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道中考试题的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刘霄[1](2021)在《高考立体几何试题结构与内容的演变 ——以1978-2020年全国卷(理科)试题为例》文中认为高考作为高中学生数学学业中最重要的终结性评价,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业质量进行考核评价。高考数学试题可以检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效果,分析高考试题可以帮助教师把握好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推动数学课程改革,也可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共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立体几何试题可以集中考察学生直观想象、逻辑推理与数学运算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成为高考全国卷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恢复高考以来1978至2020年共计43年的全国卷(理科数学)中立体几何试题,探析其结构与内容两个方面的变化情况:将立体几何试题结构研究分为题型、题量、分值与比例三个方面;将立体几何试题内容研究分为考核知识点、阅读量、图形模型、综合难度四个方面。通过对相关具体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论。高考数学立体几何试题结构演变情况:1.考核的题型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其中在选择题中考核最多,填空题中考核较少,解答题中考核比较稳定,特别是试卷中每年都考核解答题。2.历年考核题量呈稳定波动的趋势,不同年份题量均值为3.42,考核频率较高。3.整卷考核分值由变化较大逐渐趋于稳定,整卷考核比例呈稳定波动,不同年份试卷中立体几何试题考核分值均值与比例均值分别为22.14与16%,考核比重较大。高考数学立体几何试题内容演变情况:1.重点考核知识点保持稳定,与其它部分知识交汇点较少。2.阅读量通过字符数来进行说明,所有试题的平均字符数为63,各题型平均字符数差距较小,阅读量相对均衡,立体几何试题注重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三者之间转化能力的考核。3.考核图形模型时一般会直接给出抽象化的数学图形模型,与实物模型结合较少,其中锥体出现频率最高。4.根据综合难度系数模型得到:不同年份综合难度系数均值为14.37,对于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考核较稳定;多借助于图形拓展思维空间,解决计算或证明问题;逐步注重立体几何综合性问题的考察,探索性问题设置较少。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教学建议:立足教材,注重空间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转化;立足基础,掌握立体几何试题通性通法;立足课堂,注重直观感知与思辨论证;发展素养,循序渐进地安排推理训练。在命题中应设置多元化试题情境,增设开放性问题并避免单一命题方式,在知识交汇处挖掘更多结合点。希望本文的研究会对课堂教学、试题命制提供一些帮助。
唐晓庆[2](2021)在《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未来社会对综合性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各国为了培养出更为卓越的综合性人才力求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STEM教育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STEM教育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注重学习的过程。本文基于STEM教育理念,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特点,探索STEM教育理念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为物理学科学习提供一条可操作性的新途径,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课程开发提供新的视角,并辅以实际案例进行了相关探索。在研究过程中,得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更深入的推广展开提供了有效支持。本论文主要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阐述了STEM教育理念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在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分析STEM教育理念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的可行性。明确研究的问题及方法。第二、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STEM教育理念与物理学科相结合的必要性。阐述了STEM物理课程的设计原则及影响因素。第三、开发调研学情的问卷、梳理中考试题及教材内容,为确立主题提供客观依据。第四、根据学情及教学目标选取两个物理教学案例进行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的设定、真实情境选择、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准备、具体实施、数据分析、论文撰写以及总结等方面探讨了STEM教育理念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第五、结论。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由于时间有限,在案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没有深入探讨解决,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
丽丽[3](2021)在《2012-2020年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中考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建立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高中选拔性考试。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中考试题也在不断的变化,试题呈现方式也多样化发展,不仅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迁移、运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希望通过分析和研究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试卷,能够了解试题的变化规律、命题思路以及发展态势,进而结合相关课堂教学和教材,在以后的教学上能改进教学方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以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基本理论指导,研究并深层分析2012—2020年呼伦贝尔市初中地理中考试题并进行梳理。全文包含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本文特点及创新之处及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为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试题分析,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概况及对试题内容、结构、试题当中地理图表的呈现方式、归纳总结试题特点分析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试题得分率进行分析及学生答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等内容。第四部分为基于试题分析对课堂教学的策略,主要包括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策略及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试题突出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从各年考点分析来说考查内容的覆盖面不太全面,但都是立足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的考查形式相对较稳定,主要就是主观题和客观题。试题考查的内容深浅度搭配相对合理。2.试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多元化发展,重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问题的能力,并逐年加大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3.试题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每年试卷的考查都离不开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地理核心素养的四类类型在试卷的考查中是稳中有变的。9套试卷中考查类型最多的核心素养就是综合思维,贯穿着试卷,其次是区域认知,而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在试卷中考查的比例也是较大,因此会发现呼伦贝尔市地理历年中考试题始终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题,呼应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郑洁[4](2021)在《2012-2020年潍坊市中考历史试题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以来,潍坊市以课程标准为统领,以考试说明为参考,以教科书为基础,对中考历史试题进行命制。试题题型结构主要分为主观题(材料解析题)和客观题(单项选择题)。2012-2015年,主观题和客观题在试卷中的分值分别是60分和40分,2016年后主客观试题的题量及分值都有所变化。2012年以来,潍坊中考历史命题的特点是: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围绕中心主题,深化历史联系;注意创设新情境,运用新材料;融入乡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与此同时,潍坊市中考试题命题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在试题中逐渐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纵观近九年的试题,在试题命制中仍存在些许不足,例如题型结构单一,试卷结构编排趋于固定化;不重视对历史地图的考查;部分试题材料与设问联系不紧密等。因而,在今后的命题中可以丰富试题题型、优化题目编排、提高命题质量。考试既是对教学成果的评价,同时也促进教学的发展。近九年试题变化发展的趋势也对现实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夯实学生基础,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注重史料教学,培养关键能力;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通过对教学现状的调查,这些也正是当前潍坊市中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何蓉蓉[5](2020)在《初中化学中考试题分析 ——基于江苏省中考试题》文中提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也强调命题的重要性。因此,研究能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状态的中考试题,是当下课程改革和评价模式改革的迫切要求。江苏省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正在逐年改进,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但笔者也发现现有试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为此,本文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及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江苏省近五年的中考化学试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中考化学试题的改革提供素材。论文的第一章,笔者从现实需求和文献综述的视角对选题的缘由进行了阐述,并确定了研究的内容与意义、方法与思路。论文的第二章,笔者界定了试题、中考化学试题等概念;对试题的五大构成要素即立意、情境、设问、答案及评分标准等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论文的第三章,笔者依据国家及地区指导性文件对中考试题的要求、国外试题命制的经验、SOLO分类评价理论及ECD评价理论,建构了中考化学试题评价模型,本课题将从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试题的情境、试题的设问、试题的答案与评分标准方面对试题进行评价。论文的第四章,笔者从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试题的情境、试题的设问、试题的答案与评分标准等方面对江苏省近五年的中考化学试题进行评价,得出了以下结论:大部分地区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较好;试题情境性逐年增强,来源多样,但也存在科学性错误、陌生度过大、情境无效等问题;试题设问与情境的深度关联逐年增加,但设问的思维容量整体较小;试题答案表达形式多样,但开放度小。论文的第五章,笔者提出了江苏省中考化学试题命制建议:试题立意和内容要聚焦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加强试题情境与设问的一致性、提高试题答案的开放度和评分标准的灵活性。
徐静[6](2020)在《初中学生科学解释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构建科学解释是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是科学知识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科学探究的目的。科学解释能力是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物理课堂作为传授物理知识、形成关键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科学解释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科学解释能力的发展。本研究通过整理和分析现有文献,对科学解释的概念进行界定,延用科学解释的CER框架,制定符合初中学生的科学解释水平评价标准。编制测试题,了解学生现状,发现学生科学解释水平较低,科学解释框架不明,实证意识不强。根据学生现有的科学解释水平,提出适合培养初中学生科学解释能力的策略。按照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教材,查阅最近五年中考试题,编制培养材料,运用培养策略,对两个平行班级展开教育实验。经过一个学期的培养,实验班学生的科学解释能力显着优于对照班,高分人数占比明显提高。两个班级在主张要素上的差距最小,证据和推理要素差距较大,实验班学生在提出主张、寻找证据、运用推理的能力上均显着提高,其中主张要素表现最好,推理要素提高最快,证据要素次之。本研究丰富了培养学生科学解释能力的策略,希望为关注培养学生科学解释能力的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杨洁[7](2020)在《中考语文对联题型分析及教学方法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对联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同时也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对联自隋唐五代时期兴起而逐渐兴盛于明清并延续至今,虽然对联在明清时期大放异彩,但是从最早的《诗经》中却也可以找到对联对仗的雏形,之后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熏陶影响下,才逐步形成现在的对联。可以说对联自古就一直被孕育发展,是与诗词曲赋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文化样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对联曾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断层,时至今日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才开始被重新关注起来,本文旨在探究中考语文对联的考点、题型类别并调查对联教学情况,从一线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探究对联教学方法及对策,帮助学生在中考语境下学习对联、赏析对联、写作对联。本文除绪论、参考文献及附录外,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中考对联题型分类,对近年来各省份中考题型进行汇总分类,将考题样式主要分为选择联、填字联、接下联、排序联、话题联、材料联、迁移拓展类,并予以举例分析。第二章为中考对联考点,通过中考试题分析并结合语文课标要求将对联涉及到的考点主要归纳为词汇考点、音韵考点、语法考点、修辞考点、逻辑表述考点五类。第三章为对联教学调查,主要针对师生群体分别分发问卷,调查了学生学习对联的基本情况、教师对联教学基本情况,并将各类考点题型全面汇总为对联专题测试卷,分发给不同水平的初三年级毕业生,进行集中评判分析学生考情,总结了七项易错点:审题分析不细、文学积累不足、对联要求不符、概括能力不佳、表达能力不佳、思想格局不大、综合能力不佳。第四章为对联教学方法,从对联入门训练、对联评作训练、对联应试训练三个维度进行,帮助学生提高对联学习兴趣,尝试鉴赏创作对联,同时提高答题正确率。本论文采用调查法、归纳法、统计法,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针对中考考点、题型专题训练,系统化分析学生学情考情、归纳错误错因,有的放矢的进行对联教学训练,旨在帮助学生系统的学习并掌握对联,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应试能力,同时为中学语文教学群体在中考题型的研究上做借鉴。
诸葛浩[8](2020)在《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唯一一次兼具毕业和选拔双重性质的重要考试。而中考试卷作为中考评价的功能性载体,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和探索的对象。2012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苏州市中考历史科在考查方式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上都呈现出较大的转变,既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探索方向。本文选取了2012年以来近八年的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分别研究了试卷题型、知识点分布、内容呈现方式以及试卷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以期探寻试卷的命题走向,为今后苏州市中考历史命题与历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苏州市中考历史科的发展状况及其命题参照。苏州市历史试卷的发展经历了从积极探索到趋于稳定,逐渐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通过合理科学的试题命制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不断与素质教育看齐,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第二部分运用表格统计深刻剖析了不同维度下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试卷在题型结构上稳定性较强,内容上注重考查中国史,体现了“厚中薄西”原则;不同维度下的知识点涵盖较好地达到了与课程标准的匹配度,基本遵循了考试说明对考查内容的要求,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典型例题彰显试卷的若干特色,进而归纳出苏州市历史试卷的变化趋势。运用对比研究发现苏州卷与江苏省其他地区中考历史试卷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其独特魅力,是共性与个性的充分展现。第四部分基于中考试卷的研究提出对历史命题和教学实践的思考。完善历史试题的命制是推动试卷改革的重要一环,而试卷改革的灵魂在于服务于历史教材改革,从而进一步推进历史教学改革。通过对新课标颁布以来的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研究,能够对考试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今后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和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吴沃莲[9](2020)在《广东省近十年中考历史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考作为检验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果的终结性考试,在测量与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反馈教学效果更能指导教学改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广东自2010年开始实行省中考封闭命题,本文将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结合相关教育学及考试学原理对近十年中考历史省卷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综合分析近十年试题特点及不足,对当下命题进行反思,提出命题改进建议;探索试题发展大趋势,理清今后命题走向,为促进教学发展及学生成长服务。本文将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共有五章内容。绪论部分主要是交代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以及本文在一些方面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正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述广东近十年中考历史省卷使用概况及试题命制依据,分析在取消考纲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材三者与试卷的关系。第二章对近十年试题的结构与内容进行分析,其中结构方面主要是对题型结构进行分析;内容方面从板块题量、分值、主题、知识点分布等角度着重考虑。第三章挖掘近十年试题特点,发现试题结构稳定,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知识内容的考查体现一定灵活性;重视情境创设与学生情感体验;内容贴近生活,凸显时代性和开放性。第四章主要指出近十年试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题型结构单调,创新性不足;综合题内容布局厚今薄古不够巧妙;部分题目情境创设不够严谨,材料与设问联系不强。初步分析这些不足会给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今后命题改进提出相关建议:设置多样题型;合理布局试题内容;注意命题严谨性。第五章是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探索试题变化趋势,其趋势主要体现在立意逐渐转型,学科素养凸显;越为注重唯物史观统摄下的多元史观考查;与高考衔接,更加注重综合能力考查。这些变化趋势与新中考方向一脉相承,实质是课程改革新理念在学科领域的具体化,深刻影响着教学走向,给今后历史教学带来一些启示:加强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多元史观意识;关注高考试题变化,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并就本文研究作整体反思。
毋晓迪[10](2019)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考数学试题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学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今数学教育界的热词,数学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数学特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就高中数学而言,无论是新课教学还是复习备考,评价的风向标早已成为是否具备六大核心素养的潜质,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从核心素养考查的视角出发分析研究高考数学试题,对于今后的数学教育教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各地数学高考试题既注重基础又兼顾选拔梯度,充分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习潜能,彰显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以2017年、2018年文理科数学高考数学共12套试卷为研究对象,从试题对六大核心素养中每种素养所对应三种水平的考查统计以及试题涉及到知识点考查的SOLO层次划分这两个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最新版课程标准,按照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三大主题内容分析试题,得出一些如下结论:(1)试题内容分析与研究:发现近两年文理科试题呈现出了“Y”字形排列,即文理科中低档难度试题相同,在试卷中后部分理科数学试题难度高于文科,进而提高文科数学试卷的得分率,同时增强理科数学试卷的区分效果。(2)数学核心素养的分析与研究:这12套试卷对数学六大核心素养的考查特点明显,每套试卷中数学运算素养考查比例最大,逻辑推理素养占比次之,其余核心素养占比例都较低,尤其是数学建模素养所占比最低。另外一个明显特点是,每种素养中水平二考查比例最高,水平一次之,水平三最低。(3)知识点考查的SOLO层次划分分析与研究:每个知识模块对多元结构(M)和关联结构(R)考查比例最大,单一结构(U)次之,拓展关联结构(E)最低,也由此可以推断出每个知识主线在高考试卷中主要是以中低档难度试题呈现。基于以上所做的分析与研究,提出高考命题预测与教学建议。
二、一道中考试题的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道中考试题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高考立体几何试题结构与内容的演变 ——以1978-2020年全国卷(理科)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数学试卷 |
二、试题结构 |
三、试题内容 |
四、数学核心素养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高考数学试题的研究 |
一、高考数学试题的命题研究 |
二、高考数学试题的结构与内容研究 |
三、高考数学试题的比较研究 |
四、高考数学试题综合难度研究 |
第二节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试题的研究 |
第三节 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比较研究法 |
二、统计分析法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思路 |
第四章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试题结构的演变 |
第一节 立体几何试题题型、题量演变 |
一、题型演变 |
二、题量演变 |
第二节 立体几何试题分值与比例演变 |
第五章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试题内容的演变 |
第一节 立体几何试题考核知识点演变 |
第二节 立体几何试题阅读量、图形模型演变 |
一、阅读量演变 |
二、图形模型演变 |
第三节 立体几何试题综合难度演变 |
一、综合难度研究设计 |
二、立体几何试题综合难度演变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高考数学立体几何试题结构演变情况 |
二、高考数学立体几何试题内容演变情况 |
第二节 研究建议与启示 |
一、对立体几何内容的教学建议 |
二、对立体几何内容的命题启示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理论探讨 |
(一)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二)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的设计原则 |
(三)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影响因素 |
(四)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可行性 |
四、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 |
(一)研究的总体设计 |
(二)问卷维度设计 |
(三)调查实施 |
五、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学物理课程设计依据 |
(一)在教学中STEM课堂类型的操作步骤 |
(二)课程主题选择依据 |
(三)确定课程主题 |
六、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学物理课程设计 |
(一)新授课《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课程内容设计 |
(二)初高中衔接课《弹珠的运行轨迹》课程内容设计 |
七、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实施 |
(一)《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课程的实施 |
(二)《弹珠的运行轨迹》课程的实施 |
八、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三)研究不足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的调查 |
附录二 《天平的构造及使用》前测问卷 |
附录三 《弹珠的运行轨迹》前测问卷 |
附录四 《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访谈问卷 |
附录五 《弹珠的运行轨迹》后测问卷 |
致谢 |
(3)2012-2020年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技术路线 |
(五)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多元智能理论 |
3.教学测量与评价理论 |
一、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试题分析 |
(一)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命题概况 |
1.命题指导思想 |
2.考试命题依据 |
3.考试命题原则 |
4.考试命题要求及内容 |
(二)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试题分析 |
1.试题内容分析 |
2.试题结构分析 |
3.试题呈现方式分析 |
4.试题特点 |
二、呼伦贝尔市中考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
(一)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试题得分率进行分析 |
(二)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三、初中课堂教学策略 |
(一)夯实地理基础知识,构建地理知识体系 |
(二)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
(三)引入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四、本文结论和展望 |
(一)本文结论 |
(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一)教育文件类 |
(二)专着类 |
(三)期刊类 |
(四)学位论文 |
附录 |
(一)附录1 对学生智力技能的培养案例 |
(二)附录2 教师访谈记录单 |
致谢 |
(4)2012-2020年潍坊市中考历史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试题分析 |
第一节 命题依据 |
一、以课程标准为统领 |
二、以考试说明为参考 |
三、以教科书为基础 |
第二节 试卷结构分析 |
一、客观题题型结构分析 |
二、主观题题型结构分析 |
第三节 试题内容分析 |
一、客观题在试卷中分值、比重、及所涉及知识点 |
二、主观题在试卷中分值、比重、及所涉及知识点 |
第二章 命题特点及变化趋势 |
第一节 命题特点 |
一、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
二、围绕中心主题,深化历史联系 |
三、注意创设新情境,运用新材料 |
四、融入乡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 |
第二节 潍坊市中考历史试题的变化趋势 |
一、更加注重对综合能力的考查 |
二、凸显核心素养,体现立德树人要求 |
第三章 对命题的思考和教学实践的启发 |
第一节 对命题的思考 |
一、试题命制存在的问题 |
二、试题命制的建议 |
第二节 潍坊市中学历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学生维度 |
二、教师维度 |
第三节 对教学实践的启发 |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 |
二、夯实学生基础,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 |
三、注重史料教学,培养关键能力 |
四、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2012-2018 年潍坊中考历史客观题与旧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知识点的情况 |
附表二 2019-2020年潍坊中考历史客观题考查统编版历史教科书知识点的情况 |
附表三 |
附表四 2012-2020年潍坊中考历史主观题考查主题与知识点情况 |
附录A 关于潍坊市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5)初中化学中考试题分析 ——基于江苏省中考试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1.1 化学中考试题改革对初中化学课程实施具有引领作用 |
1.1.2 化学中考试题的命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
1.2 课题研究内容及思路 |
1.2.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2.2 课题研究的思路 |
1.3 研究综述 |
1.3.1 研究概况 |
1.3.2 研究成果 |
第二章 课题基本问题的阐释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试题 |
2.1.2 中考化学试题 |
2.2 中考化学试题的构成要素分析 |
2.2.1 立意 |
2.2.2 情境 |
2.2.3 设问 |
2.2.4 答案及评分标准 |
第三章 中考化学试题评价模型的建构 |
3.1 建构评价模型的依据 |
3.1.1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椎》中的相关要求 |
3.1.2 国外试题命制的经验 |
3.1.3 有关评价的理论 |
3.2 中考化学试题评价模型的建构 |
3.2.1 评价模型中各维度指标的确定 |
3.2.2 中考化学试题评价模型 |
第四章 江苏省化学中考试题评析 |
4.1 试题一致性分析 |
4.1.1 研究方法 |
4.1.2 研究结果 |
4.2 试题情境分析 |
4.2.1 试题情境总体分析 |
4.2.2 试题情境存在的问题 |
4.3 试题设问分析 |
4.3.1 试题设问关联性和一致性分析 |
4.3.2 试题设问思维容量和设问方式分析 |
4.4 试题答案的分析 |
4.4.1 答案形式的分析 |
4.4.2 答案开放度的分析 |
第五章 江苏省化学中考试题命制建议 |
5.1 试题立意和内容要聚焦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 |
5.1.1 在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基础上演绎出立意素养的评价目标 |
5.1.2 在分析学生素养行为表现的基础上选择试题内容 |
5.2 加强试题情境与设问的一致性 |
5.2.1 提升试题情境设计质量 |
5.2.2 关注试题情境与设问的一致性 |
5.3 提高试题答案的开放度和评分标准的灵活性 |
5.3.1 提高试题答案的开放度 |
5.3.2 增加试题评分标准的灵活性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致谢 |
(6)初中学生科学解释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
2.1 科学解释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1 科学解释的模型 |
2.1.2 科学解释水平的测评研究 |
2.1.3 学生科学解释的困难及影响因素 |
2.1.4 培养学生科学解释能力的策略研究 |
2.2 科学解释 |
2.2.1 解释与科学解释 |
2.2.2 科学解释与科学论证 |
2.2.3 本研究的科学解释界定 |
2.2.4 科学解释能力 |
第三章 科学解释水平评价标准的制定 |
3.1 科学解释水平评价标准的初步编制 |
3.2 科学解释水平评价标准的初步应用 |
3.2.1 测试目的 |
3.2.2 测试对象及时间 |
3.2.3 测试试题的选取 |
3.2.4 测试题的评分标准 |
3.2.5 测试实施的要求 |
3.3 测试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3.1 科学解释各要素测试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3.2 科学解释能力整体水平测试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3.3 评价标准初步应用的情况分析 |
3.4 科学解释水平评价标准的修订 |
第四章 初中学生科学解释水平的现状测试 |
4.1 测试目的 |
4.2 测试对象及时间 |
4.3 测试试题的编制及评分标准 |
4.3.1 测试试题的编制 |
4.3.2 测试题的评分标准 |
4.4 测试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4.4.1 测试学生科学解释水平的现状分析 |
4.4.2 男女生科学解释水平的现状分析 |
4.4.3 初中学生科学解释水平现状小结 |
第五章 初中学生科学解释能力的培养策略 |
5.1 搭建脚手架,明确科学解释框架 |
5.1.1 阅读科学解释范本,利用表格归纳科学解释组成要素 |
5.1.2 采用“渐退式”科学解释培养单,了解科学解释组成要素 |
5.2 单个要素培养,深化各要素含义 |
5.2.1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出科学主张 |
5.2.2 实事求是,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
5.2.3 夯实物理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科学推理 |
5.3 设计“解释-论证”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完整科学解释 |
5.3.1 引入探究问题 |
5.3.2 获取证据 |
5.3.3 构建初步的科学解释 |
5.3.4 开展论证 |
5.3.5 完善科学解释 |
5.4 多种训练方法并举,熟练构建科学解释 |
5.5 规范科学用语,提升科学解释品质 |
5.5.1 引领示范,语言输入准确化 |
5.5.2 双向转化,语言加工有效化 |
5.5.3 及时纠正,语言输出规范化 |
第六章 初中学生科学解释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
6.1 实验的目的 |
6.2 实验的对象 |
6.3 实验内容的选取 |
6.4 实验的实施 |
6.5 实验的后测 |
6.6 实验效果的统计与分析 |
6.6.1 10次书面科学解释培养单的数据分析 |
6.6.2 后测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6.6.3 实验班个体科学解释能力发展情况分析 |
6.7 科学解释能力培养的课堂实例 |
6.7.1 明确科学解释能力重要性的课堂实例 |
6.7.2 对各知识点进行科学解释能力培养的课堂实例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附录1: 学生科学解释能力现状测试卷(前测) |
附录2: 科学解释课堂培养单 |
附录3: 科学解释范本 |
附录4: 学生科学解释能力测试卷(后测) |
致谢 |
(7)中考语文对联题型分析及教学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一章 中考对联题型分类 |
第一节 选择联 |
第二节 填字联 |
第三节 接下联 |
第四节 排序联 |
第五节 话题联 |
第六节 材料联 |
第七节 迁移拓展类 |
(一) 仿写迁移 |
(二) 材料研究迁移 |
(三) 诗歌鉴赏迁移 |
第二章 中考对联的考点 |
第一节 词汇考点 |
第二节 音韵考点 |
第三节 语法考点 |
第四节 修辞考点 |
第五节 逻辑表述考点 |
第三章 对联教学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的效度、信度与难度 |
(一) 调查效度 |
(二) 调查信度 |
(三) 调查难度 |
第二节 对联学习情况分析 |
第三节 对联教学情况分析 |
第四节 对联考试情况分析 |
(一) 审题分析不细 |
(二) 文学积累不足 |
(三) 对联要求不符 |
(四) 概括能力不佳 |
(五) 表达能力不佳 |
(六) 思想格局不大 |
(七) 综合能力不足 |
第四章 对联教学方法 |
第一节 对联入门训练 |
(一) 对联基本概念教学 |
(二) 对联历史发展教学 |
(三) 对联故事激趣教学 |
第二节 对联评作训练 |
(一) 对联评鉴教学 |
(二) 对联创作教学 |
第三节 对联应试训练 |
(一) 对联考点训练 |
(二) 对联题型训练 |
(三) 综合能力训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发展与命题参照概述 |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科的发展背景 |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发展过程 |
第三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命题参照 |
第二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题型分析 |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内容分析 |
第三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特点及变化趋势 |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变化趋势 |
第四章 基于试卷研究对命题和历史教学的思考 |
第一节 对试卷命题改进的思考 |
第二节 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广东省近十年中考历史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 |
五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广东近十年中考历史省卷使用概况及命题依据 |
第一节 广东中考历史省卷使用概况 |
第二节 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命制依据 |
一 课程标准与试卷关系分析 |
二 考试大纲与试卷关系分析 |
三 历史教材与试卷关系分析 |
第二章 广东近十年中考历史试卷结构与内容分析 |
第一节 广东中考历史试卷结构分析 |
一 选择题题型结构分析 |
二 综合题题型结构分析 |
第二节 广东中考历史试卷内容分析 |
一 各板块题量、分值、比重在试卷中的分布分析 |
二 各板块主题、知识点在试卷中的分布分析 |
第三章 广东近十年中考历史试卷特点 |
第一节 题型结构稳定,注重考查主干知识 |
第二节 知识内容的考查有一定灵活性 |
第三节 重视情境创设,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
第四节 贴近生活,凸显时代性和开放性 |
第四章 广东近十年中考历史试卷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
第一节 广东中考历史试卷的不足之处 |
一 题型结构单调,创新性不足 |
二 综合题内容布局厚今薄古欠巧妙 |
三 部分题目情境创设不够严谨,材料与设问联系不强 |
第二节 对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命制的改进建议 |
一 设置多样题型,实现不同题型考查功能 |
二 合理布局古今内容,借鉴优秀命题 |
三 注意命题细节,精益求精 |
第五章 广东近十年中考历史试卷变化趋势及教学启示 |
第一节 广东中考历史试卷的变化趋势 |
一 立意逐渐转型,学科素养凸显 |
二 越为注重唯物史观统摄下的多元史观考查 |
三 与高考衔接,更加注重综合能力考查 |
第二节 广东中考历史试卷变化趋势对教学的启示 |
一 加强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二 注重培养学生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多元史观意识 |
三 关注高考试题变化,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考数学试题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课程改革 |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数学学科考查方向改革 |
第二节 选题缘由 |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性 |
二、高考数学试题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文献研究法 |
第二节 知识点考查的SOLO层次分析法 |
第三节 对比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高考数学试题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数学核心素养与高考数学试题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对以上研究的简评及本研究的问题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APOS理论 |
二、SOLO分类理论 |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四、数学核心素养三水平与SOLO分类理论之间的关联 |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考试题分析 |
第一节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学科课程改革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
第三节 核心素养划分的水平 |
第四节 知识点所考查的SOLO层次划分 |
第五节 示例剖析 |
第六节 高考试题的分析 |
一、2017 年全国理科数学Ⅰ、Ⅱ、Ⅲ卷的分析 |
二、2017 年全国文科数学Ⅰ、Ⅱ、Ⅲ卷的分析 |
三、2018 年全国理科数学Ⅰ、Ⅱ、Ⅲ卷的分析 |
四、2018 年全国文科数学Ⅰ、Ⅱ、Ⅲ卷的分析 |
第七节 全国卷高考数学试题的追溯与演变 |
一、旧题新现题根不变 |
二、演变思路新题出炉 |
三、创新传承推陈出新 |
第八节 有效的试卷分析方法 |
一、做好试卷统计工作 |
二、对试卷所考知识点细化分析 |
三、试卷中对学科素养考核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试题内容的分析与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数学核心素养的分析与研究结论 |
第三节 知识点考查的SOLO层次划分分析与研究结论 |
第六章 全国卷试题的命题趋势 |
第七章 教学启示 |
第一节 教学启示 |
一、重视解题教学,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
二、重视核心概念教学,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
三、重视教材的研究和学习,完善数学核心素养 |
四、重视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升华数学核心素养 |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课题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荣获奖励与学术成果 |
四、一道中考试题的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考立体几何试题结构与内容的演变 ——以1978-2020年全国卷(理科)试题为例[D]. 刘霄.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2]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D]. 唐晓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2012-2020年呼伦贝尔市地理中考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D]. 丽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2012-2020年潍坊市中考历史试题研究[D]. 郑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初中化学中考试题分析 ——基于江苏省中考试题[D]. 何蓉蓉. 扬州大学, 2020(02)
- [6]初中学生科学解释能力培养研究[D]. 徐静. 苏州大学, 2020(02)
- [7]中考语文对联题型分析及教学方法探究[D]. 杨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D]. 诸葛浩.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广东省近十年中考历史试题研究[D]. 吴沃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考数学试题分析研究[D]. 毋晓迪.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