→π*和n→σ*的化学组分,用4 000400 cm-1 IR-FP表达单键、双键和三键等的振动(或转动)对中红外线的吸收,均以光谱点为评价单元。用燃烧焓衡量中药有机物达到高价氧化态的热释放度,从而揭示有机组分总量。结果将五波长HPLC指纹图谱、光谱指纹谱和热值谱交叉定量评价出S1质量劣(8级),其余样品质量均在中等以上。4种检测信息相互补充、相应对照,描绘出FFTSP多元化学成分的分布状况,最终鉴定S7可作为FFTSP的标准制剂和标准指纹对照物。结论此4种多元多维指纹图谱的交叉整合能监测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的分布情况,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简单,价廉的探索性方法。多元多维指纹图谱技术在原理上优势互补,其合理交叉整合定性定量信息具备综合鉴定中成药质量全貌的技术基础,这为寻找中成药大复方体系的标准制剂提供了一种探索模式,具有现实性、有效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宋爱华,王婧波,杨婷婷,孙国祥[6](2013)在《红外光谱指纹定量法鉴别柴胡质量》文中提出目的考察西北产地柴胡药材的质量,应用红外光谱原理和系统指纹定量法(SQFM)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将红外光谱各数据点按平均值法分别生成对照指纹图谱(RFP),以光谱点为单位计算红外光谱的宏观定性和宏观定量信息,计算各批样品的S m和P m值。结果以红外光谱指纹定量法鉴别17批西北产地柴胡药材质量,鉴定出1批药材定性和定量相似度为中等,10批药材定性和定量相似度一般,6批药材定性和定量相似度为低。结论依据所建立的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用系统指纹定量法可全面有效地鉴别不同产地柴胡的质量,为中药材质量鉴定提供了快速可靠的鉴定方法。
关洪月[7](2012)在《基于改良欧氏距离系数法的芫花指纹图谱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芫花为瑞香科植物.Daphe genkwa Sieb.et Zucc.的干燥花蕾,为传统的泻下药。芫花有毒,目前已报道的芫花的毒性成分是以芫花酯甲为代表的二萜原酸酯类成分。由于其其毒性较为剧烈,从古至今均非常重视其炮制。本文对10批芫花生品按照药典方法进行炮制,系统考察了不同样品处理方法、提取溶剂、不同色谱柱等因素对芫花指纹图谱的影响,建立生品和炮制品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 11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5个峰,分别为木犀草素、芹菜素、羟基芫花素、芫花素和芫花酯甲,这5个共有峰占11个共有峰总峰面积的59.37%,具有较强的特征性和代表性。用国家药典委员会颁布的相似度评价软件计算相似度,生品和炮制品的相关系数和夹角余弦值均在0.9左右,难以区分生品和炮制品。从相似度的计算方法入手,提出了一种新的相似性测度方法即改良欧氏距离系数(Improving Euclidean Distance,IED),并用此方法计算各批次生品和炮制品的改良欧氏距离系数值。结果显示生品的IED值均在0.5以上,炮制品的IED值均在0.5以下,说明改良欧氏距离系数能较好的区分芫花生品和炮制品。采用HPLC-MS对共有峰中指认的五个毒效成分进行炮制前后含量比较,结果显示芫花经炮制后五种成分的含量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木犀草素、羟基芫花素以及芫花素经炮制后含量均升高,芹菜素和芫花酯甲炮制后均降低。同时对10批生品中五种成分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各产地五种成分在芫花中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芹菜素、芫花素、羟基芫花素、木犀草素、芫花酯甲。其中木犀草素含量最低为0.0693%,最高为0.1341%;芹菜素含量最低为0.2680%,最高为0.6417%;羟基芫花素含量最低为0.2093%,最高为0.3008%;芫花素含量最低为0.2340%,最高为0.3675%;芫花酯甲含量最低为0.0018%,最高为0.0264%。木犀草素、芹菜素以及芫花酯甲各产地含量差异较大,尤其是毒性成分芫花酯甲,最低含量和最高含量相差15倍,因此对毒性成分芫花酯甲的含量控制尤为重要。应用正交设计结合改良欧氏距离系数法筛选芫花最佳醋制工艺。分别单因素考察了加醋量、闷润时间、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对芫花醋制工艺的影响,最终确定了各因素的各水平:加醋量的三个水平为20%、30%、40%,闷润时间三个水平为15min、30min、45min,炒制温度三个水平分别为130℃、160℃、190℃,炒制时间的三个水平分别为6min、8min、1Omin。正交法四因素三水平以改良欧氏距离系数值为指标确定了芫花最佳醋制工艺为A2B2C3D1,即取芫花药材,加入30%醋拌匀,闷润30min,置炒制容器内190℃炒制6min。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加醋量以及闷润时间对芫花醋制工艺有极显着影响,炒制温度以及炒制时间对醋制工艺影响不显着。
董蕊[8](2011)在《椴树蜜、苕子蜜和刺槐蜜红外指纹图谱及抗氧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椴树蜜,主要以椴树科,紫椴(Tilia amurensis)和糠椴(Tilia mandschurica)为蜜源植物,是我国东北特有蜜种。蜜色为特浅琥珀色、浅琥珀色,具有浓郁的香味,容易结晶,为一等蜜。具有养血补虚、清热、补中益气、解毒、润燥、镇静的功效。较受消费者喜欢,是难得的森林蜜种。苕子蜜,主要以豆科,广布野豌豆(Vicia cracca L.)和长绒毛野豌豆(Vicia villosa rothL.)为蜜源植物。苕子蜜既具有普通蜂蜜的解毒润燥作用,又有苕子清凉养颜、滋润肌肤、增强皮肤弹性、保持皮肤柔软等独特功效,颇受女士的青睐。苕子蜜呈浅琥珀色,结晶颗粒较细,气味清香,味道甘甜,为一等蜜。刺槐蜜,主要以豆科,刺槐属植物洋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又名刺槐,为蜜源植物。洋槐蜜白色、水白色,透明,粘稠状液体,含有独特的刺槐花香,为一等蜜。针对市场上,蜂蜜传统鉴定方法的不确定性和人为差异等因素,目前急需寻找科学的蜂蜜标准化检验体系的情况下,本实验以椴树蜜、苕子蜜和刺槐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苕子蜜、椴树蜜和刺槐蜜的质量评价方法,开发蜂蜜抗氧化作用的药用价值为目的,采用较先进的研究手段——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三种精密实验仪器,从蜂蜜来源入手,寻找椴树蜜、苕子蜜和刺槐蜜质量评价的方法。同时,通过比较不同品种、地域的蜂蜜的还原能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抑制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亚硝基自由基能力的差异,评价了16种单花蜂蜜36个样本的抗氧化活性,为开发蜂蜜的药用价值和确保蜂蜜质量提供参考。本文建立了苕子蜜、椴树蜜和刺槐蜜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指纹图谱及二阶导数红外光谱指纹图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指纹图谱能有效地区分苕子蜜、椴树蜜和刺槐蜜与其它品种蜂蜜,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基本可以把苕子蜜、椴树蜜和刺槐蜜的品种不同、产地不同和质量差异区分开,为市场上评价蜂蜜质量的方法提供一些技术。建立了异硫氰酸苯酯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蜂蜜中17种游离氨基酸的实验方法。以正亮氨酸为内标,异硫氰酸苯酯为柱前衍生试剂,Venusil-AA氨基酸分析专用柱(5μm,4.6mm×250mm),醋酸钠缓冲溶液(pH6.5)-乙腈溶液和80%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流速:1ml/min,柱温:40℃,紫外检测器在254 nm波长处检测。氨基酸浓度在0.5μmol~0.0125μmo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17种氨基酸的平均回收率在91.3%~103.1%。该方法灵敏、准确,可作为测定蜂蜜中氨基酸的有效方法。测定结果表明:16种蜂蜜(桉树蜜、枣花蜜、黄连蜜、椴树蜜、党参蜜、龙眼蜜、紫云英蜜、荔枝蜜、荆条蜜、益母草蜜、蒲公英蜜、山花蜜、五味子蜜、枇杷蜜、苕子蜜、刺槐蜜)(深色和浅色)不同地域的36个样品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得到蜂蜜中的游离氨基酸主要以脯氨酸为主,占游离氨基酸总量69.82%,16种蜂蜜中平均含游离氨基酸543mg/kg左右,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蜂蜜的营养价值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抑制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02-.)自由基、羟自由基和亚硝基)的研究表明,蜂蜜对四种自由基均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中蜂蜜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0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强于对羟自由基和亚硝基的清除。采用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了16种蜂蜜,不同地域的36个蜂蜜样品之间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亚硝基抑制能力的显着性差异,证明不同品种的蜂蜜,甚至同一品种而产地不同的蜂蜜,抗氧化能力有很大差异。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36个蜂蜜样品总酚酸含量,蜂蜜的总酚酸含量:由10.43±0.69mg/100g到168.9±0.04 mg/100g,刺槐蜜(昆明)总酚酸含量最低,桉树蜜(广东)总酚酸含量最高,说明蜂蜜品种差异、颜色差异、地域差异影响蜂蜜中的酚酸含量。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36个蜂蜜样品总黄酮含量和还原能力,36个样本的总黄酮含量:由9.410±0.06 mg/kg到99.63±0.04 mg/kg,色浅的刺槐蜜(昆明)含量最低,色深的桉树蜜(广西)含量最高,含量相差近10倍。采用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了36个蜂蜜样品之间总酚酸含量和总黄酮含量的显着性差异。同时测得蜂蜜的还原能力与总酚酸、黄酮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940368和R=0.79281,说明蜂蜜的还原能力与总酚酸、黄酮含量呈线性关系变化,同时蜂蜜的颜色越深,还原能力与总酚酸、黄酮含量越高,反之,还原能力与总酚酸、黄酮含量越低。通过实验还测得蜂蜜的总酚酸含量与清除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作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85074和R=0.83493;总黄酮含量与抑制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作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62692和R=0.66133,说明蜂蜜的抗氧化能力受其多酚类(类黄酮和酚酸)成分的影响,不同品种的蜂蜜,甚至同一品种而产地不同,蜂蜜的抗氧化能力差异很大。验证了蜂蜜的总酚酸、黄酮含量、还原能力与蜂蜜体外抗氧化能力呈现正相关系;原蜜的颜色也影响抗氧化能力,色深原蜜的酚酸和黄酮含量高于色浅的原蜜,深色蜂蜜比浅色蜂蜜有更好的抗氧化活性。蜂蜜作为健康营养物质,文章中展示了如何利用显微镜技术分析花粉形态,确定蜜源;利用评价蜂蜜样本的植物来源、色泽、结晶状态、气味或滋味等的感官特征来判断蜂蜜真伪;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建立椴树蜜、苕子蜜和刺槐蜜的普通红外光谱(FTIR)指纹图谱及二阶导数红外光谱指纹图谱,作为蜂蜜的质量评价方法,为今后建立科学的蜂蜜标准化检验体系提供实验依据。同时还比较了了苕子蜜、椴树蜜和刺槐蜜等16种蜂蜜36个不同地域样品的抗氧化能力差异。实验证明,蜂蜜的质量取决于它们自身的化学成分和蜜源植物属性,受到植物来源、地理来源等因素的影响,因而鉴定和量化蜂蜜中的微量化学物质意义重大。
曹卫宾[9](2011)在《地黄药材指纹图谱研究》文中提出中药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块根,在我国使用历史悠久,是着名的“四大怀药”之一。根据其药效的差异,药材分为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地黄为常用滋补药,以地黄为主的中成药有几十种之多,国内外有关对地黄的研究文献也较多,大量集中在地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方面,对地黄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较少。为了更好地建立怀地黄药材的质量标准,本课题采用HPLC技术研究了生地黄、鲜地黄的指纹图谱来达到鉴别和控制其质量。比较其指纹图谱的差异,通过对地黄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揭示地黄活性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为地黄药材的大量应用、新药开发及中医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第一章对地黄指纹图谱研究的意义及其创新内容作了前言叙述。本文第二章对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地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指纹图谱目前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本文第三章采用高效液相对鲜地黄药材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包括鲜地黄的提取,试验条件摸索,以及方法的建立和相似度评价等。本文第四章采用高效液相对生地黄药材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包括生地黄的提取,试验条件摸索,以及方法的建立和相似度评价等。本文第五章比较不同地黄药材之间指纹图谱的异同,结合地黄血清药物化学活性成分的研究,揭示地黄活性成分之间的相关性。
唐兴刚,李雪,李盛强,郭世宁[10](2010)在《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用红外指纹图谱检测中药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红外指纹图谱检测中药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质量控制 |
1.1 热原及细菌内毒素检查 |
1.2 有关物质检查 |
1.3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测定 |
1.4 不溶性微粒测定 |
2 中药注射剂毒性评价技术 |
2.1 代谢组学技术 |
2.2 Microtox(微毒)技术 |
3 基于指纹图谱技术的中药注射剂化学成分质量控制 |
3.1 指纹图谱技术 |
3.1.1 色谱法 |
3.1.1.1 GC法 |
3.1.1.2 HPLC法 |
3.1.1.3 UPLC法 |
3.1.1.4 HPCE法 |
3.1.2 光谱法 |
3.1.3 与质谱联用的技术 |
3.2 指纹图谱结合模式识别 |
3.3 化学指纹图谱与生物评价联用 |
3.4 一测多评法结合指纹图谱应用于中药注射剂的定量测定 |
3.5 谱效关系整合指纹图谱 |
3.6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指纹图谱质量控制 |
4 基于“689”原则的中药注射剂物质基础研究 |
5 结语和展望 |
(2)应用电化学指纹图谱和红外光谱三阶鉴别法对中药桔梗进行初步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tion) |
第一章 前言 |
1 立题依据 |
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桔梗的电化学指纹图谱研究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温度对振荡体系的影响 |
2.2 加入量对振荡体系的影响 |
2.3 搅拌速度的影响 |
2.4 电化学指纹图谱的重现性 |
2.5 不同产地桔梗的电化学指纹图谱 |
2.6 不同产地桔梗的聚类分析 |
3 结论 |
第三章 桔梗的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样品来源与制备 |
1.3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产地桔梗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图分析 |
2.2 不同产地桔梗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分析 |
3 总结 |
第四章 桔梗的显微红外成像研究 |
1 实验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样品制备 |
1.3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采集模式的选择 |
2.2 窗片材质的选择 |
2.3 切片厚度的选择 |
2.4 不同产地桔梗的显微红外图像研究 |
3 总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中药桔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黄精的化学成分、炮制与结构修饰研究及黄精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基于化学成分对黄精种质资源质量评价研究 |
第一节 基于PMP-HPLC和化学计量学的黄精基原物种多糖差异研究 |
1 仪器、试药与材料 |
2 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4 方法学考察 |
3 结果与分析 |
3.1 3种黄精指纹图谱比较 |
3.2 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
3.3 聚类分析(HCA) |
3.4 主成分分析(PCA) |
4 讨论与结论 |
第二节 基于糖谱法的黄精多糖HPGPC图谱的构建 |
1 仪器、试药及材料 |
2.实验方法 |
2.1 黄精多糖的提取 |
2.2 酶解反应体系的建立 |
2.3 黄精基原植物多糖HPGPC图谱构建 |
3 实验结果 |
3.1 黄精基原植物多糖酶法水解产物特征性指纹图谱分析 |
3.2 黄精多糖酶解产物HPGPC对比 |
4.小结 |
第三节 黄精基原物种醇溶性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
1 仪器、试药及材料 |
2.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4 方法学考察 |
3 结果与分析 |
3.1 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比较 |
3.2 相似度分析 |
3.3 样品聚类分析(HCA) |
3.4 样品主成分分析(PCA) |
4 小结 |
第四节 基于化学计量学的黄精基原物种1H-NMR指纹图谱与化学成分差异性识别研究 |
1 仪器、试药与材料 |
2 方法 |
2.1 样品的制备 |
2.2 测定条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黄精化学成分的~1H-NMR指纹图谱及差异比较 |
3.2 核磁共振图谱预处理、分析数据采集和处理 |
3.3 相似性分析 |
3.4 聚类分析 |
3.5 PCA分析 |
3.6 PLS-DA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第二章 滇黄精炮制前后有效成分的差异性变化研究 |
第一节 滇黄精“九蒸九制”炮制后其化学成分转化机制研究 |
1 仪器、试药及材料 |
2 方法 |
2.1 滇黄精炮制品的制备 |
2.2 红外光谱化学识别研究 |
2.3 滇黄精炮制品多糖的HPGPC分析 |
2.4 滇黄精炮制品多糖的PMP-HPLC组分识别 |
2.5 滇黄精炮制品醇提物指纹图谱研究 |
2.6 滇黄精炮制品总多糖含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滇黄精生品的结构表征分析 |
3.2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色泽、质地、气味的变化 |
3.3 红外光谱方法学考察 |
3.4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的红外光谱结果 |
3.5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3.6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醇提物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
3.7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多糖组分的变化分析 |
3.8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多糖的HPLC-PMP单糖组成分析 |
3.9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多糖的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第二节 不同炮制工艺对滇黄精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
1 仪器、试药及材料 |
2 方法 |
2.1 滇黄精炮制品的制备 |
2.2 红外光谱化学识别研究 |
2.3 滇黄精炮制品多糖的HPGPC分析 |
2.4 滇黄精炮制品醇提物指纹图谱研究 |
2.5 滇黄精炮制品总多糖含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不同炮制方法的滇黄精炮制品色泽、质地、气味的变化 |
3.2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的红外光谱结果 |
3.3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
3.4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多糖组分的变化分析 |
3.5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多糖的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滇黄精多糖的化学结构修饰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
第一节 硫酸化滇黄精多糖的理化特性及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
1 仪器、试药与材料 |
2 方法 |
2.1 滇黄精多糖的提取 |
2.2 滇黄精多糖的硫酸化修饰 |
2.3 滇黄精多糖及其硫酸化衍生物的理化特性 |
2.4 滇黄精多糖及其硫酸化衍生物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滇黄精粗多糖及其硫酸化修饰产物总糖含量 |
3.2 滇黄精多糖硫酸化衍生物取代度的测定 |
3.3 滇黄精多糖与硫酸化滇黄精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3.4 分子量的分布(Mw) |
3.5 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
3.6 刚果红实验分析 |
3.7 氢谱核磁共振波普分析 |
3.8 硫酸化修饰对滇黄精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9 硫酸化修饰对滇黄精多糖体外降血糖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第二节 乙酰化滇黄精多糖的理化特性及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
1 仪器、试药与材料 |
2 方法 |
2.1 滇黄精多糖的提取 |
2.2 滇黄精多糖的乙酰化修饰 |
2.3 滇黄精多糖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理化特性 |
2.4 滇黄精多糖及其乙酰化衍生物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滇黄精粗多糖及其乙酰化修饰产物总糖含量 |
3.2 滇黄精多糖乙酰化衍生物取代度的测定 |
3.3 滇黄精多糖与乙酰化滇黄精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3.4 滇黄精多糖与乙酰化衍生物的HPGPC分析结果 |
3.5 滇黄精多糖与乙酰化产物单糖组成分析 |
3.6 刚果红实验分析 |
3.7 氢谱核磁共振波普分析 |
3.8 乙酰化修饰对滇黄精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9 乙酰化修饰对滇黄精多糖体外降血糖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探讨黄精属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测序 |
2.2 叶绿体基因组的组装与注释 |
2.3 SSR分析 |
2.4 系统进化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基因组成及分类 |
3.2 重复序列分析 |
3.3 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全文总结 |
(一)研究总结 |
(二)存在不足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黄精多糖的提取纯化与分子结构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现状与前景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中药多元多维指纹图谱特征与构成方式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多维指纹图谱 |
1.1 多波长HPLC指纹图谱 |
1.1.1 基于中药标准制剂控制模式的系统指纹定量法[3-4] |
1.1.2 平行多波长HPLC指纹图谱[9-13] |
①均值法: |
②权重法: |
a.自然权重法 |
b.独立权重法 |
③投影参数法: |
④均谱法[14]: |
1.1.3 多波长融合指纹图谱[16-20] |
1.1.4 多波长切换指纹图谱 |
1.2 HPLC多维指纹图谱 |
1.2.1 HPLC-UV-MS二维指纹图谱 |
1.2.2 HPLC-UV-ELSD联用二维指纹图谱[32-35] |
1.2.3 HPLC-IR联用二维指纹图谱 |
1.2.4 HPLC-在线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 (AAS) 联用 |
1.2.5 HPLC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 (GFAA) 联用 |
1.2.6 HPLC-UV-HCS联用 |
1.3 GC多维指纹图谱 |
1.3.1 GC-MS联用二维指纹图谱 |
1.3.2 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二维指纹图谱 |
1.3.3 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联用二维指纹图谱 |
1.3.4 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二维指纹图谱 |
1.3.5 气相色谱-微波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联用二维指纹图谱 |
1.3.6气相色谱-触角电位检测器联用 (GC-EAD) 二维指纹图谱[51] |
2 中药多元指纹图谱技术 |
2.1 HPLC-GC联用指纹图谱 |
2.2 HPLC-CE联用指纹图谱 |
2.3 HPLC-TLC联用指纹图谱 |
2.4 HPLC-UV指纹图谱 |
2.5 薄层色谱-光谱联用 |
2.6 中药IR-UV联用指纹图谱[60-61] |
3 化学全成分指纹图谱 |
4 不同部位化学指纹图谱 |
5 组分中药指纹图谱 |
6 多肽谱和蛋白谱 |
7 结论 |
(5)多元多维定量指纹图谱交叉评价防风通圣丸(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元指纹图谱 |
1.1 HPLC五波长指纹图谱[7-12] |
1.2 光谱指纹图谱[13-14] |
1.3 热值谱[16-17]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 |
2.2 试药 |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4 指纹图谱检测条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HPLC-FP方法学考察 |
3.2 UV-FP试验条件 |
4 多元多维指纹图谱评价FFTSP |
4.1五波长HPLC-FP评价FFTSP |
4.2 UV-FP评价FFTSP质量 |
4.3 IR-FP评价FFTSP质量 |
4.4 HVF评价FFTSP质量 |
4.5 五波长HPLC-FP、UV-FP、IR-FP和HCS交叉综合定量评价FFTSP质量 |
5 结论 |
(6)红外光谱指纹定量法鉴别柴胡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红外光谱指纹系统原理[7-9] |
2 方法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样品制备 |
2.3 红外(IR)指纹图谱检测条件 |
3 结果 |
3.1 红外(IR)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3.2 柴胡药材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的建立 |
3.3 用红外指纹图谱鉴定柴胡药材质量 |
4 结论 |
(7)基于改良欧氏距离系数法的芫花指纹图谱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中药芫花研究进展 |
1. 化学成分研究 |
1.1 黄酮类化合物 |
1.2 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 |
1.3 香豆素类化合物 |
1.4 木脂素类化合物 |
1.5 绿原酸类化合物 |
1.6 挥发油类化合物 |
1.7 其他化合物 |
2. 药理活性研究 |
2.1 镇咳、祛痰 |
2.2 利尿作用 |
2.3 镇痛抗惊厥作用 |
2.4 抗炎作用 |
2.5 抗肿瘤作用 |
2.6 引产作用 |
2.7 其他药理作用 |
3. 毒性 |
3.1 对皮肤及粘膜的刺激性 |
3.2 细胞毒性 |
3.3 脏器毒性 |
3.4 半数致死量(LD50) |
4. 炮制研究 |
5. 质量标准研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方法探析 |
1. 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方法 |
1.1 峰重叠率法(Nei系数法)与峰重叠率与共有峰强度结合法(改进的Nei系数法) |
1.2 距离系数法 |
1.3 相关系数与夹角余弦法 |
1.4 程度相似度法、改良程度相似度法与新改良程度相似度法 |
1.5 全定性全定量相似度 |
1.6 权值非均一性相似度 |
1.7 乘方相似度和定量乘方相似度 |
2.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改良欧氏距离系数法的芫花指纹图谱研究 |
1 材料 |
1.1 药材 |
1.2 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醋芫花饮片的炮制 |
2.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3 供试品溶液的优化 |
2.4 芫花饮片HPLC指纹图谱2倍分析时间图谱 |
2.5 内标化合物的选择 |
2.6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7 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2.8 芫花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2.9 共有峰的建立 |
2.10 部分共有峰的归属 |
2.11 共有模式的生成 |
2.12 改良欧氏距离系数法评价芫花生品和炮制品质量 |
3 讨论 |
3.1 共有峰的筛选原则 |
3.2 改良相似度计算方法的选择 |
3.3 参比的选择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HPLC-MS法研究芫花炮制前后毒效成分含量变化 |
1. 材料 |
1.1 药材 |
1.2 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醋芫花饮片的炮制 |
2.2 分析条件的优化 |
2.3 提取方法的考察 |
2.4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5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6 线性关系考察 |
2.7 检测限和定量限 |
2.8 精密度试验 |
2.9 重现性试验 |
2.10 稳定性试验 |
2.11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12 样品含量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文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正交试验法和改良欧氏距离系数法优选芫花醋炙工艺 |
1. 材料 |
1.1 药材 |
1.2 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单因素考察加醋量对芫花炮制工艺的影响 |
2.2 单因素考察闷润时间对芫花炮制工艺的影响 |
2.3 单因素考察炒制温度对芫花炮制工艺的影响 |
2.4 单因素考察炒制温度对芫花炮制工艺的影响 |
2.5 以改良欧氏距离系数为指标筛选芫花最佳醋制工艺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椴树蜜、苕子蜜和刺槐蜜红外指纹图谱及抗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概况 |
1.1 蜂蜜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1.1.1 酚类成分 |
1.1.2 挥发性物质 |
1.1.3 蛋白质和氨基酸 |
1.1.4 有机酸 |
1.1.5 糖类 |
1.2 蜂蜜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1.2.1 抗菌的作用 |
1.2.2 抗氧化作用 |
1.2.3 抗炎作用 |
1.2.4 治疗便秘 |
1.2.5 治疗胃肠道疾病,促进消化 |
1.2.6 治疗伤口愈合和烧伤 |
1.2.7 眼科疾病 |
1.2.8 改善睡眠 |
1.2.9 美容作用 |
1.3 蜂蜜的品种及分布 |
1.4 中国蜂蜜的质量现状 |
1.5 蜂蜜质量检测研究现状 |
1.5.1 蜂蜜的理化要求 |
1.5.2 感官分析 |
1.5.3 花粉分析 |
1.5.4 常规理化分析 |
1.6 蜂蜜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
1.6.1 指纹图谱的定义 |
1.6.2 指纹图谱的种类以及在蜂蜜中的应用 |
1.6.3 中药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 |
第二章 16种蜂蜜的来源鉴别 |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16种蜂蜜的花粉形态学鉴定 |
2.2.2 结果与讨论 |
2.2.3 16种蜂蜜的蜜源植物和感官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三种蜂蜜的红外指纹图谱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2.1 样品溶液的配制 |
3.2.2 样品溶液处理方法的确立 |
3.2.3 IR光谱指纹图谱试验的方法学考察 |
3.2.4 样品溶液IR检测 |
3.2.5 结果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蜂蜜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
4.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仪器与试剂 |
4.2 方法与结果 |
4.2.1 溶液的配制 |
4.2.2 色谱条件 |
4.2.3 对照品(17种氨基酸标准品)溶液的衍生 |
4.2.4 蜂蜜样品溶液的制备与衍生 |
4.2.5 线性关系考察 |
4.2.6 精密度实验 |
4.2.7 稳定性实验 |
4.2.8 回收率实验 |
4.2.9 统计学分析 |
4.2.10 实验结果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16种蜂蜜的黄酮含量测定 |
5.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5.1.1 实验材料 |
5.1.2 仪器与试剂 |
5.2 方法与结果 |
5.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5.2.3 测定波长的选择 |
5.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5.2.5 方法学考察 |
5.2.6 加样回收率实验 |
5.2.7 统计学分析 |
5.2.8 样品测定结果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16种蜂蜜中总酚酸含量的测定 |
6.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6.1.1 实验材料 |
6.1.2 仪器与试剂 |
6.2 方法与结果 |
6.2.1 Foiln-Ciocalteu试剂的配制 |
6.2.2 对照品(原儿茶酸)溶液的制备 |
6.2.3 样品溶液的制备 |
6.2.4 原儿茶酸标准曲线的建立 |
6.2.5 方法学考察 |
6.2.6 加样回收率试验 |
6.2.7 样品的测定方法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16种蜂蜜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
7.1 实验材料、仪器 |
7.1.1 实验材料 |
7.1.2 仪器与试剂 |
7.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7.2.1 16种蜂蜜还原能力的测定 |
7.2.2 16种蜂蜜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 |
7.2.3 16种蜂蜜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7.2.4 16种蜂蜜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7.2.5 16种蜂蜜对亚硝基的清除实验 |
7.4 相关系数 |
7.5 小结与讨论 |
7.5.1 |
7.5.2 |
7.5.3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1.1 |
8.1.2 |
8.1.3 |
8.1.4 |
8.1.5 |
8.2 本文创新点 |
8.2.1 |
8.2.2 |
8.2.3 |
8.2.4 |
8.3 讨论 |
8.3.1 |
8.3.2 |
8.3.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地黄药材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综述 |
2.1 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2.1.1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意义 |
2.1.2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研究进展 |
2.1.3 结论 |
2.2 地黄指纹图谱的研究 |
2.2.1 地黄化学成分研究 |
2.2.2 地黄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
2.3 讨论 |
第三章 鲜地黄指纹图谱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2 实验部分 |
3.2.1 梯度洗脱条件选择 |
3.2.2 检测时间的确定 |
3.2.3 不同浓度的提取溶剂考察 |
3.2.4 不同流动相溶液考察 |
3.3 指纹图谱的建立 |
3.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3.3 色谱条件 |
3.3.4 测定方法 |
3.4 方法学考察 |
3.4.1 精密度实验 |
3.4.2 重现性实验 |
3.4.3 稳定性实验 |
3.5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3.6 讨论 |
第四章 生地黄指纹图谱研究 |
4.1 仪器与材料 |
4.2 实验部分 |
4.2.1 梯度洗脱条件选择 |
4.2.2 检测时间的确定 |
4.2.3 不同浓度的提取溶剂考察 |
4.2.4 不同流动相溶液的考察 |
4.3 指纹图谱的建立 |
4.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3.3 色谱条件 |
4.3.4 测定方法 |
4.4 方法学考察 |
4.4.1 精密度实验 |
4.4.2 重现性实验 |
4.4.3 稳定性实验 |
4.5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4.6 讨论 |
第五章 地黄药材活性物质相关性对比研究 |
5.1 仪器与材料 |
5.2 实验内容 |
5.2.1 色谱条件 |
5.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2.3 灌胃液的制备 |
5.2.4 给药方式与血样处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HPLC图谱 |
5.3.2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10)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色谱指纹图谱 |
1.1 薄层色谱 (TLC) 指纹图谱 |
1.2 毛细管电泳 (CE) 和高效毛细管电泳 (HPCE) 指纹图 |
1.3 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指纹图谱 |
1.4 气相色谱指纹图谱 (GC) |
1.5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 (HSCCC) |
1.6 色谱联用技术 |
1.6.1 高效液相/质谱联用 (HPLC/MS) 指纹图谱 |
1.6.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C/MS) 指纹图谱 |
2 光谱指纹图谱 |
2.1 红外光谱 (IR) 指纹图谱 |
2.2 紫外光谱 (UV) 指纹图谱 |
3 其他研究方法 |
3.1 核磁共振氢谱 (HNMR) 指纹图谱 |
3.2 X-射线衍射 (XRD) 指纹图谱 |
3.3 DNA指纹图谱 |
4 展望 |
四、用红外指纹图谱检测中药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 何自会,王青,刘沫,吴彤,欧阳丹薇.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1(05)
- [2]应用电化学指纹图谱和红外光谱三阶鉴别法对中药桔梗进行初步质量研究[D]. 司雨柔.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黄精的化学成分、炮制与结构修饰研究及黄精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D]. 杜泽飞. 大理大学, 2020(05)
- [4]中药多元多维指纹图谱特征与构成方式及评价方法研究[J]. 孙国祥,侯志飞,李文颖,于云鹏,马迪迪,陈斌. 中南药学, 2014(06)
- [5]多元多维定量指纹图谱交叉评价防风通圣丸[J]. 孙国祥,吴玉,孟令新,刘中博,刘迎春. 中南药学, 2014(03)
- [6]红外光谱指纹定量法鉴别柴胡质量[J]. 宋爱华,王婧波,杨婷婷,孙国祥. 中南药学, 2013(10)
- [7]基于改良欧氏距离系数法的芫花指纹图谱研究及应用[D]. 关洪月.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6)
- [8]椴树蜜、苕子蜜和刺槐蜜红外指纹图谱及抗氧化研究[D]. 董蕊. 吉林农业大学, 2011(01)
- [9]地黄药材指纹图谱研究[D]. 曹卫宾. 河南大学, 2011(08)
- [10]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J]. 唐兴刚,李雪,李盛强,郭世宁. 中国兽医杂志,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