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宜山,建设旅游强县——宜山风景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加快发展宜山,建设旅游强县——宜山风景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加快峎山开发 建设旅游强县──峎山风景区开发现状及对策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谈思[1](2021)在《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已经步入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柱性产业,也处在由粗放式发展向休闲化、高质量转型的攻关期。山地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人文环境,成为旅游景区重要的建设场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但是随着旅游市场消费结构优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推动以及山地景区发展存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门票经济依赖、基础设施落后、整合营销能力不足以及国际竞争优势不明显等现实问题,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因此加强对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方面丰富了旅游发展评价、山地旅游案例研究内容,深化了旅游转型发展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为其他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提供评价依据以及案例借鉴。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41961021),应用系统协同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旅游竞争优势论等相关理论,使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德尔菲法、半定量研究方法以及变异系数法等相关研究方法,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玉龙雪山景区为实证点进行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最后基于前文系统分析内容,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提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策略。本研究第一章、第二章在分析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山地旅游、旅游转型发展以及玉龙雪山景区旅游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山地旅游、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以及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等概念进行阐述及再定义,融合系统协同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竞争优势论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首先分析我国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条件与必要性,总结归纳典型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山地景区旅游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与主要内容;第四章借助变异系数法、专家咨询法与文献分析法,结合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向与内容,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以及评价模型;第五章在分析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运用评价模型评价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第六章在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评价与SWOT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模型与转型策略分析模型,并结合玉龙雪山景区实际情况,对各个部分进行具体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通过山地旅游案例研究、文献梳理与政策解读,认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促进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与立体化;主要内容包括景区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业态、景区营销、景区品牌、景区项目引进、旅游产品质量、旅游服务、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景区空间、景区环境管理、景区合作与旅游客源市场等十二个方面。2.玉龙雪山景区转型发展实证表明: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总体水平得分0.6993,转型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不同转型发展方向转型水平不同:其高端化、智慧化发展水平较高,得分分别为0.2086、0.1956;特色化发展得分为0.1132,转型发展水平一般;国际化、立体化发展水平较低,得分分别为0.1005、0.0815。3.通过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SWOT矩阵模型分析玉龙雪山景区转型发展战略表明: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现阶段内部资源、区位、交通以及品牌优势明显,外部面临政策支持、大滇西环线旅游发展、新兴旅游消费需求与业态等重大机遇,积极发挥优势,利用机遇,应采取增长型转型战略。4.构建了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系统: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包括要素系统、外部空间系统、动力系统以及转型机制四个方面,其中要素系统、外部空间系统是转型发展基础内容,动力系统是促进转型方式与策略的重要驱动力量,转型机制是促进转型有效运行的保障。5.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式包括:研学旅游提升教育科普内涵层次、绿色旅游提升产品生态质量、深度文化体验游促进物质形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定制旅游提升旅游产品服务质量、互动旅游提升游客行程体验、多媒体营销手段融合提升景区国际知名度、结合大滇西旅游环线发展重塑国际品牌形象、政策兜底保障环境优化、地域分异规律贯穿垂直海拔高差景观产品开发、生态旅游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提升游客体验、交通发展促进景区地理空间拓展、文化贯通促进景区文化空间融合等16个方面。6.玉龙雪山旅游转型提升措施包括:推进“旅游+”,加快旅游融合、整合特色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组成、发挥政府作用,加大转型宣传、运用创新成果,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加强立体空间开发,突出山地景区特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市场需求调研、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以及加强外部空间建设,丰富景区外部空间产品业态等八个方面。

李琳[2](2021)在《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效应评价及对策建议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有效推进,乡村旅游已成为大众化旅游时代下的新常态和富民强村的有效抓手。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表明近年来的政策、帮扶、产业等减贫举措取得了实效。本文在资料收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选取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效应评价及对策建议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能进一步充实乡村旅游减贫效应研究理论,为加强乡村旅游减贫,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实践指导和决策参考。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乡村旅游、旅游减贫和乡村旅游减贫效应评价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梳理并阐述了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减贫和乡村旅游减贫效应等相关概念,以及利益相关者、益贫式增长、比较优势、产业融合等理论,为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效应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深入实地开展调研,总结商城县地理区位、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等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从乡村旅游综合实力、项目建设和产业布局等方面了解商城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找准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的驱动因素和实践路径。依据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参考已有的乡村旅游减贫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出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设置调查问卷,并组织实施问卷调查和访谈。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综合评价商城县乡村旅游的经济和非经济减贫效应,分析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的存在问题和成因,并提出加强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商城县乡村旅游具有积极的经济减贫和非经济减贫效应。但由于缺乏全面的目标定位、资金投入后劲、专业型人才和创新性举措,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在机制、市场竞争力、生态环保措施、主体性作用等方面存在一定欠缺。基于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现存问题和成因,提出加强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的对策建议,从规划、理念、资源、农民、资金、管理、人才、政策等多方面着手,优化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的理念、措施和保障。

李其盛[3](2021)在《信阳市新县体育旅游业发展现状与融合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体育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外出活动或参与体育项目的首选,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对大众、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相关问题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信阳市新县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在2017年获得“中国体育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为新县体育与旅游的充分糅合、有机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以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体育旅游及新县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信阳市新县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融合模式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2019年新县在体育产业发展规模方面,体育竞技业在体育本体产业占比最高为59%,是新县体育产业的支柱产业;体育建筑业和体育旅游业在体育外围产业中占比分别为42%和31%,其余外围产业发展滞后。(2)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新县旅游业起步较晚,但新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景区共46个,其中具有的山水资源景区14处,是开展体育运动的最佳资源。(3)目前新县地区体育旅游起步较晚,没有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旅游政策,导致可开发的资源利用率较低,产品开发较为落后,现有体育旅游资源景区8个。另外,50%的游客对体育旅游景区现有基础设施表示不满意。(4)参与新县体育旅游游客群体以大学生为主,以调节精神,减轻压力为目的的人群占比最高32.5%其次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占比为30.1%。游客获取体育旅游信息是通过朋友推荐等方式的游客高达46%。(5)新县截止到2020年体育旅游业相关收入已达到29.31亿元,新增体育旅游就业人数1453人。新县近五年举办国家级以上大型赛事13场、参加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吸引并促进了我国与各国之间的交流,同时对新县红色文化的普及、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6)信阳市新县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主要为渗透融合模式,重组融合模式以及延伸融合模式,其中主要以渗透性融合模式为主,延伸融合模式目前处于空白期。根据本研究所得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在政府层面,充分发挥新县政府职能,推进新县地区相关政府部门的规制改革,出台相关行业标准,制定针对性体育旅游政策,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2)在社会层面,借助网络及媒体的力量,大力普及和推广体育旅游信息,强化品牌,提升体育旅游认知度,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提高游客意识。(3)在企业层面,主推产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强化体育业与旅游业的分工与合作,同时要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探寻出一种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同时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开拓客源市场,完善体育旅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化水平,进而促进体育与旅游更好的融合发展。(4)在理论层面,针对于新县地区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应当遵循更新、创造、改变的创新理论,根据新县地区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开创出符合新县体育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特点及趋势的理论及模式,并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及完善原有理论及模式。

肖怡然[4](2021)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宁红[5](2020)在《促进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全域旅游是当代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逐步变成了指导全国各地旅游工作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对于指导和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促进现代旅游业转型升级取得新发展的重要指导依据。通过研究县域全域旅游的发展,可丰富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对当前全国各地开展全域旅游有实践参考价值,同时对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科学规划和加快全域旅游建设具有参考意义。近年来,安福县在全域旅游工作上争前列,2016年底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7年羊狮慕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2019年荣获全省旅游强县称号。安福县全域旅游的不断推进带动了“旅游+”的水平持续提升,相关的产业都得到快速发展。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瓶颈和困境日益凸显,因此本文对促进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作了分析,为安福县全域旅游的发展给予助力。本文首先阐明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思路方法,在国内外综述、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学说的基础上,叙述了安福近年来在全域旅游发展方面采取的规划编制先行,体制改革推进、旅游产业引领,产业融合升级、优化旅游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加大宣传力度,品牌形象提升等四个方面重要措施,然后对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评析,论述了安福县全域旅游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接下来还运用了SWOT分析法进行了论述和分析,为下一步促进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对策研究打好了基脚。最后从政府加大政策资金支持、重点打造龙头景区亮点、加强市场宣传推广、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4个方面提出了出了促进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进一步提升旅游品牌竞争力、扩大全域旅游品牌知名度和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业态,力求为其他县(市、区)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张诗倩[6](2020)在《温州市永嘉县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行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生活日益富足的人们开始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这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外部环境。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以其独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追捧,一方面有利于助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保护,推动农村绿色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政府仍然掌控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指引着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政府行为的发挥成效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乡村旅游保持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必须要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本文以综合分析政府行为为着力点,以永嘉县为例,在考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出永嘉县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政府行为发挥的成效和不足,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基础设施、项目开发、市场监督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价值认识、行业规划、监管体制和协调力度等对政府行为的发挥产生了影响。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地区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政府行为成功经验的归纳总结,本文提出了以下的对策建议:一是构建投融资体系,扶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二是加强政府协调作用,强化提供公共服务能力;三是融合地方特色,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四是建立监管机制,实现乡村旅游市场长效管理;五是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最后,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能为推动永嘉县乡村旅游发展,优化政府行为提出对策建议,还有助于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行为的运行进行设计。

秦士超[7](2020)在《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招商引资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其规模以及质量一直作为各地区优化存量、提高增量和加快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点。招商引资对于企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各地区的招商引资竞争同质化严重,亟需制定竞争战略来打造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以在招商引资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对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各类新区、开发区的数量不断增多,中小型城市新区数量在各类新区数量中占据绝大比重,且中小型城市新区所获得的资源较少,科学有效的制定招商引资竞争战略,从而提升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研究中小型城市新区招商引资竞争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东省邹城市孟子湖新区为例,将该新区作为经营单位进行招商引资竞争战略分析,结合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对该区域招商引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运用PEST宏观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产业分析、SWOT要素匹配分析该区域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及可选择的竞争战略。从产业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两个方面制定差异化竞争战略。分析长短期目标及招商引资定位、竞争战略实施步骤、所需要的条件及潜在的风险点,并从政府职能、政策机制、组织与团队、土地供给与配套设施、营商环境、招商引资宣传等角度提出保障战略实施的措施,进而促进孟子湖新区经济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提升孟子湖新区在区域的竞争力提供可参考的路径,也为其他新区提升招商引资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吴邦洁[8](2020)在《姚安光禄镇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规划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旅游业正处于传统观光型旅游向深度体验式旅游的转型阶段,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了旅游综合体这一新兴的产业模式,如何实现旅游产业间的要素聚集、自我组织以及协同发展来满足当代旅游产业发展是亟需解答的命题。本文以姚安光禄镇旅游综合体为例,从协同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规划学、建筑学的理论对旅游综合体的空间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通过对旅游综合体空间各功能的聚集,组织,共生关系的研究,探讨旅游综合体空间营造与协同理论的相互关系,强化旅游综合体规划的协同理论、完善协同运营机制、推进协同创新,从而达到节约用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产业协同性,从而更好的促进旅游综合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对旅游综合体以及协同理论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确定了相关概念、基本特征、研究路线,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解析旅游综合体空间属性特征;然后,对旅游综合体的空间类型进行分析,引入协同理念的三大特征:要素聚集、自组织、协同共生,并通过国内外的案例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其次,对姚安光禄镇的旅游综合体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当地自生的旅游要素进行筛选以及对外部旅游要素进行选择,通过自我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协同运营,以期望能达到理想的旅游条件;再次,通过对姚安光禄镇旅游综合体的空间规划实例研究,运用协同的理论对旅游要素、旅游主体、空间功能、交通流线、公共环境等进行分析,明确了相应的规划策略;最后,对旅游综合体的协同效应和保障体系进行阐述,确保最终旅游综合体的规划实施得到落实和保证。

刘扬[9](2020)在《河北省森林旅游精准扶贫成效及空间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河北省内的贫困县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2015户主要依托森林旅游来实现脱贫的贫困户,抽样比为27.4%。森林旅游扶贫效率的评价,需要选择全面的、有代表性的指标,因此从一个多层级(目标层、指标层、准则层、要素层)的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中,选取年末乡村从业人员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公路里程、旅游景区数量作为投入指标,以地区生产总值GDP、年末总人口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产出指标。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是将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数字化,然后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各单元的有效性。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用来分析旅游扶贫效率动态变化情况。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I用来分析所选用的指标,在空间上是否有关联。局部莫兰指数Ii用来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变量集聚现象。结果表明:(1)2013-2017年河北省贫困县森林旅游扶贫效率整体处于较优水平。从总体来看,研究期内,仍然存在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无效的贫困县,意味着小部分贫困县森林旅游扶贫仍存在投入资源不足等问题。(2)2013-2017年内生产率指数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技术改进不足是贫困县森林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限制因素,加强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可进一步提升森林旅游扶贫效率。(3)2013和2014年森林旅游扶贫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2015、2016和2017年森林旅游扶贫效率不具有空间相关性,呈现随机分布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沽源县、隆化县2013和2014年局部空间自相关为正,阜城县2015和2016年局部空间自相关为负。

张婉新[10](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总要求中,以“产业兴旺”为首位,彰显了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地位,而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一环。在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特色农旅产业融合是民族地区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是农村产业兴旺的根本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青龙满族自治县借助于对农业旅游业功能的拓展,以旅游业带动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良性互动与深度融合,培育农旅产业融合新业态,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延伸产业链,带动当地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本文首先对农旅产业融合的概念做了梳理,以产业融合理论、体验经济理论、休闲经济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青龙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背景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再分别从融合成效、融合速度、融合特点和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四个方面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原则,通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青龙县农业系统和旅游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二者各自的发展水平和融合水平进行评价。发现青龙县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仅达到了勉强协调的水平。青龙县近年来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着,优势明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进一步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发现该地区在推进农旅融合进程中存在政策支持落实不到位、融合主体带动能力有限、产业新业态缺乏创新和内涵、营销力度不够以及专业型人才不足等问题。最后,结合对国内外成功发展模式的总结和借鉴,提出促进青龙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建议: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融合主体合作和产业资源融合;打造区域特色农旅融合产品;拓宽农旅融合项目营销渠道;培养农旅融合项目复合型人才。

二、加快峎山开发 建设旅游强县──峎山风景区开发现状及对策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峎山开发 建设旅游强县──峎山风景区开发现状及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一、旅游转型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山地成为景区建设的重要区域
        三、山地景区旅游发展亟需转型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山地旅游研究
        二、旅游转型发展研究
        三、玉龙雪山旅游发展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山地旅游
        二、山地景区
        三、旅游转型发展
        四、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系统协同论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三、旅游竞争优势论
第三章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思路
    第一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条件
        一、山地旅游资源丰富
        二、山地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三、旅游消费主体与结构发生改变
        四、政府大力支持提供政策保障
        五、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节 山地景区旅游旅游转型的必要性
        一、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历程
        二、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必要性
    第三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案例及启示
        一、国内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案例
        二、国外山地旅游目的地发展经验
        三、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启示
    第四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向梳理
        二、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主要方向
    第五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山地景区国际化转型主要内容
        二、山地景区高端化转型主要内容
        三、山地景区特色化转型主要内容
        四、山地景区智慧化转型主要内容
        五、山地景区立体化方向转型主要内容
第四章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旅游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指标构建基本思路
    第二节 指标筛选与构建
        一、指标的筛选
        二、指标权重确立方法
        三、指标评价方法
        四、评价模型
第五章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第一节 玉龙雪山景区概况
        一、景区概况
        二、景区转型发展概况
    第二节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
        一、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二、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基于评价的山地景区旅游转型系统构建与策略研究
    第一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
        一、旅游转型发展SWOT分析
        二、基于评价和SWOT分析的转型发展战略
    第二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系统构建
        一、旅游转型发展要素系统
        二、旅游转型发展外部空间
        三、旅游转型发展动力
        四、旅游转型支撑机制
    第三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策略
        一、旅游转型方式
        二、旅游转型提升措施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专家征询表(第一轮)
    附录2: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专家征询表(第二轮)
    附录3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专家打分表
    附录4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游客问卷调查
    附录5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单项评价法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2)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效应评价及对策建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符合脱贫减贫的政策规定
        1.1.2 顺应时代背景和乡村需求
        1.1.3 紧贴县域实际和发展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旅游
        2.1.2 旅游减贫
        2.1.3 乡村旅游减贫效应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益贫式增长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2.4 产业融合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概况
    3.1 商城县乡村旅游发展条件
        3.1.1 地理区位条件
        3.1.2 自然生态条件
        3.1.3 历史文化条件
    3.2 商城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2.1 县域乡村旅游综合实力
        3.2.2 乡村旅游项目建设
        3.2.3 乡村旅游产业概况
    3.3 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的驱动因素
        3.3.1 消费基础
        3.3.2 政策保障
        3.3.3 自身发展
        3.3.4 增收需求
    3.4 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的实践路径
        3.4.1 把准乡村旅游减贫发展方向
        3.4.2 完善乡村旅游减贫服务设施
        3.4.3 扩展乡村旅游减贫客源市场
        3.4.4 拓宽乡村旅游减贫增收渠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效应评价
    4.1 研究设计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2 问卷设计
    4.2 调查实施
        4.2.1 调查范围选取
        4.2.2 调查方法与内容
    4.3 乡村旅游减贫效应评价
        4.3.1 问卷有效性检测
        4.3.2 样本特征分析
        4.3.3 综合减贫效应分析
        4.3.4 减贫效应评价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的存在问题
        5.1.1 减贫机制不健全
        5.1.2 市场竞争力不足
        5.1.3 生态环保措施不到位
        5.1.4 主体性作用不明显
    5.2 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现存问题的成因
        5.2.1 乡村旅游减贫目标定位缺乏全面性
        5.2.2 乡村旅游减贫资金投入缺乏后劲
        5.2.3 乡村旅游减贫缺乏专业型人才
        5.2.4 乡村旅游减贫举措缺乏创新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加强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乡村旅游减贫理念
        6.1.1 统筹协调理念
        6.1.2 精准减贫理念
        6.1.3 融合发展理念
    6.2 优化乡村旅游减贫措施
        6.2.1 提升产品竞争力
        6.2.2 完善配套设施
        6.2.3 加强行业管理
    6.3 优化乡村旅游减贫保障
        6.3.1 生态环境保障
        6.3.2 主体意识保障
        6.3.3 营商环境保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效应评价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信阳市新县体育旅游业发展现状与融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体育旅游的基本概念
        1.3.1 体育的概念
        1.3.2 旅游的概念
        1.3.3 体育旅游的概念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2.1 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1.4.2.2 体育旅游产品与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1.4.2.3 体育旅游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1.4.2.4 体育旅游的地域性特征研究现状
        1.4.3 述评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地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问卷调查法
        2.2.4.1 问卷的设计
        2.2.4.2 问卷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2.2.4.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2.5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信阳市新县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现状
        3.1.1 信阳市新县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3.1.2 信阳市新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2.1 信阳市新县旅游景区现状
        3.1.2.2 信阳市新县旅游业经济指标现状
    3.2 信阳市新县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依据
        3.2.1 产业融合理论
        3.2.2 产业链理论
        3.2.3 创新理论
    3.3 信阳市新县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3.3.1 信阳市新县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现状
        3.3.2 信阳市新县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资源现状
        3.3.3 信阳市新县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产品开发现状
        3.3.3.1 体育旅游产品的概念
        3.3.3.2 体育旅游产品的类型
        3.3.3.3 新县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3.3.4 信阳市新县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游客参与现状
        3.3.4.1 参与体育旅游活动人员基本情况
        3.3.4.2 参与体育旅游活动人员的目的及参与时间段分布
        3.3.4.3 游客对新县体育旅游景点的了解方式及情况
        3.3.4.4 游客选择体育旅游景点考虑因素情况
        3.3.5 信阳市新县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服务现状
    3.4 信阳市新县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
        3.4.1 对政治的影响分析
        3.4.2 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3.4.3 对文化的影响分析
        3.4.4 对生态的影响分析
        3.4.5 对大众的影响分析
        3.4.5.1 对大众出行频率的影响
        3.4.5.2 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对大众体育旅游花费的影响
        3.4.5.3 大众对新县体育旅游经营或消费成本的评价
    3.5 信阳市新县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3.5.1 渗透型产业融合
        3.5.2 重组型产业融合
        3.5.3 延伸型产业融合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A 信阳市新县体育旅游问卷调查
    附件B 新县体育旅游相关工作人员问卷调查
    附件C 信阳市新县体育旅游景区的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
    附件D 专家访谈提纲

(5)促进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1.2.1 国内有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全域旅游
        2.1.2 县域旅游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旅游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3 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成效及问题反思
    3.1 安福县旅游业发展概况
        3.1.1 安福县发展概况
        3.1.2 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沿革
    3.2 安福县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措施
        3.2.1 坚持规划编制先行,体制改革同步推进
        3.2.2 坚持旅游产业引领,促进产业融合升级
        3.2.3 坚持优化旅游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3.2.4 坚持加大宣传力度,品牌形象日益提升
    3.3 安福县全域旅游建设取得的成果
    3.4 安福县全域旅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 促进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4.1 优势条件(S)
    4.2 劣势条件(W)
    4.3 机遇分析(O)
    4.4 挑战分析(T)
    4.5 构建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SWOT矩阵
5 促进安福县全域旅游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夯实全域旅游发展基础
    5.2 打造新龙头景区亮点,提升旅游品牌竞争力
    5.3 加强市场宣传推广,扩大全域旅游品牌知名度
    5.4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业态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温州市永嘉县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行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乡村旅游综述
        1.2.2 国内乡村旅游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旅游
        2.1.2 政府行为
    2.2 研究的基础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3 永嘉县乡村旅游发展及政府行为分析
    3.1 永嘉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3.1.1 永嘉县乡村旅游资源概述
        3.1.2 永嘉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2 永嘉县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行为存在的不足
        3.2.1 乡村旅游公共财政投入不充分
        3.2.2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3.2.3 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缺乏特色性
        3.2.4 乡村旅游市场监督管理不长效
        3.2.5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队伍水平低
    3.3 永嘉县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行为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3.3.1 政府对乡村旅游的价值认识不到位
        3.3.2 政府对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3.3.3 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不健全
        3.3.4 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监管体制不理顺
        3.3.5 政府对乡村旅游的人才培养不重视
4 国内外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经验
    4.1 国外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经验
        4.1.1 英国
        4.1.2 法国
        4.1.3 日本
    4.2 国内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经验
        4.2.1 成都市
        4.2.2 江西婺源
        4.2.3 浙江安吉
5 优化永嘉县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行为的对策建议
    5.1 构建投融资体系,扶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5.1.1 加强财政和金融工具的扶持力度
        5.1.2 多渠道筹措乡村旅游的发展资金
    5.2 加强政府协调作用,强化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5.2.1 改善乡村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
        5.2.2 创建乡村旅游的电子信息体系
    5.3 融合地方特色,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5.3.1 合理开发特色化乡村旅游项目
        5.3.2 营销推广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
    5.4 建立监管机制,实现乡村旅游市场长效管理
        5.4.1 理顺乡村旅游的行政监管体制
        5.4.2 培育乡村旅游的中介协调机制
    5.5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5.5.1 建设高素质乡村旅游人才队伍
        5.5.2 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服务水平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竞争战略相关研究
        1.2.2 招商引资相关研究
        1.2.3 招商引资竞争战略定位相关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路径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路径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工具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招商引资相关理论
        2.1.2 战略分析工具综述
    2.2 园区招商引资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综述
        2.2.2 国外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外部环境分析
    3.1 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行业环境分析
        3.2.1 供应方的议价能力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2.3 招商引资潜在竞争者——周边突出发展的园区
        3.2.4 园区可替代者
        3.2.5 周边现有竞争者——高铁沿线园区
    3.3 招商引资机会威胁分析
        3.3.1 机会分析
        3.3.2 威胁分析
        3.3.3 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EFE矩阵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内部环境分析
    4.1 孟子湖新区概况
        4.1.1 邹城市概况
        4.1.2 孟子湖新区基本情况
    4.2 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现状
        4.2.1 招商引资情况
        4.2.2 招商引资存在问题
    4.3 孟子湖新区招商资源和能力分析
        4.3.1 招商资源分析
        4.3.2 招商引资能力分析
    4.4 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优势与劣势分析
        4.4.1 优势分析
        4.4.2 劣势分析
        4.4.3 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IFE矩阵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SWOT分析与竞争战略匹配
    5.1 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影响因素分析
        5.1.1 问卷调查
        5.1.2 招商引资影响因素反馈情况
    5.2 基于SWOT的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竞争战略匹配
        5.2.1 SWOT分析结论
        5.2.2 基于QSPM的战略路径选择
    5.3 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竞争战略选择
        5.3.1 产业差异化战略
        5.3.2 服务差异化战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竞争战略实施与保障
    6.1 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竞争战略实施
        6.1.1 招商引资战略实施目标
        6.1.2 招商引资战略实施定位
        6.1.3 招商引资竞争战略实施步骤
        6.1.4 招商引资竞争战略实施潜在的风险
    6.2 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竞争战略实施保障
        6.2.1 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保障
        6.2.2 组织与团队保障
        6.2.3 土地供给与配套设施保障
        6.2.4 营商环境保障
        6.2.5 招商引资宣传保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附录 《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8)姚安光禄镇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旅游综合体空间
        1.3.2 协同理论
        1.3.3 协同规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
        1.5.1 国外协同相关理论研究
        1.5.2 国内协同相关理论研究
    1.6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理论基础
    2.1 旅游综合体空间类型
        2.1.1 依据空间结构分类
        2.1.2 依据交通组织分类
        2.1.3 依据旅游功能分类
    2.2 协同视角的引入
        2.2.1 协同演化过程——要素聚集、自组织、协同共生
        2.2.2 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关系
        2.2.3 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作用
    2.3 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发展案例研究
        2.3.1 杭州西溪湿地
        2.3.2 深圳华侨城
        2.3.3 新加坡圣淘沙岛
    2.4 旅游综合体空间设计协同要点
        2.4.1 旅游综合体协同设计原则
        2.4.2 旅游综合体空间结构建立
        2.4.3 旅游综合体空间功能组织
        2.4.4 旅游综合体交通流线
        2.4.5 旅游综合体环境打造
    2.5 小结
第三章 姚安光禄镇旅游综合体现状分析
    3.1 姚安光禄镇现状概况
        3.1.1 姚安光禄镇地理概述
        3.1.2 旅游综合体规划背景
        3.1.3 光禄镇旅游要素筛选
    3.2 姚安光禄镇旅游综合体空间现状矛盾
        3.2.1 空间开发与资源保护的矛盾
        3.2.2 空间功能布局组织混乱
        3.2.3 不同空间使用率差异巨大
        3.2.4 空间环境表达单一
    3.3 姚安光禄镇旅游综合体旅游要素
        3.3.1 旅游要素筛选原则
        3.3.2 根据项目用地情况筛选
        3.3.3 旅游要素筛选
        3.3.4 旅游要素传承与创新
    3.4 小结
第四章 协同共生的旅游综合体空间规划
    4.1 旅游综合体的定位
    4.2 旅游综合体空间要素聚集
        4.2.1 山地竖向空间
        4.2.2 山地交通流线
        4.2.3 旅游空间功能
        4.2.4 景观空间节点
    4.3 旅游主体间的自组织策略
        4.3.1 合理规模降低自然资源消耗
        4.3.2 多元化旅游路线
        4.3.3 扁平化的管理方式
    4.4 旅游综合体空间功能组织规划
        4.4.1 协同共生的空间功能组织
        4.4.2 互斥的空间协同组织
        4.4.3 相对独立的空间布局
    4.5 旅游综合体空间交通流线规划
        4.5.1 旅游综合体交通系统建立
        4.5.2 网络状交通游览路线
        4.5.3 客运、货运路线统一规划
        4.5.4 协同中的交通管理措施
    4.6 旅游综合体公共环境营造
        4.6.1 依使用者需求打造人性化景观
        4.6.2 共享的配套设施环境
        4.6.3 依主题塑造的多样空间景观
        4.6.4 旅游综合体中的协同灯光控制
    4.7 小结
第五章 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运营与保障机制
    5.1 旅游综合体主体协同运营机制
        5.1.1 参与主体间的协同作用
        5.1.2 参与主体协同演化过程
    5.2 旅游综合体协同效应与保障体系
        5.2.1 协同发展,互补资源优势
        5.2.2 协同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5.2.3 政策法律保障协同规划
        5.2.4 协同管理多规合一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与归纳
        6.1.1 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规划的设计策略
        6.1.2 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规划的发展规律
    6.2 反思与回顾
    6.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片索引

(9)河北省森林旅游精准扶贫成效及空间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项目资助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旅游扶贫概念研究
        1.3.2 生态旅游扶贫研究
        1.3.3 森林旅游扶贫相关政策与法规
        1.3.4 区域实证研究
        1.3.5 旅游精准扶贫及其效应研究
        1.3.6 旅游精准扶贫监测和评估研究
        1.3.7 小结
    1.4 河北省概况
        1.4.1 河北省区域概况
        1.4.2 河北省交通概况
        1.4.3 河北省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1.4.4 河北省贫困县概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森林旅游精准扶贫情况调查结果
    2.1 贫困县状况
        2.1.1 河北省贫困人群县区分布及致贫原因
        2.1.2 森林旅游精准扶贫人数及增收情况
        2.1.3 森林旅游精准扶贫主要途径
        2.1.4 森林旅游精准扶贫带动成效
    2.2 精准扶贫典型模式及案例分析
        2.2.1 企业主导型
        2.2.2 政策性主导拉动型
        2.2.3 产业互动发展型
        2.2.4 大区带动发展型
        2.2.5 精准扶贫案例分析
3.构建森林旅游精准扶贫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3.1 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3.2 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 监测和评估指标多层级体系
    3.4 指标选取
4.森林旅游精准扶贫效果评价
    4.1 基础指标分析
    4.2 森林旅游精准扶贫综合效率评价
    4.3 森林旅游精准扶贫效率动态变化分析
    4.4 森林旅游精准扶贫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5.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森林旅游精准扶贫效率影响因素
        5.2.2 森林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附图1 河北省2013年贫困县位置分布图
附图2 河北省2013-2019年贫困县动态变化分布图
附图3 河北省贫困县景区数量分布图
附图4 河北省国家森林公园位置图
附图5 贫困县重点森林景区数量
附图6 河北省贫困县地形图
附图7 河北省贫困县道路分布图
附表1 河北省2013-2019贫困户数/贫困人口数/贫困发生率动态变化表
附表2 河北省贫困县森林旅游景区汇总
附表3 2013-2017年贫困县森林旅游扶贫效率及分项平均值
附表4 森林旅游扶贫效率测算投入指标
附表5 森林旅游扶贫效率测算产出指标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乡村振兴背景下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农旅产业融合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图
    五、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农旅产业融合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农旅产业融合的概念
        一、产业融合
        二、农旅产业融合
        三、其他相关概念
    第二节 农旅产业融合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体验经济理论
        三、休闲经济理论
        四、乡村振兴战略理论
第二章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兴起和现状
    第一节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
        一、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需要
        二、乡村振兴是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
    第二节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
        一、探索发展阶段(1987-1999)
        二、缓慢发展阶段(2000-2005)
        三、规范发展阶段(2006-2012)
        四、提质创新阶段(2013年至今)
    第三节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着
        二、农旅产业融合发展速度加快
        三、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特点
        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模式
第三章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程度的测度
    第一节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模型
        一、评价对象及目的
        二、评价方法
        三、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耦合协调度模型指标体系的确定
    第二节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定量评价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水平测算
        三、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水平分析
第四章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
        一、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
        二、地理区位和交通区位优势
        三、政策导向和支持优势
        四、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基础优势
    第二节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的政策指导和扶持不能满足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
        二、农旅产业融合主体带动和辐射能力不强
        三、农旅产业融合新业态缺乏创新和文化内涵
        四、营销宣传力度不够
        五、人才流失导致产业融合发展专业型人才短缺
第五章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内外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国内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案例
        二、国外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案例
        三、国内外案例对青龙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启示
    第二节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以城区为核心开发满乡满韵风情游和近郊农旅项目
        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旅产业融合集聚区
        三、建设和完善旅游服务站和农产品全网络销售模式
        四、打造旅游型农副产品加工体系
        五、构建线上线下同步的农旅信息服务平台
    第三节 促进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指导作用,为产业融合构建良好的宏观保障体系
        二、加强融合主体合作和产业资源融合,增强辐射效应
        三、依据民族文化和山地特色,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融合产品
        四、构建营销网络,提高行业竞争力
        五、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加快峎山开发 建设旅游强县──峎山风景区开发现状及对策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D]. 谈思.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商城县乡村旅游减贫效应评价及对策建议研究[D]. 李琳.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信阳市新县体育旅游业发展现状与融合模式研究[D]. 李其盛.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4]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研究[D]. 肖怡然.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5]促进安福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D]. 宁红.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5)
  • [6]温州市永嘉县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行为优化研究[D]. 张诗倩.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4)
  • [7]孟子湖新区招商引资竞争战略研究[D]. 秦士超.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8]姚安光禄镇旅游综合体空间协同规划研究[D]. 吴邦洁.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河北省森林旅游精准扶贫成效及空间相关性分析[D]. 刘扬.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乡村振兴背景下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婉新.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加快发展宜山,建设旅游强县——宜山风景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