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氧化氮抑制牵张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反应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曾靖[1](2020)在《脑心通胶囊通过LXRα抑制NOX/ROS/TNF-α通路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确证肝X受体α(LXRα)通过抑制NOX/ROS/TNF-α信号通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观察脑心通胶囊通过抑制NOX/ROS/TNF-α信号通路改善心室重构和具有上调LXRα mRNA表达的作用;揭示脑心通胶囊通过上调LXRα进而抑制NOX/ROS/TNF-α信号通路从而改善心室重构。方法:1.通过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实验一: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LXRα激动剂组、LXRα抑制剂组,每组8只。实验二: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他汀组、脑心通低剂量组、脑心通中剂量组、脑心通高剂量组,每组8只。实验三: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心通组、脑心通+LXRα抑制剂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2mL/d灌胃,LXRα激动剂组给予LXRα激动剂SR9238[30mg/kg·d)]灌胃,LXRα抑制剂组给予LXRα抑制剂GSK2033[30mg/kg·d)]灌胃,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5mg/kg·d)]灌胃,脑心通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剂量为[0.19g/kg·d)]、[0.38g/kg-d)]、[0.76g/(kg·d)]的脑心通溶液灌胃4周,脑心通+LXRα抑制剂组给予脑心通胶囊[0.38g/kg·d)]+LXRα抑制剂GSK2033[30mg/kg-d)]灌胃,时间为4周。2.检测指标: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4周后采用心脏彩超检查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收缩率(FS)、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程度。RT-QPCR检测心肌组织LXRα mRNA、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NOX)mRNA、活性氧(R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Ⅰ型胶原(COLⅠ)mRNA、Ⅲ 型胶原(COL Ⅲ)mRNA 的表达。结果:1.实验一: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LXRα抑制剂组心脏超声示LVIDd、LVIDs显着升高(P<0.01),EF、FS、SV、CO显着降低(P<0.01),HE染色示心肌细胞大量消失、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masson染色示胶原纤维增生、心肌纤维化,心肌组织LXRα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NOX mRNA、ROS、TNF-α mRNA、COL Ⅰ mRNA、COL Ⅲ mRNA表达显着增加(P<0.01)。②与模型组和LXRα抑制剂组比较,LXRα激动剂组心脏超声示LVIDd、LVIDs显着降低(P<0.01),EF、FS、SV、CO显着升高(P<0.01),HE染色示纤维结缔组织显着减少,masson染色示胶原纤维显着减少,心肌组织LXRα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NOX mRNA、ROS、TNF-α mRNA、COLⅠ mRNA、COL Ⅲ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2.实验二: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脑心通低剂量组心脏超声示LVIDd、LVIDs显着升高(P<0.01),EF、FS、SV、CO显着降低(P<0.01),HE染色示心肌细胞大量消失、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masson染色示胶原纤维增生、心肌纤维化,心肌织LXRα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NOX mRNA、ROS、TNF-αmRNA、COLⅠmRNA、COLⅢmRNA表达显着增加(P<0.01)。②与模型组和脑心通低剂量组比较,他汀组、脑心通中剂量组和脑心通高剂量组心脏超声示LVIDd、LVIDs显着降低(P<0.01),EF、FS、SV、CO显着升高(P<0.01),HE染色示纤维结缔组织显着减少,masson染色示胶原纤维显着减少,心肌组织LXRα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NOX mRNA、ROS、TNF-α mRNA、COLⅠ mRNA、COLⅢ mRNA 表达显着降低(P<0.01)。3.实验三: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脑心通+LXRα抑制剂组心脏超声示LVIDd、LVIDs显着升高(P<0.01),EF、FS、SV、CO显着降低(P<0.01),HE染色示心肌细胞大量消失、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masson染色示胶原纤维增生、心肌纤维化,心肌组织LXRα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NOX mRNA、ROS、TNF-αmRNA、COL Ⅰ mRNA、COLⅢ mRNA表达显着增加(P<0.01)。②与模型组和脑心通+LXRα抑制剂组比较,脑心通组心脏超声示LVIDd、LVIDs显着降低(P<0.01),EF、FS、SV、CO显着升高(P<0.01),HE染色示纤维结缔组织显着减少,masson染色示胶原纤维显着减少,心肌组织LXRα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NOX mRNA、ROS、TNF-α mRNA、COL Ⅰ mRNA、COL Ⅲ mRNA 表达显着降低(P<0.01)。结论:1.LXRα可以通过抑制NOX/ROS/TNF-α信号通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2.脑心通胶囊通过抑制NOX/ROS/TNF-α信号通路改善心室重构和具有上调LXRαmRNA表达进而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作用。3.脑心通胶囊通过上调LXRα进而抑制NOX/ROS/TNF-α信号通路从而改善心室重构。
刘彤[2](2020)在《RNA氧化及其抑制酶参与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心力衰竭由于其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和发病机制不明确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是导致心衰发生的常见因素之一。近年来,氧化应激在心衰的发病机制中成为研究的热点。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体内RNA的氧化与多种老年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是RNA氧化与心衰的发病机制是否有关目前尚不清楚。探索RNA氧化及其抑制机制参与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具体参与机制,有助于阐明心衰新的发病机制,为治疗疾病找寻新的靶点。本实验首先在动物水平上探讨了 RNA氧化及其抑制酶与心衰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在细胞水平上进一步研究了 RNA氧化及其抑制酶参与心衰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第一部分RNA氧化及其抑制酶与高血压大鼠心衰发生发展相关性的研究研究目的:探讨RNA氧化及其抑制酶与心衰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将雄性Dahl盐敏感大鼠(Dahl Salt Sensitive Rat,DSSR)分为8%NaCl组和0.3%NaCl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配方饲料喂养4、10、16 周;我们采用DSSR的血压、心脏组织HE染色、心脏彩超心功能指标和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 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来评价造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MS)测定 DSSR 心肌组织及尿液8-氧化鸟苷(8-hydroxyguanosine,8-oxoGsn)和8-氧化脱氧鸟苷(8-hydroxydeoxyguanosine,8-oxodGsn)水平;使用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WB)检测了 ERK-MAPK通路和MTH1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8%NaCl组大鼠随着高盐饮食时间的延长,出现了血压增高、心肌肥厚、舒张功能下降、血浆NT-ProBNP升高等心衰症状,尿液和心脏组织中的8-oxoGsn含量也随之增高,并与心衰相关指标呈明显相关关系。此过程还伴随了 ERK-MAPK通路蛋白的顺次激活,和MTH1酶的增加。研究结论:RNA氧化及抑制机制与心衰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可能是通过ERK-MAPK通路参与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第二部分RNA氧化及其抑制酶参与Ang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探讨RNA氧化及其抑制酶是否介导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大鼠源心肌H9c2细胞,使用AngⅡ阶梯浓度和时间诱导H9c2细胞肥大构建高血压心室重构心肌肥大模型;构建MTH1过表达质粒转染H9c2细胞,以保护心肌细胞内RNA在AngⅡ的刺激下发生的氧化损伤;采用PCR检测ANP,BNP,β-MHC 3个指标评价心肌细胞肥大程度;采用免疫荧光细胞爬片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测定心肌细胞内8-oxoG的含量来评价RNA氧化程度;WB检测心肌细胞ERK-MAPK通路和RNA氧化抑制酶MTH1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AngⅡ介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模型,RNA氧化水平明显增高,RNA氧化抑制酶MTH1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且ERK-MAPK通路次序激活,在体外细胞水平印证了 RNA氧化及其抑制酶的变化情况与心肌细胞肥大过程有关;在Ang Ⅱ介导的H9c2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我们通过转染MTH1过表达质粒,发现RNA氧化代谢产物8-oxoG表达量显着降低,ERK-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降低,且此过程中伴随着心肌细胞肥大程度的下降,提示RNA氧化产物8-oxoG可能通过介导ERK-MAPK通路导致心肌细胞肥大的发生。研究结论:RNA氧化及抑制机制参与了 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过程,其机制可能是8-oxoG激活ERK-MAPK通路导致的。
蒋红[3](2018)在《异叶青兰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细胞肥大和胸主动脉环血管张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异叶青兰是一种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肌肥厚等疾病的传统药物。本研究提取并分离了异叶青兰总黄酮(DHBF),建立了大鼠心肌细胞肥大和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模型,观察其对大鼠肥大心肌细胞和血管环张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新疆地方药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醇提法提取异叶青兰中的总黄酮成分,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提取物总黄酮含量。(2)SD大鼠,1-3天龄,体外培养乳鼠的心肌细胞,与缬沙坦50μmol﹒L-1或DHBF 10,25和50mg﹒L-1共同孵育30min后,加入Ang II 1μmol﹒L-1或与哌唑嗪50μmol﹒L-1或DHBF 10,25和50mg﹒L-1共同孵育30min后,加入NE 2μmol﹒L-1共培养72h。CCK-8法观察心肌细胞生存率,RT-PCR技术检测原癌基因c-Jun、心肌肥大基因心房利钠肽(ANP)、脑钠肽(BNP)、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mRNA表达水平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为内参;激光共聚焦法检测心肌细胞的表面积和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Ca2+]i;破碎细胞酶促反应测定Ca2+-ATP酶的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II(Ca MKII)、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钙调神经磷酸酶(Ca N)和活化T细胞核因子-3(NFAT-3)的蛋白表达水平,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NO)的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3)将Wistar大鼠(200-220g),雄性,颈椎脱臼处死,迅速取出胸主动脉。以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为模型,血管环张力大小为指标,以NE(1μmol·L-1)或者KCl(60mmol·L-1)刺激血管收缩的最大幅度为100%,以加入药物后血管张力幅度与NE或者KCl诱发最大收缩幅度之间的比值反应血管张力的变化,观察不同浓度的DHBF(0.015、0.030、0.060、0.120、0.240和0.360 g·L-1)对NE或KCl预收缩的内皮完整或去内皮胸主动脉血管环张力、静息状态下血管环张力、内皮完整的L-NAME,MB预处理血管环的舒张作用以及细胞内Ca2+释放和细胞外Ca2+内流的影响。结果:(1)本实验中测得的DHBF含量为27.44mg·g-1,DHBF的提取率11.11%。(2)与细胞对照组相比,Ang II1μmol﹒L-1组刺激心肌细胞72h,可使心肌肥大基因c-Jun、ANP、BNP和β-MHC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由原来的(1.00±0.01)分别升高到了(2.78±0.29)(2.61±0.38)(2.30±0.24)和(2.46±0.32),升高了178%、161%、130%和146%(P<0.05),细胞生存率由原来的(94.58±4.26),下降到了(78.69±2.37),下降了17.02%(P<0.05);心肌细胞内[Ca2+]i浓度由原来的(1.00±0.14)升高至(1.60±0.50),升高了60.00%(P<0.05);Ca2+-ATP酶的活性由原来的(0.92±0.15)下降至(0.36±0.05),下降了60.08%(P<0.05);Ca MKII、HDAC、Ca N和NFAT-3的相对蛋白表达水平,由原来的(0.77±0.02)、(0.63±0.01)、(0.67±0.02)和(0.62±0.02)分别升高到了(1.03±0.01)、(1.17±0.05)、(1.24±0.04)和(1.16±0.04),分别升高了33.76%、85.71%、85.07%和87.09%;相对表面积由原来的(1.00±0.01)增加至(1.42±0.19),增加了42.00%(P<0.05);NO浓度由原来的(1.42±0.12)下降至(0.72±0.03),下降了49.29%;NOS活性由原来的(0.82±0.05)下降至(0.46±0.11),下降43.90%(P<0.05)。给予DHBF 1050mg﹒L-1能对抗Ang II引起的心肌细胞生存率下降,表面积增大和对Ang II诱导的c-Jun、ANP、BNP和β-MHC的mRNA相对表达增加也有一定抑制作用(P<0.05),同时对心肌细胞内[Ca2+]i浓度升高,Ca2+-ATP酶的活性下降、Ca MKII、HDAC、Ca N和NFAT-3的相对蛋白表达的升高及NO浓度和NOS活性下降也具有一定的对抗作用(P<0.05)。(3)与细胞对照组相比,给予NE2μmol﹒L-1刺激心肌细胞48h,可使心肌肥大基因c-Jun、ANP、BNP和β-MHC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由原来的(1.00±0.01)分别升高到了(3.02±0.36)、(2.87±0.31)、(2.34±0.26)和(2.27±0.22),升高了202%、178%、134%和127%(P<0.05),细胞生存率由原来的(94.48±4.19),下降到了(75.62±2.24),下降了19.96%(P<0.05);心肌细胞内[Ca2+]i浓度由原来的(1.00±0.01)升高至(1.72±0.49),升高了72.00%(P<0.05);Ca2+-ATP酶的活性由原来的(1.01±0.14)下降至(0.41±0.06),下降了59.40%(P<0.05);Ca MKII、HDAC、Ca N和NFAT-3的相对蛋白表达水平,由原来的(0.79±0.01)、(0.62±0.01)、(0.69±0.02)和(0.64±0.02)分别升高到了(1.21±0.05)、(1.19±0.04)、(1.27±0.06)和(1.18±0.06),分别升高了53.16%、57.00%、71.01%和44.00%;相对表面积由原来的(1.00±0.01)增加至(1.49±0.21),增加了49.00%(P<0.05);NO浓度由原来的(1.36±0.11)下降至(0.65±0.05),下降了39.53;NOS活性由原来的(0.86±0.06)下降至(0.52±0.10),下降43.90%(P<0.05)。给予DHBF 1050mg﹒L-1能对抗NE引起的心肌细胞生存率下降,表面积增大和对于NE诱导的c-Jun、ANP、BNP和β-MHC的mRNA相对表达增加也有一定抑制作用(P<0.05),同时对心肌细胞内[Ca2+]i浓度升高,Ca2+-ATP酶的活性下降、Ca MKII、HDAC、Ca N和NFAT-3的相对蛋白表达的升高及NO浓度和NOS活性下降也具有一定的对抗作用(P<0.05)。(4)内皮完整组与去内皮组相比,DHBF对KCl或NE预收缩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具有明显的舒张作用(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且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DHBF对静息状态下动脉血管环张力无明显影响(P>0.05);与用L-NAME或MB预先孵育的内皮完整的血管15min,NE刺激引起血管收缩,累计法加入不同浓度异叶青兰总黄酮(0.060、0.120、0.240g·L-1)后进行比较,DHBF对NE刺激预收缩的血管环的舒张作用被明显的抑制(P<0.05);(5)与对照组比较,无钙K-H液中,以DHBF预先孵育血管15min,NE刺激引起血管收缩,不同浓度的DHBF(0.015、0.030、0.060、0.120、0.240和0.360g·L-1)可明显抑制NE引起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时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P<0.05);(6)与对照组比较,在无钙K-H液中,用不同浓度的DHBF(0.060、0.120、0.240g·L-1)进行孵育,加入累积浓度CaCl2,DHBF呈浓度依赖性的使氯化钙量效曲线明显下移(P<0.05)。结论:(1)DHBF对Ang II和NE诱导的肥大心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和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NO的释放,调节了细胞内Ca2+浓度和Ca2+-ATP酶的活性,阻断了钙离子介导的Ca N-NFAT-3和Ca MK II-HDAC信号转导通路有关。(2)DHBF对由NE以及KCl预收缩的内皮完整或内皮去血管环有明显的舒张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且部分依赖于内皮细胞,可能与作用于内皮依赖性的NO-cGMP信号通路有关。(3)DHBF具有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NE引起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和使氯化钙量效曲线明显下移,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平滑肌上的电压依赖性和受体依赖性Ca2+通道活性,阻断L型Ca2+通道、抑制细胞内Ca2+释放和细胞外Ca2+内流以及激活和开放其他与Ca2+有关的离子通道等多信号通路共同作用使血管舒张有关。
李为真[4](2016)在《L-精氨酸通过调节TGF-β/Smad信号减轻大鼠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L-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大鼠压力超负荷性心肌肥厚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能通过调节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Smad信号来减轻心肌肥厚。材料和方法:本实验采用部分结扎造成腹主动脉缩窄的方式来建立大鼠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的动物模型。首先,比较传统术式和改良术式、不同腹主动脉缩窄程度之间的差别,根据存活率以及观察心肌肥厚相关参数来选择后续实验所用动物模型的制备方式。其次,将实验动物根据有无腹主动脉缩窄手术以及不同干预药物分为4组:(1)假手术组:只分离出腹主动脉而不做缩窄处理;(2)手术组:按上述手术方式对大鼠施行腹主动脉缩窄术;(3)手术+L-Arg组:对大鼠施行腹主动脉缩窄术,术毕即开始对大鼠进行灌饲L-Arg 600mg/kg/day;(4)手术+L-Arg+L-硝基精氨酸甲酯(N-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组:对大鼠施行腹主动脉缩窄术,术毕即开始对大鼠进行灌饲L-Arg 600mg/kg/day,L-NAME 50mg/kg/day。在假手术组及手术组,均以等量生理盐水灌饲作为对照。6周后测定各组大鼠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Blood Pressure,MABP)、左心室重量指数(Left Ventricule Mass Index,LVMI)、左心室室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Wall Thickness,LVWT)、心肌细胞直径(Diameter of Cardiomyocyte,DCM)等形态学指标;然后,取各组大鼠心肌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进行组织学评估观察心肌细胞大体形态以及胶原分布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脑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Real-time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各组α-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β-MHC及Ι、Ⅲ型胶原mRNA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α、β-MHC、TGF-β1及Ι、Ⅲ型胶原;另外,取各组大鼠心脏通过Langerndorf方式离体灌流分离出心肌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对于各组大鼠心肌细胞爬片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Smad2、3的表达。结果:以改良术式行腹主动脉缩窄建立的大鼠心肌肥厚模型较传统术式组存活率高,同时将大鼠腹主动脉直径缩窄至1.0mm较其他直径在诱导出心肌肥厚的同时,也能保证较高的存活率。与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的MABP、LVMI、LVWT及DCM均显着增高(p<0.05);HE染色发现手术组、手术+L-Arg+L-NAME组较假手术组、手术+L-Arg组心肌细胞横径以及细胞核明显增大,核染色明显深染;Masson染色可见手术组、手术+L-NAME+L-Arg组较假手术组、手术+L-Arg组心肌细胞排列明显紊乱,间质中胶原纤维明显增加。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心肌组织的ANP、BNP含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手术组ANP、BNP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与手术组比较,手术+L-Arg组ANP、BN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手术+L-Arg+L-NAME组与手术+L-Arg组相比,ANP含量有升高趋势,但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检测发现各组心肌组织β-MHC表达时发现:无论在mRNA水平还是蛋白水平,手术组、手术+L-Arg+L-NAME组的β-MHC表达较另外两组明显增强(P<0.05);各组Ι型胶原在mRNA和蛋白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Ⅲ型胶原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有显着差异。测定心肌胶原Ι/Ⅲ比值,我们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两者比值显着降低(p<0.05),与手术组比较,手术+L-Arg组两者比值显着升高;而手术+L-Arg+L-NAME组与手术组比较,两组胶原Ι/Ⅲ比值并无显着差异(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心肌组织TGF-β1含量明显升高;而L-精氨酸干预后,TGF-β1含量较手术组(未行L-精氨酸干预)明显降低;当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抑制剂L-NAME干扰L-精氨酸作用后,其TGF-β1含量较L-Arg组有所增加,但仍低于手术组。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在手术组、手术+L-Arg+L+NAME组出现Smad2/3核聚集现象,而其他2组则无此现象。结论:本实验通过改良术式成功建立大鼠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模型,观察到心肌组织存在明显的胶原沉积,ANP、BNP和β-MHC含量均增加,TGF-β1表达增强,同时伴有Smad2/3复合物核转位;给予L-Arg能减轻或抑制上述作用,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能部分抑制或抵消上述L-Arg的抗心肌肥厚、抗纤维沉积作用。L-精氨酸抗心肌肥厚、抗纤维沉积作用部分是通过调控TGF-β1/Smad信号,但具体作用机制仍需今后进一步研究。
周文婷[5](2014)在《榅桲提取物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榅桲是传统维吾尔药材,据文献记载可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本研究首先通过两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进行榅桲抗高血压有效部位的筛选及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确定黄酮类化合物可能为榅桲抗高血压最主要化学组分之一;再通过对榅桲总黄酮进行分离纯化,观察其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主要靶器官的影响,尤其是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从不同角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传统维吾尔地方药材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方法:①利用左肾动脉狭窄法建立两肾一夹(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RHR),将高血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25mg/kg)、榅桲果和叶水提取物和65%乙醇提取物低(80mg/kg)、高剂量组(160mg/kg),另设假手术组,各组大鼠连续灌胃给药8W。无创尾套法每两周测定一次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末次给药后取大鼠血浆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②利用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榅桲叶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40、80、160mg/kg)、阳性对照药卡托普利组(25mg/kg),连续给药8周,在给药前和给药后每两周测量大鼠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末次给药后测量大鼠Ang II、RA、apelin-12、ET-1、NO的变化。③采用溶剂萃取法将榅桲叶65%乙醇提取物分为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及水4个部位,利用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连续给药8周观察并记录各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变化情况,进行榅桲叶抗高血压作用有效部位筛选,并通过测定血清T-AOC、GSH-ST、SOD等指标的活性,初步观察其抗氧化作用。④按最优工艺提取分离纯化榅桲总黄酮,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分为6组,分别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25mg/kg)、杜仲平压片组(30mg/kg)、榅桲总黄酮低(40mg/kg)、中(80mg/kg)、高剂量组(160mg/kg),另取WKY大鼠8只为正常组,给药16周,1次/d,无创尾套法每两周测定一次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末次给药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并进行心脏、胸主动脉和肾脏等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学检查,评价靶器官损伤程度。⑤测定血或心脏组织中AngⅡ、ALD水平,并通过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ACE、ACE2和AT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其蛋白表达,评价榅桲总黄酮对RAAS系统的影响。⑥测定血清中IL-1β、IL-6、IL-10、TNF-α及CRP的含量,评价榅桲总黄酮对炎症因子的影响。⑦测定血清ET-1、NO、NOS、SOD、MDA及CGRP的含量,评价榅桲总黄酮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①给药8周后,榅桲果和叶的水提物和醇提物组动物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表现不同程度的降压趋势,其中榅桲叶的醇提物作用最明显,收缩压下降了 9.0%,舒张压下降了 11.8%。与模型组相比,榅桲各给药组大鼠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有不同程度降低,而红细胞变形指数有所升高;②给药8周后,榅桲叶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可明显降低RHR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并不同程度减少血和肾脏AngⅡ、RA、apelin-12含量,减少血中ET-1含量并增加NO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与模型组相比,COM-乙酸乙酯部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了 4.3%和9.1%,不同部位T-AOC、GSH-ST、SOD、NOS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MDA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给药16周后,与SHR组比较,COMF-H组SBP和DBP分别降低了 18.9%和21.1%。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与SHR组比较,COMF各组LVIDdI、LVIDsI、IVSTI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或P<0.05),计算得LVW、LVWI、LVW/BW 均明显减小(P<0.01 或P<0.05),COMF-M 和 COMF-H 组 FS、LVEF增大(P<0.01或P<0.05),其中COMF-H组变化最大。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与SHR组比较,COMF各组SBP、DBP、LVSP、LVEDP不同程度降低(P<0.01或P<0.05),LV+dp/dtmax、LV-dp/dtmax 减小(P<0.01 或P<0.05),SD 无明显变化,DD延长(P<0.05),HR减小,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指数与左室肥厚指数测定结果显示,与SHR组相比,COMF-M和COMF-H组HW、HW/BW、LVM、LVM/BW均有不同程度减小(P<0.01或P<0.05),COMF-H组变化更为明显(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COMF可抑制SHR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增宽,COMF-H组变化最为明显。与SHR组相比,COMF-H组心肌细胞直径减小了 4.6%(P<0.05),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减小了 13.6%(P<0.05)。COMF可抑制SHR胸主动脉中膜增厚和内皮细胞脱落。与SHR组相比,COMF-M组和COMF-H组AW/lenth分别降低了 8.1%(P<0.05)和13.1%(P<0.01)。与SHR组大鼠相比,COMF-M组和COMF-H组中膜厚度减小,中膜厚度/管腔内经比值明显减小(P<0.01或P<0.05),但对管腔内径影响不大。COMF-H组还可抑制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小的病理性改变;⑤给药16周后,与SHR组相比,COMF-H组心脏和血液中的AngⅡ含量分别减少了 5.2%和13.2%,ALD含量分别减少了 15.4%和19.2%。RT-PCR结果表明,与SHR组相比较,COMF各剂量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mRNA相对表达量有不同程度减少,ACE2的mRNA相对表达量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或P<0.05),其中COMF-H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下降了 50.0%和55.4%,ACE2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了 12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HR组相比较,COMF各剂量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减少,ACE2的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或P<0.05),其中COMF-H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蛋白表达分别下降了 45.5%和32.7%,ACE2的蛋白表达增加了 180.6%。⑥给药16周后,与SHR组相比较,COMF各剂量组IL-1β、IL-6、TNF-α和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IL-10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⑦给药16周后,与SHR组相比较,各给药组ET-1水平和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NO、eNOS、SOD和CG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榅桲叶和果实对肾性高血压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均具有一定抗高血压作用,榅桲叶抗高血压的有效部位为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黄酮类化合物为其中最主要的有效组分。榅桲总黄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具有一定降压作用,主要作用机制可能包括:(1)抑制循环RAAS系统活性,使AngⅡ和ALD水平降低,从而抑制血管收缩、钠水潴留及抗利尿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2)降低IL-1β,IL-6、TNF-α和CRP等炎症因子水平,抑制高血压的发生发展;(3)调节ET-1/NO的平衡,增加CGRP水平,增加SOD活性,减少MDA合成,从而减轻过氧化损伤,保护血管内皮。榅桲总黄酮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主要作用机制可能包括:(1)榅桲总黄酮能降低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ACE和AT1的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增加ACE2的mRNA和蛋白表达,ACE/ACE2比值降低,从而抑制AngⅡ合成,并激活了 ACE2-Ang(1-7)-MAS代谢途径,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2)降低体内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通过作用于炎症介质延缓高血压左室肥厚的进程。
何雯[6](2013)在《异叶青兰总黄酮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异叶青兰是传统维吾尔药材,用于治疗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本研究通过制备异叶青兰粗提物,建立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证实异叶青兰的降压作用,并探索其可能的有效组分。制备异叶青兰总黄酮,观察其对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和心肌肥厚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为开发和有效利用维吾尔地方药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①按1g:30ml的物料比加入70%乙醇,回流提取3 h,连续提取3次,获得异叶青兰粗提物。左肾动脉狭窄法建立两肾一夹高血压大鼠模型,设假手术组;模型组;异叶青兰粗提物低剂量组(DHBE-L)300m·kg-1·d-1、高剂量组(DHBE-H)600m·kg-1·d-1卡托普利组20n·kg-1·d-1,灌胃给药5周,每周无创尾套法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5周后进行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靶器官损伤评价,观察异叶青兰粗提物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②对异叶青兰化学成分进行鉴别和检查,并制备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进行离体血管张力实验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③按lg:50ml的物料比加入70%乙醇,回流提取2h,连续提取3次,以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法制备异叶青兰总黄酮,并测定其总黄酮含量。左肾动脉狭窄法建立两肾一夹高血压大鼠模型,设假手术组;模型组;异叶青兰总黄酮低剂量组(DHBF-L)300mg·kg-1·d-1、高剂量组(DHBF-H)600mg·kg-1·d1;卡托普利组 220mg·kg,灌胃给药6周,每周无创尾套法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6周后进行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超声心动图检查、靶器官损伤评价和心肌病理学检查,观察异叶青兰总黄酮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④异叶青兰总黄酮降压及抑制心肌肥厚的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放免法测定心脏、肾脏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浆中醛固酮(ALD)的含量,Real-time PCR法测定左心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a)、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组织中AT1、AT2的蛋白表达;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放免法测定血中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的含量;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放免法测定内皮素-1(ET-1)、6-酮-前列环素F1a(6-keto-PGF1a)、血栓素B2(TXB2),计算TXB2/6-keto-PGF1a的比值;对钙调神经磷酸酶通路的影响:Real-time PCR法测定左心组织中钙蛋白酶-Ⅰ(Calpain-Ⅰ)、钙调神经磷酸酶(CaN)mRNA的表达;对心脏重塑的影响:Real-time PCR法测定左心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mRNA的表达。结果:①异叶青兰粗提物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异叶青兰粗提物各给药组能够降低高血压大鼠的血压(P<0.01);降低颈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降低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延长舒张时间(DD),降低左心室重/体重(LVW/BW)(P<0.01,P<0.05);②异叶青兰主要包含黄酮、挥发油、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糖类、骤质、有机酸、酚类、香豆素内酯类、萜类,可能含有皂苷,未检出蒽醌、生物碱、油脂。异叶青兰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均能舒张由氯化钾(KC1)引起的血管收缩,其IC50分别为0.055g·L-1和0.165 g.L-1,总黄酮含量分别为45.73%和17.82%。③异叶青兰总黄酮含量为57.97%。异叶青兰总黄酮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血流动力学结果显示:异叶青兰总黄酮高剂量组能降低SBP、LVSP、LVEDP、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P<0.01,P<0.05);延长DD(P<0.05)。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能减小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LVW/BW,升高左心室内径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P<0.01,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DHBF-H组能减小LVW/BW,主动脉重量/长度(AW/lenth)(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异叶青兰两剂量组均能使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横截面积(CSA)明显减小(P<0.01),炎症细胞浸润减少,抑制心肌内血管中膜增厚,抑制心肌间质纤维化的发生。④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DHBF-H组能降低肾脏组织中AngⅡ(P<0.05),对心脏组织中AngⅡ的影响无显着性,降低心脏中AT1a mRNA的表达(P<0.05),对AT2 mRNA的影响无显着性,降低心脏中AT1的蛋白表达(P<0.05),对AT2蛋白表达的影响无显着性,能降低ALD水平(P<0.01);对炎症因子的影响:DHBF-H组能降低血中IL-1β、TNF-α(P<0.01),对IL-10的影响无显着性;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DHBF-H组能升高NO,降低ET、降低TXB2/6-keto-PGF1a的比值(P<0.01,P<0.05);对钙调神经磷酸酶通路的影响:DHBF-H 组能降低 Calpain-I、CaN mRNA 的表达(P<0.01,P<0.05);对心脏重塑的影响:DHBF-H组能降低MMP-9、TIMP-1 mRNA的表达,调节MMP-9/TIMP-1的平衡(P<0.01)。结论:异叶青兰含有黄酮类、挥发油类等物质;异叶青兰能够舒张由高浓度KC1引起的离体血管条收缩;异叶青兰总黄酮对高血压大鼠具有降压作用,可能是通过①降低高血压大鼠肾脏的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降低醛固酮的水平,抑制其缩血管、水钠潴留、抗利尿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②调节ET/NO,调节TXA2/PGI2的平衡,降低TNF-α和IL-1β,从而保护内皮功能,抑制血管重构;异叶青兰总黄酮能够抑制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可能是通过①降低高血压大鼠心脏中的AT1a的mRNA和蛋白表达;②降低高血压大鼠ALD的水平;③降低高血压大鼠TNF-α、IL-1β的水平。这些刺激因素的降低一方面抑制高血压大鼠Calpain、CaN的mRNA表达,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另一方面调节高血压大鼠的MMP-9/TIMP-1的平衡,抑制心肌外基质重构的发生,其抑制CaN通路还可能与其升高NO,抑制L-型Ca2+通道有关。
张磊[7](2011)在《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中的作用及信号通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肌重构是多种心脏疾病的发生基础,如缺血性心肌病及高血压心脏病等都伴随明显的心脏结构改变。炎症细胞及炎症相关因子的作用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上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现已发现,炎症因子参与心肌重构的病理过程,但其在不同病因诱导的心肌重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机械压力的刺激及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在高血压心肌肥厚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此外,研究发现高血压时不仅心肌内肥大细胞增多‘、外周血单核细胞也得到激活邑。。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白细胞介素(IL-1、IL-6、IL-8)、肿瘤坏死因子a(TNF-Q)、C反应蛋白(CRP)等多种炎症因子都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帕,并可能参与形成高血压心肌肥厚卜m。如压力超负荷能促进心肌细胞表达TNF-Q,而阻断TNF-Q不仅可以减轻压力超负荷条件下的炎症反应,还能抑制心肌肥厚形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l)是一种重要的致炎因子,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细胞。当细胞受到损伤或刺激时,其主动或被动分泌到细胞外后刺激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释放TNF-Q、IL-6、IL-8等炎症因子,而这些炎症因子又可以正反馈促进HIGBl分泌”。。,并增加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发挥炎症放大作用,这对延长和维持炎性反应至关重要埔。因此,我们推测HMGBl可能也参与高血压心肌损伤,并促进心肌肥厚的发生与发展。本研究首先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及结构与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旨在通过结合体内、外实验,观察以I-NGBl为代表的炎症因子在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受体信号通路,从而进一步阐明高血压心肌肥厚的发病机制,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第一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及结构与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具有抗炎作用的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心脏功能及结构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EBM Reviews databases等数据库。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以观察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结构及血清炎症因子影响为目的的随机化对照研究,并提取相关数据加以分析。采用随机化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并用权重均差(WMD)/标准化均差(SMD)及95%可信区间(95%CI)加以量化。结果共检出相关文献4209篇,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4篇,涉及慢性心衰总病例数6265例。荟萃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他汀类药物可明显提高心衰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 WMD=3.35%,95%CI=0.80~5.91%, P=0.01),显着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WMD=-3.77mm,95%CI=-6.24~-1.31mm, P=0.003),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WMD=-3.57 mm,95%CI=-6.37~-0.76mm, P=0.01)。另外,他汀类药物还能明显降低心衰患者血清B型脑钠肽水平(BNP, WMD=-83.17pg/ml,95%CI=-121.29~-45.05 pg/ml, P<0.0001)和NYHA分级(WMD=-0.30,95%CI=-0.37~-0.23, P<0.00001)。在对血清炎症相关因子的作用方面,他汀类药物不仅对降低心衰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上有效(hsCRP, SMD=-0.74,95%CI=-1.16~-0.32, P=0.0005),还能降低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sVCAM-1, SMD=-0.49,95%CI=-0.91~-0.08, P=0.02)。Meta回归及亚组分析表明,患者年龄、病因、基础LVEF、他汀药物种类,以及随访时间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衰患者的作用,且较短期治疗而言(<1年),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1年)可能更有利于降低心衰患者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同时他汀类药物提高LVEF的作用也呈明显时间依赖性(P=0.03)。结论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还可能改善心室重构、增强心脏功能,并缓解临床症状,且心衰患者血清炎症因子降低更明显的同时,可能心功能增强也越显着,提示慢性心衰患者心脏功能及结构可能与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密切相关。第二部分压力超负荷小鼠模型构建及其心脏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变化目的利用主动脉弓缩窄方法构建压力超负荷小鼠模型,并观察压力超负荷对小鼠心脏组织中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主动脉弓缩窄(TAC)方法在8-10周龄野生型雄性健康成年C57BL/6小鼠体内构建压力超负荷模型(缩窄比例约为70%),并按TAC不同时间随机分为6组:TAC-0天(对照);TAC-1天;TAC-3天;TAC-7天;TAC-14天;TAC-28天。行小鼠经胸心脏超声检测,观察心脏功能及形态变化,并同时测定小鼠主动脉及左心室压力。上述检测后,观察离体心脏大小并计算心重/体重比(mg/g)。垂直心脏长轴制作小鼠心脏石蜡切片,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马森(Masson)染色观察心脏形态、心肌细胞大小,以及纤维化程度改变。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检测心脏HMGB1表达水平及表达部位。另外,本研究还借助细胞培养牵张装置在体外模拟压力超负荷,检测牵张刺激对心肌细胞内HMGB1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TAC术后1天至28天,小鼠主动脉收缩压及左心室收缩末压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且升高幅度未见明显变化。心超结果显示,TAC术后1天、3天及28天时,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缩短分数较对照明显降低(P<0.01);左心室容积与内径也发生类似改变(P<0.05);TAC术后14天时,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左心室前壁与后壁均明显增厚(P<1.01)。观察离体心脏发现,心脏在TAC术后14天及28天时明显扩大,心重/体重比检测也进一步证实该变化(P<1.05)。HE染色同样发现,TAC术后1天和3天时左心室腔较对照稍扩大,28天时明显扩大,而在14天时则呈现向心性肥厚,且心肌细胞横截面面积(CSA)显着增大(P<0.01)。Masson染色结果表明,心脏在TAC术后14天开始出现轻微纤维化改变,并于28时显着加重。Western Blot与IHC结果显示,TAC术后3天及7天时,心脏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且由细胞核转移至细胞浆和细胞外。另外,机械牵张心肌细胞12小时后可见细胞内HMGB1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利用主动脉弓缩窄方法构建压力超负荷小鼠模型。小鼠左心功能在TAC术后3天内受抑,之后逐渐恢复正常,至2周时出现代偿性心肌肥厚,并于4周时进入失代偿状态。压力超负荷可引起心脏组织中HMGB1表达增加及活化,且增加的HMGB1可能来源于心肌细胞。第三部分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压力超负荷小鼠心肌肥厚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压力超负荷小鼠心脏功能及结构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主动脉弓缩窄(TAC)方法在8-10周龄野生型雄性健康成年C57BL/6小鼠体内构建压力超负荷模型(缩窄比例约为70%)并/或采用心肌内注射法在小鼠心脏中注射PBS或HMGB1重组蛋白。按不同干预措施将小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HMGB1组;TAC+PBS组;TAC+HMGB1组。分别于2周及4周时行小鼠经胸心脏超声检测,观察心脏功能及形态变化,并同时测定小鼠主动脉及左心室压力。上述检测后,观察离体心脏大小并计算心重/体重比(mg/g)。垂直心脏长轴制作小鼠心脏石蜡切片,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马森(Masson)染色观察心脏形态、心肌细胞大小,以及纤维化程度改变。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脏组织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l/2)和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单纯心肌内注射HMGB1未对血压造成影响,而TAC术后小鼠主动脉收缩压及左心室收缩末压在2周和4周时均明显升高(P<0.01)心超检测发现,2周时,TAC+HMGB1组小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缩短分数(LVFS)较其余各组显着增高(P<0.05),左室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容积则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小(P<0.05);与假手术组小鼠比较,TAC+PBS组及TAC+HMGB1组小鼠左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前壁及后壁厚度明显增加(P<0.01),且TAC+HMGB1组小鼠较TAC+PBS组小鼠更厚(P<0.01)。4周时,HMGB1组.TAC+PBS组及TAC+HMGB1组LVEF及LVFS均明显较假手术组降低(P<0.05),且TAC+HMGB1组较TAC+PBS组低(P<1.05);HMGB1组、TAC+PBS组及TAC+HMGB1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均较假手术组小鼠明显增加(P<0.05),且TAC+HMGB1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假手术组小鼠明显增加(P<0.05);HMGB1组小鼠左室收缩末期前壁及后壁厚度均较假手术组小鼠明显变薄(P<0.05),而TAC+PBS组及TAC+HMGB1组室壁厚度较2周时变薄(P<0.01)。2周及4周时,TAC+PBS组及TAC+HMGB1组小鼠离体心脏明显增大,且心重/体重比明显大于假手术组(P<0.05)。HE染色与心超检测结果一致,2周时TAC+PBS组小鼠心肌细胞CSA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大(P<0.01),且TAC+HMGB1组最大(P<0.01)。Masson染色结果提示,HMGB1可以直接导致并加重压力超负荷心肌纤维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周时TAC+HMGB1组小鼠心脏组织中p-ERKl/2及P-STAT3表达水平较TAC+PBS组增高,且两组均高于假手术组。结论压力超负荷促使小鼠发生代偿性心肌肥厚,并最终导致心功能不全。HMGB1可加重压力超负荷所致小鼠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以及心功能不全,且该作用可能与ERK1/2信号通路及STAT3信号通路有关。第四部分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心肌细胞作用的受体信号通路研究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心肌细胞内肥厚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受体信号通路。方法利用1-2日龄SD大鼠分离、培养心肌细胞,借助细胞培养牵张装置在体外对心肌细胞进行机械牵张刺激,以模拟压力超负荷。对心肌细胞进行机械牵张和/或HMGB1 (100ng/ml)刺激1分钟、5分钟、10分钟、30分钟、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以及24小时后检测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1/2)、P38激酶(p-P38)、Janus激酶2(p-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以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和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变化。此外,在阻断RAGE或TLR-4条件下,对心肌细胞给予HMGB1 (100ng/ml)刺激30分钟后检测上述激酶的变化。结果机械牵张刺激或HMGB1刺激在1小时内均能显着上调心肌细胞内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1/2)、磷酸化P38激酶(p-P38)、磷酸化Janus激酶2(p-JAK2)及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P均<1.05),且在激活心肌细胞内ERK1/2上,机械牵张和HMGB1刺激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P<0.05)。其次,机械牵张刺激在24小时内可明显诱导心肌细胞RAGE和TLR-4受体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另外,通过阻断心肌细胞表面RAGE或TLR-4受体后发现,部分阻断RAGE受体可有效抑制HMGB1上调细胞内p-ERK1/2的作用(P<0.05),而对P-JAK2及P-STAT3表达无明显影响;部分阻断TLR-4受体对HMGB1的上述作用均无明显影响。结论机械牵张刺激可上调心肌细胞RAGE受体及TLR-4受体表达水平。与机械牵张刺激相似,HMGB1可激活心肌细胞内MAPKs及JAK2/STAT3,且该作用可能部分由RAGE介导。
刘慧敏[8](2010)在《清肝降压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清肝降压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并用Wistar大鼠做空白对照。灌胃4周后,观察清肝降压饮对SHR的血压,左心室重量指数的影响,并利用HE染色、放射免疫法、硝酸还原酶法、RT-PCR、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清肝降压饮对SHR心肌细胞形态学、血液中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Ⅱ1(AngⅡ)、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心肌钙调神经磷酸酶(CaN)、脑钠素(BNP)、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影响。结果:清肝降压饮可明显降低SHR的血压、左心室重量指数和血浆ET-1、AngⅡ含量;下调SHR心肌BNP、CaN的表达;促进心肌eNOS蛋白表达,升高SHR血清NO水平。结论:清肝降压饮可产生明显的降压和抑制心肌肥厚的效应,且作用机制广泛,可能与其影响血液中ET-1、AngⅡ、NO的含量以及心肌CaN、BNP和eNOS的表达有关。
赵志国[9](2008)在《蜈蚣酸性蛋白抗心肌肥厚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肌肥厚是心脏对多种疾病包括高血压、机械负荷、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内分泌机能紊乱的适应性反应,是心脏输出做功增加的最初代偿性机制反应。持续性的心肌肥大能够引起扩张性心肌病,心衰甚至猝死。心肌肥厚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心肌肥厚的因素主要包括:一为机械性因素,包括压力负荷与容量负荷;二为神经性与体液性因素,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激素、甲状腺素、内皮素(ET)、心肌肥厚肽、醛固酮(ALD)、心房钠尿肽(ANP)、一氧化氮(NO)等。研究表明,RAAS对维持心血管系统功能稳定非常重要,并且在心肌肥厚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具有正性变力作用和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能刺激细胞蛋白质合成,参与了心肌肥厚的早期信号传导。心肌肥厚包括心肌细胞体积的肥大和心肌间质细胞增殖两个最基本的过程。因此,开发一种有效的抗心肌肥厚的药物是心血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先前实验研究表明单味蜈蚣有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离体实验证实,蜈蚣的成分提取物酸性蛋白(Centipede Acidic Protein,CAP)浓度依赖性的提高窦房结频率,增强心肌收缩力等广泛的心血管作用。本实验通过细胞免疫化学、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分子生物学(Western blot,RT-PCR)等技术在整体水平研究CAP对压力超负荷性心肌肥厚模型及急性心力衰竭大鼠的作用;从细胞与分子水平研究CAP对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1)CAP对压力超负荷性心肌肥厚的作用及机制研究;(2)CAP对AngⅡ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3)CAP对AngⅡ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4)CAP对急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第一部分蜈蚣酸性蛋白对压力超负荷性心肌肥厚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研究CAP对压力超负荷性心肌肥厚(pressure-overload induced cardiac hypertrophy,POH)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理。方法: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aline,1ml·100g-1,i.p.)、模型对照组(saline,1ml·100g-1,i.p.)、卡托普利组(captopril,30mg·kg-1,i.g.)、CAP干预组(CAP,2.0g·kg-1,i.p.)。采用大鼠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POH模型。于术后第8周测定心功能及血液指标,包括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左室收缩峰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左室质量指数(LVMI)、AngⅡ、ET、ALD、ANP、NO、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取部分左室游离壁中段心肌组织,经全自动图象分析系统行图象分析: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改变并测量各组心肌细胞直径(MD);Masson染色观察心肌胶原变化并计算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1、POH组HR为384.0±21.5,SBP、DBP、MBP分别为28.12±1.75、18.24±1.18、24.78±1.27,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给药后,CAP 2.0g·kg-1组HR为353.8±22.8,SBP、MBP分别为25.84±1.54、22.16±1.95,与POH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2、POH组LVSP、LVEDP分别为24.52±1.89、2.86±0.84,+dp/dtmax、-dp/dtmax分别为1032.6±116.2、874.2±51.3,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给药后,CAP 2.0g·kg-1组LVEDP为1.98±0.57,+dp/dtmax、-dp/dtmax分别为1213.0±119.1、978.6±65.0,与POH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3、POH组LVMI、MD、CVF分别为3.11±0.14、44.80±4.03、21.86±0.62,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给药后,CAP 2.0g·kg-1组LVMI、MD、CVF分别为2.51±0.22、34.20±2.17、20.48±0.60,与POH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4、POH组AngⅡ、ALD、ET、ANP分别为122.93±17.42、156.34±30.42、150.44±13.24、563.38±77.20,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给药后,CAP 2.0g·kg-1组AngⅡ、ALD、ET、ANP分别为102.95±20.56、127.90±26.66、130.82±8.41、491.97±56.74,与POH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5、POH组NOS、NO、SOD分别为16.13±2.27、134.71±38.48、40.55±5.95,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给药后,CAP 2.0g·kg-1组NOS、NO、SOD分别为19.32±1.66、175.22±45.83、47.66±5.51,与POH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CAP可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和胶原沉积,阻止心室肥厚的发生,进而改善心功能、延缓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RAAS、NO系统及阻止氧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攻击而发挥的。第二部分蜈蚣酸性蛋白对AngⅡ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目的:研究CAP对AngⅡ诱导培养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在培养的原代乳鼠心肌细胞的基础上,随机分组:空白对照组(无血清培养液);AngⅡ模型组(10-7mol·L-1);CAP高剂量组( AngⅡ10-7mol·L-1+CAP 4.8mg·L-1 ) ; CAP低剂量组(AngⅡ10-7mol·L-1+CAP 0.48mg·L-1)。通过噻唑蓝(MTT)法观察CAP对培养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使用半胱胺酸-天门冬胺酸酶(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分光光度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过程中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细胞免疫化学测定Bcl-2、Bax的表达;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相关基因c-fos 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心肌细胞钙调神经磷酸酶(CaN)蛋白的表达。结果:1、AngⅡ能明显降低心肌细胞活力,MTT值为0.2648±0.0420,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CAP (4.8mg·L-1、0.48mg·L-1 )能明显增加心肌细胞活力,MTT值分别为0.3002±0.0704、0.2806±0.0610,明显高于AngⅡ组(P<0.05)。2、AngⅡ组caspase-3活性显着增加为2.8±0.7,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CAP(4.8mg·L-1、0.48mg·L-1)caspase-3活性分别为1.2±0.4、1.8±0.5,明显低于AngⅡ组(P<0.05)。3、AngⅡ组Bax蛋白表达显着增加为13.64±4.32,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不同浓度的CAP(4.8mg·L-1、0.48mg·L-1 )Bax蛋白表达分别为5.85±2.04、10.89±3.95,明显低于AngⅡ组(P<0.05或P<0.01)。AngⅡ组Bcl-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为11.95±3.98,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不同浓度的CAP(4.8mg·L-1、0.48mg·L-1)组Bax蛋白表达分别为22.26±6.53、17.34±4.05,明显高于AngⅡ组(P<0.05或P<0.01)。4、AngⅡ组c-fos mRNA表达为0.82±0.05,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CAP(4.8mg·L-1、0.48mg·L-1)组c-fos mRNA表达分别为0.51±0.11、0.66±0.07,明显低于AngⅡ组(P<0.05)。5、AngⅡ组CaN蛋白表达为19.38±4.72,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不同浓度的CAP(4.8mg·L-1、0.48mg·L-1)组CaN蛋白表达分别为11.28±2.68、14.82±3.67,明显低于AngⅡ组(P<0.05或P<0.01)。结论:CAP对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与降低caspase-3活性、提高Bcl-2表达、降低Bax、c-fos mRNA及CaN蛋白表达有关。第三部分蜈蚣酸性蛋白对AngⅡ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目的:研究CAP对AngⅡ诱导培养心肌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 CFb)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其抑制心肌纤维化的机制。方法:用消化法分离并培养新生SD大鼠的CFb,随机分组:空白对照组(无血清培养液);AngⅡ模型组(10-7mol·L-1);CAP高剂量组( AngⅡ10-7mol·L-1+CAP 4.8mg·L-1 ) ; CAP低剂量组(AngⅡ10-7mol·L-1+CAP 0.48mg·L-1)。MTT法检测CAP对CFb增殖的影响;羟脯氨酸测定CFb胶原合成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NO含量;RT-PCR法测定相关基因c-myc 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结果:1、AngⅡ能够明显增加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0.6702±0.1104,P<0.01,vs control group),4.8mg·L-1、0.48mg·L-1 CAP作用于心肌成纤维细胞均能够明显抑制AngⅡ诱导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0.4306±0.1610, 0.3118±0.0853),(P<0.05, vs AngⅡgroup);2、AngⅡ能够增加胶原的合成(0.85±0.06),(P<0.01 vs control group),4.8mg·L-1、0.48mg·L-1CAP均能够明显抑制AngⅡ诱导的胶原合成的增加(0.72±0.13,0.55±0.08),(P<0.05, vs AngⅡgroup)。3、AngⅡ组的G0/G1、S、G2/M期细胞百分率分别是(65.0±6.7)%、(19.3±2.5)%、(15.7±4.5)%,与空白组比较分别降低G0/G1期,升高S期细胞百分率(P<0.05或P<0.01)。不同浓度的CAP(4.8mg·L-1、0.48mg·L-1)组G0/G1期细胞百分率分别为(76.8±4.4)%、(75.2±6.0)%,均明显高于AngⅡ组(P<0.01);而S期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4.6±1.4)%,(14.4±1.4)%,明显低于AngⅡ组(P<0.05),G2/M期细胞百分率分别为(8.6±4.4)%、(10.4±4.5)%,亦明显低于AngⅡ组(P<0.05或P<0.01);AngⅡ组的增殖指数(PI)为(35.0±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浓度的CAP组(4.8mg·L-1、0.48mg·L-1)PI分别为(23.2±4.4)%、(24.9±6.0)%,明显低于AngⅡ组(P<0.01)。4、AngⅡ组NO含量为15.35±3.06,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不同浓度的CAP(4.8mg·L-1、0.48mg·L-1)组NO含量分别为24.44±3.23、20.92±2.36,明显高于AngⅡ组(P<0.05)。5、AngⅡ组c-myc mRNA表达为0.79±0.06,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CAP(4.8mg·L-1、0.48mg·L-1)组c-myc mRNA表达分别为0.48±0.13、0.63±0.08,明显低于AngⅡ组(P<0.05)。结论:CAP通过抑制AngⅡ诱导的CFb的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增加,从而发挥有效的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NO含量及下调c-myc mRNA表达有关。第四部分蜈蚣酸性蛋白对急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目的:研究CAP对多柔比星(Doxorubicin Hydrochloride, DH)致急性心力衰竭大鼠的作用及机理。方法: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DH组、CAP高、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及DH组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100g-1,CAP高、低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2.0g·kg-1、1.0g·kg-1,连续3天。第4天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一次性腹腔注射DH 10mg·kg-1,复制大鼠急性心衰模型。第5天测定心功能、血清生化,并观察心肌病理学变化。结果:1、DH组LVSP、LVEDP分别为92.4±15.7、36.8±12.9,+dp/dtmax、-dp/dtmax分别为4355.2±860.6、3097.6±162.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CAP 2.0g·kg-1组LVSP、LVEDP分别为122.2±8.9、23.3±9.8,+dp/dtmax、-dp/dtmax分别为8930.8±1928、4463.6±968.5,与DH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2、DH组NOS、NO、MDA、SOD分别为23.90±0.51、190.05±18.30、8.53±1.01、62.05±4.97,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CAP 2.0g·kg-1组NOS、NO、MDA、SOD分别为22.16±0.44、53.90±19.59、5.76±0.73、89.38±4.07,与DH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3、DH组部分心肌细胞水肿明显,可见脂肪变性、核固缩、出血;CAP 2.0g·kg-1组心肌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排列整齐,胞核呈椭圆形深染,胞浆纹理清晰,无明显变性坏死。结论:CAP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衰大鼠心功能,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大鼠体内自由基代谢及增强心脏泵血功能有关。结论1、CAP可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和胶原沉积,阻止心室肥厚的发生,进而改善心功能、延缓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RAAS、NO系统及阻止氧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伤而发挥作用的。2、CAP对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caspase-3活性、提高Bcl-2表达、降低Bax、c-fos mRNA及CaN蛋白表达有关。3、CAP通过抑制AngⅡ诱导的CFb的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增加,从而发挥有效的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NO含量及下调c-myc mRNA表达有关。4、CAP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衰大鼠心功能,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大鼠体内自由基代谢及增强心脏泵血功能有关。
杨涛[10](2008)在《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对病理性心肌肥大形成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病理性心肌肥大既是高血压、心脏瓣膜病、急性心肌梗塞及先天性心脏病等临床常见疾病的一种并发症,亦是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子。有研究发现在心肌肥大人群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是无心肌肥大者的24倍。病理性心肌肥大的持续进展将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严重影响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基于此,对病理性心肌肥大发生机制的探讨并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十分深远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对心肌肥大时心脏的功能学变化及细胞内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心肌肥大发生的具体机制还不甚清楚。目前认为心肌肥大是心脏对多种病理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其形成与压力负荷增加、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研究证实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如血管紧张素、去甲肾上腺素、内皮素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能够级联激活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如JAK-STAT途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及钙调神经磷酸酶途径等,随后诱发核内原癌基因的转录活化,显着改变细胞行为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引起一系列生长、增殖、分化等细胞效应。在此过程中,亦有多种细胞因子如一氧化氮、缓激肽等参与对上述细胞效应的负反馈调节过程,从而使细胞行为处于复杂的调控网络之中。形态学研究已经指出,心肌肥大发生时心肌细胞发生了显着的表型变化,同时伴有非心肌细胞的增殖。有鉴于此,开展关于信号分子及其后续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心肌肥大发生机制和探寻有效干预措施的意义不言而喻。近年来发现L-精氨酸可在体内多种细胞所表达的一氧化氮合酶催化下,生成一氧化氮及L-瓜氨酸,该过程即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心脏中的一氧化氮,除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收缩力等效应外,可能在抑制和逆转心肌肥大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利用腹主动脉缩窄大鼠模型及离体心肌细胞,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分别探讨心肌肥大发生时及其发生受到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影响后胞外刺激分子的合成变化、胞内分子信号转导与核内特异性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从而阐释病理性心肌肥大与多个信号分子之间的关系以及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对心肌肥大的作用和相关机制。1大鼠腹主动脉缩窄模型的制备及其效果的探讨探讨、改进大鼠腹主动脉缩窄模型的制备术式并探究对大鼠腹主动脉的合适缩窄程度。对两组大鼠分别施行传统术式与改良术式,然后用改良术式将另外四组大鼠的腹主动脉内径分别缩窄至0.5mm、0.6mm、0.7mm和0.8mm,对比评价各组的存活率以及造模效果。结果显示:(1)改良术式组大鼠术后存活率90.00% (27/30)显着高于传统术式组66.67% (20/30);(2) 0.8mm组大鼠存活率86.67% (26/30)显着高于0.7mm组63.33% (19/30), 0.6mm组43.33% (17/30)及0.5mm组3.33% (1/30);(3) 0.8mm组与0.7mm组两组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左心室重量指数、左心室室壁厚度以及心肌细胞直径均无显着性差异。以上结果证实,采用改良术式将腹主动脉在结扎点处的内径缩窄至0.8mm,与将其内径缩窄至0.7mm、0.6mm或0.5mm相比,能在不影响造模效果的前提下,提高大鼠模型的存活率。2 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负向调控血管紧张素II及其1型受体的表达水平本实验利用腹主动脉缩窄的大鼠模型及培养的心肌细胞,从在体和离体水平分别研究心肌内蛋白合成总量与心率、血压、心肌内一氧化氮(NO)和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TII)含量的关系,以及NO前体物质L-精氨酸(L-arginine, L-Arg)对上述指标和心肌一氧化氮合成酶(NO Synthase, NOS)、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与ATII受体表达的影响,进而探讨L-精氨酸对病理性心肌肥大的影响作用及相关机制。实验动物分四组:(1)假手术组;(2)手术组:按前述方法造成大鼠腹主动脉的机械性缩窄;(3)L-Arg组: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即灌饲L-Arg 600mg/kg?day-1;(4)L-硝基精氨酸甲酯(N-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 L-NAME)组: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同时灌饲L-Arg 600mg/kg?day-1及L-NAME 50 mg/kg?day-1。术后6周,测量各组大鼠心率、血压、左心室重/体重比值、左室心肌蛋白合成总量和NO、ATII的含量以及ACE mRNA的表达量。离体培养的心肌细胞亦分四组:(1)对照组:分离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无处理因素;(2)ATII组:分离培养心肌细胞72小时后,培养液加入ATII(终浓度0.1μmol/L);(3)ATII+L-Arg组:分离培养心肌细胞72小时后,培养液同时加入ATII(终浓度0.1μmol/L)和L-Arg(终浓度100μmol/L);(4)ATII+L-Arg+L-NAME组:分离培养心肌细胞72小时后,培养液同时加入ATII(终浓度0.1μmol/L)、L-Arg(终浓度100μmol/L)和L-NAME(终浓度15μmol/L)。施加处理因素后48小时,收集各组心肌细胞,检测NO生成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O synthase, iNOS)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以及ATII的1型受体(ATII receptor type 1, ATR1)、2型受体(ATII receptor type 2, ATR2)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1) L-Arg提高了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肌内NO含量,降低了心肌ATII含量、心肌蛋白合成总量、左心室重/体重比值以及ACE mRNA的表达量;L-NAME可消除L-Arg的上述作用;(2)在离体条件下,与ATII组相比,ATII+L-Arg组心肌细胞NO含量、iNOS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有提高, ATR1 mRNA表达水平下降;ATII+L-Arg+L-NAME组与ATII组就上述指标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各组细胞ATR2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心肌内蛋白合成总量与血压水平、心率之间均不存在回归关系,而心肌NO和ATII含量则可作为心肌内蛋白合成总量的预测因子;(4)心肌内ATII含量、ACE mRNA表达量及心肌细胞ATR1 mRNA表达量均与NO含量之间存在线形负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证实:(1)心肌肥大的形成与心肌内NO、ATII含量密切相关;(2) L-Arg通过增强心肌iNOS表达,致NO生成增加。NO可减少心肌内ATII生成,并通过调控心肌ACE及ATR1表达来抑制病理性心肌肥大的形成;(3) ATR2并未参与上述过程。3 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的磷酸化激活在离体培养心肌细胞发生肥大反应时,探讨L-精氨酸(L-arginine, L-Arg)对心肌细胞血管紧张素II受体(Angiotensin II Receptor, ATR)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表达的影响,进而阐明MAPK在心肌肥大发生中的作用以及L-Arg对心肌细胞肥大反应的影响作用和相关机制。用血管紧张素II (angiotensin II, ATII)、ATR抑制剂Saralasin、L-Arg和L-NAME (L-硝基精氨酸甲酯)分别作用于心肌细胞,实验分组:(1)对照组:无处理因素;(2) ATII组:培养液中加入ATII (终浓度0.1μmol·L–1);(3) ATII + Saralasin组:培养液同时加入ATII (终浓度0.1μmol·L–1)和ATII受体抑制剂Saralasin (终浓度0.1μmol·L–1); (4) ATII + L-Arg组:培养液中同时加入ATII (终浓度0.1μmol·L–1)和L-Arg (终浓度100μmol·L–1);(5) ATII + L-Arg + L-NAME组:培养液中同时加入ATII (终浓度0.1μmol·L–1)、L-Arg (终浓度100μmol·L–1)和L-NAME (终浓度15μmol·L–1)。然后以[3H]-亮氨酸掺入法检测细胞蛋白合成速率、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NO)生成量、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ATR及p38 MAPK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给予L-Arg可缓解ATII引起的心肌细胞NO合成量下降,减弱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Angiotensin Receptor Type 1, ATR1)表达及下调p38 MAPK蛋白磷酸化水平,并降低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2) ATR抑制剂Saralasin在降低ATR1表达水平的同时显着下调p38 MAPK的蛋白磷酸化水平,总P38 MAPK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3)心肌ATR1表达水平及p38 MAPK蛋白磷酸化水平均与NO合成量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ATR1与ATR2中,仅ATR1的表达水平与p38 MAPK蛋白磷酸化水平之间存在回归关系。以上结果证实:(1) p38 MAPK的磷酸化激活经由ATR1介导;(2) L-Arg可致心肌细胞NO合成量增加,后者可抑制ATR1介导的p38 MAPK蛋白磷酸化水平上调,进而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反应;(3) ATR2未参与p38 MAPK的磷酸化激活过程。4 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抑制钙离子介导的钙调神经磷酸酶途径的活化利用急性分离的心肌细胞,探讨L-精氨酸对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及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 CaN)表达的影响,进而阐述CaN途径在心肌肥大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与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之间的关系。腹主动脉缩窄的术式及实验动物分组如前所述:(1)假手术组;(2)手术组:按前述方法造成大鼠腹主动脉的机械性缩窄;(3)L-Arg组: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即灌饲L-Arg 600mg/kg?day-1;(4)L-NAME组: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同时灌饲L-Arg 600mg/kg?day-1及L-NAME 50 mg/kg?day-1。6周后,取各组大鼠心脏,利用Bradford法检测左室心肌总蛋白含量,并以比色法检测NO生成量。急性分离各组大鼠的心肌细胞,以荧光测定法检测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并运用RT-PCR检测CaN和胚胎期特异性基因心房利钠因子(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 ANF)的表达水平。以胚胎基因ANF表达水平显着上调作为心肌肥大形成的标志。结果显示:(1)在手术组大鼠的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CaN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胚胎基因ANF表达明显增强;(2)与手术组大鼠心肌细胞相比,在L-Arg组,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CaN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 ANF表达水平亦明显下调;(3)在L-NAME组,观察到L-NAME可取消L-Arg的上述效应;(4)相关分析显示,心肌NO含量分别显着负相关于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N及ANF表达水平;相反地,左室心肌总蛋白含量与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之间、与心肌细胞CaN表达水平之间分别具有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证实:(1)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与CaN的表达水平是参与心肌肥大形成过程的重要因素;(2) 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可显着降低心肌细胞内的游离钙离子浓度并下调CaN的表达水平,抑制CaN途径的活化。结论1与传统术式相比,改良术式能够提高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动物模型的存活率。2采用改良术式将腹主动脉在结扎点处的内径缩窄至0.8mm,与将其内径缩窄至0.7mm、0.6mm或0.5mm相比,能在不影响造模效果的前提下,提高大鼠模型的存活率。3心肌肥大的形成与心肌内NO、ATII含量密切相关;L-精氨酸通过增强心肌iNOS表达,致NO生成增加。NO可减少心肌内ATII生成,并通过调控心肌ACE及ATR1表达来抑制病理性心肌肥大的形成。4 ATR2未参与ATII和L-精氨酸分别介导的心肌肥大形成与消退过程。5 ATR1介导p38 MAPK的磷酸化激活过程。6 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可抑制ATR1介导的p38 MAPK蛋白磷酸化水平上调,进而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反应。7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与CaN的表达水平是参与心肌肥大形成过程的重要因素。8 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可显着降低心肌细胞内的游离钙离子浓度并下调CaN的表达水平,抑制CaN途径的活化。
二、一氧化氮抑制牵张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反应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氧化氮抑制牵张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反应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脑心通胶囊通过LXRα抑制NOX/ROS/TNF-α通路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医学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认识 |
1.1.1 中医学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病名的认识 |
1.1.2 中医学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3 中医学关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病位病势的认识 |
1.1.4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辨证论治 |
1.2 脑心通胶囊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 |
1.2.1 脑心通胶囊方药分析 |
1.2.2 脑心通胶囊单味药的药理研究 |
1.2.3 脑心通胶囊的药理研究 |
1.2.4 脑心通胶囊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临床研究进展 |
1.2.5 小结 |
1.3 LXRα/NOX/ROS/TNF-α在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中的研究进展 |
1.3.1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定义 |
1.3.2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转归 |
1.3.3 心室重构的发病机制 |
1.3.4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治疗 |
1.3.5 小结 |
1.4 小结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LXRα通过抑制NOX/ROS/TNF-α信号通路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 |
2.1.1 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2 脑心通胶囊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及对LXRα介导的NOX/ROS/TNF-α信号通路的影响 |
2.2.1 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3 脑心通胶囊通过LXRα介导的NOX/ROS/TNF-α信号通路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 |
2.3.1 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结语 |
—、实验结论 |
二、实验的创新点 |
三、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RNA氧化及其抑制酶参与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RNA氧化及其抑制酶与高血压大鼠心衰发生发展相关性的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实验讨论 |
6. 实验结论 |
第二部分 RNA氧化及其抑制酶参与Ang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的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实验讨论 |
6. 实验结论 |
创新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异叶青兰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细胞肥大和胸主动脉环血管张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异叶青兰总黄酮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耗材及试剂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实验药材异叶青兰总黄酮的提取 |
1.4 常用溶液配方 |
1.5 实验动物 |
1.6 实验方法 |
1.7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异叶青兰总黄酮对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实验仪器 |
1.2 动物、主要耗材及试剂 |
1.3 实验药材异叶青兰总黄酮的提取 |
1.4 常用溶液配方 |
1.5 实验动物 |
1.6 实验方法 |
1.7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异叶青兰总黄酮对大鼠胸主动脉环血管张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实验药材异叶青兰总黄酮的提取 |
1.3 液体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1.5 动物 |
1.6 实验方案 |
1.7 实验方法 |
1.8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4)L-精氨酸通过调节TGF-β/Smad信号减轻大鼠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部分 建立大鼠压力超负荷型心肌肥厚模型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L-精氨酸减轻压力超负荷型大鼠心肌肥厚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L-精氨酸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减轻心肌肥厚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病理性心肌肥厚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期间发表或撰写的学术论文 |
(5)榅桲提取物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榅桲提取物对RHR血压的影响及有效部位的筛选 |
1 榅桲不同药用部位对RHR血压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2 结果 |
2 榅桲叶提取物对RHR血压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3 榅桲叶抗高血压有效部位筛选及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4 榅桲叶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榅桲总黄酮对SHR血压及主要靶器官的影响 |
1 榅桲叶总黄酮提取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2 榅桲叶总黄酮对SHR血压的影响 |
2.1 材料及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3 榅桲叶总黄酮对SHR心脏及其它主要靶器官的影响 |
3.1 材料及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榅桲总黄酮对SHR血压及心脏功能影响的主要机制研究 |
1 榅桲总黄酮对SHR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检测方法 |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2 结果 |
2 榅桲总黄酮对SHR炎症因子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检测方法 |
2.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3 榅桲总黄酮对SHR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检测方法 |
3.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抗高血压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6)异叶青兰总黄酮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异叶青兰粗提物对肾性高血压大鼠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异叶青兰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
研究一 异叶青兰化学成分预分析 |
技术路线图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研究二 离体血管张力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研究三 异叶青兰提取物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异叶青兰总黄酮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 |
1 材料及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异叶青兰总黄酮降压及抑制心肌肥厚的机制研究 |
研究一 异叶青兰总黄酮对高血压大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研究二 异叶青兰总黄酮对高血压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研究三 异叶青兰总黄酮对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研究四 异叶青兰总黄酮对高血压大鼠钙调神经磷酸酶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研究五 异叶青兰总黄酮对高血压大鼠心脏重塑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7)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中的作用及信号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及结构与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压力超负荷小鼠模型构建及其心脏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变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压力超负荷小鼠心肌肥厚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心肌细胞作用的受体信号通路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小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1、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及荣誉 |
附2、代表性SCI论文 |
致谢 |
(8)清肝降压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高血压心肌肥厚的认识 |
(一) 心肌肥厚的主要病理变化 |
(二)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流行病学 |
(三) 高血压心肌肥厚发病机制 |
(四) 高血压心肌肥厚的西医干预治疗概况 |
二、中医学对高血压心肌肥厚的认识 |
(一) 中医学对高血压心肌肥厚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中医学对高血压心肌肥厚治疗方法的探讨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清肝降压饮对SHR血压的影响 |
实验二 清肝降压饮对SHR的LVW/BW影响 |
实验三 清肝降压饮对SHR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影响 |
实验四 清肝降压饮对SHR血浆(血清)ET-1、NO、AngⅡ含量的影响 |
实验五 清肝降压饮对SHR心肌BNPmRNA表达的影响 |
实验六 清肝降压饮对SHR心肌CaN表达的影响 |
实验七 清肝降压饮对SHR心肌eNOS表达的影响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动物模型的选取和意义 |
二、清肝降压饮组方原则及药物配伍研究 |
(一) 清肝降压饮组方配伍意义 |
(二) 清肝降压饮主要组分的现代药理研究 |
三、阳性对照药物的确定 |
四、实验结果讨论 |
(一) 清肝降压饮对SHR血压的影响 |
(二) 清肝降压饮对SHR的LVW/BW(LVMI)影响 |
(三) 清肝降压饮对光镜下SHR心肌形态结构的影响 |
(四) 清肝降压饮对SHR血液中ET-1、NO含量以及心肌eNOS表达的影响 |
(五) 清肝降压饮对SHR血液中Ang Ⅱ含量的影响 |
(六) 清肝降压饮对SHR心肌BNPmRNA表达的影响 |
(七) 清肝降压饮对SHR心肌CaN表达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9)蜈蚣酸性蛋白抗心肌肥厚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蜈蚣酸性蛋白抗心肌肥厚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蜈蚣酸性蛋白对压力超负荷性心肌肥厚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蜈蚣酸性蛋白对AngⅡ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蜈蚣酸性蛋白对 AngⅡ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蜈蚣酸性蛋白对急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
综述二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对病理性心肌肥大形成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对病理性心肌肥大形成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大鼠腹主动脉缩窄模型的制备及其效果的探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负向调控血管紧张素II 及其1 型受体的表达水平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的磷酸化激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抑制钙离子介导的钙调神经磷酸酶途径的活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
综述二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一氧化氮抑制牵张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反应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心通胶囊通过LXRα抑制NOX/ROS/TNF-α通路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研究[D]. 曾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RNA氧化及其抑制酶参与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D]. 刘彤.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异叶青兰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细胞肥大和胸主动脉环血管张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蒋红.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2)
- [4]L-精氨酸通过调节TGF-β/Smad信号减轻大鼠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的实验研究[D]. 李为真.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5]榅桲提取物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 周文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5)
- [6]异叶青兰总黄酮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 何雯.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5)
- [7]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中的作用及信号通路研究[D]. 张磊. 复旦大学, 2011(12)
- [8]清肝降压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慧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 [9]蜈蚣酸性蛋白抗心肌肥厚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志国. 河北医科大学, 2008(12)
- [10]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对病理性心肌肥大形成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D]. 杨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