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敏感性水凝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胤川[1](2021)在《高强度CO2敏感水凝胶的合成及CO2触发自修复完井水泥浆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空气窜是指油气井完井后,地下油气沿胶结较差的固井界面和固井水泥石微裂缝通道所发生的窜流现象。它的存在严重破坏井筒完整性,影响固井质量和后期油气开发效率,是建井过程急需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同时,地下油气伴生的有毒气体(CO2、H2S、CO等)通过气窜通道发生窜流,对完井及钻采施工安全具有巨大威胁,严重时可能发生极为恶劣的安全事故。利用凝胶材料对地下油或水的响应特性实现对窜流通道的封堵是油田工程中较为普遍的技术方法,但是现有凝胶体系依然存在明显的技术缺陷:(1)材料对天然气缺少良好的响应特性,无法实现对裂缝进行指向性的自修复;(2)地下存在的小分子盐类对材料机械性能和响应特性具有严重损害,影响封堵效果;(3)材料对于地下伴生的毒害性气体缺少特异响应性,毒害性气体窜流易于导致高危事故发生。因此,本文设计和制备对CO2具有良好敏感性的高强度智能凝胶材料作为窜流微通道的封堵材料,利用CO2的智能响应特性,将单一离子型凝胶转变为两性聚电解质凝胶。在利用两性聚电解质凝胶抗盐耐盐特性的同时,实现在CO2触发下对固井微裂缝进行修复。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采用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作为单体,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通过溶液聚合制备化学交联的水凝胶(PMAD)。通过Cu2+与水凝胶网络中的羧基络合交联,显着改善水凝胶(Cu-PMAD)的机械强度。凝胶拉伸强度可达0.65 MPa,断裂应变可达420%。2.Cu-PMAD凝胶在CO2存在或酸性条件下,凝胶结构中DMAEMA单元的叔胺基被质子化形成带正电荷的季胺盐,凝胶相应的从阴离子型凝胶转变为两性聚电解质凝胶。两性聚电解质的反聚电解质作用赋予凝胶良好的耐盐特性。凝胶在饱和CO2存在的高浓度Na Cl溶液内表现出明显的溶胀特性,同时凝胶拉伸强度仍然可达0.3MPa,断裂应变可达360%。3.将Cu-PM6A2D2凝胶粉末和固井水泥混合制备CO2触发的自修复水泥浆。凝胶材料的加入略微降低水泥石的刚性,但是提升了水泥石的韧性。水泥浆的稠化及滤失性能均可以满足现场应用要求。CO2诱导的水泥石微裂缝封堵修复实验表明:含有凝胶材料的水泥石在CO2触发下可以实现对微裂缝的良好修复,修复后水泥石最大防窜压力可达1.94 MPa;而利用N2触发的自愈合水泥浆则不具有修复能力,其最大防窜压力仅为0.32 MPa。CO2触发的自修复性能主要原因是在CO2诱发下形成的两性聚电解质结构赋予Cu-PMAD水凝胶的耐盐性能和自身良好的机械性能。
杨丙梓[2](2021)在《高强度环境敏感水凝胶的合成与应用》文中认为水凝胶是由亲水性三维聚合物网络与水组成的一种软材料,在智能机器人、电子皮肤传感器、创伤护理、水处理以及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用途。高机械强度对水凝胶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使用功能性单元可以使水凝胶具有环境响应能力。本文利用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的温敏性及蒽(Ant)的可逆光化学反应分别制备了两种具有环境敏感能力的新型水凝胶,具体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第二章工作利用乙烯基官能化并带有聚乙二醇单甲醚(m PEG)的硅纳米粒子(Si NPs)作为交联剂,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纳米复合水凝胶。低掺杂量的Si NPs即可显着提高聚丙烯酰胺(PAAm)水凝胶的机械强度。同样方法制备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Si NPs/PNIPAm)水凝胶表现出快速热响应行为。通过原位聚合制备了双层纳米硅复合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Si NPs/PNIPAm@PAAm)水凝胶致动器。该致动器在热水中发生定向弯曲,并表现出比未掺杂Si NPs的纯有机水凝胶致动器快约6倍的响应速度。(2)第三章工作利用蒽的可逆光化学反应制备一种光敏性的双网络结构水凝胶。利用蒽基四臂聚乙二醇(4-arm PEG-Ant)作为韧性网络,海藻酸钠(SA)作为脆性网络,所获得的双网络水凝胶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利用端基蒽在365 nm紫外光照下二聚使水凝胶具有光刻能力,SA的掺杂可以提高前体溶液黏度减缓其流动性,并且能赋予水凝胶导电能力。通过掩刻法获得具有较高精度的图形化水凝胶,利用光刻得到简易的并联电路,通过外加电源可以点亮电路中的LED灯。
时莹歌[3](2021)在《刺激响应聚氨基酸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人们对肿瘤微环境的认识逐渐增加。调节肿瘤微环境也日益成为肿瘤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逃逸是肿瘤细胞演变出来逃避免疫系统“追杀”的一种机制。目前研究发现,肿瘤免疫逃逸主要借助于两个免疫检查点通路,包括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通路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1/PD-L1)通路。而且,肿瘤免疫逃逸过程也与肿瘤弱酸性、乏氧和高间质压的微环境密切相关。这三大特征既是肿瘤恶性增殖的结果也是促进肿瘤增殖和转移的诱因。随肿瘤细胞大量增殖,局部氧含量降低,肿瘤细胞代谢方式逐渐转变为糖酵解,产生大量乳酸,在肿瘤细胞内转化后以H+形式排出。加之肿瘤恶性增殖导致的血管扭曲,肿瘤局部代谢产物不能被及时运出,造成H+堆积,加剧酸性特征。缺氧和酸性特征共同刺激血管生成素分泌,大量结构不完整的非功能性血管形成,造成血管“泄露”,肿瘤间质压力升高。而且,肿瘤微环境复杂多变。通过温敏性可注射水凝胶局部给药可以降低化疗药物通过全身给药方式造成的全身毒性,增加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延长药物释放时间。本论文以可注射聚氨基酸水凝胶为载体,针对免疫检查点阻断与肿瘤微环境调节,结合使用化疗药物,设计了载药水凝胶体系用于抗肿瘤联合治疗。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构筑了负载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aPD-L1抗体的温敏可注射聚氨基酸水凝胶治疗平台。通过胺基封端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NH2)引发γ-乙基-L-谷氨酸酯-N-羧基环内酸酐(ELGNCA)开环聚合,合成了PEG-PELG两嵌段共聚物,具有在体温下热敏成胶的特性。细胞毒性实验证明材料没有细胞毒性。体外降解实验说明水凝胶具有可降解性。将药物和聚合物溶液混合后体外成胶验证了该水凝胶药物缓释的功能。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负载Dox和aPD-L1水凝胶会引起B16F10细胞膜表面钙网蛋白(CRT)表达。进一步研究了该载药体系对移植B16F10黑色素瘤的C57BL/6N小鼠的肿瘤抑瘤效果。体内抑瘤实验结果证明了水凝胶缓释药物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有利于增强抗肿瘤效果,Dox和aPD-L1联用可以提高肿瘤的抑制率、延缓肿瘤生长和延长小鼠生存期。(2)开发了生理相关温度和pH双重响应PEG-聚氨基酸可注射水凝胶。在第一部分工作中使用的温敏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氨基酸单元并经侧链“点击”反应引入可质子化的双N取代哌嗪,通过改变聚氨基酸链长、可质子化链段比例和嵌段聚合物结构等,合成出一系列具有温度敏感性和可质子化的聚氨基酸材料。材料的最小成胶浓度达1.5%(w/v),成胶浓度范围大,成胶温度可以控制在0~70℃。聚氨基酸链段可以通过改变pH发生质子化和去质子化转变,进而产生溶胶-凝胶可逆相变。该系列水凝胶材料可以对于生理相关pH变化(pH 6.5~7.4)产生响应。同时发现,该系列聚合物所制备的水凝胶对多种材质具有粘附性。其中,对PMMA的黏附能有一定的pH依赖性。(3)研究了可质子化双响应PEG-聚氨基酸水凝胶用于Dox和NO供体单硝酸异山梨酯(ISMN)的局部缓释与抗肿瘤性能。该材料制备的水凝胶表现出较好的体外与体内成胶性能、降解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药物释放实验说明可质子化双响应水凝胶具有药物缓释的功能。细胞实验显示负载Dox水凝胶和游离Dox一样,可以引起B16F10细胞CRT外翻。动物实验证明,该水凝胶可以增加肿瘤内的M1型巨噬细胞比例,ISMN可以缓解局部乏氧。通过负载Dox和ISMN的水凝胶对荷瘤小鼠模型瘤内注射,发现载药凝胶可以显着抑制肿瘤生长。
刘晓阳[4](2021)在《偕胺肟环境敏感性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水中U(Ⅵ)处理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寻求对U(Ⅵ)具有高效处理能力且易分离的智能型材料是目前处理放射性废水的研究热点之一。环境敏感性水凝胶是一种可对环境变化做出体积溶胀与相转变的智能型材料,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有效吸附-解析水体中的铀。本文采用聚合法合成了偕胺肟环境敏感性水凝胶(AO-NIAMP)并探究了其去除水中U(Ⅵ)的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作者将丙烯腈(AN)嵌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与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烷磺酸(AMPS)的交联网络中,再用盐酸羟胺溶液活化得到偕胺肟环境敏感性水凝胶(AO-NIAMP)。经L16(45)正交试验优化制备AO-NIAMP的最适成分为0.7g NIPA,0.6g AMPS,0.4g AN,0.07g过硫酸铵(引发剂,APS)0.08g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剂,MBA)。通过单因素变量试验,偕胺肟环境敏感性水凝胶(AO-NIAMP)的溶胀性能具有温度和pH双重响应性。当pH=5,30℃时,AO-NIAMP可达到最大溶胀率为85%。运用筛选设计(Plakeet-Burman)和响应面曲面法(RSM)中的中心复合设计(CCD),得到在30℃、pH=6.0和U(Ⅵ)初始浓度为16.65 mg L-1的条件下,AO-NIAMP对U(Ⅵ)的最大吸附量为36.3 mg g-1。AO-NIAMP吸附U(Ⅵ)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此外,AO-NIAMP对U(Ⅵ)的吸附具有稳定的抗离子干扰能力。光谱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Zeta电位(Zeta))表明,U(Ⅵ)在AO-NIAMP上的去除机理为官能团螯合作用和静电作用。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得到AO-NIAMP上各吸附位点对UO22+的吸附能力强弱顺序如下:肟氮(N-(-C(NH2)=NOH))>羰基(-C=O)>肟氧和肟氮O+N-(-C(NH2)=NOH)>肟氧(O-(-C(NH2)=NOH))>磺酸基团(-SO3H)。吸附解吸试验表明,AO-NIAMP可经0.1 mol L-1的HNO3溶液洗涤后再生,在4次温度交替(30-40℃)下吸附-解吸循环后,铀去除率保持在82.5%。并且从溶液中快速分离的能力使AO-NIAMP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偕胺肟环境敏感性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外界刺激膨胀性和除铀能力,具有作为铀吸附剂的潜力。
杨梅,姚钧健,彭雅仪,李忠军,姚景元[5](2021)在《智能型高分子水凝胶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智能型高分子水凝胶因为能感应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并且发出响应—凝胶的体积或其他性质发生显着变化,从而导致药物可在定点位置,定时、定量的释放,所以近年来受到普遍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智能型高分子水凝胶中温度敏感型、pH敏感型以及葡萄糖、电场、磁场、光、微波等敏感型水凝胶及其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介绍了其控释作用机理及应用实例,并从如何提高水凝胶的力学强度和快速响应性能角度,总结了高强度及快速响应水凝胶的一些研究成果。最后文章还指出了目前环境刺激响应型水凝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发展研究的方向。
朱晓斌[6](2021)在《pH敏感型水凝胶的制备及其释药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智能药物载体因其效率和活性的提高以及副作用的减少而备受关注。口服持续可控给药系统是新药开发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这种给药方式有许多优点,如减少给药频率,消除过量给药引起的毒性和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理想的治疗药物浓度控制,以及具有成本效益的生产。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生物大分子制作智能水凝胶作为药物载体引起科研工作者们的研究热情。本论文利用腐植酸钾无毒无害,具有良好缓释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特点,将腐植酸钾分别与明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结合制备了两种具有pH敏感性的水凝胶用于药物控释,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天然大分子物质腐植酸钾(KHA)和明胶作为原料,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以化学交联为主体的具有pH敏感性的腐植酸钾/明胶(KHA/Gel/AM/AMPS)水凝胶,最优合成条件为:聚合温度60℃,KHA用量 0.1g,Gel 用量 1.0g,KPS 用量 0.14g,MBA 用量 0.08g,AMPS:AM=1:3(AMPS用量为2g)。通过FT-IR、SEM、TG、XRD等测试手段表明,KHA,Gel,AM,AMPS四者之间成功发生接支聚合反应,得到了具有三维网络空间结构的水凝胶,且热稳定性良好。对KHA/Gel/AM/AMPS水凝胶的亲水性,机械性能,溶胀性能,体外释药性能进行研究。亲水性测试结果表明,KHA/Gel/AM/AMPS水凝胶具有优异的亲水性能,为其具备吸水溶胀能力提供有力支撑。机械性能测试表明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不易在外力作用下破碎,致使药物大量释放。溶胀性能表明水凝胶对盐离子和pH具有敏感性。体外释药实验表明,水凝胶在酸性条件(pH=1.2)下,即胃液中,核黄素释放率较低;在碱性条件(pH=7.4)下,即肠液中,核黄素释放率相对较高。通过数学模型对水凝胶溶胀过程和药物释放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水凝胶的溶胀符合Schotts二阶溶胀动力学,药物释放机理为Fickian输送方式。(2)结合腐植酸钾(KHA)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分子结构特性,进行分子设计与自组装,以KHA和CMC为原料,利用CMC与Fe3+易交联特点,以Fe3+为交联剂,采用滴球法制备KHA/CMC-Fe3+水凝胶球,然后通过自组装技术将壳聚糖(CS)包覆在KHA/CMC-Fe3+水凝胶球制得到纯物理交联的具有pH敏感性的(KHA/CMC-Fe3+)@CS水凝胶球。通过FT-IR、SEM、TG、XRD等测试手段表明,KHA和CMC与Fe3+间以金属离子配位方式形成水凝胶,且CS也以非共价键方式包覆在水凝胶球表面,得到了具有良好热稳定性的水凝胶球。对(KHA/CMC-Fe3+)@CS水凝胶球的表观直径,稳定性能,溶胀性能,体外释药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湿态水凝胶球的直径大约为2mm左右,水凝胶球的溶胀过程具有显着的pH敏感性。体外释药实验表明,水凝胶球在酸性环境(pH=1.2)下核黄素释放率较低,在碱性条件(pH=7.4)下核黄素释放时间持久,且释放率高。通过数学模型对水凝胶球溶胀过程和药物释放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水凝胶的溶胀符合Schotts二阶溶胀动力学,药物释放机理为Fickian输送方式。
于秋灵[7](2021)在《pH响应型水凝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染料废水因高盐度、高色度以及高化学需氧量的特点而很难处理。吸附法凭借其吸附量高和易从水体中分离的优势而备受关注。由于pH响应型水凝胶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弱酸(碱)性基团,通过调节染液的pH值就可以实现对离子型染料的吸附或解吸。然而这类水凝胶仍存在吸附染料类型单一、高盐度下吸附效果明显下降、循环使用困难等问题。为此,本论文设计构建了两种pH响应型水凝胶,并探讨了其对不同离子型染料的吸附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合成了两种pH响应型水凝胶:二元双网络阴离子型pH响应型水凝胶和三元双网络两性pH响应型水凝胶。以顺丁烯二酸(MA)、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为主要单体在热引发下自由基聚合成第一网络P(MA-co-AM)或P(MA-co-AM-co-DM)大分子;同时引入聚乙烯醇(PVA)作为第二增强网络,在氢键作用下最终合成PVA/MA/AM、PVA/MA/AM/DM水凝胶。2)FTIR证明两种水凝胶大分子成功聚合;SEM表明两种水凝胶均为致密的多孔结构,BET测试介孔孔容分别为0.015 cm3/g、0.003 cm3/g,比表面积分别为10.434 m2/g、0.791 m2/g。3)研究两种水凝胶的pH敏感性:将溶液的pH值由2调整至10,PVA/MA/AM水凝胶溶胀度增大2.74倍,在pH=10的环境下溶胀度为17.46 g/g;PVA/MA/AM/DM水凝胶在pH=2~12的范围内溶胀度从3.69 g/g到10.86 g/g。4)研究两种水凝胶对离子型染料的吸附性能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PVA/MA/AM水凝胶在pH=8下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可达到95.69%,但是在pH=1下的去除仅为7.01%,另外在氯化钠浓度=10 g/L下的去除率为2.50%,PVA/MA/AM水凝胶对MB的首次解吸率为86.79%,经过7次吸附-解吸循环后的吸附率>75%;PVA/MA/AM/DM水凝胶在pH=12、2下分别吸附亚甲基蓝或活性红195的染液,去除率分别为91.71%和89.48%,并且高盐浓度(CNaCl=20g/L)下的去除率分别为44.96%和76.67%。另外,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吸附等温式能更好地模拟两种水凝胶的吸附机制。本研究成功合成两种pH响应型水凝胶,通过调节pH值可实现对阴(阳)离子染料的“响应”吸附或解吸,并且PVA/MA/AM/DM水凝胶在高盐度作用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吸附性。这对处理实际的染料废水具有积极的意义。
谢英花,刘朝霞,张梅梅,张冬梅[8](2021)在《盐酸二甲双胍pH敏感性水凝胶微球的制备》文中认为为减轻盐酸二甲双胍对胃的刺激,实现其在肠道内的释放,以盐酸二甲双胍为主药,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复合载体,筛选盐酸二甲双胍pH敏感性水凝胶微球的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并对其pH敏感性及体外释药特性进行了考察。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工艺,利用扫描电镜进行结构表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载药量及包封率,转篮法研究释放度。结果表明,盐酸二甲双胍pH敏感性水凝胶微球的优选处方如下:壳聚糖与海藻酸钠的总浓度为2%(质量体积比),海藻酸钠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1∶1,药物与海藻酸钠的质量比为2∶5,氯化钙的交联浓度为3.5%(质量体积比);盐酸二甲双胍pH敏感性水凝胶微球在人工胃液中6 h累积释放度小于4%,在人工肠液中6 h累积释放度最大可达96.4%。所制备的盐酸二甲双胍pH敏感性水凝胶微球处方工艺稳定可靠,水凝胶微球机械强度高,生物降解性和稳定性好,是一种新型结构的盐酸二甲双胍给药系统。
张群英[9](2020)在《光纤Bragg光栅pH值传感器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具有良好加固效果和经济价值,预应力锚索被广泛地应用于深基坑支挡、边坡加固、隧道支护等工程中。但环境中水的pH值、CO2、Cl–等侵蚀性介质的存在使腐蚀成为影响预应力锚索锚固效果的重要因素。现有的锚索腐蚀检测方式检测指标单一,不能真实反映锚索的腐蚀状况,需要对锚索腐蚀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而现有的pH值检测方式受测量范围、适用场合、测量精度等因素限制不能用于锚索内部pH检测。因此,需要制备出一种适用于锚索内部pH值检测的传感器。为了满足锚索内部pH检测需要,本文结合光纤光栅传感的技术优势和pH敏感性水凝胶的特性,提出制作基于单层pH敏感性水凝胶包覆FBG的pH值传感器,并根据锚索内部环境的特点及传感器的性能要求,对传感器的特性进行测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相关文献对作用在FBG上的轴向应力进行分析可知水凝胶与FBG间的粘附系数也是影响光纤Bragg光栅pH值传感器响应灵敏度的重要因素。(2)根据应用于各种pH值传感器的pH敏感性材料的特性,选用HEMA–AA凝胶作为传感器的pH敏感性材料,并将水凝胶涂覆在FBG上制成光纤Bra gg光栅pH值传感器。该传感器在pH为4~11中,pH响应灵敏度为0.025nm/pH、线性度为0.997,相应中心波长的函数方程可表达为Y=0.025*X+1540.089nm。(3)通过控制温度的变化,得到传感器在pH为5、7、9溶液中的温度敏感系数分别为0.0094nm/℃、0.0095 nm/℃、0.0096nm/℃和裸FBG的温度敏感系数为0.01 nm/℃,两者相差较小,HEMA-AA水凝胶没有改变FBG的温度特性。(4)通过控制溶液pH值,研究传感器在pH为5和9之间的震荡行为。根据传感器在pH从5上升至9和pH从9下降至5过程中中心波长偏移量可知传感器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且传感器在pH下降过程的响应时间更长。(5)通过控制环境的干湿状态变化,研究传感器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在进行多次测量、干燥后,传感器在测量状态和干燥状态的中心波长均在1540.07nm上下波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且在经历50次测量状态、干燥状态的循环变化后,传感器的pH响应灵敏度由0.025nm/pH减少至0.004nm/pH,线性度由0.996减少至0.984,耐久性较差,可间接通过增加水凝胶与FBG间的粘附系数提高传感器的耐久性。
刘薇[10](2020)在《高强度可自愈合双网络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聚合物水凝胶是在三维交联的聚合物网络内部含有大量水的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在医药、生物、农业、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用途。传统的水凝胶往往存在不稳定、机械强度较差、使用寿命短等缺陷。如何使水凝胶同时具备较高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自愈合性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传统的双网络水凝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它一般由两层网络构成:第一层是作为刚性骨架结构的高密度交联的聚电解质网络,第二层是填充于聚电解质网络中的稀疏交联的中性聚合物网络。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第一层网络作为“牺牲性网络”发生破碎断裂,起到耗散能量的作用,而第二层网络则赋予凝胶延展性,保持凝胶的弹性与形状。这种两层网络相互配合的能量耗散机制,大大提升了水凝胶的力学性能。但是,第一层网络在形变过程中破碎断裂后,不能够自修复,凝胶因此丧失了有效的能量耗散机制,其力学性能会受到极大的损害。这一缺点制约了双网络水凝胶的应用。本论文针对这一缺点,拟将酰腙键和肟键等动态共价键引入到双网络水凝胶中,用酰腙键或肟键交联形成第一层网络,利用它们强度高而又动态可逆的优点,使得第一层网络在破碎断裂后能够自修复,重建能量耗散机制,由此制备出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与自愈合性能的高强度可自愈合双网络水凝胶。为了达到此目的,本论文开展了如下工作:(1)采用先聚合后交联的方法,先分别合成侧基含有酰肼和酮羰基官能团的聚合物凝胶因子,再缩合形成酰腙键,制备出酰腙键交联的第一层网络水凝胶,并探索其自愈合性能和溶胀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再采用传统的方法合成第二层网络,最终得到双网络水凝胶。(2)合成了两种酰腙键交联剂和一种肟键交联剂,并表征了它们的结构。目的在于解决交联剂的水溶性问题。(3)采用动态共价键交联剂合成了双网络水凝胶,并研究了它们的结构与性能。探讨采用肟键交联剂制备了一系列双网络水凝胶的方法,探索了引发剂、单体种类、引发条件等因素对凝胶性能的影响,并对双网络水凝胶的结构、拉伸性能与自愈合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1)含有酰肼与酮羰基官能团的聚合物凝胶因子可通过缩合反应得到酰腙键交联的第一层网络水凝胶,它在去离子水中具有很好的溶胀稳定性,130 h后达到溶胀平衡状态,溶胀率为200%;在丙烯酰胺、交联剂MBAA和引发剂V50形成的溶液中,其溶胀率为150%;但是在含有光引发剂?-酮戊二酸的溶液中,该凝胶会解体并形成溶液。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光引发剂?-酮戊二酸中含有酮羰基,它可以参与酰腙键的可逆交换反应并破坏第一层网络的交联点。因此,应谨慎使用含有酮羰基的光引发剂。采用本方法获得的第一层网络水凝胶在催化剂的帮助下具有一定的自愈合能力,定量的表征尚待继续完成。(2)双丙酮丙烯酰胺与碳酰肼缩合可以得到酰腙键交联剂,但该交联剂不溶于水,限制了它在合成水凝胶中的应用。通过牛磺酸引入磺酸盐官能团,可以解决酰腙键交联剂的水溶性问题,但这种交联剂由于酰腙键的可逆特性,在水中的稳定性不好,在室温、中性条件下易部分分解为原料。以乙烯基咪唑和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为原料可以合成得到水溶性肟键交联剂,这种交联剂较酰腙键交联剂稳定,可以用于双网络水凝胶的合成。(3)肟键可逆交联可以显着地提高单网络水凝胶的拉伸断裂强度和伸长率;双网络水凝胶的拉伸断裂强度和伸长率远胜于单网络水凝胶。由肟键交联剂制备的PAMPS-Na/PAAm双网络水凝胶断裂伸长率达到225.5%,断裂强度为1.83MPa,强韧性W为1.55 MJ/m3;PDMAPAA-Q/PAAm双网络水凝胶断裂伸长率为225.4%,断裂强度为1.4 MPa,强韧性W为1.32 MJ/m3。PDMA/PAAm双网络水凝胶性能较弱,断裂伸长率为138.6%,断裂强度为0.182 MPa,强韧性W为0.11 MJ/m3。离子性单体制备的双网络水凝胶拉伸性能明显优于中性单体制备的水凝胶。肟键交联的双网络水凝胶具有一定的自愈合性能,在一定量醋酸或2,4-二甲氧基苯胺催化条件下该双网络水凝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愈合。
二、一种敏感性水凝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敏感性水凝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强度CO2敏感水凝胶的合成及CO2触发自修复完井水泥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凝胶 |
1.1.1 水凝胶的定义 |
1.1.2 制备水凝胶的常用单体 |
1.1.3 水凝胶的交联方式 |
1.2 水凝胶的刺激响应性 |
1.2.1 温度敏感性 |
1.2.2 光敏感性 |
1.2.3 p H敏感性 |
1.2.4 盐敏感性水凝胶 |
1.3 强韧水凝胶 |
1.3.1 拓扑型(TP)水凝胶 |
1.3.2 离子交联型水凝胶 |
1.3.3 纳米复合水凝胶 |
1.3.4 双网络水凝胶 |
1.4 水凝胶的应用 |
1.4.1 水凝胶在农业上的应用 |
1.4.2 水凝胶在医学材料上的应用 |
1.4.3 水凝胶在石油化工行业上的应用 |
1.5 环空气窜的产生 |
1.5.1 国内外固井封堵技术 |
1.5.2 水凝胶封堵技术研究现状 |
1.6 论文的立题思想及研究内容 |
1.6.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CO_2响应性Cu-PMAD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CO_2 响应性水凝胶 PMAD 和 Cu-PMAD 的制备 |
2.2.4 水凝胶的红外光谱分析 |
2.2.5 ~(13)C核磁共振(~(13)C NMR)光谱分析 |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
2.2.7 扫描电镜(SEM-EDS)测试 |
2.2.8 机械性能测试 |
2.2.9 拉伸循环测试 |
2.2.10 pH响应性测试 |
2.2.11 耐盐性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CO_2响应性水凝胶Cu-PMAD的结构设计 |
2.3.2 PMAD水凝胶的红外表征 |
2.3.3 PMAD水凝胶的~(13)CNMR表征 |
2.3.4 PMAD与 Cu-PMAD水凝胶的XPS能谱 |
2.3.5 PMAD与 Cu-PMAD水凝胶的EDS能谱 |
2.3.6 PMAD与 Cu-PMAD水凝胶的结构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
2.3.7 Cu-PMAD水凝胶的抗疲劳性能 |
2.3.8 PMAD和 Cu-PMAD水凝胶的溶胀性能 |
2.3.9 Cu-PMAD水凝胶的p H响应性 |
2.3.10 Cu-PMAD水凝胶的盐响应性 |
2.3.11 Cu-PMAD水凝胶的CO_2响应性 |
2.3.12 Cu-PMAD水凝胶在CO_2条件下的耐盐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CO_2响应性水凝胶对水泥石封堵性能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掺混Cu-PM_6A_2D_2水凝胶的水泥浆的制备 |
3.2.4 水泥石的扫描电镜测试 |
3.2.5 水泥浆的稠度测试 |
3.2.6 水泥浆的失水性能测试 |
3.2.7 水泥石的压缩性能测试 |
3.2.8 水泥石愈合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水泥石的微观形貌 |
3.3.2 水泥浆的失水性能测试 |
3.3.3 水泥浆的稠化性能测试 |
3.3.4 水泥石的机械性能 |
3.3.5 水泥石的自修复性能 |
3.3.6 水泥石自修复性能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高强度环境敏感水凝胶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凝胶概述 |
1.1.1 水凝胶 |
1.1.2 水凝胶的交联方式 |
1.2 高强度水凝胶 |
1.2.1 纳米复合水凝胶 |
1.2.2 双网络结构水凝胶 |
1.2.3 拓扑结构型水凝胶 |
1.3 环境敏感水凝胶 |
1.3.1 温度敏感性水凝胶 |
1.3.2 光敏感性水凝胶 |
1.3.3 pH敏感性水凝胶 |
1.3.4 磁敏感性水凝胶 |
1.4 水凝胶的应用 |
1.4.1 水凝胶致动器 |
1.4.2 电子皮肤传感器 |
1.4.3 形状记忆型水凝胶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硅纳米粒子作为交联剂的高强度快速响应有机-无机杂化双层水凝胶致动器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测试仪器与方法 |
2.3 实验方法 |
2.3.1 纳米硅交联剂的合成 |
2.3.2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合成 |
2.3.3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的合成 |
2.3.4 双层水凝胶制动器的合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纳米硅交联剂的制备与分析 |
2.4.2 纳米硅复合水凝胶力学分析 |
2.4.3 纳米硅复合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的响应特性 |
2.4.4 水凝胶致动器的制备及其响应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强度光响应蒽基聚乙二醇/海藻酸钠双网络光刻水凝胶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蒽基四臂聚乙二醇的合成 |
3.3.2 蒽基聚乙二醇/海藻酸钠双网络水凝胶的合成 |
3.3.3 光刻双网络水凝胶的合成 |
3.4 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刺激响应聚氨基酸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凝胶 |
1.1.1 温度敏感性水凝胶 |
1.1.2 pH敏感性水凝胶 |
1.1.3 生物大分子敏感性水凝胶 |
1.1.4 外界因素 |
1.2 癌症治疗 |
1.2.1 传统治疗 |
1.2.2 免疫相关疗法 |
1.2.3 联合疗法 |
1.3 抗肿瘤药物载体 |
1.3.1 纳米抗肿瘤药物载体 |
1.3.2 水凝胶抗肿瘤药物载体 |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温敏聚氨基酸水凝胶递送Dox和aPD-L1用于黑色素瘤联合治疗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
2.2.1 试剂 |
2.2.2 测试仪器及方法 |
2.2.3 实验细胞和动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mPEG-NH_2合成 |
2.3.2 γ-乙基-L-谷氨酸酯(ELG)及γ-乙基-L-谷氨酸酯-N-羧酸酐(ELG NCA)合成 |
2.3.3 聚乙二醇-b-聚(γ-乙基-L-谷氨酸酯)(mPEG-b-PELG)合成 |
2.3.4 mPEG-b-PELG自组装 |
2.3.5 二级结构 |
2.3.6 凝胶相图 |
2.3.7 水凝胶微观形貌 |
2.3.8 流变测试 |
2.3.9 水凝胶体外降解实验 |
2.3.10 药物体外释放实验 |
2.3.11 细胞培养 |
2.3.12 细胞毒性实验 |
2.3.13 体内原位成胶实验 |
2.3.14 CRT检测 |
2.3.15 抗肿瘤实验 |
2.3.16 免疫细胞因子分析 |
2.3.17 免疫细胞分析 |
2.3.18 组织病理学分析 |
2.3.19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mPEG-b-PELG的合成与表征 |
2.4.2 mPEG-b-PELG的自组装 |
2.4.3 mPEG-b-PELG的溶胶-凝胶相转变 |
2.4.4 水凝胶的体外降解和药物释放 |
2.4.5 水凝胶的细胞相容性和体内成胶 |
2.4.6 CRT检测 |
2.4.7 水凝胶载带aPD-L1和Dox联合抑瘤实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生理相关pH和温度双响应聚氨基酸粘附性水凝胶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及测试 |
3.2.1 试剂 |
3.2.2 测试仪器及方法 |
3.2.3 实验细胞和动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γ-丙炔基-L-谷氨酸酯(PLG)及γ-丙炔基-L-谷氨酸酯-N-羧酸酐(PLGNCA)合成 |
3.3.2 1-叠氮乙基-4-甲基哌嗪(AMP)的合成 |
3.3.3 单甲醚聚乙二醇-b-聚(γ-乙基-L-谷氨酸酯-co-γ-丙炔基-L-谷氨酸酯)(mPEG-b-P(ELG-co-PLG)和聚(γ-乙基-L-谷氨酸酯-co-γ-丙炔基-L-谷氨酸酯)-b-聚乙二醇-b-聚(γ-乙基-L-谷氨酸酯-co-γ-丙炔基-L-谷氨酸酯)(P(ELG-co-PLG)-b-PEG-b-P(ELG-co-PLG)的合成 |
3.3.4 AMP修饰mPEG-b-P(ELG-co-PLG)和P(ELG-co-PLG)-b-PEG-b-P(ELG-co-PLG) |
3.3.5 材料质子化能力验证 |
3.3.6 材料的二级结构 |
3.3.7 材料的临界胶束浓度 |
3.3.8 胶束的粒径和电位 |
3.3.9 胶束的微观图像 |
3.3.10 溶胶-凝胶相图 |
3.3.11 水凝胶的pH可逆转变 |
3.3.12 水凝胶的变温核磁 |
3.3.13 水凝胶的微观结构 |
3.3.14 水凝胶的力学强度 |
3.3.15 细胞毒性 |
3.3.16 水凝胶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PLG及PLGNCA的合成 |
3.4.2 AMP的合成 |
3.4.3 mPEG-b-P(ELG-co-PLG)和P(ELG-co-PLG)-b-PEG-b-P(ELG-co-PLG)的合成 |
3.4.4 EG_(45)(E_xPA_y)_m和(E_xPA_y)_mEG_(45)(E_xPA_y)_m的合成 |
3.4.5 材料质子化能力验证 |
3.4.6 温度和pH响应成胶 |
3.4.7 溶胶-凝胶相图 |
3.4.8 水凝胶的流变学测试 |
3.4.9 水凝胶的黏附性 |
3.4.10 水凝胶的成胶机制 |
3.4.11 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质子化双响应聚氨基酸水凝胶递送Dox和ISMN用于黑色素瘤治疗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
4.2.1 试剂 |
4.2.2 测试仪器及方法 |
4.2.3 实验动物 |
4.3 实验方法 |
4.3.1 mPEG-b-P(ELG-co-PLG/AMP)合成 |
4.3.2 水凝胶的温度刺激响应性 |
4.3.3 水凝胶及载药水凝胶的力学强度 |
4.3.4 载药水凝胶的微观结构 |
4.3.5 水凝胶的体外降解和药物释放 |
4.3.6 水凝胶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
4.3.7 水凝胶的缓冲作用 |
4.3.8 M1和M2极化 |
4.3.9 ISMN的细胞毒性 |
4.3.10 划痕实验 |
4.3.11 CRT检测 |
4.3.12 载带ISMN可质子化水凝胶对肿瘤内血管和乏氧的影响 |
4.3.13 载药可质子化水凝胶的抑瘤效果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水凝胶和载药水凝胶的温度刺激响应性 |
4.4.2 水凝胶的体外降解和药物释放 |
4.4.3 水凝胶的体内降解和生物相容性 |
4.4.4 水凝胶的缓冲能力 |
4.4.5 ISMN对细胞的影响 |
4.4.6 CRT表达 |
4.4.7 载ISMN可质子化双响应水凝胶对肿瘤乏氧情况的影响 |
4.4.8 载Dox和ISMN可质子化双响应水凝胶的抑瘤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4)偕胺肟环境敏感性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水中U(Ⅵ)处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含铀废水概述 |
1.1.1 含铀废水来源及铀在水中主要形态 |
1.1.2 含铀废水对生态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
1.1.3 含铀废水的处理方法 |
1.2 环境敏感型水凝胶及其研究应用现状 |
1.2.1 环境敏感型水凝胶及其特点 |
1.2.2 环境敏感型水凝胶结合分子模拟技术现状 |
1.2.3 环境敏感型水凝胶的应用 |
1.3 偕胺肟复合材料处理含铀废水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偕胺肟环境敏感性水凝胶的制备试验 |
2.1 试验试剂及仪器 |
2.2 材料制备 |
2.2.1 正交试验设计 |
2.2.2 环境敏感性水凝胶的制备 |
2.2.3 偕胺肟环境敏感性水凝胶的制备 |
2.3 偕胺肟基团接枝效率 |
2.4 偕胺肟环境敏感性水凝胶的结构 |
2.4.1 偕胺肟环境敏感性水凝胶的结构分析方法 |
2.4.2 偕胺肟环境敏感性水凝胶的结构分析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偕胺肟环境敏感性水凝胶吸附铀性能试验 |
3.1 温度、pH对 NIAMP的溶胀性能影响试验 |
3.1.1 pH对 NIAMP溶胀性能影响 |
3.1.2 温度对NIAMP溶胀性能影响 |
3.2 温度、pH对 AO-NIAMP的溶胀性能影响试验 |
3.3 AO-NIAMP和 NIAMP吸附铀性能试验 |
3.4 干扰离子影响AO-NIAMP去除水中U(Ⅵ)试验 |
3.5 AO-NIAMP与液体分离试验 |
3.6 AO-NIAMP的吸附再生性能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AO-NIAMP去除U(Ⅵ)的机理分析 |
4.1 AO-NIAMP吸附铀动力学及等温线模型 |
4.1.1 初始浓度对吸附动力学影响 |
4.1.2 初始浓度对吸附等温线影响 |
4.2 AO-NIAMP去除U(Ⅵ)前后结构分析 |
4.3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铀标准溶液配置及测定方法 |
附录 B 铀标准曲线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与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5)智能型高分子水凝胶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型水凝胶简介 |
2.智能型高分子水凝胶类型及其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 |
(1)环境敏感型水凝胶 |
①温度敏感型水凝胶 |
②pH敏感型水凝胶 |
③双响应型水凝胶 |
④其它种类的敏感型水凝胶 |
(2)高强度智能型水凝胶 |
①高强度智能型水凝胶的设计原理 |
②高强度智能型水凝胶的类型 |
③高强度智能型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
(3)快响应智能型水凝胶 |
①大孔、多孔结构水凝胶 |
②微纳米水凝胶 |
③梳型结构水凝胶 |
3.展望 |
(6)pH敏感型水凝胶的制备及其释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药物缓释系统简介 |
1.2 水凝胶概述 |
1.2.1 水凝胶的定义 |
1.2.2 智能水凝胶的分类 |
1.3 腐植酸 |
1.3.1 腐植酸的概念 |
1.3.2 腐植酸的性质 |
1.3.3 腐植酸的应用 |
1.4 模型药物核黄素 |
1.5 载药类型及释放机理 |
1.5.1 载药类型 |
1.5.2 释放机理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2 腐植酸钾/明胶水凝胶的制备及其药物释放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2.2 水凝胶的制备 |
2.3 表征及测试方法 |
2.3.1 红外光谱(FT-IR) |
2.3.2 扫描电镜(SEM) |
2.3.3 热稳定性分析(TG) |
2.3.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5 水接触角测试 |
2.3.6 压缩性能测试 |
2.3.7 水凝胶溶胀性能测试 |
2.3.8 核黄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9 水凝胶对核黄素的负载行为 |
2.3.10 核黄素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腐植酸/明胶水凝胶合成条件优化 |
2.4.2 红外分析 |
2.4.3 扫描电镜分析 |
2.4.4 热重分析 |
2.4.5 XRD分析 |
2.4.6 水接触角测试 |
2.4.7 压缩性能测试 |
2.4.8 溶胀性分析 |
2.4.9 溶胀动力学 |
2.4.10 核黄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11 水凝胶载药率与包封率测定 |
2.4.12 核黄素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
2.4.13 水凝胶药物释放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3 腐植酸钾/羧甲基纤维素钠水凝胶球的制备及药物释放行为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腐植酸钾/羧甲基纤维素钠水凝胶球的制备 |
3.3 表征及测试方法 |
3.3.1 红外光谱(FT-IR) |
3.3.2 扫描电镜(SEM) |
3.3.3 热性能测试(TG) |
3.3.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3.3.5 溶胀性能研究 |
3.3.6 载药凝胶球的制备 |
3.3.7 核黄素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水凝胶球制备影响因素研究 |
3.4.2 水凝胶球的粒径 |
3.4.3 红外光谱分析 |
3.4.4 形貌分析 |
3.4.5 热重分析 |
3.4.6 XRD分析 |
3.4.7 稳定性分析 |
3.4.8 溶胀行为分析 |
3.4.9 水凝胶球载药率与包封率 |
3.4.10 核黄素体外释放行为分析 |
3.4.11 药物释放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4 总结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研究成果目录 |
(7)pH响应型水凝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pH响应型水凝胶 |
1.1.1 pH响应型水凝胶的分类 |
1.1.2 pH敏感性的影响因素 |
1.1.3 pH敏感性的机理研究 |
1.2 离子染料废水 |
1.2.1 处理离子染料废水的常用方法 |
1.2.2 pH响应型水凝胶在处理离子染料废水上的发展 |
1.3 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二元双网络阴离子pH响应型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2 PVA/MA/AM水凝胶的制备 |
2.2.3 PVA/MA/AM水凝胶表征 |
2.2.4 PVA/MA/AM水凝胶的转化率及性能测试 |
2.2.5 PVA/MA/AM水凝胶对MB的吸附性能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VA/MA/AM水凝胶分子结构及合成原理 |
2.3.2 PVA/MA/AM水凝胶的制备条件优化 |
2.3.3 PVA/MA/AM水凝胶的表征及宏观形貌 |
2.3.4 PVA/MA/AM水凝胶的性能测试 |
2.3.5 亚甲基蓝(MB)吸光度标准曲线 |
2.3.6 pH值对PVA/MA/AM水凝胶吸附性能影响 |
2.3.7 氯化钠浓度对PVA/MA/AM水凝胶吸附性能的影响 |
2.3.8 转速对PVA/MA/AM水凝胶的吸附性能的影响 |
2.3.9 温度对PVA/MA/AM水凝胶的吸附性能的影响 |
2.3.10 PVA/MA/AM水凝胶对MB的吸附能力 |
2.3.11 PVA/MA/AM水凝胶吸附动力学 |
2.3.12 PVA/MA/AM水凝胶吸附等温线 |
2.3.13 PVA/MA/AM水凝胶吸附热力学 |
2.3.14 PVA/MA/AM水凝胶的吸附-解吸循环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元双网络两性pH响应型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2 PVA/MA/AM/DM水凝胶的制备 |
3.2.3 PVA/MA/AM/DM水凝胶的表征 |
3.2.4 PVA/MA/AM/DM水凝胶性能测试 |
3.2.5 PVA/MA/AM/DM水凝胶对MB、RR195 染液的吸附性能 |
3.2.6 PVA/MA/AM/DM水凝胶对混合染液的吸附性能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VA/MA/AM/DM水凝胶制备及吸附机理示意图 |
3.3.2 PVA/MA/AM/DM水凝胶的表征及宏观形貌 |
3.3.3 PVA/MA/AM/DM水凝胶的性能测试 |
3.3.4 PVA/MA/AM/DM水凝胶制备条件优化 |
3.3.5 pH值对PVA/MA/AM/DM水凝胶吸附性能影响 |
3.3.6 氯化钠浓度对PVA/MA/AM/DM水凝胶吸附性能的影响 |
3.3.7 PVA/MA/AM/DM水凝胶对MB、RR195 的吸附能力及对比 |
3.3.8 PVA/MA/AM/DM水凝胶吸附动力学 |
3.3.9 PVA/MA/AM/DM水凝胶吸附等温线 |
3.3.10 PVA/MA/AM/DM水凝胶对MB、RR195 的解吸性能 |
3.3.11 PVA/MA/AM/DM水凝胶的对混合染液的吸附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8)盐酸二甲双胍pH敏感性水凝胶微球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盐酸二甲双胍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 单因素试验 |
2.2.1 制备工艺 |
2.2.2 干燥方法 |
2.2.3 壳聚糖与海藻酸钠的总浓度(质量体积比,下同) |
2.2.4 海藻酸钠与壳聚糖的质量比 |
2.2.5 氯化钙浓度(质量体积比,下同) |
2.3 正交试验 |
2.3.1 因素与水平 |
2.3.2 正交试验结果 |
2.4 盐酸二甲双胍pH敏感性水凝胶微球的性能研究 |
2.4.1 电镜扫描 |
2.4.2 溶胀性能观察 |
2.4.3 不同pH环境下体外药物溶出研究 |
2.4.4 药物在模拟胃肠环境中的连续释放研究 |
3 讨论与结论 |
(9)光纤Bragg光栅pH值传感器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锚索腐蚀检测研究现状 |
1.3 光纤光栅pH值传感器介绍 |
1.3.1 pH值检测方式概述 |
1.3.2 光纤光栅pH值传感器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光纤Bragg光栅pH值传感器原理 |
2.1 光纤Bragg光栅传感原理 |
2.1.1 光纤传感原理 |
2.1.2 光纤Bragg光栅传感原理 |
2.2 pH值敏感型水凝胶 |
2.2.1 水凝胶概述 |
2.2.2 水凝胶的溶胀特性 |
2.3 光纤Bragg光栅pH值传感器传感原理 |
2.3.1 FBG上的轴向应力 |
2.3.2 传感器传感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光纤Bragg光栅pH值传感器制作及标定 |
3.1 pH敏感型水凝胶的制备 |
3.1.1 水凝胶配方的选取 |
3.1.2 水凝胶的配置 |
3.2 光纤Bragg光栅pH值传感器的封装制作 |
3.2.1 传感器性能要求 |
3.2.2 封装设计 |
3.2.3 试验封装 |
3.3 传感器标定 |
3.3.1 标定原理 |
3.3.2 试验标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纤Bragg光栅pH值传感器的特性 |
4.1 传感器温度敏感系数 |
4.2 传感器的可持续性 |
4.3 传感器的稳定性 |
4.4 传感器的耐久性 |
4.5 传感器的综合性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高强度可自愈合双网络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凝胶的简介 |
1.1.1 水凝胶的定义 |
1.1.2 水凝胶的分类 |
1.1.3 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
1.1.4 水凝胶的应用 |
1.2 高强度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
1.2.1 纳米复合凝胶 |
1.2.2 拓扑交联水凝胶 |
1.2.3 双网络水凝胶 |
1.2.4 疏水缔合水凝胶 |
1.3 动态共价化学键 |
1.3.1 可逆亚胺键 |
1.3.2 可逆酰腙键 |
1.3.3 肟键 |
1.3.4 双硫键 |
1.3.5 烯烃复分解反应 |
1.3.6 酯交换反应 |
1.3.7 DA反应 |
1.4 自愈合水凝胶 |
1.4.1 自愈合水凝胶定义 |
1.4.2 自愈合水凝胶的分类 |
1.4.3 酰腙键在自愈合材料中的应用 |
1.4.4 肟键在自愈合材料中的应用 |
1.4.5 双硫键在自愈合材料的愈合机理 |
1.4.6 亚胺键在自愈合材料的愈合机理 |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先聚合后缩合交联的方法制备双网络水凝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与实验仪器 |
2.2.2 聚合物P(AH-co-DMA)的合成 |
2.2.3 聚合物P(AH-co-Na SS)的合成 |
2.2.4 聚合物P(AH-co-DMAPAA-Q)的合成 |
2.2.5 聚合物P(DAA-co-DMA)的合成 |
2.2.6 聚合物P(DAA-co-DMAPAA-Q)的合成 |
2.2.7 含酰腙键的双网络水凝胶的制备 |
2.2.8 IR表征凝胶的化学结构 |
2.2.9 倒立法判定第一层凝胶形成 |
2.2.10 第一层凝胶的溶胀实验 |
2.2.11 第一层凝胶的自愈合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聚合物P(AH-co-DMA)的结构分析 |
2.3.2 聚合物P(DAA-co-DMA)的结构分析 |
2.3.3 含酰腙键水凝胶的制备 |
2.3.4 第一层水凝胶的IR结构表征 |
2.3.5 倒立法证明凝胶的形成 |
2.3.6 第一层凝胶的溶胀实验 |
2.3.7 第一层凝胶的自愈合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含可逆共价键交联剂的合成与表征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与实验仪器 |
3.2.2 酰腙键交联剂 I 的合成 |
3.2.3 酰腙键交联剂 II 的合成 |
3.2.4 肟键交联剂的合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酰腙键交联剂 I 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
3.3.2 酰腙键交联剂 II 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
3.3.3 肟键交联剂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利用动态共价键交联剂制备双网络水凝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4.2.2 凝胶的制备 |
4.2.3 IR表征凝胶的化学结构 |
4.2.4 凝胶的形成判定方法 |
4.2.5 凝胶的溶胀性能测试 |
4.2.6 凝胶的拉伸性能测试 |
4.2.7 凝胶的自愈合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凝胶的制备 |
4.3.2 凝胶的红外表征 |
4.3.3 凝胶的形成判定 |
4.3.4 凝胶的溶胀性能 |
4.3.5 凝胶的拉伸性能 |
4.3.6 凝胶的自愈合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一种敏感性水凝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强度CO2敏感水凝胶的合成及CO2触发自修复完井水泥浆的应用研究[D]. 王胤川.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2]高强度环境敏感水凝胶的合成与应用[D]. 杨丙梓.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3]刺激响应聚氨基酸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D]. 时莹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偕胺肟环境敏感性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水中U(Ⅵ)处理试验研究[D]. 刘晓阳. 南华大学, 2021
- [5]智能型高分子水凝胶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杨梅,姚钧健,彭雅仪,李忠军,姚景元. 当代化工研究, 2021(06)
- [6]pH敏感型水凝胶的制备及其释药性能研究[D]. 朱晓斌.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7]pH响应型水凝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于秋灵.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8]盐酸二甲双胍pH敏感性水凝胶微球的制备[J]. 谢英花,刘朝霞,张梅梅,张冬梅.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21(01)
- [9]光纤Bragg光栅pH值传感器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D]. 张群英.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7)
- [10]高强度可自愈合双网络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薇. 湘潭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