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不同生育期对UV-B敏感性差异的比较

小麦不同生育期对UV-B敏感性差异的比较

一、小麦不同生育期对UV-B敏感差异性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蔡瑶[1](2021)在《高CO2浓度下稻麦生长参数的高光谱估算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全球各个地方的能源利用、废气排放及其他人类活动,大气中CO2浓度已经接近400μmol·mol-1,如果按照目前人口增长及能源开采与利用不合理的情况下,预计在本世纪中叶,大气中的CO2浓度将会达到550μmol·mol-1,而在本世纪末将达到甚至超过700μmol·mol-1。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稻和小麦是生活中的两大主食,研究高CO2浓度对稻麦生长参数的影响及不同生长参数高光谱的最佳估算模型,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下稻麦的生长、农田管理及维护我国乃至世界长期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选取水稻(低应答水稻武运粳30、高应答水稻扬稻6)和冬小麦(宁麦13)作为试验材料,使用开顶室气室(OTC),进行OTC系统气室内大田试验,利用Field Spec4便携式地物光谱仪测量水稻和冬小麦关键生育期冠层光谱曲线数据,同步测定叶面积指数(LAI)、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水稻与小麦主要生育期株高,探究高CO2浓度下稻麦光谱的红边特征参数,分析稻麦高光谱特征参数与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株高的相关性,寻求最佳估算模型的光谱监测研究。2019年冬小麦和水稻生长季CO2浓度设置两个水平,环境CO2(CK)和环境CO2+200μmol·mol-1(T),CK和T处理均有4个重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CO2浓度增加了冬小麦孕穗-抽穗期和开花期的SPAD值,降低了灌浆期与成熟期的SPAD值,增加了低应答水稻成熟期前SPAD值,降低了高应答水稻拔节期,孕穗-抽穗期和灌浆期SPAD值;高CO2浓度提高冬小麦灌浆期前的LAI值,降低了灌浆期与成熟期的LAI值,降低了低应答水稻拔节期后的LAI值,提高了高应答水稻整个生育期的LAI值;高CO2浓度提高冬小麦成熟期前的株高值,降低冬小麦成熟期的株高值,提高了高应答水稻整个生育期的株高值,在孕穗-抽穗期降低了低应答水稻株高值,其余生育期均增加低应答水稻株高。(2)高CO2浓度并不改变各生育期稻麦冠层光谱曲线波形,仅影响反射率大小,反射率大小差异由于不同CO2浓度处理引起生长状态的差异造成的。高CO2浓度降低了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光谱反射率,提高了低应答水稻成熟期前光谱反射率,降低了低应答水稻成熟期的光谱反射率,降低了高应答水稻营养生长时期的光谱反射率。稻麦冠层红边光谱一阶微分呈“单峰”、“双峰”或“多峰”型,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峰”现象逐渐减弱。高CO2浓度降低了冬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提高了低应答水稻成熟期前的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降低了高应答水稻灌浆期前的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影响幅度随稻麦不同生育期而异。(3)光谱一阶导数R’755估算冬小麦LAI的回归模型最优,回归方程为y=-12910x2+488.5x+1.389。红边位置λr与水稻LAI值的回归模型拟合度最强,回归方程为y=3.44×10-3x2-4.895x+1745。光谱一阶导数R’755估算冬小麦SPAD的回归模型最优,回归方程为y=-6.399×105x2+7667x+36.67。光化学植被指数PRI与水稻SPAD值的回归模型拟合度最强,回归方程为y=-1151x2-33.09x+45.24。基于红边位置λr构建水稻株高估算模型效果最佳,估算方程为:y=-0.07282x2+109.4x-40950。

张小祥[2](2020)在《氮肥、CO2浓度及γ辐照差异对水稻苗期转录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产量高低、稳产程度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水稻生长受品种、氮肥、CO2浓度及辐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往氮肥、CO2浓度及γ辐照等因素对水稻的影响做了不少研究,但在转录表达层面上这些因素对籼粳亚种影响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以不同籼粳亚种水稻为试验材料,系统分析籼粳亚种水稻苗期在不同氮肥水平、CO2浓度及γ辐照下水稻植株形态特征、生理变化等方面的响应及其差异,通过转录组学、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等方法,揭示籼粳亚种水稻对氮肥、CO2浓度及γ辐照响应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关键Hub基因以及相应的分子调控网络特征,了解其作用机制,为促进籼粳水稻栽培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氮肥调控籼粳水稻分蘖差异的转录表达研究氮肥的施入量要考虑籼粳亚种的区别。氮肥对不同品种的分蘖数有不同的影响,其中粳稻日本晴较籼稻扬稻6号对氮素的富集更为敏感。分蘖数与叶、茎和根器官中的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而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转录组分析表明品种间的DEGs有463个,受氮水平影响的DEGs在日本晴和扬稻6号中分别有15和4个。GO和KEGG功能分析显示多数DEGs参与一般的应激反应与激素信号响应等过程。籼粳亚种水稻在代谢通路具有类型上的差异,各自特有的途径参与这一过程。分蘖相关基因更多受品种效应的影响,其次是氮水平的影响。本研究中有36个分蘖相关基因正常表达,其中有27个基因受品种显着影响,19个基因受氮肥水平显着影响,3个基因具有显着的氮肥与品种间的互作效应。绝大部分氮代谢及转运相关基因参与对品种及氮水平的响应。本研究中有178个氮代谢及转运相关基因正常表达,97个基因在品种效应间存在显着差异,69个基因对氮肥响应差异显着,28个基因具有显着的品种与氮肥的互作效应。WGCNA网络确定了 7个与表型性状紧密相关的特定模块及其关键Hub基因。Hub基因在籼粳亚种水稻间具有不同的上调或下调模式。与分蘖和氮含量显着相关的模块位于Blue、Green等共表达模块。2、CO2浓度升高影响粳稻日本晴分蘖的转录表达研究CO2浓度升高促进水稻分蘖数。高CO2浓度可以促进水稻分蘖,但分蘖并不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一直增加,其中在N10水平下分蘖数最高。分蘖数与叶器官中可溶性糖、淀粉及氮含量显着正相关。叶相比茎尖分生器官对CO2浓度的变化响应更加剧烈。转录组分析表明不同器官间的DEGs有11221个,不同氮水平下的DEGs有197个,不同CO2浓度下的DEGs有5个。GO和KEGG功能分析显示多数DEGs参与植株体内光合作用及酶学调控过程。分蘖相关基因更多地受器官差异的影响,其次是CO2浓度,最后为氮水平。本研究中有35个水稻分蘖相关基因正常表达,其中20个基因对CO2浓度响应显着,16个基因对氮水平响应显着,34个基因对器官响应显着。绝大部分碳氮代谢转运相关基因参与对CO2浓度、氮水平及器官的响应。对于碳代谢相关基因,本研究中有489个基因正常表达,其中239个基因对CO2浓度响应显着,302个基因对氮肥响应显着,453个基因具有显着的器官响应。对于氮代谢相关基因,本研究中有193个氮代谢转运相关基因正常表达,其中96个基因对CO2浓度响应显着,114个基因对氮肥响应显着,166个基因具有显着的器官响应。WGCNA网络确定了 8个与表型性状紧密相关的模块及其关键Hub基因,其中Blue、Green和Yellow共表达网络模块与可溶性糖及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含量极显着相关。3、γ辐照影响籼粳水稻出苗差异的转录表达研究辐照可抑制籼粳水稻根芽器官的生长。粳稻对辐照剂量的响应较籼稻更敏感,籼稻的幼苗成活率高于粳稻。相比较于根器官,辐照在茎中可引起更广泛的DNA损伤,并且粳稻中根茎器官的损伤程度高于籼稻。转录组分析表明辐照效应中有561个DEGs,品种效应中有2691个DEGs,器官效应中有3673个DEGs。GO和KEGG功能分析表明多数DEGs与细胞DNA损伤及修复等代谢途径密切相关。其中辐照效应中DEGs的功能主要涉及细胞色素P450蛋白、GLTP蛋白、螺旋-环-螺旋DNA结合蛋白、ABA受体、过氧化物酶前体和脱氢酶等重要调控途径。WGCNA确定了 9个与表型性状显着相关的共表达网络模块及其关键Hub基因,Hub基因在籼粳水稻间具有不同的上调或下调表达模式。这些Hub基因主要包括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氨基转移酶、过氧化物酶前体及DNA结合蛋白等类型,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剖析了籼粳亚种水稻在苗期分蘖等重要农艺性状响应栽培环境因子的差异及相关关键代谢途径,挖掘出性状-模块调控网络中的关键Hub基因,对于深入理解基因与氮肥、CO2浓度及γ辐照间的分子机理增加新的认知,同时为籼粳水稻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模式选择与调整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李晓婷[3](2019)在《高粱属植物叶角质层蜡质特征及其与生长发育指标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高粱(Sorghum bicolor)是禾本科一年生C4植物,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适应性广等多重特性和强大的杂种优势。高粱也是一种重要的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作物,在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覆盖在植物表面的蜡质层是由亲脂性化合物构成的一种复杂有机混合物,在防止植物体内水分非气孔性散失、控制叶片温度、保护植物免受外来机械损伤、免受病菌侵害及昆虫的蚕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讨高粱所具有的高抗逆性特性是否与其角质层蜡质存在一定联系,我们分析了不同生育期高粱叶角质层蜡质化学组成,为进一步挖掘高粱优良性状、揭示角质层蜡质参与高粱抗逆的理化机制提供理论基础。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大田种植27个不同高粱属品种,包括糯高粱、甜高粱、高丹草和苏丹草。在拔节期和灌浆期提取植株叶角质层蜡质,利用色质谱技术鉴定蜡质组分,分析蜡质含量、组分含量及碳链分布特征。同时观察不同高粱属品种的生育期;测定叶片水分损失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等生理性状;在病虫害盛发期统计田间病虫害的发病率;成熟期测定株高、茎粗、鲜叶数、伸长节间数等农艺性状,测定植株茎和叶氮、磷、钾含量和产量。综合分析叶角质层蜡质与光合指标、水分损失、病虫害侵染、农艺性状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高粱属品种其叶角质层蜡质总量存在显着差异,且各品种蜡质总量在拔节期(11.57 μg·cm-2)整体高于灌浆期(8.82 μg·cm-2)。拔节期,叶角质层蜡质总量较高的品种有62a×1045(20.69 μg·cm-2)、1180(16.35 μg·cm-2)和光明星(15.28μg·cm-2);灌浆期,叶角质层蜡质总量较高的品种有光明星(12.68μg·cm-2)、大卡(12.10 μg·cm-2)和雅津 3 号(11.56 μg·cm-2)。说明不同高粱品种角质层蜡质的沉积规律存在差异。2.高粱属作物叶角质层蜡质主要由烷类、醛类、初级醇、脂肪酸、羊毛甾二烯酮和其他未知组分组成。其中醛、烷、初级醇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在17.35%~38.23%、16.56%~29.76%和9.31%~30.35%之间;脂肪酸和羊毛甾二烯酮所占比例较低,分别在4.00%~10.87%和0.44%~7.08%之间。且各蜡质组分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着。3.通过对高粱属作物叶片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蜡质层弥漫性的分布在植物叶表皮上,其晶体结构包括片状、颗粒状、棒状和杆状。不同高粱属品种间叶角质层蜡质晶体结构存在差异,且叶片正反面蜡质晶体结构也不同。4.水分损失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指标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各品种蜡质含量拔节期高于灌浆期,而灌浆期水分损失率在各时间点均高于拔节期。品种牧乐8000、雅津3号等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在相同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5.生育期、农艺性状、植株养分和产量在品种之间也存在显着差异。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有青糯35号、晋杂22号和红缨子;农艺性状较好(株高适中、茎杆较粗、鲜叶数较多、伸长节间数较多)的品种有海狮、大力士、1180和雅津2号;地上生物量和植株养分较高的品种有1180、62a×1045、贝利、晋杂22、海牛、冀酿2号、琥珀、大力士和冀酿1号。6.通过统计田间病虫害的发病率,发现在重庆地区主要的病虫害有高粱炭疽病、高粱红条病和高粱蚜虫,且发病率在品种之间存在差异。蜡质含量较高的品种京都小白人、冀酿1号、晋杂22、高丹草、雅津3号和海狮病虫害的发病率较低。7.相关性分析表明,蜡质总量、烷类含量、醛类含量、脂肪酸含量、羊毛甾二烯酮含量与高粱红条病呈显着负相关;羊毛甾二烯酮含量与高粱炭疽病呈显着负相关。羊毛甾二烯酮含量与胞间CO2浓度呈极显着负相关。角质层蜡质总量与单株地上生物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烷类含量与单株地上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但蜡质总量和组分含量与叶片水分损失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着相关性。综合分析认为,高粱叶角质层蜡质总量和组分含量在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且这种差异与高粱的生产性能、抗逆性有一定的联系。高蜡质材料其植株病虫害发病率较低,生物产量较高。但因影响高粱田间农艺性状的因素较多,今后有待在控制实验条件下,分别研究各抗逆性状与角质层蜡质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利用角质层蜡质性状进行高梁品种选育、提高高梁抗逆性提供理论基础。

苏本卿[4](2018)在《水稻和稗草对UV-B辐射增强的生理生态响应差异》文中认为臭氧层的破坏,致使到达地球表面的UV-B辐射越来越强,UV-B的增强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稗草为稻田的主要杂草,与水稻具有相同的生活型,并影响着水稻产量。开展UV-B辐射增强对水稻和稗草生理生态影响的比较研究,探讨水稻和稗草对UV-B辐射的响应差异,不仅为探讨UV-B辐射增强对植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提供参考,还可以为未来环境中水稻高产及稻田杂草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沈稻6号和稻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人工模拟UV-B辐射增强5%和10%,比较水稻和稗草的光合特性、次生代谢、形态及生物量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UV-B辐射增强降低沈稻6号和稗草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SPAD,同时降低了沈稻6号和稗草对光的利用能力。增强UV-B辐射导致沈稻6号和稗草原初光能捕获效率及原初光能转换效率的下降,电子产生量减少,引起总电子传递效率降低,内禀量子产量的减少,从而降低了沈稻6号和稗草的净光合速率。从整个生育期来看,稗草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荧光参数受UV-B辐射的抑制程度大于沈稻6号,因此在UV-B辐射增强环境中,稗草光合作用的受抑制程度大于沈稻6号。(2)稗草对UV-B辐射增强响应的次生代谢物种类多于沈稻6号。沈稻6号提高了叶片总黄酮和花青素的含量,稗草提高了叶片总黄酮、类黄酮、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对沈稻6号和稗草根、土中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较小。可见,稗草保护性物质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强于沈稻6号。(3)受UV-B辐射增强的胁迫,沈稻6号和稗草的光合能力下降,有机物的合成量减少,同时对形态及各器官生物量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影响了物质分配比率,导致沈稻6号和稗草整体生物量的降低,但沈稻6号生物量的降幅大于稗草。(4)UV-B辐射增强条件下,沈稻6号的每穗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下降,实际产量降低。

王颖[5](2018)在《夜间增温对稻—麦农田CH4和N2O排放影响及其高光谱估算》文中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它与人类活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有关。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是气候变暖的显着特征,夜间增温既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也会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可能加剧温室效应。水稻和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稻麦轮作是长三角地区主要种植方式,稻麦轮作农田(稻-麦农田)是CH4和N2O的重要排放源。气候变暖背景下探讨稻-麦农田CH4和N2O排放量的遥感监测和估算,是提高稻麦粮食生产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有效举措。本文通过大田模拟试验,探究了夜间增温对稻-麦农田CH4和N2O排放及冠层光谱的影响,并利用稻麦冠层光谱定量估算稻-麦农田CH4和N2O的排放通量,为遥感监测稻-麦土壤CH4和N2O排放量提供试验依据。田间试验设夜间增温(NW)和对照处理(CK),夜间增温即在整个稻麦生育期的夜间(19:00—6:00)用铝箔反射膜覆盖水稻冠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麦土壤CH4和N2O排放通量对气温、降水(灌溉)及施肥的响应稻田CH4排放通量与持续淹水(排水)天数相关性达到显着水平(R=0.51,P<0.05),稻田N2O排放通量与持续淹水(排水)天数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R=-0.62,P<0.01);麦田CH4与气温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而N2O的排放峰与小麦生长期内追肥有关。(2)夜间增温下稻-麦土壤CH4和N2O的排放夜间增温并未改变稻麦轮作系统CH4和N2O排放的季节变化趋势。夜间增温显着提高水稻拔节期稻田CH4的排放通量(P<0.05),对麦田CH4源与汇的作用在不同生育期有差别;夜间增温抑制了水稻和小麦不同生育期N2O的排放。用持续变化的全球增温潜势(sustained-flux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s,SGWP)和持续变化的全球冷却潜势(sustained-flux global cooling potentials,SGCP)评估稻麦轮作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暖的贡献。夜间增温使稻麦轮作系统CH4和N2O的总SGWP上升,其中,稻田CH4排放起决定作用;结合稻-麦产量来看,稻田CH4和N2O总排放强度的增强趋势显着。(3)夜间增温下稻麦冠层光谱的变化水稻冠层近红外光谱反射率表现为,在分蘖期和拔节期时,NW>CK;而在灌浆期和成熟期时,CK>NW;小麦冠层近红外光谱在抽穗-成熟期表现为NW>CK。稻麦冠层光谱“红边面积”和“红边幅值”变化趋势一致:在水稻拔节期,夜间增温使“红边面积”和“红边幅值”显着降低;在小麦抽穗-灌浆期,夜间增温显着提高“红边面积”和“红边幅值”。夜间增温对稻麦冠层光谱“红边位置”的影响均表现出生育期的差异性:在水稻分蘖期,夜间增温使“红边位置”发生“红移”,拔节-成熟期差异不显着;在小麦抽穗-灌浆期,夜间增温使“红边位置”持续“蓝移”,而对照组则表现为先“红移”,再“蓝移”。(4)基于高光谱估算稻麦轮作系统CH4和N2O排放通量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一阶导数光谱及光谱特征值均与CH4排放通量显着相关,相关系数最大可达0.8(P<0.01),其中以“蓝边面积”(SDb)构成的二次多项式模型模拟精度和检验精度综合最佳,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0和0.72。水稻冠层光谱变量与灌浆期和成熟期N2O排放相关性较强,最大可达0.83(P<0.01);以灌水天数和光谱数据为参数构建模型,其中以“绿峰反射率(Rg)与红谷反射率(Rr)的比值(Rg/Rr)”和持续淹水/排水天数(ConD)构建的线性回归模型模拟精度和检验精度综合最佳,决定系数R2分别为0.57和0.60(P<0.01)。麦田N2O的排放通量与光谱变量在抽穗期相关性最强,其中,通量与λr、SDr/SDb的相关系数最强,分别达到0.63和0.62。

朱怀卫[6](2017)在《UV-B增强下施硅稻—麦光谱特征及其生理参数估算》文中提出人类活动引起大气臭氧层耗损,使到达地表的紫外辐射增强。UV-B辐射增强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是全球变化关注的重要问题。硅是作物生长的有益元素,施硅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且提高抗逆性,缓解UV-B辐射对作物生长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以水稻和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在UV-B增强和施硅条件下,利用ASD便携式手持光谱仪于水稻和冬小麦关键生育期选择典型晴天观测冠层光谱曲线,同步测定叶面积指数(LAI)、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水稻地上部鲜生物量,计算一阶导数曲线并分别分析两种作物光谱的红边参数特征,分析水稻和冬小麦冠层光谱及一阶导数光谱与作物生理参数间的相关性,开展水稻和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高光.谱估算和水稻地上部鲜生物量估算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麦生长及光谱特征UV-B增强下稻-麦叶面积指数(LAI)、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水稻地上部鲜生物量降低,而施硅可提高叶面积指数(LAI)、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水稻地上部鲜生物量,缓解UV-B辐射对稻-麦生长的抑制作用。各处理间稻-麦冠层光谱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近红外波段,UV-B增强稻-麦近红外波段反射率降低,而施硅近红外反射率上升。UV-B增强稻-麦光谱红边位置蓝移,而施硅红边位置红移。随着生育期推进,稻-麦光谱红边参数(红边位置、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均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水稻于拔节期达最大,而冬小麦于开花期达最大。(2)稻-麦生理参数与光谱相关分析可见光波段,稻-麦冠层光谱与LAI间相关系数均表现为负相关;红边区域,相关系数均由负转正;近红外波段相关系数均表现为正相关。稻-麦冠层光谱与SPAD值间的相关系数与LAI类似。稻-麦冠层光谱经一阶导数变换后,与LAI和SPAD值间相关系数多数波段均有了较大的提高。水稻光谱变量λr、ρg/ρr、ρr、ρ’503、ρ’741、ρ’456、ρ634、SDg、(SDr-SDy)/(SDr+SDy)、ρg 和 SDr/SDy,冬小麦光谱变量ρ’880、(ρg-ρr)/(ρg+ρr)、ρ’683和ρ’786,与LAI间相关系数均在0.50以上;水稻光谱变量λr、ρr和ρg/ρr,冬小麦光谱变量ρ’535、ρ’1017、ρ’547、ρ’670、SDr、(SDr-SDb)/(SDr+SDb)、Dr、SDg、Db、ρ966、ρ1150和ρg,与 SPAD 值间相关系数在0.50以上,且均达到了 0.01极显着检验水平。(3)稻-麦生理参数估算本文基于稻-麦光谱变量构建模型来估算生理参数,结果显示:分别基于光谱位置变量ρ’741和ρ’786估算水稻和冬小麦LAI效果较佳,估算方程分别为:yLAI=-32065x2+726.48x+0.3473和yLAI=3.8207e904.46x;分别基于光谱面积变量 SDb 和位置变量Db估算水稻和冬小麦叶绿素含量(SPAD值)效果较佳,估算方程分别为:ySPAD=-6.1671Ln(x)+19.933和ySPAD=7E+06x2-28429x+75.859;水稻灌浆期基于LAI估算地上部鲜生物量效果较佳,估算方程为:y地上部鲜重=-8.2523x2+82.746x-151.23。

肇思迪[7](2017)在《UV-B增强下施硅对稻—麦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变暖和平流层臭氧损耗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它们都与人类活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有关。平流层臭氧层耗损导致地表UV-B辐射增强,而UV-B辐射增强抑制作物生长发育,使作物减产,同时影响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形成恶性循环。水稻和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农田土壤是CH4和N20的重要排放源。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实现作物增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大田试验,探究了 UV-B增强下施硅对稻麦生理特性、生长发育及CH4和N20排放的影响,为在UV-B辐射增强背景下指导作物生产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试验依据和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麦生理特性UV-B增强显着抑制稻麦的光合和蒸腾作用,而施硅则促进稻麦的光合作用,提高小麦水分利用率,有效缓解UV-B增强的抑制效应。UV-B增强显着降低水稻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气孔限制值和蒸腾速率,提高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率;显着降低小麦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02浓度,蒸腾速率,提高气孔限制值和水分利用率。UV-B增强下施硅能显着提高水稻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气孔限制值和蒸腾速率,降低胞间CO2浓度,对水分利用率无明显影响;显着提高小麦净光合速率、气孔限制值和水分利用率,降低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2)稻麦生长及产量UV-B增强使水稻和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降低,抑制水稻和小麦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因素(穗粒数、千粒重)降低,最终引起水稻减产4.30%-9.36%,小麦减产9.08%-22.61%。施硅可显着提高水稻和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增加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促进稻麦生长发育,减轻UV-B增强的不利影响,使水稻增产14.01%-20.37%,小麦增产4.83%-23.15%。(3)稻麦轮作系统CH4和N20排放UV-B增强和施硅并未改变稻麦轮作系统CH4和N20排放的季节性变化趋势。UV-B增强显着提高稻田和麦田土壤CH4和N20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施硅可减少CH4排放,但可促进N20排放。因此,用全球增温潜势(GWPs)来探究施硅是否能减轻稻田和麦田土壤CH4和N20排放的综合温室效应。结果表明,UV-B增强显着增加稻田和麦田CH4和N20排放的综合增温潜势,而施硅显着降低稻田全球增温潜势,增加麦田全球增温潜势。就整个稻麦生长季来看,施硅则明显减轻了 UV-B增强对全球增温潜势的贡献。

谢燕[8](2016)在《增温与UV-B增强对大豆—冬小麦轮作系统土壤碳氮交换及生物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变暖和因平流层臭氧损耗导致的地表紫外线B辐射增强是重大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农田生态系统作为温室气体源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在田间的开顶箱内开展了大豆和冬小麦两个生长季的控制试验。大豆生长季设置4种处理:对照(CK), UV-B辐射增强20%(U)、增温(T)、增温+UV-B辐射增强20%(UT),每种处理有3个重复;冬小麦生长季设置2种处理:对照(CK)> UV-B辐射增强20%(U),每种处理设3个重复。使用红外线辐射加热管实现增温,利用UV-B辐射灯管进行UV-B辐射增强,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C02和N20排放通量。初步探讨了增温背景下UV-B辐射增强对农田土壤C02和N20排放的影响,为客观评估区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趋势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豆生长季,增温与UV-B增强没有改变大豆田土壤C02排放的季节性变化模式。与CK相比,U、T、UT没有显着改变大豆田的土壤C02排放通量;在三叶-分枝期,U比UT显着增加了土壤C02排放通量,增温会降低三叶-分枝期的土壤C02排放通量。U、T、UT的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存在显着的正指数关系,U、T、UT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大豆田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没有显着的指数相关性。在大豆生长季,UV-B辐射增强改变了三叶-分枝期的土壤N2O排放的季节性变化模式。与CK相比,T在三叶-分枝期、开花-结荚期以及全生育期显着降低了土壤N20排放通量;U在开花-结荚期和全生育期显着降低了土壤N20排放通量;UT则在三叶-分枝期和全生育期显着降低了土壤N2O排放通量。CK与U的土壤N2O排放与土壤温度存在显着的正指数关系,而T与UT的土壤N20排放与土壤温度没有显着的指数关系,U、T、UT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豆田土壤N20排放的温度敏感性;土壤N2O排放与土壤湿度有显着的指数关系。在大豆生长季,与CK相比,U极显着降低了大豆收获期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T显着降低了地上部分生物量;UT显着降低了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U、T、UT对地下部分生物量没有显着影响。在冬小麦生长季,增温背景下UV-B增强没有改变冬小麦田土壤C02排放的季节性变化模式。与CK相比,U在返青期显着增加了冬小麦田的土壤C02排放。CK与U的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均存在极显着的正指数相关关系,U在增温背景下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CK与U的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有显着的正指数相关关系。在冬小麦生长季,增温背景下UV-B辐射增强没有改变冬小麦田的土壤N20排放的季节性变化模式。与CK相比,U在返青期显着增加了土壤N20排放通量,在拔节-孕穗期显着降低了土壤N20排放通量。CK与U的土壤N20排放与土壤温度无显着的指数相关关系。CK的土壤N20排放与土壤湿度有显着的正指数相关关系,U的土壤N20排放与土壤湿度则无显着的指数关系。在冬小麦生长季,与CK相比,U极显着降低了冬小麦收获期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以及总生物量。

张海静[9](2013)在《玉米不同基因型对UV-B辐射增强的反应》文中指出臭氧层损耗导致地表UV-B辐射增强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研究发现太阳辐射中紫外线-B(UV-B,280-315nm)波段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收获物的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选育能够抵御UV-B胁迫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在UV-B辐射增强下的产量,必将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发掘抗(耐)UV-B辐射的基因和基因型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育种学重要的研究方向。本研究以目前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农大108、郑单958及其亲本X178和黄C、郑58和昌7-2为供试材料,在人工模拟光照培养条件下,设置UV-B辐射增强处理,研究杂交种及其亲本对UV-B辐射增强反应的差异。以234份自交系为供试材料,分别在人工模拟光照和自然光照两种试验条件下,设置UV-B辐射增强处理,比较苗期和灌浆期不同基因型自交系在光合作用和抗氧化物等性状上反应的差异。与此同时,还在自然光照条件下,设置UV-B辐射增强处理,对供试的不同基因型自交系产量、品质性状进行评价及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同一性状,不同基因型参试材料对UV-B辐射增强的反应存在显着的基因型差异。同一基因型的参试材料应对UV-B辐射胁迫,在不同的性状上表现不一致。2、杂交种对UV-B辐射增强的反应较其亲本自交系在鲜重和干重、净光合速率、PSⅡ光化学效率等性状上表现出优势,在光合色素、胞间CO2浓度、根平均直径等性状上差异不显着,而在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根表面积、根系活力等性状上甚至表现出劣势。3、不同试验条件、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基因型自交系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存在极显着的差异。苗期筛选结果与灌浆期筛选结果间相关性低,单一试验条件、单一生育时期下的评价不能完全作为筛选标准,而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选择试验条件和生育时期。4、UV-B辐射增强对不同基因型供试自交系产量性状的影响有显着的差异,总体上UV-B辐射增强显着地降低了不同基因型自交系的产量。按照群体逐级分类法将不同基因型自交系分别分成5种类型,即极强抗UV-B类型、强抗UV-B类型、中度抗UV-B类型、弱抗UV-B类型和极弱抗UV-B类型。5、UV-B辐射增强对不同基因型供试自交系品质性状的影响有显着的差异。4种品质性状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为脂肪>赖氨酸>蛋白质>淀粉。其中,16.3%的自交系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对变化值,19.9%的自交系籽粒赖氨酸含量的相对变化值和13.3%的自交系籽粒脂肪含量的相对变化值均增加10%以上。

周文鳞[10](2013)在《UV-B增强及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生长和甲烷排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全球近一半人口提供粮食。中波紫外辐射(UV-B)增强对水稻的影响广受关注;人口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矛盾,增施化肥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盆栽试验及室内分析等方法,研究了UV-B增强和控释氮肥对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生长及产量、光合特性、甲烷排放和水稻土甲烷产生潜力等方面的影响。开展本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转基因水稻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指标和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生长及产量UV-B增强抑制了转基因水稻及其亲本常规水稻叶面积、分蘖数、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最终造成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主穗长、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的下降。控释氮肥处理的水稻叶面积和株高,于孕穗期前低于尿素分施处理,而孕穗期后逐渐接近。控释氮肥处理的水稻分蘖数于分蘖末期前少于尿素分施处理,分蘖末期后肥料处理间差距缩小。控释氮肥可促进水稻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从而促进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效穗数、实粒数、千粒重等)的增长。(2)水稻光合生理特性与对照相比,在分蘖期、扬花期及完熟期,UV-B增强抑制了转基因水稻及其亲本水稻剑叶的饱和光强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单叶水分利用率;抑制了扬花期两种水稻剑叶的气孔导度。UV-B增强抑制了转基因及其亲本水稻分蘖期、扬花期及完熟期内剑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单叶水分利用率的日变化以及分蘖期它们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非直角双曲线Farquhar模型模拟的光合参数显示,在分蘖期,UV-B增强抑制了两种水稻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暗呼吸速率(Rd)、光合补偿点(LCP)和光合饱和点(LSP)。与尿素相比,在分蘖期、扬花期及完熟期,控释氮肥提高了转基因及其亲本水稻剑叶饱和光强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单叶水分利用率:提高了扬花期水稻剑叶的气孔导度。控释氮肥提高了转基因及其亲本水稻分蘖期、扬花期及完熟期内剑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的日变化以及分蘖期、完熟期它们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非直角双曲线Farquhar模型模拟的光合参数显示,分蘖期控释氮肥促进了转基因水稻的Pnmax、Rd和LCP,促进了亲本水稻的Rd和LCP。完熟期控释氮肥促进了转基因及其亲本常规水稻的Pnmax、Rd、LCP和LSP。(3)水稻土甲烷排放UV-B增强对稻田CH4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趋势没有影响。与对照相比,UV-B增强显着提高CH4排放通量、累积排放量(p<0.05)以及CH4排放通量日变化趋势(p>0.05)。与尿素相比,控释氮肥可显着降低CH4排放通量、全生育期累积排放量(p<0.05)以及CH4排放通量日变化趋势(p<0.05)。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CH4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均显着低于亲本常规水稻(p<0.05)。(4)水稻土甲烷产生潜力UV-B增强明显提高水稻扬花期和完熟期内的根际与非根际水稻土的CH4产生潜力(p>0.05),控释氮肥则是抑制作用(p>0.05)。亲本常规水稻两个生育期内的根际与非根际水稻土CH4产生潜力高于转基因水稻。水稻根际土壤CH4产生潜力大于非根际。(5)水稻根系残体分解在相同水分条件下,CH4和C02的排放通量均表现为转基因水稻高于常规水稻。施用稻根可明显提高CH4和CO2的排放通量。在添加同种根系残体下,CH4排放总量呈现为好气明显低于淹水,而C02排放通量则相反。好气条件下,培养后期CH4排放通量与气温呈显着负相关。淹水条件下,在整个培养期内,无论添加何种根系残体,CH4排放通量与气温均呈显着正相关。淹水条件下,CH4排放通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显着正相关。

二、小麦不同生育期对UV-B敏感差异性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不同生育期对UV-B敏感差异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高CO2浓度下稻麦生长参数的高光谱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大气CO_2浓度升高研究进展
        1.2.1 大气CO_2浓度的控制系统
        1.2.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2.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1.2.4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株高的影响
        1.2.5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作物光谱特征的影响
    1.3 高光谱监测研究进展
        1.3.1 作物高光谱特征监测原理
        1.3.2 高光谱遥感对作物叶绿素含量的监测
        1.3.3 高光谱遥感对作物叶面积指数的监测
        1.3.4 高光谱遥感对作物株高的监测
    1.4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样地概况
    2.2 土壤与植被特征
    2.3 试验设计
    2.4 指标测定方法
        2.4.1 生育期观测及管理
        2.4.2 稻麦冠层高光谱测定
        2.4.3 相对叶绿素含量测定
        2.4.4 叶面积指数测定
        2.4.5 株高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6 模型建立及验证
第三章 高CO_2浓度对稻麦生长参数的影响
    3.1 高CO_2浓度对稻麦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1 高CO_2浓度对冬小麦SPAD值的影响
        3.1.2 高CO_2浓度对水稻SPAD值的影响
    3.2 高CO_2浓度对稻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1 高CO_2浓度对冬小麦LAI值的影响
        3.2.2 高CO_2浓度对水稻LAI值的影响
    3.3 高CO_2浓度对稻麦株高的影响
        3.3.1 高CO_2浓度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3.3.2 高CO_2浓度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3.4 讨论
        3.4.1 高CO_2浓度对稻麦SPAD值的影响
        3.4.2 高CO_2浓度对稻麦LAI值的影响
        3.4.3 高CO_2浓度对稻麦株高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CO_2浓度对稻麦冠层光谱的影响
    4.1 冬小麦冠层高光谱特征
        4.1.1 冬小麦冠层原始光谱反射率特征
        4.1.2 冬小麦冠层红边一阶微分光谱特征
    4.2 水稻冠层高光谱特征
        4.2.1 水稻冠层原始光谱反射率特征
        4.2.2 水稻冠层红边一阶微分光谱特征
    4.3 讨论
        4.3.1 高CO_2浓度对稻麦冠层光谱的影响
        4.3.2 高CO_2浓度对稻麦红边特征参数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CO_2浓度下稻麦叶面积指数高光谱估算
    5.1 冬小麦叶面积指数高光谱估算
        5.1.1 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和冠层光谱相关分析
        5.1.2 冬小麦叶面积指数高光谱估算模型
        5.1.3 冬小麦叶面积指数高光谱估算模型精度检验
    5.2 水稻叶面积指数高光谱估算
        5.2.1 水稻叶面积指数和冠层光谱相关分析
        5.2.2 水稻叶面积指数高光谱估算模型
        5.2.3 水稻叶面积指数高光谱估算模型精度检验
    5.3 讨论
        5.3.1 冬小麦和水稻LAI与光谱参数相关系数
        5.3.2 冬小麦和水稻光谱参数反演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CO_2浓度下稻麦相对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算
    6.1 冬小麦相对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算
        6.1.1 冬小麦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冠层光谱相关分析
        6.1.2 冬小麦相对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
        6.1.3 冬小麦相对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精度检验
    6.2 水稻相对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算
        6.2.1 水稻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冠层光谱相关分析
        6.2.2 水稻相对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
        6.2.3 水稻相对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精度检验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CO_2浓度下水稻株高估算
    7.1 水稻株高估算模型
        7.1.1 株高与光谱及农学参数相关性
        7.1.2 株高估算模型建立
        7.1.3 株高估算模型精度检验
    7.2 讨论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1、高CO_2浓度对稻麦生长参数的影响
        2、高CO_2浓度对稻麦光谱的影响
        3、不同CO_2浓度下稻麦LAI高光谱监测研究
        4、不同CO_2浓度下稻麦SPAD高光谱监测研究
        5、不同CO_2浓度下水稻株高高光谱监测研究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氮肥、CO2浓度及γ辐照差异对水稻苗期转录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言
    1 前言
    2 水稻籼粳亚种分化差异及其在稻作生产中的利用
        2.1 水稻籼粳亚种的起源与进化
        2.2 水稻籼粳亚种对氮肥吸收利用的差异
        2.3 水稻籼粳亚种对C02浓度升高的响应差异
    3 水稻分蘖的发生及其调控
        3.1 水稻分蘖发生的形成过程
        3.1.1 茎尖分生组织对分蘖的影响
        3.1.2 其他分生组织对分蘖的影响
        3.2 环境因素对水稻分蘖的调控
        3.2.1 氮肥调控水稻分蘖的研究进展
        3.2.2 C02浓度调控水稻分蘖的研究进展
        3.2.3 其他因子影响水稻分蘖的研究进展
        3.3 激素对水稻分蘖的调控
        3.4 碳氮代谢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3.5 水稻分蘖调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4 辐照技术在农作物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4.1 辐照技术的应用特点
        4.2 γ辐照技术在农作物中的应用
        4.3 其他辐照技术在农作物中的应用
    5 转录组学在植物上的研究进展
        5.1 转录组学研究的特点和优势
        5.2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6 本课题研究切入点、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6.1 本课题研究切入点
        6.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氮肥调控籼粳水稻分蘖差异的转录表达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主要农艺性状的测定
        2.3.2 含氮量及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3.3 测序样品采集及RNA-Seq
        2.3.4 qRT-PCR验证
        2.3.5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3.6 选择性剪接分析
        2.3.7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2.3.8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肥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水稻分蘖的影响
        3.1.2 水稻SPAD值的影响
        3.1.3 水稻叶龄的影响
        3.1.4 水稻最大茎蘖夹角的影响
        3.1.5 水稻不同器官干物质重的影响
        3.2 分蘖数与氮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关系
        3.3 RNA_Seq数据质量
        3.4 qRT_PCR验证
        3.5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5.1 差异表达基因
        3.5.2 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
        3.6 选择性剪接转录和新基因
        3.7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3.7.1 WGCNA的构建
        3.7.2 关键Hub基因的确定
        3.8 重要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调控网络分析
        3.8.1 分蘖相关基因
        3.8.2 氮代谢转运相关基因
        3.8.3 非顶端分生组织相关基因
        3.8.4 碳水化合物相关基因
        3.8.5 激素代谢相关基因
    4 讨论
        4.1 氮肥用量对水稻分蘖的调控
        4.2 分蘖相关基因及其网络调控
        4.3 氮代谢转运相关基因及其网络调控
        4.4 Hub基因及其网络调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O_2浓度升高影响粳稻日本晴分蘖的转录表达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主要农艺性状的测定
        2.3.2 测序样品采集及RNA-Seq
        2.3.5 qRT-PCR验证
        2.3.6 共表达网络分析模块的构建
        2.3.7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CO_2浓度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分蘖数的影响
        3.1.2 SPAD值的影响
        3.1.3 叶龄的影响
        3.1.4 株高的影响
        3.2 分蘖数与碳水化合物及氮含量的关系
        3.3 RNA_Seq数据质量
        3.4 qRT_PCR验证
        3.5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5.1 CO_2效应中DEGs及其功能分析
        3.5.2 氮肥效应中DEGs及其功能分析
        3.5.3 器官效应中DEGs及其功能分析
        3.6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3.6.1 WGCNA的构建
        3.6.2 关键Hub基因的确定
        3.7 重要性状相关模块的分析
        3.7.1 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相关模块
        3.7.2 N含量相关模块
        3.7.3 P、K含量相关模块
        3.7.4 其它性状相关模块
        3.8 重要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调控网络
        3.8.1 分蘖相关基因
        3.8.2 碳代谢相关基因
        3.8.3 氮代谢相关基因
        3.8.4 激素代谢相关基因
    4 讨论
        4.1 水稻分蘖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4.2 碳氮代谢相关基因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4.3 分蘖相关基因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4.4 CO_2浓度升高调控Hub基因在分蘖中的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γ辐照影响籼粳水稻出苗差异的转录表达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种子活力的测定
        2.3.2 根芽器官大小的图像扫描方法
        2.3.3 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
        2.3.4 测序样品采集及RNA-Seq
        2.3.5 RT-qPCR验证
        2.3.6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3.7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2.3.8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辐照对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3.2 辐照对水稻出苗的影响
        3.3 辐照对水稻幼苗根芽器官形态的影响
        3.3.1 辐照对水稻幼苗根芽生长的影响
        3.3.2 辐照对NPB和YD6幼苗根芽生长的影响
        3.3.3 辐照对不同生长阶段幼苗根芽生长的影响
        3.4 辐照对幼苗根芽细胞核DNA损伤的影响
        3.5 RNA_Seq数据质量
        3.6 qRT-PCR验证
        3.7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和调控路径分析
        3.7.1 辐照效应中DEGs及其功能分析
        3.7.2 品种效应中DEGs及其功能分析
        3.7.3 器官效应中DEGs及其功能分析
        3.8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的分析
        3.8.1 WGCNA的构建
        3.8.2 关键Hub基因的确立
        3.9 激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网络调控
    4 讨论
        4.1 辐照对籼粳亚种水稻苗期表型的影响
        4.2 辐照对水稻DNA损伤的影响
        4.3 辐照对Hub关键基因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语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1.1 氮肥调控籼粳水稻分蘖差异的转录表达研究
        1.2 CO_2浓度影响粳稻日本晴分蘖的转录表达研究
        1.3 γ辐照影响籼粳水稻出苗差异的转录表达研究
    2 综合讨论
        2.1 关于栽培环境因子对籼粳亚种水稻分蘖的影响
        2.2 关于辐照对籼粳亚种水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2.3 关于组学分析在作物栽培研究中的应用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4 本研究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高粱属植物叶角质层蜡质特征及其与生长发育指标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高粱概述
    1.2 植物角质层蜡质概述
        1.2.1 角质层蜡质的定义和组成
        1.2.2 角质层蜡质的形态结构
        1.2.3 角质层蜡质的生物学功能
    1.3 角质层蜡质对非生物逆境胁迫的响应
        1.3.1 温度胁迫
        1.3.2 紫外胁迫
        1.3.3 水分胁迫
        1.3.4 空气湿度胁迫
        1.3.5 病害胁迫
    1.4 作物生理指标、产量与角质层蜡质的关系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问题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供试材料
    3.3 试验设计
    3.4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3.4.1 生育期调查
        3.4.2 农艺性状调查
        3.4.3 田间病虫害调查
        3.4.4 叶角质层蜡质的提取与组分分析
        3.4.5 叶角质层蜡质晶体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3.4.6 叶片光合指标的测定
        3.4.7 角质层水分损失的测定
        3.4.8 植株养分的测定
        3.4.9 产量测定
    3.5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高粱属品种生育期
    4.2 不同高粱属品种农艺性状
    4.3 高粱角质层蜡质组分鉴定
        4.3.1 不同生育期角质层蜡质总量分析
        4.3.2 不同生育期角质层蜡质组分分析
    4.4 角质层蜡质晶体结构
    4.5 角质层蜡质与水分损失率的关系
    4.6 角质层蜡质与病害的关系
    4.7 角质层蜡质与光合指标的关系
        4.7.1 净光合速率(Pn)
        4.7.2 胞间CO_2浓度(Ci)
        4.7.3 气孔导度(Gs)
        4.7.4 蒸腾速率(Tr)
        4.7.5 水分利用效率(WUE)
    4.8 角质层蜡质与产量的关系
        4.8.1 单株地上生物量
        4.8.2 基于单株地上生物量的聚类分析
        4.8.3 基于角质层蜡质总量的聚类分析
    4.9 不同高粱属品种茎秆和叶片中氮、磷、钾含量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不同生育期高粱属品种角质层蜡质差异性探讨
    5.2 叶角质层蜡质与叶片水分损失率关系的探讨
    5.3 叶角质层蜡质与植株病害关系的探讨
    5.4 叶角质层蜡质与光合作用关系的探讨
    5.5 叶角质层蜡质与生物产量关系的探讨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参加课题

(4)水稻和稗草对UV-B辐射增强的生理生态响应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UV-B辐射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1.3.2 UV-B辐射对植物光合的影响
        1.3.3 UV-B辐射对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1.3.4 UV-B辐射对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影响
        1.3.5 UV-B辐射对植物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1 光合数据的测定
        2.2.2 荧光参数的测定
        2.2.3 次生代谢物的测定
        2.2.4 形态指标的测定
        2.2.5 产量的测定
    2.3 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光合特性对UV-B辐射的响应差异
        3.1.1 UV-B辐射对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1.2 UV-B辐射对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3.1.3 UV-B辐射对光合响应曲线参数的影响
        3.1.4 UV-B辐射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3.1.5 UV-B辐射对叶绿素的影响
    3.2 次生代谢对UV-B辐射的响应差异
        3.2.1 UV-B辐射对总黄酮的影响
        3.2.2 UV-B辐射对总酚的影响
        3.2.3 UV-B辐射对类黄酮的影响
        3.2.4 UV-B辐射对花青素的影响
        3.2.5 UV-B辐射对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3.3 形态及生物量对UV-B辐射的响应差异
        3.3.1 UV-B辐射对形态的影响
        3.3.2 UV-B辐射对生物量的影响
        3.3.3 UV-B辐射对干物质分配比率的影响
        3.3.4 UV-B辐射对表型可塑性的影响
    3.4 UV-B辐射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夜间增温对稻—麦农田CH4和N2O排放影响及其高光谱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夜间增温对农田温室气体的影响研究
        1.2.1 夜间增温对农田CH_4排放的影响
        1.2.2 夜间增温对农田N_2O排放的影响
    1.3 夜间增温对作物冠层高光谱的影响
        1.3.1 植被高光谱遥感原理
        1.3.2 温度对作物冠层高光谱影响的研究进展
    1.4 利用冠层光谱监测稻麦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及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方法
        2.3.1 稻麦土壤CH_4与N_2O排放通量采集与计算
        2.3.2 水稻和小麦冠层光谱的测定
        2.3.3 环境因子测定
        2.3.4 持续变化的全球增温/冷却潜势(SGWP/SGCP)估算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夜间增温对稻-麦农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3.1 日均气温和降水
    3.2 增温效果
    3.3 夜间增温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3.3.1 稻田CH_4和N_2O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
        3.3.2 稻田CH_4和N_2O的累积排放量变化
    3.4 夜间增温对麦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3.4.1 麦田CH_4和N_2O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
        3.4.2 麦田CH_4和N_2O的累积排放量变化
    3.5 稻麦系统CH_4和N_2O的SGWP/SGCP
    3.6 稻麦系统CH_4和N_2O的排放/吸收强度
    3.7 讨论
        3.7.1 被动式增温的效果
        3.7.2 稻麦温室气体排放对气温、降水(灌溉)及施肥的响应
        3.7.3 夜间增温下稻麦CH_4排放
        3.7.4 夜间增温下稻麦N_2O排放
        3.7.5 稻麦温室气体的持续增温/冷却潜势(SGWP/SGCP)
        3.7.6 稻麦温室气体排放/吸收强度
第四章 夜间增温对稻麦冠层光谱的影响
    4.1 夜间增温对水稻冠层光谱的影响
        4.1.1 夜间增温对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影响
        4.1.2 夜间增温下水稻冠层光谱的“红边”特征
    4.2 夜间增温对小麦冠层光谱的影响
        4.2.1 夜间增温对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影响
        4.2.2 夜间增温下小麦冠层光谱的“红边”特征
    4.3 讨论
        4.3.1 夜间增温对稻麦冠层反射率的影响
        4.3.2 夜间增温对稻麦冠层光谱“红边”特征的影响
第五章 稻麦冠层光谱对CH_4和N_2O排放通量定量估算的研究
    5.1 水稻冠层光谱对CH_4排放通量定量估算的研究
        5.1.1 水稻冠层光谱和CH_4排放通量的相关性分析
        5.1.2 水稻冠层光谱对CH_4排放通量的估算
        5.1.3 稻田CH_4排放通量估算模型的精度分析及验证
    5.2 水稻冠层光谱对N_2O排放通量定量估算的研究
        5.2.1 水稻冠层光谱和N_2O排放通量的相关性分析
        5.2.2 水稻冠层光谱对N_2O排放通量的估算
        5.2.3 稻田N_2O排放通量模型的精度分析及验证
    5.3 小麦冠层光谱与麦田N_2O排放通量的相关性研究
    5.4 讨论
        5.4.1 稻田CH_4和N_2O的高光谱估算
        5.4.2 麦田N_2O的高光谱估算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UV-B增强下施硅稻—麦光谱特征及其生理参数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高光谱研究状况
        1.2.1 光谱特征监测
        1.2.2 叶面积指数监测
        1.2.3 叶绿素含量监测
        1.2.4 生物量监测
        1.2.5 病虫害监测
        1.2.6 氮素监测
        1.2.7 重金属含量监测
    1.3 UV-B增强对植被生长及光谱特征的影响
        1.3.1 UV-B增强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1.3.2 UV-B增强对植被光谱特征的影响
    1.4 施硅对植被生长及光谱特征的影响
        1.4.1 施硅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1.4.2 施硅对植被光谱特征的影响
    1.5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及材料
    2.2 试验设计(田间设计)
    2.3 生长指标的测定及方法
        2.3.1 生育期的观测
        2.3.2 作物冠层反射光谱的测定
        2.3.3 叶面积指数(LAI)的测定
        2.3.4 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测定
        2.3.5 地上部生物量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UV-B增强下施硅对稻-麦生长和冠层光谱特征的影响
    3.1 UV-B增强下施硅对稻-麦LAI和叶片SPAD值的影响
        3.1.1 UV-B增强下施硅对水稻LAI和叶片SPAD值的影响
        3.1.2 UV-B增强下施硅对冬小麦LAI和叶片SPAD值的影响
    3.2 UV-B增强下施硅对稻-麦冠层光谱曲线的影响
        3.2.1 UV-B增强下施硅对水稻冠层光谱曲线的影响
        3.2.2 UV-B增强下施硅对冬小麦冠层光谱曲线的影响
    3.3 UV-B增强下施硅稻-麦冠层一阶微分光谱响应特征
        3.3.1 UV-B增强下施硅水稻一阶微分光谱响应特征
        3.3.2 UV-B增强下施硅冬小麦一阶微分光谱响应特征
    3.4 UV-B增强下施硅稻-麦“红边”变化特征
        3.4.1 UV-B增强下施硅水稻“红边”变化特征
        3.4.2 UV-B增强下施硅冬小麦“红边”变化特征
    3.5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UV-B增强下施硅稻-麦叶面积指数高光谱估算
    4.1 UV-B增强下施硅稻-麦叶面积指数与冠层光谱相关分析
        4.1.1 UV-B增强下施硅水稻叶面积指数与冠层光谱相关分析
        4.1.2 UV-B增强下施硅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与冠层光谱相关分析
    4.2 UV-B增强下施硅稻-麦叶面积指数高光谱估算模型
        4.2.1 UV-B增强下施硅水稻叶面积指数高光谱估算模型
        4.2.2 UV-B增强下施硅冬小麦叶面积指数高光谱估算模型
    4.3 UV-B增强下施硅稻-麦叶面积估算模型检验
        4.3.1 UV-B增强下施硅水稻叶面积指数估算模型检验
        4.3.2 UV-B增强下施硅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估算模型检验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UV-B增强下施硅稻-麦相对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算
    5.1 UV-B增强下施硅稻-麦相对叶绿素含量与冠层光谱相关分析
        5.1.1 UV-B增强下施硅水稻相对叶绿素含量与冠层光谱相关分析
        5.1.2 UV-B增强下施硅冬小麦相对叶绿素含量与冠层光谱相关分析
    5.2 UV-B增强下施硅稻-麦相对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
        5.2.1 UV-B增强下施硅水稻相对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
        5.2.2 UV-B增强下施硅冬小麦相对叶绿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
    5.3 UV-B增强下施硅稻-麦相对叶绿素含量估算模型检验
        5.3.1 UV-B增强下施硅水稻相对叶绿素含量估算模型检验
        5.3.2 UV-B增强下施硅冬小麦相对叶绿素含量估算模型检验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UV-B增强下施硅对水稻地上部鲜生物量的影响及高光谱估算
    6.1 UV-B增强下施硅对水稻地上部鲜重的影响
    6.2 UV-B增强下施硅水稻地上部鲜重估算模型
        6.2.1 UV-B增强下施硅水稻基于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估算模型
        6.2.2 UV-B增强下施硅水稻基于红边幅值(Dr)地上部鲜重估算模型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UV-B增强下施硅对稻—麦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UV-B辐射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UV-B辐射增强对作物光合及蒸腾生理的影响
        1.2.2 UV-B辐射增强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2.3 UV-B辐射增强对农田土壤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1.3 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硅对作物光合及蒸腾生理的影响
        1.3.2 硅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3 硅对农田土壤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方法
        2.3.1 水稻和小麦光合及蒸腾生理的测定
        2.3.2 水稻和小麦生长指标的测定
        2.3.3 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通量的测定
        2.3.4 全球增温潜势估算
        2.3.5 环境因子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稻麦光合和蒸腾生理影响
    3.1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水稻光合和蒸腾生理的影响
        3.1.1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水稻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3.1.2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水稻气孔导度(Gs)的影响
        3.1.3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水稻胞间CO_2浓度(Ci)的影响
        3.1.4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水稻气孔限制值(Ls)的影响
        3.1.5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水稻蒸腾速率(Tr)的影响
        3.1.6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水稻水分利用率(WUE)的影响
    3.2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小麦光合和蒸腾生理的影响
        3.2.1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小麦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3.2.2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小麦气孔导度(Gs)的影响
        3.2.3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小麦胞间CO_2浓度(Ci)的影响
        3.2.4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小麦气孔限制值(Ls)的影响
        3.2.5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小麦蒸腾速率(Tr)的影响
        3.2.6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小麦水分利用率(WUE)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稻麦生长的影响
    4.1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4.1.1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水稻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4.1.2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4.1.3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2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4.2.1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4.2.2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
        4.2.3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农田土壤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5.1 日均气温和降水量
    5.2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稻田土壤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5.2.1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
        5.2.2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CH_4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5.2.3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5.2.4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N_2O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5.3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麦田土壤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5.3.1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
        5.3.2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CH_4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5.3.3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5.3.4 UV-B辐射增强下施硅对N_2O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5.4 CH_4和N_2O综合增温潜势比较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增温与UV-B增强对大豆—冬小麦轮作系统土壤碳氮交换及生物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增温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1.2.2 UV-B增强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及材料
        2.1.1 试验设计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增温与UV-B增强的处理及控制
        2.2.2 采样箱及底座安装
        2.2.3 气体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2.2.4 生物量测定
        2.2.5 土壤温湿度及气温测定
    2.3 统计方法
第三章 增温与UV-B增强对大豆田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3.1 大豆田土壤温湿度变化
    3.2 增温与UV-B增强对大豆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3.2.1 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生长季变化
        3.2.2 土壤CO_2平均排放通量
        3.2.3 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
    3.3 增温与UV-B增强对大豆田土壤呼吸温湿度敏感性的影响
        3.3.1 温度敏感性
        3.3.2 湿度敏感性
        3.3.3 温湿度对大豆田土壤呼吸的交互影响
    3.4 增温与UV-B增强对大豆田的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3.4.1 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生长季变化
        3.4.2 土壤N_2O平均排放通量
        3.4.3 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
    3.5 增温与UV-B增强对大豆田土壤N_2O排放与土壤温湿度关系的影响
        3.5.1 温度敏感性
        3.5.2 湿度敏感性
    3.6 增温与UV-B增强对大豆收获生物量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3.7.1 增温与UV-B增强对大豆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3.7.2 增温与UV-B增强对大豆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3.7.3 增温与UV-B增强对大豆田收获生物量的影响
第四章 增温背景下UV-B增强对冬小麦田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4.1 冬小麦田土壤温湿度变化
    4.2 增温背景下UV-B增强对冬小麦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4.2.1 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生长季变化
        4.2.2 土壤CO_2平均排放通量
        4.2.3 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
    4.3 增温背景下UV-B增强对冬小麦田土壤CO_2排放与土壤温湿度关系的影响
        4.3.1 温度敏感性
        4.3.2 湿度敏感性
    4.4 增温背景下UV-B增强对冬小麦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4.4.1 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生长季变化
        4.4.2 土壤N_2O平均排放通量
        4.4.3 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
    4.5 增温背景下UV-B增强对冬小麦田土壤N_2O排放与土壤温湿度关系的影响
        4.5.1 温度敏感性
        4.5.2 湿度敏感性
    4.6 增温背景下UV-B增强对冬小麦收获生物量的影响
    4.7 增温背景下UV-B增强与无增温背景下UV-B增强效应的对比
    4.8 本章小结
        4.8.1 增温背景下UV-B增强对冬小麦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4.8.2 增温背景下UV-B增强对冬小麦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4.8.3 增温背景下UV-B增强对冬小麦田收获生物量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
    5.1 大豆与冬小麦生长季的增温处理对比
    5.2 增温及UV-B增强对农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分析
        5.2.1 农田土壤CO_2排放生长季变化的分析
        5.2.2 农田土壤CO_2排放量的分析
    5.3 增温及UV-B增强对农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分析
        5.3.1 农田土壤N_2O排放的生长季变化的分析
        5.3.2 农田土壤N_2O排放量的分析
    5.4 增温及UV-B增强对农田土壤CO_2和N_2O排放与土壤温湿度关系的影响分析
        5.4.1 农田土壤CO_2排放与土壤温湿度关系的分析
        5.4.2 农田土壤N_2O排放与土壤温湿度关系的分析
    5.5 增温与UV-B增强对收获生物量的影响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1.1 增温与UV-B增强对农田系统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6.1.2 增温与UV-B增强对农田系统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6.1.3 增温与UV-B增强对作物收获生物量的影响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6.2.1 研究特色
        6.2.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玉米不同基因型对UV-B辐射增强的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及中文对照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UV-B 辐射增强对高等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1.2.1 UV-B 辐射增强对高等植物表型性状与生物量的影响
        1.2.2 UV-B 辐射增强对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3 UV-B 辐射增强对高等植物抗氧化力的影响
        1.2.4 UV-B 辐射增强对高等植物次生代谢物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1.3 不同农作物对 UV-B 辐射增强响应的研究进展
        1.3.1 不同农作物产量性状对 UV-B 辐射增强响应的研究进展
        1.3.2 不同农作物品质性状对 UV-B 辐射增强响应的研究进展
    1.4 同一作物不同基因型对 UV-B 辐射增强响应差异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5.1 不同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对 UV-B 辐射增强响应差异的研究
        1.5.2 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基因型自交系对 UV-B 辐射增强响应差异的研究
        1.5.3 UV-B 辐射增强对不同基因型自交系产量、品质性状影响的研究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时间与地点
    2.3 试验方法
        2.3.1 人工模拟光照培养试验
        2.3.2 田间试验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植株地上部及地下部表型
        2.4.2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性状
        2.4.3 与代谢反应有关的性状
        2.4.4 产量性状
        2.4.5 品质性状
    2.5 统计分析
        2.5.1 数据统计分析
        2.5.2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响应程度分级方法
        2.5.3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响应程度分级标准
        2.5.4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产量性状响应程度分类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交种与其亲本地上部对 UV-B 辐射增强的反应
        3.1.1 鲜重和干重的表现
        3.1.2 气体交换参数的表现
        3.1.3 PSⅡ光化学效率和光合色素的表现
        3.1.4 丙二醛含量的表现
        3.1.5 抗氧化酶活性的表现
        3.1.6 抗紫外物质含量的表现
    3.2 杂交种与其亲本地下部对 UV-B 辐射增强的反应
        3.2.1 根部性状的表现
        3.2.2 丙二醛含量的表现
        3.2.3 抗氧化酶活性的表现
    3.3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苗期对 UV-B 辐射增强的反应
        3.3.1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苗期 PSⅡ光化学效率的表现
        3.3.2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苗期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表现
        3.3.3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苗期丙二醛含量的表现
        3.3.4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苗期脯氨酸含量的表现
        3.3.5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苗期抗 UV-B 的筛选结果
    3.4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灌浆期对 UV-B 辐射增强的反应
        3.4.1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灌浆期蒸腾速率的表现
        3.4.2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灌浆期气孔导度的表现
        3.4.3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灌浆期净光合速率的表现
        3.4.4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灌浆期抗 UV-B 的筛选结果
    3.5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产量性状对 UV-B 辐射增强的反应
        3.5.1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对 UV-B 辐射的抗性分类
        3.5.2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产量性状抗 UV-B 辐射的筛选结果
    3.6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品质性状对 UV-B 辐射增强的反应
        3.6.1 籽粒淀粉含量的表现
        3.6.2 籽粒蛋白质含量的表现
        3.6.3 籽粒脂肪含量的表现
        3.6.4 籽粒赖氨酸含量的表现
        3.6.5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品质性状对 UV-B 辐射反应的分类
4 讨论
    4.1 杂交种及其亲本地上、下部对 UV-B 辐射增强的反应
        4.1.1 光合性状
        4.1.2 丙二醛含量
        4.1.3 抗氧化酶
        4.1.4 抗紫外物质
        4.1.5 根部性状
        4.1.6 生物量
    4.2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对 UV-B 辐射增强的反应
        4.2.1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苗期对 UV-B 辐射增强的反应
        4.2.2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灌浆期对 UV-B 辐射增强的反应
        4.2.3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苗期、灌浆期对 UV-B 辐射增强反应的一致性
    4.3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产量和品质性状对 UV-B 辐射增强的反应
        4.3.1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产量性状对 UV-B 辐射增强的反应
        4.3.2 不同基因型自交系品质性状对 UV-B 辐射增强的反应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实验试剂的配制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UV-B增强及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生长和甲烷排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
        1.2.1 甲烷排放的传统认识
        1.2.2 甲烷排放的植物源
    1.3 UV-B增强对水稻生长及生理生态的影响
        1.3.1 UV-B增强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1.3.2 UV-B增强对水稻生理生态的影响
    1.4 控释氮肥对水稻生长及生理生态的影响
        1.4.1 控释氮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1.4.2 控释氮肥对水稻生理生态的影响
    1.5 问题的提出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2.1.1 试验地点
        2.1.2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UV-B增强对转基因水稻甲烷排放的影响(田间试验)
        2.2.2 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甲烷排放的影响(温室盆栽试验)
        2.2.3 转基因水稻根系残体对水稻土甲烷排放的影响(温室盆钵培养试验)
        2.2.4 UV-B增强及控氮释肥对转基因水稻稻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室内厌氧培养试验)
    2.3 气体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2.4 环境因子、生长及生理指标测定
        2.4.1 环境因子测定
        2.4.2 水稻生长发育指标测定
        2.4.3 水稻光合生理指标测定
        2.4.4 稻田土壤特性测定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UV-B增强及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生长的影响
    3.1 UV-B增强及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叶面积的影响
        3.1.1 UV-B增强对转基因水稻叶面积的影响
        3.1.2 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叶面积的影响
    3.2 UV-B增强及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分蘖的影响
        3.2.1 UV-B增强对转基因水稻分蘖的影响
        3.2.2 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分蘖的影响
    3.3 UV-B增强及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株高的影响
        3.3.1 UV-B增强对转基因水稻株高的影响
        3.3.2 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株高的影响
    3.4 UV-B增强及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3.4.1 UV-B增强对转基因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3.4.2 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3.5 UV-B增强及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5.1 UV-B增强对转基因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5.2 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V-B增强及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光合生理的影响
    4.1 UV-B增强及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不同生育期光合生理的影响
        4.1.1 UV-B增强对转基因水稻不同生育期光合生理的影响
        4.1.2 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不同生育期光合生理的影响
    4.2 UV-B增强及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光合生理日变化的影响
        4.2.1 UV-B增强对转基因水稻光合生理日变化的影响
        4.2.2 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光合生理日变化的影响
    4.3 UV-B增强及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光合响应的影响
        4.3.1 UV-B增强对转基因水稻光合响应的影响
        4.3.2 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光合响应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V-B增强及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甲烷排放的影响
    5.1 UV-B增强对转基因水稻甲烷排放的影响
        5.1.1 UV-B增强对转基因水稻甲烷排放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5.1.2 UV-B增强对转基因水稻不同生育期甲烷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5.1.3 UV-B增强对转基因水稻全球增温潜势(GWP)的影响
        5.1.4 UV-B增强对转基因水稻甲烷排放日变化的影响
        5.1.5 讨论
    5.2 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甲烷排放的影响
        5.2.1 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甲烷排放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5.2.2 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不同生育期甲烷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5.2.3 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甲烷排放日变化的影响
        5.2.4 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UV-B增强及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稻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
    6.1 UV-B增强对转基因水稻稻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
    6.2 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稻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转基因水稻根系残体对水稻土甲烷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7.1 甲烷排放通量的变化
    7.2 二氧化碳排放通量的变化
    7.3 培养期间温度的变化
    7.4 土壤溶解性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变化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性
    8.3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致谢

四、小麦不同生育期对UV-B敏感差异性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CO2浓度下稻麦生长参数的高光谱估算研究[D]. 蔡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氮肥、CO2浓度及γ辐照差异对水稻苗期转录表达影响的研究[D]. 张小祥. 扬州大学, 2020
  • [3]高粱属植物叶角质层蜡质特征及其与生长发育指标的关系研究[D]. 李晓婷. 西南大学, 2019(01)
  • [4]水稻和稗草对UV-B辐射增强的生理生态响应差异[D]. 苏本卿.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5]夜间增温对稻—麦农田CH4和N2O排放影响及其高光谱估算[D]. 王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 [6]UV-B增强下施硅稻—麦光谱特征及其生理参数估算[D]. 朱怀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05)
  • [7]UV-B增强下施硅对稻—麦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肇思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05)
  • [8]增温与UV-B增强对大豆—冬小麦轮作系统土壤碳氮交换及生物量的影响[D]. 谢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02)
  • [9]玉米不同基因型对UV-B辐射增强的反应[D]. 张海静.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10]UV-B增强及控释氮肥对转基因水稻生长和甲烷排放影响的研究[D]. 周文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小麦不同生育期对UV-B敏感性差异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