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解题中的物理建模与数学建模(论文文献综述)
吴素香[1](2021)在《模型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物理学科是一门抽象学科,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特别是物理解题中,需要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题方式。在实际的物理解题中,题目类型千变万化,非常复杂,从本质上来说,是根据一定的物理模型设计的。模型法作为一种有效的解题方式,即对题目本质进行分析,结合其模型进行解题。借助模型法解题,降低物理习题解答难度,实现物理知识和模型的结合,保证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本文就模型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黄超华[2](2021)在《厘清物理概念 拓展科学思维——2021年高考理综测试全国甲卷第34题赏析》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新高考要求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结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机械波的要求,以2021年全国甲卷第34题为例总结求解机械波函数的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厘清机械波概念。
林栋梁[3](2021)在《高三学生物理模型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D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魏嘉[4](2021)在《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旧教材“不等式”部分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行,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2018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此之前我国高中数学教材都是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旧课标)编写和修订的,新课标在旧课标的基础上,将基本理念高度凝练,发展“双基”为“四基”,拓展“三能”为“四能”,由提高“五大能力”转变为发展“六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和重要载体,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也进行了全面修订,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要想合理地使用新教材,发挥其最大效用,就要用科学的手段研究新教材,分析其编写理念,探寻其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做出了哪些改动。本文选取了高中数学人教A版2007年版必修五第三章和2019年版必修一第二章为研究对象,二者均为高中数学不等式内容的必修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借助鲍建生教授的例习题综合难度模型和解释结构模型(ISM法)等工具,先对国内外已有的教材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再从不等式部分的课程标准、编写体例、知识结构和例题习题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比较研究,最后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新教材使用情况及其对新教材不等式的教学建议。根据上述研究发现,新教材的设计更加人性化,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心理,新增预备知识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优化章节引入、栏目、小结,删减繁难知识,调整知识呈现顺序,完善例题设置,细化习题层次,这些改变均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渗透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以上研究结论,笔者针对新教材的特点提出不等式部分的教学建议并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供读者参考。希望通过不等式部分的量化研究和根据当前现状提出的新教材不等式部分教学建议能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教学思路和参考价值,从而为我国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娇娇[5](2020)在《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它是把整个自然界当作研究对象,以基本概念为基石,以基本规律为核心,以基本观念和方法为纽带,构成了物理学的学科结构。因此,学生要学好物理,就必须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观念和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等。所以进入高中以后,很多学生感觉物理学科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正是因为物理现象错综复杂,高中物理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也非常庞大。因此,在解决物理问题时,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的特征,进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物理模型,通过模型思维进行推理,化繁为简。这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结合物理核心素养,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对高中生物理模型建立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调查,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运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分析高中生物理模型建立能力,并对教师培养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物理模型的研究背景以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探索物理模型教学的意义,同时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并应用策略性知识学习的理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在动机理论等对物理建模的培养进一步分析,同时对模型的概念、分类方式进行详细的介绍。第三部分是调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用SPS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采取模型教学的案例非常少,学生对模型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对模型的概念和本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在对模型进行分析时效率很低,无法举一反三的灵活应用,不能从问题的本质入手。同时教学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不重视,针对模型的讲解和分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教授的方式很单一。第四部分是培养策略。根据调查的结果分别从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和活动方式等多方面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给出培养策略。第五部分是教学案例。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进行了模型构建和分析的研究,对实际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针对本次论文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且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韩家慧[6](2020)在《状态分析物理解题方法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核心素养的提出表示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给学生灌输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不仅是衡量学生是否掌握物理知识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从而达到核心素养的要求。物理解题方法对学生知识的深化及逻辑思维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学生无法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导致物理学业考核评价偏低,极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与信心。物理对科技与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让学生重拾学习物理的热情与信心,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者们积极对物理解题方法展开研究。本文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归纳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状态分析物理解题方法,并做了有关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状态分析物理解题方法不仅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还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方式。本文包含五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解释研究状态分析物理解题方法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学者们在解题方法研究中的现状,陈述在此研究中所运用到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的概述。第三章是状态分析物理解题方法的理论研究,介绍此方法的解题思路,定义相关名词,详细讲解解题步骤和此方法的适用范围。第四章是状态分析物理解题方法的实践研究,将该方法与曲线运动的内容相结合,进行习题教学,通过分析学生的成绩和师生的访谈,对状态分析物理解题方法进行评价。第五章是对教育实践的总结反思。本文的实践结果表明,状态分析物理解题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养成解题习惯,同时整合物理思维,并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将状态分析物理解题方法与曲线运动内容相结合,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解题模式,完善教学资源库。该方法源于实践又运用到实践之中,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李宝金[7](2020)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答案,而是要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模型建构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式,由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模型建构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物理习题,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本文第1章运用了文献研究法,从元建模层面、物理模型应用层面广泛收集查找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此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第2章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两个相关概念做出了界定:物理模型与习题教学。并为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实践研究寻求了三个支撑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迁移理论、问题解决理论;第3章运用了问卷调查法,使用基于SPSS统计软件分析实习所在学校任教的三个班级模型建构水平,结果表明:(1)是绝大多数学生模型建构能力不合格:物理模型认知不深刻、问题表征能力不足、物理与数学知识迁移不够。(2)对建模测量成绩与物理综合成绩做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发现两者有显着正相关,模型建构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物理综合成绩的提高。(3)对男女生建模测量成绩的均值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建模成绩的均值无显着性差异[1];第4章运用了案例分析法结合前面理论与实践调查研究,提出了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教学原则以及教学环节。给出了问题解决的几个步骤:问题表征—建立模型(对象模型、过程模型、数学模型)—选择原理—解释预测—反馈评价。并设计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与《机械能守恒定律》两个教学案例;第5章对本论文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与展望,并对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黄小萍[8](2020)在《物理练习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建模能力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建构系统的物理模型,是形成系统的科学研究问题理论方法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内容之一,也是进入大学学习各专业能力的必备基础。物理核心素养中针对模型构建提出了科学思维的五个水平。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在物理建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在练习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对策进行实践研究。本文共有六个章节,其中大致内容设计如下:第一章为课题引言,主要简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并对国内外学者关于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分析、归类,进而得出已有研究中还有待完善之处,其次是对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意义进行阐述。第二章主要是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的介绍。相关概念中对练习教学和物理建模能力等进行了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分为教学理论和物理建模能力理论两方面。第三章是对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现状调查进行了分析研究。笔者先对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一线物理教师进行访谈,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之后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得出了学生学习物理模型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是针对第三章的问题,基于实践的理论分析提出在物理练习题建模教学中的不同教学对策,并进一步地进行实践研究,其中列举了实际教学中的五个案例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基于对两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进行物理建模能力的后测,并对学生的前测、后测成绩进行整理、分析。其目的是检测笔者所提出的物理练习题教学对策是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第六章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反思本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及对后期的研究期望,以确保论文的后续研究。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建构物理模型方面的要求,本研究在案例中,体现出在练习教学中开阔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思维,利用任务驱动策略增强学生建模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解题程序化,引领学生总结归纳所学模型,将冥想方式融合在物理建模练习题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从整体的教学效果来看,较好的培养了实验对象的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本研究的可行性强,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有助于其他教师在物理建模教学中得以应用,对练习教学方面有积极的影响。
郭萌[9](2020)在《在物理情境中运用GeoGebra软件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理和数学关系十分密切,《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也强调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但近年来教育研究者和高校教师发现物理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有所弱化。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查阅、教师问卷等方法分析造成物理学习中数学应用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接着根据认知负荷理论、David Hestene建模理论、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结合例子论述运用Geo Gebra教学软件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可行性,发现要解决学生数学工具应用困难问题应该从培养学生将物理模型转换为数学模型以及运用数学模型的处理结果解释物理问题情境这两方面入手。而Geo Gebra教学软件在这两方面都有其独到优势,它可以将抽象复杂的物理规律、物理过程更加形象直观的展示;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思维、方法的认识和使用能力;可以联系物理实质和数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然后结合物理学科特点,提出了在物理情境中应用Geo Gebra教学软件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策略,提供了两个根据该策略应用Geo Gebra软件编写的旨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教学案例,并将其中一个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同时采用口头报告研究法详细分析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解题时的建模过程,发现实验组对物理情境中的数学模型的构建、理解和运用等数学应用能力都明显优于控制组,且实验组同学对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兴趣明显高于控制组。综上所述,在物理情境中运用Geo Gebra软件辅助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有助于提高其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该研究成果对利用Geo Gebra软件辅助其它学科教学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何颖垚[10](2020)在《GeoGebra软件在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物理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已成为必然趋势,GeoGebra软件作为一款动态数学软件,由于其开源、免费、易于操作、功能全面等特点,近年来已进入国内外物理教育工作者的视线。与此同时,物理模型建构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教育部最新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将建构物理模型的意识和能力列入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思维”维度,强调了模型建构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讨论GeoGebra软件与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适用性,探究GeoGebra软件辅助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应用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为研究对象,对GeoGebra软件在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首先,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物理模型及物理建模教学的理论观点,确定了物理模型的定义和物理建模教学的一般步骤;同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支架式教学理论,确定了GeoGebra软件在物理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为GeoGebra软件应用于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框定了方向。其次,本研究以问卷及测试的形式对60名高一学生的物理模型知识和建模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旨在为提出GeoGebra软件辅助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有效策略提供依据。基于对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本研究讨论了将GeoGebra软件应用于高中物理建模教学的切适性,进而从物理情境的仿真模拟、物理模型的可视化、物理模型的动态呈现及物理模型的数学分析四个方面提出了GeoGebra软件与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结合点,并给出了具体应用策略和教学案例。最后,本研究基于物理建模教学的一般步骤,制作了以GeoGebra软件为辅助的“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对30名高中学生开展了教学实践,并另选了30名学生就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开展建模教学,以作对照。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反馈、进行课后测试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研究GeoGebra软件辅助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GeoGebra软件的接受度。
二、物理解题中的物理建模与数学建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理解题中的物理建模与数学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1)模型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中物理解题中模型构建的原则 |
二、高中物理解题中模型类型分析 |
(一)实体模型。 |
(二)过程模型。 |
(三)试题模型。 |
三、模型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策略 |
(一)构建抽象模型,化繁为简。 |
(二)构建类比模型,化难为易。 |
(三)构建数学模型,化此为彼。 |
结束语 |
(4)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旧教材“不等式”部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课程改革提出新要求 |
(二)新教材投入使用时间尚短 |
(三)不等式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问题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工具 |
(一)解释结构模型 |
(二)例习题难度综合模型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一、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
(一)国内外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
(二)我国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
二、中学数学不等式部分研究 |
(一)国外不等式研究现状 |
(二)国内不等式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第四章 新旧教材中“不等式”部分的比较 |
一、《课标(实验)》与《课标(2017)》关于不等式必修部分的比较 |
(一)课程结构比较 |
(二)内容要求比较 |
二、编写体例比较 |
(一)章节布局比较 |
(二)章头比较 |
(三)栏目设置比较 |
(四)章末比较 |
三、知识结构比较 |
(一)新旧教材ISM法知识结构比较 |
(二)模型结果分析 |
四、例习题综合比较 |
(一)研究对象界定 |
(二)例习题数量比较 |
(三)例习题难度比较 |
五、本章小结 |
(一)设置预备知识,优化课程结构 |
(二)完善章节布局,栏目设置丰富 |
(三)知识表述严谨,知识结构符合学生认知心理 |
(四)例题示范性更强,习题层次分明 |
第五章 教师访谈 |
一、访谈对象的选择 |
二、访谈问题的设计 |
三、访谈结果总结 |
第六章 基于新旧教材比较的教学建议及教学设计 |
一、教学建议 |
(一)研读新版课标,分析教材编写意图 |
(二)注重初高中知识衔接,考虑学生认知心理 |
(三)在不等式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
(四)充分发挥例题示范及强化功能 |
(五)精简习题,分层训练,实现因材施教 |
二、教学设计 |
(一)基于新旧教材比较的教学设计分析 |
(二)《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第2 课时)》教学设计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课堂观察法 |
(四)案例研究法 |
(五)软件分析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物理模型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模型分类 |
二、策略性知识学习理论 |
三、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一)认知学习观 |
(二)结构教学观 |
(三)发现学习法 |
四、建构主义理论 |
(一)知识观 |
(二)学生观 |
(三)学习观 |
五、内在动机理论 |
(一)好奇心 |
(二)胜任力 |
(三)认同作用 |
(四)互易性 |
第三章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调查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一)信度分析 |
(二)描述性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培养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调查结论与思考 |
(一)结论 |
(二)思考 |
第四章 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 |
一、在概念课上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 |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
(二)利用示意图教学,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三)运用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二、在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 |
(一)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二)通过先建模后实验,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三、在习题课上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 |
(一)在习题分析中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二)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三)在典型习题中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四、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 |
(一)通过模型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建模能力 |
(二)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建模能力 |
第五章 物理建模教学案例及分析 |
一、物理建模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
二、建模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过程 |
(一)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
(二)教学过程 |
(三)模型巩固 |
三、效果分析 |
(一)增强了建模意识 |
(二)掌握了建模方法 |
(三)提高了建模能力 |
(四)建立完善的知识系统 |
结论 |
一、研究总结 |
(一)物理建模教学应用效果 |
(二)物理建模教学应用总结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状态分析物理解题方法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关于解题思路方面的研究 |
1.3.2 关于物理建模方面的研究 |
1.3.3 关于解题方法方面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内容 |
2 理论概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 状态分析物理解题方法的理论研究 |
3.1 状态分析物理解题方法的理论概述 |
3.2 概念的界定 |
3.2.1 状态的定义 |
3.2.2 知识域的定义 |
3.2.3 基本方程 |
3.2.4 辅助方程 |
3.3 状态分析物理解题方法的解题步骤与原则 |
3.3.1 解题步骤和训练模式 |
3.3.2 适用范围 |
3.3.3 案例分析 |
4 状态分析物理解题方法的实践研究 |
4.1 研究内容 |
4.2 学情分析 |
4.3 教师准备 |
4.4 教材分析 |
4.4.1 基本方程 |
4.4.2 常见习题分析 |
4.4.3 教学辅助材料 |
4.5 实验实施 |
4.6 结果分析 |
4.6.1 测试卷分析 |
4.6.2 学生访谈分析 |
4.6.3 教师访谈分析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1.1 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 |
5.1.2 提高学习效率 |
5.1.3 养成解题习惯 |
5.1.4 整合物理思维 |
5.1.5 提高教学质量 |
5.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5.2.1 不足之处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一物理动力学强化训练题与答案 |
附录二 曲线运动章节测试与评分细则 |
附录三 |
致谢 |
(7)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
1.1.2 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需要 |
1.1.3 高考命题趋势的启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物理模型 |
2.1.2 习题教学 |
2.1.3 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设计 |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学习迁移理论 |
2.2.3 问题解决理论 |
第3章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调查分析 |
3.1 研究对象 |
3.2 测试设计与分析 |
3.2.1 测试工具设计 |
3.2.2 数据采集 |
3.2.3 测试统计 |
3.2.4 建模测量成绩与物理综合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3.2.5 建模测量成绩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3.3 调查结论 |
第4章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 |
4.1 模型建构的原则 |
4.1.1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原则 |
4.1.2 情境性教学原则 |
4.1.3 启发性原则 |
4.2 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教学环节 |
4.2.1 教学准备 |
4.2.2 教学实施 |
4.2.3 教学反馈 |
4.3 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教学案例 |
4.3.1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习题教学设计 |
4.3.2 《机械能守恒定律》习题教学设计 |
第5章 结语 |
5.1 研究小结 |
5.2 研究的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测量卷 |
附录 B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测量卷赋分表 |
附录 C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测量卷成绩汇总 |
附录 D 高一下学期物理综合成绩汇总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物理练习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建模能力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
1.1.2 实际学情需要教师重视物理建模教学 |
1.1.3 解答练习题需要构建物理模型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已有研究 |
1.2.2 国内已有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练习教学 |
2.1.2 物理模型 |
2.1.3 物理建模能力 |
2.2 教育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2.2.3 费曼技巧——没有独立于输出的输入 |
2.3 物理建模能力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建立模型过程的层级结构 |
2.3.2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评价标准 |
2.3.3 高中阶段物理模型的分类 |
2.3.4 物理必修一物理模型的分类梳理 |
3.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现状研究 |
3.1 调查问卷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问卷的设计依据 |
3.1.4 调查问卷维度设计 |
3.2 调查问卷数据汇总与结果分析 |
3.2.1 高中生对物理模型的认知情况 |
3.2.2 高中生对物理模型的构建情况分析 |
3.2.3 高中生对于物理模型的应用情况 |
3.2.4 问卷分析总结 |
3.3 高中物理教师应用建模思想教学的实际情况的访谈与分析 |
3.3.1 访谈的目的 |
3.3.2 访谈对象 |
3.3.3 访谈维度 |
3.3.4 访谈记录 |
3.3.5 访谈总结 |
3.3.6 访谈后对教学对策的启示 |
3.4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前测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4.1 前测目的 |
3.4.2 前测对象说明 |
3.4.3 前测结果的统计 |
3.4.4 前测结果的分析 |
3.5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所存在的问题 |
3.5.1 高中生学习物理模型所存在的问题 |
3.5.2 教师在物理建模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
4.培养高中生建模能力的实施对策及案例 |
4.1 物理练习题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建模能力的实施对策 |
4.1.1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建立物理建模 |
4.1.2 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 |
4.1.3 注重学生解题过程的程序化训练。 |
4.1.4 引领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的主要物理模型及其特点 |
4.1.5 利用冥想方式进行物理模型的教学 |
4.2 物理练习题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建模能力的案例 |
4.2.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练习题教学片段 |
4.2.2 《追及和相遇问题》的专项练习题教学片段 |
4.2.3《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一)》的练习题教学片段 |
4.2.4 物理必修一期中考试前的复习练习题教学片段 |
4.2.5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练习题教学片段 |
5.物理练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对策实施结果分析 |
5.1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后测结果统计 |
5.2 后测分析 |
6.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有关物理建模教学的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物理建模前测试卷 |
附录4 ——物理练习题建模教学后测附录 |
附录5 —实验班与对照班物理练习建模教学的前测、后测成绩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在物理情境中运用GeoGebra软件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 |
第二节 GeoGebra软件简介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流程 |
第二章 GeoGebra适切性研究 |
第一节 数学应用困难的原因 |
第二节 数学工具应用困难的解决方法 |
第三节 运用GeoGebra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优势 |
第四节 教师对GeoGebra软件的评价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David Hestene建模教学理论 |
第二节 认知负荷理论 |
第三节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第四章 GeoGebra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应用探讨 |
第一节 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策略 |
第二节 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策略案例分析 |
第五章 运用GeoGebra软件培养学生在物理情境中数学应用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第二节 口头报告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GeoGebra软件在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科学思维培养的需要 |
1.1.2 技术发展带来的革新 |
1.2 物理模型教学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1.2.1 物理模型的概念 |
1.2.2 物理模型教学的国外研究概况 |
1.2.3 物理模型教学的国内研究概况 |
1.3 GeoGebra软件及其在国内外应用于物理教学的研究概况 |
1.3.1 GeoGebra软件简介 |
1.3.2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国外研究概况 |
1.3.3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国内研究概况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1 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 |
2.1.2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
2.1.3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2.1.4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
2.2 建模教学理论 |
2.2.1 模型和建模的基本概念 |
2.2.2 建模教学的步骤 |
2.2.3 教师在建模教学中的角色 |
2.3 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 |
2.4 支架式教学理论 |
第3章 高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现状调查和分析 |
3.1 调查对象及方法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 |
3.2 调查实施及数据统计 |
3.2.1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
3.2.2 测试试题及数据统计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现状分析 |
3.3.2 对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启示 |
第4章 GeoGebra软件在物理模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4.1 GeoGebra软件应用于高中物理建模教学的切适性分析 |
4.1.1 GeoGebra软件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建模意识和模型选择能力 |
4.1.2 GeoGebra软件能有效辅助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4.1.3 GeoGebra软件为模型的分析和拓展提供丰富可能 |
4.2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情境的仿真模拟 |
4.2.1 物理情境的仿真模拟与GeoGebra软件应用的结合点 |
4.2.2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情境仿真模拟的案例设计 |
4.3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模型的可视化 |
4.3.1 物理模型可视化与GeoGebra软件应用的结合点 |
4.3.2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模型可视化的案例设计 |
4.4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模型的动态呈现 |
4.4.1 物理模型的动态呈现与GeoGebra软件应用的结合点 |
4.4.2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模型的动态呈现案例设计 |
4.5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模型的数学分析 |
4.5.1 物理模型的数学分析与GeoGebra软件应用的结合点 |
4.5.2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模型的数学分析案例设计 |
第5章 GeoGebra软件辅助高中物理建模教学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设计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方法 |
5.2 GeoGebra软件辅助建模教学案例实施 |
5.2.1 教学案例——力的合成 |
5.2.2 案例说明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1 学生课堂反馈情况分析 |
5.3.2 学生课后测试情况分析 |
5.3.3 学生对GeoGebra软件辅助物理建模教学的接受度调查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高中生物理模型建构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 B“力的合成”课后测试及问卷 |
致谢 |
四、物理解题中的物理建模与数学建模(论文参考文献)
- [1]模型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 吴素香. 高考, 2021(32)
- [2]厘清物理概念 拓展科学思维——2021年高考理综测试全国甲卷第34题赏析[J]. 黄超华.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21(29)
- [3]高三学生物理模型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D市为例[D]. 林栋梁.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旧教材“不等式”部分比较研究[D]. 魏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5]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D]. 马娇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6]状态分析物理解题方法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研究[D]. 韩家慧.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3)
- [7]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模型建构的实践研究[D]. 李宝金.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8]物理练习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建模能力的对策研究[D]. 黄小萍.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9]在物理情境中运用GeoGebra软件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研究[D]. 郭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10]GeoGebra软件在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何颖垚.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