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保种菜大豆栽培技术

高山保种菜大豆栽培技术

一、高山留种型菜用大豆的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贺礼英[1](2018)在《适于江淮地区菜用大豆品种的筛选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尤其是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我国大豆(包括菜用大豆)的播种面积将明显增加,到2020年全国大豆种子面积将达到1.4亿亩,这对菜用大豆产业的发展是难得的机遇,但目前江淮地区市场上菜用大豆品种较多、良莠不齐,而且地方性品种不明显,因此筛选适合江淮地区种植的菜用大豆品种并进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对当地菜用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从种子表观性状、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对江淮地区广泛栽培的41个菜用大豆品种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播期、密度和施肥等方面探讨适宜当地的高效栽培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表观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群体的种皮色变幅很大,以青色、青黄色和黄绿色居多。种脐色变幅较大,以黄棕色、深棕色和黄褐色居多。百粒重平均为33.59g,变幅为27.79g-42.53g。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0.76%,变幅为37.07%-44.52%。脂肪含量平均为20.25%,变幅为18.52%-22.43%。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平均为61.01%,变幅在57.49%-65.34%之间。(2)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均存在较大变异,结荚高度变异最大,变异系数为31.41%,荚宽的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为6.45%。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生育期与株高、单株荚数、荚长和荚宽呈极显着正相关,株高与荚长呈极显着正相关,单株荚数与单株有效荚数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0,而其他农艺性状间相关性不明显。欧氏距离5.5973处可划分为四大类群材料,各类型的农艺性状差异性明显。前7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87.028%,可反映主要农艺性状的基本特征。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变异性及聚类分析研究表明: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0.16%,变幅为10.57%-34.67%。粗脂肪含量平均为25.39%,变幅为20.38%-31.77%。可溶性糖含量平均为3.99%,变幅为1.20%-11.70%。欧式距离8.1975处可划分为四大类群,各类型的品质性状差异性明显。品种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领鲜9807、领鲜1605和75-3的综合性状表现最为优秀。(3)品种、播期和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P1(领鲜1605)的综合性状表现良好,株高、百荚鲜重、单株有效荚数、单株荚重、小区产量、粗脂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品种P2(绿洲特早王)和P3(春棚特早),适宜在当地种植,易于获得高产。江淮地区最适播期为4月12日左右,最适种植株行距为30cm×30cm,有利于菜用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4月12日左右播种的菜用大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分别比4月2日和4月22日播种期收益高1.58%、0.56%。氮肥处理为15kg/667m2时,单株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荚重、小区产量、粗脂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CK和其他四个处理,适宜当地氮肥施用量为15kg/667m2,易于提高菜用大豆的经济产量。中微量元素肥料处理为8kg/667m2时,鲜豆百粒重、单株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荚重、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CK和其他2个处理,适宜当地中微量元素肥料施用量为8kg/667m2,有利于促进作物对中微量元素的吸收及施用效率提高。综上所述,LX9807、LX1605和75-3等菜用大豆适合在江淮地区种植,适宜的播期是4月12日左右,在密度(株行距)30cmx30cm,氮肥施用量为15kg/667m2、中微量元素肥料用量为8kg/667m2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李昕升[2](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提出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孙金荣[3](2014)在《《齐民要术》研究》文中提出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着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全书计十卷,前九卷计91篇,包括了农、林、牧、副、渔、酿造、饮食等诸多方面内容,同时蕴涵了经贸、文献学、史学、哲学等各方面内容。第十卷又包括149种非中国物产。《齐民要术》内容丰富,涉及生产、生活、文化等广泛领域,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文献典籍。《齐民要术》以讲授农业技术为主,具有重要的农业科技价值,同时又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哲学、史学等人文科学思想,虽历时千余年,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其人文精神和文化思想,仍发挥着巨大作用。《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生平事迹资料匮乏,未知或存疑问题多,籍贯故里研究缺乏实证。但对相关资料研究和实际考察,基本判断:贾思勰与贾思同非一人,但贾思勰、贾思伯、贾思同系同宗同族同辈堂兄弟的可能性最大。故贾思勰亦当先祖籍武威,九世祖避祸来齐,故里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县治约在今寿光城南十里)。至于贾思勰故里的准确地点可推知可能与贾思伯、贾思同一样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钓台里,但尚待实证确认。北魏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有别于今青州市(1986年前名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贾思勰故里在不同朝代归属地有异,笼统地说是益都人、青州人、寿光人是不当的。关于贾思勰做的是哪一个高阳太守,一直没有定论。北魏时期有两个高阳郡,一在青州(今山东境内),一在瀛洲(今河北境内)。因缺乏史料和实物证据,或言贾思勰为官瀛洲高阳郡太守,或言为官青州侨置高阳郡太守,或言为官青州正设高阳郡太守。仔细研究高阳郡的设置与沿革,根据贾思勰交友和事迹判断其年龄,为官时间和侨置高阳郡在时间上不吻合(年龄太小或尚未出生)。统计《齐民要术》中“青州”、“瀛洲”郡名的出现机率,出产果品、蔬菜等物品的记载,方言俗语的使用等,基本可以判断贾思勰为官青州高阳太守。根据《齐民要术》中发达的制曲、酿酒业的记载,考证北魏青州高阳郡(郡治今临淄)数千年发达的酒、醋、酱的酿造历史,也是贾思勰为官青州高阳太守的重要凭证。《齐民要术》引用、参阅图书文献180余种,引用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引用书目中现已失传的有百余种。《齐民要术》引用保存下来的亡佚图书资料,就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有关书目、内容和版本的重要文献资料,了解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科技史料,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资料价值。我集汇的《齐民要术》引用的56个亡佚书目,内容涉及地域广阔,涉及物种丰富多样,涉及科技门类多元。这些科技史料,是被《齐民要术》借鉴认同的科技文化思想,也是《齐民要术》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古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史料,还是现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史料价值和现代应用价值极高。《齐民要术》引用的亡佚书目所记录的大量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种植、养殖技术,主要性状、功用等,是农业科技史的宝贵财富。有诸多物种的种植、养殖技术,在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得到验证,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是与现代科技相一致的,其历史传承性、现实应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高。从北魏到北宋,有不同版本流传是可以肯定。至迟在唐代,已有《齐民要术》手写抄本在日本传抄。并且该版本比今天见到的完整的《齐民要术》还多三卷。唐五代有无刻本,难以确定,但有抄本传承是可以肯定的。说南宋龙舒本、明代湖湘本,由北宋天圣年间崇文院刻本传来,恐待商榷。因拿明抄本比对院刻本尚存部分,明抄与院刻不同之处大量存在。如果我们借助金抄作参照,金抄、明抄、院刻对比,则明抄本与金抄、院刻本出入最大,而金抄与院刻出入很小。如果将“影抄高山寺宋本《齐民要术》”卷五,与明抄、金抄卷五做一下比对,会发现规律性问题:明抄、金抄两本明显不同。院刻本与金抄本一致。明抄、金抄、院刻与其它版本间无明显规律可循。再将《齐民要术》卷八作比对,院刻、金抄相同,而与其它本异的情形最多,约145处。明抄、湖湘本同,院刻、金抄本同,同时明抄、湖湘本又与院刻、金抄本异的情形也较多,约110处。院刻、金抄、湖湘本同,明抄异,这种情形也有一定比例,约33处。金抄与院刻同源的说服力强,但明抄与院刻同源的疑虑就大了。南宋龙舒本与明抄本可能自成一系,是否出自院刻值得商榷和研究。《齐民要术》作者的视角和认识层次没有只停留在农业生产的物质层面,而是从政治、哲学等多层面,认识农业生产的人本、民本意义,认知天地人之间的和合共存关系,探讨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些思想,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启示。《齐民要术》体现了安民、富民、利民等崇高的人文关怀和民本思想,体现出天地人和合的思想,体现出事物有机联系的思想。《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人本、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合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人本、民本思想,天地人和合思想等,是《齐民要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科学发展需要不断培育的思想意识。天地人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上古的宗教天命观中已孕育着天地人和合思想。贾思勰《齐民要术》继承传统天地人和合思想,并在农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具体运用、推广发展。其中,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和养殖等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史、农业史的宝贵资源。对后世的农业科技思想和农业生产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现代农业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齐民要术》所提倡的多种经营的大农业观念,重视各物种之间的关系,重视各种资源间的关系与应用。同时体现出经济与生态农业意义。《齐民要术》体现的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运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齐民要术》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农业科技,也讲述了许多农业经济的经营、管理和贸易。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齐民要术》农业经济思想研究较少。《齐民要术》中所讲述的有关农业经济、经营管理和商业贸易的思想,涉及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产品存在的差异化、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提高规模生产、降低劳动成本、提出了土地经营的原则等。《齐民要术》中的经贸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与现代经贸思想比较,在对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认识、时间价值、产品性质、投资收益思想、劳动成本和规模生产的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齐民要术》中的经济贸易思想,也与现代经贸思想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为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历史借鉴。《齐民要术》讲述了对家庭经营对象(农作物、蔬菜、果品、林木、动物养殖)的选择问题,对私人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形成了规律性认识,具体介绍了微观经济管理方面的诸多方法和措施,形成了比较简要的理论体系。但是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水平的制约,进行的是或个体或局部的商业贸易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现代的条件下,商业思想得到发展,并形成一系列的规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现代农业经济贸易,与《齐民要术》中的经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齐民要术》流传下来农业经营生产方式方法,对现代农业经济贸易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齐民要术》承前启后,总结了深耕、浅耕、初耕、转耕、纵耕、横耕、顺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各式各样的耕作方式,并详细说明了每一种耕作方式适用于哪些情况,如何具体操作。提出了耕、耙、耱、锄、压等一系列的整地保墒技术措施,并对各环节间的巧妙配合、灵活操作等做了系统的归纳。在农作物的田间管理方面,强调农作物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逐次调整中耕深度。对已耕坏了的土地,记述了补救和改良措施。《齐民要术》比较系统地讲述了垦荒造田、耕地保墒、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精耕细作、美田养田、土壤改良、耕种技术改进等土地耕作技术,并一定程度地形成了耕作技术思想,标志着中国传统耕作技术的成熟。这些耕作技术及思想,既体现了北魏精耕细作的主流技术思想,又奠定了现代土壤耕作方法的基础,对我国现代化农业耕作技术具有重要传承价值和启示意义。现代耕作技术既有对《要术》耕作技术的传承,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并需要从传统耕作技术借鉴改进的问题。在少耕或免耕、用地养地结合、绿肥轮作、耕作技术的实践体悟与科学认知等方面,都给后世以传承和启示。我国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至迟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粟、黍、豆、麦等农作物的种植栽培经验,并加以总结。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记述了十数种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主要讲述了农作物品种类别、特性、选种、种植方法、整地保墒、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深度、株距、行距、苗期管理、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留种等技术思想。《齐民要术》对于农作物的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对《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极其广泛的。如在整地、轮作、间作套种、选种、育种认知、制种技术、浸种、播种技术与方法、移栽、播种时令、生长习性和区域种植、生长环境研究、施肥、苗期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加工技术等诸多方面,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对《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有着直接的继承与发展。这些技术思想被现代种植栽培技术学习、借鉴、改进、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贾思勰农学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对目前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如《齐民要术》作物物种植的浸种、除草、管理、施肥、储藏的有机、安全、环保等技术与思想;天地人和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种植过程中各环节相关技术之间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重施基肥、有机肥的理念与实践;依据气候特点、区域特点、作物习性等选择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生产效率;作物种植的季节时令选择,播种量的把握,中耕锄草、及时收获等方面积累的具体经验技术及实施要求;不同作物间作套种、合理轮作、绿色避害(利用农作物的特性,防治病虫害,如:豆麻间作防虫);生物防治;翻地晾晒、因地制宜、重视个性差异等,对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消耗多、成本高、污染重、风险高等问题,具有非常有益的启示。《齐民要术》对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与思想的总结、归纳,对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蔬菜科技有了重要发展。蔬菜栽培品种持续增多,蔬菜栽培技术不断发展。《齐民要术》中记录栽培方法的蔬菜达32种。涉及蔬菜土壤选择、整地作畦、浸种催芽、播种时令、育苗、栽培、耕锄、施肥、苗期管理、茬口衔接、收获、储藏等各技术环节。形成了系统的蔬菜栽培科学技术,为后世蔬菜栽培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在蔬菜遗传育种、种植栽培、收获、储藏、加工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的个层面,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齐民要术》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涉及叶菜类、根茎类、水生类32种蔬菜种植栽培管理技术,为后世蔬菜种植栽培提供了技术、经验、理论和实践依据。《齐民要术》关于蔬菜遗传育种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蔬菜遗传育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对引种驯化、遗传育种、选种、验种、留种、繁种、种子处理等的阐释,以及蔬菜种植栽培的全局观,菜地的可持续利用,蔬菜生产的持续供应等思想,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思想和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齐民要术》记述了枣、桃、李、梅、杏、梨、栗、柿、安石榴、木瓜、椒、茱萸等12种果树的栽培技术。记述桑、柘、榆、白杨、棠、毂楮、漆、槐、柳、楸、梓、梧、柞、竹等十余种林木,并伐木篇。比较系统地记述了主要果树及用材树种的生长习性、采种方式、育苗方式、种植技术、抚育模式、伐木技术,主要用途和经济效益,以及果树繁殖技术、果品采收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管理、收获、收藏、加工等方面,对《齐民要术》种植栽培科技思想有继承与发展。《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在育种栽培技术、经济产业发展、饮食保健、生态高效、加工等方面,对我国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齐民要术》引文浩繁,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在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兼收并蓄、广征博引,具有丰富的资料价值。《要术》在不同季节、气候、土壤条件下,有关植物种植的布局、耕作、栽培、管理、轮作、套作、混作、施肥、灌溉、选种、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方法,对今天的农业生产依然具有宝贵价值。在农、林、牧、副、渔、生物技术、饮食、史学、哲学、经济学等更广泛的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

刘俊霞[4](2012)在《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之一是粮价暴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高粮价增加了世界饥饿,粮食消费逐渐向廉价的块茎食物转移。马铃薯由于营养丰富,富含淀粉、维生素、糖、蛋白质等成分,其发热量高于所有的禾谷类作物而成为重要的粮食安全作物。2008年的国际马铃薯年活动特别强调,需将马铃薯纳入全球粮食系统,加强其在世界粮食安全和减轻贫困方面的重大作用。我国作为世界上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马铃薯的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发展马铃薯产业对人多地少的中国尤为重要。马铃薯产业链较长,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是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产业。我国马铃薯生产主要分布在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其次为中原二作区和南方冬作区,马铃薯非常适宜于在冷凉、高山气候条件下生长,对于我国西部不适合其他谷物生长的区域来说,马铃薯成为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粮食来源,作为西部地区的主要农业产业,该产业的发展对于当地经济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马铃薯产品的加工增值潜力较大,可以实现加工增值的十五至二十倍,加之不断拓宽的工业和生物能源用途,马铃薯对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马铃薯产业正向提升质量、稳定规模和持续创新的繁荣发展阶段转变。由于马铃薯国际贸易是延长马铃薯产业链、获取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为研究对象,在获取大量文献和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针对中国的马铃薯贸易进行综合研究。首先,总结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概况,通过分析马铃薯的起源与发展,着重强调马铃薯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地位,从而为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研究奠定背景和基础。其次,针对我国马铃薯的供给与需求分析中国马铃薯市场,对未来时期的马铃薯供给量与需求量做出预测。再次,对我国马铃薯的国际贸易进行系统化分析,分别针对中国马铃薯出口贸易进行SWOT分析和进口贸易展开细化研究。随后分析了影响我国马铃薯贸易的各种因素,并对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发展前景进行预测性分析。最后,在对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及国际贸易做出系统化分析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之后,提出促进中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思路和促进马铃薯国际贸易的相关建议。发展马铃薯国际贸易是促进主产区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中国的马铃薯国际贸易进行系统化分析研究后,得出的研究结果分别为:(1)明清时期马铃薯随传教士进入中国后便成为我国山区的主要农作物,马铃薯生产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部地区,该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是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是马铃薯主产区面临的主要问题。(2)马铃薯的生产与消费反映在经济领域表现为马铃薯的供给与需求,我国马铃薯国内供给以国内生产为主,其次主要依靠从国外市场上的进口,我国马铃薯的国内需求由国内消费需求和国外市场出口构成。利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得出,2015年、2020年、2025年我国马铃薯的国内供给量分别达到1809.96、2023.28、2236.60万吨,我国马铃薯国内消费需求量分别达到1803.48、2016.08、2228.68万吨。从长远来看,我国马铃薯供给量与需求量呈上升趋势,我国马铃薯供给可以满足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3)我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结构呈现低端化特点,马铃薯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加工品为主。相对而言,中国马铃薯出口产品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生产的绝对优势和价格比较优势,出口产品质量有较大提升空间,但优势主要源于资源禀赋。中国马铃薯对进口加工产品依赖较大,主要源于国内较低的加工能力和巨大的加工品需求。影响我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在于各国不同的农业政策、国外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部分国家的高关税。(4)通过分析我国国内马铃薯生产的X效率,利用DEA方法得出我国马铃薯国内生产性供给前景较好,除部分地区达到最优生产之外,大部分马铃薯生产区均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马铃薯出口动力充足。由于国内马铃薯加工品需求量较大,部分马铃薯加工品进口呈现贸易赤字。(5)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马铃薯产业发展经验,提高马铃薯的产业化程度,在马铃薯主产区通过建立产业集群降低成本、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在国际贸易中,应注重新市场的开拓,充分利用国际规则等提高我国马铃薯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我国部分地区也可借鉴国内先进生产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路,在政府重要引导和行业协会大力支持下,注重技术研发,利用自身优势不断提高马铃薯产业的整体效益,为我国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黄旭,梅雪华,林敏莉,刘桂菜,刘勇勇[5](2007)在《开发鲜食大豆 促进农民增收》文中提出鲜食大豆是指在大豆鼓粒期后,籽粒已饱满,而荚色和籽粒还是绿色时采收的大豆鲜荚。因此我县农民又称之为毛豆。这种大豆由于口味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农药残留低,因此,非常受城乡居民的青睐。我县从2000年以来,每年种植鲜食大豆面积都在350hm2以上,占当年大豆种植面积30%左右。7年来,我们共引进了30多个鲜食大豆新品种,大面积开展了试验示范。目前已筛选出8个适宜我县推广和居民喜爱的新品种。

吴早贵[6](2004)在《菜用春大豆高产栽培及生态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菜用春大豆品种、播种期、密度、施肥以及适宜生态型的研究,提出了浙江省菜用春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和适应浙江省自然生态环境与耕作制度的莱用春大豆生态类型。菜用春大豆首先要选择菜用大豆专用类型,并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栽培条件来确定理想品种。早熟栽培可选用引豆9701等生育期短,耐寒性好的品种,加工出口的应选用台湾75等高产优质品种,分批播种的可搭配种植优质的萧垦8901,而种植田块肥力水平不高,土壤条件不好的可选用适应性强、易于栽培的矮脚毛豆品种。播种期以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为好,鲜荚产量较高,但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考虑采用大小棚设施栽培,适当提早播种。种植密度一般控制在30万株/hm2左右,视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栽培方式适当加以调节,对株型高大的台湾75等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在27万株/hm2左右。植株矮小、土壤肥力不好或早春设施促早栽培的可适当提高密度,一般以33万株/hm2左右为宜。菜用春大豆以氮、磷、钾三要素配合施用时鲜荚产量较高,较合理的施肥量为纯N 150kg/hm2,P2O5 75 kg/hm2,K2O 75 kg/hm2,具体的施用量可根据品种、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及长势作适当的调整。 适宜浙江省的菜用春大豆生态类型,生育期(播种至采收)要求早熟品种80d以内,中熟品种在80~85d,迟熟品种在85~95d,不应超过95d。株型以地桩型为好,有限结荚习性,茎杆粗壮,分枝数少,结荚集中,耐肥抗倒,适宜密植,鲜荚产量高,经济系数高。鲜荚长4.9cm以上,荚宽1.3cm以上,百荚鲜重200g以上,二、三粒荚比例70%以上,荚色翠绿,茸毛白色或灰色,种子百粒干重在30g以上。食用品质要求易蒸煮,食味酥糯,略有甜味,具有菜用大豆的清香,无豆腥味。

林昌庭,徐寿松,林敏莉,雷尉美[7](2003)在《菜用大豆不同种源的种子对比试验》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用本地高山不同播期的种子与当地秋繁种 ,北方引进的同品种种子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本地高山种单株结荚数、粒数明显优于北方种 ,而且成熟期提前。有利于早上市 ,增加收益。因此 ,南方在海拔 80 0m以上的高山地区建立菜用大豆繁殖基地是可行的 ,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陈德林,李丽伟,吴敏芳,林昌庭[8](2002)在《高山留种型菜用大豆的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

林昌庭,林敏莉,李成生,周大方,刘成伟[9](2001)在《菜用大豆高山留种栽培技术》文中指出 菜用大豆(俗称为毛豆)近年来在浙西南平原地区发展很快,种植效益也较好,深受农民欢迎。但平原地区春季种植的菜用大豆一般不宜留种,因为平原地区的菜用大豆通常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7月上中旬收获,种子收获前后正是高温季节,并且还要经过一个收获后的高温贮藏期,因而种子很容易丧失或

林昌庭,刘赵康,李成生,姜增坤[10](2000)在《春大豆高山留种栽培试验总结》文中指出

二、高山留种型菜用大豆的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山留种型菜用大豆的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适于江淮地区菜用大豆品种的筛选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大豆的起源类型及分布
        1.1.2 菜用大豆的营养价值及作用
        1.1.3 我国菜用大豆的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菜用大豆的品种选育研究
        1.2.2 菜用大豆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1.2.3 菜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1.2.4 菜用大豆品质性状的研究
        1.2.5 菜用大豆的市场需求与消费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菜用大豆种子表观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2 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讨论
        2.3.1 菜用大豆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2.3.2 提高“双高”菜用大豆育种的亲本选配
    2.4 本章小结
        2.4.1 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4.2 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三章 菜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聚类及主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项目
        3.1.3 数据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
        3.2.2 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3 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3.2.4 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3 讨论
        3.3.1 选择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较高的品种
        3.3.2 选配亲本组合时应在不同的类群
        3.3.3 集中考察综合性状因子来提高育种效率
        3.3.4 充分利用性状间的相关性提高选择效率
    3.4 本章小结
        3.4.1 农艺性状的变异性分析
        3.4.2 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4.3 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3.4.4 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第四章 菜用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测定项目
        4.1.3 数据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2.2 品质性状的变异性分析
        4.2.3 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4.2.4 菜用大豆的综合评价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4.4.1 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4.2 品质性状的变异性分析
        4.4.3 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4.4.4 菜用大豆的综合评价分析
第五章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5.2.2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5.2.3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不同菜用大豆品种的筛选
        5.3.2 菜用大豆不同播期的效益分析
        5.3.3 菜用大豆不同密度的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5.4.1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5.4.2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5.4.3 品种、播期和密度对菜用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第六章 不同氮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6.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氮肥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2.2 不同中微量元素肥料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3 讨论
        6.3.1 不同氮肥处理对菜用大豆品种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6.3.2 不同中微量元素肥料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6.4 本章小结
        6.4.1 不同氮肥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4.2 不同中微量元素肥料处理对菜用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1.1 菜用大豆种子表观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7.1.2 菜用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综合比较分析
        7.1.3 菜用大豆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分析
    7.2 应用价值或前景分析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齐民要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六、主要观点
    七、创新之处
第一章 贾思勰生平考略
    第一节 贾思勰籍贯故里考
        一、关于贾思勰籍贯、故里研究与表述存在的问题
        二、贾思伯与贾思同的籍贯、故里
        三、贾思勰与贾思同是否为同一人?
        四、贾思勰与贾思伯、贾思同的关系
        五、古今益都、青州、寿光行政区划及贾氏故里
    第二节 贾思勰为官“高阳”郡治考
        一、关于高阳郡及贾思勰为官高阳的有关记述
        二、关于高阳郡的设置与沿革
        三、贾思勰做的哪个高阳郡的太守?
    结论
第二章 《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及其文献史料价值
    第一节 《齐民要术》引用亡佚图书集汇
        一、《齐民要术·序》引《仲长子》集汇
        二、《齐民要术·序》引《谯子》
        三、《齐民要术》引《周书》
        四、《齐民要术》引《世本》
        五、《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引《纂文》
        六、《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引《杂阴阳书》
        七、《齐民要术》引《汜胜之书》
        八、《齐民要术》引《四民月令》
        九、《齐民要术》引崔寔《政论》
        十、《齐民要术》引《春秋元命苞》
        十一、《风土记》
        十二、《字林》
        十三、《永嘉记》
        十四、《广州记》
        十五、《郭子》
        十六、《淮南万毕术》
        十七、《家政法》
        十八、《声类》
        十九、《食经》
        二十、《三仓》
        二十一、《范子计然》
        二十二、《邺中记》
        二十三、《荆州土地记》
        二十四、《广志》
        二十五、犍为舍人、孙炎《尔雅》的注本
        二十六、《淮南子》许慎注本
        二十七、《陶隐居本草》
        二十八、郑玄注《尚书大传》三卷
        二十九、《齐民要术》引《养生经》
        三十、《养鱼经》
        三十一、晋王沈撰《魏书》
        三十二、《交州记》
        三十三、《东方朔传》
        三十四、《吴录》
        三十五、《南中八郡志》
        三十六、《荆州记》
        三十七、《湘州记》
        三十八、《诗义疏》
        三十九、《林邑国记》
        四十、《南越志》
        四十一、《登罗浮山疏》
        四十二、《吴记》
        四十三、《游名山志》
        四十四、《晋起居注》
        四十五、《仓颉解诂》
        四十六、《夏统别传》注
        四十七、《皇览》
        四十八、《齐地记》
        四十九、《西河旧事》
        五十、《庄子》司马彪注
        五十一、《南方记》
        五十二、《吴氏本草》
        五十三、《异物志》
        五十四、《临海异物志》
        五十五、《南州异物志》
        五十六、《南方异物志》
    第二节 《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史料价值
        一、《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文献史料价值
        二、《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农业科技史料价值和应用价值
第三章 《齐民要术》版本与校勘存疑研究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主要版本(刻本、抄本、校本)源流研究
        一、关于《齐民要术》主要版本、抄本、校本流传概述
        二、《齐民要术》主要版本(刻本、抄本、校本)源流关系研究
    第二节 《齐民要术》校勘存疑研究举要
        一、“有”、“无”之辨
        二、桂阳太守、桂阳县令之辨
        三、银、钱、根之辨
        四、“妨”字衍缺之辨
第四章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的哲学思想
        一、《齐民要术》中的人本、民本思想
        二、《齐民要术》中的天地人和合思想
        三、《齐民要术》中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
    第二节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渊源
        一、《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的文化渊源
        二、《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的文化渊源
        三、《齐民要术》普遍联系思想的文化渊源
    第三节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意义
        一、《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文化意义
        二、《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的文化意义
        三、《齐民要术》普遍联系辩证思想的传承与意义
第五章 《齐民要术》经济商贸思想
    第一节 《齐民要术》经济商贸思想
        一、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
        二、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
        三、注重多种经营,发挥物种的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
        四、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
        五、注重规模生产和降低劳动成本
        六、量已力、宁少好、不多恶的土地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原则
    第二节 《齐民要术》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思想差异比较
        一、对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认识的差异
        二、时间价值差异
        三、产品比较优势的差别
        四、投资收益思想差异
        五、劳动成本和规模生产的理念差异
    小结
第六章 《齐民要术》土壤耕作技术思想及其现代传承与启示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的耕作技术与思想
        一、火烧、(?)杀、开垦、耕种——明确垦荒造田的方法
        二、“耕地以燥湿所得为佳”——强调土壤干湿适度
        三、“秋耕欲深,春夏欲浅”——耕地保墒要因时制宜
        四、“初耕欲深,转耕欲浅”——耕地保墒要因地制宜
        五、耕地量力择时、耕锄因地而异、麻田耕不厌熟——耕地保墒方式要灵活
        六、“犁欲廉,劳欲再”——精耕细作思想
        七、“美田之法,绿豆为上”——美田、养田之法
        八、“强土尔弱之”“弱土尔强之”——土壤改良技术思想
        九、“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重视耕种技术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十、“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强调耕织的重要性
    第二节 《齐民要术》耕作技术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启示
        一、从传统耕作技术的实践体悟到现代耕作技术的科学认知
        二、少耕或免耕的水土、资源、环境效益
        三、《齐民要术》用地养地结合与绿肥轮作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四、《齐民要术》环割技术的传承与启示
        五、《齐民要术》耕作种植技术思想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结语
第七章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节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一、《齐民要术》种谷技术思想
        二、《齐民要术》种黍技术思想
        三、《齐民要术》大豆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四、《齐民要术》大小麦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五、《齐民要术》水稻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第二节 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一、现代种谷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二、现代种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三、现代大豆种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四、现代大、小麦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五、现代水稻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一、《齐民要术》种谷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齐民要术》种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三、《齐民要术》大豆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四、《齐民要术》大小麦种植技术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第八章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节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
        一、《齐民要术》大蒜种植技术思想
        二、《齐民要术》种姜技术思想
        三、《齐民要术》种韭技术思想
    第二节 现代蔬菜种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一、现代大蒜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二、现代种姜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三、现代种韭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一、《齐民要术》大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二、《齐民要术》生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三、《齐民要术》种韭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第九章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节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
        一、《齐民要术》枣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二、《齐民要术》桃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三、《齐民要术》梨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四、《齐民要术》柰(苹果)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五、《齐民要术》柿树栽培技术思想
        六、《齐民要术》中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七、《齐民要术》白杨栽培技术思想
    第二节 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一、现代枣树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二、现代桃树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四、现代苹果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五、现代柿树种植栽培技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六、现代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七、现代白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一、《齐民要术》枣树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二、《齐民要术》桃树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三、《齐民要术》梨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与意义
        四、《齐民要术》柰(苹果)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五、《齐民要术》柿树栽培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六、《齐民要术》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七、《齐民要术》白杨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马铃薯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作物
        1.1.2 马铃薯产业是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
        1.1.3 马铃薯产品具有较大的贸易潜力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主要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概况
    2.1 马铃薯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1.1 马铃薯是珍贵的粮食安全作物
        2.1.2 马铃薯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2.1.3 马铃薯是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2.2 中国马铃薯的发展历程
        2.2.1 19 世纪前马铃薯的引入与生产
        2.2.2 20 世纪以来马铃薯的快速发展
    2.3 中国马铃薯的生产分布
        2.3.1 中国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
        2.3.2 中国各区域马铃薯生产分布
        2.3.3 中国马铃薯品种布局
    2.4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
        2.4.1 中国马铃薯种植业发展迅速,但单产水平低
        2.4.2 中国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潜力大,但加工水平低
        2.4.3 中国马铃薯出口贸易明显增长,但贸易结构低端化
    2.5 小结
第三章 中国马铃薯供给与需求分析
    3.1 中国马铃薯供给分析
        3.1.1 马铃薯的国内生产供给
        3.1.2 马铃薯的国外进口供给
    3.2 中国马铃薯需求分析
        3.2.1 中国马铃薯的国内消费需求
        3.2.2 中国马铃薯国外市场需求
    3.3 基于 CLRM 模型的供给与需求预测
        3.3.1 中国马铃薯供给预测
        3.3.2 中国马铃薯需求预测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马铃薯出口贸易 SWOT 分析
    4.1 马铃薯出口贸易 SWOT 分析的理论基础
        4.1.1 比较优势理论
        4.1.2 竞争优势理论
        4.1.3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联
    4.2 中国马铃薯出口 SWOT 分析
        4.2.1 马铃薯出口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4.2.2 马铃薯出口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4.2.3 马铃薯出口的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4.2.4 马铃薯出口的威胁(THREATS)分析
        4.2.5 中国马铃薯出口 SWOT 矩阵
    4.3 中国马铃薯出口竞争力分析
        4.3.1 贸易专业化系数
        4.3.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马铃薯进口贸易分析
    5.1 中国马铃薯进口贸易现状
    5.2 中国马铃薯进口产品结构及来源地分析
        5.2.1 冷冻马铃薯制品的进口来源地分布
        5.2.2 马铃薯淀粉的进口来源地分布
        5.2.3 种用马铃薯的进口来源地分布
    5.3 中国马铃薯进口贸易格局的改善
        5.3.1 马铃薯制成品进口对我国马铃薯贸易的影响
        5.3.2 马铃薯淀粉反倾销措施的实施
        5.3.3 中国马铃薯进口贸易格局的改善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6.1 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政策
        6.1.1 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与立法
        6.1.2 欧盟农产品贸易政策与立法
        6.1.3 主要亚洲国家农产品贸易政策与立法
    6.2 SPS 措施
    6.3 关税高峰
    6.4 中国促进马铃薯国际贸易的政策调整
        6.4.1 开展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试点
        6.4.2 鼓励薯类变性淀粉生产
        6.4.3 减免出口农产品出入境检验检疫费
        6.4.4 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6.5 小结
第七章 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7.1 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推动力实证分析
        7.1.1 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7.1.2 实证分析与结果
        7.1.3 中国马铃薯出口供给动力明显
        7.1.4 中国马铃薯国内需求动力分析
    7.2 中国马铃薯出口趋势分析
        7.2.1 中国马铃薯出口动力充足
        7.2.2 马铃薯加工品出口稳步上升
        7.2.3 马铃薯出口前景广阔
    7.3 中国马铃薯进口趋势分析
        7.3.1 马铃薯加工品进口量逐年攀升
        7.3.2 马铃薯初级产品进口量呈现波动性
        7.3.3 中国马铃薯进口替代效应明显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的借鉴
    8.1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国内借鉴——以安定区为例
        8.1.1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的生产状况
        8.1.2 安定区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借鉴
    8.2 中国马铃薯贸易发展的国际借鉴
        8.2.1 欧盟——现代化的生产环节与高水平的加工增值
        8.2.2 美国——严格的法规及标准与专业的行业协会
        8.2.3 日本——完善的种薯生产技术体系及质量检测监督体系
    8.3 中国马铃薯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启示
        8.3.1 提高马铃薯产业化水平
        8.3.2 熟悉各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8.3.3 充分利用 WTO 规则
    8.4 小结
第九章 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发展对策
    9.1 加强政府引导行为及政策调整
        9.1.1 培育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标准化生产模式
        9.1.2 引导马铃薯行业组织发展,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
        9.1.3 重视并支持地区品牌营销战略
        9.1.4 制定金融支持政策、加强技术研发
    9.2 建立马铃薯产业发展区域集群
        9.2.1 建立马铃薯产业区域集群的必要性
        9.2.2 建立马铃薯产业区域集群的作用
        9.2.3 革新生产技术,加大生产设施及设备投入
    9.3 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我国马铃薯国际竞争力
        9.3.1 通过深加工,提高马铃薯产品附加值
        9.3.2 通过出口基地建设,提高马铃薯品质
        9.3.3 改善贸易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
        9.3.4 开拓新兴市场,加强区域集团内部合作
    9.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菜用春大豆高产栽培及生态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菜用大豆的起源与发展
        1.1 大豆及菜用大豆的起源
        1.2 菜用大豆的研究与发展
    2 菜用大豆生产现状
    3 菜用大豆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品种对菜用春大豆鲜荚产量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方法
        1.3 观察记载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生育期比较
        2.2 不同品种鲜荚商品性比较
        2.3 不同品种对鲜荚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播期对菜用春大豆鲜荚产量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方法
        1.3 观察记载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对生育进程的影响
        2.2 不同播期对鲜荚产量与经济性的影响
        2.3 不同播期经济效益的比较
    3 讨论
第四章 密度对菜用春大豆鲜荚产量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方法
        1.3 观察记载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对植株经济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密度对鲜荚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肥料对菜用春大豆生育和鲜荚产量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土壤
        1.1.2 供试品种
        1.1.3 供试肥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处理设置
        1.2.2 栽培措施
        1.3 观察记载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肥料配比对前期生长状况的影响
        2.2 不同肥料配比对植株经济性状的影响
        2.3 不同肥料配比对鲜荚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六章 菜用春大豆生态型评述
    前言
    1 菜用春大豆对品种生育期的要求
    2 菜用春大豆对植株性状的要求
    3 菜用春大豆对鲜荚品质的要求
        3.1 外观品质
        3.2 食用品质
        3.3 营养品质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 菜用春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用
        1.2 播种期选择
        1.3 密度的确定
        1.4 肥料施用
        1.5 病虫草害防治
    2 浙江省菜用春大豆的适宜生态型
    3 浙江省菜用大豆产业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探讨
        3.1 浙江省菜用大豆产业的主要问题
        3.2 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菜用大豆不同种源的种子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源的种子对菜用大豆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种源的种子对菜用大豆经济性状的影响
    2.3 不同种源的种子对出苗率和生育期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10)春大豆高山留种栽培试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田地安排
    2、试验品种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播种期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2、不同播种期对大豆经济性状的影响
三、小结与讨论
    1、种子收获要适时
    2、种子入库要晒干
    3、种子要防止回潮和发霉
    4、种子贮藏要科学

四、高山留种型菜用大豆的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适于江淮地区菜用大豆品种的筛选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研究[D]. 贺礼英. 安徽科技学院, 2018(06)
  • [2]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3]《齐民要术》研究[D]. 孙金荣. 山东大学, 2014(04)
  • [4]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研究[D]. 刘俊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5)
  • [5]开发鲜食大豆 促进农民增收[J]. 黄旭,梅雪华,林敏莉,刘桂菜,刘勇勇.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S1)
  • [6]菜用春大豆高产栽培及生态型研究[D]. 吴早贵. 浙江大学, 2004(03)
  • [7]菜用大豆不同种源的种子对比试验[J]. 林昌庭,徐寿松,林敏莉,雷尉美. 大豆通报, 2003(03)
  • [8]高山留种型菜用大豆的栽培技术[J]. 陈德林,李丽伟,吴敏芳,林昌庭.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2(S2)
  • [9]菜用大豆高山留种栽培技术[J]. 林昌庭,林敏莉,李成生,周大方,刘成伟. 新农村, 2001(05)
  • [10]春大豆高山留种栽培试验总结[J]. 林昌庭,刘赵康,李成生,姜增坤. 大豆通报, 2000(06)

标签:;  ;  ;  ;  ;  

高山保种菜大豆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