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赛车摇杆组件介绍

常见赛车摇杆组件介绍

一、常见赛车摇杆元件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于瑞阳[1](2021)在《玻璃纤维连续毡落丝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

陆钰鑫[2](2021)在《VR游戏类型、交互方式以及网络时延对玩家认知情绪体验和眩晕感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G技术推动了VR行业的蓬勃发展,前人对V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新技术的交互作用、主观和客观的测量方法、玩家视角对游戏体验的影响、时延对眩晕的影响,但现阶段的研究仍然有点不足,如部分学者认为传统的输入设备不适用于VR领域,应该研究新技术的交互,但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输入方式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和环境适配性,不同的输入设备擅长的动作和操作行为是不同的;相对于问卷研究,脑电研究能更为客观的反馈用户的感受,但目前的脑电设备还无法避免玩家在进行游戏过程中身体的运动带来对脑电数据结果的影响;对于VR射击游戏的研究现仅限于射击游戏的玩家视角;时延不仅对眩晕有影响,对音视频的流畅度、游戏体验的舒适度等都会产生影响。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重点研究了VR游戏类型(星际射击和地面射击)、输入方式(键盘/鼠标和手柄)以及目标追踪方式(头盔定位和手动定位)对用户情绪感知和眩晕感的影响。设置不同的VR时延水平,研究时延对用户情绪感知和主观评价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VR研究理论和方法。实验一探究VR游戏类型、操作方式、目标追踪方式对玩家情绪认知及眩晕的影响。实验招募17名被试,以VR游戏类型(星际射击、地面射击)、游戏输入方式(键盘/鼠标、手柄)、目标追踪方式(头盔定位、手动定位)作为自变量,以用户体验游戏时的情绪值、β波、θ波能量变化以及SSQ量表评分作为因变量。结果显示:(1)用户在体验星际类射击游戏时情绪值、β波、θ波能量显着高于地面类射击游戏;(2)使用键盘/鼠标作为输入方式的β波能量显着高于使用手柄作为输入方式的β波能量;(3)SSQ量表的结果表明,游戏类型对被试的眩晕感有显着影响,星际类型的射击游戏引起的眩晕感要显着高于地面类射击游戏。实验二探究了时延对不同性别的玩家的影响,考察时延对不同性别用户游戏体验的影响,共30名被试参与实验。结果表明:(1)时延对被试的情绪体验有显着的差异,时延水平上升,用户的体验指数下降;(2)女性θ波能量更容易受时延影响;(3)主观评价问卷结果显示,时延对被试的主观评价有显着影响。时延越严重,用户体验就越差。实验得到以下结论:(1)被试在体验星际类VR射击游戏时情绪值比体验地面类VR射击游戏时情绪更好,且被试的注意力更集中,但伴随而来的是更强的眩晕感。(2)使用键盘/鼠标作为输入设备比手柄作为输入设备被试的注意力更集中。(3)网络延迟的水平越高,被试的情绪体验越差,60ms是用户忍受的极限。(4)女性对于时延的容忍度更低。

王慧勇[3](2021)在《立体织物锁边的工艺研究及机构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体织物具有良好的整体结构性能,以高性能立体织物为骨架形成的复合材料应用广泛,其中以带芯多层立体织物为骨架形成的带芯织物输送带是矿山输送机的重要部件。目前织造带芯多层立体织物的设备都是单剑杆织机,织造效率低;其布边的锁边形式有梭子锁边、单钩针锁边等,形成的布边抗拉强度低,且在高速运行下会出现锁边可靠性差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多剑杆织机的整体设计方案,且主要对立体织物的锁边机构展开详细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多剑杆织机织造原理,提出了多剑杆织机设计方案;对织机的主要机构进行时序分析与设计。分析了现有锁边工艺,并创新设计了五钩针纬纱圈嵌套互锁及边纱穿纬嵌套的新型锁边工艺,为锁边机构的设计提供工艺参考。(2)通过立体织物的组织结构及多剑杆织机织造过程,对立体织物的锁边要求及功能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三种锁边原理方案并对比分析,得出了最优方案并针对该方案创新设计了新型锁边机构,一共包括三部分:传递机构、脱纱机构、钩针机构,这三部分通过相互配合来达到立体织物锁边的目的。(3)多剑杆织机在高速运行状态下,其锁边机构需保证一定的可靠性,通过设计传递机构的修正梯形加速度运动规律,减小了传递机构在加速或减速时对纬纱造成的影响;对传递机构中关键部件送纱叉进行静力及模态分析,避免其在实际工作中产生共振;利用ANSYS对送纱叉进行参数优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结果分析可得:优化后的送纱叉结构更加合理,达到了增强刚度且减轻质量的目的,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本研究为锁边机构的设计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4)为减小钩针在锁边过程中对纬纱的磨损及提高布边的质量,对钩针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并通过MATLAB和ADAMS对钩针轨迹及钩针运动进行仿真,以获得钩针针头在运行过程中的轨迹近似直线且运动无冲击的四杆参数。(5)根据多剑杆织机的设计方案搭建了实验平台,并用现有的玻璃纤维进行试织,实验结果得出:织机的织造效率提高了近4倍,锁边机构运行可靠,且能够形成高质量的布边。本文提出的多剑杆织机大大提高了织造效率;所设计的锁边机构解决了现有立体织机锁边的缺陷。通过对锁边机构的优化及理论分析,确保锁边机构在织机高速运行时能够可靠的完成锁边。本课题为多剑杆织机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丁进[4](2020)在《基于多电机协同的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动感影院作为新型体感类娱乐行业的代表产品之一,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休闲方式。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作为动感影院的中枢,其控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观影者的体验效果和商家的经济效益。其中,4D动感座椅各轴电机的协同能力和控制精度是系统研究设计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同时也是判断系统控制性能是否优越的重要因素。因此,对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工程意义。本文以基于伺服系统的三自由度运动控制平台为研究对象,以提高4D动感座椅各轴的协同能力和控制精度为目标,以各轴作为多电机的同步控制方法的理论研究为切入点,围绕基于伺服系统的三自由度运动控制平台的机械结构设计、硬件电路的搭建、系统上位机控制软件的开发和下位机控制程序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了解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并总结研究动向。分析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的控制需求及相关基本特性因素,根据分析对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进行总体方案设计。针对4D动感座椅各轴的协同控制性能要求,以永磁同步电机为执行器,基于环形耦合控制策略,设计了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的多电机同步控制器,从理论层面实现了各电机速度能够快速跟随给定速度的目的,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是有效的,系统协同能力较强。针对4D动感座椅各轴的控制精度需求,在硬件上选取优良的核心处理器和伺服驱动系统,上位机控制软件采用高级语言进行开发,匹配高性能的伺服电动缸,各轴的位置控制精度能够得到有效保证。针对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的实现问题,搭建了三自由度运动控制平台,形成了一个初步样机。通过对样机进行系统功能的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够使4D动感座椅的各轴按照影片动作配置文件的既定轨迹进行运动,基本达到了 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的预期效果,体现了本文所设计的总体方案是正确且有效的。

吴萌[5](2020)在《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创客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明确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创客教育”引入到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来,可以更好地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创客教育作为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教育风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现有基础教育体制下工程创新素养的缺乏。在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中所包含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要素,以及实践创新素养中包含的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要素,为培养未来的工程技术人才储备力量。笔者查阅梳理了大量国内外创客教育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让创客教育受惠于更多学生,本研究开发出一门教学内容模块化、学生培养分层次的创客教育校本课程。既有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创客教育通识课程,将创新创造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分为不同的模块进行教学;也有针对不同培养方向的学习社团,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在具体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采取项目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成立创客项目小组,从生活中提出问题、自主查找资料、学习项目涉及的知识技能、制作实物作品解决问题。并通过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创客项目进展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树立创造创新的信心。笔者在在河南省N中学进行了四年的创客教育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本论文选取了图形化编程、开源电子、结构搭建等三个教学模块的真实案例进行了分析,具体说明了项目学习在创客课堂上的实践运用。为了调查课程实施效果,笔者对河南省N中学的七年级在校学生(144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从项目学习、小组合作、课程设置以及核心素养培育等四个方面,横向分析了创客校本课程开展对于学生的影响。又选取了三位典型学生的成长案例进行了跟踪研究,纵向说明了创客教育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最后,结合河南省N中学的创客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展情况,笔者认为本研究所开发的创客教育校本课程是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在中小学校开展创客教育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与实践创新素养的培育。希望本研究成果对于同类学校创客教育的开展有借鉴意义。

叶陶陶[6](2020)在《四旋翼无人机半物理仿真平台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十年,随着自动控制、信息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四旋翼无人机在人类社会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四旋翼具有欠驱动,高耦合性等特点,实际操作中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本文针对该问题,设计一个四旋翼无人机半物理仿真平台。该平台能够通过设置串口通讯方式,实现对四旋翼无人机飞行姿态的实时监控、绘制四个输出通道的实时曲线、完成在线和离线两种方式的飞行控制参数调整以及完成基于虚拟现实的四旋翼无人机的虚拟飞行。论文主要完成如下内容:首先对四旋翼的飞行工作原理以及常见的导航坐标系进行介绍,并在牛顿—欧拉方程和经典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四旋翼无人机的飞行数学模型,同时完成对四旋翼无人机的飞行数学模型进行简化,并将非线性模型化为线性模型。随后论文完成互补滤波数据融合并用四元数设计姿态解算算法,通过设计PID控制器,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四旋翼无人机的线性化模型的仿真模块,并对比单回路PID和串级PID的仿真效果。最后论文分析四旋翼无人机半物理仿真平台的总体架构,并针对不同组成模块进行分析。对于四旋翼无人机及其安装平台,进行控制器芯片、电机、姿态传感器、电池进行元器件的选型与介绍。并对四旋翼无人机进行性能测试。对于地面站监控软件,介绍了地面站监控软件的开发环境,并对地面站监控软件的开发技术进行分析。对于虚拟仿真平台,利用Maya三维建模软件对四旋翼无人机和相关障碍物模型进行模型的建立,并将相关模型加载至Unity3D中,在Unity3D中创建相关的模拟飞行场地,并在Unity3D中编写C#控制脚本,同时设计人机交互界面完成项目的开发,并完成系统整体测试。

王浩[7](2020)在《飞行器飞行控制系统快速原型设计》文中提出飞行控制器是无人机实现航点飞行,任务执行的核心部件。日益发展的无人机应用需求,对无人机的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等级的要求。传统的控制系统的开发方式,耗时耗力,而采用快速原型技术可以高效地进行飞行控制系统的开发。本文的具体工作有:首先,介绍快速原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传统开发方式的不足与快速原型的优势。以STM32F4嵌入式处理器为核心,采用图形化方式配置底层硬件接口,构建快速原型试验调试平台。具体研究了快速原型硬件平台所用芯片的系统资源,遥控器信号的输入,控制信号的PWM输出的配置以及传感器数据的读取及处理的方法。然后,本文依据几何控制理论设计无人机的姿态控制器,并与基于欧拉角的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对比。仿真结果显示基于几何控制理论的四旋翼无人机旋转路径更光滑、更短,且在受到相同扰动的情况下,其调节时间更短,姿态收敛速度更快。接着详细介绍如何搭建快速原型系统,所使用的的工具,快速原型建立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何嵌入用户代码的方法,任务代码的执行策略以及代码自动生成的注意规则,并将自动生成的代码进行软件在环等效性验证。将自动生成的代码在keil软件中进行编译,然后下载到硬件平台上运行,进行算法验证。最后,将构建的快速原型系统应用于多旋翼飞行器和无人浮升飞行器,验证了设计思想的可行性和系统的可靠性。

庞靖[8](2019)在《履带式谷物联合收获机振动源-响应分析与传递主路径辨识》文中指出针对国产履带式全喂入谷物联合收获机存在振动源多、振动特性复杂且在联合收获机内传递路径不明、振动控制方法缺乏等问题,本文以纵轴流履带式全喂入谷物联合收获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动力学分析、试验检测、信号分析与振动主路径分析等手段,以期阐明振动特性及振动在联合收获机内的传递主路径,为后续采取适当措施减小整机振动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指导。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利用联合收获机振动检测系统,试验检测并对比分析了多型号履带式联合收获机原地空载时的振动特性和纵轴流样机多工个况下的振动特性,分析了各频率成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选取常见的纵轴流、切横流、双横轴流3种国产机型和进口品牌纵轴流机型,检测4种机型原地空载大油门工况的振动。以纵轴流机型为样机,系统检测怠速、全油门和田间作业工况的振动情况,检测4种激励源单独激励时的振动情况和切割器与发动机联合激励时的振动。对检测数据进行时域统计获取各测点振动的峰峰值、有效值,进行频域分析获取各激励频率成分及其幅值,进行时频域分析了解各频率成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收获机主要激励源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根据收获机的结构特点指出激励源是通过与其他结构连接点的交变支反力将自身运动引发的振动传递给其他结构的。综合分析联合收获机各激励源的结构,建立了运动学矢量方程和动力学力与力矩平衡方程。(3)各源振动传递路径的分析、排序方法研究。(1)通过分析割台传动系统,指出切割器及其传动系统振动向整机传递的3条可能路径,测量分析了3处的振动响应。根据响应信号的频率组成成分的弱相关性,提出用偏相干函数法判定各频率成分的主要来源。(2)分析了振动筛的支撑结构,发现振动筛主要通过4条可能路径向收获机机体传递振动。检测分析连接点的加速度发现其激励呈强相关关系。引入基于传递路径模型的路径贡献分析法,利用增加了参考点数的频响函数广义逆矩阵反算激励力,并进一步研究了激励力对分析点振动响应的贡献。(3)通过对脱粒滚筒支撑结构分析,指出脱粒滚筒振动传递的主要路径。(4)以发动机悬置的振动传递率为依据,在测量悬置两侧振动频谱特性的基础上,计算了不同转速和频率成分的传递率。(4)汇总分析测量试验结果,将振动响应的表达模型修正为多频调幅调相简谐信号组合的形式。本文围绕收获机的减振优化,从振动特性建模、检测方法与信号分析、振动传递主路径分析与传递控制等角度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的联合收获机振动传递主路径具有实用意义,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赵国栋[9](2019)在《电动拖拉机电动悬挂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电动悬挂装置是利用电机提供动力,用来提升和控制悬挂农具处于各种不同位置的装置,由电机驱动的电动悬挂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等优点,可有效解决传统液压悬挂装置显现出的效率低、故障多、制造以及使用成本高的问题,因此从能源节省和作业质量提高等角度出发研究新型的电动悬挂装置对推动我国电动拖拉机以及农用电动车辆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拖拉机悬挂系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25.7 kW中小型拖拉机为原型,依据农业轮式拖拉机后置式三点悬挂装置国家标准提出电动悬挂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并采用理论分析、仿真模拟和试验验证等研究手段对电动悬挂装置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电动悬挂装置总体设计方案研究。包括动力驱动机构,悬挂执行机构以及耕深调节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通过对悬挂装置各组成部分分析,提出了使用电动推杆作为动力驱动机构,使用操作面板代替传统的操作手柄,使用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完成悬挂装置的耕深调节控制,悬挂执行机构沿用传统的三点悬挂的电动悬挂装置总体设计方案。2.电动悬挂装置数学模型建立与分析。以拖拉机作业机组为研究对象,以拖拉机后轴心为基点建立了悬挂装置运动坐标系,通过连杆机构学理论分解整个电动悬挂装置,分段构建电动推杆与提升臂间、提升臂与下拉杆间、上拉杆与下拉杆间的运动数学模型,获取电动悬挂装置提升行程与提升速比的理论计算公式;通过犁体阻力和电动推杆受力动力学模型研究,推导得出电动推杆推力理论计算公式,为电动推杆驱动力参数选择及传感器选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结合拖拉机1类后悬挂装置的国家标准,对悬挂杆件的设计参数进行了初步选择。3.电动悬挂装置动力学仿真与参数优化。在Adams/view软件中建立了悬挂装置的仿真模型,以降低电动推杆载荷为目的,选择提升臂长度、提升杆长度、上拉杆铰接点位置、提升杆与下拉杆铰接点位置、电动推杆与提升臂铰接点位置为变量,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组合试验设计方法,分析5个参数变化对电动推杆出力变化的影响规律并对悬挂杆件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悬挂杆件优化参数组合。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推杆出力最大值比优化前降低36%,平均值比优化前降低51%,优化后推杆出力减小比较明显,受力波动更加平稳。4.电动悬挂装置耕深调节控制系统设计。选择STC15W4K32S4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重点开展微处理器、电源模块、角度传感器、力传感器、通讯接口等主要元件的选型,完成了单片机最小系统、电源、传感器信号采集、电机驱动以及通讯接口等硬件电路设计,利用Keil软件完成了控制器主程序、A/D转换程序、提升与下降子程序以及力位综合调节等子程序模块的软件设计。5.电动悬挂装置试验研究。以某拖拉机为载体,完成拖拉机电动悬挂装置样机试制及试验台的搭建,分别进行了电动悬挂装置室内台架试验以及田间耕作试验。通过室内台架试验分析可知:整个悬挂装置提升时间均值为2.86 s,提升行程均值为436 mm,最大提升力均值为6.66 k N,均满足设计要求,同时也验证了仿真分析的正确性,充分表明基于电动推杆的拖拉机电动悬挂装置设计方案是合理可行的。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设计三因素三水平试验方法,开展田间耕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耕深变异系数最大值为7.5%,最小值为2.6%,均小于10%,满足农艺要求;耕深变异系数随耕作深度、悬挂重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即耕深均匀性逐渐变差;且两者间对耕深均匀性的交互作用显着,呈相互叠加效应。表明所设计的耕深调节控制系统基本满足设计要求,耕深均匀性好。

黄一凯[10](2019)在《2019TIPA大奖名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TIPA大奖名录中文版由TIPA委托《中国摄影》杂志翻译并发布。)最佳数码单反相机BEST DSLR CAMERA Nikon尼康Nikon D3500这款小巧轻便的数码单反相机专门针对那些想要使用各种尼克尔镜头和配件来增强摄影乐趣和创造力的业余爱好者。其2420万像素CMOS感光元件提供了ISO 100-25600的感光度范围,连拍速度高达每秒5张,并具备全

二、常见赛车摇杆元件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见赛车摇杆元件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2)VR游戏类型、交互方式以及网络时延对玩家认知情绪体验和眩晕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VR游戏的发展与应用
        1.1.1 VR游戏的发展
        1.1.2 VR游戏的应用
    1.2 VR游戏类型及交互方式对游戏体验的影响
        1.2.1 游戏类型对VR游戏体验的影响
        1.2.2 交互方式对VR游戏体验的影响
    1.3 VR时延
        1.3.1 VR时延的概念
        1.3.2 VR时延对VR游戏体验的影响
        1.3.3 VR时延对眩晕感的影响
    1.4 认知情绪理论
        1.4.1 认知情绪理论
        1.4.2 主观情绪测量
        1.4.3 客观情绪测量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2.3 实验假设
3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游戏类型、输入方式以及目标追踪方式对用户认知情绪及眩晕感的影响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被试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仪器
        3.2.5 实验流程
        3.2.6 数据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EEG分析方法及数据分析
        3.3.2 SSQ眩晕量表分析
    3.4 讨论
4 实验研究 实验二 VR游戏时延对不同性别用户情绪感知的影响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被试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仪器
        4.2.5 网络损伤控制示意图
        4.2.6 实验步骤
    4.3 研究结果
        4.3.1 EEG结果分析
        4.3.2 VR游戏体验主观评价满意度分析
    4.4 讨论
5 总讨论
    5.1 实验一 游戏类型、输入方式以及目标追踪方式对用户认知情绪及眩晕感的影响研究
    5.2 VR游戏时延对不同性别用户情绪感知的影响研究
6 总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立体织物锁边的工艺研究及机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立体织物及织造装备技术发展现状
        1.2.1 立体织物的分类
        1.2.2 立体织造技术及装备国内外发展
        1.2.3 立体织物锁边技术国内外发展
    1.3 立体织物锁边机构理论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的内容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立体织物织机的整体方案设计及锁边工艺研究
    2.1 多剑杆织机的技术要求
    2.2 多剑杆织机的织造原理
    2.3 多剑杆织机的整体设计方案
    2.4 多剑杆织机主要机构时序配合
    2.5 锁边工艺的分析
        2.5.1 现有锁边工艺研究
        2.5.2 新型锁边工艺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立体织物锁边机构的创新设计
    3.1 创新设计技术概述
    3.2 功能需求分析
    3.3 锁边机构原理及方案研究
        3.3.1 锁边方案及原理分析
        3.3.2 锁边方案的选择
    3.4 锁边机构的创新设计
        3.4.1 传递机构设计
        3.4.2 钩针机构设计
        3.4.3 脱纱机构设计
        3.4.4 锁边机构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锁边机构中传递机构动态性能分析及优化
    4.1 传递机构送纱叉运动规律设计
    4.2 传递机构的稳定性分析
    4.3 传递机构模态分析
    4.4 传递机构送纱叉的优化设计
        4.4.1 机械优化设计原理
        4.4.2 机械优化分析流程
        4.4.3 机械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4.4.4 ANSYS优化工具Design Explorer
        4.4.5 送纱叉的设计参数
        4.4.6 结构静应力分析
        4.4.7 响应面优化设计
        4.4.8 送纱叉的可靠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锁边机构中钩针机构的优化设计
    5.1 钩针机构锁边的技术要求
    5.2 钩针机构运动学分析
    5.3 钩针机构的尺度综合
        5.3.1 基于ADAMS的运动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6.1 实验过程
    6.2 产品展示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专利及科研情况
致谢

(4)基于多电机协同的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电机同步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2.2 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分析与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4D动感座椅的基本控制需求
    2.3 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分析
        2.3.1 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动力源的驱动方式分析
        2.3.2 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的结构类型分析
        2.3.3 4D动感座椅的控制方式分析
    2.4 示教采集系统的方案设计
    2.5 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4D动感座椅的多电机协同控制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多电机协同控制策略
    3.3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3.3.1 三相静止A-B-C坐标轴系下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3.3.2 坐标变换
        3.3.3 d-q旋转坐标系下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3.4 滑模变结构的多电机同步控制器设计
        3.4.1 滑模变结构的基本理论概述
        3.4.2 多电机同步控制器设计
    3.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硬件组成与软件设计
    4.1 三自由度4D动感座椅的机械结构设计
    4.2 4D动感座椅系统的硬件组成
        4.2.1 示教采集系统的关键设备分析
        4.2.2 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的关键设备分析
    4.3 上位机控制软件的开发
        4.3.1 软件开发的编程语言概述
        4.3.2 上位机控制软件的分析设计
    4.4 下位机控制程序的设计
        4.4.1 下位机编程工具概述
        4.4.2 PLC控制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的实验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的实验装置
    5.2 系统功能测试
    5.3 实验测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创客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径
2. 创客教育概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项目学习
        2.1.2 创客教育
        2.1.3 校本课程
    2.2 创客教育的内涵
        2.1.1 创客教育的要素分析
        2.1.2 创客教育的价值讨论
3. 创客教育校本课程建设
    3.1 课程培养目标
        3.1.1 创新意识
        3.1.2 跨学科知识体系
        3.1.3 创造能力
        3.1.4 创客品格
    3.2 课程设置
        3.2.1 必修通识课程
        3.2.2 选修社团课程
    3.3 课程实施模式
        3.3.1 创新课堂模式
        3.3.2 项目学习任务
        3.3.3 小组合作探究
    3.4 课程评价体系
        3.4.1 教师教学能力评价
        3.4.2 学生创新素养评价
        3.4.3 小组合作过程评价
        3.4.4 项目作品成果评价
4. 教学实践案例
    4.1 教学案例一——图形化编程
    4.2 教学案例二——开源电子
    4.3 教学案例三——结构搭建
5. 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
    5.1 调查问卷设计
        5.1.1 问卷调查目的
        5.1.2 问卷题目设计
        5.1.3 问卷调查过程
    5.2 问卷统计分析
        5.2.1 项目学习情况反馈
        5.2.2 小组合作情况反馈
        5.2.3 课程设置情况反馈
        5.2.4 核心素养培育
    5.3 问卷调查结果
    5.4 学生成长案例分析
        5.2.1 成长案例一——创新发明,助我升入理想学府
        5.2.2 成长案例二——以赛带练,走向全国展示舞台
        5.2.3 成长案例三——初生牛犊,创造实践正在路上
        5.2.4 访谈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6)四旋翼无人机半物理仿真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四旋翼无人机
        1.2.2 四旋翼无人机半物理仿真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文章结构安排
第2章 四旋翼无人机数学建模
    2.1 四旋翼无人机组成结构及相关飞行理论
        2.1.1 四旋翼无人机组成结构
        2.1.2 四旋翼无人机飞行原理
    2.2 四旋翼坐标系和姿态描述
        2.2.1 坐标系
        2.2.2 姿态描述
    2.3 四旋翼无人机数学建模
        2.3.1 线运动
        2.3.2 角运动
        2.3.3 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四旋翼无人机姿态解算与PID控制器设计
    3.1 互补滤波及姿态解算
        3.1.1 基于互补滤波的姿态传感器数据融合
        3.1.2 基于四元数法的姿态解算
    3.2 四旋翼无人机PID控制器设计
        3.2.1 PID控制器
        3.2.2 四旋翼无人机单回路PID控制器设计
        3.2.3 四旋翼无人机串级PID控制器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四旋翼无人机半物理平台搭建
    4.1 半物理平台总体设计
        4.1.1 平台总体构架
        4.1.2 平台设计功能
    4.2 四旋翼无人机制作及飞控设计
        4.2.1 四旋翼无人机制作
        4.2.2 四旋翼无人机飞控设计
    4.3 地面站软件平台搭建
        4.3.1 地面站监控软件功能要求
        4.3.2 地面站监控软件开发环境
        4.3.3 地面站监控软件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四旋翼无人机虚拟仿真飞行设计及半物理平台功能测试
    5.1 虚拟仿真开发软件
        5.1.1 Maya
        5.1.2 Unity3D
    5.2 虚拟仿真飞行设计
        5.2.1 模型的建立及导入
        5.2.2 虚拟仿真飞行功能实现
    5.3 虚拟仿真软件UI界面设计
        5.3.1 主界面设计
        5.3.2 模型及场地选择界面的设计
    5.4 虚拟仿真软件测试和发布
        5.4.1 系统测试
        5.4.2 系统发布
    5.5 四旋翼无人机半物理仿真平台整体测试
        5.5.1 四旋翼无人机虚拟仿真飞行的测试
        5.5.2 地面站监控软件与四旋翼物理平台的测试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飞行器飞行控制系统快速原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快速原型开发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快速原型硬件平台
    2.1 引言
    2.2 核心处理器
    2.3 遥控器指令获取与执行器指令输出
        2.3.1 遥控器指令获取
        2.3.2 执行器指令输出
    2.4 所用传感器
        2.4.1 MPU6050惯性传感器
        2.4.2 磁力计AK8975
        2.4.3 气压计MS5611
        2.4.4 GPS定位模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3.1 引言
    3.2 几何控制理论基础
    3.3 动力学建模
    3.4 控制器设计
    3.5 控制系统搭建
        3.5.1 控制命令给定模块
        3.5.2 控制器模块
        3.5.3 通道分配输出模块
        3.5.4 动力学模块
    3.6 仿真验证
        3.6.1 控制器输出对比
        3.6.2 旋转路径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快速原型开发
    4.1 引言
    4.2 快速原型建立
        4.2.1 嵌入式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4.2.2 快速原型设计工具
        4.2.3 快速原型结构分析
        4.2.4 快速原型建立注意事项
        4.2.5 快速原型运行
    4.3 用户代码的嵌入与代码生成
        4.3.1 Stateflow嵌入用户代码
        4.3.2 C Caller嵌入用户代码
        4.3.3 任务代码执行策略分析
        4.3.4 代码自动生成
    4.4 软件在环等效性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快速原型系统验证与应用
    5.1 引言
    5.2 多旋翼验证系统
        5.2.1 多旋翼控制系统搭建
        5.2.2 系统调试与试飞
    5.3 无人浮升飞行器验证系统
        5.3.1 无人浮升飞行器
        5.3.2 控制系统设计
        5.3.3 系统调试与试飞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履带式谷物联合收获机振动源-响应分析与传递主路径辨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联合收获机振动特性的研究现状
        1.2.2 振动信号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振动传递主路径辨识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履带式联合收获机振动检测与分析
    2.1 试验对象及仪器
        2.1.1 履带式联合收获机基本结构
        2.1.2 试验样机及测点位置
        2.1.3 试验仪器
    2.2 振动信号基本处理方法简介
        2.2.1 时域分析
        2.2.2 频域分析
        2.2.3 时频域分析
    2.3 不同机型原地空载时的振动特性
        2.3.1 各机型振动强度时域对比
        2.3.2 国产纵轴流滚筒机型的频域分析
        2.3.3 国产切横流滚筒机型的频域分析
        2.3.4 国产双横轴流机型的频域分析
        2.3.5 日本纵轴流滚筒机型的频域分析
    2.4 不同工况的振动特性
        2.4.1 各工况振动强度时域对比
        2.4.2 各工况振动的频域分析
    2.5 本章结语
第三章 联合收获机主要振源的理论特性
    3.1 切割器
        3.1.1 结构与运动形式
        3.1.2 动力学分析
        3.1.3 切割器振动激励力理论特性
    3.2 振动筛
        3.2.1 振动筛结构
        3.2.2 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3.2.3 振动筛振动激励力理论特性
    3.3 脱粒滚筒
        3.3.1 脱粒滚筒动力学模型
        3.3.2 脱粒滚筒振动激励力理论特性
    3.4 发动机
        3.4.1 单缸发动机动力学模型
        3.4.2 4缸发动机动力学模型
        3.4.3 发动机对外界的振动激励力
    3.5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各源单独及联合激励下振动响应分析及其时变性
    4.1 切割器单独激励下的联合收获机振动响应
        4.1.1 时域特性
        4.1.2 频域特性
        4.1.3 工况转速时的时频域特性
        4.1.4 转速变化时的时频特性
    4.2 振动筛单独激励下的联合收获机振动特性
        4.2.1 时域特性
        4.2.2 频域特性
        4.2.3 时频域特性
    4.3 脱粒滚筒单独激励下的联合收获机振动特性
        4.3.1 时域、频域特性
        4.3.2 时频域特性
    4.4 发动机单独激励下的联合收获机振动特性
        4.4.1 时域特性
        4.4.2 频域特性
        4.4.3 时频域特性
    4.5 单一源激励响应的时域强度对比
    4.6 联合激励下联合收获机振动时变性分析
        4.6.1 联合收获机时变性的数学模型
        4.6.2 联合激励响应的幅值变化
        4.6.3 联合激励下响应幅值统计对比分析
        4.6.4 相位角时变性的试验验证
    4.7 本章结语
第五章 联合收获机主要激励的传递主路径分析
    5.1 基于偏相干函数的切割器振动传递路径贡献
        5.1.1 切割器连接点振动特性
        5.1.2 互功率谱与条件谱
        5.1.3 偏相干函数
        5.1.4 激励源排序
        5.1.5 主路径验证
    5.2 基于传递路径模型的振动筛传递主路径辨识
        5.2.1 振动筛连接点的振动特性
        5.2.2 振动传递路径模型
        5.2.3 载荷识别
        5.2.4 激励相位角分析
        5.2.5 主路径贡献验证
    5.3 基于结构的脱粒滚筒振动主路径分析
    5.4 基于传递率的发动机悬置优化
        5.4.1 发动机悬置系统
        5.4.2 振动传递率
        5.4.3 悬置系统隔振效果
    5.5 本章结语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工作

(9)电动拖拉机电动悬挂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拖拉机悬挂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电动悬挂装置总体设计
    2.1 设计要求
    2.2 总体设计方案
    2.3 关键部件设计与选型
        2.3.1 动力驱动机构
        2.3.2 悬挂执行机构
        2.3.3 传感器选择
        2.3.4 控制面板
    2.4 电动悬挂装置方案与传统液压悬挂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动悬挂装置数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3.1 悬挂装置运动学分析
        3.1.1 电动推杆与提升臂间运动学分析
        3.1.2 提升臂与下拉杆间运动学分析
        3.1.3 上拉杆与下拉杆间运动学分析
        3.1.4 提升行程与提升速比
    3.2 悬挂装置动力学分析
        3.2.1 犁体阻力模型
        3.2.2 电动推杆受力模型
    3.3 悬挂杆件参数初步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动悬挂装置动力学仿真与参数优化
    4.1 电动悬挂装置仿真建模
    4.2 电动悬挂装置仿真分析
        4.2.1 单因素试验
        4.2.2 多因素组合试验
    4.3 悬挂杆件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动悬挂装置耕深调节控制系统设计
    5.1 耕深调节方法简介
    5.2 耕深调节控制器总体设计
    5.3 硬件设计
        5.3.1 系统主要元件选型
        5.3.2 硬件电路设计
    5.4 软件设计
        5.4.1 控制算法
        5.4.2 主程序设计
        5.4.3 各模块子程序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动悬挂装置试验研究
    6.1 室内台架试验
        6.1.1 试验目的
        6.1.2 试验材料
        6.1.3 试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6.2 田间试验
        6.2.1 试验目的
        6.2.2 试验材料
        6.2.3 传感器标定
        6.2.4 试验方案
        6.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论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常见赛车摇杆元件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玻璃纤维连续毡落丝系统研究与应用[D]. 于瑞阳. 河北科技大学, 2021
  • [2]VR游戏类型、交互方式以及网络时延对玩家认知情绪体验和眩晕感的影响研究[D]. 陆钰鑫.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3]立体织物锁边的工艺研究及机构优化设计[D]. 王慧勇.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4]基于多电机协同的4D动感座椅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 丁进. 湖南工业大学, 2020
  • [5]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创客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D]. 吴萌.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四旋翼无人机半物理仿真平台的研究[D]. 叶陶陶.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7]飞行器飞行控制系统快速原型设计[D]. 王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8]履带式谷物联合收获机振动源-响应分析与传递主路径辨识[D]. 庞靖. 江苏大学, 2019
  • [9]电动拖拉机电动悬挂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D]. 赵国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9)
  • [10]2019TIPA大奖名录[J]. 黄一凯. 中国摄影, 2019(05)

标签:;  ;  ;  ;  

常见赛车摇杆组件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