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午战争中的丰岛海战(论文文献综述)
陈悦[1](2021)在《北洋海军甲午沉船考古调查 发现壮烈殉国的英雄舰“致远”》文中提出2015年9月17日当日:水深23米,海底温22度,能见度2米。……XX在沉船后部生活区布设了一个小探方,布设过程中发现有白色瓷片,综合考虑,没有提取。水下摄影师在摄影过程中也发现了白色瓷片,并提取了一小片白瓷片,出水后经过考古队员的观察和辨认,发现有釉下字母纹饰:"AL CHINESE",推测为甲午战舰定制的餐具碎片。从8月1日出海至9月17日,当年海战的日子,历史之谜在这样一个庄重的日子里将被解开!——"丹东一号"沉船考古调查工作某参与者的日记
郑凤玉[2](2021)在《陆奥宗光与“高升号”事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84年7月25日,在丰岛海战中清政府向英国租借的商船“高升号”在运兵往朝鲜牙山的途中,被日本军舰“浪速号”炮击,随后日军还对入水的清廷官兵进行射杀,此举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随即中国与日本矛盾日益尖锐,借此时机西方列强为了谋求自身利益开始插手干涉。探究“高升号”事件的始末及其内在真相,对当今国际事务处理方式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在整个事件当中,陆奥宗光是日本的重要人物,论述“高升号”事件的同时也要从实践中研究陆奥宗光的外交思想,以及他在两国谈判中施展“狡狯”的外交手段,从而研究陆奥宗光外交思想对“高升号”事件的影响、对日本近代外交的影响。本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以外,主体部分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陆奥宗光的外交思想。主要论述了陆奥宗光生平与外交历程、陆奥宗光的外交思想内容,以及陆奥宗光外交在史学界的三种评价,为陆奥宗光外交思想的影响做铺垫。其次是“高升号”事件的经过及其最终结果。这一章从甲午中日战争的第一战入手因牵扯到中日英三国,并且因为这一事件日后赔偿问题有了国家法的修改,所以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高升号”事件至今为止还有很多疑点,论述“高升号”的租用到沉没以及该事件的审理和最终结果,但对于事件责任方的探究,在国际层面还是众说纷纭。因此探究事件的真相和责任方,也是对历史的正视,对以后国际事务的处理亦有启示作用。最后是陆奥宗光的外交思想影响,这一章节为本篇论文中的重要部分,通过“高升号”事件前后陆奥宗光的外交实践,其中包括与欧美国家间的外交实践、国内关系的处理、与清廷的外交实践的处理来体现陆奥宗光的外交思想,从而引申陆奥宗光的外交思想对日本近代外交的影响。结论部分是为本论文通过研究得出的简要观点。
严永晔[3](2020)在《甲午战败中的北洋海军将官指挥群体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洋海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现代意义的海军,完全采用西式的武器装备以及训练方法,在正式成军之后其综合实力位高居亚洲首位。但是在甲午战争中,这支耗费大量努币,经年建设,并被朝野寄予厚望的军事力量让大家大失所望,在与日本海军的较量中全军覆没。而且这场战争的影响深远,致使日本藉此跃入强国之列,而中国经此一战,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沦陷中更是一路下滑,沉沦到被列强宰割的深渊,进一步加重了民族危机,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中。甲午战争中方的战败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时代的,也有国家的、体制的,具体到参战的每个成员,北洋海军的每个个体,尤其是领导指战群体的每个成员,几乎都表现英勇、抵抗顽强,即使战胜无望,也不惜以死效国、杀身成仁。但作为一个对战争的效能发挥和结果走势负有重要责任的现场指挥整体,北洋海军的临战指挥力量是一个组成复杂,并有特殊形成背景的群体,这个群体成长于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和政治生态之中,是有一些共性东西存在的。探究这个群体在形成和存在中的某些特性和问题,考量这些问题在战时对战能发挥的滞碍,是追究甲午战败的思路之一。
冲佩璇[4](2019)在《关于甲午战争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甲午战争之前中日两国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海防建设,其建设成果在甲午战争中得到了检验。中日两国实力相当,但终究因为两国政府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了甲午战争时中国制海主动权先后在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中逐步丧失。文章通过介绍制海主动权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逐步丧失的过程,对当时制海主动权丧失的原因进行分析与反思。
曹金稳[5](2019)在《北洋舰队官兵视角下的黄海海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洋舰队官兵在黄海海战前对中日两国海军真实实力的不同认知以及在黄海海战中的战场表现和对黄海海战后的反思,从另一个视角再现不同于传统的黄海海战叙事。中日矛盾激化后,北洋舰队基层官兵求战欲望强烈。出于对建功立业和高额报酬的追求以及囿于自己的知识和服役多年的自信,他们对海战前景持乐观态度。方伯谦虚报战果更使得他们坚信日本海军不堪一击;中高层海军将领要承受来自统治者的压力、清流派的责难和舆论的指责,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中日海军之间的差距有一定的认知,对中日海战前景持悲观态度。护航牙山却与日本海军的主力不期而遇,开战之前的北洋舰队官兵们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在舰上服役的多名洋员均记录下斗志昂扬的官兵们渴望与日本决战,以报丰岛海战之仇。中高层军官却因己方军舰性能、燃煤质量差、火炮射速慢等因素显得忧虑。开战后北洋舰队利用舰炮射程优势一度取得局部优势,但中日两国军舰性能的代差使得北洋舰队很快陷入困境。虽在丁汝昌和管带们的统帅下浴血奋战,北洋舰队还是处于下风,众官兵们士气高昂,冒着弹雨坚守在战斗岗位上。在“致远”被击沉后,“济远”和“广甲”逃离使北洋舰队士气低落,鏖战五个多小时后日本军舰首先撤离战场。北洋舰队四艘军舰被击沉、一艘搁浅,官兵们死伤颇多。海战前后北洋舰队官兵们的心态变化,反映了他们随着黄海海战的进行对于中日战争和他们的对手逐渐的认知。对于方伯谦案的争议也体现了北洋舰队官兵们真实看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北洋舰队的官兵们都认为黄海海战是一次小捷,他们认为日本海军和他们一样受损严重,短时间内无法再次远洋作战,可事实却打破他们的臆想:不断在中国临海游弋的日本军舰,接连响起的警报都使得清廷高层胆战心惊,不断向他们发出出海作战的指令。这时海战小捷所带来的胜利喜悦尽数被忧虑和恐惧所取代。
屈冰琪[6](2019)在《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甲午战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将史学研究成果与中学历史教学相结合受到一线教师的普遍重视。在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当引入史学理论成果进行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与解读能力。同时高考命题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化、学术化,将史学研究成果整合处理作为命题材料成为高考命题的一大特色。为适应高考命题趋势,以及贯彻新版课标要求,教师应在弥补历史教科书滞后性的基础上,将史学研究成果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笔者以“甲午战争”为例,重点论述史学研究成果与中学历史相结合的意义价值及具体途径。首先,在对比2003版与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包括统编版在内的五大版本教科书中有关“甲午战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其次,根据五大版本中“甲午战争”相关内容,有针对性、选择性的对近年来史学界有关“甲午战争”史学理论进行汇总整理。再次,摘选典型教学案例探讨如何使中学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成果有机结合。最后,对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反思,分别从运用成果对教师的要求以及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张岩鑫[7](2019)在《晚清海战岸防图解析及其军事败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海战,指海军兵力在海洋进行的战役和战斗;海防,指在国家领海,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本文中的海防作战,可等同于岸防作战,或者反登陆作战。这是因为清政府忽视海权和领海防御的重要性,故一般直到外敌侵入海岸,方才着手组织抵抗。先是外国舰队入侵中国,后来发展为列强在中国海面为瓜分中国而战。反映在海战绘画上,就是中国人绘制的多是海防画,外国人绘制的多是进攻海战画。在没有摄影术的时代和摄影术发明还没有广泛应用的时代,西方商船和战舰都有画家随行远航;在中英、中法海战中,西方舰队都配有专门的测绘船、绘图师和随军画家,以图像和绘画的形式记录战事现况。这些图像和绘画作品是当年西方媒体极为重要的战事报道依据,也为列强侵华提供了第一手地理、军事和文化情报资料,本文运用历史文献整体梳理了晚清海战岸防的历程基础上,搜集、复制了大量相关的国内外珍藏的绘画图像资料,直观地再现了晚清海战岸防的历史,晚清以前中国对外海战与海防。中国的水师和海军,在中外一系列海上战争和登陆/反登陆战争中,曾多次征讨外敌、抵制入侵与收复故土。唐、元时期中国水师东征朝鲜、日本,目的是确立中国在东亚地位;明末出师朝鲜,是为了协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而郑成功水军攻打台湾,则是从荷兰侵略者手里夺回故土。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由于中国沿海的倭寇之患,促进明朝重视加强海防建设,岸防的强化,中国沿海倭乱逐渐平息。在抵抗外寇的过程中,中国沿海岸防体系得以初步建立。十五至十八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等西方殖民者陆续来到中国沿海,展开早期殖民侵略活动,古老而封闭的中国,成为欧洲殖民者扩张、攫取利益的目标。中国的岸防体系、海上力量、海疆危机,乃至整个国家安全,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晚清中国海防建设与对外海战与岸防。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的海路门户,频繁侵犯中国领海。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水师不堪一击,难以招架各国海军的进攻。清政府有鉴于此,通过购买外舰、自造军舰,从北洋水师船队到铁甲舰队,建立起数支近代化舰队。如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外舰船交锋,中法甲申海战,中日甲午海战中的丰岛海战、大东沟海战;晚清中国对外岸防作战: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华南、东南沿海防务与岸防作战,清军连连损兵折将,英军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大沽口防务与岸防作战,广州几乎为不设防城市;三次大沽口之战,除第二次可称之为完全的胜利外,均遭失败,英法列强得以长驱直入杀入京师,强迫清政府签署不平等条约;中法战争期间台湾、镇海防务与岸防作战,基隆防卫作战,镇海防卫作战,澎湖防卫作战,除了澎湖沦入法军手中外,占据基隆为担保品、占领镇海军港和消灭南洋三舰均未能实现。中法战争中的几次胜利,胜在守备,却没能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旅顺、威海卫防务与岸防作战,日军分别在花园口、荣成湾登陆,最终攻下旅顺、威海卫两座军港,将北洋舰队逼入绝境。纵观晚清政府组织的历次岸防作战,基本上都失败了。对外海战与岸防双双失利,除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原因外,从军事角度,即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军事制度、作战思想三个层面,是晚清海战岸防失败的重要原因:败因之一:军事器物层面的差距。武器装备性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的因素之一,晚清中国无论是武器质量、武器配备还是武器研发制造,均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进理念,一些先进中国人零星、自发的开始从事枪械、战船、水雷、大炮等武器的研发与制造。虽然在总体的落后中也有局部的领先,如中法战争中基隆、镇海战役清军武器配备就曾占据优势,但是面对英法日等海军强国,无论是岸防作战、还是海上作战,中国水师无力接敌,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无法抗击优势强敌,只能将制海权拱手相让。何时开战、在何地开战,战争主动权完全为列强所操控。败因之二:军事制度层面的缺失。一是战争准备、动员机制缺失,近代中国对外战争中,统治者既不重视战争准备,上下虚骄自大、闭目塞听,又出于防范民众的考虑,不敢放手发动民众一同抵御侵略,战争动员能力严重匮乏。战前疏忽大意、对敌情缺乏了解;临战游移不定、疏于战备,是近代中国对外战争准备不足的两大集中表现;二是战役指挥、调度体系不灵。近代海军作为中国军队的一个新军种,理所当然应成立一个统一的指挥和调度机构。然而,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几支舰队,全都具有私属性和地域性,各支舰队互不统属。晚清政府自始至终都没能成立一个强有力的海军指挥机关,几支海军各自为政;三是官兵缺乏训练,腐败气息浓重。晚清时期,中国军队腐化堕落,训练无常,官兵的战斗素养缺乏,战斗意识低下。军队编制不合理,驻防地域广大,分布松散,指挥混乱,兵种单一。军事制度的落后,很难与初步实现制度现代化的外国侵略军队相抗衡。败因之三:军事思想层面的落后。晚清中国之所以“败在海上”,思想意识根源在于西方国家拥有先进的海权思想,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控制整个世界的最高战略层面。而晚清统治者则固守“口岸防守”的消极观念,致使海洋成为中国国防藩篱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由于清政府海权意识淡薄、海防战略的滞后,宏观方面既无科学的国防战略规划与近代海权观念的指导;又无具体完整的海防作战方针、目标计划、以及战争实施的措施。微观方面,军队缺乏战役战术布置、战斗意识培养;战术保守落后、海陆协同作战不足,岸防作战战术呆板单一。作战意志方面,士兵缺乏家国意识,不知为谁而战;将领各怀私心,临战难以用命。综上因素,一遇海上战事,固守“重陆轻海”的观念,忽视海洋权利的维护,导致海战、岸防常常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非但不主动出击,制敌于海上,反而将制海权拱手让与敌人,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黄国军[8](2015)在《从《孙子兵法》看清王朝甲午海战失败》文中研究说明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清朝北洋海军在丰岛、黄海及威海卫三次海战中均告失败,并最终导致北洋舰队覆灭。考察清王朝甲午海战失败原因,可以发现日本侵略者在战备与作战方面与孙子诸多军事原则相一致,主要表现在情报上做到"知彼知己",战备充分而达成"先胜而后求战",战法上擅用"诡道""奇正",而清王朝则因情报无能、战备不力、战略战术僵化等方面原因导致失败。当前,学习研究《孙子兵法》对我国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创新发展海战战法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臧运祜,赵秀宁[9](2015)在《1930-40年代中国学界的甲午战争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30-40年代,主要是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时逢甲午战争的40、50周年。在国难当头和抗日御侮的情势之下,中国学界掀起了甲午战争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并取得了空前且丰富的成果。在抗战爆发前六年间,当是一个硕果辈出的阶段,尤以王芸生、王信忠关于甲午战争外交史,张荫麟关于甲午海战史,千家驹关于甲午战争与中国财政的论着为代表;八年抗战期间,则以总结与反思的成果为主;战后除了继续有所反思之外,则深入到中国内政的研究,并以刘适的论着为代表。关于甲午战前史,无论是在外交史背景上的考察,还是关于朝鲜问题的专门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史观的见解,均具有创新和奠基性的学术意义。关于甲午战争史,对于外交史的继续探讨以及甲午海战史和中国内政史的研究,成果较为显着,且影响及于后世;围绕着李鸿章的评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展现的与国民党主流意识形态迥异的政治立场和学术见解,对于1949年后的大陆学界自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于甲午战败主要是出于中国方面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原因的探究以及关于历史教训之总结与反思,则表明了中国学界在半个世纪之后的理性思考与进步。中国学人们在此期间于甲午战争史研究上所展现的时代情怀、使命意识和学术责任,其本身就构成了中国文人学术抗战史的重要内涵,亦成为后世和当今学界之光荣传统。
张晓刚,邹圣婴[10](2015)在《中国近30年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对于甲午战争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近30年来,中国的甲午战争研究视野不断拓宽,研究逐渐深入,在不同时期形成了数个研究较为集中的领域,无论从研究方法、研究视野,还是从史料发掘,观点创新,都涌现出一大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今天的甲午战争研究不仅仅限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抑或中日关系史研究,已延伸、扩展到地区史乃至世界史研究领域:一方面,在传统上以中日关系史为切入点的研究基础上又增加、涵盖了近代东北亚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诸多层面,从而使甲午战争研究多维化;另一方面,研究理论与方法呈多样化,除使用传统实证史学、比较史学的方法外,还多运用现代化理论、国际关系学、地缘政治学等相关专业的理论方法进行了交叉研究。
二、甲午战争中的丰岛海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午战争中的丰岛海战(论文提纲范文)
(1)北洋海军甲午沉船考古调查 发现壮烈殉国的英雄舰“致远”(论文提纲范文)
“济远”舰:现代文博工作背景下的首次甲午沉船打捞 |
寻找“致远”舰与甲午沉船热 |
“丹东一号”:甲午沉船规范化考古工作的开始 |
甲午沉船的后续考古活动 |
(2)陆奥宗光与“高升号”事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陆奥宗光的外交思想 |
(一)陆奥宗光生平 |
(二)陆奥宗光外交思想内容 |
(三)陆奥宗光外交思想评价 |
二、“高升号”事件始末 |
(一)“高升号”事件发生背景 |
(二)“高升号”租用到沉没 |
(三)“高升号”事件的结果 |
三、陆奥宗光外交思想对“高升号”事件的影响 |
(一)“高升号”事件前陆奥宗光的外交实践 |
1.与欧美国家间的外交斡旋 |
2.陆奥宗光对国内关系的处理 |
(二)“高升号”事件后陆奥宗光的狡诈外交 |
(三)陆奥宗光外交思想对日本近代外交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3)甲午战败中的北洋海军将官指挥群体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前期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北洋海军将官指挥群体 |
一、北洋海军将官指挥群体的构成 |
二、为什么将他们视为一个群体 |
三、这个群体于甲午战争中的责任和作用 |
第三章 北洋海军将官群体存在的问题 |
一、军事技能方面的问题 |
(一)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二)体能和练船实训的不足 |
(三)职位沉滞、历练欠丰富 |
二、非军事层面的问题 |
(一)领导层的隔膜 |
(二)地域之见和派系的存在 |
(三)其他消解整体性的因素 |
1.闽籍管带与提督丁汝昌之间的矛盾 |
2.闽籍管带的内部矛盾 |
3.闽籍管带与所雇洋员的矛盾 |
第四章 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将官群体临场应对中问题的暴露 |
一、整体配合不力 |
二、临场反应的迟滞 |
三、海战表现的不足和值得商榷的地方 |
四、北洋将官群体的自限与他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4)关于甲午战争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甲午战争中制海主动权的逐步丧失 |
(一) 丰岛海战 |
(二) 黄海海战 |
(三) 威海卫失陷与北洋舰队覆灭 |
二、甲午战争失败致使制海主动权丧失的历史检讨 |
(一) 历史传统造成的海权意识的淡薄 |
(二) 中国建立近代海军仅用于防 |
(三) 海防经费的短缺与挪用 |
三、结语 |
(5)北洋舰队官兵视角下的黄海海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创新点 |
一、黄海海战前北洋舰队官兵的反应 |
(一)基层官兵对战争的渴望与对日本偷袭的愤慨 |
1.报酬的激励 |
2.服役多年的自信 |
3.丰岛海战虚假战报的影响 |
(二)中高层将领的忧虑 |
1.统治阶层的高压 |
2.清流派的责难 |
3.清朝海军将领们对中日海军实力差距的认知 |
(三)小结 |
二、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的表现 |
(一)护航牙山众官兵的心态 |
1.开战前的高层军官们 |
2.群情激奋的基层官兵 |
(二)参战官兵们的战场表现 |
1.丁汝昌和管带们的战场表现 |
2.基层官兵们的实战表现 |
(三)小结 |
三、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官兵的反思 |
(一)众官兵对方伯谦案朝廷处理结果的态度 |
1.基层官兵的反应 |
2.中高层将领的反应 |
3.方伯谦案风波 |
(二)回师后北洋舰队官兵们的反思 |
1.小胜后的欣喜 |
2.糟糕局势下的忧虑 |
(三)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基本文献 |
二、研究专着 |
三、学术论文 |
致谢 |
(6)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甲午战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追求历史真实性的需要 |
(二)符合高考命题趋势 |
(三)提升教师自我修养的要求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史学界关于“甲午战争”研究现状分析 |
(二)史学研究成果与中学历史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现状分析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贡献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贡献 |
第一章 各版本“甲午战争”内容比较研究 |
一、2003版与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 |
(一)修订背景 |
(二)课程目标比较 |
(三)课程结构比较 |
二、各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甲午战争”内容的差异 |
(一)各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具体编排 |
(二)“甲午战争”具体内容分析 |
小结 |
第二章 “甲午战争”相关史学研究及主要观点 |
一、“甲午战争”相关人物、事件研究 |
(一)对李鸿章的再认识 |
(二)关于甲午战争序幕的探讨 |
(三)关于甲午战争实际赔款研究 |
(四)对黄海海战细节的考证 |
二、关于甲午战争的背景及影响 |
(一)关于甲午战争的背景 |
(二)关于甲午战争的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史学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 |
一、比较教学法 |
二、神入教学法 |
三、转换史学范式 |
四、史料教学法 |
五、问题导学法 |
小结 |
第四章 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反思 |
一、对高中历史教师的要求 |
(一)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及时吸收史学研究成果 |
(二)研究高考命题规律,提升史学理论成果运用的有效性 |
(三)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能力 |
二、中学历史教学吸收史学研究成果须注意的问题 |
(一)符合历史课标要求 |
(二)追求真实的历史 |
(三)遵循“适度”原则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晚清海战岸防图解析及其军事败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概述 |
三、资料搜集与运用 |
四、概念界定与论文创新 |
第一章 近代以前中国对外海战与海防 |
一、征讨外敌:对外扩张、抵制入侵与收复故土 |
二、抵御外寇:抗倭与明代海防的强化 |
三、西人东进:“大航海时代”来临与中国海疆危机初现 |
第二章 晚清海军建设与中外舰队交战 |
一、从水师船队到铁甲舰队 |
二、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外舰船交锋 |
三、中法甲申海战 |
四、中日甲午海战 |
第三章 晚清中国海防建设与对外岸防作战 |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华南、东南沿海防务与岸防作战 |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大沽口防务与岸防作战 |
三、中法战争期间台湾、镇海防务与岸防作战 |
四、甲午战争期间旅顺、威海卫防务与岸防作战 |
五、庚子之役大沽口防务与岸防作战 |
第四章 败因检讨之一:器物层面的差距 |
一、武器质量、性能方面的差距 |
二、武器数量、配备方面的差距 |
三、武器研发、制造方面的差距 |
第五章 败因检讨之二:制度层面的缺失 |
一、战争准备、动员机制缺失 |
二、战役指挥、调度体系不灵 |
三、军队训练、编组制度落后 |
第六章 败因检讨之三:思想层面的不足 |
一、海权、海防思想的诸多不足 |
二、战略、战术上存在的问题 |
三、陆军、海军战斗意志薄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从《孙子兵法》看清王朝甲午海战失败(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侵略者大肆开展对华情报活动, 实现“知彼知己”;清政府情报工作无力, 导致昏聩无知 |
二、日本侵略者战备充分, 实现“先胜而后求战”;清政府战备不力, 导致屡战屡败 |
三、日本侵略者善用“诡道”, 奇正用兵;清政府战略战术僵化, 导致被动挨打 |
四、结语 |
(9)1930-40年代中国学界的甲午战争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甲午战前史的研究 |
(一)王芸生、王信忠的外交史研究 |
(二)其他论着关于朝鲜问题的论述 |
(三)马克思主义论着关于甲午战争原因的 论述 |
二、甲午战争史的研究 |
(一)战争过程概观 |
(二)张荫麟等的甲午海战史研究 |
(三)战争期间的外交与李鸿章的评论 |
(四)战争前后的中国内政 |
三、甲午战争的总结与反思 |
(一)甲午战败的原因 |
(二)甲午战败的教训 |
小结 |
四、甲午战争中的丰岛海战(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洋海军甲午沉船考古调查 发现壮烈殉国的英雄舰“致远”[J]. 陈悦. 国家人文历史, 2021(15)
- [2]陆奥宗光与“高升号”事件研究[D]. 郑凤玉. 长春师范大学, 2021
- [3]甲午战败中的北洋海军将官指挥群体因素研究[D]. 严永晔. 鲁东大学, 2020(01)
- [4]关于甲午战争的思考[J]. 冲佩璇. 时代报告, 2019(06)
- [5]北洋舰队官兵视角下的黄海海战[D]. 曹金稳.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6]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甲午战争”为例[D]. 屈冰琪. 河南大学, 2019(01)
- [7]晚清海战岸防图解析及其军事败因探讨[D]. 张岩鑫. 吉林大学, 2019(10)
- [8]从《孙子兵法》看清王朝甲午海战失败[J]. 黄国军. 滨州学院学报, 2015(05)
- [9]1930-40年代中国学界的甲午战争史研究[J]. 臧运祜,赵秀宁. 民国档案, 2015(03)
- [10]中国近30年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J]. 张晓刚,邹圣婴.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