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金属行业的健康面貌

稀土金属行业的健康面貌

一、Healthier look of the rare earth metals industry(论文文献综述)

储雯忻[1](2021)在《《俄罗斯联邦制造业发展综合规划(2020-2035年)》翻译报告》文中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组成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制造业涵盖范围很广,包括机械制造业、能源产业、医疗行业等。制造业能够提供很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而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可谓是“制造业强则国强。”传统行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优势已不再那么明显,所以创新是当今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很多国家对制造业发展制定了新规划,其中包括俄罗斯。翻译报告的材料选自《俄罗斯联邦制造业发展综合规划(2020-2035年)》(?Своднаястратегияразвитияобрабатывающей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до2024годаинапериоддо2035года?)。俄罗斯经济受世界经济危机、新冠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摆脱困境于2020年6月由俄罗斯联邦总理米哈伊尔·米舒斯京(Михаил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Мишустин)签署发布实施该规划,规划中阐述了各行业的优先发展方向、任务以及预期目标。目标达成分为两个阶段,2024年是一个中间节点。笔者选择的翻译文本主要具有科学语体的特点,兼有部分公文事务语体的特征。按照凯瑟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该文本属于信息文本。基于赖斯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笔者主要从词汇和句子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并选取典型案例尝试翻译,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最后,对翻译过程中的得与失进行总结。经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的翻译能力有所提高,对制造业领域的了解更多一些,也为今后相关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

胡盾[2](2020)在《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矿产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建设,对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关键引领、示范作用。本论文以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基础,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对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做了总结,实事求是地剖析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措施和对策。本论文的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思路、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内容。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同时探讨了其整体原则与实施路径。本论文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方面有所创新,在研究视角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与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宏观审视。在研究思路方面,本论文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原则及“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本论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资源借鉴。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概括了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等经验;指出了生态承载力脆弱、产业结构失衡、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等方面问题。造成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保护法律不完善、急功近利的追赶发展模式、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等方面进行阐发。矿产资源的生态利益是一种间接利益和公共利益,在追求经济和物质利益过程中,生态利益被放到了次要的地位,生态利益与其他诸利益产生了冲突,这是利益分化产生的深层生态矛盾。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守以下原则与路径。首先,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化”协同发展的关系。其次,要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以科技创新维护其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制度完善保障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以观念更新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以利益整合守护其生态体系的和谐性。从而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和经验,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推动疫情后绿色复苏,构建“尊崇自然、清洁美丽”的“生态文明共同体”。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追求崇尚自然、天人和谐、健康科学、丰富自我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乔冰彬[3](2020)在《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区域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对挑战、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当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国际经济形势复杂背景下,大力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仅是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占领国际竞争新高地的必要举措。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通过多维度、深层次、嵌合式融通,实现跨界融合、优势互补成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路径。湖北省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中南腹地中心位置,对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研究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路径,促进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仅能够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更是打造区域竞争高地、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落实“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文章以湖北省12家国家级高新区、16家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112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陆续对十堰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荆州市、仙桃市、武汉市、宜昌市、咸宁市、恩施州、随州市、襄阳市、孝感市等省域范围内近40个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近60家集群代表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深入总结湖北省产业集群及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阶段性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湖北省产业集群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集”而不“群”、规模较小、同质化现象突出,集群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配套发展滞后等,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间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融通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先进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模式和经验,立足湖北省实际,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出发,就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资金、技术、创新、产业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新时期湖北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秦国红[4](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特征与成因类型》文中指出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盆地之一,煤炭资源丰富。近年来,因在准格尔煤田先后发现多处金属元素富集成矿而成为煤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地区。然而,盆地内其他地区是否也存在微量元素的富集,且造成盆地内不同区域元素含量差异的原因等有待进一步加强。而加强盆地内不同区域煤中微量元素富集成因的对比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及其他沉积盆地煤中微量元素富集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也对煤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实用价值。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矿床学、煤田地质学、矿物学、煤岩学、煤地球化学以及统计学等理论知识,使用光学显微镜、带能谱的扫描电镜、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等离子体低温灰化仪、X射线分析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磷灰石单矿物分选等分析测试技术,对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程度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以煤中微量元素迁移富集过程中的“源”-“汇”条件为切入点,揭示了泥炭形成环境对煤中元素(Ga,Li,REY)的控制作用,深入研究了盆地不同煤田中控制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复合成因类型。此外,从各赋煤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入手,在探讨煤地球化学特征对盆地地质演化响应的基础上,建立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复合成因模式。(1)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煤中富集(含轻度富集)元素的种类及含量总体上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且同一煤田不同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特征并不均一。与世界煤均值相比,盆地西缘桌子山煤田3号煤富集Li、Th元素,10号煤中富集Li和Cs元素;贺兰山煤田4号煤富集Li和Pb元素,5号煤层高度富集Li元素,U元素为富集状态;宁东煤田5号煤富集Li和Th元素;盆地东北部准格尔煤田5号煤富集Be元素,6号煤层轻度富集Li、Th、Sr、In、Ga、Pb和REY元素;河东煤田5号煤层富集Li元素;盆地南部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太原组煤富集Ga和Li元素。(2)从太原组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来讲,属于富集程度(CC>5)的微量元素总体较少,只有Li和Cs元素在桌子山煤田,以及Li和Ga元素在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处于富集程度。准格尔煤田、河东煤田河保偏矿区以及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总体上未有元素达到富集状态。虽然黑岱沟煤矿的Ga元素平均含量为48μg/g,但是准格尔煤田其他煤矿中Ga元素含量并不高,所以准格尔煤田6号煤层Ga元素含量总体上并未呈现富集状态。与太原组煤层相比,研究区山西组煤层中微量元素的富集程度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在研究区含山西组煤层的煤田中大部分都有一些元素处于富集程度(除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比如桌子山煤田和宁东煤田的Li和Th,贺兰山煤田的Li、Pb和U,准格尔煤田的Be,以及河东煤田的Li元素。(3)按照不同煤层处于富集程度及以上的元素(CC>5)进行划分,研究区煤中富集的微量元素可以划分成4种组合类型大类,分别为Li-Th(U)-Pb、Li-Cs、Ga-Li和Rb-Cs组合类型。(4)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研究区低温灰煤中的矿物成分主要为高岭石、伊利石、勃姆石、方解石、石英和黄铁矿,此外,还有少量的绿泥石、白云石、铁白云石、钠长石、一水硬铝石、菱铁矿、金红石、磷灰石、硫磷铝锶石、磷铝锶石和黄铜矿。运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结合面扫描、能谱、选区电子衍射和傅里叶变换,发现盆地南部东坡煤矿高硫煤中的纳米矿物主要有Si-Al矿物(高岭石、伊利石和绿泥石混层)、含S矿物(黄铁矿、辉钼矿)、含Ca矿物(方解石、白云石)、以及石英和锐钛矿。通过高分辨率图像结合傅里叶变换,本文进一步确认了高Ti高岭石中Ti元素主要以与高岭石共生的锐钛矿形式赋存。(5)综合运用煤岩显微组分特征、地球化学指标和矿物学特征,进行泥炭形成环境恢复,在此基础上,将煤中Ga、Li和REY含量与泥炭形成环境特征进行对比,揭示了泥炭形成环境对煤中Ga、Li和REY元素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相对碱性、弱氧化到还原、半咸水、水动力条件较强,成煤植物主要为脉羊齿和鳞木或楔叶类的泥炭沼泽有利于REY的富集;相对酸性、偏还原、半咸水、水动力条件较强,成煤植物主要为楔叶类的泥炭沼泽有利于Li元素的富集;相对酸性、弱氧化、淡水、水动力条件较弱,成煤植物主要为脉羊齿和鳞木的泥炭沼泽有利于Ga和REY的富集。(6)在盆地南部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含煤岩系中发现的锆石(c/a>2.5)-磷铝锶石-高温石英-磷灰石(六边形)-蠕虫状高岭石以及Eu负异常,表明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5-2煤中有同沉积火山灰物质的输入。这些具有指示火山成因作用的矿物的类型和大小在煤中、夹矸和围岩中的变化趋势,表明这些火山活动可能是多期次的,且间隔时间较短,其物质成分主要为中性-长英质。(7)基于煤岩学、地球化学、矿物学证据,将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成因划分为以陆源碎屑供给-泥炭形成环境为主导的盆地东北缘、以陆源碎屑供给-火山灰-低温热液流体为主导的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以陆源碎屑供给-断裂构造-低温热液流体-煤变质程度为主导的西缘褶皱逆冲带和以陆源碎屑供给-低温热液流体-海水为主导的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四种复合成因类型,并对其成因进行详细探讨。(8)在揭示煤地球化学特征对盆地地质演化响应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下4种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复合成因模式:①陆源碎屑供给-泥炭形成环境复合型。在该模式中,断裂和构造不发育,物源造成了研究区煤中微量元素的总体富集,但是泥炭形成环境的微变化导致了不同煤分层样品中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变化。②陆源碎屑供给-断裂构造-低温热液流体-煤变质程度复合型。在该模式中,褶皱和断层非常发育,虽然物源可能为研究区提供了足够的碎屑来源,但由于构造变动频繁,由于剥蚀或冲刷导致了碎屑供给的流失,导致物源并未最终造成研究区元素的富集,而广泛发育的断裂构造为含硫热液流体提供了通道以及煤变质程度的增加等最终造成了研究区现今煤中元素的富集。③陆源碎屑供给-火山灰-低温热液流体复合型。在该模式中,物源为研究区提供了基础物质供给,可能造成了元素的轻度富集,但未达到现今如此富集的程度。而本身富集多种微量元素(如Ga、Li等)的中性-长英质火山灰的输入,以及本身或其中矿物可吸附围岩中微量元素的热液流体的侵入再次导致了煤中微量元素的二次富集。④陆源碎屑供给-低温热液流体-海水影响复合型。在该模式中,以陕北单斜赋煤带府谷矿区2号煤、4号煤和9号煤为例,着重阐述煤形成过程中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主控因素的动态变化。

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5](2019)在《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龙岩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龙政办[2019]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岩高新区)、厦龙山海协作经济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龙岩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已经龙岩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陈曦[6](2017)在《雾霾细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北京某社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大气颗粒物污染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国面对的形势更为严峻。大量研究已经证实,细颗粒物(PM2.5)暴露增加心血管疾病(CVD)风险,是引起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原因,老年人群更加敏感。PM2.5可以被人体吸入沉降到肺部,并通过气血平衡进入血液循环,而且随着粒径减小,健康危害增加。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报道了颗粒物健康危害及其生理和病理机制取得的进展,其中,国内很多研究关注不同区域或不同城市颗粒物浓度改变对CVD发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等的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的纵向研究多是基于较低的颗粒物暴露水平对心血管健康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开始重视颗粒物组分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国内外相关临床实践和毒理学研究发现,PM2.5内含的过渡金属等化学组分,可以通过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体内离子平衡等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危害。但国内有关PM2.5化学组分暴露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影响尚鲜有报道。传统的心血管健康效应指标多集中血脂、血糖、炎性因子等生化指标和血压等生理指标,目前心率变异性在临床实践和流行病学研究中仍然重视不足。心率变异性(HRV)是指心率节奏快慢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反映的是自主神经系统活性,HRV可用于定量评估心脏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及其平衡性,从而判断其对CVD的病情及预后。HRV通过测量连续正常R-R间期变化的变异性来反映心率变化程度、规律,从而用以判断其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通常而言,在迷走神经活性增高或交感神经活性减低时HRV增高,反之HRV降低。HRV升高表明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提高室颤阈,属保护因素;HRV降低表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可降低室颤阈,属不利因素。HRV是预测心脏性猝死和心律失常性事件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有望用于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心血管健康影响评价。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受损,主要危险因素和环境与遗传的复杂相互作用有关。在种族和人口学因素固定的条件下,气象因素尤其是极端气温(热浪或寒潮)与CVD事件密切相关,会引起入院和死亡人数的增加。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研究都已经证实,热浪或寒潮是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个体服药情况对心血管健康影响显着。中老年人群身体机能出现退行性改变,心脏、血管等组织脏器健康状况下降,服用降压、降脂等药物对调节和稳定心血管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评价颗粒物污染等环境因素暴露对心血管健康影响时,需要考虑气温等气象因素以及服药等行为的效应修饰作用。目的通过固定群组设计,对中老年冠心病人群心血管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以及PM2.5及化学组分个体暴露水平进行重复测量,识别雾霾PM2.5及组分暴露心血管健康影响的敏感指标,探索个体化PM2.5及组分暴露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影响的评价方法。内容及方法本次研究基于对北京市2014-2016年PM2.5污染状况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选择位于北京东部城区朝阳区东五环附近的定福庄西里社区和高井社区作为研究区域。2016年在社区建立监测点采集PM2.5样品,监测其质量浓度及主要化学组分浓度,在社区招募中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开展固定群组重复测量研究。研究结合室外PM2.5质量及主要化学组分浓度、室内外关系系数,估算受试人群的室内PM2.5质量及主要化学组分浓度;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受试人群时间-活动模式,利用微环境模型估算个体的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水平。通过采集空腹静脉血测试受试人群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代谢水平等;通过动态心电图仪监测受试人群的心率变异性。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个体水平上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对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识别PM2.5及化学组分暴露对CVD影响的敏感指标,为CVD的早期干预、控制,以及我国制定相应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政策支持和理论依据。一.北京市大气PM2.5污染状况及时空分布特征。通过收集2014-2016年北京市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每日环境监测数据及不同站点数据,比较不同季节和不同区域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变化与差异,阐释大气PM2.5污染状况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为研究区域的选择提供依据。收集2014-2016年北京市气象信息,考虑到体感温度与气温和湿度有关,结合每日气温和露点温度等数据计算表观气温值,阐述北京市表观气温随季节变化趋势。二.北京市东部城区大气PM2.5粒径和主要化学组分分布特征。根据2014-2016年北京市大气PM2.5污染状况及时空分布特征,选择北京东部城区的朝阳区东五环附近的定福庄西里社区和高井社区作为研究区域,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开展为期一年的PM2.5连续监测,采用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样器连续采集24h空气PM2.5样品,并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离子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样品中金属(类金属)元素、水溶性离子、多环芳烃等主要化学组分进行分析,识别北京市东部城区PM2.5主要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监测点采用单颗粒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PM2.5及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三.基于社区的固定群组追踪调查研究。在北京东部城区定福庄西里社区和高井社区招募50-75岁患有冠心病(CHD)的中老年居民志愿者,根据单组重复测量样本估算,确定样本量,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2名(男女各半)调查对象入组。2016年1月至4月期间,开展连续4次追踪随访调查,每次随访调查期间同时进行个体暴露量估算和健康测量。(一)问卷调查。在第一次随访期间通过问卷调查详细收集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生活饮食习惯、药物服用、居住环境和出行模式等信息,并作为基线资料;每次随访期间询问受试人群近一周的服药情况和出行模式等信息。(二)个体暴露量估算。通过连续采集获得空气PM2.5样品,分析样品中金属(类金属)元素、水溶性离子、多环芳烃等主要化学组分的浓度,引用前述报道的北京市PM2.5室内外关系系数,计算受试人群室内环境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浓度;通过调查问卷的时间-行为模式量表,收集受试人群出行模式资料,根据受试人群室内外活动时间分布,结合室内外浓度,采用微环境模型评估个体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的暴露水平。(三)健康测量。通过采集受试人群的空腹静脉血,测试其心血管炎性指标(hsCRP)水平,以及CVD危险因素—血糖、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FIB)等生化指标;采用动态心电图仪监测24h个体心率变异性,包括SDNN、SDANN、rMSSD、pNN50等时域指标,以及HF、LF、VLF、LF/HF等频域指标。本次研究已经获得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并通过知情同意书,充分告知受试人群本次研究的目的、可获得利益及可能的损失。四.PM2.5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急性健康影响研究。(一)首先对研究中重复测量获得的观察数据进行基本统计学处理,包括基于微环境模型和个体时间-活动模式获得的个体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水平,受试人群的心率变异性、心血管炎性指标、凝血指标等。根据正态性检验结果选择恰当的描述性表述(算数均值或四分位数间距),偏态分布的观察值根据需要进行对数转换,对受试人群的暴露和健康效应指标进行描述。(二)对暴露和健康效应指标进行恰当转换后,应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比较4次测量数据间的差异,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两两比较。(三)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按不同滞后、累计暴露情况对个体暴露水平和气象因素进行处理,分析调查期间,个体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水平和表观气温数据的滞后、累计暴露水平对心率变异性、CVD危险因素等的影响。筛选敏感的心血管健康效应指标。(四)对PM2.5及主要化学组分暴露量进行共线性诊断,依次构建单污染变量模型、双污染变量模型和多污染变量模型,所有模型都包括随机效应项和固定效应项,分析不同变量对心血管健康效应指标的作用。综合考虑服药情况、气象因素的效应修饰作用,进行分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统计分析均采用SAS 9.3的程序运行。未加特殊说明时,p<0.05视为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结果一.本次研究观察期间,北京市PM2.5依然是首要空气污染物,污染水平较高,变化范围较宽,随季节和区域变化较大。2014、2015和2016年北京市PM2.5质量浓度年中位值分别为 66.5 μg/m3(5.2 μg/m3~392.6 μg/m3)、56.6 μg/m3(7.1μg/m3~477.5 μg/m3)和 55.5 μg/m3(7.4 μg/m3~394.5 μg/m3),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降低幅度较小,环比下降分别为14.9和1.9%。北京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集中分布冬季,即当年11月至次年1月期间,北京市PM2.5的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特征是呈由南向北浓度逐渐降低的梯度特征,北京市PM2.5浓度年均值持续呈现为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区域特性。二.在北京东部城区的朝阳区东五环附近的定福庄西里社区和高井社区自监测点开展环境空气PM2.5的连续采样,应用高灵敏度的环境化学分析仪器平台对样品中金属和类金属元素、多环芳烃等化学组分进行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采集的PM2.5样品中化学组分检测结果显示,Zn、Se、Cu、Ti、Fe、B、Al、Pb、Mn、As、Sb、Na、K、Ca、Si、Mg、Ba、稀土元素、SO42-、NO3-等是北京市东部城区PM2.5主要化学组分。其中2015年12月-2016年1月期间,PM2.5样品中As含量中位值超过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参考限值的1.3倍,PM2.5样品中Pb的24 h浓度极大值是参考限值0.6倍,Cd的24 h浓度极大值是参考限值2.2倍。2016年1月至4月期间雾霾天气PM2.5及化学组分浓度中位值均高于非雾霾天气,雾霾天气PM2.5及化学组分浓度中位值是非雾霾天气的1.4~7.3倍,PM2.5、碱金属、∑PAHs、硫酸盐、硝酸盐等均存在显着差异。主因子分析将PM2.5主要化学组分经正交矩阵变换提取出3个主因子,以Zn、Cd、Cu为代表的的过渡金属元素、SO42-、NO3-等为代表的二次粒子,Se元素等在第1个因子载荷均大于0.8,因子1对PM2.5的方差贡献率为57.2%;主因子2中载荷绝对值较大的组分是稀土元素,Ca、Mg为代表的碱土金属元素和以Ti、Fe为代表的过渡金属元素等,其载荷均大于0.85,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20.8%;铂族在主因子3中载荷较大,其载荷为0.84,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5.7%。2015年11月-2016年1月,采用高通量质谱分析技术监测PM2.5及其化学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2.5μm以下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集中在0.3μm-1.0μm粒径段,以0.4μm-0.5μm段含量最高,小于0.2μm和大于1.9μm粒径段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数浓度分布主要集中在0.3μm-1.3μm粒径段,分布最密集的是 0.4μm-0.6μm粒径段,OC、EC、Al、Ca、Cd、Cr、Cu、Fe、Hg、Mg、Mn、Pb、Sb、Si、Ti、Tl、Zn、氯离子、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PAHs等化学组分的数浓度主要集中在0.3 μm-1.3μm粒径段,分布最密集的是0.4μm-0.6μm粒径段。尽管质量浓度在0.3μm以下较低,但Sb、Si、As、Cu、Hg、Pb、Mg、Zn、Ti、氯离子等的数浓度在0.3 μm以下的粒径段仍占有一定比例。研究结果提示,PM2.5中这些特征化学组分的心血管系统等健康危害效应更值得关注。三.在追踪随访调查中,22名调查对象完成了 4次随访调查的个体暴露评价和健康测量。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60.1岁,女性患者11人(50%),12人空腹血糖值超过 6.10 mmol/L(54.5%),1人 TC ≥ 6.22 mmol/L 且 TG ≥ 2.26 mmol/L(4.5%)。4次重复测量的心血管效应指标进行随机区组方差分析,rMSSD和TC主体间效应的检验结果具有显着性。采用混合模型对重复测量资料进行分析,筛选了 pNN50和rMSSD等特征指标,发现PM2.5及PM25-Pb等组分暴露的滞后效应明显。多种模型比较分析,PM2.5及组分暴露的效应估计值在滞后3-6天(lag6-lag3)具有显着性意义。气温被认为是CVD独立的危险因素,高温热浪或低温寒潮气象因素都能够引起CVD死亡。本次研究比较了表观温度单变量和表观温度-PM2.5暴露双变量模型的结果,结果提示,对于更加敏感的HRV效应指标而言,PM2.5暴露对于气温的心血管健康效应有协同作用。服用降压/降脂药物会使冠心病患者HRV升高,本次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服用β-blocker的效应修饰明显,在控制PM2.5或PM2.5-Pb暴露情况下,都观察到β-blocker对心血管健康的保护作用;多变量的混合模型结果显示PM2.5-Pb等组分暴露对于单独PM2.5的健康危害效应可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且提前1天的组分暴露协同作用会更加显着。结论2016年1月至4月期间,PM2.5及化学组分浓度雾霾天气均高于非雾霾天气。2.5μm以下的颗粒物及组分的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均呈现单峰分布,且分布特征基本一致,集中于0.3μm-1.0μm粒径段。PM2.5的有毒有害成分主要分布在小于1.0μm的粒径段,该粒径段PM2.5及化学组分的心血管系统健康危害效应更值得关注。研究中发展、改进或应用的方法及分析数据极大的丰富了我国PM2.5及化学组分粒径分析的监测方法,并积累了北京市中度污染区域细颗粒物及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数据。利用基于时间-活动模式的微环境模型,评估受试人群的个体PM2.5暴露水平,比直接利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PM2.5浓度更精确。短期PM2.5及其化学组分暴露会对中老年人群的pNN50和rMSSD等心率变异性指标和hs-CRP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强度随着不同的PM2.5化学组分及暴露滞后时间而显着不同。PM2.5、PM2.5-Pb等暴露滞后3-5天,观察到pNN50和rMSSD显着降低,提示PM2.5及特征化学组分急性暴露对受试人群的心脏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产生损伤。pNN50和rMSSD是HRV中较为敏感和有价值的效应指标,为利用HRV评价PM2.5暴露对心血管健康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次研究关注PM2.5及化学组分对心血管健康影响的同时,还特别控制了气象因素、药物使用等潜在效应修饰或混杂作用。在同样的PM2.5及特定化学组分暴露情况下,均观察到服用β-blocker对心血管健康的潜在保护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指导CVD高危人群的健康防护和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空气污染防治和人群健康保护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李汝凤[7](2014)在《我国稀贵金属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研究 ——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中认为稀贵金属是稀有金属和贵金属的总称,因其特殊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储备资源。作为国民经济的“维他命”概念产业,创新驱动稀贵金属产业发展,是摆脱我国战略资源国际分工不利地位的有效手段,更是国家发展产业竞争新优势、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创新驱动发展,是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我国稀贵金属产业的必然选择。首先,全球金属矿产资源市场格局的地理空间不均衡现象明显,尽管发展中国家居于供给的优势地位,但价格战等恶性竞争问题突出,终端市场和价格主要被发达国家和跨国矿产企业所控制,我国稀贵金属产业必须寻求创新发展才能在国际化进程中争取优势地位。其次,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影响,我国金属矿产业市场持续低迷,金属价格下跌趋势明显,整体呈现“量升、价跌、增收不增利”的现象,稀贵金属产业的创新发展无疑将成为带动国内金属矿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引擎”。最后,我国已初步建成较为完备的稀贵金属产业体系,但产业生产力、科技创新、制度和体制中仍存在诸多制约瓶颈,产业竞争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探寻创新发展路径,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上述制约瓶颈,实现稀贵金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转型升级。因此,探讨我国稀贵金属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是新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顾近3个世纪的产业发展史,稀贵金属规模化开发与应用是伴随全球科技革命而逐渐进入到工业领域,其综合勘探、高效开采和产业化应用高度依赖于科技。稀贵金属资源的全球分布不均的空间特点,以及产业发展的经济特点,极易形成市场的垄断性。市场的垄断性一方面会诱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强化垄断收益,另一方面会引起国家层面上的保护性政策措施,由此便引出了稀贵金属产业发展的内在创新性问题——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维度。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基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视角,研究稀贵金属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和演进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通过研究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探求稀贵金属产业创新发展的演进规律,形成稀贵金属产业创新发展理论,以期为我国稀贵金属产业转型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理论解释框架。为此,本文思路安排如下:(一)本文首先梳理了熊彼特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并基于新古典框架探讨了创新活动对经济系统的作用机理,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关系。(二)本文通过回溯稀贵金属资源应用的发展历程,认为“科技进步是其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条件”,并结合现实背景,论述了我国稀贵金属产业创新发展的必要性。随后界定了稀贵金属资源和产业的基本经济特点,认为经济特点释放出了产业的创新特殊性和市场特殊性,进而形成了产业发展的特殊演进路径。稀贵金属产业发展路径中的内在创新特点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是本文后续内容展开提供立论基础。(三)本文采用数理分析法,通过构建模型,揭示了技术创新驱动稀贵金属产业发展的演进规律,并从技术创新的诱因、约束、方向、环境等方面,分析了稀贵金属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动态反馈作用机理与路径依赖,并最终形成技术创新驱动稀贵金属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分析。(四)本文追述了我国稀贵金属产业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形成制度变迁现实研究,探讨了制度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形成制度创新理论支撑,提出了我国稀贵金属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约束问题,并通过“制度体系构建”提出解决之道。(五)本文对我国稀贵金属企业创新成长的组织与管理进行了理论探讨,随后通过企业实证分析,阐述我国稀贵金属企业创新成长的现实情况。

袁中许[8](2014)在《中国稀土的国际定价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最突出的“中国元素”——中国稀土,本应该有黄金般珍贵,可是纷乱的生产出口秩序,使得其在对外出口市场上更多是以“白菜”价格出售。所谓“中国元素”成为“中国劣势”。中国稀土无论在产量上、还是对外供给量上,始终都处于绝对优势,可是这样的优势并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相反,长期以来,中国稀土的国际定价权一直是缺失状态。已有的研究表明,不管跟同期其他国家同类稀土产品出口价格相比,还是用时期平均数据测量的价格变化对比,均证实中国稀土并没有显示出出口定价权。期间,中国政府没有放松对稀土生产和出口的管理,甚至采取的是逐步严格的措施,然而,这些似乎并未呈现预期的效果。定价权代表着一个国际产品的国际贸易地位,关系到一个国家若干方面重要利益。其实,中国稀土国际定价权的旁落,不仅损害国家的资源利益和社会环境利益,也影响到稀土产业的良性和长远发展。同时发现,在中国稀土产品出口中,大部分出口产品价格在下滑,可总是有另外的部分产品价格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而且价格是其他稀土产品的数倍乃至数十倍。所以,不免引起对稀土定价权缺失性质是否一样的思考。再者,定价权问题涉及外部因素,更有内部原因,为什么有类似资源优势和供给优势的别的国家能够拥有相应的国际话语权?中国的稀土谁做主?所以,中国稀土定价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对中国稀土国际定价权的历史、现状以及内外因素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才能为其缺失的有效治理和最终获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本文以资源品成本价值理论、因素系统理论、国家与企业的战略理论以及博弈理论为理论框架。同时,以对国际定价权典型成功案例的“透视性”揭示成果为理论启示。为真正探清中国稀土定价权问题,也为着科学有效地解决该定价权问题,在数据观察、观点争议、现实矛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特并贯穿于全部研究的理论分析视角,即产品异质性视角。从稀土产品的资源稀缺性和功能特性的差异出发,把全部稀土分为两类。一类因具有高稀缺性或高功能性被划做特种稀土,另一类属于稀缺性一般和功能价值特性一般的稀土,因而被成为一般稀土。在此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对中国稀土国际定价权的缺失,包括缺失的性质和原因,以及中国稀土定价权的获取、获取目标及定价权目标实现机制进行了分类研究和深入系统研究。在稀土出口定价权缺失研究方面,本文做到了首次运用从1991年——2009年长达20年的稀土数据,并利用面板实证分析方法,实现了对中国两类稀土国际定价权长期缺失及缺失的不同系统层次原因的实证检验。同时,通过理论分析界定了两类稀土定价权缺失的不同本质属性,并运用理论模型对两类不同性质的稀土定价权缺失进行了机理分析。进一步分别对一般稀土出口定价权的现实阶段突破进行了机理分析和局限分析,对特种稀土国际定价权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描述分析和内因分析。另外,专门对中国一般稀土定价权表现做出了周期性探讨和因素机理分析。特别地,在历史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为提出了以产品价值差异和产业价值链异质为核心的中国两类稀土国际定价权谋求的目标定位理论,一方面,丰富和创新了国际定价权理论内容,另一方面在于为中国两类稀土定价权的战略谋求和实现提供了科学方向和保证。至于目标战略的实现,通过复杂性演进机理和模型理论分析为其提供了有效和可靠的方法路径。最后,本文研究给出了结论和对策。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综合全部研究结果,概括得出本文主要结论:(1)中国稀土国际定价权缺失是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长期缺失。虽然中国稀土国家定价权整体是缺失的,但是两类稀土缺失的本质属性不同。一般稀土国际定价权的缺失是属于社会成本利益的绝对性质的丢失,而特种稀土国际定价权的缺失属于相对性质的缺失,与先发国家相比,是一种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缺失,故而是一种相对隐性的缺失。而且这两类性质的缺失真实和长期存在。(2)两类不同性质的定价权缺失有着不同的内在原因。一般稀土生产加工行业的低集中度是导致其国际定价权缺失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在因素。而特种稀土国际发明专利水平是影响特种稀土国际定价权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中国国内一般稀土应用消费的“围攻”和特种稀土消费的“矮化”是分别制约中国一般稀土和特种稀土国际定价权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中国国家政府的管理限制政策对一般稀土出口有一定负向影响,国际特种稀土科技重大突破对中国特种稀土国际定价权有一定正向影响。(3)中国一般稀土国际定价权仍处在周期陷阱的因素环境中。由于体制和机制制约,一般稀土的资源所有权成本与环境费用成本没有得到切实内化,其生产加工行业集中度有待通过内在革新获得突破性提高,寡头买方市场势力依然很强大,所以周期波动的关键因素并未实质性改变,因此,中国一般稀土国际定价权还谈不上摆脱了周期陷阱。(4)在定价权争取中两类性质的中国稀土对储备和技术创新存在差异的能力要求。因两类稀土定价权性质不同,所以他们对储备和技术创新存在差异的能力要求。特种稀土定价权要求其非常高的储备能力,以为定价权获取提供物质保障,同把技术创新能力看作是影响定价权的核心因素。然而,一般稀土定价权只要求有限的储备能力和适应市场与竞争需求的适度技术创新能力。(5)中国两类稀土国际定价权应实行分类治理和实施科学差异的目标战略谋求。两类稀土定价权由于性质和缺失原因各不相同,只有分类治理,才能有效改善和提高国际定价权水平。再者,两类稀土内在性质差异,只有采取不同的战略谋求,才能保证中国稀土定价权战略利益的科学获取和有效实现。

汪卫华[9](2013)在《非晶态物质的本质和特性》文中认为非晶态物质是复杂的多体相互作用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原子和电子结构复杂,微观结构长程无序,体系在能量上处在亚稳态,具有复杂的多重弛豫行为,其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特征及结构随时间演化。不稳定,随机性,不可逆是非晶物质的基本要素,自组织,复杂性,时间在非晶物质中起重要作用。复杂的非晶态物质有很多基本而独特的性质。非晶态物质的复杂性没有能阻挡住人们对它的兴趣和研究。现在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目光从相对简单的有序物质体系关注到复杂相互作用的无序非晶体系。近几十年来,非晶的研究在无序中发现有序,在纷繁和复杂中寻求简单和美,引领了新的研究方向,导致很多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工艺、新模型和理论,以及新物质观的产生。非晶态合金(又称金属玻璃)是50多年前偶然发现的一类新型非晶材料。非晶合金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金属物理的研究内容,带动了非晶态物理和材料的蓬勃发展,把非晶物理研究推向凝聚态物理的前沿。今天,非晶物理已成为凝聚态物理的一个重要和有挑战性的分支。非晶态材料不仅成为性能独特、在日常生活和高新技术领域都广泛使用的新材料,同时也成为研究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中一些重要科学问题的模型体系。本文试图用科普的语言,以非晶合金为典型非晶物质综述非晶物理和材料的发展历史和精彩故事、介绍非晶科学中的主要概念、研究方法、重要科学问题和难题、非晶材料的形成机理、结构特征、非晶的本质、非晶中的重要转变–玻璃转变、非晶中的重要理论模型、物理和力学性能及非晶材料的各种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和最新的重要进展。还介绍了非晶领域今后的研究动态及趋势,以及这门学科面临的重要问题、发展前景和方向。

么红杰[10](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指出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二、Healthier look of the rare earth metals industr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ealthier look of the rare earth metals industry(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联邦制造业发展综合规划(2020-2035年)》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前言
第一章 译前准备
    1.1 文本特点
        1.1.1 语体特点
        1.1.2 词汇特点
        1.1.3 句子特点
    1.2 工具的使用
    1.3 时间规划
第二章 《俄罗斯联邦制造业发展综合规划(2020—2035年)》的翻译策略
    2.1 词汇的翻译
        2.1.1 动名词的翻译
        2.1.2 形动词的翻译
    2.2 句子的翻译
        2.2.1 被动句的翻译
        2.2.2 带限定从属句的主从复合句的翻译
第三章 翻译实践总结
    3.1 笔译实践心得
    3.2 经验与教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原文/译文
致谢

(2)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动态评析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1.1 生态文明的概念
        1.1.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1.1.2 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1.1.3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1.2 生态文明的特征
        1.2.1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2 人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1.2.3 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3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1.3.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
        1.3.2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1.3.3 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2.1 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概述
        2.1.1 矿产资源富集区内涵
        2.1.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的概况
        2.1.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2.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2.2.1 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
        2.2.2 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2.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2.2.4 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
        2.2.5 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
    2.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2.3.1 生态承载力脆弱
        2.3.2 产业结构失衡
        2.3.3 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
        2.3.4 生态文明意识缺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3.1 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3.1.1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不健全
        3.1.2 环境保护法律覆盖领域存在漏洞
        3.1.3 保护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
    3.2 急功近利的赶超发展模式
        3.2.1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存在矛盾
        3.2.2 经济结构不合理
    3.3 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
        3.3.1 环境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3.3.2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3.3.3 对“自然”的认知存在偏差
    3.4 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
        3.4.1 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3.4.2 环境保护与利益分化之间的矛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4.1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原则
        4.1.1 保持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
        4.1.2 “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
    4.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
        4.2.1 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
        4.2.2 以科技创新维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多样性
        4.2.3 以制度完善保障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稳定性
        4.2.4 以观念更新保持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4.2.5 以利益整合守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
    4.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
        4.3.1 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
        4.3.2 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
        4.3.3 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5 文献综述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3.2 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
    3.3 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3.4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模式
    3.5 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第4章 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及案例
    4.1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
    4.2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典型案例
第5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经验与启示
    5.1 美国“硅谷”协同创新模式
    5.2 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发展模式
    5.3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协同创新模式
    5.4 广东家电制造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
    5.5 对湖北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启示
第6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对策建议
    6.1 政府层面
    6.2 企业层面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特征与成因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分布--从微量元素到煤(基)型金属矿床
        1.2.2 煤中微量元素的成因类型研究现状
        1.2.3 鄂尔多斯盆地煤中微量元素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1.6.1 主要工作量
        1.6.2 创新点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构造特征
        2.1.1 区域构造特征
        2.1.2 盆地赋煤构造单元划分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沉积环境及古地理
    2.4 区内岩浆岩
    2.5 样品信息及测试方法
        2.5.1 样品采集
        2.5.2 测试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特征及组合类型
    3.1 煤质特征
    3.2 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特征
    3.3 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
        3.3.1 平面分布规律
        3.3.2 垂向分布规律
    3.4 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组合类型
    3.5 本章小结
4 煤的矿物学特征及微量元素赋存
    4.1 煤中常规矿物特征
        4.1.1 粘土矿物
        4.1.2 含铝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4.1.3 石英和长石
        4.1.4 碳酸盐矿物
        4.1.5 硫酸盐矿物
        4.1.6 磷酸盐矿物
        4.1.7 其他矿物
    4.2 煤中纳米矿物特征
        4.2.1 Si-Al纳米矿物
        4.2.2 含S纳米矿物
        4.2.3 含Ca纳米矿物
        4.2.4 其他纳米矿物
    4.3 煤中矿物与微量元素赋存关系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泥炭形成环境对煤中镓、锂、稀土元素富集的关键作用
    5.1 准格尔-河保偏矿区概况
    5.2 样品测试结果
        5.2.1 煤岩煤质特征
        5.2.2 常量元素
        5.2.3 微量元素
        5.2.4 稀土元素
    5.3 陆源碎屑供给
    5.4 泥炭形成环境
        5.4.1 本文所采用的泥炭形成环境恢复的手段
        5.4.2 泥炭形成环境的重建
        5.4.3 泥炭形成环境对煤中镓、锂、稀土元素富集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复合成因研究
    6.1 以陆源碎屑供给-火山灰-低温热液流体为主导的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
        6.1.1 陆源碎屑供给
        6.1.2 同沉积火山灰的输入
        6.1.3 同生或早期成岩阶段热液流体的影响
    6.2 以陆源碎屑供给-低温热液流体-海水为主导的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
        6.2.1 陆源碎屑供给
        6.2.2 泥炭聚积时期海水的影响
        6.2.3 低温热液流体的影响
    6.3 以陆源碎屑供给-断裂构造-低温热液流体-煤变质程度为主导的盆地西缘褶皱逆冲带
        6.3.1 陆源碎屑供给
        6.3.2 断裂构造-低温热液流体-煤变质程度
    6.4 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复合成因模式研究
        6.4.1 陆源碎屑供给-泥炭形成环境复合型—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挠曲赋煤带、伊盟隆起赋煤带为例
        6.4.2 陆源碎屑供给-断裂构造-低温热液流体-煤变质程度复合型—以盆地西缘褶皱逆冲赋煤带为例
        6.4.3 陆源碎屑供给-火山灰-低温热液流体复合型—以渭北断隆赋煤带为例
        6.4.4 陆源碎屑供给-低温热液流体-海水影响复合型—以陕北单斜赋煤带为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雾霾细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北京某社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北京市大气PM_(2.5)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1 引言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环境空气质量、气象资料收集
        1.2.2 表观温度
    1.3 研究结果
        1.3.1 北京市大气污染、气象因素3年变化趋势
        1.3.2 2016年北京市大气污染、气象因素季节变化趋势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北京东部城区PM_(2.5)粒径分布及化学组分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材料和设备
        2.2.2 社区室外PM_(2.5)及化学组分测量
        2.2.3 PM_(2.5)粒径分布特征研究
        2.2.4 PM_(2.5)主要化学组分的分布特征分析
        2.2.5 雾霾和非雾霾天气PM_(2.5)化学组分比较分析
        2.2.6 PM_(2.5)化学组分分析的质量控制
    2.3 研究结果
        2.3.1 社区PM_(2.5)日均质量浓度监测结果
        2.3.2 PM_(2.5)化学组分的测量结果和污染特征分析
        2.3.3 PM_(2.5)金属和类金属元素组分的形态分析
        2.3.4 雾霾和非雾霾天气PM_(2.5)及化学组分的差异
        2.3.5 北京东部城区细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2.3.6 不同粒径颗粒物主要化学组分分布特征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社区监测点的个体水平PM_(2.5)暴露评价
    3.1 引言
    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2.1 室外PM_(2.5)及化学组分测量
        3.2.2 受试人群暴露评估
        3.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受试人群室内外PM_(2.5)及化学组分测量
        3.3.2 基于出行模式和微环境模型评估个体水平暴露量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固定群组设计和混合效应模型评价PM_(2.5)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2.1 研究设计: 固定群组追踪调查
        4.2.2 材料与设备
        4.2.3 研究人群
        4.2.4 个体暴露水平评估
        4.2.5 HRV监测
        4.2.6 血生化指标测量
        4.2.7 共线性诊断和变量筛选
        4.2.8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受试人群的一般情况
        4.3.2 随访追踪调查情况
        4.3.3 PM_(2.5)暴露对受试人群的心血管的健康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研究的创新
    5.2 本次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伦理审查批准书
    附录2: 志愿者招募公告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附录4: 调查问卷
    附录5: 仪器工作条件
    附录6: SAS程序语句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文章1: Source specific PM_(2.5) associated with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the elderly withcoronary heart disease:a community-based panel study
    文章2: ICP-MS和ICP-AES用于北京雾霾天气PM_(2.5)来源解析研究
    文章3: 离子色谱法研究亚微米细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含量水平和污染评价
个人简历
致谢

(7)我国稀贵金属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研究 ——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经济学中对自然资源认识的理论回顾
        1.3.2 国内矿产资源产业的相关研究综述
    1.4 论文的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 关键词界定
        1.5.1 稀贵金属与稀贵金属产业
        1.5.2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1.5.3 不确定性
2. 创新的理论评述
    2.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1.1 创新的五种情况
        2.1.2 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2.1.3 创新理论的基本模型
        2.1.4 启示
    2.2 技术创新理论
        2.2.1 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2.2.2 技术创新的扩散机制
        2.2.3 技术创新的关系理论
        2.2.4 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
        2.2.5 启示
    2.3 制度创新理论
        2.3.1 制度演进理论
        2.3.2 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
        2.3.3 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2.3.4 启示
    2.4 创新的经济学作用机理
        2.4.1 创新的激励机制
        2.4.2 创新的投入产出机制
        2.4.3 创新的资源配置机制
    2.5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关系
    2.6 本章小结
3. 稀贵金属产业发展的经济特殊性探析
    3.1 稀贵金属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3.2 我国稀贵金属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3.2.1 全球金属矿产资源市场格局与稀贵金属产业创新发展
        3.2.2 我国金属矿产业转型升级与稀贵金属产业创新发展
        3.2.3 我国稀贵金属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与产业创新发展
    3.3 稀贵金属资及其源产业的基本经济特点
        3.3.1 资源稀缺性
        3.3.2 经济战略性
        3.3.3 市场失灵性
        3.3.4 成本沉淀性
        3.3.5 价格复杂性
    3.4 稀贵金属产业发展的内在创新特点
        3.4.1 技术创新
        3.4.2 制度创新
    3.5 稀贵金属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特征
        3.5.1 垄断竞争市场中的产业发展均衡路径
        3.5.2 垄断竞争市场中的产业创新能力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技术创新的稀贵金属产业发展
    4.1 技术创新驱动稀贵金属产业发展模型
        4.1.1 研发部门与技术创新
        4.1.2 市场结构、不确定性、研发速度与技术创新
        4.1.3 沉没成本、市场壁垒、竞争路径与技术创新
    4.2 技术创新驱动稀贵金属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与演进路径
        4.2.1 稀贵金属产业结构与技术创新
        4.2.2 稀贵金属产业技术创新的诱因与约束
        4.2.3 稀贵金属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环境
        4.2.4 动态反馈与路径依赖
    4.3 技术创新驱动稀贵金属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制度创新的稀贵金属产业发展
    5.1 我国稀贵金属产业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
        5.1.1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
        5.1.2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时期(1979-1999)
        5.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2000-至今)
    5.2 制度创新驱动稀贵金属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5.2.1 制度创新、制度均衡与制度非均衡
        5.2.2 制度创新的根本动力与行为主体
        5.2.3 制度创新的基本功能
        5.2.4 制度创新驱动稀贵金属产业发展发展的作用机制
    5.3 稀贵金属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约束
        5.3.1 市场制度约束
        5.3.2 法律与政策制度约束
        5.3.3 产权制度约束
        5.3.4 其他制度性约束
    5.4 政策含义:稀贵金属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构建
    5.5 本章小结
    附录
6. 我国稀贵金属企业创新成长的微观组织与管理
    6.1 企业创新成长是稀贵金属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微观主体
    6.2 我国稀贵金属企业创新成长的阶段与方式
        6.2.1 渐进创新
        6.2.2 工艺创新
        6.2.3 生产现场创新
        6.2.4 组织、管理与文化创新
    6.3 我国稀贵金属企业的梯度式创新成长路径:工艺—产品—专有技术
    6.4 我国稀贵金属企业创新成长的研发管理
        6.4.1 我国稀贵金属企业研发活动的主要功能
        6.4.2 我国稀贵金属企业研发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6.5 构建我国稀贵金属企业的创新文化
        6.5.1 创新文化对技术后进企业的作用
        6.5.2 我国稀贵金属企业的创新文化构建
    6.6 我国稀贵金属上市企业的技术创新竞争力情况
    6.7 我国稀贵金属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组织管理”评价
        6.7.1 企业基本情况
        6.7.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6.7.3 企业组织管理的制度安排分析
    6.8 我国稀贵金属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贡献度”问卷调查
        6.8.1 模型设定、调查问卷设计和初步统计结果
        6.8.2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计量分析
    6.9 本章小结
    附录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启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2008-2014年硕博连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与参与课题
致谢

(8)中国稀土的国际定价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思路和本文主要创新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世界稀土格局、中国国内稀土状况及治理研究
    第二节 定价理论
    第三节 稀土定价权研究
    第四节 文献研究述评
第三章 定价权分析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定价权分析的前提环境:系统理论与博弈理论
    第二节 定价权缺失与获取的成因:资源品成本与价值理论
    第三节 定价权获取的动因:国家及企业战略理论
    第四节 定价权获取的根据:国际经验规律及战略国情启示
第四章 中国稀土国际定价权长期缺失的内因分析
    第一节 定价权长期缺失问题
    第二节 定价权缺失的性质与机理模型分析
    第三节 定价权长期缺失及缺失系统性内因的实证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一般稀土国际定价权的现实困惑与主导实现
    第一节 一般稀土出口定价权的周期表现与规律
    第二节 一般稀土出口定价权的阶段突破及其局限
    第三节 一般稀土出口定价权的目标性质及目标形成机理
    第四节 博弈与组织演进下一般稀土出口定价权的“超成本”主导实现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特种稀土国际定价权的现实困顿与目标演进实现
    第一节 特种稀土国际定价权的“差距”困顿与国内、国际策略
    第二节 特种稀土国际定价权目标定位性质及目标形成机理
    第三节 特种稀土国际定价权的“利润递增”主导的实现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对策
    第一节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化解定价权缺失的对策
    第三节 实现定价权主导的对策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理论层面
        1.1.2 现实层面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3.3 攻关计划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5.4.5 科技投资结构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7.1 科技评价综述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7.3.2 样本归集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Healthier look of the rare earth metals industry(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联邦制造业发展综合规划(2020-2035年)》翻译报告[D]. 储雯忻.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胡盾. 山西大学, 2020(02)
  • [3]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D]. 乔冰彬. 长江大学, 2020(02)
  • [4]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特征与成因类型[D]. 秦国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
  • [5]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龙岩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的通知[J]. 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龙岩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9(01)
  • [6]雾霾细颗粒物及其化学组分暴露对北京某社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D]. 陈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
  • [7]我国稀贵金属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研究 ——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D]. 李汝凤. 云南大学, 2014(07)
  • [8]中国稀土的国际定价权研究[D]. 袁中许. 南京大学, 2014(05)
  • [9]非晶态物质的本质和特性[J]. 汪卫华. 物理学进展, 2013(05)
  • [10]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标签:;  ;  ;  ;  

稀土金属行业的健康面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