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癫痫持续状态9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创辉,阮秋梅,谭惠元,李敏[1](2022)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癫痫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收集关于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癫痫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利用"Cochrane"提供的标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及风险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对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癫痫的有效率、不良反应率、脑电图恢复正常率、发作次数及发作时间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共1 87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癫痫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OR=3.96,95%CI(2.90,5.41),P<0.01];(2)针灸结合中药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西药组[OR=0.23,95%CI(0.11,0.47),P<0.01];(3)在脑电图恢复正常率方面针灸结合中药组优于西药组[OR=2.33,95%CI(1.35,4.04),P<0.01];(4)针灸结合中药在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方面优于西药[SMD=-2.11,95%CI(-2.53,-1.69),P<0.01];(5)针灸结合中药组的发作时间短于西药组[SMD=-1.19,95%CI(-1.53,-0.85),P<0.01]。【结论】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癫痫在提高总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率、增加脑电图恢复正常率、降低发作次数及发作时间等方面比西药的效果好,并且疗效稳定。
王志婕[2](2020)在《大椎穴埋线调控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先经系统综述验证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再以动物实验探究大椎穴埋线疗法调控Egrl-T型Ca2+-Limkl-cofilin通路对癫痫小鼠模型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癫痫提供有效的方案以及有力的证据学依据。方法:系统综述部分应用meta分析评价关于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行方法学评价。经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检索方式,两名研究人员根据既定的纳入标准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以临床疗效为主要结局指标,癫痫相关评价为次要结局指标,结果分析应用RevMan5.3软件。动物实验部分从宏观到微观对大椎穴埋线调控Egrl-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小鼠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先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8mg/kg、10mg/kg、12mg/kg)的海仁酸确定造模方案;之后将5周龄SPF级C57BL/6雄性小鼠150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按照随机数字列表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埋线组、全剂量药物组、埋线+全剂量药物组和埋线+半剂量药物组6组,每组25只。空白组不做干预,每日只行抓取称重;模型组造模后不做治疗,每日只行抓取称重;埋线组造模后予大椎穴埋线治疗(将3mm长的可吸收外科手术缝合线埋入大椎穴),共埋线1次,7天后观察疗效;全剂量组予奥卡西平(30mg/kg)灌胃治疗,早7时和晚7时两次给药,连续灌胃7天;埋线+全剂量药物组在穴位埋线疗法的基础上予奥卡西平(30mg/kg)灌胃治疗,早7时和晚7时两次给药,连续灌胃7天;埋线+半剂量药物组在穴位埋线疗法的基础上予奥卡西平(15mg/kg)灌胃治疗,早7时和晚7时两次给药,连续灌胃7天。结局指标包括:小鼠体重、旷场实验、HE染色、尼氏染色、Fluoro-Jade B染色、PET/CT检测以及通路中相关蛋白(Egrl、CACNA1H、Limkl、cofilin 以及 p-cofilin)的表达量测定。以SPSS2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系统综述分析临床研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穴位埋线疗法结合抗癫痫药或中药方剂与抗癫痫药或中药方剂相比可显着提高临床有效率;穴位埋线疗法结合抗癫痫药与抗癫痫药相比可显着降低癫痫评分;单纯使用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有效率(RR 1.03,95%CI[0.95,1.12])和癫痫评分(MD-2.26,95%CI[-5.08,0.56])与西药相比,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穴位埋线疗法对降低癫痫发作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MD-0.46,95%CI[-1.48,0.56]);安全性方面,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时会造成严重的临床不良事件。2.造模注射剂量小鼠腹腔单次注射8mg/kg、10mg/kg以及12mg/kg海仁酸造模成功率分别为0%,71.4%和25%,3组间造模成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故予小鼠腹腔单次注射10mg/kg海仁酸可复制本研究实验周期内较成功的模型成功率,故将以此为复制癫痫小鼠模型的标准计量。3.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行为学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造模后癫痫小鼠体重减轻(P<0.05),经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半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治疗后均能使小鼠体重增加(P<0.05);从治疗第2天,使用奥卡西平药物的3组小鼠体重开始增加;治疗第3天起,单纯埋线疗法组小鼠体重开始增加。海仁酸诱导的癫痫小鼠在旷场实验中爬壁次数、中央路程以及中央时间均减少,小鼠表现出焦虑情绪;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半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疗法都能改善小鼠的焦虑情绪(P<0.01),治疗4组相比,埋线疗法较其他3组治疗效果最差(P<0.01),埋线+全剂量疗法较其他3组治疗效果最优(P<0.01),埋线+半剂量疗法和单纯全剂量疗法居中且两者治疗效果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4.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海马病理学和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的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排列规整,细胞结构整齐,细胞器完整;模型组的CA3区神经元细胞大量凋亡,排列极其不规整,细胞丧失原本形态,细胞破裂不完整;经治疗后,细胞形态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所改善,细胞的凋亡数目与模型组相比减少;治疗4组相比,埋线+全剂量药物组在改善神经细胞形态方面效果最优,细胞排列欠整齐,细胞欠完整,形态欠规则;其次为埋线+半剂量组和全剂量组,且二者的效果相近,细胞排列相对规整,细胞结构较完整,形状较规则;埋线组最差,细胞排列不整齐,细胞相对完整,形状相对规则。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经造模后的5组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尼氏体数量显着缩减,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的CA3区神经元细胞尼氏体数目显着减少,与空白组相比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经4组治疗后,神经元细胞尼氏体数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比较,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相比,埋线+全剂量组与其他3组相比,尼氏体数量最多,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组与其他3组相比,尼氏体数量最少,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半剂量组与全剂量治疗组数目居中,且两组相比结果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FJB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对比,经造模后的5组中海马CA3区FJB(+)细胞数目显着增加,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模型组CA3区神经元FJB(+)细胞数目显着增加,与空白组相比,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经4组治疗后,FJB(+)细胞数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中,埋线+全剂量组与其他3组比较,FJB(+)细胞数最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埋线组与其他3组比较,FJB(+)细胞数最多,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埋线+半剂量组与全剂量治疗组数目居中,且两组相比结果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组小鼠全脑处于18F-FDG高摄取灶,模型组小鼠为极低摄取灶,治疗4组介于二者之间。SUVmax结果经统计学检验显示:与空白组比较,经造模后的5组SUVmax值均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4组治疗组SUVmax增加,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中,埋线+全剂量组SUVmax较其他3组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埋线组SUVmax较其他3组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组+半剂量组与全剂量组介于二者之间,且两者比较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的影响通路中相关蛋白(Egrl、CACNA1H、Limkl、cofilin以及p-cofilin)在空白组海马组织中表达量极低,造模后其表达量均升高,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经过治疗的4组蛋白表达量均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中,埋线+全剂量组与其他3组相比,蛋白的表达量最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组与其他3组相比,蛋白表达量最高,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埋线组+半剂量组与全剂量组相比表达量居中,且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eta分析结果可知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事件;2.腹腔单次注射10mg/kg海仁酸可以成功复制本实验期内稳定的小鼠癫痫模型;3.大椎穴埋线疗法可以改善癫痫小鼠的体重和癫痫共患之焦虑;4.大椎穴埋线疗法可能是通过降低Egrl-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改善癫痫小鼠海马病理学变化以及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状态,从而控制癫痫发作;5.药物联合大椎穴埋线疗法时,可增强正常剂量抗癫痫药物(奥卡西平)的药物疗效;将奥卡西平的服用量减半时,仍能取得较满意的实验效果。
周文杰[3](2020)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其随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患儿伴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9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急淋患儿化疗后出现癫痫发作的51例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纳入病例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随访、电话随访或再次癫痫发作入院随访,记录或评估患儿初次发作后有无癫痫发作复发、肢体瘫痪、认知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等情况;运动能力、协调能力、语言和社交等方面情况;以及神经影像学情况等。随访成功30例中,有17例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简称儿保科)完成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或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Ⅳ),评估神经认知功能。对随访成功30例患儿以全球疾病负担重点控制项目(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disease control priorities project,GBD-DCPP)分级,评估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程度。以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分析患儿临床表现、影像学、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等,对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进行分级,对完成韦氏智力量表的患儿统计总智商,评估急淋患儿伴发癫痫发作的认知情况。结果:(1)临床表现情况:患儿首次癫痫发作主要在诱导期和移植后期发生。常见病因包括化疗药物神经毒性、颅内出血、低钠血症、脱髓鞘脑病、热性惊厥、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或细菌性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出血性脑梗塞、静脉窦血栓形成和低血糖等。首次发作以全面性发作相对多见,占全部患儿发作类型的51%,首次发作以癫痫持续状态起病的占16%。患儿癫痫发作后常同时伴有意识障碍、精神差、嗜睡等临床表现,这与引起癫痫发作的不同病因有关。(2)辅助检查情况:共39例行头颅CT或MRI检查,27例异常(69.23%,27/39),12例未见异常,在随访成功的30例中,有14例影像学异常患儿,共获得8例头颅CT或MRI复查结果,其中4例有软化灶形成。39例初次癫痫发作后完成脑电图检查,28例脑电图结果异常,以中-高波幅慢波发放为主。(3)远期后遗症情况:在随访(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7年)的30例患儿中,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者18例(18/30,60.0%),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者12例(12/30,40.0%),其中较轻后遗症8例(8/30,26.7%),严重后遗症者4例(4/30,13.3%)(其中2例合并认知障碍、运动障碍和行为异常),后遗症发生率40.0%(12/30)。(4)韦氏智力量表结果显示伴发癫痫发作的患儿在工作记忆、加工速度、总智商有统计学差异,神经认知功能较正常儿童差。结论:(1)本研究的51例急淋伴发癫痫发作的患儿主要在诱导期和移植后期发生,首次发作以全面性发作多见。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2)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多数急淋伴发癫痫发作患儿有影像学异常,异常率达69.23%(27/39),在对神经影像学有异常病灶患儿随访中,病灶多数可吸收,也有部分后遗脑软化灶,说明影像学异常有一定的可逆性,及时处理预后较好。急淋伴发癫痫发作患儿的脑电图以中-高波幅慢波发放为主。(3)急淋伴发癫痫发作的存活患儿神经系统远期预后尚好,在随访的30例中,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者占60.0%,有较轻后遗症占26.7%,仅有13.3%左右预后明显不良(属于严重后遗症)。(4)完成韦氏智力量表的17例急淋伴发癫痫发作的患儿,在工作记忆、加工速度和总智商有统计学差异,神经认知功能较正常儿童差,但本文样本量较少,尚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5)急淋伴发癫痫发作的患儿如果在首次癫痫发作后能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对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刘冲冲[4](2020)在《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临床研究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耐药性癫痫的主要治疗困境是患者对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耐药,如何减少或抑制患者对AEDs的耐药是国内外学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团队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能够提高西药抗痫作用,前期基础实验结果显示其抗痫机制可能与抑制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l,Mdrl)及编码的P-糖蛋白(P-giycoprotein,P-gp)有关,而调节P-gp的途径与炎症信号通路相关。本次临床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观察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检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本次动物实验研究探讨柴贝止痫汤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海人酸(KainicAcid,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以进一步了解其在复方中的抗耐药机制及其贡献度。[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柴贝止痫汤治疗耐药性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炎症抗体芯片观察耐药性癫痫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柴贝止痫汤及其主要入血成分α细辛醚、β细辛醚、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方法]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由疗效观察和机制探讨两部分组成,疗效观察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的患者84例,治疗组在原有抗痫西药的基础上添加柴贝止痫汤治疗,对照组在原有抗痫西药的基础上添加安慰剂治疗,观察周期为3个月。主要疗效指标包括月发作频次、无发作率、50%应答率(Response Rate,RR);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癫痫发作程度的变化、中医证候变化、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epileptic patients-89,QOLIE-89)、癫痫伴发抑郁筛查量表(Neurological Disorders Depression Inventory For Epilepsy,NDDI-E)、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以及安全性评价。通过对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各采取血清一次,利用炎症抗体芯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探讨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抗痫作用。动物实验:采用侧脑室注射KA的方法建立癫痫大鼠模型,将癫痫大鼠分为模型组、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组、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β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贝母素乙+CBZ组,并设假手术组。连续灌胃60天后,采用Western Blot、RT-PCR检测海马P-gp、Mdrla/b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海马离子钙接头蛋白抗原(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LC-MS)检测脑内 CBZ 及其代谢产物 10,11-环氧化卡马西平(10,11-epoxidation of carbamazepine,CBZE)的含量,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病理形态变化。[结果]临床试验一(1)基础资料:共纳入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84例,入组前两组在两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基线资料基本一致。(2)主要疗效指标:治疗3个月后两组月发作频次及无发作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2个月及3个月后,两组50%应答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3)次要疗效指标:治疗3个月后两组发作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中医证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及情绪量表评价:生活质量总评分,治疗3个月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进行单项比较,二者在疼痛、精力/疲乏、注意力、发作恐惧、社会支持等方面两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P<0.01,P<0.01)。治疗3个月后两组SD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治疗:在观察期内未发现与柴贝止痫汤添加有关的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异常,未发现明显不良事件。临床研究二(1)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下调血清中 IL-1β、IL-4、IL-17、IL-1α、IL-15、IL-6、IL-11、1-309、MIG、GCSF、GM-CSF炎症因子的趋势。(2)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血清中1-309、IL-11、MIG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具有下调IL-1β、1-309、IL-1α、IL-15、IL-8、IL-17、IL-6、IL-11、IL-16、MIG、IL-1ra、GCSF、BCL、MIP-1β、MIP-1α、IL-12P40 炎性因子的趋势。(3)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6个月后可能具有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作用,其KEGG通路可能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及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相关。动物实验(1)各组大鼠海马组织P-gp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CBZ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及柴贝止痫汤+CBZ组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与CBZ组相比,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β细辛醚+CBZ组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P<0.05)。与柴贝止痫汤+CBZ组相比,模型组、CBZ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各组大鼠海马组织Mdrla/b mRNA表达:与假于术组相比,模型组、CBZ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贝母素乙+CBZ组Mdrla mRNA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BZ组相比,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海马Mdrla/b mRNA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P<0.05;P<0.01,P<0.01),β细辛醚+CBZ 组 Mdrla mRNA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海马组织中Iba-1及GFAP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CBZ组Iba-1及GFAP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P<0.05),β细辛醚+CBZ组Iba-1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贝母素乙+CBZ组Iba-1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P<0.05)。(4)各组大鼠右脑CBZ、CBZE含量:右脑CBZ含量比较:各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右脑CBZE含量比较:与CBZ组相比,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右脑内CBZE的浓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与柴贝止痫汤+CBZ组相比,CBZ组含量降低,贝母素甲+CBZ组含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与贝母素甲+CBZ组相比,CBZ组、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β细辛醚+CBZ组、贝母素乙+CBZ组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P<0.01,P<0.01)。(5)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尼氏染色模型组海马神经元急剧减少,排列紊乱,胶质细胞的增生,尼氏小体降解明显。CBZ组神经元细胞较模型组增多,胶质细胞增生较多,尼氏小体较少。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可见神经元丰富,尼氏小体丰富,少量胶质细胞,β细辛醚+CBZ组和贝母素乙+CBZ组可见神经元丰富,尼氏小体数目较少,空泡病变比较明显。[结论]1.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安全、有效,可以减少癫痫发作频次、降低发作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自身抑郁状况。2.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3个月后和6个月后有降低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趋势,治疗6个月后较治疗前患者血清中Ⅰ-309、IL-11、MIG水平降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柴贝止痫汤添加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作用逐渐明显。3.柴贝止痫汤及入血成分α细辛醚、贝母素甲分别联合CBZ可能具有促进KA致痫大鼠脑内CBZE含量增加、保护海马神经元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海马P-gp、Mdrla/b mRNA表达、抑制海马Iba-1激活有关。
鲁晶晶[5](2019)在《河南地区107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近几年来,神经病学领域产生了很多研究热点,自身免疫性脑炎就是其中之一。随着实验室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病例也在不断增多,对其开展研究的条件也就越来越好了。目前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较多的是个案报道和小样本分析,而前瞻性研究和大样本研究尚不多。结合国内外文献,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河南地区107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了脑脊液、影像学特征、临床症候以及流行病学,包括患者的诊疗预后等,探索该病患病规律,给临床诊断提出建设性的参考意见。资料与方法本课题是回顾性研究。随访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神经重症科和小儿内科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107例。其中有74例患者最后被确诊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23例患者被拟诊为自身免疫性脑炎,6例γ-氨基丁酸B受体脑炎患者,4例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脑炎病人。对患者影像学资料、脑电图、血清学化验数据、一般状况以及临床症候、诊疗及预后等情况进行收集分析。所得资料经由SPSS22.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输入和计算,并使用均数±标准差(± s)描述连续型变量;采用百分数、中位数统计描述分类变量资料结果,采用图片形式描述特征性结果,例如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结果等。结果1.在检出抗体为阳性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6位,38位女性患者;其中,有8位患者发生“中枢性低通气”;视物不清的患者有6位。2.在本研究所收集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中,检出有甲状腺功能以及抗体异常的患者有21例,检出血清中肿瘤标志物异常的患者3例,其中合并抗-titin阳性、合并有抗GAD65阳性和合并抗PNMA2弱阳性的患者各1例。3.在本研究所确诊的抗NMDA受体抗体患者中,检出有合并肿瘤的患者2例,均为畸胎瘤,女性,25岁;在本研究所有拟诊患者和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中,检出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各1例;在本研究所有LGI1抗体阳性患者中,没有发现患者有合并肿瘤的情况。4.在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中,有52例为头磁共振结果异常,其中14例为单发性病灶,38例为多发性病灶,22例患者为对称性病灶;有23例为颞叶受累,21例为额叶受累,16例为丘脑受累,1例为小脑受累。5.在所有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中,有大部分患者的治疗方案采用的是糖皮质激素+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等一线治疗药物及方案,仅有3例联合进行的是手术治疗,3例患者采用的是血浆置换,1例患者采用的是利托昔单抗类药物,1例患者行脑活检。通过一二线药物多疗程应用治疗,大部分患者得到了较好的预后,少数患者也有认知功能下降等神经系统受损后遗症。结论1.本课题显示在男性群体中,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多于女性,提示男性在该病的发生率上高于女性,与以往文献报道有所不同。纳入研究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中枢性低通气发生率为7.5%,相比与以往文献报道较低。且其中发生视神经损害的均为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2.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合并肿瘤的概率,大约为6.54%;其中,抗NMDAR抗体患者中,患有肿瘤(畸胎瘤)均为育龄妇女;抗GABAb受体脑炎的患者中合并小细胞肺癌肿瘤的有4例,比例较高。3.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抗体,例如甲状腺抗体等;4.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异质性,该病病灶可多发,可单发,并且可以对称性发病,颞叶受累和额叶受累最为多见。5.一二线药物多疗程应用治疗自身免疫性脑炎,大部分可以获得较好预后。
陈爱玲[6](2019)在《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卡马西平治疗风痰闭窍型痫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卡马西平治疗风痰闭窍型痫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从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部及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风痰闭窍型颞叶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服用卡马西平0.1g/次,3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加味柴胡疏肝散,每日1剂,2次/日,开水冲至200ml,早晚餐后温服。两组均治疗2个月。分别记录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发作严重程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脑电图计分、中医证候积分、安全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尿常规、粪常规及心电图)与不良反应,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卡马西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发作次数的比较:组间对比,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发作次数比较,P<0.05。组内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相比,P<0.01。治疗组、对照组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发作持续时间比较:组间对比,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P<0.0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两种治疗方式有效,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发作严重程度评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P<0.0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治疗后两组在发作严重程度上的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有下降,治疗组的评分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4)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P<0.01。组内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两组治疗方式均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5)脑电图计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组内对比,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P<0.01;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P<0.05。两组均可改善脑电图计分,两组治疗作用相当。(6)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改善中医证候,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7)药物安全性与不良反应分析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相比,P>0.05。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卡马西平治疗风痰闭窍型痫病患者,可减少癫痫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减轻发作严重程度、改善脑电图的异常情况及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宋翠文[7](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针灸治疗癫痫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癫痫是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在任何年龄、地区、种族的人群中都有发病,影响着全球约1%的人口,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本质为反复发作的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而对此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清楚。癫痫属于中医痫证的范畴。癫痫发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感觉、运动、植物神经、意识、情感、记忆、认知及行为等障碍,发作一般具有突发突止、短暂一过性、自限性的特点。癫痫病程迁延,发作反复,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对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癫痫患者的死亡危险是正常人群的2-3倍。目前西医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口服抗癫痫药物,此外还有手术治疗、生酮疗法等。在我国,中医治疗方法一直在癫痫的治疗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灸方法单独或与药物结合治疗癫痫都能够大幅提高疗效。而且,中医方法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能够比西医更早的参与到疾病的发展阶段,且副作用小。古代针灸医籍中记载了大量的针灸治疗痫证的方法,对现今临床癫痫的治疗都有宝贵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挖掘和整理古代针灸文献中关于痫证的疾病特点和诊治规律,能为现今的针灸临床提供参考。本研究从针灸治疗癫痫的角度,对古今针灸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整理,探讨癫痫的古今源流以及诊疗经验,为癫痫的诊治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对针灸治疗癫痫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对癫痫相关的古代针灸医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学术源流探讨。通过参考《中国针灸文献提要》所记载的针灸相关文献目录及内容简介,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针灸医籍,对其中针灸治疗癫痫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探讨各时代针灸医家对痫证的理论特色;第三部分,收集古代针灸治疗癫痫的处方条文,以频次统计为主要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古代针治痫证的选穴规律。第四部分为针灸治疗癫痫的现代文献的数据挖掘。通过计算机检索方法收集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4个数据库建库以来全部针灸治疗癫痫的临床文献,检索词为癫痫and(针灸or针刺or电针or穴位埋线or穴位注射or埋线or灸or放血or火针)。检索结果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建立针灸治疗癫痫现代文献原始数据库。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对癫痫穴位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和聚类分析,用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第五部分,对古今针灸治疗癫痫的选穴规律进行纵向对比,研究其传承关系。结果:一、古代文献研究结果:1.痫的病名及证类源流。①先秦时期癫痫的病名最早载于《五十二病方》,提出“间”、“瘨”的病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巅疾”的记载,都是指癫痫。《内经》中初步提出了癫痫的病因,一为先天因素,二为脏腑功能失调。《难经》中提出了癫与狂的鉴别。这一时期文献中癫与痫多指癫痫,而癫狂指狂证。先秦期医家对癫痫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癫痫症状的描述不够具体,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比较笼统。②隋唐医家对癫痫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癫、痫不分,《脉经》中认为癫、痫俱与督脉相关,徐嗣伯提出大人癫、小儿痫实为一疾。癫痫的病因学和分类有了极大的发展,《诸病源候论》对癫痫按照病因分为三种:风痫、惊痫与食痫,又根据脉象和症状分为阴痫和阳痫。《备急千金要方》中按照癫痫发作的症状分为“五脏之痫”和“六畜之痫”。③宋金元时期医家丰富和发展了癫痫的学术理论。《严氏济生方》将六畜之痫变为五痫,并与五脏之痫相对应。《扁鹊心书》中将痫证分为胎痫和气痫,提出癫痫病因与先天因素及情志因素有关。《太平圣惠方》首提“热痫”病名。《圣济总录》提出阴痫即小儿慢惊风,阳痫即小儿急惊风。④明清医家对癫、狂、痫的疾病范畴加以区分。《普济方》认为癫、痫症状表现不同,非同一疾病,但病因上皆与惊有关。《医学入门》中详细的区分了癫与狂。明代王肯堂《正治准绳》中对癫、狂、痫加以鉴别,到清朝时期何梦瑶的《医碥》,对癫、狂、痫的区分已经与现代中医内科学相近。2.古代针灸治痫源流:①先秦时期是针灸治疗癫痫学说的萌芽时期。《黄帝内经》中初步描述了癫痫的症状表现,认为与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有关,提出针针刺治痫的五条经脉及天柱穴,首次提出癫痫的刺络放血疗法。《难经》提出癫痫“重阴者癫”的病机。②汉代随着针灸腧穴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针灸治疗癫痫的单穴处方,现存文献资料主要载于《黄帝明堂经》。③晋朝时期针灸治痫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发展。《脉经》提出了“脉针结合”,将人体经脉与寸口脉象相关联,辨脉象取经穴,并提出癫痫相关经脉为:督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针灸甲乙经》开始将痫证列入专篇论述,对应不同的临床症状提出针灸处方。《肘后备急方》记载了灸法治疗癫痫的灸方7首,体现了葛氏擅用灸经外奇穴的方法治疗癫痫。④隋唐时期医家开始从病因学的角度认识癫痫,《诸病源候论》提出了 6点癫痫成因,逆针灸致痫、先天因素致痫、因热致痫、因风致痫、因惊致痫、饮食不节致痫。孙思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20条癫痫先兆,并提出灸法治疗小儿癫痫的原则,即虚则可灸,实则忌灸。此外孙氏还提出了痫证的发作时间与病变经络的相关性,以及总结和发挥了“十三鬼穴”,成为治疗神志疾病的常用穴。《外台秘要》中唯重灸法,进一步丰富了灸治癫痫的理论方法。⑤宋朝时期针灸学繁荣发展,癫痫理论进一步丰富。《太平圣惠方》提出癫痫病机主要在于热壅脏腑,对癫痫的刺灸法记载更为详细。《圣济总录》详述癫痫相关腧穴禁忌及误针后的处理方法。《针灸神书》提出泻鸠尾穴治疗癫痫。《针灸资生经》选穴重视“受病处”,是对《难经》“以痛为腧”理论和孙思邈“阿是穴”理论的进一步发挥。⑥元代针灸医籍传世较少,但癫痫方面仍不乏创新性的观点。《西方子明堂灸经》专论灸法,对灸治癫痫的理论进一步完善。《针经指南》提倡“交经八穴”的使用,其中后溪和申脉穴主治癫痫。《针经摘英集》提出上脘和足三里治疗癫痫,提示出现针灸腧穴配伍理论的雏形。⑦明清时期出现大量针灸专着,尤其是对历代针灸医籍的整理研究达到巅峰。《普济方》引张元素观点提出癫痫昼发灸申脉,夜发灸照海。《针灸大成》提倡应用八脉交会穴之内关穴治疗癫痫,《杨敬斋针灸全书》以人图的形式辑录痫证处方。《针灸大成》整理历代针灸医籍之精华,辑录了大量的多穴处方,以及针灸歌赋中的痫证条文,认为“痫证俱是痰火”,强调针-灸-药并用治疗癫痫。3.古代文献数据挖掘:古代文献中治疗癫痫的处方共纳入282条,其中单穴处方137条,占48.58%,对穴处方62条,多穴处方83条,共涉及穴位168个,累计应用频次700次,其中应17次及以上的高频腧穴依次为百会(34次)、鸠尾(20次)、心俞(18次)、神庭(17次)。癫痫的选穴以头项部穴位最常用,应用频次为215次,占全部使用频次的31.71%,其次为下肢部(172次)和上肢部(164次)。其中-四肢部的腧穴合计应用频率为50%,腰背部的穴位应用最少,占全部应用频次的9.71%。归经方面,处方穴位涉及全部十二正经和督脉、任脉,督脉穴位应用最多,累计应用频次154次,其次为膀胱经穴(127次)和任脉穴位(70次),督脉、膀胱经、任脉使用累积频率达50%处方中特定穴应用频次544次,特定穴与非特定穴应用之比为3.49。特定穴中应用频次最多的是交会穴,使用208次,占25.15%。五输穴中应用频次最高的是经穴,使用频次54次,频率为6.53%。二、现代文献研究结果:数据挖掘结果与现代临床基本一致。根据文献筛选标准,最终纳入294篇文献,纳入处方765条,涉及穴位177个,共计使用频次4858次,其中针刺处方388条,埋线处方343条,灸法处方16条,放血处方10条,穴位注射处方7条,针刀处方1条。①针灸治疗癫痫选穴规律:针灸选穴频次前五的穴位分别是:大椎、百会、丰隆、腰奇、足三里。按照所在人体部位分,腰背部穴位应用频次最高,其次是下肢腧穴。按照归经划分,使用频次最高的三条经脉依次是督脉、膀胱经和胃经。特定穴的选用上,应用频次最高的三类特定穴分别为交会穴、络穴、背俞穴。五输穴中最常用的是原穴。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常用配伍为腰奇→大椎、鸠尾→大椎、太冲→百会、筋缩→大椎、水沟→百会等。聚类分析得到8个有效聚类群,分别为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大椎-筋缩-鸠尾-长强-腰奇-癫痫、身柱-至阳、申脉-照海、风池-风府、间使-曲池-丰隆、三阴交-神门-百会-水沟-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神庭-阳陵泉。根据冰柱图得到11对核心穴对:“心俞-肝俞”、“心俞-肝俞-肾俞”、“筋缩-腰奇”、“筋缩-腰奇-大椎”、“身柱-至阳”、“风池-风府”、“间使-曲池”、“三阴交-神门”、“合谷-太冲”、“百会-水沟”、“内关-足三里”。②埋线治疗癫痫选穴规律:穴位埋线处方涉及穴位94个,其中频次前五的腧穴为大椎、腰奇、鸠尾、丰隆和心俞。按照所在人体部位分,最常用的是腰背部的穴位,其次是下肢穴位。穴位归经排名前三的依次是督脉、膀胱经和任脉。特定穴中频次最高的前三名依次是交会穴、背俞穴和络穴,五输穴中最常用的是合穴。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配伍:鸠尾→大椎、筋缩→大椎、癫痫一>腰奇、“腰奇、大椎→筋缩”、“筋缩、鸠尾→大椎”等;聚类分析得到1 1个有效聚类群:腰俞-气海、风池-风府-百会、三阴交-膈俞、合谷-内关、足三里-脾俞、胆俞-厥阴俞-肝俞-心俞-阳陵泉-肾俞、胆俞-厥阴俞-肝俞-心俞-阳陵泉-肾俞、丰隆-间使、腰奇-癫痫-大椎-筋缩-鸠尾-长强、申脉、照海,冰柱图上得到核心穴对:气海-腰俞、至阳-脊中、大椎-筋缩、癫痫-腰奇、心俞-肝俞、风池-风府、间使-丰隆、胆俞-厥阴俞、脾俞-足三里。③针刺法治疗癫痫涉及穴位149个,其中高频的前五个腧穴分别为百会、丰隆、太冲、大椎和内关。按照人体部位划分,应用频次最高的是下肢穴位,其次是头部,再次为腰背部。针刺法归经统计中,高频经脉前三位依次是督脉、胃经和膀胱经。特定穴中频次最高的前三位依次为交会穴、原穴和络穴。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配伍:水沟→百会、大椎→百会、合谷→百会、“丰隆、百会→太冲”、“大椎、太冲→百会”、“内关、太冲→百会”等。聚类分析得到7个有效聚类群,百会-合谷-太冲-水沟、大椎-丰隆-间使-筋缩-鸠尾-腰奇-长强、脾俞-肾俞-肝俞-心俞-神门-太溪、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四神聪-神庭-印堂-曲池、风池-风府、关元-巨阙-膻中。根据冰柱图可以得到核心穴对:肾俞-肝俞、间使-鸠尾、筋缩-腰奇、关元-巨阙、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太冲、风池-风府、申脉-照海。④灸法治疗癫痫涉及50个腧穴,其中频次最高的五个分别是百会、筋缩、大椎、鸠尾和身柱。按照人体部位划分,应用频次最高的是腰背部的穴位,其次是头项部,再次为胸腹部穴位。灸法穴位归经统计发现,应用频次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督脉、任脉和膀胱经。应用频次前三的特定穴分别为交会穴、合穴和募穴。关联分析的到常用配伍:身柱→百会、大椎→身柱、大椎→筋缩等。聚类分析将所有穴位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百会、筋缩,其它穴位为第二类。第二类又可以分为两类,鸠尾-身柱-大椎为一类,其余穴位为一类。得到核心穴对:神道-中枢、脊中-命门、身柱-鸠尾、筋缩-百会。⑤穴位注射和放血疗法:穴位注射疗法涉及11个穴位,应用频次最高前三位分别为大椎、腰奇、风池。放血疗法涉及穴位21个,其中应用频次最高的前三位依次为太阳、尺泽、曲池。结论:1.本文以年代为顺序,梳理了针灸治疗癫痫的理论源流:痫证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癫痫的针刺及放血疗法,《黄帝明堂经》提出大量的单穴处方,《脉经》提出“脉针结合”的诊疗方法,《针灸甲乙经》中开始出现多穴处方,晋唐至金元,灸法理论逐渐发展和繁荣,《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提供了大量灸方。《诸病源候论》从病因学角度丰富了对于癫痫的认识,《太平圣惠方》提出癫痫热壅脏腑的病机,并更加详细的记载了相关腧穴的刺灸方法,《圣济总录》对腧穴宜忌和误针后的处理办法详加记载,《针灸神书》提出泻鸠尾治癫痫,《针灸资生经》提出癫痫的针灸重视“受病处”的疗效,《西方子明堂灸经》比较完善的总结了癫痫的灸法,《针经指南》提倡“交经八穴”中后溪和申脉穴治疗癫痫,《针经摘英集》提出上脘和足三里配伍治疗癫痫。明清时期对前人的经验整理研究达到巅峰,《普济方》引张元素观点提出癫痫昼发灸申脉,夜发灸照海,《针灸大成》提倡应用八脉交会穴之内关穴治疗癫痫,《杨敬斋针灸全书》以人图的形式辑录痫证处方。《针灸大成》认为“痫证俱是痰火”,强调针-灸-药并用治疗癫痫,且辑集了大量的多穴处方,针灸治疗癫痫的理论逐渐发展成熟。2.本文挖掘了古今医家针灸治疗癫痫的选穴规律,并进行了古今针灸治疗癫痫的传承关系研究:①刺灸法方面,古今皆以针刺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古代治疗癫痫同时重视灸法的使用,而现代临床中治疗手段更加丰富,穴位埋线疗法比较常用,但灸法的应用相对少很多。②循经选穴方面,古今一脉相承重视督脉和膀胱经穴的应用,除此之外,古代医家对任脉穴位的应用频次较高,而现代医家较为重视胃经腧穴的运用。③选穴分部方面,古代更加重视头项部腧穴的选择,腰背部腧穴应用较少,而现代临床重视头项部腧穴的同时,更加重视腰背部的穴位的应用。④古今皆灵活运用经外奇穴治疗癫痫,但古代医家对于经外奇穴的命名不规范,为研究带来不便,而现代医家对于经外奇穴的命名、定位、主治等有比较系统的认识。⑤特定穴方面,古今皆常用交会穴治疗癫痫,背俞穴方面比较常用心俞和肝俞,五输穴方面,古代医家对于经穴、合穴、输穴、原穴的应用频次相当,但现代临床更加重视原穴的运用,此外重视络穴的应用。⑥古今医家的选穴过程中皆体现了腧穴配伍的思想,但古代医家对于配伍理论的相关记载比较零散,而现代普遍运用腧穴配伍理论指导临床,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和发展了腧穴配伍理论。⑦在针灸辩证论治癫痫方面,古今医家皆从辨症状、辨病、辨脏腑、辨时间、辨病因等角度治疗,而现代医家在临床上能够更加全面从丰富的角度分型论治,结合西医认识,发展出按发作类型、病程阶段辩证取穴。
张琼香[8](2018)在《儿童癫痫持续状态298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癫痫持续状态(SE:status epilepticus)是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旨在探讨影响儿童SE预后的相关因素,指导一线医生及时正确的评估病情及预后,进行更积极、更有针对性的治疗,以减少SE患儿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优化SE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01日至2017年06月30在苏州大学附属儿医院住院治疗的298例SE患儿(不包括新生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Glasgow outcome scale)描述SE患者近期预后,GOS=5分为预后良好,GOS<5分为预后不良,探讨儿童SE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PICU中儿童SE预后相关因素。此外,本研究还包括儿童热性惊厥的长期随访。结果:(1)临床资料:298例SE病例,年龄从2月07天至l4岁5月,13岁最多,106例,占35.57%。男女比例1.21:1。既往有抽搐史者154例(51.68%),其中癫痫98例(63.63%)。既往无抽搐史的新发SE有143例,有17例(13.60%)在出院时候诊断癫痫。292例为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占97.99%,6例(2.01%)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SE发作持续时间在1小时内的有193例(64.77%)。SE病因以热性惊厥最多(92例,占30.87%),其次远期症状性(81例,占29.19%)。SE发作后自行缓解者有32例(10.74%),单药控制SE者100例(33.56%),联用两种药物控制SE者有96例(32.21%)。近期预后:254例GOS=5分(85.23%),11例(3.69%)=4分,24例(8.05%)=3分,9例(3.03%)=2分,无院内死亡病例。86例新发热性惊厥远期随访(3个月至4年9个月),30例(34.88%)在随访期间有再次抽搐发作,表现为SE者有5例(5.81%),有3例(3.49%)继发癫痫。(2)近期整体预后影响因素:(a)单因素分析示:年龄、入PICU、气管插管、既往抽搐史、生长发育落后、新发SE、发热、全面性发作、难治性SE、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异常及病因共12个因素与预后不良有关联。(b)多因素分析示:需PICU监护(OR=4.306,95%CI:1.55411.933;P=0.005)、发育落后(OR=3.054,95%CI:1.1578.066;P=0.024)、头颅影像异常(OR=2.657,95%CI:0.9147.731;P=0.073)为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全面性发作(OR=0.330,95%CI:0.1390.782;P=0.012)、热性惊厥病因(OR=0.688,95%CI:0.4800.987;P=0.042)为预后的非危险因素。(3)接受PICU监护的儿童SE近期预后影响因素:PICU停留时间越长、非全面性发作类型、脑电图及神经影像异常、发育落后、病因这6个因素与PICU组的预后不良有关联,其中PICU停留时间(OR=36.912,95%CI:5.165263.787;P<0.001)、发育落后(OR=14.403,95%CI:1.725120.273;P=0.014)为PICU监护组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4)非及时地西泮治疗组入PICU率(OR=0.782,95%CI:0.4441.378,P=0.395)、SE>1h的发生率(OR=0.974,95%CI:0.5471.734,P=0.929)、预后不良发生率(OR=0.945,95%CI:0.4671.915,P=0.875)与及时地西泮治疗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SE的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可发生于各年龄,13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发作类型以CSE为主(97.99%),NCSE少见(2.01%)。儿童SE最常见病因为热性惊厥(30.87%),也有13.60%的癫痫以SE为首发表现,另外急性症状性占14.09%:主要为脑炎(57.14%)、胃肠炎伴惊厥(23.81%)。1.SE持续时间与病因有关,85.87%的热性惊厥SE持续时间在1小时内,SE>1小时的主要病因为远期症状性(34.29%)和特发性或隐源性(29.52%)。小部分SE(10.74%)可自行缓解,65.77%的SE经12种一、二线抗SE治疗药物可缓解。是否及时予地西泮治疗在入PICU监护率、SE持续时间及预后等方面无明显差别。2.儿童SE整体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年龄、入PICU、气管插管、既往抽搐史、生长发育落后、新发SE、发热、全面性发作、难治性SE、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异常、病因。其中需PICU监护、发育落后、头颅影像异常为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全面性发作、热性惊厥病因为预后的非危险因素。3.PICU儿童SE预后不良相关因素:PICU停留时间、非全面性发作、脑电图和/或头颅影像异常、发育落后、病因。其中PICU停留时间、发育落后为PICU儿童SE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赵明雪,刘世光,范美丽,王广新[9](2022)在《33例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儿童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1年6月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3例SE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n=20)和预后不良组(n=13),比较两组患儿的首次发作年龄、发作持续时间、发作类型、SE分型、脑电图、头部影像学、病因等情况,分析SE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首次发作年龄中0~6岁占75.7%,发作类型分类中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29例占87.9%。两组首次发作年龄、发作持续时间、脑电图、精神发育迟滞史、病因等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儿首次发作年龄、发作持续时间、精神发育迟滞史、脑电图是影响SE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首次发作年龄≤6岁者是儿童SE的高发期,大部分患儿为症状性SE且有明显诱因,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为儿童SE的主要发作类型。患儿首次发病年龄、癫痫持续时间、精神迟滞史、脑电图影响SE的预后。
康庆云,廖红梅,杨赛,廖彩时,方红军,杨理明[10](2021)在《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儿童癫痫性脑病33例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儿童癫痫性脑病的基因突变特点和临床特征,为精准治疗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20年1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儿童癫痫脑病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并应用Sanger测序对变异及来源进行验证。收集分析经基因检测确诊为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儿童癫痫性脑病患儿33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33例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癫痫脑病患儿中,遗传性基因突变4例,新生基因突变29例。其中,SCN1A基因突变14例,KCNQ2基因突变5例,SCN2A基因突变5例,KCNT1基因突变4例,GABRB3基因突变2例,KCNB1基因突变、SCN8A基因突变、CACNA1A基因突变各1例。临床诊断为Dravet综合征14例,婴儿癫痫伴游走性局灶性发作4例,大田原综合征4例,婴儿痉挛症2例,非特异性癫痫性脑病9例。33例均给予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其中6例联合生酮饮食)。随访3~43个月,癫痫发作未控制17例,癫痫发作部分控制10例,癫痫发作控制6例;患儿均有智力及运动发育落后。结论: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是儿童癫痫性脑病常见的遗传性病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可引起不同表型癫痫脑病,基因检测可协助病因诊断,并为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二、癫痫持续状态9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癫痫持续状态9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癫痫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检索策略及文献筛选 |
1.2.2 质量评价 |
1.3 数据提取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2 文献质量的总体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总有效率 |
2.3.2 不良反应率 |
2.3.3 脑电图恢复正常率 |
2.3.4 发作次数 |
2.3.5 发作持续时间 |
2.3.6 发表偏倚分析 |
3 讨论 |
(2)大椎穴埋线调控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癫痫的中医学相关认识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分型 |
四、辨证论治 |
五、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应用 |
六、大椎穴治疗癫痫的依据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癫痫病的认识 |
一、病因 |
二、诊断方法 |
三、分型 |
四、治疗 |
第三节 癫痫耐药的研究进展 |
一、耐药假说 |
二、耐药的相关危险因素 |
三、耐药的治疗 |
第四节 癫痫共患疾病的研究进展 |
一、焦虑和抑郁 |
二、偏头痛 |
三、心脏病 |
四、其他 |
第五节 癫痫相关的动物模型 |
一、遗传性癫痫模型 |
二、急性癫痫模型 |
三、慢性癫痫模型 |
第六节 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 |
一、钙离子稳态失衡是癫痫发生的主要根源 |
二、Cav3.2表达上调导致Ca~(2+)大量内流是癫痫发作的关键 |
三、Egr1介导Cav3.2表达 |
四、Egr1调控T型Ca~(2+)通路异常可能是癫痫发作的重要路径 |
五、钙离子异常内流是导致Limk1/cofilin细胞凋亡通路开放的前提 |
六、葡萄糖代谢异常促进Ca~(2+)内流 |
七、埋线疗法可能干预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调控癫痫 |
第二章 Meta分析探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癫痫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节 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体重及焦虑情绪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节 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海马病理学和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四节 大椎穴埋线对癫痫小鼠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五节 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其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癫痫发作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典型病例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本课题基金资助项目 |
致谢 |
(4)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临床研究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癫痫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概述 |
1 癫痫的常见病因病机 |
2 癫痫的治法分述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单味中药及其单体成分抗痫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
1 疏肝理气药 |
2 平肝熄风药 |
3 活血化瘀药 |
4 补虚药 |
5 开窍药 |
6 淡渗利湿药 |
7 安神定志药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一 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临床研究二 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对耐药性癫痫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柴贝止痫汤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创新性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1 癫痫发作程度表 |
附录2 痫病痰气郁滞证中医证候评定量表 |
附录3-1 成年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89项 |
附录3-2 生活质量量表各分项题目分值表 |
附录3-3 生活质量量表各项得分权重分值 |
附录4 NDDI-E量表(中文版) |
附录5 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录6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 |
附录7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24项(HAMD-24) |
(5)河南地区107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引言 |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卡马西平治疗风痰闭窍型痫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医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TLE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于痫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治疗痫病 |
2 西医文献研究 |
2.1 TLE的概述及发病机制 |
2.2 西医治疗TLE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1.6 研究方法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
2.2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
3 讨论 |
3.1 从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分析 |
3.2 从加味柴胡疏肝散的立方分析 |
3.3 从加味柴胡疏肝散组方特点分析 |
3.4 从加味柴胡疏肝散的现代药理研究分析 |
3.5 结果疗效分析 |
3.6 问题 |
3.7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癫痫发作严重程度量表(NHS3) |
附录2 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IE31) |
附录3 脑电图计分标准 |
附录4 中医证候积分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针灸治疗癫痫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针灸治疗癫痫的研究现状综述 |
1.1 针灸治疗癫痫的临床研究 |
1.1.1 针刺法 |
1.1.2 穴位埋线 |
1.1.3 针药结合 |
1.1.4 穴位注射 |
1.1.5 耳针 |
1.1.6 挑针 |
1.1.7 灸法 |
1.1.8 小结 |
1.2 针灸治疗癫痫的机理研究 |
1.2.1 抑制痫样放电 |
1.2.2 调节GABA/Glu比值 |
1.2.3 降低NO含量 |
1.2.4 保护神经细胞 |
1.2.5 调节免疫因子 |
1.2.6 调节离子通道 |
1.2.7 调节基因表达 |
1.2.8 小结 |
1.3 数据挖掘技术在针灸领域的应用 |
1.3.1 数据挖掘技术 |
1.3.2 数据挖掘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 |
1.3.3 小结 |
第二章 痫证的古代文献源流梳理 |
2.1 “癫”、“痫”释义 |
2.1.1 癫 |
2.1.2 痫 |
2.2 癫痫病名及证类源流犀烛 |
2.2.1 先秦时期 |
2.2.2 晋隋唐时期 |
2.2.3 宋金元时期 |
2.2.4 明清时期 |
2.2.5 小结 |
2.3 痫证与其它疾病的鉴别 |
2.3.1 痫与癫 |
2.3.2 痫与痉 |
2.3.3 痫与中风 |
2.3.4 痫与惊风 |
2.4 针灸治痫源流考 |
2.4.1 先秦时期主要文献及相关论述 |
2.4.2 汉代主要文献及相关论述 |
2.4.3 晋朝时期主要文献及相关论述 |
2.4.4 隋唐时期主要文献及相关论述 |
2.4.5 宋朝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论述 |
2.4.6 元代主要相关文献及论述 |
2.4.7 明清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论述 |
2.4.8 小结 |
第三章 针灸治疗痫证的古代文献数据挖掘 |
3.1 研究内容 |
3.2 文献来源 |
3.3 检索策略 |
3.4 纳入标准 |
3.5 排除标准 |
3.6 建立数据库 |
3.6.1 腧穴规范 |
3.7 数据分析方法 |
3.8 结果与讨论 |
3.8.1 高频腧穴分析 |
3.8.2 腧穴部位分布情况分析 |
3.8.3 腧穴归经情况分析 |
3.8.4 选用特定穴情况分析 |
3.8.5 讨论 |
3.9 小结 |
第四章 针灸治疗癫痫的现代文献的数据挖掘 |
4.1 文献来源 |
4.2 文献筛选 |
4.2.1 纳入标准 |
4.2.2 排除标准 |
4.2.3 检索策略及结果 |
4.3 数据预处理 |
4.3.1 数据录入 |
4.3.2 数据准备 |
4.4 数据分析方法 |
4.4.1 频数分析 |
4.4.2 关联规则 |
4.4.3 聚类分析 |
4.5 结果 |
4.5.1 频数统计 |
4.5.2 关联规则 |
4.5.3 聚类分析 |
4.6 讨论 |
4.6.1 刺灸法选择特点 |
4.6.2 高频腧穴选用特点 |
4.6.3 循经选穴特点 |
4.6.4 分部选穴特点 |
4.6.5 特定穴选用特点 |
4.6.6 腧穴配伍特点 |
4.6.7 组方特点 |
4.7 小结 |
4.7.1 刺灸法选择 |
4.7.2 诊治规律 |
4.7.3 选穴特点 |
4.7.4 配穴特点 |
第五章 古今针灸治痫传承关系分析 |
5.1 刺灸法的沿革 |
5.2 古今选穴特点对比 |
5.3 选穴思路的对比 |
5.3.1 腧穴配伍理论沿革 |
5.3.2 辩证论治 |
5.4 小结 |
5.5 对针灸治疗癫痫临床的一些思考 |
5.5.1 充分发挥灸法的作用 |
5.5.2 对针灸治疗癫痫的处方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儿童癫痫持续状态29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资料收集内容 |
1.4 结果判断和分组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既往抽搐史 |
2.3 个人史 |
2.3.1 出生史 |
2.3.2 发育情况 |
2.4 家族史 |
2.5 诱因与病因 |
2.5.1 诱因 |
2.5.2 病因 |
2.6 临床表现 |
2.6.1 新发与复发 |
2.6.2 发作时间 |
2.6.3 发作类型 |
2.6.4 SE持续时间 |
2.6.5 控制SE情况 |
2.6.6 缓解SE的用药 |
2.6.7 辅助检查 |
2.7 出院AEDS治疗情况 |
2.8 近期预后GOS评分 |
2.9 近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2.9.1 整体预后分析 |
2.9.2 PICU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
2.9.3 治疗时限与预后关系 |
2.10 .以SE为首发的热性惊厥远期预后 |
3 讨论 |
3.1 年龄、性别与预后 |
3.2 个人史、既往抽搐史、家族史与预后 |
3.3 重症监护与预后 |
3.4 病因与预后 |
3.5 辅助检查与预后 |
3.6 治疗与预后 |
3.7 预后多因素分析 |
4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 |
致谢 |
(9)33例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收集SE患儿临床资料 |
1.2.2 预后评估 |
1.2.3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癫痫持续状态临床特点 |
2.1.1 年龄和性别 |
2.1.2 病因 |
2.1.3 发作类型和发作持续时间 |
2.1.4 脑电图和头部影像学 |
2.2 SE预后影响因素 |
2.2.1 单因素分析 |
2.2.2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10)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儿童癫痫性脑病33例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特征 |
2.2 基因突变分析 |
2.3 治疗和预后 |
3 讨论 |
四、癫痫持续状态9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癫痫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杨创辉,阮秋梅,谭惠元,李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02)
- [2]大椎穴埋线调控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的机制研究[D]. 王志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其随访研究[D]. 周文杰. 苏州大学, 2020
- [4]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临床研究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研究[D]. 刘冲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河南地区107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研究[D]. 鲁晶晶. 郑州大学, 2019(02)
- [6]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卡马西平治疗风痰闭窍型痫病的临床观察[D]. 陈爱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
- [7]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针灸治疗癫痫的文献研究[D]. 宋翠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儿童癫痫持续状态298例临床分析[D]. 张琼香. 苏州大学, 2018(01)
- [9]33例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赵明雪,刘世光,范美丽,王广新. 癫痫杂志, 2022
- [10]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儿童癫痫性脑病33例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J]. 康庆云,廖红梅,杨赛,廖彩时,方红军,杨理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