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精致证伪主义的质疑(论文文献综述)
李际[1](2021)在《弱证伪主义的理论生态学假说判决性实验再辩护》文中研究表明理论生态学研究面临对野外实验和原假说显着性验证的质疑。前者可通过公众参与异质性研究予以消解;分析了原假说显着性验证后,认为可将后者改为多轮验证,由此保持假说-演绎方法的有效。根据生态学特点和原假说显着性验证要求,进一步修正了普拉特的强推理逻辑步骤并指出生态学进步模式为不同于精致证伪主义与波普尔强证伪主义的第三种证伪主义——弱证伪主义。
黄俊维[2](2020)在《简单性原则的潜在检验辩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单性原则,有时候也称为"奥卡姆剃刀",是科学和哲学中均被广泛接受的一个认知规范。然而,传统上针对简单性原则的哲学探究往往集中于美学的、神学的或实用的分析中,而缺乏充足的以认知理性为基础的辩护依据。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辩护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认知辩护,但只局限于其证伪主义科学观之下作为一种挑选研究假说的方法论规范,且仅适用于可证伪的科学命题。本文给出的潜在检验辩护则试图从理论采信的角度指出,理性的认知主体应当采信简单的理论,因为更简单的理论经受住更多的潜在检验。
项晶晶[3](2020)在《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文中指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在西方科学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扬弃了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主义和库恩的历史主义,代表着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新阶段。拉卡托斯指出科学研究纲领是科学演化的基本序列,有其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拉卡托斯进一步阐述了科学理论评价标准、科学发展模式、科学方法论评价标准等问题。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为指导当代科学研究活动和科学理论创新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例如,在当前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存在有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等思想流派;那么,从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角度考察人工智能研究领域这两大流派是值得尝试的。一方面为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提供可能的启发;另一方面,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可以借此得到检验,发现其长处和不足之处。科学研究纲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它由硬核、保护带、正面启示法和反面启示法构成。科学研究纲领这四个要素在科学研究活动和演化中各司其职。硬核由最基本的假说构成;保护带由一些辅助性假说构成;作为启示性方法,正方面启示法指导科学家创立辅助性假说,建立保护带以保护硬核,使其免受理论攻击;反面启示法作为禁令,指导科学家不能做什么。科学研究纲领这四个要素之间具有一定张力,使得科学研究纲领不可能只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系列。在此基础上,拉卡托斯区分出进步的研究纲领和退步的研究纲领;进步的研究纲领在理论上能做出更多可检测的推断,在经验上这种推断能够被观察实验所证实;退步的研究纲领理论落后于经验事实,对事实只具有解释力而不具有预见力。在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方面,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给我们的启发是:首先,以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为切入点,考察当前人工智能理论研究领域中两大流派——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由此,我们得到符号主义研究纲领和联结主义研究纲领。其次,分析符号主义研究纲领和联结主义研究纲领的结构,分别揭示其硬核、保护带、正面启示法和反面启示法。再次,按照拉卡托斯对进步研究纲领特征和退步研究纲领特征的界定,进一步分析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研究纲领的进步性或退步性。通过初步分析,符号主义研究纲领面临诸多困境,如还原论的哲学立场和方法,对非线性问题的处理存在较大局限;与之相应,联结主义研究纲领持整体论的哲学立场和方法,能处理非线性问题。最后,在当前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研究纲共存的人工智能理论研究中,人工智能理论研究面临困境,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的突破点在哪里?是联结主义取代符号主义成为进步的研纲领?还是会出现新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与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对这些问题,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能够给出明确的回答吗?在本论文中,结合对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研究,我们尝试给出的答案是,联结主义和符号主义融合产生某种新的研究纲领。有理由相信,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当代意义,不仅体现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领域中,它还能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提供方法论启示。当然,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本身也需要在当代的运用过程中不断的发展。
戴健舒[4](2020)在《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当代科学活动的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活动发展至今,超越以往的以追寻客观真理为主要目标的单一性科学认识活动,逐渐形成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为架构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统一局势。动态模式下的科学认识、引领科学发现的大科学机构、科学实践活动引导的科学技术一体化共同组成科学活动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随着科学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化的深入,科学活动到目前为止在基础架构之下又产生了新的形势,形成当代科学活动的发展现状,其中包含科学认识活动的科学观替换、科学发现活动的定向性发展、科学实践活动的价值负载三个主要方面。不可避免的是即使科学活动发展到今天依然伴随着问题的产生,例如当代科学认识活动的本体论科学观的问题、定向性的科学发现活动导致的实用主义倾向问题、当代科学实践活动的价值负载引发的理论与实践的冲突问题。本文以上述问题为实践切入点,并以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为理论基点,通过对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试图在其中找到理性的方法论准则或内涵来重新审视当代科学活动的目前发展并解决相应问题。比如说我们可以以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的“科学史的理性重建”思路为解决当代科学认识活动的问题寻找线索、理性原则为调整当代科学发现活动的问题探明方向、整体性结构的形式与内涵调适当代科学实践活动价值负载的理论与实践冲突问题,这些都是作为对当代科学活动发展的构思。
乔汉[5](2020)在《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与启迪》文中认为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提出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对整个世界的科学方法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实证主义造成了最直接的冲击,至今仍有学者研究和思考两种方法论的关系。在诸多的学科中,尤以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最为显着。文章在简要介绍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了解证伪主义被运用到经济学的发展经历,并对经济学方法论产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获得对我国经济研究及经济学方法论发展的有益启迪。
王雯[6](2019)在《群落理论范式争论研究 ——基于生态学家科学与哲学的综合》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群落理论范式争论为切入点,探讨了三个中心领域:群落演替、群落聚集和群落构建的争论。在对历史文献以实证考察的基础上,依据时间顺序和内在逻辑,对群落争论之焦点问题进行梳理,以厘清研究主题及其发展脉络,展现出更为系统和实在的理论变化和演进动态,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对对立范式予以综合,以深入理解生态学的本质,解构论争和对抗。该研究澄清了相关概念的界定,明确了群落的实在意义,充实了研究的维度,丰富了传统命题的内涵。对于群落演替的机体论与个体论之争,首先对争论的历程做出了梳理:它开始于克莱门茨“单元演替顶极学说”的提出,格里森以“个体论”假说对其反驳,后经由“新克莱门茨主义”与“新个体主义”之间的激烈较量,延续至今。在此基础上,详细概述了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与格里森“个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内涵,以及作为其逻辑延续和内容充实的“新克莱门茨主义”和“新个体主义”演替理论的含义。其中所涉及的理论范式提出的背景、遭遇的否定与质疑以及完善与推进等,均做出了详实的分析,并展示出“机体论”范式与“个体论”范式之间的对抗、转移和消解。对于群落聚集的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主要涉及岛屿生物地理学的两个研究纲领:其中一个由戴蒙德引领,其观点具有整体论特征,认为严格确定的聚集规则决定了群落结构;另一个则由森博洛夫引领,持有激进的还原论立场,指出在致力于生物学解释之前,应首先检验“零假设”。在详细阐述聚集之争演进脉络的基础对“聚集规则”的内涵、“零假设-证伪”原则的操作,以及哲学与科学层面的批判做出了详实的分析。争论结果显示出,对立双方的观点都已开始弱化,且最终由激烈趋向缓和。对于群落构建的决定论与随机论之争,梳理和阐述了“生态位理论”与“中性理论”争论脉络的演进,明确了争论的焦点问题,以系统方式体现出理论的发展动态。以此,集中探讨了生态位理论的概念和内涵,并对其内涵的三次转变和内在辩证关系做出了详实分析;同时针对中性理论的提出、内涵及其架构基础、实证性研究,以及质疑和推进等不同侧面予以阐述;最后对争论趋势进行了探讨:对现有理论做出权衡,构建出包含随机性和确定性过程的综合模型,以实现全面、完整的解释多样性机制和模式。在对群落理论范式争论历程予以梳理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研究主题做出了进一步的哲学分析。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剖析了理论范式争论产生的原因:本体论的不同预设、认识体系的架构以及整体论与还原论、证实和证伪等研究方法的差异性选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基于对现有理论和数据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综合可能是消解群落理论范式争论和对抗的可行路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以理论综合的基本原则为基准:在定义概念和假定条件时要精确;尽可能提升理论的完整性和综合程度;实现不同理论之间的自由转换;以及构建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等级性的框架,以实现渐进式的理论综合。这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学本质的理解,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其应用并推进了生态学哲学的发展。作为从“科学”到“哲学”的阶段性研究,暂获得如下结论:群落理论范式的争论和转变是错综复杂的;争论趋势由激烈对抗走向交叉和融合;从模糊到精确的渐进式综合具有可行性;生态学研究应“回归本位”,以获得其在“自然状态下”的实在意义。由此,在历史的构建和发展中,以忠实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渐进产生最佳说明性解释,使生态学哲学对自然的本质作出最真实的表征。这是本研究的终极追求。
朱海乐[7](2019)在《从实践看拉卡托斯对宏观规范与微观随机的“调和”》文中指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是对波普尔和库恩思想的调和。其中心任务是提出既能描绘科学发展又能为科学理论发展合理性辩护的科学方法论。在传统科学哲学理论优位思想的影响下,拉卡托斯并没有意识到,库恩基于宏观历史发展,描绘了理论发展在宏观层面的规范性;波普尔基于微观检验过程,描绘了理论发展在微观层面的随机性。于是,当拉卡托斯试图用一个新的理论即科学研究纲领方法去整合范式与猜想时,科学研究纲领经常会出现错位,即以宏观层面的标准和要求解释微观层面的理论发展,而又以微观层面标准和要求说明宏观层面的理论发展。这种错位导致了拉卡托斯只能放弃在当下对科学发展提供合理性解释,而乞援于事后理性,调和工作也因此被认为是失败。但是,如果扭转“理论优位”的思维定式,从实践的角度能完善拉卡托斯的调和工作,使其不必陷入事后理性的苦恼。结合科学案例,本文将试图证明:从科学实践的角度,宏观与微观是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的两个层面。具体而言,微观层面随机与限制并立;宏观层面规范与失范共存。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宏观规范能为微观随机提供指引,而宏观失范时微观限制保证理论得以继续运行。这样,在实践过程中,宏观规范与微观随机就得到了调和,而不必乞援于事后理性。
薛春豪[8](2018)在《证伪主义的贫困》文中研究说明证伪主义理论对归纳法做出了极为苛责的批评,认为科学理论只有通过不断证伪才能够实现科学进步,然而此理论却面临诸如不彻底的反归纳等一些问题,虽然精致的证伪主义对其进行了种种修补,但是当面对在科学实验上十分有用的归纳法时,仍然不能够很好的说明其对归纳法的反驳而且也很难解决自身面临的困境,这当然都来源于归纳法的实用性以及其对于科学实验和观察的基础性作用。
周红艳[9](2018)在《雷歇尔的辩证逻辑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辩证法的历史从古希腊的论辩到中世纪的逻辑研究,以一种逻辑对话的方式发展起来。黑格尔提出辩证逻辑的基本思想,第一次明确辩证法的逻辑:一系列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思辨哲学家和形式逻辑学家分别对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思想进行不同维度的精深解读。其中着名的当代美国哲学家雷歇尔(Nicholas Rescher)(《美国哲学季刊》的创始人)作为匹兹堡科学哲学中心半个世纪的领军人物,研究视野特别宽广,他通过对辩证理性进行探究,提出辩证争议系统,正好填补了形式逻辑与思辨逻辑之间的空缺。本文共七章。第一章以辩证逻辑是研究辩证思维方式的逻辑为主线,回顾了辩证法和辩证逻辑的历史,追溯辩证法的最初源头即争议对话。这个源头是雷歇尔的辩证逻辑思想的根本依据。在雷歇尔的知识论、实用主义和过程论思想的中充分体现着他的辩证逻辑思想。第二章介绍雷歇尔建构的辩证逻辑正规争议系统,揭示系统中的辩证工具和形式化特征。他从辩证法的过程开始分析,通过考察历史上的对话辩证法,提出了三方的正规争议辩证逻辑结构模型。这个模型中最主要的工具性要素是举证责任、推定和似真性,并最终使得辩证过程得到理性的裁决。事实上,辩证逻辑正规争议系统的创新之处在于,对逻辑规律进行情境化解释,使得辩证逻辑原则与经典逻辑原则能够相容,从而试图解决新(辩证的)和旧(形式化的)逻辑间的矛盾(即辩证学者和标准逻辑学家之间的矛盾)。第三章研究雷歇尔的辩证逻辑认识论。从知识理论视角,雷歇尔把辩证法作为一种处理认知问题的方法,并建立辩证认知的探究模型。研究从辩证争议对话开始,通过对怀疑论的依次反驳,探讨了辩证认知的实用主义基础——实用功效,进而提出了辩证正规争议系统的知识制造功能。他的探究模型认为认知概论具有辩证张力,成功的辩证认知机制在于理性与实践的互相调节。雷歇尔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交互的科学家活动,在建立的科学探究辩证认知模型中,争议、对立矛盾和竞争是科学进步中必要的组成部分。第四章探讨雷歇尔辩证逻辑的方法论,包含工具性与目的性、静态的结构和动态的进化、以及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间的三重张力。雷歇尔把辩证法作为一种工具,结合实用主义的目的论,关注辩证逻辑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际效力。对这种方法的评估主要从静态的辩证结构维度考察理论方法改进的辩证过程;以及从动态的辩证进化维度考察历史实际发展的辩证过程。雷歇尔的辩证逻辑方法论中的理性是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共同支撑的理性选择结果。第五章论述雷歇尔辩证逻辑的本体论,指出雷歇尔的辩证逻辑本体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一脉相承,是对黑格尔辩证法本体论的进一步解释。雷歇尔认为,黑格尔的本体论辩证法具有推理的(逻辑的)和发展的(本体论的)两个辩证过程,从社会性角度来看,在理性的辩证过程中并行着实在理性和个体理性,并行着本体论的发展和认识论的进步。也就是说,雷歇尔辩证逻辑的本体论与认识论辩证法具有一致性。第六章论述雷歇尔的元哲学思想。雷歇尔关于哲学的哲学研究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横向分析哲学探究的辩证过程,指出哲学学说的发展具有难题(扩充思考)、辩证(支持评价与反对评价)和和谐(系统协调)的三阶段辩证过程结构。另一方面纵向分析哲学历史自身的辩证发展,并指出哲学是在追求理性一致性的目的上不断的辩证发展,具有树状发展结构。第七章对雷歇尔的辩证逻辑思想进一步评述,指出雷歇尔的辩证逻辑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结晶。他提出的辩证逻辑正规争议系统深受辩证逻辑历史发展主流的影响,并为辩证逻辑研究指明新方向。
王不凡[10](2018)在《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及其技能化拓展》文中提出海伦·朗基诺是当代科学认识论实践转向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她在贯通科学知识的逻辑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过程中确立了社会化的科学知识观,在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把科学知识的理性与社会性相融合,这种进路如何能够构成一个兼具规范性与客观性的体系,这是朗基诺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朗基诺科学知识观的分析,表明了她的工作实际上是围绕经验、语境和批评这三个方面展开的。但她对社会性和客观性的叙述局限于话语互动,遭到了一些质疑,对此,本文从技能性知识的角度对朗基诺的社会化进路进行拓展,一方面尝试弥补其思想在行动层面的缺失,另一方面旨在升华她的知识观内涵。本文主要围绕三部分内容展开:一是对朗基诺科学知识观的解读,二是对朗基诺科学知识观面临的批评与局限性的分析,三是针对朗基诺科学知识观的局限性提出技能化的拓展方案。全文共有六个章节。导论部分阐述了朗基诺科学知识观形成的背景,阐明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并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说明该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论文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介绍了朗基诺对价值中立以及“理性——社会”二分的科学知识观的批判。根据朗基诺的叙述,价值中立的主要困难在于无法恰当地说明数据与假说之间的非充分决定性,而理性与社会的二分者由于混淆了知识概念所包含的三种含义而陷入了沟通性僵局。第二章着重讨论朗基诺的社会化知识观。朗基诺用社会化认知代替了传统的二分认知,产生的社会化知识是一种整合理性与社会两种要素的知识概念。社会化知识的获得依赖公开的平台、对批评的吸收、公共的标准和恰当的平等性这四个规范。整个知识社会化的过程可以通过批评的语境经验主义得到表述,社会化知识的观点反映了一种有程度的客观性。第三章讨论了关于朗基诺科学知识观的三个主要批评。戈德曼、基切尔和所罗门三者的社会化的进路与朗基诺有很大的区别。戈德曼对朗基诺的开放的规范性框架表示怀疑;基切尔从最小化的社会认识论出发把朗基诺纳入了相对主义的行列;所罗门强调科学认知过程中共同体理性的重要性,因而质疑朗基诺陷入了个人主义。诸多批评得到了一一回应。第四章针对多种批评来论证朗基诺社会化知识的三种局限性,并提出相应的突破方案:从社会语境拓展到行动语境,从社会化知识拓展到技能性知识,从批评互动的客观性拓展到体知的客观性。这些突破方案的根据在于,朗基诺忽视了知识表征中明言与意会的二分。明言和意会的二分和理性与社会二分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联。从科学知识的技能维度出发来考察它们,将有利于破解明言和意会二分带来的疑问。第五章完成了对朗基诺科学知识观的技能化拓展。拓展的进路从两个议题出发:行动层面上关于技能性知识的非充分决定性,以及“体验能力”、“语境满足”这两个术语作为技能性知识成长的规范性条件。技能性知识的成长由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来促进,它通过具身经验、行动语境和效用审查三个部分构成一种实践意义上的批评的语境经验主义。通过这种技能化拓展,一种可批评的科学可以向一种可体验的科学发展。通过对朗基诺科学知识观的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科学知识社会化是朗基诺超越传统科学哲学在价值中立和“理性——社会”二分的必然结果。(2)朗基诺的局限在于,建立在数据经验基础上的科学知识无法对规范性问题、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质疑做出令人满意的回应。这种知识观有可能且有必要在行动层面做出突破。(3)对朗基诺知识观的技能化拓展方案把侧重点从理论式的批评转向了互动式的体验,不仅有助于弥补她科学知识观的局限,而且有利于从行动的角度对她社会化的进路做出升华,彰显其实践的哲学意义。
二、关于精致证伪主义的质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精致证伪主义的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1)弱证伪主义的理论生态学假说判决性实验再辩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学野外实验与NHST引发的质疑 |
二、野外实验的逻辑困难与方法克服 |
三、假说-演绎方法与NHST辩护 |
四、普拉特(1964)强推理逻辑的步骤修正与证伪主义新理解 |
五、结论与讨论 |
(2)简单性原则的潜在检验辩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简单性原则:哲学与科学的重要规范 |
二、何谓“简单性原则” |
三、经典的认知辩护 |
四、证伪主义辩护 |
五、潜在检验辩护 |
总 结 |
(3)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基本思路及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理论渊源 |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上半叶科学哲学研究状况 |
一、以波普尔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 |
二、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 |
第二节 拉卡托斯的继承、批评和创新之处 |
一、拉卡托斯对波普尔和库恩的继承、批评和扬弃 |
二、拉卡托斯对整体主义科学观的吸收 |
三、拉卡托斯的数学哲学研究对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影响 |
第二章 拉卡托斯论科学研究纲领的结构和特征 |
第一节 科学研究纲领的结构 |
一、硬核——研究纲领的核心部分 |
二、保护带——辅助性假说 |
三、正面启示法——启发性的方法论规则 |
四、反面启示法——禁止性的方法论规则 |
五、硬核、保护带、正反面启示法和反面启示法之间的张力 |
第二节 科学研究纲领的特征 |
一、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论 |
二、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
第三章 拉卡托斯对科学评价和科学演化模式的考察 |
第一节 科学评价的方法论与标准 |
一、精致的证伪主义对比独断的证伪主义与方法论证伪主义的进步之处 |
二、从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到科学理论评价标准 |
三、科学理论评价的复杂性 |
第二节 科学演化模式的机制 |
一、进步研究纲领的特征 |
二、退步研究纲领的特征 |
三、进步研究纲领替代退步研究纲领的机制 |
第四章 拉卡托斯科学哲学视域中的人工智能研究纲领探析 |
第一节 当代人工智能研究的两种研究纲领 |
一、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研究纲领的暂时共存 |
二、符号主义研究纲领的结构分析 |
三、联结主义研究纲领的结构分析 |
第二节 联结主义研究纲领与符号主义研究纲领之争 |
一、符号主义研究纲领的困境 |
二、联结主义研究纲领的探索与可取之处 |
第三节 人工智能研究纲领的发展趋势分析 |
一、进步研究纲领:符号主义还是联结主义? |
二、未来人工智能研究纲领走向融合的可能性分析 |
第五章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评析 |
第一节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意义 |
一、对科学史的理性重构 |
二、确立科学进步标准 |
第二节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不足之处 |
一、对经验基础的抛弃不符合科学发展实际 |
二、理论评价标准的不当扩张 |
三、理论评价标准之间的不兼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当代科学活动的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一、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来源与主要内容 |
(一)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理论来源与时代背景 |
1.拉卡托斯精致证伪主义对波普尔朴素证伪主义的继承与批判 |
2.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库恩范式的继承与批判 |
(二)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
1.精致证伪主义的提出 |
2.理性主义的确立 |
3.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
4.科学哲学思想与科学史的结合 |
二、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关于科学活动的主要观点 |
(一)科学活动的内涵 |
1.以动态模式下的科学认识活动为主要依据 |
2.以引领科学发现活动的大科学机构为主要形式 |
3.以科学实践活动引导的科学技术一体化为主要特征 |
(二)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关于科学活动的主要观点 |
1.科学活动存在“硬核”式的内在形式 |
2.理论的发展模式存在继承性和革命性的辩证关系 |
3.科学活动具备理性原则的方法论准则 |
4.科学内部活动的开展建立在科学史的基础上 |
三、当代科学活动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
(一)当代科学活动的发展现状 |
1.多元主义取代一元论成为当代科学认识活动的主流观点 |
2.科学发现活动以定向性趋势发展 |
3.科学实践活动的社会化发展引发价值负载 |
(二)当代科学活动的主要问题 |
1.自然主义者忽略科学认识的主体性陷入科学主义的窠臼 |
2.定向性的科学研究模式导致实用主义倾向 |
3.不同程度的价值对立影响科学实践活动 |
四、基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构思当代科学活动的发展线路 |
(一)“科学史的理性重组”下的当代科学认识论建构 |
1.以理性与经验协同的视角重新审视本体论科学 |
2.以历史的视角打破科学客观性固化 |
(二)理性原则下的科学发现活动模式调整 |
1.以宽容原则应对社会定向 |
2.以普适的哲学原理应对科学家集团定向 |
(三)整体性结构下的科学实践活动价值负载的冲突调适 |
1.以整体性形式调适当代科学实践活动价值负载的理论冲突 |
2.以整体性内涵调适当代科学实践活动价值负载的实践冲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与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一、证伪主义对经济学的影响 |
(一)“波普尔效应”波及经济学 |
(二)经济学自身发展需要证伪主义 |
(三)经济学家的证伪主义思想 |
二、波普尔证伪主义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
(一)初期引入 |
(二)发展高潮 |
(三)后续争论 |
三、波普尔证伪主义对我国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启迪 |
(一)基于猜想 |
(二)始于问题 |
(三)用于检验 |
(6)群落理论范式争论研究 ——基于生态学家科学与哲学的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为什么研究群落理论范式争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主要内容与写作思路 |
四、应用价值与创新之处 |
第一篇 群落演替的机体论与个体论之争 |
第一章 克莱门茨与新克莱门茨主义群落演替理论 |
1.1 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内涵 |
1.2 “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提出的背景 |
1.3 对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质疑 |
1.3.1 对群落演替起因(动因)的质疑 |
1.3.2 对群落演替路径(方式)的质疑 |
1.3.3 对群落演替趋向(终点)的质疑 |
1.4 “新克莱门茨主义”群落演替理论的提出 |
1.4.1 马格列夫将热动力学和控制论应用到群落演替理论中 |
1.4.2 奥德姆将群落演替理论的有机整体性扩展到生态系统中 |
1.5 对“新克莱门茨主义”群落演替理论的批判 |
1.5.1 对生物能学原则的批判 |
1.5.2 对物种多样性结论的批判 |
1.5.3 对进程有序性的批判 |
第二章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提出及其推进 |
2.1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提出 |
2.1.1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内涵 |
2.1.2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提出的背景 |
2.2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遭遇 |
2.3 群落演替“个体论”的复兴 |
2.4 群落演替“个体论”的推进 |
2.4.1 格莱姆的植物适应对策模型 |
2.4.2 蒂尔曼的资源比率假说 |
2.4.3 休斯顿和史密斯的个体-本位模型 |
第三章 群落演替“机体论”与“个体论”之争的弱化与综合 |
3.1 三重机制演替模型解释 |
3.1.1 三重机制模型的内涵 |
3.1.2 三重机制演替模型的局限性分析 |
3.2 综合的群落演替因果性框架 |
3.3 变化镶嵌体稳态学说 |
附图 |
第二篇 群落聚集的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 |
第四章 戴蒙德群落聚集整体论的提出及质疑 |
4.1 戴蒙德群落聚集整体论的提出及其他学者的支持 |
4.1.1 戴蒙德群落聚集整体论的提出 |
4.1.2 其他生态学者的支持 |
4.2 森博洛夫等群落聚集还原论者的质疑 |
4.2.1 森博洛夫以及康纳和森博洛夫的质疑 |
4.2.2 斯特朗等对“种间竞争”的质疑 |
4.2.3 康奈尔拒斥“竞争后的幽灵” |
第五章 戴蒙德群落聚集整体论者的回应及质疑 |
5.1 格兰特和阿尔伯特对斯特朗等的回应及质疑 |
5.2 赖特和毕尓对森博洛夫和康纳分析方法的质疑 |
5.3 戴蒙德和吉尔平的回应及质疑 |
5.4 拉夫加登对群落聚集还原论者的回应及质疑 |
第六章 森博洛夫等群落聚集还原论者的回应及质疑 |
6.1 康纳和森博洛夫对戴蒙德和吉尔平以及赖特和毕尔等的回应和质疑 |
6.2 森博洛夫对拉夫加登的回应及质疑 |
6.2.1 对哲学批判的回应 |
6.2.2 对技术批判的反驳 |
6.3 森博洛夫和康纳对赖特和毕尓的回应及质疑 |
6.3.1 对赖特和毕尔批判Q模式分析的回应 |
6.3.2 赖特和毕尔提出新R模式分析存在的问题 |
第七章 群落聚集整体论与还原论争论的延续 |
7.1 群落聚集整体论与还原论者的总结性交锋和陈词 |
7.1.1 吉尔平和戴蒙德基本观点 |
7.1.2 康纳和森博洛夫对吉尔平和戴蒙德的回应及质疑 |
7.1.3 吉尔平和戴蒙德对康纳和森博洛夫的反驳 |
7.1.4 康纳和森博洛夫的总体性回应 |
7.2 新世纪群落聚集整体论与还原论争论的再延续 |
7.2.1 对物种共现模式的重申 |
7.2.2 对棋盘分布的再争论 |
附图 |
第三篇 群落构建的决定论与随机论之争 |
第八章 群落构建决定论的生态位理论内涵及疑难 |
8.1 生态位理论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
8.1.1 两种内涵:生境生态位与功能生态位 |
8.1.2 量化研究:n-维超体积生态位 |
8.1.3 操作性描述:资源利用生态位 |
8.2 生态位理论的疑难 |
8.2.1 实证研究的责难 |
8.2.2 多元观点的冲击 |
8.2.3 区域过程的忽略 |
8.2.4 解释能力的缺乏 |
第九章 群落构建随机论中性理论的提出及推进 |
9.1 中性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分析 |
9.1.1 中性理论的理论基础 |
9.1.2 中性模型的框架结构 |
9.1.3 中性理论的实证研究 |
9.1.4 意义分析 |
9.2 对中性理论的质疑及其推进 |
9.2.1 中性理论的质疑 |
9.2.2 中性理论的推进 |
第十章 生态位理论的复兴及争论趋势 |
10.1 生态位理论的复兴 |
10.1.1 生态位概念的修订 |
10.1.2 随机生态位理论的提出 |
10.2 争论趋于融合 |
10.2.1 生态位-中性连续体假说 |
10.2.2 基于过程的统一框架 |
附图 |
第十一章 群落生态学理论范式争论的哲学启示 |
11.1 群落演替机体论与个体论之争的哲学启示 |
11.2 群落聚集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的哲学启示 |
11.3 群落构建决定论与随机论之争的哲学启示 |
11.4 争论解决的可能路径——渐进式理论综合 |
11.4.1 理论综合的内涵及其可行性 |
11.4.2 理论综合的工具 |
11.4.3 理论综合的方法 |
11.4.4 理论综合的原则 |
附图 |
结语与展望 |
一、本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 |
二、本研究取得的基本结论 |
三、研究展望 |
四、本研究的欠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从实践看拉卡托斯对宏观规范与微观随机的“调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从辩护的逻辑到猜想与范式 |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静态逻辑结构 |
一、发现的语境与辩护的语境 |
二、着眼辩护的逻辑 |
三、悬置发现的语境 |
第二节 猜想中的科学进步 |
一、重回发现的语境 |
二、基于证伪审视猜想 |
三、微观片段里追求理论逼真 |
第三节 范式转换中的科学发展 |
一、回到历史的情境 |
二、基于范式指引解谜 |
三、宏观过程中出现范式转换 |
第二章 试图调和猜想与范式的研究纲领 |
第一节 调和工作的缘起 |
一、猜想与范式之争 |
二、知识增长的合理重建与及时证伪 |
三、知识增长的坚韧性与非理性 |
第二节“调和”工作的内容 |
一、范式的结构化 |
二、证伪的精致化 |
三、进步纲领与退化纲领 |
第三节“调和”工作的评价 |
一、猜想与范式的整合 |
二、修饰词式的进步标准 |
三、猜想被宏观化 |
四、范式被微观化 |
第三章 实践中宏观规范与微观随机的调和 |
第一节 微观中的猜想与宏观中的范式 |
一、基于实践的猜想与范式 |
二、猜想在微观层面的独立性 |
三、范式在宏观层面的稳定性 |
第二节 宏观规范与微观随机 |
一、微观层面的随机与限制 |
二、宏观层面的规范与失范 |
第三节 实践过程中宏观与微观的调和 |
一、宏观规范对微观随机的指引 |
二、宏观失范时微观限制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证伪主义的贫困(论文提纲范文)
一、证伪主义的基本观念 |
二、精致的证伪主义 |
三、证伪主义的贫困 |
(9)雷歇尔的辩证逻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辩证法与辩证逻辑概念 |
1.2.辩证逻辑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综述 |
1.3.雷歇尔的辩证逻辑思想来源 |
1.4.小结 |
2. 雷歇尔辩证逻辑的建构: 结构-要素-特征 |
2.1 辩证结构的争议性背景:正规争议系统(FORMAL DISPUTATIONSYSTEM) |
2.2 辩证过程的工具性要素:举证责任、推定和似真性 |
2.3 辩证逻辑的形式性特征:逻辑规律的情境解释 |
2.4 小结 |
3、雷歇尔辩证逻辑的认识论:起点-反思-功能 |
3.1 从争议对话转向认知方法论的起点 |
3.2 从认知的实用主义基础对怀疑论的反思 |
3.3 从知识理论的角度阐释:辩证在“制造知识”中的功能 |
3.4 科学探究认知的争议模型 |
3.5 小结 |
4、雷歇尔辩证逻辑的方法论:三种张力 |
4.1. 辩证逻辑的解释:工具性VS目的性 |
4.2. 辩证逻辑方法论的评估:静态的结构VS动态的进化 |
4.3. 理性的角色:文化进化VS生物进化 |
4.4. 小结 |
5、雷歇尔辩证逻辑的本体论:以黑格尔辩证法为背景 |
5.1.从历史的角度看辩证法的本体论转向 |
5.2. 从逻辑过程的角度看黑格尔辩证法的本体论结构 |
5.3. 从理性对比的角度看雷歇尔辩证逻辑的认知-本体平行论 |
5.4. 小结 |
6. 雷歇尔对哲学的辩证法解释 |
6.1 哲学探究的辩证结构 |
6.2.哲学历史的辩证发展 |
6.3 小结 |
7.结束语:对雷歇尔辩证逻辑的进一步评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及其技能化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框架 |
第一章 对传统科学知识观的两大批判 |
第一节 对价值中立的批判 |
1、价值中立的问题及其挑战 |
2、科学研究与价值之间的关系 |
3、科学作为社会的知识 |
第二节 对“理性—社会”二分的批判 |
1、二分的形成 |
2、破解二分 |
第二章 社会化的科学知识观 |
第一节 社会化的认知及其结果 |
1、社会化认知 |
2、社会化知识及其规范 |
3、批评的语境经验主义 |
第二节 社会化知识的客观性 |
1、主体间性与过程客观性 |
2、朗基诺的“程度”之思 |
3、多元主义与客观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批评与回应 |
第一节 戈德曼的批评与朗基诺的回应 |
第二节 基切尔的批评与朗基诺的回应 |
第三节 所罗门的批评与朗基诺的回应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朗基诺科学知识观的局限与突破的可能 |
第一节 三种局限性及其突破方案 |
1.1 从社会语境拓展到行动语境 |
1.2 从社会化知识拓展到技能性知识 |
1.3 从互动的客观性拓展到体知的客观性 |
第二节 突破局限的根据 |
2.1 明言知识与意会知识的二分 |
2.2 “明言—意会”二分存在的问题 |
2.3 知识三义中的技能之维 |
2.4 技能性知识对明言与意会维度的融合 |
第五章 朗基诺科学知识观的技能化拓展 |
第一节 问题与概念的拓展 |
1.1 行动层面的非充分决定性 |
1.2 技能化认知的两组概念 |
第二节 技能性知识成长的动力机制 |
第三节 技能性知识论的哲学意义 |
3.1 从可批评的科学到可体验的科学 |
3.2 从社会化的客观性到技能化的客观性 |
3.3 技能化拓展的优势和挑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及成果 |
四、关于精致证伪主义的质疑(论文参考文献)
- [1]弱证伪主义的理论生态学假说判决性实验再辩护[J]. 李际.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10)
- [2]简单性原则的潜在检验辩护[J]. 黄俊维.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0(10)
- [3]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 项晶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当代科学活动的启示研究[D]. 戴健舒. 渤海大学, 2020(05)
- [5]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与启迪[J]. 乔汉. 中国集体经济, 2020(05)
- [6]群落理论范式争论研究 ——基于生态学家科学与哲学的综合[D]. 王雯. 山西大学, 2019(05)
- [7]从实践看拉卡托斯对宏观规范与微观随机的“调和”[D]. 朱海乐. 贵州大学, 2019(10)
- [8]证伪主义的贫困[J]. 薛春豪. 山西青年, 2018(23)
- [9]雷歇尔的辩证逻辑思想研究[D]. 周红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10]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及其技能化拓展[D]. 王不凡.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