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燕麦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国外燕麦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一、国外燕麦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琦[1](2021)在《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碳同化物转运及β-葡聚糖形成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讨不同水分条件下腐植酸对燕麦糖代谢与β-葡聚糖形成的关系,本试验设置旱作和灌水两个水分处理,研究喷施腐植酸对蒙农大燕1号和内燕5号燕麦品种光合指标、花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分配动态、相关代谢酶活性、内源激素等生理指标以及产量和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喷施腐植酸后可以显着提高燕麦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旱作条件下蒙农大燕1号光合速率显着提高18.83%-64.92%,灌水条件下提高20.97%-21.97%;内燕5号在旱作和灌水条件下增幅分别为13.06%-15.85%和11.04%-15.27%;旱作和灌水条件下,蒙农大燕1号产量分别提高27.13%和16.35%,内燕5号产量分别增加38.31%和7.79%。2.水分和腐植酸处理下两个品种中茎、叶、穗的糖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花后7d-21d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量较高,花后28d和35d时较低;与对照相比,旱作和灌水条件下,腐植酸处理使燕麦各营养器官中可溶性总糖增幅分别为79.18%-145.93%和66.05%-76.91%,蔗糖增幅分别为31.91%-148.25%和30.64%-145.88%,葡萄糖增幅分别为73.13%-124.27%和79.60%-139.54%,果糖增幅分别为56.86%-124.27%和21.23%-60.55%,果聚糖增幅分别为7.40%-35.02%和12.38%-42.91%;通过对籽粒中β-葡聚糖含量与各器官中糖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籽粒中β-葡聚糖含量随着穗部蔗糖含量及茎秆和穗部葡萄糖含量的升高而升高,随着叶片中蔗糖含量、各器官中果糖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降低而升高。3.喷施腐植酸后可以显着提高燕麦叶片中相关代谢酶活性,燕麦叶片蔗糖合成酶活性分别提高14.95%-33.26%和10.05%-53.45%,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分别提高6.26%-20.83%和10.46%-29.72%,果聚糖转化酶分别提高4.73%-15.13%和5.29%-20.60%。4.腐植酸处理显着提高了燕麦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喷施腐植酸后,旱作条件下,蒙农大燕1号燕麦叶片中ZR、GA、IAA和ABA含量显着提高了27.75%、23.98%、33.04%和29.85%,内燕5号分别提高了24.59%、22.08%、33.66%和43.44%;灌水条件下,蒙农大燕1号燕麦叶片中ZR、GA、IAA和ABA含量增幅为24.59%、22.08%、33.66%和75.33%,内燕5号增幅为17.58%、34.58%、22.18%和34.39%。5.蒙农大燕1号籽粒中β-葡聚糖含量高于内燕5号,在旱作条件下,喷施腐植酸后,蒙农大燕1号和内燕5号β-葡聚糖含量分别提高10.43%和19.54%,灌水条件下,β-葡聚糖含量分别提高20.68%和4.39%,且在旱作条件腐植酸处理下β-葡聚糖含量较高。

陈昊[2](2020)在《甘肃省燕麦真菌病害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燕麦(Avena sativa)是我国重要的一年生禾本科粮饲兼用作物,对我国畜牧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燕麦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病害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之增加,已经成为燕麦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本研究主要以甘肃省陇中和河西燕麦主栽区为主要调查地区,于2017-2018年对燕麦不同生育期病害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包括田间调查、病原菌分离、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对内生促生真菌(Fusarium sp.)菌株的抑菌作用进行了初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燕麦苗期和灌浆期常见病害进行调查,发现苗期病害发生较轻,灌浆期病害发生较重。德氏霉叶斑病(Drechslera avenae)是燕麦苗期和灌浆期主要叶部病害,苗期发病率为0.95%-9.61%,灌浆期发病率为9.1%-99.4%,病情指数为6.8-74.07。红叶病(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在各地灌浆期普遍发生,发病率在2.0%-36%之间,病情指数为2.19-28.8,其中通渭的定燕2号发病率最高,达到36%,病情指数为28.8。冠锈病(Puccinia coronata)和黑穗病(Ustilago avenae)仅在通渭定引1号上大面积发生,发病率分别为100%和15.5%,冠锈病病情指数达到91.27。苗期根部及茎基部病害在各地均有发生,发病率在0.02%-2.93%之间,且在山丹发病最为严重,青引1号上发病率达到2.93%。苗期冻害主要发生在天祝和通渭,发病率为3.11%-6.42%。2.通过对燕麦苗期和灌浆期发病植株的调查和病原菌分离,共鉴定出14个属364株真菌菌株。依据各地菌株分离率、形态学特征、多基因系统发育学、致病性测定,确定了根部病害主要病原菌4种: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雪球微座孢(Microdochium nivale);叶部病害主要病原菌4种,燕麦内脐蠕孢(D.avenae)、核腔菌(Pyrenophora avenicola)、附球菌(Epicoccum layuense)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其中,附球菌引起的燕麦叶斑病在世界上首次报道,属于国际病害新纪录;层出镰刀菌和雪球微座孢引起的根腐病,链格孢和核腔菌引起的叶斑病均在国内首次报道,属于我国病害新记录。3.通过株高相对降低率,根长相对降低率和病情指数3个指标对3地区选取的9株燕麦镰刀菌进行致病性评价,结果表明各地区分离菌株均有很强的致病性,株高相对降低率为42.2%-74.9%,根长相对降低率为43.9%-74.8%,病情指数范围为54.3-94.3。不同地区燕麦镰刀菌株存在差异,天祝地区燕麦镰刀菌株致病性显着低于通渭和山丹地区;通渭和山丹地区及同一地区不同菌株之间燕麦镰刀菌致病性差异不显着。4.通过促生镰刀菌(Fusarium sp.)菌株Y-Y-1对燕麦上常见的7种病原菌进行平板对峙和发酵液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Y-Y-1对燕麦内脐蠕孢和核腔菌均有显着抑制效果。

宫晓旭[3](2020)在《燕麦引种适应性评价及播期对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燕麦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区优质牧草和苜蓿轮作倒茬替换作物,在种植结构调整中有主要作用,对不同燕麦种质资源进行引进和驯化,是选育适合通辽地区优良品种的前期工作,也是优化农牧产业结构,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有效措施。本试验引进国外17个皮燕麦品种,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将其农艺性状、营养成分、产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其在该地适应性。选择其中优质品种,进行分期播种,研究燕麦不同积温变化下幼穗分化特征及不同积温变化对农艺、产量和品种性状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西辽河平原地区的高产优质品种和确定最适宜的播期。主要结果如下:1.将17个参试燕麦品种以皮燕麦生长期的长短为根据,划分不同熟性,分为晚熟型和超晚熟型两种熟性类型品种,其晚熟型品种分别为:美达、莫妮卡、骏马、甜燕、牧马人、牧特力;超晚熟品种分别为牧乐思、海威、牧王、枪手、爱沃、魅力、燕王、贝勒、太阳神、领袖、梦龙。2.对17个燕麦品种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性状变异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干草产量、分蘖数、株高、粗蛋白、粗脂肪、籽粒产量、酸性洗涤纤维、粗灰分。遗传多样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干草产量、穗长、株高、分蘖数、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粗灰分、粗脂肪、籽粒产量。3.分别对2017、2018两年17份燕麦各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份分析,参试的17个燕麦品种在2年综合排名前3的品种分别为牧乐思、爱沃和枪手。这些参试品种综合品质优等,综合表现较突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牧乐思、魅力和枪手在两年种植里干草产量位居前三。籽粒产量中,牧乐思、爱沃、魅力表现较好。因此,牧乐思在参试品种中的为最优品种。4.在四个播期中,燕麦春化阶段单棱期、二棱期随播期延后分化时间缩短,且随着播期延后各品种单棱期、二棱期分化时间变化差异越大,说明燕麦幼穗单棱期、二棱期受播期影响较为明显;各品种处于护颖分化期时,各播期处理的燕麦分化程度基本一致。各品种在不同播期相同幼穗分化阶段累计有效积温占比相近,出苗到护颖分化期占出苗到雌雄蕊分化期积温的50%左右、出苗到护颖分化期累计有效积温占比出苗到雌雄蕊分化期的积温70%左右。5.各个农艺性状对不同播期均有明显变化,株高随播期延迟逐渐升高,茎叶比随着播期后移而逐渐降低,而叶面积则相反,随着播期后移而逐渐增大。6个材料中均以4月15日播期干草产量和籽粒产量最大,其次为3月31日播期,产量最低的播期为5月15日。

聂秀美[4](2020)在《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种带真菌和真菌毒素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明确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种带真菌和真菌毒素的影响,本研究以6个燕麦品种(裸燕麦白燕2号、坝莜9号和坝莜14号,皮燕麦陇燕2号、坝燕4号和白燕7号)为供试材料,通过平板培养法、形态学鉴定法及rDNA-ITS序列分析法对其携带的真菌进行培养后做分离和鉴定;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种子中检测出的优势菌属产生的毒性较强的细交链格孢酮酸(TeA)、黄曲霉毒素B1(AFB1)和桔青霉素(CIT)进行了检测和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贮藏年限是引起燕麦种子带菌量、带菌种类和分离率差异的主要因素。带菌量随贮藏年限的延长总体呈降低趋势,其中孢子负荷量的变幅较大,介于0.33 cfu29.70 cfu之间,各品种的孢子负荷量变化较大、差异显着。带菌率变化范围为1.50%36.75%,各品种在贮藏1年或2年时的带菌率达到峰值,随后显着下降,除陇燕2号在贮藏3年时带菌率最低外,其他材料均在贮藏5年时达到最低值。带菌种类和分离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也具有显着差异,不同品种的带菌情况也差异显着,带菌量和带菌种类的多少无明显相关性。白燕2号的总体带菌量最低,坝莜14号带菌种类最多,坝燕4号带菌种类最少但带菌量最高。(2)从燕麦种子中共检出真菌20属45种,优势属为链格孢菌属、曲霉菌属和青霉菌属,优势种因贮藏时间和品种而异。(3)品种、贮藏年限及二者的互作对燕麦种子TeA、AFB1和CIT的检出量都有极显着影响,其中贮藏年限和品种的互作对毒素含量的影响最大。燕麦种子中最主要的真菌毒素是TeA,其变幅为16.88 ug/kg348.67 ug/kg;CIT次之,变化范围为0.02 ug/kg7.06ug/kg;AFB1的含量最低,含量为0.01 ug/kg1.04 ug/kg。3种真菌毒素随贮藏年限的延长基本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含量多在贮藏2年或3年时达到峰值,随后下降。(4)燕麦种子的带菌量和真菌毒素含量无显着相关性。与皮燕麦相比,裸燕麦种子总体的带菌量、带菌种类和毒素检出量都较低。皮燕麦种子外部的平均孢子负荷量为3.69 cfu,种子内部的平均带菌率为8.83%;裸燕麦种子的平均孢子负荷量和带菌率分别为2.69 cfu和9.67%。从不同贮藏年限的皮燕麦和裸燕麦种子中分别检出17属37种和17属33种真菌,其中仅存在于皮燕麦种子的有8属12种,仅在裸燕麦中检出的有8属8种。不同贮藏年限皮燕麦种子的TeA、AFB1和CIT平均含量分别为140.70 ug/kg、0.18 ug/kg和2.74 ug/kg,而裸燕麦种子中其含量分别为123.85 ug/kg、0.23 ug/kg和0.84 ug/kg。

年丽丽,杨莹博,易显凤,亓琳,刘学录[5](2020)在《基于2010–2019年文献计量的燕麦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为深入了解燕麦(Avena sativa)研究现状,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10–2019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包括中文核心期刊、CSCD) 1 492篇、WOS核心合集2 283篇燕麦主题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了燕麦的发展和研究热点问题。结果表明:1)近10年来对燕麦的研究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就发文量来看,发文前五的国家为美国、中国、加拿大、巴西和波兰,发文量占比均超过8%;2)燕麦研究热点包括β-葡聚糖、育种、理化性质、抗性、产量及品质;3)目前,对燕麦β-葡聚糖的结构、性质、提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已比较深入,今后应加强对其生理功能作用机制的研究;4)中国在燕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方面的研究较少,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成为国内燕麦遗传育种工作者面临的重大任务。

闫天芳[6](2020)在《皮、裸燕麦杂交花序结构特性和籽粒特性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饲用型燕麦(Avena sativaL.)作为主要的优良饲草料作物之一,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南方畜牧业的大力发展,牧草种子供给不足、种子生产技术落后成为制约南方地区牧草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禾本科植物而言,穗长、小穗数、小花数及小花的外稃和内稃性状特征对籽粒的形成以及产量具有直接影响作用。为明确花序结构特性与籽粒特性对于种子产量的影响,并找出提高种子产量的途径。本研究共搜集了 141份燕麦品种(系),对其14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以籽粒特性为筛选目标,共筛选了 22份特异性种质作为参试材料,其中包括15份皮燕麦和7份裸燕麦。通过测定和比较花序特性和籽粒特性,解析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对于籽粒特性的影响;通过测定燕麦种质的种子产量相关性状与其种子产量,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解析燕麦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和性状特性。燕麦为自花授粉植物,种内基因型纯合,品种间杂交有较高优势。本研究以种子产量为筛选目标,为燕麦杂交育种筛选优良亲本。最后将筛选出的优良燕麦品系进行杂交,以皮燕麦品系“淮燕9号”×裸燕麦品系“淮选6号”的F2群体为材料,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调查了 F1和F2群体的4个花序结构特性(穗长、小穗数、轮层数、小花数)与3个籽粒特性(籽粒长、籽粒宽、籽粒高)。通过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方法,研究与种子产量相关的7个性状的遗传方差和基因效应。以期揭示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为制订相应的育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为筛选及培育出适宜在江淮地区具有高产、稳产性的燕麦品系提供指导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141份燕麦种质的14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供试燕麦性状变异范围在17.1%~41.79%,变幅极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尤其是单株鲜重、千粒重和单株干重这三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很高,分别为2.64、2.33、2.48。2.皮燕麦和裸燕麦和籽粒特性存在明显差异,皮燕麦稃壳率变幅在51.1%~20.8%,平均稃壳率在35.1%左右。对去皮后的皮燕麦和裸燕麦比较发现,皮燕麦粒型一般为椭圆形,籽粒饱满。裸燕麦粒型以长筒型为居多。粒长裸燕麦千粒重较重。籽粒长和籽粒宽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自身基因型是影响粒型的主要因素之一。3.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小花数差异极显着(P<0.01);两者小花数均与种子千粒重呈负相关,小花数与千粒重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对皮、裸燕麦内稃特性测定比较发现,皮、裸燕麦护颖宽、外稃宽、内稃宽存在显着差异(P<0.05)。较为宽敞的小花结构有助于粒型较大的籽粒生长发育。4.对裸燕麦的花序结构和籽粒特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小花数和小穗数呈负相关关系,小花数越多的裸燕麦表现为小穗数越少,小花数和小穗数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穗长对于裸燕麦籽粒长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5.皮燕麦和裸燕麦在种子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皮燕麦种质种子产量相关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株高与种子产量呈负相关关系,有效分蘖数与种子产量呈正相关关系;通经分析发现,株高和茎粗对于皮燕麦分有效蘖数具有限制效应。适当降低株高,减小茎秆粗度,对于分蘖数有明显提高作用。6.通过对裸燕麦种质的种子产量相对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小花数与裸燕麦种子产量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表现为最高;在裸燕麦种子生产过程中,选择小花数适中的种质进行选育,应适时早播,延长生育期以及给予充足的肥料,来确保种子品质,使其种子产量最大化。7.通过皮、裸燕麦杂交,花序结构和籽粒特性以裸粒型表现为显性性状,通过对籽粒特性比较发现,F1代籽粒除未发育完全小花形成的籽粒带稃壳,其余几乎均表现为裸粒型,且相比亲本“淮选6号”籽粒,籽粒茸毛较多,且籽粒颜色偏暗。F2代花序结构特性和籽粒特性进行了分离,表现为父本穗型与表现为母本穗型植株比约为1:3。籽粒表现为皮燕麦和裸燕麦植株比同样约为1:3。8.根据AIC值最小法则筛选出备选模型,利用均匀性检验进行适合性检测,选出最佳模型。结果表明,皮、裸燕麦杂交F2代群体4个花序结构特性和3个籽粒结构特性均为2对主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共同控制。其中穗长和小穗数二阶参数分析表明,环境影方差明显大于表现方差,证明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籽粒长的主基因遗传率(94.2)表现为最高,对于籽粒长的选育可利用加性效应进行选育。

支旭欣[7](2020)在《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病原鉴定及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文中研究说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主根粗壮,根系发达,有较强的耐寒、耐旱和再生能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牧草。苜蓿根腐病是一种重要的根部土传病,可对紫花苜蓿的各个生长时期造成危害。根腐病病发时,主根会发生腐烂,随着病情加重,腐烂部位逐渐发展到根冠部,致使叶片变黄脱落直至死亡。已报道的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病原主要有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等菌种,但不同地区引起苜蓿根腐病病发的致病镰刀菌存在差异。为探明我国其他未报道地区引起苜蓿根腐病的病原及其致病性以及筛选不同抗性的种质材料进而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紫花苜蓿抗病性品种培育,本研究于2018年对内蒙古乌海的大面积栽培紫花苜蓿进行田间调查,分离了病原菌并进行鉴定,对来自国内外的83份苜蓿进行抗病性筛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集疑似镰刀菌根腐病的病株带回实验室,在PSA等多种培养基上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观察菌落形态,颜色,菌丝及大小分生孢子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其ITS和TEF-1α序列,在NCBI和Fusarium-ID数据库上进行比对,从而确定病原菌名称。通过将分离的菌种回接到紫花苜蓿上确定其致病性。根据以上试验共分离鉴定出4种菌株,分别命名为22,28,17-2,50。结合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结果,22菌株为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28菌株为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17-2菌株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50菌株为腐皮镰刀菌(F.solani)。其中28菌株孢子活性最好,致病性最强,治病率可达100%。初步认为该菌种为内蒙古乌海苜蓿地的主要致病菌。利用致病性最强的28菌株侵染83份不同国家地区的紫花苜蓿种质材料,评价其抗病性。试验采用水培法接种病原菌,14 d后测量植物株高、根长、地下生物量并计算病情指数。试验结果显示83份紫花苜蓿种质材料不同程度感病,对根腐病的抗性具有显着差异。其病情指数变化范围在12.570.83,根据病情指数共划分出4种不同抗性等级,分别是抗病材料、耐病材料、感病材料和高感材料。其中抗病材料共3份,耐病材料共38份,感病材料共31份,高感材料共11份。根据聚类分析83份紫花苜蓿材料可以大致分为3类,39份耐病材料,23份感病材料,21份高感材料。虽然部分材料与病情指数划分结果不是完全一致,但抗病材料与感病材料在聚类分析结果中能够被明显区分,其中“PAMPA”和“No.1377”利用不同分析方法都为抗病材料,“G13608”、“偏关”、“阳高”、“敖汉”、“狼山”、“甘农3号”、“北疆”、“CF030056”、“新牧2号”、“龙牧1号”共10种种质材料都为高感材料。

李伟佳[8](2020)在《抑草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的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为开发新型生防抑草活性菌株,对分离自青海察尔汗盐湖样品的中度嗜盐菌菌株进行了抑草活性筛选。结果表明:87株中度嗜盐菌中,对禾本科杂草野燕麦(Avena fatua L.)具有抑制活性的菌株共计16株,活性筛选率达18.4%;对十字花科杂草自生油菜(Brassica napus L.)具有抑制活性的菌株共计11株,活性筛选率达12.6%。其中具有中度抑制活性的菌株共计3株,分别为菌株D30202、C30101、D30301。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对菌株D30202、C30101和D30301进行鉴定,确定活性菌株D30301和D30202为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菌株C30101为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将抑草活性最高的菌株D30202进行大量液体发酵,通过液-液萃取法获得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抑制野燕麦和自生油菜种子萌发活性结果显示,正丁醇萃取物的抑草活性高于乙酸乙酯萃取物,在5 mg/m L时对自生油菜根长抑制率可达81.64%。室内盆栽法测定正丁醇提取物的杀草谱实验结果表明,在浓度为40 mg/m L时,菌株D30202的正丁醇萃取物溶液对自生油菜(B.napus)和藜(Chenopodium album)的除草活性等级分别为1级和5级;对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和野燕麦(A.fatua)除草活性等级均为8级;对猪秧秧(Galium aparine L.)无活性,等级为9级。作物安全性实验表明,在浓度为40 mg/m L时,菌株D30202正丁醇萃取物对青海省主栽作物品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青春38、藜麦(Chenopodium quinoa)青白藜1号、青稞(Hordeum Vulgare L.)昆仑14号和玉米(Zea mays L.)纪元8号均有不同程度的药害,对蚕豆(Vicia faba L.)青蚕14号无药害,药害等级为0级;在浓度10和20 mg/m L时,对青稞(H.Vulgare)昆仑14号和蚕豆(V.faba)青蚕14号药害等级为0级,对玉米(Z.mays)纪元8号、小麦(T.aestivum)青春38和藜麦(C.quinoa)青白藜1号均有药害。浓度为40 mg/m L的正丁醇萃取物抑制自生油菜的作用机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MDA含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CAT、SOD和POD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明自生油菜叶片发生了脂质过氧化损伤,使自生油菜发生不可逆转的H2O2积累和过氧化损伤,最终枯死。综上所述:青藏高原察尔汗盐湖中度嗜盐菌D30202具有生防抑草潜力,为下一步从中分离出活性较高和结构新颖的抑草化合物及其先导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婷燕[9](2020)在《苜蓿种带真菌种类及其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种带病原菌物是病害随种子在时间上延续和空间上传播的重要途径。为确定目前我国主要种植的苜蓿品种其种子上是否寄藏如苜蓿黄萎病菌、炭疽病等毁灭性病害的病原菌和其他重要病原菌,为苜蓿引种调运的生物安全性和病害防治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从我国苜蓿育种者和经营进口苜蓿种子的公司收集到32个苜蓿品种种子作为第一批材料,以及在内蒙地区的草籽场采集的草原1号、草原2号和草原3号的种子作为第二批材料,采用平皿法分离种带真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真菌种类,并且以中苜3号为接种材料,分别采用培养皿法和盆栽法测试种带真菌致病性,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共分离出种带真菌25属29种,其中第一批材料得到19属20种,第二批材料得到7属12种,此两种来源的种子上真菌种类差异较大,相同的真菌有链格孢(Alternaria spp.)、青霉(Penicillium)和曲霉(Aspergillus spp.)。草原系列的种带真菌区系以镰刀菌为主: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红色镰刀菌(Fusarium redolence)、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三线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锐顶镰孢(Fusarium acuminatum)、匍柄霉(Stemphylium botryosum)和茎点霉(Phoma sp.)。明确了两批供试种子材料不携带苜蓿黄萎病菌的病原菌,即轮枝孢属(Verticillium sp.)真菌。2、品种之间真菌携带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不消毒的情况下,32个品种其携带真菌的种子占供试种子的比例范围为26.18%67.54%,最高为阿尔冈金,最低为中苜1号,平均为18.7%;表面消毒后为5.93%28.16%,最高为新牧1号,最低为甘农3号,平均为8.2%,平均降低了10.5%;草原系列1号、2号、3号品种不消毒时的带菌率分别为87.21%、92.13%和98.37%,平均为92.57%,表面消毒后分别为45.16%、57.23%、39.17%,平均为47.18%,真菌携带率有效降低了45.3%。草籽场种子带菌率远高于市场销售的种子,说明市场销售种子的生物安全性较高。3、培养皿条件下,将第一批材料分离所得的20种种带真菌采用孢子悬浮液浸种法对中苜3号接种,发芽期(7 d)内种子萌发过程受到影响。其中,篮状菌(Talaromyces amestolkiae)感染下幼苗生长矮小;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感染下种苗生长畸形,子叶发育缓慢;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感染下幼苗变细、子叶均未展开;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chartarum)可严重致使幼苗变褐萎蔫,停止发育。结果显示,可显着(P<0.05)降低发芽率和发芽势的真菌分别有尖枝孢霉(Cladosporium oxysporum)、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枝顶孢(Acremonium persicinum)、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葡萄穗霉、壳二孢菌(Ascochyta phacae);同时,篮状菌、尾孢菌(Cercospora dianellicola)、球毛壳菌、尖枝孢霉、色串孢菌(Torula hollandica)和黑附球菌等真菌均可显着(P<0.05)降低苗长、根长、鲜重与干重。4、盆栽条件下,将第二批材料中分离率较高的5种镰刀菌孢子悬浮液接种于中苜3号幼苗上,一个月后植株生长表现异常。茄镰刀菌处理下枝叶枯落;尖孢镰刀菌处理下植株矮缩,分枝稀少,叶片枯落;燕麦镰刀菌处理下枝干黄化,茎尖干枯,叶片凋落;红色镰刀菌处理下茎基部叶片稀少,叶片褪绿;三线镰刀菌处理下分枝稀少,仅个别叶片褪绿。统计了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并测定了植株的株高、根长、分枝数、叶片数、生物量以及抗逆性生理指标(叶绿素、游离脯氨酸、丙二醛、相对膜透性和抗氧化活性酶)等,茄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表现出强致病性,燕麦镰刀菌、红色镰刀菌和三线镰刀菌表现出弱致病性,致病程度互有差异。本论文研究表明,我国种植的苜蓿种子上尚未发现能够引起苜蓿黄萎病(Verticillium alfalfae)和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p.)的病原真菌。商品种子上虽然带菌种类多,但重要病原菌较少,而草籽场采集的种子携带真菌大部分为苜蓿的致病菌。可见,适期收获,强化清选,减少种子带菌十分必要。

王小曼[10](2020)在《214份食品中克罗诺杆菌的检测、鉴定、分型及其特性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食品和原料中食源性致病菌克罗诺杆菌的污染情况,对214份样品进行检测,采用阪崎肠杆菌显色培养基,结合fus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进行鉴定。结果阳性样品(16/214)检出率为7.5%,从燕麦、面粉、淀粉、未杀菌鸡蛋沙拉、挂面和香料中分离出17株分离株。分离株经质谱法鉴定到克罗诺杆菌属,fusA管家基因分析将分离株鉴定到种的水平,包括15株阪崎克罗诺杆菌,1株丙二酸盐克罗诺杆菌,1株都柏林克罗诺杆菌。13株分离株多位点序列分型已完成,4株分离株由于个别基因未完成。分型结果为4株ST4,2株ST475,ST12/ST17/ST163/ST438/ST40/ST226/ST733各1株。Pub MLST数据库中ST4和ST12有明确致病力,ST40和ST17有临床分离株但无致病信息,因此本研究中7个分离株具有潜在致病性。对Pub MLST数据库分析显示:我国分离株占比高达39.3%,食品分离株为主,临床株较少,且其明确致病型信息与欧美国家差异较大,我国仅有极少ST256、ST60和ST83菌株与新生儿脑膜炎相关,欧美国家有明确致病力的菌株则主要分布于ST4、ST1、ST12、ST7型。采用12种抗生素测定分离株的敏感性,所有菌株均对万古霉素具有耐药性,4/17菌株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和磺胺异恶唑耐受,3/17耐受头孢唑啉,2/17耐受四环素,1/17氯霉素和卡那霉素耐受。17株分离株在50℃~65℃下可存活,但存在一定差异。

二、国外燕麦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燕麦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碳同化物转运及β-葡聚糖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水分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1.1.2 水分对作物碳同化物转运的影响
        1.1.2.1 水分对作物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1.1.2.2 蔗糖代谢及其相关代谢酶
        1.1.2.3 果聚糖代谢及其相关代谢酶
        1.1.2.4 β-葡聚糖
        1.1.3 腐植酸肥料对作物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取样方法
        2.4.2 叶片光合指标
        2.4.3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2.4.4 相关代谢酶活性
        2.4.5 内源激素
        2.4.6 产量构成因素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各生育时期光合指标的影响
        3.1.1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拔节期光合指标的影响
        3.1.2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抽穗期光合指标的影响
        3.1.3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灌浆期光合指标的影响
        3.1.4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叶片SPAD值的影响
    3.2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各器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3.2.1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各器官中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3.2.1.1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茎中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3.2.1.2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3.2.1.3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穗中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3.2.2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各器官中蔗糖含量的影响
        3.2.2.1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茎中蔗糖含量的影响
        3.2.2.2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叶片中蔗糖含量的影响
        3.2.2.3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穗中蔗糖含量的影响
        3.2.3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各器官中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3.2.3.1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茎中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3.2.3.2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叶中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3.2.3.3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穗中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3.2.4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各器官中果糖含量的影响
        3.2.4.1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茎中果糖含量的影响
        3.2.4.2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叶片中果糖含量的影响
        3.2.4.3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穗中果糖含量的影响
        3.2.5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各器官中果聚糖含量的影响
        3.2.5.1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茎中果聚糖含量的影响
        3.2.5.2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叶片中果聚糖含量的影响
        3.2.5.3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穗中果聚糖含量的影响
    3.3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叶片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3.1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叶片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3.2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3.3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叶片果聚糖外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3.3.4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叶片果聚糖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5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
    3.6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产量的影响
        3.6.1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6.2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3.7 相关性分析
        3.7.1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7.2 灌浆期光合速率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7.3 果聚糖相关代谢酶与各营养器官中果聚糖的相关性分析
        3.7.4 籽粒中β-葡聚糖含量与各器官中糖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7.5 产量与各器官中糖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7.6 内源激素与各器官中糖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光合作用的影响
        4.1.2 水分和腐植酸对开花后燕麦各器官糖分积累转运的影响
        4.1.3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4.1.4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
        4.1.5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
    4.2 结论
        4.2.1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4.2.2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开花后各器官糖含量和籽粒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
        4.2.3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甘肃省燕麦真菌病害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燕麦
        2.1.1 分布
        2.1.2 食用和饲用价值
    2.2 燕麦病害研究进展
        2.2.1 真菌性病害
        2.2.2 细菌性病害
        2.2.3 病毒性病害
    2.4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
    2.5 燕麦病害的综合防治
        2.5.1 选育抗病品种
        2.5.2 农业防治
        2.5.3 化学防治
        2.5.4 生物防治
第三章 燕麦病害调查与发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方法
        3.1.2 调查地概况
        3.1.3 调查时期
        3.1.4 病害等级划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燕麦苗期病害
        3.2.2 灌浆初期病害
    3.3 讨论
第四章 病原菌分离、产孢及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的采集
        4.1.2 病原菌分离及纯化
        4.1.3 病原菌产孢方法
    4.2 病原菌鉴定
        4.2.1 形态学鉴定
        4.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4.2.2.1 DNA提取
        4.2.2.2 病原菌的PCR扩增和测序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苗期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4.3.2 灌浆期病原菌分离与鉴定结果
        4.3.3 病原真菌产孢
        4.3.4 病原真菌形态学鉴定
        4.3.4.1 菌株P28鉴定
        4.3.4.2 菌株C7鉴定
        4.3.4.3 H1菌株鉴定
        4.3.4.4 TM-2鉴定
        4.3.4.5 D11菌株鉴定
        4.3.4.6 G1菌株鉴定
        4.3.5 分子生物学鉴定
        4.3.5.1 菌株P28,P32和菌株C7,C12鉴定
        4.3.5.2 G1鉴定
        4.3.5.3 H1鉴定
        4.3.5.4 D11鉴定
        4.3.5.5 TM-2鉴定
    4.4 讨论
第五章 致病性测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供试燕麦品种
    5.2 致病性测定
        5.2.1 育苗
        5.2.2 菌株培养与接种
        5.2.3 病情指数
        5.2.4 对燕麦幼苗的影响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燕麦镰刀菌致病性评价
        5.4.2 层出镰刀菌致病性
        5.4.3 雪球微座孢致病性
        5.4.4 链格孢致病性
        5.4.5 附球菌致病性
        5.4.6 核腔菌致病性
    5.5 讨论
第六章 一株促生镰刀菌菌株生防效果初探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形态学鉴定
        6.2.2 分子鉴定
        6.2.3 平板对峙与发酵液抑制结果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燕麦引种适应性评价及播期对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燕麦的起源分布与用途
        1.1.1 燕麦的起源与分布
        1.1.2 燕麦的用途
    1.2 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
        1.2.2 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2.2.1 表型性状标记
        1.2.2.2 细胞学标记
        1.2.2.3 生化标记
        1.2.2.4 分子标记
        1.2.3 燕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评价
        1.2.4 燕麦种质资源适应性评价
    1.3 燕麦育种研究进展
        1.3.1 常规育种
        1.3.2 分子育种
    1.4 燕麦幼穗分化研究进展
    1.5 燕麦春化作用研究进展
    1.6 燕麦生育期模拟研究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区概况
    2.3 试验设计
        2.3.1 种质资源评价试验
        2.3.2 不同播期试验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农艺性状测定
        2.4.2 产量性状测定
        2.4.3 品质性状测定
        2.4.4 幼穗分化观察
        2.4.5 有效积温计算
        2.4.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燕麦品种生育期
    3.2 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3.2.1 各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3.2.2 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3 各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3.3 燕麦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
        3.3.1 燕麦种质主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3.2 种质资源适应性及综合评价
    3.4 不同播期燕麦幼穗分化特征
        3.4.1 幼穗分化规律
        3.4.2 幼穗分化各阶段积温比较
    3.5 经济性状比较
4 结果讨论
    4.1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育种
    4.2 品种适应性与育种
    4.3 播期对麦类作物产量的影响
    4.4 不同播期幼穗分化特征及对其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种带真菌和真菌毒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种带真菌
        1.2.1.1 来源与危害
        1.2.1.2 检测及鉴定方法
        1.2.1.3 影响因子
        1.2.2 真菌毒素
        1.2.2.1 起源与危害
        1.2.2.2 检测方法
        1.2.2.3 形成和脱毒
    1.3 研究目的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种带真菌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种子带菌检测
        2.1.2.1 种子外部带菌检测
        2.1.2.2 种子内部带菌检测
        2.1.3 形态学鉴定
        2.1.4 分子生物学检测
        2.1.4.1 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
        2.1.4.2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外部孢子负荷量的影响
        2.2.2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内部带菌率的影响
        2.2.3 燕麦种带真菌的鉴定
        2.2.4 燕麦种带真菌的系统发育树
        2.2.5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外部带菌种类和分离率的影响
        2.2.5.1 贮藏年限对裸燕麦种子外部带菌种类和分离率的影响
        2.2.5.2 贮藏年限对皮燕麦种子外部带菌种类和分离率的影响
        2.2.6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内部带菌种类和分离率的影响
        2.2.6.1 贮藏年限对裸燕麦种子内部带菌种类和分离率的影响
        2.2.6.2 贮藏年限对皮燕麦种子内部带菌种类和分离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带菌数量的影响
        2.3.2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带真菌优势属种的影响
        2.3.3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带菌种类和分离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真菌毒素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3 真菌毒素标准溶液的配制
        3.1.4 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真菌毒素的线性方程、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
        3.2.2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影响
        3.2.2.1 贮藏年限对裸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影响
        3.2.2.2 贮藏年限对皮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贮藏年限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3.2.3.1 不同贮藏年限裸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3.2.3.2 不同贮藏年限皮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3.2.4 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影响
        3.3.2 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关联性
    3.4 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带菌情况的影响
        4.1.2 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真菌毒素含量的影响
        4.1.3 燕麦种子带菌情况和真菌毒素含量之间的关系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6)皮、裸燕麦杂交花序结构特性和籽粒特性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英文缩略词)
模型符号说明(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燕麦概况
        1.1.1 我国燕麦种植分布及研究现状
    1.2 燕麦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2.1 燕麦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2.2 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1.3 燕麦杂交育种研究
        1.3.1 燕麦选择育种
        1.3.2 燕麦杂交育种
        1.3.3 分子辅助育种
    1.4 燕麦花序结构特性及籽粒形态特性研究现状
        1.4.1 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特性和籽粒特性比较
        1.4.2 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特性和籽粒特性与种子产量之间的关系
        1.4.3 燕麦籽粒皮、裸性遗传研究
        1.4.4 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应用
第2章 燕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燕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2.2.2 燕麦主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2.3 燕麦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特性和籽粒特性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特性
        3.2.2 皮燕麦和裸燕麦籽粒特性
        3.2.3 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特性与籽粒特性相关性分析
        3.2.3.1 皮燕麦花序结构特性与籽粒特性相关性分析
        3.2.3.2 裸燕麦花序结构特性与籽粒特性相关性分析
        3.2.3.3 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特性与籽粒特性比较
    3.3 讨论
        3.3.1 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特性差异分析
        3.3.2 皮燕麦和裸燕麦籽粒特性差异分析
        3.3.3 皮燕麦和裸燕麦花序结构和籽粒特性与种子产量之间的关系
    3.4 小结
第4章 燕麦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燕麦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的比较
        4.2.2 不同燕麦种质种子产量相关性
        4.2.3 燕麦种子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的通径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燕麦花序结构特性与籽粒特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测定设计
        5.1.3 杂交方法
        5.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5.1.5 杂种优势分析及显着性检测
        5.1.6 统计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各世代花序结构特性和籽粒特性形态表现
        5.2.2 各世代性状数据统计
        5.2.3 表型性状及杂种优势分析
        5.2.4 皮、裸燕麦杂交F2代农艺性状的次数分布
        5.2.5 皮、裸杂交F2代形态特性最优模型的选择与适应性检验
        5.2.6 各世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病原鉴定及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概况
    1.2 紫花苜蓿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1.3 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病原
    1.4 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治
        1.4.1 选育抗病品种
        1.4.2 加强田间管理
        1.4.3 生物防治
        1.4.4 化学防治
    1.5 苜蓿根腐病分子生物学研究
        1.5.1 苜蓿的根腐病抗性遗传分析及抗性位点基因的鉴定与分离
        1.5.2 苜蓿根腐病相关组学研究
    1.6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内蒙古乌海地区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取样地区简介
        2.1.2 材料来源
        2.1.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1.4 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
        2.1.5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1.6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及菌株鉴定
        2.1.7 鉴定致病性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2.2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及菌株鉴定
        2.2.4 病原菌的致病性鉴定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紫花苜蓿抗镰刀菌根腐病种质资源的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病情调查及抗病性评价
        3.1.4 相关指标的测定
        3.1.5 抗根腐病综合评价
        3.1.6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紫花苜蓿材料对尖孢镰刀菌的抗性评价
        3.2.2 不同紫花苜蓿材料接种尖孢镰刀菌对株高的影响
        3.2.3 不同紫花苜蓿材料接种尖孢镰刀菌对根长的影响
        3.2.4 不同紫花苜蓿材料接种尖孢镰刀菌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3.2.5 结合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综合评价紫花苜蓿抗镰刀菌根腐病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4.1 结论
    4.2 下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8)抑草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生防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1.1 生防真菌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1.2 生防细菌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1.3 生防放线菌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2 生防芽孢杆菌的研究概况
    1.3 微生物除草剂除草机理研究进展
        1.3.1 活体微生物除草机理
        1.3.2 代谢产物除草机理
        1.3.3 前体除草机理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抑制杂草活性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杂草种子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嗜盐菌的活化及发酵液的制备
        2.2.2 抑草活性菌株的筛选
        2.2.3 活性菌株的鉴定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抑制野燕麦根长和芽长生长活性菌株的筛选
        2.4.2 抑制自生油菜根长和芽长生长活性菌株的筛选
        2.4.3 3株活性菌株的鉴定
    2.5 讨论
第三章 嗜盐菌D30202发酵液萃取物的抑草活性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杂草种子
        3.1.3 供试培养基
        3.1.4 仪器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活性菌株D30202有机溶剂萃取物的制备
        3.2.2 菌株D30202萃取物抑草活性的测定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菌株D30202发酵液萃取物抑制野燕麦种子生长活性的测定
        3.4.2 菌株D30202发酵液萃取物抑制自生油菜种子生长活性的测定
    3.5 讨论
第四章 菌株D30202的杀草谱及作物安全性测定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样品
        4.1.2 供试杂草
        4.1.3 供试作物
        4.1.4 仪器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盆栽茎叶喷雾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杀草谱测定
        4.3.2 作物安全性评价
    4.4 讨论
第五章 活性菌株D30202抑草作用机理的初探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药剂
        5.1.2 供试杂草
        5.1.3 仪器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药剂配制
        5.2.2 药剂喷施及采样
        5.2.3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5.2.4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测定
        5.2.5 过氧化氢酶活力(CAT)测定
        5.2.6 过氧化物酶活力(POD)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丙二醛(MDA)活性
        5.3.2 过氧化氢酶活力(CAT)
        5.3.3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
        5.3.4 过氧化物酶活力(POD)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9)苜蓿种带真菌种类及其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我国苜蓿生产现状
        2.1.1 苜蓿的价值
        2.1.2 苜蓿分布与面积
        2.1.3 需求量和进口数量
        2.1.4 苜蓿品种的利用
    2.2 我国苜蓿病害
        2.2.1 系统性病害
        2.2.2 茎叶病害
        2.2.3 根部病害
    2.3 种带真菌的研究
        2.3.1 种带真菌研究概况
        2.3.2 种带真菌的检测与鉴定方法
        2.3.3 影响种带真菌的因素
        2.3.4 种带真菌的致病性影响
        2.3.5 小结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苜蓿种带真菌的分离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种带真菌的鉴定
        3.2.1 形态特征鉴定
        3.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种带真菌的致病性测定
        3.3.1 材料
        3.3.2 培养皿法测定种带真菌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3.3 盆栽法测定种带真菌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种带真菌的检测
        4.1.1 真菌种类鉴定
        4.1.2 种样带菌率
        4.1.3 真菌分离率
    4.2 种带真菌的致病性测定
        4.2.1 培养皿法测定种带真菌对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4.2.1.1 种带真菌影响下幼苗的症状
        4.2.1.2 种带真菌对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
        4.2.1.3 种带真菌对苗长和根长的影响
        4.2.1.4 种带真菌对幼苗鲜重与干重的影响
        4.2.2 盆栽法测定种带真菌对苜蓿植株生长的影响
        4.2.2.1 种带真菌影响下幼苗的症状
        4.2.2.2 种带真菌对株高和根长的影响
        4.2.2.3 种带真菌对分枝数和叶片数的影响
        4.2.2.4 种带真菌对生物量的影响
        4.2.2.5 种带真菌影响下植株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
        4.2.2.6 种带真菌对抗逆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214份食品中克罗诺杆菌的检测、鉴定、分型及其特性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克罗诺杆菌简介
        1.1.2 克罗诺杆菌的生态位
        1.1.3 克罗诺杆菌生物学特性
        1.1.4 克罗诺杆菌毒力机制
    1.2 克罗诺杆菌致病性
    1.3 分离与鉴定方法
        1.3.1 传统检测方法
        1.3.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3.3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
        1.3.4 克罗诺杆菌分型方法
    1.4 克罗诺杆菌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克罗诺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检测样品
        2.1.2 标准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1.5 方法
    2.2 结果和分析
        2.2.1 克罗诺杆菌分离情况
        2.2.2 fusA基因鉴定结果
        2.2.3 质谱法鉴定结果
        2.2.4 检出情况
        2.2.5 干扰菌株rpoB基因鉴定
        2.2.6 讨论
3 克罗诺杆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菌株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1.4 方法
    3.2 食品分离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
        3.2.1 结果
        3.2.2 分析
    3.3 Pub MLST数据库中克罗诺杆菌分离株的分析
        3.3.1 结果与分析
        3.3.2 讨论
4 克罗诺杆菌的药敏和耐热性实验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菌株
        4.1.2 试剂
        4.1.3 方法
    4.2 药敏实验
        4.2.1 结果
        4.2.2 讨论
    4.3 耐热性实验
        4.3.1 结果
        4.3.2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国外燕麦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碳同化物转运及β-葡聚糖形成的影响[D]. 王琦.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甘肃省燕麦真菌病害多样性研究[D]. 陈昊. 兰州大学, 2020(01)
  • [3]燕麦引种适应性评价及播期对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D]. 宫晓旭.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贮藏年限对燕麦种子种带真菌和真菌毒素的影响[D]. 聂秀美.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5]基于2010–2019年文献计量的燕麦研究现状[J]. 年丽丽,杨莹博,易显凤,亓琳,刘学录. 草业科学, 2020(06)
  • [6]皮、裸燕麦杂交花序结构特性和籽粒特性遗传分析[D]. 闫天芳. 扬州大学, 2020
  • [7]紫花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病原鉴定及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D]. 支旭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8]抑草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的初探[D]. 李伟佳. 青海大学, 2020(02)
  • [9]苜蓿种带真菌种类及其致病性研究[D]. 马婷燕. 兰州大学, 2020(12)
  • [10]214份食品中克罗诺杆菌的检测、鉴定、分型及其特性初步分析[D]. 王小曼.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国外燕麦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