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制图多功能智能化CAI软件的开发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何媛[1](2020)在《互联网教育平台测试题目的交互设计研究 ——以工程制图课程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教育领域的迅猛发展,在线学习用户已超23亿人次,大量用户通过参与在线测试获取全球名校共享课程资源的认证。在线测试对人员、时间、地域无限制,操作简单、使用范围广泛,在社会招聘考试、大型校招、答题活动等各领域快速发展并逐步替代大部分纸质测试。现有在线学习平台的测试题型都以选择选项和输入文字的交互操作为主,对于许多图形类研究课程等不具有普适性。工程制图是一门以图形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当前在线测试题型单一,缺少趣味交互,无法满足学习者的考核及学习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以工程制图课程为例对在线测试题交互设计进行研究与实践,旨在从多维度建立形成性测验中的考核与学习同步机制,提升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优化测试体验,提升社会对教育平台在线测试的认可度。首先,本课题介绍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验证了此背景下课题研究的前瞻性,对测试题、交互设计在国内外的现状研究,阐述了在线测试题交互设计的实践意义;课题以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关键理论,就学习动机设计与视觉界面及认知设计两个方面进行理论指导。通过竞品分析方法对比各平台的核心功能、交互体验、视觉体验等,得出的问题包括:考核及学习方式单一、信息反馈不全面、个性化教学不足、答题交互不完善等。基于对产品的调研分析,通过对用户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总结出用户需求:实时信息多反馈、多维的交互方式、个性化的数据分析、测验与学习同步;结合交互设计原则,输出了设计策略。然后,基于用户需求分析对设计策略搭建了视觉框架、服务框架和题型交互框架,对学习者在线测试前、在线测试时、在线测试后三个体验阶段的交互进行设计策略映射,输出了工程制图课程在线测试案例,通过HTML5、Java Script等相关技术对部分题型设计进行了技术实现,验证了技术可行性。最后,通过实验测试的李克特量表对本课题研究进行评估与分析。实验数据最后的评分较高,用户对该课题持积极态度,尤其是对视觉反馈、有用性、易用性、信息多样化等方面较为满意,对提升学习者在线测试时的用户体验,帮助用户测试与学习同步,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有良好促进作用,但是就如何更好地提升测试的记忆效果、增强测试氛围感依然是有较为广泛的研究空间的。
常晨[2](2019)在《多功能测树仪和电动生长锥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作为一个林业大国,森林调查自建国开始已有快70年历史,而作为林业调查中最为关键的森林调查装备,目前大部分地区的林业部门仍沿用传统的胸径尺、普通角规、机械生长锥、皮尺等进行森林调查,而随着算法优化、传感器成本下降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工业制造升级,实现森林调查装备的智能化、信息化已成为精准林业发展的必然。本文在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测树学、摄影测量学、机械加工学、机器视觉等学科知识,完善森林调查装备的原理与方法,进行森林调查装备研发,主要研究如下:设计研发多功能测树仪,主要包括两种观测模式:针对单木测量的定长测杆协同智能手机测树模式,针对林分观测的激光测距仪协同智能手机测树模式,其具有胸径树高测量、树木中心坐标定位、电子3D角规、5-9棵树微样地布设等功能,经实验多功能测树仪测量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胸径(测杆模式)3.6%、树高(测杆模式)6.09%、胸径(激光测距仪模式)5.53%、树高(激光测距仪模式)5.8%,其5-9棵树微样地模块进行样地观测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林分平均高4.7%、林分平均胸径3.53%、林分密度0.12%、每公顷蓄积4.70%,且电子3D角规模块与传统角规相比效率更高,基本满足二类调查A类精度要求,符合林业行业基本调查需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潜力。设计研发电动生长锥,并对其树种适用性进行分析,完善树芯处理流程和电子档案存储,并利用Python-PIL进行年轮信息提取软件开发,实现年轮信息自动提取功能。通过实验对电动生长锥适用性范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对常见绿化树种如杨树(Populus tomentosa)、柳树(Salix matsudan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等适用性良好,均可进行树木树芯获取和年轮信息提取,其电动生长锥取样与传统手动钻取相比总体效率提升一倍以上,利用树木年轮信息提取软件进行年轮信息提取与LinTab仪器相比,其偏差为-0.017mm,相对偏差为-0.23%,均方根误差为0.139mm,相对均方根误差为1.87%,满足年轮宽度信息提取基本需求。将研制的两种设备推广至实际应用中,分别在辽宁省辽阳市和北京市大兴区开展了应用案例研究,均取得不错的效果。
金浩[3](2019)在《长输管道SCADA系统的培训系统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运用到教学和实验当中。在现代油气工业中,SCADA系统是长输管道安全工作的有力保障,是油气储运工程自动化的根本所在。但是,由于实际现场工况复杂、操作危险、环境恶劣,学生以及学员在SCADA系统的学习上困难重重。因此,需要开发一套安全、微型、完备、可操作的实验设备供大家学习。基于此背景,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储运专业的国家虚拟仿真教学中心,一套长输管道SCADA培训系统被开发出来。该培训系统包括实验装置、软件程序和教学理念三部分。实验装置是对长输管道的全仿真设计,包括首站、3个中间站和末站,配置了手动阀、电动阀、电动泵以及压力传感器,具备完善的SCADA系统,可以实现就地/远程的切换。软件程序主要有PLC控制程序、组态王上位机程序以及实验评分系统。其中,实验评分系统基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通用程序框架,利用Java、Groovy、My SQL等语言开发而成。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三个,分别是基于结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OBE教学理念;基于实物可实操的模型教学理念;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课堂理念。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了本实验装置的稳定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并且,借助实际的培训,形成了优秀的教学案例。
蒋正炎,檀祝平[4](2018)在《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工业机器人被"中国制造2025"列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相应地也催生了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设置。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的巨大变革影响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更要注重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应对学生个性化和未来市场的需要。融合软件仿真、虚拟技术、资源共享等信息技术优势,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是当前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也能更好地被高职院校推广应用。
许金明[5](2015)在《多功能试验机软件系统交互界面设计与评价》文中认为随着新科技的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各种类型的材料试验机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多功能试验机在我国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依靠预先试验判断材料可靠性、安全性的试验体系。然而,对多功能试验机的交互界面设计还欠缺进一步发展,对试验机系统界面和交互方式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安全事故,保障试验过程的安全和试验结果的可靠具有重要意义。交互界面或者操作界面是用户对产品可靠性的第一印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保证产品的安全性,交互界面的设计必须满足一定条件:美观、易学、易用、可靠性、符合操作习惯等等。本文首先从多功能试验机使用者对软件系统的需求出发,结合认知心理学、色彩设计、符号学等知识,研究我国多功能试验机软件交互界面的发展现状,分析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对中国建筑80MN试验机交互界面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其次,为了能够提供更加方便、有效的服务,提高软件系统功能模块的使用率,对交互界面所处系统的基础框架也进行了研究,了解软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环境,其后进行针对交互界面设计的研究工作。在完成系统基础框架的分析构建后,本文根据多功能试验机操作的使用情景进行交互设计方法的确定,以便保证交互界面研究的全面性;通过建立交互操作流程图,应用人机工程学原理,针对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节,展开细化交互流程和操作方式的工作,建立软件系统的整体框架和结构。最后,进行软件的交互界面设计。分析交互设计原则,遵从设计指导,保证交互设计方案有理可循。结合试验机的各种操作流程图,提出详细的交互设计方案,保证其规范性。设计完成交互界面的设计实现,并根据软件的使用功能要求与产品发展的竞争需求提出扩展意见;完成交互界面设计的综合检验,保证评价结果的可行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董倍琛[6](2014)在《建筑智能化(弱电)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十年里,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让中国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也给中国留下了许多集最新建筑科技与艺术于一身的智能建筑,智能建筑行业也步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各行各业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作为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中国建筑业的信息化程度一直低于其他行业,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建筑智能化企业作为建筑类企业的一员,集计算机、通讯、电子、自动化等专业于一身,应发挥自身优势,走在整个建筑业企业信息化的前列。目前,针对建筑智能化企业的研究更多关注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量清单与定额的比较、以及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质量控制等。较少有人关注建筑智能化企业的一个项目从信息收集、立项、合同签订、设计深化、施工、竣工、维护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管理信息化,即:市场、销售、设计、施工、维护等站在企业管理层的角度观察项目的信息化。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存在的问题、建筑智能化企业面临的问题与信息化带来的价值,提出信息化平台构建的重要性。通过一家建筑智能化企业(也是一家IT企业)的业务流程与信息平台作为研究对象,从这个企业一个建筑智能化项目的信息收集开始至项目终止,研究在建筑智能化企业的信息平台构建过程中作者认为信息系统所必需包含的软件功能和硬件设施。通过对这个建筑智能化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招投标、设计细化、采购,施工管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竣工验收管理,工程维护其及售后试运行等工作流程环节的分析,并得出和实现了上述各个环节的信息系统软件功能模块与基础硬件设施,同时研究了一些企业信息化时需要考虑的网络架构、数据存储、网络攻击与防范方面的问题。希望借此对有些还未构建信息平台的建筑智能化企业一些启示与参考,同时也与那些已经初步构建信息平台的同行相互借鉴,共同完善和改进这个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为我国这一行业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郭亮[7](2007)在《AutoCAD二次开发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绘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CAD二次开发技术及其应用是当前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CAD二次开发技术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绘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当前CAD技术在土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情况。主要介绍了工程CAD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当前土木工程设计中的主流CAD软件。2当前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主要论述了当前我国广泛使用的“平法”施工图绘制方式,分析了其CAD绘制的特点。3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及其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绘制中的开发内容和方法。简单介绍了CAD二次开发的概念、原则、一般过程和关键技术。详细分析了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在当前结构施工图绘制中的开发内容。4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绘制中的应用实例。介绍了笔者课题小组开发的软件的部分功能的详细实现过程。并介绍了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的处理。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到软件实现技术和专业知识应用两个方面。本文侧重介绍了专业知识的应用,对单纯的软件技术仅第四章进行了概述。
董金华,李穆,张严利,李忆馥[8](2003)在《用Authorware开发多媒体课件应用技术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借助JumpOut()及JumpOutReturn()系统函数实现Authorware与其他应用文件的切换;在背景声音文件的处理上,除了通过加载扩展函数实现MIDI音乐的播放外,还研究了利用改变背景音乐文件格式的方法,实现2个声音文件同时播放;通过改变默认的导航框架,避免重复工作;对文件打包及网络运行文件生成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也作了探讨。
赵晓云[9](2004)在《教学课件开发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的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教学模式改革所必须的技术支持手段,这就是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是近几年以来在各种学校中普及应用的教学手段,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电教手段中的幻灯片、录音、录像等,处于电教的主体地位。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软件也可谓数量繁多,各有千秋。 然而,经过这几年教学开发软件的使用和调查发现,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多少教学软件被真正的应用,教师们也很少去利用这些教学软件系统开发课件用于备课和教学。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当前教学软件本身,教学课件缺乏灵活性、通用性,不易推广。最重要的是开发课件的系统也大多操作复杂,不易掌握。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以计算机组件开发技术、现代CAI技术作为工具,设计出一种新的教学平台系统。它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更方便使用为根本目的,以教育技术学和心理学等为理论依据,提出了开发积件平台系统的理念,即要开发符合教学需要的系统,应操作简单,具开放性和灵活性,并且具有尽可能多的功能。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现有各种教学软件和开发平台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日常教学的开发系统的标准。还分析了我们设计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特点和技术难点,以及实现效果,并设计了一个课件开发平台,用于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该平台使用方便,支持多种文件类型。在本课题中利用该平台系统制作了一个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课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周立[10](2002)在《多媒体网络CAI软件开发及其在机械设计传动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开发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就是考虑到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领域的形势,所进行的一项努力,并成功地将该软件应用到了机械设计课程上。 第一章对CAI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分析,确定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将是当前CAI发展的趋势,阐明了本课题的意义和将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对CAI开发过程中涉及的教育学理论及教学模式、课件类型进行了探讨,设定了CAI软件开发的流程和开发工具。基于模块化设计思想,确立了教学内容呈现和软件系统程序两部分分开设计的思路。 第三章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了多媒体网络CAI教学软件的组成结构和软件所具有的一些功能,对教学内容的呈现这一部分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设计。采用HTML作为教学内容的媒体表现语言,并以此为基础对课件内容的目录结构、版面控制、素材设计等内容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进行了阐述。 第四章在对常用的CAI系统程序开发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后,提出了采用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语言进行系统程序开发,设计了系统程序的结构组成和功能模块。使程序和以HTML表现的教材内容建立了接口,利用程序可以方便的观看教学内容,程序还具备了网络交流、网络浏览、文件传输、练习测试等功能,充分体现了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在程序的功能设计中,大量采用了ActiveX控件技术,不仅使程序的后续开发、完善提供了便利,还大大提高了课件开发的效率,证明是一个很好的课件开发方法。 第五章将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应用到机械设计课程上,相应的进行了机械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组织和素材的设计。实现了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多媒体网络功能。 第六章对课题和论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指出了多媒体网络CAI软件的特点和一些不足,对以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工程制图多功能智能化CAI软件的开发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程制图多功能智能化CAI软件的开发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教育平台测试题目的交互设计研究 ——以工程制图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互联网教育现状研究 |
1.2.2 在线测试题的研究现状 |
1.2.3 在线学习交互设计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关键理论研究 |
2.1 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 |
2.1.1 学习动机与教学 |
2.1.2 建构主义理论 |
2.2 认知心理学 |
2.2.1 认知负荷理论 |
2.2.2 视觉感知的格式塔原理 |
2.3 交互设计原理 |
2.3.1 交互设计定义 |
2.3.2 交互设计五要素 |
2.3.3 交互设计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教育下的在线测试的相关认知 |
3.1 互联网教育概述 |
3.1.1 互联网教育的定义 |
3.1.2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优势 |
3.2 在线测试与纸质测试的对比问题 |
3.2.1 纸质测试存在的问题 |
3.2.2 在线测试存在的问题 |
3.3 工程制图课程的特点 |
3.3.1 课程特点 |
3.3.2 题型特点 |
3.4 竞品分析 |
3.4.1 竞品背景分析 |
3.4.2 竞品功能框架对比分析 |
3.4.3 竞品交互体验及视觉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在线测试题型交互设计研究及需求分析 |
4.1 影响用户在线测试交互因素定性研究 |
4.1.1 研究内容 |
4.1.2 研究方法及实施 |
4.2 影响用户在线测试交互因素定量研究 |
4.2.1 研究内容 |
4.2.2 研究方法及实施 |
4.3 用户需求分析及主要角色画像建立 |
4.3.1 用户需求分析 |
4.3.2 目标用户画像及用户体验旅程图 |
4.4 在线测试题型交互设计策略与实施 |
4.4.1 基于动机原则的交互设计策略与实施 |
4.4.2 基于理解权衡原则的交互设计策略与实施 |
4.4.3 基于默认选项原则的交互设计策略与实施 |
4.4.4 基于反馈原则的交互设计策略与实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互联网教育在线测试题型交互设计与实现 |
5.1 创建设计框架 |
5.1.1 视觉框架 |
5.1.2 服务框架 |
5.1.3 题型交互框架 |
5.2 在线测试答题模块设计 |
5.2.1 开始答题模块 |
5.2.2 图学类工程制图题目设计 |
5.2.3 个人中心模块设计 |
5.3 技术实现 |
5.3.1 作图题技术实现 |
5.3.2 改错题技术实现 |
5.4 技术趋势预测 |
5.5 设计评估与分析 |
5.5.1 实验内容设计 |
5.5.2 实验实施 |
5.5.3 实验数据分析 |
5.5.4 设计迭代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用户使用互联网教育的在线测试情况的调研 |
附录2 互联网教育平台在线测试的相关要素调查研究 |
附录3 互联网教育平台测试题目的交互设计用户满意度量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多功能测树仪和电动生长锥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森林观测装备研究现状 |
1.2.2. 年轮信息获取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2. 多功能测树仪研制 |
2.1. 硬件结构 |
2.2. 智能手机镜头检校 |
2.3. 基于机器视觉的立木直径测量 |
2.3.1. 数字图像灰度化 |
2.3.2. 阈值化分割 |
2.3.3. 连通域标记 |
2.3.4. 树木胸径像素距离提取及算法选择 |
2.3.5. 胸高直径解算 |
2.4. 立木树高测量模块 |
2.4.1. 测杆模式立木树高测量 |
2.4.2. 激光测距仪模式立木树高测量 |
2.5. 树木中心坐标定位模块 |
2.6. 电子3D角规及观测方法 |
2.7. 5-9棵树微样地模块 |
2.8. 本章小结 |
3. 电动生长锥协同树木年轮信息提取软件研制与开发 |
3.1. 硬件设计及作业受力分析 |
3.1.1. 硬件设计 |
3.1.2. 作业力学分析 |
3.2. 电动生长锥操作方法及树芯处理 |
3.3. 树木年轮信息提取软件设计 |
3.3.1. 运行环境及函数库调用 |
3.3.2. 图像提取及处理 |
3.3.3. 年轮距离解算及结果输出 |
3.4. 本章小结 |
4. 实验精度分析与应用研究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4.1.1. 辽宁省辽阳市 |
4.1.2. 北京市大兴区 |
4.2. 误差分析方法 |
4.3. 多功能测树仪实验精度分析与应用研究 |
4.3.1. 基本测量功能实验及结果 |
4.3.2. 电子3D角规模块实验 |
4.3.3. 5-9棵树微样地模块实验 |
4.3.4. 多功能测树仪应用实例-辽阳市森林资源监测项目 |
4.4. 电动生长锥协同树木年轮信息提取软件实验精度分析与应用研究 |
4.4.1. 电动生长锥适用性范围分析 |
4.4.2. 作业效率分析 |
4.4.3. 树木年轮信息提取软件实验及精度分析 |
4.4.4. 电动生长锥协应用实例-大兴区老梨树桑树资源调查项目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讨论 |
5.1. 总结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3)长输管道SCADA系统的培训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长输管道SCADA系统研究现状 |
1.2.2 OBE教育模式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培训系统的教学理念 |
2.1 OBE教学 |
2.2 模型教学 |
2.3 智慧课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验台的设计与搭建 |
3.1 实验台设计 |
3.1.1 设计思路 |
3.1.2 操作台设计 |
3.1.3 控制台设计 |
3.1.4 电路设计 |
3.2 实验台设备 |
3.2.1 基本构成 |
3.2.2 泵的选取 |
3.2.3 软管的选取 |
3.2.4 PLC的选取 |
3.2.5 压力变送器的选取 |
3.3 水力计算 |
3.4 画图建模 |
3.5 设备搭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程序与评分系统 |
4.1 控制理论与设计 |
4.2 PLC程序设计 |
4.2.1 西门子 |
4.2.2 松下 |
4.3 组态程序设计 |
4.4 实验评分系统设计 |
4.4.1 评分指标 |
4.4.2 技术支持 |
4.4.3 用户管理 |
4.4.4 界面设计 |
4.4.5 功能设计 |
4.4.6 算法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培训系统的评价与验证 |
5.1 可靠性试验 |
5.2 实验值分析 |
5.3 理论值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教学设计与实践效果 |
6.1 培训方案 |
6.2 实验示例 |
6.2.1 教学计划 |
6.2.2 实验流程 |
6.2.3 教学分析 |
6.3 培训效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 |
(一) 专业课程体系层面的挑战 |
(二) 课程教学载体层面的挑战 |
(三) 教学技术手段层面的挑战 |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的独特优势 |
(一) 软件仿真优势 |
(二) 虚拟技术优势 |
(三) 资源共享优势 |
三、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体化实施 |
(一) 课程设计一体化 |
(二) 课程实施一体化 |
(三) 课程评价一体化 |
四、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资源的应用展望 |
(一) 大数据融合 |
(二) 互联网融合 |
(三) 人工智能融合 |
(5)多功能试验机软件系统交互界面设计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交互设计的发展概况 |
1.2.2 实时监控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3 多功能试验机软件系统的发展概况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功能试验机软件系统的基本框架构建 |
2.1 试验机控制系统的分析 |
2.2 试验机控制系统软件的发展需求分析 |
2.2.1 试验机行业发展对控制软件的需求分析 |
2.2.2 试验机控制系统的自身管理需求 |
2.2.3 试验机控制系统软件的用户使用需求 |
2.3 试验机控制系统软件的核心功能 |
2.3.1 试验机的监测项目 |
2.3.2 试验机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 |
2.3.3 控制系统的安全保护 |
2.3.4 控制系统的故障处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验机控制软件的交互方案研究 |
3.1 试验机控制软件的交互设计方法研究 |
3.1.1 传统MIS的交互设计分析 |
3.1.2 结构化设计方法面临的挑战 |
3.2 试验机软件系统交互设计方法的改进 |
3.2.1 用户模型与领域模型导向 |
3.2.2 软件系统使用功能情景分析 |
3.2.3 系统框架与逻辑设计 |
3.3 试验机系统软件的交互模型分析 |
3.3.1 试验机系统软件的交互流程分析 |
3.3.2 试验机系统软件的对象模型化分析 |
3.3.3 试验机系统界面的交互扩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试验机系统软件的界面分析与设计 |
4.1 试验机系统软件的设计分析 |
4.1.1 试验机系统软件的设计指导 |
4.1.2 软件环境演变中的人机交互 |
4.2 试验机系统软件界面的设计 |
4.2.1 启动界面和登录界面的设计 |
4.2.2 试验机主操作界面的设计 |
4.2.3 实时信息显示的界面设计 |
4.2.4 系统运行管理界面的设计分析 |
4.2.5 运行报警监控界面设计 |
4.2.6 信号发生器界面设计 |
4.2.7 试验数据存储的界面设计 |
4.2.8 数据处理软件的界面设计 |
4.2.9 数据回放软件的界面设计 |
4.3 试验机系统软件的界面改进 |
4.3.1 控制软件的其他界面方案 |
4.3.2 智能化交互方式的应用 |
4.3.3 移动终端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验机系统软件的综合评价 |
5.1 综合评价的模型建立 |
5.1.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5.1.2 评价模型的建立 |
5.2 软件综合评价结构的设计 |
5.2.1 层次结构模型的设计 |
5.2.2 建立判断矩阵群及计算权重向量 |
5.2.3 评价方案的确定 |
5.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综合评价打分汇总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建筑智能化(弱电)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智能建筑概念 |
1.1.2 建筑智能化工程主要子系统 |
1.2 建筑智能化企业信息化现状与行业问题 |
1.2.1 建筑智能化企业信息化现状 |
1.2.2 建筑智能化行业的问题 |
1.3 建筑智能化企业的问题 |
1.3.1 建筑智能化企业面临的问题 |
1.3.2 建筑智能化企业信息化所创造的价值 |
1.4 本文研究的目标 |
1.5 本文研究的思路 |
1.6 创新之处与关键问题 |
1.7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2.1.1 企业信息化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借鉴与启示 |
2.2.1 国内不足之处 |
2.2.2 借鉴与启示 |
2.3 本章小结 |
3 本文研究采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
3.1 企业信息系统理论 |
3.1.1 信息系统发展理论 |
3.1.2 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原则 |
3.2 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技术与管理方法 |
3.2.1 螺旋迭代软件开发模型 |
3.2.2 迭代模型的项目生命周期 |
3.2.3 销售漏斗管理(Sales Pipeline Management)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4 案例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分析 |
4.1 建筑智能化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分析 |
4.1.1 建筑智能化企业业务流程WBS分解 |
4.1.2 售前业务分析 |
4.1.3 售中业务分析 |
4.1.4 售后业务分析 |
4.2 建筑智能化企业信息平台构建的形成原因 |
4.3 建筑智能化企业信息化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
4.4 本章小结 |
5 建筑智能化企业软件系统的构建 |
5.1 软件系统总体功能架构 |
5.1.1 企业信息平台(信息化)的组成 |
5.1.2 软件系统功能架构 |
5.2 市场销售管理软件子系统的构建 |
5.2.1 市场销售环节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
5.2.2 市场销售环节工作流程 |
5.2.3 市场业务 |
5.2.4 销售业务 |
5.2.5 招投标业务 |
5.2.6 市场销售环节子系统与企业信息管理平台的关系 |
5.2.7 市场销售环节软件模块功能明细表 |
5.3 工程施工管理软件子系统的构建 |
5.3.1 施工管理信息平台的设计思路 |
5.3.2 施工管理信息平台功能分析 |
5.3.3 施工管理子系统与企业信息管理平台的关系 |
5.3.4 工程施工管理环节软件模块功能明细表 |
5.4 售后管理软件子系统的构建 |
5.4.1 试运行管理模块 |
5.4.2 维护管理模块 |
5.4.3 售后管理环节软件模块功能明细表 |
5.5 本章小结 |
6 信息平台硬件设施与安全防范 |
6.1 信息平台硬件设施 |
6.1.1 基础网络与组网设备 |
6.1.2 系统架构与软硬件设备 |
6.2 信息系统安全与防范 |
6.2.1 信息系统的数据容灾构建 |
6.2.2 信息系统的存储架构的设计 |
6.2.3 安全策略的设计 |
6.2.4 进行网络攻击与采取的防范措施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AutoCAD二次开发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绘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CAD的发展及其历史 |
1.2 CAD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 |
1.3 CAD技术的内涵和工作过程 |
1.3.1 CAD技术的内涵 |
1.3.2 CAD工作过程 |
1.3.3 CAD技术的优点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CAD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
2.1 建筑结构CAD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
2.1.1 结构CAD系统的引入和发展 |
2.1.2 建筑结构CAD的应用现状 |
2.2 我国的建筑结构CAD的发展和应用的两个阶段 |
2.2.1 早期阶段 |
2.2.2 现在阶段 |
2.3 建筑CAD系统的基本组成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CAD工程制图 |
3.1 工程制图和计算机辅助工程制图 |
3.2 工程制图在土木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
3.3 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土木工程制图的处理 |
3.4 结构施工图绘制的决定因素 |
3.5 结构施工图的绘制的特点 |
3.5.1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配筋图的三种表示方法 |
3.5.2 平法施工图的表示特点 |
3.5.3 平法施工图的绘制特点 |
3.6 目前对结构施工图计算机处理软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3.7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AntoCAD二次开发技术 |
4.1 CAD二次开发技术 |
4.1.1 二次开发的概念 |
4.1.2 二次开发的特点 |
4.1.3 二次开发的一般原则 |
4.1.4 二次开发的基本过程 |
4.1.5 二次开发中的关键技术 |
4.1.6 CAD软件提供的常见二次开发手段 |
4.2 土木工程制图中的AntoCAD二次开发技术 |
4.2.1 AutoCAD在土木工程制图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
4.2.2 结构工程对AutoCAD二次开发的方法分析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梁、柱施工图辅助绘制系统开发应用 |
5.1 AntoCAD二次开发程序技术简介 |
5.2 系统的开发目标分析 |
5.2.1 目标概述 |
5.2.2 系统的功能分析 |
5.3 系统目标的实现 |
5.3.1 柱与桩绘制系统的实现 |
5.3.2 梁与墙绘制系统实现 |
5.3.3 钢筋绘制系统实现 |
5.3.4 标注系统开发实现 |
5.4 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
5.4.1 尺寸标注问题 |
5.4.2 利用选择集过滤器表实现对图素的识别 |
5.4.3 以实体扩展数据为核心的实现高级标注的方法 |
5.4.4 ActiveX编程技术在二次开发中的应用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6.2 二次开发目前存在的问题 |
6.3 本专业二次开发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分析 |
6.3.1 本专业二次开发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 |
6.3.2 前景分析 |
参考文献 |
(8)用Authorware开发多媒体课件应用技术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Authorware系统与其他应用程序文件的切换 |
2 对框架图标的改造使用 |
3 关于声音文件的处理技术 |
3.1 同时播放的问题 |
3.2 声音控制问题 |
4 与PowerPoint的互通使用 |
5 关于打包的技术 |
5.1 插件Xtras问题 |
5.2 外部媒体 |
5.3 关于文件路径找不到的问题 |
6 网上发布技术 |
(9)教学课件开发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CAI概述 |
1.1.1 CAI系统的基本构成 |
1.1.2 CAI基本原理 |
1.1.3 CAI的几种形式和主要特征 |
1.1.3.1 CAI的传统形式 |
1.1.3.2 目前CAI软件的应用形式 |
1.2 CAI的发展历程 |
1.2.1 CAI的发展历史 |
1.2.1.1 国外CAI发展历史 |
1.2.1.2 我国CAI发展历史 |
1.3 CAI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3.1 CAI发展迟缓的现状及原因 |
1.3.2 CAI的发展方向 |
1.3.3 CAI的发展对策 |
1.3.4 CAI的展望 |
1.4 本课题的意义 |
第二章 CAI系统理论与技术 |
2.1 CAI设计的理论基础 |
2.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2.1.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
2.2 建构主义理论对CAI设计的指导意义 |
2.2.1 建构主义理论对于CAI的要求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
2.3 CAI的实现模式 |
2.3.1 课堂教学 |
2.3.2 辅导教学 |
2.3.3 远程教学 |
2.3.4 实验教学 |
2.3.5 其他实现方法 |
2.3.5.1 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法 |
2.3.5.2 虚拟教室法 |
第三章 CAI教学软件开发 |
3.1 课件 |
3.1.1 课件的定义及内容 |
3.1.2 课件的制作过程 |
3.2 第二代CAI教学软件 |
3.2.1 积件定义 |
3.2.2 积件的特点 |
3.2.3 积件系统的五层结构 |
3.3 CAI开发工具的比较 |
第四章 积件库与积件平台整体开发 |
4.1 积件库及其构成 |
4.1.1 积件库定义 |
4.1.2 积件库的内容及设计 |
4.1.3 积件库的来源选择 |
4.2 积件平台的开发 |
4.2.1 积件平台的特点 |
4.2.2 目前积件开发平台分析 |
4.2.3 积件平台的整体开发 |
4.2.3.1 CAI课件平台开发的选择方案 |
4.2.2.2 开发平台的选择原则 |
4.2.2.3 决定选择不同平台的因素 |
4.2.2.4 积件系统设计的依据 |
第五章 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
5.1 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5.1.1 平台功能 |
5.1.2 特点 |
5.2 开发平台及运行环境 |
5.3 开发平台的详细设计 |
5.3.1 初始化界面设计 |
5.3.2 控件的注册 |
5.3.3 各种文件类型的课件素材的添加与删除 |
5.3.4 完善的帮助 |
5.4 关键技术 |
5.4.1 Xtras技术 |
5.4.2 OLE控件技术 |
5.4.3 ActiveX控件技术 |
5.4.4 U32/UCD |
5.5 用此平台设计的课件实例 |
5.6 创新点 |
第六章 结束语 |
谢辞 |
参考文献 |
(10)多媒体网络CAI软件开发及其在机械设计传动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
§1.2 CAI的发展方向 |
§1.3 CAI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1.4 多媒体网络CAI介绍 |
§1.5 本文的工作及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CAI教学理论基础及课件设计 |
§2.1 学习理论 |
§2.2 CAI的教学模式 |
§2.3 CAI的课件类型 |
§2.4 CAI软件开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媒体网络CAI课件整体设计 |
§3.1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
§3.2 多媒体网络CAI的功能设计 |
§3.3 多媒体网络CAI的教学内容呈现 |
§3.4 多媒体网络CAI的素材设计 |
§3.5 多媒体网络CAI软件开发平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媒体网络CAI课件系统程序设计 |
§4.1 概述 |
§4.2 程序语言的选择 |
§4.3 课件功能模块的开发 |
一. 程序界面模块 |
二. 教材内容呈现与网络浏览模块 |
三. 网际交流和文件传输模块 |
四. 练习测试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械设计传动件CAI实现 |
§5.1 概述 |
§5.2 机械设计CAI的脚本设计 |
§5.3 机械设计CAI的应用实现及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工程制图多功能智能化CAI软件的开发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教育平台测试题目的交互设计研究 ——以工程制图课程为例[D]. 何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多功能测树仪和电动生长锥研制与应用[D]. 常晨.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长输管道SCADA系统的培训系统的研制[D]. 金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4]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路径研究[J]. 蒋正炎,檀祝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11)
- [5]多功能试验机软件系统交互界面设计与评价[D]. 许金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6]建筑智能化(弱电)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构建[D]. 董倍琛. 浙江大学, 2014(01)
- [7]AutoCAD二次开发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绘制中的应用[D]. 郭亮.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4)
- [8]用Authorware开发多媒体课件应用技术问题的研究[J]. 董金华,李穆,张严利,李忆馥.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03(04)
- [9]教学课件开发系统的研究[D]. 赵晓云. 天津工业大学, 2004(03)
- [10]多媒体网络CAI软件开发及其在机械设计传动件中的应用[D]. 周立. 浙江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