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ynamic Gain Equalizer Based on the H-PDLC Volume Phase Grating(论文文献综述)
王康妮[1](2017)在《纳米银掺杂的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及其立体显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Holographic polymer-dispersed liquid crystal,H-PDLC)光栅是通过预聚物单体的光聚合反应而形成的液晶和聚合物折射率周期性变化结构。如果在光栅形成之前将少量的纳米银颗粒混合到材料中,可以改善全息光栅的衍射和电控特性。该光栅制作简单、效率高、广泛用于制作光开光、变焦透镜、有机激光器、光子晶体器件等。此外还可以应用于显示器件,例如,可以用于设计制作立体显示图像分束器件,实现液晶屏上奇偶像素分开且分别传输到观察者的左右眼,具有高亮度和对比度且可实现2D/3D切换等优点。但是,基于全息光栅的立体显示图像分束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RGB全彩色图像分束的实现,现有报道中的制作方法较复杂,对光路的精确度要求很高,容易出现误差;第二是观察者只能在小范围指定区域内接收到奇偶像素,感受到立体图像,这就限制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对纳米银掺杂的H-PDLC光栅改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PDLC材料中掺杂等量浓度和尺寸的纳米银和纳米金颗粒,分别制备并对比了两类H-PDLC光栅衍射和电控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二者掺杂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H-PDLC光栅特性,比如光栅相分离结构更加清晰平滑,光栅衍射效率增加了近30%,并且纳米银的改善效果优于纳米金。从Mie理论分析了两种纳米颗粒在PDLC材料中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峰值,分别为530 nm和581 nm,前者距离光栅记录光源波长532 nm非常接近,可以证明在光栅的记录过程中,纳米银颗粒发生的LSPR现象增加了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善了液晶和预聚物单体的相分离结构。此外,纳米银掺杂PDLC材料同样可以用于制备H-PDLC反射光栅,并且实验证明了反射光栅具有较好的衍射和电控特性,其折射率调制度约为4.8×10-3,可以用来设计四光栅级联的动态增益均衡器,理论上使得增益平坦度由3.3 dB下降到0.23 dB。针对H-PDLC光栅的单波长敏感特性问题,通过等浓度的两种光引发剂和协引发剂体系的混合,即Rose Bengal和N-phenylglycine以及Methylene Blue和P-toluenesulfonic acid,使混合后的PDLC材料同时可以在632.8 nm、532 nm和441.6nm三个波长的激光下发生光聚合反应,形成H-PDLC光栅,三种情况下光栅所需曝光时间分别约为20 min、2 min和20 min,其一级衍射效率分别约为57%、75%和33%,提高632.8 nm和441.6 nm激光器的出射激光强度可以进一步减少曝光时间,提高光栅的衍射效率。在传统的双光束干涉全息光路的一束光路中插入一个柱透镜,利用平面波和柱面波的干涉,形成了变间距的干涉条纹。将纳米银掺杂的PDLC材料置于该全息光场中制备了一维变周期的H-PDLC光栅,在20 mm的光栅上实现了500 nm的周期变化,光栅实际周期与理论周期匹配,并且周期的变化范围和中心周期值分别可以通过改变柱透镜与全息记录面距离以及两束干涉光中心夹角来实现。此外通过竖直和水平方向的二次曝光实现了二维变周期H-PDLC光栅,实验优化了两次曝光时间,实验结果表明2 s/60 s的曝光时间下能够得到较为清晰的液晶和聚合物相分离结构。二维光栅的周期变化在对角线上呈现对称的正方形格子,在对角线以外区域呈现非对称的长方形格子。基于三色激发的H-PDLC光栅设计了全彩色RGB立体显示图像分束器件,借助三色激发光栅的多波长敏感性,在不改变曝光角度的情况下仅通过切换曝光光源实现了RGB三色光对三种子光栅无衍射角度偏移的左右眼图像分束和再现。并且R子光栅左右眼对比度分别为75%和86.4%,G子光栅分别为65.9%和83.3%,B子光栅分别为65.2%和82.9%,整个分束光栅图像对比度均在65%以上。利用变周期的一维H-PDLC光栅设计了人眼观察位置可移动的立体显示图像分束光栅,由于该光栅具有变化的周期,因此携带奇偶像素信息的入射光通过光栅以后,其衍射角度呈连续变化,衍射光斑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拓宽,因此观察者可以左右移动位置来接收左右眼图像信息,感受到立体视觉。本论文分析了纳米银掺杂改善H-PDLC光栅特性的物理原因,并且制备了纳米银掺杂的三色激发H-PDLC光栅以及变周期一维和二维H-PDLC光栅,利用两种光栅的独特特性,分别设计了两种立体显示图像分束器件,实验初步证明了图像分束的可行性,为该器件的实用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贾颖[2](2015)在《掺铒光纤放大器的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促使光通信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性器件是掺铒光纤放大器(erbium-doped fiber amplifier,EDFA),亦是全光型光先通信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主要器件。在最近几年中,随着通信业务多元化的持续发展,通信与信息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对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功能特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紧密波分多用(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DWDW)系统、有线电视网络(Community Antenna Television,CATV)等系统中,EDFA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EDFA对网络中的信号进行没有光-电转换过程直接的放大,使得EDFA具有如下优点:高增益;宽频带;小噪声指数;大功率等。对掺铒光纤放大器的改进设计,在本文中的讨论有下列内容:1.论文分析讨论了光网络中EDFA的框架构成、组成结构、基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以及发展方向。2.采用粒子群改进算法(PSO)对光络中的S波段、C波段及L波段EDFA进行改进设计,最后得到了具有优良平坦度增益的C波段大增益(>25dB)、小噪声(<5dB)EDFA和L波段高增益(>25dB)、低噪声(<5dB)EDFA以及S波段大增益(>10dB)、小噪声(<5dB)EDFA的改进设计,同时给出了EDFA结构参数的解决方案。3.对EDFA的平坦化增益现阶段采用的2种办法(改进设计自身平坦增益的EDFA及引进平坦增益增益滤波EDFA)的研讨现状给予了一定描述,并对它们的优缺点分别予以简介。4.采用DSP芯片技术结合PID算法,实现了掺铒光纤(EDFA)泵浦的增益自动掌握,使得电路具有结构简洁、扩容容易、更加可靠和便于实现等的特点。
孟惠云[3](2012)在《光折变光栅可调谐滤波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调谐光波长滤波器在下一代高速通信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实现大容量、高速率全光网通信的关键节点器件。本文以铌酸锂晶体(LiNbO3)为基底,研究了基于光折变效应的可调谐光栅滤波器。首先,研究了体全息反射光栅滤波器。理论分析了体全息光折变布拉格光栅在非对称记录和读出条件下的耦合常数和布拉格失谐参数,分析了影响光栅衍射效率和带宽的因素;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在对称记录和正入射读出时,光栅长度d=10mm,折射率调制度Dn=7.1×10-5的衍射效率可达到80%,带宽小于0.08nm。实验上,利用双光束干涉的方法,通过控制双光束的记录角度,在铌酸锂晶体中写入了体全息光折变布拉格光栅。在1548nm波长处获得了半高全宽为4nm,衍射效率为10%的滤波结果。其次,研究了LiNbO3钛扩散波导光栅滤波器。首先提出了全息记录光栅滤波的实验方案,在LiNbO3单模波导上通过双光束干涉形成光折变光栅,理论研究发现,适当提高光功率密度和增加杂质掺杂浓度可提高衍射效率、减少光栅初次建立时间。基于耦合波理论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增大光栅长度d能使衍射效率提高且带宽变小,而增加折射率调制度Dn使衍射效率提高但同时带宽变宽。在Dn大于8×10-5,d=12mm时,可获得91%以上的衍射效率和小于0.08nm的带宽。在实验方案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搭建了双光束干涉法记录光栅的实验,分析了波导和光纤的端面耦合实现红外读出滤波的可行性,初步建立了用于CWDM光网络系统中记录和测试滤波系统。并对整体实验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最后,研究了光折变光栅可调谐滤波性能和可调谐实验方案。理论分析了波导光栅可调谐滤波的光折变动力学过程,发现光折变光栅再次建立的响应时间与光栅周期变化量有关,得到新光栅建立的光折变响应时间为毫秒数量级。提出并研究了两种光折变波导光栅的可调谐滤波方案,理论分析了装置的可行性。
曹毅,魏淮,雷飞鹏,吕济根[4](2011)在《光网络中掺铒光纤放大器增益平坦性研究》文中指出论述了EDFA增益平坦化的主要方法,全面介绍了国内外光纤放大器增益平坦化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并对其优劣势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EDFA增益平坦技术的发展趋势。另外,还介绍了一种利用全局搜索算法来优化设计自身增益平坦EDFA这一较为新颖的方法。
吕凤珍,郑致刚,彭增辉,宣丽[5](2009)在《一次曝光法制备二维电调谐聚合物液晶光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四光束一次曝光法制备了二维电调谐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实验表明该方法制备的二维光栅具有非常好的电光特性,其衍射图样为空间点阵且衍射效率可以通过电场进行调节;偏光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表明光栅中的液晶和聚合物在二维空间上呈周期性分布.同时利用二维衍射模型对二维光栅的电光特性进行了理论模拟,得到理论模拟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郑继红,顾玲娟,庄松林,沈国土,杨宝成[6](2006)在《聚合物分散液晶体全息光栅在1550 nm波长处选择性模拟》文中指出介绍了制作体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的基本原理.根据光栅的衍射特性计算公式,利用matlab程序对H PDLC光栅在中心波长为1 550 nm处的波长选择特性进行模拟,并且进一步实现H PDLC动态光强增益均衡器功能.计算结果表明,在光栅条纹法线同光栅表面法线的夹角为150°、光线入射角度为0°、光栅厚度为40μm、折射率调制为0.005时,光栅在1 550 nm处的衍射谱线半宽度能够达到10 nm.
郑继红,顾玲娟,庄松林,丁维银,沈国土,蔡继光,杨宝成[7](2006)在《基于全息聚合物液晶光栅的动态增益均衡器的设计与模拟》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材料及体全息光栅的特性,提出了基于全息聚合物液晶(H-PDLC)电控光栅多极串联式动态增益均衡器的设计。根据光栅的衍射特性计算公式,对全息聚合物液晶光栅在中心波长为1550 nm的波长选择特性进行模拟,并且进一步利用遗传算法模拟实现全息聚合物液晶动态光强增益均衡器的功能。计算模拟表明,选择合适的全息聚合物液晶光栅参量,能够使光栅在1550 nm为中心波长的衍射谱线半宽度达到10 nm。同时,采用基于全息聚合物液晶的动态光强增益均衡器,能够使掺饵光纤放大器在15301560 nm内,其自发辐射谱的不平坦度从3.3 dB降到0.1 dBp-p(峰-峰值)。
丁维银[8](2005)在《基于H—PDLC光栅的EDFA增益均衡器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光纤通信中EDFA(掺铒光纤放大器)性能的某些缺陷会导致信号的失真。因此很有必要对EDFA进行增益均衡。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方法对EDFA的增益谱进行平坦:运用H-PDLC(聚合物分散液晶全息)光栅来平坦EDFA的增益谱,并利用光栅的电压可调特性实现动态增益均衡。文中首先由给定的EDFA的增益谱理论模拟出用于平坦的聚合物分散液晶全息光栅的参数,这一部分工作由Matlab语言编写程序利用遗传算法由计算机自动实现。光栅参数求得后可用于指导实验制作光栅,并可理论模拟由电压控制光栅的折射率调制度来实现EDFA的动态增益均衡。H-PDLC光栅作为动态增益均衡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响应时间短、低功耗和平坦效果较好(增益平坦度小)等优点,是一种新颖的容易实现的方法,因此研究它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理论模拟结果显示:运用该方法可在C-Band(1530-1560nm)内温度在0-65℃内变化增益平坦度达0. 2dBp-p。;波长在1525-1 565nm内温度在0-65℃内变化增益平坦度达0. 45dBp-p;波长在1 520-1 570nm内温度在0℃-65℃内变化增益平坦度达0. 5dBp-p。我们还进一步研究了厚光栅的耦合波理论,得到了H-PDLC光栅衍射效率的具体计算公式;实现了光栅衍射特性的基于Matlab语言的理论模拟;在实验方面研究了H-PDLC光栅在632. 8nm和1550nm光入射下的衍射特性;实验研究结果与理论比较后表明运用耦合波理论来解释光栅的衍射特性是恰当的。
丁维银,蔡继光,沈国土,杨宝成,郑继红,顾玲娟,庄松林[9](2005)在《基于聚合物分散液晶全息光栅的可调增益均衡器》文中认为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分析研究了聚合物分散液晶全息光栅在632. 8nm光波的入射下的衍射谱特性和电压可调特性,实验结果与耦合波理论的计算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从实验上验证了用耦合波理论来描述聚合物分散液晶全息光栅的衍射特性是恰当的 并且提出了利用聚合物分散液晶全息光栅对掺饵光纤放大器增益谱进行平坦化的方法,利用聚合物分散液晶全息光栅的电压可调特性可实现动态增益均衡 运用该方法,可使掺饵光纤放大器在C波段15301560nm内,温度在0℃65℃范围内变化,掺饵光纤放大器自发辐射谱的不平坦度从3. 3dB降到0. 2dBp-p(峰峰值)
卜令兵,蔡继光,沈国土,杨宝成[10](2005)在《H-PDLC体光栅透射谱特性及其应用的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理论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给出H-PDLC体光栅的透射谱形状特性随参数的变化情况.其次,根据透射谱特性,提出一种新颖的EDFA动态增益均衡器的设计思想,并给出了计算机模拟动态增益均衡器的方法.模拟结果显示动态增益均衡器能够保持较好的工作状态.
二、Dynamic Gain Equalizer Based on the H-PDLC Volume Phase Grat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ynamic Gain Equalizer Based on the H-PDLC Volume Phase Grating(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银掺杂的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及其立体显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研究概况 |
1.1.1 H-PDLC光栅形成机理 |
1.1.2 H-PDLC光栅特性优化 |
1.1.3 H-PDLC光栅应用研究 |
1.2 基于全息器件的立体显示技术研究 |
1.3 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液晶材料的电光效应 |
2.2 体全息光栅与布拉格衍射 |
2.3 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的评价参数 |
2.3.1 H-PDLC电控光栅的衍射效率 |
2.3.2 H-PDLC电控光栅的驱动电压 |
2.3.3 H-PDLC电控光栅的响应时间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纳米银掺杂的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制备 |
3.1 纳米银掺杂的H-PDLC透射光栅实验研究 |
3.1.1 光栅制备 |
3.1.2 光栅特性分析 |
3.1.3 纳米银改善光栅特性的理论分析 |
3.2 纳米银掺杂的H-PDLC反射光栅实验研究 |
3.2.1 光栅制备 |
3.2.2 光栅特性分析 |
3.2.3 纳米银掺杂的H-PDLC反射光栅的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色激光激发的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制备 |
4.1 光引发剂的选取 |
4.2 三色激发光栅制备 |
4.3 三色激发光栅特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变周期的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制备 |
5.1 变周期全息光栅的理论分析 |
5.2 一维变周期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实验研究 |
5.2.1 光栅制备 |
5.2.2 光栅变化周期检测 |
5.2.3 光栅制备条件优化 |
5.2.4 光栅电控特性分析 |
5.3 二维变周期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实验研究 |
5.3.1 光栅制备 |
5.3.2 二维光栅变化周期分析及检测 |
5.3.3 光栅特性分析 |
5.3.4 影响光栅周期的参数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纳米银掺杂的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应用于立体显示图像分束 |
6.1 基于全息光栅的立体显示图像分束原理 |
6.2 基于三色激光激发H-PDLC光栅的图像分束设计 |
6.2.1 分束光栅制备 |
6.2.2 图像分束实验 |
6.2.3 图像分束串扰分析 |
6.3 基于变周期H-PDLC光栅的图像分束设计 |
6.3.1 分束光栅制备 |
6.3.2 分束光栅特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致谢 |
(2)掺铒光纤放大器的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简介 |
1.2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背景研究、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前景 |
1.2.1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研究背景 |
1.2.2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
1.3 本章小结 |
2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理论基础 |
2.1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
2.2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组成和泵浦方式 |
2.2.1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结构组成 |
2.2.2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泵浦方式 |
2.3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特性参数 |
2.4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优点 |
2.5 本章小结 |
3 掺铒光纤放大器增益平坦性的改进设计 |
3.1 EDFA增益平坦性的简要介绍 |
3.1.1 EDFA增益平坦度定义 |
3.1.2 EDFA的增益平坦性优化技术研究 |
3.1.3 EDFA增益平坦度的影响因素 |
3.1.4 增益平坦性改进的意义 |
3.2 EDFA自身增益平坦性的改进设计 |
3.2.1 通过改变光纤基质类型来改善放大器的增益平坦性 |
3.2.2 通过掺入其他元素来改进EDFA的增平坦性 |
3.2.3 通过整体搜索算法来实现EDFA增平坦性的改进设计 |
3.3 静态增益均衡滤波器平坦技术 |
3.3.1 基于光纤光栅的增益平坦滤波器 |
3.3.2 基于光纤环的增益平滤波器 |
3.4 动态增益均衡滤波器平坦技术 |
3.4.1 全光声光可调虑波技术(ATOF) |
3.4.2 级联液晶光学均衡虑波(OHE) |
3.4.3 非对称Mach-Zehnder干仪仪级联均衡器 |
3.4.4 全聚合液晶光的可调转均衡器 |
3.4.5 VOA(Variable Optical Attenuator)+GFF |
3.5 EDFA增益平坦改进方案分析比较 |
3.6 掺铒光纤放器其他方面的改进设计 |
3.6.1 掺铒光纤长度的改进 |
3.6.2 不同泵浦功率时最好掺铒光纤长度的改进设计 |
3.6.3 泵浦功率的改进设计 |
3.6.4 实验仿真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4 掺铒光纤放器的算法改进 |
4.1 掺铒光纤放器的模型理论 |
4.1.1 Giles模型 |
4.1.2 Saleh模型 |
4.1.3 均匀展宽二能级模型 |
4.2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改进算法介绍 |
4.3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离子群改进算法(PSO) |
4.3.1 离子群改进算法(PSO)的基础理论 |
4.3.2 离子群改进算法的方法 |
4.3.3 PSO改进EDFA的目标及评价函数 |
4.4 PSO算法改进掺饵光纤放大器 |
4.4.1 PSO算法改进C波段的EDFA |
4.4.2 PSO算法改进C波段的EDFA |
4.5 改进掺铒光纤放大器的遗传算法 |
4.5.1 遗传算法(GA)简介 |
4.5.2 GA算法与PSO算法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DSP的EDFA自动增益控制技术 |
5.1 自动增益控制原理 |
5.1.1 自动增益控制的概念 |
5.1.2 EDFA增益自动控制方式 |
5.2 EDFA中增益自动控制的电路图设计 |
5.3 EDFA中用DSP实现增益自动控制的设计实现 |
5.3.1 DSP的简介 |
5.3.2 DSP芯片的选用 |
5.3.3 TMS320F2812简介 |
5.4 A/D与D/A的转换 |
5.4.1 DSP与A/D的接口电路设计 |
5.4.2 DSP与D/A的接口电路设计 |
5.5 PID控制理论及EDFA程序设计 |
5.5.1 PID控制算法 |
5.5.2 EDFA的程序流程图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光折变光栅可调谐滤波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可调谐光栅滤波器的研究进展 |
1.1.1 光纤光栅滤波器 |
1.1.2 波导光栅滤波器 |
1.2 可调谐光栅滤波器的相关应用背景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光折变光栅滤波器的理论基础 |
2.1 全息基底材料 LiNbO_3晶体的研究 |
2.1.1 铌酸锂晶体及光折变效应 |
2.1.2 厚光栅与 Bragg 衍射 |
2.2 全息光栅的耦合波理论 |
2.2.1 耦合波理论的推导 |
2.2.2 透射全息光栅和反射全息光栅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体全息光折变光栅滤波器 |
3.1 体全息光栅滤波器的理论研究 |
3.1.1 体全息光栅的理论分析 |
3.1.2 体全息光栅滤波的模拟仿真 |
3.1.3 滤波器选择性的研究 |
3.2 体全息光栅滤波器的实验研究 |
3.2.1 体全息光栅滤波器的制作方案 |
3.2.2 全息光栅滤波特性的实验结果 |
3.2.3 全息光栅滤波特性实验的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i:LiNbO_3波导光栅的滤波器 |
4.1 基于光折变光栅的滤波方案 |
4.2 钛扩散铌酸锂渐变折射率光波导 |
4.2.1 非对称渐变折射率波导 |
4.2.2 钛扩散引起的折射率改变 |
4.3 光波导参数选择 |
4.4 波导光栅滤波器的理论研究 |
4.4.1 光栅滤波的光折变动力学分析 |
4.4.2 光栅滤波特性分析 |
4.5 波导光栅滤波器的实验研究 |
4.5.1 全息记录波导光栅滤波器 |
4.5.2 光栅滤波器滤波读出的实验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折变光栅可调谐滤波方案 |
5.1 可调谐时间的光折变动力学分析 |
5.2 新型可调谐记录滤波装置 |
5.2.1 先扩束后分束的滤波方案 |
5.2.2 分光计改进式的滤波方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4)光网络中掺铒光纤放大器增益平坦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EDFA增益平坦化技术 |
1.1 优化设计自身增益平坦的EDFA |
1.1.1 由改变光纤基质类型改善放大器的增益平坦性 |
1.1.2 通过掺杂来改善放大器的增益平坦性 |
1.1.3 通过全局搜索算法来优化EDFA实现增益平坦 |
1.2 静态增益平坦技术 |
1.2.1 基于光纤光栅的增益平坦滤波器 |
1.2.2 基于光纤环镜的增益平坦滤波器 |
1.3 动态增益均衡器(Dynamic Gain Equalizer,DGE) |
1.3.1 全光纤声光可调滤波器(Acoustically OpticalTunable Filter,AOTF) |
1.3.2 级联式液晶光学谐波均衡(Optical HarmonicEqualizer,OHE) |
1.3.3 非对称Mach-Zehnder干涉仪级联式DGE |
1.3.4 全息聚合物液晶光栅的可调增益均衡 |
1.3.5 VOA(Variable Optical Attenuator)+GFF |
2 EDFA增益平坦化方案优缺点比较分析 |
3 结束语 |
(5)一次曝光法制备二维电调谐聚合物液晶光栅(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 |
1.1 实验材料和样品制备 |
1.2 实验仪器和光路设计 |
2 光栅的二维衍射模型 |
3 结果和讨论 |
3.1 二维光栅的表面形貌 |
3.2 二维光栅的衍射图样 |
3.3 理论分析 |
4 结论 |
(6)聚合物分散液晶体全息光栅在1550 nm波长处选择性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PDLC全息光栅的形成机理 |
2 位相型体光栅衍射效率的计算 |
3 数值模拟结果 |
3.1 H- PDLC体光栅在1 550 nm处波长选择性 |
3.2 基于H- PDLC光栅波长选择性的动态增益均衡器模拟[5] |
4 结束语 |
(7)基于全息聚合物液晶光栅的动态增益均衡器的设计与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聚合物分散液晶材料及电控布拉格光栅技术 |
3 动态增益均衡器的实现 |
4 动态增益均衡器的计算模拟 |
4.1 全息聚合物液晶光栅在1550 nm的波长选择性模拟 |
4.2 动态增益均衡器模拟 |
5 结 论 |
(8)基于H—PDLC光栅的EDFA增益均衡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光纤通信中的EDFA以及其增益均衡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EDFA增益均衡的研究概况 |
1.3 国内外H-PDLC光栅的研究概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理论 |
2.2 H-PDLC光栅的形成机理 |
2.3 利用耦合波理论对H-PDLC光栅的衍射效率的计算 |
2.4 遗传算法简介 |
第三章 H-PDLC光栅特性的实验研究 |
3.1 H-PDLC光栅衍射谱特性的实验研究 |
3.2 H-PDLC光栅衍射效率的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
3.3 H-PDLC光栅电控特性的实验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增益均衡器的理论模拟及其算法 |
4.1 增益均衡的理论模拟 |
4.2 增益均衡的计算机模拟和遗传算法的实现 |
4.3 基于H-PDLC光栅的可调增益均衡器的模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基于聚合物分散液晶全息光栅的可调增益均衡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H-PDLC全息光栅结构、理论和增益平坦原理 |
1.1 光栅的结构 |
1.2 光栅的衍射理论 |
1.3 增益平坦原理 |
2 实验及增益平坦模拟的结果 |
2.1 光栅的衍射谱测量 |
2.2 聚合物分散液晶全息光栅的电光特性实验 |
2.3 增益平坦模拟结果 |
3 结论 |
四、Dynamic Gain Equalizer Based on the H-PDLC Volume Phase Grating(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银掺杂的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及其立体显示技术研究[D]. 王康妮. 上海理工大学, 2017(06)
- [2]掺铒光纤放大器的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D]. 贾颖. 安徽理工大学, 2015(07)
- [3]光折变光栅可调谐滤波器的研究[D]. 孟惠云.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2)
- [4]光网络中掺铒光纤放大器增益平坦性研究[J]. 曹毅,魏淮,雷飞鹏,吕济根. 光通信技术, 2011(01)
- [5]一次曝光法制备二维电调谐聚合物液晶光栅[J]. 吕凤珍,郑致刚,彭增辉,宣丽. 光子学报, 2009(10)
- [6]聚合物分散液晶体全息光栅在1550 nm波长处选择性模拟[J]. 郑继红,顾玲娟,庄松林,沈国土,杨宝成.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6(04)
- [7]基于全息聚合物液晶光栅的动态增益均衡器的设计与模拟[J]. 郑继红,顾玲娟,庄松林,丁维银,沈国土,蔡继光,杨宝成. 中国激光, 2006(08)
- [8]基于H—PDLC光栅的EDFA增益均衡器的研究[D]. 丁维银.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9]基于聚合物分散液晶全息光栅的可调增益均衡器[J]. 丁维银,蔡继光,沈国土,杨宝成,郑继红,顾玲娟,庄松林. 光子学报, 2005(04)
- [10]H-PDLC体光栅透射谱特性及其应用的模拟研究[J]. 卜令兵,蔡继光,沈国土,杨宝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