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节能客运服务的列车编组方案研究

基于节能客运服务的列车编组方案研究

一、基于节能和面向旅客服务的列车编组方案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龙思慧[1](2021)在《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模型与算法》文中提出高速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近年来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旅客对高速铁路的出行需求及服务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高速铁路日常运营中,源于系统内外部的因素频繁扰动列车运营,将列车运行调整和控制进行一体化优化,是保证高速铁路在扰动下高效高质恢复正常运营的有效途径。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存在诸多模型构建与求解的难点,如宏观运行调整决策与微观运行控制决策融合难、多决策一体化优化建模难、扰动场景对列车运行的影响分析与建模难等;模型的非线性、强耦合、多约束、多目标等特点给求解方法及算法的求解质量和时效性带来了较大挑战。目前,对于两者一体化优化建模方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既有方法考虑的一体化耦合要素有限,适用场景较少,在复杂扰动场景下可扩展性不强,不利于同时保证运行调整计划和速度曲线的精细度与可执行性。因此,以保证运行调整与控制的优化解的精细化、可执行性、高质量、时效性为目标,本文围绕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建模及求解方法、复杂场景扩展方法、大规模问题求解方法进行研究。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的研究对保证扰动下高速铁路高效高质运营,提高旅客服务质量,适应高铁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围绕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模型与算法,主要进行了以下四项工作:(1)研究了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问题的理论模型。分析了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和控制问题,对传统的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优化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理论研究中分步及循环迭代优化方法的步骤及其优缺点。分析了一体化优化建模的关键要素及其内在关联作用机理,定义了一体化优化方法的概念内涵。在分析一体化优化建模重点及难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体化优化的理论模型,对模型的复杂性进行分析,为后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研究了精细化要求下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建模及求解方法。考虑列车特性及线路条件进行列车牵引计算以提高目标速度曲线的精细度,基于微观路网模型描述高速铁路网,以提高行车资源利用的精细化程度。以最小化总偏离时间为目标,分别基于离散空间法和离散时间法对列车运行过程进行离散,建立了两个列车到发时刻调整与速度调整一体化优化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设计非线性约束重构法,分别将两个模型重构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提出的模型能够准确描述高速列车牵引计算过程,提升了一体化优化解的精细度。与此同时,基于离散空间法的一体化优化模型在求解效率和求解规模上均有其优势,相较基于离散时间法的一体化优化模型可扩展性及应用性更佳。(3)研究了考虑到发线调整的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双目标优化建模及求解方法。构建了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问题的评价体系,在基于离散空间法建立的一体化优化约束的基础上,对到发顺序调整、到发线运用调整与到发时刻调整、速度调整的耦合约束进行了建模。以最小化列车总延误时间和总牵引能耗为目标,建立考虑多种调整措施的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双目标优化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分别基于epsilon-约束法和线性加权法设计了求解双目标优化问题的帕累托前沿的算法;设计了一个两阶段算法以提升一体化优化模型的求解效率。构建的一体化双目标优化模型可以保证优化解的总延误时间和总能耗处于较低水平。与此同时,在保证解的可执行性的前提下,考虑多种调整措施进行一体化优化,也有助于提升优化解的质量。(4)研究了复杂场景下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建模方法及大规模问题求解方法。分析了复杂场景对列车运行调整及控制的影响,基于考虑多种调整措施的一体化优化方法的约束,建立了复杂场景(主要包括区间封锁和临时限速)下一体化优化模型的线性化约束,构建了复杂场景下的一体化优化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为保证大规模问题的求解效率和求解质量,设计了基于知识规则的可行域缩减方法以缩减无效状态的搜索计算和额外存储;设计了基于拉格朗日乘子的启发式算法求解问题可行解,以提升分枝定界法寻优的效率。设计了两个循环迭代优化方法,通过案例将其分别与一体化优化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保证解的可执行性前提下,一体化优化方法的解质量更高。论文包含图51幅,表12个,参考文献199篇。

陈亮鹏[2](2021)在《基于小时均衡的城市轨道交通发车频率和停站方案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发车频率和停站方案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计划中平衡客流需求和运输企业运力资源供给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运输企业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模的扩张和乘客动态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使得客流在时空分布上呈现不均衡性。动态多样化的客流需求,使得运输企业的供给也要变得动态多样性。为满足动态多样性的客流需求,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力资源合理配置,在交路计划、编组方案确定的情况下,对轨道交通列车发车频率和停站方案的优化非常必要。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的发车频率和停站方案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优化模型,并以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实例研究,对其发车频率和停站方案进行了优化,通过比较优化后的方案与现有的站站停方案,说明了本文模型的有效性。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1)从站站停的能量消耗以及客流的时空不均衡特征两方面分析了选题背景,提出了对列车的停站方案和发车频率进行优化的重要性。对国内外停站方案和发车频率优化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了既有文献在研究的方法、模型考虑的因素、算法设计以及模型求解等方面提供的参考价值,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发车频率和列车停站方案问题。首先从安全因素、服务水平、运营成本以及开行方案等方面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发车频率的影响因素。其次,基于乘客角度和运营企业角度,阐述了列车发车频率对两者关系的矛盾,指出了协调城市轨道交通发车频率的必要性。再次,对常见停站方案的类型进行了介绍,同时分析了各停站方案的特点。再次,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此介绍了不同客流分布下的运营组织方法。(3)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发车频率和停站方案优化模型和算法。本文是基于一个小时OD需求内,所有列车都以相同的间隔均衡发车的背景下,以优化列车的发车频率和停站策略,使得列车在满足乘客出行需求下尽可能减少列车的停站次数,降低列车的能耗。根据这个目标,在对乘客出行特征、列车运行特征介绍的基础之上,以列车停站位置和发车间隔为决策变量,从乘客出行特征、列车运行特征以及乘客旅行时间三方面构建了优化发车频率和停站方案的基本模型,并设计了求解该模型的遗传算法。(4)运用所建立的优化模型,以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单方向(陈官营站——东岗站)为案例,求解了线路在一个小时OD客流需求下的停站方案及发车频率。优化后的发车频率为12列/h,每一列车与其他列车停站方案不同,所有12列列车在1小时内累计跳站24次,列车在车站每一次不停站,将直接减少列车在此站的停站时间,减少起停附加时间,同时减少列车在车站由于制动、启动而消量的能耗。案例结果表明:在同发车间隔为300秒的情况下,本文优化后的停站方案比传统站站停停站方案减少总旅行时间8.50%,减少总在车时间11.32%,而优化后的停站方案总等待时间却比传统站站停停站方案多15.50%。通过指标的对比可知,总体来看,优化后的停站方案减少了列车停站的次数,降低了列车制动、启动能耗,减少了乘客的总旅行时间,优化后的发车频率和停站方案是有效的。

韩桴[3](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灵活编组关键技术及运营方案比选研究》文中提出城轨客流具有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传统的固定编组模式不能够有效解决运能和客流需求的匹配问题。城轨灵活编组的运营方式可以应对客流的时间和空间差异等问题,提高运输效率、增加旅客舒适度、减少资源浪费。此外,城轨灵活编组的实现需要对固定设施和运营技术等关键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灵活编组起步较晚,影响灵活编组的关键技术研究模糊,还需要对灵活编组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本文假设城轨灵活编组运营组织模式能够在既有设备下运行,并提出基于经济效益的城轨灵活编组运营方案评价方法,在列车运营方案经济效益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城轨灵活编组运营方案的优化策略。论文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城轨运营模式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由于我国的城市客流在时间和空间分布存在不均衡等现象,传统的编组方式造成了运能的浪费以及旅客满意程度不佳等问题。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城轨运营技术规范以及各铁路公司的年度统计报告,总结归纳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现状。(2)挖掘了影响城轨灵活编组运营的关键技术因素,并分析各关键技术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对城轨车辆、线路、信号系统、运行图等技术进行分析,得出实现城轨灵活编组运营的关键技术要求,并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实现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评价。(3)介绍了城轨灵活编组经济效益的内涵,分析了影响灵活编组经济效益的影响要素,并初步建立了城轨灵活编组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分别阐述了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利用简单相关系数法来建立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城轨灵活编组运营方案经济效益的最终的指标体系。阐述了常用的经济效益评价的各种方法的实用性,并根据城轨灵活编组运营方案经济效益比选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模糊DEA评价的方法。(4)对传统的数据包络的两种模型进行分析,考虑了城轨运营的实际情况和指标的特殊性,建立模糊DEA城轨灵活编组运营方案的评价模型,并给出了求解步骤和解决方法。通过加入对投入量的限制和决策者的风险偏好系数,优化评价模型。并通过优化模型对算例分析进行了验证。根据求解算法得出了乐观规划和悲观规划的改进措施。

柳雨彤[4](2021)在《高速铁路临时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铁路客流需求在春运等节假日期间大幅度增加,铁路集团公司采用开行临时旅客列车(以下简称“临客列车”)的措施来补充运能、满足客流需求。铁路集团公司推行“一日一图”方案,依据客流需求调整每日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在客流需求较大且运输能力较紧张的区段,适当增加开行列车数量,实现运能与客流需求合理匹配。此背景下,如何高效地组织临客列车运行以及优化临客列车运输组织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开行方案与运行图的编制内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临客列车特殊性提出临客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的必要性。应用离散时间的方法构建控制模型并设计列车流仿真实验以了解列车流特性和铁路系统作业规则。在此基础上,分别基于站点客流需求与OD(Origin-Destination)客流需求,应用数学优化的方法构建不同类型的数学模型,以获得能够满足客流需求同时兼顾运输成本以及运输服务质量的临客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基于离散时间方法的网络列车流特性建模分析。基于离散时间方法与列车运行的物理规律构建列车控制动力学方程并提出新的加速度、减速度、最小追踪间隔的计算公式。依据移动闭塞系统的控制原理以及列车在铁路系统中的作业规则,提出发车、进站、追踪、越行作业的控制策略。鉴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原理,并提出处理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控制策略。设计仿真算法并应用算法设计了包含32个车站和42个双线区间的高速铁路网络上的列车流仿真实验,实验证明提出的控制模型与算法可以有效模拟大规模网络列车流,控制列车在铁路网络上实行各种作业及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分析参数对列车流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列车数量、最小追踪间隔以及突发事件对网络列车流清空时间均有影响。(2)基于站点客流临客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基于协同优化临客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的思想,从宏观层面构建数学优化模型,协同优化临客列车数量、等级、停站方案以及列车在各站到发时刻,以有限的运输成本满足站点客流需求。首先构建时空网路,将临客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问题转化为时空网络路径优化问题。然后以最小化客流需求与列车总运能之差和列车总运行时间为目标函数,建立双目标线性整数规划模型。设计了小规模实验验证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加开的临客列车使得客流需求的满足程度从54%提高到95%。基于武汉-广州高速铁路数据设计了大规模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优化后所有列车提供的总运能可以满足整个线路内98.3%的客流需求,证明了提出的方法和模型可以应用于解决大规模的临客运输组织问题。通过调整大规模实验参数分析各参数对优化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客座利用率约束可以使列车载客量具有更优的均衡性,目标函数的权重系数对开行列车的数量以及客流需求的满足程度有显着影响,D列车(普通动车组列车)数量的增加会降低线路通行能力。(3)基于OD客流临客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考虑旅客的起点和终点,构建基于OD客流的临客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模型,其协同优化临客列车开行区段、数量、停站方案、客票分配计划及列车在各站的到发时刻。此模型在原有的协同优化模型基础上引入客票分配决策变量、列车开行区段决策变量以及列车次序决策变量。进而以最小化临客列车总行走距离、列车总停站时间及客流需求与总运能之差为目标构建多目标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同时将非线性模型转化为线性模型并求解模型。设计小规模实验并分析参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客座利用率系数、最小停站时间、停站所需最小上下车人数等参数均对临客列车运输方案有显着影响。进一步设计了基于京沪高速铁路数据的大规模实验,结果显示增开的临客列车将优化前未满足的客流需求19757减少到23,说明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铁路公司大规模线路上的运输压力。

李世元[5](2020)在《高铁快递输送方案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国内快递行业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及增加了高附加值货物的运输需求。为满足高附加值货物的高时效性、安全性、可靠性等特点,中铁快运推出了高铁快运业务。虽然我国高铁快递发展地越发成熟,但我国现阶段的高铁快递输送方案依旧是通过固定的列车在确定的车站之间进行输送,而不是实时地随着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的。因此,需要依据客货流动态需求并结合高铁运能资源,制定更高效率的输送方案。本文以此为着眼点,基于动态变化的旅客需求和快递需求,对我国客车捎带模式下的高铁快递输送方案进行研究和探索,主要完成以下工作:首先,对高铁快递运输市场的特点进行分析。根据运输市场包含的内容,从运输对象角度,归纳总结了运输货物的定位和服务客户的定位,将运输货物根据其运输特点归纳为四大类并细分为各个子类,而服务客户主要分为两大类;从高铁快递产品角度,对我国现有的高铁快递限时产品的特点及时效要求进行分析;从运输组织模式角度,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以下几种运输组织模式:动车组确认列车、客运动车组捎带、客运动车组加挂行包车厢、高铁快运专列。另外还对高铁运输快递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其次,对输送方案进行界定,并分析了其具备的要素属性。在输送方案的影响因素方面,从高铁客流角度,首先阐述了客流量和客流性质产生的影响,然后从上座率角度详细地分析了对每个要素属性的影响。从快递需求角度,先简单总结了影响快递需求的因素,然后从输送方案的供给分析阐述快递需求对输送方案的影响。从其他因素角度,简单论述了编组内容、路网能力、停站方案等对输送方案的影响。再次,以铁路部门收益最大和客户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建立了高铁快递输送方案的优化模型,在各类限时产品的时限要求,随旅客上座率而变化的货运载重上限,客货运停站相符合等约束条件下得出具有满意解的输送方案。最后,以京沪高铁为对象,进行算例分析。在模拟的京沪高铁间快递需求和某一天的上座率的数据基础上,得出采用客车捎带模式的优化输送方案。

王蔓琦[6](2020)在《高铁餐饮服务容量计算方法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慧铁路的建设,铁路运营企业正将越来越多的线下服务转为线上工作,实现旅客个性化的定制服务需求。高铁餐饮服务作为评估旅客满意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铁路部门也紧跟互联网化的时代潮流,搭建高铁网络订餐平台,将传统线下售卖工作转为线上订餐线下配送模式,同时开放市场引入社会餐饮企业提供站点外卖服务,依托铁路场地优势与巨大平台流量,以优质服务内容实现增效创收。从理论上看,线上订餐服务是“信息流”的处理,信息平台并无容量的限制。然而高铁网络餐饮服务的实现更多依赖“线下”完成,线下配送能力受到物理空间资源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讲,“线上”订餐服务量的无限性和线下物理空间的有限性,引发了服务容量的思考。这一较新的服务容量理论更多出现在制造业领域,在服务业中的应用还不多见,基于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服务容量理论首次延伸进高铁客运服务领域,力图在服务设计与运营实践方面取得新的理论进展。论文定义了高铁客运服务容量相关理论,提出服务容量的影响因素与计算方法,以此为依据进行高铁网络餐饮服务容量的专题研究,并以天津站为实例,运用论文提出的高铁网络餐饮服务容量计算与优化模型,系统研究天津站网络餐饮服务容量现状及容量优化(提高)方案。在满足服务容量“质”和“量”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旅客对高铁餐饮服务质量满意和企业经营效益提高的双赢效果。首先,对高铁餐饮服务容量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界定了高铁客运服务容量是什么、受什么影响、怎么计算的问题,依次辨析了各类高铁餐饮服务,奠定全文以高铁网络餐饮服务容量为研究核心的基调,并理清其服务流程与空间资源能力。其次,从高铁网络餐饮服务的设施设备、服务组织与人员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入手,计算其服务固定容量;接着构建高铁网络餐饮服务容量优化模型,以服务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确定最佳配餐量,兼顾服务容量的“质”与“量”内涵。最后,本文选择天津站为实例,探讨该供餐站网络餐饮服务容量计算与优化问题。以问卷调查和网络评论分析主辅结合的方法研究天津站高铁餐服现状与需求现状,利用Any Logic仿真演示并分析限制服务容量的关键环节,从而构建天津站网络餐饮服务容量优化模型,根据计算结果提出服务容量的三级监测预警机制,当超过服务容量红线时提出优化服务容量“数量”层面的可行对策。图47幅,表28个,参考文献39篇。

李梦甜,杨芮[7](2020)在《基于节能的城际列车编组方案研究》文中提出"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同时,随着大量新建城际铁路的开通,城际铁路的能耗对铁路运输成本和全行业能耗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重点关注铁路行业的节能减排。目前,城际铁路的列车编组方案并无统一的定量方法,大多凭借经验确定。本文从能源节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节能的定量列车编组方案确定模型,在有效推进能源节约的同时,为列车编组方案的判断提供依据。

靳国伟[8](2020)在《高速铁路分担率预测与列车开行方案设计反馈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截至2019年底,中国高速铁路(简称高铁)运营总里程已突破3.5万公里。近年来,飞速发展的高速铁路使得选择高速铁路列车出行的旅客数量也出现爆炸性增长的态势。而现有的规划运营,考虑旅客出行选择行为与高铁列车开行方案之间动态关系的研究较少。从动态的角度研究高铁旅客出行选择行为与列车开行方案设计问题对旅客运输规划流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与控制论中的反馈控制系统比较相近,基于反馈控制原理,本文研究高铁分担率预测与列车开行方案的相互作用,提出了高铁分担率预测与列车开行方案反馈优化框架,依据该框架构建了反馈优化模型,并对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了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提出高铁分担率预测与列车开行方案反馈优化框架。通过对影响高铁列车开行方案设计的影响因素、影响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高铁列车开行方案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两者相互作用机理。基于控制论中的反馈控制原理与优化理论,从定量的角度构建高铁分担率预测与列车开行方案设计反馈优化框架。(2)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研究。为了简化研究,本文选取运输方式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平均等待时间与票价作为影响旅客出行运输方式选择的要素。基于随机效用理论,结合NL模型,构建旅客出行选择效用函数,使用BIOGEME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以京沪通道为实例,通过设计SP问卷,对该通道的部分OD进行调查分析。此外,定量分析了列车开行方案关键要素对旅客出行的影响,同时也给出定量指导列车开行方案优化调整的方法。(3)提出可变车厢数量与停站时间的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与算法。众所周知,在高速铁路(HSR)列车的开行方案规划中,通常会以固定的方式考虑载客车厢数和停车时间,固定车厢数可能导致列车能力的浪费。本文研究了可变车厢数量与停站时间的列车开行方案设计问题,为求解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Dantzig-Wolfe分解原理和列生成过程的分支定价算法。最后,以京沪高铁为实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4)对分担率预测与列车开行方案反馈优化模型与算法进行研究。针对旅客出行选择行为与开行方案设计相互关系,构建高铁分担率预测与列车开行方案反馈优化模型。基于反馈优化框架,本文将模型分解为吸引力系数计算模型与多目标列车开行方案设计模型,并使用迭代算法进行求解。针对多目标开行方案设计模型,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转化为单目标规划模型,设计基于Dantzig-Wolfe分解技术与列生成算法求解。最后,以京沪通道为实例进行验证分析。

刘颂[9](2020)在《城际铁路多编组列车开行方案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城际铁路蓬勃发展,但其客流时空分布不均衡性显着,传统单一编组模式间隔过小容易造成运能虚靡,间隔过大又降低了服务水平。本文研究城际铁路多编组列车开行方案,目的是促进运能与客流时空分布相匹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减少旅客出行费用。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从线路概况、列车开行情况、客流特征、企业盈亏情况4个方面对国内28条城际铁路线路运营和列车开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城际铁路运营现有“真实上座率”较低、列车发车间隔过大、车站服务频率过低、列车编组形式单一致使运能不能与客流时空特征较好匹配、大部分运营企业亏损等问题。考虑多种停站模式的多编组列车开行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有必要以企业运营成本和旅客出行费用为目标,研究考虑多种停站模式的多编组列车开行方案。(2)从企业成本出发,以与列车相关的企业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以各编组类型列车的开行列数、停站序列为决策变量,构建了企业成本型多编组列车开行方案模型,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得到全日多编组列车开行方案。研究表明,全日多编组列车开行方案相较于单一编组列车开行方案,与列车相关的企业运营成本减少42.01%,其中动车组购置费用减少36.36%、动车组检修和维护费用减少36.36%、列车运行成本减少45.00%、列车停站成本减少42.93%、人力成本减少24.24%;日断面满载率平均值由0.272提高到0.513。(3)从旅客费用出发,以旅客出行费用最小为目标,以各编组类型列车的开行列数、停站序列为决策变量,构建了旅客费用型多编组列车开行方案模型,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得到全日多编组列车开行方案。研究表明,全日多编组列车开行方案相较于单一编组列车开行方案,旅客出行费用减少31.76%,其中旅客候车时间费用减少35.13%、旅客在车时间费用减少31.64%;日断面满载率平均值提高5.26%;日均发车间隔缩短34.46%。(4)归纳总结了我国既有城际铁路客流的时空分布形态,并从企业成本和旅客费用出发,研究高峰阶梯型、高峰渐变型、高峰中间型、高峰均等型、无峰阶梯型、无峰渐变型、无峰中间型和无峰均等型8种时空分布形态客流下多编组模式的适用效果。研究表明,多编组模式与单一编组模式相比,可使8种时空分布形态客流与列车相关的企业运营成本降低34.02%49.05%、旅客出行费用减少7.73%31.76%。8种时空分布形态客流下多编组模式均有较好的适用效果。

李伟平[10](2020)在《基于能力能耗协调利用的煤运通道列车组织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重载列车以其运量大、成本低、单耗小等优势成为我国铁路货物运输的主要组织形式,更是煤炭运输的重中之重。2018年,我国煤炭的铁路发送量为17.49亿吨,占铁路总货运量的54.85%。随着煤炭产能的逐年增加,如何提高重载运能已经成为重载列车运输研究重点。但扩能的同时,节能减排也成为铁路运输成本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所以,重载运输组织的优化需根据运量需求和线路条件从车流组织类型、列车组合方法、列车牵引能耗等统筹规划,实现煤炭运输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煤运通道运能发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煤运通道重载列车运输组织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煤运通道重载列车的运营数据,理清能耗在列车运行路径、列车编组方式、列车停站方案等不同模式下的规律,发掘运能与能耗之间的关系,对能力能耗协调利用的煤运通道列车组织优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于能力和能耗的协调利用建立了重车列车组织优化模型,并结合实例进行求解计算。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明确了能力和能耗的研究主体,分析煤运通道重载列车运输组织特点,梳理了煤运通道重载铁路列车运输组织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从运输组织方面对煤运通道的能力利用和能耗使用进行分析。(2)基于煤运通道某线的LKJ数据,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提取能力和能耗的各类计算要素,形成完整的要素指标获取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动力学公式建立能耗计算微分方程,得出煤运通道不同路径和编组下的列车牵引能耗,实现对能力能耗规律的分析。(3)基于传统的车流分配模型(多商品流模型),提出适用于煤运通道的以“列”为单位的重车组织优化模型,并将传统的线路物理网络拓扑到时空网络,考虑车流平衡、作业接续时间以及煤运通道能力等约束,构建基于能耗使用和能力利用协调最优的列车组织模型。设计遗传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4)基于国能集团大准铁路的路网和运营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将大准铁路调研获得的实测数据与电子数据等进行整理分析,基于大准线的路网和货运数据得出不同的重载列车组织优化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述理论方法的正确性与可推广价值。

二、基于节能和面向旅客服务的列车编组方案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节能和面向旅客服务的列车编组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模型与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列车运行调整问题
        1.2.2 列车运行控制问题
        1.2.3 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相结合的问题
        1.2.4 研究现状小结
    1.3 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2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理论模型
    2.1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问题分析
        2.1.1 高速铁路列车运营扰动分析
        2.1.2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问题
        2.1.3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问题
    2.2 传统的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优化方法
        2.2.1 调度指挥与运行控制“两层式”控制体系
        2.2.2 理论研究中的列车运行调整和控制分步优化方法
    2.3 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问题分析
        2.3.1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控制体系
        2.3.2 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方法
        2.3.3 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关联性分析
    2.4 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理论模型
        2.4.1 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建模的重难点分析
        2.4.2 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问题理论模型
        2.4.3 一体化优化模型复杂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基本模型
    3.1 一体化优化基本模型建模思路
        3.1.1 一体化优化路网模型
        3.1.2 一体化优化的列车动力学模型
        3.1.3 基于离散空间法的一体化优化建模思路
        3.1.4 基于离散时间法的一体化优化建模思路
    3.2 基于离散空间法的一体化优化基本模型构建
        3.2.1 问题描述
        3.2.2 符号定义
        3.2.3 基于离散空间法的一体化优化基本模型
        3.2.4 模型分析
        3.2.5 基于离散空间法的一体化优化非线性规划模型重构法
    3.3 基于离散时间法的一体化优化基本模型构建
        3.3.1 问题描述
        3.3.2 符号定义
        3.3.3 基于离散时间法的一体化优化基本模型
        3.3.4 模型分析
        3.3.5 基于离散时间法的一体化优化非线性规划模型重构法
    3.4 算例分析
        3.4.1 两种建模方法下一体化优化模型实验结果分析
        3.4.2 参数灵敏度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到发线调整的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模型
    4.1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优化指标分析与建模
        4.1.1 列车运行控制性能指标分析与建模
        4.1.2 列车运行调整评价指标分析与建模
    4.2 车站到发线调整与列车运行顺序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4.2.1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顺序调整问题
        4.2.2 考虑列车运行顺序调整的一体化优化方法
        4.2.3 高速铁路车站到发线运用调整问题
        4.2.4 到发线运用调整与到发时刻调整、运行顺序调整、运行速度调整
        4.2.5 考虑多种调整措施的一体化优化方法
    4.3 考虑多种调整措施的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模型
        4.3.1 问题描述
        4.3.2 目标函数
        4.3.3 一体化优化基本约束条件
        4.3.4 考虑运行顺序调整和到发线调整的一体化优化问题建模
    4.4 模型求解
        4.4.1 双目标优化问题的帕累托前沿求解思路
        4.4.2 基于epsilon-约束法求解帕累托前沿
        4.4.3 基于线性加权法求解帕累托前沿
        4.4.4 基于两阶段法的模型求解方法
    4.5 算例验证
        4.5.1 双目标一体化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4.5.2 考虑与不考虑多种调整措施的一体化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复杂场景下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模型与大规模问题求解方法
    5.1 高速铁路复杂场景下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问题分析
        5.1.1 复杂场景下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流程
        5.1.2 复杂场景下列车运行调整的问题分析
        5.1.3 复杂场景下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问题描述
    5.2 复杂场景下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模型构建
        5.2.1 复杂场景下一体化优化模型目标函数
        5.2.2 一体化优化核心约束条件
        5.2.3 复杂场景下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约束建模
    5.3 复杂场景下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循环迭代优化方法
        5.3.1 两个循环迭代优化方法的区别
        5.3.2 列车运行调整-运行控制循环迭代优化方法M_IARC
        5.3.3 列车运行控制-运行调整循环迭代优化方法M_IACR
    5.4 一体化优化大规模问题求解方法
        5.4.1 一体化优化问题可行域缩减方法
        5.4.2 基于拉格朗日乘子启发式的一体化优化问题求解方法
    5.5 基于中国哈大高速铁路线路的实验分析
        5.5.1 实验数据集
        5.5.2 大规模问题求解方法的性能分析
        5.5.3 区间封锁与临时限速场景下一体化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5.5.4 临时限速对列车运行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5.5.5 考虑与不考虑到发线运用调整的实验结果分析
        5.5.6 一体化优化方法与循环迭代优化方法的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成果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模型M_TRT的公式化描述
附录B 模型M_STC的公式化描述
附录C 模型M_MC的公式化及拉格朗日松弛法描述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小时均衡的城市轨道交通发车频率和停站方案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现状综述
        1.2.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列车发车频率和停站方案问题分析
    2.1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发车频率分析
        2.1.1 城市轨道交通发车频率概述
        2.1.2 城市轨道交通发车频率影响因素分析
        2.1.3 城市轨道交通发车频率优化的必要性
    2.2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停站方案分析
        2.2.1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停站方案概述
        2.2.2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停站方案类型
    2.3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营组织方法
        2.3.1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布特征
        2.3.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的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轨道交通发车频率和停站方案优化模型
    3.1 模型假设
    3.2 优化模型构建
        3.2.1 乘客出行特征
        3.2.2 列车运行特征
        3.2.3 乘客的旅行时间
        3.2.4 优化目标
    3.3 算法设计
        3.3.1 算法介绍
        3.3.2 设计算法
    3.4 本章小结
4 算例分析
    4.1 线路概况
    4.2 客流特征分析
        4.2.1 区间断面客流
        4.2.2 车站的乘降量
        4.2.3 乘客运距
    4.3 停站方案和发车频率的生成
        4.3.1 模型参数确定
        4.3.2 模型求解过程
        4.3.3 结果分析
    4.4 与站站停方案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成果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城市轨道交通灵活编组关键技术及运营方案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城轨灵活编组关键技术分析
    2.1 解编方式
        2.1.1 站台解编
        2.1.2 线路解编
        2.1.3 车辆段解编
        2.1.4 解体联挂作业过程
    2.2 车站内部设备
        2.2.1 线路
        2.2.2 站台
    2.3 车辆实现技术
        2.3.1 车辆缓冲装置
        2.3.2 列车控制技术
        2.3.3 列车车门与屏蔽门的设计
    2.4 信号系统实现技术
        2.4.1 灵活编组对信号系统的要求
        2.4.2 信号系统存在的难点
        2.4.3 信号系统的改进
    2.5 灵活编组的组合运输组织
        2.5.1 灵活编组与共线运行组合模式
        2.5.2 灵活编组与多交路组合模式
        2.5.3 灵活编组与快慢车运行组合模式
    2.7 本章小结
3 城轨灵活编组经济效益评价基础理论
    3.1 城轨列车运营方案的经济效益
        3.1.1 经济效益内涵
        3.1.2 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
        3.1.3 城轨灵活编组运营方案经济效益的分析内容
    3.2 城轨灵活编组运营方案经济分析要素
        3.2.1 运营成本
        3.2.2 开行收入
        3.2.3 开行盈利能力
    3.3 城轨灵活编组运营方案经济效益影响因素
        3.3.1 客流量
        3.3.2 车辆运用方式
        3.3.3 劳动生产率
        3.3.4 电能和物资消耗
        3.3.5 工程构建投资
    3.4 本章小结
4 城轨灵活编组运营方案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城轨灵活编组运营方案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1.1 城轨灵活编组运营投入分析
        4.1.2 城轨灵活编组运营产出分析
        4.1.3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4.2 评价指标计算方法研究
        4.2.1 投资成本
        4.2.2 与行车量有关的支出测算
        4.2.3 固定设施维修费的支出测算
        4.2.4 定量指标计算方法
        4.2.5 定性指标计算方法
    4.3 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4.3.1 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原则
        4.3.2 指标相关性分析法
        4.3.3 城轨灵活编组运营方案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4.4 评价方法分析及比选
        4.4.1 评价方法分析
        4.4.2 评价方法比选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模糊DEA的城轨灵活编组列车运营方案评价及优化
    5.1 城轨灵活编组列车运营方案评价内容分析
        5.1.1 评价对象选择
        5.1.2 评价对象分析
        5.1.3 评价流程分析
    5.2 DEA基本原理
        5.2.1 DEA基本模型
        5.2.2 “投影”分析
    5.3 基于模糊DEA的城轨运营方案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5.3.1 模糊DEA评价模型构建
        5.3.2 模糊DEA评价模型求解方法
    5.4 非模糊DEA有效的运营方案优化模型
        5.4.1 城轨灵活编组运营方案优化内容
        5.4.2 城轨灵活编组列车运营方案优化流程设计
        5.4.3 基于投入的优化模型
        5.4.4 基于投入要素限制的优化模型
        5.4.5 基于决策者风险偏好的优化模型
        5.4.6 非模糊DEA有效的决策单元优化算例
    5.5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
    6.1 基础数据
    6.2 案例的灵活编组运营方案经济效益评价
        6.2.1 基于模糊DEA评价模型的城轨灵活编组运营方案经济效益评价
        6.2.2 基于模糊DEA评价模型的城轨灵活编组运营方案评价结果分析
    6.3 城轨灵活编组运营方案优化
        6.3.1 优化模型城轨灵活编组的适用性
        6.3.2 城轨灵活编组非模糊DEA有效运营方案优化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高速铁路临时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列车流模拟问题研究现状
        1.2.2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研究现状
        1.2.3 列车运行图优化问题研究现状
        1.2.4 列车运行计划优化问题研究现状
        1.2.5 临客列车运行计划优化问题研究现状
        1.2.6 研究现状综评
    1.3 论文的内容和结构框架
2 高速铁路临客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分析
    2.1 高速铁路客运组织问题分析
        2.1.1 高速铁路客运组织面临的问题
        2.1.2 应对客运组织问题的常用措施
    2.2 高速铁路旅客运输组织流程分析
        2.2.1 高速铁路旅客运输组织流程概述
        2.2.2 列车开行方案概述
        2.2.3 列车运行图概述
    2.3 临客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必要性分析
        2.3.1 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关联性分析
        2.3.2 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冲突分析
        2.3.3 临客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条件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离散时间方法的网络列车流特性建模分析
    3.1 问题描述
    3.2 基于离散时间的控制模型
        3.2.1 控制方程
        3.2.2 追踪列车策略
        3.2.3 进站策略
        3.2.4 突发事件策略
        3.2.5 发车策略
        3.2.6 越行策略
    3.3 算法设计
    3.4 算例研究
        3.4.1 高速铁路线路算例
        3.4.2 高速铁路网络算例
        3.4.3 不同参数对网路清空时间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站点客流临客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
    4.1 问题描述
        4.1.1 基本问题描述
        4.1.2 时空网络构建
    4.2 模型建立
        4.2.1 模型相关假设
        4.2.2 模型参数
        4.2.3 决策变量
        4.2.4 约束条件
        4.2.5 目标函数
    4.3 模型复杂度分析
    4.4 数值实验
        4.4.1 小规模实验
        4.4.2 基于武广高速铁路数据的大规模实验
        4.4.3 约束及参数对大规模实验结果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OD客流临客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
    5.1 问题描述
    5.2 模型构建
        5.2.1 模型假设
        5.2.2 模型参数
        5.2.3 决策变量
        5.2.4 约束条件
        5.2.5 目标函数
    5.3 求解方法
        5.3.1 约束条件线性化
        5.3.2 目标函数归一化
    5.4 数值实验
        5.4.1 小规模实验
        5.4.2 客座利用率系数分析
        5.4.3 最小停站时间分析
        5.4.4 最小发车间隔分析
        5.4.5 停站所需的最小上下车人数分析
        5.4.6 基于京沪高速铁路数据的大规模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高铁快递输送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高铁快递发展现状
    2.1 国内外高铁快递发展现状
        2.1.1 国外高铁快递发展情况
        2.1.2 国内高铁快递发展现状
    2.2 我国高铁快递市场分析
        2.2.1 高铁快递运输对象
        2.2.2 高铁快递产品系列
        2.2.3 高铁快递的组织模式
    2.3 高铁快递优劣势分析
        2.3.1 高铁快递优势分析
        2.3.2 高铁快递劣势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高铁快递输送方案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高铁快递输送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3.2 高铁客流对输送方案的影响
        3.2.1 客流量及客流性质产生的影响
        3.2.2 上座率对输送方案的影响
    3.3 快递需求对输送方案的影响
        3.3.1 影响快递需求的因素
        3.3.2 输送方案的供需分析
    3.4 其他因素分析
        3.4.1 编组内容
        3.4.2 路网能力
        3.4.3 停站方案
        3.4.4 运输费用
        3.4.5 综合维修天窗T_检
    3.5 本章小结
4 高铁快递输送方案优化
    4.1 沿线车站选择
        4.1.1 车站选择的原则
        4.1.2 车站选择的方法
    4.2 输送方案优化模型
        4.2.1 问题描述
        4.2.2 基本假设
        4.2.3 模型描述
        4.2.4 模型建立及分析
5 算例分析
    5.1 问题描述
    5.2 算例求解
    5.3 求解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算例车站和车次的选择过程
附录 B LINGO求解代码和结果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高铁餐饮服务容量计算方法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理论研究
        1.2.2 实践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高铁餐饮服务容量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高铁客运服务容量概念界定
        2.1.2 高铁餐饮服务相关概念辨析
    2.2 高铁客运服务容量计算方法
        2.2.1 高铁客运服务容量影响因素
        2.2.2 高铁客运服务容量计算方法
    2.3 高铁网络餐饮服务容量影响因素及条件
        2.3.1 高铁网络餐饮服务经营模式
        2.3.2 高铁网络餐饮服务特点及服务要素
        2.3.3 高铁网络餐饮服务蓝图及服务流程
        2.3.4 高铁网络餐饮服务容量的限制条件
    2.4 小结
3 高铁网络餐饮服务容量计算与优化模型
    3.1 相关服务设施设备服务容量计算
        3.1.1 车站检票服务容量
        3.1.2 车站通道(楼扶梯)服务容量
        3.1.3 车站候车厅与站台服务容量
    3.2 相关服务人员及服务能力计算
        3.2.1 高铁网络餐饮服务人员配置
        3.2.2 站台交接服务容量
        3.2.3 列车配送服务容量
        3.2.4 高铁网络餐饮整体服务容量计算
    3.3 高铁网络餐饮服务容量优化模型
        3.3.1 问题描述
        3.3.2 模型假设与参数
        3.3.3 模型架构
    3.4 小结
4 天津站网络餐饮服务现状及市场调研
    4.1 天津站技术经济及网络订餐概述
        4.1.1 车站空间结构
        4.1.2 供餐线路与车流
        4.1.3 网络餐饮服务流线与订餐规律
    4.2 服务满意度专项问卷调查
        4.2.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3 问卷调查小结
    4.3 服务感知度网络评论调查
        4.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3.2 数据分析
        4.3.3 研究结论与建议
    4.4 天津站网络餐饮服务质量评价及优化思路
        4.4.1 网络餐饮服务质量现状及综合评价
        4.4.2 网络餐饮服务质量优化思路
    4.5 小结
5 天津站网络餐饮服务容量优化研究
    5.1 天津站网络餐饮服务流程仿真实验
        5.1.1 仿真技术资料准备
        5.1.2 构建天津站仿真模型
        5.1.3 结果分析与方案评价
    5.2 天津站网络餐饮服务容量优化模型
        5.2.1 构建服务容量优化模型
        5.2.2 不同工况服务容量优化计算
        5.2.3 天津站网络餐饮服务容量优化分析
    5.3 天津站服务容量监测预警及优化对策
        5.3.1 天津站网络餐饮服务容量监测预警机制
        5.3.2 天津站网络餐饮服务容量优化对策
    5.4 小结
6 研究成果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天津站互联网订餐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节能的城际列车编组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沿江城际铁路的能耗构成
2 编组方案对于列车能耗的影响分析
    2.1 新建南沿江城际铁路项目的牵引运行用电
    2.2 新建南沿江城际铁路项目的牵引动力设备自用电
    2.3 编组方案对于列车能耗的影响
3 基于节能的列车编组方案
4 结论

(8)高速铁路分担率预测与列车开行方案设计反馈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研究现状
        1.2.2 开行方案研究现状
        1.2.3 出行选择行为与开行方案综合优化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高速铁路分担率预测与列车开行方案设计反馈优化框架
    2.1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研究
        2.1.1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定义与主要内容
        2.1.2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设计与优化的影响因素
    2.2 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研究
        2.2.1 旅客出行选择影响因素
        2.2.2 影响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开行方案要素分析
    2.3 高铁分担率预测与列车开行方案设计反馈优化框架
        2.3.1 反馈控制系统介绍
        2.3.2 分担率预测与列车开行方案设计反馈优化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研究
    3.1 离散选择模型分析
        3.1.1 Multinomial Logit(MNL)模型
        3.1.2 Nested Logit(NL)模型
    3.2 效用函数及选择概率计算
        3.2.1 影响旅客出行的开行方案要素量化
        3.2.2 效用函数及选择概率
    3.3 实例分析
        3.3.1 调查数据收集与分析
        3.3.2 模型标定及结果分析
        3.3.3 高铁分担率与列车开行方案设计要素的关系
        3.3.4 边际效应与弹性分析
        3.3.5 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对开行方案优化调整的作用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可变车厢数量与停站时间的列车开行方案设计模型与算法
    4.1 数学模型
        4.1.1 模型参数及变量
        4.1.2 模型构建
    4.2 分支定价算法
        4.2.1 Dantzig-Wolfe分解
        4.2.2 列生成算法
        4.2.3 分支规则
        4.2.4 节点选择策略
    4.3 实例分析
        4.3.1 算法性能分析
        4.3.2 京沪高铁
    4.4 考虑旅客换乘的建模方式与求解方法探讨
        4.4.1 模型构建
        4.4.2 列生成算法
    4.5 本章小结
5 分担率预测与列车开行方案设计反馈优化模型与算法
    5.1 反馈优化数学模型
        5.1.1 模型参数及变量
        5.1.2 模型构建
    5.2 算法设计
        5.2.1 随机机会约束的处理
        5.2.2 非线性模型的转化
        5.2.3 多目标开行方案优化模型处理方法
        5.2.4 单目标规划的Dantzig-Wolfe分解与列生成算法
        5.2.5 算法流程
    5.3 实例分析
        5.3.1 可变情景的最大客流与初始客流对比
        5.3.2 可变情景的初始客流与最大客流的开行方案对比
        5.3.3 算法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旅客出行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B 京沪高铁任意两站之间平均停站次数(不包括 OD)对比
附录C 京沪高铁任意两站之间列车数(列/天)对比
附录D 京沪高铁任意OD未经中间停站的客流比例
附录E 京沪高铁固定情景开行方案结果
附录F 京沪高铁可变情景开行方案结果
附录G 任意OD最大客流相对于初始客流增长率结果(%)
附录H 任意两站之间的列车数(列/天)对比
附录I 任意OD(不包括OD)之间的加权平均停站次数对比
附录J 任意OD(不包括OD)之间的平均停站时间(分钟)对比
附录K 任意OD未经中间停站的客流占比
附录L 初始客流对应的开行方案结果
附录M 最大客流对应的开行方案结果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城际铁路多编组列车开行方案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编组列车开行方案研究
        1.2.2 多编组运营组织研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国内城际铁路运营和列车开行概况
    2.1 线路概况
    2.2 列车开行情况
        2.2.1 分时段列车开行对数情况
        2.2.2 列车发车间隔、旅速、旅时、编组情况
        2.2.3 列车停站情况
    2.3 客流特征分析
    2.4 企业盈亏情况
    2.5 本章小结
3 企业成本型多编组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3.1 与列车相关的企业运营成本构成分析
    3.2 企业成本型多编组列车开行方案模型
        3.2.1 问题描述
        3.2.2 模型假设及参数定义
        3.2.3 模型构建
    3.3 模型求解算法
    3.4 算例分析
        3.4.1 线路概况
        3.4.2 客流分析
        3.4.3 参数设置
        3.4.4 列车开行方案生成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旅客费用型多编组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4.1 旅客出行费用构成分析
    4.2 旅客费用型多编组列车开行方案模型
        4.2.1 问题描述
        4.2.2 模型假设及参数定义
        4.2.3 模型构建
    4.3 算例分析
        4.3.1 参数设置
        4.3.2 列车开行方案生成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时空分布形态客流下多编组模式的适用效果分析
    5.1 客流时空分布形态
    5.2 不同时空分布形态客流下多编组模式的适用效果分析
        5.2.1 高峰渐变型客流下多编组模式的适用效果
        5.2.2 高峰中间型客流下多编组模式的适用效果
        5.2.3 高峰均等型客流下多编组模式的适用效果
        5.2.4 无峰阶梯型客流下多编组模式的适用效果
        5.2.5 无峰渐变型客流下多编组模式的适用效果
        5.2.6 无峰中间型客流下多编组模式的适用效果
        5.2.7 无峰均等型客流下多编组模式的适用效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能力能耗协调利用的煤运通道列车组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铁路能力利用相关
        1.3.2 铁路节能低耗相关
        1.3.3 铁路煤运通道的能力利用和能耗研究情况
        1.3.4 现有研究不足与发展趋势
    1.4 内容框架
    1.5 技术路线
2 煤运通道列车组织优化基础理论梳理
    2.1 煤运通道列车组织相关理论
        2.1.1 煤运通道相关概念
        2.1.2 重载列车开行条件
        2.1.3 重载列车编组计划
        2.1.4 煤运通道重车组织过程
        2.1.5 与非煤通道运输组织的区别
    2.2 运输组织过程的能力利用
        2.2.1 煤运通道通过能力影响因素
        2.2.2 煤运通道通过能力利用优化措施
    2.3 运输组织过程的能源消耗
        2.3.1 煤运通道能耗影响因素
        2.3.2 煤运通道能耗优化措施
    2.4 运输组织过程的能力能耗协调
    2.5 本章小结
3 煤运通道运输能力利用和能耗分析
    3.1 煤运通道运输能力和能耗要素层次划分
        3.1.1 能力要素层次划分
        3.1.2 能耗要素层次划分
    3.2 煤运通道能力能耗计算
        3.2.1 煤运通道能力计算
        3.2.2 煤运通道能耗计算
    3.3 基于运营数据的煤运通道能力能耗分析
        3.3.1 数据源
        3.3.2 数据特点
        3.3.3 数据处理流程
        3.3.4 基于运营数据的列车牵引能耗计算
    3.4 煤运通道能力和能耗数据分析结果
        3.4.1 能耗计算参数获取
        3.4.2 能耗计算结果分析
        3.4.3 能耗与能力的关系
        3.4.4 不同开行方案的能耗值
    3.5 本章小结
4 能力能耗协调利用的煤运通道列车组织优化
    4.1 列车组织优化建模基础
        4.1.1 煤运通道列车组织方案编制流程
        4.1.2 数学模型方法
    4.2 基于时空网络的煤运通道列车组织优化模型
        4.2.1 时空网络
        4.2.2 问题描述
        4.2.3 参数定义
        4.2.4 目标函数
        4.2.5 约束条件
        4.2.6 模型表达
    4.3 模型求解算法
        4.3.1 遗传算法概述
        4.3.2 初始解生成
        4.3.3 算法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实例分析
    5.1 案例设计
        5.1.1 大准铁路线路概况
        5.1.2 大准铁路运营组织概况
    5.2 相关数据获取
        5.2.1 基础数据获取
        5.2.2 模型构建线路
    5.3 模型参数设置
        5.3.1 模型路网参数
        5.3.2 模型供需参数
        5.3.3 模型动态参数
    5.4 模型求解
    5.5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基于节能和面向旅客服务的列车编组方案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与控制一体化优化模型与算法[D]. 龙思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基于小时均衡的城市轨道交通发车频率和停站方案优化[D]. 陈亮鹏.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城市轨道交通灵活编组关键技术及运营方案比选研究[D]. 韩桴.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高速铁路临时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研究[D]. 柳雨彤.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高铁快递输送方案研究[D]. 李世元.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高铁餐饮服务容量计算方法与优化研究[D]. 王蔓琦.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基于节能的城际列车编组方案研究[J]. 李梦甜,杨芮.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0(03)
  • [8]高速铁路分担率预测与列车开行方案设计反馈优化方法研究[D]. 靳国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9]城际铁路多编组列车开行方案效果研究[D]. 刘颂.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基于能力能耗协调利用的煤运通道列车组织优化[D]. 李伟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标签:;  ;  ;  ;  ;  

基于节能客运服务的列车编组方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