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地区防洪措施初探

上饶地区防洪措施初探

一、上饶地区水患治理措施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江知舟[1](2020)在《近代以来江西省万载夏布产业发展研究(1860-1949)》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以来,特别是自九江开埠之后万载夏布产业的发展,在江西省乃至全国都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万载夏布的产销量曾一度居国家前列。万载夏布作为江西的传统手工业产品,在近代社会由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市场需求的激增,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又迫于其自身的生产局限与国际国内局势,近代在夏布行业内所形成的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经济终不能得到较为充足的发展,在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也未能得到转变而发展成机器工业,由此夏布产业由兴盛走向了衰落。近代九江开埠以后万载夏布产业其种植技术、生产组织方式、运输工具以及购销形式都发生了较大转变;尤其是在销售贸易过程中出现的运输路线、转运中心、销售市场与过去也皆有所不同。在近代社会夏布产销阶段中所形成的商人群体作为新生力量代表,尽管有着变革社会的勇气和要求,但仍被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所钳制。在某些时候竟然出现了强烈的回归倾向,政府亦对夏布产业的发展由过去实行的积极引导与提倡政策,回归于严格限制私人产业的发展,并且曾一度实行“统制”国家干预;期间的原因众多,这不仅由于战争,更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所致。受这些因素影响,使得近代以来万载夏布产业的发展在变革和保守之间徘徊,更甚者有时呈现出较为复杂多变的局面。如何将万载夏布引向一个良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万载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适时改进去迎接社会进程之潮流。本文分为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以阐述万载夏布的原料苎麻在万载县种植的条件以及从事苎麻夏布的主要人群和万载地区苎麻夏布生产发展状况;第二章,从万载夏布的生产情况,重点叙述万载夏布生产过程中原料的来源,特别是夏布生产状况以及介绍夏布的类别与工序从其繁复的生产和近代夏布商业的管理上不难看出夏布在近代机器生产转型的不易;第三章,重点阐述九江开埠以来江西省万载夏布的内销与外销,特备是对外贸易的过程,应对众多问题与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终将难以促成万载夏布的近代生产转型;第四章,叙述夏布产销对内与外的影响,主要是近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变迁和现代社会对夏布生产的重新改造;第五章,针对之前的考查得出原因,总结夏布发展的历史教训,在新时期开展新的夏布生产技术与方法,以此促进类似的传统手工业转型升级。

范雪萍[2](2019)在《赣州南部地区古代园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赣州踞江西南部,为江西南大门,赣州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地区)地处赣闽粤交界处,大庾岭横隔赣、粤,章贡二水发于此。古时,此为蛮荒之境,瘴疠极重,少有人烟,唐张九龄开凿大庾岭道,赣州航道贯通南北,地区迎来发展契机。赣州南部亦为客家文化发源地,地域文化特色显着,园林亦呈现不同特色,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归纳、实地调研以及综合分析的方法,梳理地区古代园林发展脉络,厘清各发展阶段地区的各类型园林概况;综合分析典型园林个例,总结地区造园特色。笔者综合地区自然、社会、文化因素分析研究,地区古代园林分为5个时期:1、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地区尚处于蛮荒之状,人迹罕至,园林亦待兴;2、隋唐五代,隋唐大兴水利,贯通南北运河,大庾岭道开凿,地区交通畅通,加之中原大批汉民迁入,地区得到较大开发,经济承势发展,寺观园林率先于地区发展;3、两宋时期,地区文化勃兴,大庾岭道地位上升,文人墨客多有踏足地区,儒道释相互渗透,寺观园林、文教园林、公共园林、衙署园林、私家园林等地区主要园林逐渐出现发展;4、元明清时期,元明时鼎革之际,地区社会矛盾激化,明中叶王守仁调任南赣巡抚,对地区大力整治,“教化”地区,社会逐渐趋于稳定,园林发展较两宋再兴盛,园林中风水文化突出;5、清朝时期,至清中叶,园林承元明发展态势,园林发展达到最胜,此时园林营造手法趋于成熟,清朝园林在元明基础上内容更为丰富,技法更加成熟,清末社会发生巨变,大庾岭道没落,园林式微。地区园林类型主要包括:文教园林、寺观园林、公共园林、衙署园林以及私家园林五大类,同时人文复杂多样的赣州南部还孕育着其他特色园林。其中,寺观园林于唐在地区率先起兴,分布范围广;衙署园林在地区古代园林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文教园林在两宋后异军突起;元明公共园林渐盛,营建多以追溯先贤遗风为动力情愫;私家园林以客家围屋园林为突出特色。地区古代园林特色主要体现在浓厚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环境,风水文化在园林中占据重要地位,地区园林往往表现出“崇山敬水”的特点,园林依山傍水,园林建筑选址注重与自然山水的关系,往往作园林观景点设置;植物运用以乡土植物为主,竹的运用最为频繁。地区园林总体表现为朴素、自然的特点。

陆晗昱[3](2019)在《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长江流域文化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历史上长江流域的丧葬习俗是研究古代丧葬民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墓葬等信息勾勒出某一历史时期丧葬活动的面貌,分析各种丧葬现象蕴含的观念和成因,可以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传承和发展。唐代是继隋代之后的又一大一统王朝,各种丧葬活动发展充分;唐代社会继承传统、吸收外来各方面的交流因素,形成了特征鲜明的丧葬民俗。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横贯东西,流域面积广。唐代长江流域的地位至关重要,国家经济重心在唐代时移至长江流域,特别是隋唐长江文化的勃兴,使其在诸多方面独领风骚。探索唐代长江流域的丧葬习俗,能更加清晰地勾画唐代长江上、中、下游广大地区丧葬活动丰富多彩的形式面貌,分析各区域间的丧葬习俗个性和共性特征,梳理丧葬观念的发展演变。本文主要通过墓葬分析,探讨唐代长江上游的岷江地区、峡江地区,中游的荆江地区、湘江地区、赣江地区,下游的皖江地区、扬子江地区和钱塘江地区等地域的丧葬习俗。通过对各区域唐代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类型和空间放置、墓葬装饰等墓葬信息内容的深入挖掘,总结唐代长江流域地域丧葬特征,并结合传世文献记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分析地域丧葬观念。在此基础上,梳理墓葬功能的演变,分析演变过程中长江流域丧葬习俗呈现出的共性特征。探索佛教、道教等宗教因素融入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的情况,以及唐代社会丧葬礼俗互动等专题性问题。在长江流域的生态社会环境一章中,依次阐释唐代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的演变、政区的沿革、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及长江流域少数民族丧葬习俗传统,分析丧葬习俗存在的生态社会环境背景。第二、三、四章是以墓葬信息数据为基础展开的地域丧葬习俗研究。将长江流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建立唐代长江流域区域墓葬信息数据库,穷尽性地考察各区域唐墓的墓葬形制、随葬品内容和放置情况以及墓葬装饰中的砌式、墓砖纹饰、棺床、龛、窗棂、装饰性结构等墓葬信息,归纳总结各项内容的地域性特征,为避免因墓葬信息有限而产生以偏概全的结论,最大限度地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分析地域丧葬习俗特点。第五章探索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第一部分是在第二至四章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墓葬功能的演变及所呈现的丧葬习俗共性特征。将唐代墓葬的丧葬功能置于墓葬的历史发展过程考察,探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历史环境与观念同墓葬形制、随葬品内容和墓葬装饰间的关系,阐述墓葬功能演变所呈现的共性特征。第二部分更为深入地探讨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研究中的个性化问题:佛教、道教因素在丧葬习俗中的反映和唐代丧葬礼俗互动问题。本文致力于以墓葬信息(1)为主要材料分析、考察断代区域性丧葬民俗,弥补了传世文献对唐代民间丧葬活动记载较少的材料缺憾,是对唐代丧葬民俗研究的重要材料支撑。本文不仅分析墓葬形制、随葬品内容,还细致考察随葬品的空间放置特点及其蕴含的丧葬观念。探讨墓葬墓壁、墓底砌式,龛的数量、形状、位置和作用等各项装饰性结构的丧葬功能,阐发墓葬信息的各个细节体现的丧葬文化与观念,联系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民族、宗教等社会历史条件分析丧葬习俗的发展和功能的演变。总体而言,本文是基于丰富的考古资料展开的、视角较为独特的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系统性研究。

周云英[4](2019)在《近代广信府宗族维持内部稳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信府便利的交通和理学的传播,都给宗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在清初“三藩之乱”的影响和政府积极召垦政策的推动下,福建移民成为近代广信府宗族的主要来源。因受到太平军、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以及日本侵略军三大外部力量的冲击,广信府宗族呈现出曲折的发展态势。为了维持内部稳定,近代广信府宗族建立了以族长为核心的层级式管理组织;在国法和礼法的双重制约下订立了较为全面的族规家法;修建祠堂为开展各类宗族活动提供场所;建置族田作为宗族组织运行的经济支撑。该地宗族从组织、制度和物质等方面加强建设,为维持内部稳定奠定了基础。近代广信府宗族为了维持内部稳定,将祠祭和墓祭并举,行祠祭增强敬宗观念,办墓祭巩固一本思想;保护宗族血缘的纯正性,严格规范族内立继以及控制异姓承继,有效防范异族联宗和慎重处理联宗活动;积极防治族内的矛盾纠纷,通过教化族人安分守己、族内优先处理矛盾以及必要时诉讼到官等措施,尽量减少和及时有效解决矛盾纠纷;努力赡济族贫和教育子弟,解决贫困族众的基本生存,为宗族子弟的上进创造条件。由于宗族追求的稳定主要还是建立在尊卑等级的基础上,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限制族众思想发展和固化宗族社会的作用。在维持内部稳定的过程中,近代广信府宗族凝聚了力量,一方面竭力反对外部势力的进入,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地方公益慈善事业,从而对地方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宗族只有体会到自身的稳定和发展必须以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前提时,才能顺应时势,在地方社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为自身的稳定和发展创造更好条件。通过对近代广信府宗族维持内部稳定的研究可知,当代政府应该积极加强对宗族的教育引导,发挥其在传承孝文化和依法管理族众以维持地方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宗族积极融入整个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减少宗族活动与整个社会发展不协调所产生的矛盾,实现宗族的健康稳定发展。

彭庆鸿[5](2017)在《疾病防治与地方文化变迁 ——以余江血防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疾病流行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是区域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血吸虫病被称为“瘟神”,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在建国后成为我国流行病中危害最大的疾病。本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地方文化视角开展研究。本文选取江西省“余江血防”为个案,借用“文化模式”、“文化权力”概念、原理,深入探讨疾病防治与文化之关系,以及疾病防治下地方疫区文化的变迁路径。并结合时代背景,窥探这一文化变迁背后的历史深层次内涵。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于自然条件、人为卫生习惯、社会医疗状况、国家权力缺失等因素,血吸虫病肆虐。严峻的血吸虫病对疫区人民的身体、心理都产生了极大危害,疫区社会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病态社会”。“病态”的社会带来文化的“病态”,表现为迷信盛行,社会风尚冷漠自私,社会心理消极麻木,由此也产生了疫区独特的疾病歌谣。第二部分,20世纪50年代,在强大政治推动力下,余江消灭了血吸虫病,改造了社会,也间接的改造了疫区旧文化。表现为文化环境转变,迷信观念的渐除,区域风尚、区域关系的好转,群众心理、精神面貌的转变。余江地方文化出现了“病态”到常态的回归。第三部分,余江血防、意识形态与文化权力。20世纪50年代,国家权力下移,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也下移。此外,疾病防治也是新政权合法性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疾病隐喻也将血防与政治挂钩,促进了以意识形态为主体的“国家文化”在地方的开发、传播,达到了中共对“文化权力”的掌控,催生了一种富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激情文化”。这种文化是中共“文化权力”控制下的产物,是国家政治权力的延伸。第四部分,社会记忆建构与“血防文化”塑造。余江血防开创了世界血防奇迹,具有历史典型性与文化可塑造性。余江县利用该历史事件,通过意图性纪念物、纪念空间,进行情感调动,记忆唤起;利用国家仪式,确定余江血防纪念日,开展系列纪念活动进行记忆建构;利用新闻报道、血防文学、血防电影、血防戏剧、血防课程、血防实践等形象文化,重构社会记忆。从三个层面去建构血防社会记忆。此外,余江县也加紧“血防文化”精神建构。社会记忆建构与精神建构相结合,形塑了具有余江特色的“血防文化”。第五部分,归纳余江地方文化变迁可以发现:第一,从横向看,其变迁路径经历了由“病态文化”向浓烈意识形态的“激情文化”,再到具有特色的“血防文化”的变迁。这是文化“病态”到常态,“激情”到理性的文化回归、升级过程,是地方文化的新旧交织、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过程。第二,从纵向上看,发生了由国家追求“文化权力”控制,主流文化的一元、主导,到追求地方文化特色、多元的转变,反映出国家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变化。第三,通过对余江“血防文化”塑造的分析,建构“历史事件与地方文化塑造模式”,即如何通过利用地方特色历史事件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

朱春华[6](2016)在《新中国前30年江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探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30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江西省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相关问题。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建国后江西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个大背景,包括江西的自然环境与此一时期的农业经济状况,由此来说明江西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基于此,探讨中国共产党为帮助江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恢复与发展而在政策方面所做的支持。其次,分阶段探讨建国后30年间在党与政府的带领下江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恢复与大发展两个时期。建国后30年间,江西的农田水利建设获得了较快发展,对保证工农业持续增长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前进的道路上,由于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也曾出现过某些失误和挫折,江西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交错着曲折与发展。再次,集中探讨农田水利基本工程的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事项,明晰工程实施期间如何在思想和组织上大力动员群众参与到各项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中去、以及工程的组织形式、具体的施工管理、经费来源和投资效益等,从而透过这些内容去了解与掌握新中国的农村状态以及党的农村政策。最后,分析、概括此一时期党领导下的江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分析工程兴建所取得的基本成效,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也客观指出此一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不足,希冀对现今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所参考与借鉴作用。

黄剑敏[7](2016)在《明清以来赣北道教与地方音乐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根植于华夏,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与民间民俗活动结合,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赣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道教发源地之一,赣北道教历史悠久,其与民间音乐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学术界对本选题的研究却暂付阙如,因而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实属必要。赣北地区的道教历史悠久,教派众多。从正一天师道在赣北的历史发展来看,张天师一系的繁衍和文化传承,集中反映了赣北道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其他流派还有全真道、净明道等。赣北道教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派思想,不仅文献着述繁多,而且文化遗产也颇为丰富,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盛衰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的影响态度。明中后期,官方道教渐趋式微,至清代,则更加衰落,逐渐失去其曾有的繁华与尊贵。此时,道教教义少有创新,但“三教合一”却日益成熟,民间道教依然活跃,民间音乐文化亦空前兴盛,特别是弋阳腔、青阳腔以及赣北道情获得广泛传播。从而促进了赣北道教与赣北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相互影响。文章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分别从赣北道教与地方戏曲(以弋阳腔、青阳腔、目连戏、赣剧为例)、赣北道教与民间舞蹈、赣北道教与民间器乐、赣北道教与民歌曲艺等多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赣北道教与地方音乐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融通性,两者之间主要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即赣北道教文化因地方音乐而广泛传播,而赣北地方音乐融道教内容而不断充实。

彭志才[8](2014)在《清代以来江西地区社会经济若干问题研究(1723-1964) ——以江西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契约文书是反映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是官修“正史”之外珍贵的“民间正史”。江西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依据馆藏文物“一物一号”的登录原则进行统计,共1442件(套)(其中含天主教堂契约照片72件),计实数为2032件。这一批契约文书,分布在全省的10个地市的30个县(区),尤其以南昌、赣州、抚州、上饶和宜春等地最为集中,跨越了从清雍正元年(1723)至公元1964年的241年,内容涉及土地关系与财产、赋役、商业、宗族、会社和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尤其以土地和赋役文书数量最多。这批契约文书具有存世数量较大、文书种类齐全、归户性强、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明显等特点,能够真实、细致地体现江西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特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江西地区土地契约的交易产业有民田、水田、地、园地、山、坟地等。在这些不同类型的产业中,交易对象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民田、粮田,还包含了与土地相关的各种附属权利和附属物。江西地区土地交易,可以分为交易的前期准备事项、现场踏看、签订议字与预付定金、立契与付款、买主管业与过割纳税五个程序,反映了江西地区特有的土地流转民俗。在明清时期土地出现“皮骨分离”的背景下,江西地区的地权流转方式主要是租佃、买卖、典押,同时也有债务准折、兑换与逊让、归并等其他方式。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官方与民间在赋税推收方面的矛盾,也因此产生了“收除同票”、“私除同字”、“赣县有粮契式”和“赣县房产契式”等带有地方特色的赋税推收文书样式,反映出清末地方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强化行政管理职能的凸显,显示出近代社会的新特点。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广昌县的乡村地主张殿酬,从雍正元年(1723)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在长达六十一年间,他承受(买、典、租、退、佃)田、土、山、房、基地等活动一共60次,其交易的空间范围主要集中在其居住地广昌县金砂里及其附近地区,而且这些交易,有32次集中于其家族内部。张殿酬一直生活在依山傍水,农耕稼穑,独居一隅却又与外界藕断丝连的环境中,他作为18世纪的中国农村乡村地主,在其数十年的经营当中,逐渐发家致富,积累起可观的家产。张殿酬的人生经历,其实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缩影。江西省博物馆藏的房产契约可以分成乡村房产契约和城镇店宅房契两种类型。乡村房产往往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交易的时候,注重房产的附属权利和产业使用的便利程度。城镇房产从侧面反映出城镇商贸活动繁荣程度,显示出商业市镇(如南昌县的谢埠街、广福墟)、区域中心城市(如赣州)和商业都会(如南昌)的不同经济地位、城市格局、产业种类、家族兴衰等丰富内容。南昌地区天主教堂房产契约数量虽然不多,却是近代社会中国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契约文书中的会社组织包括经济类会社、公益类会社、宗教类会社和宗族类会社四大类型。九江水事合约是民间公益类会社的代表,透露出传统社会通过民间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调适机制。围绕葛仙信仰出现的葛仙会等宗教类会社组织,在土地、房产的置买、管理过程中实现了会社与信众的良性互动。宗族作为最大的民间组织,几乎将所有的社会成员囊括其中。宗族势力在契约文书的签订过程中发挥着或显或隐的作用,形成宗族与个人的相互渗透、互为表里的社会生活格局。契约文书是深入进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最为翔实而又鲜活的资料。江西省博物馆藏的这一批文书,是目前所见批量最大的江西地区契约,其丰富内涵与价值有待于继续深入挖掘。

焦双娜[9](2013)在《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方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也彰显了党和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水环境在环境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水环境的核心问题是水旱灾害问题,我国是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必须引起全党和全国的高度重视。”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中下游交界处的鄱阳湖区,是江西省农业开发最早、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历来洪水灾害的重灾区和多发区,频繁的洪涝灾害危及湖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地制约着湖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鄱阳湖作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淡水湖,其吐纳河川、削减洪峰的潜力更应该重视,做好鄱阳湖的防洪工作对整个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体系的建设更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鄱阳湖区人类防洪史入手,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防洪方略、措施、机构、立法和主要治水人物的系统梳理与归纳,将鄱阳湖区防洪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引起思考,并充分借鉴历史经验、提出鄱阳湖区今后防洪减灾建设的具体建议,以期对改善湖区生态环境、实现湖区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理论贡献。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就国内外关于洪灾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第二部分是研究区概况,包括鄱阳湖区的演化发展和湖区历史洪灾演变及成因;第三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划分出鄱阳湖区防洪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历史时段进行防洪治水方略、措施等的系统归纳和总结,并探讨其在相应社会背景下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第四部分在前一工作的基础上,就鄱阳湖区人类防洪思想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进行思考,同时为今后湖区防洪减灾提出建设性意见,即:①加快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②防治水土流失,建设防洪安全体系的生态屏障;③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立综合防洪管理体制。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结论和展望,同时就论文的局限性作出阐述。

吴昊[10](2012)在《江西省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问题已日益突出,科学地编制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内涵及技术定位,探讨了国内外在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上的编制差别以及新时期下的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编制热点,总结了城市排水体制选择、排水量预测及雨水利用规划这三块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重点编制问题,同时,结合江西省的城市发展及各地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编制现状,对上述三块问题在江西省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编制中提出合理的参考建议,最后,以《鹰潭市城市排水专项规划(2010~2020)》为编制实例,对本文提出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实例进行剖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如下:1、在调查了江西省的城市建设和排水工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江西省内排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排水体制的合理选择建议,并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旧有排水系统改造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法;2、阐述了当前排水量预测的主要方法,并对关键的截流倍数、重现期等指标进行剖析,提出了在不同影响因素下,如何从指标范围内选取数值的合理参考建议;3、提出了新形势下雨水利用的意义及编制雨水利用规划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综合调查了城市雨水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应对这一系列问题时可采用的措施和方法,同时,有选择性地提出在排水工程专项规划阶段可采取的雨水利用规划措施;4、结合上述三块编制重点问题,选取了较具代表性的《鹰潭市城市排水专项规划(2010~2020)》实例,并结合《江西省城镇排水专项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对编制实例进行剖析阐述,以期能对国内其他具有类似城市条件的地区提供规划编制参考与借鉴。

二、上饶地区水患治理措施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饶地区水患治理措施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以来江西省万载夏布产业发展研究(186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五)研究基础和已具备的工作条件
第2章 近代以来万载夏布的原料种植与生产背景
    2.1 万载苎麻种植的条件
    2.2 从事苎麻种植与夏布生产的主要人群
    2.3 近代万载的苎麻夏布发展状况
第3章 万载夏布的生产
    3.1 夏布生产的原料来源
    3.2 夏布的生产
        3.2.1 夏布的种类
        3.2.2 夏布的生产技术
        3.2.3 夏布商业的管理
第4章 九江开埠与夏布的销售贸易
    4.1 九江开埠后夏布的国内销售
    4.2 九江开埠后夏布的对外贸易
        4.2.1 夏布对外贸易运销路线
        4.2.2 夏布的对外贸易状况:从夏布品类、贸易量及价格分析
第5章 近代以来万载夏布的产销影响
    5.1 夏布产销对万载市镇与产业的影响
    5.2 夏布产销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5.3 夏布产销的对外影响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2)赣州南部地区古代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
        1.2.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3.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3.3 近年来关于古代园林地域性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内容
        1.4.1 纵向——地区内古代园林发展的脉络
        1.4.2 横向——各类古代园林在同一发展阶段的态势
        1.4.3 个案——代表性园林个例研究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赣州南部地区概述及古代园林类型与发展阶段
    2.1 赣州南部地区概述
        2.1.1 赣州市南部地区县域沿革
        2.1.2 自然环境
        2.1.3 社会环境
    2.2 赣州南部地区园林类型与发展阶段
        2.2.1 赣州南部地区古代园林类型
        2.2.2 赣州南部地区古代园林发展阶段概述
3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赣州南部地区古代园林
    3.1 历史背景
        3.1.1 自然环境
        3.1.2 社会环境
        3.1.3 文化环境
    3.2 园林概况—长山大谷待雕琢
    3.3 小结
4 隋唐五代赣州南部地区古代园林
    4.1 历史背景
        4.1.1 自然环境
        4.1.2 社会环境
        4.1.3 文化环境
    4.2 园林概况——路通贤来园林起
    4.3 园林考述
        4.3.1 寺观园林——水陆畅通佛寺兴
        4.3.2 衙署园林——中原有士起园台
    4.4 小结
5 两宋赣州南部地区古代园林
    5.1 历史背景
        5.1.1 自然环境
        5.1.2 社会环境
        5.1.3 文化环境
    5.2 园林概况——名儒贤士助园盛
    5.3 园林考述
        5.3.1 寺观园林——儒释交织园入尘
        5.3.2 文教园林——天下立学文风起
        5.3.3 衙署园林——宦海沉浮且筑园
        5.3.4 公共园林——贤儒盛名传乡野
        5.3.5 私家园林——自有圣贤隐园居
    5.4 小结
6 元明赣州南部地区古代园林
    6.1 历史背景
        6.1.1 自然环境
        6.1.2 社会环境
        6.1.3 文化环境
    6.2 园林概况——园凭风水始留芳
    6.3 园林考述
        6.3.1 寺观园林——禅林各式举清幽
        6.3.2 文教园林——园踞幽胜读书静
        6.3.3 衙署园林——乱世庭园多寂寥
        6.3.4 公共园林——亭阁林立追圣贤
        6.3.5 私家园林——东方城堡始问世
    6.4 小结
7 清朝赣州南部地区古代园林
    7.1 历史背景
        7.1.1 自然环境
        7.1.2 社会环境
        7.1.3 文化环境
    7.2 园林概况——由盛及衰现百态
    7.3 园林考述
        7.3.1 寺观园林——先盛先衰为佛寺
        7.3.2 文教园林——文风盛兴书院拓
        7.3.3 衙署园林——朝令筑园再兴热
        7.3.4 公共园林——禅儒交织山水胜
        7.3.5 私家园林——围屋风情传古今
        7.3.6 其他园林
    7.4 小结
8 赣州南部地区古代园林总述
    8.1 赣州南部地区地域特色总述
        8.1.1 客家文化与园林
        8.1.2 八景文化与园林
        8.1.3 风水信仰与园林
        8.1.4 大庾岭道与园林
    8.2 赣州南部地区古代园林特色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赣州南部古代园林年表
附录二、清·安远贡生孙国宾《万壑台怀古赋》
附录三、宋·张九成《竹轩记》
附录四、明·陈谟《南康县复秀公台记》
附录五、清·于作霖《挹青馆记》
附录六、清·朱鼎《镇山楼记》
附录七、清·游绍安《东山道源书院图记》
致谢
作者简介

(3)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长江流域的生态社会环境
    第一节 唐代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的演变
    第二节 唐代长江流域政区沿革
    第三节 唐代长江流域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代长江上游的丧葬习俗
    第一节 岷江地区
    第二节 峡江地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代长江中游的丧葬习俗
    第一节 荆江地区
    第二节 湘江地区
    第三节 赣江地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代长江下游的丧葬习俗
    第一节 皖江地区
    第二节 扬子江地区
    第三节 钱塘江地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共性与个性问题探索
    第一节 墓葬功能的演变及所呈现的共性特征
    第二节 丧葬习俗个性化问题探索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4)近代广信府宗族维持内部稳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近代广信府宗族的来源及发展
    第一节 广信府历史地理与人文环境
        一、四省通衢的交通要道
        二、“鹅湖之会”后理学的传播
    第二节 福建移民与宗族的曲折发展
        一、福建移民为宗族来源主体
        二、清初福建移民迁入的原因
        三、近代广信府宗族的曲折发展
第二章 近代广信府宗族维持内部稳定的设施
    第一节 以族长为核心的管理组织
        一、管理人员的产生
        二、管理人员的权利
    第二节 全面系统的族规家法
        一、族规家法的制定
        二、族规家法的内容
    第三节 处于宗族核心地位的祠堂
        一、宗族祠堂的来源发展
        二、宗族祠堂的结构布局
    第四节 宗族维持内部稳定的经济基础
        一、族田的来源
        二、族田的分布
        三、族田的经营管理
第三章 近代广信府宗族对内部稳定的维持
    第一节 祠祭与墓祭并举统族
        一、祠祭增强敬宗观念
        二、墓祭巩固一本思想
    第二节 保护宗族血缘的纯正性
        一、严格管理族人立继
        二、慎重对待联宗活动
    第三节 宗族对矛盾纠纷的防治
        一、教化族人安分守己
        二、积极解决矛盾纠纷
    第四节 发展宗族的赡济与教育
        一、赡济贫族维持稳定
        二、发展教育促进稳定
第四章 近代广信府宗族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反对外部势力的进入
        一、全力抵抗太平军
        二、“围剿”革命根据地
        三、抗击日军的入侵
    第二节 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一、建设地方基础设施
        二、开展地方社会救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疾病防治与地方文化变迁 ——以余江血防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主要观点与创新
    四、研究资料与思路
    五、时空选择与概念界定
第一章 建国前余江血吸虫病与“病态文化”
    第一节 建国前,余江血吸虫病的流行
    第二节 余江血吸虫病造成的危害
    第三节 血吸虫病催生疫区的病态文化
第二章 20世纪50年代余江血防与地方文化改造
    第一节 消灭血吸虫病与社会文化环境的转变
    第二节 疾病治疗与社会关系的改造
    第三节 血防宣传与群众思想的改造
第三章 建国后血防、意识形态建设与“激情文化”
    第一节 国家权力下移与地方控制强化
    第二节 余江血防与与意识形态建设
    第三节 “激情文化”与国家文化权力
第四章 余江社会记忆建构与“血防文化”塑造
    第一节 地方文化建构的历史题材:余江血防可塑性分析
    第二节 余江“血防文化”的社会记忆建构
    第三节 余江“血防文化”的精神建构
    第四节 余江“血防文化”内涵分析
第五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新中国前30年江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农田水利概念的界定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新中国前30年江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背景
    (一)建国前江西的水利发展概况
    (二)江西的自然环境对农田水利发展的影响
    (三)江西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政策支持
二、江西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江西农田水利建设恢复时期(1949-1957)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2.“一五”计划时期
    (二)江西农田水利建设大发展时期(1958~1978)
        1.“大跃进”时期
        2.调整巩固时期
        3.“文化大革命”时期
        4.改革开放前夕
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
    (一)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群众动员
    (二)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组织形式
    (三)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
    (四)修建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来源与工程效益
四、江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成效与不足
    (一)江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的成效
    (二)江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7)明清以来赣北道教与地方音乐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明清以来赣北道教的传播及其盛衰
    第一节 赣北正一天师道的传播及其民间化
        一、明初:赣北正一天师道中心地位的确立
        二、明末以降:赣北正一天师道淡出宫廷走向民间
    第二节 赣北全真道的传播及其教理
        一、赣北全真道与正一道的融合
        二、赣北全真道的“三教合一”
    第三节 赣北净明道的传播及其立教思想
        一、赣北净明道的形成与发展
        二、赣北净明道的忠孝思想
    第四节 明清以来赣北道教盛衰的原因分析
        一、明代赣北道教兴盛的原因
        二、清代赣北道教衰落的缘由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赣北道教与地方戏曲
    第一节 朱权与赣北道教戏曲的发展
        一、良好的文化基础
        二、特殊的政治背景
        三、杰出的戏曲创作
        四、丰赡的戏曲理论
    第二节 赣北道教与地方戏曲的同根同源
        一、根在民间
        二、源为一体
    第三节 赣北道教与地方戏曲的互动互进
        一、相互交融
        二、共同演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赣北道教与民间舞蹈
    第一节 赣北道教舞蹈的形态特征与表演程式
        一、龙虎山宫观舞:“斋醮科仪”
        二、高安民间道教舞蹈:“碗龙灯”
        三、新余道教丧事法事舞蹈:“走灯舞”
        四、铅山畲族祭祀舞蹈:“告五方”
        五、铜鼓巫师法事舞蹈:“跳觋”
    第二节 赣北道教舞蹈的宗教品格
        一、赣北道教舞蹈的宗教实用性
        二、赣北道教舞蹈的宗教情感性
        三、赣北道教舞蹈的宗教虚拟性
        四、赣北道教舞蹈的泛艺术形象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赣北道教与民间器乐
    第一节 赣北道教器乐的地方性特征与文化交融
        一、赣北道教器乐的地方性特征
        二、赣北道教器乐与民间器乐的文化交融
    第二节 赣北道教器乐的美学特征与当代传承
        一、赣北道教器乐的美学特征
        二、赣北道教器乐的当代传承
第五章 赣北道教与说唱艺术和民歌
    第一节 道教唱道情在赣北地区的传播
        一、道教唱道情的历史
        二、赣北道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传播
    第二节 民间道教活动与赣北民歌
        一、《游十殿》歌词的艺术特点与世俗功能
        二、靖安觋歌民间音乐传承的现状
    本章小结
结语
    一、赣北道教文化因地方音乐被广泛传播
    二、赣北地方音乐融道教内容而不断充实
参考文献
附录:影响赣北道教的历代人物简表
后记
本人读博期间科研情况一览表

(8)清代以来江西地区社会经济若干问题研究(1723-1964) ——以江西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契约文书研究的总体情况
        (二)江西地区的契约文书研究
        (三)小结
    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资料与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馆藏江西契约概述
    第一节 馆藏江西地区契约文书的分类统计
        一、按地域分布统计
        二、按时代统计
        三、按类型与内容分类
    第二节 清代以来江西契约文书的演变
        一、清初契约文书制度的恢复
        二、雍正至乾隆年间契约文书的形制变更
        三、清末契约文书样式的变革
        四、民国时期的江西契约文书
    第三节 馆藏江西地区契约文书的特点
    第四节 时空背景——清代至民国江西的区域社会
第二章 土地交易契约与地权变动
    第一节 土地交易对象
        一、粮田、赋税及其附属权利
        二、水塘与用水权、捕鱼权的分离
        三、山地及坟地
    第二节 江西地区土地交易的程序
        一、田产交易前的准备事项
        二、现场踏看与起草契文
        三、签订议字与预付定金
        四、立契与付款
        五、买主管业与过割纳税
    第三节 交易的种类与地权变动
        一、土地的租佃
        二、土地的买卖
        三、土地的典、押
        四、土地与借贷、债务准折
        五、土地的兑换与逊让
    第四节 “收除同票”与赋税推收
        一、民间田产交易中的漏税与丢粮
        二、官方“收除同票”的推行
        三、民间“私除同字”的广泛使用
        四、官方对赋税推收管理的强化
第三章 广昌县乡村地主张殿酬个案研究
    第一节 张殿酬所处的时代与区域环境
        一、江西省广昌县基本情况
        二、清代中期的广昌县社会经济
    第二节 张殿酬契约概述与分析
        一、张殿酬的生活环境
        二、张殿酬契约概述
        三、张殿酬契约的交易范围
        四、张殿酬契约的交易方式
    第三节 清代中期乡村地主的样板
        一、张殿酬契约的特点
        二、张殿酬的标本意义
第四章 店宅房契与城乡经济
    第一节 房产交易契约概述
        一、城乡商品经济与房产交易的背景
        二、店房契约的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 乡村房产交易
        一、乡村房产出售内容与特点
        二、乡村房产出售的买主与价格、交易模式
    第三节 城镇店宅房契交易
        一、南昌县的店铺交易与市镇经济
        二、赣州房契与城市经济
        三、南昌家族房产契约与城市经济
    第四节 天主教堂房产契约研究
        一、清末传教士在南昌的活动
        二、南昌天主教堂房产契约的简要统计
        三、南昌天主教堂房产契约的社会经济史分析
        四、政府对天主教置业的应对
第五章 契约文书中的民间组织
    第一节 江西契约文书中的会社组织
        一、经济类会社
        二、公益类会社
        三、宗教类会社
        四、宗族类会社
    第二节 九江水事合约与民间互助合作
        一、九江水事合约介绍
        二、水事合约的实施背景
        三、水事合约的实施
        四、水事合约的实施效果与意义
    第三节 上饶葛仙庙与民间信仰组织
        一、葛仙与上饶地区的葛仙信仰
        二、葛仙庙的土地交易与社会互动
    第四节 契约文书中的宗族参与
        一、社会学中的宗族“参与”
        二、宗族参与的表现形式
        三、宗族参与契约文书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江西省博物馆馆藏家族契约文书概述
致谢

(9)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方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洪水灾害的研究
        1.2.2 我国对洪水灾害的研究
        1.2.3 对现有研究的思考
2. 研究区概况
    2.1 鄱阳湖区的演化与发展
        2.1.1 鄱阳湖区的地域范围和地理概况
        2.1.2 鄱阳湖的演变与现状
        2.1.3 鄱阳湖区历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2 鄱阳湖区历代洪灾演变及其成因
        2.2.1 鄱阳湖区历代洪灾演变
        2.2.2 鄱阳湖区洪灾原因分析
3. 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思想与措施
    3.1 先秦至南北朝----防洪思想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3.1.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1.2 防洪措施
        3.1.3 主要治水人物
    3.2 隋唐宋元时期----防洪思想的大发展时期
        32.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2.2 防洪措施
        3.2.3 主要治水人物
    3.3 明清时期----防洪思想的繁荣时期
        3.3.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3.2 防洪措施
        3.3.3 城市防洪
        3.3.4 主要治水人物
    3.4 民国时期----防洪思想承前启后的过渡期
        3.4.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4.2 水利机构与立法
        3.4.3 防洪措施
    3.5 建国以后----防洪思想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时期
        3.5.1 防洪思想与水利方针
        3.5.2 水利机构与立法
        3.5.3 防洪措施
        3.5.4 城市防洪
4. 鄱阳湖区今后防洪建设的途径
    4.1 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思想与措施的经验启示
    4.2 鄱阳湖区今后防洪建设的途径
        4.2.1 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
        4.2.2 加强湖区水土保持工作,为湖区防洪建设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4.2.3 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立综合防洪管理体制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江西省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
    1.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产生和定位
        1.3.1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产生
        1.3.2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定位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编制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选题意义及课题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课题研究内容
        1.6.3 论文特色
第二章 江西省排水专项规划重点编制问题的探究
    2.1 江西省城市排水体制的合理选择
        2.1.1 城市排水体制的分类
        2.1.2 城市排水体制的研究现状
        2.1.3 江西省城市建设现状及城市排水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4 江西省城市排水系统的合理规划建议
    2.2 江西省城市排水量的合理预测
        2.2.1 城市排水量预测方法
        2.2.2 截流倍数的合理选择
    2.3 城市雨水利用规划的科学编制
        2.3.1 城市雨水利用的内涵
        2.3.2 城市雨水存在的普遍问题和雨水的可持续利用规划
        2.3.3 城市雨水利用的合理规划建议
第三章 鹰潭市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2010-2020)编制实例
    3.1 总则
        3.1.1 规划指导思想
        3.1.2 规划原则
        3.1.3 规划期限及规划范围
        3.1.4 规划内容及规划目标
    3.2 鹰潭市城市概况
        3.2.1 自然概况
        3.2.2 社会概况
    3.3 城市供排水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3.3.1 城市供水现状
        3.3.2 城市排水现状
        3.3.3 排水现状分析
    3.4 城市排水范围及排水体制的确定
        3.4.1 城市排水范围
        3.4.2 城市排水体制的确定
        3.4.3 截留倍数的取值
    3.5 污水系统专项规划
        3.5.1 供水规模发展分析
        3.5.2 城市污水量预测
        3.5.3 污水排水分区及系统布局
        3.5.4 污水管道规划
        3.5.5 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
        3.5.6 城市污泥处置
    3.6 雨水系统专项规划
        3.6.1 城市竖向规划
        3.6.2 城市雨水分区
        3.6.3 雨水量预测
        3.6.4 雨水管渠规划及排涝泵站建设
    3.7 再生水利用规划
        3.7.1 污水再生利用
        3.7.2 雨水综合利用
    3.8 近期建设规划
    3.9 投资估算
        3.9.1 污水系统投资估算
        3.9.2 雨水系统投资估算
    3.10 水环境保护规划
        3.10.1 水环境功能区
        3.10.2 水环境规划指标
        3.10.3 水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3.1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12 实例剖析
        3.12.1 排水体制的选择
        3.12.2 排水量预测
        3.12.3 雨水利用规划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上饶地区水患治理措施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以来江西省万载夏布产业发展研究(1860-1949)[D]. 江知舟.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2]赣州南部地区古代园林研究[D]. 范雪萍.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3]唐代长江流域丧葬习俗问题研究[D]. 陆晗昱. 武汉大学, 2019(08)
  • [4]近代广信府宗族维持内部稳定研究[D]. 周云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5]疾病防治与地方文化变迁 ——以余江血防为中心的考察[D]. 彭庆鸿.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3)
  • [6]新中国前30年江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探究[D]. 朱春华.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7]明清以来赣北道教与地方音乐文化研究[D]. 黄剑敏. 安徽师范大学, 2016(03)
  • [8]清代以来江西地区社会经济若干问题研究(1723-1964) ——以江西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为中心[D]. 彭志才. 河北大学, 2014(09)
  • [9]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方略研究[D]. 焦双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10]江西省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若干问题研究[D]. 吴昊. 南昌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上饶地区防洪措施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