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微波传输系统的特点及分类

多路微波传输系统的特点及分类

一、多路微波传输系统的特点及分类(论文文献综述)

张靖[1](2020)在《浅谈海上阅舰电视转播中的微波传输方案》文中研究指明海上阅舰转播对于移动微波传输系统设计及实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制定海上移动微波传输方案,并确保系统稳定。本文介绍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团队通过链路计算分析、优化频率传输参数、分集接收等技术手段,成功构建的一套适用于海上电视转播使用的移动微波传输方案及系统。

吴宾[2](2019)在《卫星激光—微波混合网络中继交换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速数据通信、导航定位、高分辨率图像采集和深空探测等技术的进步,星间、星地大容量信息传输的需求不断增长,多种类型星间与星地数据中继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原有的卫星微波通信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激光通信技术在中继卫星之间建立高速激光链路,从而形成激光-微波混合卫星网络,成为未来空间信息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卫星转发器作为中继卫星的关键载荷,需要支持多通道、不同类型信号的中继和交换等功能。传统的卫星转发器越来越接近电子速率的极限,限制了信号交换与处理速率的进一步提高,而采用微波光子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卫星转发器的体积、重量和功耗,实现大带宽和超高速的交换和信号处理。同时,利用其并行处理的特性能够有效提高卫星转发器微波信号的处理能力,如多频本振分发、多通道信号低损伤变频和波束间交叉互连等功能。因此,将微波光子技术应用于未来激光-微波混合网络的中继系统中,成为下一代高频段、多波束、大容量卫星通信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论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卫星激光-微波混合网络交换中面临的系统结构、弹性带宽交换和星上波长变换、多通道频率变换、星地高速链路的并行传输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理论与实验研究,具体完成的创新性工作如下。(1)设计了卫星激光-微波混合交换系统结构,提出了基于业务分布的弹性带宽优化分配策略,在仿真的基础上搭建了基于波长选择开关的弹性带宽交换实验系统,验证了系统频谱资源灵活配置和弹性带宽交换的能力。该方案能有效提高网络的频谱利用率,适用于未来卫星激光-微波混合网络中,不同粒度业务的灵活高效交换。(2)提出了一种基于光频梳的中继交换全光波长变换方案,分析了波长变换的原理和实现技术。对搭建实验系统的测试结果表明,通过光频梳与波长选择开关配合,系统能实现“点到多点”的波长变换和频隙级的波长分配,各通道传输的基带数据误码率均低于10-9。该方案可降低各节点之间因波长冲突造成的业务阻塞,从而提高星间光链路的传输容量。(3)提出了基于抑制载波双边带和基于可重构单光频梳的星上并行多频段变频方案,分析了星上频率变换实现的原理,设计了适用于多波段宽带卫星的转发器系统结构。搭建了基于微波光子学的星上多频段变频实验系统,以Ka波段信号变频至其他卫星工作波段信号为例,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该变频方案输出不受波分复用通道限制,采用并行变频的方式,降低了星上负载的功耗和系统复杂度。(4)提出了一种星地高速链路数据并行传输技术。通过向并行信道添加同步信息,实现了四路微波信号的同步控制;基于自行设计的Virtex-6系列FPGA硬件平台,对该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接收端能恢复出5Gbps速率的原始基带数据,验证了四路并行数据的同步性。同时,设计并研制了基于RocketIO的空间光通信阵列高速光收发器,实现了 6.25Gbps的高速串行通信,其具有集成度高、调试灵活和扩展性强等特点。

李国林[3](2010)在《高功率微波多路耦合输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功率微波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能够提升高功率微波输出能力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的主要方向有提高微波的输出功率、增加微波的脉冲宽度、提高束波转换效率以及增加频谱覆盖范围等。然而受到物理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利用单个微波源提高微波输出能力的方法目前已遇到较大困难。一种较为有效地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就是利用高功率微波多路耦合输出技术。本文主要致力于高功率微波的多路耦合输出的研究,介绍了高功率微波多路耦合输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总体看来,高功率微波多路耦合输出的研究为高功率微波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令人鼓舞的前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和创新点有:1.对基于空间滤波原理的线极化波双工器的场增强和空间谐波选择性进行了研究,实现了两路GW级高功率微波的耦合输出。文中利用基于平面波展开的模式匹配法对矩形栅组成的线极化波双工器进行分析,得到了矩形栅双工器的性能对结构参数、入射波频率、入射角度以及其它因素的依赖关系。对矩形栅双工器进行了低功率和高功率实验研究。初步的实验研究表明,矩形栅双工器对S/X波段高功率微波的耦合输出表现出较好的双工性能,但是,受矩形栅表面场增强等因素的影响,当微波幅值和脉宽增加到2.0GW、30ns时微波脉宽出现了缩短,并在双工器沿面发现了表面闪络现象。为了设计更高功率容量的线极化波双工器,本文提出了利用圆柱栅双工器进行长脉冲高功率微波的耦合输出。利用理论分析方法得到了圆柱栅双工器散射的空间谐波选择的相关原则。所设计的圆柱栅双工器在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中,表现出相对较好的性能。它对所需频段微波的功率反射和透射效率分别达到了97%和97.5%。在1.8GW、100ns高功率微波的照射实验中,没有发现微波击穿现象。为探讨S/X波段两路高功率微波同步输出的可行性,进一步研究了圆柱栅双工器在介质环境中的高功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置于1atm气压SF6气体中的圆柱栅双工器可满足S/X波段5.5GW高功率微波同步输出的要求。2.对波导滤波型双工器功率容量和传输效率的提高,以及模式的控制进行了研究,实现了两路同波段同极化方向的GW级高功率微波的耦合输出。根据波导TEm0模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高功率波导双工器的设计思想:保持波导不连续性为H面不连续性,通过调整波导高度来增加功率容量,同时不影响高功率微波传输特性。利用此方法,设计了一套过模窄带波导双工器。利用有限元方法的数值仿真研究发现,在9.38GHz和9.60GHz处,两通道微波功率传输效率均高于98%,效率高于90%的通带大于120MHz,功率容量高于6.2GW;低功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9.38GHz和9.60GHz处,两通道微波能量传输效率均高于97%,效率高于90%的通带大于100MHz。在高功率微波实验中,我们对双工器输出波形进行了测量。根据测量的结果计算得到的微波功率约为4.3GW,脉冲宽度约为40ns,微波频率分别为9.41GHz和9.59GHz。这些结果显示,所设计的过模波导双工器可应用于GW级高功率微波拍波的产生和微波功率的合成。3.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设计了一套利用混合滤波实现高功率微波耦合输出的结构。本文以S/X/X波段3路高功率微波耦合输出为例,验证了混合滤波法的可行性。理论研究的结果表明,当线极化波双工器置于1atm气压SF6气体中时,S/X/X波段3路高功率微波耦合输出的功率容量达10GW以上。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分别在3.60GHz、9.41GHz和9.59GHz的频率上进行。低功率实验研究表明,在以上工作频率上,各路微波从馈入端口至输出端口的功率传输效率均高于96%;在GW级高功率微波实验研究中,没有发现微波击穿现象。以此初步证明了S/S/C/C/X/X波段6路高功率微波耦合输出的可行性。4.在论文的最后,研究了多路高功率圆极化波耦合输出。对栅条型圆极化器和圆极化波双工器进行了必要的改进,以用于高功率微波的圆极化及其耦合输出。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的方法,初步验证了S/X各两路高功率圆极化波耦合输出的可行性。

王宏[4](2007)在《湖南农村广播电视传播“村村通”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党和政府对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视,有关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广播电视作为满足农村信息和文化娱乐需求的一种最普遍、最便捷的工具,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概况及农村广播电视建设背景,阐述了“村村通”的基本概念。基于公共产品理论揭示“村村通”的公共产品属性,提出应该区分“村村通”的载体和内容,并分别对待的观点。根据理论和政策分析,指出政府是“村村通”公共产品的主导者和供应者。应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1998年至2005年湖南各地广播电视覆盖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湖南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存在“覆盖率增长缓慢、存在大面积覆盖盲区和覆盖滑坡”和部分“返盲”现象的总体判断,并具体对宁乡县“村村通”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对比湖南各地市“村村通”的建设情况,结合对各地地理环境、经济差异的影响分析的基础上,围绕“认识、资金、管理、技术”四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性提出相应政策及对策建议:一是通过加强对“村村通”建设意义的学习,拟订符合当前发展需要的指导文件,明确管理及运营主体、同时将“村村通”建设纳入监督考核机制。通过“指导”和“监督”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各地对“村村通”建设的认识;二是通过加强对“村村通”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直接或间接筹资等方式、鼓励社会各阶层支援、捐赠等方式解决“村村通”建设的资金问题;三是通过进一步明确“村村通”建设的主体,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培养“村村通”基层维护队伍,从根本上解决从“村村通”建设到达到“长期通”的管理问题;四是通过分析各地地理环节、经济水平,突破行政区划分,以地形地貌为主要依据,相同区域采用相同覆盖,以解决“村村通”建设的技术覆盖问题。在新的“村村通”建设要求下,结合湖南各地实际情况,通过以上四点充分体现了从“覆盖—高质量覆盖—节目内容丰富化”的长期发展战略,进一步对从“村村通”到“长期通”再到“高质通”的问题展开深层次研究。使“村村通”对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发挥更实际的作用。

李永忠[5](2006)在《MMDS数字电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广播事业建设的薄弱环节。模拟电视节目套数很少,而且同等功率的模拟发射机覆盖范围也相对数字发射机的小,通常只是集中覆盖主要城镇和人口聚集地,偏远地区的广大群众长期不能收看电视。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功能,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作高度重视,对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在对建设新农村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广播电视部门在地面广播标准尚未出台、直播卫星也未开通以前,采用有线电视的标准,利用有线电视数字电视信号,通过微波在有线网络之外进行无线补充覆盖,高效、经济、快捷,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过渡办法。本文对数字电视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介绍;研究了数字电视的取样、量化、编码技术、多路复用技术、条件接收技术、机顶盒技术、MMDS微波传输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采用了当前比较成熟、先进的微波传输技术和设备,如高效的缝隙天线、高品质滤波器、混合器、高精密的晶体震荡器、功率回退技术、预失真校正技术,结合工程实际,设计了湖南电广网络33家合资公司的MMDS无线微波数字电视覆盖的基本技术方案,和个别地区(冷水江市数字微波工程)的多级微波传输的具体技术方案。经实践证明,基于有线电视标准的MMDS无线数字电视覆盖,不但在技术上可行,质量可靠,而且投资少,经济可行,延伸覆盖简单方便,在一个有线网络的运营平台上,可操作性强,在醴陵试点的实际运营状况也很理想。在整个湖南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中,尤其在农村覆盖上,MMDS无线数字覆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将发挥巨大作用。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都可以作为有线覆盖的一种补充和辅助手段,来实现农村边远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为我省的数字化整体转换,探索和摸索出一条针对广大农村的成功的运营模式。数字电视整体转换难,技术上并不难,已经很成熟,难点就在于一个成功的运营模式,真正要作到技术和经济相结合,两者都可行,是全国广电系统都很关注的事情,意义重大。有线和无线,各有优点,互相补充,其相互结合始终是业界的发展方向,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无线接入和覆盖技术,仍然会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方格[6](2005)在《数字电视MUDS系统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各地数字电视频道的陆续开播,数字电视正逐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无论城市或者农村及边远地区对数字电视的需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数字电视传输系统成为各大城市收看数字电视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纵观相关文献,不难发现,人们关注的热点更偏重于在已有HFC网络数字电视实现的研究和数字电视服务业务的研究。而对边远山区及分散的农村地区的数字电视的传输系统研究,尤其是对数字电视MUDS系统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本文结合四川宜宾广播电视局的数字电视MUDS系统及工程项目情况,提出了一个实际的应用解决方案,为边远地区和分散的农村地区的数字电视系统的实施提供一个理想传输的选择平台,解决了边远地区和分散的农村地区的用户收看数字电视节目的困难。研究探讨了与数字电视传输系统紧密相关的部分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前端技术,着重对电视节目源、编码器技术、调制器技术、复用器技术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及设计,同时对整个数字电视MUDS系统的控制和管理系统上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研究。本次设计的成果已经在宜宾广播电视局MUDS系统中得到应用。

唐金兰[7](2002)在《微波等离子推力器谐振腔的数值模拟与小推力测量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微波等离子推力器(Microwave Plasma Thruster—MPT)是一种新型的在研电热推进装置。在航天飞行器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对MPT微波等离子体耦合流场进行了机理分析和数值模拟,建立了MPT的小推力测量系统,协同进行了MPT真空环境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 1.分析了MPT谐振腔内微波能量的转换过程,揭示了其内等离子体的形成是由MPT启动初期的强电场电离形成放电区过渡到稳定工作期的热电离形成稳态等离子体区这一物理本质;研究了影响MPT稳定工作的主要因素,指出微波有效功率与谐振腔内气体压强的匹配是维持等离子体稳定、避免等离子体消失、放电区熄灭的关键因素。 2.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数值求解Maxwell方程,分析了MPT无加载谐振腔内的电磁场特性。对TM011模,分析了隔板对谐振腔内电磁场分布及谐振频率的影响;对TEM模,分析了内导体形状、位置对谐振腔内电磁场分布的影响;以及它们对启动和稳定工作的影响。 3.采用FDTD法求解Maxwell方程、有限体积法求解N-S方程、单温度局域热平衡模型求解等离子体参数,首次用全数值方法对MPT谐振腔进行了微波等离子体耦合流场的数值模拟,分别分析了TM011和TEM两种模式各自的参数匹配关系及其对微波等离子体流场的影响;应用于小型化MPT时,指出了小型化设计参数的合理选取,即:小型化后的MPT,喉径小、工质流量小,消耗的微波功率也小。 4.采用无护套的金属软波导管作为微波传输系统的弹性连件、天平式电磁反馈自动补偿的小推力测量装置,成功地实现了MPT自重与其产生的推力分离、解决了微波传输电缆对MPT小推力测量干扰的关键问题,在实现MPT小推力测量的实际应用中提高了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5.在国内首次进行了MPT真空环境启动、稳定工作特性和性能实验,测取了MPT的性能参数曲线,研究了微波功率、工质气体流量等参数对MPT性能的影响。

孙雪霞[8](2000)在《MMDS微波传输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

高宗敏[9](2000)在《多路微波传输系统的特点及分类》文中认为 CATV传输分配媒介主要为同轴电缆、卫星、光纤和微波四大媒介。 多路微波传输与电缆和光纤相比有如下的优点: (1)资金花费与用户密度无关。 (2)维护费用低。人为破坏、自然灾害影响小。 (3)复杂程度最低。 (4)不必要因使用电线杆而去签订有关协议。 (5)建设速度快。 (6)在某些些场合采用多路微波传输表现出其方便性,经济性和竞争性。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80%,在城市郊区和农村

郭瑞杰[10](2020)在《山西广电微波干线庙前山-汾阳-霍山微波设备改造》文中提出数字微波安全传输是保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党和国家法令顺利实施的一种战略备战资源。数字微波传输即同步数字SDH系列的发展,为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微波传输提供了更稳定的硬件基础。近年来随着山西省广电业务增加,庙前山-汾阳-霍山作为省内重要的干线微波枢纽站,南线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广电微波传输的需求,所以需要改造庙前山—汾阳—霍山两跳SDH制式3+1机架式微波设备。本文结合了山西省广播电视微波线路重要干线庙前山—汾阳—霍山线路改造工程的实际情况,主要从微波传输的技术角度对整个改造工程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文中在对我省广播电视微波系统发展背景和微波通信主要理论知识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针对庙前山—汾阳—霍山的微波改造工程项目涉及到的微波技术和技术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由于庙前山—汾阳—霍山段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并且两跳的站距最大达到80km均远超过50km造成了该段微波线路传输中不可忽视的衰落问题,鉴于衰落问题对微波传输性能的影响,在工程设计中对两跳传输分别都进行了衰落的计算,面对庙前山—汾阳—霍山两跳长距传输衰落问题引入了分集技术来对抗衰落,通过进一步计算研究两跳微波传输的衰落储备和分集技术的传输性能改善度,并结合实际工程中对两跳电路运行的重要性能指标BER的计算,充分论证分集技术在庙前山—汾阳—霍山段微波改造线路中具有明显的抗衰落能力,分集技术是南线微波传输不可缺少的抗衰落手段。最后在工程的收尾阶段通过对收发电平和安装工艺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结果,证明了此次微波电路的数字化改造在传输质量上完全满足指标要求。本次工程圆满完成了我省微波干线骨干网络的整体扩容任务,为我省整体广电微波骨干网络增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路微波传输系统的特点及分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路微波传输系统的特点及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海上阅舰电视转播中的微波传输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上阅舰转播系统构成
    1. 转播系统设计
    2. 转播系统整体架构
二海上阅舰转播微波传输方案
    1. 海上阅舰微波传输难点
    2. 微波传输方案设计
    3. 微波传输系统
        (1)频率规划
        (2)发射功率差异化控制
        (3)天线布阵及分集接收
        (4)合理传输参数配置
        (5)滚进式窗口传输
        (6)微波传输系统实现
三总结

(2)卫星激光—微波混合网络中继交换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缩略表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2 卫星微波光子技术理论基础
    2.1 微波信号光调制技术
        2.1.1 光调制技术分类
        2.1.2 基于DD-MZM的外调制技术
    2.2 微波信号光域频率变换技术
        2.2.1 基于级联IM的频率变换方案
        2.2.2 基于双驱动MZM的频率变换方案
        2.2.3 基于双平行MZM的频率变换方案
    2.3 卫星微波光子链路非线性失真特性
    2.4 本章小结
3 卫星激光-微波混合网络交换系统结构与链路性能优化研究
    3.1 卫星激光-微波混合网络与交换节点总体结构
        3.1.1 卫星激光-微波混合网络
        3.1.2 混合交换节点
    3.2 卫星微波光子通信系统与链路非线性失真抑制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卫星激光-微波网络弹性带宽交换与全光波长变换技术研究
    4.1 卫星激光-微波混合链路弹性带宽交换方案
        4.1.1 基于业务分布的弹性带宽优化分配策略
        4.1.2 频谱分配策略性能对比
        4.1.3 基于WSS的弹性带宽交换实验和结果分析
    4.2 基于OFC的卫星全光波长变换方案
        4.2.1 波长变换技术
        4.2.2 全光波长变换原理与系统结构
        4.2.3 系统实验与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多频光本振的卫星多频段频率变换技术研究
    5.1 多频段卫星中继转发器的结构与功能
    5.2 基于DSB-SC的卫星微波频率变换系统
        5.2.1 Ka波段信号的产生
        5.2.2 变频方案与系统结构
        5.2.3 实验结果
    5.3 基于可重构OFC的卫星多频段频率变换系统
        5.3.1 OFC的产生
        5.3.2 变频方案与系统结构
        5.3.3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星地高速链路并行传输系统和高速光收发器的设计与研制
    6.1 星地高速链路并行传输与同步控制技术研究
        6.1.1 高速链路并行传输系统设计
        6.1.2 高速并行信道同步控制方案
        6.1.3 实验结果
    6.2 基于RocketIO的空间光通信高速光收发器的设计与研制
        6.2.1 GTX高速串行收发器
        6.2.2 基于RocketIO的自定义传输协议设计
        6.2.3 硬件设计与性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高功率微波多路耦合输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功率微波及其常用输出系统
        1.1.1 高功率微波
        1.1.2 高功率微波源
        1.1.3 高功率微波常用的输出系统
    1.2 高功率微波多路耦合输出系统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1.2.1 利用空间滤波法实现高功率微波耦合输出
        1.2.2 利用波导滤波法实现高功率微波耦合输出
        1.2.3 两种滤波法的比较
        1.2.4 结论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利用空间滤波法实现两路高功率微波耦合输出
    2.1 矩形栅双工器的基本原理
    2.2 矩形栅双工器的散射特性研究
        2.2.1 矩形栅双工器的理论分析
        2.2.2 矩形栅双工器的时域仿真
        2.2.3 矩形栅双工器TE 和TM 模式的衰减
        2.2.4 结论
    2.3 矩形栅双工器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2.3.1 矩形栅双工器空间谐波选择性
        2.3.2 矩形栅双工器参数的依赖性分析
        2.3.3 S/X 波段矩形栅双工器的设计
        2.3.4 S/X 波段矩形栅双工器的低功率实验研究
        2.3.5 S/X 波段矩形栅双工器的高功率实验研究
        2.3.6 结论
    2.4 不同导电栅截面形状线极化波双工器的比较研究
        2.4.1 具有复杂截面形状的线极化波双工器散射特性研究
        2.4.2 双工效率的比较
        2.4.3 功率容量的比较
        2.4.4 机械加工难易程度的比较
        2.4.5 结论
    2.5 圆柱栅双工器理论设计与实验研究
        2.5.1 圆柱栅双工器空间谐波选择性
        2.5.2 圆柱栅双工器参数依赖性分析
        2.5.3 圆柱栅双工器的设计
        2.5.4 圆柱栅双工器的低功率实验研究
        2.5.5 圆柱栅双工器的高功率实验研究
        2.5.6 结论
    2.6 介质环境对圆柱栅双工器高功率性能的影响
    2.7 小结
第三章 利用波导滤波法实现两路高功率微波耦合输出
    3.1 高功率波导双工器及其基本设计思想
        3.1.1 高功率波导双工器
        3.1.2 高功率波导双工器的基本设计思想
        3.1.3 结论
    3.2 高功率波导双工器的传输特性研究
        3.2.1 窄带波导双工器传输特性的研究
        3.2.2 跨频带波导双工器传输特性研究
        3.2.3 结论
    3.3 X 波段过模窄带波导双工器设计
        3.3.1 滤波器设计
        3.3.2 双工器的设计
        3.3.3 圆方过渡设计
        3.3.4 弯波导设计
        3.3.5 结论
    3.4 X 波段过模窄带波导双工器的实验研究
        3.4.1 测量方法设计
        3.4.2 输出模式的测量
        3.4.3 X 波段过模窄带波导双工器传输性能的测量
        3.4.5 X 波段过模窄带波导双工器的高功率实验研究
        3.4.6 结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高功率微波多路耦合输出
    4.1 高功率微波多路耦合输出的基本方法
        4.1.1 空间滤波法实现高功率微波多路耦合输出
        4.1.2 波导滤波法实现高功率微波多路耦合输出
        4.1.3 波导-空间混合滤波法实现高功率微波多路耦合输出
        4.1.4 结论
    4.2 空间滤波法实现高功率微波多路耦合输出
        4.2.1 X 波段微波的透射效率对双工器结构参数的依赖性
        4.2.2 C 波段微波的透射和反射效率对双工器结构参数的依赖性
        4.2.3 S 波段微波反射效率对双工器结构参数的依赖性
        4.2.4 功率容量
        4.2.5 结论
    4.3 波导滤波法实现高功率微波多路耦合输出
        4.3.1 带通滤波器
        4.3.2 T 形结
        4.3.3 多工器
        4.3.4 结论
    4.4 混合滤波法实现高功率微波多路耦合输出
    4.5 混合滤波多路耦合输出的实验研究
    4.6 小结
第五章 高功率微波的圆极化及其耦合输出
    5.1 高功率微波的圆极化及其耦合输出结构的基本原理
        5.1.1 高功率圆极化器的基本原理
        5.1.2 高功率圆极化波耦合输出的基本原理
        5.1.3 高功率微波的圆极化及其耦合输出
    5.2 高功率栅条型圆极化器散射特性研究
        5.2.1 高功率栅条型圆极化器结构参数的依赖性
        5.2.2 高功率栅条型圆极化器的设计
        5.2.3 结论
    5.3 高功率圆极化波双工器散射特性研究
        5.3.1 理论分析
        5.3.2 圆极化波双工器空间谐波选择性
        5.3.3 结论
    5.4 高功率圆极化波多路耦合输出
        5.4.1 S/X 波段圆极化器设计
        5.4.2 S/X 波段圆极化波双工器的设计
        5.4.3 功率容量
        5.4.4 结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结果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赴德国参加联合培养的主要研究情况介绍
参考文献

(4)湖南农村广播电视传播“村村通”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1.5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农村广播电视传播“村村通”的公共产品属性
    2.1 基本概念
    2.2 农村广播电视传播“村村通”与新农村建设
        2.2.1 广播电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角色
        2.2.2 农村广播电视传播“村村通”的社会意义
    2.3 农村广播电视传播“村村通”的公共产品属性
        2.3.1 公共产品
        2.3.2 公共产品供给的特点
        2.3.3 “村村通”的公共产品属性
第三章 湖南农村广播电视传播“村村通”现状
    3.1 全国“村村通”情况概述
        3.1.1 “村村通”历史回顾
        3.1.2 各省“村村通”的建设经验
    3.2 湖南农村广播电视传播“村村通”现状
        3.2.1 湖南“村村通”概况
        3.2.2 实证调查:长沙地区宁乡县“村村通”现状
        3.2.3 湖南各市(区)县“村村通”情况分析
    3.3 湖南“村村通”未来发展
第四章 湖南农村广播电视传播“村村通”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4.1 湖南农村广播电视传播“村村通”的主要问题
        4.1.1 认识不足
        4.1.2 资金缺乏
        4.1.3 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4.1.4 缺乏合理的技术覆盖方案
    4.2 历史原因:“剪刀差”政策对“村村通”的影响
    4.3 影响湖南“村村通”的现实原因
        4.3.1 产生认识问题的主要原因
        4.3.2 经济问题的主要原因
        4.3.3 管理机制问题的主要原因
        4.3.4 技术方案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五章 关于“村村通”的几点政策和对策建议
    5.1 关于认识问题的建议
    5.2 关于经济问题的建议
    5.3 关于管理体制问题的建议
    5.4 关于技术覆盖问题的建议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MMDS数字电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当前国内外数字电视发展状况
        1.2.1 当前国外的数字电视发展状况
        1.2.2 当前国内的数字电视发展状况
        1.2.3 当前湖南省的无线数字电视发展状况
    1.3 基于有线数字电视标准的无线微波数字电视的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MMDS 无线微波数字电视的研究基础
    2.1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关键技术和国家标准
        2.1.1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基本构成
        2.1.2 有线数字电视压缩编码技术
        2.1.3 数字电视复用技术
        2.1.4 数字电视的信道编解码及调制解调技术
        2.1.5 数字电视加解扰和条件接收技术
        2.1.6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技术
    2.2 MMDS 数字多路微波传输技术
        2.2.1 MMDS 多路微波传输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简介
        2.2.2 MMDS 多路微波传输的关键技术
第3章 MMDS 数字电视覆盖工程的设计
    3.1 整体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
    3.2 数字MMDS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的要求和设计
        3.2.1 规划步骤和规划内容
        3.2.2 MMDS 基站信号源的传输方式和规划设计
    3.3 微波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性能指标
    3.4 MMDS 微波中继站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规划
    3.5 微波系统用户接收端的原理和规划要求
第4章 MMDS 数字电视覆盖工程设计示例
    4.1 醴陵数字电视微波工程设计
        4.1.1 微波无线数字电视系统的设计
        4.1.2 信号检测结果
        4.1.3 实际用户信号质量的抽查和访问
    4.2 冷水江数字微波工程设计
        4.2.1 设计和设备选型
        4.2.2 冷水江机房无线数字信号源的提取
        4.2.3 冷水江-白果岭数字信号的传输
        4.2.4 白果岭宽带发射机的技术规划和指标计算
        4.2.5 工程实施情况的说明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工程有关的设备图片资料)
致谢

(6)数字电视MUDS系统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1章 引言
    1.1.数字电视的概念
    1.2.数字电视的技术优势
    1.3.数字电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全球概况
        1.3.2.欧洲DTV的现状与预测
        1.3.3.美国DTV现状与预测
        1.3.4.日本DTV发展与预测
        1.3.5.我国数字电视的现状
    1.4.本论文的意义及内容
    1.5.本文所解决的问题和所做的工作
第2章 数字电视MUDS网络
    2.1.HFC有线数字电视网络
        2.1.1.HFC光纤同轴混合网的定义
        2.1.2.HFC光纤同轴混合网的现状
    2.2.MMDS无线数字电视网络
        2.2.1.MMDS简介
        2.2.2.MMDS的组成
    2.3.MUDS数字电视系统
        2.3.1.什么是MUDS系统
        2.3.2.MUDS系统的优势
        2.3.3.MUDS系统特点
        2.3.4.数字电视MUDS系统构架
    2.4.当前主要的数字电视无线传输标准
        2.4.1.美国1995年推出的ATSC8—VSB标准
        2.4.2.欧洲1997年推出的DVB-T COFDM标准
        2.4.3.日本于1999年推出的ISDB-T标准
        2.4.4.我国数字无线传输标准
第3章 MUDS数字电视系统关键技术及设计
    3.1.节目源技术
        3.1.1.SDH传输的数字节目源
        3.1.2.MEPG-2编码的自办节目
        3.1.3.卫星节目源
    3.2.前端数字关键技术原理及设计
        3.2.1.复用器技术
        3.2.2.MPEG-2数字编码器技术
        3.2.3.QAM调制器技术
        3.2.4.卫星码流转换器技术
        3.2.5.加扰机技术
    3.3.终端机顶盒系统技术
        3.3.1.硬件
        3.3.2.底层软件
        3.3.3.中间件
        3.3.4.CA部分
第4章 管理控制系统技术及设计
    4.1.用户管理系统(SMS)
        4.1.1.SMS设计原则
        4.1.2.SMS系统特点
        4.1.3.SMS系统拓朴图
    4.2.CA系统(Conditional Access System)
        4.2.1.系统特点
        4.2.2.系统参数
        4.2.3.条件接收系统连接图
        4.2.4.CA原理设计
        4.2.5.CA同密与多密
第5章 数字电视MUDS系统及工程的设计与实现
    5.1.设计原则及规范标准
        5.1.1.设计原则
        5.1.2.设计标准
    5.2.系统需求情况
    5.3.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5.3.1.物理平台设计及实现
        5.3.2.系统信道配置
        5.3.3.节目配置及频率选择
        5.3.4.系统框架设计
    5.4.SMS系统设计实现
    5.5.系统工程调试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结论
    6.2.建议
    6.3.体会
致谢
参考文献

(7)微波等离子推力器谐振腔的数值模拟与小推力测量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电推进系统概述
        1.1.1 航天飞行器发展电推进系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2 电推进系统发展概述
        1.1.3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MPT)的优越性
    1.2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MPT)研究工作评述
        1.2.1 国外研究工作评述
        1.2.2 国内研究工作评述
    1.3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实验系统简介
        1.3.1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MPT)地面实验系统简介
        1.3.2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MPT)真空实验系统简介
    1.4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4.1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MPT)研制的关键技术与难点
        1.4.2 数值模拟方法与实验研究是MPT研究的重要手段
        1.4.3 MPT研究中数值模拟方法与实验研究是仍待发展的研究课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等离子体形成及与微波的耦合机理
    2.1 微波电磁场
        2.1.1 麦克斯韦尔(Maxwell)方程组
        2.1.2 谐振腔内电磁场的分布
        2.1.3 谐振腔的基本参量
    2.2 等离子体
        2.2.1 等离子体的产生机制及分类
        2.2.2 等离子体的一般性质
        2.2.3 等离子体中的波
    2.3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MPT)等离子体形成的机理分析
        2.3.1 概述
        2.3.2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谐振腔内等离子体的形成机理
    2.4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谐振腔内等离子体的稳定性分析
    2.5 谐振腔内等离子体与微波的耦合机理分析
        2.5.1 谐振腔内微波能量的转换过程分析
        2.5.2 微波能量与等离子体耦合机理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无加载谐振腔内的电磁和频率特性
    3.1 FDTD基本方程
        3.1.1 标量Maxwell方程
        3.1.2 圆柱坐标系中的FDTD方程
        3.1.3 薄介质层的FDTD算法
        3.1.4 FDTD解的稳定性分析
    3.2 1000W MPT无加载圆柱形谐振腔内电磁场和谐振频率的数值计算
        3.2.1 圆柱形谐振腔结构
        3.2.2 数值计算条件
        3.2.3 计算方法及计算结果
        3.2.4 计算结果与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
    3.3 100W MPT无加载同轴谐振腔内电磁场的数值计算
        3.3.1 同轴谐振腔结构
        3.3.2 数值计算条件
        3.3.3 计算方法及计算结果
        3.3.4 计算结果与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谐振腔内电磁场、流场和等离子体耦合的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数理模型
        4.2.1 物理模型
        4.2.2 控制方程
        4.2.3 控制方程的离散及其边界条件
    4.3 数值计算
        4.3.1 计算流程
        4.3.2 数值验证计算
        4.3.3 MPT谐振腔内等离子体流场的数值模拟结果
        4.3.4 MPT圆柱形谐振腔小型化数值研究
    4.4 数值计算结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的小推力测量装置
    5.1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小推力测量的研究发展概况
        5.1.1 国外研究状况
        5.1.2 国内研究状况
    5.2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MPT)的小推力测量装置
        5.2.1 MPT小推力测量装置的组成
        5.2.2 MPT小推力测量装置的测力原理
        5.2.3 MPT系统中附件连接对推力测量附加影响的消除原理
        5.2.4 MPT小推力测量装置中气路、微波传输电缆附加影响的消除
        5.2.5 MPT小推力测量装置的技术参数
    5.3 小结
第六章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小推力测量装置调试及推力实验
    6.1 MPT小推力测量装置调试、使用前的预备知识
    6.2 MPT小推力测量装置的调试
        6.2.1 推力测量装置的安装调试
        6.2.2 推力测量装置的静态标定实验
        6.2.3 推力测量装置的长期稳定性实验
    6.3 MPT的小推力测量
        6.3.1 MPT地面原理样机的冷喷推力实验
        6.3.2 MPT地面原理样机的点火推力实验
        6.3.3 100W MPT真空环境下工程样机的性能预估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山西广电微波干线庙前山-汾阳-霍山微波设备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波传输技术的意义
    1.2 省内广播电视微波系统发展现状和规划
        1.2.1 第一阶段微波系统改造:PDH—SDH3000S
        1.2.2 第二阶段微波系统改造:PDH—SDH3000S
        1.2.3 第三阶段微波系统改造:SDH3000S—SDH5000S/5000IPS
    1.3 微波设备改造的必要性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微波通信原理及主要技术
    2.1 微波通信特点
    2.2 微波中继通信
        2.2.1 微波中继通信技术
        2.2.2 微波中继通信的特点
        2.2.3 微波中继中的微波站
    2.3 SDH微波通信技术
        2.3.1 SDH技术
        2.3.2 SDH的优点
    2.4 数字调制
    2.5 数字微波收发信机中的128QAM
    2.6 衰落
        2.6.1 衰落种类
        2.6.2 抗衰落的主要技术措施
        2.6.3 衰落储备
    2.7 分集技术
第三章 微波改造项目中的技术应用分析
    3.1 庙前山—汾阳—霍山微波改造项目概况
        3.1.1 微波改造项目路由
        3.1.2 工程项目背景
        3.1.3 工程方案及安装量
        3.1.4 工程编制依据
    3.2 SDH技术简述
        3.2.1 SDH传输技术的优越性
        3.2.2 庙前山—汾阳——霍山两跳选用SDH制式5000S
    3.3 微波线路视距勘察
        3.3.1 微波传输视距传播
        3.3.2 天线近场区净空要求
    3.4 微波系统选用NEC5000S设备
        3.4.1 SDH5000S设备的特点
        3.4.2 SDH5000S设备内部结构
    3.5 微波线路频率及极化方式的分析
        3.5.1 微波传输使用频率范围
        3.5.2 频率的配置
        3.5.3 高低站的设置
        3.5.4 越站干扰
        3.5.5 天馈线的极化方式
        3.5.6 庙前山—汾阳—霍山两跳微波传输改造项目的频率配置
    3.6 ATPC技术
        3.6.1 ATPC概述
        3.6.2 庙前山—汾阳—霍山微波传输改造中ATPC的改善性能情况
    3.7 网管系统
        3.7.1 山西广电网络管理系统
        3.7.2 本次改造项目接入山西广电网络管理系统
第四章 微波传输性能及分集改善度分析
    4.1 微波传输性能
    4.2 数字微波线路的衰落分析
        4.2.1 自由空间损耗
        4.2.2 衰落现象
        4.2.3 衰落储备
        4.2.4 庙前山—汾阳—霍山的平衰落储备的计算
    4.3 数字微波线路误码性能
        4.3.1 可用性
        4.3.2 可用性指标分配
    4.4 数字微波传输的中断性能
    4.5 探究分集技术抗衰落改善度及误码率
        4.5.1 分集技术
        4.5.2 分集改善度的计算
        4.5.3 BER性能计算结果
第五章 工程安装测试
    5.1 测试结果
        5.1.1 庙前山—汾阳方向的设备开通测试记录
        5.1.2 汾阳—霍山方向的设备开通测试记录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多路微波传输系统的特点及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海上阅舰电视转播中的微波传输方案[J]. 张靖. 现代电视技术, 2020(11)
  • [2]卫星激光—微波混合网络中继交换关键技术研究[D]. 吴宾.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3]高功率微波多路耦合输出的研究[D]. 李国林.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4)
  • [4]湖南农村广播电视传播“村村通”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
  • [5]MMDS数字电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永忠. 湖南大学, 2006(11)
  • [6]数字电视MUDS系统及工程应用研究[D]. 方格. 成都理工大学, 2005(07)
  • [7]微波等离子推力器谐振腔的数值模拟与小推力测量实验研究[D]. 唐金兰. 西北工业大学, 2002(01)
  • [8]MMDS微波传输系统的规划与设计[J]. 孙雪霞. 电视技术, 2000(04)
  • [9]多路微波传输系统的特点及分类[J]. 高宗敏. 有线电视技术, 2000(01)
  • [10]山西广电微波干线庙前山-汾阳-霍山微波设备改造[D]. 郭瑞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多路微波传输系统的特点及分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