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卫生协作是深化创卫工作的有效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朱佳佳[1](2021)在《河南省淮阳县城关回族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的相互交往已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散杂居民族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对我国的民族工作和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并把它作为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更是提出:“70年的成就值得自豪,70年的经验尤须铭记。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①”。河南省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也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全省56个民族成分齐全,河南省的回族人口是排在宁夏、甘肃两省之后,位于全国第三的回族人口大省。而河南省淮阳县城关回族镇就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的回族镇,以该镇为例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更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对河南省淮阳县城关回族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研究,对助力我国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乡镇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对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由绪论和四章节及结语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这一部分阐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归纳梳理了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状况与综述,并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进行介绍。论文的正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阐述,主要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及相关理论包括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和民族乡镇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论文第二章主要介绍河南省淮阳县城关回族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概况。包括对城关回族镇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具体实践,以及该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地方特色。论文的第三章通过对城关回族镇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具体做法经验进行总结,以及由此得到一些开展创建工作的启示。论文的第四章,通过实地调研学习,对城关回族镇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情况进行现实思考,总结城关回族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尝试给出对策性建议,以期对该镇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所帮助。论文最后一部分为结语,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对淮阳县城关回族镇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能够促进当地的民族团结进步向更深层次推进,同时希望一定程度上对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有益的借鉴。
刘俊[2](2021)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中市民参与问题研究 ——以G市为例》文中指出
程柏智[3](2021)在《创新社区治理背景下社区工作者职业困境研究 ——以上海市B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4年上海市委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一号课题提出以来,围绕基层组织当中的行政负担过重、职责边界不清、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做出了诸多指引和探讨。随后在2015年,上海市又继续推动“1+6”文件的贯彻落实,为将以上文件内容和指导意见应用到基层治理工作中,推动社区治理进程从而创新社会治理。上海市B区在完成相应必备动作后于2017年开始致力于社区治理智能化工作的开展。自2019年开始,垃圾分类、美丽家园改造、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整治五违四必、居民自组织培育、公共空间打造等活动项目持续推进,为基层组织中的社区工作人员增添了繁重的工作任务。随着创新社区治理政策的不断发展,相关工作的持续推进,针对社区工作者职能架构、行政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更为细致的规定和要求。为缓解广大一线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减负减压、简政放权、输送资源、多元合作成为新时期所倡导的主流。而众多社区工作者却表示,虽然能够切实感受到相关政策的倾斜以及社会大众对于其所从事工作的关注和重视,但自己的工作任务并没有得以减轻,反而在不断加重,面临着更多的职业困境。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上海市B区正处于创建创新示范基地阶段的50家居委中选取32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法对其居委书记、居委干部、社工进行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创新社区治理重点工作的内容做了全面了解,并对他们的困境成因、阶段表现、应对方式进行了初步概括。经研究后发现,我国创新社区治理的工作方式与内容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和任务目标性,即展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本文依次从“1+6”文件前期、智能化治理时期、创建创新示范时期三个阶段,围绕社区工作者的重点工作、条线工作等具体实务内容阐述和分析了其职业困境的九大表现。按主体不同可分为四类,即社区工作者同上级行政部门、同其余治理参与者、同社区居民以及同自身的矛盾、冲突或不相适。其中,同上级行政部门的困境主要表现为被动接受、频繁考核与持续增压;同其余治理参与者的困境主要表现为难以协调、统筹艰难与对立冲突;同社区居民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沟通交流、组织活动与服务提供;同自身的困境主要表现在自我认知、自我提升和价值理念。如上四类共同构成了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困境,在创新社区治理的不同阶段分别产生了不同表现。依纵向视角、时间维度从淡化、深化两个方面描绘出了社区工作者职业困境的发展演变路径,并对此提出建议。
朱甜甜[4](2021)在《社会工作督导助推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的实务研究 ——以天津市S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区工作者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核心能力建设不容忽视。由政府和街道引进社会工作督导的方式,促进社区工作者专业服务能力提升以及社区内生性力量的发展,激发社区服务的活力。本文基于成就需要理论、职业发展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从社会工作督导自身教育性因素、价值观因素、实践性因素、专业支持性因素、行政性因素等5个方面以及外在环境因素对助推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笔者对天津市南开区C街道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项目进行细致了解和深入调查,从该项目为立足点进行一次经验研究,一方面延伸现有的研究领域,另外一方面,扩充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的实践途径,提高社区工作者社区服务能力专业化水平,保障社区治理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文献资料,按照项目的运行流程进行详细描述,从项目的初期构思、运行、执行情况评估等三个方面的逻辑对其进行解读。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发现项目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发挥社会工作专业背景优势。在论文结尾的讨论部分,从社会工作督导助推层面、外在环境层面对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提出建议。
曹佩颖[5](2020)在《BC区创建国家卫生区长效机制探讨 ——以PD街道为例》文中提出
门丹丹[6](2020)在《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研究 ——以山东省邹平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卫生城市评价是卫生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评价的方法、内容对各地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起到了导向性作用。虽然现行的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历经5次修改,标准与考核越来越严格、越精细,但是评价指标依然是以考核结果为主,主观性评价居多,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很少,评价指标中没有涉及投入、产出和效果的关系。本文从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活动出发,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等方法,在了解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背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卫生城市评审标准和细则,以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投入-产出-结果构建模型,对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首先,论文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其次,对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了解释。然后,分析了我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基本情况,阐述了我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背景,分析了我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成绩与不足。再次,分析了我国国家卫生城市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首先重点分析了现有评审标准,然后指出了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不强、指标没有突出地域性、主观评价占比较大、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以邹平为例开展了国家卫生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首先开展了国家卫生城市创卫专家访谈,在此基础上,利用德尔菲法建立了国家卫生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评价的目的、原则和方法,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了评价。最后,提出了研究结论,总结了本文研究成果。
罗朝丹[7](2020)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政策动员与长效治理 ——以Y县国家卫生县城的创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中的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日益增加,环境卫生问题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焦点问题之一,改善和创新城市环境卫生治理的工作机制已经成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的改革命题。在我国,除了常态化的城市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机制外,还有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卫生治理机制——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这项工作自开展以来,得到全国各地城市的响应和实践,对改善当地环境卫生、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强政府协同、提高综合治理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针对创建卫生城市活动的方式和效果,一直存在着批判的声音,比如政府包揽过度、创建成本偏高、突击迎查情况严重、常态化管理缺失、效果反弹现象普遍等,有明显的运动式治理的痕迹。近年来,学界、政界和社会公众普遍认识到,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工作的积极意义不可否定,但是改善和创新其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势在必行。目前,城市化纵深发展,一线城市基本完成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工作,基层城市如县城、乡镇等成为创建活动的主力军。这些城市面临着管理基础薄弱的现实困境和新时期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政策语境,能否更新理念、创新思路,以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开展卫生城市的创建工作,能否在创建过程中及创建成功之后建立科学完善的长效治理机制都是必然的考验,也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本文以Y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活动作为研究案例,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视域下,利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个案研究等方法展开研究,梳理了Y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活动的政策环境、实践基础和政策历程,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Y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过程中的政府治理逻辑和治理机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针对性建议。经研究发现,Y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活动历程,经历了由“创卫”到“维卫”过渡。前期,政府采用了“运动式治理”模式,动员广、力度大、时效快,县城环境得到快速改善,彰显了运动式治理模式在开展组织动员、调度社会资源、提高行政效率方面的优势。但是,随着“创卫”工作的深入,粗放治理、形式主义、效果反弹等弊端暴露。当地政府调整思路,优化网格化治理技术,关注并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完善监督机制,并以此为契机开启了政府流程再造工程,尝试建立与现代化治理理念相适应的县域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是基层城市创新治理方式、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有益探索。但是,Y县目前政策动员机械化、网格化治理技术不成熟、市民参与不足等问题的解决不会一蹴而就,笔者认为,应以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导向为目标,结合相关理论寻找破解之道,例如: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重视宣传教育,建设公民参与机制;适度向基层赋权,培育和规范社会自治力量;加强引导规范,引入市场化机制,最终形成“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苏亚南[8](2020)在《城市环境卫生行政执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湖南湘潭市为研究样本》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影响下,城市得到快速发展,这一方面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生机活力,另一方面也给城市治理尤其是环境卫生管理带来极大压力。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作为城市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标志与环节,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化进程中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和关注。新经济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对我国的城市环境卫生执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探索城市环境卫生执法新途径、新思路就成了当务之急。由于城市环境卫生行政执法问题具有动态性,涉及面较广,内容较繁杂,执法难度也较大,因此这是一项值得研究的综合性复杂性系统工程。本文以湖南省湘潭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行政执法等相关理论,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案例分析,概览了湘潭市关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在执法主体、执法措施、执法程序、执法效果等方面的现状,梳理了湘潭市环境卫生执法在执法力量、执法保障、市民环境卫生意识和法治观念等方面的缺陷,发现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客观分析了问题主要原因。通过参考学习国内外其他城市环境卫生行政执法的经验,提出了解决我国城市环境卫生行政执法问题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包括: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改变执法观念、理顺城市执法体系、完善执法运行机制、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民参与、创新执法模式等。期望通过对本问题的研究,助益完善我国城市环境卫生行政执法体制,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领域行政执法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王芮[9](2020)在《城市化背景下创建国家卫生区的实践探索 ——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创建国家卫生区是在逐步学习并利用国外健康城市的发展理念,结合中国基本国情而形成的一个特色系统。它是衡量区域综合功能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是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载体,是评价和反映一个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综合性标志,也是保障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而城市化是创建国家卫生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从而集聚高端科技创新和社会事业资源,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提升。创建卫生区,不仅仅是一个卫生问题,也不单纯是卫生工作,而是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管理的反映。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区,可以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活动,倡导健康生活的观念,它在改善城市风貌和促进生产生活的同时,引导公众培养文明、卫生和守法的公共道德行为,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观念,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创建国家卫生区,既是目标,更是手段和过程,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扎实的创卫工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环境治理、狠抓生态建设、增强健康意识,以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增强区域的吸引力、提升竞争力。关于创建工作的大多数研究仅停留在国家卫生区标准和政府职能水平上进行,缺少关于在城市化背景下创建国家卫生区的研究。根据这种状况,本文以自2003年底在天津市率先启动城市化建设的东丽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具有广泛参考意义的对策和建议,达到有效促进城市化地区创建国家卫生区的目的,是对创建国家卫生区研究领域内容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是一项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实践和探索。
高婕[10](2019)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创建和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一项惠民工程,它要求创建城市所达到的每一项指标都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使城市整洁有序,成为水碧天蓝的干净绿地,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与实力的文明城市,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加安逸、舒心。保山市于2015年6月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其过程并不顺利,经过了两次国家暗访,多次整改后才进入全国爱卫办拟命名国家卫生城市名单。本文以保山市隆阳区创卫为例,阐述了创卫成果的取得和保持体现的是综合性系统工程运作的成效,构成这个系统的成员是多个层面的,从政府到个人,每个层面的行为者都有各自的责任。只有各自的行为都能满足保持这个系统正常运作的要求,并且他们的满足要求的行为能够被整合,这个系统的正常运作才能长期保持。这样,在卫生城市的保持中,随着公民参与程度的增强,政府的角色有可能从全能管理者转换为同时承担多重角色,而市民个人也可能从被动的服从者转变为自觉的积极参与者。保山市隆阳区具有云南省大多数地级市首府的城市特点,在城市管理上也和大多数同类城市一样,面对和解决相同和相似的问题。通过揭示的问题、问题成因和问题的解决,本文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一般性意义。
二、行业卫生协作是深化创卫工作的有效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行业卫生协作是深化创卫工作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淮阳县城关回族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状况 |
(二) 国内研究状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 研究创新点 |
(二) 研究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概述 |
一、民族平等 |
二、民族团结 |
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
第二节 相关理论与创建实践分析 |
一、民族发展理论 |
二、民族关系理论 |
三、民族乡(镇)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 |
第二章 淮阳县城关回族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状及特点 |
第一节 淮阳县城关回族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状 |
一、实施“2+2”工作法:为创建工作提供新思路 |
二、构织网络机制: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丰富形式 |
三、拓新经济增长点:为创建工作奠定物质基础 |
四、改善民生:为创建工作巩固群众基础 |
第二节 淮阳县城关回族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地方特色 |
一、以“点”带“面”:发挥家庭团结的引领作用 |
二、夯实基础:打造示范学校 |
三、伏羲祭典:凝聚“城关太昊精神” |
第三章 淮阳县城关回族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成效与启示 |
第一节 淮阳县城关回族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成效 |
一、群众对政府满意程度提高,民族政策落实更加顺畅 |
二、整体居住环境改善,各族群众生活质量提高 |
三、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民族关系日益和谐 |
第二节 淮阳县城关回族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启示 |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 |
二、文化沁润、深化宣传,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三、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
第四章 淮阳县城关回族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淮阳县城关回族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面临的困难 |
一、基层工作者法律意识不强 |
二、部分民族工者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认识有待提高 |
三、监督环节薄弱,监督机制不健全 |
四、部分创建工作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
第二节 淮阳县城关回族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对基层工作者的法律培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
二、加强对民族理论与政策学习,坚持创建工作的正确方向 |
三、补齐短板,健全监督机制 |
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建工作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创新社区治理背景下社区工作者职业困境研究 ——以上海市B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价值 |
1.理论价值 |
2.实务价值 |
(四)名词释义 |
1.社区及社区治理 |
2.创新社区治理 |
3.社区工作者 |
4.职业困境 |
(五)写作框架 |
二、文献综述 |
(一)社区治理的相关研究 |
1.社区治理的历程与发展 |
2.社区治理的探讨与实践 |
(二)创新社区治理的相关研究 |
1.创新社区治理的一般逻辑 |
2.创新社区治理的主要模式 |
3.创新社区治理的具体方法 |
(三)社区工作者职业困境的相关研究 |
1.社区工作者职业困境的产生原因 |
2.社区工作者职业困境的具体表现 |
3.社区工作者职业困境的因应方式 |
(四)综合讨论 |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方法 |
1.资料收集方式 |
2.研究对象 |
(三)研究伦理 |
1.知情同意 |
2.保密原则 |
3.确保真实 |
四、社区工作者职业困境的现状 |
(一)工作现状及内容 |
1.工作定位 |
2.岗位职责 |
3.编制待遇 |
(二)职业困境与冲突 |
1.科层要求与居民需求的冲突 |
2.主体单一与多元参与的冲突 |
3.自主行动与强制推行的冲突 |
4.制度要求与价值观念的冲突 |
五、社区工作者职业困境的阶段表现 |
(一)“1+6”文件初期(2014-2017) |
1.工作之难,创新治理的开展 |
2.减负之难,行政结构的改革 |
3.分工之难,治理体系的完善 |
(二)智能化治理时期(2017-2019) |
1.挑战频增,网络平台的应用 |
2.核心难控,居民参与的推动 |
3.提标艰难,文明城区的创建 |
(三)创新实践基地时期(2019-2021) |
1.“苦口婆心”,社区资源的挖掘 |
2.“绞尽脑汁”,自治项目的开展 |
3.“精打细算”,公共空间的打造 |
(四)小结 |
六、社区工作者职业困境的淡化与深化 |
(一)职业困境的淡化 |
1.居民认同:从“不知其事”到还知其人 |
2.共治参与:从“直接引领”到间接统筹 |
3.职业发展:从“杯水车薪”到多重保障 |
4.形象历程:从“零号首长”到专业社工 |
5.服务历程:从“独走钢丝”到多元协调 |
6.治理历程:从“全权包办”到居民自治 |
(二)职业困境的深化 |
1.持续提标的条线工作 |
2.逐步常态的重点工作 |
3.繁杂重复的考核工作 |
4.显着提高的持证需求 |
5.日益高压的创新需求 |
6.大势所趋的全才需求 |
七、总结与讨论 |
(一)结果讨论 |
(二)研究建议 |
1.活用社区资源,主动建立联系 |
2.提高学习能力,保持专业素养 |
3.居民需求为首,合理回应诉求 |
4.重在持之以恒,而非刻意求新 |
(三)研究局限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社区工作者职业困境访谈提纲 |
致谢 |
(4)社会工作督导助推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的实务研究 ——以天津市S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能力 |
1.3.2 专业能力 |
1.3.3 社区工作者 |
1.3.4 社会工作督导 |
1.4 理论基础 |
1.4.1 成就需要理论 |
1.4.2 职业发展理论 |
1.4.3 人力资本理论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外相关研究 |
1.5.2 国内相关研究 |
1.5.3 文献评析 |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相关政策梳理 |
2.1.1 国家相关政策梳理 |
2.1.2 天津市相关政策梳理 |
2.2 天津市南开区C街道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2.1 样本的基本概况 |
2.2.2 专业能力现状 |
2.2.3 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社会工作督导助推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社会工作督导自身因素 |
3.1.1 教育性因素 |
3.1.2 价值观因素 |
3.1.3 实践性因素 |
3.1.4 专业支持性因素 |
3.1.5 行政性因素 |
3.2 外在环境因素 |
第四章 社会工作督导介入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4.1 必要性分析 |
4.1.1 社会工作督导是社区工作者提供有效服务的基础 |
4.1.2 督导工作质量对服务使用者的服务成效产生间接影响 |
4.1.3 社会工作的特性助推社会工作督导机制的完善 |
4.2 可行性分析 |
4.2.1 增强社会工作督导对行政体制的适应性 |
4.2.2 增进社区工作者从“技能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 |
4.2.3 促进社会工作知识与“本土情境”的相互融合 |
第五章 社会工作督导助推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的实务过程 |
5.1 实务项目的设计与执行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目标 |
5.1.3 项目思路 |
5.1.4 项目过程描述 |
5.1.5 项目的执行 |
5.1.6 评估项目成效 |
5.2 能力提升项目的反思 |
5.2.1 项目的优势 |
5.2.2 项目中存在的不足 |
5.2.3 助推过程中的经验与实务反思 |
第六章 社会工作督导助推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的建议 |
6.1 社会工作督导助推层面 |
6.1.1 激发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兴趣 |
6.1.2 引导社区工作者注重反思性学习模式 |
6.1.3 建立“双向协同伙伴”的督导关系 |
6.1.4 为社区工作者与志愿者搭建平台,促进双方协作 |
6.1.5 提高社会工作督导的不可替代性 |
6.1.6 形成内部督导与外部督导优势互补 |
6.2 外在环境层面 |
6.2.1 营造良好的社区工作政策环境 |
6.2.2 创立专业的社区社会工作站和载体 |
6.2.3 加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拓展社区发展 |
6.3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一社区工作者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针对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的调查问卷 |
附录E 针对社工机构督导的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研究 ——以山东省邹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绩效评价 |
2.1.1 绩效与绩效评价 |
2.1.2 政策绩效评价 |
2.2 相关理论 |
2.2.1 精细化管理理论 |
2.2.2 公众参与理论 |
2.2.3 治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国家卫生城市评价体系基本情况 |
3.1 我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背景 |
3.1.1 创建背景 |
3.1.2 创建过程 |
3.1.3 取得的成绩 |
3.2 现有评价体系 |
3.2.1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
3.2.2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修订的特点 |
3.2.3 山东省卫生城市标准实施细则 |
3.3 我国国家卫生城市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指标设置过于宏观 |
3.3.2 指标没有突出地域性 |
3.3.3 主观评价占比较大 |
3.3.4 社会公众参与度低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家卫生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
4.1 优化思路 |
4.2 国家卫生城市创卫专家咨询 |
4.2.1 咨询专家的确定 |
4.2.2 咨询流程 |
4.2.3 统计方法 |
4.3 国家卫生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2 指标的选取 |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后的实证评价:以山东省邹平市为例 |
5.1 评价的目的、原则和方法 |
5.1.1 评价的目的 |
5.1.2 评价的原则 |
5.1.3 评价方法的确定 |
5.2 邹平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现状 |
5.2.1 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和健康教育方面 |
5.2.2 市容环境卫生方面 |
5.2.3 环境保护、公共场所与生活饮用水方面 |
5.2.4 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治、病媒生物防制方面 |
5.2.5 社区和单位、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卫生方面 |
5.3 评价的开展 |
5.3.1 建立创卫评价表 |
5.3.2 确定评语等级集和分值集 |
5.3.3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
5.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 |
附录一 国家卫生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咨询表 |
附录二 邹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三级指标评语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政策动员与长效治理 ——以Y县国家卫生县城的创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作为政府行动的国家卫生城市创建 |
2.1.2 运动式治理 |
2.1.3 长效机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整体性政府理论 |
2.2.2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2.2.3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三章 Y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政策历程 |
3.1 Y县启动“创卫”工作的现实条件 |
3.1.1 政策选择 |
3.1.2 政策环境 |
3.1.3 实践基础 |
3.2 Y县“创卫”工作的实施过程 |
3.2.1 宣传发动阶段 |
3.2.2 组织实施阶段 |
3.2.3 整改提升阶段 |
第四章 Y县“创卫”活动中动员与运行机制及其转换 |
4.1 “运动式治理”语境下的“创卫” |
4.1.1 “创卫”中的政策动员方式 |
4.1.2 “创卫”的组织运行机制 |
4.1.3 政策动员的效果和限度 |
4.1.4 原因分析 |
4.2 “现代化治理”语境下的“维卫” |
4.2.1 优化“创卫”指挥部的结构和功能 |
4.2.2 升级网格化治理技术 |
4.2.3 开启政府流程再造工程 |
4.2.4 关注公众需求以提高市民参与度 |
4.2.5 完善监督机制 |
第五章 促进完善Y县“创卫”长效治理的对策思考 |
5.1 价值重塑:强化政府的基层服务导向 |
5.1.1 尊重公民价值,关注公民需求 |
5.1.2 聚焦问题解决,突出服务职能 |
5.1.3 改进工作方式,向常态化过渡 |
5.2 整合再造:以协同联动提高服务效率 |
5.2.1 完善县域政府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
5.2.2 打造多网融合的智慧化网格管控平台 |
5.2.3 建设快捷高效的“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 |
5.3 多元主体:建设协同治理机制 |
5.3.1 积极建设公民参与机制 |
5.3.2 培育激发社会自治力量 |
5.3.3 引入市场化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1. 着作类 |
2. 期刊论文类 |
3. 学位论文类 |
4. 报纸文章类 |
致谢 |
附录 |
1. Y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政府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2. Y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社区居民访谈提纲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城市环境卫生行政执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湖南湘潭市为研究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城市环境卫生行政执法概述 |
2.1 城市环境卫生行政执法的概念 |
2.2 城市环境卫生行政执法的特点 |
2.3 城市环境卫生行政执法的价值 |
第3章 城市环境卫生行政执法的成效、问题与原因 |
3.1 湘潭市环境卫生行政执法的成效 |
3.1.1 湘潭市环境卫生执法有法可依 |
3.1.2 湘潭市环境卫生执法机构明确 |
3.1.3 湘潭市环境卫生执法措施多样 |
3.1.4 湘潭市环境卫生执法成效初显 |
3.2 湘潭市环境卫生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
3.2.1 自由裁量权行使失当 |
3.2.2 执法程序欠严密 |
3.2.3 执法力量不足 |
3.2.4 执法保障欠力度 |
3.3 湘潭市环境卫生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法律规定不完善的影响 |
3.3.2 体制机制欠顺畅的制约 |
3.3.3 法治观念薄弱的羁绊 |
第4章 强化城市环境卫生行政执法的对策建议 |
4.1 加强立法,完善执法依据 |
4.1.1 因地制宜,加快立法 |
4.1.2 公众参与,民主立法 |
4.2 健全行政执法运行机制 |
4.2.1 健全信息化机制 |
4.2.2 完善协作配合制 |
4.2.3 建立执法巡查制 |
4.2.4 畅通投诉举报制 |
4.3 加强环卫执法队伍建设 |
4.3.1 确保执法队伍数量 |
4.3.2 提升执法队伍素质 |
4.4 创新执法模式 |
4.4.1 推行“律师驻队”执法模式 |
4.4.2 探索“2+X”执法模式 |
4.5 健全环卫执法的监督机制 |
4.5.1 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 |
4.5.2 加强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附录B 调查问卷 |
致谢 |
(9)城市化背景下创建国家卫生区的实践探索 ——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3.3 文献评述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主要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依据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创建国家卫生区相关概念 |
2.1.2 城市化相关概念 |
2.1.3 公共卫生概念 |
2.2 相关依据 |
2.2.1 可持续发展理念 |
2.2.2 城市管理理论 |
2.2.3 协同理论 |
2.2.4 治理理论 |
第3章 东丽区创建国家卫生区现状和测评分析 |
3.1 创建工作概况 |
3.2 对东丽区创建国家卫生区工作进行模拟测评 |
3.2.1 测评标准 |
3.2.2 测评项目数量及清单 |
3.2.3 存在问题 |
3.2.4 取得结论 |
3.2.5 工作建议 |
3.3 模拟测评中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 |
3.3.1 缺乏长效管理意识 |
3.3.2 创卫主体相对单一 |
3.3.3 监督检查仍有不足 |
3.4 原因分析 |
3.4.1 精细化管理不完备 |
3.4.2 数字化城管系统不成熟 |
3.4.3 城管执法方式不科学 |
第4章 创建国家卫生区先进地区工作启示 |
4.1 枣庄市工作启示 |
4.2 黄山市工作启示 |
第5章 创建国家卫生区的对策和建议 |
5.1 完善长效治理理念 |
5.1.1 切实坚定信心决心 |
5.1.2 杜绝好高骛远的突击思想 |
5.1.3 不断提高创卫专业水平 |
5.2 严把各项创建工作标准 |
5.2.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再推动 |
5.2.2 重点场所监督管理再完善 |
5.2.3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再上新水平 |
5.2.4 打造整洁有序的卫生环境 |
5.3 协同治理主体多元化 |
5.3.1 采取市场竞争机制 |
5.3.2 吸纳更多公众参与 |
5.3.3 引入各类社会组织 |
5.4 多角度优化创建方式 |
5.4.1 改进综合协调模式 |
5.4.2 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5.4.3 加大财政投入保障 |
5.4.4 完善行政执法方式 |
5.5 建立健全考核监督制度 |
5.5.1 建立督查机制 |
5.5.2 运用舆论监督 |
5.5.3 拓宽监督手段 |
5.5.4 落实追责问责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要优化宣传发动 |
6.1.2 要深入联系群众 |
6.1.3 要加强长效治理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创建和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简要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四、研究的相关理论综述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公共选择理论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一章 国家卫生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 |
一、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 |
(一)爱国卫生组织管理 |
(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
(三)市容环境卫生 |
(四)环境保护 |
(五)重点场所卫生 |
(六)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 |
(七)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 |
(八)病媒生物预防控制 |
二、国家卫生城市管理的特征和重要性 |
(一)国家卫生城市管理的特征 |
(二)创建和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性 |
第二章 保山市隆阳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分析 |
一、隆阳区情 |
二、隆阳区创卫中城市环境卫生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行政区划 |
(二)隆阳区创卫中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存在问题 |
(三)创卫中市容环境卫生存在问题 |
三、保山市隆阳区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取得的成效 |
(一)保山市隆阳区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
(二)整改后取得的成效 |
第三章 保山市隆阳区卫生城市成果保持中凸显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保持创卫成果中凸显的问题 |
(一)老旧小区卫生整治存在问题及原因 |
(二)旱厕改造存在问题及原因 |
(三)垃圾箱、桶摆放地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四)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 |
(五)环境保护和建筑工地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
二、原因分析 |
(一)市民对创卫的认识不足,公众参与率不高 |
(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未理顺 |
(三)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运行机制未优化 |
(四)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
(五)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社会参与和市场化程度较低 |
(六)城市环境卫生“顽症”缺乏有效破解手段 |
(七)创卫经费保障不到位 |
(八)环卫基础设施数量不足,严重缺位 |
(九)“临时应付、突击整治”的工作方式不能保障创卫成果的长期保持 |
第四章 解决保山市隆阳区保持创卫成果存在问题的对策 |
一、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
(一)理顺城市管理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制 |
(二)创新城市管理理念和夯实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基础 |
二、完善和优化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运行机制 |
(一)要积极引入市场运行机制 |
(二)在今后的新区建设方面引入市场化原则 |
(三)强化市区两级城市综合管理联席会机制 |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考评机制 |
(五)完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规范标准体系 |
(六)加强环卫管理队伍素质的培养并强化社会参与 |
(七)加大城市管理和环卫基础设施经费投入 |
(八)创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
(九)建设全区一体化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信息平台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行业卫生协作是深化创卫工作的有效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淮阳县城关回族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D]. 朱佳佳. 中央民族大学, 2021(02)
- [2]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中市民参与问题研究 ——以G市为例[D]. 刘俊. 南昌大学, 2021
- [3]创新社区治理背景下社区工作者职业困境研究 ——以上海市B区为例[D]. 程柏智.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4]社会工作督导助推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提升的实务研究 ——以天津市S项目为例[D]. 朱甜甜.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9)
- [5]BC区创建国家卫生区长效机制探讨 ——以PD街道为例[D]. 曹佩颖. 天津大学, 2020
- [6]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研究 ——以山东省邹平市为例[D]. 门丹丹.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7]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政策动员与长效治理 ——以Y县国家卫生县城的创建为例[D]. 罗朝丹. 山东大学, 2020(10)
- [8]城市环境卫生行政执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湖南湘潭市为研究样本[D]. 苏亚南.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9]城市化背景下创建国家卫生区的实践探索 ——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D]. 王芮.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10]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创建和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的实践研究[D]. 高婕. 云南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