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苹果贮藏期病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常丽娟,赵涛,陈军民,魏凤凤[1](2022)在《如何减少苹果贮藏期病害的发生》文中研究说明虎皮病,也称"褐烫病",是一种苹果采后生理病害,发病初期果皮呈黄褐色,随着病害的加重,果皮颜色变深至褐色。贮藏后期发生较多,尤其是出库后发病严重,严重影响果实的商品率和经济价值。2020年,长武县部分苹果在贮藏后期出现了虎皮病等病害,给果农和运营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湖南客商谈某在某冷库存贮10万kg红富士苹果,2020年10月18日入库,12月20日出库6万kg,果面完好,出库商品率98%,2021年1月18日出库2.5万kg,20%左右的苹果发生虎皮病。广西客商严某2020年在某冷库存贮5万kg瑞雪苹果,2021年2月1日出库时发现了虎皮病,经抽检发病率为36%。针对苹果贮藏期间虎皮病发生较重的情况,笔者第一时间联系果商,深入果园、冷库进行调查走访,查阅相关资料,现将引起苹果贮藏期虎皮病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汇总如下。
王贵平,薛晓敏,王金政[2](2021)在《我国苹果套袋技术应用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文中提出对我国苹果套袋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进行了阐述;对苹果套袋栽培的优势、劣势、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技术应用现实,提出了今后苹果免套袋栽培技术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杜薇[3](2021)在《‘澳洲青苹’果实虎皮病关键预警指标的筛选》文中指出
靳元凯[4](2021)在《苹果新品种‘瑞香红’果实主要特性研究》文中提出
曹家乐[5](2021)在《李光杏制干过程中褐变控制对贮藏品质稳定性的影响》文中提出
管力慧[6](2021)在《拮抗菌对甜瓜贮藏品质及生理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杨亚洁[7](2021)在《杀菌剂在采后蜜桔和番茄上的残留及EBR促进杀菌剂降解的作用机理》文中提出农药残留是我国果蔬业一直广泛存在的现实问题。化学杀菌剂是农药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其针对性强、使用简单方便,可有效防止果蔬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腐烂,起到保鲜效果。但化学杀菌剂应用于果蔬采后保鲜时容易残留在果蔬上,人们长期摄入含有杀菌剂残留的果蔬存在一定的健康安全隐患。近年来,大多数杀菌剂研究集中在其对果蔬采后的保鲜效果,而其在果实中的空间分布和迁移规律尚不明确。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剥皮类代表性水果蜜桔(Citrus unshiu Marc.Cv.Miyagawa),采用推荐剂量的三种杀菌剂(抑霉唑、咪酰胺和甲基硫菌灵)浸泡处理,测定并研究了三种杀菌剂在果实不同部位的残留分布情况及迁移规律。以不剥皮直接食用类代表性水果樱桃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Cv.Qianxi)为实验对象,采用推荐剂量啶酰菌胺溶液浸泡处理,测定并研究该杀菌剂在番茄上的空间分布和降解规律。为促进啶酰菌胺降解,采用24-表油菜素内酯(EBR)为解毒剂,初步探讨了EBR促进啶酰菌胺降解的作用及其对采后番茄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抑霉唑、咪酰胺和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可以在2 h内快速进入蜜桔内部并在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程度的残留,三种杀菌剂在蜜桔上的空间分布情况为:果梗>中皮层(白皮层+结络)>黄皮层>果肉。可食用部位果肉中的残留量(<0.5 mg kg-1)远远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5.0 mg kg-1)。在贮藏期间,抑霉唑、咪酰胺和甲基硫菌灵在蜜桔中则呈现出一定规律的迁移,其迁移路径可能是“黄皮层/果梗-中皮层-果肉”。抑霉唑在蜜桔全果上的残留量情况为:不涂胶(对照组)≈封果梗(7.0 mg kg-1)>封果皮(2.0 mg kg-1),在果实内部(中皮层+果肉)的残留量为:不涂胶(1.27 mg kg-1)>封果梗(1.13 mg kg-1)>封果皮(0.48mg kg-1),这说明抑霉唑通过黄皮层和果梗进入果实内部,而黄皮层是主要途径。2.分别用清水、啶酰菌胺、EBR+啶酰菌胺处理番茄,并测定啶酰菌胺的残留分布及EBR促进啶酰菌胺降解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在2 h内能进入到番茄的各个部位,其在果实上的残留量分布规律为:果皮>果肉>果心。EBR对啶酰菌胺的降解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在贮藏120 h后,啶酰菌胺在番茄全果上的残留量低于3.0 mg kg-1。EBR处理的番茄果皮(120 h)、果肉(24 h)和果心(24 h)中,啶酰菌胺的最大降解速率分别为44.8%、54.0%和71.3%。EBR通过提高番茄果实中的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等酶的活性,增加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合成酶(GSH1)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2)等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从而促进啶酰菌胺的降解。3.EBR具有减缓番茄果实腐烂、抑制乙烯释放量、维持果实色泽和硬度及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作用。与啶酰菌胺相比,贮藏72 h内,EBR可以显着降低果实呼吸强度。然而,推荐剂量(2000 mg L-1)的啶酰菌胺会对番茄造成一定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呼吸强度的升高及相对电导率的增大。
张康康[8](2021)在《‘红色之爱’苹果苦痘病与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红色之爱’苹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苹果苦痘病不同发病程度的土壤、果实和叶片中矿质元素N、P、K、Ca、Mg的含量与比值,分析了苦痘病的发生与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并研究了通过土施钙肥、叶面喷施钙肥、间作绿肥作物以及采后果实钙处理等措施对苦痘病的防治效果,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红色之爱’苹果苦痘病的发生与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在苦痘病不同发病程度的果园采集土壤、果实及叶片样品,测定样品中主要矿质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土壤中碱解N、速效P、速效K的含量与苦痘病的发病等级均呈显着正相关,Ca2+含量及Ca2+/Mg2+值与苦痘病的发病等级呈极显着负相关;在果实和叶片中的全N含量、全P含量、全K含量与苦痘病的发病等级均呈显着正相关,Ca2+含量与苦痘病的发病等级呈显着负相关。2、土施钙肥和叶面喷施钙肥对苹果苦痘病的防治效果。于2020年对九团二营的‘红色之爱’苹果园进行了四种组合的施肥处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对苦痘病的防治效果从大到小的组合依次是:(土施:特贝钙+过磷酸钙+硫酸钙;叶施:果蔬钙+太抗)>(土施:特贝钙+过磷酸钙+硫酸钙;叶施:绿得钙)>(土施:特贝钙+过磷酸钙+硫酸钙;叶施:果蔬钙)>(土施:过磷酸钙+硫酸钙,叶施:果蔬钙+太抗)>(土施:过磷酸钙+硫酸钙;叶施:果蔬钙)。四种防治处理对苦痘病的防治效果依次是38.84%、30.58%、30.58%、22.31%。3、果园间作绿肥作物对苹果苦痘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19年果园间作苜蓿苹果苦痘病的发病率比对照(清耕区)降低了16%,间作一年生绿肥作物苹果苦痘病的发病率比对照降低了12%;2020年间作苜蓿比对照的苦痘病发病率降低了8.4%,间作一年生绿肥作物比对照的发病率降低了6.4%。表明果园间作不同的绿肥作物对苹果苦痘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随间作年限的延长对防治效果显着提高。4、采后果实钙处理对苹果耐贮性的影响。采后苹果用硝酸钙、碳酸钙和绿得钙三种钙试剂三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浸泡,结果显示经钙处理后明显降低了贮藏期苦痘病的发病率,提高了苹果采后的耐贮性。
王超[9](2021)在《低O2、高CO2处理对寒富和金冠苹果采后贮藏褐变的影响》文中提出苹果采后贮藏过程中易发生褐变,降低其果实品质和缩短贮藏期。CO2伤害导致的果肉褐变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不同品种的苹果对CO2耐受性差异较大。本研究以寒富和金冠苹果为试材,研究了低O2和高CO2(3%O2+6%CO2)气调贮藏处理对两种品种苹果果肉褐变的影响,测定分析了丙二醛(MDA)、维生素C(Vc)、多酚氧化酶(PPO)、总酚等褐变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同时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了寒富和金冠苹果气调贮藏中与果肉褐变相关的基因表达,进而提出了这两种苹果品种CO2耐受性差异形成的可能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褐变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低O2和高CO2(3%O2+6%CO2)气调贮藏处理促进了寒富苹果果实褐变率和褐变指数的增大,加速了Vc含量的减少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总酚含量,并且显着提高了MDA含量和PPO活性,进而导致其褐变程度增大,降低了果实品质。而金冠苹果(对照或处理)在整个贮藏期间均未出现果肉褐变现象且各项理化指标变化不明显,总体品质保持较好。说明与金冠苹果相比,寒富苹果对CO2耐受性较低,贮藏期间易受CO2伤害导致苹果细胞膜透性增大,MDA积累增加,进而加快了膜脂过氧化程度,造成膜系统的损伤,同时PPO活性被激发,酚类物质氧化,导致果肉褐变。而褐变的发生与果实本身的密度和大小无直接相关性。2.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低O2、高CO2气调处理显着提高了抗性品种金冠苹果乙烯合成关键酶ACC synthase基因“MD15G1302200”的上调表达,促进了酒精发酵关键基因Pyruvate decaboxylase(PDC)基因和Alcohol dehydrogenase(ADH)基因的表达,从而使其具有较强的CO2耐受性。同样对于寒富苹果而言,低O2、高CO2气调处理大幅度提高了寒富苹果关键酶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基因的上调表达,促进了脂类降解相关基因、酪氨酸合成关键基因Chorismate mutase(CM)和Arogenate dehydrogenase(ADH)及抗坏血酸氧化酶基因“MD10G1132000”的显着上调表达。进而导致其果肉褐变的发生。综上所述,低O2和高CO2(3%O2+6%CO2)气调处理增大了寒富苹果果实褐变程度,降低了果实贮藏品质,同时提高了与褐变相关的代谢途径中某些关键基因的上调表达,从而促进了果肉褐变的发生。
张蕊[10](2021)在《臭氧对甜瓜白霉病病原菌Fusarium sulphureum的生长抑制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Fusarium sulphureum侵染引起的白霉病是甜瓜果实采后的主要病害,该病害不仅显着降低甜瓜品质,而且在甜瓜果实组织中积累大量真菌毒素,其中以单端孢霉烯族毒素——NEO的积累最为显着。前人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处理可通过抑制病原菌生长来抑制果蔬病害。然而,目前有关于臭氧处理对F.sulphureum的抑制及具体作用机理未知。本研究以F.sulphureum及“玛瑙”甜瓜为试材,通过臭氧对F.sulphureum处理,研究臭氧处理对F.sulphureum损伤接种的甜瓜果实白霉病病斑直径扩展及毒素积累的影响,分析了臭氧处理对F.sulphureum孢子生长及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最后通过转录组学和RT-q PCR验证臭氧处理对病害控制和病原菌抑制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臭氧处理显着抑制了F.sulphureum损伤接种的甜瓜果实白霉病病害的发展,病斑直径显着低于对照,且病部组织中NEO的积累量也显着低于对照。2.浓度为2 mg/L的臭氧处理可显着抑制F.sulphureum的菌落生长,孢子萌发,产孢量及菌丝生物量;臭氧处理可破坏F.sulphureum孢子细胞膜完整性,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及蛋白质和核酸泄露显着高于对照;SEM和TEM观察表明,臭氧处理后的孢子发生明显皱缩或破裂,表面粗糙,孢子细胞器遭到严重损坏,内容物流失;3.臭氧处理后F.sulphureum孢内ROS(O2-、H2O2)积累量明显增加,ROS代谢的相关酶,如:NOX、CAT、POD活性增加,但SOD、APX、GR活性被抑制。4.臭氧处理后F.sulphureum孢子的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及ROS代谢,通过RT-q PCR验证发现,与ROS代谢相关基因显着上调表达,而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及氧化磷酸化过程的相关基因则显着下调表达。综上,臭氧处理可通过抑制F.sulphureum的孢子萌发、产孢量及菌丝生长,及降低细胞膜的完整性,促使ROS的积累,增强ROS代谢合成酶的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抑制了ROS代谢相关清除酶的活性,从而抑制F.sulphureum损伤接种后甜瓜果实白霉病的扩展和NEO毒素的积累。
二、苹果贮藏期病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苹果贮藏期病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如何减少苹果贮藏期病害的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1 苹果虎皮病发生原因 |
1.1 品种 |
1.2 气候因素 |
1.3 成熟度 |
1.4 贮藏温度与湿度 |
2 防治措施 |
2.1 科学施肥 |
2.2 适期采收 |
2.3 药剂处理 |
2.4 及时预冷与低温贮藏 |
2.4.1 空库预冷 |
2.4.2 果实预冷 |
2.4.3 低温贮藏 |
2.5 贮藏包装 |
2.6 冷库管理 |
(2)我国苹果套袋技术应用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苹果套袋技术的发展历史 |
2 我国苹果套袋技术的应用现状 |
2.1 果袋类型 |
2.1.1 双层纸袋 |
2.1.2 单层纸袋 |
2.1.3 塑膜袋 |
2.1.4 液膜袋 |
2.2 套袋果实选择 |
2.3 套袋时期和方法 |
2.4 摘袋时期和方法 |
3 苹果套袋栽培的优势 |
3.1 提高果实外观品质 |
3.2 保持果实新鲜度 |
3.3 降低农药残留和贮藏期病害 |
3.4 防灾减灾 |
4 苹果套袋栽培的主要问题 |
4.1 生产成本增大 |
4.2 内在品质降低 |
4.3 病害发生加重 |
4.4 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 |
5 苹果套袋栽培的发展趋势 |
6 苹果不套袋栽培的前提条件 |
6.1 消费者和市场认可 |
6.2 选育或引进易着色品种 |
6.3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完善 |
7 苹果不套袋栽培的问题与建议 |
7.1 合理合规建园 |
7.2 使用增色技术 |
7.3 完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
7.4 做好免套袋栽培准备 |
(7)杀菌剂在采后蜜桔和番茄上的残留及EBR促进杀菌剂降解的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ABBREVATION) |
第一章 绪论 |
1.1 果蔬保鲜技术 |
1.1.1 物理保鲜技术 |
1.1.2 生物保鲜技术 |
1.1.3 化学保鲜技术 |
1.2 果蔬保鲜杀菌剂概述 |
1.2.1 杀菌剂 |
1.2.2 杀菌剂的分类 |
1.2.3 常用杀菌剂 |
1.2.4 国内外杀菌剂采后保鲜研究 |
1.3 果蔬中杀菌剂残留 |
1.3.1 杀菌剂残留的危害 |
1.3.2 降低杀菌剂残留的方法 |
1.4 杀菌剂的转化代谢及分布迁移规律 |
1.4.1 植物中杀菌剂的转化代谢 |
1.4.2 果实中杀菌剂的分布迁移 |
1.5 油菜素内酯在促进杀菌剂降解中的作用 |
1.5.1 油菜素内酯 |
1.5.2 油菜素内酯的应用 |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三种常用杀菌剂在采后蜜桔上的残留分布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2.3 实验处理及方法 |
2.3.1 杀菌剂的空间分布及其在贮藏期间的残留研究 |
2.3.2 抑霉唑进入果实内部的途径探究 |
2.3.3 杀菌剂残留量的测定 |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三种杀菌剂在蜜桔中的空间分布 |
2.4.2 三种杀菌剂在贮藏过程中的残留规律研究 |
2.4.3 抑霉唑进入蜜桔内部的途径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BR促进采后番茄中啶酰菌胺降解及其机理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3.3 实验处理及方法 |
3.3.1 实验处理 |
3.3.2 杀菌剂残留量的测定 |
3.3.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3.3.4 解毒酶的测定 |
3.3.5 总RNA提取及基因表达分析 |
3.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EBR降低啶酰菌胺残留量 |
3.4.2 EBR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 |
3.4.3 EBR提高解毒酶活性 |
3.4.4 相关解毒酶的基因表达量分析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BR对采后番茄的品质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4.3 实验处理及方法 |
4.3.1 实验处理 |
4.3.2 腐烂率的测定 |
4.3.3 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的测定 |
4.3.4 色泽和硬度的测定 |
4.3.5 总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
4.3.6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4.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果实在贮藏期间的腐烂现象 |
4.4.2 果实贮藏期间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的变化 |
4.4.3 果实贮藏期间色泽和硬度的变化 |
4.4.4 果实贮藏期间总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化 |
4.4.5 果实贮藏期间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8)‘红色之爱’苹果苦痘病与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苹果栽培现状 |
1.2 ‘红色之爱’苹果新品种 |
1.3 苹果苦痘病 |
1.4 果园苹果苦痘病常见的防治方法 |
1.5 苦痘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目的和背景 |
第二章 ‘红色之爱’苹果苦痘病与矿质元素含量相关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苹果苦痘病与土壤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2.2.2 苹果苦痘病与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2.2.3 苹果苦痘病与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红色之爱’苹果苦痘病防治技术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调查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施钙方案对苦痘病的防治效果 |
3.2.2 苹果园间作不同绿肥作物对苦痘病的防治效果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红色之爱’苹果贮藏期钙处理对苦痘病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方法 |
4.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硝酸钙浸果对‘红色之爱’苹果苦痘病的影响 |
4.2.2 氯化钙浸果对‘红色之爱’苹果苦痘病的影响 |
4.2.3 绿得钙浸果对‘红色之爱’苹果苦痘病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低O2、高CO2处理对寒富和金冠苹果采后贮藏褐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概述 |
1.2 苹果贮藏褐变研究进展 |
1.2.1 苹果褐变类型 |
1.2.2 苹果褐变因素 |
1.3 苹果褐变机理研究 |
1.4 苹果褐变控制措施 |
1.4.1 品种选择 |
1.4.2 采前控制措施 |
1.4.3 采后控制措施 |
1.5 转录组测序 |
1.6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低O_2、高CO_2处理对寒富和金冠苹果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设备仪器 |
2.3 方法 |
2.3.1 气调处理方法 |
2.3.2 试验方法 |
2.3.3 生理指标测定 |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寒富苹果气调贮藏中的褐变现象 |
2.4.2 果实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2.4.3 果实维生素C(Vc)含量的变化 |
2.4.4 果实总酚含量的变化 |
2.4.5 果实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 |
2.4.6 果实褐变与果实密度的相关性 |
2.4.7 果实褐变与果实直径间的相关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转录组分析寒富和金冠苹果气调贮藏中与褐变相关的表达基因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设备仪器 |
3.3 方法 |
3.3.1 气调处理方法 |
3.3.2 苹果果实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
3.3.3 RNA-seq文库构建及分析 |
3.3.4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验证DEGs |
3.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 |
3.4.2 转录组样品间相关性分析 |
3.4.3 GO功能聚类分析 |
3.4.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4.5 差异表达基因的q PCR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臭氧对甜瓜白霉病病原菌Fusarium sulphureum的生长抑制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甜瓜的采后病害及防治 |
1.1 甜瓜病害 |
1.2 甜瓜病害的防治 |
2 臭氧的化学及生物学特性 |
3 臭氧防治研究进展及机理研究 |
3.1 臭氧在果蔬保鲜方面研究进展 |
3.2 臭氧抑菌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
3.2.1 臭氧抑菌研究进展 |
3.2.2 臭氧保鲜及杀菌机理研究 |
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4.1 研究目标 |
4.2 研究内容 |
4.2.1 臭氧处理对甜瓜白霉病的控制 |
4.2.2 臭氧处理对F.sulphureum生长及ROS代谢的影响 |
4.2.3 臭氧处理对F.sulphureum的转录组学分析 |
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臭氧处理对甜瓜白霉病发展及毒素积累的抑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2.1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
2.1.2.2 臭氧处理方法 |
2.1.2.3 甜瓜接种及毒素提取 |
2.1.2.4 NEO毒素检测 |
2.1.2.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臭氧处理对F.sulphureum引起甜瓜白霉病的病害发展影响 |
2.2.2 白霉病甜瓜果实中NEO毒素的检测分析 |
2.2.3 臭氧处理对F.sulphureum引起甜瓜白霉病果实的毒素积累影响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臭氧对F.sulphureum生长及ROS代谢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2.1 臭氧处理浓度筛选 |
3.1.2.2 孢子萌发测定 |
3.1.2.3 产孢量测定 |
3.1.2.4 菌丝生物量积累测定 |
3.1.2.5 细胞内容物泄露量测定 |
3.1.2.6 MDA含量测定 |
3.1.2.7 细胞相对电导率测定 |
3.1.2.8 细胞膜完整性测定(PI染色) |
3.1.2.9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超微结构观察 |
3.1.2.10 超氧阴离子(O_2~-)含量、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测定 |
3.1.2.11 ROS染色 |
3.1.2.12 ROS代谢相关酶活(NOX、CAT、POD、SOD、APX、GR)的测定 |
3.1.2.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臭氧对F.sulphureum抑制的处理浓度筛选 |
3.2.2 臭氧对F.sulphureum孢子萌发的影响 |
3.2.3 臭氧对F.sulphureum产孢量及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3.2.4 臭氧对F.sulphureum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
3.2.4.1 臭氧对F.sulphureum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的影响 |
3.2.4.2 臭氧对F.sulphureum蛋白质和核酸泄露的影响 |
3.2.4.3 臭氧对F.sulphureum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
3.2.5 臭氧对F.sulphureum孢子超微结构的影响 |
3.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3.2.5.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3.2.6 臭氧对F.sulphureum ROS代谢的影响 |
3.2.6.1 臭氧对F.sulphureum ROS积累的影响 |
3.2.6.2 臭氧对F.sulphureum ROS代谢相关酶活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臭氧对F.sulphureum生长的影响 |
3.3.2 臭氧对F.sulphureum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
3.3.3 臭氧对F.sulphureum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
3.3.4 臭氧对F.sulphureum ROS代谢的影响 |
3.4 结论 |
第四章 臭氧对F.sulphureum的转录组学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2.1 RNA提取及转录组分析方法 |
4.1.2.2 RT-qPCR基因验证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差异基因筛选 |
4.2.2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 |
4.2.3 臭氧处理对F.sulphureum氧化胁迫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苹果贮藏期病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如何减少苹果贮藏期病害的发生[J]. 常丽娟,赵涛,陈军民,魏凤凤. 烟台果树, 2022(01)
- [2]我国苹果套袋技术应用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王贵平,薛晓敏,王金政. 河北农业科学, 2021(04)
- [3]‘澳洲青苹’果实虎皮病关键预警指标的筛选[D]. 杜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苹果新品种‘瑞香红’果实主要特性研究[D]. 靳元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李光杏制干过程中褐变控制对贮藏品质稳定性的影响[D]. 曹家乐.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6]拮抗菌对甜瓜贮藏品质及生理影响的研究[D]. 管力慧. 新疆大学, 2021
- [7]杀菌剂在采后蜜桔和番茄上的残留及EBR促进杀菌剂降解的作用机理[D]. 杨亚洁. 浙江大学, 2021(01)
- [8]‘红色之爱’苹果苦痘病与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及防治技术研究[D]. 张康康.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9]低O2、高CO2处理对寒富和金冠苹果采后贮藏褐变的影响[D]. 王超. 渤海大学, 2021(11)
- [10]臭氧对甜瓜白霉病病原菌Fusarium sulphureum的生长抑制及机理研究[D]. 张蕊.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