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otebook Computer新趋“细”(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1](2021)在《企业机器学习可视化管理平台在信息化项目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以某政务数据治理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韩双穗[2](2020)在《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模拟同声传译报告》文中指出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和相互依存的加深,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国际会议是各国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由于发言人不同的口音、语速以及言语会话长度的习惯,这些都会给口译员在翻译时带来一些阻碍。口译员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进行有效的产出。2019年,中国国际智能博览会暨大数据智能峰会在重庆举行,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发展。笔者在观看了会议视频,分析每位发言者的演讲内容和语速后,进行了模拟同声传译。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在口译过程中遇到的例如语速过快或句子结构给译员带来的翻译问题,并在理解句意和重组结构后,进行有效产出。本文以“释意理论”为基础,研究其对同声传译的实践指导作用。作者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在口译实践中所运用的策略:如添加,删减,词性转换等。作者发现在同声传译中运用“释意理论”能更有效地提升输出交流的效果。此次口译实践不仅可以为口译对象提供交流的便利,而且还可以为经验不丰富译员从事类似口译工作有一定借鉴作用。
郝慧明[3](2012)在《基于用户体验的4G手机交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20世纪的个人终端计算时代正在转化为21世纪的云计算时代,云计算,云体验,多点触控、语音输入、手势交互、手机视频、即时通信、Siri语音交互、裸眼3D……这些新鲜词汇正在逐渐淘汰按键、菜单、拖曳或双击等老式的交互方式,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可触控的“数字地球”。在这个科技爆炸的时代,芯片随处可见,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如今功能各异、风格前卫的数字产品充斥于人们的生活,使用户面对这种非自然的“数字化生活”无所适从。在今天这个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时代,“以人为中心”与“和谐人机环境”等交互设计的研究方向正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探索人机交互的本质,并成为当前信息领域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研究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和自然和谐的人机交互理论,发展和应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从而保证云计算时代的信息技术能够创造和谐的人机环境,使用户都能随时随地自由地分享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这正是未来几年手机交互设计领域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未来将是4G移动互联和手机交互的时代,手机的设计不再仅是外观的艺术性和复杂的功能性呈现,设计的出发点应该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自然的人机交互和良好的用户体验逐步变成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用户体验,结合云计算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来研究未来手机的交互设计,通过大量详细的学习和探究,对未来手机的交互设计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对移动互联和云计算概念进行探讨,并对手机交互设计特点,原则进行归纳和研究。笔者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总结可以对未来手机的人机交互规律、趋势和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积极地指导意义。
郭晔[4](2007)在《数字信息时代的建筑师 ——在CAAD平台上工作方式的研究》文中提出CAAD的出现使得建筑设计过程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最显着最本质的变化就是建筑信息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流动方式,这是影响建筑师工作方式的核心问题。建筑师工作中的信息流动方式包括“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通过对不同时代建筑设计过程中信息流动方式的分析,我们试图从信息流动的角度解释一些建筑师工作方式中现存不合理的部分,并根据现有的CAAD平台发展水平,研究更为合理的信息流动方式。在充分分析过去及当代建筑师工作方式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为建筑师工作方式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三维文件为信息媒介的建筑师工作方式以其全面的优势必然取代现有以二维图纸为信息媒介的工作方式。只要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三维CAAD平台将能够在普通PC机上高效运行。建筑师的工作方式乃至整个建设领域将会开始一场信息革命——用单一完整的建筑信息模型文件取代现有分散的二维文件集。以三维CAAD平台为主的建筑师工作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二维CAAD时代人人交互的问题。人机交互虽然也有较大的改进,但要较好地解决,则需用户接口和虚拟现实技术得到突破。
郭宝仙[5](2004)在《英语课程组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组织,即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指的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并将这些要素妥善地加以设计和编排,以形成课程结构和类型的过程。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课程要素也是课程组织的基本线索或脉络。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由此拉开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随即正式出台。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标准》体现了更加全面的语言能力观和课程观。语言能力观和课程观的变革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组织。因此,如何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以使其忠实地反映新的课程观和语言能力观成为新课程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之一。同时,此次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为英语课程组织的多元化提供了契机。长期以来,英语课程组织的单一性与我国各地英语师资水平、英语学习环境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英语课程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这一名称的改变预示着范型的转换,《标准》的基本理念为英语课程组织的多元化提供了契机。但是,由于课程管理体制、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和素质等方面的原因,我国英语教育研究长期以来局限于狭隘的学科视野,存在着重教学方法研究,轻课程内容研究的现象。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既给英语课程组织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开展英语课程组织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对丰富我国英语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论文主要研究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组织,主要内容如下: 引言部分阐述研究的缘由;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介绍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是对国外外语课程组织研究及我国英语课程组织研究情况的述评。 第二章分析和阐述英语课程组织的基础理论。首先分析了不同的课程观、语言观及语言学习观对英语课程组织的影响和制约,然后阐述了面对各种观点,英语课程开发者应该采取的基本立场。 第三章对英语课程组织的情景进行了分析。英语课程组织应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更应以对现实情况的把握为基础。因此,第二章先后分析了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英语语言环境、英语课程资源、现行测试、评价类型、师资情况、学习 者等因素对英语课程组织的影响和制约,指出英语课程组织必须立足上述实际,协调理想与现实、传统与创新之间的矛盾,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四章在本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探讨了英语课程组织的取向。不同的课程观、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对英语课程组织的情景的认识衍生出不同的课程 目标取向,进而导致英语课程组织的不同取向。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首先,分析了英语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和由此而生的单一目标取向的课程组织和综合目标取向的课程组织。其次,分析了英语课程的行为目标取向和生成性目标取向,比较了由这两种目标取向而出现的两种课程组织取向:结果取向的课程组织与过程取向课程组织的特点。论文指出,上述英语课程组织的取向都各有利弊,英语课程开发者应尽量平衡各种取向,探索符合本地的英语课程组织。 第五章论述了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分析了英语课程内容应包括的构成要素、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并着重分析了英语语言类型和几类重要的课程要素的选择方法。在上一章的基础上,本章指出,以学生的全人发展为目标的英语课程组织不仅应包括英语的语言形式(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和语言技能,还应包括学习策略、文化内容、交际任务、情感态度等。本章接着论述了英语课程选择的标准,并分析了语言类型、语言形式、功能意念、话题、文化内容、技能、任务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方法。最后,本章指出,关于课程内容需要注意三个问题:首先,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不是单向的由目标指向内容的制约和指导的关系,而是动态的互动的关系。其次,课程内容不仅是我们事先选择的那些知识、经验和活动,而且还包含了蕴含在这些成分背后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这些是我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无法包容的“活”的课程内容。再次,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都受英语课程目标取向的制约,课程开发者往往是带着一定的组织框架去选择课程内容的。 第六章探讨了英语课程内容的组织。英语课程内容的组织主要涉及两个主要问题:英语课程内容的组织模式的选择和英语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的选择。论文指出,对英语课程内容加以组织时,首先要对课程内容的主要的组织要素或组织线索进行抉择,这样就形成了课程内容的各种各样的组织模式。这些模式尽管纷繁复杂,但总是隶属于一种或多种课程组织的取向。论文对几种主要的组织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它们各自应用于我国英语课程的可行性进行了剖
布朗[6](2003)在《Notebook Computer新趋“细”》文中研究表明随便走进咖啡店、餐厅也会看到很多上班一族手捧电脑,拼命苦干,时常携带着电脑的人士,总希望它能娇小一点,但又功能齐备,如果是这样的话,以下的Notebook绝对是好介绍。
二、Notebook Computer新趋“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otebook Computer新趋“细”(论文提纲范文)
(2)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模拟同声传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Project Survey |
1.1 An Introduction to Smart China Expo |
1.2 Preparation for the Conference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
2.1 Literature Review |
2.2 Theoretical Basis |
2.3 Interpretation Theory Concerning the Project |
2.3.1 Vocabulary |
2.3.2 Sentence |
Chapter Three Difficulties and Strategeis |
3.1 Lexical Choice |
3.1.1 Adding |
3.1.2 Deleting |
3.1.3 Conversion |
3.2 Syntactic Choice |
3.2.1 Sentence Integration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4.1 The Importance of Preparation |
4.2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the Ability of Strategy Use |
References |
Appendix |
GLOSSARY |
Original Interpreting Material of the Project |
Acknowledgements |
(3)基于用户体验的4G手机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学术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和手机云计算 |
2.1 移动通信技术概况 |
2.2 移动通信新架构 |
2.2.1 第四代移动通信 |
2.2.2 4G手机 |
2.2.3 新的生活模式 |
2.3 云计算 |
2.3.1. 云计算概念 |
2.3.2 云计算的发展 |
2.3.3 云计算下的社交网络 |
2.4 手机云计算和移动互联 |
2.4.1 移动互联 |
2.4.2 移动互联网特点 |
2.4.3 手机云计算和云存储 |
2.4.4 手机云计算的特点 |
2.4.5 手机云计算的优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三章 手机交互设计的研究 |
3.1 交互设计的概念 |
3.2 交互设计的基本内容 |
3.2.1 交互设计的意义 |
3.2.2 交互设计与界面设计的关系 |
3.2.3 交互设计与产品开发的关系 |
3.2.4 交互设计的一般步骤 |
3.2.5 交互设计原则及涉及领域 |
3.3 手机与web界面交互设计的区别 |
3.3.1 输出性能方面 |
3.3.2 输入性能方面 |
3.3.3 使用场景和状态 |
3.4 手机交互设计的评估 |
3.4.1 评估的目的 |
3.4.2 评估的标准 |
3.5 手机交互设计规范 |
第四章 用户体验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手机交互设计 |
4.1 用户体验和用户体验设计 |
4.1.1 用户体验 |
4.1.2 用户体验设计 |
4.2 用户体验的方法 |
4.2.1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
4.2.2 用户访谈和用户观察 |
4.2.3 其他类型研究 |
4.3 心理模型和实现模型 |
4.4 以用户为中心的手机交互设计 |
4.4.1 手机用户建模:人物角色和用户目标 |
4.4.1.1 人物角色 |
4.4.1.2 用户目标 |
4.4.2 手机应用商店 |
4.4.3 主流手机应用软件平台的交互设计 |
第五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4G手机交互设计研究 |
5.1 从个人移动性到移动个性化 |
5.1.1 未来用户配置和个性化 |
5.1.2 个性化细节 |
5.1.3 移动个性化服务 |
5.1.4 手机语音识别 |
5.2 手机媒体 |
5.3 基于用户体验的手机产品交互设计原则 |
5.3.1 用户体验信息收集 |
5.3.2 用户分类 |
5.3.3 交互设计原则 |
5.4 主流手机平台的UI设计 |
5.4.1 平台的硬件特性 |
5.4.2 平台的界面特性 |
5.4.3. 移动应用在多平台适配的原则 |
5.5 手机交互设计中的反馈提示 |
5.5.1. 反馈的必要性 |
5.5.2. 反馈的形式 |
5.5.3. 反馈的内容 |
5.5.4. 反馈的位置 |
5.5.5. 反馈的时间 |
5.5.6. 反馈的设计原则 |
5.6 案例分析 |
5.6.1 拍照功能分析 |
5.6.2 影音娱乐功能分析 |
第六章 论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4)数字信息时代的建筑师 ——在CAAD平台上工作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3.1 课题研究方法 |
1.3.2 课题研究框架图 |
第2章 CAAD平台的发展 |
2.1 数字信息技术在建设领域的应用 |
2.1.1 本世纪微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 |
2.1.2 数字信息技术对建设领域的影响 |
2.1.3 发达国家数字信息技术在建设领域的应用现状 |
2.1.4 我国数字信息技术在建设领域的应用现状 |
2.2 CAD技术的发展 |
2.2.1 CAD技术概述 |
2.2.2 CAD技术发展简史 |
2.3 CAAD技术的发展 |
2.3.1 CAAD技术概述 |
2.3.2 CAAD平台发展的早期(60~70年代) |
2.3.3 CAAD技术转型期(80年代) |
2.3.4 CAAD技术普及期(90年代至今) |
2.4 CAAD代表软件 |
2.4.1 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CAAD软件 |
2.4.2 基于几何模型技术的CAAD软件 |
2.4.3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CAAD软件 |
2.4.4 基于图像编辑技术的CAAD软件 |
第3章 建筑师的工作传统 |
3.1 建筑设计者的历史演化 |
3.1.1 建筑设计者职能的进化 |
3.1.2 建筑设计者工作方式的演变 |
3.2 建筑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分类 |
3.2.1 建筑师的工作内容 |
3.2.2 建筑师工作方式的分类 |
3.3 建筑师传统的人—机交互工作 |
3.3.1 传统的创造性工作 |
3.3.2 传统的过程性工作 |
3.4 建筑师传统的人—人交互工作 |
3.4.1 传统的设计协同 |
3.4.2 传统的成果展示与评价反馈 |
3.4.3 传统的施工配合 |
第4章 二维CAAD时代建筑师的工作方式 |
4.1 二维CAAD时代的人—机交互工作 |
4.1.1 二维CAAD时代的创造性工作 |
4.1.2 二维CAAD时代的过程性工作 |
4.2 二维CAAD时代的人—人交互工作 |
4.2.1 二维CAAD时代的设计协同 |
4.2.2 二维CAAD时代的成果展示与评价反馈 |
4.2.3 二维CAAD时代的施工配合 |
4.3 二维CAAD时代工作方式中的问题 |
4.3.1 二维CAAD时代人—机交互工作中的问题 |
4.3.2 二维CAAD时代人—人交互工作中的问题 |
第5章 三维CAAD时代建筑师的工作方式 |
5.1 三维CAAD系统的基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
5.1.1 BIM技术概述 |
5.1.2 BIM的技术特点 |
5.1.3 基于BIM技术的软件——Revit Building |
5.1.4 Revit Building软件的应用实践 |
5.1.5 Revit Building软件的使用心得 |
5.2 三维CAAD时代的人—机交互工作 |
5.2.1 三维CAAD时代的创造性工作 |
5.2.2 三维CAAD时代的过程性工作 |
5.3 三维CAAD时代的人—人交互工作 |
5.3.1 三维CAAD时代的协同设计 |
5.3.2 三维CAAD时代的成果展示与评价反馈 |
5.3.3 三维CAAD时代的施工配合 |
第6章 未来建筑师工作方式的展望 |
6.1 从图形用户接口到实物用户接口 |
6.1.1 设计者和设计对象的交互技术 |
6.1.2 计算机用户接口的变革 |
6.1.3 以人为本的三维建模技术 |
6.1.4 以人为本的CAAD硬件平台 |
6.2 建筑设计中虚拟现实技术 |
6.2.1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况 |
6.2.2 虚拟现实系统的类型 |
6.2.3 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 |
6.2.4 在建筑设计中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利用 |
6.2.5 建筑设计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现 |
第7章 研究结论 |
7.1 对建筑师新的工作方式研究的必要性 |
7.2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平台的发展趋势 |
7.3 建筑师工作方式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 |
7.4 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建筑设计技术观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英语课程组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问题提出 |
二. 概念界定 |
三. 研究方法 |
四. 论文的构成 |
第一章 英语课程组织研究的发展轨迹 |
一. 国外外语课程组织研究的发展 |
二. 我国英语课程组织研究的发展 |
第二章 英语课程组织的基础理论 |
一. 课程观 |
(一) 学术理性 |
(二) 社会经济效率论 |
(三) 社会重塑主义 |
(四) 学习者中心 |
(五) 文化多元主义 |
二. 语言观 |
(一) 传统语法 |
(二) 19世纪末改革派 |
(三) 美国结构主义 |
(四) 系统功能语法 |
三. 语言学习观 |
(一) 语言环境与学习者 |
(二) 综合与分析 |
(三)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 |
(四) 语言学习观对英语课程组织的启示 |
第三章 英语课程组织的情景分析 |
一. 国家的英语教育政策 |
二. 英语语言环境与英语课程资源 |
三. 现行测试、评价类型 |
四. 教师 |
五. 学习者 |
第四章 英语课程组织的取向 |
一. 英语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
(一) 对学习者的研究 |
(二) 对当代社会生活需求的分析 |
(三) 语言学、外语教育学的研究 |
二. 单一目标取向的课程组织 |
(一) 学科中心的课程组织 |
(二) 社会中心的课程组织 |
(三) 学习者中心的课程组织 |
三. 综合目标取向的课程组织 |
四. 行为目标取向与生成目标取向 |
(一) 行为目标取向 |
(二) 生成性目标取向 |
(三) 对两种目标取向的思考 |
五. 结果取向的课程组织与过程取向课程组织 |
(一) 两种取向课程组织的特点 |
(二) 对两种取向课程组织的思考 |
第五章 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 |
一. 英语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 |
二. 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 |
三. 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方法 |
(一) 语言类型的选择 |
(二) 语言形式的选择 |
(三) 功能意念的选择 |
(四) 话题内容的选择 |
(五) 文化内容的选择 |
(六) 语言技能的选择 |
(七) 任务的选择 |
(八) 学习策略的选择 |
第六章 英语课程内容的组织 |
一. 英语课程内容的组织模式 |
(一) 语法模式的评析与应用 |
(二) 功能意念模式的评析与应用 |
(三) 技能模式的评析与应用 |
(四) 话题模式的评析与应用 |
(五) 任务模式的评析与应用 |
(六) 混合模式 |
二. 英语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 |
(一) 纵向 |
(二) 横向 |
(三) 直线 |
(四) 循环 |
(五) 单元 |
(六) 矩阵 |
(七) 故事线索 |
第七章 对我国英语课程组织的反思与建议 |
一.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课程组织的反思 |
(一) 对第一发展阶段我国英语课程组织的反思 |
(二) 对第二发展阶段--现在我国英语课程组织的反思 |
二. 对我国英语课程组织的建议 |
(一) 宏观层面的建议 |
(二) 微观层面的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Notebook Computer新趋“细”(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机器学习可视化管理平台在信息化项目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以某政务数据治理项目为例[D]. 王凯.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模拟同声传译报告[D]. 韩双穗. 海南大学, 2020(06)
- [3]基于用户体验的4G手机交互设计研究[D]. 郝慧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2(12)
- [4]数字信息时代的建筑师 ——在CAAD平台上工作方式的研究[D]. 郭晔. 南昌大学, 2007(07)
- [5]英语课程组织的研究[D]. 郭宝仙.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6]Notebook Computer新趋“细”[J]. 布朗. 广东电脑与电讯,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