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线通”移动信息管理系统与中国ITS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天福,盛岩峰,刘愉强,陈宜升[1](2008)在《“采用SCADA通信系统通过国内卫星传输资料浮标数据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认为海洋资料浮标测量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经济和方便,是多年来浮标工程研究的课题。文中介绍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数据传输方式的变革,国内卫星(中卫-1号)的性能及覆盖海域,"全线通"双向数据卫星通信系统原理特点以及"采用SCADA通信系统通过国内卫星传输资料浮标数据研究"成果在我国东海、南海的应用情况。
周保红[2](2006)在《三峡梯级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是近几年来在我国水电站运行调度的过程中,逐步由分散的水情测报系统、洪水预报系统、水库调度系统、水情信息查询系统等独立的应用系统,结合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现代通信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综合形成的用于水电站水库调度的业务系统。本文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最优化技术、统计学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以满足三峡工程梯级水库调度的需要为前提,提出了三峡工程梯级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方案结构,该方案已被三峡工程的建设所采纳,同时,在水情遥测系统的通信组网方式上,本文提出的Inmarsat-c与PSTN联合组网的通信方式,在我国水电站的水情测报系统中,首次在葛洲坝项目中成功地应用,并且该方式也将应用于三峡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其发展历程。结合三峡枢纽水库调度的业务需求,提出了建设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时需要关注的技术重点。研究了水调自动化系统水情遥测子系统中多种信道传输方式,指出了每种信道的优缺点,结合三峡水调自动化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研究和选择设计。同时,针对水调自动化系统软件体系结构,提出了以数据访问和业务逻辑处理为中心的多层次软件体系结构。文中研究和设计的水调自动化系统方案已被三峡梯级枢纽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所应用和实现,在三峡枢纽水库的调度运行中表现较好,正在发挥着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方卫华[3](2006)在《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适应水工建筑物安全管理技术的发展,提高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自动化的技术水平,本文以风险分析思想为主线,应用可靠性分析方法,根据典型水工建筑物的具体特点,在分析有关概念和理论假设的前提下对监测项目设置和测点布置、自动监测方法选择、监测仪器和监测系统的技术指标及可靠性评价、通信组网方式、提高系统可靠性措施等方面对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 (1) 对安全监测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假设和系统模型进行系统分析。 (2) 建立了以规范为基础,以风险分析为补充的安全监测项目设置和测点布置方法,并采用简化风险计算公式对恰拉水库大坝安全监测项目设置和测点布置进行了优化。 (3) 对目前自动监测方法进行了分析评价。 (4) 对自动监测仪器和自动监测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方法,提出了考虑仪器寿命分布的三参数仪器评价指标和考虑可用性的自动监测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计算公式。 (5) 在深入比较各种通信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特点将自愈环网应用于抽水蓄能电站上池、超短波应用于平原水库、GPRS组网技术应用于堤防的自动监测系统组网方案,实际情况证明,本文设计方法合理。 (6) 在给出可靠性有关概念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提高监测系统可靠性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LEMP防护进行了深入研究。 (7) 对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进行了展望。 上述成果的获得,对建立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自动化学科体系,提高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自动化的技术水平和促进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自动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继祥[4](2004)在《实时物流理念与现代物流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引 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环境随时处于变化之中,只有对变化具有感悟力的企业才能赢得失机。因此,企业需要具备快速反应的机制与能力。企业必须从过去简单地整合各种流程发展到能够实时地感觉和反应市场波动,这就对企业的物流运作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速度制胜的时代,
梁世翔[5](2003)在《基于ITS的货物跟踪模式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随着ITS技术的发展和物流环境的改善,尤其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21世纪的物流将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绿色化、快速化和可视化方向发展。准确、快速、效率已作为生产企业选择物流商和合作伙伴的重要标准。 为满足企业对物流的要求,政府、企业、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都对物流高度重视,各方纷纷以不同的形式介入到智能运输系统(ITS)的研究和应用之中。探索ITS对现代物流的理念、运作方式、管理水平、物流系统、经营业态、物流技术、基础设施和物流人才等方面的影响和现代物流对ITS的依赖性。ITS已成为现代物流重要的支撑系统。 人们希望利用ITS实现物流的运输智能化,以满足人们对物流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达到对货物进行实时跟踪,优化供应链的目的。不少企业在此领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终因成本、技术、流程、人才、需求不旺、效益等诸多原因未能很好协调而宣告失败,最终不得不退出了这一市场。 本文立足ITS的角度,对GPS、射频和条码三种货物跟踪模式的技术原理、优缺点和应用范围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利用ITS技术对货物进行协同跟踪的观点,给出了协同跟踪总体框架及与各系统的技术衔接。 为详细阐明协同跟踪中物流运作流程重组对协同跟踪的重大影响,本文提出了利用Petri模型作为工具对物流企业的流程进行重组,并给出了重组案例。 论文以中国外贸运输总公司和广东南方卫星通信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协同跟踪为例,提出了协同跟踪模式,并给出了跨省际的物流运输企业建设协同跟踪系统的总体框架和思路。
本刊编辑部,张华永[6](2003)在《物流领域·企业访谈》文中研究指明招商迪辰系统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四大海外中资企业集团之一的招商局集团投资创立的科技物流旗舰企业,也是国内首家将地理信息(GIS)、卫星定位(GPS)、无线通讯(WAP)与互联网技术(WEB)集成一体,应用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领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信息技术和管理咨询解决方案的高科技术企业。那么,他们的GPS系统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情况怎么样呢?日前,记者采访了招商迪辰系统有限公司总裁李兴贵。
艾奇飞[7](2002)在《全线通物流移动信息管理解决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最早从事VSAT卫星国际专线业务的南方卫星公司从97底开始进行物流移动信息技术的市场研究和探索。经过深入考察,发现移动信息技术在全世界物流领域用得最专业、最成熟的是美国高通公司的OmniTRACS移动信息管理系统。今天的南方卫星已成为中国最专业的物流移动信息技术服务和提供商和运营商,为国内物流企业提供集GPS卫星定位跟踪、无缝覆盖全国的双向移动通信、GIS地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软件、网上职务支持系统等全方位的物流信息管理服务。
广东南方卫星通信服务有限公司[8](2002)在《全线通2002》文中研究说明
吕同舟[9](2002)在《“全线通2002”实现无缝物流》文中提出 由广东南方卫星通信服务有限公司开发的“全线通2002”是继1999年全线通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本土化实施后,面向运输业最专业、最先进的移动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是源于“OmniTRACS移动信息管理系统”与“PowerSuite物流运输管理软件”的集成解决方案。 南方卫星公司是1998年开始与美国高通公司(Oualcomm)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其开发OmniTRACS移动信息管理系统引入中国,加以推广应用。用CDMA
陈宏[10](2002)在《助力陆上物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讯:由广东南方卫星通信服务有限公司、美国高通公司、美国TMW公司主办,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远洋物流公
二、“全线通”移动信息管理系统与中国ITS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线通”移动信息管理系统与中国ITS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采用SCADA通信系统通过国内卫星传输资料浮标数据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数据传输方式的变革 |
2 国内卫星(中卫-1号)的性能及覆盖情况 |
3“全线通”双向数据卫星通信系统 |
3.1 系统工作原理 |
3.2 系统特点 |
4 项目成果在我国东海、南海的应用 |
4.1 东海春晓油气管路由调查 |
4.2 粤西南部海域水文气象调查 |
4.3 珠海口南面海域监测 |
4.4 通过Internet网络(或专线)接收观测数据 |
5 结论 |
(2)三峡梯级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流域概述 |
1.1.1 流域概况 |
1.1.2 流域的暴雨和洪水特性 |
1.1.3 三峡水库库区的气候特征 |
1.2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概况 |
1.3 系统建设的主要原则 |
1.4 主要研究工作 |
1.5 本文的安排及内容 |
2 三峡水调自动化系统的网络体系 |
2.1 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
2.2 网络系统的设计原则 |
2.3 系统的网络结构 |
2.3.1 网络的体系结构 |
2.3.2 网络系统结构 |
2.4 网络安全和可靠性 |
2.4.1 安全性 |
2.4.2 可靠性 |
2.5 网络系统的配置 |
2.5.1 数据库服务器 |
2.5.2 应用服务器 |
2.5.3 网络交换机 |
2.5.4 系统管理工作站 |
2.5.5 其它网络设备 |
2.6 数据库系统设计 |
2.6.1 设计原则 |
2.6.2 系统选定 |
2.6.3 数据的安全保护 |
2.6.4 靠性设计 |
2.6.5 数据库的安全管理运行工具 |
3 三峡水情测报系统设计 |
3.1 三峡水情测站的布置 |
3.2 三峡水情测报系统的结构 |
3.3 遥测站系统设计 |
3.3.1 数据采集器 |
3.3.2 传感器数据采集 |
3.3.3 通信模块 |
3.3.4 遥测站软件设计 |
3.4 通信组网设计 |
3.4.1 通信组网要求 |
3.4.2 通信信道选择 |
3.4.3 超短波信道的组网 |
3.4.4 PSTN和Inmarsat-C双信道组网 |
3.4.5 Inmarsat-C/Omnitracs双信道组网 |
4 三峡水调自动化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
4.1 三峡水调自动化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
4.2 三峡水调自动化系统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
4.3 权限管理 |
4.4 遥测系统数据采集 |
4.4.1 软件功能设计 |
4.4.2 软件结构设计 |
4.4.3 软件处理过程 |
4.5 监控系统数据通信 |
4.5.1 软件设计要求 |
4.5.2 软件功能结构设计 |
4.5.3 监控向水调数据通信功能设计 |
4.5.4 水调向监控数据通信功能设计 |
5 三峡水库调度系统 |
5.1 水库调度基本原理和方法 |
5.1.1 水库调度的基本内容 |
5.1.2 水库调度的特点 |
5.1.3 水库调度研究的发展历史 |
5.1.4 水库优化调度功能实现 |
5.2 三峡梯级枢纽水库调度实现 |
5.2.1 三峡梯级联合优化调度系统开发原则 |
5.2.2 三峡梯级联合优化调度系统主要研究内容 |
5.2.3 三峡梯级联合优化调度系统各模块模型和实现流程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3)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自动化现状 |
1.3 本文研究课题和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假设和系统模型 |
2.1 基本概念与基本假设 |
2.2 系统模型 |
2.3 小结 |
第三章 安全监测项目设置和测点布置 |
3.1 基于规范的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 |
3.2 以风险分析为补充的监测项目设置和测点布置 |
3.3 动态监测和水力学监测 |
3.4 工程实例 |
3.5 小结 |
第四章 自动监测方法及其选用 |
4.1 自动监测方法及其评价 |
4.2 工程实例 |
4.3 小结 |
第五章 自动监测仪器及自动监测系统研究 |
5.1 自动监测仪器的技术指标及其评价 |
5.2 自动监测仪器选型 |
5.3 数据采集系统类型及其主要指标 |
5.4 数据采集系统选型 |
5.5 信息管理与安全评价系统 |
5.6 工程实例 |
5.7 小结 |
第六章 通信和电源设计研究 |
6.1 数据采集系统通信组网方式 |
6.2 通信组网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
6.3 网络结构及工程实例 |
6.4 电源设计 |
6.5 结论 |
第七章 监测仪器和监测系统的可靠性研究 |
7.1 监测仪器的可靠性分析 |
7.2 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7.3 测量控制装置抗干扰技术 |
7.4 LEMP防护技术 |
7.5 工程实例 |
7.6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ITS的货物跟踪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货物跟踪的研究现状 |
1.2.1 GPS跟踪 |
1.2.2 射频跟踪 |
1.2.3 条形码跟踪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3.1 研究背景 |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货物跟踪的主要技术 |
2.1 GPS跟踪技术 |
2.1.1 GPS跟踪系统的组成 |
2.1.2 GPS在货物跟踪中的应用 |
2.2 射频跟踪技术 |
2.2.1 射频跟踪系统的组成 |
2.2.2 射频跟踪技术在货物跟踪中的应用 |
2.3 条形码跟踪技术 |
2.3.1 条形码跟踪系统的组成 |
2.3.2 条形码跟踪技术在货物跟踪中的应用 |
第3章 各种货物跟踪技术比较研究 |
3.1 各种货物跟踪的特点 |
3.2 各种跟踪方式的比较 |
3.2.1 各种跟踪模式的设备费用比较 |
3.2.2 各种跟踪方式与相关系统的技术衔接 |
3.2.3 各种跟踪模式对跟踪问题的解决效果 |
第4章 货物跟踪案例分析 |
4.1 物流运作的现状 |
4.2 货物跟踪应用现状 |
4.3 中外运的货物跟踪模式 |
第5章 货物跟踪模式优化管理研究 |
5.1 协同跟踪模式 |
5.1.1 协同跟踪的特点 |
5.1.2 协同跟踪系统的主体关系 |
5.1.3 协同跟踪中的物流管理层次 |
5.2 协同跟踪与ITS的技术衔接 |
5.3 协同跟踪中的关键技术 |
5.4 协同跟踪的流程重组 |
5.4.1 Petri网模型 |
5.4.2 协同跟踪对配送中心业务流程的要求 |
5.4.3 协同跟踪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功能要求 |
5.5 建立协同跟踪系统的目标 |
5.6 建设协同跟踪的原则 |
5.7 建设协同跟踪的集成模块 |
5.8 协同跟踪系统的总体框架 |
5.9 协同跟踪系统的追踪报告 |
5.10 协同跟踪系统的预期效益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6)物流领域·企业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招商迪辰:让市场决定一切 |
深圳华强:做好行业排头兵 |
南方卫星全面运输管理解决方案 |
大三通:不求最大但求最好 |
中软英特:诚实为本技术至上 |
四、“全线通”移动信息管理系统与中国ITS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采用SCADA通信系统通过国内卫星传输资料浮标数据研究”及其应用[J]. 陈天福,盛岩峰,刘愉强,陈宜升. 海洋技术, 2008(02)
- [2]三峡梯级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和设计[D]. 周保红. 重庆大学, 2006(01)
- [3]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研究[D]. 方卫华. 河海大学, 2006(09)
- [4]实时物流理念与现代物流技术[J]. 王继祥.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4(02)
- [5]基于ITS的货物跟踪模式的研究[D]. 梁世翔.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3)
- [6]物流领域·企业访谈[J]. 本刊编辑部,张华永.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3(01)
- [7]全线通物流移动信息管理解决方案[J]. 艾奇飞. 机电国际市场, 2002(09)
- [8]全线通2002[J]. 广东南方卫星通信服务有限公司. 物流技术, 2002(07)
- [9]“全线通2002”实现无缝物流[J]. 吕同舟. 中国远洋航务公告, 2002(07)
- [10]助力陆上物流[N]. 陈宏. 国际经贸消息,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